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范本的撰写需要结合具体的写作要求和目标,以满足读者的需求。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精选的范文范本,了解一下它们的特点和优势。
优质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汇总19篇)篇一
摘要:个体早期的心理健康发展,影响其一生的幸福。农村留守幼儿由于特殊的成长环境,其心理健康发展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亟需重视和解决。本文对我国有关农村留守幼儿心理健康方面的相关研究进行文献梳理,发现:从现状来看,已有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6岁以上的留守儿童,对3-6岁留守幼儿关注较少,从影响留守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来看,大多单方面强调了家庭和幼儿园的影响,忽视了家园之间的相互作用。然而,留守幼儿是留守儿童中的低龄群体,其心理发展状况在个体的一生中起着重要奠基作用,留守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对于我国公民的整体素质也有重要影响,因此学界和政府应该对待这一问题给予重视。
农村留守幼儿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务工而被留在农村生活、年龄在3-6岁的低龄儿童。留守幼儿是伴随着大批农民工进城务工后出现的社会弱势群体。有专家认为,留守幼儿现象,全世界只有中国才有。[1]的确,经济发展的需求使大批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被遗留在农村的留守幼儿规模和数量不断扩大和增加,也因此,留守幼儿的身心发展出现一系列问题,如情绪不稳定、和同伴交往困难、社会适应不良等。20《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系列报告会的研究发现,由于父母与亲生骨肉长期分离,9.7%的留守儿童对父母的生死也漠不关心。[2]由此可见,我国农村留守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凸显,亟需尽早重视和解决。然而,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对留守儿童问题进行研究,研究内容涉及了人口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卫生学等方面。这些研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和结论,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对3-6岁的留守幼儿调查和研究较少,且理论阐述较多,实证研究较少,针对性不强。本文拟以3-6岁农村留守幼儿为对象,梳理我国已有的关于农村留守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文献,以期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心理健康是人的内心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平衡,是自我与他人的平衡。[3]而幼儿心理健康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认知水平正常、情绪反应适度、人际关系协调、性格良好,没有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等。通过查阅文献,笔者发现,对我国农村留守幼儿心理健康的现状研究中,主要集中在对留守幼儿和非留守幼儿的横向对比研究、不同年龄和不同性别下留守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几方面。在使用方法上,不同的学者采用了不同的方法。有的使用了心理健康测验量表、sci-9o量表和埃里克森人格问卷,如王东宇的研究表明,留守幼儿的个性在n量表上的得分明显高于常模[4],也有的使用了自编的学前儿童心理健康问卷[5]等。虽然方法不一,但最终都得出了一致的结论:我国农村留守幼儿心理健康状况低下。从这些文献来看,学者们对农村留守幼儿的心理健康较为关注,整体来看,留守幼儿心理健康状况低于非留守幼儿,且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与留守男孩相比,留守女孩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和行为偏差,更容易焦虑和孤独[6];留守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随着年龄升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呈下降趋势。[7]中国教科院刘占兰教授组织开展了一项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研究和促进项目,对江苏、重庆等地的590名留守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结果发现留守幼儿已经表现出了明显的负面情绪的阴影,他们不爱说话,眼神躲闪,喜欢安静的活动,没有家人陪伴就谁不着,在陌生人面前害羞,退缩行为严重等。[8]从以上研究均可以看出,我国农村留守幼儿心理健康状况堪忧,他们在情绪情感、人际交往、行为习惯、社会适应方面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了一些问题,需要及早采取措施给予改善。
2.1、生理因素。
生理因素主要包括遗传、孕妇健康级儿童出生后的机体损伤和疾病等。已有的研究表明,儿童孤独症、精神分裂症等大多和家族遗传有关。另一方面,胎儿期母体的情绪状态、营养状况等会影响胎儿发育,继而影响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此外,出生时先天畸形、矮小、皮肤黑、肥胖、瘦小、意外伤害造成的四肢残缺、失眠、耳聋等,会导致幼儿自卑、情绪低落、智力低下等心理障碍和行为问题。
2.2、家庭因素。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个体成长的第一环境。[9]幼儿期由于身心发展不成熟不完善,外界环境对其发展影响重大,年龄越小,越依赖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结构、家庭氛围、家长教养方式、家长素质都会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从已有的研究来看,家庭教育的缺失是影响农村留守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由于长期的亲子分离,留守幼儿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性格变得过分依赖、不自信、自私等。甚至有的祖父母常常拿“爸爸妈妈不要你了”这类话来吓唬留守幼儿,给孩子带来了心理伤害。莫艳清[10]也对此有所提及。此外,家庭成员榜样作用的发挥也影响着幼儿的心理健康。很多父母不健康的观念和行为方式在留守幼儿身上体现明显。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情感上的亏欠使很多父母更多地从物质上弥补留守幼儿,这也让幼儿养成了许多不良的行为方式。因此,家庭在维护农村留守幼儿心理健康方面占有重要的地位。
2.3、幼儿园因素。
幼儿园是幼儿生活的重要社会环境,也是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就幼儿园而言,幼儿园的人文环境尤其对留守幼儿的心理健康影响较深。如幼儿园氛围、师幼关系、幼幼关系等。农村幼儿园经济条件有限,教师对留守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重视程度不高,对留守幼儿缺乏足够的关心,也欠缺相关的心理知识,未能为留守幼儿的心理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精神环境。
目前,我国主要从家庭、幼儿园、社会和政府几个方面探讨了促进我国留守幼儿心理健康的对策和建议。
3.1、家庭层面。
家庭是幼儿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亲子陪伴的质量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精神分析理论和生态学理论都认为,婴儿在早期从安全型依恋所获得的温暖、信任和安全为以后健康的心理发展奠定基础。[11]农村留守幼儿由于特殊的家庭环境,缺乏父母长期的陪伴,其心理健康发展势必受到影响。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已经得到了学者们的反复验证。一些学者提出,为了促进留守幼儿的心理健康,家庭必须发挥好自身的教育作用。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在学前期,父母尽量陪伴孩子的成长,或者选择就近的地方务工,方便和孩子团聚;平时通过电话、微信、书信等方式多和幼儿进行沟通和交流,让幼儿感受到父母的关爱。选择临时监护人时一定要考虑其监护能力,并加强联系;鼓励主要抚养者积极参加培训和学习,增进对留守幼儿心理发展特点的了解,尊重幼儿的想法,关注其身心和谐发展,采取科学的教育方法,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
3.2、幼儿园层面。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主要是在幼儿园中开始的。留守幼儿长期和父母分离,家庭关怀缺失,幼儿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幼儿的情感和社会性发展的空白。因此,幼儿园对留守幼儿的心理健康影响不可忽视。近年来,国内学者强调了幼儿园教育在维护和促进农村留守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大家认为,幼儿园不仅应该建立留守幼儿的成长档案,了解和记录其发展情况,主动关心园中留守幼儿的生活。还应及时与其父母加强沟通和联系,定期开展家访,向幼儿的监护人传递科学的育儿观念,共同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同时,还可以设立悄悄话热线或一封家书活动等,为留守幼儿的亲情需求创造条件,满足留守幼儿情感发展需要。
3.3、社会层面。
社会环境作为个体成长的宏观环境,同样影响其心理健康。全社会应协同努力,给予留守幼儿更多的关爱、引导和支持。农村留守幼儿长期生活在农村,周围大多都是和自己一样的留守幼儿同伴,他们游戏活动少,较多的时间以电视为伴。因此,一方面,各类社会团体可以开展多种公益活动或关爱留守幼儿工程,丰富其精神生活。这一点在诸多研究者的文献中都有论述。另一方面,净化留守幼儿周围的环境,减少赌博、暴力等不良风气的影响,发挥电视、广播等传播媒介的作用,为留守幼儿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舆论氛围。从已有的研究不难看出,我国农村留守幼儿心理健康发展较差,亟需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帮助和改善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但目前来说,这些研究大多属于经验概括和总结,定量研究有待深入,尤其是对农村留守幼儿心理健康的促进项目追踪研究较少,实践性不够。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应扩大定量研究的样本数量,把重点放在促进留守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实践研究方面,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增强其促进策略的可操作性,发挥留守幼儿周围环境的合力作用,共同为维护留守幼儿的心理健康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王丽萍.农村留守儿童品德教育研究[d].晋中:山西农业大学,.
优质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汇总19篇)篇二
[提要]幼儿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幼儿时期心理状况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其一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关注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对当前幼儿健康成长和教育策略的转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幼儿教育过程中,人们往往只重视身体健康教育而忽略了心理健康的教育。心理健康已成为健康这一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应该看到,幼儿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是同等重要的问题。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问题已日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关注个人的心理健康已成为现代文明人的一个重要标志。具有文明意识的人都知道,对正常人来说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生活质量,而且直接影响其劳动效率及对社会的贡献,而如果一个人患有精神和心理疾患则会成为社会的一种负担。古今中外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健康康的成长。关注孩子长大后未来社会中是否具有生存能力,我们不能不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对处于关键期的幼儿来讲,培养良好心理素质,进行心理的自我保护更是十分重要。
幼儿园是儿童成长的第二环境,是儿童最早加入的集体教育机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增加一日活动环节,也不是替代原有的教学活动,而是把教学活动内在的、潜在的因素挖掘出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发挥心理健康教学活动的教育作用,在活动组织形式上采用融合模式,打破班级界限,由小、中、大班各级组间、各班级间幼儿互相参与活动,从单一的同龄伙伴交往发展到混龄伙伴交往,扩大了儿童交往场合和机会,提高了他们的合群性和合作性。作为教师,更应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幼儿阶段,教师在这方面的作用显得十分重要。教师的作用发挥的好,可以维护和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反之,则会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
爱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必要的环境因素。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在于教师如何爱孩子。”实践证明,一个充分受到教师正确而有理智的爱的孩子,总是充满自信、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反之,被教师忽视的幼儿则经常自暴自弃,形成一种自卑感反社会的心理。比如,平时有些孩子上课时“喜欢”捣乱,活动时常打人,这往往是由于我们对他付出的爱太少所致。他想通过“捣乱”、“打架”来引起教师对他的关注,进而获得老师对他的爱。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无论孩子美或丑,也无论聪明或愚钝,我们一定要有一颗热爱孩子的心,用我们的爱给幼儿带来自信、安全感、信任感,让我们怀着一颗爱心走近幼儿,并熟练地掌握和运用爱的策略,多给幼儿一些关怀与微笑,分享他们心中的快乐,分担排解他们心中的忧虑与不安。同时教师对幼儿的爱需要贯穿于各类活动的始终,切忌忽冷忽热、喜怒无常,让我们以自己的爱和真诚鼓励幼儿学习爱和真诚,用爱心呵护幼儿身心健康成长。
幼儿良好的心理,也可使幼儿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和错误心理观念得以纠正。幼儿心理呈现出的各种不良预兆,教师要及时纠正,积极防治。如“问题家庭”的孩子,心灵上都受到过创伤,若缺少正确的引导,往往容易形成自卑、不合群、胆怯、多疑等消极心理特征。因此,对这一类幼儿要多施爱,从而有效地防治此类幼儿的心理扭曲。又如,身体发育畸形和有生理缺陷的幼儿。此类幼儿往往自卑、敏感、多疑,若我们不注意、不关心他们,就很容易使他们的心理发展偏离正常轨迹而变得仇视社会,淡漠人生。因此,对这一类幼儿千万不能取笑、不能嘲讽。同时,对这类小孩子比较好的办法是培养他们各方面的兴趣特长,如乐器、画画、书法等等,并鼓励他们不断努力,取得成绩,这样他们因有了某方面的兴趣或特长而会逐渐产生优越感,性格也会在活动中因得到锻炼而日益坚强、日渐开朗,从而形成一种积极正常的心态。
二、创设良好的家庭育儿环境,推动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
家庭是幼儿生活中第一个接触到的环境,是幼儿心理发展的最重要、最基础的环境。完善的家庭结构,良好的家庭人际环境,家长本身的素养及对子女的教育观、教养方式,都会给幼儿心灵烙上深刻的“印记”,幼儿的早期经验对心理的影响特别重要。
家庭是幼儿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组织,家庭环境的教育功能会影响儿童的健康发展。目前大多数家长只注重孩子的智力投资,而不重视对孩子进行良好的情感教育,有的家长甚至教孩子“别人打你一下,你就还他两下。”于是我们经常看到许多在幼儿园表现很好的孩子,到了家里却对父母、长辈发脾气,蛮不讲理。这就要求家长要多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可以通过看书、学习、与幼儿老师沟通、听关于幼儿教育的讲座等,让自己了解幼儿的心理常识,掌握幼儿健康心理教育的方法、途径,以便采取有利的措施,配合幼儿园做好幼儿心理健康的工作,真正达到幼儿园与家庭教育同步进行,共同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成长。
时代在发展,教育在改革,孩子在成长,坚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德育教育的标志,是提高幼儿整体素质的关键,是摆在每个教师面前刻不容缓的重大课题。所谓“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不可能给予孩子应对一生的知识和技能,而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探求新知和创造的激情与精神、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习惯,才是我们应赋予孩子的珍贵财富。作为教师要用爱拨亮每位幼儿心中的那盏”灯",扬起前进的风帆。只要人人都去关注孩子的成长过程,“一切为了每一位孩子的发展”这一核心问题就能实现,那么教育这朵花会越开越美。
参考文献:
2.冯丽静.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m).广东幼儿教育出版社.20xx.25页.
