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的主旨可以是表达自己对所读作品的喜好、感受和理解,也可以是对作品的评价和批判。下面是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灵感和思路。
最热琵琶行读后感(案例16篇)篇一
从“转轴拨弦三两声”到“唯见江心秋月白”共二十二句为第二段,写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其中“转轴拨弦三两声”,是写正式演奏前的调弦试音;而后“弦弦掩抑”,写到曲调的悲伧;“低眉信手续续弹”,写到舒缓的行板。拢、捻、抹、挑,都是弹奏琵琶的手法。霓裳:即《霓裳羽衣曲》,唐朝宫廷中制作的一个舞曲名。六:当时流行的一个舞曲名。从“大弦嘈嘈如急雨”到“四弦一声如裂帛”共十四句,描写琵琶乐曲的音乐形象,写它由快速到缓慢、到细弱、到无声,到突然而起的疾风暴雨,再到最后一划,戛然而止,诗人在这里用了一系列的生动比喻,使比较抽象的音乐形象一下子变成了视觉形象。这里有落玉盘的大珠小珠,有流啭花间的间关莺语,有水流冰下的丝丝细细,有细到没有了的“此时无声胜有声”,有突然而起的银瓶乍裂、铁骑金戈,它使听者时而悲凄、时而舒缓、时而心旷神怡、时而又惊魂动魄。“东舟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两句是写琵琶女的演奏效果。大家都听得入迷了,演奏已经结束,而听者尚沉浸在音乐的境界里,周围鸦雀无声,只有水中倒映着一轮明月。
从“沉吟放拨括弦中”到“梦啼妆泪红阑干”共二十四句为第三段,写琵琶女自述的身世,自述早年曾走红运,盛极一时,到后来年长色衰,飘零沦落。沉吟:踌躇,欲言又止的样子。敛容:指收起演奏时的情感,重新与人郑重见礼。虾蟆岭:即下马岭,汉代董仲舒的坟墓,在长安城东南部,临近曲江。从“十三学得琵琶成”以下十句极写此女昔日的红极一时。她年纪幼小,而技艺高超,她被老辈艺人所赞服,而被同辈艺人所妒忌。王孙公子迷恋她的色艺:为了请她演奏,而不惜花费重金;她自己也放纵奢华,从来不懂什么叫吝惜。就这样年复一年,好时光像水一样地很快流走了。教坊:唐代管理宫廷乐队的官署。第一部:如同说第一团、第一队。秋娘:泛指当时貌美艺高的歌伎。五陵:指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五个汉代皇帝的陵墓,是当时富豪居住的地方。五陵年少:通常即指贵族子弟。缠头:指古代赏给歌舞女子的财礼,唐代用帛,后代用其他财物。红绡:一种生丝织物。钿头:两头装着花钿的发篦。云篦:指用金翠珠宝装点的首饰。击节:打拍子。歌舞时打拍子原本用木制或竹制的板,现在兴之所至,竟拿贵重的钿头云篦击节,极言其放纵奢华,忘乎所以。等闲:随随便便,不重视。从“弟走从军阿姨死”以下十句写此女的时过境迁,飘零沦落。随着她的年长色衰,贵族子弟们都已经不再上门,她仅有的几个亲属也相继离散而去,她像一双过了时的鞋子,再也没人看、没人要了,无可奈何只好嫁给了一个商人。商人关心的是赚钱,从来不懂艺术和情感,他经常独自外出,而抛下这个可怜的女子留守空船。人是有记忆的,面对今天的孤独冷落,回想昔日的锦绣年华,对比之下,怎不让人伤痛欲绝呢!“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其实即使不作梦,也是一天不知要想多少遍的。浮梁:县名,县治在今江西景德镇北。红阑干:泪水融和脂粉流淌满面的样子。
从“我闻琵琶已叹息”到最后的“江州司马青衫湿”共二十六句为第四段,写诗人感慨自己的身世,抒发与琵琶女的同病相怜之情。唧唧:叹息声。“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二语感情浓厚,落千古失落者之泪,也为千古失落者触发了一见倾心之机。自“我从去年辞帝京”起以下十二句,写诗人贬官九江以来的孤独寂寞之感。他说:“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地势荒僻,环境恶劣,举目伤怀,一点开心解闷的东西都没有。其实这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诗人自己的苦闷移情的结果,我们对比一下《水浒传》里宋江赞赏江州的一段话,他说:“端的好座江州,我虽犯罪远流到此,倒也看了真山真水。我那里虽有几座名山古迹,却无此等景致。”诗人的悲哀苦闷完全是由于他政治上受打击造成的,但是这点他没法说。他只是笼统含糊地说了他也是“天涯沦落人”,他是“谪居卧病”于此,而其他断肠裂腑的伤痛就全被压到心底去了。这就是他耳闻目睹一切无不使人悲哀的缘由。接着他以一个平等真诚的朋友、一个患难知音的身份,由衷地称赞和感谢了琵琶女的精彩表演,并提出请她再弹一个曲子,而自己要为她写一首长诗《琵琶行》。琵琶女本来已经不愿意再多应酬,后来见到诗人如此真诚,如此动情,于是她紧弦定调,演奏了一支更为悲恻的曲子。这支曲子使得所有听者无不唏嘘成声。多情的诗人呢?看他的青衫前襟早巳经湿透了。促弦:紧弦,使调子升高。青衫:八、九品文官的服色,司马是从九品,所以穿青衫。
这首诗的艺术性是很高的,其一,他把歌咏者与被歌咏者的思想感情融而为一,说你也是说我,说我也是说你,命运相同、息息相关。琵琶女叙述身世后,诗人以为他们“同是天涯沦落人”;诗人叙述身世后,琵琶女则“感我此言良久立”,琵琶女再弹一曲后,诗人则更是“江州司马青衫湿。”风尘知己,处处动人怜爱。其二,诗中的写景物、写音乐,手段都极其高超,而且又都和写身世、抒悲慨紧密结合,气氛一致,使作品自始至终浸沉在一种悲凉哀怨的氛围里。其三,作品的语言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概括力,而且转关跳跃,简洁灵活,所以整首诗脍炙人口,极易背诵。诸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别有幽情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等等都是多么凝炼优美、多么叩人心扉的语句啊!
