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撰写调查报告,我们可以深入调研,全面了解问题背后的原因和影响,为解决问题提供有力的依据。下面是一份具有代表性的调查报告,希望能给你一些灵感。
专业小学教育现状的调查报告大全(15篇)篇一
本人在农村小学任教七年来,亲身经历了农村小学的发展、壮大与辉煌,农村小学的整体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校舍转瓦化,围墙化,花园化,学校教学的硬件设施完备,学生的学习环境优良,中心校配备了微机室,学校图书、文体器材、各种教学仪器也有相应的配套,学校师资队伍不段壮大。但是随着农村学龄人口的锐减,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及离婚率的上升,更多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的出现,农村学校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呈现了举步维艰的局面。
(一)、教师专业素质。
农村小学教师大多数属民师转正或直转。表现为:知识水平低、知识老化、陈旧,专业技能薄弱、职业素养欠缺等问题。最主要的原因是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由于农村环境及生活条件较差,不能吸引优秀人才,难以注入“新鲜血液”,使得一些学校不得不临时招聘代课教师以解燃眉之急。另外,必要的教师辅导用书的缺少及新课程的教学经验的不足,使一部分教师在设计一堂课时往往感到力不从心。再次,由于农村学校信息闭塞,农村教育经费短缺,使得许多教师不能完整系统地吸收、理解新课程实施中的思想、目标及方法,仅凭为数不多的几次课程培训和观摩学习,所得十分有限,无法很好地应用于教学实践。教师不能走出去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很难受新思维、新观念、新方法,造成小学教师的教育观念滞后,教育教学能力不强,落伍已成不争的事实。个别教师学习动力不足,总是自以为是,教师间缺乏探讨和交流,不能适应教育教学改革,对新的教育理念不闻不问。大部分教师对“教师”这一职业认识不到位,对国家依法施教的政策视而不见,教学质量上不去,不从自身找原因,而采取违规施教,例如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经常发生。纵观我县农村教师四十岁以上教师居多,年龄结构老化,知识结构不合理,这些教师虽然教学经验丰富,但教育方式落后,教学质量存在很大问题。
(二)、学生及家长。
2农村孩子由于受地域条件的制约,学生入学较晚年龄较大,普遍存在着接受学前教育很不规范的现象,绝大多数学生只接受一年的学前教育就进入小学,错过了幼儿智力发展的最佳期,有的较大年龄的学生还在低年级,造成学生发展很不均衡。学困生居多。致使学生家长不理解、有满意。农村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镇教育优势的诱惑,大量学生流入城里。
农村大多数家长数文盲或半文盲状况,文化程度较低,在辅导孩子时往往表现出心有余而力不足,更有甚者,他们根本不关心孩子的学习,在他们眼里,他们的任务只是把孩子送到学校,教育孩子只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有的家长还把大量干农活的重担加在孩子的肩上。学生在家里根本没时间完成家庭作业,更不用说巩固复习了。近年来,大多数家长外出打工造成留守儿童增多,以至农村孩子的家庭教育的空白。久而久之,导致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脱节的恶性循环。
(三)、学校办学条件。
3师依然是“一只粉笔、一张嘴、一本书、一块黑板”的传统方法来完成教学,而学生依然主要是靠“听、写、读、备、考”来学习。
语文、数学、英语是农村小学的三大主课,但由于英语教师数量少,实行非专业教师任课,很大程度上阴碍英语教学的发展,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虽然开课,但农村缺少专业的教师,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学生的身心难以得到全面的发展。
(四)、学校教研。
农村小学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学科课程又多,每位教师要教。
三、四门课程,备几本教案,备课、讲课、批改、辅导、考试。班级管理、安全,特别是安全,家长担心、教师操心、学校提心吊胆,教师不得不在安全工作上花费更多的精力,“安全第一”成了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教师全员集中教研、课程辅导无法进行,哪怕是半天时间都不敢安排,生怕出现意外。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校本培训、政治学习只能是挤时间、抢时间,几乎没有空闲时间去钻研新课程改革,去开展教研。因而造成不少教师忙于应付,手忙脚乱,心力交瘁,教研、教学相脱离,教研活动、校本培训效果欠佳。许多教师依然是“经验型”、“辛苦型”。“研究型”、“创造型”教师在农村微乎其微,少之又少。农村基础教育师资力量本来就薄弱,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更需要方法理论上的指导,但受经济条件和安全等因素的影响,教师缺乏有效的培训。课改很大程度上依然是“穿新鞋走老路”。
(五)应试教育色彩浓郁,师生不堪重负。
由于旧人才观,质量观的影响“以分论人,以分量才”的片面现。
4象长期存在,社会评价学校的教育质量是以升学率的高低作为标准,学校领导评价教师的水平高低,工作好坏是以所教班级学生的升学度、合格率为依据,教师检验学生是否获得了系统的知识,甄别好学生与差学生,是以考试分数为准则。上级管理部门不断地组织统考统测,并且给各个学校排名排队,至使学校领导给教师加压。学校为了在社会上留下好名声,为了下一年能有较好的生源,想方设法提高学校的知名度。提高分数和录取率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一切与经济挂钩,与晋升考核挂钩,用经济这根杠杆来达到这一目的,于是就设立高考奖、会考奖。达不到标准,非但一分钱拿不到,还要在教师大会上点名挨批评,这样一来,教师即使不为奖金,也要为面子拼命干。要想学生考得好,教师明知不符合教育规律,不利于发展学生个性,有碍于学生健康成长,却还一味乐此不疲地采用“注入式”,“填鸭式”教学法,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在人才培养目标上重共性,轻个性;重理论,轻实践;重模仿,轻创造。它严重制约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单靠死死地抓住学生,反复操练,死记硬背,机械重复,带来的结果只能是高分低能。.
(六)、留守儿童增多,缺乏必要的引导和良好的家庭环境。
5显;智力发展滞后,学习成绩不佳;缺乏家庭管教,日常行为不良等问题十分严重。
目前农村小学教育现状不容乐观。实现教育公平,促进均衡了展,采取措施彻底改变农村孩子接受教育条件最差的学校教育的现状,加强基础教育薄弱环节,尽快使农村小学走出困境,为农村基础教育了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推动农村教育的发展是当务之急。
6留守儿童,学困儿童,多关注其学习完成和变化情况,多与他们谈话和交流,及时了解他们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二)、强化教学常规管理。
学校教导处要进一步加强教学常规管理,要认真探索研究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狠抓教学过程管理,进一步规范、细化和夯实“备”、“教”、“改”、“导”、“考”、“评”各个环节的工作。
1、认真学习《教学常规》,强化常规意识。教学常规是落实教育教学任务的重要环节,是规范教学行为的主要依据,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础,是优良教风、学风的体现和量度。要加强教学常规管理,首先要学习常规,理解常规,强化常规。
2、从实际出发,制定实施办法。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是常规管理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各校必须根据常规管理的要求,结合本校实际,从高标准、严要求、重落实的原则出发,重视抓细节、抓过程、抓考评,制定本校的实施意见和措施,使教学常规管理有章可循、规范生动、有序落实,形成优良的教风和学风,创建学校的管理文化。
7学生实际和教学要求,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确定教学的难度和节奏,设计课堂教学的方案,集中精力抓好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打造“活力、高效”课堂,探索建立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信心、兴趣和能力的课堂发展性评价体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在反思中促成专业成长。
4、精心编选学科资料,提高训练的针对性。
学生的训练是学生有效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对学生的训练要讲究科学有效,否则,就会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训练效率低下,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精心设计课内、外练习,使训练能针对学生实际,针对教学要求。学校要建立控制学生作业总量和监控作业布置、批改的有效措施,规范作业布置、批改要求,并做到作业“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错必纠”。同时要控制考试频度,杜绝考试的随意性,提高考试的实效性。
5、加强监督管理,使常规管理经常化。
(三)、提升教师上课水平。
教师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要随时收集所教学科的信息,还要加强教育理论学习,只有用系统的先进的思想和方法指导教学,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要在实践中学习,学习观摩优秀教师的课,与同学科教师互相学习,在对比中反思,在切磋中进步。要认真上好8每一节课,通过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找出存在于自己课堂教学中的缺失和原因。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首先要抓好备课这一环。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在备课上所花工夫的多少直接影响授课的质量。为了进一步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保证学生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的提高,备课成为九峰职校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
上课是老师有步骤地、深入浅出地启发、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
(四)、充分挖掘乡镇中心校资源优势,加强村小内涵建设,实施理念带动、科研联动、教研互动、蹲点促动、督导推动战略。中心校统一领导,统筹安排优质人力资源,开展各类教育科研活动,如公开课、研讨课、校本研修、课题研究等。实现资源共享,增加学习机会,感受先进的课程理念,为教师提供实现个人价值的平台,锻炼的机会。为农村教育发展奠定基础。
(五)、建立合理的教师流动机制。打破学校之间的严格界限,让校校有歌声、校校球声、校校有绘画。激励优秀教师到薄弱学校任教。实现区域内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提高整体办学水平,缩小校际间的差距,促进农村小学的均衡发展。只有这样,农村孩子才有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可能。
9培养人才服务。
(七)、整合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的力量,解决好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一是政府要针对留守儿童现状,发挥其主导作用,改革现存的城乡二元体制结构和创新现在教育模式,使留守儿童能够尽量在城市享受到与城市儿童同等的教育;二是学校应该开设针对留守儿童自立自强的课程,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并配备专业性心理教师,可以选取学校教师参加系统性培训,解决好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三是要净化留守儿童周边环境的空气,严格控制网吧、游戏厅等场所的设立,多管齐下,为留守儿童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四是外出的家长要经常和子女联系,关心其身心健康,尤其是要积极主动地和班主任、监护人、代理家长及时沟通,共同配合他们作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
上述观点,是我针对我校以及其他乡直学校近几年的教学成绩和我在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中的几点不成熟的思考,只有一个目的,希望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基础教育,奋力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专业小学教育现状的调查报告大全(15篇)篇二
本文选择上海市部分中小学的戏剧艺术教育现状展开调查。通过访谈调研,发现目前本市中小学戏剧教育正呈现“教学渗透、社团培养、课程教学、工作坊试点”等四种不同的实践模式,由这四种模式分析和归纳而得目前中小学戏剧教育虽然已经得到普遍的重视,但仍然存在精英化的倾向,同时戏剧教育的多重功能尚待开发、教育理念也尚待完善。在调查分析的最后,提出“树立全人教育戏剧观念、加速培养戏剧教师、尽快出版规范的戏剧教材”的建议,期待能够为戏剧教育在中小学的进一步推广做出呼吁和努力。
课本剧扮演、校园生活的舞台呈现、为培养团队精神而鼓励的戏剧游戏,都开始被教育者们接受与运用,以各种方式渗透、参与到中小学基础教育的各个方面。同时,随着教育戏剧这一概念在中国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的引进和推广,校园戏剧活动掀起了一波波小热潮。
本文对上海市的六所中小学和两个戏剧工作室的戏剧教育现状进行了调研,受访对象分别包括教师、学生、学校分管领导以及学生家长。这七所中小学及其区域分布分别为:上海市世界外国语中学(徐汇区)、上海市实验学校(浦东新区)、上海市进才中学北校(浦东新区)、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长宁区)、上海协和双语学校(闵行区)、民乐学校(松江区)、育红小学(嘉定区)。
通过对访谈的整理和研究,笔者发现,目前上海市中小学的戏剧教育模式大致可分为教学渗透、社团培养、课程教学、工作坊试点四大实践种类,并且这四类在中小学中被利用的频率呈依次递减的塔形分布态势。
