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范文可以拓宽我们的文学视野,提高我们的文学鉴赏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
优秀比较教育研究论文(案例13篇)篇一
本文是对三位非心理学专业的本科生为什么报考中国心理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以及他们学习心理学的感受进行质的研究。将访谈对象的资料进行整理,试着站在他们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倾听他们内心真实的声音,使得到的结论尽量客观。
1问题的提出。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社会对心理学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多,从而导致报考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队伍不断壮大。那么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人跨专业报考心理学研究生呢?本文将通过对三名个案的研究对此进行详细的探讨。
2研究过程。
2.1研究方法的选择本研究使用的是质的研究方法中开放性访谈的方法。开放性访谈没有固定的访谈问题,访谈者鼓励受访者用自己的语言发表自己的看法。访谈者只是起一个辅助的作用,尽量让受访者根据自己的思路自由联想。访谈的形式不拘一格,访谈者可以根据当时的情景随机应变。
就本研究而言,笔者想了解的是他们选择报考心理学专业的原因,他们是如何看待心理学的?本研究不仅仅是了解表面的现象,而是试图走进他们的内心,了解他们的心理+感受,以及这种感受产生的内外根源。
2.2访谈对象选择本研究中,笔者选择了三位访谈对象:小张,男,心理学专业二年级研究生;小王,女,心理学专业二年级研究生;小李,男,心理学专业二年级研究生。他们本科读的都不是心理学专业。在征求三位访谈对象的同意后,笔者用录音笔录了音,访谈后便对录音进行了逐字逐句的整理。
3研究结果。
3.1小张:为了兴趣而学习小张觉得他当初考心理学研究生是因为对本科所学的专业不是很感兴趣,他说:“在图书馆看到一些关于社会科学的书,特别是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等,觉得特别有意思,而以前学的那个专业比较死,与机械打交道,觉得没有意思。原来那个专业没有好好学,现在想学也来不及了,不如换一个自己喜欢的专业好好学一学。小张觉得学心理学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利用学到的心理学知识解决自身成长中出现的困惑,对情绪进行调节等等。
学了一年的心理学后,小张认为这与他一年前对这个专业的设想差距很大。有些吃力,但总的来说,比对本科时那个专业的兴趣要浓厚些。
当我问及以后是否打算从事与心理学相关的职业时,小张说:“这个不一定。可以从事这方面的工作,也可以不做这方面的工作。当然了,学了这三年的心理学知识,对我的发展帮助肯定是有作用的,因为,不管以后从事哪一个行业都会用到心理学知识的。
3.2小王:受表弟的影响小王是想通过考研换个环境。她说“在原先上班的地方感觉压力很大,一方面是家庭的压力,另一方面来自单位同事的压力,想离开工作单位,换个环境。
小王本科学的是市场营销,但研究生没有这个专业。小王的表弟是心理学研究生,他建议小王考心理学。小王说:“表弟向我介绍了一些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并推荐了一些心理书籍,我看了以后觉得学心理学会对我帮助很大。
小王说,刚开始没有深入的学感觉很有意思,有点兴趣。
深入学之后,感觉很不容易。尤其是像“心理统计学”这样比较重要的基础科目对我这样的跨专业的学生来说,学起来比较吃力。但小王同时也谈到,学了这么久心理学后,感觉比以前更有自信了,做事情有目标,可以用平常心看周围的世界。
当我问及研究生毕业后的打算时,小王说道:“很想自己创业,以前在单位上班时,虽然饿不死,但也挣不了大钱,经济利益方面得不到很多。她接着说,创业可以做心理学相关的工作,也可以是其它职业。因为心理学的知识在生活中用的较为广泛。比如你要卖一件东西给别人,你就得把握对方的心理,他什么时候想买,什么时候不想买。
3.3小李:缘于高中时对人生的思考小李说他高中时对人生有许多思考“人为什么活着?活着到底要做什么?人为什么会有这样那样的想法。。。。。。等等”,他想去探索诸如此类的问题,当时以为心理学可以解决这样的问题,便找了些相关的书籍来看,逐渐对心理学有了兴趣。然而高考填志愿时,由于某种原因选了别的专业。所有只有通过读研完成高中时的梦想。
自从系统的学习心理学一段时间后,小李对这个专业的看法与以前又有了不同,他说“把它当成专业来学与当初凭兴趣去看是完全的两码事,当兴趣去看,里面很多东西都是很有意思的,可以专找感兴趣的地方去看:现在当成专业来学,必须系统的记住某些东西,还有要特别注重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当我问小李高中时那些关于人生的困惑现在是否得到有效的解决?小李沉思了一下说道:“现在看来,当初对人生意义的那些思考,心理学并不能完全的解决,那些问题很多都是哲学问题,与个人的生活经历也有关系。”停顿了几分钟,小李继续说道,只能说心理学的某些知识可以更好的认识自己,更好的解释自己的行为,但要改变自己还需其他因素的参与。显然,小李并不认为通过心理学的学习能解决高中时对人生意义的那些思考。
对于毕业后的打算,小李说,如果觉得有必要的话,会选择继续深造:如果去找工作,会从事以心理学为职业的工作。
4研究分析。
4.1研究效度质的研究中的“效度”这一概念是用来评价研究报告与实际研究的相符程度的。在本研究中,笔者既是一名研究者,又是被访者所在院的同学,这种身份对本研究的效度既有正面影响,又存在一定的效度威胁。
正面影响在于,笔者是被访者所在院的同学,是一个“局内人”我们的学习、生活应该有一定的共同之处。所以在我们的谈话中,笔者对于对方常用的本土概念中的意义会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对于很多事情,被访者不必进行详细的描述和解释,笔者就会心领神会。由于自己与被访者有类似的生活体验,所以对他们情绪的体察可能更加入微,比较容易与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所以在访谈过程中,笔者是一个积极的倾听者。
不利因素在于,笔者是被访者的同学,我们共同享有的东西太多,因此可能失去研究所需要的距离感。笔者可能对于被访者常用的一些语言和行为习以为常,对对方言行中隐含的意义失去敏感。其次,因为我们彼此认识,被访者也许对完全暴露自己的真实想法有所顾忌。
4.2访谈总结通过访谈,我发现这三人报考心理学专业研究生的原因各不相同:小张是为了兴趣而学习,小王是受表弟的影响而报考这个专业的,而小李则是缘于高中时对人生的思考,想通过学习心理学解决自身的困惑。
不仅如此,三人对学习心理学知识的看法以及未来的职业规划也有差异。三人都为跨专业报考,因而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都不同程度的感到有些吃力。并且对这个专业的理解也有差异。对于将来是否从事与心理学相关的工作,小张与小王都觉得不一定要从事与心理学相关的工作,而小李则希望将来从事与心理学相关的工作。
笔者认为,正是由于三人考研动机各不相同,才导致了他们对心理学专业的看法及职业规划的差异。
优秀比较教育研究论文(案例13篇)篇二
在音乐文化中,课堂上往往教授的是传统的音乐文化,传统的音乐文化相对的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学生学习起来相对枯燥,而大众音乐文化的传播正好为音乐教育增添了新活力,让学生学习起来更加容易接受,也更贴近生活,有一定的广泛性。有了大众音乐文化的加入,让我们的音乐教育更上一层楼,从而跟上了世界的步伐。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传统音乐的传播有了电视这个传播媒介,电视是信息传播的有效手段,它是听觉与视觉的双重享受,相比广播来说,它更具有吸引力,更容易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欢,音乐通过电视来传播,既给人们带来了听觉享受,又能兼顾视觉感受,所以对音乐传播来说是一次大的冲击,也是一次突破。电视对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播还起着一定的保护意义,它能够帮助传统文化重燃生机,在现代生活中完好的保留下来,不被人们所抛弃。随着时代的发展,音乐文化的传播开始广泛化,不再是单纯的传统音乐文化传播,像流行音乐、西方音乐等,都给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播带来了挑战。电视可以通过一些比赛或者活动等方式,以传统音乐文化为主题,吸引人们参加,保证收视率,帮助音乐教育达到目的,使学生和老师都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更好地保护了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虽然电视对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播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也有着一定的不良影响,传统音乐文化中,像是戏曲、曲艺等都是通过口头教授的,这种口头教授的方式有一定的局限性,也存在失传的可能性,但是它也有一定的魅力。面对这一问题,我们音乐教育要采取一定的挽救措施,在电视传播的同时,多加利用口头教授,让学生体会音乐意境,从而达到各个兼顾,更好地进行传统音乐文化的教育。
媒介教育又是一种素养教育,它起源于西方国家,是大众传播时代的必然产物,为教学提供了新的内容。它注重培养人的媒介素养,让人们能够更好的利用媒介手段,判断传播信息,为人类更好的利用高科技手段提供了方便。媒介教育重要内容包括:不同媒介特征的了解,及信息制作的学习,对媒介要有一定的认识;对于媒介信息要有判断性的眼光,要正确的对待媒介的商业性;在对媒介的学习后,要学会运用媒介,正确的使用媒介。媒介教育重点就是培养受教育者的媒介素养,使他们了解媒介学会使用媒介,学会判断媒介信息,能够掌握传播信息的技巧等。媒介教育有着广泛的特征,正是因为这种广泛性被利用到了音乐教育中,音乐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传播音乐,音乐的传播与其它不同,音乐的传播利用到了各种媒介,这也推动了音乐媒介教育的形成,这种音乐媒介教育也是大众传播时代给音乐教育带来的新内容,给音乐教育增添了新的活力。
1、音乐媒介教育的内容:
随着科技的发展,媒介教育在中国也得到了重视,对于媒介教育的核心内容,有的学者提出了文化、理念、语言三大方面。音乐媒介教育可以对这一理念进一步吸收,使音乐媒介教育得到深入的发展。从文化层面上,这里的文化重点是指中国的传统文化。让我们联想到了中国的音乐教育,它采用的教育体系是由西方引进的,西方的音乐教育体系是根据西方音乐内容所设置的,并不完全符合中国音乐教育,我们学习西方音乐教育体系是对的,但不应照搬,要在它的学习中进一步更新教育体系,以适合中国的音乐文化教育;从理念层面讲,音乐媒介教育中,影响受教育者形成自己的思维及观念很重要,要使他们培养批判性思维。在音乐媒介教育中,受教育者要有一定的音乐文化意识,也就是要让受教育者了解到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性,学会正确对待大众音乐文化,准确来说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语言层面讲,音乐媒介教育离不开媒介语言,媒介语言不同于一般的语言,它的种目相当多,有乐符、声音等,音乐媒介语言是根据音乐媒介来决定的,音乐媒介通过它们完成了音乐教育,学习音乐媒介语言是音乐媒介的重要部分。音乐媒介教育要做到让学生掌握语言学习,对音乐媒介语言要有一定的了解,像乐谱语言、唱片语言、网络媒介语言等,对有关的音乐媒介语言有一定的判断性。在对这些语言的学习后,有助于形成个人的理念,有了自己的思维方式,能够正确的判断音乐媒介,从而选择合适的音乐媒介。中国音乐文化具有多样性,像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各国民族音乐文化等都属于我们的主要音乐文化内容,而一些流行的大众音乐文化则属于辅助音乐文化,它包括现代的流行音乐、网络歌曲等。我们要尊重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在音乐媒介教育中,要在学习传统音乐文化教育的同时也要涉及大众音乐文化教育。
2、音乐媒介教育的目的:
