就职是为了实现自我实现和个人成就感,找到一个能让自己感到满意的工作。在面试中,我们应该准备好自己的自我介绍和能够回答常见的面试问题。接下来是一些成功就职的经验分享,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2023年发展林下经济(案例15篇)篇一
摘要:林下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生态循环经济,能够将森林与土地资源进行充分的发挥,并在此基础上大力兴办种植业、养殖业和旅游业,最终实现,投资少、回报快、潜力大的生态资源平衡与共享。但是在真正实现林下经济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现实性困境,发展现状也不尽如人意,本文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林下经济进行阐释。
关键词:林下经济发展意义制约因素发展对策正文:
1、使林场的得到最大化的综合效益。
森林中的林下空间是非常丰富的,用其发展种植业与养殖业,可以在最低成本下实现最大程度的森林产出,使林场从传统的单一经营实现资源综合化的转变,从而帮助林场得到最大化的经济效益。
2、极大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单纯依靠农作物的产量来提高林区农民的收入,其程度是非常有限的,发展林下经济,将从前闲置浪费的空间利用起来,不需要额外的投入,就可以为农民打造多一条的创收之路。
3、加快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当地农业产业的转化。
发展林下经济,能够将周边各个行业纳入到统一的产业链当中进行管理,最终实现各个行业的实效推动。农产品的加工、运输、物流、服务、开发等等吸纳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实现了人力资源向经济资源最大效益的转化。而当地的居民在工作中也会提升素质,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二、常见的林下经济模式。
1、林菌模式。
当地森林的空气湿度比较大、氧气量充足、昼夜温差小、光照时间短强度低的话,则适宜发展这种模式。森林的下部空间可以种植各种食用菌,从而实现种植、供给、包装、运输、销售一体化。
2、林禽模式。
森林面积较小,植物年龄尚幼,空气流通性好、光照足、温度适宜的条件下,可以大力发展针对家禽的养殖业,这样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减低害虫对于幼林的侵害,而家禽的粪便可以直接成为林木的肥料,二者互相促进,将养殖业和种植业的成本都控制在了最低,实实在在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3、林草模式。
人工干预森林种植,使森林形成自给自足的生态系统,能够提高森林地表温度,降低森林水土流失,改善土壤土质,提高林木产出。
4、林花模式。
针对鲜花市场的巨大潜力,选择森林中的有效空间,进行花卉种植,既可以满足市场要求,增加农民收入,还可以形成风景资源,开展林花旅游观光。
5、林药模式。
同样是要选择适宜的森林,进行药材种植,相对来说,中药的种植效益较高,使用的土地资源环境限制较少,林木和药材的协调与平衡更容易达到,农民收入的提高更加明显。
除了上述五种模式之外,林下空间种植其他的农作物或观赏性植物也是可以的,有些地区还因为大力发展种植业,最后走上了绿色工业的道路——旅游业。
1、农民的土地生产意识低下,思想包袱比较重。
我们常说小农意识,这在当代的农村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几千年来,农民已经习惯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作方式,只要有自己的一块土地,就满足于自给自足的状态。这种没有约束、不需协作的生产方式在意识上给予农民安全感。小农意识的形成不单单是农民个体的原因,和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实行的农民政策也有着很大的关系。但是随着农村劳动力的流失,传统的耕种意识也在遭受着巨大的冲击。再加上,无法形成规模的种植、交通不便利、农作物成本与收益的负相关,新兴的经济模式使得农民在保守的意识下,又增加了对未来的诸多恐慌,思想包袱愈加沉重而不敢前行。
2、林地换手率低,无法实现规模化经营。
林地换手率就是我们所说的林地流转,指的是林地承包经营权人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将土地承包经营权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其他方式流转。林地流转的前提是林地确权,但是大部分的农民都将土地视作生存的根本,只有在自己手里经营才实在。因此,这就造成了实际上的缺乏统一管理,土地的规范化与合法化使用基本上难以实现,规模化经营也就变得无从谈起,无法实现规模效益,严重阻碍了农户投资林下经济的积极性。
3、林权缺乏资金支持、政策扶持。
林下经济要想发展,仅仅依靠单打独斗是不行的。政策和资金的保障必须紧跟到位。但是和林权经济体系相适应的资金扶持政策几乎没有。林木的使用权、所有权、抵押权等等,都没有明确的规定政策去实施,盘活这些林木资源,从而无法从根本上有效解决林农贷款的难题。有一些农民并是不对林下经济不感兴趣,但是申请的手续繁琐,成本较高,经常会出现抵押贷款不到位或是到位的额度非常小的情况,久而久之,热情与积极性被打压,被动放弃了林下经济。
2、生产销售两张皮,市场动态与农民受益不相适应。
发展林下经济,对自然条件的依赖就比较高,而自然条件又直接决定着产品产量,产品产量有关系到当年甚至未来两三年的市场价格,所以,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谷贱伤农”是一个必然会发生的经济规律。农民对于生产种植是行家里手,但是对于市场经济规律的把握显然是门外汉,如果没有统一的管理、统一的指导、政府又没有相对倾斜的保护性政策的话,让农民在未来市场收益不可预期的情况下,先期投入巨额资金,几乎直接就会造成农民的信心不足,而将林下经济搁置不前。
1、政府提高宣传力度,林改配套政策落到实处。
林下经济要想大力发展,首要完成的是林改工作,作为先期工作,林改工作第一步是林地确权,而完善有力的配套政策会将林业产能激活。为此,政府相关组织机构,特别是林业部门要结合当地特点尽快制定林改配套政策,并将政策宣传到位,让群众认识到政策的实际内涵,大胆解放思想、开拓眼界,从有积极意向的农户开始,逐步做好林下经济开展的工作。
2、简化申请手续,提高融资效率。
各级各地银行应该严格积极地履行国家政策,在严格执行贷款标准和程序的前提下,简化审批手续,提高审批效率,一方面放宽贷款的用途,另一方面在额度和期限上都作出相对宽松的调整,采取财政贴息和降低利率等多种优惠方式,通过农户小额信贷、农户联保贷款和林权抵押贷款的自由组合,采取灵活信贷的管理模式,逐步拓宽融资渠道,满足林企、林农的多元化融资需求。
3、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做好科学指导工作各地的林业站联合下属科技部门,整合农业、林业、水利、医药等部门的技术力量,成立专业的技术服务队,深入林地农家开展技术服务,进行技术培训,实地解决群众发展林下经济随时可能遇到的技术难题,不断提高农民技术,选出技术骨干和示范大户,带领农户集体创业、集体提高。
4、培养林下经济示范户,实现规模化经营。
政府部门要将成功的、优秀的案例宣传到农户身边,同时划拨专项资金扶持培育林下经济示范户,政府要大力宣传“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鼓励种植户、养殖户进行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尽早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格局。
5、成立多种形式的林业合作经济组织,增强市场竞争力。
林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林农和相关利益体根据自愿的原则,把取得经营权的林地和拥有的资金、技术、信息等资源,按照各个生产经营环节组织起来,从而提高集约化的经营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增加成员的实际收入,通过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服务实现创收增收。我国林业民间合作组织主也要帮助林下经济实现规模化经营。
6、强化服务意识,共同推进发展。
就像上文所说,林下经济要想发展起来,需要所有相关部门一起努力,通力合作。在这一过程中要进行资源的整合、技术的创新,由当地的科学技术部门组织有关部门成立专业的种植养殖技术服务队,深入实地开展技术服务。县政府要加快林地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派专员进行市场调研,建立完善的预警机制,做好市场服务,规避市场风险,提高林下经济的产业化进程,促使林下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结语:林下经济作为一项新型的生态经济,是实现平面林业向立体林业跨越式发展的原动力,是农民增收致富的新引擎。因此,各个相关部门一定要因地制宜,解放思想,大胆创新,灵活组织,力求使林下经济成为农民们实实在在的“金元宝”。参考文献:
[1]丁国龙,谭著明,申爱荣.林下经济的主要模式及优劣分析[j].湖南林业科技.2013(02)[2]另青艳,何亮,周志翔,蔡绍平.林下经济模式及其产业发展对策[j].湖北林业科技.2013(01)[3]李娅,陈波.我国林下经济发展主要模式探析[j].中国林业经济.2013(03)[4]曹玉昆,雷礼纲,张瑾瑾.我国林下经济集约经营现状及建议[j].世界林业研究.2014(06)[5]扈婕.林下经济的发展策略探讨[j].绿色科技.2016(13)。
2023年发展林下经济(案例15篇)篇二
建设××××,大力发展林业是市委、市政府根据××建设世界级城市目标,把××作为××21世纪发展的重要战略空间而提出的明确要求。为此自起,我县大力推进林业建设,02-我县共造林18万亩,其中公益林11万亩,经济林7万亩,全县林地面积近36万亩,森林覆盖率预计为17%。在经历了林业建设的跨越式发展后,从起,全市林业建设从“重建向重管”方向转变,不再进行大面积租地造林,因此我县林业建设将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挑战,如何解决当前林业建设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找准林业发展方向和目标、将生态和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当前林业建设的困难和问题。
1、林业资金短缺。
02-06年,我县公益林建设面积在11万亩左右,需建设资金约8.4亿元,土地流转及养护费约0.3亿元(不包括社会化造林),目前市到位资金约4.7亿元,缺额约4亿元。再加上03-我县经济林建设面积近7万亩,超计划3万多亩,缺额资金约0.3亿元。其他如森林测报、防火等经费还远远达不到要求。由于林业资金短缺数额巨大,给我县林业建设和管理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一是企业资金周转困难,拖欠农民工工资、苗商资金现象严重。二是土地流转费不能及时发放,农民反映强烈。特别是一些社会化造林企业,运作困难,由其承担的土地流转费不能支付,社会稳定难以保证。三是养护、森防及防火经费得不到保证,缺少必需的植保机械、防火设备、农药等,森林病虫害、火警隐患多,影响林地正常生长。
2、宏观政策制约。
这几年实施××建设,大力推进林业发展,使我县林业资源迅速增长,生态环境大大改善,曾吸引了岛外很多企业来崇投资。很多投资者是冲着当初市有关林业开发政策(如以房养林、以林养林、以项目养林等)和××林业规划目标来投资造林的。目前国家对土地实行严格保护政策,在林地内开发房产基本无望;07年起不再进行大规模造林,使原本以林养林的打算也落空;受管理用房的限制,在林地内搞的休闲旅游项目,不能满足旅游者吃、住、娱乐的需求,对游客缺乏吸引力而难以维持。由于政府政策缺乏指导性和连续性,目前许多投资者投资无回报,难以继续经营,均有退出的想法。
3、间挖苗木无出路。
我县三岛总体规划已批准实施,规划中林业有明确的建设目标,按我县17%的森林覆盖率远远低于规划目标。但目前按照市林业发展思路,××将不再进行大规模生态林建设,使已建生态林面临着严峻的间挖压力,今后如何解决间挖苗木出路、如何科学利用间挖苗木,如何保持生态林健康持续发展是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
4、失地农民安置问题。
由于我县大量租用农民土地进行造林,失地农民的就业和保障问题十分突出。农民土地流转后,他们必然要求政府给予就业等相关政策来保障生活。而我县就业机会少,仅仅依靠“万人就业项目”解决失地农民就业,可谓杯水车薪,大部分失地农民还是难以安排,不能彻底解决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虽然我县出台了土地流转补偿标准,但随着物价上涨,以目前564元/亩的土地流转费很难维持农民的基本生活,因此土地流转费上调也成必然趋势。政府要马上制定相应的对策措施,妥善解决失地农民保障问题。
二、林业发展的总体思路。
鉴于上述问题,今后我县林业发展要实现“三个转变”、寻找“四条出路”:
三个转变:一是实现大面积租地造林向经济林、四旁植树和庭院经济的转变;二是实现由政府管理向市场化运作的转变。三是实现林业公益型向经济型的转变。
四条出路:一是寻找经济林建设的发展之路。今后经济林建设应改变过去发展盲目、种植面广、分布零星的情况,要有一定规划,集中财力,建设一批标准化果林基地,形成规模和区域优势。政府给予政策和资金扶持。二是寻找已建生态林的发展之路。目前我县生态林建设投资大,养护管理任务重,财政负担困难。为充分利用和盘活现有林业资源,有效减轻政府负担,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突破现有政策瓶颈,结合国家林权制度改革,逐步放开公益林经营权限,制定市场化运作机制,吸引更多投资者参与公益林开发建设。三是寻找今后生态林的发展之路。今后生态林建设应改变过去土地流转到那里,建设到那里的做法,严格按照××总体规划实施,结合××生态项目建设,配套实施绿化建设,这样就不会与开发项目及其他基础实施建设相冲突,真正做到种一块绿一块。同时抓住市林业补贴政策的'契机,结合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加大四旁植树和庭院绿化建设,美化绿化家园。四是寻找林下经济发展之路。今后要进一步利用现有林地资源,探索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寻找林业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结合点,为我县林业增效、农民致富探索一条新途经。
三、需要落实的四项举措。
(一)、完善和制定林业发展政策。
1、公益林转让经营政策。
结合国家林权制度改革,逐步放开公益林转让经营政策,建议在比较成熟的公益林地块(如港东生态林、明珠湖及相关社会化造林等区域)进行试点,允许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在其承包的公益林内进行生产经营,但经营者必须按规定支付土地流转费、无偿养护好林地。如结合新农村建设,利用林地四周农村闲置房屋,由企业与农户联手,采取松散型组织形式,开展“农家游”项目。这样既可以解决农民就业问题,又可以让企业有生存发展空间,同时农村环境可以得到改善和整治,国家又可以增加税收。
2、生产管理用房政策。
由县相关部门在充分研究现有政策的基础上,出台林业生产管理用房的地方规定。经营者在进行“休闲、旅游”等经营活动时,允许建造一定的管理用房(建议每100亩林地可以建造100-120平方米的管理用房),主要用于生产、生活需要,只限于在承包经营期内使用,没有产权。经营期一到,可以无条件拆除。
3、社会专业养护政策。
以目前政府实施的公益林养护方式,每亩养护成本在700元左右,而实际养护成本在300元/亩左右。建议由政府制定政策,在沿海防护林区域进行试点,采取公开招标的形式,由具备专业资质的养护公司进行养护。这样可大大降低养护成本,减轻财政压力,并为今后大面积的管护积累经验。
4、经济林扶持政策。
除给予经济林建设补贴外,建议政府对有一定规模、实施标准化建设的果林基地加大扶持力度。一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如道路、渠道等,解决运输、排灌、作业等问题;二是加大果品深加工建设,建立果品加工厂,增加打蜡、选果、包装、冷库等设备的投入等,解决果品保鲜、加工问题,逐步走果品商品化道路;三是逐步建立和健全果品销售网络,切实解决农民销售难的问题。
(二)、解决和筹措林业资金。
一是积极与市相关部门协调,争取将我县林业建设所需的土地流转费、养护费纳入市财政预算,减轻我县财政负担。二是制定林业产业发展政策,吸引和利用民间资金投资林业建设。
(三)探索林下经济模式。
目前林下经济主要围绕种养业开展。在种植业方面,由于林地2-3年后基本郁闭,对林下作物生长有影响。而在用药、施肥等方面,林业与其他作物也有冲突,作物的食品安全难以保证。在养殖业方面,由于受禽流感等影响,搞林地养殖风险较大,发展缓慢。因此林下经济发展的选择面较窄。目前可以在以下4方面进行尝试,建议政府拿出一定的课题经费搞试验,通过试验解决技术问题后,逐步向面上推广。一是食用菌,主要是黑木耳和草菇;二是中药材,主要是杭白菊;三是蔬菜,主要是苜宿和中晚熟花菜;四是养殖业,主要是鹅。
(四)、部门协调,共同推进。
