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范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组织文章结构,使文章更具逻辑性和条理性。小编为大家精选了一些优秀的总结范本,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最热初二课外文言文阅读题(模板16篇)篇一
(一)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取材于韩愈《师说》)(二)。
始潮人未知学,公命进士赵德为之师。自是潮之士,皆笃于文行,延及齐民,至于今,号称易治。信乎孔子之言:“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潮人之事公也,饮食必祭,水旱疾疫,凡有求必祷焉。而庙在刺史公堂之后,民以出入为艰。前太守欲请诸朝作新庙,不果。元佑五年,朝散郎王君涤来守是邦。凡所以养士治民者,一以公为师。民既悦服,则出令曰:“愿新公庙者,听!”民欢趋之,卜地于州城之南七里,期年而庙成。(取材于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
1.对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出人也远矣——出:出现,显露。
b.而耻学于师——耻:以……为耻。
c.皆笃于文行——笃:重视,专注。
d.前太守欲请诸朝作新庙,不果——果:实现,成功。
2.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看出他们是明智的。
b.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足以感到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
c.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
只有韩文公从普通人里崛起,谈笑着指挥古文运动,天下人纷纷追随他。
d.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地位高的人学了道理,就会爱护人民;人格卑鄙的人学了道理,就容易使坏。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认为“圣人为圣”,“愚人为愚”,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人们是否愿意拜师学习。
b.韩愈认为为孩子选择老师的目的不是“传道”“解惑”,而是教他读书,解读文句。
c.苏轼认为韩愈在“文”“道”“忠”“勇”等方面都做出了杰出贡献,堪称一世师表。d.潮州百姓敬奉韩公,在地方官的组织下,积极参与,于城南择地新修了韩文公庙。
最热初二课外文言文阅读题(模板16篇)篇二
魏武(即魏武帝曹操)少时,尝与袁绍好为游侠。观人新婚,因潜入主人园中,夜叫呼云:有偷儿贼!青庐中人皆出观,魏武乃入,抽刃劫新妇,与绍还出。失道,坠枳棘中,绍不能得动。复大叫云:偷儿在此!绍遑迫自掷出,遂以俱免。
(选自《世说新语》)。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的含义。
2.与文中遂以俱免的以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徐喷以烟b.俱以假山显。
c.以其境过清d.投以骨。
3.翻译句子。
(1)魏武乃入,抽刃劫新妇,与绍还出。
(2)失道,坠枳棘中,绍不能得动。
4.曹操劫新妇用的是什么计策?你觉得在本文中曹操是机智勇敢还是奸诈?请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1.(1)曾经(2)于是(3)都(4)终于2.a(解析:遂以俱免是遂以之俱免的省略,以应解释为用。b.凭借;c.因为;d.把)3.(1)(曹操)于是进入(房内),抽出佩刀劫了新娘,和袁绍一起跑出去。(2)(他们)走错了路,跌进了枳刺丛中,袁绍(被困在里面)不能动弹。4.调虎离山计。第二问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
最热初二课外文言文阅读题(模板16篇)篇三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宋)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先秦)庄子。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先秦)李斯。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邳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众,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借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唐)魏征。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望国一作:思国)。
(魏晋)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晋)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唐)王勃。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呜乎!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唐)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述异记》全文阅读。
最热初二课外文言文阅读题(模板16篇)篇四
王荆公绝句云:“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吴中士人家藏其草。
(2)旋改为“满”
(3)凡如是十许字。
(4)始定为“绿”
小题2:翻译下面句子:(2分)。
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
小题3:这个故事表现了王安石的什么态度?(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4分)(1)他的(2)不久(3)大约,左右(4)才。
小题2:(2分)像这样共改动了十来个字,才决定用“绿”字。
小题3:(2分)表现了他严肃认真,追求完美的态度。
小题1:。
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如本题中“旋”“始”为古今异义,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小题2:。
试题分析: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解释清楚关键词语“是”“始”,最后疏通句子。
小题3:。
试题分析:疏通短文的文字,了解内容,抓住描写人物的言行的语句如短文最后一句分析人物的态度。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最热初二课外文言文阅读题(模板16篇)篇五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短文,完成16~23题。(15分)。
【甲】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铁杵磨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1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
(1)年且九十()(2)方磨铁杵()。
(3)始一反焉()(4)媪自言姓武()。
17.【甲】文中下列几组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且焉置土石。
无陇断焉。
b.惧其不已。
其如土石何。
c.以君之力。
河曲智叟亡以应。
d.操蛇之神闻之。
告之于帝。
18.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2)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19.由【乙】文演变的民间俗语为(1分)。
20.这两个故事,给你怎样相同的启示?(2分)。
21.李白勤学苦读,终成诗仙。请再举两个我国古代名人的勤学事例。(2分)。
【人物】【事例】?