(一)文科教学的戏剧渗透。
所有的受访对象都表示会用戏剧的手段来进行文科(主要是语文和英语)的教学。这是目前上海中小学戏剧教育中最为普遍的一种方法:在学科教学中注入戏剧元素,让两者互为渗透,达到相关学科教育和戏剧教育的双重目的。
中小学的语文教学中,戏剧文学及戏剧元素始终占有一定的比例。小学课本里的《乌鸦与狐狸》《小马过河》等篇目有故事、有冲突、有动作、有对话,非常接近完整的戏剧。而到了学生阅读能力相对完善的初高中阶段,语文课本中的戏剧内容就更多了,《陈毅市长》《威尼斯商人》《哈姆雷特》《雷雨》《茶馆》《窦娥冤》等剧本涵盖了古今中外最经典剧作家、最经典戏剧作品的最精彩部分。而在英语、德育等其他学科,教师们也会选择情节性较强的篇章来进行戏剧改编,以增强课程教学的互动性,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文科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对戏剧的运用,大致表现在以下方面:
1.角色朗读。
这是运用戏剧手段进行文科教学的常见方法。由老师选择课文,学生根据文中内容分角色朗读。一般为念读方式,有的教师为节约时间,就让学生站在各自座位上进行;也有一些教师会选择让出讲台的位置作为舞台,请学生于事先背诵后上讲台以分角色对话的形式进行简单演出。
从戏剧的角度来看,这种演出缺乏舞台演出基本的场面调度和角色装扮,并非完整的戏剧,但这算是戏剧元素在中小学教学中最普遍的应用。
2.课本剧呈现。
课本剧,是指把课文中的叙事性文章改编为戏剧形式,以戏剧语言来刻画人物、表达主题。课本剧是戏剧与教育结合的典型呈现。
在调查中,笔者得知《雷雨》《一碗阳春面》《哈姆雷特》《项链》《威尼斯商人》等课文在各受访学校的课本剧编演的概率很高。同样的,“课本剧”也是在此次调研中受访者提到的高频词汇,师生们纷纷表示非常乐于通过戏剧的艺术形式来赋予语文学习和英语学习更多的乐趣,让学生在欣赏与体验戏剧艺术之美的同时,学习学科知识,达到教学目的。
(二)戏剧社团的兴趣培养。
几乎所有的受访学校都在课外开设了戏剧社团。据了解,戏剧社团的成员招募过程是学生和指导教师的双向选择:对演戏感兴趣的学生自主报名,指导教师对其进行考核,根据学生条件确定入社成员。戏剧社的活动全部都在课余时间,每周活动次数一到两次不等,每次活动时间平均为一个半小时到两个小时。
与课堂上不甚成熟的戏剧元素相比,戏剧社团的剧目无疑更加完整、精彩,并且具有更强的艺术性,更类似成熟的戏剧演出。戏剧社的指导老师也大都在学生时代参加过戏剧社团,或参加过相关的戏剧培训,甚至还有科班出身的戏剧专业毕业生。
戏剧社的活动成果一般来说分为两类:一类是在校庆、学校艺术节等大型校级活动上进行展演;二是代表学校参加各类区级和市级的校园戏剧比赛。
从戏剧社指导老师的确定,到成员招募的淘汰机制,再到演出剧目的反复排练,都体现了中小学戏剧教育的另一种精英化的倾向。“精英化”的戏剧教育打造出精彩的校园戏剧剧目,在各类比赛中获得荣誉,但这注定了只可能是一小批学有余力或具备戏剧潜质的学生才能享受到的教育过程。同时,也因为其活动并不纳入学校的正规体系之中,所以造成参与学生的流动性较大。采访中,有百分之九十的家长都表示,一旦孩子的学习成绩下降或学习强度过大,他们最先考虑的就是让孩子放弃戏剧社团。而那些赞同孩子参加戏剧活动的家长则另有打算:戏剧比赛获奖可能会有利于孩子升学或是申请国外的学校。例如,上海实验学校连续几年聘请上海师范大学谢晋影视艺术学院的表演系教师担任戏剧指导教师,精心挑选优秀的戏剧表演苗子加以培养锻炼,优秀学生课本剧目《商鞅》《药》堪称专业级水准,而好几个优秀的小演员们也因其戏剧才能和获得戏剧类的奖项,而顺利通过了复旦大学的自主招生考试。
中小学戏剧社团的精英化教育,比课堂上的戏剧元素渗透来得更全面、更彻底,它让一部分有潜质的学生很早就领会到戏剧的艺术性和舞台表演的魅力,为优秀校园戏剧剧目和戏剧新苗的挖掘都作出了较大的贡献。但是,教育讲究的是“有教无类”,如何在普及教育阶段让更多的学生接受戏剧教育,如何充分保留戏剧艺术的艺术性、教育性和普遍参与性,挖掘出戏剧教育与学习生活更多的关联,这也是中小学戏剧社团“精英化”教育有待思考和权衡的一个问题。
(三)戏剧学科的课程打造。
戏剧学科的课程打造,是指在中小学中开设戏剧艺术教育专门的课程,把戏剧艺术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来进行教学。就和中小学中有规定课时保证的美术教育和音乐教育一样,当戏剧课成为学生必修的科目,会有更多的学生接触到这个领域,也会引起更普遍的重视。
据不完全统计,上海目前专门开设戏剧课程的中小学很少,且大多集中于民办和国际学校之中。
20xx年起,上海市世界外国语中学正式开设艺术拓展综合课程。校方把艺术类课程分为声乐、戏剧、舞蹈、外国音乐、民族音乐共五大门类,每门课程都引进了该专业的艺术教师,包括戏剧表演系本科毕业的戏剧教师参与到中学的课程教学之中。五门艺术拓展课程中,声乐、戏剧、舞蹈均属于表演实践类,外国音乐与民族音乐则被分到艺术文化欣赏体系中,但校方还是规定这两门课程的选修学生必须分别学习口风琴和陶笛,也就是保证了所有艺术门类选修的学生都能掌握相关的表演实践技能。
据了解,世外中学现有六、七、八、九共四个年级,每个年级11个平行班。学生在六年级、七年级、八年级的学习中,必须每学年都挑选一门艺术拓展课作为必修课程,且每年不可重复。也就是说,所有的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前三年可以修习三种不同门类的艺术课程,每门艺术学科的修习时间为一整学年(两个学期),每周行课1课时,每课时40分钟。等到了九年级,学生可以在前三年选过的三门学科中再重复选一门进行精读修习。
据该校戏剧教师介绍,她的戏剧班每学年每个年级的选修人数在20—30人,由学生在校级网络选课系统中自行操作,没有额外的面试筛选。六年级、七年级、八年级的戏剧课被她称为基础训练,主要教授与声乐、台词、形体、表演等一系列戏剧舞台实践相关必修内容;而她把九年级的班级称为进阶班,这个班每年固定招学生20人,全部都是前三年选修过戏剧课的学生组成,教学目标是在舞台上完成合格的戏剧表演。
该教师还为本调查提供了基础训练班和进阶班的课程大纲。戏剧基础训练课程大纲共分为四个单元,设置四个主题,涉及的表演技能分层递进。同时在每个单元的实践训练之前还会有戏剧游戏环节和戏剧常识讲授环节。
而对于进阶班,由于选修的学生已经受过一年的戏剧基础训练,并且也有兴趣、有意愿进一步学习戏剧表演,所以指导教师会为这个班设置两个戏剧表演任务:一是校艺术节上完成一个经典戏剧片段的演出,二是设计戏剧工作坊,指导学生自编自演参与到戏剧创作的每个环节,从无到有呈现一个反映校园生活的戏剧小品。
分析世外中学戏剧课程大纲,不难发现这个表演训练体系与高校表演系的基础训练课程基本相似。可见,这种表演实践的训练方法是以培养舞台上的合格演员为目标的,只是在世外中学这种专业演员的入门训练很好地体现了戏剧教育的普及性,每个愿意上戏剧课的普通学生都自主接受,并能够在接受专业的戏剧表演训练后于演讲、交际、即兴反应等方面体现良好的进步。
同时,在调查中很多学生告诉笔者,他们在戏剧课上最喜欢的环节不是照着剧本演戏,而是每一次正式上课前都会进行的戏剧游戏和即兴小品。对青少年来说,戏剧游戏和即兴小品都是没有剧本的表演,是一种本能的自我呈现的表演。在这两个环节,学生的热爱并不是戏剧表演本身,而是把戏剧作为一种工具,成为表达个人情感和宣泄青春情绪的一种媒介。
(四)教育戏剧的初步参与。
上文所提及的课本剧、戏剧社和戏剧课基本涵盖了目前上海市中小学戏剧教育的绝大部分实践模式。这三种模式各有利弊,但每一种都是对于戏剧教育的宝贵探索与尝试。在戏剧教育的研究领域,这三种模式本质上都属于剧场教育的范畴,主要关注的是纯粹艺术技巧的训练,如表演技巧、声乐演唱、戏剧编导等,其教育目的是为了培养合格的戏剧人才、完成完整的戏剧演出。
在西方戏剧教育的研究中,除了剧场教育,还有教育戏剧(theaterineducation)这个范畴。与剧场教育相比,教育戏剧更多的是寓教育于戏剧艺术的表现过程之中。它的教学重点不是戏剧技艺,而是要学生更多地去体验日常生活,用自己的阅历、经验、记忆来判断和确定戏剧人物的选择,从而完成表演任务。表演的结果并不重要,表演的过程、体验的过程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刻、全面地洞察和认知他人、自我与社会。
近年来,教育戏剧从西方被引入中国,在一线城市的高等艺术院校中引发不小的探讨热潮,同时也在一些专业志愿者的探索之中,以各种形式默默地进行实践试水。
1.创新戏剧探究课形式。
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和上海市进才中学北校,是目前上海少数两家把教育戏剧纳入课程体系的学校。市三女中于2011年开设相关课程,而进才北校则是上海戏剧学院艺术教育专业的合作实验学校,早在2007年就开始进行教育戏剧的试点。两个学校都把该课程当作创新戏剧探究课,分别在高一新生和初一新生中全面铺开。市三女中是每周1课时,行课40分钟;进才北校是每周2课时,行课80分钟,总共历时都是一个学年。
根据进才北校相关教师提供的课程大纲,我们会发现教育戏剧的课程设置与世外中学戏剧拓展课有着较大的不同。
与世外中学的戏剧拓展课相比,进才北校的教育戏剧课程大幅减少了声乐、台词、形体、表演等表演基础训练课程,对于经典戏剧片段的编演也几乎没有涉及。而戏剧游戏的内容大幅度增加,其演示内容更多地与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相关联,教师在课程中的主体作用被大幅减弱,更多的不是决断者,而是学生表演与相关思考的引导者。
2.教育戏剧工作室的公益推广。
教育戏剧在上海尚属于新生事物,将其纳入课程体系的学校只有上述两所,其余更多的是以工作坊的形式短期介入到中小学教育实验当中。这种推广大致有两类:一是承接短期的定期培训和演出;二是配合社会团体的公益慈善推广。
首先,承接短期教育项目的定期培训和演出。每年上海市各区县教育局会有一些专题教育的短期项目,项目推广过程中会有戏剧演出的子项目。例如,上海应戏剧工作室于2013—2014年间承接了上海市松江区和嘉定区教育局关于个人卫生推广的教育推广项目,以教育戏剧的理念设计与“勤刷牙”“勤洗手”等有关的短剧小品在区县所属20多所小学中上演,共计60余场。这样的宣传短剧带有教育戏剧的元素,改变了观演壁垒分明的戏剧模式,增加了大量问答互动内容,颇受小朋友们的好评。
另外,上海戏剧学院的希望彩虹教育戏剧发展中心多年来始终在上海偏远郊县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当中开展免费的教育戏剧推广和关怀活动。这些活动并没有通过学校,而是通过社会公益团体来展开。如在宝山区和嘉定区的一些城中村,戏剧教师每周六上午会在村子里废弃的场地上开设教育戏剧活动,就像爱心学校那样,把缺乏家庭关爱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弟从家里、街头和网吧中聚集到一起,参加戏剧游戏和故事剧场,以戏剧的方式来进行心理诊断和辅导,并丰富这些孩子的课余生活。
此次调查表明,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教育者们已经认识到戏剧教育的重要性,并主动地在教育过程中添加戏剧的相关元素。并且,可喜的是,已经有部分中小学把戏剧纳入教育课程之中,把戏剧和美术、音乐并列,传统的中小学艺术教育课程体系被正式地拓展。但同时,戏剧教育在上海尚属新兴领域其推广的过程中还是有一些发展的倾向值得关注和探讨。
(一)戏剧教育的优势已被认可。
此次调查中,受访师生普遍反映戏剧能够辅助文科的教学,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强化教学效果。而开设专门戏剧课程的学校领导也表示,戏剧课的开辟是成功的、受到师生欢迎的,中小学艺术教育的课程体系因此变得更加完整和丰富。还有一些学校的校长还表示戏剧应该像音乐和美术一样,被纳入上海所有中小学的必修艺术课程体系之中,这是发展的趋势。
此外,戏剧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所起到的良好作用,也被普遍认可。对于独生子女占多数的上海中小学生来说,戏剧排练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每一次的戏剧编排,每一个道具的设计制作,每句台词每个动作的设计调整都需要大家群策群力。也有很多学生表示,在上了戏剧课后,他们敢于在公众面前发言、演讲,较自如地表达自我的观点,并且还能注意仪态和措辞。而青春敏感期的中学生们还把戏剧表演当成释放情感和学习压力的工具,他们需要这种情感宣泄来调整和认知自我,同时还能增强对于社会和生活的观察与体验。
而提出不同意见的声音来自于学生的家长。大部分家长表示,当他们在面对孩子沉重的学业竞争压力的时候,和语、数、外等主课相比,戏剧和美术音乐课程虽然重要,但关键时期(如复习迎考)可以被放弃。而那些愿意让孩子接受戏剧教育的家长大部分都有以后让孩子出国念书的打算,因为“国外的学校不仅看成绩,还看学生是否有丰富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可见,戏剧教育在整个社会中的推广和普及是个长远的历程,不仅要改变教育者的观念,还要让并未接受过戏剧教育的家长们也认可其重要性,并且如何在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多年博弈中获得发言权,戏剧教育依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课堂戏剧的多种功能尚待开发。
虽然课本剧已经普及到受访的所有中小学校,但是大部分学校对于课本剧的功能开发,依然呈现一定的局限,课本剧的教育功能、交流功能、激励功能都尚待开发。
首先,涉及学科单一:目前,课本剧涉及的学科多为语文科目和英语科目,绝大部分的课本剧都是以语文、英语教材为基础,选择其中故事性、动作性、冲突性较强的篇目加以改编,通过种种戏剧技巧加以呈现,让学生看了这些演出后借助形象的思维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涵。但是,如果能更多地开掘戏剧的教育功能,为学生营造戏剧的“体验式的学习情境”的话,就会发现很多戏剧元素如角色扮演、旁白与对话、道具音效等手段,能变平面的书本为立体的戏剧情境,引导学生在此环境中自我认知、自我学习。可见,如果用课本剧的形式来辅助理科教学,就能突破枯燥的语言和公式实验的瓶颈,把数理化也变得生活化、大众化。比如若能以年轻的科学家牛顿为主角设计一系列故事以阐释力学定律,这种设计应该也比反复背诵公式要有助记忆得多。
其次,即兴互动的缺失:目前的课本剧依然是以最终的舞台呈现作为目的,但如能对课本剧排练的过程加以开发的话,我们就会发现课本剧排练其实本身就是一套即兴式的、反省式的、引导式的教学方法。当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戏剧情境引导学生参与进来以后,并不会提供完整的、严格的剧本供演出使用。当教师提出问题以后,让学生做即兴发挥,教师再即兴回复,学生可能会成为整个场面的主导者,对于下一步的剧情,师生会通过协商来进行下去。通过反复即兴的讨论和体现,增进学生对相关议题的深入了解。
(三)精英教育与普及教育的两极分化。
普及教育,是指放低教育对普通大众的门槛,使全民教育的程度普遍提升;而精英教育则特别看重受教育者的能力,强调其所受基础教育的程度,有机会受到精英教育的对象比普及教育的接受者要少很多。普及教育是面向大众的通识教育,而精英教育则更加强调在某个领域的研究能力。
目前的上海市中小学戏剧教育也在较大范围内呈现出精英教育和普及教育两极分化的局面。
在课本剧普及的中小学文科教育中,教师通常会把戏剧当成传播学科知识的重要工具,几乎每个学生都或多或少地得到机会在课本剧中演出一个角色,或是分到几句台词。但由于课本剧的指导教师大多没有受过专业戏剧的训练,所以课堂戏剧往往会出现只会重复一些文学的片段或是无法完整呈现戏剧情节的起承转合,使课本剧缺乏完整的戏剧性,因而无法彻底贯彻戏剧艺术本身的教育功能。
而精英化则是一些学校或戏剧社团挑选少数经过表演技艺的基础培训的学生,让他们可以有能力在舞台上塑造完整的角色形象、完成合格乃至优秀的舞台表演。但这种开小灶式的精英化戏剧人才培养,忽略了基础教育的普及性和开放性,偏离了戏剧教育的初衷。
