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总结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发现自己在某个方面的特长和擅长,为未来的发展做出准备。小编精心挑选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和思考。
专业地球之巅心得体会(通用14篇)篇一
“地球之巅”是指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中,海拔高度达到了珠穆朗玛峰之上的一片地区,这里景色优美,山势险峻,一直引起着人们的好奇和探索欲望。我最近有幸去到了“地球之巅”,对这里的经历和体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我将分享我的心得和体会。
第二段:令人窒息的景色。
登上“地球之巅”,最先映入眼帘的是绵延的雪山,天空湛蓝,云海静谧。站在这里,看着山脉之间的云海扭曲,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云中之间。在这里,山顶的自然景观令人叹为观止,令人窒息的景色让我感到自己的渺小,也更加强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感慨。
第三段:身体和心理的挑战。
登上珠峰之前,需要进行严格的体能训练和心理调整。每个晚上都要适应高海拔环境的缺氧,有时钻进睡袋里,仍感到呼吸困难。在这个高寒环境下,饮食也是一大挑战。但是,在战胜这些困难过后,我感到自己的体力和毅力都得到了锻炼,对自己产生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第四段:超越自我的巅峰体验。
攀登珠峰的过程中,第一次到达海拔5000米,我的心跳加速,满脸热汗。但是,当我最终攀登到海拔8848米,在大地个高处的那一刻,我感到燃烧在心中的火焰在那一刻盛开,超越了自我,也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无论是攀登的过程还是获取最终成功的那一刻,我都体验到了自己的巅峰状态。
第五段:珍惜与保护大自然。
此次“地球之巅”的经历让我认识到,珍惜和保护大自然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么美好的自然风光需要我们一同来守护。我们需要保护好这些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以便给后人留下更好的生活环境。通过这次旅行,我也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自然是我们的家园,需要我们一起呵护。
结论:最后我想说,经历过“地球之巅”的挑战,我感受到自己的身体和心灵的成长和提升,更重要的是,这次经历让我意识到了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够保护我们美丽的家园,让其自然和生态环境更加美好。
专业地球之巅心得体会(通用14篇)篇二
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是世界上最高峰,成为人们向往、探索的对象。作为一名教师,我有幸踏上了这片神奇而又神秘的土地,深深感受到了珠峰独特的魅力,这是一次难忘而又珍贵的体验。
一、启程前的准备。
我和同事们一起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我们准备了足够的衣物、帐篷、食品、药品等必需品,以应对高海拔和严寒的环境。几个月来,我和同事们也进行了大量的聚会和谈话,以讨论如何更好地应对和适应高海拔环境,以及身体保护等方面的问题。
二、登山的感受。
当我刚踏上珠峰的时候,我惊讶地发现,我居然能够在8421.95米的高度呼吸,我感到无比的激动和感动。整个过程需要耗费大量的能量和时间,身体有些许不适,但是心情却是从未有过的兴奋,我很快就适应了这种环境,并开始了向着峰顶不断攀登。
三、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珠峰高海拔的环境下,每个人的身体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刺激。人与自然相互作用,我们不断探索、适应自己。在征服自然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忘记敬畏自然,珠峰以其独特的地理和自然条件,向我们展示了自己的伟大,自然告诉我们保护珍视这片美好的土地,尊重她是从我们每个人做起的。
四、视野的开阔。
征服珠峰是一次难忘而又宝贵的体验,我们可以在这里看到神奇的大雪山,感受到自己的渺小,领略到生命的意义。登上珠峰后,我的视野得到了极大的开阔,这令我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更深刻更明醒。
五、回归的体验。