【人物】【事例】?
22.【甲】文中愚公移山的原因是“”,移山的目的是””(用原文回答,2分)。
23.【甲】文写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对塑造愚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2分)。
【参考答案】。
16.(2分)(1)将近(2)正在(3)同“返”,往返(4)说(各0.5分)。
17.(2分)d。
18.(1)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1分)。
(2)李白被她的想法所感动,回去后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学业。(1分)。
(注意译准“固”“彻””感”"卒”,其余译对大意即可给分)。
19.(1分)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20.(2分)【示例】做任何事情要有恒心、有毅力,这样才能成功。(符合题意,语言简明通顺,言之成理,即可视情况给分)。
21.(2分)【示例】匡衡凿壁偷光/孙康映雪照读/车胤囊萤读书等。(要求写出真实姓名,事例言简意赅。各1分)。
22.(2分)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各1分)。
23.(2分)从侧面烘托了愚公具有不怕困难的决心、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造福子孙的宏愿。
最热初二课外文言文阅读题(模板16篇)篇六
甲: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乙:北方有佳树,挺立如长矛。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羞与楠枋伍,甘居榆枣俦。丹青风骨,愿于子同仇。
1.两文段同是写白杨树,甲中白杨树的特点是_______,乙中白杨树的特点是________。(从文段中选词填写)。
2.说说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表达作用。
(1)他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出淡泛青色。
(2)羞与楠枋伍,甘居榆枣俦。
3.甲在结构上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运用了_________等表达方式。
4.乙中提到“楠枋”`“榆枣”,这对写白杨树起到什么作用?
5.谈谈你对“丹青标风骨,愿与子同仇”的理解。
6.两则材料都是写白杨树,试比较两者的异同。
7.读完两则材料,你对白杨树有怎样的看法?请写一个对偶句或借用古人诗句来表达你的看法。
2.(1)不很清晰地露出,语言准确。
(2)形象生动。
3.总分;描写、议论、抒情。
4.对比、烘托。
5.表明作者态度、情感。
6.提示:可从内容、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语言、修辞手法的运用等方面来比较。(意对即可)。
7.“略”。
最热初二课外文言文阅读题(模板16篇)篇七
(译文:评价一个人时,不能因为一点过失就抹杀他的功劳。)。
2、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论语》。
(译文: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3、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
(译文:想看到更远更广阔的景物,你就要再上一层楼。想学到更多更深的知识,你就要比原来更努力。)。
4、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译文:君子之间的交往,像水一样的平淡、纯净,这样的友谊才会持久;往小人之间的交像甜酒一样的又浓又稠,但不会长久。)。
5、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中庸》。
(译文:勤奋好学就接近智,做任何事情只要努力就接近仁,懂得了是非善恶就是勇的一种表现。)。
6、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明代谚语。
(译文:一句良善有益的话,能让听者即使在三冬严寒中也倍感温暖;相反,尖酸刻薄的恶毒语言,伤害别人的感情和自尊心,即使在六月大暑天,也会让人觉得寒冷。)。
7、千经万典,孝悌为先。——《增广贤文》。
(译文:千万种经典讲的道理,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是最应该先做到的。)。
8、善恶随人作,祸福自己招。——《增广贤文》。
(译文:好事坏事都是自己做的,灾祸幸福也全是由自己的言行招来的。)。
9、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周易》。
(译文: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也不会到处炫耀、卖弄。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把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
10、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
(译文:努力学习却不感到满足,教导别人不感到厌倦。)。
11、天下皆知取之为取,而莫知与之为龋——《后汉书》。
(译文:人们都认为只有获取别人的东西才是收获,却不知道给予别人也是一种收获。)。
12、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汉]司马迁。
(译文:人终究免不了一死,但死的价值不同,为了人民正义的事业而死就比泰山还重,而那些自私自利,损人利已的人之死就比鸿毛还轻。)。
13、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增广贤文》。
(译文:羊羔有跪下接受母乳的感恩举动,小乌鸦有衔食喂母鸦的情义,做子女的更要懂得孝顺父母。)。
14、强中自有强中手,莫向人前满自夸。——《警世通言》。
(译文:尽管你是一个强者,可是一定还有比你更强的人,所以不要在别人面前骄傲自满,自己夸耀自己。)。
15、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译文:玉石不经过雕琢,不能成为有用的玉器;人不经过学习,就不懂得事理。)。
16、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译文:自满于已获得的成绩,将会招来损失和灾害;谦逊并时时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
17、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译文:如果我有了某些成就,别人并不理解,可我决不会感到气愤、委屈。这不也是一种君子风度的表现吗?)。
18、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陈廷焯。
(译文:知识总是在运用时才让人感到太不够了,许多事情如果不亲身经历过就不知道它有多难。)。
19、笨鸟先飞早入林,笨人勤学早成材。——《省世格言》。
(译文:飞得慢的鸟儿提早起飞就会比别的鸟儿早飞入树林,不够聪明的人只要勤奋努力,就可以比别人早成材。)。
20、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增广贤文》。
(译文:勤奋是登上知识高峰的一条捷径,不怕吃苦才能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遨游。)。
21、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增广贤文》。
(译文:学习要不断进取,不断努力,就像逆水行驶的小船,不努力向前,就只能向后退。)。