如何调整戏剧教育普及的领域,改进戏剧教育在中小学中推进的方式方法,改变“漂亮灵活的孩子才能去演戏”的传统观念,更良好地运用教育和戏剧的互动关系,保留普遍学生的集体参与性,是戏剧教育工作者急需解决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四)戏剧教育教学目标尚待探讨。
无论是世外中学的戏剧艺术拓展课还是进才中学北校的教育戏剧游戏,我们会发现戏剧的基础训练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和重复性,而学生在两种戏剧教育实践模式中都收获了素质能力的一定提高,例如他们的自我表达都更自信了、团队精神都变强了、情感心理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释放和宣泄。然而,从长远来看,我们会发现这两种戏剧教育课程都会培养出好的演员:一个是在舞台上的自信,而另一个则是掌握戏剧手段来进行思考和表达的良好社会形象。这是一个演员(社会人)从本能表演到自觉表演的过程,也是戏剧教育渐渐离开艺术探索的领域,不断走向社会化的前进方向。
在中小学基础教育阶段,应该倡导“全人教育”,是塑造整个人品德、思想、创造力和人格,而绝不只是单纯地掌握知识。长久以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比较注重知识的灌输,让孩子成为被动的接受者,造成创新思维的缺乏和为人处事的拘谨。所以,戏剧在全面教育的过程中,可以成为一种突破传统观念的工具,把学生的单方接受变成师生双方的平等交流,把戏剧艺术基础的声、台、形、表变成学生传达思想和认知的重要媒介。
当然,以才艺表演为目标的戏剧教育和以培养完整人格为目标的戏剧教育,这两者绝非矛盾或替代的关系,这两者完全可以齐头并进、百花齐放。但在中小学基础教育的阶段,笔者期待戏剧的教育功能能够被更多的普通教育工作者认知、接受、尝试、开发,那么中小学的戏剧教育必定会渗透到更多的学科教学和教育环节之中,戏剧也会给学生的人格培养和素质修炼提供更多的方法和惊喜。
(一)传播戏剧艺术的“全人教育”理念。
英国戏剧教育学家乔治尼兰德兹说过:“一个理想的戏剧教育课堂应该是这样的:教师需要把王冠取下来,静静放到椅子上然后与学生说,这里并不需要国王,我们每个人参与其中,并承担责任,一起探索、学习和发现。”
这种戏剧教育的观点,提倡的是师生的平等交流。教师是学生探索戏剧、探索世界的同路人,而非灌输者。这和国人传统观念中的老师指导学生上台演戏的戏剧教育截然不同。当戏剧教育的目的不是最终的舞台呈现,而是把各种教育理念和知识传达融会于戏剧手段之中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戏剧教育的天地将变得非常广阔,它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所起的重要性也已经远远大于单纯的艺术熏陶。
从根源上来说,戏剧教育等于“全人教育”,这种理念在中小学教育对戏剧的认知中,并没有普及。老师、学生、家长对于戏剧教育认知的局限性,会无法真正落实戏剧教育真正的教育目标,从而造成戏剧教学手段的使用也出现一定的偏颇。如果能增强对于戏剧教师教学理念的培养,增加对于戏剧教育手段对于学生人格培育确实有效的成功案例的展示,从微小的试点做起把辐射面扩大,那么全人教育的戏剧观念将会影响到更多的人。从这个角度来看,目前的上海市中小学戏剧教育依然尚在起步阶段,前路探索将是挑战与收获并重。
(二)培养戏剧教师。
此次调研中,笔者发现中小学基础教育体系中戏剧专业教师资源严重匮乏。除了少数开设专门戏剧课程的中小学聘请了专职戏剧教师,其他大部分学校的课本剧与戏剧社的指导老师全部由文科教师兼任。一旦遇到戏剧竞赛、艺术节等演出任务,学校会另外聘请区县青少年活动中心的艺术老师或艺术高校专业人员协助完成相关演出。这种专业指导绝大部分在特定任务结束以后也不会再继续深入进行下去。
推广戏剧教育的关键环节,就是应该大力培养第一线中小学专职戏剧教师。
戏剧教育更注重戏剧实践的过程,戏剧游戏的开展、戏剧方法的倒入、戏剧情境的构建等才是戏剧教育的核心,这些都需要教师的引导才能得以进行。戏剧教师要负责在戏剧活动中适时、适度地提出问题、引导讨论、诱发建议、厘清规则。同时,他们还是戏剧课程氛围的营造者,要有足够的感染力和组织技巧,能运用戏剧游戏或戏剧活动营造恰当的戏剧气氛,还需要有汇聚参与者注意力及把控戏剧活动节奏的能力。
以上这些要求,对于非戏剧专业背景出身的文科教师来说,要完全践行并非易事。所以,建议从专业戏剧院校引进受过戏剧科班训练的毕业生或是对文科教师加以更加系统、更加完整、更加长期的戏剧教育培训。通过不断的戏剧教师工作坊课程的训练,来促成戏剧教师的成熟。如果能够培养出具备这些能力的教师,戏剧教育推广就有了深厚的基础。
(三)出版戏剧教材。
目前,无论是课本剧改编还是戏剧教学课程大纲的编写,每个学校都处于各自为战的“打游击”状态。甚至每个学校每个学期推行的课程内容都在不断调整,随意性较大。且另有一些学校对于戏剧教育课程表达出“有心无力”的态度,不知如何着手。
如果要进一步推行戏剧教育,建议尽快编写一套通用于中小学、具有普适性的戏剧教材,这将有益于戏剧教育在中小学校的全面推行。
戏剧教材可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经典编排,把语文课本中的《雷雨》《一碗阳春面》《威尼斯商人》《小马过河》等经典戏剧片段由专业戏剧教师进行编排、演出并录像,同时配合比较详细的编排准备过程文字,制成光盘进行投放。这些“样板片段”可以让那些对戏剧教育没有经验的中小学从模仿开始,慢慢地对舞台设置、演员表演及戏剧编排达成最初的实践积累,并逐渐熟悉戏剧、熟悉改编、熟悉舞台。
其次,是配合这些经典片段进行基本戏剧常识以及舞台表演实践内容的文字讲解,让初入门的师生们在实践的基础上有基本的戏剧理论认知,了解戏剧的基本方法。
最后,罗列实用的戏剧游戏及其较详尽的操作方法,帮助教师通过戏剧游戏观察每个学生的特征、心理以及潜质,从而通过戏剧手段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旦有了相对统一的中小学戏剧教育教材,不但能够让所有的普通中小学都有能力走出戏剧教育实践的第一步。对于推广和研究者来说,也有了一个可供调查、研究和改进的基础蓝本,对进一步推进上海市中小学戏剧教育的全面开展也有很大的益处。尽管戏剧教育的重要性在上海的中小学里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可,但无论是从师资配备、课程设置还是培养理念上依然处于草创阶段,未来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重。我们期待不久的将来戏剧会成为一门艺术必修课进入到普通中小学课程体系;我们期待会有更多专职戏剧教师带领更多的中小学生领略戏剧的魅力——这种魅力不仅是艺术的体验,更多的是把戏剧当作媒介和工具,让青少年借助体验戏剧故事中的不同角色、冲突、理念和情境,来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树立正确的处世态度,进而提升综合素质和完善创新思维。
专业小学教育现状的调查报告大全(15篇)篇三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项目自批准设立、开始招生以来,得到迅速发展。招生领域从开始设置的4个到目前的13个;招生单位从开始的24个,发展到的63个;20全国录取1611人,录取5789人,7年中招生录取规模增长了近3倍;已有五届毕业生,毕业人数近2万人。农业推广硕士教育经过了起步与发展阶段,培养单位不断增加,培养制度建设不断完善,教育质量管理机制逐步健全,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已经为我国“三农”培养了一批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了解现阶段农业推广硕士教育的具体状况,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全国农业推广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对农业推广硕士的培养状况开展了调查工作。本研究根据需要又对相关问题做了补充调查,以下是对调查情况的总结和分析。
一、调查工作介绍。
调查主要通过问卷和访谈进行。农推教指委秘[2007]12号文件提供了五种问卷:招生、培养单位(问卷1,本文没采用);导师和管理人员(问卷2),有25个问题;专业学位在读研究生(问卷3),有37个问题;专业学位已毕业研究生(问卷4),有42个问题;用人单位(问卷5),有14个问题。共发放问卷350份,收回318份,有效率90.9%,其中问卷2共发放74份,收回65份;问卷3共发放106份,收回105份;问卷4发放110份,收回103份;问卷5发放60份,收回45份。问卷发放覆盖作物、园艺、植保、养殖、林学、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农业资源利用、农业机械化等领域的在读和毕业生、管理人员和导师、有关用人单位。本文将几种问卷的相关项目进行归类,相关的问题结合在一起进行分析;对调查数据采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对访谈等开放性问题的结果加以汇总、归纳和整理,总结出最具代表性的观点、建议,以得出较全面的结论。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关于“对在读专业课程设置的看法”
已毕业的农业推广硕士中有28%的人认为合理,62%的人认为基本合理;在读专业学位研究生中有24%的人认为合理,66%的人认为基本合理;“对所开课程教学效果的总体看法”,已毕业人员中认为满意和基本满意的分别是32%和58%,在读人员认为满意和基本满意的分别是25%和69%。这说明目前农业推广课程设置基本适合当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2.关于“喜欢的教学方式”
无论是已毕业还是在读的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喜欢案例式和研讨式教学的人占大多数(50%~60%)。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多种方式结合,如研讨和案例结合,启发和自学结合,更适合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学。关于考核方式,60%~80%的人认为以课程论文、开卷笔试等多种方式结合的考核方式为好。
3.对教学内容安排的看法。
在本项调查中,调查对象大多认为教学内容应该侧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认为应多讲授一些案例分析(70%);其次是重视实践教学,增加切身感受(54%),多安排一些前沿理论性课程(40%)和多学科性学术讲座(30%)。这说明,对于来自农业生产和科技推广第一线的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教学内容应以案例或实践内容为主,同时也要讲一些前沿理论性或多学科交叉性课程,以便开阔他们的视野,激励他们在实践和应用方面的创新。
4.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内容的看法和攻读专业学位的收获。
已毕业和在读(已修完课程,进入论文阶段)的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认为,目前的课程教学内容主要以拓宽知识为主(70%~80%),其次是能够结合实际工作(50%~60%),认为深化基础的为30%~40%。对教学内容是否反映最新研究成果、是否新颖,已毕业和在读的研究生认识差别较大,这可能因为以前用的旧培养方案没有更多体现这方面的内容,农推教指委对培养方案统一修订后,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更能体现新颖性,结合生产实际反映最新研究和应用成果。在攻读专业学位收获方面的调查结果显示,主要收获在综合素质提高(70%),专业理论和技能的提高及观念的更新(各60%),其次是创新能力的提高(40%),也有部分人认为拓宽了社会人际网络。
5.关于学位论文和指导教师。
已毕业和在读的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论文选题以结合工作自选最多(分别占50%和46%),导师指定研究课题的也占40%以上。课题类型多是设计或应用型,其次是研究型的;大多数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工作在科技推广与管理部门或科技工作站,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课题研究内容多是结合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或正承担的研究课题进行。在攻读专业学位过程中,最需要导师指导和帮助的环节是论文选题(60%)、研究设计与方法(56%)、论文研究与写作(40%);与导师半月到一个月联系一次的较多。农业推广硕士教育,更侧重于应用和实践研究,对论文的要求要达到一定的标准[2]。导师在论文选题针对性、实验设计的合理性、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的可行性等方面给予指导,对保证课题研究顺利实施起关键作用,已毕业和在读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对这一点的看法基本一致。
6.影响课程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
通过调查可知,影响课程学习效果的因素依次是:缺少参考书,不利于自学;课时偏少,内容少;针对性不强,兴趣不高;理论性太强,不易理解;专业跨度大,难听懂;注意力难集中;内容陈旧,不丰富;教师讲课效果不好。由于农业推广硕士学位是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位类型,没有针对性很强的教材体系,只能通过案例研讨等方式实施教学。在授课时间方面,多数人认为一年授课4次,每次15天左右比较合适。由于有的人跨专业报考,就出现了听课吃力的情况;由于没有专职任课教师或教师缺少培训,也影响讲课效果。攻读专业学位时遇到的主要困难依次是:工作和学习的矛盾突出,学习时间难以保证(80%)、论文工作条件难以保证(50%)、学费和论文经费难以保证(15%)。通过分析我们认为,攻读农业推广硕士学位的人员是在职人员,在单位是业务骨干,这就很难保证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学习上,因此出现学习时间难以保证、注意力难以集中而影响学习效果的情况。
三、讨论与思考。
农业推广硕士教育从产生到发展仅有十余年的时间,已培养了一大批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它通过充分发挥产学研结合、以理论提升实践应用的优势,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技术和人才支持。但如何使教学与科研、人才培养更适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实现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教育健康持续发展,是目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1.影响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因素。