白居易本来就是一个关心下层人民,同情人民疾苦的诗人,这次他又用浅近流转的语言描写了一个动人怜惜的风尘女子形象。由于这首诗,白居易的名字也就更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了。三十年后唐宣宗在为白居易写的一首诗中说:“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连少数民族的儿童都能背诵,稍有文化的汉族人就更不用说了。
最热琵琶行读后感(案例16篇)篇二
诗歌与音乐,自古以来就已结下不解之缘。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便是一部关于古代音乐的汇集,是中国古代音乐的启蒙,其中的诗歌是脱胎于音乐而来的;汉代的乐府诗是专门为了配合音乐进行演唱的歌词,如《孔雀东南飞》这样的作品,代表着汉乐府民歌的最高峰;唐代,真正是中国文学和艺术史上诗歌的“花季”,我们看到了诗歌生命整个的精神完全像花一样盛放开来……除了能用于吟诵和演唱之外,还有很多的作品直接与音乐相关,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就是描写妙声绝响的千古名篇;宋词又叫曲子词,其词牌名本来就是乐曲的名称,其产生、发展以及创作、流传都与音乐相关,是一种典型的音乐文学,而且是最为流行的音乐,所以有“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这样的说法;元曲不管是散曲还是剧曲,都是曲牌体,可以说是元代的歌剧;之后的明清传奇,也是如此,都是一种便于歌唱的文学体裁。所以广义上的诗歌,都是在和音乐的交流吸收中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它本身是一种混合的艺术,这在世界文学史和音乐史上都是一个奇观。
今天,这门混合艺术的文字得以流传下来,而记录音乐的曲谱却大抵遗失。我们只能凭借文字去想象诗歌有可能的音乐形象,或者依靠当代音乐家重新谱曲、演奏和演唱来领略文字和音乐之间的彼此碰撞和交融了,以及混合之后升华而来的全新审美感受。
近些年来,笔者一直在接触此类“新曲”,印象比较深刻的有上海昆剧团的作曲家周雪华创作的《华章雪韵·古诗词昆曲演唱》专辑和上海音乐学院连波教授创作的《未成曲调先有情·诗词歌曲选》专辑。特别是后一张专辑中的《琵琶行》,可谓作曲家的'倾情大作。
这首重新谱曲的《琵琶行》,是连波教授在1975年为晚年的毛泽东主席谱写的作品,以古曲《夕阳箫鼓》为音乐素材,取其主题音调加以变奏发展,以琵琶和箫作为主要伴奏,并由昆曲表演艺术家蔡瑶铣演唱灌录成片。可遗憾的是,此曲的原声带一直保留着湖南韶山的“毛泽东纪念馆”,近四十年来一直没有在大众中得以流行传播。直到2009年出版cd才得以首次公开。而此时,蔡瑶铣女士已经作古,而这段录音所呈现出来的音乐形象,也因为受到特定历史氛围的影响而沾染着一股不够纯粹本真的“文革气息”。这是时代的遗憾,也是艺术的遗憾。
最热琵琶行读后感(案例16篇)篇三
《琵琶行》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秋,时白居易四十五岁,任江州司马,琵琶行读后感。白居易在元和十年以前先是任左拾遗,后又任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六月,唐朝藩镇势力派刺客在长安街头刺死了宰相武元衡,刺伤了御史中丞裴度,朝野大哗。藩镇势力在朝中的代言人又进一步提出要求罢免裴度,以安藩镇的“反侧”之心。这时白居易挺身而出,坚决主张讨贼,认为否则国将不国。白居易这种主张本来是对的,但因为他平素写讽喻诗得罪了许多朝廷的权贵,于是有人就说他官小位卑,擅越职分。再加上有人给他罗织罪名,于是贬之为江州司马。江州的州治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司马是刺史的助手,听起来也像是不错,但实际上在中唐时期这个职位是专门安置“犯罪”官员的,是变相发配到某地去接受监督看管的。这件事对白居易影响很大,是他思想变化的转折点,从此他早期的斗争锐气逐渐销磨,消极情绪日渐其多。
《琵琶行》作于他贬官到江州的.第二年,作品借着叙述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和她的凄凉身世,抒发了作者个人政治上受打击、遭贬斥的抑郁悲凄之情。在这里,诗人把一个倡女视为自己的风尘知己,与她同病相怜,写人写己,哭己哭人,宦海的浮沉、生命的悲哀,全部融和为一体,因而使作品具有不同寻常的感染力。
诗前的小序介绍了长诗所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琵琶女其人,和作者写作此诗的缘起,实际上它已经简单地概括了后面长诗的基本内容。左迁:指降职、贬官。湓浦口:湓水与长江的汇口,在今九江市西。京都声:首都长安的韵味,一方面指曲调的地域特征,一方面也是指演技高超,非一般地方所有。善才:唐代用以称琵琶演奏家。命酒:派人整备酒宴。悯然,伤心的样子,读后感《琵琶行读后感》。恬然:安乐的样子。迁谪意:指被降职、被流放的悲哀。作者说他被贬到九江一年来,每天都很快乐,只有今天听了琵琶女的演奏,才勾起了他被流放的悲哀。这种说法是写文章的需要,读者当然不会相信他。长句:指七言古诗。
《琵琶行》全诗共分四段,从“浔阳江头夜送客”到“犹抱琵琶半遮面”共十四句,为第一段,写琵琶女的出常其中的前六句交代了时间,这是一个枫叶红、荻花黄、瑟瑟秋风下的夜晚;交代了地点,是浔阳江头。浔阳也就是今天的九江市;浔阳江头也就是前边序中所说的湓浦口。交代了背景,是诗人给他的朋友送别。离别本身就叫人不快,酒宴前再没有个歌女侍应,当然就更加显得寂寞难耐了。这里面“主人下马客在船”一句句法稍怪,其意思实际是主人陪着客人一道骑马来至江边,一同下马来到船上。“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这里的景色和气氛描写都很好,它给人一种空旷、寂寥、怅惘的感觉,和主人与客人的失意、伤别融合一体,构成一种强烈的压抑感,为下文的突然出现转机作了准备。其中蹬后八句是正面写琵琶女的出场:“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声音从水面上飘过来,是来自船上,这声音一下子就吸引了主人和客人的注意,他们走的不想走、回的不想回了,他们一定要探寻探寻这种美妙声音的究竟。“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这里的描写非常细致。由于这时是夜间,又由于他们听到的只是一种声音,他们不知道这声音究竟来自何处,也不知演奏者究竟是什么人,所以这里的“寻声暗问”四个字传神极了。接着“琵琶声停”表明演奏者已经听到了来人的呼问;“欲语迟”与后面的“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相一致,都表明这位演奏者的心灰意懒,和惭愧自己身世的沉沦,她已经不愿意再抛头露面了。这段琵琶女出场过程的描写历历动人,她未见其人先闻其琵琶声,未闻其语先已微露其内心之隐痛,为后面的故事发展造成许多悬念。
从“转轴拨弦三两声”到“唯见江心秋月白”共二十二句为第二段,写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其中“转轴拨弦三两声”,是写正式演奏前的调弦试音;而后“弦弦掩抑”,写到曲调的悲伧;“低眉信手续续弹”,写到舒缓的行板。拢、捻、抹、挑,都是弹奏琵琶的手法。霓裳:即《霓裳羽衣曲》,唐朝宫廷中制作的一个舞曲名。
当时流行的一个舞曲名。从“大弦嘈嘈如急雨”到“四弦一声如裂帛”共十四句,描写琵琶乐曲的音乐形象,写它由快速到缓慢、到细弱、到无声,到突然而起的疾风暴雨,再到最后一划,戛然而止,诗人在这里用了一系列的生动比喻,使比较抽象的音乐形象一下子变成了视觉形象。这里有落玉盘的大珠小珠,有流啭花间的间关莺语,有水流冰下的丝丝细细,有细到没有了的“此时无声胜有声”,有突然而起的银瓶乍裂、铁骑金戈,它使听者时而悲凄、时而舒缓、时而心旷神怡、时而又惊魂动魄。“东舟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两句是写琵琶女的演奏效果。大家都听得入迷了,演奏已经结束,而听者尚沉浸在音乐的境界里,周围鸦雀无声,只有水中倒映着一轮明月。
最热琵琶行读后感(案例16篇)篇四
江州深秋,浸没在浓浓的暮色中,浔阳江哗哗地弹奏着哀愁。江边孤独地飘着一叶遍舟,苍凉的琵琶音从舟中徐徐扩散开去,玲珑的琵琶声如泣如诉,悠悠地将心事道来。渐渐地,琵琶断续艰涩不成曲调,终于消失在舟中喑哑的哭泣声里了。
江水推舟去,岁月催人老。倾国倾城的云鬓花颜早已遗忘在纸醉金迷的往事里。风景依旧人不再,浔阳水清云鬓白。当夜夜笙歌,灯红酒绿尽成往事,只剩曲琵琶喃喃地诉说忧愁,人啊,难免落下泪来。
琵琶声如刀剑光影切割着大弦小弦,她恨啊,当年一曲红绡不知数,如今绕船月明守空渡。可又能怪得了谁呢,秋月春风在她拨弦的指间玩过,玉容花颜都溶在年复一年的欢笑之中,她早该想到,光阴并不因珍惜你的美貌而放下匆匆,也不因你的弃世厌俗而改跑为走。她早该想到的,可依然老大嫁作商人妇!唐玄宗早该想到的,去依旧不见玉颜空死处,为什么没有人愿意在快乐的时候,在血色罗裙翻酒污的时候,在芙蓉帐难度春宵的时候想不想后果呢?琵琶女若是早知道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的结局,恐怕早就找个好人嫁了吧;玄宗若是早知道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的结局,恐怕早就分清了事业与爱情了吧!
