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阅读范文范本,我们可以了解不同文体和文化背景下的写作特点和要求。以下是一些备受推崇的范文范本,相信会给大家带来一些写作上的新思路和启示。
优质简述论文研究过程大全(17篇)篇一
项目设计过程主要是指在现行建筑工程基本建设程序下每一个设计项目所需要经历的设计过程。对项目设计过程图进行研究不难发现,输入作为项目设计输入过程不仅会受到客户需求的影响而变化,同时来自于政府部门、审图公司的政策意见也会对项目设计过程产生较大影响。正因如此,我们必须要在输入过程中采用一定过程程度来进行有效控制,尤其是对于一些复杂、大型的设计项目中更因如此,并在必要阶段做好客户需要及设计变更的风险预估及风险控制工作。
1.2项目组织管理过程分析。
项目组织管理过程是企业管理设计项目的一系列过程。在这一过程当中,项目产品设计主要基于客户需求,目的在于尽可能的提升客户满意程度。项目组织管理过程隶属于项目组织管理体系,它更侧重于企业组织管理角度。一般而言,在项目组织管理体系当中主要有增值过程、管理过程与支持过程三点。在增值过程当中,产品必须要能够实现客户相关接口的控制,如验证过程。在这些接口当中其中应包含界面设计任务书、合同、审计文件、原始资料、输出界面中的设计说明、图纸及计算书等内容。管理过程中实际上是测量客户满意度与识别客户要求的相关过程,经营管理、技术管理、运营管理等则是管理过程中的组织内部子过程,产品在设计上必须要确保此类过程接口能够得到有效控制。在支持过程上,知识管理、人力资源、质量评定及平台构建都能够实现其与增值过程的相互作用,因此,他们之间的设计接口也需要得到有效控制。
1.3阶段设计过程。
阶段设计过程至设计项目在某一具体的设计阶段所处于过程,以施工图设计为例。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具体的施工图设计过程来对主要增值活动的内外过程界面与接口加以了解,乃至哪些子过程会对设计质量与进度产生影响的因素进行分析,必要的时候可以充分给予关注。不仅如此,在阶段设计过程当中可以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过程管理责任制并指派专人负责,实现关键子过程的'质量管控。
优质简述论文研究过程大全(17篇)篇二
各地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以来,通过会计核算中心的努力探索,在发挥会计监督作用方面成效显着。因为一是会计人员能独立于单位履行监督职能;二是实现了事前监督,从源头扼制了财务违规行为的发生;三是体现了集中的优势,一有制度出台,都能及时、全面实行。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还有许多困难制约着会计监督作用的充分发挥,而且新情况新问题也不断出现,会计核算中心在履行会计监督职责的同时还需兼顾公平、倡导服务。本文拟就如何充分发挥会计集中核算的会计监督作用,提几点建议。
一、统一标准,健全会计监督制度。
会计核算中心最能全方位、第一时间地实施会计监督,只要有一套切实可行、统一的经费支出标准作为依据。而现今,很多财务行为仍然没有相应的制度来规范;有的规定不明确;有的现行的`标准与实际有较大差距而操作性不强。这就急需出台一套切实可行,细化、统一的支出标准并经常更新(要细化到具体费用支出,如办公费、邮电费、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差旅费、会议费、公务接待费、项目经费的使用等),再借助会计集中核算自身的优势,相信全面、严格地履行好会计监督是没有问题的。会计核算中心也可以通过积极收集、总结日常会计监督中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向主管单位财政部门或通过财政部门向政府报告,在不违反上级有关制度、文件规定的前提下,及时制定适合本地区、本部门的经费支出标准。
二、上下联动,构筑会计监督体系。
很多地方都是在县(市、区)设置会计核算中心进行会计集中核算,而其上一级政府没有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因此,没有一个统一的主管机构进行业务指导,而各县(市、区)在处理业务时也相对比较封闭,难于进行业务交流,不利于形成合力。这就需要为会计集中核算建立一个信息沟通、资源共享的平台,使会计集中核算的工作,向上,可以请示咨询、汇总问题;横向,各县(市、区)可以就具体问题及时沟通,统一监督口径。而在县(市、区)内部,会计核算中心要经常同财政部门各科室及其他财经纪律监督部门进行沟通,如核算中心应积极为财政服务,及时向财政提供准确的会计信息,如提供预算定额数据,有助于合理的预算安排;对项目资金实施跟踪落实,有助于实施财政监督检查。财政也应为核算中心的会计监督提供便利,如细化预算支出口径,实施更合理科学的预算安排;政府采购中心应及时公布政府采购目录,根据核算中心提供的数据,及时修正、扩大政府采购范围等。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优质简述论文研究过程大全(17篇)篇三
摘要:财务部门是企业中的一个重要部门,与其他部门一起构成了企业的整体,并在企业的成长以及运行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
会计电算化属于企业财务工作中的重要内容。
会计电算化对于提高会计核算速度以及质量具有重要价值,因此有必要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强化;会计电算化;会计稽核。
1会计稽核目前的发展状况。
因此,有关一定要认识到上述问题的严重性,要在此基础上,去做出最大的努力以保证问题能够被更好的解决,这是促使企业的会计电算化水平能够有效符合实际需要的基础,同时也是各企业在当前的时代提高发展进程的关键。
优质简述论文研究过程大全(17篇)篇四
1.学员必须在论文答辩会举行之前,将经过指导老师审定并签署过意见的。
毕业论文。
一式五份连同提纲,草稿等交给指导教师,并拟出需要提问的问题及答案。
2.在答辩会上,先让学员用15—20分钟左右的时间概述论文的标题以及选择该论题的原因,较详细地介绍论文的主要论点,论据和写作体会。
3.主答辩老师提问,主答辩老师一般提三个问题,老师提问完后,可以让学生独立准备15—20分钟后,再来当场回答,根据学员回答的具体情况,主答辩老师和其他答辩老师随时可以有适当的插问;还有一种是即问即答的方式,不同专业的老师在答辩时会有不同的要求,会实现通过网络告知同学做好相关准备。
4.学员逐一回答完所有问题后,答辩委员会会做出简短的评价,之后会让考生在等候室休息或留在答辩的现场,之后会根据论文质量和答辩情况,集体商定通过还是不通过,并拟定成绩和。
评语。
5.主答辩老师当面向学员就论文和答辩过程中的情况加以小结,肯定其优点和长处,指出其错误或不足之处,并加以必要的补充和指点,同时当面向学员宣布通过或不通过。至于论文的成绩,一般不当场宣布。
通过以上同等学力申硕论文答辩相关流程,同等学力准考生们对论文答辩不再陌生了把,以下是毕业论文答题技巧。
优质简述论文研究过程大全(17篇)篇五
摘要:
随着会计的不断进步,加之经济理论的快速发展,在市场经济活动变化的情形下,会计人员必须对自我进行提升,从而确保自身的职业道德水平、专业技能以及业务素质与职能相互匹配,积极有效地分析处理经济数据,为多元化的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真实、完整的会计信息,并实现经济消息的提高。因此,作为意在提升管理水平和业务素质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职业水平;对策。
一、会计继续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会计继续教育,即针对当前从事会计工作,或是已受聘会计技术职称的人员,对其进行职业道德、专业技能以及业务素质的再培训、再教育。以拓展和提高其创造、创新能力和专业水平。对于会计人员而言,其继续教育不仅当前从业人员所需,而且还是国家法规的明确规范;现行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在提高会计人员专业能力、业务素质等方面起到了积极推动用。
(一)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是会计法律法规的客观要求。
对于我国会计人员而言,其继续教育制度由国家会计法律法规确立。10月,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修订《会计法》,明确加强会计人员的教育与培训;12月6日,财政部新修订《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规定“从事会计职业的人员,其需接受继续教育,从而实现职业道德与业务素质的提升”;8月27日,又颁布了《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规定》,它是在原有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规定》基础上,对有关内容进行了相应的改善。此次颁布的法规对机构管理、学分管理、形式内容、管理体制、师资与教材、继续教育的监督与检查等各方面做了补充和完善,是我国开展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纲领性文件。浙江省财政厅下发《关于做好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通知》(浙财会[]1号)规定:“从事会计的人员需进行继续教育的参加,并利用学分管理方式,对学员进行相应要求,规定每年学分不许低于24分。无论是网络继续教育,还是所在单位和培训机构组织的急需教育,都需达到24学时;会计人员的未来升值、晋迁等,都需要依照继续教育的状况。”因此,对会计人员而言,参加继续教育不仅其实义务,还是其具有的权利,也是法规的规定。
(二)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是普及和拓展国家会计法律法规及会计制度的有效渠道。
随着我国经济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以及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会计服务不断涌现,客观上需要会计人员不断学习和掌握;与此同时,为了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实施出台,赋予了财务会计人员更多的职业判断,有些专业判断已超越财务会计核算范畴,与市场运营、技术维护、财务管理等工作紧密相连。促使会计人员及时学习、掌握这些新的会计法规、会计准则并在实际工作中加以推广,使之能够对其准确的利用与认知,而继续教育的强制性的实践证明了,它是会计人员服从的较为行之有效的一种手段,我市历年来对新会计政策的推广和宣传,其主要渠道就是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因而,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成为宣传贯彻国家会计法律法规及会计制度的重要途径。
二、我市现行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环境及实际存在的短板。
(一)舟山市现行继续教育布局情况。
舟山市现有会计持证人员26705人(其中市本级8291人,定海区7043人,普陀区6199人,岱山县3514人,嵊泗县1658人);学历结构大专及以下学历占76.9%(本科及以上4390人,大专9329人,中专4904人,高中6322人,初中及以下1760人);评定会计职称8107人(初级6048人,中高级2059人),占全部会计人员的30.4%;-20参加会计继续教育的有17535人(其中参加网络教育11776人,准予抵免767人,当地财政部门组织的参与人员达4992人),占总会计持证人员的65.7%。
(二)舟山市继续教育自身环境特点。
1.继续教育的形式与途径舟山市继续教育方式分面授培训与网络培训两种。会计人员可自行选择一种培训方式,网络培训,即参加浙江省财政厅指定的平台,从而进行网络继续教育,并完成规定的课程;面授培训指各县区根据当地实际安排,组织会计人员在市财政局委托或备案的培训机构参加统一学时、统一内容的集中培训,两种学习方式都要求学员取得不少于24学分,并通过相应的考核才能作为继续教育登记依据。舟山市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按会计人员的具体情况分为初级(含初级会计师和无专业技术资格的会计人员)和中级两个级别,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培训对象及行业特点设置培训班次,以面授培训为主。为系统、全面学习新会计准则等内容繁多的会计法律法规体系,一般从每年3开展月继续教育年度培训(不少于24个学时),一直持续至年末。2.继续教育的培训内容舟山市财政局,它依据了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内容要求,对集中培训内容进行确立,并运用统一的`教材或符合本地微小企业的实际教材,如培训教材为北京大学出版社《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读本》,20继续教育培训内容为小企业会计准则、防治小金库相关知识、最新税收政策、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简介等。年以财政部新出台的《小企业会计准则》为主要培训内容;20继续教育内容包括:《浙江省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实施办法》、《浙江省财政票据管理办法》、《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规定》以及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制度等,近些年来,继续教育的培训内容紧紧围绕财政部新出台的会计政策,以宣传普及新会计政策为培训主线。