征服了珠穆朗玛峰,我们开心地拍照留念,在这个神奇的地方回归自然,回归生活,令我发现自己内心的平静和宁静。这种感觉是无与伦比的,我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懂得珍惜和享受人生。
总之,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是一个神秘而美丽的地方,它反映了自然的本质和伟大,同时也使我们成为了更好的人。征服珠峰令我获得了宝贵的体验,并使我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更新和更深刻的感受。
专业地球之巅心得体会(通用14篇)篇三
登山,对于我来说是一种可望不可及的运动,一种不可完成的运动,一种拿生命去冒险,拿生命当赌注的运动。我向来不爱体育,但对于一些在体育上取得成就的人,我是很敬畏的。比如这篇文章的主角。
文章的内容不说也知道:1960拈月,几名中国登山运动员开始了与大自然与冰雪山峰的斗争。他们誓言不到8848米的顶峰绝不后退。他们要这样做,他们会告诉世界人民,中国不是懦弱的,中国人民同样也不是甘拜下风的。无论雪峰给予他们多少阻碍,他们仍然斩钉截铁地前进。后退意味着放弃,意味着失望;失信,也意味着失败。终于,他们成功了。
其实,人的信念往往是拯救自己的最好办法。在危难时刻,需要的就是顽强的意志与坚定的信念。我跑800米的时候,常常都是靠信念跑下来的。尽管成绩不是很理想。
虽然,我不喜欢体育,但仍能被其精神所感动;虽然我不是登山健将,但却能通过这些体会登山的苦与乐;虽然,我没毅力,但看了此文后,相信我会有所行动。
我知道,在我心里,已经有了行动。
登山,对于我来说是一种可望不可及的运动,一种不可完成的运动,一种拿生命去冒险,拿生命当赌注的运动。我向来不爱体育,但对于一些在体育上取得成就的人,我是很敬畏的。比如这篇文章的主角。
文章的内容不说也知道:1960拈月,几名中国登山运动员开始了与大自然与冰雪山峰的斗争。他们誓言不到8848米的顶峰绝不后退。他们要这样做,他们会告诉世界人民,中国不是懦弱的,中国人民同样也不是甘拜下风的。无论雪峰给予他们多少阻碍,他们仍然斩钉截铁地前进。后退意味着放弃,意味着失望;失信,也意味着失败。终于,他们成功了。
其实,人的信念往往是拯救自己的最好办法。在危难时刻,需要的就是顽强的意志与坚定的信念。我跑800米的时候,常常都是靠信念跑下来的。尽管成绩不是很理想。
虽然,我不喜欢体育,但仍能被其精神所感动;虽然我不是登山健将,但却能通过这些体会登山的苦与乐;虽然,我没毅力,但看了此文后,相信我会有所行动。
专业地球之巅心得体会(通用14篇)篇四
地球之巅,指的是位于珠峰的顶峰,海拔8848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山峰。登顶珠峰是登山家和探险爱好者的梦想之一。站在地球之巅,可以俯瞰山脉和云海,感受到无与伦比的壮美景色,这也是许多人一生中最难忘的经历之一。
第二段:体验登上地球之巅的过程与感受。
登上地球之巅需要经过几天的徒步挑战,这是一项非常费力的体力与意志的考验。攀爬过程中,令人窒息的寒冷和缺氧的环境让人感到无比压抑和困难,但当我们踏上山顶时,眼前的景色让所有的辛劳都值得。我看到了远离尘嚣的宁静和宏伟的山脉和大气层中的云海,这是在地球其他任何地方都无法体验到的。站在那里,我感受到了自然的伟力和人类的微小,同时也让我更加珍惜生命和珍视自然。
第三段:对世界的思考和反思。
登上地球之巅不仅仅是一次冒险和探险,也是对我们所处世界的一次深思。站在山顶,我看到了人类对自然界的侵占和破坏。冰川的消融和山峰退缩的速度越来越快,这是全球变暖和环境污染的结果。我们必须意识到我们的责任,保护地球的生态系统和环境。我在山顶上发誓要倡导环保行动,并成为环保事业的积极参与者。
第四段:对生命的重新审视和发自内心的感激。
登上地球之巅不仅仅是一次征服自然的壮举,更是一次对生命的重新审视和感恩。攀登珠峰的过程中,我意识到了自己的弱小和脆弱。山峰上的极端环境随时可能夺去我的生命。这让我更加珍惜每一天,对于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和每一个人心存感激。我们每个人都是生命的奇迹,应该学会珍惜和感恩。
第五段:回顾与展望。
登上地球之巅是我人生中最难忘的经历之一。这次经历让我学到了很多,不仅是肉体上的挑战,更是心灵和精神上的一次审视和成长。我希望将来能继续探索世界的其他地方,发现更多的美和真理。但是,无论我去到哪里,站在地球之巅的景象和心境将永远铭刻在我的内心深处。
专业地球之巅心得体会(通用14篇)篇五
地球之巅,是指地球上海拔最高的点,珠穆朗玛峰。它位于喜马拉雅山脉,海拔达到了8848.86米,是登山者们心中的终极目标。登顶珠峰意味着征服自然、战胜自我,成为人类的顶峰。这座壮丽的山峰被誉为地球之巅,吸引着无数冒险家和登山爱好者前来挑战。我也有幸登上了这座巅峰,在这一段经历中,我获得了许多宝贵的体会和感悟。
第二段:困难和挑战(300字)。