2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译文: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人类的知识是无限的。)。
2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译文:尊敬、爱戴别人的长辈,要像尊敬、爱戴自己长辈一样;爱护别人的儿女,也要像爱护自己的儿女一样。)。
24、见侮而不斗,辱也。——《公孙龙子》。
(译文:当正义遭到侮辱、欺凌却不挺身而出,是一种耻辱的表现。)。
25、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韩非子》。
(译文:千里大堤,因为有蝼蚁在打洞,可能会因此而塌掉决堤;百尺高楼,可能因为烟囱的缝隙冒出火星引起火灾而焚毁。)。
26、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诗序》。
(译文:提出批评意见的人,是没有罪过的。听到别人的批评意见要仔细反省自己,有错就改正,无错就当作是别人给自己的劝告。)。
27、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孔子家语》。
(译文:好的药物味苦但对治病有利;忠言劝诫的话听起来不顺耳却对人的行为有利。)。
28、言必信,行必果。——《论语》。
(译文:说了的话,一定要守信用;确定了要干的事,就一定要坚决果敢地干下去。)。
29、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
(译文:讲事实,不凭空猜测;遇事不专断,不任性,可行则行;行事要灵活,不死板;凡事不以“我”为中心,不自以为是,与周围的人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务。)。
30、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译文:三个人在一起,其中必有某人在某方面是值得我学习的,那他就可当我的老师。我选取他的优点来学习,对他的缺点和不足,我会引以为戒,有则改之。)。
31、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
(译文:君子总是责备自己,从自身找缺点,找问题。小人常常把目光射向别人,找别人的缺点和不足。)。
32、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
(译文: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
33、不怨天,不尤人。——《论语》。
(译文:遇到挫折与失败,绝不从客观上去找借口,绝不把责任推向别人,后来发展为成语“怨天尤人”。)。
34、不迁怒,不贰过。——《论语》。
(译文:犯了错误,不要迁怒别人,并且不要再犯第二次。)。
35、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
(译文:不该干的事,即使很想去干,但坚持不干,叫“忍”。对小事不忍,没忍性,就会影响大局,坏了大事。)。
36、小人之过也必文。——《论语》。
(译文:小人对自己的过错必定加以掩饰。)。
37、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
(译文: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就是真的过错了。)。
38、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
(译文:君子致力于根本,确立了根本,“道”也就自然产生。)。
39、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
(译文:君子认为说得多做得少是可耻的。)。
40、三思而后行。——《论语》。
(译文:每做一件事情必须要经过反复的考虑后才去做。)。
41、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译文:坏事做得太多,终将自取灭亡。)。
42、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译文: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
43、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
(译文: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44、学而不思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译文: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不会感到迷茫,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疲倦而没有收获。)。
4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译文: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应当说不知道,不弄虚作假,这才是明智的行为。)。
46、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译文:事业或学业的成功在于奋发努力,勤勉进龋太贪玩,放松要求便会一事无成;做人行事,必须谨慎思考,考虑周详才会有所成就。任性、马虎、随便只会导致失败。)。
47、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译文:用心思考,用眼仔细看,有口多读,三方面都做得到位才是真正的读书。)。
48、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劝学》。
(译文:年轻的时候不知道抓紧时间勤奋学习,到老了想读书却为时已晚。)。
49、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林逋《省心录》。
(译文:知道自己的不足并努力学习就是聪明的人,不好问又骄傲自满的人是可耻的。)。
50、学不可以已。——《荀子》。
(译文: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51、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论语》。
(译文:学过的知识,在适当的时候去复习它,使自己对知识又有了新的认识,这不是令人感到快乐的事吗?)。
5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
(译文:学了新的`知识又常常温习已学过的知识,不断地学习,温习,学问和修养一定会很快得到提高,这样的人就可以成为老师了。)。
5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译文:读书读得多,写起文章来就会笔下生花,像有神助一样。)。
54、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译文:年轻时不努力学习,年老了只能后悔、叹息。)。
55、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
(译文: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
56、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
(译文: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小人却相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
57、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译文: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5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译文: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