3.杨凤池.让家庭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乐园(m).深圳新胡同出版社.20xx.137页.
优质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汇总19篇)篇三
我们选取山西晋煤集团宏圣公司新入职员工230人,对其心理健康现状进行问卷调查。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该量表有90个自我评定项目,包含可以分别反映心理健康的9个因子: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及精神病性。症状自评量表分为5个级别(1―5级),5=严重、4=相当重、3=中度、2=轻度、1=从无。计分方法为总分是90个项目所得分之和,超过160分,可考虑筛选阳性。任一因子得分超过2分即被界定为阳性,说明可能存在该因子所代表的轻度心理问题,超过3分说明可能有较明显的心理问题,超过4分说明可能有严重的心理问题。
研究的方法是以问卷调查法为主,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采取的.统计软件为spss17.0,将数据逐一录入建立好的excl数据表中,先进行简单的统计,然后将excl数据输入统计软件spss17.0,进行二次核对数据,并在核对无误后进行统计分析。
由此表可知,在强迫症状、抑郁、恐怖和偏执四个因子上,男性员工与女性员工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在强迫症状、抑郁、恐怖和偏执的程度上显著高于男性,在其它的各因子中,男女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从表中可以看出,各因子分均低于煤炭井下工人,其中躯体化、敌对、恐怖、偏执四项存在极其显著性差异(p0.01),表明新入职员工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上是非常好的。
新入职员工男生与女生心理健康的差异分析。女性在恐怖、偏执、强迫症状和抑郁的程度上显著高于男性。女性与男性相比较,首先有生理方面的差异,其次是传统的家庭教育方式的影响,最后受社会其它传统因素的影响,使男生与女生心理健康存在差异。新入职员工与煤炭井下工人结果作对比,结果显示,各因子分均低于煤炭井下工人,表明新入职员工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上是非常好的。
三、新入职员工心理健康调查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
新入职员工是企业的新鲜血液,代表着新生代的思想,因此,新入职员工的心理健康水平对企业发展非常重要。而目前来说,煤炭企业面临行业下滑等形势,使煤炭行业的员工思想极其不稳定,人心惶恐,经常会有上访事件发生,给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挑战,因此,加强对新入职人员的心理调查,对新生代员工能够精准把脉,找准新入职员工心理状况,能给思想政治工作者带来科学依据,从而知道从何下手去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保障企业平稳发展,为企业解危渡困提供坚实基础。
此次调查显示,煤炭企业新入职员工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比较好。然而,为了进一步提高新入职员工心理健康水平,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有必要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加强对新入职员工的人文关怀。以人为本,打破常规,将专业的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提升新入职人员的幸福感,使他们拥有健康快乐的人生。在日常工作中,充分肯定新入职员工的尊严和人生作用,保障合法权益,尊重新入职员工的劳动,让他们参与到煤炭企业的管理中,听取他们对企业的经营战略、方针目标上的建议和意见,注重他们的价值体现,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鼓励他们在岗位上成长为技术能手,企业不可缺少的一份子。在生活中,关心他们的所需所求,衣食住行,婚、丧、嫁、娶以及一些突发状况。在节日期间,利用思想政治工作的法宝,开展交谈、家访、帮扶、探望等,经常性的了解新入职员工的工作、生活、家庭、思想情况,针对性的开展思想教育,让他们切实感到组织的关心和关怀,使新入职员工能够找到归属感,安心地在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在制度建设方面,要依法保护新入职员工的合法权益,在劳动用工上保障他们的工资待遇,请假及年休制度,改善福利,加强劳动保护,努力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丰富新入职员工的业余文化活动,经常搞一些演讲赛、诗朗诵、文艺体育活动,陶冶新入职人员的心灵,让他们忙碌起来,动起来,真正发挥出自己的光和热。
二是对新入职员工加强情绪管理。对煤炭企业来说,要加强新入职员工的情绪管理。在新入职员工进入岗位前,企业应讲解自我情绪管理,让新入职员工改变自己的观念,能够以乐观的态度去看待煤炭企业的形势,思考煤炭企业目前的现状,与企业共同想办法,共同努力,共度难关,正确面对自己的负面情绪,如在工作之余,做“嘻哈功”、深呼吸、生理平衡等,减轻负面情绪,以乐观向上的心态投入到工作之中。
三是为新入职员工设计个人职业规划。个人职业规划是新入职员工通过对个人职业进行主客观原因分析、测定和总结,确定个人职业的奋斗目标。建立阶梯型、通道型的职业生涯规划模式,让新入职员工对自己的前途更有信心、方向感更加明确。企业要建立管理岗位、技术岗位和业务岗位三条发展途径,管理岗位的划分为副队级、正队级、副科级、正科级、副处级、正处级;技术岗位的划分为技术员、助理职称、中级职称、高级职称、国家注册类职称;业务岗位分为:一星员工、两星员工、三星员工、四星员工、五星员工。企业可以根据新入职员工的自身素质及特长结合企业自身需求,为新入职员工安排岗位,不同途径通道的建立,也为其发展成才提供了更多选择。
四是开展实用性较强的心理健康培训。心理健康培训是一种比较独立、专业的培训,和一般讲座、培训不同,比较注重参与性,参与到培训中去感受与体验,心理培训的内容和效果是难以测量。在培训中,利用一定的道具、场地、实物等模拟真实的事,从中让个人去感受,然后由导师带动,互相交流,分享感受,得出结论。新入职人员心理素质培训的过程是在专业培训师之间信息的交流共享,活动的互帮、互助中完成的。在日常生活中,人的一些习惯、品质,会因为经历的各种事情而发生变化。心理培训就是训练、模拟这种真实的场景,直面真实的自我,激发出更大的潜能,通过新入职人员对自己的极限挑战、获得人生难得的胜利与自豪。
总之,通过对煤炭企业新入职员工进行心理健康的调查分析,了解这一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结合煤炭企业单位的实际,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对新入职员工自身的成长有着直接的影响,也对煤炭企业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
优质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汇总19篇)篇四
社会上的竞争日益激烈,导致一些高职生出现了一定的心理问题,对心理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高职教育应该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将心理健康纳入教育系统中,对学生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进行及时地排解。本文从现今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出发,探讨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以期为今后开展的心理健康活动提供一定的依据。
高职生属于大学生群体的一部分,他们与其他的大学生具有相似的心理特点。首先,自我意识得到一定的增强,但还未发展成熟;其次,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都已经基本形成,但还不够稳定,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再次,思维方式得到一定的发展,但在具体评判一件事物的时候,容易带上主观性;四是情感得到一定的丰富,但情绪受到外界的影响大,易发生波动;最后,高职生的意志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但稳定性不够等等。由于高职教育的生源较为多样,学生成绩大多不佳,且高职教育的教育目标和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学目标存在一定的区别,因此高职生的`心理状态和普通大学生相比,也有一定的特点。在高职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需要根据其具体特点进行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
1.整体心理健康水平不高。高职生处于后青年时期,各方面开始趋向成熟。但是从心理健康层面来说,很多高职生心理状况存在一定的问题,对其工作以及生活都产生一定的影响。另外,由于一些高职生的成绩不好,被当作“问题生”,打架、斗殴等情况时有发生,处理问题较为冲动。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处理,不仅会使学生的健康成长受到一定的影响,严重的情况下,还会导致学生出现一定的人格障碍,做出不利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事情来。
因此,教师在发现高职生的心理问题时,需要对其进行及时处理,帮助高职生疏解心理问题。
2.适应能力以及抗打击能力较差。
就目前来看,社会上对于职业教育存在一定的理解偏差,导致一些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成绩不好。正是由于这种成绩的挫败感以及社会上的理解偏差,导致很多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学习之后,对学校学习缺乏主动性以及认可度。很多学生长期处在失败感之中,对正常的学习、人际交往都缺乏热情。一般来说,这些学生都程度不一地存在敌对、人际交往障碍等问题。这些问题长期发展下去,会导致学生的心理状态出现一定程度的偏差,不利于健全人格的发展。
3.就业压力导致出现心理压力。现今,我国的高等教育被大力推进,大学本科毕业生的数量得到迅速增加。另外,在这一时期,国企在进行积极改革,社会上产业结构在进行积极调整,社会上的劳动力数量得到显著增加。
在这种情况下,高职生面对的就业压力更大了,很多人毕业就面临着失业。这样的就业形式,导致很多的高职生心理产生紧张、焦虑、不安等情绪,对学生正常的生活以及学习产生了影响。
1.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规范化、体制化。高职院校要想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明确地掌握,就需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体制化,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系统化的教学活动。课堂教学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因此学校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化,根据一定的课程计划开展各项心理教育活动。学校根据心理健康活动的主要目标进行教材的编写,使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可操作性显著增强。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对自身心理状况的掌握程度。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参与心理教育的积极性得到显著增强,能正确认识自我。
2.开展全方位的心理指导。学校在高职学生中开展的心理咨询活动的主要特点是调适性以及发展性,且心理教育活动遵循的是一种教育方式,而不是一种医学方式、治疗方式。在进行心理咨询的同时,老师需要具有发展的眼光,对求助者的各种心理问题都可以提供好的建议与意见,引导其正确处理自身所存在的心理问题。在高职院校开展的心理教育活动,其主要的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从而使自身的内在潜力得以充分发挥。学校在高职生中开展健康教育,使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以及环境适应能力得到显著增强。
从现今的情况来看,学校应该将高职院校中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从以前的对各项心理疾病的诊断治疗转化到各项心理疾病的预防以及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上。在心理健康教育完成之后,学校需要对学生的心理状况建立健康档案,对其进行分类整理,分析现今高职生中所普遍共有的心理问题,对得出的相关问题进行及时处理,以提高高职生整体的心理素质。
综上所述,现今环境的变化较大,高职生处于一种受到外界环境影响较大的年龄阶段,因此,他们中的很多人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对日常的生活以及学习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针对这种情况,高职院校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实际心理问题,开展心理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3]林琳,柯晓扬,袁忠霞.提升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4.