(三)我市继续教育实际短板。
1.参加培训人员思想松懈,应付现象突出部分学员认为继续教育就是再教育,与加薪无关,特别是有一定工作年限、职务较高的会计人员表现较为突出,即使参加也是敷衍了事;其次表现出为应付会计证的年检,从而对继续教育进行接受,因此,常会存在着少课、缺课等现象。甚至即使参加了培训班,也因其与当前工作毫无关联,只对课时规定进行应付,而不进行听讲,更有甚者中途逃课并托同事应付考勤人员,美其名曰有事离开,有的只报名而不却未参与培训等情况。在脱产学习中会遇到下述情况:为应付考勤,多数学员在第一天会到场,次日,学员数量将明显减少,在考试当天,即第三天,学员几乎全部到场;考试完成后,培训也随之结束。在继续教育中,应付考试是最为主要的问题之一。2.会计继续教育内容无区分度,教学方式粗糙现如今,我市的会计继续教育一个会计年度几乎都是一样的学习内容,偏重小企业会计准则、企业内控规范等会计专业准则与知识,与信息技术、管理以及证券和金融等相关的知识相对较少会完全没有。非会计人员会感到学难以致用,对于该部分会计人员来说,接受与自己工作不太相关的知识培训,多数是出于等级从业资格证的需求,而非主动参与。培训人员层次不同、所处行业多样,大课堂教学,主要是教师讲授,学员听记这种传统的“你讲我听”的方法进行教学,并且体验式、模拟式与研究式教学方法也较为少见,学员与教师之间的沟通有限,交流互动有待进一步增强,所以学员在被动学习的模式下使自身参与意识有所降低,创造性与自主性遭到扼杀,违背了知识经济社会创造性、自主学习的要求。
(四)国内会计继续教育可借鉴模式。
香港特别行政区:继续教育活动设计的具有人性化特点,继续教育的负责人为香港会计师工会,在继续教育课程中,会有参与活动者、个别专业关注小组以及多个专业委员会提出建议,对会员相关信息进行收集时,应提前对会员需求调查有所了解,接下来交由秘书对各类课程进行安排。从上课时间安排、会员培训通知到培训课程设计、培训学时提醒等精细化统筹,在继续教育中,应采取会员便利的方式来进行。根据会员爱好的不同设置不同的兴趣小组,教学方式以大小班交叉为主,采取研讨会、交流会等形式,面对会员遇到的问题与困境可提供与之相关的建议与解决方案,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质量。
三、符合我市继续教育工作的操作性建议。
(一)创新培训模块,按需设计课程内容。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用结合,按需施教”的原则,对继续教育内容予以改革和创新,加强对实用性与针对性的重视。思路应予以创新,根据职业教育中相关理论,按照会计人员所从事的职业不同、能力差异及实际业务的不同,了解哪些职业能力需要进一步训练,接下来对其深入分析,使用学员对技能与知识的掌握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以单元与层次的方式来划分需要掌握的技能与知识,对培训方式与课程内容加以设计,最后得出评价专业能力的相关标准,对教学效果与质量加以评价。
(二)引导会计人员自愿性和道德自律性,保障会计行业服务水平。
多渠道、多媒体开展来宣传继续教育对会计人员的重要性,逐渐培养成终身教育理念,与此同时,广大会计人员与企事业单位领导也应积极认识到继续教育对会计行业的重要性,将其视为对自身能力予以培养的方法与途径,通过不断学习、主动学习以及自主学习做到与时俱进,充实自身能力与知识,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将“我要学”逐渐取代“要我学”。对会计人员积极参与注册会计师、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等国家统一的相关考试或提升自身学历的行为应予以鼓励,在思想上加强会计人员对继续教育的认识,同时明白这也是掌握新知识、提升工作能力的有效方法,如果会计人员有着过硬的专业素质,不仅提升自身价值,而且可以为本单位合理筹划支出,创造不小的经济效益。强化道德教育,宣传诚信的会计理念。积极有效地分析处理经济数据,为多元化的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真实、完整的会计信息,并实现经济消息的提高。因此,作为意在提升管理水平和业务素质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齐兴利,张立红.会计人员继续教育问题探讨[j].继续教育研究,(1).
[2]陈乐忧.全球会计行业继续教育掠影[j].财会通讯综合(上),(08).
[3]刘永泽,孙光国.我国会计教育及会计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对策[j].会计研究,(2).
[4]湖北应城市会计局.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现状及建议[j].财会通讯:综合上,2009(6).
[5]罗贤惠,常华.影响会计后续教育培训效果因素实证研究[c].第十二届两岸会计与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
[6]财政部.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6.
[7]刘开瑞.会计继续教育的定义和本质特征团[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1(4).
优质简述论文研究过程大全(17篇)篇六
(一)教学内容陈旧,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2月,国家财政部发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并于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中执行。从此,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实现了全面接轨。与过去的会计准则相比我国新的会计准则有了较大的变动,但目前的教材内容有些还是旧内容,失去了时效性。教材内容陈旧,跟不上新制度改革的步伐。另外,课程设置没有突出职业技能的特点:一是专业课程的设置范围过窄,学生的接触面不宽。现行大部分高职院校对会计专业课程的开设仍然是以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审计等为主干课程,其他行业会计涉及很少,导致学生毕业时只知道一般企业日常经济业务会计分录的编制,不熟悉每个企业具体会计岗位的基本技能,这样不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毕业后,如果进入金融、房地产等行业工作,就显得无所适从,课程的设置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面;二是专业课程安排不合理,存在相互脱节的情况。比如税法课和会计专业课,大部分院校税法课安排在会计专业课之后,而会计专业课教学中很多地方都会涉及到税法,老师教学中讲到税法方面的知识,学生则显得很茫然;三是教材的选择不尽合理。各教材的来源渠道比较广泛,相互不配套,不利于教学的连续性和完整性。而一些教材的内容更新速度较慢,对新会计准则的规定不能及时调整,这样也给老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二)会计教学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实训。
会计教学通常采用文字表达经济业务内容、会计分录讲解会计处理的教学模式,偏重于理论讲授,而对实践环节重视不够。实训课时所占比例较少,会计专业除《基础会计》和《财务会计》两门课程安排的有模拟实训外,其余的课程均没有。老师主要采取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式,学生思维闭塞,学习被动,不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老师虽然教会了学生理论知识,但忽视了如何教会学生去应用这些知识以及如何把这些知识转换为能力。学生一旦走上工作岗位,实际会计工作中遇到怎样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怎样登记账簿、怎样编制财务报表以及如何进行财务分析,就不知如何下手,就更不知如何利用这些财务信息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以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但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是非常欠缺的。
(三)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面临困境,实训力度不够。
基于会计资料的保密性、会计工作的技术性、会计岗位本身能容纳的人员有限等原因,多数企业不愿意接受校企合作。而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尚未形成科技开发、技术创新、社会服务的办学体系,无法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要求。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经费投入不足,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导致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流于形式。此外,许多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也开设了实训课程,但方式方法存在问题,如在进行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等课程实训时,同学们已经习惯了通过文字表达的经济业务写出借贷方程式,根据借贷方程式填写记账凭证,而不是根据原始凭证来编制记账凭证。而且实习资料比较陈旧,与现时业务不相符合,业务处理流程单一,一个人既当出纳,又当会计还兼财务主管,不具有仿真性。因此不能真正起到锻炼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目的。
(四)教师的实践能力不足。
高职院校会计教师实践教学经验不足,成为制约人才培养的瓶颈。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教师几乎都是走出大学校门即踏上教学岗位,从学校到学校,他们虽然具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但没有在企业实际工作的经历,缺乏实践经验。在指导会计实践教学中,老师们往往感到力不从心,无法做到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另外,专业教师的新知识更新较慢,知识结构层次不全,相关专业知识缺乏,也成为制约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因素。因此,实践经验空白的教师难以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
二、高职院校会计教学改革的思考。
(一)会计课程的设置要与社会需求、学生就业紧密联系。
为使学生能更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真正胜任用人单位的工作岗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的设置应根据市场需要和学生就业情况来制定,每学年都要进行相应的修改和替换。每当出现新理论、新政策、新法规时,教师都应及时地把他们加入到授课内容里面,避免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与社会需求脱节。另外,学校还应加强学生对财务软件、办公软件等计算机操作技能的熟练掌握。目前社会用人单位都非常重视学生职业专项技能,为拓宽学生就业渠道,可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各种社会考试。如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助理会计师证和计算机等级证等。同时,加强考核学生运用所学会计专业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在课堂学习、完成作业和社会调研等活动过程中,表现出自我管理、与人沟通合作,解决问题、应用现代科技手段以及创新等能力。