59、当仁,不让于师。——《论语》。
(译文: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60、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
(译文: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
61、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周易》。
(译文:同心协办的人,他们的力量足以把坚硬的金属弄断;同心同德的人发表一致的意见,说服力强,人们就像嗅到芬芳的兰花香味,容易接受。)。
62、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译文:人都有可能犯错误,犯了猎误,只要改正了仍是最好的人。)。
63、差之毫厘,缪以千里。——陆九渊。
(译文:做任何事情,开始一定要认真地做好,如果做差了一丝一毫,结果会发现相差很远。)。
64、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陶渊明。
(译文:美好的青春年华过去了就不会再来,一天不可能有两个早晨,要珍惜时光啊!)。
65、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
(译文:文章讲的内容或题材都很好,可表达不适当,那么欣赏的人就不会很多,难以传播千古。)。
66、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顾炎武。
(译文:学习时不要在渊博浩翰的知识面前感到自卑,也不能因为学到一点点知识而骄傲自满。)。
67、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译文:国家的兴旺、衰败,每一个人都负有很大的责任)。
68、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译文:逆境能使人的意志得到磨炼,使人更坚强。相反,时常满足于享受,会使人不求上进而逐渐落后)。
69、位卑未敢忘国。——陆游《病起书怀》。
(译文:虽然自己地位低微,但是从没忘掉忧国忧民的责任。)。
7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译文:自古以来,谁都难免会死的,那就把一片爱国的赤胆忠心留在史册上吧!)。
7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译文:为国家分忧时,比别人先,比别人急;享受幸福,快乐时,却让别人先,自己居后。)。
72、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夏日绝句》。
(译文:活着的时候要做英雄,死后也要当英雄。)。
73、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晏子春秋》。
(译文:对于国家有利的事就要热心地去做,对国家有害的事就要憎恶它,远离它。)。
74、读书本意在元元。——[宋]陆游)。
(译文:读书的目的应该是掌握了知识后为社会和大众服务,而不是为了自己的升官发财。)。
75、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中庸》。
(译文:人家一次就学通的,我如果花上百次的功夫,一定能学通。人家十次能掌握的,我要是学一千次,也肯定会掌握的。)。
76、知耻近乎勇。——《中庸》。
(译文:知道什么是可耻的行为,那就是勇敢的好表现。)。
77、以五十步笑百步。——《孟子》。
(译文:以为自己的错误比别人的小,缺点比别人少而沾沾自喜。)。
78、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
(译文:君子最大的长处就是用高尚、仁义的心去对待别人。)。
79、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
(译文:只要肯努力去做,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那样的大圣人。)。
80、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
(译文:不把半步、一步积累起来,就不能走到千里远的地方,不把细流汇聚起来,就不能形成江河大海。)。
81、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译文:读书必须反复多次地读,这样才能明白书中所讲的意思。)。
82、学而不化,非学也。——杨万里。
(译文:学习知识但不能灵活运用,不能称为学习。)。
83、好学而不罚——《左传》。
(译文:爱好学习但不三心二意。)。
84、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译文:学习知识时生怕追不上,追上了又害怕再失去。)。
85、人而不学,其犹正墙面而立。——《尚书》。
(译文:人如果不学习,就像面对墙壁站着,什么东西也看不见。)。
86、知而好问,然后能才。——《荀子》。
(译文:聪明的人还一定得勤学好问才能成才。)。
87、学之广在于不倦,不倦在于固志。——葛洪。
(译文:学问的渊博在于学习时不知道厌倦,而学习不知厌倦在于有坚定的目标。)。
88、学而不知道,与不学同;知而不能行,与不知同。——黄睎。
(译文:学习知识不能从中明白一些道理,这和不学习没什么区别;学到了道理却不能运用,这仍等于没有学到道理。)。
89、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宋]文天祥。
(译文:历史上许多忠臣义士,在国家有难时,他们的节操就显现出来,一个个名垂史册。)。
90、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
(译文:想起父母,做子女的是多么为他们感到心痛啊!他们生我育我,花费了多少辛勤的劳动啊!)。
91、报国之心,死而后已。——[宋]苏轼。
(译文:报效祖国的志向到死都不会变。)。
92、忧国忘家,捐躯济难,忠臣之志也。——[三国]曹植《求自诚表》。
(译文:忧虑国家大事忘记小家庭,为拯救国家危难而捐躯献身,这都是忠臣的志向。)。
93、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汉]陈蕃语。
(译文:有志气的人活在世上,应当敢于跟各种不利于国家的行为作斗争,哪能只满足于处理好自己小家的小事呢?)。
94、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唐]岑参《关人赴安西》。
(译文:从小就想着报效祖国,而不是想着要封侯当官。)。
95、有益国家之事虽死弗避。——[明]吕坤《呻吟语·卷上》。
(译文:对国家有利的事情要勇敢地去做,就算有死亡的危险也不躲避。)。
96、一寸山河一寸金。——[金]左企弓语。
(译文:祖国的每一寸山河比一寸黄金还要宝贵,是绝不能让给外人的。)。
97、欲安其家,必先安于国。——武则天。
(译文:如果想建立个人幸福的小家,必须先让国定安定,繁荣起来。)。
98、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三国]曹植《白马篇》。
(译文:在国家有危难的时候要敢于挺身而出,把死当作回家一样。)。
(译文:风声、雨声、琅琅读书声,都进入我们的耳朵,所以,作为一个读书人,家事、国事,天下的事情,各种事情都应该关心,不能只是死读书。)。
100、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译文:广泛阅读,多了解古今中外的人和事,把其中好的部分牢牢记住;积累了大量的知识材料,到需要用时便可以很自如恰当地选择运用。)。
最热初二课外文言文阅读题(模板16篇)篇八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乙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解释加粗的词。
(1)猛浪若奔奔_____________。
(2)负势竞上上_____________。
(3)猿则百叫无绝绝_____________。