作者:张先锋高春鸿单位: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优质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汇总19篇)篇五
大学生是一个特俗的群体,是一个承载着社会和家长期望的群体,他们正处于青年的中期,心理素质发展较快,处于成熟与未完全成熟之间,这期间,学生的心理问题尤为突出。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1.许多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中国青年报》于2004年7月4日的调查报告显示,大学生中14%存在抑郁症,17%存在焦虑症,12%存在敌对情绪。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是高校的一种常见问题。2002年2月23日,作为清华大学的大学生刘海洋,用硫酸泼洒黑熊致使严重烧伤;2004年2月23日,云南大学的大学生马加爵,将四位同学杀害;2010年3月30日,大学生曾世杰因被人嫌弃样貌丑,致心理失衡后产生杀人泄愤恶念,在校园内持刀杀死一名女生、刺伤两名男生;2014年11月20日,天津城建大学二年级学生翟清松先在寝室内持刀将同宿舍同学何某杀死,随后将相邻宿舍的同学杜某捅伤,最后把自己反锁在寝室内,开始自残。……这些大学生因心理健康所导致的严重事件,应该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大学生心理问题具有多样性。目前,许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都存在着不同的问题,主要有焦虑症、强迫症、恐惧症、精神抑郁症、疑病症和感情危机等不良心理状况。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生活环境或学习环境不适应所引起的焦虑;经济贫困导致的心理失衡;人际关系难沟通导致的苦闷;恋爱与性关系危及情感问题的困扰;就业竞争产生的心理紧张等。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1.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不健全、经费不足。1990年,我国就已经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截止到2001年,据不完全统计,全国高校有30%—40%已经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建立了心理辅导室,同时,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和讲座等,其中有很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水平和规模。但是,仍有很多高校都没有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有的高校设有机构,但是无论从人力、物力还是财力方面,都比较缺乏,无法正常开展工作。2.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缺乏专业师资队伍。在实际工作中,多半心理健康工作的教师都是兼职,有辅导员、学生处干事、学科教师等,他们即便有一定的工作经验,但是还是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知识。他们会从思想教育上来帮助学生,这样不仅不会从心理上对学生们进行辅导,反而会引起学生们的反感和厌恶,导致学生们心理健康问题更加严重。3.忽视社会和家庭的配合。大学生心理讲课教育出了学校的教育外,还应该考虑到其他社会因素。其中,家长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关键,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支持,直接关系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开展。高校应该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拓展到家庭中去,与学生的家长密切联系,使学生的心理问题得以舒缓。
1.建立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随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增多,我们要建立多格局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学校和社区相结合、教育与指导相结合、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网上和网下相结合、咨询和自助相结合等特点,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高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真正的纳入到工作计划中,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委员会,设立组长,全面负责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建设。2.组建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对于师资队伍的专业素质要求也相对较高,所以,组建一支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设中的关键。无论从学历上还是专业上,都应该有高要求,建立一支具有高学历、高标准、专业水平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进行专业的培训,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具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能够对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鉴定、分析,并对其进行心理的矫正。3.注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庭环境。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有很多问题都是因为家庭原因长期积累下来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的同时,也应该讲心理健康教育拓展到家庭中去,对学生的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也十分重要。有许多学生的心理问题,都是因为家庭环境积累下来的,比如溺爱过多,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教育过程中家长注重成绩,造成学生压力大等问题。所以,学校要加强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促进学生更快的摆脱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素质在大学生全面素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影响着人才的质量,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才前面发展的必备条件。为此,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至关重要的。高校要不断的加强大学生的承受能力、适应能力、控制能力等的培养,使他们能够战胜自己的困难和挫折,正确认识自己,超越自己。这就要教师有过硬的专业知识,用心灵去塑造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2]田爱民,赵永吉,王仲德.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与教育对策探讨.高等农业教育,2007,2:90-92.[3]温家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探析.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3(2):16.
[5]贾巍.我国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讨[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6]牟艳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向研究[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研究——第八届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优质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汇总19篇)篇六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精神病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高的趋势。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目前全世界约4亿人受到精神、社会心理问题以及神经疾病的折磨,占全球疾病的11%,其中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人数达到6000万左右。2005年卫生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目前约有1600万的精神疾病患者,已成为我国发病率第一的疾病。其中仅20%到医院就医,另外80%流散在社会中,得不到有效的治疗。
精神病是人脑功能产生障碍,使患者精神紊乱,对周围的环境难以适应,甚至无法维持正常生活的疾病。常见的有躁狂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周期性精神病、偏执性精神病、神经官能症等。许多精神病患者经过一段时间在医院系统的治疗,病情稳定后,也适宜出院回家休养。但由于各种原因,精神病患者病情常会出现反复,其中多数是由于出院后对患者的护理不当造成的。本文就如何做好精神病患者出院后的护理做一简要综述,如下:
1医院护士要做好出院指导。
精神病患者经过住院观察治疗后,若病情稳定,自知力逐渐恢复,即可出院,进行下一步康复。但精神病是的特殊性,病人的心理活动异常复杂,常会产生很多问题,甚至会发生意外[1]。为了能使病人早日康复和减少复发,甚至痊愈,尤其需要做好出院精神病人及家属的健康指导工作。
1.1恢复期精神病人常见的心理问题。
随着治疗的深入与巩固,精神病人的病情逐渐缓解,其自知力也逐渐恢复,病人不再否认自己有病,而是迫切需要了解自己的病情,了解精神病的相关知识,对以前的病态表现也有一定的反思。病人心理非常复杂,常会感到羞愧、自责,有的会产生悲观绝望的心理,严重者可能失去对生活的信心。所以,护士应当体贴、安慰、同情病人,这样不仅能取得患者的信任,还可使病人重拾信心,有利于恢复病情和巩固疗效。
1.2对病人及家属的健康指导。
1.2.1出院前医护人员对精神病人的健康教育。
医护人员应多接触和关心病人,向病人讲解精神疾病的知识,并给予病人必要的暗示治疗。让病人了解发病的原因和机制,明白治疗的重要性。向病人介绍一些治疗后未再复发的病例,增强病人的康复消除病人的思想顾虑。
1.2.2家属对病人的健康指导。
病人出院回家后,健康指导的重任就从医护人员转移到家属的身上。家属在病人的完全康复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病人出院时,要加强对其家属的健康教育指导病人回归社会,做一个身心健康的人。
1.2.3及时了解病人的心理活动。
家属既是精神病人生活的照料者,又是病人心理上最值得信任的人。病人的思想负担重,性格变得敏感多疑。家人一句不经意的话都可能造成病人的误会,因此,家属的态度对病人至关重要。要多关心体贴病人,凡事为病人着想,帮助病人逐步走阴影。
1.2.4维持好患者基本的生活需求。
精神病人的自理能力很差,而且饮食非常不规律,需要为患者提供高蛋白和高热量的食物来维持其机体正常的营养需求,并嘱咐患者多饮水。由于患者过于清闲,造成精力旺盛,常会出现入睡困难,甚至失眠。这时,家属要努力为患者营造一个舒适的睡眠环境,因为,良好的睡眠可加快患者的康复。
1.2.5督促病人按时定量服药,讲解坚持服药的重要性。
精神科医生都主张精神病人即使在症状完全消失后也应坚持较长时期维持剂量服用抗精神病药物。但很多病人对此认识不够,或者觉得长期服药麻烦,或者担心药物的副作用而不能坚持,或者不规则服用,达不到预防复发的目的。因此,家属一定要监督病人服药,并向病人讲明药物巩固的必要,从而取得病人的配合。
1.2.6提高病人独立生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大部分精神病患者不能自行料理自己的生活。精神病人由于药物的镇静作用,多表现为生活懒散、被动、好卧床,不愿外出活动,造成体重增加和自理能力差。所以,护士需要指导做好患者的生活护理。细心照料病人并为其安排一些轻度的家务活,家属应为病人制定严格的作息制度。督促病人规律生活、根据患者的特长和爱好陪伴其到大自然中活动与锻炼。带病人有意识的与社会接触,与他人交谈,指导病人正确掌握应激事件的应对方法,提高其心理素质,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帮助病人恢复健康。
1.2.7保管好危险物品,防止意外事故发生。
出院精神病人思想顾虑多,稍不顺心,情绪便会波动,严重者可能悲观厌世,作出一些过激的行为,如自伤、自杀等。因此,护士应教会家属怎样保护患者的安全,严加保管好家中的危险品,防止意外事故发生。若病人病情波动,应及时与医院联系,带病人返院继续接受治疗。
1.2.8定期门诊复查。
告诉患者一定要定期进行门诊复查,及时向医生反馈病情,病人还要配合医生进行必要的检查,以便医生了解药物的副作用,从而进行药物种类和剂量的调整,使病人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2社区干预是治疗新趋势。
精神卫生社区干预能很好的控制精神病患者的病情,改善患者对药物治疗的依从性,降低患者的思想负担和经济负担,显著提高了精神病患者康复率。是当前精神疾病治疗的新趋势,它以社区为基础,发动家庭与社会的力量,采取针对性的社区护理,恢复患者的社会、心理和生理疾病[2]。对患者实施“个案管理”,是精神卫生社区干预的重要环节,即帮助患者参与社区性活动,治疗合并的疾病,监督和回顾干预的情况,协调好不同服务群体对患者的照顾。
作为精神疾病治疗的新趋势,精神卫生社区干预能很好改善精神病患者的病情,锻炼了患者的劳动能力,从而使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得到恢复。
3家庭护理是康复的关键。
正确有效的家庭护理可使患者的病情长期稳定,从而恢复其身心的健康,同时也能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
3.1掌握精神病的常识,正确认识精神疾病。
患者的亲属要正确认识与对待精神疾病,首先自身要保持平和的心态,对患者需付出更多的爱心与同情心,既要防止对患者过分迁就附和,又要避免过度忽视而弃之不顾。患者亲属应了解一些简单的观察病情方法、服药注意事项等。同时亲属还应帮助患者正视自身疾病,正确对待他人言行,引导患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战胜疾病的信心。
3.2督促患者按时按量服药。
精神疾病要坚持长期服药维持治疗,患者与亲属不能任意停药或增减药量。所有药物都应由亲属保管,监督患者服药。引导患者戒除烟酒,保证其摄入足够的营养和水分,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和药物的不良反应。一般抗精神病药物副作用较大,应定期带患者复诊,由医生根据复查结果及时调整治疗计划,以减轻患者服药后的身体不适,增加治疗依从性。
3.3合理安排日常生活,培养良好的个人自理习惯。
精神病患者在家休养期间,亲属应督促其建立合理的生活习惯。首先应保持足够的睡眠,养成按时睡觉的习惯,日间根据其喜好安排适当的生活和劳动,鼓励其与社会环境保持密切联系。引导患者做一些家务或其他力所能及的劳动。这样可以分散患者的病态思维,改善情绪,避免生活懒散。对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亲属更应多予关心,督促并协助做好个人卫生,但决不能包办代替,防止其产生“无用”的心理。
若患者病情不稳定,亲属要随时掌握其思想动态,注意安全防护。妥善收存家中的贵重物品、刀、剪、绳等危险物品,防止自伤、伤人等意外事件发生。对于患者的病态言行,亲属必须有正确认识,给予同情和谅解,适当满足其合理要求,避免对患者的不良刺激。如发现患者病情加重或有复发的早期症状,应及时带患者复诊。
参考文献。
[1]缪周芬,个人构建理论和心理治疗[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04).
