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是对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和掌握的实证。以下是一些在本校取得优秀成绩的毕业论文题目和研究方向,供大家参考。
最新农业毕业论文精辟(案例14篇)篇一
西方经济学是对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一般抽象和概括,是经济管理类相关专业基础课程。西方经济学依研究对象,可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工商学院开设这一课程侧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例如:“边际效用递减理论”、“谷贱伤农”、“通货膨胀”、“充分就业”等经济学理论都是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因此学好西方经济学这门学科对于市场上的经济现象、国家的宏观调整政策都会有深刻的理解。国内一些学者有关西方经济学的教研教改也做了很多的研究。卫华(2010)认为在教学改革中,关键要处理好夯实基础与提高学生能力的关系,基础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的关系等。申益美(2011)认为《经济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要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为指导,在教材编写、教法创新等方面进行改革。徐瑛楠(2012)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考试形式三方面分析独立学院的教学现状,并得出相应的改革对策。汤向俊(2013)针对课程街接、教材建设、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指出应从分层次教学、强化案例教学、改进考核方式等方面,增加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西方经济学的学科特点。
(一)教学内容庞杂、理论性强。西方经济学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分,是一整套庞杂的理论体系,涉及到整个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各个领域。其次,西方经济学是由众多经济学派的经济理论构成的,理论观点各不相同,庞杂的理论体系,给学生增加了很多学习困难。
(二)教学过程中大量使用抽象的数学工具。在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设立抽象的模型,建立假设前提,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影响因素剔除,然后运用数学符号去代替现实经济主体复杂的行为活动进行分析。例如用微积分求极值,极限的知识,而函数和图形在西方经济学中应用更加普遍高职学生一般数学基础都比较差,再加上是低年级学生,造成学习时很难理解的现状。此外,很多经济学名词和公式是其英文的缩写,这就给很多英语基础差的学生造成了困难。
(三)理论来源于实践,与经济实际密切联系。西方经济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理论,其立足的根本是欧美国家经济发展现状。而我国对西方经济学课程研究时间较短,教材中的大部分内容,是直接翻译国外教材而来。一方面,翻译过来的语言晦涩难懂;另一方面由于所面临的政治经济环境不同,造成了理解上的偏颇,例如对“理性人”假设的理解。因此,要学好西方经济学,就要利用西方经济学理论与我国经济实际密切结合。
三、我院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主要问题分析。
(一)西方经济学教材建设问题。目前国内西方经济学教材层出不穷,选择一本适合我院的《西方经济学》教材尤为重要。大部分教材将原版的西方经济学翻译过来,原封不动的拿过来用,西方的经济学理论是在西方国家的背景下产生的,适不适合我们国家,哪些适合,哪些不适合是有待确认的。有的教材重理论,轻应用。理论介绍、相关定理证明特别多,但缺乏利用经济理论结合市场中经济现象进行解读与分析。我院现在使用的教材是西方经济学编写组编写的西方经济学教材,老师们对这本教材褒贬不一,关键看这本教材是否与学院培养人才的目标相一致。
(二)教学手段、方法落后。目前,教师们普遍采用传统板书教学与多媒体授课相结合的方式,但多数教师仅把多媒体当做教材文字的呈现工具,课件制作粗糙,内容简单,多以文字为主,并没有真正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作用。由于“西方经济学”课程内容有其特殊性,即既有文字性的理论知识,又有数字、模型、图表等分析方法,所以,目前采用的教学方法还不足以将本课程内容很好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学起来普遍觉得比较难。
(三)考试形式单一,内容枯燥,不能真实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效。作为专业基础课,“西方经济学”一直以考试课的面目出现,但目前学院对本课程的考试形式仍然是以闭卷考试为主,考试内容也多是书本知识的简单再现,缺乏应用性强的、具有现实意义的题目,使学生们陷入死记硬背之中,不利于知识的活学活用,学生们甚至在考完试就将本学科大部分的知识点忘光,这样非常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四、“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对策。