(4)沉鳞竞跃鳞_____________。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3.甲、乙两文在描写山和水时都抓了其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山的_________和水的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飞奔的`马(2)向上(3)停止(4)鱼。
2.(1)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
(2)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一年四季常青葱翠。
3.奇异。
最热初二课外文言文阅读题(模板16篇)篇九
在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中,给文言断句是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能力之一。对文言句子能够正确地断句,可以看出我们学习文言文的能力,新课标要求能够阅读浅显的文言文,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因而我们应了解文言文断句的一般方法。而在市统考或多年的中考题中都出现,其考查形式一般为“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或给下面的句子加上合适的标点。
那怎样才能让学生对古文学习有兴趣,从而准确断句?
方法一:消除学生对古文学习的恐惧心理,让学生爱上古文,让文言文学习走近他们的生活。
首先,我由古文的断句入手,通过有趣的故事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如《惩财主》中财主写的立约:“无米面亦可无鱼肉亦可无银钱亦可”.由于古书无标点,因而不同的断句就会有不同的意思。站在财主的角度,他认为断句应该是:“无米面亦可,无鱼肉亦可,无银钱亦可”(就是什么都不要,教书是免费的);而教书先生呢则认为这样断句:“无米,面亦可;无鱼,肉亦可;无银,钱亦可”(具有选择性,只取其一就行)。学生边看边读边感悟,觉得有意思极了。于是我看准火候,引出初中学习的第一篇古文----《童趣》。教学时我打破常规,只板书题目,然后用多媒体打出趣事二的原文,并去掉了标点符号:“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我采用了这样的方法:学生自由读(初步感悟断句)----同桌或四人小组互读(进一步感悟断句)----相互交流意思(较为准确断句)----小组代表朗读并口述意思(比赛,看哪组的分最高)----小结归纳(句式较整齐,且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我们可以作为依据断句)。接着多媒体出示:“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学生齐读,边读边想象)。此时的课堂气氛可以说让你欲罢不能,于是我又用多媒体打出第三件趣事的文段,同样去掉标点符号,学生们都晓有兴趣,津津有味地读着,那种恐惧的心理已荡然无存了。
方法二:以文本为范,掌握断句常用方法。
为减轻学生学习的'难度,我在初中古文教学的整个过。
程中都注重让学生通过读懂文意来提升对课文的感悟,达到准确断句、品读和鉴赏文言文的能力。每教一篇课文,我只板书课题,把去掉了标点符号的文章用多媒体打出,文章较长的,如《岳阳楼记》我就按段落的先后顺序出示,然后让学生读,在读中感悟并归纳断句的常用方法。
1、教《陈太丘与友期》、《孙权劝学》,我告诉学生可以通过人物的对话、引文来断句,并总结出相关有标志性的词语,如:“问”“曰”“云”“道”,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可以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
由此延伸出:在阅读中随时标出文段中的名词和代词,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朝代名等,这些一般是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往往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在他们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4、教《愚公移山》,从“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中(修辞:顶真);从《与朱元思书》“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中(修辞:对偶);从《鱼我所欲也》“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修辞:反复、排比)中,总结归纳出:修辞是文言文常用的手法,尤其是对偶、顶针、排比、反复等,掌握这些特点,我们就能较好地断句。
5、文言文中,依据虚词断句的也有很多,典型的课文有《醉翁亭记》、《岳阳楼记》的最后一段、《出师表》、《鱼我所欲也》、《口技》等,从中总结归纳出:
(2)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4)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这样学生在细品文章的基础上,再通过寻找有标志性词语的辅助,就能掌握方法轻松断句。
方法三:同步阅读。
乐亭记》;学了《大道之行》就有《礼记。礼运》(第11小题: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以着其义,以考其信,着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断句);学了《三峡》就有选自《水经注。江水》的另两篇短文的比较阅读,其中第10小题就是给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断句:“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分明”……这些筛选出来的课外典文,使学生实现了知识的迁移,而更重要的是这种迁移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独立阅读课外浅显文言文的能力,为学生能准确断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方法四:学以致用,加强练习。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有云:“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他告诉人们:练习一千支乐曲之后才能懂得音乐,观察过一千柄剑之后才知道如何识别剑器。要学会一种技艺,不是容易的事;做个鉴赏家,也要多观察实物,纸上谈兵是不行的。读书要破万卷,下笔才能如有神助。做任何事情,没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就不会有很高的造诣。
因此,在断句方面我除了结合课文寻找一般断句的方法,通过课外延伸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外,我还有针对性的整合了我市近5-6年的中考题、有代表性的课外文言文阅读共十余篇,并以不同的方式检查学生对断句这部分知识的掌握情况,有的在堂上训练,有的用来测试,有的用来做课后作业的巩固。在这几种方式中,我最看重的是堂上训练,这环节把握好了,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真可谓“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反复练。
最热初二课外文言文阅读题(模板16篇)篇十
蜀之鄙(边远的地方)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子何恃(依仗、凭借)而往?”