(二)改革会计教学模式,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为了体现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应用性特点,在会计教学过程中要增加实践环节课时的比重,为此要改革教学计划,在会计基础理论知识够用的情况下,增大实践实训课时的比重。为了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高职院校一方面要求教师参加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更新理论知识,到企业挂职锻炼;另一方面要引进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人才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和指导教学计划的制定,着重加强学生实践技能的.操作、综合模拟实习技能的操作以及财务软件技能的操作。目前,会计理论教学与会计模拟实训相互分离是现行高职院校会计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这种模式虽然注重了学生模拟实习,但收效不大,也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在会计理论教学中大力推行案例教学和模拟教学,是高职院校会计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将会计实务工作的案例、资料搬进课堂,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对会计的感性认识和领悟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适应工作的综合素质。比如讲述原材料核算内容时,教师应准备好增值税专用发票、材料入库单、发料单等核算中所涉及到的原始凭证和资料。在理论讲述的基础上,教会学生如何开增值税专用发票、如何填入库单、发料单等。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处于积极参与状态,而不是被动地接受。
(三)加强校内外会计实践基地建设。
根据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和教学特点,实践基地建设是实现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条件。就会计课程教学而言,要培养学生具有专业能力和操作技能,就必须使学生在实践中学,在实践中练。高职院校必须不断更新教学设备,逐步建立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基础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的校内会计模拟实验室。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可运用学校师资力量的优势,组建会计服务机构,承担代理记账、审计之类的业务,为学生提供全真的会计教学,这样既为专业教师提供了直接从事会计实务的平台,也为学生提供了参与企业会计业务和审计业务处理的机会。另外,高职院校要建立和健全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校外会计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工作环境,有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任指导老师,可以增强学生对会计的感性认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比如会计师事务所对会计人员的需求较多,且其业务繁忙、工作量比较大,在年报审计月份需要较多的临时会计人员;还有会计咨询公司,其主要业务是为中小企业建账、记账、纳税申报、年检、验资等,这些工作也需要吸纳较多的会计人才。高职院校可以与这些单位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作为学生的校外实训基地,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操作能力。
(四)加强会计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
高职院校会计教师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效果。会计师资队伍的建设已成为高职院校会计教学的关键环节。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只注重教师引进,不注重教师的后续管理;只注重教师理论水平的高低,不注重教师实践操作能力的强弱。加强高职院校会计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会计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教学水平,已成为当前会计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为此,高职院校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高职院校师资引进应以高学历、高职称、“双师型”的会计人才为主,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会计人才担任学校的兼职教师;二是不断加强教师的知识更新。学校可以定期选派部分教师到高等院校参加新会计准则、新税法以及相关专业知识的进修和培训,使会计教师的理论水平不断得到更新,不断拓宽教师的专业知识面,以更好地适应教学工作;三是选拔培养学科带头人和学科骨干,这是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手段。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和学科骨干的作用,有利于发挥整个学科教师梯队的群体效应,有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四是要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鼓励教师参加会计、审计、统计等专业技术资格以及注册会计师、注册资产评估师、注册税务师等考试,全面提升会计教师的专业层次结构,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以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能力。会计教学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未来会计人才的能力和整个会计工作的质量。因此,探索高职院校会计教学改革,有利于为以后会计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提供理论支持;分析高职院校会计教学存在的不足,对提高教学效率,保证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优质简述论文研究过程大全(17篇)篇七
摘要:人力资源会计研究目前在我国存在发展缓慢、劳动者的权益未能明确界定以及至今未形成完善的科学体系等问题。应完善用人机制,降低企业因人才流失而造成的损失,保障企业人力资源投资收益。明确劳动者权益,鼓励企业加大资源的投资力度,推进人力资源会计在我国的应用,以便更好地促使潜在劳动力带来经济效益。
[关键词]人力资源;权益;应用。
知识经济的蓬勃兴起带来了会计理论开发的巨大突破,由此产生了人力资源会计这一新型的会计分支。人力资源会计自20世纪60年代提出至今已有几十年了,中外学者对此作了许多有益的研究与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与成果。然而,步入90年代,学者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却停滞不前,至今未形成较为完善的科学体系。
一、人力资源会计研究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未突破传统会计的范围。
从人力资源成本的内涵看,对“人力资源”的归集和分配,只是原有会计核算程序的改革,账面上人力资产的价值并不代表人所(能)创造出的价值。以现时重置成本计价,有重置标准和不同企业的可比性问题,与财务会计的结合问题也没有很好解决。
(二)未与传统财务会计融合。
由于人力资源的确认与计量不是以实际成本为基础,其中涉及到许多主观因素和假定条件,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的模型大相径庭且过于繁琐。因此,只能作为管理会计的一个组成部分来提供信息。
(三)未能明确界定劳动者权益。
企业因取得开发和使用人力资源付出一些代价,特别是将人力资源上的支出资本化为一项单独的资产,从投资者立场看似应属于企业所有者,但人力资产上的那部分支出并不足以说明所有权的归属。劳动者权益和确定是人力资源会计的核心和本质所在。
二、人力资源会计的内容。
(一)人力资源成本会计。
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是较早提出的比较成熟的人力资源会计模式。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会计学者弗兰霍尔茨就将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定义为:“为取得开发和重置作为组织资源的人所引起成本的计量和报告。”这种开始意义的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模式所做的探索,为人力资源会计和财务会计的相融合创造了条件。
通过增设一些相应的会计科目,使人力资源成本会计信息能够在遵循公认会计原则的前提下通过传统会计程序变通取得。对人力资源投资形成人力资源成本,这部分内容已经论证得较为全面,并且理论界基本达成共识。归纳人力资源成本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几项:
(1)原始成本;
(2)追加成本;
(3)使用成本;
(4)安置成本;
(5)流动成本;
(6)机会成本;
(7)沉没成本;
(8)重置成本。
人力资源成本具有局限性。首先,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只是管理会计的简单扩展;修正的模式也只是对原有会计核算程序的改良,即依据人力资源会计所反映的人力资源价值,只是将传统会计中列入制造费用、管理费用等有关人力资源开发取得的费用,按一定的方式归类并予以资本化计量为人力资产价值,未有所突破。其次,人力资源历史成本会计并没有对人的能力和产出价值进行计量,不能体现出人力资源的真实经济价值。最后,人力资源成本没能明确人力资源所有权的归属。
(二)人力资源价值会计。
人力资源价值是蕴含于人体内的能带来经济利益的潜在劳动能力,人在运用这种劳动能力的过程中可以创造出新的价值。人内在劳动能力的价值只能推测、判断而无法准确计量,但它创造出的外在价值却是可以计量。常见的计量方法有经济价值法、商誉评价法、工资报酬折现法、拍卖价格法、随机报偿价值法等。
人力资源价值会计能够避免传统会计因无视企业人力资源价值而低估企业整体价值的弊端。它通过对人力资源价值已创造的或未来能够创造的价值进行计量,将企业拥有或控制的人力资源潜在或现实价值数量化,从而向企业管理当局和投资者以及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了较为完整的企业资源信息。同时它也能促进企业管理当局更注重与人力资源的开发和投资,充分挖掘企业人力资源个人价值以及组织价值对企业价值增值的潜能,提高企业整体的经济效益。
(三)劳动者权益会计。
劳动者权益会计是在继承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并对人力资源价值会计进行改造的基础上提出的。劳动者权益会计通过对传统会计等式的重构,实现了人力资源价值会计与传统财务会计的相融合。它在承认人力资源是有价值的经济资源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提出人以劳动者的身份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人对企业的贡献高于其他任何物质资源,所以他们应该同物质资源的所有者一样享有对企业新价值的分配权。
这种权益包含两项内容:一是法定的劳动者权益,指国家为保障劳动者个人或集体利益而以法规形式明确从成本与费用中计提的补偿性劳动者权益,按劳动力市场机制和当时的生活资料的价格确定。
二是实现的价值增值部分,按留存的劳动者权益以及劳动者的实际贡献,进行资产性收益分配和劳动者权益的收益分配后,划归劳动者权益部分。人力资本参与企业分配的形式可以是货币形式(如效益工资),也可以是非货币形式。明确人力资源的产权归属,能够从根本上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劳动者权益会计为实现对传统会计等式的重构,提出了人力资源投资、人力资产、人力资本和劳动者权益这四个概念。人力资产是指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可望向企业流入未来经济利益的人力资源。人力资本与人力资产相对应,它代表劳动力的所有权投入企业形成的资金来源,性质上近似于实收资本。劳动者权益概念的确立则是劳动者权益会计的关键。劳动者权益是劳动者作为人力资源的所有者而享有的相应权益。
