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范本是一种学习的资源,它可以激发我们对写作的兴趣,同时提供实用的写作经验。请大家阅读以下这些范文范本,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写作的要求和技巧。
优秀苏州园林课文解读(通用20篇)篇一
读叶圣陶的《苏州园林》让我对它无限的向往。花草树木的映衬、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都让我感到迷恋。
苏州园林讲究完美,他像一幅山水画一样呈现在游客的眼前。重峦叠嶂的假山、九曲回转的回廊想画幕一样铺开来。踏在幽深的回廊上仿佛可以听到古代诗人在雨打芭蕉驻立窗前低吟的读书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就是这种意境吧。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一到春天我想那应该是花的海洋吧。红楼梦里的史湘云醉卧海棠花应该只有在苏州园林才能看到这样的美景吧。"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苏州园林的夏季应该像这样一样充满生气吧。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对称是一种美,而不对称要营造登峰造极的美,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邱壑。
苏州园林是人间的仙境,过惯了喧闹的城市生活的.凡夫俗子可以到苏州园林占占这里的仙气。
优秀苏州园林课文解读(通用20篇)篇二
xx年我们学校组织了综合实践活动――游苏州乐园。现在我又读到了一篇文章也是关于苏州的,名叫《苏州园林》。苏州的园林多的很,例如有拙政园、留园、沧浪亭和狮子林。
作者曾留意过苏州园林的资料,发现这些园林的主人都曾是仕途不得志的文人。比如:
拙政园为明代王献臣弃官回乡后所建,王献臣学识渊博,擅长诗文,但仕途不得志,官场受诬陷连遭贬谪。
留园也是建于明代,为徐泰时的私家花园,徐泰时也曾被诬陷过始终被罢职不用,回乡后专门治园圃。
网师园建于南宋,主人叫史正志,亦曾遭贬谪,最后流寓吴中,构建此园。
最后还有著名的沧浪亭,它的主人是北宋的苏舜钦,曾屡次上书议论时政得失,被罢了官贬到苏州,在此构建了沧浪亭。
其它的还有一些如曲园、耦园、退思园等等。通过这些园林可以看出中国文人与平民大众的关系和他们对封建思想的依恋程度。
以前的文人只占社会的一小部分,他们将那么多美好的食物溶在一起,把不同特征的物象集中起来以突出自己的高风亮节,这就是中国文人的精神气质,也恰恰是因为中国文人的这样一种品质,才使得我们这个国家的整体思想得不到解放,才能使自己的精神不至于这样垮掉。
通过苏州园林,让我看到了我国古代文人的许多不足,他们尽管是社会的精英,但是如果连他们都不能获得解放,那么但愿我们这些祖国的栋梁能使祖国兴盛起来,前提是我们要好好学习,学会做人。
优秀苏州园林课文解读(通用20篇)篇三
这篇精读课文细致、生动地描述了猫的古怪性格和它满月时的淘气可爱,全文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课文先从三个方面具体表现猫的性格古怪:讲它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讲它高兴时和不高兴时截然不同的表现;讲它“什么都怕”,但又那么“勇猛”。这三个方面的表现,看起来相互矛盾,但都是事实,所以说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再讲它小时候十分淘气。表现在:一是刚满月,腿脚还站不稳时就爱玩;二是稍大一点胆子越来越大,也就更加淘气。
这篇课文有两个非常突出的特点。首先是表达了真挚的感情。老舍先生对家里的猫爱同儿女,因此无论是古怪还是淘气,在他眼里都是十足的可爱。而且人与猫之间互相信任,和谐相处,创造出一个非常美好的境界。其次是老舍先生平实无雕琢的语言风格。在介绍猫的性格特点时,只是将事实具体地写出,使猫的形象越来越丰满,性格越来越鲜明,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继续感受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意境,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二是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用具体事实表现动物特点的描写方法。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了解作者是怎样写出猫的性格特点的,教学难点是在阅读中体会“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性格、任凭、贪玩、尽职、屏息凝视、稿纸、梅花、变化多端、跌倒、开辟、枝折花落”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是如何把猫的'特点写具体,并表达出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的。
4、激起热爱生活的情趣,激发课外观察动物的兴趣。
优秀苏州园林课文解读(通用20篇)篇四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理清说明的顺序。
2、体味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揣摩用词的准确、严密、生动。简要了解部分说明方法。
3、领略作者笔下的图画美,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古老园林的情感。
初步感知说明文的说明顺序、说明语言特点、部分说明方法,理解并掌握抓住说明对象特征来说明事物的方法。
一、导入。
以“梦境”形式导入:以老师的一个梦来引出对于苏州园林美景的介绍,“人在画图中”,激发学生探究课文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创设的“画图中”的情境中。
二、整体感知。
教师配乐范读课文1、2段。
学生继续配乐朗读余下部分。
读完课文,思考。
1、本文的体裁是什么?——说明文。
2、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苏州园林。
知识归纳整理(板书)说明文类型: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三、自主式阅读课文。
1、指导学生阅读说明文应从下面几方面入手?(说明文阅读方法指导::明确说明文的对象,分析说明对象的特征有哪些,理清说明的顺序,找出说明的方法,体会说明语言的特点)。
四、合作式解读课文。
1、课文先后多次提出“图画”,请同学再仔细阅读课文,用“圈点法”找出带有“图画”字眼的这些句子。(学生回答,相互补充,共有10个句子。)。
2、老师要求学生把这些句子依次标明序号,请同学在小组中讨论,这些句子中,哪几句是写整体?哪几句是写局部?哪几处是写细部的?(学生先以4人小组讨论,而后在班级发言交流。)老师板书:整体——局部——细部,并根据学生的回答相应归纳。
2、概括说明顺序:从整体到局部,从总到分,从大处到小处的逻辑顺序。
3、知识归纳整理(板书):说明顺序相关知识(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五、互动式精析片段。
说明方法特点作用。
举例子先介绍一种现象或说明一种道理,然后用具体例子作例证。增加文章可信度。
作比较通过与同类及相关的事物作比较,显示彼此异同。容易突出被说明对象的特点。
打比方凭借事物间的相似点,把此物比作彼物,从而突出此事物。使要说明的对象形象可感。
列数字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的特征。通过数字获得对说明对象的准确了解,体现语言的准确性。
引用引用文献资料、名人言论、古今诗词、农谚俗语来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下定义用准确、简明的语言揭示事物的特有属性。便于使读者对说明对象获得清晰的概念。
作诠释用概括的语言对事物的某一方面作解释。不是精确的科学定义,有助于说明事物的特征。
分类别把说明对象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小类,然后逐类加以介绍。便于将复杂事物说得眉目清楚。
列图表是文字说明的一种辅助方法。使说明对象简明清晰。
摹状貌如同描写一样的表示说明对象的外部特征。使说明对象形象,明晰。
十大说明方法,有的我们比较陌生,但有的我们似曾相识。我们就从最简单、最容易理解的入手,你能从文中找出使用了作比较、打比方说明方法的句子吗?同桌间相互找找看。
2、说到说明文语言的生动形象,我们不妨来探究一下说明文语言的个性特点。
使用打比方说明方法说明的事物,现在语言上有什么特性,你能告诉我吗?——生动性。
除此之外呢?说明文语言还会表现出其他的什么特点?请看几个例子:
例子一,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例子二,体现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
归纳概括: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准确性、严密性、生动。
六、课堂小结。
古老的作为世界遗产的苏州园林,虽落成在昔日,却凝聚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之美。而语言学家叶圣陶老先生的精炼之笔又将这美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字里行间。今天,我们同样打开了一把古色古香的“说明文”之扇,对三大文体之一的说明文有了最基本的了解。有关说明文的相关知识,我们将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学习、领会并运用。
七、布置作业。
当个小导游,结合本课你学习说明文的体会,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写一个片段,来介绍美丽庐中校园中的一景。要求:恰当地运用你学过的.若干种说明方法,注意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优秀苏州园林课文解读(通用20篇)篇五
第二部分(2~9段),作者从园林建筑设施的各个方面,说明了苏州园林图画美的总的特征。
第一层(第2段),总括说明苏州园林的特色。
第二层(3~9段),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特征。
第三部分(第10段),指出苏州园林的美还不止以上说的这些,结束全文,引人回味。
文章介绍了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再现了它的画意美,显示了设计者和工匠们的智慧和我国园林艺术的高超。
本文先总括苏州园林从整体上呈现出的特点,再从各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尽管文中没有提到任何一个园林的名字,没有描述某一处具体的景色,但读者得到的关于苏州园林的知识,是全面、明确的。同时,读者也从中获得了一些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
苏州园林的特点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换句话说,也就是“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苏州有许多名园,如拙政园、网师园、留园、沧浪亭、狮子林等是其中最突出者,即以这些园林而论,它们的建筑、山水、花木各不相同,各有特点,这些名园也从而具有了各自的风格与生命力。如何从这些面貌、风格各不相同的园林中概括出共同点来,大非易事。作者巧妙地从游览者的角度,从苏州园林给游人留下的印象着眼,“硬”是从不同中找出同来。中国园林艺术和诗、画艺术相通,中国园林一向被誉为如诗如画,因此,作者的这种作为游览者的感受是精当的、恰切的,这也表明作者深厚的艺术修养。另外,对于“图画”,我们也应该深究一下,才能更好领会苏州园林的特点。一般说来,图画中描绘的景致既来自自然,又高于自然,画家将自然天成的景色进行抽取、提炼、集中,然后创作出既不悖于自然之理又更具有美感的画图来。据此,我们可以领会到,苏州园林的美是经过精心安排而又不损自然的美。“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眼前总是”强调了苏州园林是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