[2]董高斌.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理特点与护理[a].河南省精神科康复护理培训班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
优质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汇总19篇)篇七
当代中小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做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每次看到一些有关学生因品行障碍或人格障碍做出违法事情的时候,我的心情便很沉重。为何有那么多的学生,会无所顾忌地去违法犯罪,为患社会,我想这除了少数客观的原因以外,更多的还在于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不够重视,导致他们的心理不够健康。下面我来谈谈开展适合中小学生身心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点体会。
1、校园主环境建设。一流教育要有一流主环境建设,主环境建设是学校心理建设的首要任务。学校主环境,应以崭新面貌出现,尽可能地体现“新颖、整洁、明亮、美丽”的风貌。要把各种建筑物构建在绿化环境中,使学校成为花园式的大教室,让池塘、名花异草、茂林修竹、绿色草坪也成为学生修身养性的环境。
2、校园文化建设。学校要通过开展各种艺术、文化、体育、科技和学习名人等活动,提高学生兴趣,活跃学生身心,达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融洽师生关系的目的,改善学生心理环境。
3、学校校风、班风、教风、学风“四风”建设。学生的生理、心理、智力、能力等综合素质,在良好的校风校貌这个心理环境中能得到良好的发展。良好的校风校貌也能为学校综合性心理健康教育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4、学校还应努力创设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学校可以联合居委会等社区基层组织,定期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向家长传授孩子身心发展的常识。让家长们认识到: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离不开和睦、文明、明朗、愉快的家庭环境。学生从小能生活在温暖、愉快的家庭中,得到父母、长辈的正确的爱,必然会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安全、愉快,充满欢乐和信心,良好的情绪从小就占据心理状态的主要地位,从而保证每一个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一两位专业教师的事,它还需要全体教师的重视和参与。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楷模,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较大影响。我认为为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还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2、教师不可有私心。这“私心”指的是班主任对待学生要公平、公正,不能感情用事。成绩好的学生都受老师的青睐,但是我们教师不能因为某某学生成绩好而偏心偏爱他,甚至做出不公平的决定。
(三)寓心理健康教育于各学科教学中,是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
1、每一位教师在上课时都应该时刻记得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对学生要和蔼可亲,以诱发其良好情绪;善于观察学生情绪变化,及时排除不良情绪的干扰;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创造生动活泼的教育教学情境,使学生乐于学习;发现并表扬学生的优点,尤其是"弱视群体",更应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抓住教育契机给予不同方式的赞许,鼓励他们进取。
2、利用学科知识加强情感教育,培养健康情绪,使学生有良好的情感生活。(四)建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保证。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保持心理相容。一个学生能与周围人保持一种融洽,正常的交往,才能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归属感和自信心。
随着社会的重视,目前学校教育已慢慢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战场。这不仅仅需要专业的心理辅导员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更需要其他各科老师结合本学科特点,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方法充分运用到教学中,两者有机结合,确保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和谐发展,为适应未来的社会需要在能力上和心理上作好准备。使他们真正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优质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汇总19篇)篇八
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微课应用策略。
4、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教学策略。
5、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分析。
6、以“学为中心”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研究。
7、浅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8、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
9、情感体悟与表达能力的培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10、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1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式的改革实践。
12、试析如何构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高效课堂。
1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洋溢故事味儿。
14、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角色定位与转换。
15、pbl模式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17、新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析。
18、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审美建构初探。
19、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20、浅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学生阅读能力培养。
21、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尝试研究。
22、探究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2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环节关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策略分析。
24、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如何从研读课文题目着手加深理解。
25、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26、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内外整合分析。
27、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分析。
28、浅谈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29、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30、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探析。
3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境创设策略。
32、以“学为中心”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研究再认识。
33、浅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新目标的达成。
34、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历史教育的路径研究。
35、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学习活动设计分析。
36、多媒体辅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
37、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审美建构。
38、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39、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40、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优质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汇总19篇)篇九
[提要]幼儿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幼儿时期心理状况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其一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关注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对当前幼儿健康成长和教育策略的转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幼儿教育过程中,人们往往只重视身体健康教育而忽略了心理健康的教育。心理健康已成为健康这一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应该看到,幼儿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是同等重要的问题。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问题已日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关注个人的心理健康已成为现代文明人的一个重要标志。具有文明意识的人都知道,对正常人来说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生活质量,而且直接影响其劳动效率及对社会的贡献,而如果一个人患有精神和心理疾患则会成为社会的一种负担。古今中外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健康康的成长。关注孩子长大后未来社会中是否具有生存能力,我们不能不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对处于关键期的幼儿来讲,培养良好心理素质,进行心理的自我保护更是十分重要。
幼儿园是儿童成长的第二环境,是儿童最早加入的集体教育机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增加一日活动环节,也不是替代原有的教学活动,而是把教学活动内在的、潜在的因素挖掘出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发挥心理健康教学活动的教育作用,在活动组织形式上采用融合模式,打破班级界限,由小、中、大班各级组间、各班级间幼儿互相参与活动,从单一的同龄伙伴交往发展到混龄伙伴交往,扩大了儿童交往场合和机会,提高了他们的合群性和合作性。作为教师,更应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幼儿阶段,教师在这方面的作用显得十分重要。教师的作用发挥的好,可以维护和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反之,则会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
爱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必要的环境因素。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在于教师如何爱孩子。”实践证明,一个充分受到教师正确而有理智的爱的孩子,总是充满自信、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反之,被教师忽视的幼儿则经常自暴自弃,形成一种自卑感反社会的心理。比如,平时有些孩子上课时“喜欢”捣乱,活动时常打人,这往往是由于我们对他付出的爱太少所致。他想通过“捣乱”、“打架”来引起教师对他的关注,进而获得老师对他的爱。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无论孩子美或丑,也无论聪明或愚钝,我们一定要有一颗热爱孩子的心,用我们的爱给幼儿带来自信、安全感、信任感,让我们怀着一颗爱心走近幼儿,并熟练地掌握和运用爱的策略,多给幼儿一些关怀与微笑,分享他们心中的快乐,分担排解他们心中的忧虑与不安。同时教师对幼儿的爱需要贯穿于各类活动的始终,切忌忽冷忽热、喜怒无常,让我们以自己的爱和真诚鼓励幼儿学习爱和真诚,用爱心呵护幼儿身心健康成长。
幼儿良好的心理,也可使幼儿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和错误心理观念得以纠正。幼儿心理呈现出的各种不良预兆,教师要及时纠正,积极防治。如“问题家庭”的孩子,心灵上都受到过创伤,若缺少正确的引导,往往容易形成自卑、不合群、胆怯、多疑等消极心理特征。因此,对这一类幼儿要多施爱,从而有效地防治此类幼儿的心理扭曲。又如,身体发育畸形和有生理缺陷的幼儿。此类幼儿往往自卑、敏感、多疑,若我们不注意、不关心他们,就很容易使他们的心理发展偏离正常轨迹而变得仇视社会,淡漠人生。因此,对这一类幼儿千万不能取笑、不能嘲讽。同时,对这类小孩子比较好的办法是培养他们各方面的兴趣特长,如乐器、画画、书法等等,并鼓励他们不断努力,取得成绩,这样他们因有了某方面的兴趣或特长而会逐渐产生优越感,性格也会在活动中因得到锻炼而日益坚强、日渐开朗,从而形成一种积极正常的心态。
二、创设良好的家庭育儿环境,推动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
家庭是幼儿生活中第一个接触到的环境,是幼儿心理发展的最重要、最基础的环境。完善的家庭结构,良好的家庭人际环境,家长本身的素养及对子女的教育观、教养方式,都会给幼儿心灵烙上深刻的“印记”,幼儿的早期经验对心理的影响特别重要。
家庭是幼儿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组织,家庭环境的教育功能会影响儿童的健康发展。目前大多数家长只注重孩子的智力投资,而不重视对孩子进行良好的情感教育,有的家长甚至教孩子“别人打你一下,你就还他两下。”于是我们经常看到许多在幼儿园表现很好的孩子,到了家里却对父母、长辈发脾气,蛮不讲理。这就要求家长要多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可以通过看书、学习、与幼儿老师沟通、听关于幼儿教育的讲座等,让自己了解幼儿的心理常识,掌握幼儿健康心理教育的方法、途径,以便采取有利的措施,配合幼儿园做好幼儿心理健康的工作,真正达到幼儿园与家庭教育同步进行,共同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成长。
时代在发展,教育在改革,孩子在成长,坚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德育教育的标志,是提高幼儿整体素质的关键,是摆在每个教师面前刻不容缓的重大课题。所谓“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不可能给予孩子应对一生的知识和技能,而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探求新知和创造的激情与精神、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习惯,才是我们应赋予孩子的珍贵财富。作为教师要用爱拨亮每位幼儿心中的那盏”灯“,扬起前进的风帆。只要人人都去关注孩子的成长过程,“一切为了每一位孩子的发展”这一核心问题就能实现,那么教育这朵花会越开越美。
参考文献:
3.杨凤池.让家庭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乐园(m).深圳新胡同出版社.2006.137页.