从学校层面讲,影响农业推广硕士教育发展和培养质量的主要因素依次是:教学场地和设备等资源紧张;办学经费投入不足;组织生源机制不健全。近几年,本科生教育连年扩招,高校的教学资源一般先满足本科生教育,在研究生教育尤其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方面的投入普遍不足,调查对象对这一点的认识基本一致。从教师层面讲,教师工作负担太重,对学生指导不力;导师对专业学位的认识不够,责任心不强是主要因素。据调查,目前研究生导师所指导全日制博士、硕士研究生较多,各校对研究生发表论文等一般都有明确的'硬性要求;研究生通过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来完成学位论文,因此导师倾注的精力相对较多。而对于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学校对他们一般没有硬性学术方面的规定,师生均认为这类学位对学生要求不高,导师因此投入精力不足,指导不力。从学生层面讲,主要是学生学习动机不纯,学习目的不明确,因而学习热情普遍不高;另外,学生“工学”矛盾突出,入学前他们的知识基础对本阶段学习的支持力度不够等,也是不利的因素。
2.统一认识,提高质量意识。
由于国家不拨付农业推广硕士的培养经费,因此,学院在生源发动和培养方面不得不考虑成本和收益,很容易出现培训化和营利性倾向。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要狠抓质量和培养环节,要做好宣传,让各级管理人员、导师和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都清楚专业学位的特点和要求,在质量意识上协调统一。为促进农业推广硕士教育可持续健康发展,国家应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对培养单位和来自农村基层的学员实施补贴;在相关政策上将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教育与任职资格、就业资格紧密结合[3];或者将农业推广硕士招生纳入招生计划,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
3.优化生源质量,注重职业背景。
目前招生学校和领域扩展较快,生源职业背景弱化[1],加之招生时对考生前置专业没有严格要求,且部分考生学习动机不纯,因此就出现学生“专业跨度大,难以听懂”的现象。鉴于此,应对招生领域和培养目标进行科学论证,对报考人员的职业背景和前置专业提出严格要求。招生学校要重视对考生背景知识和专业知识的综合考核,录取学有专长、有学习愿望和潜力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和管理一线人员,培养与行业、职业相对应的应用人才。
4.教材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课程教学既要重视巩固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又要反映研究、应用的最新进展和成果,要有新颖性和系统性。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毕业离校时间较长,从事的职业不一,在有限的在校学习时间内,对课程内容和质量、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要求比较高,但现在却是教学过程中缺乏专用教材和专职教师。因此要重视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教材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选用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任课,也可以聘请企业、科研院所的高管或专家开设专题讲座。
5.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目前的教学方式多采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能够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以便于不同领域的同学灵活掌握学习时间来自学。但是,跨专业和同等学力人员的补修课程、不同领域交叉课程和前沿课程的开设仍不足,而且实践教学环节薄弱,不同领域之间的实践教学条件存在较大差异,难以取得满意的实践教学效果。因此,应通过完善的针对性强的课程教学体系,重点培养农业推广硕士生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应用创新能力。
6.导师在培养中应发挥主导作用。
许多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虽然有很好的工作积累和基础,但是不知如何开展论文写作工作,如选题没有针对性、题目过大、内容空洞,或研究内容多而杂,重点不突出,论文写作不规范等。调查和访谈均反映出导师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应占主导地位,但是,由于每个导师指导的研究生较多,加上科研教学的压力,导师在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中精力投入不足,指导不到位。因此,应当加强导师队伍建设,严格遴选和审核,组建了解生产、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导师队伍;建立导师定期考评制定,对于责任心不强等不称职导师进行淘汰或限制招生。另外应实施双导师制或导师组制,充分利用科研院所的人才资源,加强横向课题合作,缓解推广应用型师资短缺的矛盾,以保证农业推广硕士的培养质量。
专业小学教育现状的调查报告大全(15篇)篇四
调查时间:20xx年6月—20xx年6月。
调查目的:通过对农村留守幼儿情况的调查,对问题的分析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调查地点:水城县木果镇中心幼儿园。
调查方法:教学工作参与、家访。
摘要20xx年6月9日,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田坎乡发生一起4名儿童服食农药自杀身亡事件。警方昨天披露了大儿子张启刚留下的一份简单的遗书。遗书大概内容是:“谢谢你们的好意,我知道你们对我的好,但是我该走了。我曾经发誓活不过15岁,死亡是我多年的梦想,今天清零了!”由此可见,留守学前儿童面临家庭教育缺失、家庭监护堪忧等问题,当前农村的学前教育现状同样不容乐观。农村学前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质量低下,幼儿教师师资薄弱,教师素质低下,小学化倾向严重,管理混乱,政府重视不够或力不从心,家长及代理监护人对学前教育重视不够。留守儿童,一个让人心痛的名词,而农村学前留守儿童,是一个弱势的群体。作为曾经的第一代留守儿童,笔者深刻感受到作为其中一员所经历的种种困难,以及在面对困难时的无助与悲伤。发生了毕节七星关4名儿童服食农药自杀后我们幼儿园立即组织对留守儿童学习生活进行了走访调查,通过我们走访调查,发现以下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一方或者双方在外务工而被迫留在农村,不能和父母在一起生活,而需要其他亲属或委托监护人监护或者无人监护的十七周岁及以下的未成年人。农村留守学前儿童是指由于父母一方或者双方在外务工而被迫留在农村,由父母之外的委托监护人监护的0—6岁的儿童。
据全国妇联统计,当前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约为5800万人,占全部农村儿童的28.29%。在全部的农村留守儿童中,学龄前儿童占27.07%,据此推算,农村留守学龄前儿童已达到1570.06万人左右。这么一个庞大的弱势群体,国家虽然有所关注,但对于农村留守学龄前儿童的关注远远不够。
留守学前儿童面临家庭教育缺失、家庭监护堪忧等问题,本应通过学校教育进行弥补,但是,当前农村的学前教育现状同样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农村学前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质量低下,幼儿教师师资薄弱,教师素质低下,小学化倾向严重,管理混乱,政府重视不够或力不从心,家长及代理监护人对学前教育重视不够。
(二)农村留守儿童学前教育问题及其形成原因。
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学前教育问题由三大因素决定。
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的起点,是儿童社会化的关键;学校教育是学前儿童学习的重要场所,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居主导地位;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补充,时刻影响学前儿童的学习与生活。当前主要存在家庭教育的缺位,亲情缺失;学校教育本身的问题以及社会教育环境的不利,政府的缺位三大问题。
1、父爱母爱的缺失。
家庭是幼儿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学前儿童的的教育形式之一,而农村留守学前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家庭结构的不完整,使他们成为一群有父母的“孤儿”。由于长期缺爱的结果,可能导致诸多问题。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人具有“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等五个层次的需求,只有前一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才会有后一需求的出现。对于留守儿童而言,吃饭穿衣等生理的需求基本能得到满足,但是父母爱的缺失会让幼儿没有安全感,由于父母在外务工,导致亲情缺失,家庭教育的缺位,往往会出现“被遗弃”的感觉。
2、隔代教育的弊端。
隔代教育往往也难以胜任,部分祖辈对留守学前儿童百依百顺,过分溺爱,仅仅注重物质方面的满足,没有在精神上面加以正确的引导,导致幼儿很难形成健全的人格,可能形成攻击性较强,或成为被攻击的对象;相反,有些长辈对幼儿不管不问,导致他们对“爱”的长期缺乏。在教育方面,由于长辈大部分受教育程度不高,要么对学前教育不重视,总认为上幼儿园只是带孩子而已,甚至为了省下上幼儿园的钱,不让幼儿上幼儿园;要么采用严厉态度,对孩子又打又骂,反而使幼儿对幼儿园产生恐惧心理。
3、代理监护人存在的问题。
作为代理监护人,由于与留守学前儿童不是亲子关系,对幼儿的关爱大部分处在“吃饱穿暖”的水平,而对他们的心理和教育却很少甚至没有关注。
二、在家访过程中,我们意识到在学前教育留守儿童这一问题上,幼儿园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农村的幼教机构只存在于附设在小学的学前班或小学创办的幼儿园以及民办幼儿园。农村幼儿园普遍存在办学条件简陋、师资缺乏、教学内容单一、小学化倾向严重、不符合幼儿发展规律的教学等情况。
三、通过此次家访,就如何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学前教育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
(一)家庭方面。
加深父母在幼儿眼中的“存在感”,幼儿阶段正是幼儿发展依恋期的关键期,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任何其他的爱所无法替代的。作为父母,要常打电话,通过网上聊天等形式与幼儿进行视频聊天,注重孩子的情感需求。家长应树立榜样作用,用科学的方式对待幼儿,溺爱和缺爱都要力求避免。
(二)幼儿园方面。
完善幼儿园建设,加强师资力量,为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充足的条件。更新教师理论水平,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是幼儿教师成为幼儿学习的合作者、支持者、引导者。建立幼儿档案制度,积极与家长联系,并且,教师应担负起对幼儿的代管职责,成为农村留守学前儿童亲切的“爸爸妈妈”。
(三)社会方面。
完善户籍制度,逐步取消城乡二元结构,使留守幼儿能随父母随迁就近就读。努力发展当地经济,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从而使留守儿童不再留守。根据当地实际,成立“留守儿童之家”,通过志愿者形式,轮流照顾留守儿童,努力为他们营造一个安全、温馨的生活环境。
四、结束语。
留守学前儿童其实就是诞生在新时代的一群有父母的“孤儿”,他们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使这群花样孩子不要再度过一段草样年华。
专业小学教育现状的调查报告大全(15篇)篇五
一、调查的背景:
本课题组以省“xx”规划课题《农村小学创新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实验方案为切入口,在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努力下和有关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下,立足学校实际,深入开展课题的调查研究,扎实推进实验进程,初步了解学生学习方式的现状。
二、调查的目标:
以平乡县常河镇中心小学、平乡县西位明德小学两所农村小学为实验学校,对近1100名学生,18个班级展开调查。采用访谈、调查问卷等形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了解学生学习的方法,了解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和方法,了解学生自主学习时搜集资料的方法和途径,从而初步了解农村小学学生学习方式的现状。
三、调查的方法:
访谈法:教师交流访谈、实验班学生访谈。
调查问卷法:对两所实验学校全体学生进行调查问卷。
四、具体实施:
1、教师交流、访谈: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学生实际、学科特点和任课教师及家长展开交流和座谈,初步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常河镇中心小学由王涛和贺庆江负责,西位明德小学由郭巧格和闫震负责。(xx年12月28日上午9:00在西位明德小学进行访谈,xx年12月29日上午9:00在常河镇中心小学进行访谈,29日下午整理材料,将整理好的材料交马军锋。)。
2、学生访谈: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了详细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了解学生学习的方法,了解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和方法,了解学生自主学习时搜集资料的方法和途径。对常河镇中心小学的五年级三班和六年级四班,两个实验班共103名学生进行访谈,由马军锋、吴晓敏、王素华负责。对西位明德小学的二年级一班和三年级一班,两个实验班共141名学生进行访谈。由闫震、闫祎宁、马宁负责。(xx年12月30日上午进行访谈,xx年12月31日将访谈的结果整理好,形成书面报告,和访谈记录一起交给王涛。)。
3、问卷调查:对常河镇中心小学和西位明德小学近名1100学生,18个班级进行问卷调查,西位明德小学由闫震、闫祎宁、马宁负责发放和收集,常河镇中心小学由马军锋、吴晓敏、王素华负责发放和收集。(xx年1月4日发放调查问卷,xx年1月6日上午第二节课,课题组全体成员在课题研究办公室,整理调查问卷,做出数据分析。)。
五、调查分析:(xx年1月9日—xx年1月12日)。
(一)学习兴趣和态度:
1、课堂表现:
问题一:在课堂上,你能积极回答问题吗?