可是,为什么,要等青丝成雪才肯明白,却已是后悔莫及。
最热琵琶行读后感(案例16篇)篇五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尽事。
轻拢慢拈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流泉水下滩。
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客。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常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弟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空守船,绕船明月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庐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注释。
〔1〕浔阳江:即流经浔阳境内的长江。索索:形容枫树、芦荻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2〕回灯:移灯。重:再。
〔3〕转轴拔弦:将琵琶上缠绕丝弦的轴,拧动以调音定调。
〔4〕掩抑:掩蔽,遏抑。思:读去声。
〔5〕拢:左手手指按弦向里(琵琶的中部)推。抹:向左拔弦,也称为“弹”。霓裳:即《霓裳羽衣曲》。六玄:大曲名,又叫《乐世》、《绿腰》、《录要》,为歌舞曲。
〔6〕大弦:指最粗的弦。小弦:指最细的弦。嘈嘈:沉重舒长。切切:细促轻幽。
〔7〕间关:莺语流滑叫“间关”。幽咽:遏塞不畅状。
〔8〕迸:溅射。
〔9〕曲终:乐曲结束。拔:奏弹弦乐时所用的拔子。当心画:用拔子在琵琶的中部划过四弦,是一曲结束时经常用到的右手手法。
〔10〕舫:船。
〔11〕敛容:严肃矜持而有礼貌的态度。
〔12〕虾蟆陵:在长安城东南,曲江附近,是当时有名的游乐地区。
〔13〕教坊:唐代官办管领音乐杂技、教练歌舞的机关。
〔14〕秋娘:唐时歌舞妓常用的名字。五陵:在长安城外,汉代王个皇帝的陵墓。缠头:用锦帛之类的财物送给歌舞妓。
〔15〕绡:精细轻美的丝织品。
〔16〕钿头云篦:镶嵌着花钿的发篦(栉发具)。击节:打拍子。
〔17〕颜色故:容貌衰老。
〔18〕浮梁:古县名,唐属饶州。在今江西省景德镇市。
〔19〕来去:走了以后。
〔20〕梦啼妆泪:梦中啼哭,匀过脂粉的脸上带着泪痕。阑干:形容流泪。
〔21〕重(读平声):重新,重又之意。唧唧:叹声。
〔22〕呕(音欧)哑嘲哳(音折):形容声音噪杂。
〔23〕琵琶语,琵琶声,琵琶所弹奏的乐曲。
〔24〕却坐:退回到原处。促弦:把弦拧得更紧。
〔25〕向前声:刚才奏过的单调。
〔26〕青衫:唐朝八品、九口文官的服色。
翻译。
唐宪宗元和十年,我被贬为九江郡司马。第二年秋季的'一天,送客到湓浦口,夜里听到船上有人弹琵琶。听那声音,铮铮铿铿有京都流行的声韵。探问这个人,原来是长安的歌女,曾经向穆、曹两位琵琶大师学艺。后来年纪大了,红颜退尽,嫁给商人为妻。于是命人摆酒叫她畅快地弹几曲。她弹完后,有些闷闷不乐的样子,自己说起了少年时欢乐之事,而今漂泊沉沦,形容憔悴,在江湖之间辗转流浪。我离京调外任职两年来,随遇而安,自得其乐,而今被这个人的话所感触,这天夜里才有被降职的感觉。于是撰写一首长诗赠送给她,共六百一十六字,题为《琵琶行》。
秋夜我到浔阳江头送一位归客,冷风吹着枫叶和芦花秋声瑟瑟。
我和客人下马在船上饯别设宴,举起酒杯要饮却无助兴的音乐。
酒喝得不痛快更伤心将要分别,临别时夜茫茫江水倒映着明月。
忽听得江面上传来琵琶清脆声;我忘却了回归客人也不想动身。
寻着声源探问弹琵琶的是何人?琵琶停了许久却迟迟没有动静。
我们移船靠近邀请她出来相见;叫下人添酒回灯重新摆起酒宴。
千呼万唤她才缓缓地走出来,怀里还抱着琵琶半遮着脸面。
转紧琴轴拨动琴弦试弹了几声;尚未成曲调那形态就非常有情。
弦弦凄楚悲切声音隐含着沉思;似乎在诉说着她平生的不得志;。
她低着头随手连续地弹个不停;用琴声把心中无限的往事说尽。
轻轻地拢,慢慢地捻,一会儿抹,一会儿挑。初弹《霓裳羽衣曲》接着再弹《六幺》。
大弦浑宏悠长嘈嘈如暴风骤雨;小弦和缓幽细切切如有人私语。
嘈嘈声切切声互为交错地弹奏;就像大珠小珠一串串掉落玉盘。
琵琶声一会儿像花底下宛转流畅的鸟鸣声,一会儿又像水在冰下流动受阻艰涩低沉、呜咽断续的声音。
好像水泉冷涩琵琶声开始凝结,凝结而不通畅声音渐渐地中断。
像另有一种愁思幽恨暗暗滋生;此时闷闷无声却比有声更动人。
突然间好像银瓶撞破水浆四溅;又好像铁甲骑兵厮杀刀枪齐鸣。
一曲终了她对准琴弦中心划拨;四弦一声轰鸣好像撕裂了布帛。
东船西舫人们都静悄悄地聆听;只见江心之中映着白白秋月影。
她沉吟着收起拨片插在琴弦中;整顿衣裳依然显出庄重的颜容。
她说我原是京城负有盛名的歌女;老家住在长安城东南的虾蟆陵。
弹奏琵琶技艺十三岁就已学成;教坊乐团第一队中列有我姓名。
每曲弹罢都令艺术大师们叹服;每次妆成都被同行歌妓们嫉妒。
京都豪富子弟争先恐后来献彩;弹完一曲收来的红绡不知其数。
钿头银篦打节拍常常断裂粉碎;红色罗裙被酒渍染污也不后悔。
年复一年都在欢笑打闹中度过;秋去春来美好的时光白白消磨。
兄弟从军姊妹死家道已经破败;暮去朝来我也渐渐地年老色衰。
门前车马减少光顾者落落稀稀;青春已逝我只得嫁给商人为妻。
商人重利不重情常常轻易别离;上个月他去浮梁做茶叶的生意。
他去了留下我在江口孤守空船;秋月与我作伴绕舱的秋水凄寒。
更深夜阑常梦少年时作乐狂欢;梦中哭醒涕泪纵横污损了粉颜。
我听琵琶的悲泣早已摇头叹息;又听到她这番诉说更叫我悲凄。
我们俩同是天涯沦落的可悲人;今日相逢何必问是否曾经相识!
自从去年我离开繁华长安京城;被贬居住在浔阳江畔常常卧病。
浔阳这地方荒凉偏僻没有音乐;一年到头听不到管弦的乐器声。
住在湓江这个低洼潮湿的地方;第宅周围黄芦和苦竹缭绕丛生。
在这里早晚能听到的是什么呢?尽是杜鹃猿猴那些悲凄的哀鸣。
春江花朝秋江月夜那样好光景;也无可奈何常常取酒独酌独饮。
难道这里就没有山歌和村笛吗?只是那音调嘶哑粗涩实在难听。
今晚我听你弹奏琵琶诉说衷情,就像听到仙乐眼也亮来耳也明。
请你不要推辞坐下来再弹一曲;我要为你创作一首新诗《琵琶行》。
被我的话所感动她站立了好久;回身坐下再转紧琴弦拨出急声。
凄凄切切不再像刚才那种声音;在座的人重听都掩面哭泣不停。
要问在座之中谁流的眼泪最多?我江州司马泪水湿透青衫衣襟!
最热琵琶行读后感(案例16篇)篇六
白居易的《琵琶行》借琵琶女的故事发抒自己的感慨。全诗可分作两部分。
第一部分分作三段: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上第一段,写诗人送客上船时忽然听到琵琶弹奏的声音,于是重新开宴,邀请琵琶女赴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扰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上第二段,具体描述琵琶女演奏琵琶的高超的技巧。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上第三段,写琵琶女自叙身世。
以上第一部分,先写琵琶女弹奏琵琶的高明的技巧,满座客人都为之倾倒,再写琵琶女自叙身世,由少年时代的花天酒地到老大时的凄凉遭遇。反映了社会的世态炎凉。
以下为第二部分,分作两段。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上第一段写诗人被琵琶女的身世所感,从而感到自己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之人,因此立即发抒自己的感慨。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上第二段写琵琶女重弹琵琶时,其乐音比先前更加凄惨,使得客人们都受感染,一个个哭了起来,而座中泪下最多的就是诗人自己。
第二部分,写诗人借琵琶女的故事发抒自己的感慨,表明自己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因而将琵琶女的故事记录下来流传后世。
这是一首长篇歌行,结构非常严谨,先由送客上船突然听到琵琶演奏的声音而引出琵琶女。对琵琶女的出场写得非常细致,也很符合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心理活动。“琵琶声停欲语迟”,“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在这里我们不得不佩服诗人观察事物之细,要知道那是在封建社会,男女之间的交往是受限制的。因此当诗人与客人们寻问她的时候,她想要回答却又有所迟疑,想答又不敢立即作答。直至诗人们再三邀请,甚至是“千呼万唤”她才迟疑地出来,但她出来时还是感到害羞,于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她当时那种神态真是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了。紧接着具体描绘琵琶女的高超的技巧和琵琶所发出的各种各样的乐音。诗人把那种抽象的乐音用具体的事物比喻出来,因而使得读者一边读诗一边联想,在读者的头脑里将视觉变成了听觉,又从听觉转而形成了视觉的形象。“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琵琶女一演奏,就立即抓住了听众的心,甚至在她还没有正式演奏的时候,在调弦的时候,听众们就觉得“未成曲调先有情”,由此全诗突出了一个“情”字,这是本诗的基调,为下面琵琶女的自述埋下了伏笔。琵琶女演奏的乐曲,先是“霓裳”,后是“六幺”,这是当时社会上流传最广的音乐,如果没有高明的技巧,没有盖过其他演奏者的本事的话,是很难抓住听众的心的。妙就妙在琵琶女的演奏技巧实在不同一般,紧接着诗人用各种具体的事物进行比拟,如“急雨”,如“私语”,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如黄莺在花底歌唱,如泉水在冰下流淌,有时琵琶又发出了呜咽之声,于是诗人就说“幽咽泉流冰下难”,有时声音暂时停了下来,诗人却说“此时无声胜有声”。歇了一会,突然爆发了高音,这种声音极强,于是诗人就说好像打破了装水的银瓶子,水浆从银瓶里迸发出来,又好像是在战场上骑兵突出,短兵相接,刀枪鸣叫……一曲弹完了,琵琶女“当心一画”,收住琵琶,却好像撕裂布帛一样发出了“刹刹”的声音。至此,琵琶女的演奏技巧真正使人佩服,人们简直屏住了呼吸,没有一个人发出声音,只看见江面上映照出的天上的明月。一般来说诗人或是作家描写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反应,有的是纵情欢呼,有的却是屏息静默,现在诗人在这里采用的是后者。因为人们在听到这种高超的音乐以后,不知用什么言词来形容为好,他们只是静下心来回味!