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1.本文通过一个生动的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2.“以告富者”是一个省略句,括号中省略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
3.选出下面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贫者语于富者曰(告诉)(b)吾欲之南海(往)。
(c)西蜀之去南海(距离)(d)顾不如蜀鄙之僧哉(看来)。
4.文中有两处“子何恃而往”,为什么第一处用的是问号,而第二处用的是感叹号?请作简要分析。
5.对比鲜明是本文写法上的一大特点,请以蜀鄙二僧欲往南海部分为例,说说文章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的。
6.下列哪句话可以看出作者希望子侄立定志向,刻苦学习?()。
a、天下事有难易乎?b、人之为学有难易乎?
c、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d、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7.文中可以看出“之南海”是非常困难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主观努力或立志。
2、到过南海这件事或“之”
3、d(难道)。
4、第一次表探询的语气,第二次轻蔑的语气或第一句表疑问,第二句表不屑一顾)。
5、贫和尚认为去南海一瓶一钵就够了,富和尚认为应雇船去南海(或贫和尚从南海回来了,富和尚还没有成行)。
6、d。
7、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
最热初二课外文言文阅读题(模板16篇)篇十一
杨天一言:见二鼠出,其一为蛇所吞;其一瞪目如椒,意似甚恨怒,然遥望不敢前。蛇果腹蜿蜒入穴,方将过半,鼠奔来,力嚼其尾,蛇怒,退身出。鼠故便捷,欻然遁去,蛇追不及而返。及入穴,鼠又来,嚼如前状。蛇入则来,蛇出则往,如是者久。蛇出,吐死鼠于地上。鼠来嗅之,啾啾如悼息,衔之而去。友人张历友为作《义鼠行》。
(选自《聊斋志异》)。
阅读训练: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的含义。
(1)蛇果腹蜿蜒入穴。
果腹:___________________。
(2)嚼如前状。
前状: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其一为蛇所吞友人张历友为作《义鼠行》。
b.蛇追不及而返及入穴。
c.方将过半方欲行。
d.衔之而去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3.翻译下面句子。
鼠故便捷,欻然遁去,蛇追不及而返。
4.我国有许多与鼠有关的成语或歇后语。试把下面的歇后语补充完整,并写出四个带鼠的成语。
(1)老鼠掉进米缸里()。
(2)老鼠咬象鼻()。
(3)老鼠钻书箱()。
(4)出洞的老鼠()。
5.鼠在人们的印象中是不受欢迎的,本文作者是持什么态度来写的?