在音乐媒介教育中,要学会正确的对待大众音乐文化,既不能一味的吸收,也不能一味的拒绝。大众音乐随着大众传播的`蓬勃发展,大众音乐文化也随之发展起来,这种大众音乐文化比起传统文化来说,具有更浓厚的商业性以及娱乐性,从某种程度上是去以大众为吸引对象来进行传播的,不能够真正的实现音乐传播的意义。音乐教育是通过音乐传播培养人们对音乐的感知能力,这种迎合大众口味的音乐文化传播并不能起到这种教育意义,只是一种助兴音乐,不利于人们音乐素质培养。大众音乐文化的传播将音乐教育的意义扭曲,但是它也起着一定的推动作用,就是在这中情境下,需要我们抵制大众音乐文化的弊端,利用大众音乐文化的优势,在音乐教育中,要将优秀的大众音乐文化增添到教育内容中,激发学生们对音乐学习的兴趣,更好的判断大众音乐文化的利弊,对大众音乐文化要有正确的对待方法。音乐媒介教育中不仅要对大众音乐文化有正确的辨析,更要提高音乐学习者的音乐素养,提高他们的媒介能力,它具体包括音乐媒介的有关技术、结构、内容等方面。音乐媒介的技术指的是受教育者对媒介的利用技巧学习,例如在音乐录音时,由于公司录音版本也有差别,怎样区分它们就是学习中的内容;网络作为音乐传播媒介,那么怎么运用专业的搜索引擎也是学习的目的。音乐媒介的结构学习方面指的是各种音乐媒介体系的学习,对各种音乐媒介体系进行深入的了解。有关音乐媒介的内容不难理解,就是通过媒介所传播的音乐内容,不仅要对音乐内容进行学习,还要加强音乐的审美能力。
3、音乐媒介教育的途径:
音乐媒介教育的途径有很多,有正规的课程教育,也有不正规的课程教育。针对传媒相关专业来说,媒介教育是一门必不可少的教育课程,但对于音乐专业来说,媒介教育还未正式列入科目当中,它只是在学生学习中所涉及到的有关内容,由于媒介教育是一门新课程,要将它正式的列入音乐学习教育科目中,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所以目前来说,音乐媒介教育通过正规的课程教育途径难以实施。既然进入正规的课程教育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就该多运用非正规的课程教育手段,像社区教育、家庭教育等。尤其是通过家庭教育的途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的家庭教育也变得普及起来,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在将来有更好的发展,都会请家教,其中音乐家教占相当大的比例。在家庭教育方面,音乐媒介教育就是一个新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音乐媒介学习中,可以更好的掌握高科技传媒手段,跟上世界的步伐,不会成为落后者。总结:大众传播推动了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播,与此同时,所形成的大众音乐文化给传统音乐文化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我们要有正确的判断眼光,吸收好的一面,丢掉坏的影响。大众传播时代给音乐教育带来了新的内容,也就是音乐媒介教育,音乐媒介教育有着自己独特的教育方式,它的教育目的也很明确,教育内容也是多方面的,我们在学习音乐教育内容的同时,也要了解媒介教育,掌握媒介语言,从而更好地完善音乐教学。
优秀比较教育研究论文(案例13篇)篇三
二十一世纪,信息全球化迅猛发展,知识经济主导整个社会,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得以广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继而发展,一大批现代化教育媒体进入教育教学领域,也给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在传统的教学课堂里,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讲解者,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使学生消极、被动的接受知识;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使我们的教材以文字、图形、动画、影像和声音多种媒体的方式显示教学信息,丰富教材内容。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学习的帮助者,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体,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综合素质。这是教育领域内一场深刻的变革。现代教育技术也要求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协作者,学习情境的创设者,因此单纯的传统粉笔加黑板教学方式、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现代课堂。那么教师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也成了教育界人士关注的问题。高等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综合素质。在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今天,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必需具有教育技术素养。
对于高校教师而言,他们必须不断学习,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学习新的教学技术,运用新的现代化教学媒体教学。图、文、声音、动画、影像等的运用,教师觉得讲课轻松多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性提高了,课堂气氛活跃了,教学效果也确实提高了。因为不要板书,教师的讲解速度加快了,如果教师不好好把握,就会发生课堂信息量过大、教学进度太快,学生在听课时思维处于过度紧张状态,没有足够的时间理解、消化、吸收,也没有时间记笔记,以致于许多学生因无法跟上而对多媒体教学失去兴趣的情况。也有一些教师从没用过什么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媒体,怕麻烦,认为也没有必要用,从心理上排斥它。种种现象表明,高校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解还不够,要提高教师对教育技术的认识,就必须提高他们的教育技术素养。
中国教育技术素养标准(lsetc)提出,教育技术素养是指一个人对教育技术理论与方法的掌握、运用和评价的总体水平,它包括对教育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运用教育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教育技术的意识、态度和社会责任的理解。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过程。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们要选择教育技术媒体,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运用教育技术媒体,同时,我们还有辅助教学的cai的开发研究,利用技术媒体评价教学的一系列过程。高校教师面向的是一个即将融入社会的群体,在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职业道德素质,掌握丰富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的同时,还要具有创造性思维,科研创新能力,团结协作能力,要具有良好的教育教学素养和高超的教学能力等素质来引领这个群体。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化的教学媒体运用的普及,教育技术理论的进一步发展,高校教师不光要懂得如何利用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教育人,还要充分利用教育技术理论知识教育人,在具备基本素质的同时,还应具备教育技术素养。
高校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应具备运用现代教学媒体、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进行教学设计的能力;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的能力。只有当教师真正能够掌握、运用教育技术理论与方法,利用现代教育媒体优化教学,并将它们视为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们即称之为具有教育技术素养。
素质教育的提出,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综合应用能力。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素质教育培养模式,特别在本科教学中,单纯的主导(教师为中心)和主体(学生为中心)都不能起到理想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有了混合学习理论的诞生,我们知道,混合学习理论提出了多种学习方式的结合,具体可以包括网络学习与传统学习的混合、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的混合、结构化和非结构化学习的混合、定制内容与非定制内容的混合及工作和学习的混合等。同时混合学习理论的提出,也要求教师提高教育技术素养。培养高校教师教育技术素养,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要宣传现代教育技术。宣传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与传统模式相比它的长处与优势,宣传相关教学案例,最主要的是教师们自己尝试使用,自我感觉,从而达到认同感。宣传的方式是多样的,可以是网络文字语言宣传,可以组织开展培训班宣传,还可以进入实际课堂开展行动宣传等等。因为每个教师的个性差异,有的教师会自愿查询相关信息,自愿参加相关方面培训,也有的教师只是因为学校组织的培训才会参加,而有的教师,我们前面也讲到,他(她)根本就没有想过要去运用这些现代教育技术,因而也就不会想过要去获得这方面的信息。因此我们的宣传要讲究力度,也要讲究方法。对于不愿参加培训的教师,学校可以采取一些硬性措施,比如与教师的利益挂勾等等。
2.要培养教师教育技术态度。态度决定方向,只有从态度上做到接纳,才会形成一种观念,最终成为一种行为指向。一种观念的改变,往往需要有一定的因素促成,通过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宣传推广,使教师感觉到教育技术是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是能够优化教学效果,并且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就会去关注教育技术,从而喜欢相关媒体、手段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也会积极地选取和使用相关教育技术手段和教育技术媒体。高校教师教育技术态度的形成有三个阶段,即服从阶段、同化阶段和内化阶段。服从阶段是指在外界环境影响下,教师仅仅从表面上转变自己原有的传统教学观点,在使用相关媒体、手段和方法上随大流,比如:仅在公开课的课堂里运用一次教育技术手段和媒体。同化阶段是指教师由被动的使用教育技术手段和媒体变成主动采用相关媒体和手段、方法去实施教学,并在内心乐于接受现代教育技术这一事物,并积极去认识和了解它的原理、手段和方法。表现为愿意自制课件为教学所用,愿意分析教学过程中的难点并试图通过兴趣盎然的多媒体去解决它。内化阶段是指教师真正从内心深处相信并接受了现代教育技术这一事物,在教学实践中积极运用,并对教育技术的原理、手段和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表现为在课堂教学中随时利用多媒体技术,并对制作的课件进行更新,针对不同学科内容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技术手段,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高等院校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就是要达到高校教师态度的内化阶段。因此在培养教师教育技术态度的过程中,应紧紧把握态度形成的三个方面,最终达到教育技术态度的内化阶段。