应该说写到这里,诗篇似乎可以结束了,但诗人的目的不在于此,于是引出了琵琶女的自述。琵琶女在年少的时候本是一个非常聪明非常漂亮的女子,弹奏琵琶的技巧又十分高明,因此吸引了无数的贵族公子,他们不计本钱,为她付出代价,“一曲红绡不知数”,而当时琵琶女根本没有考虑后果,没有考虑到今后的命运,一味的纵情,一味的取悦于他们,“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当时是那样的纵情欢乐,却不知道把美好的光阴,美好的青春给耽误了,其后果是“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那些“五陵年少”哪里有什么真正的感情,更谈不上什么爱情,因此当琵琶女“颜色故”的时候,他们再也不来问津了,琵琶女的生计也成问题了,所以当她“老大”以后,只得嫁了一个商人。这商人却是一个重利而轻感情的人,经常外出而很少和琵琶女聚在一起,留下她一个人孤零零地独自守着这一艘空船。面对这种冷酷的现实,她自然会回想起原来那种花天酒地的生活,两种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果没有原来的花天酒地,那么现在也不会形成如此的反差。如果她原来不是那样的轻信那些“五陵年少”,能够谨慎地选择一个如意郎君,也许就不会有今天的独守空船。但是这不是问题的本质,问题的本质是在封建社会里,歌女也好,琵琶女也好,是根本没有什么出路的,她们只是供人玩乐,任人宰割的对象,因此琵琶女的这种命运是必然的。尽管琵琶女对过往的生活有所后悔,于是在梦中落泪,但对于她的悲惨的命运又有何益?限于那种时势,诗人当然意识不到这一点:社会制度不改变,琵琶女们的.命运也就根本不可能改变!
琵琶女的故事写完了,诗也应该结束了。但是,不!诗人还要接着写他自己的故事。
诗人本来是一个京官,由于他主张改革,受到了守旧派的攻击,于是朝廷将他贬到偏僻的江州来做司马。他一方面多病一方面听不到美好的音乐,终日处在悲伤的境地。今天忽然听到了琵琶女的弹奏,诗人觉得像听了天上的仙乐一样开心。但是当他听了琵琶女自叙身世以后,他觉得琵琶女的命运同自己的竟是何等的相似,于是他的流传千古的名句一下喷发了出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就此,他一口气发抒了自己的感慨,并要求琵琶女再一次弹奏,好给她翻作《琵琶行》的诗篇。琵琶女当然也很受感动,但是,当她再次演奏的却不是原来的乐音了,而是比先前的更加凄惨,更加令人伤心。先前的演奏,使得“东船西舫悄无言”,而现在的演奏却是“满座重闻皆掩泣”,诗人却更其甚也,读者请看,“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难怪诗人要说他和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啊!
通观全诗,诗人将琵琶女与自己完全联系在一起,两人的遭遇合成了社会的缩影: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琵琶女的命运如此,而本来生活在上层的诗人由于与当权者政见不同,也就遭到了排斥,遭到了打击,也成了一个天涯沦落之人。因此我觉得这首诗篇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的面貌,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最热琵琶行读后感(案例16篇)篇七
琵琶行》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秋,时白居易四十五岁,任江州司马。白居易在元和十年以前先是任左拾遗,后又任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六月,唐朝藩镇势力派刺客在长安街头刺死了宰相武元衡,刺伤了御史中丞裴度,朝野大哗。藩镇势力在朝中的代言人又进一步提出要求罢免裴度,以安藩镇的“反侧”之心。这时白居易挺身而出,坚决主张讨贼,认为否则国将不国。白居易这种主张本来是对的,但因为他平素写讽喻诗得罪了许多朝廷的权贵,于是有人就说他官小位卑,擅越职分。再加上有人给他罗织罪名,于是贬之为江州司马。江州的州治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司马是刺史的助手,听起来也像是不错,但实际上在中唐时期这个职位是专门安置“犯罪”官员的,是变相发配到某地去接受监督看管的。这件事对白居易影响很大,是他思想变化的转折点,从此他早期的斗争锐气逐渐销磨,消极情绪日渐其多。
《琵琶行》作于他贬官到江州的第二年,作品借着叙述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和她的凄凉身世,抒发了作者个人政治上受打击、遭贬斥的抑郁悲凄之情。在这里,诗人把一个倡女视为自己的风尘知己,与她同病相怜,写人写己,哭己哭人,宦海的浮沉、生命的悲哀,全部融和为一体,因而使作品具有不同寻常的感染力。
/a/02/诗前的小序介绍了长诗所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琵琶女其人,和作者写作此诗的缘起,实际上它已经简单地概括了后面长诗的基本内容。左迁:指降职、贬官。湓浦口:湓水与长江的汇口,在今九江市西。京都声:首都长安的韵味,一方面指曲调的地域特征,一方面也是指演技高超,非一般地方所有。善才:唐代用以称琵琶演奏家。命酒:派人整备酒宴。悯然,伤心的样子。恬然:安乐的样子。迁谪意:指被降职、被流放的悲哀。作者说他被贬到九江一年来,每天都很快乐,只有今天听了琵琶女的演奏,才勾起了他被流放的悲哀。这种说法是写文章的需要,读者当然不会相信他。长句:指七言古诗。
《琵琶行》全诗共分四段,从“浔阳江头夜送客”到“犹抱琵琶半遮面”共十四句,为第一段,写琵琶女的出常其中的前六句交代了时间,这是一个枫叶红、荻花黄、瑟瑟秋风下的夜晚;交代了地点,是浔阳江头。浔阳也就是今天的九江市;浔阳江头也就是前边序中所说的湓浦口。交代了背景,是诗人给他的朋友送别。离别本身就叫人不快,酒宴前再没有个歌女侍应,当然就更加显得寂寞难耐了。这里面“主人下马客在船”一句句法稍怪,其意思实际是主人陪着客人一道骑马来至江边,一同下马来到船上。“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这里的景色和气氛描写都很好,它给人一种空旷、寂寥、怅惘的感觉,和主人与客人的失意、伤别融合一体,构成一种强烈的压抑感,为下文的突然出现转机作了准备。其中蹬后八句是正面写琵琶女的出场:“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声音从水面上飘过来,是来自船上,这声音一下子就吸引了主人和客人的'注意,他们走的不想走、回的不想回了,他们一定要探寻探寻这种美妙声音的究竟。“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这里的描写非常细致。由于这时是夜间,又由于他们听到的只是一种声音,他们不知道这声音究竟来自何处,也不知演奏者究竟是什么人,所以这里的“寻声暗问”四个字传神极了。接着“琵琶声停”表明演奏者已经听到了来人的呼问;“欲语迟”与后面的“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相一致,都表明这位演奏者的心灰意懒,和惭愧自己身世的沉沦,她已经不愿意再抛头露面了。这段琵琶女出场过程的描写历历动人,她未见其人先闻其琵琶声,未闻其语先已微露其内心之隐痛,为后面的故事发展造成许多悬念。
本文来源于百分网(/),请保留此标记,谢谢!从“转轴拨弦三两声”到“唯见江心秋月白”共二十二句为第二段,写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其中“转轴拨弦三两声”,是写正式演奏前的调弦试音;而后“弦弦掩抑”,写到曲调的悲伧;“低眉信手续续弹”,写到舒缓的行板。拢、捻、抹、挑,都是弹奏琵琶的手法。霓裳:即《霓裳羽衣曲》,唐朝宫廷中制作的一个舞曲名。六:当时流行的一个舞曲名。从“大弦嘈嘈如急雨”到“四弦一声如裂帛”共十四句,描写琵琶乐曲的音乐形象,写它由快速到缓慢、到细弱、到无声,到突然而起的疾风暴雨,再到最后一划,戛然而止,诗人在这里用了一系列的生动比喻,使比较抽象的音乐形象一下子变成了视觉形象。这里有落玉盘的大珠小珠,有流啭花间的间关莺语,有水流冰下的丝丝细细,有细到没有了的“此时无声胜有声”,有突然而起的银瓶乍裂、铁骑金戈,它使听者时而悲凄、时而舒缓、时而心旷神怡、时而又惊魂动魄。“东舟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两句是写琵琶女的演奏效果。大家都听得入迷了,演奏已经结束,而听者尚沉浸在音乐的境界里,周围鸦雀无声,只有水中倒映着一轮明月。