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亭台轩榭在布局上“绝不讲究对称”,作者将苏州园林的布局与中国传统建筑作比较,以图案画与美术画打比方,说明苏州园林具有充满自然之趣的布局美。
(二)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假山的堆叠有自然之趣,让人忘却其为假山。池沼则“大多引用活水”,是因为活水才有生趣。“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往往安排桥梁”,讲的是因地制宜,印证了前面所说的“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两座以上的桥梁,决不雷同,讲的其实也是避免对称,讲究自然之趣。细处也不放过,如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布置几块石头或种上花草。这些安排,使得苏州园林中的假山与池沼虽出自人工,却能宛如天成,这也正是园林中的山水所追求的境界。
(三)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花草树木的映衬同样“着眼在画意”。作者先介绍花草树木栽种的良苦用心:既讲究树木的错落有致,又照顾到季节的变化。再介绍花草树木的修剪技巧:取法自然。以“像宝塔那样的松柏”“阅兵式似的道旁树”作比较,以“古老的藤萝”作例子,说明花草树木的栽种与修剪符合中国画的审美观。
(四)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巧妙运用花墙和廊子,使苏州园林显得层次多,景致深,景物不是一览无余地展现在游览者的面前,而是逐次展露,游览者可以领略到移步换景的乐趣,获得的审美享受也更为深长。
最后,作者又从园林的细部着眼介绍苏州园林的图画般的美,即讲究每一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雕镂美,园内建筑的色彩美等。这是对苏州园林的特征的再次强调。
文中多次提到绘画,把绘画和园林建筑联系起来,以绘画原理分析园林建筑,或以园林建筑印证绘画原理,试找出几处加以简要说明。
1.“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2.“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3.“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这是不足取的。”
4.“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5.“……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
以上语句中所说的“画”“图画”,应该是指中国画。第1、3句的议论,是以中国画的审美观为依据的,而第2、4、5句作者随手摘取的几幅小景,我们觉得很熟悉,因为它们原是在中国画上常见的。
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准确,《苏州园林》的语言不仅准确简练,而且优美耐人寻味。如“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中的“蔓延”、“补”字,表示了匠师们的细心,善于化静为动、化单调为多彩。“重峦叠嶂”一词写出假山在玲珑小巧的园林中,从平地突兀而起,层层叠叠的景象。“高低屈曲”状写了池沼河道的边沿很少有砌得整齐的石岸,总是任其自然的特色。“俯仰生姿”又写出了高树与低树种植在一起,上下相望的风姿,描绘出对各类树木错落有致的精心安排。“盘曲嶙峋”形容古老藤萝枝条的弯曲枯干,满眼的“珠光宝气”又写出藤萝花的典雅风韵,构成了生意盎然的画面。
“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恰当的引用勾勒出一个情趣横溢的意境:夏秋季节,眼前一片碧绿的荷塘,鲜艳的荷花,美丽的鱼儿游来游去,嬉戏、玩耍。此时此景构成了一幅生动感人的动态画面,给人以身临其境的美感。
所谓谐和美,就是指布局、配合得适当、匀称的美。它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比如布局上的谐和。苏州园林的布局是不讲究对称的,要求自然之趣,符合“美术画”的要求。至于假山的堆叠和配合,则使人忘却了苏州城市,给人置身山间的实感。至于园林建筑色彩的谐和,文章则运用比较的说明方法,把苏州园林的建筑颜色与北京园林建筑的.颜色进行比较,说明苏州园林讲究自然之趣,大多漆广漆(天然漆的一种),这种颜色与周围颜色和谐地统一在一起,从而使人有一种“安静闲适”的感觉。到了花开的季节,相映成趣,把花衬托得更加“明艳照眼”。
映衬美称为陪衬、衬托。园林中花草树木的映衬也着眼于画意:“高树与低树……”两个“……相间”从而使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远景和近景层次的映衬,园林中设置花墙、廊子和漏窗,其目的都是为增加观赏点,力求从有限的空间创造出更多的优美的意境,让游览者感到美不胜收。
精巧的结构给人以美的感觉。本文采用总分的结构形式。文章是在高度概括的基础上从全局到局部,从大的显眼的事物到小的不显眼的事物,分项进行叙述。全文的结构脉络大致是这样的:首先提出总纲(“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接着说明总体上的特色,阐发总纲的思想(“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然后就形成这个总体上的特色的四设计原则(布局、配合、映衬、层次),分别作出具体介绍、并谈到其他的一些次要特色(门、窗、梁柱的特殊风格);最后结束全文,留有余地,给人回味。从而使文章严丝合缝。
总之,《苏州园林》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融说明、记叙、议论于一炉,以精炼优美的语言、严谨的结构,从欣赏者的角度抓住苏州园林的艺术特点,条分缕析地作了正确、深刻的介绍,使文章既眉目清楚,生动形象,又耐人寻味,启人兴趣。此文章不仅给人以知识,更重要的是给人以美的享受。
袁化村,安徽宿州市祁县中学教师。
1、苏州园林的主要特征是什么,文章从哪几个方面说明了这个特征。
苏州园林的主要特征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文章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方面,具体说明了这个特征。在这之后,文章还附带谈到苏州园林的一些次要特色:角落、门和窗、色彩。
2“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中“标本”一词有典范、代表的意思。它形象地表明苏州园林继承了我国古代园林艺术传统,浓缩了中国园林艺术精华,具有典范性和代表性。
3、如何理解“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大多”表示很多、大部分。“无所依傍”指不依靠在其他建筑物上,目的是增加景致的深度。“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意思是,尽管花墙和廊子作为一个隔界把景致分为几个部分,但是好像并没有真的把景致分开。因为花墙和廊子的设置是为了避免一览无余。使整个园林时而幽曲,时而开朗,有分有合,互相穿插,增加景致的层次和深度,增加观赏者的兴致,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无限的意境。
4、“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允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用肯定的语气介绍苏州园林的特征,是为了强调园林特征的共同点,又从反面表明设计者追求目标的坚定态度。
5、“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
此句精练而形象,写出了树枝交相辉映的情景,富有动态,给人以错落有致的层次感,而这种“错落有致”是符合自然美的原则的。
6、“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
多么富有画意的句子。“盘曲嶙峋”,写藤萝的古老,“珠光宝气”,显示藤萝花的典雅风韵,构成一幅生意盎然的画面,烘托出园林的繁华气氛。
7、“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
8、写出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每一个极小的局部都是一幅美的画。
优秀苏州园林课文解读(通用20篇)篇六
苏州园林始于春秋时期吴国建都姑苏时,形成于五代,成熟于宋代,兴旺鼎盛于明清。小编收集了一些苏州园林课文原文,希望大家认真阅读!
叶圣陶
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其他地方的园林我也到过一些。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因此,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惟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邱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就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诸如此类,无非要游览者即使就极小范围的局部看,也能得到美的享受。
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功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大致说来,那些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案美。摄影家挺喜欢这些门和窗,他们斟酌着光和影,摄成称心满意的照片。
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梁和柱子以及门窗栏杆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墙壁白色。有些室内墙壁下半截铺水磨方砖,淡灰色和白色对衬。屋瓦和檐漏一律淡灰色。这些颜色与草木的绿色配合,引起人们安静闲适的感觉。花开时节,更显得各种花明艳照眼。
可以说的当然不止以上这些,这里不再多写了。
《苏州园林》是著名教育家、作家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介绍园林知识的说明文。叶圣陶是苏州人,22岁以前,一直生活在苏州。
课余之暇,经常和好友游览苏州园林,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征有深刻的体会。在本文中,作者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抓住苏州园林“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点,用具体生动的语言,勾画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具体分项说明了亭台轩榭的布局特点在自然之趣;假山池沼的配合给人置身山间的实感和高低屈曲的自然感;花草树木的映衬着眼在画意;近景远景具有层次的美。同时,作者还从极小的局部介绍了园林的图画美,从门和窗的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工夫等,表现了其图案美,从极少使用彩绘来表现园林的色彩美。这样,我们就从作者的介绍中对苏州园林的特点有了总体的认识,从而体会到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的地位。