a、从不回答b、偶尔回答c、经常回答。
选择:a、0.4%b、64.4%c、35.1%。
2、教学手段:
问题一:你喜欢老师利用多媒体上课吗?
a、不喜欢b、还行c、特别喜欢。
选择:a、8.8%b、36.1%c、55%。
3、解决问题:
问题一:解题时,你是否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
a、不是b、有时是c、基本上是。
选择:a、3.5%b、41.9%c、54.4%。
问题二: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时,你会怎么做?
a、直接不理睬b、能解决就解决,不能就放弃c、自己动手、动脑力求自己解决。
选择:a、0.4%b、38.1%c、61.4%。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专业小学教育现状的调查报告大全(15篇)篇六
明德小学始建于xx年,xx年9月正式招生办学,不开设幼儿园,有学前班2个,学前儿童118名,聘请低级幼儿教师4人。至9月,明德小学学前班增至4个,就读儿童201名,学前一年入园率100%,其中流动听口146人,占比73%,聘用初级幼儿教师8人,均有教师资历证,月均匀工资800元,其中6人“五险一金”均自行购置。
在学前教育建设的经费投入上,明德小学坚持“不等、不靠,多条腿走路”的准则,建立了多元投入机制。
首先,政府拿出资金和无偿供给土地,筹建了明德小学,并于xx年9月正式开学。
其次,从xx年至20,学校先后为学前教育投入三十多万元购买了座椅250多套和多媒体帮助教学器材,购置儿童玩教具400余件,幼儿教学光盘若干,同时动员全部教师自制玩教具200余件,弥补了教学装备的不足。添置了幼儿室外活动场合:滑梯、转盘、跷跷板、秋千等,还开设幼儿活动室:图书室、阅览室、跳舞室等。明德小学学前教育除按国度要求保障功效配套外,总体设计绿化、污染、儿童化、教育化。至今,明德小学的学前教育已经有必定的品位和范围了。
二、重要办法。
学前教育是基本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言教育的奠基阶段。自明德小学建校以来,引导班子就从实际“xxxx”重要思惟、落实迷信发展观、构建协调社会的高度认识发展学前教育的重要性,把学前教育纳入学校发展的总体计划,兼顾部署,增强指导。
明德小学当真落实上级有关学前教育的法律法规,及时拟定学前教育发展规划、相干文件和政策。每学期,学校都把安全工作放在首位,坚固建立“珍重性命,保险第一”的观点,始终坚持高度的.警惕,做到警钟长鸣,常抓不懈,切实把学前班各项平安和管理工作落实到位,谨防各类安全事变的产生,新加坡留学学费。坚持依法治教,惯例管理步入规范化、轨制化、科学化。
明德小学保持幼先生资队伍建设,加大培训力度,通过开展对青年教师的学习培训、教学大比武、群体备课和教研交换等情势,增进幼儿教师彼此学习,丰盛教学教训;同时请求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教师全员介入培训运动,发展教研探讨和教学方式交流。这些措施有力地推动了学校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存在问题。
目前制约明德小学学前教育发展的瓶颈仍是资金不足。目前学前教育都是自信盈亏,经费主要用在聘用老师和少部分器材添置上等,学前教育场地和小学公用,没有独自的学前教育场地,师资缺少,经费投入短缺保障,优质学前教育资源显明不足,这也让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和服务性没有真正体现出来。
社会对学前教育的主要性意识不足,学前教育治理体系体例不完美,有关政策不很好落实。
学校学前教导师资步队以非公办幼儿老师为主体,待遇位置得不到有效保障。
学前教育为逢迎家长心理,争夺生源,在教学上违反幼儿教育和幼儿成长的法则,暖衷于幼儿识字、拼音、写字、算术等教授教养,不重视幼儿根本素质跟良好习性、技巧的培育,导致幼儿过早地对学习发生胆怯与腻烦,影响了幼儿将来的健康发铺,也严峻影响了小学教学品质的进步。
四、发展对策。
学前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首要组成部门,是一种社会公益事业。社会应站在对儿童、对民族未来负责的高度,切实提高认识,把学前教育纳入公民教育系统,调动所有能够调动的资源和力气,倾力推进学前教育事业的健康疾速发展。
首先,当初九年任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已初步树立,所以更应有余力发展学前教育。应当建破政府投资、按本钱公道收费、多渠道筹资的学前教育投入长效机制。
其次,完善政策,标准管理,建设高素质的幼教师资队伍。
专业小学教育现状的调查报告大全(15篇)篇七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健康发展,提升基础教育整体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进一步推进我市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经第80次主任会议研究决定,市人大常委会组成学前教育工作调查组,采取走访、实地查看等形式,对珲春市学前教育工作进行了专题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适龄儿童入园率稳步上升。
让适龄儿童接受良好的学前教育已成为家长的迫切愿望。市区内现有学前3年适龄儿童3146名,接受学前三年教育儿童2992名,受教育率95.1%。全市9个乡镇学前一年适龄儿童479名,接受学前一年教育儿童431名,受教育率90%。均已达到省督导组的验收标准。
(二)幼儿教育服务网络基本形成。
珲春市现有幼儿园43所。其中公办园2所、25个教学班;学校附属园15所、46个教学班;驻军部队园2所、7个教学班;民办园24所、75个教学班;此外未经注册的非法园10所、13个教学班。珲春市有省级示范园2所,市一级幼儿园2所,市二级幼儿园7所,市三级幼儿园22所。以公办园为骨干,社会力量办园为主体的幼儿教育服务网络基本形成。
(三)幼教师资力量不断加强。
全市共有幼儿教师361名。其中公办园教师88名,学校附属园教师126名,部队园教师17名,民办园教师130名。省级骨干教师2名,州级骨干教师16名,市级骨干教师30名。获得小学超高级教师职称的3名,小学高级教师职称的45名。幼儿教师学历达标率86%,专业达标率43%,基本满足学前三年教育需要。
(四)多元投入的办学机制初步确立。
随着国家鼓励和扶植民办园发展政策和规定的相继出台,珲春市学前教育形成了政府与社会力量办学相结合的投入机制。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幼儿入园难的状况。
二、学前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珲春市学前教育工作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在广大幼教工作者的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制约学前教育发展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目前,学前教育由政府承办,还是由社会力量来承办,政策层面上并不是明确的。因此导致了政府对学前教育重视不够,没有把学前教育纳入到整个基础教育体系中统筹起来。长期以来由于缺少学前教育规划,市区内园所布局不尽合理,难以适应学前教育发展的需要。仅有的两所公办园均位于新安街辖区内。在民办园的设置上,并不是根据社区人口的分布科学布局,而是凭社会力量办学主体的`申请,自选自定办学场所,带有极强的随意性。办学质量低,园所规模小,管理混乱的现象十分突出。八个乡镇没有一所中心幼儿园,不合理的布局已经成为幼儿教育不公平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管理机制尚待理顺,对民办园监管和督导不到位。
珲春市幼儿教育管理体制在机构改革中进行了调整。将教育局的幼教办并入普教科和成职教科,只设一人管理。办园审批与管理分立运行,难以形成合力,其管理职能弱化了。目前珲春市社会力量办园准入门槛过低,再加上相关部门对民办园的办园条件、教师资格、登记注册、收费标准、办学质量等缺乏有效的规范与管理,使得一些环境差保教质量低的民办园数量增加,出现了一些有证但不符合标准的幼儿园。又因珲春市目前对幼儿教育的钢性需求过大,导致一些没有任何审批手续的非法园也有了生存的空间,这些非法园成为学前教育管理上的“盲点”,取缔难度大。
(三)经费投入缺乏保障,优质学前教育资源明显不足。
珲春市学前教育经费在预算中既没有单列,也没有规定的比例。幼儿园收取的管理费仅能维持日常支出,难以在硬件方面进行投入。随着城市化进程速度不断加快,公办园建设将明显滞后于人口增长速度。现有的两所公办园都是省级示范园,在规模上只能各设置6个教学班,容纳200名幼儿入园。由于园舍面积严重不足,两所公办园现已增置到25个教学班,共接收了1050名幼儿入园,生均占有面积的各项指标不足规定的一半。寝室床辅之间没有空隙,部分幼儿园还自搭二层床辅,没有扶梯,午睡时需要教师抱上抱下,一旦有意外发生,后果难以想象。更为严重的是,两所幼儿园园舍均已下沉,墙面开裂,窗户被挤压变形,玻璃自行爆裂,如此严重的危房只是简单地采用了临时加固措施继续维持使用,幼儿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第三幼儿园进园通道狭窄,为防两侧墙壁脱落而搭建的安全防护网已破损,各类电线胡乱搭设在通道两侧墙壁上,极易造成坠物掉落砸伤幼儿和意外触电事故。公办园的示范作用无从体现,对民办园指导的职责更是难以承担,削弱了优质办学资源的辐射作用。目前这两所公办园的教学楼已于20xx年9月14日被珲春市建筑设计咨询有限责任公司鉴定为d级危房。
(四)专业教师缺乏,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珲春市现有幼儿教师不论是在数量还是在专业上都不能适应学前教育发展的需要。一是教师数量不足。根据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的《全日制、寄宿制幼儿园编制标准》规定,全日制幼儿园师幼比例为1:6至1:7。而珲春市多数幼儿园教师配备不合理,每班只设一名或两名教师,不设保育员。两所公办园师幼比过高,达到1:12左右。严重弱化了幼儿教育的保教功能。二是专业教师严重缺乏,非专业人员比例过高。存在着大量无证上岗或未评职称的教师。三是民办园待遇偏低,人员流动性大。大多数被聘用的教师没有订立劳动合同,医疗保险、养老保险更是无从谈起,导致幼儿教育师资队伍不稳,整体素质不高。
(五)学前教育管理不规范,“小学化”现象普遍存在部分办园者为迎合家长的心理和争夺生源,在教学上严重违背教学规律和幼儿成长的规律,热衷于幼儿识、拼音、写、算数等教学,而且由于教师专业水平的局限性,在教学中存在不少差错,给小学阶段教学带来负面影响。在教学方法上不注重幼儿基本素质和良好习惯技能的培养,导致幼儿过早的对学习产生恐惧和厌烦,影响幼儿未来的健康发展。
三、加强珲春市学前教育工作的几点建议。
针对珲春市学前教育工作的发展和所面临的问题,调查组在广泛征求教育主管部门、幼儿家长、办学机构意见的基础上,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提高认识,进一步落实政府发展学前教育的责任。
政府要切实增强发展学前教育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一要规划好市区内的幼儿园。结合珲春市城市发展和人口规模,规划好市区内幼儿园建设布局,确定好长远规划和近期的建设计划。二是筹资建设好市区内的幼儿园。按着规划设计的幼儿园布局,加大资金投入,尽快改变靖和街、河南街、近海街没有高标准规范化幼儿园的状况。三要指导管理好市区内的幼儿园,高标准配备设施,安排高素质专业教师,提高保教质量。四是乡镇中心幼儿园要根据服务人口科学规划,推进我市乡镇学前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二)完善管理机制,全面提升民办园的质量。
学前教育的管理面对着多种形式的办学主体,工作繁重,责任重大。现仅有一名工作人员进行监管,难以承担管理学前教育的重任。面对学前教育发展的形势和任务,要完善学前教育管理机制,改变学前教育管理人单力薄局面。鉴于民办园已经成为珲春市幼儿教育的主体,是实施学前三年教育的重要力量。政府要通过优惠政策的扶持和引导,把现有的园所做优、做强。对于那些条件过于简陋,经过整改仍然难以达到最低办学要求的民办园和非法园,及时予以取缔。推进民办园的规范化和规模化的进程。
(三)建立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发挥公办园骨干作用。
根据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政府要设立学前教育专项经费,在预算中单列,并逐年加大投入。解决公办园经费紧张困难。政府在财力不足的情况下,构建由政府扶持、举办者筹措、幼儿家长缴费、社会资助和幼儿园自筹等多渠道筹资的投入机制。要加大对公办园的扶持力度,使之真正担负起示范和指导作用。特别对公办园园舍存在的严重安全隐患,要引起足够的重识,尽快加以解决。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幼儿教师的整体素质。
严格落实幼儿教师持证上岗制度,提高幼儿教师准入门槛。采取有效措施,逐步提高专业教师的比例和从业人员素质。加强民办园教师队伍的管理,按照“谁举办谁负责保障”的原则,根据《劳动法》的规定,依法与教职员工签订劳动用工合同,并为其缴纳基本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在培训、进修、评优、奖励、职称评定等方面做到民办幼儿教师与公办幼儿教师同等对待,逐步达到民办园教师与公办园教师同工同酬。
(五)规范办园模式,严禁幼儿教育“小学化”行为。
政府在对幼儿园进行指导、监督、管理的同时,要积极引导幼儿园在办园目标、园所管理、保教质量、师资培训等方面形成特色。严格按照国务院《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特点为依据,着眼幼儿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和幼儿发展的水平进行教学和管理,杜绝小学化的模式组织教学。全面推进学前教育协调、健康发展。
专业小学教育现状的调查报告大全(15篇)篇八
农村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石,质量的优劣关系到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但是就目前现转来分析,存在着许多问题。因此我将农村学前教育的现状作为调查对象,通过实地走访本人所在地的农村学校及家长获得了农家村学前教育现状的一些资料。农村学前教育现状存在的问题,也是教育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孩子的启蒙教育是孩子一生成长的关键时期,但现状不能令人满意,通过调查,呼吁全社会的人都来关注教育也算尽到个人的一点绵薄之力吧。现将农村学前教育现状分为以下几个方面来谈。
主要问题:
1、学历水平不高。
2、工作强度大。
3、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少。
4、社会地位不高。
以上问题的存在,造成了农村幼儿教育的种种不利,如教师队伍的不稳定,教师素质偏低,教育质量不高等。
建议与思考。
1、提高农村幼儿教师的工资待遇。