最热琵琶行读后感(案例16篇)篇八
我看过很多的诗和文章,但凡是描写声音的,几乎都是通过描写观众来侧面突出声音的优美,这种句子甚至也在我的作文中出现过,但白居易的这首《琵琶行》,是我见过的第一首直接描写声音的诗。
诗里最关键的部分就是描写琵琶女弹奏的那一段,那种场景就好似演唱会上,歌者先是低低的诉说,诉说……唱到高潮时激动起来,“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下面的观众也听得如痴,如醉,挥舞着他们的双臂。紧接着,“砰”一声响,灯光突然熄灭了,歌者也停止了演唱。“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一束追光灯打下来,照射着歌者。全场鸦雀无声,隐隐约约能够听到歌者的喘息声,“此时无声胜有声”。紧接着灯光再次亮起,歌者再次演绎,“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鼓点声再次响起,台下的观众拼命地呼喊着歌者的名字。然后“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曲终。
接着琵琶女开始讲述自己的身世,讲述自己被丈夫抛弃,沦落至此。那么白居易呢?他也被人抛弃了,被皇帝,被朝廷抛弃,接着他说出了千古名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再听一曲,白居易彻底崩溃,“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北岛曾写:“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或许当年白居易和琵琶女碰杯的声音就是他们的理想和梦,破碎的声音吧。
最热琵琶行读后感(案例16篇)篇九
《琵琶行》作于他贬官到江州的第二年,作品借着叙述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和她的凄凉身世,抒发了作者个人政治上受打击、遭贬斥的抑郁悲凄之情。在这里,诗人把一个倡女视为自己的风尘知己,与她同病相怜,写人写己,哭己哭人,宦海的浮沉、生命的悲哀,全部融和为一体,因而使作品具有不同寻常的感染力。
诗前的小序介绍了长诗所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琵琶女其人,和作者写作此诗的缘起,实际上它已经简单地概括了后面长诗的基本内容。左迁:指降职、贬官。湓浦口:湓水与长江的汇口,在今九江市西。京都声:首都长安的韵味,一方面指曲调的地域特征,一方面也是指演技高超,非一般地方所有。善才:唐代用以称琵琶演奏家。命酒:派人整备酒宴。悯然,伤心的样子。恬然:安乐的样子。迁谪意:指被降职、被流放的悲哀。作者说他被贬到九江一年来,每天都很快乐,只有今天听了琵琶女的演奏,才勾起了他被流放的悲哀。这种说法是写文章的需要,读者当然不会相信他。长句:指七言古诗。
《琵琶行》全诗共分四段,从“浔阳江头夜送客”到“犹抱琵琶半遮面”共十四句,为第一段,写琵琶女的出常其中的前六句交代了时间,这是一个枫叶红、荻花黄、瑟瑟秋风下的夜晚;交代了地点,是浔阳江头。浔阳也就是今天的九江市;浔阳江头也就是前边序中所说的湓浦口。交代了背景,是诗人给他的朋友送别。
离别本身就叫人不快,酒宴前再没有个歌女侍应,当然就更加显得寂寞难耐了。这里面“主人下马客在船”一句句法稍怪,其意思实际是主人陪着客人一道骑马来至江边,一同下马来到船上。“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这里的景色和气氛描写都很好,它给人一种空旷、寂寥、怅惘的感觉,和主人与客人的失意、伤别融合一体,构成一种强烈的压抑感,为下文的突然出现转机作了准备。其中蹬后八句是正面写琵琶女的.出场:“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声音从水面上飘过来,是来自船上,这声音一下子就吸引了主人和客人的注意,他们走的不想走、回的不想回了,他们一定要探寻探寻这种美妙声音的究竟。“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这里的描写非常细致。由于这时是夜间,又由于他们听到的只是一种声音,他们不知道这声音究竟来自何处,也不知演奏者究竟是什么人,所以这里的“寻声暗问”四个字传神极了。接着“琵琶声停”表明演奏者已经听到了来人的呼问;“欲语迟”与后面的“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相一致,都表明这位演奏者的心灰意懒,和惭愧自己身世的沉沦,她已经不愿意再抛头露面了。这段琵琶女出场过程的描写历历动人,她未见其人先闻其琵琶声,未闻其语先已微露其内心之隐痛,为后面的故事发展造成许多悬念。
从“转轴拨弦三两声”到“唯见江心秋月白”共二十二句为第二段,写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其中“转轴拨弦三两声”,是写正式演奏前的调弦试音;而后“弦弦掩抑”,写到曲调的悲伧;“低眉信手续续弹”,写到舒缓的行板。拢、捻、抹、挑,都是弹奏琵琶的手法。霓裳:即《霓裳羽衣曲》,唐朝宫廷中制作的一个舞曲名。六:当时流行的一个舞曲名。
从“大弦嘈嘈如急雨”到“四弦一声如裂帛”共十四句,描写琵琶乐曲的音乐形象,写它由快速到缓慢、到细弱、到无声,到突然而起的疾风暴雨,再到最后一划,戛然而止,诗人在这里用了一系列的生动比喻,使比较抽象的音乐形象一下子变成了视觉形象。这里有落玉盘的大珠小珠,有流啭花间的间关莺语,有水流冰下的丝丝细细,有细到没有了的“此时无声胜有声”,有突然而起的银瓶乍裂、铁骑金戈,它使听者时而悲凄、时而舒缓、时而心旷神怡、时而又惊魂动魄。“东舟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两句是写琵琶女的演奏效果。大家都听得入迷了,演奏已经结束,而听者尚沉浸在音乐的境界里,周围鸦雀无声,只有水中倒映着一轮明月。
最热琵琶行读后感(案例16篇)篇十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曲有终而情无尽。当人生失意的白乐天遇到沦落天涯的琵琶女时,其心中之失意如同排山倒海一般滔滔不绝。记得晚唐落第秀才罗隐在《赠妓云英》中写到:“我未出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可是,白乐天二十几岁便扬名于朝野,琵琶女也曾“名属教坊第一部”。当初的春风得意红极一时成为今天的辛酸历史;当初的锦衣玉食、荣华富贵成为今天的痛苦回忆,曾经的一切都已烟消云散,如同这如怨如诉的琵琶声随风飘逝。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当人生得意之时,每天浑浑噩噩地度过。而当失意之时,方能感受到世态炎凉、人情冷暖,感受到度日如年。然而失意也未必都是一件坏事,经历失意的人会成熟起来,会领悟到以前不能了解的东西,没有失意,就不会有《琵琶行》这首流传千古的佳作。如果白居易始终平步青云,高高在上,又怎能理解琵琶女的不幸,又怎会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
古往今来,文人骚客与妓女之间似乎有着一种说不清的默契。有人说:“才子轻薄,文人无行。”又哪知他们之间的不解之缘。白居易与琵琶女是失意知己,柳永与歌妓们是精神之交——太多太多的文人骚客都在红尘的最底层找到了自己的红颜知己。苏小小的墓前留下多少诗文,柳如是和钱谦益的一段佳话,候方域与李香君的爱恨情缘——文人骚客为她们的命运感叹、哭泣,同时也抒发着自己的失意、伤感。
也许相同的遭遇让他们有相逢恨晚的感叹,也许对人生的无可奈何让他们走到一起,相互慰勉。
当初,钟子期去世,俞伯牙断琴以慰知音,现在,琵琶女遇到一个真心爱她的琴声,同情她的白居易,是否也产生了那种得遇知音的心情?“感我此言良久立”,也许真的感到了。当她年轻貌美时,那些达官贵人爱的不是她的才艺,而是她的容貌,而在年老色衰之时,能遇到一个真正懂她的人,也可以得到安慰了。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夫复何求!