阅读本文,要学习其抓住说明对象的总体特征,从几个方面,由主到次、由整体到局部分项说明的写法,学习其准确、生动的说明语言。
优秀苏州园林课文解读(通用20篇)篇七
我读到了一篇文章,关于苏州的,名叫《苏州园林》。苏州的园林多的很,例如有拙政园、留园、沧浪亭和狮子林。书中大体简介是:拙政园拙政园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并称为我国四大古典名园。拙政园初为唐代诗人陆龟蒙的住宅,后为明代监察御史王献臣归隐之地,取“拙者之为政”的语意而名,曾为太平天国忠王府的一部分,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拙政园全园分东、中、西、住宅四部分。住宅是典型的苏州民居,现布置为园林博物馆展厅。沧浪亭沧浪亭地处城南三元坊,在现存苏州园林中,历史最为悠久。全园布局自然和谐,堪称构思巧妙、手法得宜的佳作。与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并列为苏州宋、元、明、清四大园林。全园景色简洁古朴,落落大方,不以工巧取胜,而以自然为美。狮子林狮子林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元代至正二年,名僧天如禅师维则的弟子“相率出资,买地结屋,以居其师”。因园内“林有竹万固,竹下多怪石,状如狻猊(狮子)者”而得名。狮子林既有苏州古典园林亭、台、楼、阁、厅、堂、轩、廊之人文景观,更以湖山奇石、洞壑深邃而享誉盛名,素有“假山王国”之美誉。
留园留园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园中分四个景区:中部以山池为中心,风景明净清幽;东部则厅堂宏丽轩敞,重楼叠阁;西部是土山枫林,景色天然清秀;北部是田园风光。全园建筑布局结构严谨,尤以建筑空间处理得当而居苏州园林之冠,亦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网师园网师园,全园占地约八亩余,还不及拙政园的六分之一,但小中见大,布局严谨,主次分明又富于变化,园内有园,景外有景,精巧幽深之至。建筑虽多,却不见拥塞,山池虽小,却不觉局促,因此被认为是苏州古典园林中以少胜多的典范。怡园怡园,在苏州园林中建造最晚,得以博采诸园之长,形成其集锦式的特点,由于其布局紧凑,手法得宜,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全园面积约九亩,东西狭长。园景因地制宜分为东西两部,中以复廊相隔,廊壁花窗,沟通东西景色,得以增加景深,廊东以庭院建筑为主,曲廊环绕亭院,缀以花木石峰,从曲廊空窗望去皆成意蕴丰富的国画。廊西为全园主景区,池水居中,环以假山、花木及建筑。中部水面聚集,东西两端狭长,并建曲桥、水门,以示池水回环、涓涓不尽之意。池北假山,全用优美湖石堆叠,山虽不高而有峰峦洞谷,与树木山亭相掩映。作者曾留意过苏州园林的资料,发现这些园林的主人都曾是仕途不得志的文人。比如:
拙政园为明代王献臣弃官回乡后所建,王献臣学识渊博,擅长诗文,但仕途不得志,官场受诬陷连遭贬谪。
留园也是建于明代,为徐泰时的私家花园,徐泰时也曾被诬陷过始终被罢职不用,回乡后专门治园圃。
网师园建于南宋,主人叫史正志,亦曾遭贬谪,最后流寓吴中,构建此园。
最后还有著名的沧浪亭,它的主人是北宋的苏舜钦,曾屡次上书议论时政得失,被罢了官贬到苏州,在此构建了沧浪亭。
其它的还有一些如曲园、耦园、退思园等等。通过这些园林可以看出中国文人与平民大众的关系和他们对封建思想的依恋程度。
以前的文人只占社会的一小部分,他们将那么多美好的食物溶在一起,把不同特征的物象集中起来以突出自己的高风亮节,这就是中国文人的精神气质,也恰恰是因为中国文人的这样一种品质,才使得我们这个国家的整体思想得不到解放,才能使自己的精神不至于这样垮掉。
通过苏州园林,让我看到了我国古代文人的许多不足,他们尽管是社会的精英,但是如果连他们都不能获得解放,那么但愿我们这些祖国的栋梁能使祖国兴盛起来,前提是我们要好好学习,学会做人。
优秀苏州园林课文解读(通用20篇)篇八
1、明确说明顺序,包括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1)空间顺序,或者从前到后,或者从上而上,或者由外到内,或者从点到面,注意事物的表里、大小、前后、左右、东南西北等位置和方向。例如《中国石拱桥》。
2)时间顺序,因为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特点。例如《恐龙无处不有》。
3)逻辑顺序,先主要后次要,先现象后本质,由总到分,或者把说明内容分为几个方面,一个一个地并列展开。例如《向沙漠进军》《死海不死》等。
3、常用说明方法包括分类别、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引资料、作诠释、画图表等。
(1)分类别:说明事物特征往往从单方面不易说清楚,可以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属性的异同,把事物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说明。例如《向沙漠进军》把风沙进攻的方式分为两类:“游击战”“阵地战”,然后分别加以说明。又如《中国石拱桥》把赵州桥的特点分为四点,一点一点分别说明。
(2)下定义:有时为了突出事物的主要内容或主要问题,往往用简明扼要的话给对象一个说法,使读者对被说明的对象有明确的概念。例如:统筹方法是什么呢?先给它一个说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
(3)举例子:举出有代表性的恰当的例子,能够反映一般的情况,真切地说明事物特征。如《中国石拱桥》举出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子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征。
(4)作比较:选择有外部或内部联系的事物进行比较,往往能增强说明事物的效果。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在说明缩微图书保存和使用都很方便时,就进行了比较。
(5)列数字:有些事物为便于从数量上说明特征,往往运用一些数字来说明。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就运用了说明大会堂的宽度、深度、中部的高度、体积等。
(6)打比方:适当运用比喻,能够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如说明石拱桥形式美,就用了“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比喻不但贴切而且很美,既说明了桥洞的特征,又能吸引读者。
(7)作诠释:就是对事物的一般性的理解说明。与下定义相比,作诠释比较详尽具体,下定义比较简洁。因此有人则说,作诠释是部分定义,即对定义的某个义项加以解释说明。
(8)引资料:引用典籍、文献、故事、名言、谚语、诗词、科技成果等来充实说明内容。
4、说明文的分类:科学性说明文,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5、语言特点:准确,平实,简明,扼要,科学性和严谨性。
6、文章结构(1总分2分总3递进式4连贯式(事物发展程序顺序))
7、段或句子在文中作用:
第一部分(第1段),说明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重要地
第二部分(2~9段),作者从园林建筑设施的各个方面,说明了苏州园林图画美的总的特征。
第一层(第2段),总括说明苏州园林的特色。
第二层(3~9段),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特征。
第三部分(第10段),指出苏州园林的美还不止以上说的这些,结束全文,引人回味。
文章介绍了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再现了它的画意美,显示了设计者和工匠们的智慧和我国园林艺术的高超。
本文先总括苏州园林从整体上呈现出的特点,再从各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尽管文中没有提到任何一个园林的名字,没有描述某一处具体的景色,但读者得到的关于苏州园林的知识,是全面、明确的。同时,读者也从中获得了一些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
苏州园林的特点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换句话说,也就是“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苏州有许多名园,如拙政园、网师园、留园、沧浪亭、狮子林等是其中最突出者,即以这些园林而论,它们的建筑、山水、花木各不相同,各有特点,这些名园也从而具有了各自的风格与生命力。如何从这些面貌、风格各不相同的园林中概括出共同点来,大非易事。作者巧妙地从游览者的角度,从苏州园林给游人留下的印象着眼,“硬”是从不同中找出同来。中国园林艺术和诗、画艺术相通,中国园林一向被誉为如诗如画,因此,作者的这种作为游览者的感受是精当的、恰切的,这也表明作者深厚的艺术修养。另外,对于“图画”,我们也应该深究一下,才能更好领会苏州园林的特点。一般说来,图画中描绘的景致既来自自然,又高于自然,画家将自然天成的景色进行抽取、提炼、集中,然后创作出既不悖于自然之理又更具有美感的.画图来。据此,我们可以领会到,苏州园林的美是经过精心安排而又不损自然的美。“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眼前总是”强调了苏州园林是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
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亭台轩榭在布局上“绝不讲究对称”,作者将苏州园林的布局与中国传统建筑作比较,以图案画与美术画打比方,说明苏州园林具有充满自然之趣的布局美。
(二)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假山的堆叠有自然之趣,让人忘却其为假山。池沼则“大多引用活水”,是因为活水才有生趣。“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往往安排桥梁”,讲的是因地制宜,印证了前面所说的“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两座以上的桥梁,决不雷同,讲的其实也是避免对称,讲究自然之趣。细处也不放过,如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布置几块石头或种上花草。这些安排,使得苏州园林中的假山与池沼虽出自人工,却能宛如天成,这也正是园林中的山水所追求的境界。
(三)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花草树木的映衬同样“着眼在画意”。作者先介绍花草树木栽种的良苦用心:既讲究树木的错落有致,又照顾到季节的变化。再介绍花草树木的修剪技巧:取法自然。以“像宝塔那样的松柏”“阅兵式似的道旁树”作比较,以“古老的藤萝”作例子,说明花草树木的栽种与修剪符合中国画的审美观。
(四)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巧妙运用花墙和廊子,使苏州园林显得层次多,景致深,景物不是一览无余地展现在游览者的面前,而是逐次展露,游览者可以领略到移步换景的乐趣,获得的审美享受也更为深长。
最后,作者又从园林的细部着眼介绍苏州园林的图画般的美,即讲究每一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雕镂美,园内建筑的色彩美等。这是对苏州园林的特征的再次强调。
文中多次提到绘画,把绘画和园林建筑联系起来,以绘画原理分析园林建筑,或以园林建筑印证绘画原理,试找出几处加以简要说明。