只有物质基础有了保障,幼儿园教师才能安心地从事这份职业。工资待遇差是农村幼儿教师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政府应适当考虑增加财政拨款,拓宽资金来源,扶持农村幼儿园的建设。是教师的工资不低于当地人均收入的1、8倍。.政府还应从制度上给与农村幼儿教师稳定的政策保障。农村幼儿园的开设或关闭不能单纯以生源的多少来衡量,更应从长远的利益来考虑。
2、拓宽师资来源、提升教师学历、充实教师队伍,加强教师继续教育,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现在农村幼儿教师的主要来。
源还是民办教师居多,他们只是进行了短暂的专业培训,虽然取得了资格证书,但专业素养、技能还与专业幼儿教师有较大差距。一部分来自幼儿师范学校的教师相对集中在中心幼儿园数量也远远不够。我们应鼓励中师及中师以上学历毕业生到农村幼儿园工作。对于职业高中、职业中专、幼师函授的毕业生加强职后培训,不断适应教育的新形势。
3、农村幼儿教师年龄结构。
目前农村幼儿教师普遍年龄偏大,40岁以上占50%以上,不利于事业发展,针对农村实际,农村幼儿园教师45岁以上应该考虑退养,或者45岁以上教师比例不能超过三分之一,有利于新老教师的更替。
4、创设良好的工作氛围,营造尊师重教的环境。
良好的工作氛围是教师身心愉悦,减轻工作压力,激发爱园敬业的热情。因此应呼吁主管部门和社会给与农村幼儿园教师多一点关爱,关注他们的生存状态,倾听他们的心声,要搞好农村幼儿教育需要我们营造一个尊师重教、关心支持农村幼儿教育的良好氛围。
面临现状。
1、基本情况。
近几年来,全国学生接受了免费义务教育,极大的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城市学前教育在幼儿园开展、已经比较成熟了,孩子在幼儿园能得到很好的发展,而农村幼儿园还没有完全发展起来,承担学前教育更多的是在小学里面设置学前班,农村的学前教育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家长的态度是只要让孩子平安进入校园读书就好,孩子的家庭教育几乎是盲区。
目前农村孩子面临的现状是家长比较关注自己孩子的身体发展状况,是否生病、受伤等等,问他们是否在家对小孩子进行家庭教育时,他们都表示由于繁重的生活负担,认为小孩子什么都不懂,只要吃好穿暖冻不着饿不着就行,正是这样的态度导致孩子在5岁前的教育几乎是空白的,孩子的很多能力都未得到很好的发展,还有很多家长长年在外打工,孩子看护和教育的任务就落在爷爷、奶奶身上或由外公外婆照看,这样的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隔代教育,必竞老人的精力有限,加之痛爱甚至过分溺爱孩子,导致孩子不能健康成长,孩子的教育机会缺失。
学生进入学校就开始接受正规教育,学校应有师资和教学设施来保证教学活动的开展,但我们很多的学校没有学前专业老师,很多课程无法正常开展,学前班老师由其它年级老师兼任,学前教育已经小学化了,学校对学前班的评价标准是按照小学的标准来评价,以成绩衡量学生在学校的表现情况,这是很不符合科学规律的。学校设施也不能满足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学生只能在教室里面接受单一的老师传授知识,学生的情绪不高,甚至给后续学习带来负面影响。
4、社会环境现状。
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才能保证和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学前期孩子模仿能力强,容易模仿他人的行为举止,而现在农村在农活闲暇的间隙的娱乐活动甚少或几乎是空白,随处可见是搓麻将、打扑克,这样的环境学生的行为会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产生不良行为和习惯,甚至在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好逸恶劳,贪图享乐,怕苦怕累的种子,这种环境急需改变。
几点建议。
1、需要家长们更新观念特别是教育观念。
随着农村建设的开发,国家加大了对农村的投入力度,农民的'经济状况也在逐步改善,一些有发展眼光的家长对学前教育也慢慢的重视起来,相信家庭教育有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之后会有更好更快的发展。因为小孩在学校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更多的时间是在校园外,社会给他们的影响关乎教育的成败,而农村精神生活贫泛的改观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良好的社会风尚的形成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家长应当清醒认识到自己的教育示范作用,自觉而主动的戒除自身的一些不良习惯,为孩子营造一个积极的家庭环境,大的社会环境短期内还很难改变,在这个时期家长要做的就是要和小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使没有判断标准的小孩不接受不良误导,在一个有利的环境中成长。
2、学校大力提高教师的专来水平,培养合格的幼儿教师。
其实在农村也有很多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可以给学生很多的“活知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也需要教育工作者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智慧,为学前教育创造一片新天地,给孩子一个快乐成长的学习环境,同时学校在组建学前班时,也需要有合格的专业师资队伍才能保证学前班教学活动正常而有效的开展。因此,学校要大力培养一批合格的幼儿教师是当务之急。
3、政府部门提供强有务的保障才能真正改善农村学前教育现状。
单凭学校的一己之力也很难做到既改善教学设施,又要培养教师队伍,因此,需要政府部门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也需要政府部门为学校教学设施提供强有力的保障,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只有真正得到解决,才能真正做到为学前班的孩子服务,使其受到良好的教育,不至于农村孩子在成长起跑线前就落下一段距离。
总之学前教育的成功是多种因素构建起来的,家长学校和社会都要为之付出努力,才能使学前期孩子健康成长,也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付出心血,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还要关注社会的发展,农村的孩子尤其需要我们倾注更多的关注和援手,我们期待尽早的均衡配置教育资源,使农村孩子能与城市孩子接受同等教育。
专业小学教育现状的调查报告大全(15篇)篇九
教育作为一个基础工程,特别是初中教育工作,肩负着承上启下的艰巨任务,要抓出新意,抓出亮点,抓出成效,必须加强调查研究,使教育事业的一些重大思路、战略性课题,在教育专题调研中得以衍生和破题,初中教育现状调查报告1。
此次调查活动内容包括:现场观察课堂教学,课后与任课教师进行交流,了解教师课堂教学目标、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过程;在听课的班级中选取部分学生进行问卷征询,了解学生在学校的感受以及学习和生活的情况;对部分教师进行问卷征询,了解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在这次调查中,接受调查的有七年级6个班,八年级9个班,九年级10个班(见表一),听课20节(见表二),共有22人接受问卷调查,其中教师7人,学生15人(见表三)。
根据调查所收集的各方面的信息,对某校教育教学的现状有了一个基本的判断。以下是本次调查的主要发现。
表1年级情况一览表。
人数。
年级班数小计。
七年级66。
八年级99。
九年级1010。
合计2525。
表2听课情况一览表。
科目。
年级语数外物化生政史地音体美小计。
七年级21227。
八年级22217。
九年级22116。
合计655420。
表3问卷调查一览表。
人数。
类别人数。
教师7。
学生七年级3。
八年级5。
九年级7。
合计22。
1、教师的满意度,调查报告《初中教育现状调查报告1》。从这里看出,学校办的好不好、教育质量高不高、学校是否有积极上进的氛围,对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是有很大影响的。教师问卷征询中,教师们的心态也充分反映了这点。
图1教师对“学校管理满意程度”的判断。
单位:百分比。
2、教师的学生观。在听课中,了解到学生的差异很大,在一个班级的差生达到20%~30%,这对教师的教学来说是个问题,也是挑战。如何正确对待学生、正确对待学生的差异,教师有不同的看法。从教师问卷统计的结果看,82.2%的教师对所教学生是基本满意的,教师们对所教学生不满意的原因主要在于:班风差,不自觉、不刻苦,厌学或不愿意学习、不愿意动脑筋,缺乏学习的动力或动机,学生两极分化严重,学生基础差、学习方法差,家长不重视或不配合,生源差,学生不配合、纪律差,学生思想品德差等。
更多教师能正确对待学生,认为,班级同学基础虽然差,但都很聪明、活泼。问题在于,教师怎样去发现学生差的真正原因,怎样去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并把学生的闪光点充分利用起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这应该是今后更应注重研究的问题。
图2教师对目前所教学生的满意程度。
单位:百分比。
从所观察到的课堂教学来看,有不少好课,这些好课的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比较先进,在课堂上能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但也存在个别教师上课的特点是,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虽然意识到现在的课堂太沉闷,但对课堂上学生主体、学习积极性、兴趣怎样调动起来,缺乏办法。从教师问卷调查统计的情况看,接受问卷征询的教师中50.4%的人认为自己的课堂教学比较好。
图3中小学教师对自己学校课堂教学的评价。
单位:百分比。
教师们对学校课堂教学不满意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基础差、自觉性差、差异大、学习兴趣不强,教学方法不适当、教学手段陈旧,家长不配合,领导不会领导,教研薄弱,班额太大等。怎样进一步改进学校的课堂教学质量,教师有不同的想法。
专业小学教育现状的调查报告大全(15篇)篇十
人民网北京6月16日电(记者常红)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联合北京师范大学家庭教育研究中心,在全国范围开展中国儿童亲子教育现状大型公益调查,并于近日发布《20xx年度中国亲子教育现状调查》报告。报告认为我们应警惕家庭教育中存在教育过度、教育异化问题,家长需要补上“爱”的教育这一课。家庭中的教育焦虑问题不可忽视,87%左右的家长承认自己有过焦虑情绪,其中近20%有中度焦虑。
调查发现,中国亲子教育状况有了进一步改善和发展,具体表现在:家长的民主意识、科学意识有了明显提高;家庭教育科学观念与方法的传播更加有效和多样化;家长更加注重儿童成长的全面性,特别是儿童健康人格的培养;家长的学习热情持续高涨;注重科学陪伴;关注亲子阅读;父亲参与度有所提高,等等。
调查也发现了亲子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许多家长不能正确理解“爱”的真谛,不自觉把成人的恐惧、贪婪、功利心当作“爱心”传输给孩子;育儿焦虑、教育过度现象依然存在;体现家族文化传承影响的“隧道效应”还比较明显,而家长对此往往没有清楚的意识等等。
报告认为,应警惕家庭教育中存在教育过度、教育异化问题。教育过度主要表现在过早、过多、过快地灌输知识;为孩子设定过高的目标;过长占有孩子的玩耍时间;过密的言语和讲道理等。教育过度会造成教育异化。因为教育过度所引发的亲子冲突与家庭焦虑已经在相当程度上构成了社会问题,需要广大家庭深刻反省。
报告认为,在孩子进行玩耍、阅读、做功课、体育锻炼、交往、旅游、过生日或节假日等场合,家长的陪伴时间均有所增加,而妈妈的陪伴时间又明显高于爸爸;陪伴的功利性还比较明显。
报告指出,68.37%的家长选择了“理解、信任和欣赏孩子”。这个现象令人欣喜,但是在实践中,许多家长并不能够真正懂得和做到对孩子的理解、信任和欣赏。他们的“爱”里面隐藏了较多的功利性。这样的`“爱”很容易转变为“恨”,恨铁不成钢。
报告指出,家庭中的教育焦虑问题不可忽视,87%左右的家长承认自己有过焦虑情绪,其中近20%有中度焦虑,近7%有严重焦虑。家长要重新回到平常心,重新找回教育规律。焦虑的家长、过度的教育,都是从外部向孩子强行灌输、施压,而没有唤醒孩子内在的“天然学校”,孩子的生命力逐渐变得僵硬,失去了灵性,失去了他“自己”的天性。
调查表明,约有一半的家庭重视亲子阅读,这是很好的趋势,但还是不够的。亲子阅读是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不仅仅是获得知识的过程,更是深入情感世界,培养健康人格的过程。这对孩子是至关重要的。
报告认为,每个家庭都具有一条象征家族文化心理结构代际传承的“隧道”,会极大地影响到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和与上一代人的关系,影响到个人和家庭的价值观、人生观、情感模式和处事模式,进而成为影响家庭教育的重要元素。家庭教育要警惕,不能把孩子的“自己”教没了、亲没了。
据了解,该调查是通过在全国范围选取120所小学、幼儿园及校外教育培训学校进行问卷访问,并依托新媒体同时开展网上调查,发放问卷近10万份,历时2个多月,累计回收问卷4万余份(其中,网络调查36957份,地面调查有5366份),并邀请多名家庭教育专家进行数据汇总与分析,完成《20xx年度中国亲子教育现状调查》报告。分问卷采用网络调查形式,共收到来自32个省、市、自治区的有效问卷572份。
专业小学教育现状的调查报告大全(15篇)篇十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知识的需要越来越迫切,知识的用途越来越广泛,知识的价值也越来越明显。“三担牛粪六笨箕”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人们迎来了一个需要知识、重视人才的崭新时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地推出新的改革政策,在党的领导下,我们现在已经跨入了一个竞争激烈的知识经济时代,而知识的获得、人才的培养都离不开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发展教育业是把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在发展了这么多年的教育改革后,我们来看看,它是否已经完善,在哪些方面还存在不足。对此,我利用了课余时间上网搜查一些有关资料,专门进行了调查。
1.了解当今农村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2.了解当前高考制度是否具有公平性。