攀登珠峰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准备工作和体能训练必不可少。海拔的急剧上升给身体带来巨大的负担,登山者必须具备出色的体力和精神状态。登山的过程中,气候变化无情,天气条件的突变经常会导致登山计划的修改。而且,登山线路的陡峭和冰雪覆盖的路段更加增加了攀登的困难。在这段时间内,我一直面临着身体的疲惫、高原反应以及不断变化的天候,但我学会了坚持和适应,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迈进。
第三段:感受自然的壮丽(300字)。
登顶珠峰的过程中,我不仅品味到了困难和挑战,还领略了自然的壮丽和奇迹。清晨,当阳光照耀在雪山之上,让整个山峰变得金光闪烁,壮观景象令人陶醉。同时,眺望远方的山脉,山与山之间的云雾弥漫,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这一切景象让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伟大与神奇,它教会了我如何欣赏自然的美丽和珍贵。
第四段:人与人的团结与互助(200字)。
攀登珠峰需要团队的合作和互助精神。在这一段经历中,我结识了许多来自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的登山伙伴。我们共同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相互鼓励和帮助,形成了紧密的团结和互动。我发现,团结和协作不仅是攀登珠峰的关键,也是成功的重要因素。只有通过共同努力和互相扶持,我们才能攀登到这座高峰,实现自己心中的目标。
第五段:珍惜与感恩(200字)。
攀登珠峰的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了生命的脆弱和自然的伟大。自然给予了我们壮丽的山川和奇特的生物,我们应该保护和珍惜它们。同时,我也感恩有机会能够挑战极限、亲近自然,这是一种特殊而宝贵的经历。攀登珠峰的过程是艰苦而极具挑战性的,但正是这段经历,让我成长和变得更加坚强。我要永远铭记这次登顶的经历,并将其作为人生路上的宝贵财富,去追求更高更远的目标。
通过登顶珠峰,我获得了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激,体会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和互助精神。这次经历让我变得更加勇敢和坚韧,也让我更加珍惜和感恩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攀登珠峰不仅是一次征服,更是一次深入体验自然和生命真谛的旅程。我希望更多人能够有机会去体验这种壮丽和感人的旅程,用自己的双脚迈向地球之巅。
专业地球之巅心得体会(通用14篇)篇六
王富洲同志: 。
你们的同志刘连满。
屈银华和贡布用斩钉截铁的语气异口同声地回答:“继续前进!”
越过东面一段雪坡以后,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向右绕至北面的岩石坡继续向上攀登,终于登上了一个岩石和积雪交界的地方。举目四望,朦胧的夜色中,珠穆朗玛山区群峰的座座黑影,都匍匐在他们的脚下。现在,他们三人的头顶上,只有闪闪发光的星斗,再也找不到任何可以攀登的山岩了。他们终于登上了珠穆朗玛峰的顶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路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
专业地球之巅心得体会(通用14篇)篇七
2.叙事要注意详略,选材要有典型性。
3.掌握抓住景物的特点来描写的方法。
4.体会探险队员表现出的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与崇高的奉献精神。
本文四个登山队员身上体现出来的中国人的优秀品质,值得学生细细体会、学习。故设置第四个教学目标 。)。
教学重难点。
重点:提高复述课文的能力,学习叙事的详略和选材的典型性。
难点:掌握如何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景物描写。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设备。2003年5月中国纪念登上珠峰50周年活动的新闻报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
今天,让我们一起重走那条艰苦卓绝的登山之路。
(生动的画面,美妙的音乐,创设了一种美好的学习情境;而新闻报纸的出示,使学生感受到了新鲜,拉近了学习的距离,同时也使学生明白语文学习应该关注生活。)。
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2.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
明确:(1)5月24日9时30分,登山队员出发。
(2)刘连满甘作人梯,帮助其他队员登上第二台阶。
(3)由于缺氧,刘连满留下,其余人冲顶。
(4)刘连满将救命的氧气留给他人,写下遗言信。
(5)无氧攀登。
(6)登顶成功。
3.你觉得哪些地方写得比较详细?哪个人物是作者着重描述的?