3.要加强教师运用教育技术的能力培养。教育技术的理论知识可以通过培训学习或是自学获得,理论知识的强化完全由教师个人的能力而定,例如我们提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混合学习理论、主导与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理论等等,这是理论层次的能力培养,大家一学就会,也很容易运用到课堂上来。而教育技术素养,它不光有理论层次的能力,还包括技术层次的能力。技术的熟练就是要反复多动手操作,这可能也是现今许多教师特别是年老的教师不愿接受新的教学媒体的一个因素。因此,在培养教师教育技术态度观念的同时,要对教师教育技术的运用技术多加培训,准确熟练地运用教育技术媒体,这是教学过程中的关键所在,你有再好的理论,无法利用到实践中去,也是一纸空谈,因此技术培训是重点。培养教师的网络应用能力,培养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室系统,培养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方法等等,这些都可以通过组织培训获得。教师不光要会去学,而且还要学会,真正掌握这些技术。只有掌握了应用的方法,才有兴趣把技术运用到课堂实践中来,从而达到教育技术素养的更高层面。
4.要促进运用教育技术进行实践教学。我们提倡,好的东西就要多用。现代教学模式之所以能够吸引这么多教育界人士的关注,必然有他优秀的一面,这是从实践中获得的效果,任何一种理论的界定,都是从理论―实践―理论的过程。因此,对于能够优化课堂教学的理论与技术,我们也要多提倡,多运用。从态度领域来讲,教师从观念上已形成了对教育技术理论与技术的接受,那么他(她)即会把它运用到实践教学中来,优化自身的教学课堂。在实际教学中,教学管理部门并没有硬性规定教师一定要运用多媒体教学,而是采用自愿的方式,这也让部分教师有机可乘而不采纳这种技术。国家教育部对大学的现代教育技术装备有一定的指标要求以及对教育部门经费的划拨等等,都可以说是在促进教育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对学校而言,除了组织开展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班、推广公共课等来促进教育技术的应用,也可以采用一些强制措施,任何一门课程,可能它更适合用传统模式进行教学,但它总有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地方。如果学校强制要求,那么那些怕麻烦的教师也会慢慢接受。广泛运用现代教育教学媒体,更好地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对实践课堂的优势。
当然,我们所说的培养高校教师的教育技术素养,如果都以“强制”手段来施实,似乎不太适宜。我们作为信息时代的高校教师,培养的是适应时代的人才,以身作则,是每个教师必备的素质。高校教师应有获得教育技术素养的欲望,要有这方面的心理需求,从而指导自己的行为,而不是通过强制获得。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优化课堂,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出更适合时代的学生。
参考文献:
[1]刘庆文.试论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的培养.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23).
[2]刘燕华,匡小明.论高校教师教育技术态度的形成及培养.中国教育技术.
[3]唐代喜,蒋伟进.高校教师素质结构研究.株洲工学院学报,2003,(4).
优秀比较教育研究论文(案例13篇)篇四
在我国师范类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中,音乐教育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在未来从事学前教育事业的时候,音乐教育承担着启蒙儿童认知和健康性格形成的重要职责。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多元文化共存的发展已成为时代发展的趋势,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也应该秉持着多元的认知理念和思维,为将来投身于学期教育事业奠定基础。所以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改革音乐教育课程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事实。文章就构建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的重要性展开分析,对构建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的方法和措施进行讨论。
1.对提高国民素质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将来大部分要投身于学前教育事业当中的,是知识文化和价值观思想传播的重要实施者,所以做好学前音乐教育课程的改革工作,为未来学前教育事业培养高质量的师资力量,一定程度上对未来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构建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也是迎合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新的时代教育环境对学前教育专业提出的具体要求。
2.保护和传承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
我国是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音乐的形式和种类也是多种多样的,尤其在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但是很多优秀的音乐形式已经濒临失传。在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育课程中应该在多元文化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进行多种文化属性的音乐学习,对继承和发扬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发挥积极的作用。通过多种形式音乐文化的集成和学习,可以开拓学生的音乐视野,丰富学生的多元文化融合能力,促使学生逐渐学会用世界性和民族性的眼光审视我国的学前教育。
3.推动高校音乐教育模式的创新。
当前我国高校的音乐教育模式依然沿袭着传统的`音乐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教学的质量。多元文化的音乐教育模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我国高校音乐教育的弊端,促进我国高校音乐教育模式的创新,让我国师范类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育课程展现出一种时代性和多元性的特征。并且在多元文化环境下,能够激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主观积极性和能动性,促进音乐教育课程实施质量和效果的提升,对提高学生音乐素养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1.音乐理论与音乐实践相结合。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未来要加入到教育行业中,所以不仅要求其具有专业的理论知识,还要有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具体实践中。所以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课程应该注重将理论实践应用到具体的实践教学活动中,促使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能够掌握专业知识,同专业技能进行有机统一的能力。其次,在音乐教育日常教学的过程中,要将教学的内容与实际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为学生以后在学前教育工作中顺利展开教育实施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最后,在音乐教育活动中要充分的展示多元文化的教育理念,保证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能够在日后的学前教育工作中,指引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
2.在音乐教育中渗透中国的传统音乐。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中国传统民族音乐中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全世界人民认识中国和了解中国的重要元素。所以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育课程中要巧妙的将中国的传统音乐元素融入其中,不但能够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素养,还能在其投入学前教育事业中,对儿童的价值观、民族观和世界观的形成产生积极的作用。
3.吸收和借鉴国际上的优秀音乐文化。
在世界音乐历史中,不仅有中国的音乐,还包含了多元丰富的西方优秀音乐。所以在高校音乐教育的课程中应该适当融入多元价值的国外优秀音乐作品,培养学生的音乐宏观价值理念和多元化的音乐认知。让学生深刻的认识到音乐是一种无国界,自由的精神文化。教育理念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思想观念,并且教育观念是在时代发展的基础上不断的发生变化。所以音乐教师要根据时代发展的特点,以及学生成长发展的规律进行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根据先进的时代音乐知识体系纠正落后观念,促进学生音乐实践行为的及时更新。有效提升音乐教育的有效性。发挥出西方经典音乐在学前音乐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为国家教育事业培养高素质人才。
4.通过多元文化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学前教育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改革需要有具有专业知识架构和专业音乐实践技能的教师队伍。高校应该注重对音乐教育教师的整体素质培养,构建一支具有高素质、高水平的音乐教育师资队伍。只有师资队伍的壮大,才能保证学前教育专业能够学习到高水准的音乐教育。高校应该以学生未来投身教育事业为基础,让学生在实际的学前教育环境中,参与实习;让学生的音乐教育知识在实际学前教育环境中得到锻炼;让学生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揣摩出适合自己的音乐教育风格,实现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为其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结语。
综上所述,音乐教育承担着启蒙儿童认知和健康性格形成的重要职责,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育课程,应该在多元文化的基础上进行课程的改革优化。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应该认识到学前教育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将音乐理论与音乐实践相结合,在音乐教育中渗透中国的传统音乐,吸收和借鉴国际上的优秀音乐文化,通过多元文化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国家教育事业培养高素质人才,保证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能够在日后的学前教育工作中,指引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积极因素。
参考文献:
[2]薛菲.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学前教育音乐课程改革探索[j].黄河之声,(09).