林业产业发展涉及政策法规、规划、旅游、房地等多个领域,需要各部门配合协调。建议县政府成立××林业产业发展推进协调小组,解决林业发展中碰到的政策、规划、资金、用地等问题,切实推进林业经济发展。
2023年发展林下经济(案例15篇)篇三
2.1农业经济发展的“三大障碍”
2.1.1工业化障碍近年来,我国经济突飞猛进,工业化水平有了较大发展。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差距还是相当明显的。工业化水平较低,对农业经济的反哺和保护就弱。事实证明如此,在沿海发达地区,工业发展水平较高,农业反哺和保护的'力度十分大,农业经济相对于非沿海地区要好很多。
2.1.2体制障碍现行土地产权制度是土地使用权归农户所有且相当长时间不变。它的局限性较强:无法将土地化零为整,发挥规模化经营的优势。集体土地无法作为生产要素计入农产品的生产成本。
2.1.3生态环境障碍在工业化快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受到了破坏,而环境持续恶化,首当其冲的受害者是农民、农业和农村。从这个意义上讲,农业经济要实现与资源、生态、环境、人口的协调发展,还亟待解决生态环境资产负债,即“生态赤字”问题。
2.2农业基础建设滞后。
一是政府投入难以落实。在农业投入上工业化的回馈较少,主要投入还是由政府担当。而政府资金投入不足且很难到位,农业经济长期处于资金短缺的状态,农业科技及相关体系发展速度较慢,对自然灾害的抗拒能力较弱;二是农产品的利润不高。农村投资环境不容乐观,农民种地得来的微薄收入,主要用于购置新房、婚嫁费用等,一般不会大量投入到农业改造建设中,这就形成一种恶性发展态势;三是农村投资融资渠道单一。农业投资项目的影响小,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等力度弱、数量少,农产品出口创汇生产基地的规划建设与引导不够。
2.3农产品质量不高,附加值低。
千家万户搞农业生产,缺乏科学的种植技术,同时又胡乱使用农药和化肥,加之生活垃圾、污水的乱排乱放,对农产品质量产生了极大影响。农产品种子、种苗等管理不完善,农民随意挑选种子、种苗,增加了优良品种的更新难度。“入世”后我国农产品走向国际,然而国际上对农产品的无害化和安全要求十分严格,与国际接轨遇到了重重阻力,即所谓的“绿色壁垒”。农产品大多是附加值较低的初级原材料,如依靠农产品精深加工转化增值带来的经济、社会效益低,农产品附加值少。
3.1加强农业保护的政策思路。
3.1.1增加农民收入。
现阶段粮食补贴政策就像一把双刃剑,是一项积极的惠民政策,同时也有很大的不足,就是不利于产业化与规模化经营。一要规范农业生产资料市场,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益。二要加大农业投入,尤其是在水利设施建设方面。水利是农业发展的命脉,要一直紧抓不放。三是加大培训力度,要充分利用国家扶持政策,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提高生产力。
3.1.2实施多功能农业工程。
注重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功能,拓展农业的深度与广度,促进农业结构的调整,同时要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
3.2推广粮食增产技术。
要加大科研投入,尽快培养出提高粮食单产、改善粮食品质的新品种。建立专业化的良种繁育基地,进行良种选育和推广示范,提高良种覆盖率。加大科技种植的推广,让农民掌握科学的施肥技术,提高粮食品质和生产效益。
3.3健全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
目前,农业推广应以政府为主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建立起多个农业单位参与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鼓励科技人员以科技服务、技术承包、技术转让、技术入股等形式参与农业技术推广。
3.4运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农业。
积极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完善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以社会资本为支撑的多元化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体系,形成以农业高等院校和重点院所为依托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依托不同层次的农业科技园建成农业技术成果孵化和转化体系。增加农民购机补贴,鼓励发展农机化企业和经营实体。加快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业数据库开发,逐步建成覆盖全省的农业服务信息网,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
4结语。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本保障,只有搞好农业,才能促进和谐新农村的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我们要大力加快农业改革的步伐,加大农业投入,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经济。
2023年发展林下经济(案例15篇)篇四
第一段:引入林下经济背景,解释其意义和现状(200字)。
林下经济是指在森林资源保护的前提下,通过合理利用森林空间开展非破坏性或低破坏性的经济活动。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日益认识和经济发展的需求,林下经济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发展模式。当前,我国的森林资源丰富,但由于传统的林木经济模式对森林生态产生了不可忽视的破坏,因此发展林下经济成为了当务之急。林下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农民增收、缓解贫困地区经济压力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也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可靠的经济支持。
第二段:解释林下经济的发展潜力和种类(200字)。
林下经济具有广阔的发展潜力,可以利用森林的空间、土壤、湿度等资源实现多样化的经济活动。首先,可以发展林下农业,比如蜜蜂养殖、蔬菜种植等,将森林生态资源转化为农产品。其次,可以开展林下观光旅游,通过森林的独特景观和生态环境吸引游客,从而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再次,可以发展林下采摘和绿色食品生产,利用森林独特的植物资源,生产绿色有机食品满足市场需求。此外,还可开展林下生态保护和环境教育,通过保护和研究森林生物多样性,提高公众对生态环境的认识。
第三段:介绍林下经济的实施策略(200字)。
要实现林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策略。首先,政府需要加大对林下经济的支持力度,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为林下经济的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其次,要加强研究和技术支持,通过科技创新提高林下经济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此外,还需要提升社会意识,培养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同感,加强公众参与,形成社会共识,推动林下经济的健康发展。
第四段:总结林下经济的优势和挑战(200字)。
林下经济的发展具有许多优势。首先,林下经济能够有效地提高农民的收入和就业机会,是一种可持续的扶贫模式。其次,它可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提高农村经济的抵御风险的能力。此外,林下经济还能够提供一种资源和环境友好的经济增长路径。然而,林下经济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比如产业链条不完善、技术水平不高、市场需求不稳定等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和完善。
第五段:展望林下经济的未来(200字)。
林下经济是与生态环境保护相融合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未来,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大对林下经济的支持力度,形成更加完善的政策和机制,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林下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时,需要加强科技创新和研发投入,提高林下经济的生产效能和核心竞争力。通过多方合作和共同努力,我们相信林下经济一定能够为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做出更多的贡献。
2023年发展林下经济(案例15篇)篇五
发展林下养殖,一定要坚持生态优先,根据林木各个生长期的不同选择适宜的林下养殖模式,确保林业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要坚持因地制宜,依据生态环境评价体系确定林下养殖的开发,确保林下养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还有就是要坚持寻求科技的支撑,积极研究和运用林下养殖的各项技术,不断完善养殖技术体系。
2发展林下养殖可资推广的模式。
林下养殖模式是指林下养殖经营中按不同经济条件采取的林下养殖产业管理方式的总和。如前所述,发展林下养殖必须坚持一定的原则,因地制宜选择适宜的养殖模式十分重要。一般来说,林下养殖可资推广的模式有以下几种。
2.1林禽养殖模式。
林下养殖禽类动物,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林下养殖模式,适宜在7m×4m株行间距的林地推广。这种模式能够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蛋鸡、肉鸡、鸭类,肉鸡、肉鸭每年出栏4茬;另一种是鹅类、斗鸡、柴鸡,实行放养和舍饲相结合,每年能出栏2茬。
2.2林羊养殖模式。
林下养殖绵羊或山羊,适宜在10m×3m×3m株行间距的林地推广。
2.3林兔养殖模式。
林下养殖肉种兔或野兔,适宜在7m×4m株行间距的林地推广。
2.4林猪养殖模式。
林下养殖肉猪,适宜在8m×4m株行间距的林地推广,每年可出栏3茬。
2.5林牛养殖模式。
林下养殖肉牛或奶牛,适宜在大小行间隔10m×3m×3m株行间距林地推广,林下可间作牧草。肉牛育肥,每年出栏2茬。
2.6特种养殖模式。
林下养殖梅花鹿、貂、狐狸、蓝孔雀、鸵鸟、蛇类、鹰嘴龟等特种动物,适宜在7m×4m株行间距的林地推广。
3.1切实加强组织与协调配合。
加快发展林下养殖业,首先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与协调配合。各级政府要把加快发展林下经济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积极完善相关的配套政策措施,依据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尽快出台适应当地林下经济发展的实施细则。同时还要加强监督检查、监测统计和信息沟通,充分发挥管理、指导、协调和服务职能,形成共同支持林下经济发展的合力。
3.2科学规划林下养殖规模。
发展林下养殖,要因地制宜,科学地进行规划。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合理布局林下养殖的模式,切忌不能够盲目发展,一哄而上。规划制订过程中,要把发展林下养殖与森林资源的培育、保护等生态建设工程紧密结合,并根据当地农民的养殖习惯,突出当地特色,合理确定林下养殖发展方向和模式。
3.3积极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
要推进林下养殖的发展,应该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大力推广“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以产业龙头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林下养殖的快速发展。为此,有关部门可选择几个优秀的林下养殖户作为示范点进行重点培育,促其上档次、成规模,通过典型示范,推广先进养殖技术和发展模式,从而带动更多的农民投身于林下养殖的发展。
3.4强化科技支撑,搞好技术服务。
林下养殖的推进与发展,不是一家一户的事情,它涉及多个行业,覆盖万户千家,需要各个相关部门的悉心支持与精心服务,这其中重要的是要搞好技术服务,要加强与有关科研院所、技术推广部门的合作,大力引进应用林下养殖的新技术、新模式。同时,应该积极加强对林下养殖户的科技培训,不断提高养殖技术骨干和示范户的专业技能水平,做到每个林下养殖区至少推广应用一项新技术,培育发展一个科技强户。另外,还要搞好资金支持服务和市场营销服务,使林下养殖养得好、卖得出、效益高。
3.5以过硬的`产品品质赢得市场。
发展林下养殖,必须加强以标准化养殖、标准化生产为内容的标准化建设,推动林下养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竭尽全力实施养殖业品牌战略,从而提高市场竞争力。不同地区要根据当地林下养殖发展条件和特色产品与市场的需求,不断提升养殖产品的质量,以过硬的产品品质赢得市场,这样才能很好地保障广大林下养殖户的利益。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西梁村,已建成围网养殖专业区40个,规模养殖美国七彩山鸡、珍珠鸡、贵妃鸡、柴鸡、鹅、牛、羊、猪等多种林禽、林畜,成为山西省规模最大、最成功的林下经济发展区。该村林下养殖面积超过了6.67hm2,养殖规模达到5.5万只,其中鹅6000只,肉鸡1.1万只,蛋鸡3.8万只,形成了孵化、育雏、检疫、配方、加工、销售一体化规模,打造了“洪历山”牌柴鸡蛋品牌,年收益达30多万元。
4结束语。
林下养殖是以确保林业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为基本原则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模式,是协调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农村经济得到有效发展的非常有效的模式。林下养殖对于增加农民收入、巩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生态建设成果、加快林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发展林下养殖大有可为,前景广阔,只要选定适宜的林下养殖推广模式,积极采取相应的推进措施,不断加强管理与服务,促进林下养殖向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发展,就能够为实现绿色增长,为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2023年发展林下经济(案例15篇)篇六
为进一步有效推进我市林下经济的健康发展,根据市人大常委会监督工作计划,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农资环工委在苏一中副主任带领下,通过实地调研走访、外出考察学习、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对我市林下经济发展状况开展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先后走访了市林业局和八都镇、查田镇、上垟镇、竹垟乡、兰巨乡、西街街道等乡镇街道10余个行政村,分别召开了村干部、乡镇主要负责人、相关部门负责人等参加的座谈会,并外出到金华市磐安县、福建宁德市的柘荣县和福安市等地学习考察。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林下种植基地建设初具规模。依托充足的林地资源和气候优势以及林下经济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开展了林油、林药、林菌、林粮和林茶五种经济模式。截止到目前,全市建成油茶基地6.2万多亩(含投产林3.2万亩)、香榧基地1万多亩(新造)和林下茶叶基地1万亩以及其他林下(林药、林粮、林菌)基地700多亩,亩均产值在1500元-4000元之间,提高了林农经济收入和造林积极性。兰巨乡梅地村的准野生灵芝种植享誉中外。
(二)林下养殖成效初显。我市林下养殖模式有林禽、林蛙、林蜂、林畜四种模式。,我市获得中国棘胸蛙(石蛙)之乡,是全国第一个两栖动物之乡。
(三)林下产品加工稳步发展。目前,全市采集加工产品种类主要有笋、竹、蕨菜、野生菌、松花粉、木本油料等。从加工规模上看,全市以竹产品初加工和竹笋采集加工的范围最广,20全市竹产业总产值15.32亿元,其中竹加工产值达到9.88亿元,竹笋产值达到4.48亿元。