(这一环节意在使学生懂得记叙复杂事件应该选择典型事例和典型人物。)。
三、细读课文,复述细节。
1.找出文中最让自己感动的细节,读一读,然后加以有感情地复述。复述时注。
意登山队员遇到的困难和他们为克服困难作出的努力。
(这一环节意在使学生进一步懂得叙事的详略和如何选择典型事例、典型人物。同时让学生加以评价,是使学生明白学习是要互相协作,共同进步的。)。
四、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这一环节意在使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文中人物思想感情,感受他们身上的优秀品质,进行情感体验。这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五、积累语言,学习景物描写。
2.讨论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明确:景物描写应该抓住景物特点,为表现事件和人物服务。
3.模仿文中景物描写手法,写一段夜晚小景。
专业地球之巅心得体会(通用14篇)篇八
1.提高速读课文、概述课文内容的能力。
2.叙事要注意详略,选材要有典型性。
3.掌握抓住景物的特点来描写的方法。
4.体会探险队员表现出的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与崇高的奉献精神。
(这是篇自读课文,可以培养学生概括地复述课文的能力,同时让学生注意学习作者详略得当的叙事手法,通过典型人物表现主题的手法。故设置第一和第二个教学目标 。
语言是要靠积累的。本文有许多优美的写景句子,可以让学生积累下来并学习、模仿、运用。故设置第三个教学目标 。
重点:提高复述课文的能力,学习叙事的详略和选材的典型性。
难点:掌握如何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景物描写。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设备。2003年5月中国纪念登上珠峰50周年活动的新闻报纸。
新课标非常注重对学生整体感知文章能力的培养。训练学生速读的能力,对学生的一生都是有帮助的。同时,能够抓住关键内容,进行有详略地复述,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语文素养。而本文无疑是进行这方面训练的好材料。
语言学习讲究积累。本文的景物描写很成功,故引导学生进行一定的积累和模仿很有益处。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体会登山队员身上体现出来的优秀品质和高贵精神,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
(播放歌曲《青藏高原》,出示喜玛拉雅山和珠峰的相关图片。请学生谈谈对珠1峰的感受。)。
师:珠峰是雄伟的,被称为地球第三极。登上珠峰是巨大的荣誉,也是许多人的梦想。
出示2003年5月报纸新闻:纪念人类登上珠峰50周年,中国业余登山队员首次登上珠峰。
师:50年来,有许多人登上了雄伟的珠峰,也有许多人失败了,甚至永远长眠在了那里。但人类永远不会停止对自我的挑战。1960年5月,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从珠峰北坡成功登顶,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记录。
今天,让我们一起重走那条艰苦卓绝的登山之路。
1.速读课文,把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划分成几个阶段,在原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2.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
明确:(1)5月24日9时30分,登山队员出发。
(2)刘连满甘作人梯,帮助其他队员登上第二台阶。
(3)由于缺氧,刘连满留下,其余人冲顶。
(4)刘连满将救命的氧气留给他人,写下遗言信。
(5)无氧攀登。
(6)登顶成功。
(这一环节意在使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训练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分析、筛选信息的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同时让学生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
3.你觉得哪些地方写得比较详细?哪个人物是作者着重描述的?
1.找出文中最让自己感动的细节,读一读,然后加以有感情地复述。复述时注。
意登山队员遇到的困难和他们为克服困难作出的努力。
2.四人一组互相交流,然后推举一人进行全班交流、评价。要求学生注意叙事的详略。可以复述一个,也可以是几个。
师:从刚才大家复述的这些感人的细节中,你感受到了登山队员身上哪些优秀的品质?联系实际生活,谈谈你的体会。
1.四人为一组,找出文中自己认为精彩的景物描写,品一品,谈一谈。然后全班交流。
2.讨论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明确:景物描写应该抓住景物特点,为表现事件和人物服务。
3.模仿文中景物描写手法,写一段夜晚小景。
郭超人,高级记者,1960年,作为随登山队采访的一名记者,直接或间接了解了这次登山过程中的许多感人事迹。登顶成功后,他以最快的速度写成长篇通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本文就节选自这篇通讯。
专业地球之巅心得体会(通用14篇)篇九
曾读过这样一篇文章,叫做《》,这篇文章不仅给我视觉的冲击,更是给我心灵的震撼!