(一)鼓励教师自编教材。教材是教师教学及学生学习的载体,教材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国内西方经济学教材体系建设层出不穷,西方经济学作为我院基础性学科,是每个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但是每年西方经济学的挂科率都比较高,学生反映比较难,重难点不突出,本人认为结合我院培养人才要求,教师在上课时理论部分,比如供求理论一定要讲透,将理论和案例结合起来分析一些简单的经济问题。所以,在进行教材编写时要根据需要进行调整,比如微观经济学中的供求原理、均衡理论、生产理论、分配理论和宏观经济学中的国民收入理论、通货膨胀理论、宏观财政政策以及货币政策等要重点讲解,应排在教材的前面,相对不太重要的内容简化或者直接删掉。编一本重点突出,有理论有案例有习题的教材。
(二)强化案例教学提高创新能力。生动有趣的案例可以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升学习效果。例如用简单的需求弹性理论就可以解释“薄利多销”的经济现象。边际效用递减理论就可以解释“第二杯半价的现象。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西方经济学理论就是在市场生活中总结出来的,所以既可以加深对经济学理论的理解,又可以帮助学生们理解生活中的经济现象。
(三)改进考核方式。恰当的考核方式对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很重要的。以我院为例,西方经济学考核方式大多以闭卷的形式,期末卷面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其中平时成绩中包括出勤、课程回答问题、平时作业情况等。转变为结合实践教学过程,期末考试占50%,平时成绩占20%,实践成绩占30%。通过这种转变,学生的总成绩由完全依靠老师划重点背课本,变成了靠自己在一学期中的不断积累的成绩。但考核方式仍需要不断完善,例如增加案例搜集、小论文等考核方式,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继续探索。
五、总结。
西方经济学的课程建设是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长期的努力与外界支持才能做好课程的教学。总之,针对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有着利于教师也利于学生,既能够促进教师的教学氛围形成,也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乐趣,使学生主动去学习,认真去学习,并且乐于去学习。作为对西方经济学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本人来说,培育课程教学的优势,探求最佳的教育模式是我一直不懈努力的,所以为了将使广大师生受益,在今后的建设过程中还得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最新农业毕业论文精辟(案例14篇)篇二
:设施农业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设施农业在生长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温度、湿度、光照、养分及水分条件。随着农业发展,设施农业发展迅速,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当下全球已进入气候变化速度加剧时代,各种灾害性天气的发生越来越频繁,严重威胁设施农业的生产效益。本文主要结合松原市气象灾害对设施农业生产的影响来分析防御对策。
松原地处吉林省北部,气候寒冷,设施农业以温室大棚为主,随着设施农业面积的增加,大棚面积逐年扩大。由于气候变化原因,各种灾害天气出现频繁,对设施农业影响非常大,造成的损失也非常严重。本文分析松原气象灾害对设施农业的影响,并提出防御对策具有十分的重要意义。
1.1大风。
大风主要是风的动量给设施农业造成伤害,极易造成大棚外表损坏,例如会使覆盖大棚的草帘或棉毡掀开,造成大棚内膜的损坏。另外,大风形成的气流快速流动,使气温快速下降,当大棚内温度下降后会对大棚内的作物生长产生不利影响,降低作物的质量和产量,严重时会造成作物生长停滞。春季时,松原地区的气流活动比较频繁,会引起大风天气和强对流天气,这都会对设施农业产生严重的影响。
1.2低温冻害。
低温冻害主要是指温度低于设施农业作物的正常生长临界温度,当出现冻害时温度骤降,会使大棚内的温度降到适宜温度之下,导致作物生长发育缓慢,轻则减产,重则绝收。松原的低温冻害年发生几率为24%。
1.3大雾。
在大雾天气情况下,大棚内的作物得不到充足的光照,无法进行光合作用,使作物生长过程中消耗的养分得不到及时补充,造成作物生长缓慢。长时间缺少日照,也会使大棚无法上升到正常温度,若一直不能上升到作物生长的临界温度时,会产生冻害。另外,大雾天气会导致大棚内通风不良,有毒气体聚集,温度变高,产生一些菌核病等病害。
1.4冰雹。
冰雹是夏季比较容易发生的一种气象灾害,强冰雹带来的损害是毁灭性的。伴随冰雹的出现会有大风天气,使大棚草帘或棉毡掀起,内膜损坏,冰雹会砸伤作物的枝叶或果实,使作物茎秆折断而减产。大棚内作物开花结果时发生冰雹,会使花掉落,造成大面积减产。即使有果实存活下来,成熟的果实会带有疤痕,不易保存,带来的经济损失是无法弥补的。
1.5暴雪。
一是暴雪对设施农业的设备产生损害,暴雪堆积在大棚的表面,会将大棚支撑杆压断;二是暴雪压在大棚表面,会使阳光无法照进大棚,使大棚内作物不能正常进行光合作用,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且易发生病虫害。
最新农业毕业论文精辟(案例14篇)篇三