其包括:一是人力资本;二是新产出价值中属于劳动者的部分。在把前四个概念引入会计等式后,劳动者权益会计就将传统会计等式重构为:
物力资产+人力资产=负债+劳动者权益+所有者权益。
这一公式表明,在人力资源会计管理体系内,人力资源已成为企业组织的一项首要经济资源,并视同一项最重要的'特殊资产进行价值核算与控制,劳动者不但获得自身价值的补偿,人力资源产权权益的体现,还将以知识性人力资源产权所有者的身份参与企业最终剩余价值的分配。
三、如何推进人力资源会计在我国的应用。
(一)降低企业人才流失的损失,保障投资收益。
现行会计制度规定的职工教育经费计提比例过低(仅占工资总额的1.5%),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并且培训费用不能作为人力资源投资成本资本化,直接计入企业的当期损益,势必影响企业的短期经济利益。这使得企业开发人力资源,提高人才素质受到严重阻力。与国企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外资企业的用人策略。外企注重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他们一方面向员工提供有吸引力的工资、福利、医疗等待遇;一方面有为员工提供进修,培训,升职的机会,为员工创造发挥潜力的条件。据统计,外资企业中高级技术、管理人员的70%来自国有企业。
(二)加大人力资源投资力度,提高员工素质。
人力资源是21世纪的战略资源,我国的现实情况是:建设基金严重短缺,物质资源相对不足,唯有人力资源数量丰富而其潜力有待开发。我国经济建设中人、财、物三大资源的特定格局决定了资源开发既不能以物质资源开发为中心,也不能以资源开发为中心,而只能扬长避短,走大力强化人力资源开发的路子,使巨大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资源优势,这是我国资源开发战略中最为明智的选择。
(三)明确劳动者权益,共同分享剩余利润。
现行会计制度中只有物化资产,没有人力资产,将决定知识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排除在外,显然是不合理的。况且因为没有体现人力资本,劳动者与所有者的产权结构不能明晰,劳动者失去了分配剩余价值的资格。
总之,人力资源会计尤其是劳动者权益会计模式的推选,促使人们从单纯的人事关系组织,转为全方位的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把人力作为组织的一项重要经济资源,视同一项重要的特殊资产进行价值核算与控制。其理论是会计的一种创新,必将带来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易庭源怎样开创人力资源价值会计[j]会计研究。
[2]袁振兴论劳动者权益的性质[j]会计研究。
[3]罗春艳谈人力资源成本会计账户体系[j]财务与会计。
优质简述论文研究过程大全(17篇)篇八
今年以来,非典(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简称。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症,即sars)疫情的发生和蔓延,暴露出我国在处置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方面的机制不健全,防治工作在一段时间内有些被动。在很快意识到这一疫情的挑战性之后,政府迅速果断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开始由被动应战转为主动应战;由“内外有别”的信息模式转到“及时、公开、透明”的信息模式;由卫生部门的防疫工作转到各级政府的“当务之急”、“重中之重”;由内部的方式控制局势转到依法运作的机制。如今,中国非典疫情高峰已经过去。我们再来审视抗击非典危机中的转变过程,有很多宝贵的经验值得我们特别珍惜的。
(一)建立责任体系、官员问责制与部门防疫到政府重中之重的转变。
非典疫情的发生和蔓延,与一些政府部门和地方官员不尽职责密切相关。也暴露出干部人事制度和责任体系的明显缺陷。改革开放以来,政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职能,一直把经济增长和确保经济增长的社会政治稳定当作核心政策目标,在干部人事制度方面,选拔使用考核领导过于看重gdp等政绩标准,较少重视对其在公共事务管理、解决公共问题、提供公共服务方面的能力水平和实际成效的考核。一旦发生传染病等公共问题,政府和地方官员的本能反应是为了不影响经济增长、不影响旅游、商务活动,尽量淡化处理。有的甚至将疫情等同于辖区内“重大事故”,惟恐考核被“一票否决”,对疫情隐瞒不报。加上我国已制定的《戒严法》、《传染病防治法》、《防震减灾法》等多部紧急状态法律对紧急状态下特定责任人肩负的法律责任规定得比较原则,不够具体,对于这些负责人的责任追究规定得也很笼统,可操作性不强。这种过于抽象、笼统的法律规定对于紧急突发事件中担负重要职责的.特定人群没有起到很好的约束作用和激励作用。这种责任体系方面的缺陷和政府部门、地方官员的行为及态度,使得各方面无法及时全面地了解疫情,从而失去了控制非典的最佳时机。
在意识到这些危害之后,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果断的措施。建立集中统一,分级负责,任务明晰的责任体系。4月23日,国务院成立了由吴仪副总理为总指挥的防治非典型肺炎指挥部,统一指挥,协调全国非典的防治工作,并加大了对失职官员的责任追究力度。继张文康、孟学农去职开高官问责制之先例,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全国已有120多名中央和地方官员因防治非典不力而受到撤职或党政纪处罚。在这种铁腕手段的高压下,各级官员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有的以惯用的工作方式,给自己也给他人立下军令状,有的甚至将确保零指标与官员职务挂钩来作为硬指令下达,从而采取了一些具有较强恣意性的、人治化严重的紧急对抗手段。
但是,客观地说,这种首次在突发灾害事件中,就同一问题连续地、大范围地处分失职官员。对于抗击非典由卫生部门的防疫工作到各级政府和“当务之急”、“重中之重”的转变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各级组织指挥、职能机构得以高效运作,政府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得以贯彻落实,为抗击非典提供了强有力的领导和组织保证。
(二)日报告疫情、零报告制度与信息内外有别到及时公开透明的转变。
[1][2][3][4][5]。
优质简述论文研究过程大全(17篇)篇九
施工图阶段设计输入主要技术指标是设计施工图开始的首要工作。因此,项目负责人首先应该将具体的设计情况以书面形式予以甲方确认,在确认后将其作为建筑工程设计项目中的各专业施工设计依据。这里所指的技术条件主要包括各设计专业的技术条件与技术措施,如室外条件、建筑技术条件、市政条件等。在落实技术条件的过程中首先要确认并落实建筑规划、设计、消防等相关政府部门的意见。同时需要考虑的是,如果技术条件出现书面上的变化,也可以依此作为追加设计费用的重要证据。
2.2内部设计控制要点分析。
2.2.1建筑专业提条件图。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如果建筑专业提出了条件图给下道专业,那么时间上就代表着建筑工程设计项目施工图设计工作的正式开始。众所周知,建筑平立剖面图的任何细微调整都会对下道专业的设计工作产生巨大影响,即使连简单的门的方向调整也会对相关专业的设计造成影响。因此,在建筑平立剖面图的设计工作开始之前就必须要经过严密审核,从而防止由于建筑专业改动而影响到其他专业设计,避免出现不必要的返工等麻烦,确保工程如期完成。
2.2.2机电专业提设备用房资料。
在机电专业方面,初步设计阶段就应该对主要管井的位置、尺寸等条件加以确定,并在建筑专业施工图设计之前结合建筑工程设计的实际情况予以更进一步的细化。在建筑专业提条件图之后以最快的速度确定设备用房的细节,从而防止设计返工,保证工作的顺利、及时有效的完成。
2.2.3建筑提大样图。
建筑大样图主要有墙身节点、楼梯、卫生间、阳台等主要部位。由于墙身节点与建筑结构专业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因此在具体的设计工作中各设计专业应保持密切合作与设计工作的同步,确保结构与建筑专业实现统一,并保证建筑立面达到最佳设计效果。
2.3设计输出控制要点。
在输出具体的设计产品之前应组织专业对所设计的产品进行初步评审,直到确保所设计产品能够满足客户需求为止。施工图阶段的设计输出主要评审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分别为设计输出是否满足设计输入要求、各专业系统配置及设计是否合理、设计深度是否达到建筑施工要求、工程设计计算结构是否与设计图纸保持一致、设计选用材料设备是否可靠得当、个设计专业是否得到综合协调、工程设计说明是否同图纸说明一致等等,其中设计输出控制是整个建筑工程设计项目过程管理的关键所在,必须要得到充分重视。
3结语。
总而言之,建筑工程设计过程管理及控制的关键就在于是否能够建立起一套有效的边界控制流程,并对每一过程层面的控制关键点、方法及责任人加以明确。此外,建筑工程设计作为客户共同参与的重要过程之一,工程设计师必须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职业能力来引导客户参与到整个设计过程中来,最大限度的提升客户满意程度。也只有这样,才能够不断的将整个建筑工程设计项目规范与优化,确保设计成果的输出质量。
优质简述论文研究过程大全(17篇)篇十
核算型会计模式向管理型会计模式转变是一种管理的创新,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管理型会计成功打破了传统会计的束缚,对现代企业财务管理起到良好的控制作用。管理型会计的形成和建立有科学系统的理论知识为依据,在实际会计管理过程中能够利用这些理论知识发挥管理型会计的实效性。管理型会计能够应用于企业内部管理的各个环节,对提高和推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现代化建设发展不断加快,传统会计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化建设发展的要求,因此,寻求适应现代企业内部管理的会计模式成为必然。以往的会计管理工作只停留在人工操作和书面操作上,注重会计核算。虽然这种方式对财务核算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却缺乏管理,导致漏洞百出,无法利用有效的会计模式对企业财务环境进行管理和控制,使得会计工作没能发挥实质性的作用和效果。受传统会计核算模式的影响,会计人员对会计工作的;理论认识发生变化,使得会计管理观念得不到应用和发展的`机会。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人们对会计管理职能的认识有了全面的提升,逐步开始向着管理型会计的方向不断深入发展与应用。在此过程中,人们对传统会计理论的认识和模式产生质疑,使其转化成现代会计信息的综合利用和管理,进而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取得实效,这也进一步确定管理型会计在现代企业会计信息管理中所取得的成绩和进步,对企业内部会计管理系统建立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核算型会计向管理型会计转化的有效途径。
1.完善企业会计内部管理控制。要想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水平,加强财务管理能力,就必须对会计工作进行计划、控制和分析,会计人员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遵守法律法规,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完整地财务管理制度,还需设立考核机制,深化会计人员思想观念,提高风险责任意识,加强财务管理和会计监督职能执行效率,了解其在会计管理中起到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完善会计内部管理控制,规范会计行为,充分展现会计管理的监督权力,在不断探索和实践活动中完善会计管理机制,使其成功转化,并在现代企业管理中顺利进行。