《》说的是1905年5月,年轻的中国登山队员从东坡攀援而上,踏过千年冰雪,翻过万丈悬崖峭壁,将鲜艳的五星红旗插上了地球之巅——被许多的登山家认为“连飞鸟也无法越过”“充满死亡的路线”的‘珠穆朗玛峰’。
当然,四个登山者,都是勇敢的`,拥有常人无法拥有的坚定信念,但是,其中,令我最敬佩的还要是那顾全大局有无私奉献精神的刘连满,是的,刘连满虽然没有,但是没有他,他的队友也无法登上,没有他,队友早就落下万丈悬崖;没有他,队友早就因缺氧而离开人世;没有他,。。。。。。
英雄之所以称之为英雄,并不在于我们颂赞的语言,而在于他们始终以高度的事业心、自尊心和锲而不舍地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的责任感,去实践真正的生活以至献出生命。
像刘连满这样的有无私奉献精神,以及团队合作主义的人难道不令人敬佩吗?,像他这样的人,难道不是拥有了奥运精神吗?是的,奥运精神无处不在,当你拥有那些美好的品质时,你就拥有了奥运精神。
我从刘连满身上学到了奥运精神,那种无私奉献的精神,那种锲而不舍地对未知世界探索的精神,一种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奥运精神无处不在,我们一定要向那些勇敢而又执着的人们学习!
专业地球之巅心得体会(通用14篇)篇十
1、字词积累。
2、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把握内容。
3、复述课文内容,提高学生概括文章的能力。
4、把握人物的精神世界,理解本文的主旨。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复核课文,提高学生概括能力。
3、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把握主旨。
多媒体、板书
4.标签
一、导入。
山往往海拔不过千米,走的是修好的山路,我们还带着充足的水、食物,中间可以随时休息,即使如此,我们仍感到疲惫不堪。如果面对世界的最高峰——海拔8848.13米的珠穆朗玛峰,我们只能望山兴叹了。登山,锤炼的是人的信念、勇气和意志。50年前中国登山健儿用超人的意志,英勇无畏的精神,挑战人类极限,在珠峰成就了民族的光荣与梦想,今天我们学习《登上地球之巅》这篇课文,感受他们的力量。
二、解题。学生交流后媒体展示珠穆朗马峰、作者的简介等资料。
三、展示本课学习目标。
四、审读题目和导语,进行联想,提出问题。(预测学生提出的问题并归类,媒体展示)
1、谁要登上地球之巅?
2、为什么要登上地球之巅?
3、登山中他们遇到了哪些困难?
4、最后登上山巅了吗
5、文中人物是什么样的人?
五、自学。
1、齐读字词,正字音。
2、自读课文,找出表示时间、人物心理、感受、环境描写的句子。
3、完成学习目标。
六、交流。
1、概括课文内容。
课文生动记叙了登山队员们突出顶峰的过程。
2、理清结构。
开始登顶(1-3)——攀登第二台阶(4-8)——与黑暗博斗(9-12)——刘连满过度疲劳停止攀登,冒死将氧气留给队友(13-15)——三名勇士在氧气用完的情况下勇登峰顶(16-23)
3、复述课文内容。
专业地球之巅心得体会(通用14篇)篇十一
教学角度:运用多中人称,讲述中国登山队员的壮举。
主要教学步骤:
1、速读全文,要求学生读出情节发展的几个主要阶段。
2、浏览课文,要求学生读出层次
详略,注意体味文中的人物描写和景物烘托。
3、组织课堂讨论,议说登上地球之颠。
说读训练实施过程:
1、引导学生运用第三人称,概述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
2、引导学生运用第一人称,以某一登山队员的身份,讲述登山过程中的所见
所闻
所历
所感。
教师布置几个话题供学生思考和讨论:a
攀登第二台阶,
b奔向地球之颠,
c、刘连满的生命之光。
学生自选角色和话题,思考准备。
先小组
后全班进行课堂发言。
3、引导学生谈读后感。
4、引导学生朗读景物描写的句子,体会其表达作用。
专业地球之巅心得体会(通用14篇)篇十二
教学角度:借助多角度运笔方式,深入感受课文内容。
主要教学步骤:
1速读课文,要求学生把握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主要经过。
2跳度课文,要求学生选读最能表现登山对员集体主义观念和献身精神的语句。
3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相关.写作活动。
写读训练实施过程:
1引导学生分别从情节详略写景等角度,快速浏览课文。
2按教学要求,教师提出如下.写作题目,让学生讨论:
a写内容提要,概述登山队员登上地球之颠的经过。
b写心得体会,谈谈自己对刘连满等队员精神品质的感想;
c改写课文片断,用刘连满的口吻叙述他这天的登山经历;
d仿照文中的写景语句,写几句描写晨光或夜色的话。
3学生从上述题目中选取一个进行.写作。
4先小组后全班进行交流。
5学生推荐课文精彩片断,供全班齐读品味。