(1)发展农村教育,是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促使农民增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工程。为加快农村教育发展,进一步改善农村教育环境,经过调查总结出当前农村教育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教育发展与教育投入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虽然乡镇教育经费的投入每年都有增加,占到各自财政收入的50%左右,但受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越来越高、办学标准和办学条件不断提高、工资增长较快以及初中在校生增加等因素制约,教育发展与教育投入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
2、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城乡教师工资存在差距,部分优秀教师辞职到发达地区或进入城区任教,再加上乡镇由于编制和财政负担等原因,近几年没有充实新的师资,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下降的趋势。
3、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急需改善:由于乡镇教育投入主要用于发放教师工资、维持学校基本运转,用于教育事业发展投入偏低,造成农村办学条件与城区学校差距逐渐拉大。同时,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和薄弱学校改造、危房改造等任务依然十分艰巨,给学校安全工作带来了很大压力。
(2)在保持高考制度本身的公平性原则的前提下,对各区域的分数线进行政策性的积极调整,以实现整体的合理公平性,针对地区间分数的差异,并综合考虑如政治偏向、经济局限、人口、就业以及高等教育布局等其他一些特定因素的制约,我国的高考制度实行了分省统一录取制度,同时制定了一些特殊的招生政策,针对考试的不公平差异表象,通过合理、合法的途径即有效的政策手段来控制和缩小省市间分数线的倾斜态势,从而获得整体性的公平,满足多数人的'公平要求,也形成了一个人为调节的有序的高考体制。
然而也才存在消极的不正当手段。近年来,“高考移民”现象日渐泛滥,陕西省铜川市报名参加高考的7798名考生中竟有近1/10为“移民”考生。这是一起多部门、多单位、多人员参与的严重违法违纪违规事件。同年海南省引进了2万多个“移民”考生,占全省考生的46%,海南省理科状元李洋事件,更是让“高考移民”问题达到了白热化阶段。
除此7月15日,《中国青年报》曝光了浙江高考“三模三电”舞弊事件,考生只要缴纳培训费和交际公关费,就可获得国家二级运动员证书,连足球队候补队员高考都加20分。207月27日,《中国青年报》题为《高考加分驱动机器人比赛功利化》的报道披露,有些省的参赛选手,获得青少年机器人比赛二等奖是为了高考中获得10分加分,获得一等奖可直接保送上大学。等等还有很多类似这样的事件都表明了高考加分在许多地方也成为社会管理的手段之一,高考加分泛滥,在重庆等地方,每5个考生中几乎就有一个加分的;高考加分呈现“三集中”特征,即向区域内的相对发达地区或中心城市,以及少数中学和个别项目集中;黑龙江、湖北等一些地方公示的加分考生信息比较完整,而山东、宁夏等一些地方在关键信息上“遮遮掩掩”,云南等一些地方则根本没有按规定时间公示。
经过这次调查,我深知了农村教育存在的缺陷和高考制度的弊端,为了让我国的教育事业能更好的发展,必须得解决以上这两方面的问题,以及各方面的众多问题,那样我国才能在这竞争激烈的知识经济时代凸显自我,洋溢人才强国本色。
专业小学教育现状的调查报告大全(15篇)篇十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间人口流动的限制被打破,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日益突出。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形成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后,孩子留在了家中(主要在农村),他们被称为留守儿童。
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全面掌握黄花乡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找准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措施,近期,我采用问卷、访谈等形式,对黄花乡在黄花学区就读的农村留守儿童作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综述如下: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概况此次调研选取黄花乡为主要区域。为了确保调研的针对性和典型性,调研对象主要是父母双方均外出务工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年龄分布在4--16岁之间。调查共涉及36个班级,总人数20xx人(其中初中生1140人,小学生573人、幼儿328人)。据调查统计,黄花乡现有人口6736人,近几年来,外出务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呈几何极数倍增,现有1.5万农村青壮年常年在外务工,打工收入占农民家庭经济收入的72%。在被调查对象中,父母双方均常年在外务工的留守生共469人(其中小学生176人,中学生293人),占17.9%,父母中有一方阶段性外出务工的比例更大,占在校生的绝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群体非常庞大,总体比例偏高。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调研,我发现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教育确实存在一些负面影响。统计数据表明,留守学生在学习成绩、智力水平、身体发育、思想品行和心理健康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明显差于其他学生,而存在障碍、缺陷的比例则明显高于其他学生,整体状况不容乐观。
具体来说,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学习较差。一方面,打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过低,调查中发现,部分农民工潜意识里认为,农村孩子学业有成的机率不高,对孩子的学习总体期望值较低,缺乏硬性约束,将孩子的学业定位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上,将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另一方面,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过少。从黄花乡的调查情况来看,有91.4%的留守儿童和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等祖辈生活在一起,委托其他亲戚或熟人监护的仅占8.6%。作为一个特殊的监护群体,这些老人普遍年龄大,身体差,特别文盲比例较高,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由于年龄一般相隔近50岁,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教育管理上弊端较多。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
2、性格缺陷。由于外出务工的父母打工地以广东等沿海地区为主,常年在外奔波,从事的多是体力活或小生意,收入微薄,生活艰苦,劳动强度高,空闲时间少,因而回家频度极低,与留守子女联系较少,对于孩子的成长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指导。而青少年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极易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另外,通过调查发现,在留守儿童中,放纵溺爱型家长的比例比其他儿童中的比例要高得多。究其原因,主要是监护人管不了,不敢管,不会管,外出父母则管不够,舍不得管,留守孩子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蛮横、逆反心理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而且随着父母外出时间长短而发生变化,一般显示为时间越长,性格变化越快,且年龄越小,变化越大。
3、调查数据显示,留守儿童监护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有心事时,留守儿童选择的第一倾诉对象是教师,第二为同伴,第三才是监护人。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独特的理解与认识,也产生了许多烦恼与冲突。这时,他们需要畅通的倾诉渠道,更需要正确的引导。但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这种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心理问题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解决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旦形成了畸形心理,进行矫正教育则比其形成过程更艰难。
4、行为偏差。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少年,其行为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弱。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存在行为偏差。调查中发现,许多留守孩子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桌球室、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对留守孩的种种行为问题,监护人、家长、学校等方面都感到难以控制。
5、安全隐患。对于环境适应能力较差,自制力较弱的孩子来说,加强安全防护工作至关重要。但由于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衔接上的“真空”,学校不可能面面俱到,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安全隐患无处不在。在全国各地,留守儿童溺水、触电、打斗等意外伤亡事件屡见不鲜,甚至被拐卖、被侵犯的恶性案件也时有报道。
三、问题的成因。
1、从社会整体发展来看,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与城乡壁垒存在矛盾。目前,我国耕地面积仅19亿亩,据测算,在农村现有生产力水平和生产规模条件下,仅需1.5亿劳动力,而现实情况是农村人口近8亿,农村劳动力4.98亿,剩余劳动力近3.5亿。
“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用城乡统筹的眼光解决中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加快推进中国的城镇化。这就意味着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要进入城市。流动人口数量不断扩大,家庭化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但城乡二元结构使进城务工农民不可能将子女带在身边。根源在于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随之产生的子女免费或低收费入学、必须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垒。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入学的高昂费用问题、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无法解决升学考试问题、各地教材的选用不同使得这些群体的子女在转学后面临两地教育内容不能衔接的困境等问题,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
2、从农村家庭现状来看,教育意识薄弱和教育方式不当是两大顽症。家庭教育作为儿童受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作为联系学校和学生的特殊纽带,在儿童的成长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留守学生教育问题,与其缺少来自家庭的正确教育和指导有极大的关系。一是在增加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到城市里务工谋生。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也希望给下一代成长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但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冲突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
3、从学校教育来看,课程设置与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教师的关注是儿童形成学习动机的外部动因之一。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这些教育内容不但对留守儿童是必要的,对生活在社会飞速变化,媒体迅猛发展时代的所有儿童都是必要的。
四、对策与建议。
留守儿童教育是当今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带来的问题,而且将是一个时期内长期存在的问题,由于这一人群正在加大,问题正在凸显,因此,我们必须从法律上、制度上整体地把这些问题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总目标中加以解决,才能够标本兼治,彻底解决留守儿童教育的问题。
1、在政策体制上,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距。改革户籍制度的核心并不在于完全取消户籍管理制度,而是要逐步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从而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政府应制订和实施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使流入城市的农民享有与城市人口平等的权利和社会权益。