2.加强会计预算管理。预算管理是管理型会计转化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会计管理模式转变的具体表现。在企业决策、规划、投资过程中,企业领导可以充分利用会计提供的信息对企业未来发展进行科学的管理和控制,合理利用企业资源,以最优方案为企业发展开辟一条崭新的道路。因此,加强会计预算管理是十分重要的,会计预算管理有效地改善了传统会计核算模式带来不便,使整个预算过程在事前、事中、事后得到有效控制和分析,实现现代管理型会计模式。在这种转变过程中,企业预算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全面性得到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提高,财务管理得到有效控制,这样不仅推动企业发展,还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3.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对于企业来说,其发展情况跟企业内部会计管理有着重要关系。随着核算型会计向管理型会计的转化不断加快,企业内部决策以及对后期发展的计划、措施等都会有企业会计参与,而会计人员能够为企业发展,提供科学、合理、有效地会计信息,对企业发展产生积极地影响。因此,在现代管理型会计模式条件下,企业会计要实行信息化管理,提高和完善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就必须加强企业成本的核算管理,对企业成本进行有效地控制和管理,在投资成本的控制上要实行限额管理;还需加强会计人员的业务效率和能力,管理型会计人员不只是会一些传统的核对、记账、管账等工作,还需要对企业资金使用、变动等情况进行科学地预测和评估,为企业作出科学的生产经营策略,并提供宝贵的会计信息,确保企业一步步进入正常快速发展的阶段。
三、结语。
综上所述,要实现核算型会计向管理型会计转化,就需要完善企业会计管理制度和财务管理监督职能,并加强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和管理,切实将会计管理工作落实到实处。现阶段,我国财务会计工作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企业进一步去完善,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认识核算型会计向管理型会计的转化在现代化建设中已成必然,要综合企业自身情况,制定完整地、有效地会计管理制度,借鉴和保持核算型会计中的优点,并应用到管理型会计当中,进而有效解决核算型会计向管理型会计转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而是会计管理工作满足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需要,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优质简述论文研究过程大全(17篇)篇十一
一、引言。
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社会组织,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能够有效配置社会资源,降低交易成本。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企业的经营模式正在发生改变,企业框架和企业内涵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心理契约是建立在企业雇佣关系基础上产生的关于企业与员工关系的理论方向,研究企业与员工在利益平台上的博弈问题。会计是联系企业正常运营和运营效果的桥梁,会计信息能够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为企业内部决策和企业同外部的经济关联提供数据支持。会计人员的素质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会计信息质量,如果忽视会计人员的个人诉求,或者当会计人员缺乏企业责任和社会责任时,都会给企业的正常经营带来困扰,可能造成信息失真或者财产损失的后果。心理契约和会计职业道德具有共通性,二者都是企业与工作人员关于维护各自利益时产生的隐性反应。心理契约侧重于情感和期望层次,会计职业道德直接体现在会计人员的操守和行为。从心理契约角度看,心理契约的研究对我国企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改革、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和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心理契约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反映企业结构调整、雇佣关系改变的核心因素。从会计角度看,企业的有序发展离不开会计的运用和监督,尤其是会计职业道德的支撑。只有遵循会计法律法规和会计准则,维护会计职业道德,才能发挥会计具备的反映职能,为管理层决策提供有效信息,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心理契约与会计职业道德的关系。
(一)心理契约积极影响。
心理契约是维系企业和员工的心理纽带,这种心理纽带在现实行为中,对组织与个体均产生影响,尤其是在员工对企业福利和未来发展充满期待时,如果企业感知到这种需求并给予满足时,员工将会更加积极地投入工作。由此可见,心理契约会影响员工对于企业的态度和自身行为。会计人员属于企业职能部门的员工体系,肩负维护企业利益和会计职业道德的双重任务。因此,心理契约的导向决定了其在实际工作中的价值选择。会计人员有着自身的发展需要,希望工作稳定并有提升空间,可以获取满意的薪金收入和绩效奖酬,并参加专业技能培训和拥有一定的自主权。当这一系列期望集合在工作当中逐步实现时,会计人员将更多地倾向维护企业利益,会计职业道德关于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提高技能、参与管理和强化服务方面均有良好的体现。这也是会计人员在心理契约这一内隐的心理约定中,所兑现的对于企业方面的责任与义务。当企业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并致力于长远发展时,会计信息将偏向于客观、公允和高度透明,会计人员会在企业的要求下做到客观公正和坚持准则这两种会计职业道德。此时,心理契约带来的是积极的正效应。其不仅维护了企业利益,又很好地保证会计人员遵循职业道德。
(二)心理契约消极影响。
如果企业感知不到或未能主动感知会计人员的期望,可能会引起会计人员心理的波动,尤其是在企业过度追求利润最大化,忽视会计员工的愿望与诉求,而仅仅把会计人员当成记账工具的情况下,会计人员容易滋生对企业和工作的不满情绪,不仅低效率应付工作,同时会出现跳槽,更有甚者为了满足一己私利,在职权范围内贪占企业利益,泄露企业机密。心理契约的破坏与违背造成会计职业道德的破坏,对维护企业利益和保证会计职业道德方面均产生消极的负效应。
三、心理契约下的道德困境。
(一)心理契约过密下的道德困境。
心理契约过密是用来描述雇佣双方的需求已被敏感捕捉,双方就各自的责任与义务达成高度一致,用实际的利益回报来促成双方共赢的过程。就企业而言,希望会计人员能够遵守公司规章制度,愿意为企业创造价值,同时有良好的职业素养,遵守公司的保密规定。就会计人员而言,会计人员希望自己的劳动能获取丰厚的薪金报酬,有良好的晋升空间和公平的竞争环境,能够参与专业的会计培训。会计人员的身份具有特殊性,会计人员不仅是为企业服务的员工,也是会计职业道德的掌舵人,会计的工作性质产生了从业人员在企业利益和会计职业道德的平衡问题。当企业过度追求短期利益,为实现利益最大化而推卸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把握住会计人员关于心理契约下的物质需求并给以满足时,会计人员容易陷入心理契约过密的道德困境。目前我国就业形势严峻,稳定的工作成了保障生活质量的基本手段。会计人员处于相对被动的社会环境,不仅因为会计岗位和会计人员供求关系的不平衡,也因为会计人员是在会计负责人的管控下参与会计工作。由于会计人员的人事关系附属于企业,会计人员在责任与义务上同独立、公正的注册会计师有着本质的区别,其失去了计划经济时期的代表企业和国家的“双重身份”。为了维护自身的现实利益,会计人员的从属性特征使得其在单位负责人的授意之下,放弃应持有的会计职业道德,放弃国家会计制度所规定的会计核算与监督职能,放弃应有的独立性。这种放弃是一种被动性的放弃,尤其对刚入职的员工来说,在会计职业道德面前出于利己考虑而产生动摇。企业为了规避这种立场的动摇,以福利和奖金形式实现会计人员在心理契约的期望,进而使会计人员由被动性业务操作转向主动性配合企业伪造会计报表和提供虚假信息,满足企业管理层的目的利益。这看似是心理契约过密的双赢模式,即企业和会计人员均满足预期期望。但实际上,这是一种双输的局面,企业会因粉饰报表、提供虚假信息受到法律和舆论的裁决,会计人员则缺失会计职业道德这一重要的职业原则和情操,而这种道德困境属于企业暗示下的会计职业道德破坏。
(二)心理契约违背下的道德困境。
心理契约违背是心理契约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这也是学术界和实务界共同关注心理契约的主要原因。因为,心理契约的违背会造成员工在态度和行为上的负面影响,给企业带来一定的效益损失。过去的理论研究一致表明,个体对于心理契约违背的认知,同个体的不良行为存在高度正相关性,这种不良行为不仅包括离职愿望,也包括了渎职行为。心理契约受到严重破坏时,雇佣双方关系将具有交易性。个体有着摆脱契约的意愿,注意力也更多地集中在眼前的经济利益上。心理契约违背包括三个原因:有意违约、无力兑现和理解歧义。有意违约是企业的主观因素,无力兑现是企业的客观障碍,二者都会直接导致组织和个体在经济利益的不一致性。理解歧义是指组织和个体,在心理契约的内容认知上产生理解性分歧。这种理解差异如果不加以疏导和改善,会被个体直接定义为心理契约的违背,从而破坏员工对于企业情感方面的.信任,并引发员工做出损害企业利益的后续行为。从会计角度看,企业同会计人员存在的心理契约有着不同的利益取向,这种取向被主观或者客观因素干扰时,个体利益的期望破产会带来个体的破坏行为。当企业过分追求利益最大化而忽视对会计人员的责任,或者客观条件不允许企业满足会计人员的需求时,会计人员会以消极的工作态度来表达自己不满的诉求。同样,当企业无法准确摸清会计人员的个体期望时,会造成二者对于责任与义务认知方面的差异,这样的差异会恶化会计人员对企业的满意程度。一旦会计人员出现情感不信任时,会计人员容易偏离会计职业道德标准,被动性地完成工作,尤其是在企业内部控制流程不完善、内部审计执行不严格时,容易导致会计人员对企业利益产生行为上的侵犯,利用职务之便,以挪用公款、变更伪造会计资料等非法途径,满足自身初始的需求期望,而这种道德困境属于企业未知下的会计职业道德破坏。
四、心理契约道德困境的治理对策。
(一)企业应树立长期发展目标。
当企业管理层选择短期目标时,管理层和股东存在利益层次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诱发企业短期逐利行为,在会计估计和会计方法的选择上存在投机可能性,这种投机行为将会恶化心理契约违背下的道德困境。因此,企业应该树立长远战略目标,发挥自身优势,追求长远经济利益。同时,企业应有高度社会责任感,不仅为企业利益相关者创造经济价值,担负起经济责任,还应该遵守法律法规和会计准则,树立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道德意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
(二)会计人员应提升自我修养。
会计人员持证上岗之前一般接受过系统的学习与培训,会计职业道德是重要的理论部分。但是,会计人员对这一理论学习未加重视,并且受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的干扰,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利用自己的职权范围获取最大化隐性利益,导致会计法律和会计道德的双重缺失。为了跟上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并同国际会计惯例接轨,我国不定期出台会计相关的法律文件,发布新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因此,加强会计人员的继续再教育,尤其是会计职业道德的学习有着重要意义。会计人员应该树立风险意识,认识到不当利益的背后隐藏道德风险和法律风险,一旦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沦丧,将会走上犯罪的道路。
(三)心理契约应遵循和谐发展。
通过对心理契约和会计职业道德关系的分析以及彼此影响的效应可以发现,心理契约和会计职业道德并不是难以协调的矛盾体。心理契约同样存在正效应的可能性,即当企业和员工都能准确地把握对方的利益期望并主动承担相应的责任时,会带来企业和员工双方共赢的局面。因此,企业应该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通过问卷调查、定期谈话等具体形式,考察每位员工对企业的期望和对个人未来的谋划。企业不仅应在待遇分配上相对公正,也应树立业务程序公正,做到不偏不倚。相对于分配公正对员工认知企业的影响来讲,程序公正则具有更强的预测力,且具有直接的影响效应,即当组织内员工对程序公正感知较高时,企业的义务会被认为得到更好地履行。
(四)完善企业内部控制。