优质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汇总19篇)篇十
53、基于citespace的网络教育文献的可视化分析。
54、网络课程开发中教学设计人文化的实践。
55、网络机房与校园网接入的设计方案研究。
56、成人网络教育的学习监控策略初探。
58、对网络在线教学平台建设的现状分析与思考。
59、java课程群网络教学平台的建立。
60、网络环境下“90后”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61、网络环境下职业教育资源库建设研究。
62、网络课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63、现代远程教育融入传统成人教育的模式研究。
64、农村老年教育网络构建的实践与探索。
65、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初中计算机教学创新思考。
66、生物化学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和实践探索。
67、基于云平台的口腔内科学微课程开发应用。
68、网络时代下提升英语教师素质的思考。
69、人本主义视角下慕课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的思考与建议。
70、信息时代下艺术设计专业平面构成教学改革探索。
71、教育城域网建设模式与应用管理的创新实践。
72、云南开放大学网络课程资源建设现状及对策。
73、高职国际贸易教学中网络教育资源整合探析。
74、网络文学对青少年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影响及对策。
75、构建网络视频公开课与大学课堂教学整合学习模式。
76、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因子模型构建研究。
77、网络教学资源在医学遗传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78、信息技术驱动的汉语国际教育现状与反思。
79、网络空间环境下高职英语翻转课堂教学评价与质量监控体系研究。
80、智慧教育推动教学创新变革的研究。
81、地震伤残儿童心理教育中的互联网应用初探。
82、基于国际互联网的教学平台的研究。
83、现代教育技术视野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有效性探讨。
85、互联网络与教学整合探析。
86、高职院校网络通识课教学管理优化思考。
87、浅析教师专业化与网络教研。
88、平板电脑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实证研究。
89、浅谈语文课堂中电子灰板的辅助优势。
90、高校畜牧兽医专业网络课程建设现状分析。
91、成人远程教育平台教学资源检索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92、流程抽象技术在教育资源整合中的实践与应用。
93、网络教育运营模式创新探索。
94、网络媒体视阈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策略。
95、基于云架构的高校视频资源制播体系研究。
96、角色理论视角下的慕课教育研究。
97、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的平台设计与实现。
98、基于全球语境的教师教育与文化认同构建。
99、两种技术倒逼教育演化。
100、一种基于特征提取的教育视频资源推送方法。
优质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汇总19篇)篇十一
摘要:小学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阶段。在小学音乐教材中有许多可以用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学的内容,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是完全可行,也是非常必要的。
由于学习压力、家庭教育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显著,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实践证明用音乐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能够起到非常不错的效果,在培养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兼顾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谓一举两得。音乐教学中含有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材料,对其进行挖掘可以有效地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构建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
构建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与学习氛围,对于学生的成长与渗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形成良好的条件优势。教师在构建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中需要努力提升自我修养,能够进行自我批评与自我反省,从而提升自我素养,热爱学生,平等包容与理解学生,能够妥善处理各种突发事件,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这样学生在上音乐课时,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课堂当中缓解沉重的学习压力。
二、在创设审美情境中净化心理。
音乐具有影响人们情绪的作用,在充满音乐声的课堂上,师生都会陶醉在其中,学生会自然地表现情绪的宣泄与情感的融合。例如,教师教学生唱歌的过程中,就是一种对学生情感的培养,同时也是学生情感表露的一种方式,他们会自然地融入到原唱的情感世界中,在丰富情感的同时,让他们找到能表露自己情感的出口。
在学习《三峡的孩子爱三峡》这首歌时,教师可以通过这首歌曲的词曲与歌声的表现力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学习歌曲《依马呀吉松》时,虽然学生没有去过西藏,但仍然可以感受到西部风情中那种浓浓的质朴自然、高远深邃的情感。
学生的情感世界在一首首经典曲目中不断丰富和充实,学生学会了爱和赞美,学会了体察美好事物,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能够以积极的心态来生活,不惧生活带来的困难与挑战,这都是音乐给学生带来的精神力量与美的'感受。
音乐与歌曲带给学生的情绪体验与感官刺激,这些歌曲中所表达的积极的情感逐渐内化到学生的情感中,从而影响着学生的情感和行为,为他们营造了美好的心理世界与高尚的审美情趣。
三、通过课外音乐活动锻炼心理。
课外音乐活动是音乐课堂的延展,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爱好与特长,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的加强具有积极作用。
课外的演出活动有助于学生培养强大的心理,树立信心,勇敢坚强。例如,在合唱表演中,学生通过不断地练习,学会了如何进行团队协作,培养了集体主义精神观念,能够为集体着想,互帮互助、团结友爱、听从指挥。
在一场合唱表演从排练到演出的过程中,学生每时每刻都能感到集体的力量,感到团结的力量,在获得成功的感受后,学生会乐于与人合作交流,表现出良好的交际欲望与交际能力,从而纠正不良心理行为,获得更好的心理健康状态。
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和学生加强互动,加强彼此间的沟通与了解,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请学生演唱所学内容,自己为学生弹琴伴奏,让学生体验当歌手的喜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们进行打分或投票选出自己喜欢的歌手。
在互动中使学生对教师的好感度增加,从而拉近学生与教师间的距离。教师在课堂是处于一种一对多的人际关系模式,这使得教师无法抓住每一位学生的心理,所以要让学生乐于表现自己,表达自己的情感,对于这一点,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歌曲或音乐,带领学生学习手语操,学习舞蹈,然后在音乐播放过程中学生一起随音乐律动,让他们离开课桌与座椅,用身体语言来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从而让学生更加活泼开朗,乐观向上,善于表现自己。
同时教师还应当注重以平等的眼光看待学生,在互动的过程中,尽力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表现,认真关切地为学生解决课程中遇到的问题,鼓励学生表现自己,抓住互动的机会,帮助性格内向,不善交际的学生,让他们消除负面情绪,理解并鼓励他们,为他们健康人格的形成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学生的审美心理,挑选一些合适的流行音乐来教学生学习,同时教师要对所挑选的歌曲进行分析,在音乐的流派、种类上进行区分,让学生明白他们所喜爱的是什么类型的歌曲,让他们在思考中提升辨别音乐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挑选音乐的高雅趣味,让他们能够爱上古典音乐,保持高尚的情操与高品位的审美能力。
(二)重视多元化的教学条件的应用。
当前音乐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各种类型的音乐可谓百家争鸣。音乐教师应当注意联系学生的社会生活,注重他们对音乐的学习与审美的多元化,避免音乐教学的死板和照本宣科,拓宽音乐课堂的容量,也是为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现实生活接轨,帮助他们理解流行音乐的兴盛,感受音乐之魅力。
(三)主动提高自身教学技能。
音乐教师的综合素质高低决定了课堂质量高低和能否进行有效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音乐教师要具有丰富的音乐底蕴,同时具备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能够抓住学生心理特点,在不断的教学模式创新中掌握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与方法,能够不断地审视自身,进行自我评价,不断提高自身修养与道德水平,丰富自身文化知识。
总之,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对小学生音乐审美的提高,心理健康的教育都是非常有效的。
音乐作为一门情感艺术,能够为人们所利用来培养人们的情感与引导人们的情感,音乐的熏陶,让学生在心理上获得慰藉,是一个缓慢的渗透过程,让学生能够以音乐之美审美,创造音乐之美,从而在心理行为与学习生活上都表现为积极向上,善于表达自己,勇敢坚强。
教师要在学生成长最关键的时期给予他们精神上的力量,在音乐之美的引导下,学生一定能成长为身心健康的一代新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传统的艺术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这与我国文化事业的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关联。
参考文献:
[1]李丽君.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2]马彩霞.如何在小学音乐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考试周刊,2011(35):216.
优质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汇总19篇)篇十二
摘要:科学高效的幼儿教育以及教师和家长的有效引导,是提高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有利于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幼儿心理教育中,家园合作起着重要作用,教师可开设家长指导讲座,邀请家长担任义工,定期开展亲子游戏,利用网络共享信息,组织各类联谊活动,家园共建,提高幼儿教育效果。
关键词:幼儿园;幼儿教育;心理健康;家园合作;
家长是幼儿园的重要合作伙伴,要想更有效地提升幼儿教育效果,就必须实现家园合作,秉承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为幼儿的心理健康成长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幼儿教师应该注重与幼儿家长建立互动关系,定期与家长分享教育经验,引导家长发挥教育能力,形成教育合力。
一、开设家长指导讲座,加深教育层次。
在实际幼儿教育工作中,很多幼儿家长对家园合作的理解不透彻,很少深入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过程的每个环节之中,难以发挥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幼儿园可以开设幼儿家长的指导讲座,为家长讲授幼儿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提高家长的自我修养,促进家长掌握幼儿的特点,提升家庭育儿的水平。还要使家长们端正认识,引导幼儿家长用高尚的思想品德和情操去启迪幼儿的心灵,教导幼儿做人的道理,从而形成新的幼儿教育观,加深教育层次。如为幼儿园小班学生家长开设幼儿入园的心理疏导讲座,让幼儿轻松跨过焦虑期,克服入园恐惧心理;为幼儿园中班学生家长开设幼儿科学育儿讲座,帮助幼儿健康成长,合理饮食和作息;为幼儿园大班学生家长开设幼小衔接讲座,逐步完成幼儿以游戏为主向以学习为主过渡,提高幼儿适应能力。
二、邀请家长担任义工,促进幼儿成长。
为了增强幼儿园、教师、家长对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让彼此深刻地认识到自身的义务与权力,幼儿园可以邀请幼儿家长到幼儿园参与教学,担任义工,与幼儿建立起情感交流,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家园合作,促进幼儿健康、茁壮的成长。比如我们大班赵嘉怡小朋友的妈妈是一位心理医生,我们邀请她到幼儿园为教师和幼儿们讲解“幼儿心理健康与行为习惯的培养”,利用视频和音频等方式,极大地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互动的氛围很活跃。通过这次活动扩大了幼儿教师的知识面,便于更好地开展幼儿教育。再比如我们小班张欣欣小朋友的爸爸是一位交警,我们邀请他到幼儿园为小朋友们介绍交通规则,让幼儿学习简单的交通指挥手势,教幼儿学看交通标识,教育幼儿要遵守交通规则,学习一些自我保护的方法。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让家长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使小朋友感到一种新鲜感,激发了他们对学习的兴趣。
三、定期开展亲子游戏,增加展示机会。
幼儿园开展亲子游戏有利于密切亲子关系,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获得的对事情的处理方法和人际交往的态度会影响幼儿的一生。还有利于家长及时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采取适当的方法对幼儿进行启蒙教育,增加幼儿展示才华的机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倡导多样化的亲子游戏,如“我给爸爸妈妈穿衣服”,一名家长在终点,幼儿在起点,哨声响起时,幼儿拿起衣服跑向终点,给其家长穿上衣服,拉上拉链后,家长背起孩子迅速跑向起点,先到者为胜。再如“快乐一家人”,幼儿和爸爸妈妈围在桌子前,共同去绘画自己温馨的家,要充分展示出自己家的特点,最终评选出优秀作品和创意作品。这种亲子游戏,极大地促进了父母与幼儿之间的情感交流,使幼儿的心理获得安全感,家庭氛围更加和谐,幼儿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也得到锻炼。
四、利用网络共享信息,拓展交流平台。
如今,随着网络的普及,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不再拘泥于课堂,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和现代通信技术,为幼儿带来丰富的学习资源。幼儿教师可以到幼儿教育的专题网站下载教育资源,提高幼儿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为幼儿播放心理健康教育短片,重视对幼儿情感情绪进行有效疏导和培养;建立幼儿心理健康档案,为全面了解幼儿的心理健康情况提供依据;开展主题教育,请家长将幼儿创编的故事、绘画作品和各种相片带到幼儿园展示,增强幼儿自信心。同时,家园合作也要充分利用网络共享信息,及时了解幼儿在幼儿园和家里的状况,便于幼儿园和家长明确教育目标;逐步拓展交流平台,建立幼儿园班级qq群或微信群等,有效地利用视频通讯实现远距离的交流,更新家长的教育观念。