优秀比较教育研究论文(案例13篇)篇五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性的要求不断提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一些弊端逐渐暴露出来。在我国经济社会巨大进步和人的主体性高扬的今天,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难以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教育过程中的非人本倾向突显出来,并且已经显现出诸多问题。
(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与个人本位价值取向上存在失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政治教育为主,形成了以强调国家、集体利益为主要内容和个人绝对服从集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这种价值取向的严重失衡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上出现“人学空场”,这种无视人的需要,忽视人的权利,漠视人的发展的教育,背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原和初衷,导致了异化的人,片面的人的普遍存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亟待实现由社会本位向以人为本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和新模式的转换。
(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地位与实际地位不相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认为对受教育者的教育是万能的,可以解决学生的一切问题,片面地夸大和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另一方面是否认、淡化、轻视思想政治教育,表现在教育实践中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重视,在教育实践中学校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仍普遍存在。
(三)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往,我国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习惯于以灌输为主的教育方式和以政治为中心的教育内容来教育和管理学生。学生与社会接触少,参与道德实践活动不够,服务社会的意识淡薄,以至于一些学生形成了知行不一的双重人格。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将学生看作容纳道德理论知识的“容器”,以说理和单向灌输为主,无视具体的、活生生的、充满个性的人,无视学生道德发展水平的个别差异性,忽视行为和习惯的养成。
(一)注重学生的主体性。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在教育中要发挥主导作用,这是已经为大家所接受了的观念,在实际工作中也比较容易做到。坚持主体性原则,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要求教师认识和承认这一点以平等的态度看待学生、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目的。
(二)以促进人的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为目标。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人们不仅要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还要有符合时代要求的全面发展的现代人格和综合素质和能力。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一贯主张。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我们衡量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在内的任何一种理论创新和任何一种实践活动以及我们现在任何一种工作得失的.最终标准和价值尺度。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要不断的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培养人的主体意识和创新能力,为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创造条件。
(三)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活动是学生各种能力和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一个人思想道德品质和各种能力的形成,是其在实践中产生相应情感并反复体验和不断升华的过程,需要通过自我的主体性实践活动来完成。实践活动具有自我教育、自我规范、自我完善的功能,它对于提升人们的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我们不应把学生简单地看作接受某种现成答案的被动对象,而应加强实践性环节,鼓励学生以主体的身份去参与教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应变能力、交际能力、动手能力等各种实践能力也得到很大的提升。
(一)两种教育模式的内容不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崇高的理想道德教育,以服从教育,规范教育为主要内容,以恪守本分为基本标准,以人与人、人与集体、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为其调整范围。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以个性教育、责任教育、人格教育为主要内容,并将道德调节的范围延伸至自我关系以及人类社会以外的人与自然的关系领域,不仅关注人的个体的发展,而且关注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的问题。
(二)两种教育模式的方法不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是有组织有计划地施加系统影响的过程,即教育者由外而内地“给予”受教育者以道德价值与规范,其方法是“单向一维”的灌输和说教。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认为道德实践活动是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基础。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形成,是其在道德实践中产生相应情感并反复体验和不断升华的过程,需要通过自我的主体性实践活动来完成道德实践具有自我教育、自我规范、自我完善的功能,它对于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质、提升道德境界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两种教育模式的目的不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强调道德规范的维护与遵守,强调理论化形态的道德知识的灌输和接受,以培养不逾矩的道德个体为目标,以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为其功能。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则是工具性价值与目的性的统一,在强调维护社会系统正常运行和良性发展的基础上,更加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尊重受教育者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主体能力和创新精神,克服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只重视社会性功能而忽视个体性功能的片面性。
参考文献:
[1]张天宝.走向交往实践的主体性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47.
[3]韦世义.高校德育课堂如何走向主体性[j].高教研究,2009(1).
优秀比较教育研究论文(案例13篇)篇六
法学的形成和发展,是以法律的逐步发达和广泛应用为前提的,婚姻法学也不例外。1950年婚姻法和1980年婚姻法的颁行,是新中国婚姻法学前进道路上的重要的里程碑。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原则,为进一步完善婚姻家庭法制而努力,是中国法学会婚姻法学研究会近年来进行的全部研究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这些研究既有宏观的,针对婚姻家庭法制建设全局的,也有微观的,针对婚姻家庭领域里的各种具体法律制度、具体法律问题的。新《婚姻法》的出台无疑又是立法学界的又一大突出贡献。应该说新《婚姻法》的修改和有关司法解释的出台适应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的婚姻关系的要求;也是我国婚姻法制度建设不断完善的结果。不过,从立法学的角度和我国的立法实际来看,不少规定仍在一定程度上存有缺陷,尚不够科学。本文试图从立法学的角度客观地分析某些立法的得失从而为日后的立法完善提供有益的思考。
一、夫妻财产制度规定的缺陷。
(一)有关法定夫妻共同财产的规定的缺陷。
1980年《婚姻法》比较宽泛的规定了法定夫妻共同财产的范围,即“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归夫妻共有,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这一规定反映了夫妻关系的特殊性,也体现了在民事财产关系中约定与法定的效力层次。但是,该条规定将法定的夫妻共有财产范围界定过宽,忽视了夫妻作为独立民事主体的个体性,因而不利于保护夫妻一方因个人特定的身份或行为取得的私有财产所有权。因此新《婚姻法》在继续以“婚后所得共有财产制”为基础的前提下,采取列举的方式规定了夫妻财产的范围。就总体而言,新《婚姻法》的规定符合我国的国情,有利于保护弱者一方(特别是没有劳动能力或劳动收入的一方)的合法权益,也有利于维持夫妻关系和家庭关系的稳定。但是,通过具体分析,不难发现新《婚姻法》的有关规定或者体现了事实上的不平等,或者与有关法律规定存在一定的矛盾。
(二)、法定夫妻特别财产规定的缺陷。
新《婚姻法》第18条增加规定了“夫妻一方的特别财产制”。该条的'规定,符合我国夫妻关系所呈现出的多元化、复杂化的发展趋势,也有利于正确处理婚姻财产纠纷。但是其中有关“一方专用的生活用品”为夫妻一方财产的规定值得讨论。
(三)、约定财产制的缺陷。
约定财产制是法定财产制的必要补充。1980年《婚姻法》关于夫妻约定财产制的有关规定十分原则,即规定“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归夫妻共同所有,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这一规定表明了约定优先,但是,对约定的时间、内容、形式和效力等均未明确规定。因此,最高人民法院于1993年11月的司法解释就夫妻财产的约定问题进行了具体规定,即“夫妻双方对财产归谁所有以书面形式约定的,离婚是按约处理,但规避法律的约定无效”。不过,最高人民法院的上述司法解释也仅就约定的形式进行了具体化。
关于夫妻财产的约定,“由于采取自由式约定”,而非限制性约定,对约定的时间和范围、约定的条件和程序、约定的效力(对内、对外)、约定的变更及废止等具体问题均无明文规定,这使夫妻约定财产关系不便操作,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夫妻对约定财产关系简捷的需要。尤其是对夫妻财产关系的约定,为非要式行为,无须经登记或公证程序,使夫妻约定财产之缺乏公示性,不利于保护夫妻双方及第三人的利益。
从总体上看,新《婚姻法》上述规定仍然过于简单,没有形成制度化和体系化,具体表现为没有明确约定的时间和没有建立约定财产登记制度。
(四)、夫妻财产制度立法建议。
1、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归夫妻共同所有。夫妻共同所有的财产有:工资、奖金;经营、生产的收益;婚后取得的知识产权已经取得或将来取得的收益;赠与合同未确定只归夫或妻一方的财产;一方用共同财产(工资或奖金)购买的个人专用生活用品;其他应当归共同所有的财产。