参考答案:
1.(1)吃饱肚子(2)原来的'样子2.c3.鼠本来就敏捷,很快就逃离,蛇追不到而回。4.第一问:(1)因祸得福(2)不识大体(3)咬文嚼字(4)东张西望第二问:梧鼠技穷抱头鼠窜贼眉鼠眼胆小如鼠5.礼赞弱者(老鼠)战胜强者(蛇)的机智、勇敢和正义。
译文:
杨天一说:看见两只老鼠出来,其中一只被蛇吞吃;其中(另)一只眼睛瞪得像花椒的果实般大,好像十分愤怒,但远远望着不敢上前。蛇吃饱肚子,蜿蜒曲折地进洞;(蛇)刚刚将蛇身经过了一半,另一只老鼠跑来,用力咬嚼蛇的尾巴。蛇发了怒,退回身子出了洞。老鼠本来就敏捷,很快就逃离,蛇追不到而回。等蛇想进洞时,老鼠又来了,如以前那样去咬嚼。蛇想进洞鼠就来,蛇岀洞鼠就跑开,如此反复好长一段时间。蛇只好出来,在地上吐岀死鼠。另一只鼠马上过来嗅嗅死鼠,啾啾地悲鸣着好像在哀悼叹息,(然后)用口衔着死鼠离去了。朋友张历友为这事作了一篇《义鼠行》的文章。
最热初二课外文言文阅读题(模板16篇)篇十二
近年来,中学生阅读素养的不断提升,多数学校已将课外文言文阅读列为必修内容。作为我国文化瑰宝的一部分,文言文不仅具有丰富的语言资源,更能让学生感受到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我接触到文言文这一古老而优美的文字之后,我深刻体会到其价值和魅力。
首先,文言文是对历史文化的体现。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我不仅学到了一种文字表达方式,更感受到了中华文明的发展与演变。例如,在《论语》中,孔子和弟子们的言谈举止透露出儒家思想的核心观点;在《史记》中,司马迁用铿锵有力的文言文描绘了历史人物的英勇事迹。这些文言文作品既传承了古代文明的智慧,又展示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思想变迁,让我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更深刻的认识。
其次,文言文培养了我良好的思辨能力。与现代汉语相比,文言文较为庄重、精练,阅读起来需要我们下苦功。在文言文阅读中,我们需要逐字逐句地理解,并进行翻译和解读。初时,我感到头疼和吃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和技巧。例如,通过对文句成分的分析、词义的辨析等,逐渐理解了句义,并感受到作者的用心与意图。在这个过程中,我思维得到了拓展,逻辑能力得到了锻炼,更重要的是,让我养成了一种思辨问题的习惯。
进而,文言文增强了我对美的欣赏能力。古人对语言的崇尚与讲究,使得文言文洋溢着一种独特的音美和形美。例如,王勃的《滕王阁序》在文言文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夸张、比喻等,使得文章更具感染力,读后令人心生赞叹。另外,文言文中的文辞华丽,运用的成语、典故等给人以视觉震撼。这些古代神韵和美学原则让我领略了古人的智慧和审美情趣,更让我明白了文化在语言中所蕴含的力量。
最后,文言文对提升我的写作能力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学好文言文,能够让我对汉字的意义与用法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使我在写作中准确地运用汉字,并增加了表达的语境。此外,文言文的句式及修辞手法有时也可以影响我现代汉语的写作,使我的表达更加丰富多样。课外文言文阅读拓宽了我写作的思路,培养了我的语感和审美能力。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文言文,我体会到了其所蕴含的丰富历史文化、强于思辨能力、美的欣赏和提升写作能力的价值。我们应当珍视文言文,将其作为传承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在未来,我希望能够继续阅读文言文,掌握更多古人智慧和古代文化典故,在文言文中感受到更多古人的聪明才智,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
最热初二课外文言文阅读题(模板16篇)篇十三
在答题之前我们要结合注释,疏通文意,读懂语段。不能仅初读一遍就匆忙答题,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当你能简单复述故事情节后才能开始做题目。
(一)词语解释题。
1、重平时积累,从课内到课外。
本着“题在课外,答在课内”的原则,课内的文言实词和几个常用的虚词解释要牢记在心。观察近几年的考题,试题涉及到的词语解释几乎都曾经在课内学到过,而课外语段中的解释与课内的解释相同,因此答出这几题的关键在于同学们对课内知识的掌握。另外,我们应该知道许多词语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解释。以我们要把学过的各种解释都回忆起来,从中选择最为恰当的。当然千万不能忘记“检验”,把你认为最为恰当的词义代入句子中,结合句子以及语段内容进行整体理解,以确保在不确定的情况下你所做的是正确的选择。
2、组词法简单的说,组词法就是尝试着给你不懂的文言实词用现代汉语组词,看看能否通顺地放在句子中。如果上下文意贯通,那组词后的词语就是这个文言实词的解释。当组词后大概意思是对的,但放到句子中有些别扭时,那么就回到原文看这个词在句中是什么词性,根据词性再进行适当调整,变换成合适的近义词,一般就可以使句子前后顺畅了。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运用组词法时首先要注意原词的词性,组成词语后的词要保持词性不变。
(二)断句。