(四)森林旅游发展态势良好。全市森林旅游资源主要有龙泉山、披云山、昴山等自然森林资源以及近年来新建的农(林)家乐、森林人家、森林村庄等生态休闲观光旅游载体。年全市接待森林旅游人数107.9万人次,年收入达到3.9亿元。
二、存在问题。
我市虽有林业用地398.5万亩,但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存在较大的矛盾,林下经济发展与其他地区比较,有明显的差距。通过调研,我市林下经济发展还存在以下几大问题。
一是认识理解有偏差。发展林下经济是一项新兴产业。目前,我市对发展林下经济的宣传力度不大,导致林农对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扶持方式和优惠政策等内容的知晓度不够,缺乏参与热情;有的农户思想不解放,怕吃亏、怕赔本,对发展林下经济持怀疑观望态度。同时,由于发展林下经济周期长、收益慢,部分乡镇还没有引起高度重视,缺乏工作推进积极性。
二是总量规模偏小,品种较为单一。由于缺乏产业带动和龙头牵引,我市林下经济发展依然是小而散,产业集聚度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辐射带动效应不明显。目前发展的模式主要是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产品加工和森林旅游,规模小,产品品种比较单一,产业带动农民持续增收的空间不大。
三是经营管理水平落后,产品附加值低。由于对产品的市场预期缺乏明确认识,市场信息滞后、营销渠道狭隘,市场情况不清,没有形成市场联盟或成立统一收购销售机构,大都以提供初级产品为主,缺少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流通环节的大块蛋糕由外地客商切走。
四是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大。我市林地面积尽管总量较大,但林地综合利用率不高。多数林区林地水、电、路相关基础设施依然薄弱落后,且开发利用成本较高,导致林农发展林下经济热情不高。同时,发展林下经济部门整合资金难度大,财政对林下经济投入不高,信贷支持和资金补贴力度不够,加上受配套技术、疾病防控、保险、销售等诸多因素制约,没有具体扶持意见等作为政策支撑,部分农户虽然有发展林下经济的热情,但仍处于观望状态。
三、意见建议。
林下经济,主要是指以林地资源和森林生态环境为依托,发展起来的林下种植业、养殖业、采集业和森林旅游业,既包括林下产业,也包括林中产业,还包括林上产业。林下经济是农业生产领域涌现的新生事物,是农民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优势从事林下种植、养殖等立体复合生产经营,从而使农林牧各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它贯穿于一、二、三产业。
一、进一步理清思路谋好规划。
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是贯彻十八大精神的重要举措,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点,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通道之一,也是我市农民增收致富的新途径。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出台《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国办发42号),发展林下经济前景广阔。我市有近400万亩林地面积,根据二类资源调查资料显示,适合发展林下经济的林地面积约占45%。因此,我们务必要提高对发展林下经济重要性的认识,必须把它摆上议事日程。
按照“突出特色,发挥优势,讲求实效”的原则,编制具有较强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全市林下经济发展专项规划,当务之急是制定出台林下经济发展工作指导意见。要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资源,把林下经济做大做强,使之成为我市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依照挖掘潜力、突出重点、合理布局、注重特色的思路,充分发动群众,在全市形成“林下抓种植、林中抓养殖、林间搞旅游、林上搞采集”的立体林下经济发展格局。林下种植上规模。积极改良林下种植模式,进一步拓宽林下种植品种,在抓好现有林下种植品种的同时,积极开发适宜我市生长的新的特色林下种植项目。林中养殖求突破。重点发展林下养禽、养猪、养羊、养蜂等,积极开展野生动物林下人工养殖,生产更多的市场发展前景看好的生态养殖产品。食(药)用菌抓精品。积极开发林下野生菌类,培植地方乡土珍稀菌品种,促进产品升级,提高附加值。生态旅游提质量。根据全域旅游的思路,快速推进景区景点和综合配套能力建设,规范开发、加强管理,全面提升我市生态旅游吸引力。林下采集重特色。在保护森林资源的前提下,对我市林下各类非木质资源进行科学采集、规范培植、持续利用,开发系列林下特色产品和旅游商品。
二、用心培育骨干企业、龙头企业。
把培育壮大产业龙头作为推进林下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产业化发展模式,形成种养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体系。按照政府牵头、市场运作的方法,积极培育市内龙头企业。一方面继续把现有的小微企业和林业合作组织做大做强。另一方面,积极鼓励种植户、养殖户和各类社会主体新办领办林下产品收储、加工企业,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强化招商引资,吸引外地客商到我市兴办林下经济龙头企业,实现林下经济产品与市场对接。集中人、才、物,重点抓好林下经济园区、专业合作社、林下经济大户建设。
三、完善扶持政策。
进一步深化林权制度改革,加大林权抵押落实力度。要切实加强林地管理,严禁以发展林下经济名义乱占林地破坏林地。加大投入力度。制定完善林下经济产业政策,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加大项目支持力度,要把发展林下经济与林业产业化建设,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循环经济和民宿经济、“六边三化三美”、精准扶贫和新农村建设等项目有机结合,按照性质不变,渠道多样,捆绑使用的原则,最大程度的发挥有限资金的效益。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将林下经济发展相关基础设施纳入建设规划,重点加强林区道路、水利、通信、电力、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生产条件,切实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各金融机构要按照国家和主管部门的要求,积极开展林权抵押贷款、农民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民联保贷款等业务,加大对林下经济发展的有效信贷投入。强化科技综合服务。通过与省级乃至国家级农林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大力引进应用推广林下种养新技术、新品种,鼓励在我市建立研发基地,搭建合作平台,积极开发林下资源,培育乡土特色品种。认真学习借鉴外地成功经验,系统整合农林水部门人才技术资源,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广泛开展技术培训,大力培育农民技术骨干。
四、扎实推进品牌战略。
林下经济产品最显著特色就是“绿色有机无公害”,这是其区别传统种养业的最大优势。加快制定发布我市食用菌、中药材、林下种植养殖等地方标准,严格实行标准化生产,统一产品标准、包装、注册、营销、宣传,通过各业主积极配合,各职能部门认真负责,切实做好“无公害产品”、“绿色产品”、“有机产品”和原产地商标的申报注册工作,积极争创林下经济知名品牌,努力提高我市林下产品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2023年发展林下经济(案例15篇)篇七
20xx年x月x日。
发展林下经济,是为进一步探索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这一现实而确立的一项重要决策。多年来,在省、市有关部门的引导、支持下,群众通过利用丰富的林地资源,尝试探索发展林下养殖和种植,也取得了初步成效,显现出强劲的发展后劲。今年,根据省市安排县林业局组织人员,围绕如何进一步加快衡东县林下经济发展,深入到林业种植大乡和林下养殖、种植现场,进行了实地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衡东县的基本情况。
我县位于湘南中东部,湘江中下游,东邻攸县,南连安仁、衡南县,历以湘江为界,全县总面积288万亩,下辖24个乡镇,人口77万,全县林业产值达8.3个亿,林业用地160万亩,森林覆盖率50.14%,用材林78万亩,经济林75万亩,楠竹10万亩,地貌以丘陵为主。境内交通便利,一条铁路三条省道三条高速连接,内引外连,水、湘江四季通航,为发展林下经济提供广阔的土地资源和便利的交通条件。
林下经济主要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优势从事林下种植、养殖、旅游等立体复核生产经营,从而使农林牧各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我县林下经济的发展以有十年历史,以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和农民自发形成的初步形成了林药、林茶、林禽的林下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情况如下:
一是林药模式:以衡东县中药饮片厂为实施主体,在林下种植金银花,全县面积共有300余亩,主要分布在衡东县草市镇,杨林镇,年产值达到100万元。
二是林茶模式:以湖南省京湘藤茶有限公式以实施为主体。主要在林下种植藤茶,现有面积1000亩,主要分布在石滩乡、石湾镇、南湾乡,产值初算200万元,带动农户100余户。
三是林禽模式:由农民自发养殖鸡、鸭、鹅等禽类,24个乡镇不同程度都有存在。四是林牧模式:在山区地带一些农民养殖羊、牛,也是农民自发形成,主要在蓬源镇,南湾乡、荣桓镇等山区的林农进行养殖。
以上四种模式是衡东的主要林下模式,但是还有的在林下种植大豆,花生,有少量的存在。
三、衡东县林下经济存在的问题。
由于林下经济是一个新生事物,仍处于起步阶段,发展中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规模小。林下养殖缺少饲养大户,一方面致使存栏量不大,难以形成规模优势,另一方面难以形成产业龙头,无法形成有效的辐射带动能力。二是市场组织化程度低。由于缺乏专业的行业协会,养殖和种植户的市场信息不灵通,在种养品种选择上存在盲目性,在产品经营中,大多数只能坐等外地经销者上门收购或市场零售,效益得不到较好保障。三是管理水平低。在种养过程中尤其是在养殖方面,农户大多数沿用传统的养殖方式,对科学养殖技术掌握不够,致使饲养成本高、效益差,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四是资金制约因素大。经调查,大多数农户对发展林下经济热情很高,但由于缺乏启动资金,发展之初就受到限制,而现有的一些养殖、种植户,由于得不到必要的资金支持,在做大规模、拉长链条方面也是止步不前,致使全县林下经济发展缺乏后劲。五是基础条件差。有的地方普遍存在路、电、水等基础设施不完善、不配套的问题,致使一些先进的种养方式无法推广,从而制约着林下经济规模发展、集约化经营。这些问题如不能得到妥善解决,我县林下经济将很难在更高水平更高层次上实现大的发展。
四、衡东县对林下经济的几点建议。
林下经济发展前景广阔、潜力巨大,应将其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放在突出位置,倾注人力、物力、财力,逐步把林下经济培育成为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新的增长点。
一是搞好宣传,营造氛围。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对发展林下经济的重要意义、技术、模式及成功典型进行全面、深入、广泛的宣传,通过计算收入对比、邀请专家开展技术讲座、科普宣传、参观考察的方式,炒热思想,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激发群众发展林下经济的热情。
二是政府牵头,部门配合。按照“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发挥优势,讲求实效”的原则,明确林下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确定任务目标。规划制定过程中,要把发展林下经济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与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相结合,与畜牧业发展相结合,与农业科技推广相结合,与扶贫开发相结合,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相结合,多角度、深层次地发掘林下经济的发展潜力。要根据群众意愿,围绕林下养殖和林间种植做文章,科学选择种养模式,因地制宜,宜养则养、宜种则种,不能盲目发展,一哄而上。从现有成功技术经验和市场发展前景看,我县林下经济发展应主要推广以下三种模式。一是林禽模式,即在林下饲养鸡、鸭、鹅等禽类,尤其是养鸡、养鸭深加工链条长,市场前景广阔;二是林下旅游模式,根据县委政府的安排,以招商引资的形式,大力发展四方山森林公园、水的旅游业,现已经初步签订了协议,投资6个亿。主要在山上建立大型宾馆、建珍贵树木园、建人工湖,宗教文化的恢复。三是林茶林药种植,计划在三年内种植藤茶5000亩,药材3000亩。
畜牧、扶贫等部门要各自选择2-3个种养户作为自己的基地或示范点,进行重点培育,促其上档次、成规模,催生扶强一批专业化林下经济龙头企业,带动更多的群众投身于林下经济发展。
四是强化服务,合力推动。发展林下经济,涉及各行各业,覆盖千家万户,需要众多部门精诚合作、优势互补、协调服务、形成合力。一是搞好技术服务。由县科技部门牵头,成立专业县技术服务队,整合技术服务资源,深入实地开展技术服务,加强技术培训,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不断提高农民技术骨干和示范户的专业技术、技能水平。同时,密切关注林下经济科研信息和外地成功经验,搞好适宜林间种、养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和推广工作。二是搞好资金服务。县、乡财政应根据工作需要,每年列支一定的专项资金,给予重点扶持,鼓励快速发展。进一步加大上级扶持资金整合力度,在不违反项目使用范围和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与林下经济结合起来,进行整合和捆绑投入,共同促进林下经济快速发展。金融部门要将林下经济作为重点扶持对象,加大信贷支持。三是搞好市场服务。积极培育市场营销组织,成立行业协会,大力发展经纪人队伍,加强市场研究,建立市场预警机制,使群众能够及时了解市场行情,最大限度地规避市场风险,使林下经济种(养)得好,卖得出,效益高。
五是加强管理,强化责任。把发展林下经济列为乡(镇)年度重点工作,签定目标责任书,实行责任推进,年终严格奖惩,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使衡东县林业经济取得重大突破,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增长点。
2023年发展林下经济(案例15篇)篇八
为了进一步规范林权流转行为,深入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中央《决定》)及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贯彻中央《决定》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河南省《实施意见》),探索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新的模式和途径,促进我省林业可持续发展,资源林政管理处组织开展了我省林权流转情况调研,现报告如下:
一、我省林权流转的基本情况。
林权流转既是开展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和发展非公有制林业的重要内容,又是实现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和发展非公有制林业的主要途径,我省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中央《决定》和河南省《实施意见》发布以后,围绕深化林业体制改革,林权流转势头迅猛,取得的成效明显。通过林权的合理流转,使林地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使资源配置得以优化,在一些地方出现了“资源增量、农民增收、社会增效”的“三增”局面。