五、组织各类联谊活动,提升幼儿素养。
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实践活动,幼儿园可以组织各类联谊活动,给幼儿带来愉悦的心情,提升幼儿的心理素质。比如举办“有爱相伴,互助成长”———城乡幼儿联谊活动,在六一儿童节到来之际,城市里的幼儿走进农村,为农村的小朋友送去礼物,以此培养幼儿们的交往能力和适应能力,有效挖掘幼儿心中的爱,促进共同成长。再比如重阳节的时候,幼儿教师和家长可以带领幼儿到附近的敬老院去看望老爷爷和老奶奶,为他们送去关心和温暖。小朋友们有的唱歌,有的跳舞,还有的朗诵诗歌,为老人们带来了精彩的表演。小朋友们为老人们讲故事,给老人们捶捶腿,用实际行动为老人带来快乐。通过各种各样的联谊活动,让幼儿园的小朋友们懂得了分享和关爱,让他们对生活充满了期待。
总而言之,幼儿时期心理状况的优劣将直接影响他们今后的健康成长,在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家园合作必将成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渠道。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需要及时了解家长的心理需求,充分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合理安排亲子活动,及时听取家长反馈信息,提高家长在幼儿教育中的积极性。同时,还要积极落实“家园”共育的理念,开设家长课堂,加深合作层次,提高科学育儿水平,让幼儿心理健康发展迈向新的里程。随着时代的不断更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园合作也必将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优质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汇总19篇)篇十三
摘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振兴教育的希望在于教师,然而教师的人格和心理健康状况能直接或间接影响教师自身的发展状况和幼儿的教育。因此幼儿教师的人格对幼儿心理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幼儿好模仿,老师是他们最喜欢模仿的对象。因此从幼儿心理的健康成长出发,幼儿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加强修养,在幼儿面前,展现出自身的人格魅力,以获得幼儿的信赖和喜爱。
一、以健康的心理走近幼儿。
(一)认识自我,正确评价自己。
教师自身的心理压力来源于:一是教师对自身能力、水平的认识不足,过高估计自己,自我期望值过高,经常导致活动失败而引发心理压力;二是教师本身的人格缺陷,如名利思想、患得患失、追求完美、意志力差等造成的心理压力;三是教师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角度不正确而造成的心理压力。因此教师要敢于正视和剖析自我,在进行自我评价时要有“自知之明”,勇敢地正确看待自己,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不过高或过低。并且经常反思自己的言行,发现问题,“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一个人有缺点和错误也是不可避免的,只要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深刻地剖析自我,就能正确认识自我,从而帮助自己提高认识水平。
(二)放松情绪,调节好心态。
由于外界工作压力的影响,教师常常会产生一些不良的情绪,如果不良情绪所产生的能量不能及时释放,就会影响个体身心健康与工作质量。当我们心绪不佳时,可以有意识地变换活动方式,转移注意,使意识离开引起我们紧张情绪的刺激情境,暂时脱离长期关注的事物。如听音乐、唱歌、散步、适当从事家务劳动,参加体育活动等等。这样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中心就从一个区域转移到另一个区域中了,人的情绪也就从一种状态转化为另一种情绪状态了。
(三)学会交往,处好人际关系。
在待人接物行为和态度上,具有人际交往魅力的人通常能够把握人与人之间的共通之处,做到恰如其分。教师人际关系和其他职业一样,教师职业本身和教师的健康精神生活都需要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要学会沟通,真诚待人,经常换位思考,能容纳对方,尽量做到彼此相互理解和谅解,消除隔阂,缩小心理距离,做到心与心的沟通。同时要提高修养和水平。实践表明:具有善良、勤劳和才干的人比较有人格魅力,容易受到他人欢迎。要正确看待同事的成绩,尊重和真诚支持对方的工作,对同行在工作中出现的差错要主动补台,而不是有意拆台,防止嫉妒心理的产生。主动向具有优良品质的人学习,这不但是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也是教师心理健康、获得良好人际关系的手段之一。
二、以正确的方式和态度对待幼儿。
(一)以情育人。
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教师和幼儿之间感情的交流和心灵的呼应,将会直接影响教育的结果。爱孩子,关心幼儿,一切为幼儿着想,这是师魂所在。“赏识教育”一直受到教育者的普遍推崇,正因为它是一种以博大的爱心去唤醒、鼓励人的教育,它可以使许多自卑的幼儿变得自信,让幼儿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爱,对自己的肯定,增强幼儿的上进心和自信心。幼儿园是孩子从熟悉的家庭走向学校及社会的一个转折点,在这个陌生的环境里,他们希望幼儿园像他们自己的家一样,温馨而亲切,渴望教师像妈妈那样给他们爱抚,对教师有一种特殊的依恋心理。因此教师不仅对幼儿在生活上要细心照料,行为品德上要耐心引导,而且更要在情感上给予关爱和呵护。在这样的环境里,幼儿自然能学会主动地关心人、爱护人的优良品质。
(二)公平待人。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教师对某些聪明可爱的幼儿偏爱一点本是人之常理,但是,这种偏爱会影响到教师对幼儿的言行,这对幼儿的发展很不利。那些得宠的幼儿,往往会有一种优越感,长此以往会养成他们狂妄自大、唯我独尊的性格,受挫能力会减弱,人际关系会紧张。而对那些比较胆怯、自卑的幼儿,可能由于教师的负性态度和行为会使幼儿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就连教师都不重视自己、不喜欢自己,他们就容易自暴自弃,不求上进,还有可能会讨厌教师,形成恶性循环,严重阻碍幼儿的发展。
(三)倾听心声。
倾听,是走进幼儿心灵的最好途径,学会倾听是每位教师的必修课。积极倾听的主要特征是老师除耐性倾听幼儿的陈述之外,并随时使用微笑、点头等身体语言及简单复述或使用鼓励的话语,使幼儿说出心中所想的一切。因此在平时,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多给幼儿表达思想的机会,改“听我说”为“听你说”,培养他们敢说、想说、大胆说。这样可以有效锻炼幼儿的自信心和胆量,满足幼儿的成就感,增加成功体验。
(四)冷静处理。
教师的沉着与冷静有效地影响幼儿的意志品质。幼儿年幼无知、自控能力差,常会出现各种行为问题,令教师头痛心烦,如碰到幼儿任性撒野、不守规则、不听规劝、攻击性行为较多等情况时,教师常常会激动,特别是年轻教师容易冲动,缺乏自制力,就有可能做出不恰当的举动,如讽刺挖苦,甚至体罚或变相体罚,这会对幼儿的心理造成伤害,严重时会造成不必要的事故。因此这个时候,教师要特别冷静,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幼儿,做到循循善诱,耐心的进行教育,不要伤害幼儿的自尊心,培养幼儿良好的心态。
幼儿时期的心理是否健康,将对今后一生的健康和幸福产生深远的影响。而幼儿教师的人格会对幼儿的心理健康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作为和幼儿成长阶段接触时间最多的幼儿教师,应该学会缓解自己的工作压力,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用最好的状态去教育幼儿,用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幼儿,努力把他们培养成具有健康、健全人格的好孩子,为其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3]李文治,袁林着.《幼儿教师师德修养与专业发展》,人民邮电出版社,9月第1版。
优质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汇总19篇)篇十四
3、小学数学教学和信息技术的融合。
4、网络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究和探索。
5、网络环境下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路径探析。
6、基于网络技术条件探讨中职政治教学策略。
7、网络游戏对教学活动的可借鉴性研究。
8、网络学习空间中交互行为的实证研究--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视角。
9、泛在学习视角下网络学习空间的创新应用模式。
10、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11、远程开放学习者网络交互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12、“微课”教学模式下的独立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13、网络教育中虚拟现实技术在机械学科的应用。
14、基于moodle平台《建筑测量》网络课程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15、网络模式下的大学英语写作多单元评价模式的构建。
16、动漫、游戏等网络流行文化对青少年审美取向的影响。
17、基于慕课教学理念的中西文化对比课程建设与实践。
18、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高校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和共享机制研究。
20、我校网络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21、“互联网+”背景下远程教育教师的心理反应与调试策略。
22、网络教育背景下多媒体电教设备的使用与管理探析。
23、浅析智慧教育模式在高校教育中的搭建及运行。
24、网络环境下知识建构模型对比研究。
25、成人网络教育资源开发问题研究。
26、借鉴微课教育功能创新网络德育工作。
27、远程教育高校以党建工作促进师德建设的若干思考。
28、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支持服务系统构建。
29、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要求下中小学教育网站安全防护研究。
30、美术教育网络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研究。
31、网络研修课程的设计与应用研究。
32、信息技术环境下智慧课堂的概念、特征及实施框架。
33、财经类院校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建设与应用研究。
34、远程开放教育数学课程的现状及对策探析。
35、探究移动平台教学模式在盲人按摩高等教育中的应用。
36、基于微博的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探索。
37、硕士生精品网络课程自主学习的动力机制分析。
38、网络教学模式的创新改革对我国高校线上教育的影响与研究。
39、高等院校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开发。
40、应用于网络教育的大数据技术探析。
41、浅谈新课标下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的整合。
42、语料库构建实用性与商务英语网络化的发展。
43、混合式教学在教育技术学公共课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44、网络游戏在网络教育中的角色探讨。
45、省级现代远程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46、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中融合式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47、病例驱动的“医院虚拟实习”网络教学平台的设计。
48、面向区域医疗协同的可扩展远程医学教育系统设计与实现。
49、网络教学辅助平台在中药炮制学教学中的应用。
50、开放教育基于网络的形成性考核满意度影响因素。
优质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汇总19篇)篇十五
摘要:幼儿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幼儿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同时,应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要全面认识幼儿素质教育的结构,明确幼儿素质教育提高的核心和根本是心理素质的提高,而提高幼儿的心理素质,就要普及和推进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幼儿园老师的一项艰巨任务。
幼儿园工作的主要任务,正确的健康观念包括幼儿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然而大多数幼儿教师和家长对幼儿的身体健康十分重视,而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却考虑不多,甚至忽略。健康的心理不仅是孩子智力的发展,健康成长的需要,更是他日后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素质。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这个问题。
一、发挥游戏功能,使幼儿保持愉快的心境。
人的心理是在活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游戏是幼儿的生命,一日活动中游戏是贯穿于始终的活动。除了游戏本身的教育作用外,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于游戏中,就能发挥增效作用。游戏是合群性的养成、独立性的培养的极好手段。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不是所有的游戏对心理健康教育都是行之有效的,有意义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游戏应该具有目标性和针对性。我们归纳为三个原则:游戏的功能性原则;儿童需要原则;针对性原则。我们依据三大原则灵活采用一些有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角色游戏、体育游戏等,解决了幼儿希望能像周围成人那样参加各种各样的社会生活与他们的身心发展水平之间形成矛盾。通过游戏,让儿童体验合群的愉悦,增强合群意识,提高合作的能力。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通过对游戏主题的确立、角色的选择、情节的发展等活动中,学会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自我意识的良好发展、合群情感的发展,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协调发展,无疑是有意义的。
如:在“娃娃家”游戏中,幼儿可以充当爸爸、妈妈、孩子等各种角色,教师适时地参与游戏,引导幼儿模仿爸爸去买菜、妈妈给孩子喂饭、爸爸妈妈一起带着孩子去公园等,既培养了幼儿的交往能力,合作意识,发展了幼儿语言,又使得幼儿心情愉快。在《我找到了小猫》游戏中,幼儿扮成各种小动物,帮助猫妈妈找孩子,在教师的指导下,“小动物”将在不同地点找到的小猫送到家里,并高兴地告诉猫妈妈自己是在哪里找到小猫的。当猫妈妈对“小动物”表示感谢时,“小动物”愉快地表示不用谢。它培养了幼儿为别人着想、助人为乐和礼貌待人等良好的心理品质。
二、创设良好环境,使幼儿保持积极的情绪。