1.“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2.“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3.“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这是不足取的。”
4.“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5.“……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
以上语句中所说的“画”“图画”,应该是指中国画。第1、3句的议论,是以中国画的审美观为依据的,而第2、4、5句作者随手摘取的几幅小景,我们觉得很熟悉,因为它们原是在中国画上常见的。
一、语言美
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准确,《苏州园林》的语言不仅准确简练,而且优美耐人寻味。如“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中的“蔓延”、“补”字,表示了匠师们的细心,善于化静为动、化单调为多彩。“重峦叠嶂”一词写出假山在玲珑小巧的园林中,从平地突兀而起,层层叠叠的景象。“高低屈曲”状写了池沼河道的边沿很少有砌得整齐的石岸,总是任其自然的特色。“俯仰生姿”又写出了高树与低树种植在一起,上下相望的风姿,描绘出对各类树木错落有致的精心安排。“盘曲嶙峋”形容古老藤萝枝条的弯曲枯干,满眼的“珠光宝气”又写出藤萝花的典雅风韵,构成了生意盎然的画面。
二、动态美
“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恰当的引用勾勒出一个情趣横溢的意境:夏秋季节,眼前一片碧绿的荷塘,鲜艳的荷花,美丽的鱼儿游来游去,嬉戏、玩耍。此时此景构成了一幅生动感人的动态画面,给人以身临其境的美感。
三、谐和美
所谓谐和美,就是指布局、配合得适当、匀称的美。它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比如布局上的谐和。苏州园林的布局是不讲究对称的,要求自然之趣,符合“美术画”的要求。至于假山的堆叠和配合,则使人忘却了苏州城市,给人置身山间的实感。至于园林建筑色彩的谐和,文章则运用比较的说明方法,把苏州园林的建筑颜色与北京园林建筑的颜色进行比较,说明苏州园林讲究自然之趣,大多漆广漆(天然漆的一种),这种颜色与周围颜色和谐地统一在一起,从而使人有一种“安静闲适”的感觉。到了花开的季节,相映成趣,把花衬托得更加“明艳照眼”。
四、映衬美
映衬美称为陪衬、衬托。园林中花草树木的映衬也着眼于画意:“高树与低树……”两个“……相间”从而使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远景和近景层次的映衬,园林中设置花墙、廊子和漏窗,其目的都是为增加观赏点,力求从有限的空间创造出更多的优美的意境,让游览者感到美不胜收。
五、结构美
精巧的结构给人以美的感觉。本文采用总分的结构形式。文章是在高度概括的基础上从全局到局部,从大的显眼的事物到小的不显眼的事物,分项进行叙述。全文的结构脉络大致是这样的:首先提出总纲(“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接着说明总体上的特色,阐发总纲的思想(“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然后就形成这个总体上的特色的四设计原则(布局、配合、映衬、层次),分别作出具体介绍、并谈到其他的一些次要特色(门、窗、梁柱的特殊风格);最后结束全文,留有余地,给人回味。从而使文章严丝合缝。
总之,《苏州园林》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融说明、记叙、议论于一炉,以精炼优美的语言、严谨的结构,从欣赏者的角度抓住苏州园林的艺术特点,条分缕析地作了正确、深刻的介绍,使文章既眉目清楚,生动形象,又耐人寻味,启人兴趣。此文章不仅给人以知识,更重要的是给人以美的享受。
袁化村,安徽宿州市祁县中学教师。
1、苏州园林的主要特征是什么,文章从哪几个方面说明了这个特征。
苏州园林的主要特征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文章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方面,具体说明了这个特征。在这之后,文章还附带谈到苏州园林的一些次要特色:角落、门和窗、色彩。
2、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中“标本”一词有典范、代表的意思。它形象地表明苏州园林继承了我国古代园林艺术传统,浓缩了中国园林艺术精华,具有典范性和代表性。
3、如何理解“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大多”表示很多、大部分。“无所依傍”指不依靠在其他建筑物上,目的是增加景致的深度。“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意思是,尽管花墙和廊子作为一个隔界把景致分为几个部分,但是好像并没有真的把景致分开。因为花墙和廊子的设置是为了避免一览无余。使整个园林时而幽曲,时而开朗,有分有合,互相穿插,增加景致的层次和深度,增加观赏者的兴致,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无限的意境。
4、“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允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用肯定的语气介绍苏州园林的特征,是为了强调园林特征的共同点,又从反面表明设计者追求目标的坚定态度。
5、“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
此句精练而形象,写出了树枝交相辉映的情景,富有动态,给人以错落有致的层次感,而这种“错落有致”是符合自然美的原则的。
6、“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
多么富有画意的句子。“盘曲嶙峋”,写藤萝的古老,“珠光宝气”,显示藤萝花的典雅风韵,构成一幅生意盎然的画面,烘托出园林的繁华气氛。
7、“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
写出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每一个极小的局部都是一幅美的画。
优秀苏州园林课文解读(通用20篇)篇九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了解苏州园林在设计和建造上的独特创造,从而得到美的享受和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
2、认知目标:学习总说和分说的结构。
理解课文说明语言多样性。
教学设想:
1、学习重点:总分式的结构和生动严密的语言。
2、教学方法、手段:利用幻灯等直观式教学手段,便于学生理解课文。对学生掌握总分式结构进行学法指导。课堂教学力求讲练结合。
3、预习要求:
(1)粗读课文,给预习提示中加点的字注音,标注小节。
(2)思考问题:《故宫博物院》一课介绍御花园时称“进入苏州园林”,由此可见苏州园林地位如何?(从文中找答案)。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过《故宫博物院》,其中介绍皇家御花园时称“进入苏州园林”,为什么皇家园林要和小小苏州城的园林相仿?今天我们学习的《苏州园林》会给大家一个答案。(板书课题、作者)。
集体朗读预习提示,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介绍:叶圣陶,苏州人,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征有体会。
2、苏州园林的特点:富有诗情画意,是艺术品。
3、学习重点:说明语言严密生动,运用总分式的结构。
展标:总分式的结构,严密生动的语言(分行板书教学目标)。
二、检查预习:
1、字词注音:请同学顺序读出,用幻灯片打出正确答案,集体朗读两遍,标注到课文中。(补充的当堂注音)。
轩榭、重峦叠嶂、丘壑、嶙峋、镂空、蔷薇。
补充:相间、斟酌、模样、对称、庸俗、阑干。
2、回答思考问题,导入课文学习:(预习布置粗读课文)。
请学生回答思考问题,也就是我上一课就提出的问题,请学生用文中的语句回答:“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三、分析总体结构。
1、上面同学回答的很正确,就是课文第一小节听这句话。
板书:各地园林的标本。这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地位。
开头总领全文。结尾留有余地,给人回味。
板书:不止这些。
2、那么苏州园林有什么独特之外,可成为各地园林的“标本”?我们学过说明一个事物要抓住事物的特征。请同学们集体朗读第二节,找出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务必使……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板书: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为了说明这个特点从哪向个方面说明:(四个“讲究”)。
板书: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映衬近景远景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
这样力求完美,目的是什么?愿游览者“如在图画中”。
3、请同学们速读3-6节,看看依次写了什么?和我们刚学的内容有什么关系?3-6节依次照应第2节中的四个“讲究”。
7节:图画美8节:图案美9节:色彩美(板书)。
四、精读4、5两节:
1、根据图片看课文是怎样表现出苏州园林的特点,(4-5节为主)。
(1)这一节说明了什么?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2)哪一句是中心句?哪几句写假山,哪几句写池沼?这是哪种结构形式?1句、2-3句、4-11句,总分式。
(3)写池沼除了写水还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安排?
还写了桥、石岸、花草、鱼。处处写“画”。
(4)“艺术”和“技术”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调换。概念层次高下不同文章重点突出的是前者。
(5)“雷同”能否用相同“相同”替换,为什么?
不能替换,感情色彩不同。
小结:总分式结构(中心句—支撑句),说明语言的严密性(板书在教学目标上)。
2、自读第五节回答问题(不讨论,根据第四节为例做)。
(1)结构形式?(怎么找出来的?)总分式(第一句中心句,下面分说了栽种和修剪两部分)。
(2)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描写、议论、说明。
这些体现了说明语言生动性。
五、总结:(回应教学目标,时间允许完成练习)。
1、根据说明事物的特征安排结构。
2、说明语言的多样性体现在:以说明为主兼顾其他表现形式;运用概括和描述性的句子;用准确、周密、精确。
练习:课后练习三、四。
六、作业:抄写字词注音,完成课后练习一。
优秀苏州园林课文解读(通用20篇)篇十
在拜读完完金学智老师的佳作之后,就不自觉的回想起这首诗,姑苏的景致和人文,被无数才子化作缠绵悱恻的诗词,流传在两千五百年前的历史之中。
而苏州城内的园林,就是画龙点睛的一笔。
金学智老师的书大致分为八个版块,分别是建筑构成,山水构成,花木构成和关于意境的清新朴素,曲折幽深,透漏空灵,秀婉轻柔还有总结饿综艺大观。
苏州园林在中华土地乃至于世界都有着重要的地位,不仅仅是华夏子孙的骄傲,更是世界的瑰宝,其中比较著名的几个在书中也有详细的介绍,例如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退思园,留园等等。
如果说,苏州的园林是块美玉,那么这些细节和金学智老师就是匠人,他的文笔渗透了姑苏的情怀,化作了玲珑剔透的一座城。
整本书从宏观到微观,从写实到写意,不仅带我们领略了大体的气概,就连雕刻在石面上的花木兽禽都一一在目。