专业地球之巅心得体会(通用14篇)篇十三
知识与技能:1、掌握课文生字词语;2、复述课文(概括能力);3、景物描写;4、详略的安排。
过程与方法:快速阅读,自主、合作与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合作精神、崇高的献身精神(不怕困难、勇往直前)。
教学重点:复述课文、详略安排。
教学难点:复述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在《伟大的悲剧》中,我们曾为斯科特等勇敢。
2、文体:通讯,通讯是详实而生动地报道客观事物或典型人物的文章,具有时效性。
作者简介:郭超人,湖北武穴人,高级记者,1960年随中国登山队完成攀登珠穆朗玛峰和夏邦马峰的报道。已出版的新闻作品有《向顶峰冲刺》、《西藏十年间》、《时代的回声》等。本文节选自《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
3、关于珠穆琅玛峰:
•喜马拉雅山脈的主峰。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和尼泊尔交界处。“珠穆琅玛”系佛经中“神女”的译音。珠峰是世界第一高峰,海拔8848.13米,被称为地球的“第三极”。山体呈巨型金字塔状。有巨大的冰川,最长达26公里。中国登山队两次从北坡攀登顶峰(1960年5月25日和1975年5月27日)。
4、写作背景:
•1960年5月25日,年轻的中国登山队员从北坡攀援而上,踏过千年冰雪,翻过万丈巉岩,把五星红旗插上了地球之巅,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路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
二、整体把握:
〈一〉生字词语检查、学习。
〈二〉速读课文,概括出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经过的几个阶段。
1、登山队出发。
(9—13)黑夜中,由于缺氧,刘连満留下,其他三人以最快速度奔向顶峰。
14—15 )刘连満冒生命危险将氧气留给他人,并写下感人的短信。
(16—21)三队员开创了人类历史上的无氧攀登。
(22—23)完成由北路登顶的壮举。
3、复述课文(概括能力)。
〈三〉登珠峰的英雄遇到哪些困难?靠什么来战胜?
遇到的困难。
1、山路陡峭2、天气严寒3、身体虚弱4、高山反应5、缺乏氧气6、黑夜登山(靠坚强的意志\\坚韧的毅力、団结合作、敢于牺牲的精神来克服)。
〈四〉、登顶成功,只是文中介绍的这四个人努力的结果吗?请说明原因。 。
•单从课文来看,好像就只是这四个人的登山故事,但联系全篇通讯来看,三位队员最后的胜利,是团结协作、共同奋斗的结果,是集体主义精神的胜利。假如没有二百多名队员和服务人员的前期的大量工作,没有几次集体的适应性行军,打通通向蛛峰的关键性道路,则三位队员绝没有可能取得登顶的胜利。
三、写作借鉴。
一是详写了四名英雄征服“第二台阶”的过程(岩壁陡滑危险,用“人梯”翻越,黑夜中攀登的艰险及想到英国登山家的失踪);二是详写了刘连満宁可自己牺牲也要把氧气留给同志的事迹。
懂得记叙复杂的事件应:。
a.选择典型事例和典型人物;b、有重点地记叙,其余情节可略或一笔带过; c、重点记叙部分则应加以生动的描写,还可以加入议论抒情。
这些描写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阅读的紧张之余还可以求得放松,来欣赏一下美丽的珠峰景色。这在阅读效果上可称为一张一弛,给人美的享受。
四、 小结:
2、作者采用详略得当方法处理材料和选取典型事件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
五、体会和反思(作业):
从课文的感人情节中,看到我国登山队员哪些优秀品质?结合斯科特等人的壮举,谈谈你的体会。(团结协作、个人的牺牲精神、坚强的意志、毅力等)。
专业地球之巅心得体会(通用14篇)篇十四
1快速默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生动的描写景物。
3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培养敢于探险的勇气、集体主义观念和必要时为所热爱的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
1、提高复述课文的能力,学习叙事的详略和选材的典型性。
2、掌握如何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景物描写。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设备。20xx年5月中国登山队再测珠峰的新闻报纸。磁带《青藏高原》,以及喜玛拉雅山和珠峰的相关图片。
课前检查
1、(投影)注音
峰巅 砭骨 崔巍 滞留 窒息 匍匐