(一)林权流转的主要内容。
我省林权流转的重要内容包括林木所有权流转和林地使用权流转,以及林地使用权和地上林木所有权同时流转。其中,以林地使用权的流转为主,尤以宜林荒山、荒沟、荒滩、荒丘、荒沙等宜林荒地和渠旁、路旁、沟旁、河旁等宜林四旁隙地的使用权为多。如洛宁县早在1993年就出台了《关于出让“四荒”使用权,加速“四荒”开发的决定》和《关于出让“四荒”使用权的实施细则》。1995年以后,*、*、*、*、*等地市委、市政府相继制定下发了关于开发治理“四荒”,拍卖、承包其使用权的意见或决定,*县、*县、*县等许多县(区)也出台了相关决定或具体的实施办法。
(二)林权流转的发展过程。
我省的林权流转行为,始于二十世纪80年代后期,是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由农户承包自主经营,平原地区的农田林网和农林间作的树木,实行树随地走,作价转让给农户经营,林木所有权发生了流转;山区大面积的集体林、果园由懂经营会管理的农民接手承包,林木连同林地使用权一起发生流转。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随着农村土地改革的不断深入,尤其是“四荒”的开发治理,农民投资经营林业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从开始承包几米的路段、河段,发展到承包经营一条路、渠或一条河段;从承包经营几亩、几十亩林地发展为买断几百亩、几千亩的荒山经营权;从小片荒山荒坡开发利用发展到以林为主的多种经营。随着林业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经营方式的不断更新,林地使用权流转的规模也不断扩大,涉及面不断拓宽。《森林法》的修订、《森林法实施条例》的实施、中央《决定》的出台,使林权流转保持着持续发展的局面和良好的发展趋势。
(三)林权流转的主要形式。
1、拍卖。
拍卖是指依照有关规定对林地进行资产评估,确定底价后,举行拍卖会,由买方竞价,报价最高者中标,与卖方签订合同(协议),出资买断一定时期的林地使用权或林木所有权,并在林业部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自主经营管理,收益全部归中标人的流转形式。在拍卖过程中,允许各类投资主体跨地区、跨行业竞标购买,同等条件下本地人员优先。这种形式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比较受群众的欢迎。且这种形式转让,一般成交价都要高于底价,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实现国家或集体森林资源资产的价值。
2、承包经营。
承包经营是指按照有关规定,当事人双方协商一致,签订林地承包合同,由承包人按合同约定向发包人支付承包费用,取得林地使用权,自主进行植树造林、经营管理,收益完全归承包人所有的流转方式。承包经营中,承包方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农户、法人单位或合伙组织。承包经营是起步最早的一种林权流转方式,也是实践中应用较多的方式之一。
3、联合(合作)经营。
联合(合作)经营,是指由多个投资主体以土地使用权、林木经营权、资金、劳动力、技术等作为合作条件,从事林业生产经营,收益按比例分成的经营方式。联合(合作)经营主要是通过民主协商,以联办合作的形式进行经营管理。如鲁山县赵村乡国贝石村布朗李园艺场,经营面积1000亩,*市房产局职工王保宪以30万元资金入股,国贝石村以土地、劳动力入股,林业技术员以技术入股,建立董事会,联合经营管理。
4、林木认领托管。
所谓“林木认领托管制”是指:托管公司首先通过承包等方式取得国有或集体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然后面向社会吸引自然人(主要是城市市民)、法人及其他社会组织自愿认领一定面积的林木,获得其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再由认领者将其所认领的林木委托给托管公司进行专业化、集约化经营管理至采伐的一种林权流转形式。委托方按照协议约定的价格和付款方式向托管公司交纳托管费用,托管方按照专业化水平对所托管的林木进行集约化管理,并确保林木生长量达到约定的蓄积,此种林权流转形式20*年起在我省新兴。
二、林权合理流转产生的积极效应。
(一)拓宽了林业投资渠道,增加了林业投资主体。
随着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深化,林权流转的加速,全社会投身林业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亦随之高涨,非公有制林业形成并迅速发展,林业建设资金的来源打破了过去长期依靠政府的局面,林业建设主体实现了由过去单一行业建设项社会多元化参与的转变。以桐柏县为例,1999年以来,全县非公有制林面积达18.5万亩,占全县五年来造林总面积的67%,参与经营的企业、单位、个人2452家,累计吸引投资3800余万元,占同期全县林业总投资的70%。
(二)盘活了林业资产,优化了资源配置。
在林权流转前,宜林荒地、四旁隙地等长期闲置不用,或分配给无力经营者,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土地作为生产力要素,其使用价值难以实现,形成死滞资产。同时,社会上一些闲散资金没有找到合适的投资项目,因无政策和资金的支持,林业上一些技术人员和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没有施展的空间。通过林权流转,实现了林地资源、资金、劳力、技术等各种林业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活了资产,富了群众,稳定了社会,发展了林业。
(三)扩大了有林地面积,增加了森林资源的总量。
投入的增加、资源的优化组合必然地带来了资源量的增加。仅就桐柏县而言,1999年的有林地面积为118万亩,目前,已增加146万亩,森林活立木蓄积量从116万立方米增加到13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原来的37.8%提高到42.1%。
(四)提高了造林质量,有效保护了资源。
俗话说:“三分造,七分管”,是说造林不易,管护更难。过去植树造林产权收益不明确,群众积极性差,造林成活率低,管护困难,“年年造林不见林”。通过林权流转,明确了产权,保证了收益,“谁造谁有”的政策落到了实处,广大林农有了实实在在的拥有感,造林护林积极性极大提高,前期造林舍得投入资金选良种、栽壮苗,高规格高质量栽植,后期管护精心浇水、施肥、防治病虫害,“象种粮一样育林、象管田一样管林”。在自己加强管理的同时,还积极学习林业法规政策,加强了对他人毁林的防范,乱砍滥伐等现象明显减少,资源得到了较好保护。
(五)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增加了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
林权的合理流转,促进了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紧密结合。经营者为了提高生产力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积极与林业科研单位建立协作依托关系,大力引进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促进了林业科技进步,加快了林业科技建设步伐。如桐柏县,近五年来,共引进优良树种15个,良种接穗(芽)100万节,推广优良品种58个,应用新技术、新成果36项,造林成活率、良种率均在95%以上,科技成果转化率达50%以上。
(六)增加了农民收入,培育了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
以经济利益为驱动的非公有制林业,使经营者将追求最大经济效益为目标,围绕市场进行生产和经营,根据市场供求信息调整产业结构和树种结构。在实现了自身经济利益的同时,也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成为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据对桐柏县的调查,全县依靠发展非公有林业经济脱贫致富的农户达xx余户,占全县脱贫农户总数的30%。
(七)开辟了一条就业途径,减轻了政府压力。
经营“绿色企业”,风险小,效益持久,为机关富余人员、企业下岗职工及城镇无业青年提供了就业、再就业门路,也为一些单位和企业兴办经济实体、走兴林致富开辟了新的途径。如桐柏县风扇厂下岗职工杨某,在朱庄乡购买荒山200亩,发展以板栗为主的经济林,并在林间套种中药材及牧草,每年收入达2万元以上,依靠林果业摆脱了困境;义马市煤业集团下岗工人王小锋,承包荒山1000亩栽植经济林,实现再就业,被评为非公有制林业的好典型。
(八)带动了林业产业的发展,次金了区域经济进步。
通过林权流转,森林资源的增加带动了林业产业的发展,木材加工、林产品加工、花卉经营等,陆续形成一些地方的支柱产业。灵宝市农民罗眼科,从1993年起承包荒山4万亩,自筹资金1000万元,建成了目前全省最大的连片杜仲基地。他依托西北农大等院校,山上建基地,山下办工厂,实行综合开发。罗眼科的兄长罗来科承包荒山6000亩,投资150万余元,嫁接梨枣、雪枣等15万株,成立了来科枣业有限责任公司,实行种植、贮藏、销售一体化,现每年产干鲜枣10万余斤,产值达50多万元。
三、林权流转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有关法规政策相对滞后。
这里所说的相关法规政策包括两个大的方面:一是以建立具体完善的林权流转制度,规范、引导林权流转行为为内容的法规政策,二是以森林资源合理保护利用管理为内容的法规制度。
第一个方面,1985年,国家体改委、林业部颁发的《林业经济体制改革总体纲要》中提出要建立明晰的产权制度,规定“遵照林木所有权与林地使用权一致的原则,进行林木所有权及林地使用权的有偿转让”,提出了林权流转的要求。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治理开发农村“四荒”资源进一步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通知》中,要求要合理安排农、林、牧、副、渔各业生产,实行家庭或联户承包、租赁、股份合作、拍卖使用权等多种方式治理开发“四荒”,规定了对宜林“四荒”使用权的有偿流转。
1998年4月29日修改后的森林法,增加了第十五条,规定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及其林地使用权、采伐迹地使用权以及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依法作价入股或者作为合资、合作造林、经营林木的出资、合作条件,同时指出“不得将林地改为非林地”、“除本条第一款规定的情形外,其他森林、林木和其他林地使用权不得转让”。以法律的形式,对林权流转作出了原则性的规定。20*年,中央《决定》中也提出:“在明确权属的基础上,国家鼓励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各种社会主体都可通过承包、租赁、转让、拍卖、协商、划拨等形式参与流转”。应该说林权流转已是于法有据了。但相关的配套法规政策滞后,缺乏规范具体操作的行政法规,致使林权流转中还存在着操作普遍不规范等问题。
第二个方面,由于在林权流转中,大多数投资者主要追求的是经济效益,而我国的森林分类经营工作刚刚起步,现行的资源保护管理法律法规还不是建立在分类经营的基础之上的,各项管理制度如采伐制度等还停留在旧有的框架内,造成林木经营者经营上的约束性,客观上对林权流转产生了不利影响。
(二)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制度不健全。
其主要表现为:一是没有执行统一的评估标准、方法,二是没有法定的评估机构,同时,国家关于评估机构、人员资质的现行规定也与实际工作需要脱节。在已经开展的林权流转中实施的资产评估,多为有各方代表参加的合议性的评估,虽具有一定的公开性和合理性,但缺乏法定性、准确性和科学性。还有相当一部分流转没有进行资产评估,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国有资产和集体资产的流失。如某国有林场,通过不很公开的协商,将本林场3500余亩林地全部承包出去,承包期20年。协议中将现有林木资源无偿交给承包方经营,待承包期满,承包方也无偿将林木资源交给林场。面上好似等资源交接,但实际操作起来远非如此,林场现有林木资源,多为中、近熟林,其价甚巨。若采伐后转租别人耕作、木材收入和地租收入两得,快到期满时再造林,还场以幼林,则国有资产流失的结局不可挽回。
(三)操作不规范,缺乏有效监督机制。
在林权流转过程中,有的没有依法实行公开;有的发包时没有依法召开群众大会或代表大会;有的合同条款不完备甚至是没有书面合同。不规范不仅表现在程序上,有些在实体内容上,也有不妥当甚至是违法的情况,如超出法律规定的流转范围实行流转、超出法律规定的权限约定双方的权利等。除了部分流转合同依法进行了公证以外,林权流转普遍缺乏监督机制。如在我省新兴的“林木认领托管”公司,在经营和宣传中,均存在有不同程度的不实之词和误导之嫌,他们假借有关主管部门和科研单位的名义,夸大宣传其经济效益,错误宣传《林权证》的性质和效力而分散委托人对托管协议的关注。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双方签定的合同中,有关条款不严谨、不完善,投资人一次性投资后,对公司执行合同情况缺乏约束与监督,不能及时有效地发现和应对该公司可能出现的违规甚至违法行为。将可能酿成经济纠纷甚至社会事件。
(四)政府干预多,服务不到位。
目前,全省的林权流转基本上是地方政府及其部门推动。有的地方对流转方式实行“一刀切”,强令在一定期限内完成所有宜林荒地的拍卖,重数量不重质量;有的地方甚至对经营者种什么树种、林种作出规定、强行实施,侵犯林农经营自主权;有的地方随意撕毁原来的承包合同,强行将已经承包的林地收回,再进行“拍卖”。竞标者主要是本地农民。虽然也有跨区域投资者,但在流转规则、成交价格等方面,以县域为单位,各地存在较大差异,全省尚未建立信息丰富的交易平台从而培育流转价格具有参考意义的市场。
据了解,目前仅“河南省技术产权交易所有限公司”(xx年9月1日成立)的经营范围中有代理林权交易的内容,尽管自行制定了《河南省技术产权交易所林权交易实施细则(暂行)》和《河南省技术产权交易所活立木托管暂行办法》、《河南省技术产权交易所林权证明托管办法(暂行)》、《河南省技术产权交易所林权交易信息披露规则(试行)》,但仍处于萌芽的状态。从长远来看,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不能满足进一步推进林权流转工作的需要。
四、促进林权合理流转的途径。
(一)在较高层次上完善相关立法。
如前所述,法律法规的滞后已成为林权流转中的主要问题,对投资者来讲,需要一个具备较强操作性的具体规定,进一步规范流转的原则、范围、方式、程序、监督、管理,进一步地明确流转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对政府职能部门来讲,需要明确其法定职责,确定其管理和服务的方式和内容。而这些内容,从我国现行的有关立法规定和行政管理要求来看,不是哪个部门或地方政府文件所能够规定的,有些内容甚至是地方性法规也不能作出规定的,如前所述的流转范围问题、资源评估机构及人员资质问题、采伐管理问题等,必须通过修改《森林法》或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才可得以实现。
(二)建立完善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制度。
各种形式的流转,都应当建立在科学规范的评估基础上,合理确定底价,才能保证流转依法有序进行,实现盘活森林资源资产、促进林业建设可持续发展。建立完善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制度,一是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编制科学合理的参数表和各主要临终的评估细则,规范和完善评估技术、评估方法;二是要根据《行政许可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制定科学、可行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和人员资质认证办法,解决目前有关资质规定与实际工作要求相脱节问题;三是要加强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和队伍建设,满足工作需要。
(三)搭建林权流转平台,培育和完善森林资源交易市场。
要真正将林权流转推向深入,就应该在保证国家生态安全和生态建设发展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引入市场机制。要按照市场经济运营的要求,结合森林资源资产的固有特点,培育和完善森林资源市场,一是要有大量能够在价格上进行量化的待转林权;二是要有畅通的信息收集和发布渠道;三是要有完善的服务体系,包括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林权流转中介机构的建设等;四是要有完善的市场监督保障机制。
(四)准确定位,合理发挥政府及林业主管部门在林权流转工作中的作用。