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断句前先要通读几遍,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在断句时,还应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句意的完整与否。标点的使用要合乎规范,和现代汉语标点的用法相同。加强诵读,增强语感,对断句标点有很大的帮助。除此之外,断句大致还可以遵循如下几条规律:(1)、找名词(代词),定句读。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2)、看虚词,定句读。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标志。尤其是语气词和一些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如:夫、盖、凡、窃、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常常用在句首;也、矣、欤、焉、哉等语气词常常用在句尾;以、干、为、而、则等连词常用在句中。根据这一特点,找出虚词就有助于句读。(3)、找顶真,定句读。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做宾语的词,在后一句又作了主语。根据这一特点,我们也可以确定句读。(4)、据排偶,定句读。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语言上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断句提供了方便。(5)、对话、引文定句读。文言文中对话、引用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三)句子翻译题。
要求翻译的句子中往往有一些关键的词,这些词往往是一些实词,他们影响着句子的含义,当然,在老师阅卷时这些关键的词就成了评分的“分点”。然后把整句句子进行整合,整合不是作简单的加法,整合后的句子还要通顺流畅。为了做到通顺流畅,我们可以将省略的部分补足,甚至可以添一些辅助性的词语让语句更合理通畅;有时候还遇到一些特殊的句式,这些文言句子的语序与现代汉语的不同,翻译的时候要将他们调整成现代汉语的语序。
(四)内容理解题。
从近几年中考本类试题的形式上看,题目后面带有答题要求。答题要求分为两种,即,要求答案用文中的话表述,或答案用自己的话表述。从提问内容看,所有题目都针对故事中的情节或人物发问,目的是考查考生是不是读懂了故事。一旦考生对语段理解无误,回答这类题目基本不存在难度,而没有读懂语段,这类题目的正确率也就不能保证了。
因此,回答这一题的关键首先在于对语段的整体理解。即,读懂故事。然后,要先审题干,再找内容。这类题目的答案基本都能在原文中找到,但找答案不是盲目的,要看看题目问的是哪方面的内容,然后再有的放矢地去找。若要用自己的话表述,那么找到原句之后还要将原句转化成现代汉语的方式表述出来。
(五)主旨理解题。
课外语段通常选用短小又有含义的故事作为考试的选文,这类故事的情节或人物都能给人以一定的启示,读者能从中领悟生活或人生的道理。这一题就是针对语段给人的启示或读者读后领悟的道理发问。这一题要在读懂语段的基础上完成,与内容理解题不同的是这一题的答案不再能从文章中找到。初中阶段我们接触到的文言文或写人或写事,有的还是寓意鲜明的寓言故事,这些文章涉及到主题不外乎这样三种:为人的道理、处世的方式、科学哲理。如何做这些题呢?除了读懂故事之外,在答题技巧上还要懂得抓细节。什么是抓细节?简单的说就是故事的情节或人物的个性。比如,郑人白天移席,晚上也移席;秦西巴放生,而孟孙辞退秦西巴又聘请他;人们为鲍鱼置屋立庙;卓茂把自己的马给他人;白鸡养黄小鸡,这些就是细节,从这些细节中总结出文章的主旨比毫无抓手的胡乱总结更有效。
此外,也要适时的积累一些“主旨”。平时读到的文章告诉我们的道理,给我们的启示,我们要做个有心人将它们记下来。有时候文章虽然不同,但主旨却相似,考试时若遇到了类似的文章,平时的积累就派用场了。
最热初二课外文言文阅读题(模板16篇)篇十四
苏菲的世界(教会孩子学会思想)。
傅雷家书(教会孩子学会感恩)。
海伦.凯勒-我的生活(学会坚强)。
女生贾梅·男生贾里(对审美感悟)。
爱默生-自立(学会自我觉醒)。
爱的教育(爱心的培养)。
红岩(红色经典红色精神)。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战胜自我)。
最热初二课外文言文阅读题(模板16篇)篇十五
魏武游侠是曹操和袁绍年少时抢新娘的故事,出自《世说新语·假谲》。文言文魏武游侠及翻译,我们来看看。
原文。
魏武(即魏武帝曹操)少时,尝与袁绍好为游侠。观人新婚,因潜入主人园中,夜叫呼云:“有偷儿贼!”青庐中人皆出观,魏武乃入,抽刃劫新妇,与绍还出。失道,坠枳棘中,绍不能得动。复大叫云:“偷儿在此!”绍遑迫自掷出,遂以俱免。
译文。
曹操年少的时候,曾经与袁绍喜欢做游手好闲的`人。看别人的新婚典礼,于是潜入主人的家中,晚上大叫:“有小偷来了。”家中的人都跑了出来。曹操于是拔出刀劫走了新娘,和袁绍从原路返回了。两人迷路了,从马上摔到了荆棘丛中。袁绍不能走了,曹操又大叫:“小偷现在在这里。”袁绍惊恐得拼命从荆棘跳出逃跑,两人才都免于追杀。
字词意思。
【因】于是。
【庐】家。
【还出】按原路返回。
【失道】迷路。
【惶】惊恐的。
【迫】被迫。
【掷出】跳出。
(尝)曾经。
(皆)都。
最热初二课外文言文阅读题(模板16篇)篇十六
中考文言文阅读必然会考到课外语言材料。面对从未读过的语段或文章,又无工具书可查,怎么办?在解答这类题目时,很多同学感到束手无策。我根据教学实践总结出解题四个步骤,仅供同学们参考。
第一步。
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
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教师要指导学生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
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教师应提醒学生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
“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在翻译句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二是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阳城人。三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的不聪明也太严重了。四是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主语)。”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
(3)内容理解题。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