2、释义
砭骨;刺入骨髓,形容使人感觉非常冷或疼痛非常剧烈。
履践;踩踏。 崔巍;形容山高大雄伟。
养精蓄锐;养,休养。蓄,积蓄。养息精神,积蓄力量。
齐心协力;众人一心,共同努力。
勇往直前;勇敢的一直往前进。
讲授新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青藏高原》,出示喜玛拉雅山和珠峰的相关图片。
师:俗话说的好:“无限风光在险峰”,而名属地球之巅的珠穆朗玛峰以其海拔高、景色奇而被登山探险者们誉为世界上最大的“高山上的公园”。
请同学们谈谈20xx年5月中国登山队重测珠峰的经过。
师:50年来,有许多人登上了雄伟的珠峰,也有许多人失败了,甚至永远长眠在了那里。但人类永远不会停止对自我的挑战。1960年5月,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从珠峰北坡成功登顶,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记录。
今天,让我们一起重走那条艰苦卓绝的登山之路。
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把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划分成几个阶段,在原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2、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明确:
(1)5月24日9时30分,登山队员出发。
(2)刘连满甘作人梯,帮助其他队员登上第二台阶。
(3)由于缺氧,刘连满留下,其余人冲顶。
(4)刘连满将救命的氧气留给他人,写下遗言信。
(5)无氧攀登。
(6)登顶成功。
三、复述课文,研读赏析
教师出示问题组,学生思考:
1、在突击顶峰的过程中,队员们先后遇到了哪些困难?
体力衰竭,寒冷、黑夜、缺氧(标出课文中的提示语)
2、课文详写了哪些典型事例表现队员们坚强和大无畏的精神。
重点写了征服第二台阶和刘连满宁可牺牲自己也要把氧气留给同志这两件事。
3、找出文中最让自己感动的细节,读一读,然后加以有感情地复述。复述时注意登山队员遇到的困难和他们为克服困难作出的努力。
4、四人一组互相交流,然后推举一人进行全班交流、评价。要求学生注意叙事的详略。可以复述一个,也可以是几个。
5、从刚才大家复述的这些感人的细节中,你感受到了登山队员身上哪些优秀的品质?联系实际生活,谈谈你的体会。
四、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1、四人为一组,找出文中自己认为精彩的景物描写,品一品,谈一谈。然后全班交流。
2、讨论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明确:这些描写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阅读的紧张之余还可以求得放松,来欣赏一下美丽的珠峰景色。这在阅读效果上可称为一张一弛,给人美的享受。
3、模仿文中景物描写手法,写一段夜晚小景。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学习了这篇文章之后,我们更加明确了完美的人生常伴澎湃的急流,绝美的风景常在奇险的山峰。正是因为有了英雄们挑战地球之巅的壮举,珠峰——一个令万千人顶礼膜拜的圣地,一个令旅游者心驰神往的胜境,才向世人展示了他的神秘与伟岸.重温往事,我们更有理由相信人类征服自然的脚步会走得更稳健、更远.
六、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
2、假如你成功地登上珠穆朗玛峰,站在珠穆朗玛峰项上,你会有哪些话要说的呢?写一篇登山后的心得体会。
本节教学设计主要有以下特点:
1、本文篇幅虽较长,但按时间为线索,清晰记录了中国登山队首次登峰的经过。因此通过本文让学生的复述课文,锻炼了学生搜集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
2、故事发生的时间已较远,导入课文时让学生查找20xx年中国重测珠峰高度,这样将时间距离拉进了。图片与音乐的运用,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3、本文的景物描写很精彩,语言的学习就需要日常的积累,因此学习并模仿景物描写是本文学习重点之一。
4、此外,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培养敢于探险的勇气、集体主义观念和必要时为所热爱的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在分析课文时要贯穿其中,对学生的品德情操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