要说苏州园林的最大的特色啊,并不只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景,而真正引人入胜的更在于它的"花木寓意,叠石寄情。"。
例如拙政园,她被誉为"中国园林之母"可见其造诣之深,初为唐代诗人陆龟蒙的住宅,拙政园的后池种满了荷花,一到三伏的盛夏,接天的莲叶无穷碧,映日的荷花也别样红。荷花的品性高洁,花木中它的寓意最高,正如园主人的性情,不好官场荣华富贵,也不鞠躬于车马前,隐居之后留心于农事,造福于百姓,这何尝不是荷花寓树人。
我最中意的园林在苏州一个叫木渎的小镇上,它并不出名,那里没有人山人海的游客,倒也落得清闲,它有个很美的名字,叫做虹饮山房。它的建筑风格相较于拙政园显得亲切了许多,就像一幅水墨丹青,落到人间,满怀柔情的展开画轴,成了人们口中传唱的歌谣,就等你迈入其中,听树下的女子弹琵琶,拂手抬袖间,苏州的评弹和着吴侬软语回响在她的一颦一笑间,这苏城的风华和婉约早就揉进了你的眼帘内,叫人怎么能不如痴如醉。
苏州的园林比不上紫禁城的大好河山,也敌不过长安洛阳那富贵花开的繁华,却能寄你一份求之不得的奇缘。
姑苏总有下不完的细雨连绵,唱不尽的才子佳人,这一切的一切,请你好好的看。
优秀苏州园林课文解读(通用20篇)篇十一
江南的春天是衣食的春天,桑树涣涣,桃花灿灿,连槐树那样乡气的花,都有田间灶头的新意。野菜也是,绿汪汪的一片,像泻了的春水,叫人不忍践踏。乡下人当此季总是去田埂地头采来,新新鲜鲜地做了端上来。我生在城市,吃到的野菜都已经不野了,是成品,也不懂得认野菜挖野菜。偶尔到乡间,看到有人采撷,也不管喜不喜欢吃,就无端开心得不行,追着人屁股后面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
第一次看见薇菜时,紫色的小花乍满眼帘,忙问是什么菜,告诉我是野豌豆。余冠英译《诗经》,将薇菜翻译成“大巢菜”,我就根本就没把这种小菜和历史上大名鼎鼎的“采薇西山”中那种雅物联系起来,也没想到这就是小雅《采薇》里吟的“薇”。想起有人说,我们这代人是四肢不勤,五谷不分,虽然刻薄,却也恰当。
薇菜也叫薇霍,不算是稀奇的东西,历来为贫者所食。伯夷和叔齐在商亡后隐居首阳山,身无一技之长,又死倔着不吃周武王送来的粮食,采薇为食,终于饿死。临死前作了一首歌,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与嗟徂兮,命之哀矣。”
这是关于采薇最早的记录。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这是两个固执到头脑发僵的人,当年孤竹君想要立叔齐为国君。孤竹君死后,叔齐欲禅让伯夷,伯夷说:“这是父命啊。”于是逃走了。叔齐也不肯继位,也逃脱了。人们只好拥立孤竹君其他的儿子即位。伯夷和叔齐联袂潇洒逃亡以后,生计很成问题,听说西伯姬昌乐于赡养老人,商议好投奔他而去。当时西伯姬昌已死,伯夷和叔齐到了那里,正是西伯昌的儿子武王将东伐殷纣,伯夷和叔齐拉住了武王的马缰阻止,说:“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武王的随从上前要杀他们,太公吕尚虑其有贤名,为怕大战前夕影响民心,就阻止说:“此义人也。”并搀扶他们离去。武王推翻商纣,天下归顺了周朝。但是,伯夷和叔齐认为这是耻辱,仍坚持操守,不吃周王送来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采集野菜充饥。某一天有个周人嘲笑他们,你们不是不吃周朝的粮食么,这首阳山也是周天子的领地啊,你们吃了这山上的薇菜,难道不是周朝的粮食么?这两老小子一合计,自觉别人说的有理,惭愧得不行,于是开始绝食计划,连薇菜也不吃了,这么着,挨了几天,成功饿死。
后世的读书人要么多粮食而少气节,要么多气节而少粮食。为了粉饰或者掩饰,他们多对伯夷和叔齐的行为击节而赞,认为这是有操守的人做的事。若是人各有志也就罢了,最可怕是中国人的操守节烈观多出于作秀的需要,前人做出种风潮,后人认为不追不好,也不管是不是真心认同就跟风。伦理观念由此衍生,并越来越稳固。反而是那个周人好,现实而敏锐,一句话问穿了伯夷叔齐。还有姜子牙,行事也妙,他接掌齐国的时候,胶东半岛上也有两个欲效仿伯夷叔齐的隐士,自耕自足,人称贤人。姜子牙就杀了他们。周王问起来,对曰,这样不为国计民生做贡献,只图保全自己虚名的人,留之何用?就因为他有影响力,反而会有民众跟从造成不利于经济发展的风气,不如杀了。
呵呵,这才是姜尚真正的心思和观点,之前对伯夷叔齐与其说尊重,不如说是敷衍。
薇是无分贵贱的食物,就算它是野菜,一样开得动人。采薇之事贵者可行,普通百姓一样可行。说完了贤者采薇,再来谈谈贫者采薇。
《小雅》里的采薇,就是戍防战士所为,为了生计,辛苦坦然地去做,不勉强,也不作秀。歌中唱到:“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大巢菜采了又采,大巢菜冒出芽尖。说回家哪时回家,转眼间就到残年。)此时薇不单是赖以生存的食物,更是节令更替时间的象征,是离乡之路的远近。
当大巢菜紫色的花在眼底开开谢谢,归乡之期也一延再延。
为什么要背井离乡呢?还是如此身不由己?那王命发起的征战啊,只为对抗凶蛮的玁狁。说是保家为国责无旁贷,然而总不免战火哀艳,血流成河。和平怎么总是这么短暂?此际还能喝一口热的野菜汤,比起那些已经魂归阴曹的人,该偷笑了。
细碎的紫色小花,它在傍晚黑暗完全降临的那一瞬,美得很像天空的星光闪烁。
我忽然之间泪凝于睫。心里微微晃荡了一下,好像某种温暖寂灭了。
原来,它早已被我化作家的念想。看到它,我才有余力奋力求生。
“玁狁”二字今作猃狁。玁狁是北方的游牧民族,春秋时称为狄,战国、秦汉时称为匈奴,历来对中原虎视眈眈,滋扰不断。大约在公元前十世纪左右,周懿王在位时,玁狁曾乘周王朝政治**和遭遇大旱灾的机会,侵扰北方边境。民受其苦,诗人作歌:“靡室靡家,玁狁之故。”周王曾出兵征讨。这首诗反映的大约就是这次战争。
征夫之苦无止无休,难以言尽。《采薇》的`实质绝非儒生所粉饰的,赞美周王的功绩,而是一首征夫思归诗。
你听他唱:“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谁害我有家难奔,还不是为了玁狁;谁害我坐立不安,还不是为了玁狁。大巢菜采了又采,大巢菜多么鲜嫩。说回家哪时回家,心里头多么忧闷。我心忧闷像火焚,饥难忍渴也难忍。驻防地没有一定,哪有人捎个家信。大巢菜采了又采,大巢菜又粗又老。说回家哪时回家,小阳春十月又到。当王差无穷无尽,哪能有片刻安身。我的心多么痛苦,到如今谁来慰问。)。
这样的想念,却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流光飞逝,出征是岁暮,如今已是夏至十月。征战必定四处转移奔波,饥渴劳碌,身体受伤是小事,关键是命在旦夕却不能通家人同音信。当烽烟遮蔽了音信,你无从得知远方的人是否平安,牵念如藤,缠绕你咽喉不能呼吸。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古今亦同。zippo的最初流行,就是因为它的防风功能可以帮助美国的士兵在战壕里写家书。《采薇》可看作最早的边塞诗。唐代的岑参是写边塞诗的强人,擅于捕捉人心细节,他写道:“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寄语报平安。”生死漂泊的不定,相逢无语的惊喜,欲言又止的犹疑,所有的尖锐都有了,所以一语刺破人心。
战争不值得赞美,然而为家园而战却是可引以自豪的事情。因此下面的两章不再絮言思乡之情,转言当时战斗的激烈和辛苦:“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驾彼四牡,四牡騤騤。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什么花开得繁盛?那都是棠棣的花。什么车高高大大?还不是贵人的车。兵车已经驾起,高昂昂公马四匹。哪儿敢安然住下,一个月三次转移。驾起了公马四匹,四匹马多么神气,贵人们坐在车上,士兵们靠它隐蔽,四匹马多么雄壮。象牙弭鱼皮箭囊。怎么不天天警戒?玁狁实在太猖狂。)。
他在征途中,看见棠棣花开得繁盛,美景当前,忧心不减,棠棣的花再开时,未知还有没有命看到。战争的不平不单表现在引起干戈的原因,往往是强者带有私欲的侵略。即使是在战争的一方,不平等也是时时存在的,贵人坐在战车里,遥遥指挥,士兵就要徒步而行,贴身肉搏。战争为我们揭示生命冰冷的真相:人,生而不等,命有贵贱。你必须承认它是真实存在的,尔后再言改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该庆幸吧,他是余生,修罗劫后的那一撮艳火。惊天彻地的屠杀后,草丛里颤颤巍巍的小兽;该高兴吧,归途遥遥毕竟有尽。可是却应了那句“近乡情更怯”的话,越是急切,越觉得遥远,越是靠近,越是不敢获知真相。
昔日去时,还是柳色青青的春天,柳丝飘荡似人有眷恋之情。今我来归,这里雪花飘零,淫雨霏霏。春色已褪尽。
——是怎样深长的思念啊,遮湮了漫漫的年华。我怕,这么多年战火肆虐,当我再归时,已见不到你们那温暖如春的笑颜。
当看到谢灵运说,诗三百中最美的诗句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我就知道,李白的推崇没有错,谢灵运的才气是贯古绝今,足以笑傲江湖的。因为诗人写得出,也要有人品得出。
这十六个字对偶匀称,亦景亦情,艺术上的完美在诗经中是少见的。“依依”尽杨柳之貌,简直是精准传神到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地步。以依依的杨柳来象征离别时恋恋不舍,又用雨雪交加来形容归来的凄凉。亦景亦情的四句话既言儿女情长又暗喻战争的残酷,写景状物皆生动传神,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最高境界。
陆游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我想他是窥破了文字精义的。有那么一霎那,也许不是文字,而是藏在身体内的感情自在起伏澎湃,像插在地上的柳枝到时节破土而出。于是文字开始招展,情意如雨雪蓦然降临。
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是天意降临于文字,如孩童自会认得母亲,那个人的脱口而出,却让所有的文人在这十六个字面前哑然无语。
中国人面对时间总是卑微,浮生半日闲还要偷来,未若西人的坦然,时间仿佛手中的牛排可以随意切割。在无涯的时间面前,我们都是软弱的。多年之后,当位极人臣的桓温重回故地,看到自己手植的树已经丈余,尚且忍不住潸然泪下,感慨着:“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千载之下仍惹起无数唏嘘。
一个在战场上辗转求生,回乡路上饥肠碌碌的小小士兵,他看着面目全非的家乡感慨:“我心伤悲,莫知我哀!”真的是杜鹃啼血哀不可闻。
如果我回来,你们已不在,那么,我活着回来,还有什么意义呢?
拓展阅读:《采薇》创作背景。
《采薇》是出自《诗经·小雅·鹿鸣之什》中的一篇。历代注者关于它的写作年代说法不一。但据它的内容和其它历史记载的考订大约是周宣王时代的作品的可能性大些。周代北方的猃狁(即后来的匈奴)已十分强悍,经常入侵中原,给当时北方人民生活带来不少灾难。历史上有不少周天子派兵戍守边外和命将士出兵打败猃狁的记载。从《采薇》的内容看,当是将士戍役劳还时之作。诗中唱出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
有关《采薇》这一首诗的背景,历来众说纷纭。据毛序为:“《采薇》,遣戍役也。文王之时,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猃狁之难。以天子之命,命将率遣戍役,以守卫中国。故歌《采薇》以遣之。”其实,真正的经典,无一例外都有着穿越时空的魅力。它曾经如此真切细微地属于一个人,但又如此博大深厚地属于每一个人。所以,纵然这首诗背后的那一场战争的烽烟早已在历史里淡去,而这首由戍边战士唱出来的苍凉的歌谣却依然能被每一个人编织进自己的生命里,让人们在这条民歌的河流里看见时间,也看到自己的身影。所以面对《采薇》,与其观世,不如观思;与其感受历史,不如感受生命。
优秀苏州园林课文解读(通用20篇)篇十二
1、在感知圆形和椭圆形的各种组合基础上,大胆表现仙人掌。
2、尝试用不同的绿色表现仙人掌的色彩。
幼儿作画工具、ppt。
1、这是什么形状?(各种不同大小的圆形和椭圆形)。
2、今天椭圆形宝宝要表演杂技了,我们一起看看它们是怎样表演杂技的。(演示ppt)。
3、请你说说椭圆形和圆形表演的是什么杂技?(将不同的椭圆形和圆形叠加起来)。
小结:椭圆形宝宝本领可大了,它会表演叠加的杂技,大圆下面稳稳坐,小圆小圆叠起来,一个一个又一个。
1、请你说说这些叠加起来的椭圆形像什么。
请你猜猜我们今天会画什么?