良好的环境少不了幼儿园、家庭和社会共同组成,形成合力,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是幼儿赖依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组织,家庭环境的教育功能会影响儿童的健康发展。切实办好家长学校,向家长们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使他们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学校、社会、家庭是孩子生活的三大主要环境。学校环境健康,而家庭环境不好,也是不能说幼儿心理发展有了健康的环境。因此要想幼儿心理健康,除了教师努力外,家长也同样需要努力。当前许多家长由于种种原因,对“心理健康”、“心理卫生”等概念十分陌生,而幼儿心理健康工作,在许多方面需要家长的长期配合和支持。因而对家长宣传心理方面知识就变得必要了,再者幼儿和父母呆的时间长,只有父母懂得心理健康知识,才能注意自己的言行,进而给小孩心理施以健康的影响。所以说创设良好的幼儿园环境是满足幼儿需要,形成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保证。
三、针对逆反心理,消除幼儿戒心。
在工作中,我们发现有些教师由于方法不当,语气、言词过重或偏听偏信,从而导致幼儿产生逆反心理,引发抵触情绪。假如这种心理一旦形成,教师和幼儿就很难沟通交流。因此,针对逆反心理,消除幼儿戒心,对及时有效地做好教育工作,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1、建立相互间友好的关系。做为教师要善于和幼儿打成一片,要多通过学习、游戏和各种活动让幼儿熟悉你、喜欢你、信任你,只有这样,才能让幼儿觉得你是他们的一份子,是知心的朋友。
2、对事不对人。在工作中教师常对那些顽皮、调皮的幼儿批评得多,关心得少。久而久之,很轻易对这类幼儿产生偏见和反感,看什么都不顺眼。以至于对本不是问题的问题横加指责,在一定程度上严重的伤害了幼儿的自尊心和积极性。这正是所谓的对人不对事。因此,克服凭主观主观臆断不能容人的作法,对于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3、不翻旧帐。本来这个幼儿只做错了一件事,假如我们将以往的问题一五一十地抖出,就轻易被幼儿认为你不喜欢他,从而对你产生烦感,这样会使本来简单的工作变得复杂。
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增加一日活动环节,也不是替代原有的教学活动,而是把教学活动内在的、潜在的因素挖掘出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发挥教学活动的心理健康教学活动的教育作用,而不是就事论事,“阳春面浇头”外在式的;也不是对原有材料中内含的心理因素视而不见,不考虑儿童的心理反应,一味地灌输渗透或是把各类教学活动互相割裂开来。在语言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表述能力,让幼儿能在老师和小朋友面前表达、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音乐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合群性;美术活动中培养幼儿的交往、合作能力等,将教科研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起来。在活动组织形式上采用融合模式,实现“跑班制”,打破班级界限,由小、中、大班各级组间、各班级间幼儿互相参与活动,从单一的同龄伙伴交往发展到混龄伙伴交往,扩大了儿童交往场合和机会,提高了他们的合群性。日常生活是儿童人际交往相对频繁和心理品质自然显露的时刻。生活需要合群,合群性可以在生活中培养。我们利用幼儿园的生活活动进行随机教育。设立生活角,开展编织、绣花、擦皮鞋等活动,使儿童在共同合作中锻炼能力,感受一种群体感。
优质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汇总19篇)篇十六
为了培养幼儿从小就有一个健康向上、自信、积极、活泼开朗的好性格,我们很重视对幼儿进行良好个性的培养。为此,我们做了以下工作:
一、在良好的生活环境中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
由于幼儿初次离开家庭走进一个陌生的环境,有的孩子会因为想妈妈而哭,有的孩子会因为不熟悉环境而害怕,还有的孩子会因为性格上的问题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老师要抓住有利的时机,在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的过程中,对幼儿进行良好个性的培养。
例如:(1)我们经常在活动区里投放一些幼儿喜欢玩儿的玩具,幼儿之间通过玩儿玩具,学习交往、学习合作,不断提高交往能力和分享合作的愉快。
(2)通过引导幼儿在自然角里培育植物,孩子们会在每天为植物浇水的过程中,增强责任感和求知欲。
(3)通过鼓励幼儿饲养小动物,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和热爱小动物的情感。
(4)在春暖花开的季节,我们把课堂搬到户外,让孩子们在看“迎春花吹喇叭”、看“柳姑娘的长辫子”;在炎热的夏季,孩子们在捉蚂蚁,找蚯蚓,捕蝴蝶,观看雨后彩虹的快乐中,争论着“蚂蚁到底是六条腿还是八条腿”;凉爽的秋季,我们带着孩子们在捡落叶的快乐中学会了分类、学会了搜集、学会了制作标本;在寒冷的冬季,孩子们在寒冷的风雪中感受堆雪人、打雪仗的快乐,体验着什么是克服困难?什么是勇敢?什么是坚强的意志……满足了孩子们的好奇心,扩大了孩子们的眼界,培养了孩子们良好的性格,健康了孩子们的心理。在良好的生活环境里,幼儿克服困难的勇气被不断地激励起来。在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中,认知、情感、能力、个性等越来越提高了。孩子们在玩儿中学,在学中乐,在乐中愉悦了情绪,在愉悦中健康了自己的心理。
二、在游戏中促使幼儿良好个性的形成。
健康的游戏和有兴趣的劳动,满足了幼儿渴望实践的要求。有助于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能促进幼儿逐渐形成良好的个性。
在幼儿的实践活动中,教师若能积极地参与他们的活动,并在活动中给予幼儿大力的支持、合作和引导,将有助于幼儿形成坚韧的性格和有“主见”的个性。有一次,许多孩子想玩儿“警察抓坏蛋”的游戏。但是,由于谁都不想当“坏蛋”,孩子们的游戏有点儿进行不下去了。这时候,老师及时地参与到孩子们的游戏中,并在游戏中扮演“坏蛋”,不仅促成了幼儿玩儿“警察抓坏蛋”游戏顺利进行,而且还引导孩子们在抓“坏蛋”的过程中,通过躲藏、追逐、周旋、抓捕、狙击等过程,培养了孩子们的机智,锻炼了孩子们的胆量,提高了孩子们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当孩子们齐心协力把“坏蛋”抓到手的时候,他们对什么是爱?什么是恨?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邪恶等有了基本的认识和区分;他们对团结合作,齐心协力,不怕困难,夺取胜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游戏中谁都不想当“坏蛋”和敢于同“坏蛋”周旋、勇敢抓捕“坏蛋”的行为,就是孩子们良好个性逐渐形成的最好证明。
三、用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对幼儿进行良好个性的培养。
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是向幼儿进行良好个性培养的源泉。在对幼儿进行良好个性培养的过程中,我们很注重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当时发生在幼儿身上的事情,来创编幼儿能理解的、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儿歌以及儿童歌曲等。用发生在幼儿身边的事情,去教育幼儿本人。例如:在故事《小手回来了》讲完之后,在孩子们中间引起强烈的反响。许多孩子都对不爱劳动的嘟嘟进行批评,都赞扬波波是一个聪明、勤劳、爱劳动的好孩子。他们表示要学习波波,不让爸爸妈妈操心,学做自己能做的事,做一个有独立性的好孩子。
四、把爱、尊重和严格要求融入到幼儿良好个性的培养中。
在对幼儿进行良好个性培养的过程中,教师把爱、尊重和严格要求融入到培养幼儿良好个性的工作中,是幼儿的个性得以巩固和发展的重要保证。幼儿虽然年龄小,但是,他们也是有独立意识的个体,有渴望参与成人活动的愿望。我们常常问自己:为什么要尊重幼儿?尊重幼儿什么?怎样做才能尊重幼儿?其实,就是把我们自己也当做孩子的一员。在孩子们发生“矛盾”的时候,认真倾听孩子们的争论,然后再引导幼儿在争论中明辨是非,学会友好交往和团结友爱,不断培养孩子们优秀的性格。
五、家园携手共育幼儿。
家园共育幼儿,是培养幼儿良好个性的最佳途径。由于幼儿每天往返于家庭和幼儿园两个生活场所中,因此,如果孩子们在幼儿园里受到的教育在家庭中得不到巩固,幼儿良好的个性培养就得不到衔接,就会出现“事倍功半”的效果,幼儿就会出现“两面性”的倾向。这不利于幼儿良好个性的形成。为此,我们做了以下几点工作:
(1)向家长宣传“理性”教育孩子的重要性。帮助家长克服溺爱孩子的心理,尤其是祖孙三代居住在一起的家庭,更应该保持家庭成员教育孩子的一致性的态度。
(2)帮助家长走出教育孩子的“误区”。引导家长对孩子进行合理的培养,不强迫孩子去做不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事情,重视对孩子进行能力培养,引导孩子参加社会活动。
(3)真诚的向家长提供有关家教方面的书刊,指导家长在孩子面前如何以身作则,如何摆正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增强家庭成员在教育孩子和检查孩子言行方面的作用。
参考文献。
优质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汇总19篇)篇十七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小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和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走近新课程,“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理念扑面而来,它比过去的教育教学更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喜怒哀乐,更关注人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更关注人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更关注学生的尊严。这意味着,今后对老师的要求不仅是要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而且应当成为一个合格的心理辅导员,承担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任务。因此在课程改革中科学、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我谈两点自己在新课程改革中自己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点尝试和体会:
一、创设和谐、宜人的教育教学物质环境。
给孩子一片空气,让他们自由呼吸;给孩子一块绿地,让他们栽花种草;给孩子一片绘画壁,让孩子自由描绘;给孩子一片饲养园地,让他们感受动物的可爱。顺孩子之天性,让他们快乐的成长。创设优美、安全、舒适的物质环境。如校园的户外场地富有变化,则具有激发小学生多种经验,诱发小学多种活动行为的功能。在活动场内,设计丰富多彩的设备和材料,使处处充满绿色和生机。教室是小学生主要的活动空间,我们力争使室内宽敞明亮,温馨舒适。所布置的内容随着教育目标、季节变化而变化。整洁优美的物质环境唤起了小学生对生活的热爱,陶冶了小学生情操,充实了小学生生活,激发了小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小学生的探索精神与生活情趣。
二、创设民主、和谐的教育教学精神环境。
校园的教育教学精神环境是指校园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校园校风、氛围等,它包括小学生生活、学习和游戏的人文因素和活动空间。心理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对认知与情感的关系,作了这样一个生动而贴切的比喻:“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地上。”反过来讲,如果离开“情感”这块“肥沃的土地”,也就结不出“良好的发展”的果实。
1、平等相待学生,跨越陈旧的“代沟”。
在课程改革环境下,要求教师转变心态,改变以往居高临下的权威态度,以亲切的面孔、用平等、和谐的口吻与学生交流,缩短师生间的“心距”。学生在这样一个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为得到鼓励、努力得到肯定的氛围中,就能尽情释放自己潜在的创造能量,毫无顾虑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自然地表露出自己的困惑疑问,首先就是创设和谐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高质量教学的有力保证。心理学研究表明:和谐、愉悦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而紧张、冷漠的气氛会大大抑制学生学习的热情。如何减轻消除学生学习上的心理压力,培养学生对学习的一种良好心态?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一名引导者、组织者、协作者的角色,创造最佳的心理氛围,使学生情感得到体验,心灵得到沟通,理念得到认同,情绪得到调节,行为得到训练,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我,从而使学生能学得懂、学得好、学得轻松。这样不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和勇气,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协作,共同探究的精神。当学生的思维、情趣、爱好都有了张扬的空间时,就会走进老师和老师攀谈并成为朋友,为学生的心理能够健全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倾注真心真爱,促进感情内化。
师生心理交融的基础是感性的交情,也是爱的投入。教师应重视那些存在各种缺点的学生,多关心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因为这些学生常常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心理上受到压抑,失去平衡,性格比较孤僻,心理也比较脆弱。当学生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就会产生不良情绪,并对学习和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如何让这种消极的影响降到最小?我认为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善于与学生沟通,进行谈心、交流,进而开导学生,倾听学生的内心情感,感知学生的内心世界,以老师真诚的爱去关心、呵护每个学生,让学生的心灵得以寄托,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倾诉,精神得到依靠。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助时,老师应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学生,使学生幼小的心灵得到鼓舞,让学生相信自己一定能行,逐步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参考文献]。
[1]吴红骏,赵洁,《运用认知学习理论改革远程开放教育的教与学》,
[2]皮连生主编,《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优质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汇总19篇)篇十八
近年来随着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愈来愈多的社会大众和学校开始把建设积极的小学生健康心理教育作为首要目标,不断应用有效的手段开设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相应地取得了一些成果。目前最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积极地对学生出现纷杂的问题进行疏导和解决,这样的方式能够有效防范各类心理疾病的出现,从而避免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改变颓靡的态度。而教育本身最大的目标便是追求卓越与发展,积极的心理教育能够激发学生的心理健康潜意识与认知,以此作为教学目标的宗旨有利于促进小学生的健康心理养成。