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要依照法律规定和市场经济运营规则的要求,明确其对林权流转的组织、指导、服务、管理、监督等职能,做到既积极推进,又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既严格管理又不干涉经营者的经营自主权;既加强监督又全面提供服务,充分、合理地发挥职能作用。尤其是林业主管部门,既要加强相关法规政策的宣传咨询,又要积极开展实际工作的调研;既要认真进行规划设计,又要搞好技术服务;既要大力指导评估机构、队伍的建设,又要加大对破坏森林资源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以促进我省林权流转工作的依法、有序的开展。
2023年发展林下经济(案例15篇)篇九
**市国土总面积188.2万公顷,其中林业用地面积129.7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68.9%,森林覆盖率64.5%。近年来,我市加大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力度,全市11个县(区)已有5个县实行了全封山。在保护森林资源的同时,如何提高林农收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为此,市委、市政府根据全市林业现状,因势利导、积极扶持广大林农发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产品采集加工和森林景观利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据统计,**年全市林下经济经营面积318万亩,从事林下经济农业人口51万人,实现产值37.1亿元,其中林下种植业产值12.6亿元,林下养殖业产值14.4亿,森林观光旅游和农家乐等产值10.1亿元,参与发展的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050元,其中来自林下经济收入3026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2.9%,广大林农真正尝到了“不砍树也能致富”的甜头。
通过发展林下经济,我市在木竹消耗量逐年降低的情况下,林业总产值却得到大幅增长。**年全市林业总产值163亿元,比“十五”期末增长48%;与此同时,**年我市林木采伐量只有30.5万立方米,比“十一五”期间年均采伐量下降了41.2%;森林覆盖率从“十五”期末的61.1%上升到64.5%,增长了3.4个百分点;活立木总蓄积从“十五”期末的4253万立方米增加到4973万立方米,增长了17%。,林下经济的发展既有效保护了森林资源,又极大地促进了农民增收。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因地制宜,突出林下经济特色。
我市在发展林下经济过程中,注重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充分利用森林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的有利条件,结合农民经营习惯和当地优势产业,培育具有当地特色的林下经济产业。全市初步形成了崇仁麻鸡养殖加工,金溪芳樟种植加工,临川黄栀子和森林药材种植加工,资溪森林旅游和竹林鸡养殖,黎川香榧种植,南丰桔海农家乐,东乡花卉苗木,乐安竹笋和松脂加工,**野生动物养殖等林下经济主导产业。
崇仁县是中国麻鸡之乡。近年来,该县利用松树林地资源优势,结合当地养殖习惯,把林下麻鸡养殖作为主攻方向来抓。**年全县林下养殖麻鸡达5000万羽,麻鸡饲养专业户1600余户,麻鸡加工企业20多家,实现年产值9亿元。全县从事麻鸡养殖、加工的近3万人,农民来自麻鸡的人均年收入达500元以上。临川区依托**天顺公司、荣裕药业、苍源药业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发展林下药材种植和加工。全区共种植黄栀子12万余亩、金银花2万余亩,杜仲、大枣、黄柏、吴茱萸等木本药材林1万余亩,在林下套种元胡、白芷、青蒿等草本中药材5000余亩。**年该区实现林下药材种植加工产值2.7亿元,解决了6000多个农村劳动力就业,就业农民人均年增收近5000元。金溪县大力发展芳樟产业。**年全县芳樟种植基地达6万余亩。目前香料企业已发展到32家,100多个产品,达到年产10万吨生产规模,其中:天然芳樟醇、天然樟脑粉等4个产品,产量居全球第一。在中国香化协会天然香料排名中,金溪县成为国内最大的天然香料基地。今年10月在金溪县召开了**省林产香精香料协会首届年会。
二、创立品牌,提升林下经济产业化水平。
依靠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的强大拉动作用,提高林下经济产业化组织程度。主要采取了三条措施:
2023年发展林下经济(案例15篇)篇十
0引言。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山东省危中求进,积极作为,科学务实,坚持高点定位,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引导和扶持企业向“微笑曲线”两端拓展,向代表知识经济的信息整合、发明创造、关键技术和代表服务经济的组装、销售、售后服务的两端发展,加快改变目前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中基本处于利润最小的生产环节这一最低端的不利局面。
1“微笑曲线”理论。
所谓“微笑曲线”,就是附加值高低随着产业链分工中的业务工序上中下游的变化而变化。其中位于价值链中游的任意动点a2、b2、c2的附加价值最低,而上游的动点a1、b1、c1与下游的动点a3、b3、c3具有较高的附加价值。随着上游动点向曲线左端移动,而下游动点向曲线右端移动,上、下游与中游之间附加价值的差距也将越来越大[2]。一般情况下,在产业链业务工序的上游即产品的开发、设计、主要零部件的生产和产业链的下游即渠道运营、品牌管理、售后等服务这些业务,工序上可以产生更高的附加值,获得高额的经济利润;在产业链业务工序中的中游部分,比如模块零部件的生产、组装产品等这些工序产生的附加值相对较低,因而利润也较低。
简言之,“微笑曲线”是以附加价值的高低看待企业竞争力。企业只有不断往附加值高的区块移动和定位,才能持续发展与良好的经营。施振荣认为,在全球化的条件下,信息技术企业在累积了附加价值最低的中有部分的足够经验和能力之后,只有不断创新进取,向“微笑曲线”两端逐步升级,才能争取竞争的主动,扩大附加值及利润空间。宏基也正是秉承这一战略思想,紧紧抓住了上游的研发创新与下游营销创新两大环节,从而使宏基(acer)不仅成为业内最成功的品牌之一,其“微笑曲线”理论及宏基公司发展过程也成为美国名牌管理学院的经典案例[3]。
世界经济在动荡中。2008年末,金融危机势头凶猛,世界各国纷纷采取应对措施,中国也适时抛出大手笔,各项方针政策顺势出台。作为沿海省份的山东在这种形势下受国际形势的影响比较明显,当金融危机已经开始波及实体经济的时候,沿海地区无疑收到了更为明显的冲击。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在一些“大块头”行业表现尤为明显。据统计,与2007年同期相比,2008年10月山东省16个行业出现用电量的负增长,其中钢铁行业受停产的影响,用电量下降了28%。专家分析说,出现下降的行业主要集中在钢铁、煤炭、化工等传统行业,因此要注重针对不同的行业应用“微笑曲线”理论,使其向“微笑曲线”两端拓展,增强产业的经济实力,以促进山东经济稳定快速发展。
在金融危机的大形势下,山东作为中国第二大经济省份,有着良好的经济基础,具备相当强的抗冲击能力。而2009年是抗击金融危机一役的开局之年。依照中央要求,2008年12月21日至22日,山东召开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中共山东省委副书记、省长姜大明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突出工作重点,集中力量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山东在2009年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将拿出1.6万亿元投向能源和交通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农林水利项目、工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高新技术产业、节能减排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社会事业建设、现代服务业、房地产业等八大领域。抓住这些领域位于“微笑曲线”的两端,增加山东省经济发展的整体附加值,对于发挥投资效益,驱动山东经济的发展,将带来山东增强发展力的后劲[4]。
山东在应对金融危机过程中,积极采取措施,体现出了向“微笑曲线”两端——代表知识经济和服务经济的领域拓展。
(1)优化战略布局,争做区域经济增长极。
山东对全省区域经济格局进行全新战略布局,统筹兼顾当前与长远发展,实施重点带动战略,把区域经济发展与优势产业培植融合起来。今年以来,围绕建立蓝色经济区,山东拉开了“一区三带”的战略布局。“一区”即全面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三带”是指依托沿海七市,优化涉海生产力布局,形成三个特色产业带:在北部黄河三角洲打造沿海高效生态产业带,在胶东半岛打造沿海高端产业带,在南部构建以日照精品钢基地为重点的鲁南临港产业带,进而形成连接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沟通黄河流域广大腹地、面向东北亚全方位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增长极。
(2)激活创新机制,拖延“微笑曲线”。
山东充分利用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着力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结构。山东今年各类企业结构调整和技改投资有望实现6500亿元,占工业投资的比重达到50%以上;上半年,山东用于技术改造、高新技术和服务业的投资分别增长25.5%、31.9%和32%。山东省各级政府积极扶持企业整合社会资源建立研发中心,推进产学研合作,据统计,山东通过产学研结合,目前累计为企业解决了1000多项关键共性技术难题,新增经济效益600多亿元。此外,山东服务业短腿正在拉长。山东省出台政策,鼓励发展与制造业紧密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发展金融、现代物流和信息技术等服务业。这样山东省的知识经济和服务经济利润大幅度增加,不断拓展“微笑曲线”的两端。
(3)聚焦“民生经济”,发展惠及百姓。
就业是民生之本。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山东省推出减免困难企业社保负担、强化职业培训、增加公益性岗位等一系列措施。青岛市财政出资1000万元实施“企业在职职工培训援助计划”,对培训合格的政府给予每人200~500元培训费补贴。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山东省城镇新增就业63.1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83.9万人,分别完成计划的70.1%、83.9%。截至6月末,山东省外出农民工达到867万人,比去年同期增加2万人,失业返乡农民工基本实现再就业。来自山东省财政厅的数据显示,山东省上半年地方财政支出增长18.3%,事关“民生经济”的各项重点支出明显增速。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了24.1%,农林水事务支出增长31%,医疗卫生支出增长46.2%[5]。
4结束语。
作为我国的一个经济大省,山东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经济增长方式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实现迅速转型。要想挣脱金融危机就必须着眼和重视“微笑曲线”的两端,向微笑曲线的两端扩张,一个是向自主知识产权扩张,另一个是要向同样重要的服务经济扩张,逐渐摆脱金融危机对山东经济的不利影响。在持续有利政策和措施之下,山东省的建设必将呈现出一番新景象。
————————————。
参考文献:
[1]陈致中:《宏基“微笑曲线”》[j];《东方企业家》2004(4):88。
2023年发展林下经济(案例15篇)篇十一
现代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该理论主要认为:劳动力市场不是一个连续的统一体,而是被分割为几个不同的市场,各个市场有着不同的特点,有着自己分配劳动和决定工资的特点和方式;各个劳动力市场之间是相对封闭的,造成这种封闭的原因是集团势力的联合和制度因素的约束。
(一)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产生及发展。
2.职位竞争理论。这一理论是瑟罗和卢卡斯等人于1972年提出的,它建立在信息不完全和不确定性基础之上。该理论主要观点如下:(1)职位有好有坏,其数量种类和结构由技术进步状况决定,生产力的提高归功于职位而不是工人。
(二)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复兴。
模型在效率工资理论中最具代表性。模型的基本思想是:在绝。
大多数工作中,工人在其工作业绩完成好坏上都有一定的自。
由。劳动合同不可能准确规定员工绩效的所有方面。
2.内部劳动力市场的效率基础。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第二个突破就是内部劳动力市场的效率基础获得新的理论支持。doeringer和piore(1971)最初只是从三个角度解释了内部劳动力市场出现的原因,即技术的专用性、在职培训和习惯法则。
二、国内学者对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研究。
1劳动力市场分割的正式研究自20世纪90年代初才开始出现。
国内学者对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制度性分割、体制性分割、产业分割等方面,探讨的重点多是集中在分割对劳动力流动及就业的影响等除了对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的研究外,国内学者结合经济体制演变的进程,还考察了我国劳动力市场在体制层面、部门之间、产业之间以及职业之间的多元或多层次的市场分割。结论:1综合国外学者对劳动力市场分割的研究看,可以发现其早期研究以二元劳动力市场分割为主,侧重于制度分析及对分割特征的描述;后期以实证研究为主,侧重于实证检验以及对城镇劳动力市场多层次分割的研究。近几年国外学者劳动力市场分割的研究已不仅仅局限于对分割的形式和维度,而且逐步深入到劳动力市场分割对劳动力市场运行的影响方面。与国外学者相比,国内学者对劳动力市场分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我国劳动力市场城乡分割、体制性分割、部门分割产业分割等方面,尤其是对形成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各种制度性因素进行了比较系统深入的研究,但国内学者的实证研究成果相对较少。
山东的劳动力市场现状。
一、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定义及分类。
劳动力市场分割指的是不同种类的劳动力之间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在劳动力市场上各自享有属于自己的市场,而难以进入其它种类的劳动力市场的现象。劳动力市场分割划分为一级劳动力市场与二级劳动力市场之间的分割、内部劳动力市场与外部劳动力市场之间的分割、城市劳动力市场与农村劳动力市场之间的分割、不同区域之间劳动力市场的分割以及不同行业之间劳动力市场的分割等主要类型。
二、山东省劳动力市场分割现状及影响因素。
山东省劳动力市场的基本雏形已经显现,初步发挥了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但从总体上看,仍处于分散的初级形态,迄今尚未形成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其分割严重阻碍着劳动力在城乡、地区、行业间的自由流动。特别是由于历史原因、体制原因、地方保护主义原因、行业垄断原因、市场发育原因等特殊原因,使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呈现着较为复杂的状况,其中以城乡之间劳动力市场的分割最为突出。
三、山东省劳动力市场分割对山东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不利影响。
劳动力市场分割与山东省结构性失业。这部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从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方面来讲,造成的主要影响是遏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并造成了就业量的减少,二是从城市中存在的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的分割来讲,其造成的影响主要有制约了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投资,导致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投资普遍不足以及大学毕业生的结构性失业。