曲终情未了,言尽意无穷。
最热琵琶行读后感(案例16篇)篇十一
红颜琵琶,当年在教坊曾属首部;诗人才情,也曾赢得一时盛名。而今相逢在天涯沦落的客船上,孤傲清高的心灵怎能不生出丝丝缕缕的怅惘和感伤。
开头军“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为第一段,描写与琵琶女的偶然相遇,及其弹奏琵琶的精湛技艺。
诗人送客江头,秋风萧瑟,一片凄凉。宾主话别,醉不成欢,实是借酒浇愁愁更愁。此时此刻,忽闻有琵琶弹奏声隐约传来,宾主不约而同地被吸引过去。作品由描写朋友话别到引出琵琶声及弹奏琵琶的倡女,转接之间极其自然巧妙。同时也从侧面渲染出弹琵琶者演技非同小可。
接下来描写艺人的出场,先是“琵琶声停欲语迟”,“迟”字显示出琵琶艺人犹疑不决,似有隐衷,复又“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这后一句描写女子羞答答的样子极传神巧妙,艺人的性别也不言自明。同时又预示着这是个饱经风霜,深受磨难的不幸艺人。
果然,在调弦定音后,“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弦声低沉,似乎弹者有意掩藏、压抑内心的情感。每根弦都发出低沉忧郁的声音,每一声都寄寓着无限的哀思。这就为后面描述琵琶女的不幸身世做好了铺垫。
作品从写琵琶女的试弹动作开始,一步步将读者引入乐曲传达的情境中去。
她的演技是精湛神妙的,诗人用“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两句描绘其娴熟精到。因为训练有素,虽是信手弹来,却无不合乎节拍,弹技可谓达到炉火纯青之境。
作品接下来运用复杂而又连贯、贴切而又优美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琵琶声的美妙,节奏快慢转换的变化。嘈嘈急雨,切切私语,珠落玉盘,莺语花底,泉流冰下,这一连串精妙绝伦的比喻仿佛使读者亲耳听到了琵琶的声音。这是多么出色的描写!至于乐声低缓停歇如冰泉冷涩,进入高潮若银瓶乍破,铁骑突出,及曲终收拨时的声如裂帛,无不是新颖贴切的比喻,其中“大珠小珠落玉盘”不仅使人想见其声之清脆,进而还会产生乐声如珠玉般圆润的感觉。
最后作品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作结,描写了乐曲的动人效果,使人产生亲临其境之感,陶醉在琵琶弹奏所创造的艺术氛围中。
从“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至“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是第二段,写琵琶女自诉其辛酸的往事和眼下的不幸遭遇。从她的诉说来看,她本是个色艺俱佳的艺人。当其年轻时节,五陵年少,富贵公于争相馈赠缠头之费。那个时候,头戴钿头银篦,歌舞时用手击节,上身相应颤动,首饰或竟堕地而碎;或穿红艳如血之罗裙,日日与少年宴饮笑谑,不觉酒翻而裙污,这些都从未感到过可惜。
春花秋月,良辰美景,就这样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地过去了,然而荣失,容颜易衰,一个年老色衰的艺人再也没有人靠近了,她象一只被人用坏的玩具一样被那些富贵子弟们所抛弃。“门前冷落鞍马稀”正是封建时代包括琵琶女在内的许多歌舞艺人晚年的形象写照。因此她不得不落得“老大嫁作商人妇”,把自己的后半生寄托在商人身上。然而,一个不再具有花容月貌的老艺人岂能拴住重利轻情的商人之心?于是“商人重利轻别离”,男人离家经商,妇人独守空闺,又成了她们这类人必然的结局。她原想嫁人找个归宿,借以慰藉自己心灵的愿望又一次落空了。诗人以“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结束了琵琶女的倾诉。
日有所思,则夜有所梦,所谓“忽梦”实非偶然,“梦啼”也是白日情感的再现,回忆辛酸的往事和面对眼下的痛苦遭遇,她不由得老泪纵横,脂粉合流,成了一个泪人儿。
最热琵琶行读后感(案例16篇)篇十二
红颜琵琶,当年在教坊曾属首部;诗人才情,也曾赢得一时盛名。而今相逢在天涯沦落的客船上,孤傲清高的心灵怎能不生出丝丝缕缕的怅惘和感伤。
开头军“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为第一段,描写与琵琶女的偶然相遇,及其弹奏琵琶的精湛技艺。
诗人送客江头,秋风萧瑟,一片凄凉。宾主话别,醉不成欢,实是借酒浇愁愁更愁。此时此刻,忽闻有琵琶弹奏声隐约传来,宾主不约而同地被吸引过去。作品由描写朋友话别到引出琵琶声及弹奏琵琶的倡女,转接之间极其自然巧妙。同时也从侧面渲染出弹琵琶者演技非同小可。
接下来描写艺人的出场,先是“琵琶声停欲语迟”,“迟”字显示出琵琶艺人犹疑不决,似有隐衷,复又“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这后一句描写女子羞答答的样子极传神巧妙,艺人的性别也不言自明。同时又预示着这是个饱经风霜,深受磨难的不幸艺人。
果然,在调弦定音后,“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弦声低沉,似乎弹者有意掩藏、压抑内心的情感。每根弦都发出低沉忧郁的声音,每一声都寄寓着无限的哀思。这就为后面描述琵琶女的不幸身世做好了铺垫。
作品从写琵琶女的试弹动作开始,一步步将读者引入乐曲传达的情境中去。
她的演技是精湛神妙的,诗人用“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两句描绘其娴熟精到。因为训练有素,虽是信手弹来,却无不合乎节拍,弹技可谓达到炉火纯青之境。
作品接下来运用复杂而又连贯、贴切而又优美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琵琶声的美妙,节奏快慢转换的变化。嘈嘈急雨,切切私语,珠落玉盘,莺语花底,泉流冰下,这一连串精妙绝伦的比喻仿佛使读者亲耳听到了琵琶的声音。这是多么出色的描写!至于乐声低缓停歇如冰泉冷涩,进入高潮若银瓶乍破,铁骑突出,及曲终收拨时的声如裂帛,无不是新颖贴切的比喻,其中“大珠小珠落玉盘”不仅使人想见其声之清脆,进而还会产生乐声如珠玉般圆润的感觉。
最后作品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作结,描写了乐曲的动人效果,使人产生亲临其境之感,陶醉在琵琶弹奏所创造的艺术氛围中。
从“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至“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是第二段,写琵琶女自诉其辛酸的往事和眼下的不幸遭遇。从她的诉说来看,她本是个色艺俱佳的`艺人。当其年轻时节,五陵年少,富贵公于争相馈赠缠头之费。那个时候,头戴钿头银篦,歌舞时用手击节,上身相应颤动,首饰或竟堕地而碎;或穿红艳如血之罗裙,日日与少年宴饮笑谑,不觉酒翻而裙污,这些都从未感到过可惜。
春花秋月,良辰美景,就这样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地过去了,然而荣失,容颜易衰,一个年老色衰的艺人再也没有人靠近了,她象一只被人用坏的玩具一样被那些富贵子弟们所抛弃。“门前冷落鞍马稀”正是封建时代包括琵琶女在内的许多歌舞艺人晚年的形象写照。因此她不得不落得“老大嫁作商人妇”,把自己的后半生寄托在商人身上。然而,一个不再具有花容月貌的老艺人岂能拴住重利轻情的商人之心?于是“商人重利轻别离”,男人离家经商,妇人独守空闺,又成了她们这类人必然的结局。她原想嫁人找个归宿,借以慰藉自己心灵的愿望又一次落空了。诗人以“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结束了琵琶女的倾诉。
日有所思,则夜有所梦,所谓“忽梦”实非偶然,“梦啼”也是白日情感的再现,回忆辛酸的往事和面对眼下的痛苦遭遇,她不由得老泪纵横,脂粉合流,成了一个泪人儿。
最热琵琶行读后感(案例16篇)篇十三
《琵琶行》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秋,时白居易四十五岁,任江州司马。白居易在元和十年以前先是任左拾遗,后又任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六月,唐朝藩镇势力派刺客在长安街头刺死了宰相武元衡,刺伤了御史中丞裴度,朝野大哗。藩镇势力在朝中的代言人又进一步提出要求罢免裴度,以安藩镇的“反侧”之心。
这时白居易挺身而出,坚决主张讨贼,认为否则国将不国。白居易这种主张本来是对的,但因为他平素写讽喻诗得罪了许多朝廷的权贵,于是有人就说他官小位卑,擅越职分。再加上有人给他罗织罪名,于是贬之为江州司马。