指导语:
1、大椭圆或圆形可以再左下角,中间或右下角。
2、可以画两个或三个大椭圆或圆形表演杂技。
1、你们猜猜我们今天画的是什么?(仙人掌)。
2、你们怎么知道的?(绿叶上有尖尖的刺)。
小结:我们今天画的是沙漠里的仙人掌,仙人掌有屡屡的外衣,尖尖的刺,它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还有沙漠里。
1、欣赏中班小朋友的仙人掌的绘画作品。
2、仙人掌是用什么颜色?(各种不同的绿)。
3、沙漠和沙子用什么颜色?(土黄和咖啡色)。
小结:仙人掌可以用同色系(绿色)沙漠和沙子可以用同色系里咖啡色(棕色)土黄。
五、幼儿在此作画。
六、欣赏讲评。
优秀苏州园林课文解读(通用20篇)篇十三
根据新课标的“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和态度”三个维度,和高一学生古诗鉴赏能力较弱的现状,欲拟定教学目标如下: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体会士卒戍边与思乡的情感矛盾,把握其复杂的思想感情。
2、品味本诗的语言美,赏析其重章叠句手法的艺术魅力。
3、熟记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
二、说教法。
三、说学法。
四、说程序。
本课计划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如下:
一、导入:……。
接下来我将从整体把握、体会情感、品味语言、总结艺术特色四个大环节来安排教学。
二、背景点拨,整体把握。
三、疏通课文,体会情感。
优秀苏州园林课文解读(通用20篇)篇十四
1、弄清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并掌握其作用。
2、揣摩语句,品味语言。
本节课学习目标是什么呢?出示:
1、弄清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并掌握其作用。
2、揣摩语句,品味语言。
自学指导:
这节课我们就本文中的说明方法进行一下整理,看看作者为了准确生动地说明苏州园林的特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时间:3分钟。
1、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与讨论。
2、老师提请学生回答问题,其他生补充,师点拨,生整理总结。
自学指导(一)。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1、这里四个排比的句子的次序能不能任意调换?为什么?
2、生自学,师巡视,了解学情。
3.检查自学效果:
点拨:四个“讲究”的次序不能任意调换,因为前后有着从主体到“配合”到“映衬”,并由近而远的关系。如果任意调换次序,就会使文章条理不清,影响表达效果。
自学指导(二)。
说出下列句画横线的词的作用:
(1)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2)谁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3)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4)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
(5)苏州园林与北京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6)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蔽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
点拨:
(1)“据说”是留有余地的说法,很有分寸。
(2)“鉴赏”指对艺术品的欣赏和评价,而“欣赏”指对艺术品的领略和玩赏,在句中用“鉴赏”词最恰当。
(3)“务必”“无论”“总是”强调了图画美。
(4)“绝大部分”是从范围上作出限制。
(5)“极少”则从数量上加以限制。
(6)“栽”“蔓延”“补”这几个动词恰当而形象地写出设计者和匠师们的精心布局,化静为动,化单调为多彩。这个例子体现了本文语言的精练。
《伴你学》7.13.14.15。
优秀苏州园林课文解读(通用20篇)篇十五
暑假,爸爸带我去游览了苏州园林。
我们刚来到古典园林,就被一幢幢古香古色的建筑物,一棵棵枝繁叶茂的古树,吸引了目光。先说那古香古色的建筑物吧,红漆漆的柱子,绿漆漆的栏杆,漂亮极了!每一间的横杠上都有五彩的画,画上各种人物、花草,上千幅竟没有那两幅是相同的。建筑物里面很宽,有四五百平方米,要是晚上一个人在里面,还真有点害怕。建筑物是用木头建的,富有民族特色。
穿过建筑物,就来到了后院。哇!苏州人真会享受,院子虽说不算大也很宽敞,不但能乘凉,还能舒心。这院子可真漂亮啊!既有小桥又有流水,让我不禁想起“小桥流水人家”的诗句来,好一番诗情画意的布置。湖面上开了无数朵荷花,白里透红,好像小娃娃的脸蛋。还有一个专供休息的凉亭,看了这么多美景,就属凉亭最个人化了。走过小桥,一片树林凸现出来,走进去,草地上零零星星地洒落着点点阳光,松鼠偶而从树上跑过,花草的芬芳扑鼻而来,真像是处身于一片大自然美景啊!
走完院子,出口就到了,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这美丽的世外桃源。
林作文二:
今天是我和妈妈来上海参观世博会的第四天,这几天在世博园里观看实在太累了,所以我和妈妈随旅游团来到了苏州,早上起床,旅游团派车来到我们住的宾馆接我和妈妈,车子沿着郁郁葱葱的树林来到了苏州的偶园。苏州所有的园林之中,只有偶园里的结构是对称的,园里有石,有花有竹,景色清新自然,离开偶园的方式很特别,是坐船离开的,据说这是古时送客的一种礼仪。在船上,摇船的大妈还给我们唱了几句苏州唱腔,很有意思。
然后我们去蚕丝场,里面有好多的蚕宝宝吐着丝,用那些丝织出好多蚕丝被,枕头,还有我们带的围巾,衣服,帽子等等。接着我们又来到了寒山寺,正如古人云:“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里的景色更是一番美丽迷人。
苏州的野生珍珠也是很好的,它可以用来做药,可以治百病,还可以当护肤品使用,使人的肌肤变得越来越光滑,细腻。
然后我们又去了苏州最北边的北塔寺,我们在这里见到了观世音菩萨的真身,原来观世音菩萨不是女儿身,它是男儿身,还看到了七位佛祖,我们的前世,今生,后世。在这里许愿是很灵的,我许的愿是一家人平平安安,万事如意。
这时,我望了望天,已经是黑了,我们坐上返回上海的车。在车上,大家伙高兴地唱起了歌,一路上欢歌笑语的到了上海,这一天是多么的愉快,有趣啊!
苏州真不愧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是人们对苏州的赞美。
大家好!欢迎来到苏州园林参观。我是你们的导游,姓潘,就叫我小潘或潘导好了。下面就让我带你们去参观吧!
苏州园林以山水秀丽,典雅而闻名天下,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美称。那里既有湖光山色,烟波浩淼的气势,又有江南水乡小桥流水的诗韵。
现在我们来到了拙政园。拙政园是我国四大古典名园之一。它位于苏州娄门内,是苏州最大的一处园林,也是苏州园林的代表作。你们看,拙政园建筑布局是不是疏落相宜、构思巧妙,风格清新秀雅、朴素自然?它的布局主题以水为中心,池水面积约占总面积的五分之一,各种亭台轩榭多临水而筑。主要建筑有远香堂、雪香云蔚亭、待霜亭、留听阁、十八曼陀罗花馆、三十六鸳鸯馆等。下面大家拍拍照吧,小心点,不要掉到水里或乱扔垃圾了!
参观了拙政园,现在大家跟我来到了沧浪亭。沧浪亭是苏州最古老的一所园林。沧浪亭园内以山石为主景。瞧,迎面一座土山,沧浪石亭便坐落其上。假山东南部的明道堂是园林的主建筑,此外还有五百名贤祠、看山楼、翠玲珑馆、仰止亭和御碑亭等建筑与之衬映。造园艺术与众不同,未进园门便设一池绿水绕于园外。山下凿有水池,山水之间以一条曲折的复廊相连,多美丽啊!
下面大家看到的是狮子林。是苏州四大名园之一。因园内石峰林立,多状似狮子,故名“狮子林”。林内的湖石假山多且精美,建筑分布错落有致,主要建筑有燕誉堂、见山楼、飞瀑亭、问梅阁等。狮子林主题明确,景深丰富,个性分明,假山洞壑匠心独具,一草一木别有风韵。
最后,让我们参观留园。留园为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始建于明代。留园占地约50亩,中部以山水为主,是全园的精华所在。主要建筑有涵碧山房、明瑟楼、远翠阁曲溪楼、清风池馆等处。留园内建筑的数量在苏州诸园中居冠,充分体现了古代造园家的高超技艺和卓越智慧。
现在,我们已经把苏州园林的几个名园都不得参观完了。我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游览这些名园,谢谢大家对我工作的的支持!再见!
百转千结的是眷恋,这一世情结再不会搁浅,终有一刻魂梦里相牵……——题记。
梦里的我们……醒来的失落,无法言说,当我发现所谓醒来其实是另一个梦,梦的出口散不开的浓雾太沉重……真是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啊!