挫伤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积极性,浪费了人力资源。由于劳动力市场的城乡分割,城市劳动力市场对农民的多种歧视,致使部分农民工收入低至无法维持简单劳动力再生产,只能再生产低素质的劳动力。
扩大了居民的收入差距。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扩大;地区居民人均收入差距扩大;行业人均收入差距扩大。
增加了劳动力要素的交易成本。由于劳动力市场的多重分割,劳动力在不同市场之间流动的阻力增加,环节增多,流动的空间距离拉长,流动的时间延长,从而流动的费用大大增加,致使交易成本不仅相对的且绝对的攀升。
延缓了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劳动力市场的多重分割,尤其是劳动力市场的城乡分割,使农民不能在城乡之间自由的流动,不仅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而且无法顺利的转化为市民,这又使城市化进程远远落后于工业化进程,进而阻碍工业化进程。不言而喻,这既制约城市产业结构的升级,也影响城市规模效益和集聚效益的发挥。
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发展。由于劳动力市场多重分割所引起的城乡、地区和行业之间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给社会带来了许多不稳定的因素。特别是贫富差距过大,严重阻碍了山东省的可持续发展。
四、如何构建统一劳动力市场,促进山东省经济可持续发展。
打破城乡分割,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彻底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建立农村最低保障体系,解决农民进城打工的后顾之忧。同时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
打破行业分割,建立市场化的工资决定机制。政府应逐步弱化和取消保护垄断行业的就业优惠政策,禁止垄断行业自身出台保护性措施,即行业就业歧视,尽快引入公平竞争机制。进一步放开和规范劳动力市场,促进劳动力自主流动,推动就业市场供需双方运作的效率和公平,最终打破劳动力市场的行业垄断。
易成本.研究方法。
1.相关文献研究。
本文的写作时建立在大量的阅读并研究中外经济学文献的基础上。参考的研究文献主要包括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研究等等。还大量借鉴了国家及地方统计局和劳动保障部门网站公布的相关统计年鉴、统计数据。在此基础上,形成本文的观点和论述。
2.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本文采用了实证分析的方法,本文力争将实证与规范分析方法较好地结合在一起,使论据更好的为论点提供说服力。
3.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本文在使用搜集整理大量数据做定量分析的同时,也对一些问题进行了定性分析。本文尽可能针对不同的问题分别使用定性和定量分析,使两种经济学分析方法有机结合、发挥各自的长处,为本文的论述服务。
创新点。
制度创新是建立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而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的制度创新,就是要在健全与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同时,对传统的户籍管理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劳动就业制度进行改革与创新,为建立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提供制度支持系统,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一)创建城乡统一户籍管理制度要建成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首先要加快户籍管理制度改革与创新,为其他制度的创新创造前置条件。只有建立城乡一体的户籍管理制度,城乡统筹才有可能;只有拆除阻隔“城市人”和“农村人”的制度壁垒,才能有效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迫切需要设计一套与城镇职工有区别又可衔接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根据我省农民工进城就业的实际情况,研究制定符合农民工流动就业特点的养老保险办法,统筹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的协调发展。社会经济差别,这是户籍制度创新的核心内容,使劳动就业、子女入学、住房分配、保险政策、社会福利等与户口完全脱钩,给进城务工者以真正的“国民待遇”。
(二)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建立、健全覆盖城镇所有就业人员的统一城镇社会保障制度的同时,把农民工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化解农民进城的市场风险,提高农民适应城镇化的能力。从长远来看,既能减少未来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阻力与成本,又不会扭曲迈向城乡一元化社会保障目标的路径;从眼前来讲,也将有利于解决社会保障筹资难和国企失业人员进入非公有制企业就业难的问题。迫切需要设计一套与城镇职工有区别又可衔接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根据我国农民工进城就业的实际情况,研究制定符合农民工流动就业特点的养老保险办法,统筹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的协调发展。
(三)消除行业分割的制度创新。
引入社会资本强化竞争机制。垄断行业的成本沉淀性和规模经济性特征决定了其不能实现充分竞争,但完全没有竞争会扼杀企业活力,导致经营者放松内部管理和技术革新,使实际生产率远远低于可能达到的最大生产率。在垄断行业引入竞争机制,要把其中的自然垄断性业务与竞争性业务分开。对于非自然垄断领域,政府应放宽市场准入,对社会资本开放,允许新厂商进入,充分发挥竞争优势。此外,必须成立专门机构执行反垄断法。要借鉴西方国家管理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建立专门的反垄断执法机关,建立反垄断专业队伍,负责处理反垄断相关问题。
研究目的意义及目标:
山东省经济近年来发展良好,一直保持两位数的高增长,但仔细比较其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速,却不难发现呈趋缓的态势,究其原因有多方面的,如:劳动力市场不完善;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资源环境负荷过高;就业压力较大;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社会保障能力不强等。而长期存在的劳动力市场分割时就业的制约作用也日益突出,既导致了城市就业量的减少,遏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极大的制约了劳动力的人力资本积累,不断加剧结构性失业的危机等,严重影响了山东经济的良性发展。
而本课题则是从劳动力市场的角度出发,深入分析劳动力市场分割对山东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作用,并提出相应解决措施:为了排除劳动力市场分割对经济发展的不良影响,应打破劳动力市场分割,增强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建立起统一、竞争合理的劳动力市场,以促进山东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研究意义: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产生于上世纪70年代,是劳动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这一理论从劳动力市场制度特征及结构特征的角度来研究劳动力市场的运行,主张劳动力市场分割是导致贫困、歧视及不平等的重要原因。区域劳动力流动的变化都是影响经济增长水平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地区劳动力流动越活跃,经济增长的水平越高;流动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越高,劳动力流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越大。而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存在极大地制约了区域间劳动力的流动。通过研究劳动力市场分割,借鉴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反对用工歧视,健全制度,以提振其信心,这就需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与完善劳动力市场,着力构建一个公平正义、使人心情舒畅的和谐社会,从而促进山东经济可持续发展。
我们认为制约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劳动力市场分割障碍主要来自于劳动力市场的地区分割,一旦地方政府放松阻碍劳动力流入的管制,地区的生产力将得到提高。首先,劳动力流入使劳动力供给增加,有利于企业扩大规模,在客观上促进了经济增长;其次,劳动力流入增大了劳动力配置的半径,有利于劳动力优化配置,为员工与岗位匹配程度的提高创造了条件。再次,劳动力流入提高了在岗职工的工作效率。最后,流入的劳动力也扩大了产品市场的需求,促进经济发展。因此,研究山东省劳动力市场分割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有理论意义及实践意义的。
2023年发展林下经济(案例15篇)篇十二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我省发展前景相当可观!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
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组织有关专家编撰了《2007年:山东开。
放型经济发展报告》,旨在为山东省委、省政府科学决策服。
下面是我省的综合研究篇。
第一篇:山东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
第二篇:汇率变动对山东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对外贸易篇。
第四篇:发展软件外包带动山东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第五篇: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发展动向及山东的应对举措··。
第六篇:山东农产品对外贸易情况分析与对策研究……。
利用外资篇。
第七篇:加快山东服务业利用外资的政策建议…………。
第八篇:关于加快发展山东服务外包产业的研究报告··。
第十篇:山东利用外资的效益研究……………………一。
第十一篇:外资并购新动向及山东应采取的对策……·。
第十二篇:山东利用外资安全性研究…………………·。
对外投资与合作篇。
第十三篇:关于加快境外能源与资源开发的研究报告·。
第十四篇:山东对外工程承包劳务合作研究…………·。
第十五篇:山东省与俄罗斯投资合作前景展望………-。
第十六篇:山东省实施多区港联动研究………………·。
第十七篇:青岛保税物流园区建设与发展研究………·。
学习借鉴篇。
第十八篇:江苏省利用外资经验对于山东的启示……·。
第十九篇:关于赴天津滨海新区调研情况的报告……·。
现举例详细说一下一项重要的工程:
加快山东月艮务业。
首先是利用外资的政策建议。
“人世”以来,山东服务业利用外资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从总体上。
景,今后3-5年是山东服务业利用外资发展的黄金时期。应当紧紧。
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围绕推动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和完善城市服务功。
能两大战略取向,积极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提高服务业利用外资的质。
量,力争尽快建立门类齐全、富有竞争力、与国际接轨的现代服务。
体系。
制定和坚持正确的引资原则,促进外资与山东经济协调发展。
基于上述目标,在加入wt0“后过渡期”内,山东应当紧紧抓住。
服务业对外开放和国际产业转移不断升级的有利时机,加快服务业利用。
外资步伐。山东服务业利用外资应坚持以下几方面原则。
(一)制造业利用外资协调发展,共同促进山东经济发展的原则。
制造业是山东利用外资的重要产业,在山东对外开放中具有举足轻。
2023年发展林下经济(案例15篇)篇十三
(一)调整市场失灵的现象。市场失灵的体现方式非常多,例如市场无法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市场无法自发的消除垄断现象;市场混乱无法展现公正的收益分配与合理竞争;市场无法有效的处理外部非经济因素;市场调整本身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以及盲目性,无法达到想要的调整目的[1]。上述的这一些市场失灵现象,都需要借助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来进行处理或解决。对于我国大多数企业来说,近些年许多新技术、新设备不断的推广和应用,企业之间的经营利润不断增加。(二)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需求。我国当前仍然处于新旧体制的转轨时期,市场本身的体系并不是非常完善,市场的调节也并不是非常的完善,市场在运行过程中仍然会遭受非市场内因素的不正常干扰,导致市场的正常秩序无法有效维持,这也就提出了需要宏观经济的管理方式来保障经济的持续、稳定以及平衡性发展。与此同时,我国的经济需要在短时间内缩短与其他发达国家的差距,这一发展目标也需要借助国家的宏观经济管理方式进行推动,发展与巩固我国的国有经济主导性地位,并逐渐促使社会团体成员可以走向富裕的道路,促使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更加有力。
二、企业市场经济发展中宏观经济管理所形成的影响。
在我国的宏观经济管理中,最大的特征便是以投资驱动的方向为主,以工业主导型为方式,投资当中的政府占比相对比较大。政府的主导性投融资、行政干预的作用较为突出。这一现象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存在明显的差异,以美国为例,美国是采取宏观经济的方式推动消费,以服务行业为主导,投资的方式以私人方式为主。与此同时,因为我国的发展时间相对发达国家而言存在明显的差异,所以我国的制度演进速度相对较快,西方国家的许多制度体系已经相对较为成熟,基本定型。但是,相比之下,我国在金融、法制、人力资源、技术、投资、制度等多个方面仍然有着较为突出的发展空间,这一些发展都需要在宏观经济的调控政策之下进行,所以我国和西方国家的差异仍然较为突出,但是这一差异正处于缩小阶段。西方的统一性制度框架体系之下,是通过长期的发展,并形成了一个较为统一的市场环境,但是对于我国而言,因为我国地域跨度较大,南北、东西、城乡等方面的地域因素差异较为突出,所以这一种经济环境仍然存在偏向性、动态性以及不确定性,在我国实行宏观经济分析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不对比模型的应用条件,许多的'静态宏观经济分析模型本身就存在缺陷,局限性以及不广泛性很难规避。方法论方面相对较为尴尬,这也促使无法直接应用宏观经济的数据,也不能根据之前的经济过热经验对宏观经济进行分析,导致无法构建一个共同的研究目标点与出发点。
三、企业市场经济发展中宏观经济管理的方式。