对会计人员而言,管理层的伦理道德水平、公司的文化氛围、内部控制和监管制度等,都是影响会计人员是否愿意并且能够自主地遵循会计职业道德准则的重要因素。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和监督制约机制,会成为避开企业未知下的会计道德破坏的重要措施。企业不能将内部控制作为一纸空文,而应该作为一种提高运行效率、保障利益安全的有效手段。首先,企业应将法律法规和公司制度作为标杆,引导企业的合法化与合理化发展。其次,企业的机构设置、权责分配和运营流程,应该具备科学性与完备性,企业在预算控制、风险防范控制和财产保全控制做到相互制约相互监督,企业内部的各级管理层,应明确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最后,会计核算部门应实行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明确职责权限,形成相互制衡的局面。
五、结论。
心理契约是连接企业和员工的无形力量,会计职业道德是连接企业、会计人员和会计工作的无形力量,二者具有紧密的联系。如果企业和会计人员在心理契约中达到默契标准,有可能带来的是企业同会计人员共同造假的结果;如果企业和会计人员在心理契约没有达到对方所满意的条件时,带来的不仅是双方利益的破坏,更多的是会计人员道德的缺失和法律责任。因此,心理契约的不良发展和带有不良动机的心理契约,都会消除会计人员从业的顾虑,无疑会增加会计人员违反会计职业道德的风险。企业和员工互相能否捕捉到对方在利益层次的需求底线,是平衡心理契约过密或者违背下的关键要素。如果企业给员工提供更多的利益,那么心理契约偏向于过密状态,导致会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偏护企业利益,存在会计信息造假的可能性,从而影响企业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相反,如果企业忽视员工对于其合理或更多物质层次的需要,则会带来心理契约的违背情况,会计人员将采取偏激措施谋取利益,会计职业道德也会因此受到破坏。
优质简述论文研究过程大全(17篇)篇十二
由上述可知,作为新时期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应该好好保存、学习和发展我国传统文化,所以,小学语文教师更加应该明白我国传统文化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更加应该从博大的历史文化中,吸取精华,专注文化研究,不断废除陈腐的、反动的教材内容,倡导全新的启发式教学模式。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实践研究结果,总结一些关于小学语文变革的见解,具体报告以下几条:
(一)创新传统的教学方法。
在传统教学方法中,很多方法到现在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例如传统教学方法中的串讲法、诵读法以及点评法。其中串讲法就是将单元内的重点知识串联在一起,让学生能初步对所学知识建立初步印象,然后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此外,还有另一类教学方法,是经过实践证明的教学方法,即五段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重视启发学生的思维,将讲读的重点放在文章内容和结构方面。但是,这种教学方法忽视了文章中字词的学习,这种教学方法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比较困难。所以,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该利用五段教学法和串讲法,将文章中的生词生字着重拿到课堂上讲。不管是用上述哪种方法,都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对于小学生,教师一定要注重引导,让学生能通过教师的讲解不断注入知识。例如在教学《比尾巴》这一课程时,教师要注重挖掘课文中的重要思想,该课文中讲解到不同动物之间比谁的尾巴长,教师可以先准备一连串的动物,都是有尾巴的动物,且尾巴长度都不相同。例如公鸡、猴子、兔子、松鼠等,其中猴子的尾巴是最长的。教师可以通过比较动物尾巴长短,然后让学生记忆不同动物的名字,从而达到记忆生词或生字的目的。串联和分段教学都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从传统教学方法中发现有效的教学方式非常重要,教师不仅需要创新,还需要不停地研究传统教学方法中值得吸取的精华。
(二)注重学生的参与,实施启发式教学。
传统教学方法都表明,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作为学生的启蒙老师,都应该注重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才能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上。例如我国传统教育方法中的随课文识字方法。采用《看图识字》的教学方法,到现在仍然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小学生对新事物都比较感兴趣。正如上面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准备和挑选很多动物图片,首先让学生认识动物,吸引学生的兴趣,然后引入到正文教学中。
(三)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相长。
教师与学生是平等地位,在传统的教学体系中,教师也要不断学习知识,同时要坚持与学生共同探讨知识,要做到不耻下问,这是我国传统教育中的一种精神。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学生角度出发,学生对生活和游戏等比较感兴趣,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日常生活,然后能从课外观察中,收集一些有趣的东西,在课堂上一起讨论。如教师可以布置一个作文题目,“生活中的一个小发现”,让学生明白学习与生活息息相关,明白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能发现生活和热爱生活。在教与学中,教师也要积极参与到教学任务中,与学生一起探讨,但是要坚持让学生自主进行分析和思考。学生上交作文之后,教师要点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明白作文和做人是相统一的,写作的根源是让学生能懂得生活,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付出感情。然后在教师的点评中注入观点和思想。小学语文作用是重要的教学手段,在作文写作中,教师不仅能了解学生的心声,而且学生能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进行描写,这样课堂氛围也更加融洽。总之,传统教学体系中,很多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都值得现代教师学习和深入研究。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不摒弃传统文化的精髓,保持与时俱进的同时,还应该要学习我国传统文化的根源。
二、结语。
小学语文教师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引导者和教育者,其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水平等,都直接关系着我国小学语文教育事业的变革和发展。因此,在当前的教育变革体制的要求下,语文教师更加应该不断加强自身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和锻炼,不断实现小学语文教师的变革、发展和稳定。坚持从传统文化角度出发,坚持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将传统文化薪火相传,加强小学生对古文化的归属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之,小学语文教学的变革离不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只有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探源寻根,才能最终根深蒂固,花开茂盛。
优质简述论文研究过程大全(17篇)篇十三
引言:
论文研究是大学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环,不仅能培养学术研究能力,还可以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在我撰写论文的过程中,我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和心得。在本文中,我将分享我对论文研究过程的体会和心得,希望对其他学者和研究人员有所启发。
段落1:确定研究主题和问题的重要性。
在论文研究过程中,首先要明确研究主题和问题的重要性。选择一个重要的研究主题可以增加研究的意义和成果。因此,我经常花费大量时间来阅读关于该主题的最新研究、文献和参考资料。这有助于我确定一个有实际意义且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段落2:制定合理的研究方法。
确定了研究主题和问题之后,制定合理的研究方法显得尤为重要。研究方法的选择取决于你所面临的研究问题和可用的研究资源。在我的经验中,我发现定性研究方法通常适用于了解社会现象和人们的行为模式,而定量研究方法则更适用于数据分析和实证研究。因此,根据研究问题的性质和需求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是确保研究结果可靠的关键。
段落3:充分利用研究工具和资源。
在论文研究过程中,充分利用研究工具和资源可以为研究提供有力支持。学校和图书馆提供了丰富的图书、期刊和数据库,这些都是我们查找文献、深入研究和支持观点的重要资源。此外,网络也是我们获取信息和进行在线调查的宝贵工具。在我的论文研究中,我利用了学校数据库和网络平台,找到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和案例研究,这对于支持我的论点和对比分析非常有帮助。因此,善于利用各种研究工具和资源,是高质量论文的一项必备技能。
段落4:严谨的数据分析和多方位的论证。
论文研究过程中,数据分析和论证是确保研究结果准确和可信的关键。在数据收集和处理阶段,我尽量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在数据分析方面,我使用了统计软件和可视化工具来进行数据的清洗、整理和分析。而在论证阶段,我努力寻找和引用可靠和权威的研究文献和案例,以加强我的观点和提供多方位的论证,以增加我论文的可信度。
段落5:反思和总结的重要性。
在论文研究过程中,反思和总结是不可忽视的步骤。通过对研究过程的反思,我可以发现自己在研究设计、数据分析和论证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同时,总结和归纳研究结果和经验可以为后续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在我的论文研究中,我总结了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以及我在研究中获得的经验和成果。这些总结和反思都对我的论文研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结论:
通过这篇文章,我分享了我在论文研究过程中的体会和心得,包括确定研究主题和问题的重要性、制定合理的研究方法、充分利用研究工具和资源、严谨的数据分析和多方位的论证,以及反思和总结的重要性。这些经验和心得都是我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反思获得的,相信对于其他学者和研究人员也会有所帮助。希望这些经验和心得能够激发更多人对论文研究的兴趣,提高研究质量,为学术界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优质简述论文研究过程大全(17篇)篇十四
注重对儿童进行基本的道德规范教育是我国古代教育的基本特征,但目前学校德育低效也是共识。为什么我们在拥有丰富的德育资源和底蕴的情况下,学校德育质量反而不尽如人意呢?可以说当下学校德育现状是多方“合力”的结果。教育作为社会的子系统深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而学校德育的开展不免也会被大环境波及。加之应试教育一味地追逐分数很难使“德育为首”的观念在教育实践中落实。这样在外力多方作用下,学校德育开展举步维艰,德育实效差强人意。素质教育、核心素养的提出让我们逐步回归教育本质,开始注重学校立德树人的责任。挖掘整合传统蒙学中蕴含的德育思想并加以借鉴,对于切实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朱熹《小学》德育思想的主要观点。