优秀苏州园林课文解读(通用20篇)篇十六
战争的策划和发动是“肉食者”们的勾当,被迫卷入其中的个人,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犹如随风飘动的落叶,随波逐流的小舢板,任命运之手随意摆弄,疲惫,忧伤,痛苦,疾病,衰老,死亡,全都身不由己。只有暗自嗟叹,仰天长啸的'份儿。恐怕这是普通士兵们,剩下的唯一属于自己的权利和“财产”。
凭了这点权利唱一曲忧伤的歌,总不至于得罪了大人君子们吧!无家无室的忧虑,居无定所的烦闷,频繁作战的辛劳和疲惫,思念故乡的痛苦,对个人命运的感慨,对入侵之敌的仇恨,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触景生情的感伤,命运无常的恐惧,遥遥无期的等待……这一切,无时无刻不冲击着敏感多思、忧患焦虑的心灵。把它们吟唱出来,是一种自我遣怀,自我抚慰,犹如受伤的小动物,只有自己舔吮伤口,自己忍受痛苦,自己体验悲伤。
倘若受伤后连哀叫的欲望和本能都丧失了,那便彻底麻木了,物质化了。对于受惯了命运摆弄、痛苦煎熬、忧伤折磨的心灵来说,艰难坎坷,辛劳疲惫,枪林刀箭都不可怕。可怕的是形如枯槁,心如死灰,完全丧失了作为一个活的生命个体的灵性和生气。
对忧伤和痛苦的敏感,不仅表明个体对自己生存处境的真切关注,也表明了个体的自我意识和意志。对忧伤和痛苦的表也不仅仅是一种无助的感叹和哀伤,而且也是表达不甘于忍受比伤和痛苦、不甘于向命运屈服的一种特有方式。它所要告诉我们的无我忧伤,我痛苦,我无助,但我不愿,我不服,我也有自己的向往和追求,有自己的价值和尊严。
能够这样去想去做的个体,实际上并不“小”。从他无能为力、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角度说,他是弱小的;从他不愿屈服于命运的摆布、有自己的追求的角度说,他却是了不起的。正因为这样,吟唱自己的内心忧伤和痛苦,就已经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比即使歌吟者本身像是不经意地这样做,然而其内心深处的动机却昭然若揭。
整个人生就如一场战争。活着就会被迫卷入这场战争之中,就会有忧伤、痛苦、烦恼,恐惧、绝望。向往。追求、无助等等生存体验。表达这些体验的诗,本身就是动人的生存哲学。
拓展阅读:《采薇》的作者是谁。
《诗经》的作者的成分很复杂,产生的地域也很广。除了周王朝乐官制作的乐歌,公卿、列士进献的乐歌,还有许多原来流传于民间的歌谣。这些民间歌谣是如何集中到朝廷来的,则有不同说法。汉代某些学者认为,周王朝派有专门的采诗人,到民间搜集歌谣,以了解政治和风俗的盛衰利弊;又有一种说法:这些民歌是由各国乐师搜集的。乐师是掌管音乐的官员和专家,他们以唱诗作曲为职业,搜集歌谣是为了丰富他们的唱词和乐调。诸侯之乐献给天子,这些民间歌谣便汇集到朝廷里了。这些说法,都有一定道理。
尹吉甫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诗经》的主要采集者,被尊称为中华诗祖。
《采薇》是《诗经·小雅》中的一篇。历代注者关于它的写作年代说法不一。但据它的内容和其它历史记载的考订大约是周宣王时代的作品的可能性大些。周代北方的猃狁(即后来的匈奴)已十分强悍,经常入侵中原,给当时北方人民生活带来不少灾难。历史上有不少周天子派兵戍守边外和命将士出兵打败猃狁的记载。从《采薇》的内容看,当是将士戍役劳还时之作。诗中唱出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
优秀苏州园林课文解读(通用20篇)篇十七
《苏州园林》是著名作家叶圣陶的代表作之一。作者从游览者的角度,概括出数量众多、各具匠心的苏州园林共同特点,进而从多方面进行说明。这篇课文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苏州园林之美的奥秘之门。下面是《苏州园林》课文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其他地方的园林我也到过一些。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因此,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惟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邱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就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诸如此类,无非要游览者即使就极小范围的局部看,也能得到美的享受。
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功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大致说来,那些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案美。摄影家挺喜欢这些门和窗,他们斟酌着光和影,摄成称心满意的照片。
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梁和柱子以及门窗栏杆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墙壁白色。有些室内墙壁下半截铺水磨方砖,淡灰色和白色对衬。屋瓦和檐漏一律淡灰色。这些颜色与草木的绿色配合,引起人们安静闲适的感觉。花开时节,更显得各种花明艳照眼。
可以说的当然不止以上这些,这里不再多写了。
《苏州园林》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第1段),说明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重要地地位。
第二部分(2~9段),作者从园林建筑设施的各个方面,说明了苏州园林图画美的总的特征。
第一层(第2段),总括说明苏州园林的特色。
第二层(3~9段),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特征。
第三部分(第10段),指出苏州园林的美还不止以上说的这些,结束全文,引人回味。
中心思想:
文章介绍了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再现了它的画意美,显示了设计者和工匠们的智慧和我国园林艺术的高超。
整体把握:
本文先总括苏州园林从整体上呈现出的特点,再从各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尽管文中没有提到任何一个园林的名字,没有描述某一处具体的景色,但读者得到的关于苏州园林的知识,是全面、明确的。同时,读者也从中获得了一些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
苏州园林的特点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换句话说,也就是“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苏州有许多名园,如拙政园、网师园、留园、沧浪亭、狮子林等是其中最突出者,即以这些园林而论,它们的建筑、山水、花木各不相同,各有特点,这些名园也从而具有了各自的风格与生命力。如何从这些面貌、风格各不相同的园林中概括出共同点来,大非易事。作者巧妙地从游览者的角度,从苏州园林给游人留下的印象着眼,“硬”是从不同中找出同来。中国园林艺术和诗、画艺术相通,中国园林一向被誉为如诗如画,因此,作者的这种作为游览者的感受是精当的、恰切的,这也表明作者深厚的艺术修养。另外,对于“图画”,我们也应该深究一下,才能更好领会苏州园林的特点。一般说来,图画中描绘的景致既来自自然,又高于自然,画家将自然天成的景色进行抽取、提炼、集中,然后创作出既不悖于自然之理又更具有美感的画图来。据此,我们可以领会到,苏州园林的美是经过精心安排而又不损自然的美。“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眼前总是”强调了苏州园林是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
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亭台轩榭在布局上“绝不讲究对称”,作者将苏州园林的布局与中国传统建筑作比较,以图案画与美术画打比方,说明苏州园林具有充满自然之趣的布局美。
(二)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假山的堆叠有自然之趣,让人忘却其为假山。池沼则“大多引用活水”,是因为活水才有生趣。“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往往安排桥梁”,讲的是因地制宜,印证了前面所说的“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两座以上的桥梁,决不雷同,讲的其实也是避免对称,讲究自然之趣。细处也不放过,如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布置几块石头或种上花草。这些安排,使得苏州园林中的假山与池沼虽出自人工,却能宛如天成,这也正是园林中的山水所追求的境界。
(三)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花草树木的映衬同样“着眼在画意”。作者先介绍花草树木栽种的良苦用心:既讲究树木的错落有致,又照顾到季节的变化。再介绍花草树木的修剪技巧:取法自然。以“像宝塔那样的松柏”“阅兵式似的道旁树”作比较,以“古老的藤萝”作例子,说明花草树木的栽种与修剪符合中国画的审美观。
(四)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巧妙运用花墙和廊子,使苏州园林显得层次多,景致深,景物不是一览无余地展现在游览者的面前,而是逐次展露,游览者可以领略到移步换景的乐趣,获得的审美享受也更为深长。
最后,作者又从园林的细部着眼介绍苏州园林的图画般的美,即讲究每一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雕镂美,园内建筑的色彩美等。这是对苏州园林的特征的再次强调。
问题研究:
文中多次提到绘画,把绘画和园林建筑联系起来,以绘画原理分析园林建筑,或以园林建筑印证绘画原理,试找出几处加以简要说明。
1、“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2、“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3、“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这是不足取的。”
4、“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5、“……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
以上语句中所说的“画”“图画”,应该是指中国画。第1、3句的议论,是以中国画的审美观为依据的,而第2、4、5句作者随手摘取的几幅小景,我们觉得很熟悉,因为它们原是在中国画上常见的。
艺术特征:
一、语言美
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准确,《苏州园林》的语言不仅准确简练,而且优美耐人寻味。如“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中的“蔓延”、“补”字,表示了匠师们的'细心,善于化静为动、化单调为多彩。“重峦叠嶂”一词写出假山在玲珑小巧的园林中,从平地突兀而起,层层叠叠的景象。“高低屈曲”状写了池沼河道的边沿很少有砌得整齐的石岸,总是任其自然的特色。“俯仰生姿”又写出了高树与低树种植在一起,上下相望的风姿,描绘出对各类树木错落有致的精心安排。“盘曲嶙峋”形容古老藤萝枝条的弯曲枯干,满眼的“珠光宝气”又写出藤萝花的典雅风韵,构成了生意盎然的画面。
二、动态美
“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恰当的引用勾勒出一个情趣横溢的意境:夏秋季节,眼前一片碧绿的荷塘,鲜艳的荷花,美丽的鱼儿游来游去,嬉戏、玩耍。此时此景构成了一幅生动感人的动态画面,给人以身临其境的美感。
三、谐和美
所谓谐和美,就是指布局、配合得适当、匀称的美。它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比如布局上的谐和。苏州园林的布局是不讲究对称的,要求自然之趣,符合“美术画”的要求。至于假山的堆叠和配合,则使人忘却了苏州城市,给人置身山间的实感。至于园林建筑色彩的谐和,文章则运用比较的说明方法,把苏州园林的建筑颜色与北京园林建筑的颜色进行比较,说明苏州园林讲究自然之趣,大多漆广漆(天然漆的一种),这种颜色与周围颜色和谐地统一在一起,从而使人有一种“安静闲适”的感觉。到了花开的季节,相映成趣,把花衬托得更加“明艳照眼”。