首先,宏观经济要求企业构建完善的监督管理体系。企业的社会责任不仅是体现在道德角度上,同时在法制角度上也有充分体现。想要促使企业自觉的承担社会相关责任,政府必须从监督、管理的角度着手,构建完善的政府监督管理体系,同时督促社会中各类型企业主动履行自身所需要承担的责任义务,并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适当的考虑社会稳定性,从而达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平衡性发展。与此同时,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政府对于市场的干预会逐渐减少,同时企业的主动性参与积极性会主动提升,这样的现象必然会出现市场失控的问题。对此,政府还需要在适当的环境与前提条件之下,对市场失控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判断与分析,并借助有效措施。其次,宏观经济要求企业强化信息的披露。信息披露制度不仅是财务报表中的一项工作,同时也是保持社会稳定,保障投资合理性的关键,展现企业是否履行社会责任的一种直接体现。信息披露制度本质上是借助报表的方式为政府、行业、社会提供企业的经营状况,其初衷在于让企业行为因公示而被约束,促使企业可以主动履行好自身的责任义务。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社会主义之下的市场经济提示之下,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借助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措施,才可以有效的约束企业的市场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不仅可以有效的控制市场中失灵的校正,实现对市场缺陷的调节、弥补性作用,同时还能够有效的突出市场创造以及维护的作用,更好的展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下的经济发展的健康、持续、稳定性,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更加顺畅。
参考文献。
2023年发展林下经济(案例15篇)篇十四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是适应社会和时代发展需要的产物,有其存在和发展的无限生命力,应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环境会计制度。通过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理论与实务的不断完善,可以促进企业处理好发展生产与环保的关系,处理好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目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实现环境资源的损耗与补偿的良性循环,达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融合,实现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所谓的宏观环境会计,是指建立在各级政府部门,对各地区自然资源总量进行平衡核算和生态环境保护核算的核算体系,反映各级政府在自然资源的开发、使用、补偿和环境保护过程中的实物与价值运动情况。宏观环境会计的核算对象是资源环境和生态环境。对自然资源,应根据其储存量、可再生性、补偿方式不同,进行分类核算。对可再生资源核算的重点要放在使用量与补偿量的平衡上。这种平衡的要求是在提醒各级政府,对可再生资源要使用多少、补偿多少,对这类自然资源,政府的责任是恢复原有状态,即存量增加和存量减少要平衡(资源的存量均衡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对不可再生资源核算的重点,是控制其贷方支出,关注其余额,并尽可能寻找替代资源,建立替代资源账户。各级政府应力求在不可替代资源支出的同时,有可替代资源进行补充,使不可替代资源的.减少与替代资源的增加保持平衡。生态环境的宏观会计核算,是在企业环境核算的基础上,从社会的角度统计生态环境的损害和治理成本。这一部分成本是可持续发展下社会再生产成本的一部分,要作为国民收入扣除项目。宏观环境会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是各级政府制订本地区经济发展规划的重要依据。
宏观环境会计可提供的信息有三个方面:一是本地区现有自然资源的储存量;二是各类自然资源的使用和补偿情况;三是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计量的本地区国民净收入。因此,宏观环境会计的报告体系,以定期提供三张报表为宜。一张是自然资源平衡表。该报表以自然资源的价值总量与自然资本总量平衡。另一张是提供自然资源使用与补偿及环境保护的资金流量表。该表汇总本地区由于自然资源消耗的资金流出量与对自然资源补偿的资金流入量。自然资源使用的资金流出量,包括企业使用自然资源的成本及生态环境的损失成本。补偿资金的流入量,包括企业使用自然资源和由于生产造成环境污染按规定向国家上缴的资源使用费及污染赔偿费,以及各级政府在财政预算中对自然资源恢复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支出。
第三张是持续收益表。该表在各地区国民收入净产值的基础上,扣除上述各种对自然资源补偿和环境维护的资金流出量,为政府提供该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财政收入信息。拓展环境会计理论研究和实践的新领域,将环境的宏观与微观核算都纳入会计领域,建立大环境会计体系,是会计学的重大突破,又能协助企业和政府解决当前环境核算的重大难题,对环保产业的健康规范发展将起到推动作用。现阶段环境核算理论不够完善,需要进一步深入,需要相关学科合作研究,环境会计的推广应用也迫在眉睫,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2023年发展林下经济(案例15篇)篇十五
(2007年1月26日)。
山东省贸促会会长。
刘方会。
尊敬的王修智副主席,各位嘉宾,各位代表,新闻界的朋友们、女士们,先生们:
早上好!经过一年的辛苦耕耘,我们会展业界的各位同仁终于可以利用这短暂的展会淡季,齐聚一堂,共同分享昨天的经验和成果,畅谈今天的现实和差距,规划明天的蓝图和打算。同志们,尽管现在已进入隆冬季节,但是对于山东会展业来说,尤其是从去年开始,我们的行业一直沐浴着暖暖春意。2006年省委张高丽书记、韩寓群省长及省里其他领导多次就我省服务业的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省直有关部门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的号召,及时出台了发展会展业的相关政策,我们山东省的会展业从未受到过如此重视,可以说我们迎来了山东会展业发展的春天,所以我们今天的大会是一个喜庆的大会。下面我代表山东省会展业协会和各位与会代表共同回顾一年来的工作,共商未来的发展目标。
一、2006年山东会展市场。
2006年是我省“十一五”规划的起始之年,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会展业同仁的共同努力下,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产业,我省会展业依托区位优势、产业优势、文化底蕴和展会基础,乘势而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呈现出形势好、亮点多、发展快的特点。截止到2006年底,我省会展场馆共有34个,可供使用的展览面积超过65万平方米。全省民营组展公司发展迅速,超过40家,年办展数量近200多个,已经成为我省会展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同时,与之相配套的会展服务企业(不含酒店等接待服务单位)已经达到了120多家。我省展览业产值较上一年增加15%,达到近150亿元人民币。其中,展馆收入稳步增长,涨幅达20%,展会数量增长15%。参观人数达600多万人。有力地拉动了住宿、餐饮、旅游、物流、通讯、交通等相关服务行业的发展,为山东省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在全国会展业大踏步前进的形势下,山东会展业经过“十五”期间的积蓄,厚积薄发,在“十一五”规划的第一个年头,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回顾2006年,山东省会展业的发展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各级领导高度重视会展经济,各项政策法规相继出台,山东会展业已迈入快速成长期。
2006年省里主要领导对会展业的发展给予了高度关注。7月2日,中共山东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高丽同志在山东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读书会上就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问题中提出要大力发展会展业等新兴服务业。韩寓群省长在第70次省政府常务会议中指出:要从本次会议开始,选择一批现有的重要展会,由省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举办,努力打造在世界上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品牌活动。
我省主要领导的讲话为山东会展业向更高层次发展和向国际化迈进指明了方向,应当看作是我省会展业打造世界品牌展会的重要契机。
各部门、各地政府也纷纷响应省委省政府的号召,提出了一系列发展会展业的要求,有力地推动了各地会展经济的发展。
2006年4月20日山东省地税局颁发了《关于发挥税收扶持作用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意见》(鲁地税发[2006]50号)该文件的第二条第(二)款关于培育和促进会展业发展中有两点规定:一是、单位和个人举办各种展览活动向参展者收取的各项价款,按“服务业-代理业”征收营业税;二是、展览馆、会展中心等专门用作会展活动的房产,按规定缴纳房产税确有困难的,可按税收管理权限报经批准后,给予减免房产税的照顾。
2006年8月3日,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鲁发[2006]14号文)文件对会展业从税收、广告补助、用水用电等方面做出了扶持规定。
2006年11月7日山东省财政厅、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发布了关于印发《山东省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对以会展业在内的服务业的发展明确了扶持和引导的管理办法。
可以说2006年是我省会展业的政策年。有各级政府对我们事业的关心和支持,有这么多好的政策作保障,相信〝山东会展人〞一定会快马加鞭的。
(二)、山东会展业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扩大,先进完善的硬件设施和优质高效的软件服务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2006年山东会展场馆建设热度不减。由烟台南山置业发展有限公司开发建设的烟台国际博览中心开始投入使用,新建成的烟台国际博览中心建筑面积15.8万平方米,其中展览面积59360平方米,会议面积3200平方米,可满足1800个展位以内的各类展会活动的需求。青岛会展中心的二期展馆于2006年5月投入使用,新增展览面积2.5万平方米。使2006年我省新增展览面积近10万平方米。另外,山东省鲁信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临沂市鲁信国际贸易展览中心,展览面积超过3万平方米,目前已开工建设;泰安市也启动了泰山国际会展中心的建设工程等。这些场馆的建设将极大地改善我省会展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的现状,进一步完善我省会展业的配套设施,为我省会展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我省济南、青岛、威海、潍坊等正式运营的会展中心面对国内外场馆的激烈竞争,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将优质的服务理念贯穿于工作的每一个细节,实现了发展提速、管理升级、素质提升、服务优质的目标。济南舜耕国际会展中心、青岛国际会展中心都获得了“山东省服务业先进单位”、当地“文明单位”等荣誉,在第二届会展文化节上,舜耕国际会展中心还获得了最佳管理效益奖。济南舜耕会展中心的“输出展馆管理”和青岛国际会展中心的“一对一”管家式服务各具特色,在探索展馆服务与发展之路上做了有益的尝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另外,这些会展场馆的投资主体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烟台和临沂的展览场馆已实现市场化运作,这一新的趋势将加速我省会展业的市场化进程。
(三)、国家级巡回展“扎堆”山东。
2006年是我省承接全国巡回展最多的一年。仅在青岛国际会展中心举办的全国巡回展就有7个,分别是全国摩托车及配件交易会、第60届全国汽车配件交易会、第四届全国临床检验实验室管理学术会议暨临床检验设备展览会、中国国际医药原料药、中间体、包装、设备秋季交易会、中国国际渔业博览会、第九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等。煤炭会落户济南、全国磷复肥工作会议及展览会落户潍坊等等。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山东会展业发展环境的改善和提高,山东已经具备了承办大型展会的能力。同时,这些展会落户山东也为山东会展业的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四)、青岛、济南在我省会展业的龙头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但不同的地理位置和城市功能等却使这两个城市会展业的差异化发展日趋明显。
济南和青岛作为山东会展业的两个中心城市,2006年取得了骄人的业绩。2006年青岛仅在国际会展中心举行的大型会展活动就多达60场,比2004、2005年分别增长25%和15.4%,累计使用展览面积达到65万平方米,接待国内外来宾150万人次。丰富密集的展会强势拉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仅中日韩产业交流会、中国国际消费电子博览会、第60届全国汽车配件交易会三个展会,就为青岛带来直接经济收益7.1亿元,财政税收达到3900万元,全年60个展会为青岛带来直接经济收益42.14亿元,还带来2.32亿元的税收。2006年济南共举办各种展会95个,同比增长15%;实现营业收入1.87亿元,拉动相关收入65亿元。
青岛和济南尽管展会数量相当,但展会性质、规模等的差异越来越大。青岛展会呈现出外向度高、专业性强、规模大等突出特点。如今年在青岛国际会展中心承办的60个展会中,国际性展会有37个,占62%。中日韩产业交流会期间,境外企业的展位数占总数的5%,近3000名日韩客商到会。apec中小企业技术交流暨展览会期间apec21个成员体悉数参展参会,吸引国外来宾近万人次。2006年展览面超过1万平方米的展会超过15个,其中2006年10月承办的第60届全国汽车配件交易会创青岛展览史上4个历史之最:展览规模最大,使用展览面积60000平方米;展位数量最多,接3000个国际标准位;接待来宾最多,3天展期纳客10万余人次;参展企业数量最多,共有近2000家的中外企业参展。济南展会则表现出综合性强、辐射面广、政府参与度高等特色。如:由山东省委宣传部直接负责的首届山东省文化产业博览会,涉及了文化产业的各个领域,530多家参展单位既展示了物质文化领域的成果,也有非物质文化领域的内容,参观展览和参加各项活动的总人数达到了96.5万人次,堪称我省文化领域的第一大盛会;由山东省建设厅承办的住博会又可称为山东房地产业的最大盛会,参展展位近1200个,参观人数近10万人次,集中展示了山东近十年来的住宅产业成就。山东省经贸委还承办了2006山东省产学研展洽会,山东省环保局承办了山东生态省建设高层论坛暨绿色产业国际博览会等等。随着济南展馆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出现了展览公司之间同质展会竞争的现象,使会展市场呈现出大展会规模扩张,小展会缩水或流产现象,值得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2006年,我省展览会呈现出两极分化的趋势,部分固定展会进一步成熟,档次进一步提高,这一点从今年评出的十大展会可以看出。但同时一部分不适合市场发展规律的展会开始被淘汰出局,出现展会流产现象。另外,市场竞争愈演愈烈,题材之争成为焦点,不正当竞争手段也频频出现,先后涉及多个领域,在此,我不再一一评述。
(五)、会展教育和专业培训应用而生,随着会展经济的发展而壮大。
会展人才一直是制约会展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尤其是会展二级市场难以吸引和留住出色的会展人才。2004年我省在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诞生了会展策划专业,这是我省正规高等专科教育中的第一个会展专业,当年招收学生76人,经过三年的学习,他们将于今年的4月毕业。目前我省设有会展专业的全日制高等学院(国家统一计划内)两所,在校学生200多名;中等学院一所,在校学生100多名。其他性质的四所。山东交通学院等正在积极申办会展专业。与此同时,中国海洋大学、山东大学、山东经济学院等著名高校积极开展会展培训业务,中国商业技师协会在山东授权山东国商咨询服务中心从事会展商务师考试资格,该中心正在获得国家劳动部的会展策划师的考试资格。