江州的州治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司马是刺史的助手,听起来也像是不错,但实际上在中唐时期这个职位是专门安置“犯罪”官员的,是变相发配到某地去接受监督看管的。这件事对白居易影响很大,是他思想变化的转折点,从此他早期的斗争锐气逐渐销磨,消极情绪日渐其多。
《琵琶行》作于他贬官到江州的第二年,作品借着叙述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和她的凄凉身世,抒发了作者个人政治上受打击、遭贬斥的抑郁悲凄之情。在这里,诗人把一个倡女视为自己的风尘知己,与她同病相怜,写人写己,哭己哭人,宦海的浮沉、生命的悲哀,全部融和为一体,因而使作品具有不同寻常的感染力。
诗前的小序介绍了长诗所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琵琶女其人,和作者写作此诗的缘起,实际上它已经简单地概括了后面长诗的基本内容。左迁:指降职、贬官。湓浦口:湓水与长江的汇口,在今九江市西。京都声:首都长安的韵味,一方面指曲调的地域特征,一方面也是指演技高超,非一般地方所有。
善才:唐代用以称琵琶演奏家。命酒:派人整备酒宴。悯然,伤心的样子。恬然:安乐的样子。迁谪意:指被降职、被流放的悲哀。作者说他被贬到九江一年来,每天都很快乐,只有今天听了琵琶女的演奏,才勾起了他被流放的悲哀。这种说法是写文章的需要,读者当然不会相信他。长句:指七言古诗。
《琵琶行》全诗共分四段,从“浔阳江头夜送客”到“犹抱琵琶半遮面”共十四句,为第一段,写琵琶女的出场。其中的前六句交代了时间,这是一个枫叶红、荻花黄、瑟瑟秋风下的夜晚;交代了地点,是浔阳江头。浔阳也就是今天的九江市;浔阳江头也就是前边序中所说的湓浦口。交代了背景,是诗人给他的朋友送别。离别本身就叫人不快,酒宴前再没有个歌女侍应,当然就更加显得寂寞难耐了。
这里面“主人下马客在船”一句句法稍怪,其意思实际是主人陪着客人一道骑马来至江边,一同下马来到船上。“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这里的景色和气氛描写都很好,它给人一种空旷、寂寥、怅惘的感觉,和主人与客人的失意、伤别融合一体,构成一种强烈的压抑感,为下文的突然出现转机作了准备。其中蹬后八句是正面写琵琶女的出场:“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声音从水面上飘过来,是来自船上,这声音一下子就吸引了主人和客人的注意,他们走的不想走、回的不想回了,他们一定要探寻探寻这种美妙声音的究竟。“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这里的描写非常细致。由于这时是夜间,又由于他们听到的只是一种声音,他们不知道这声音究竟来自何处,也不知演奏者究竟是什么人,所以这里的“寻声暗问”四个字传神极了。接着“琵琶声停”表明演奏者已经听到了来人的呼问;“欲语迟”与后面的“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相一致,都表明这位演奏者的心灰意懒,和惭愧自己身世的沉沦,她已经不愿意再抛头露面了。这段琵琶女出场过程的描写历历动人,她未见其人先闻其琵琶声,未闻其语先已微露其内心之隐痛,为后面的故事发展造成许多悬念。
从“转轴拨弦三两声”到“唯见江心秋月白”共二十二句为第二段,写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其中“转轴拨弦三两声”,是写正式演奏前的调弦试音;而后“弦弦掩抑”,写到曲调的悲伧;“低眉信手续续弹”,写到舒缓的行板。拢、捻、抹、挑,都是弹奏琵琶的手法。霓裳:即《霓裳羽衣曲》,唐朝宫廷中制作的一个舞曲名。六:当时流行的一个舞曲名。
从“大弦嘈嘈如急雨”到“四弦一声如裂帛”共十四句,描写琵琶乐曲的音乐形象,写它由快速到缓慢、到细弱、到无声,到突然而起的疾风暴雨,再到最后一划,戛然而止,诗人在这里用了一系列的生动比喻,使比较抽象的音乐形象一下子变成了视觉形象。这里有落玉盘的大珠小珠,有流啭花间的间关莺语,有水流冰下的丝丝细细,有细到没有了的“此时无声胜有声”,有突然而起的银瓶乍裂、铁骑金戈,它使听者时而悲凄、时而舒缓、时而心旷神怡、时而又惊魂动魄。“东舟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两句是写琵琶女的演奏效果。大家都听得入迷了,演奏已经结束,而听者尚沉浸在音乐的境界里,周围鸦雀无声,只有水中倒映着一轮明月。
从“沉吟放拨括弦中”到“梦啼妆泪红阑干”共二十四句为第三段,写琵琶女自述的身世,自述早年曾走红运,盛极一时,到后来年长色衰,飘零沦落。沉吟:踌躇,欲言又止的样子。敛容:指收起演奏时的情感,重新与人郑重见礼。虾蟆岭:即下马岭,汉代董仲舒的坟墓,在长安城东南部,临近曲江。从“十三学得琵琶成”以下十句极写此女昔日的红极一时。她年纪幼小,而技艺高超,她被老辈艺人所赞服,而被同辈艺人所妒忌。王孙公子迷恋她的色艺:为了请她演奏,而不惜花费重金;她自己也放纵奢华,从来不懂什么叫吝惜。就这样年复一年,好时光像水一样地很快流走了。教坊:唐代管理宫廷乐队的官署。
第一部:如同说第一团、第一队。秋娘:泛指当时貌美艺高的歌伎。五陵:指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五个汉代皇帝的陵墓,是当时富豪居住的地方。五陵年少:通常即指贵族子弟。缠头:指古代赏给歌舞的女子的财礼,唐代用帛,后代用其他财物。红绡:一种生丝织物。钿头:两头装着花钿的发篦。云篦:指用金翠珠宝装点的首饰。击节:打拍子。歌舞时打拍子原本用木制或竹制的板,现在兴之所至,竟拿贵重的钿头云篦击节,极言其放纵奢华,忘乎所以。等闲:随随便便,不重视。
从“弟走从军阿姨死”以下十句写此女的时过境迁,飘零沦落。随着她的年长色衰,贵族子弟们都已经不再上门,她仅有的几个亲属也相继离散而去,她像一双过了时的鞋子,再也没人看、没人要了,无可奈何只好嫁给了一个商人。商人关心的是赚钱,从来不懂艺术和情感,他经常独自外出,而抛下这个可怜的女子留守空船。人是有记忆的,面对今天的孤独冷落,回想昔日的锦绣年华,对比之下,怎不让人伤痛欲绝呢!“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其实即使不作梦,也是一天不知要想多少遍的。浮梁:县名,县治在今江西景德镇北。红阑干:泪水融和脂粉流淌满面的样子。
从“我闻琵琶已叹息”到最后的“江州司马青衫湿”共二十六句为第四段,写诗人感慨自己的身世,抒发与琵琶女的同病相怜之情。唧唧:叹息声。“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二语感情浓厚,落千古失落者之泪,也为千古失落者触发了一见倾心之机。自“我从去年辞帝京”起以下十二句,写诗人贬官九江以来的孤独寂寞之感。他说:“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地势荒僻,环境恶劣,举目伤怀,一点开心解闷的东西都没有。其实这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诗人自己的苦闷移情的结果,我们对比一下《水浒传》里宋江赞赏江州的一段话,他说:“端的好座江州,我虽犯罪远流到此,倒也看了真山真水。我那里虽有几座名山古迹,却无此等景致。”诗人的悲哀苦闷完全是由于他政治上受打击造成的,但是这点他没法说。他只是笼统含糊地说了他也是“天涯沦落人”,他是“谪居卧病”于此,而其他断肠裂腑的伤痛就全被压到心底去了。这就是他耳闻目睹一切无不使人悲哀的缘由。
接着他以一个平等真诚的朋友、一个患难知音的身份,由衷地称赞和感谢了琵琶女的精彩表演,并提出请她再弹一个曲子,而自己要为她写一首长诗《琵琶行》。琵琶女本来已经不愿意再多应酬,后来见到诗人如此真诚,如此动情,于是她紧弦定调,演奏了一支更为悲恻的曲子。这支曲子使得所有听者无不唏嘘成声。多情的诗人呢?看他的青衫前襟早巳经湿透了。促弦:紧弦,使调子升高。青衫:八、九品文官的服色,司马是从九品,所以穿青衫。
这首诗的艺术性是很高的,其一,他把歌咏者与被歌咏者的思想感情融而为一,说你也是说我,说我也是说你,命运相同、息息相关。琵琶女叙述身世后,诗人以为他们“同是天涯沦落人”;诗人叙述身世后,琵琶女则“感我此言良久立”,琵琶女再弹一曲后,诗人则更是“江州司马青衫湿。”风尘知己,处处动人怜爱。
其二,诗中的写景物、写音乐,手段都极其高超,而且又都和写身世、抒悲慨紧密结合,气氛一致,使作品自始至终浸沉在一种悲凉哀怨的氛围里。其三,作品的语言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概括力,而且转关跳跃,简洁灵活,所以整首诗脍炙人口,极易背诵。诸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别有幽情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等等都是多么凝炼优美、多么叩人心扉的语句啊!