四、映衬美
映衬美称为陪衬、衬托。园林中花草树木的映衬也着眼于画意:“高树与低树……”两个“……相间”从而使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远景和近景层次的映衬,园林中设置花墙、廊子和漏窗,其目的都是为增加观赏点,力求从有限的空间创造出更多的优美的意境,让游览者感到美不胜收。
五、结构美
精巧的结构给人以美的感觉。本文采用总分的结构形式。文章是在高度概括的基础上从全局到局部,从大的显眼的事物到小的不显眼的事物,分项进行叙述。全文的结构脉络大致是这样的:首先提出总纲(“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接着说明总体上的特色,阐发总纲的思想(“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然后就形成这个总体上的特色的四设计原则(布局、配合、映衬、层次),分别作出具体介绍、并谈到其他的一些次要特色(门、窗、梁柱的特殊风格);最后结束全文,留有余地,给人回味。从而使文章严丝合缝。
总之,《苏州园林》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融说明、记叙、议论于一炉,以精炼优美的语言、严谨的结构,从欣赏者的角度抓住苏州园林的艺术特点,条分缕析地作了正确、深刻的介绍,使文章既眉目清楚,生动形象,又耐人寻味,启人兴趣。此文章不仅给人以知识,更重要的是给人以美的享受。
优秀苏州园林课文解读(通用20篇)篇十八
读了这篇文章我觉得苏州园林美极了。
首先,作者先写了自己所游的十多处苏州园林的总印象,认为这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标本一词,足以证明了苏州园林的建筑价值和艺术价值。接着直接指出,苏州园林在各个园林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那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副完美的图画”。可见,叶老先生的这篇文章就是抓住苏州园林设计的图画美来具体介绍的。
作者先总体介绍图画美的四个表现: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从苏州园林的不讲究对称来具体说明,在联系到美术画的不对称表现出的自然之趣。作者想要说的是苏州园林的不讲究对称同样也是为了表现自然之趣。
假山的堆叠也很有讲究:“可以说不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重峦叠嶂,或者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宽畅教育城的就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上假如成河道,往往安排桥梁”()。池沼的边沿很少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不由得让人联想起柳宗元的《小石潭记》里的描述“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和“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两者可以说是一模一样。
在提到苏州园林的栽种、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至于花墙、廊子,镂空的图案,大镜子,更是使得整个园林的景致富有层次,错落有致。
自始至终,作者都在紧紧扣着图画美来阐述苏州园林的完美,在介绍着设计者的设计精巧以及苏州园林的文化内涵。它不仅仅是建筑上的艺术,不仅仅是人创设优美和谐的自然生态环境的艺术,更是融合了诸多中国传统审美理论和艺术理论的结晶。
总之,在我看来苏州园林是我国园林的标本,也是我国最美的园林。
优秀苏州园林课文解读(通用20篇)篇十九
《采薇》以追忆的方式,抒发了战士久戍在外的爱国之情和思念家乡的情怀。
江南的春天是衣食的春天,桑树涣涣,桃花灿灿,连槐树那样乡气的花,都有田间灶头的新意。野菜也是,绿汪汪的一片,像泻了的春水,叫人不忍践踏。乡下人当此季总是去田埂地头采来,新新鲜鲜地做了端上来。我生在城市,吃到的野菜都已经不野了,是成品,也不懂得认野菜挖野菜。偶尔到乡间,看到有人采撷,也不管喜不喜欢吃,就无端开心得不行,追着人屁股后面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
第一次看见薇菜时,紫色的小花乍满眼帘,忙问是什么菜,告诉我是野豌豆。余冠英译《诗经》,将薇菜翻译成“大巢菜”,我就根本就没把这种小菜和历史上大名鼎鼎的“采薇西山”中那种雅物联系起来,也没想到这就是小雅《采薇》里吟的“薇”。想起有人说,我们这代人是四肢不勤,五谷不分,虽然刻薄,却也恰当。
薇菜也叫薇霍,不算是稀奇的东西,历来为贫者所食。伯夷和叔齐在商亡后隐居首阳山,身无一技之长,又死倔着不吃周武王送来的粮食,采薇为食,终于饿死。临死前作了一首歌,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与嗟徂兮,命之哀矣。”
这是关于采薇最早的记录。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这是两个固执到头脑发僵的人,当年孤竹君想要立叔齐为国君。孤竹君死后,叔齐欲禅让伯夷,伯夷说:“这是父命啊。”于是逃走了。叔齐也不肯继位,也逃脱了。人们只好拥立孤竹君其他的儿子即位。伯夷和叔齐联袂潇洒逃亡以后,生计很成问题,听说西伯姬昌乐于赡养老人,商议好投奔他而去。当时西伯姬昌已死,伯夷和叔齐到了那里,正是西伯昌的儿子武王将东伐殷纣,伯夷和叔齐拉住了武王的马缰阻止,说:“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武王的随从上前要杀他们,太公吕尚虑其有贤名,为怕大战前夕影响民心,就阻止说:“此义人也。”并搀扶他们离去。武王推翻商纣,天下归顺了周朝。但是,伯夷和叔齐认为这是耻辱,仍坚持操守,不吃周王送来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采集野菜充饥。某一天有个周人嘲笑他们,你们不是不吃周朝的粮食么,这首阳山也是周天子的领地啊,你们吃了这山上的薇菜,难道不是周朝的粮食么?这两老小子一合计,自觉别人说的有理,惭愧得不行,于是开始绝食计划,连薇菜也不吃了,这么着,挨了几天,成功饿死。
后世的读书人要么多粮食而少气节,要么多气节而少粮食。为了粉饰或者掩饰,他们多对伯夷和叔齐的行为击节而赞,认为这是有操守的人做的事。若是人各有志也就罢了,最可怕是中国人的操守节烈观多出于作秀的需要,前人做出种风潮,后人认为不追不好,也不管是不是真心认同就跟风。伦理观念由此衍生,并越来越稳固。反而是那个周人好,现实而敏锐,一句话问穿了伯夷叔齐。还有姜子牙,行事也妙,他接掌齐国的时候,胶东半岛上也有两个欲效仿伯夷叔齐的隐士,自耕自足,人称贤人。姜子牙就杀了他们。周王问起来,对曰,这样不为国计民生做贡献,只图保全自己虚名的人,留之何用?就因为他有影响力,反而会有民众跟从造成不利于经济发展的风气,不如杀了。
呵呵,这才是姜尚真正的心思和观点,之前对伯夷叔齐与其说尊重,不如说是敷衍。
薇是无分贵贱的食物,就算它是野菜,一样开得动人。采薇之事贵者可行,普通百姓一样可行。说完了贤者采薇,再来谈谈贫者采薇。
《小雅》里的采薇,就是戍防战士所为,为了生计,辛苦坦然地去做,不勉强,也不作秀。歌中唱到:“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大巢菜采了又采,大巢菜冒出芽尖。说回家哪时回家,转眼间就到残年。)此时薇不单是赖以生存的食物,更是节令更替时间的象征,是离乡之路的远近。
当大巢菜紫色的花在眼底开开谢谢,归乡之期也一延再延。
为什么要背井离乡呢?还是如此身不由己?那王命发起的征战啊,只为对抗凶蛮的玁狁。说是保家为国责无旁贷,然而总不免战火哀艳,血流成河。和平怎么总是这么短暂?此际还能喝一口热的野菜汤,比起那些已经魂归阴曹的人,该偷笑了。
细碎的紫色小花,它在傍晚黑暗完全降临的那一瞬,美得很像天空的星光闪烁。
我忽然之间泪凝于睫。心里微微晃荡了一下,好像某种温暖寂灭了。
原来,它早已被我化作家的念想。看到它,我才有余力奋力求生。
“玁狁”二字今作猃狁。玁狁是北方的游牧民族,春秋时称为狄,战国、秦汉时称为匈奴,历来对中原虎视眈眈,滋扰不断。大约在公元前十世纪左右,周懿王在位时,玁狁曾乘周王朝政治**和遭遇大旱灾的机会,侵扰北方边境。民受其苦,诗人作歌:“靡室靡家,玁狁之故。”周王曾出兵征讨。这首诗反映的大约就是这次战争。
征夫之苦无止无休,难以言尽。《采薇》的实质绝非儒生所粉饰的,赞美周王的功绩,而是一首征夫思归诗。
你听他唱:“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谁害我有家难奔,还不是为了玁狁;谁害我坐立不安,还不是为了玁狁。大巢菜采了又采,大巢菜多么鲜嫩。说回家哪时回家,心里头多么忧闷。我心忧闷像火焚,饥难忍渴也难忍。驻防地没有一定,哪有人捎个家信。大巢菜采了又采,大巢菜又粗又老。说回家哪时回家,小阳春十月又到。当王差无穷无尽,哪能有片刻安身。我的心多么痛苦,到如今谁来慰问。)。
这样的想念,却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流光飞逝,出征是岁暮,如今已是夏至十月。征战必定四处转移奔波,饥渴劳碌,身体受伤是小事,关键是命在旦夕却不能通家人同音信。当烽烟遮蔽了音信,你无从得知远方的人是否平安,牵念如藤,缠绕你咽喉不能呼吸。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古今亦同。zippo的最初流行,就是因为它的防风功能可以帮助美国的士兵在战壕里写家书。《采薇》可看作最早的边塞诗。唐代的岑参是写边塞诗的强人,擅于捕捉人心细节,他写道:“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寄语报平安。”生死漂泊的不定,相逢无语的惊喜,欲言又止的犹疑,所有的尖锐都有了,所以一语刺破人心。
战争不值得赞美,然而为家园而战却是可引以自豪的事情。因此下面的两章不再絮言思乡之情,转言当时战斗的激烈和辛苦:“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驾彼四牡,四牡騤騤。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什么花开得繁盛?那都是棠棣的花。什么车高高大大?还不是贵人的车。兵车已经驾起,高昂昂公马四匹。哪儿敢安然住下,一个月三次转移。驾起了公马四匹,四匹马多么神气,贵人们坐在车上,士兵们靠它隐蔽,四匹马多么雄壮。象牙弭鱼皮箭囊。怎么不天天警戒?玁狁实在太猖狂。)。
他在征途中,看见棠棣花开得繁盛,美景当前,忧心不减,棠棣的花再开时,未知还有没有命看到。战争的不平不单表现在引起干戈的原因,往往是强者带有私欲的侵略。即使是在战争的一方,不平等也是时时存在的,贵人坐在战车里,遥遥指挥,士兵就要徒步而行,贴身肉搏。战争为我们揭示生命冰冷的真相:人,生而不等,命有贵贱。你必须承认它是真实存在的,尔后再言改变。
优秀苏州园林课文解读(通用20篇)篇二十
一曲昆曲,千曲百转,柔软的像一阵阵清风。再听,又似云端飘来。闭眼间,蓦然间心境已变。
只看见一处楼阁,两个戏子,后面笙笛鼓琴。飘渺的声音穿过一池的荷花,伴随着清波传来。我坐在一亭中,正值春天,亭后桃花盛开,片片花瓣飘落而下。湖旁的那棵大树枝叶遮天,似乎不想让这这曲声跑到天边。
又一转,只听见一声声曲调仿佛就在眼前。但走在走廊里,看不见声发何处。走廊清浅而温和,随这昆曲亦是千转,廊上有镂空,空出便是一景,或是柳树一株,上有黄鹂两只。或是一树牡丹,碗般花朵似一团燃烧的火焰。或是一叶芭蕉,雨后更显青青。
最后,我找到一山,旁边一清水簌簌流出,找一石,面朝暖阳,闭眼听曲,听那悠悠的声,品那深深的情。
其实,睁眼看真实的苏州园林,苏州园林的一景我也描写不出其中的万分之一。但有一种感觉,心平静了不少。
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苏州园林的主人大多都是中隐隐于市的人。隐于野简单,野外与市几乎断绝,没有外物的扰乱,隐居起来当然就容易了,所以只是小隐。大隐隐于朝,虽身处繁华都市,心却不受繁华所扰。于纸迷金醉中,却是“我心似明月,碧潭澄皎洁,无物堪比伦,叫我如何说”,境界在心中,何须心外求。大多数的我们不愿身居山野,让习惯了现代化生活的我们去野外着实是一件困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