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农业对我国经济实现长远发展具有关键作用。提高对农业推广服务工作的重视程度,结合当前状况进行有效创新,能最大化发挥农业推广工作的作用,促进我国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本文结合当前农业推广服务存在的问题,对如何创新农业推广服务工作进行研究。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农业大国,要想从根本上提升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就必须实现农村经济的平稳、可持续发展。因为只有农业经济实现了长足发展,进而保障农民获得满意的收入,才能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进而从整体上提高我国的总体生活水平。“三农”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党和国家关注的重点问题,近年来,国家对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但是单纯依靠政府政策显然不能实现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目标,只有加大技术支持力度,完善农业推广服务模式,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农业经济发展[1]。因此,相关部门和单位一定要对当前农业推广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出问题所在,并在此基础上创新农业推广服务工作,才能进一步满足新时期农业经济发展要求。
农业推广服务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号召下,我国多年以来一直以“科技兴国”为主要发展战略,因此,对于农业经济发展来说,加大技术投入力度,才能转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进而依靠技术的拉动作用,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生产效率,优化农村经济结构,让农民获得更多经济收益[2]。同时,在我国各种优质农业工程不断实施的背景下,农业新技术和发展模式不断涌现,实现了对科学技术的高效利用。所以,在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要想进一步提升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就要对农业推广服务工作进行创新。
1。2。1农业专家大院。作为我国农业推广服务工作的主要模式,农业专家大院是在科技部门的支持下探索出来的一种有效的农业科技中介服务组织形式,是农业专家向农民直接或者间接传授农业技术的一种技术推广模式。通过建设农业专家大院,使农户与专家“联姻”,将科技成果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农业专家大院突破了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应用模式,不仅有利于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而且能够取得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2。2农资服务体系。农资生产体系就是以农资为主体构建起的农业推广服务模式。在这一体系中,各个农资厂家都是为农业服务的,只有对农资厂家现有的经营方式进行改变,用间接与直接相结合、经销与推广相结合的供货方式替代原有的单一间接供货方式,才能实现农业产品的多渠道宣传和销售,从而丰富农民的生产资料。
1。2。3科技特派员模式。所谓科技特派员,就是指被相关机关和单位委派到农村开展基层科研推广工作的一些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农业人员。这些科技特派员在科技和农民之间起到良好的桥梁作用,提高了农民对科技的熟悉程度,使得农业生产更能满足市场需求,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经济收益。
1。2。4农业科技园。要想完善农业科技园的创建工作,就要以现代农业为基础,借助科学技术,形成“样板”功能,充分发挥农业生产和农业技术的功能,以此利用农业科技成果推动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为农村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科技和经济基础。
1。2。5农户科技园创新。对农户科技园进行创新,主要需要农民以联合经营的方式,对土地运营标准进行创新,为相关部门提供政策指导,提高科学技术与农民之间的联合程度。在这种联合下,不但能够进一步实现经营方法的创新,提高农产品的经济效益,还能切实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保障[3]。
正是因为有关单位和部门不够重视农业推广服务,使得他们严重忽视了农业推广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导致农业推广效果不明显。尽管最近几年,我国农村经济实现了比较迅速的发展,各种农业经营模式也相继出现,农业推广工作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得以体现,但是,当前大部分地区的基层领导和农民对农业推广服务的认识不够深刻,导致他们忽视农业推广的重要性,使得地区农业推广工作进展较为缓慢,对农业经济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制约作用。