白居易本来就是一个关心下层人民,同情人民疾苦的诗人,这次他又用浅近流转的语言描写了一个动人怜惜的风尘女子形象。由于这首诗,白居易的名字也就更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了。三十年后唐宣宗在为白居易写的一首诗中说:“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连少数民族的儿童都能背诵,稍有文化的汉族人就更不用说了。
最热琵琶行读后感(案例16篇)篇十四
《琵琶行》和《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中的双璧。即使没有其他作品,只凭这两首诗,白居易就足以不朽。与早年的《长恨歌》写历史题材有所不同,《琵琶行》转到了现实题材。诗人通过亲身见闻,叙写了琵琶女的沦落命运,并由此关合到自己的被贬遭际,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深沉感慨。因为有切身体验,所以感情特别真诚深挚;因为是在贬所深秋月夜的江面巧遇琵琶女,所以诗情特别哀婉苍凉。《琵琶行》一出,不仅当即风靡宫廷里巷,而且千百年来一直传颂不衰,显示了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唐宣宗有“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吊乐天》)之赞,清代张维屏有“一曲琵琶说到今”(《琵琶亭》)之叹。
这首长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可分为四部分。从开头到“犹抱琵琶半遮面”为第一部分,通过秋夜浔阳江头景色与送客场面的描写,烘托出凄凉冷落的氛围。第二部分从“转轴拨弦三两声”到“唯见江心秋月白”,正面描述琵琶女的高超技艺和感人至深的音乐效果,并为她自叙身世作了有力的铺垫。这一部分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是序奏,饱含深情,低缓哀婉;第二层是弹奏的第一个高潮;第三层是转折,琴音由疾速强劲转入舒缓。第三部分从“沉吟放拨插弦中”到“梦啼妆泪红阑干”,介绍琵琶女由少年欢乐到老年伤悲的不同寻常的经历。第四部分从“我闻琵琶已叹息”到结束,把琵琶女和诗人自身的命运联系起来,抒发了诗人政治失意的抑郁之情。
全诗语言平易简洁,却又极有表现力,不求其工而自工;而且画意鲜明,诗情浓郁,清词妙喻,络绎不绝。尤其是对琵琶女弹奏乐曲的描写,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正如《傅雷家书》所说:“白居易对音节与情绪的关系悟得很深。凡是转到伤感的地方,必定改用仄声韵。《琵琶行》中‘大弦嘈嘈’‘小弦切切’一段,好比staccato(断续),像琵琶的声音极切;而‘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几句,等于一个长的pause(中止),‘银瓶……水浆迸’两句,又是突然的attack(起奏),声势雄壮。”
为表现动人的乐曲,诗人运用了一连串新鲜生动的比喻:“大弦嘈嘈如急雨”——深沉繁密,撼人心魄;“小弦切切如私语”——轻柔幽细,缠绵悱恻;“大珠小珠落玉盘”——清脆悦耳,圆润动听;“间关莺语花底滑”——宛转流滑,生机盎然;“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缓慢,悲抑哽咽;“凝绝不通声暂歇”——暂时休止,余韵无穷;“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乐声骤起,高亢激越;“四弦一声如裂帛”——强烈干脆,戛然而止。这些比喻,形象地再现了丰富的音乐情节,使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乐曲中激扬幽抑、喜乐哀怨的变化。这种变化复杂却不混乱,是经过诗人匠心安排的。音色音调也是衔接的,其变化又起着对比的'作用,从而构成优美而丰富的音乐情节,产生了荡气回肠、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
最热琵琶行读后感(案例16篇)篇十五
这首诗可分为三段。开头军“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为第一段,描写与琵琶女的偶然相遇,及其弹奏琵琶的精湛技艺。诗人送客江头,秋风萧瑟,一片凄凉。宾主话别,醉不成欢,实是借酒浇愁愁更愁。此时此刻,忽闻有琵琶弹奏声隐约传来,宾主不约而同地被吸引过去。作品由描写朋友话别到引出琵琶声及弹奏琵琶的倡女,转接之间极其自然巧妙。同时也从侧面渲染出弹琵琶者演技非同小可。接下来描写艺人的出场,先是“琵琶声停欲语迟”,“迟”字显示出琵琶艺人犹疑不决,似有隐衷,复又“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这后一句描写女子羞答答的样子极传神巧妙,艺人的性别也不言自明。同时又预示着这是个饱经风霜,深受磨难的不幸艺人。
果然,在调弦定音后,“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弦声低沉,似乎弹者有意掩藏、压抑内心的情感。每根弦都发出低沉忧郁的声音,每一声都寄寓着无限的哀思。这就为后面描述琵琶女的不幸身世做好了铺垫。作品从写琵琶女的试弹动作开始,一步步将读者引入乐曲传达的情境中去。
她的演技是精湛神妙的,诗人用“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两句描绘其娴熟精到。因为训练有素,虽是信手弹来,却无不合乎节拍,弹技可谓达到炉火纯青之境。作品接下来运用复杂而又连贯、贴切而又优美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琵琶声的美妙,节奏快慢转换的变化。嘈嘈急雨,切切私语,珠落玉盘,莺语花底,泉流冰下,这一连串精妙绝伦的比喻仿佛使读者亲耳听到了琵琶的声音。
这是多么出色的描写!至于乐声低缓停歇如冰泉冷涩,进入高潮若银瓶乍破,铁骑突出,及曲终收拨时的声如裂帛,无不是新颖贴切的比喻,其中“大珠小珠落玉盘”不仅使人想见其声之清脆,进而还会产生乐声如珠玉般圆润的感觉。最后作品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作结,描写了乐曲的动人效果,使人产生亲临其境之感,陶醉在琵琶弹奏所创造的艺术氛围中。
最热琵琶行读后感(案例16篇)篇十六
红颜琵琶,当年在教坊曾属首部;诗人才情,也曾赢得一时盛名。而今相逢在天涯沦落的客船上,孤傲清高的心灵怎能不生出丝丝缕缕的怅惘和感伤。
开头军“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为第一段,描写与琵琶女的偶然相遇,及其弹奏琵琶的精湛技艺。
诗人送客江头,秋风萧瑟,一片凄凉。宾主话别,醉不成欢,实是借酒浇愁愁更愁。此时此刻,忽闻有琵琶弹奏声隐约传来,宾主不约而同地被吸引过去。作品由描写朋友话别到引出琵琶声及弹奏琵琶的倡女,转接之间极其自然巧妙。同时也从侧面渲染出弹琵琶者演技非同小可。
接下来描写艺人的出场,先是“琵琶声停欲语迟”,“迟”字显示出琵琶艺人犹疑不决,似有隐衷,复又“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这后一句描写女子羞答答的样子极传神巧妙,艺人的性别也不言自明。同时又预示着这是个饱经风霜,深受磨难的不幸艺人。
果然,在调弦定音后,“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弦声低沉,似乎弹者有意掩藏、压抑内心的情感。每根弦都发出低沉忧郁的声音,每一声都寄寓着无限的哀思。这就为后面描述琵琶女的不幸身世做好了铺垫。
作品从写琵琶女的试弹动作开始,一步步将读者引入乐曲传达的情境中去。
她的演技是精湛神妙的,诗人用“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两句描绘其娴熟精到。因为训练有素,虽是信手弹来,却无不合乎节拍,弹技可谓达到炉火纯青之境。
作品接下来运用复杂而又连贯、贴切而又优美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琵琶声的美妙,节奏快慢转换的变化。嘈嘈急雨,切切私语,珠落玉盘,莺语花底,泉流冰下,这一连串精妙绝伦的比喻仿佛使读者亲耳听到了琵琶的声音。这是多么出色的描写!至于乐声低缓停歇如冰泉冷涩,进入高潮若银瓶乍破,铁骑突出,及曲终收拨时的声如裂帛,无不是新颖贴切的比喻,其中“大珠小珠落玉盘”不仅使人想见其声之清脆,进而还会产生乐声如珠玉般圆润的感觉。
最后作品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作结,描写了乐曲的动人效果,使人产生亲临其境之感,陶醉在琵琶弹奏所创造的艺术氛围中。
从“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至“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是第二段,写琵琶女自诉其辛酸的往事和眼下的不幸遭遇。从她的诉说来看,她本是个色艺俱佳的艺人。当其年轻时节,五陵年少,富贵公于争相馈赠缠头之费。那个时候,头戴钿头银篦,歌舞时用手击节,上身相应颤动,首饰或竟堕地而碎;或穿红艳如血之罗裙,日日与少年宴饮笑谑,不觉酒翻而裙污,这些都从未感到过可惜。
春花秋月,良辰美景,就这样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地过去了,然而荣失,容颜易衰,一个年老色衰的艺人再也没有人靠近了,她象一只被人用坏的玩具一样被那些富贵子弟们所抛弃。“门前冷落鞍马稀”正是封建时代包括琵琶女在内的许多歌舞艺人晚年的形象写照。因此她不得不落得“老大嫁作商人妇”,把自己的后半生寄托在商人身上。然而,一个不再具有花容月貌的老艺人岂能拴住重利轻情的商人之心?于是“商人重利轻别离”,男人离家经商,妇人独守空闺,又成了她们这类人必然的结局。她原想嫁人找个归宿,借以慰藉自己心灵的愿望又一次落空了。诗人以“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结束了琵琶女的倾诉。
日有所思,则夜有所梦,所谓“忽梦”实非偶然,“梦啼”也是白日情感的再现,回忆辛酸的往事和面对眼下的痛苦遭遇,她不由得老泪纵横,脂粉合流,成了一个泪人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