2、夫妻一方的财产有:一方的婚前财产;一方因身体受到伤害或的医疗费、残疾人生活补助费等费用;一方继承所(包括法定继承和遗嘱继承)得的财产;其他应当归一方的财产。
[1][2][3][4]。
优秀比较教育研究论文(案例13篇)篇七
20世纪80年代早期,由于美国大众对教育研究现状的不满逐渐增加,促使教育研究者进行反思。在一系列的文章中,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舒尔曼(leeshulman)提出一个新的关于教师知识的模式和系列假设范畴。他指出教师对学科知识的认识理解和这种理解与教师提供给学生的教学之间关系的研究可能是教育研究中所缺少的。他区分和提倡三种制式理解类型(学科知识、一般性教学法知识和课程知识)及其对课堂实践影响的研究。后来他做了一系列有关教师知识的教学研究,归纳结果则建议教师除了具备学科知识与一般教学知识,必须在教学中发展另一种新的知识。即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contentknowledge,简称pck)。pck是教师个人独一无二的教学经验。教师独特领域学科内容和教育学的特殊整合。是教师自己对专业理解的特定形式。此外。pck也是区分学科教师与学者的一种知识体系,学者去创造某一学科领域上的新知识,教师则是帮助学生去理解这些新知识。pck也是优秀教师与新任教师的差别所在。
同时也是学科专家和经验丰富教师的区别所在。可惜的是该领域研究被长期遗漏,曾被舒尔曼(1986)称为“缺失的范式”。此后。他把教师知识又修正为:学科知识、课程知识和pck。
舒尔曼的名字常常与研究教师的pck联系在一起,是因为pck是由舒尔曼发起的研究项目,该项目主要研究教师把自己的学科内容知识转化为与学生原有知识相联的知识的教学方法。舒尔曼把pck描述为:最有用的知识代表形式;最强大的类推、阐述、示范和解释。1987年pck被舒尔曼列为七个教学知识基础之一,除pck之外。还有学科内容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课程知识、学生知识、教育情景知识和教育目的、价值等知识。pck的提出。引起人们对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极大兴趣。随后。舒尔曼及其同事继续探讨pck。尽管有时pck被包含在学科内容知识里面。但是它被认为对教师的课堂行为影响最大。而且在其他形式知识的综合及转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师是怎样发展他们的pck,换句话说,他们是如何获得pck的?诚然。发展pck的来源很多。我把这些来源按照其重要性的不同分为三个层次。即最重要的来源、重要的来源和一般的来源。
pck发展的最重要来源包括“教师自身的教学经验和反思”以及“和同事的日常交流”两方面。
1.教师自身的教学经验和反思。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反思”(relfection)一词在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及欧洲大陆被人们越来越多地加以引用。并很快影响到了西方世界以外的各国教育。现已成为国际教师教育领域广泛流行的时代性语言。成为凝聚教育改革力量的标识或口号。可以说。“反思性教学”、“反思性实践”和“反思型教师教育”现已成为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近年来,我国教育学术界也开始对“反思性教学”(erflcetiveteaching)或“反思型教师教育”(erlfectiveteachereducaiton)展开了探讨,如熊川武教授的《反思性教学》一书就对反思性教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尝试构建符合我国实际的反思性教学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型。
反思是心灵对自己的活动及活动方式的关注和反省,是产生“内部经验”与知识的途径。黑格尔把反思看作是一种反复思考的过程,一种思想的自我运动,一种把握事物内在本质的方式。以此看来,反思是以自我及自我的思想、活动为意识的对象,通过不断地内省、反省,去获得知识,把握客观规律的一种途径或方式。可以说,反思是一种自我观照、自我扬弃、自我确认和自我追求。大凡人的进步,都需要自我的反思。美国学者波斯纳(g.j.posner)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教学水平的发展将大受限制,甚至会有所滑坡。”为此,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教师的成长。该公式体现了教师成长的过程应该是一个总结经验,捕捉问题,反思实践的过程。无独有偶,我国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全国特级教师袁蓉从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成功经验中总结出:教学成功=教学过程+反思。更有学者指出,21世纪教师最重要的能力之一是自我反思能力。可见,教学经验和反思对教师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一个教师如果不能自觉地把教育实践作为自己认识和监控的对象,不会从自己的亲身经验中获得感受与提高,那么只能像澳大利亚学者斯坦托姆所说的“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教师通过对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方面的反思,就能正确地认识和把握教学活动中的种种本质特征,由此才能更好地促进pck的发展,并能成为一名清醒的、理智的教学实践者。
教学经验和反思是教师pck发展的最重要来源之一。在教师教育中,一定要培养教师的反思意识和能力,使他们学会反思,并养成反思的习惯。
2.和同事的日常交流。
pck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尤其对于新任教师而言,更应注意与同事特别是老教师的交流和合作。同事或老教师的一个轻轻点拨,可能会使你在某个问题上茅塞顿开。许多相关研究也指出,当新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受挫时,最愿意也最常请教的对象是同校有经验的同事,其原因是因为学校同事与新任教师身处类似情境,因此成为新任教师仿效与请教的对象。
单纯的自我反思,有时难以深入,不够周全,因而还需要交流反思。交流反思不仅是个体行为,还是群体之间反思火花的碰撞。“教师个体通过语言,将自己对某一问题的思考与解决过程展现给小组的其他成员,在充分交流,相互诘同的基础上,反观自己的意识与行为,可以加深对自己的了解,并了解不同的观念。”当然,交流反思要以自我反思为基础,而交流反思又能使自我反思更深刻、更敏锐。所以我们应该充分重视和同事日常交流在教师成长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它不但促进了教师pck的发展,而且使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越来越成熟。
pck发展的重要来源大致有“作为学生时的经验”、“有组织的专业活动”、“教科书与教学参考书”、“在职培训”和“阅读专业书刊”等几个方面,下面分别加以阐述。
1.作为学生时的经验。
教师从小到大经历过许多不同教师的教学,观察他人的教学过程,对其学科教学知识的影响颇为深远,此即所谓的“旁观学艺”(apprenticeshipofobservaiton)o在“旁观学艺”的历程中,新任教师所习得的,不仅是pck,还包括教学态度。例如考尔德黑德和米勒(calderheadandmiller,1986)的研究即指出,新任教师会从他们昔el教师的教学态度中,评判出何种行为是属于正面的,哪些是属于负面的,并向正面者学习。
除了受教经验外,早年的生活经验也对学科教学知识的发展影响颇深。教师许多根深蒂固的想法,有时是在进入师范教育前即因某种原因而形成,其力量与师范教育相较起来,实有过之而无不及。
教师的pck,具有个人化的特质,并且和教师个人的情意及个性有相当大的关系。克兰丁宁(clnadinin,1986)曾指出,教师个人的独特风格与人格特质不仅对其课堂行为影响极为深远,甚至左右教师对pck的.选择。凡此种种,皆显示出教师的个人特质对其pck发展的影响至为深远。
2.有组织的专业活动。
教育改革中人们一直不断地呼吁强化教师的专业地位,教师作为一种专业,可以通过有组织的专业活动来提高他们的教学知识和促进他们的pck发展。
教育机构、社区或学校及时适当地组织一些必要的教师专业活动,如专题讲座、课程研讨、学术报告等,对于促进教师掌握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尤其在飞速发展的新世纪,这—做法更加必要。
另外,还可以组织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经验交流,就一些教育的热点问题组织讨论,就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普遍问题、有代表性的重要问题组织大家进行诊断分析等,这既有助于教育教学工作,又有助于pck的优化和提高。
3.在职培训。
在职培训也是教师pck的一个重要来源。教师在职培训受到重视之初,其目的只是帮助教师胜任教学工作,使师资水平得以达标。但现在远远超出这一目标。现在的目标是多样的,如对新任教师的培训,目标就是帮助他们尽快熟悉教育教学工作,掌握课堂教学的技巧,提高教学能力;对所教的学科进修培训,目标是帮助教师补充相关知识,提高专业知识水平,掌握新的教育教学理论与方法;通过基础教育教学专家的培训,能帮助他们总结经验,把他们的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以便推广。而且这些目标对培训过程来说更为重要,表现为教学技艺的增进、相互协作精神的培养、专业知识的更新、思想素质的进步等。通过在职培训,可以提高教师的认识,丰富教师的知识,改进教师的教学技能,从而促进其pck的快速发展。
4.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
教科书是各科专家、教育家、心理学家和有经验的教师精心编写而成的,是人类文化遗产的精华,是学生学习的材料之一,是教师教学的依据,在学校教育的历史上占着重要地位,对人类文化遗产的继承和社会的文明进步具有重要作用。教科书不仅提供了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还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指导。有了教科书,教师就不必每一科目、每一节都自编教材,可以节省相当的精力和时间做其他方面的教学准备及更好地辅导学生学习。教师认真阅读教科书,能加强对知识的理解,把握知识的逻辑联系,并可以获得一定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等的知识,从而丰富pck。
教学参考书是供教师备课时参考用的辅助读物,有的叫“教学指导书”,有的叫“教师教学用书”。叫什么名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怎样认识它。对于编者来说,他所关心的是要研究编入哪些内容,才能对老师备课时确实有“参考”价值,教学中确实“管用”。而对于使用者来说,则要对教学参考书的性质和作用有个正确而清醒的认识。我们认为,各科教学参考书的作用仅仅在于“参考”,它只是对课本内容的编排意图作一点说明,对有关内容作一点分析,对练习题的命题意图和解题思路加以提示,在教法上提一些建议,提供一些备课资料而已,不能任意夸大它的作用。教学参考书只是教师钻研教材、设计教学方案的“向导”,而不应该成为束缚教师手脚的“紧箍咒”。所以,我们应从正反两面来看待教学参考书,好的教学参考书的确能为教师的教学提供支持与帮助,并能丰富其pck,但另一方面,又不能过分迷信于教师教学参考书,以至于“销蚀”了自己的教学个性。
5.阅读专业书刊。
教师是具有自我教育能力的人,他们可阅读专业书刊,或与同事讨论有关问题,并对新的教学策略进行试验。无疑,当教师养成了自定目标和选择实现目标的活动方式的习惯时,他们的专业水平会得以提高,因此,阅读专业书刊是值得在教师知识发展中提倡和推行的。教师应尽量抽出一些学习时间,用来阅读专业书刊,以便促进pck的发展。
阅读专业书刊可以使教师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它能全面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阅读是教师从自己的实际出发而进行的一种求知活动,阅读是教育由过程升华为艺术的阶梯,是教育者放射人生光华的必需储备。阅读专业书刊也是发展pck的重要来源之一,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重视它所起的作用。
职前知识对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的丰富和发展也起着一定的作用,所以它是pck的一般来源。