上世纪一场积极心理学运动广泛地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在该运动的理念下,我们只有正确地分析与解读心理健康教育才是解决小学心理问题的根本途径。众所周知任何人的身上都蕴含着正能量和优秀的品质,在发展这些积极因素的基础上,每个人都能够实现自己的终身幸福。积极的心理学能够凝聚人的正能量、善良与美德,从而把这种正面情绪向我们释放出来。心理学的积极意义莫过于协助人们渡过人生的坎坷与磨难,从而得到更广阔的生活自由与发展空间。这样我们便能够在正常的境遇下不断打造我们的高质量社交能力和高品质生活方式,从而为我们指明前进地方向。
目前来看积极心理学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积极情绪意义的研究。该运动表明,人生下来的时候均是生性积极乐观的,而积极乐观的心理情趣能够发展人们对于某一行动的深入思考与施行能力,同样强烈的幸福感对于学生追寻梦想的行动也有积极的意义。其次,根据心理健康的人格特质分析,推断出每个人在面对不同事物时会同时出现积极与消极两种不同的态度,而我们要倡导教师呼吁学生在出现心理疾病时要积极地进行解释说明。也应注重培养学生“开朗、积极、乐观、自信”等优质的品格特点。只有这样才能够增强个体的认知体验,实现深入组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的目的。我们深知环境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心理,在家庭、学校、社会等不同环境,积极健康的心理也能够深入地挖掘人们的潜能,促使人们增强对生活的幸福感。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对于构建和谐的校园学风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生拥有健康良好的心理态度,使得学生在面对挫折磨难时能够迎难而上,不畏惧前方的障碍,从而一步步建立起健康积极的人生生活态度。
学校之所以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其目的主要是预防各类不健康的心理疾病产生,这也是建立在健康的心理思维基础上。这一点极有可能给学生思想带来一定的思维压迫感,使得学生不自觉地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另一方面,由于各学校过于追求心理健康教育带来的成效,各个学校分别开设心理咨询室,但这也只是一种形式,并没有依据心理健康教育理念进行施行,所以学校要定期开设心理健康专家讲座,为学生及时排解消极、不健康的心理问题。其次学校要邀请一些专业的心理教师为学生进行心理指导。由于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名存实亡状况的出现,必定不利于小学生人格健全与发展,因此,只有切实地引导学生敞开心扉向教师说出自己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小学生偏激的心理问题,才能不断健全小學生的心理素质,真正地做到促进学生在各方面全面健康的.发展。
近年来,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层出不穷,这无疑对学生及其学校各方面带来了巨大的麻烦,导致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便是学校各层面不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没有深入挖掘学生内在的学习潜能和引导他们向积极的事物看齐。所以,这一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差强人意。而上世纪的心理学健康运动主旨便是传达从积极的心理学角度去看待问题。人与生具有可贵的品质,独有追寻梦想的思维动机,丝毫不畏惧前方的艰难坎坷。而现在的小学生求知欲极强、喜欢争强好胜,从学生的这些行为举动中我们能够看出他们每一个个体都是充满活力的。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运用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来疏导孩童内心存在的一些心理疾病。我们要善于挖掘孩童对待世界的积极态度。即使是面对一些心理问题极其严重的“问题儿童”,我们也要秉承着“让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我们的教学中”,不排挤、疏远他们,并且要充分调动他们内在、积极乐观的心理,毕竟,关爱的力量比局限于心理伤害补救相关措施更加有效。在这方面教师可以充分应用、整合学校各方面资源,定期开设一些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讲座、情景再现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
总之,虽然积极心理学的应用仍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是因为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极度匮乏以积极心理学为核心的理念,所以需要我们深入研究这一问题,以实现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正确引导。努力实现从“病态的传统心理学观念”到“全新的益智心理学思维的转变”。
参考文献:
[2]郭菊.积极心理学取向下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
优质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汇总19篇)篇十九
摘要:个体早期的心理健康发展,影响其一生的幸福。农村留守幼儿由于特殊的成长环境,其心理健康发展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亟需重视和解决。本文对我国有关农村留守幼儿心理健康方面的相关研究进行文献梳理,发现:从现状来看,已有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6岁以上的留守儿童,对3-6岁留守幼儿关注较少,从影响留守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来看,大多单方面强调了家庭和幼儿园的影响,忽视了家园之间的相互作用。然而,留守幼儿是留守儿童中的低龄群体,其心理发展状况在个体的一生中起着重要奠基作用,留守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对于我国公民的整体素质也有重要影响,因此学界和政府应该对待这一问题给予重视。
农村留守幼儿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务工而被留在农村生活、年龄在3-6岁的低龄儿童。留守幼儿是伴随着大批农民工进城务工后出现的社会弱势群体。有专家认为,留守幼儿现象,全世界只有中国才有。[1]的确,经济发展的需求使大批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被遗留在农村的留守幼儿规模和数量不断扩大和增加,也因此,留守幼儿的身心发展出现一系列问题,如情绪不稳定、和同伴交往困难、社会适应不良等。2017年《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系列报告会的研究发现,由于父母与亲生骨肉长期分离,9.7%的留守儿童对父母的生死也漠不关心。[2]由此可见,我国农村留守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凸显,亟需尽早重视和解决。然而,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对留守儿童问题进行研究,研究内容涉及了人口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卫生学等方面。这些研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和结论,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对3-6岁的留守幼儿调查和研究较少,且理论阐述较多,实证研究较少,针对性不强。本文拟以3-6岁农村留守幼儿为对象,梳理我国已有的关于农村留守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文献,以期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心理健康是人的内心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平衡,是自我与他人的平衡。[3]而幼儿心理健康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认知水平正常、情绪反应适度、人际关系协调、性格良好,没有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等。通过查阅文献,笔者发现,对我国农村留守幼儿心理健康的现状研究中,主要集中在对留守幼儿和非留守幼儿的横向对比研究、不同年龄和不同性别下留守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几方面。在使用方法上,不同的学者采用了不同的方法。有的使用了心理健康测验量表、sci-9o量表和埃里克森人格问卷,如王东宇的研究表明,留守幼儿的个性在n量表上的得分明显高于常模[4],也有的使用了自编的学前儿童心理健康问卷[5]等。虽然方法不一,但最终都得出了一致的结论:我国农村留守幼儿心理健康状况低下。从这些文献来看,学者们对农村留守幼儿的心理健康较为关注,整体来看,留守幼儿心理健康状况低于非留守幼儿,且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与留守男孩相比,留守女孩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和行为偏差,更容易焦虑和孤独[6];留守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随着年龄升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呈下降趋势。[7]中国教科院刘占兰教授组织开展了一项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研究和促进项目,对江苏、重庆等地的590名留守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结果发现留守幼儿已经表现出了明显的负面情绪的阴影,他们不爱说话,眼神躲闪,喜欢安静的活动,没有家人陪伴就谁不着,在陌生人面前害羞,退缩行为严重等。[8]从以上研究均可以看出,我国农村留守幼儿心理健康状况堪忧,他们在情绪情感、人际交往、行为习惯、社会适应方面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了一些问题,需要及早采取措施给予改善。
2.1、生理因素。
生理因素主要包括遗传、孕妇健康级儿童出生后的机体损伤和疾病等。已有的研究表明,儿童孤独症、精神分裂症等大多和家族遗传有关。另一方面,胎儿期母体的情绪状态、营养状况等会影响胎儿发育,继而影响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此外,出生时先天畸形、矮小、皮肤黑、肥胖、瘦小、意外伤害造成的四肢残缺、失眠、耳聋等,会导致幼儿自卑、情绪低落、智力低下等心理障碍和行为问题。
2.2、家庭因素。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个体成长的第一环境。[9]幼儿期由于身心发展不成熟不完善,外界环境对其发展影响重大,年龄越小,越依赖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结构、家庭氛围、家长教养方式、家长素质都会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从已有的研究来看,家庭教育的缺失是影响农村留守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由于长期的亲子分离,留守幼儿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性格变得过分依赖、不自信、自私等。甚至有的祖父母常常拿“爸爸妈妈不要你了”这类话来吓唬留守幼儿,给孩子带来了心理伤害。莫艳清[10]也对此有所提及。此外,家庭成员榜样作用的发挥也影响着幼儿的心理健康。很多父母不健康的观念和行为方式在留守幼儿身上体现明显。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情感上的亏欠使很多父母更多地从物质上弥补留守幼儿,这也让幼儿养成了许多不良的行为方式。因此,家庭在维护农村留守幼儿心理健康方面占有重要的地位。
2.3、幼儿园因素。
幼儿园是幼儿生活的重要社会环境,也是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就幼儿园而言,幼儿园的人文环境尤其对留守幼儿的心理健康影响较深。如幼儿园氛围、师幼关系、幼幼关系等。农村幼儿园经济条件有限,教师对留守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重视程度不高,对留守幼儿缺乏足够的关心,也欠缺相关的心理知识,未能为留守幼儿的心理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精神环境。
目前,我国主要从家庭、幼儿园、社会和政府几个方面探讨了促进我国留守幼儿心理健康的对策和建议。
3.1、家庭层面。
家庭是幼儿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亲子陪伴的质量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精神分析理论和生态学理论都认为,婴儿在早期从安全型依恋所获得的温暖、信任和安全为以后健康的心理发展奠定基础。[11]农村留守幼儿由于特殊的家庭环境,缺乏父母长期的陪伴,其心理健康发展势必受到影响。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已经得到了学者们的反复验证。一些学者提出,为了促进留守幼儿的心理健康,家庭必须发挥好自身的教育作用。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在学前期,父母尽量陪伴孩子的成长,或者选择就近的地方务工,方便和孩子团聚;平时通过电话、微信、书信等方式多和幼儿进行沟通和交流,让幼儿感受到父母的关爱。选择临时监护人时一定要考虑其监护能力,并加强联系;鼓励主要抚养者积极参加培训和学习,增进对留守幼儿心理发展特点的了解,尊重幼儿的想法,关注其身心和谐发展,采取科学的教育方法,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
3.2、幼儿园层面。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主要是在幼儿园中开始的。留守幼儿长期和父母分离,家庭关怀缺失,幼儿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幼儿的情感和社会性发展的空白。因此,幼儿园对留守幼儿的心理健康影响不可忽视。近年来,国内学者强调了幼儿园教育在维护和促进农村留守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大家认为,幼儿园不仅应该建立留守幼儿的成长档案,了解和记录其发展情况,主动关心园中留守幼儿的生活。还应及时与其父母加强沟通和联系,定期开展家访,向幼儿的监护人传递科学的育儿观念,共同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同时,还可以设立悄悄话热线或一封家书活动等,为留守幼儿的亲情需求创造条件,满足留守幼儿情感发展需要。
3.3、社会层面。
社会环境作为个体成长的宏观环境,同样影响其心理健康。全社会应协同努力,给予留守幼儿更多的关爱、引导和支持。农村留守幼儿长期生活在农村,周围大多都是和自己一样的留守幼儿同伴,他们游戏活动少,较多的时间以电视为伴。因此,一方面,各类社会团体可以开展多种公益活动或关爱留守幼儿工程,丰富其精神生活。这一点在诸多研究者的文献中都有论述。另一方面,净化留守幼儿周围的环境,减少赌博、暴力等不良风气的影响,发挥电视、广播等传播媒介的作用,为留守幼儿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舆论氛围。从已有的研究不难看出,我国农村留守幼儿心理健康发展较差,亟需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帮助和改善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但目前来说,这些研究大多属于经验概括和总结,定量研究有待深入,尤其是对农村留守幼儿心理健康的促进项目追踪研究较少,实践性不够。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应扩大定量研究的样本数量,把重点放在促进留守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实践研究方面,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增强其促进策略的可操作性,发挥留守幼儿周围环境的合力作用,共同为维护留守幼儿的心理健康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王丽萍.农村留守儿童品德教育研究[d].晋中:山西农业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