蕴含朱熹独特德育思想的《小学》是古代道德教育思想的光辉结晶,全书分内外两部分。内篇是全书的主要内容,包括《立教》《明伦》《敬身》和《稽古》四卷;外篇包括《嘉言》和《善行》两部分。内篇的内容立足于生活,教人以具体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外篇则是记载名人贤士的崇高德行,目的是让学生以此为榜样进行学习。《小学》拥有极大的影响价值,朱熹认为后生儿童初学规范时,只要按着《小学》中的要求去做,就基本懂得了该怎样去做人[1]。在《小学》整体内容中蕴含着深刻的德育过程基本规律方面的可贵思想。1.强调明理于先,身体力行传统的童蒙教育注重道德行为的训练和道德习惯的培养,注重言行一致、知行统一。孔子强调“学以致用”,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好坏不能仅从其言语中来判断,而应立足于实践来检验,正所谓“君子欲讷其言而敏于行”[2]。古代先贤的思想向我们揭示出传统道德教育中注重对学生进行知、情、意、行多方面的统一培养教育。朱熹也非常重视“力行”,他强调:如果不用躬身实践,只是口头上学习道德知识,那么我们七十岁师从孔子也不晚,两天就可以学完的知识何须多年跟随孔子呢[2]。因此在《小学》一书中,朱熹注重以儿童现有的认知为基础,注重养成教育以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小学之方,洒扫应对。”以贴近日常生活、基于孩童认知规律的特点,将“事”作为小学教育的主要内容,促使儿童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培养基本的生活能力和礼仪,这比向儿童空谈德育理论知识要有效得多。从具体的“事”入手,可使儿童在“行”的过程中懂得基本的道德规范,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进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2.注重运用各种隐性德育资源德育过程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和社会性,这已成为共识。在《小学》一书中,朱熹对这一认识有着充分的表述,他主张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应有意识地运用陶冶法对孩子进行道德养成教育,通过创设良好的环境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在家庭教育中,朱熹主张父母及时对儿女进行教育,“子能食食,教以右手”。朱熹认识到优良的家庭教育是培养儿童良好品行的重要手段,因此建议父母在家庭中要为幼儿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朱熹以孟母三迁的事例充分说明了家庭环境在幼儿发展中的重要性。在学校教育中,朱熹指出要重视教育者的人格魅力,注重运用教师自身的人格影响来感化孩子以进行道德教育。教育者应以身作则,通过为学生树立榜样来影响学生,促进学生道德认知向行为的转化。朱熹以明道先生的言论为例,“择其学明德者为太学之师”,又以北宋学者胡瑷事迹阐述“严条约,以身先之”,向我们揭示出教师的人格魅力在德育过程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此外,朱熹还非常重视社会环境对儿童道德教育的影响,他指出社会上“经残教驰”、“乡无善俗”的不良环境会导致“蒙养弗端,长益浮靡”,不利于培养儿童的良好品行。从上述关于朱熹的分析论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朱熹不仅看到了家庭环境、教师人格魅力等隐性教育资源在儿童品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也意识到了学生品德的培养不能仅仅依靠学校来实现,还应该密切联系家庭和社会,整合来自多方面的教育影响,以形成家庭、学校和社会相结合的综合教育网络。3.重视儿童品行发展规律的特点德育的有效开展最终会落实到让学生能将合乎规范的外在道德要求内化为个人信念,如此便可培养良好的道德习惯,在实践活动中用以调节、完善自己的行为。然而德育的实施要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这样才可以取得预想的效果。朱熹根据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将人的教育分为两个阶段:小学阶段和大学阶段。基于此,在学校教育中,教育方法、教育内容的选择也不尽相同,所谓“小学者,当其事;大学者,穷理修身”。在小学阶段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立足“教事”思想逐步培养儿童的道德品行;大学阶段从“教理”出发,培养儿童的自学能力。在智力发展的同时,道德认知会渐渐提高,而合乎标准规范的道德行为会受到道德认知的支配,所以若基本的道德认知基础在小学阶段没有夯实好,那么到大学阶段再来补救就很困难了。《小学》强调道德教育应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由低级到高级,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因为只有儿童的道德行为符合外在他律要求时,儿童才会转向满足个体需要的道德规范,因此,必须对儿童逐层开展道德教育才是最合理的[3]。这些观点与当代道德教育家科尔伯格以及布尔的观点是完全一致的,是十分正确的。
目前,我国小学德育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或将德育局限于教科书,或忽视学生的主体性,或忽视学生自身的实践活动。学生面对教师冷若冰霜的说教根本无法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无法将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的道德信念,学校德育被异化为“道德知识的”教育,导致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严重脱节,师生关系也因此紧张。此外,学校德育忽视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德育目标太过宽泛,缺乏层次性,德育收效甚微不说,还造成学生基础道德观念淡薄等后果。
三、借鉴《小学》德育思想优化小学德育过程。
德育过程在学生品德养成中起着重要作用,优化德育过程是解决我国当下学校德育低效的主要途径。挖掘《小学》蕴含的德育思想,积极探索变革学校德育过程的措施,对于切实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有着重要的意义。1.循序渐进,处理好德育客观要求与学生品德现状的矛盾学校德育的目的是将社会所要求的种种道德规范传递给学生。然而,学校教师在对学生实施道德教育时却枉顾学生的认知特点,采取硬性的说教方式向学生传递抽象的道德理论知识,企图“一步到位”地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共产主义道德觉悟的人。这种方式非但不会促进学生的品德发展,反而会使学生因觉得“假大空”而抗拒老师的教育,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因此,在小学德育过程中我们应借鉴《小学》中教以孩童“眼前事”的原则循序渐进,从最基础的道德行为规范做起,然后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对学生的品德要求,以使学生内化相关的社会道德规范,这样才会真正地提高学生的品德水平。2.学生的主体性与生成性应得到足够的关注卢梭曾说过:“道德最终的栖居地深藏于人的内心。”[4]道德教育是否有效关键在于学生是否从内心对道德主动追求和自觉遵守。传统的道德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乐此不疲单向度地向学生施加各种影响来约束学生的行为。这种德育模式虽然即时效果明显,却不能保证学生真正地从心底内化道德规范,以及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有自我实现的潜能,但之前的教育实践却忽略了学生自身的这一潜能,一味地让学生依赖于教师。作为教师我们应尊重学生的自我实现倾向,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成长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内在道德潜能,注重在学生的人际交往中引导他们向善、行善,这是比说教更有效的方式。《小学》中提到的“责善,朋友之道也”向我们揭示出儿童在具体的交往实践中能不断调整并完善自己的品行,最终生成自己的自律性与主体性道德人格。3.德育过程中要晓之以理,更要动之以情传统蒙学中有很多关于德育方法的真知灼见,如克己内省、因材施教等。但是,目前学校德育方法却“独树一帜”,说教式盛行。德育目标和内容也都是从教师权威出发,把成人固有的观念强加给学生,一味地重视道德知识的灌输和行为的规劝。我们忽视了德育过程应该是一个以理服人、以情服人的综合过程,是师生间情感交流、共鸣的过程。如果教师把学生单纯地当做自己的“附庸”或被管治者,缺乏情感地向学生讲授品德规范,那么学生是很难养成良好品德的。因为青少年处于心理发展的快速时期,他们对于自尊的需要特别强烈,他们希望自己被尊重,希望自己可以体验到尊重,所以,如果学生被尊重的诉求和需要得不到满足,那么再多的道德知识也无济于事[3]。因此在德育过程中,我们应尊重学生,变训斥为诱导,变冷漠为关爱,善于运用多种教育方法,就如《小学》中提到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那样,多依靠礼仪实践、音乐陶冶等途径来进行德育,只有这样才能打开学生心扉,从而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4.德育过程中应正视反复性和渐进性规律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过程,我们不能寄希望于几次说教就能让学生认同接受外在的品德规范,并把它们内化为自身的品德。因此,在德育过程中我们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为“立竿见影”而采取突击式教育。我们应循序渐进,常抓不懈。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品德的形成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是一个从他律走向自律的逐渐完善的过程,如果没有充足的积累做铺垫,那么就很难实现质的飞跃,古人讲的“积善成德”就是这个道理。在学校德育过程中,我们应借鉴朱熹的做法:“七年,男女不同席;八年,始教之让……二十而冠,始学礼”,即先教给学生基本的道德规范,然后向其讲授道德文化知识,进而去培养儿童的道德品质。其次我们应注意在德育过程中反复抓并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应该有创新意识,协调多方力量,做到常抓常新。5.德育过程应立足于生活,避免空壳化良好品德的形成最终要落实到一日的生活、学习等实践活动当中去。道德及道德教育产生于生活,最终为了改变生活。一切教学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使学生获得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赋予学生生活智慧,进而使学生能够在生活中改变自身的生活方式,用积极的认识和乐观的态度去对待、领悟生活[5]。因此,我们不能再一味地沉迷于行为的训练,却将人的内心感受与实际行为隔离开来,与生活发生决裂。我们的小学德育本就应该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贴近生活实际,让学生尽可能参与到“洒扫”等具体生活中,更接地气地在活动中培养其品行。在深化课改、立德树人精神的引导下,不少学校富有创意地开展德育活动,但是也出现了一些空话套话、不切实际的空壳化的形式主义现象,过于注重粉饰却缺少真正落实。所以,在德育生活化的过程中我们应根据实际情况有效地开展一些活动以促进儿童品德的发展。
总之,传统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思想,对我们当下学校德育过程的变革有重要的启示价值,我们应当进行挖掘整理。通过对《小学》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朱熹十分重视儿童的养成教育,注重通过日常的生活实践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能够遵循青少年品德发展规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这对我们当前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6]。不过,我们也应当注意到,《小学》作为封建时代道德教育的启蒙读物,不可避免地带有封建色彩和意识缺陷。因此,我们应注意鉴别区分,明确什么是值得提倡的,什么是应该剔除的,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以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刘文刚.小学译注[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5.