就目前的现状而言,欲从事教师职业的大学生,皆须接受师资培育课程,学习教学的专业知识。许多相关研究指出,新任教师的教学知识来源,的确与在学校期间所接受的专业训练有关,但由于师资训练课程较偏重学理的探讨而缺乏实际的运作,以至于新任教师往往不知如何具体运用以前所学的教学知识,因而慨叹“当了老师之后,才开始学习如何当老师”。
欲从事教师职业的大学生的学科知识背景和专业教育课程,同样对教师的pck的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些研究表明,新任教师的学科知识背景影响着他对某一特定学科的概念理解。比如,在物理方面是专家的教师不能识别生物课本里的中心概念;而生物教师不能纠正物理章节里的错误概念。
专业教育课程也会促进学科教学知识的发展。专业教育课程是特定学科的方法课程,是专门为学生获得特定学科内容知识而设计的。从理论上来说,方法课程是关于讲授某一学科必要的知识。它主要涉及学科的结构、讲授该学科的可供选择的基本原理、学生获得该学科知识的阶段和过程、该学科的改革趋势以及特定的教学技巧等。
尽管职前知识被视为pck的一般来源,但它的作用也不应完全忽视。
优秀比较教育研究论文(案例13篇)篇八
微格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通过影像设备把教学实践过程拍摄下来,便于获得其教学课程的直接反馈,并通过后期慢放、暂定等手段进行研究、讨论及分析。例如录音法是用录音笔等设备把教课内容从头到尾录下来,课后听录音来检查自己声音的大小,吐字是否清楚,表述是否准确等。促进学生更快掌握教学技能。通过利用多媒体设备,使课堂内容更加多姿多彩,上课气氛活跃,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扮演一定角色,学生通过“主人公”的定位能够更好地融入课堂,迅速地找到自己的问题所在。
3.2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
在音乐课程中实施微格教学法的第一步,就是学习音乐理论。理论学习是技能训练的基础,运用微格教学法,首先是承认学生间的差异化。像声乐、舞蹈、钢琴这种技艺型课程,第一步要分析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基于学生能力水平和自愿原则,把学生分成基础、中级、高级组。不同小组制定不同的教学课程和教学指标,同时设置分组测评机制。把无音乐基础和音乐基础相对一般的学生分到基础组,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学前音乐教育必备音乐技能,例如:唱跳及演奏的能力,发展他们音乐兴趣,加强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中级组汇集音乐基础良好的学生,在基础组的课程上,加大学习的困难程度。要求熟练掌握学前音乐教育的各种必备技能,比如音乐系统的理论知识体系、较高水平的全面技能,包含幼儿园音乐活动的统筹管理能力、分析表达能力、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高级组是音乐基础优秀的学生,学生要有独立欣赏感知音乐的能力;可以准确处理和表达歌曲;可使用打击乐器为儿童表演作即兴伴奏;除此之外,要时时关注学前音乐教育的改革形势,随时了解最新的教研成果,拥有不断自我进步,开拓创新的能力。
3.3定期举办“小课堂”汇报学习效果。
定期总结课是微格教学法中一个重要教学步骤,它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技能的训练方式。老师要通过判断全部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来鼓励学生,每一个学期的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都要以“小讲堂小课堂”的方式展示学习成果,起到互相观看、互相督促、互相学习的效果,即使胆子小的同学也有畅所欲言的.机会,学生之间也会更好地学习借鉴,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从而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定期总结课把学习和实际相结合,人才培养目标明确,这对学生的“职业化”、“技能化”的培养力度非常大,中职学前教育毕业生质量明显提高,具备较强的竞争力。所以,音乐课中运用微格教学法会更好地培养所需的教学人才,有利于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在微格教学法下音乐教学不再是简单无趣的重复练习,而变成趣味横生的“微型课堂”。
4结论。
微格教学法作为一种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其优势是显而易见的。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壮大,社会对幼儿教师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微格教学法可以让学生提前进入老师的角色,系统地培养多种教学技能,为他们将来进入社会走上讲台,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音乐教师打下牢固的基础。微格教学法在大力提倡教学改革的今天一定会推动教育教学登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优秀比较教育研究论文(案例13篇)篇九
供应链金融是运用供应链管理的理念和方法,为相互关联的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活动,其实质是为供应链链条上的企业提供的金融服务,这种服务穿插在供应链之中,同时也是贸易带动下的金融与物流服务。其主要模式是以核心企业的上下游为服务对象,以真实的交易为前提,在采购、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提供的金融服务。由于每家企业都有自己的供应链,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供应链金融网络。不同的企业把自己的服务产品化,并赋予不同的产品名称,但这并不会改变供应链金融的本质。
中国银行行长陈四清认为,供应链金融指金融企业与物流企业在供应链链条上寻找核心企业,并对其上下游企业融资。银行业目前主要通过与电商企业、物流企业进行合作来发展新的市场领域。电商和物流企业都拥有庞大的客户群,银行通过它们可以轻松地介入某一行业或领域。
供应链金融具有很多益处:第一,能够为众多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第二,能够提高银行贷款的安全性;第三,能够加快货币资金的流转速度;第四,能够快速提供经济预警;第五,能够促进多业融合,跨界经营,增强经济创新的动力。
二、供应链金融发展的特点。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供应链金融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1.金融业与物流业两业融合发展。
供应链金融业务创新主要来源于金融产品创新,如银行业与物流业相结合可以创造出以下新产品:订单融资、保单融资、电商融资、金融物流、贸易融资、应收账款质押融资、预付账款质押融资、进出口项下质押融资、仓单质押、动产质押、担保品管理、保兑仓、保理仓、融资租赁、互联网金融等,这一系列新产品都需要与物流企业进行合作。
金融与物流都是交易中介,金融是付款的中介,物流是付货的中介。物流企业要保证货物的存在与交付,无论交易形式如何变化,只有货物交付才能代表交易的最终完成。
2.金融与物流融入电子商务平台。
几乎所有的电子商务公司在提供交易平台的同时也提供融资平台,因此其网站必然具有两个方面的功能,其中一个是融资功能,另外一个是物流功能。为面向买卖双方开展融资,各主要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都推出了专门针对电子商务的融资产品。金融、物流与电商三者紧密联系在一起,就产生了一种新的业务形态,即网上交易、网上融资、网下交付。
电子商务改变了传统的交易方式。电子商务环境下,交易不再受制于时空限制,交易环节缩短,碎片化订单能够更好地反映真实需求,快速交易要求快速交付,能够为小企业提供销售市场,降低它们的融资和交易成本。
3.互联网金融潮流兴起。
开始出现互联网金融,这是一种利用互联网技术完成的金融活动。这个定义是比较宽泛的。互联网金融活动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大幅度降低了金融门店的交易成本,其主要表现为网上银行、个人对个人(p2p)网络借贷、电商融资、基金理财、第三方支付、市场担保贷款等形式。
对非金融机构来讲,互联网金融主要指余额宝等活期理财增值服务,它们之所以会介入金融或类金融业务,其主要原因就是所有平台企业都看上了交易中的资金沉淀这一点。当然,其前提是供应商同意延期回款,大的电商可能半年才回款,有的一两个月回一次款,因此它们的特点就是大数据、小微贷,而绝对不会一次性贷给企业上亿元的资金,因为这样风险太大。
对金融机构来讲,互联网金融主要表现为网络银行业务,如工商银行的网络银行业务占到了全部业务的78%,平均每秒就有6500笔业务产生。
4.在线供应链金融平台化。
接下来再谈一谈在线供应链金融。招商银行副行长唐志宏认为,供应链金融的线上化并不改变供应链金融的实质,却改变了供应链金融的业务模式与风险管理技术。其特点有三个:一是发展行业金融、平台金融、生态金融。二是加快放贷速度,简化操作,提高效率。过去,银行对企业放贷至少需要一个星期的时间来进行审批,而现在借助在线供应链金融,提出申请后只需要四个小时就可以放贷了。三是利用大数据来管控风险,可以做到信息对称。
5.大宗商品在线交易艰难前行。
商家对顾客(b2c)电子交易在零售业取得了成功,但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平台的经营却遇到了困难。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七个方面:一是线上交易量不大,买卖双方仍然习惯于传统模式;二是政府限制远期合约交易,对上线交易吸引力减小;三是系统开发与运营成本较高,许多企业资金不足;四是竞争激烈,目前有800家左右的大宗商品电子商务,其模式大同小异,电商集中度不高;五是与物流实体脱节,信息系统不统一,仓储运输环节能力不够,动力不足;六是大额交易,其合同与结算比较谨慎;七是大宗商品电子商务中,企业自营的平台比较多。宝钢、鞍钢、首钢都建设了自己的电商交易平台,销售自己而非其他钢铁厂的货物,这样的自营平台试图整合交易客户的内部供销链,而交易客户因存有疑虑并不愿意上线。大宗商品电商化应该是今后发展的方向,市场量大,是生活品的十多倍,其突破口可能在于金融与物流的相互结合,即融资与货物监管相结合。
6.在线融资业务需要综合考虑众多因素。
很多电子商务公司开展了在线融资业务,开展这些电子商务业务必须综合考虑以下因素:一是在线融资产品设计与规则、信息系统与金融机构接口、授信额度及管理、融资客户的关键信息;二是融资管理因素,如账户、贷款、保证金、货值、流水、时间、合同号、预警等;三是货物监管因素,如监管地、库、位、合同、质物清单、总额、折扣、底线、人员、权限等;四是仓储系统因素,包括进出存、盘点、移位、补换货、查询、单证、标志、登记、公示、过户等;五是收费与结算因素,如多点、多客户、多货主、多银行统计、信息报送等;六是征信因素,如企业基本资料、评估报告、预警报告、证据、视频等。
在线融资业务必须考虑所有相关要素,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很少有企业能够把这一整套做全。
三、供应链金融发展的情况。
总体来看,20xx年我国质押融资的情况非常不好,经济增速放缓,产品全面过剩,行业风险过大,资金链条产生了多米诺效应,一个行业接着一个行业的资金链断裂,导致官司增多,全行业诚信体系正在经受严峻的考验,从贸易商传导到了生产商,从内资银行波及到了外资银行。
20xx年,信用问题已经危及到了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造成了全链信用风险,上下游企业账期过长,赊欠严重,透明度差,企业重组、人员变更等对链条的信用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在面临生死存亡的威胁时,企业诚信缺失状况严重。20xx年多数企业选择不还钱,金融机构遭受多方冲击,在钢贸事件中遭受损失最大的就是银行,银行成为最终的承担者。可以说,银行对质押融资是又爱又恨。
上海钢贸事件所暴露出的企业联保制度的弊病,其实就是企业之间的关联串通,一家企业贷款,四家企业进行担保,贷款100万元的时候其他企业还有能力进行补偿,贷款一亿元的时候谁都不能互相担保了。
最近,电商融资风险问题备受关注。电商的信用从何而来,一家电商的注册资本为两亿元,而其运营的资本是四千亿元,这个风险是极大的,因此电商需要进一步积累信用。
四、大数据背景下供应链金融的特点。