会展教育和培训目前已成为山东会展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行业发展培养和输送优秀人才的重要责任,为我省会展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六)、山东会展业国际化进程加快。
自2005年以来,世界会展业巨头开始关注山东市场,新加坡hq会展公司、德国慕尼黑展览公司等先后和青岛进行了战略性接触,洽谈合作事宜。韩国大松展览公司2006年在青岛注册成立了青岛大松展览有限公司,并且积极参与青岛国际时装周、apec中小企业技术交流会暨展览会等展会的组织工作。2007年将单独在济南实施展会、节庆项目。另外,英国的蒙特玛利展览集团和德国科隆展览公司也将合作的目光锁定到山东这个中国的会展的二级市场。从大的方面来讲是好的,对于山东会展业的发展将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特别是对山东会展业的国际化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在保护好自己的自主品牌展会的同时,要学会同台竞技。
其次是真正国际性的展会项目越来越多。如:apec中小企业技术交流暨展览会、2006中日韩产业交流会(青岛)、中国国际消费电子博览会、文博会、亚欧会议旅游合作发展论坛暨展览会等展会外商云集,国际化程度非常之高,令人欣喜。
(七)、山东的节庆活动总量大,品牌度高,成为会展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山东的节庆活动近两年来呈现出升级快、影响大的特点。孔子文化节、泰山国际登山节、青岛啤酒节、青岛海洋节、潍坊风筝节、菏泽牡丹节等节庆活动已经成为叫得响的国际知名度较高的节庆活动。威海人居节后来居上,也已经成为国内一个较有影响的节庆活动。总的来看,我省的节庆活动在全国所占比例较大,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名节较多,这些节庆活动对推动我省经贸、文化交流与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有鉴于此,我们从2006年开始评选我省的十大节庆活动,在总结专业化运作重大活动的同时,加大对外宣传力度。
在我们欣喜地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正视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利于今后更好地发展。
一是和国内其他省市相比较,我省一些地方政府对于会展业的发展还有管理缺位、具体扶持措施不到位的情况。会展经济在很大程度上是城市经济,目前山东各市对会展业的重视还大多没有落实到具体措施上来,存在扶持管理措施不规范、不公开、不透明的情况。相比之下,外省市的做法值得学习,如深圳市日前出台的《深圳市会展业及国内参展财政资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把每年对会展业的资助,由原来的500万元提升至2000万元,部分重要会展的补贴金额最高可达200万元。该《办法》明确规定了资金支出结构,并指出,3年后,政府再研究进一步的支持措施。政府在会展经济中肩负着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的职责,力求“补位”而不“越位”,“到位”而不“错位”。
一、两个较大型的会展活动,资源浪费现象较突出。这也是我国会展业普遍存在地突出问题。提高现有展馆的服务水平,吸引外地会展项目落户,尤其是创办大型节庆活动等,将是今后展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同时,希望各地政府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发展当地的会展经济,减少和杜绝这种决策上的压力和浪费。
三是“四化”水平不高。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在2005年1月11日首届中国会展经济国际合作论坛上发表的主旨演讲中,为中国会展业指明了“法制化、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的发展方向。现在中国在wto的五年过渡期已经结束,山东会展业的“四化”建设面临严峻考验。应当看到,山东会展市场重复办展、恶意竞争现象仍然存在,市场化需要法制化和行业自律,紧紧依靠市场的力量形成山东的会展集团,促进产业化发展,并迎接国际化的挑战,将是一个渐进的、艰难的过程。
四是会展运作上存在重展会,轻会议、节庆的现象。国际会议、节庆活动的产业关联性高,涉及的行业有场馆、装饰装修、酒店、旅游、媒体广告、交通运输、餐饮、视听设备、技术支援、创意等,如果能够凸现民族文化特色,将会大大提升影响力和国际影响,在促进文化交流,缔造商机的同时,还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在这里我想介绍一下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的成功案例:根据国际会议协会(icca)统计,2005年全球举办会议最多的城市是:维也纳第一;新加坡第二;巴塞罗那第三。维也纳由2004年的第三名升至第一名,最重要的原因就是2005年是莫扎特诞辰250周年,专家们充分利用莫扎特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发挥组合创意,策划出颇具吸引力的会议和节庆活动,吸引目标群体积极参与,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我省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有丰富的人文资源和良好的设施,只要我们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遵循市场规律,大力发展各种会议、节庆活动,必将提升各地城市形象,促进经济发展。
二、2006年展协的主要工作。
(一)抢抓机遇,上、下互动,竭力为山东会展业的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
由于会展业的发展涉及到政府的多个职能部门,政府的方针、政策,宏观规划和微观调控都与会展业的发展息息相关。所以,展协时刻将向政府呼吁会展经济的重要性,以获取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为己任。从年初省委研究室来贸促会调研工作时就积极建议通过发展会展业来带动我省服务业的全面发展,到年中主动邀请省发改委来展协调研作,再到年底组织重点会展企业认真学习省委、省政府关于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认真分析形势,用足用好政策,共同形成了关于在我省服务业引导资金中设立“山东省会展业发展基金”的报告等等,这些都是旨在通过政府的高度关注以及配套政策的实施,从而促进和加快我省会展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二)紧紧团结和依靠会员企业,优化配置资源,将贸促会的品牌项目作大作强。
协会充分发挥主管单位山东省贸促会的品牌优势,组织会员企业积极承揽重大展会项目。如从2005年9月的海峡两岸制造业博览会开始,就有针对性地进行会员企业间地合作尝试,到2006年3月的中日韩产业交流会,可以说是展协会员资源整合的杰作。共有十五家以上的会员企业承担了产业交流会从前期的策划、宣传、网站、印刷到中期的招展、招商直至后期的摊位搭建、展品运输、现场服务等诸多环节。大家齐心协力,各司其责,终于圆满完成了在我省世界级的、重大展会项目,赢得了中外同行和参展商、专业观众的一致好评。在这些重大活动中,展协为会员企业的参与搭建了平台,使企业在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的同时,大大开阔了眼界,锻炼了队伍。
(三)学习借鉴中外协会运作的先进模式,将会员工作纳入系统化管理,大胆在会员结构上进行调整,增强协会的凝聚力和活力。
2006年展协共发展会员14家。截止到2006年底,山东省会展业协会共有会员80家,按会员业务性质划分:场地商会员12家,占15%;组展商会员40家,占50%;服务商会员28家,占35%。按会员地域划分:济南34家,占42.5%;青岛20家,占25%;烟台4家,占5%;威海2家,占2.5%;其他13市共有20家,占25%。与此同时,在会员的管理中,我们根据行业特点,做了如下的调整:
1、增设了个人会员。为鼓励更多地行业优秀人员加入到我们的协会,明年我们还将按不同的年龄段、同一级职务者等标准进行管理和服务,为行业内的优秀人士提供交流和提高的平台。
2、增设了三个专业委员会。将会员按业务性质划分为:组织者专业委员会、场馆专业委员会和服务商专业委员会。分别由副理事长任相应专业委员会的主任。
3、增设了副理事长单位和副理事长职位。
以上这些改革目的在于调动我们的会员共同经营我们自己的协会,真正把协会办成会员企业的娘家。
(四)呼吁有条件的城市大力发展会展经济,并主动为他们献言献策。
随着会展经济强大拉动功能的凸显,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重视会展业的发展。展协根据不同城市的特点,协助合理定位不同城市会展业的发展规划。如针对已有较好基础的青岛市,我们同《青岛日报》合办了10期关于世界会展名都发展会展经济的成功经验;对于会展业尚在起始阶段的菏泽,我们利用今年林交会期间应市政府的邀请组织了行业代表团一行30多人,现场召开了建设物流基地暨菏泽发展会展业研讨会;对于刚建成一流展馆的烟台,我们主动策划会展项目,积极参与当地会展业的发展。
项目难以突破“国际化”这一现实问题,展协紧紧依靠贸促会这个品牌优势,积极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1、积极迎合国际知名展览公司开拓中国二级会展市场的需求,主动汇编山东优势产业的专业化展会项目,统一包装,有针对性地向外推荐。目前,已向英国的蒙特玛利展览集团、德国的科隆展览公司和慕尼黑展览公司等世界上知名的会展企业提供拟合作项目近20个。
2、借助不同渠道、利用各种机会,加大我省现有展会项目的宣传力度。如2006年初,我们就按照中国贸促会的统一要求,将我省的重点展会项目编入《2007中国展览会和博览会》一书中,该书将借助于总会的17个境外代表处和国外使领馆、商协会等平台被广为宣传推广,并已成为境外组织和企业到中国参展的工具书。此外,展协还利用网上链接、境外参展、出访、接待来访等诸多渠道,加大对现有成熟会展项目的宣传。
3、与国外对口组织的同质展会采用互为组展代理、互换摊位、互动宣传等方式进行重点合作。
2006年,我们分别在机械五金、家具和食品等领域尝试性地同韩国釜山机械同业组合、韩国家具同业组合和台湾贸协进行了密切地合作,收到了一定地效果和经验。
(六)将“服务意识”贯穿于整个展协工作,落实在具体业务中。
展协工作紧紧围绕服务政府、服务会员企业这个中心。2006年5月我们将展协网站改版,大大提高了网站的实用功能,网站的信息量比去年提高了50%,力争成为山东会展界的门户网。同时,我们还加大了同业界的信息交流工作,将更多质量高的行业信息通过电子版的《会展经纬》及时传递给会员,2006年共编发《会展经纬》12期,信息达到150条。
此外,为整体宣传推介山东会展资源,我们还统一组织会员企业参加了今年在上海举办的中国会展经济论坛和展中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2007年展协工作安排。
同志们,随着亚洲经济的迅速崛起,全球会展业焦点转向亚洲,这将为中国会展业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中国会展业将会迎来新的机遇与挑战。省委、省政府对会展业的大力支持给了我们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2007年我们站在新的起点上,一定要抢抓机遇,紧紧依托优势产业,大力发展专业化、国际化、市场化、规模化的展会,营造法制化、规范化的行业环境,为山东会展业的又好又快发展、产业化的形成做出应有的贡献。山东省会展业协会将利用各种有利资源,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本着对行业负责、对政府负责、对社会负责的原则为会展业界的各位同仁做好服务工作。2007年,山东省会展业协会将进一步强化创新意识和责任意识,按照“一个转变,两个加强,三个突破”的工作思路开展好协会工作。
1.一个转变,即转变工作作风。2007年我们要把求真务实的要求落实到协会工作的各个环节,一心一意促发展,集中精力抓落实,重实干、办实事、求实效,力戒形式主义,不做表面文章,要脚踏实地的为山东会展业的发展做好服务工作。会展业协会要在原来的基础上,充实工作人员,以促进行业健康发展为基础,以为协会会员服务为中心,为政府决策献言献计为己任,当好行业发展的助推器、会员企业的贴心人、政府决策的好参谋。
首先,当好桥梁和纽带,为政府与企业之间架起沟通的绿色通道。今年省委省政府提出了一系列发展会展业的政策,这些政策的落实,以及及时反应会展企业的要求,都需要协会从中穿针引线,我们将积极做好各项服务工作。协会已经向政府有关部门行文争取设立山东会展业发展引导资金,培育和扶持我省品牌展会,做大做强我省的会展业。以增加我省会展业在全国会展业中的比重,提高我省会展业的综合竞争力。
其次,山东省会展业协会将充分依靠贸促会这个平台,为我省重要展会提供主办支持,凡在年会上被评为市场化运作的十大品牌展会,贸促会将作为主办单位给予支持。对一些重要展会及成长最快的展会,如需政府其他部门或单位作为主办单位进行支持,贸促会将尽力做好协调服务工作。对境外有意向落户山东或和山东合作的展会,贸促会将充分发挥民间外交大使的作用,积极为各会员单位作好嫁接服务工作。再次,我们将利用现有优势,加强培训工作。山东会展业协会将向政府申请设立专项资金用于行业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和推广持证上岗工作。春节以后,我们就将着手开始第一期培训讲座。最后,就是统一宣传工作,展协将利用自己的优势以及贸促会的渠道对协会的会员单位及有关重要展会进行统一宣传,扩大山东会展业的知名度,树立山东会展品牌。
2、两个加强,即加强行业管理工作,加强行业统计工作。
我们已于近日修改了山东省会展业协会会员管理办法,并征求了部分单位意见。这次会议通过以后,将颁布实施。
在加强行业管理方面,协会将按照有关章程及相关法律法规在行业内倡导行业自律为主。但是对于那些不遵守法律法规、协会章程和市场竞争的游戏规则、不尊重别人成果的现象,协会将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维护被侵害者的合法权利和利益,保证行业的正常秩序和行业的和谐健康发展。
在加强统计工作方面,为了使我省会展业建立一个准确的数据系统,正确反映我省会展业的发展状况以及对相关行业的拉动作用,为省委省政府制定会展业的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也为了进一步争取省委省政府对会展业的支持,展协将重点加强这方面的工作。首先要在协会内部建立一套统计系统,在此,我也感谢参会的各位代表在统计工作上给予协会的大力支持,并衷心希望各位一如既往的支持这项工作。我们已经和北京洽谈联系引进展会统计门禁系统,此外,我们还将联合省统计局共同做好这项工作。
3、三个突破,即2007年山东省会展业要实现品牌建设上有突破,引进来有突破,展协经营工作上有突破。
首先,根据目前山东省会展业发展的现状,山东做的较好的一些展会还大都局限于山东省这一区域概念,一些比较有生命力的展会已面临升级的问题,突破山东已经成为山东当前部分生命力旺盛的展会的强烈需求。山东省会展业协会将积极协助我们会展企业的展会实现升级,为会员企业的做大做强牵线搭桥,整合各方面资源,力争实现好的展会突破山东,走向全国乃至世界。山东的展馆管理经过几年的努力,也探索出了一套较好的管理模式,为山东的会展管理输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山东省会展业协会将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协助好的展馆管理走出山东,走向全国。山东省会展业协会将选择1-2个优秀展会项目,争取在2007年这两个展会实现突破,由区域展会升级为国家级展会。
其次,为了提高山东会展业的综合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展协将充分发挥自身的条件和优势,积极和国际上的展览业组织进行接洽沟通,争取引进1-2个国际品牌展会落户山东,或者引进有实力的国际展览集团和我们的会员单位合作成立合资公司。
再次,至今为止,展协经费来源上还属政府拨款,随着今明两年事业单位改革步伐的加快,山东会展业协会势必要实行市场化动作,走向专业化的道路。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也为了更好的为会员单位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展协今年将进行改革试运行,完善财务监督制度和审计制度,实行市场化和专业化运作,按照先政府后企业的服务方式,以为政府编制会展业中长期规划和承接政府有关会展业的课题为主要经费来源,以收取有关培训等服务费用和适量会费为补充,保证协会收支平衡和正常工作运转。
女士们,先生们:2006年已经过去,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任务繁重,时不我待,让我们携起手来,解放思想,真抓实干,实现新突破,再攀新高峰,为山东省会展事业的发展而努力奋斗!
新的一年即将开始,在此,我谨代表山东省会展业协会祝各位身体健康,万事如意,2007年再创佳绩!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