2、在教育体系上,要重点加强农村中小学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一是在留守子女较多的农村地区,开办寄宿制学校。农村中小学普遍寄宿条件很差,甚至很多没有寄宿条件,这使得农村留守学生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功能不能更有效的发挥。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投入和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要尽量为双亲在外地或亲友不能有效地提供完整成长环境的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住宿便利。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让留守儿童受到更多的监督、照顾与关爱,减少留守儿童受教育的断层与真空。二是学校要充分利用假期、或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交流,使学校内外对儿童的影响产生合力效应。三是建立留守儿童跟踪管理档案。学校要对留守儿童登记备案,分类区别对待,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要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开通家长(监护人)热线,学校老师要经常与家长(监护人)联系,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以便及时帮助留守学生;要经常组织留守儿童参与文体娱乐活动,充实业余生活,多与他们沟通交流,慰藉他们残缺的感情。
3、从家庭教育上,要努力改变家长的外出务工方式和教育沟通方式。从调查材料可以看出,如果父母双双外出,则对子女影响较大,但如果有一个在家,则影响相对就要小得多。因此,父母外出务工时,如果没有可靠监护人,最好留一个在家,保持家庭教育的存在与完整。如果父母都外出,则要改变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要注意时间上不能相距太久,原则上最好做到每个星期交流联系一次。在沟通内容上,不能只谈生活,应该全面了解其心理、身体、学习等方面的综合情况,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在沟通方式上,除了电话联系外,还可以用书信的方式,这对于孩子的情感发展非常有帮助。我们在调查中就发现,许多学生习惯通过书信、日记来抒发和宣泄内心感受。另外还要与孩子的班主任、监护人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共同商讨教育的策略与办法,做到挣钱与关心子女教育两不误,使孩子从小就能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
专业小学教育现状的调查报告大全(15篇)篇十三
我们开展中学教育科研现状的调查活动,旨在了解目前我县中学教师对教育科研的态度、教育科研知识掌握的程度、参与教育科研的情况、对教育科研的困惑和期望等;了解中学开展教育科研的认识、组织、管理以及教育科研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等方面。通过调查求得第一手原始资料,再对原始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从而对问题进行归因分析,寻求解决问题的路径,提出工作建议,为我县中学教育科研的深化发展提供指导、服务、管理决策等方面的参考。
3月至11月,笔者我县的800名中学教师以当面填答问卷及谈话的方式进行了随机调查。发出问卷800份,回收问卷800份,回收率为100%。经过核查,有效问卷780份,占总数的97.5%;无效问卷20份,占总数的2.5%。
洛南县城乡800名中学教师。
(一)当前中学教师开展教育科研形势较好。
1.有些学校领导对教育科研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问卷问及所在学校领导是否重视教育科研时,认为重视的教师有232位,占总数的29.74%;认为比较重视的教师有480位,占总数的61.54%;认为不重视的教师有68位,占总数的8.7%。从整体上来看,绝大多数学校领导能够意识到教育科研的重要性,非常重视开展教育科研工作。
2.教师也比较重视教育科研。问卷问及学校开展教育科研是否有必要时,认为很有必要的教师有488位,占总数的62.56%;认为比较必要的教师有270位,占总数的34.62%;认为没有必要的教师有22位,占总数的2.82%。从调查数据来看,大多数教师已意识到教育科研的重要性,有了尝试教育科研的冲动,意识到了教育理论学习与解决问题之间的关系。
3.个别学校为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提供了良好的保证。一些学校已经开始逐步建立和完善科研管理机构,虽然这些学校在总体中的比例不是很大,科研管理机构也大多附属于教务处而没有独立出来,但与以前相比毕竟是一个很大的进步。随着教育科研活动的不断开展,许多教师获得了亲身参与教育科研的机会。在调查中,参与过教育科研的教师比例达到68.4%,教师们对开展教育科研充满信心。
(二)中学教师开展教育科研存在的问题。
1.对教育科研认识不清。我县中学教师对教育科研工作有一定的认识,但普遍存在观念滞后,认识不深刻,认为教育科研高不可攀、教育科研与己无关、把科研和教学对立起来,开展教育科研只是为了应付评职称。从实际观念上看,陈旧落后,仍停留在20世纪代的认识水平上。在这次的调查中,认为教学工作与教育科研密切相关的教师为数不多,认为教学质量与教科研相关的教师就更少了,认为搞不搞教科研无所谓,以前没搞不照样教了这么多年?多数教师从事科研愿望不强,参与研究的人不多。在这次的调查中,我们共发放调查问卷800份,在回收的780份中,有几个这样的选择问题,教师们是这样选的:
从上表可以看出,多数教师不能正确认识教育科研工作,也没有把教育科研工作作为本职工作的一部份。
有的教师认为教育科研是大学、研究所、专家学者的事,教师没有必要开展教育科研;有些教师认为自身的实践经验较为丰富,不用开展科研也能搞好教学;还有人认为开展教育科研是搞形式,浪费时间。这些思想认识严重影响了现阶段的教育科研。
2.教育科研形式主义,效果差,成果少。在实际工作中,一些教师把教科研当成任务、形式完成;一些教师把教科研当成摆设,虽然知道教科研的重要作用,但放弃了对新的教育思想、新的教材内容、新的教学手段的钻研学习,因循守旧,不思进取,依然用落后的教育教学方法教学生。
专业小学教育现状的调查报告大全(15篇)篇十四
在人类尚无法根本控制残疾的当今社会里,总有约5%的人或早或晚逃脱不了残疾的怪圈,天赋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之人权已成为现代文明社会的基本共识,而教育则是残疾人通往享有平等人权社会的必由之路。
虽然我区的特殊教育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现在初步形成了以随班就读为主,特教辅读班为辅的特殊教育办学格局。目前我区6-18岁共有智力残疾人数240人,有68人于特教辅读班就读,其余的270人分布于我区的各所中小学校随班就读,智力残疾生入学率达到95%以上。
为进一步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残疾人教育条例》,为使我区在xx年年实现高水平、高标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为保障社会弱势群体中的残疾儿童有一个适合他们的就学环境的,完善我区特教工作,保证“听残、视残、智残”三类残疾适龄人口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5%。在区教文体局的高度重视下,加大力度,投入大量资金,筹办特殊教育辅读班。改变了大部分智障儿童因为条件限制,都在原有学校随班就读的局面。这是大势所趋,是为民办实事的一大举措。
现在各镇中心校都开办了特教辅读班,主要招收重度智力残疾学生。而新店中心小学辅读班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办的,现在共有生数18人,配有4名教师。独立开办于新店镇湖头村的原有校舍,校舍宽敞,各种特教教学设备基本齐全。
辅读班的开办,使我区在xx年年实现高水平、高标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巩固“双高普九”成果,推进“跨世纪工程”实施,搞好特殊教育,是我们以后面临的又一重要课题。
1、对特殊教育的认识还不够,在发展特殊教育过程中还没有形成政府、学校、社会、家庭的合力。政府对特殊教育投入不够,师资力量薄弱,特殊教育质量有待提高,家长的认识不到位,“随班混读”现象仍然比较突出。虽然各个特教辅读班和随班就读已经开办得有声有色,但是教师对特殊教育的认识还止于看住孩子,不让孩子随便乱跑的思想意识而已。
2、资源浪费。
全区5个特教辅读班,每个辅读班十几人,规模不大。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资金的投入、师资的配备、各种特殊教育设备的添置,都应一一到位。五个辅读班,每个辅读班基本配备4个老师,一共有20多个老师,还有一些后勤人员的聘请也应到位。每个辅读班一套特殊教育器材(蒙台梭利训练器材、感统训练器材),一套5万,五个辅读班就25万。辅读班的学生人数不多,但是政府对辅读班的投入资金相对于普通学校教育投入来讲是一笔庞大的支出,这但是这笔资金分散到各个辅读班,又显得投入不足。
3、路上交通问题。
由于翔安区地域较为广阔,智力残疾学生的分布也较为广。虽说各辅读班在于各中心校,地域处于交通比较方便的地方。但是对于残疾学生的上学、放学安全问题还是成了辅读班办学的一个瓶颈。各残疾生大多需要家属陪伴上学,乘车或雇摩托车到学校需时间半个多小时,所以现在各辅读班采取学校教师接送。条件好的聘请汽车专程接送,路程需要一个多小时。残疾生分布较广的雇请摩的接送残疾学生上下学。增加特教教师的工作量这事是小,重要的是接送学生路上的安全才是最为重要的问题。从家长手中接到学生,这责任就应该属于学校的,万一路上出了意外,谁也承担不起这个责任。部分路途近的,家长自己接送,但是,这就形成了“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局面,对于智障儿童的系统性、规范性接受教育成了问题。
4、师资问题。
现在各辅读班的教师多为普通小学转岗教师,特教辅读班的教学对于他们来讲是一个非常陌生的概念。虽然上级已经组织了不少的理论实践培训,但是对于特殊教育专业的教学还只是杯水车薪,老师也非常尽力地做好辅读班的工作,成效还是非常低。还有教师的特殊教育岗位编制、从事特殊教育工作教师的补贴等都是教师期待解决的问题,不要让这些问题成为扼制我区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瓶颈。
1、特殊教育资源的重新优化组合。
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基本策略是“以大量附设在普通学校的随班就读和特教班为主体,特教学校为骨干”。国家也提出了:“在每一个人口超过30万的县区都设立特殊教育学校,让残疾儿童也能够象健全儿童一样就近入学”的要求。这就让我区办一所特殊学校有了政策依据。我区应建立一所特殊学校,将现有的辅读班资源进行整合,主要招收中重度智力残疾学生和听力残疾学生。学校采取寄宿式管理,学生上下学由家长自行接送,学生减少了在路上的时间,路上安全隐患相对比较小。按照就近入学的原则,所有轻度残疾儿童少年均就近进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在办学层次上由义务教育向早期干预(即学前康复)和中等教育两端延伸,在教学内容上文化教育与职业教育并重,并在初中重点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学校将逐步成为我区特殊教育的文化教育、职业教育、康复教育、教育科研、师资培训、随班就读巡回指导中心。
专业小学教育现状的调查报告大全(15篇)篇十五
他们因为年龄较大,不但要承担很多家务,而且文化层次上也不高,大多是文盲或半文盲,缺少精力和耐心管教孩子,加上他们年事已高,身体健康等原因,能够保证孩子的吃穿就不错啦,根本没有能力教育培养孩子们。
结合学校关于留守儿童的教育经历谈谈学校面临的问题:
1、留守儿童的多数是单亲家庭子女,父亲或母亲有一部分是逃避孩子的教育责任,离开家乡,还有一部分是因生活贫困而远离家乡,逃避责任的不愿意和家里沟通,为生活拼搏的'缺少时间和家里沟通。外出打工的家长基本都在外省或国外,一年能回家一次或多年不回家。临时监护人承担不了教育责任。
2、没有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主要表现在对学校作业的态度和生活起居安排上。占44。1%的孩子对待学校作业的态度是草草应付得过且过,有46。7%的孩子看电视没有节制。由一些独立生活的留守儿童更是迷恋上网。在调研中我发现一个令人心忧的现象,一名留守儿童不愿意和临时监护人一起生活,以离家出走威胁在韩国打工的父亲,自己独立生活,独立生活后,就流连网吧,事情发生在暑期,开学后该学生出现旷课,老师了解到之后,该生以积习难返。近期又发生了用不上学威胁父亲多汇生活费,让人痛心。
3、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心理问题,,留守儿童之所以产生心理问题,首先是年龄,因为他们大多都在十五岁以下,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缺乏父母的关爱,亲情失落,产生孤独感,导致心理失衡。使他们形成消极情绪,表现出性格内向、失落自卑、自私冷漠、脆弱孤僻或焦虑、任性、暴躁,有的出现逆反心理、怨恨情绪。
不好,老师没有办法沟通,孩子连吃饭都不能保证,卫生清洁就更不要说啦,老师曾帮助他洗衣服,带他去洗澡,后来老师发现他躲着老师,了解原因是他不想让老师这样帮他,他不想麻烦老师,再后来有学生发现他经常到垃圾箱去捡食物吃,学校和她的父母取得联系要求他的父母回来,这个孩子班级值日很能干,对老师有礼貌,就在这种情况下他拾到十元钱也能上交老师。
有很多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在家里不听临时监护人的教导,顶撞祖辈、我行我素,在学校不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不服从学校的管理,逃学、吸烟、打仗斗殴、顶撞老师成为了让人头疼的“问题儿童”。在学校的教育过程中,这些孩子自认为自己可怜,没有人疼爱,自暴自弃,怨天尤人,让人值得深思。学校的控辍工作和校园安全工作的难点以留守儿童为主。
留守儿童是未成年队伍里的重要组成部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是一项现实而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要高度重视,相互配合,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关注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关爱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才能真正实现我们的社会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