在大数据背景下,供应链金融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特点:一是速度快。交易的速度快,付款的速度快,要求我们物流的速度也要快。二是流程标准化。流程标准化实现之后进一步实现了信息化。大家之所以相信余额宝,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的流程是标准化的,并且实现了信息化,它的规则是透明的,是不会轻易变动的,进而实现了平台化。三是融合化。制造业、商贸业、金融业、物流业与市场之间形成了相互融合的局面。
上述特点要求我们在相应的物流业务方式上,也要发生改变,即快速响应、快速分拣,以满足小批量、多批次、可视化、网络化等的需求。同时,上述特点也会对物流设施的规模、布局、构造等产生影响。过去,一个仓库只租给一个货主,现在是一个货架就有六七个货主,且进货频次加快,由原来的一个月进一次货到现在的一个星期进一次货。物流企业必须尽快适应这种业务节拍。
五、大数据应用的条件。
当前我们做供应链金融,实际上就是借助大数据来控制供应链金融的风险,只有通过大数据来全方位地了解企业信息,才能更好地判断企业信用的好坏。
目前,大家异常关注大数据如何使用这个问题。本人认为,要使用大数据,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第一,要确保基础数据的.真实性。使用大数据,要求基础数据必须是真实的。比如,地方gdp之和超越国家总量,利用集装箱重复装卸计算吞吐量,关联企业互开发票增加销售额等,会致使数据失真。
第二,数据要能够聚焦成指标。数据如果不能形成指标的话,对我们来讲是毫无意义的。
第三,不同数据体系之间要互联互通。部门数据、行业数据、企业数据相互割裂,大数据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第四,要积累准确的参数。在实际工作中,基础参数极为重要,特别是临界参数,也就是那些将要发生方向性变动的参数。
第五,要具有先进的数据应用理念。数据是客观的,但也与数据使用人的认识和判断有关。回顾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所采取的应对措施,之所以与其他国家的办法不一样,就是因为我们使用数据的理念与西方国家不同,当年我国通过四万亿元投资来刺激经济的理念就源于凯恩斯主义。
六、供应链金融发展的趋势。
1.向信用担保方向发展。
电商企业根据自己所掌握的数据,对客户的业务与信用进行分析,在安全范围内提供小量、短期融资,将沉淀在网上的无成本资金盘活。
2.向实物担保方向发展。
房地产、货品、仓单仍然是主要的担保物,应收和预付背后也要有真实的贸易存在。
3.向商贸、金融、物流一体化方向发展。
最近出现的深圳式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其整个过程具体如下:研究需求—设计(发现)产品—委托加工(收购)—融资、支付—掌控物流各环节—海关两检—销售通道—货物交付。这是一种把金融、贸易、生产糅合到一起的供应链管理模式,该模式在各个行业都可以应用。
4.向电商、金融、物流合作平台方向发展。
电商、金融、物流合作平台是大数据的汇集者。交易平台与物流系统集成,与支付系统集成,与交易融资系统集成,实现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商流的统一,确保交易资源真实可靠,贸易行为真实可靠,担保物变现渠道畅通,担保物价格波动监控实时等。
七、如何为供应链金融提供更加安全的发展环境。
第一,要改变考核体制与机制,既不要填鸭式贷款,也不要釜底抽薪。上海钢贸事件的爆发就是一个填鸭式贷款非常典型的例子。在四万亿元投资的刺激下,银行追着向企业填鸭式贷款,结果企业一用就出事,这实际上就是供大于求情况下出现的诈骗行为。我们既不要在同一地点再次跌倒,也不要跌倒后就不爬起来了。有些中央直属企业退出供应链金融业务,实际上就是跌倒后不再爬起来的行为。
第二,重视大数据,用好大数据。在行业判断、企业评估、风险控制中要让数据说话。
第三,构建供应链网络金融体系。当前,单条的、短的供应链风险无法避免,必须把眼光放大到整个供应链网的范围之内,才能发现到底是哪个点上出了问题,会不会传导以及何时会传导到这条链上来,要防患于未然。
总之,希望供应链金融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优秀比较教育研究论文(案例13篇)篇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各界对人才的要求也有了提升,为了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我国近年来也在不断地进行教育改革,以使学生能够接受到更好的教育,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以及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此过程中学生势必会接收到不同教师的评价,学生如何在不同教师的评价下保持良好的心态,教师如何掌握正确的评价学生的标准和方法,都是目前教育界十分关注的话题。
1.充分尊重学生。
教师应该意识到对学生进行评价是为了提升学生的自信心,而不是单纯地对学生的表现进行主观意识的评价。另外,在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也要注意自己的语言和语气,多用积极向上的话语来激励学生进步,而不是采取呵斥、侮辱的词语来伤害学生自尊。同时,教师也应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有学生将所有知识都掌握得非常好,也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等问题,教师同样是从学生时代成长起来的,因此应该更加了解学生此时的心理状态以及行为方式等,可以以交流或引导的方式使学生明白这其中的道理。
2.积极使用激励的话语。
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不可能全部都使用赞扬的话语,因为会导致学生无法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但可以多使用激励学生进步的话语,如在教师公布学生考试成绩时,可以说学生相较于上一次有了哪些进步,继续努力一定可以得到更大的提升等。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或一个动作都会引起学生的重视,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个特点,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多用肢体语言,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教师的肯定,也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能使学生提升自身的自信心,同时也能够有效提升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感情。
3.使评价主体趋于多元化。
对于在学校接受教育的学生而言,其通常将教师的评价视为评价自身的唯一标准,因此可以设定多种评价板块,如家长评价、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同学之间互相评价等,如此一来可以避免学生在教师对其评价后产生自卑心理,也能够使学生从各个方面发现自身的优点和缺点,这对于学生今后的性格养成和素质提升都有很好的推动作用。另外,在家长对孩子进行评价的过程中也能使家长更加了解学生,而不是将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也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其可以充分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和自我分析,通过自我评价,可以针对自己某段时间内的学习、为人处事、对未来的规划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这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同时这也充分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
4.改变评价内容和目标。
传统的评价内容和目标多是围绕着学生的学习成绩、课堂表现等方面,如今应丰富评价内容和目标,如个人素质、动手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创新能力等,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符合当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和发展趋势,并且对学生来说也较为公平,毕竟单以学习成绩一个标准来定位学生是非常不科学的。当代教育讲求培养综合型人才,因此教师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评价学生,并且通过教师的评价和指导使学生各个方面都能得到提升,如此一来则可以挖掘出学生更多的潜力,促进其全面发展。
5.关注个体差异。
每个学生的性格、学习能力、擅长的领域都不同,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也要注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教师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也应有所不同,但共同点是应多使用鼓励、激励的正能量话语,但也要把握好分寸,使学生既不骄傲又不自卑,这也是一项非常考验教师评价能力的艺术,教师将评价的作用发挥得好则可以使学生得到很好的发展,否则势必会对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不良影响。
6.发挥诊断功能。
人们通常会误认为评价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整体论断,在很多教师和学生心中也是一样,因此今后应尽量使学生和教师充分认识到评价的真正作用,评价可以使教师、学生本人以及周围的人更加清晰明了其正处于何种状态,以便于进一步发现学生产生此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该如何帮助并引导学生解决这些问题,从而使教师起到除了传授相关知识和技能之外的另一个作用。所谓教书育人,教书是一部分,育人也是一部分,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可以使学生更加清晰的人认知自我。
【参考文献】。
作者:庄敬诒单位:昆山市周市镇金澄幼儿园。
优秀比较教育研究论文(案例13篇)篇十一
摘要: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高中美术教学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但在传统的高中教学体系中,由于美术学科不是主科,难以引起学校教师的重视,甚至予以忽略。因此,强化高中美术教学迫在眉睫。对此,教师应积极探究提高高中美术教学有效性的方法,以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关键词:高中美术教学;现状;问题;对策。
自从我国开展素质教育以来,学科的均衡性教育逐渐被提上日程。高中美术是高中阶段的学科之一,因此,教师必须不断摒弃传统落后的教学观念,走出应试教育教学的思想误区,按照高中美术的教学目标和要求,综合考虑美术专业的独特性和学生的受教情况,采取合理的教学手段,力求提高高中美术教学水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高中美术的教学价值。
(一)对高中美术教学缺乏重视。
在高中阶段,为了追求升学率,学校一直非常重视高考科目,将主要的精力和时间全部花在重点学科的教学上,而对于美术这种辅助性学科,一直缺乏足够的重视和了解。很多学校领导和教师认为美术学科价值不大,并不能直接带来教学成果,甚至不断挤压和占用美术学科的教学时间和资源,导致美术学科的教学工作流于形式,难以有效开展。
(二)学生对高中美术缺乏学习兴趣。
尽管高中开设美术课程,但很多学生却难以提起兴趣,学习美术的积极性不高,这主要是因为以下几个因素。首先,初中美术课程紧张,教学时间有限,很多教师只是单纯地讲解美术技能,难以衔接上高中美术鉴赏知识,导致学生兴趣不高。其次,很多学生缺乏丰富的美术鉴赏知识和经验,不能很好地理解课程内容,使得学生和教师之间难以形成互动局面。另外,高中繁重的学习任务和压力使学生往往无暇顾及美术知识的学习,甚至懈怠敷衍美术课,导致高中美术教学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缺乏完善的教学设备设施。
美术课不同于其他的学科,需要大量的教学设备和设施予以支撑,但是由于升学率和教学水平是评价学校优劣的主要指标之一,所以很多高中学校都将教学重心放在了高考科目教学方面,对美术教学的资金投入和设备投入远远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教师只能简单地进行理论讲解和说明,学生难以感同身受地体会到美术的美好,鉴赏和分析能力也很难提升,使学生逐渐对美术课失去信心。长此以往,导致很多美术课不能顺利开展和持续。