[2]张艳红.德育资源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3]冯文全.德育原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4]余小波.唤醒人内心的道德自觉[j].中国德育,(20).
[5]冯文全.道德教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6]郝金金.朱熹《小学》中的德育教育方法及其当代价值[j].教育探索,(6).
优质简述论文研究过程大全(17篇)篇十五
那么论文究竟应该如何准备呢,今天我们一起来进行一个简单的介绍。
重点明确。很多的考生的大纲令人非常的迷惑,所以很多的考生在写作的过程中也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作为论文的提纲是一个论文的灵魂,如果提纲都不明确,那么怎么能让人有阅读的欲望呢,这一点对于考生的发展也是非常的重要的,所以考生应该明确这部分的事情的发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考生的提纲一目了然。
拒绝混乱。很多的考生在提纲的写作的过程中比较的混乱,这样学员在写作的过程中就没有办法掌握全局,所以在撰写大纲的过程中应该从整体出发,当然还应该确定每一部分的作用,毕竟有的部分是以后论文撰写的主题,所以在大纲的写作中尽量的做到主次分明,这样对于考生的帮助才是比较大的。
活跃的思维,很多的学员都是一边学习一边工作的,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是比较繁琐的,所以在下笔前一定要认真仔细的进行,对于不相关的材料一定要进行深思熟虑在进行编写,不要一味的返工,这样对于自己也是一种时间上的浪费。
优质简述论文研究过程大全(17篇)篇十六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学术论文成为了评价学生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然而,要撰写一篇优秀的学术论文,并不仅仅是在几天之内赶工出来的。这需要经历一个严谨而系统的研究过程。在我进行学术论文研究过程中,我深深认识到了研究的重要性以及几个关键步骤的重要性。下面将从选择研究主题、进行文献综述、进行实证研究、数据分析和结论讨论等五个方面,分享我的学习心得。
首先,选择研究主题是论文研究的起点。一个好的研究主题应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科学性。在选择研究主题时,我首先对我所学领域的热点问题进行了调研,然后从中筛选出了感兴趣、有一定研究潜力的主题。这一步也是我进行自我定位的过程,因为研究主题可以反映我的学术兴趣和研究方向。在选择研究主题时,我经常会参考相关文献和学者的观点,借鉴他们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从而能够更好地找到自己的切入点。
随后,进行文献综述是论文研究的必要步骤。文献综述是为了了解已有的研究进展和不足之处,并建立起研究问题的理论框架。在进行文献综述时,我首先收集大量关于我的研究主题的学术论文和书籍,然后对这些文献进行分类和整理,以便于后续的阅读和分析。在阅读文献的过程中,我经常会思考每篇文献的研究方法和结论,思考其中的优点和不足,并将这些思考记录在笔记本中,以便后续的撰写。
接下来,进行实证研究是论文研究的重要环节。实证研究是通过实际的数据和研究方法来验证研究假设或回答研究问题。在进行实证研究时,我首先制定了清晰的研究设计和方法,明确了数据来源和采集方式。然后,我进行了数据采集和整理的工作,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在数据分析阶段,我使用了适当的统计工具和模型,以验证研究假设,并解读实证结果。同时,我也参考了其他研究者的工作,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解释自己的实证结果。
数据分析之后,我开始进行结论讨论。结论讨论是对研究过程和结果的总结和评价。在结论讨论中,我回顾了整个研究过程,总结了实证研究的结果和限制,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一些建议。同时,我也对自己的研究过程进行了反思和评估,分析了其中的不足和改进之处。通过结论讨论,我能够对自己的研究有一个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为未来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综上所述,学术论文研究是一项需要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的工作。在研究过程中,选择研究主题、进行文献综述、进行实证研究、数据分析和结论讨论等五个步骤都是不可忽视的环节。每个步骤都需要深入思考和认真执行。通过我的实际经验,我深刻认识到研究的重要性以及各个步骤的关键性。通过这些步骤的有机结合,我相信我将能够撰写出更加优秀和有价值的学术论文,并为学术研究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优质简述论文研究过程大全(17篇)篇十七
在大学期间,论文研究是每个学生都要面临的任务。无论是本科还是研究生阶段,都要掌握一定的研究方法和技巧,以完成一篇优秀的论文。在我的学术生涯中,我也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论文研究过程。通过这一过程,我深刻体会到论文研究的重要性和技巧,也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在本文中,我将分享我在论文研究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认真选择合适的研究课题。
研究课题的选择对于整个论文研究过程至关重要。首先,我发现选择一个感兴趣的课题是研究的前提条件。只有对课题感兴趣,我们才能保持持久的研究热情,并有足够的积极性去深入探究。其次,课题的可行性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在选择课题时,需要考虑到自己的时间和资源是否足够,以及课题的研究难度是否可以克服。最后,选择一个有研究价值的课题也是重要的。我们的研究应该能够填补知识空白,解决实际问题或者提供新的观点和证据。
第三段:合理的研究方法与技巧。
选择适合的研究方法和技巧对于论文研究的成功至关重要。首先,我们需要对不同研究方法有一定的了解。传统的文献综述、实证研究以及定性或定量研究方法等都有各自的特点和适用场景。我们需要根据自己的研究目标和资源情况合理选择。其次,充分掌握所选择方法的操作步骤和技巧也是必要的。我们需要熟悉如何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并结合合适的统计工具来对数据进行处理。最后,在实施研究过程中,我们需要随时调整和改进研究方法。如果发现当前的方法不适用或者有更好的方法可以使用,我们应该及时进行调整。
第四段:精心处理论文的结构和内容。
一篇优秀的论文不仅需要有严谨的研究过程,还需要合理的结构和完善的内容。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明确论文的目标和主旨。一个好的论文应该有明确的研究问题,同时能够清晰地阐述所选择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最后得出明确的结论。其次,我们要注意论文的章节结构和逻辑连贯性。论文应该有引言、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研究结果与讨论以及结论等基本章节,并且这些章节之间应该有合理的过渡和连贯性。最后,我们要关注论文的语言表达和细节。正确的语法、准确的文字表述以及精心的排版都是提高论文质量的重要因素。
第五段:总结与展望。
随着科技和社会的不断进步,论文研究的重要性和竞争力也越来越强。通过我的论文研究过程,我意识到选择合适的研究课题,掌握研究方法和技巧,以及精心处理论文的结构和内容都是成功的关键。然而,我也意识到我还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以更好地应对未来的研究挑战。我将继续培养自己的研究兴趣和能力,不断改进自己的研究方法,同时加强与他人的交流和合作,共同推动学术研究的进步。
总结:
论文研究过程的心得体会包括了合适的研究课题选择、适应的研究方法与技巧选择、合理的论文结构与内容处理等。通过我在论文研究过程中的体会,我深刻认识到论文研究的重要性和技巧,并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我将继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以更好地应对未来的研究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