(四)美术教师专业技能和教学水平不高在教学过程中,很多高中美术教师仍然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观念过于陈旧和落后,过度加大对美术技法的授课比重,而忽视了对基础理论知识的讲解,难以满足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同时,由于高中美术学科不受重视,美术教师地位较低,参加深造进修学习的机会不多,教学研讨的次数也较少,导致美术教师的专业技能难以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综合教学水平低下。另外,美术鉴赏涉及的知识较多,涵盖面很广,而很多美术教师缺乏丰富的知识体系,见识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美术教学水平和质量。
(一)全面提高高中美术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教学水平。
随着新课程改革理念的不断渗入和推进,在高中美术教学中,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已经被新型的探究学习模式和研究学习模式所取代。美术课程的开展,不仅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知识和审美能力,还更加强调多门学科的吸收和融合。这种新的教学理念对高中美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该顺应教学发展潮流,不断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及时学习最新的美术知识和技能,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同时,教师还应该采取科学的教学方式,构建美术知识结构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等多种现代化设备。
尽管目前很多高中学校均配备了多媒体等设备以便辅助教学的顺利实施,但据相关资料研究表明,多媒体设备在美术教学中还未得到广泛应用。与传统教学设备相比,多媒体设备能够提供极大的信息,实现资源共享,并且动态展示更为形象生动,能够直接触动学生的感知技能,让学生获得良好的体验,更容易接受和理解所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因此,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运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授课,以适应新课程理念和现代教育模式的普及和发展。
(三)建立完善的高中美术教学评价机制。
高中美术教学评价机制是否完善是衡量高中美术教学水平和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完善的评价机制除了评价教师教学水平之外,还应评价学生的整体学习表现和水平。在对高中美术教师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应该理性分析和评价,综合考虑多方因素,以便提高教师的工作热忱,使其更加积极地投入到教学中。在评价学生时,教师可以对学期开始、期中以及期末三个阶段进行评价,并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互相评价和自我评价,使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了解自身的学习情况,并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及时调整自身的学习方法和心态,以便强化学生的感知能力,提高自信心,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成绩,取得较大进步。
(四)构建科学的美术知识结构体系。
高中是学生整个生涯中极为关键的环节之一。在高中阶段,学生所需学习的高考科目也较多,任务繁重,学习压力很大,再加上很多高考科目也随着年级升高难度逐渐加大,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心态和情绪,学习兴趣大大降低。高中美术课程时间短,内容多,而且相对较为枯燥,为了进一步改善和调节学生紧张的学习节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美术教师必须强化对美术知识结构的整合,构建健全条理的知识结构体系,确保其实现科学性、层次性和规范性。另外,教师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对比,仔细观察和分析这些作品的优点,在学习理论的同时强化实践,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优秀比较教育研究论文(案例13篇)篇十二
自约瑟夫・奈(josephs.nye)提出物流服务供应链概念以来,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就在理论界渐渐展开,不仅包括国家之间的关系,还逐步引入到其他各种与国家竞争类似的关系之中,物流服务供应链的概念就从此产生了。
1.1物流服务供应链的含义。
物流服务这方面国内外学者研究还是很多的,但是对物流服务供应链的研究却比较少,当前还没有达成一致的看法。高宏军等提物流服务供应链是指由物流能力集成所形成的物流服务集成商为核心,顾客物流服务需求作为为原动力,通过链上各个节点企业之间所签订的合约对服务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进行很好的控制,控制链上所有的物流资源,将服务能力管理、服务流程管理、服务绩效管理与服务价值管理进行综成所形成的从单一物流服务分包商到物流服务需求的功能网链型结构模型;申成霖等认为,物流服务供应链核心企业是集成物流服务供应商,目的是为物流需求方提供全方位立体的物流服务。。整体来说,狭义的物流服务供应链可理解为:为提供一体化的集成物流服务,从上游的功能型物流企业到集成物流服务供应商再到下游的客户所形成的链条式供需合作结构;而广义的物流服务供应链则可以伸展至更上游的物流设施设备、信息技术等提供商,并包括中间所有企业或部门所组成的合作结构,为实现一体化物流服务需求而互相配合的组织。
构建lssc的目的是为物流客户提供满意的、及时可靠的物流服务要整合资源,通过发挥优势,利用整条物流服务供应链有形的物流设施设备和无形的物流管理知识,。通过提升lssc的物流服务品质,不只能降低直接客户的生产经营成本,更重要的是能够满足下游客户方方面面的需求,进而为生产企业在生产、物资、开销以及差异化等方面带来竞争方面的优势。现在总结lssc的特点如下:
(1)表现高度集成化。
围绕各种物流资源的迅速整合来满足客户需要。
(2)存在高度的复杂性。
从实质上讲,lssc是一个延伸到全国乃至全球的巨大物流网络,同时又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因而它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首先,从系统的整体来看,lssc包含分包商、集成商以及客户等很多企业,而且同类企业一般还有很多个,而不是一个,而每个企业内部又包含了诸多部门、环节。其次,从系统相互作用的复杂性来看,lssc的各个成员企业之间、企业内各部门之间都存在复杂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交互作用,存在竞争、协同的关系,只从系统集成的角度看,就包含了技术的集成、文化的集成、资源的集成、现金的集成等。最后,lssc可以说是一个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影响的开放系统。
优秀比较教育研究论文(案例13篇)篇十三
所谓的数据挖掘,具体指的就是在海量且模糊随机数据当中提取出隐含其中,同时具有潜在价值的信息与知识过程。将数据挖掘技术应用在教育教学当中,可以对海量数据予以深入挖掘与分析,进而获得数据当中所隐含的潜在信息内容,更好地为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人员决策提供有力支持[1]。
二、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中的数据挖掘技术应用。
2.1在教学质量提升方面的应用。
高等院校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管理的质量,教务管理部门会在学期期末测评学员领导与任课教师的教学思想、态度以及教学方法等,并且根据最终的评分结果来明确教师的教学质量。然而,受评价人员对标准理解以及把握程度的影响,学生评价仍存在随意性特征。在这种情况下,导致评分结果很难对教学效果进行真实地反映,因而也影响了教学质量的评估。但是,将数据挖掘技术应用在教学质量评估方面,通过对关联规则算法的合理运用,可以将教学质量评价当中的不同指标权重系数进行设定,并通过apriori的算法来扫描数据集,在数据挖掘的作用下,获取学历、年龄以及职称三者之间存在的联系,同样也可以获得教学质量和方法的关系[2]。为此,高校教务管理部门就可以将获得的规律应用在教学管理实践当中,合理地设置督学小组并制定出听课制度,将教学课堂教学的质量真实且客观地反映出来,实现高校教学水平的全面提升。
2.2课程体系结构的有效完善。
高等院校教育体系当中的专业建设作用十分重要,所以,必须要具备高质量的课程体系结构设置。在对学生成绩数据库以及毕业生去向数据库等多种数据信息进行数据挖掘以后,可以通过对关联分析与序列模式的分析和探究,获得数据与数据间存在的相关性。其中,课程间的关系和先后顺序亦或是课程和课程体系结构之间的关系等等。在此基础上,保证学习高级课程前事先学习先行课程。以计算机专业《数据结构》为例,在教学中将《c语言》作为重要的先行课程,以保证学生在学习《数据结构》内容的时候可以具备良好语言基础,更深入地理解并灵活地应用数据结构当中的算法。而在完成《数据结构》学习以后,应根据学生就业走向和市场的实际需求来确定是否安排《java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成绩实现了有效地提高,更利于学生未来就业。除此之外,对内容重复的课程进行有效地压缩,将落后的课程内容适当地删除,与专业特点相结合。由此可见,将数据挖掘技术应用在高校教学中,对于专业建设以及课程改革决策具有积极的作用。
在网络教学中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可以从web文件以及web活动当中选择出用户较为感兴趣的有价值模式以及信息,这就是所谓的web挖掘[3]。因为接受教育对象在多个方面都存在差异,具体表现在个人学习目标、学习能力与知识基础的差异等。为此,网络教学也必须要能够适应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可以把不同用户学习状况与轨迹详细记录并存放至数据库当中,通过对web挖掘技术的合理运用,在序列模式挖掘的作用下合理地分类文档,以保证学生信息检索速度的提高。另外,也可以根据学生访问浏览的数据挖掘并分析,针对访问的数据展开聚类分析,以保证更好地了解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并为其推送相关内容。与此同时,可以在相关联的页面当中合理地设置超链接,对网站结构予以有效地改善,确保页面间的链接与用户访问的习惯更吻合。结束语:总而言之,在高校教育教学中合理地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可以在大量数据信息当中处理并提取出更具价值的信息内容,促进高等院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特别是评估与决策方面,数据挖掘技术的作用更为明显。除此之外,该技术也可以应用在网络教学当中,使得网络教学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在教育教学中充分发挥自身的效用。上文针对数据挖掘技术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实际应用展开了相关性地研究和分析,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帮助高校进行决策,为学生提供更为理想的学习环境,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增强高校教育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参考文献。
[2]孙健,赵鹏,雷鸣等.数据挖掘技术在高校教学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资讯,,12(17):146.
作者:马英英单位:湖南信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