现阶段,很多地区都以农业科技园和示范基地为农业推广的主要模式,显然模式比较单一,农业推广效果并不明显。单一的推广模式不但限制了新技术的进一步推广,而且对新技术的研发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现阶段,农民是我国农业推广服务的主体,政府参与程度比较低,使得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在农业实现新的发展的背景下,农业经济也正在朝着多样化发展模式转变,显然传统的单一农业推广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农业经济发展需求。只有在单一的推广模式上进行创新,建立政府主导的农业推广服务模式,扩大农业推广范围,提升农业技术水平,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民的多元化需求。
在农业推广工作中,对服务人员的要求比较高,不但需要他们具备专业技术,而且要懂得管理学知识。但是,当前由于我国对农业推广服务人员的需求日益增大,使得专业的农业服务人员数量不能满足这一需求,人员缺口比较大。另外,一般需要进行农业推广的地区比较偏远,生活环境比较差,严重影响了对服务人员的引进,对农业推广服务工作起到了限制作用。
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技术和市场逐渐取代资金,成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而恰好进行农业推广又必须得到这两方面的支持。所以,国家相关部门要提高对农业推广工作的重视程度,对基层政府开展有效的宣传活动,提供地区政府和农民对农业推广服务的重视程度,让他们能够认识到农业推广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保证农业推广服务工作能够有效开展,促进农村经济实现进一步发展。
农业推广服务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水平会对农业推广效果产生直接的作用,而针对当前专业人员短缺的现状,可以采取两方面措施。一方面,要加大对现有农业推广服务人员的专业化培训力度,另一方面要从外面引进专业的服务人才[4]。对于农村来说,大部分农民都没有接低,对农业推广工作缺乏全面理解,导致农业推广工作的实效性比较差。因此,相关单位一定要对农民的思想和技术进行培训,让他们能够对农业推广有新的认识;另一方面,相关部门要出台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专业人才到当地开展农业推广工作,保证农业推广工作的有效实施。另外,当地农业部门还可以派遣服务人员到其他地区进行交流和学习,吸取他人的经验,完善当地的农业推广服务工作。
农业推广服务质量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推广效果。所以,只有对农业推广服务模式进行有效创新,才能从根本上发挥农业推广工作的作用,促进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从当前状况来看,很多因素制约了农业推广服务模式的创新,只有农业推广服务人员结合实际工作要求,并对当地农业生产情况进行有效分析,才能逐步完善农业推广服务体系,实现农业推广工作的创新发展。首先,要对推广主体进行创新。当前,农民是农业推广服务的主体,但这显然是不够的,只有在此基础上适当增加主体,才能保证工作的高效展开。比如,农民可以与政府相关农业部门进行联合,在技术的支持下,创办农业科技园;可以与一些农业院校进行合作,开办农业示范园。总之,丰富农业推广主体,能够使得农业推广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在社会各方力量的支持下,农业经济能够获得进一步发展。其次,要提高对农业产业的重视程度。因为农业推广服务的最终目的就是促进农业产业的发展,所以,只有充分考虑当前当地的农业产业发展情况,将地区农业产业优势和农业推广模式进行有机结合,才能提高农业推广服务的创新水平,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另外,各个地区都有其特色产业,因此,要始终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开展有针对性的农业推广服务工作。除此之外,不论是扩大农业推广主体,还是推广农业产品,都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因此,一方面政府要鼓励推广人员在技术和形式上进行创新,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农业推广工作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力度,发挥地区农业推广服务的优势,促进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要想实现农村经济的长远、稳定发展,就要加大农业技术创新力度,而提高农业技术创新水平的主要途径就是加强农业推广。所以,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农业推广服务发挥着关键作用。但是,现阶段我国农业推广服务还存在很多不足,严重制约着农业推广的进度。因此,只有结合现存问题进行不断探索和创新,才能提出新的推广模式,完善我国农业推广服务体系,让农业推广服务为农村经济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进而提升农村整体经济发展水平。
[3]徐文华,陆耘,卢珊,等。农业科研院所深入农村创新科技服务模式探析——以盐城市农科院为例[j]。江西农业学报,20xx(8):134—138。
[4]杨赛中。创新农业服务模式助推现代农业发展——浙江省仙居县构建“3+x”新型农业服务体系[j]。农村工作通讯,20xx(12):32—34。
作者:张艳林单位:西充县义兴镇农业服务中心。
最新农业毕业论文精辟(案例14篇)篇四
农业作为民生发展的根本,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着基础性作用。在农业发展中,农业机械化技术的应用,降低了农业成本,节约了劳动力,还提高了农业的产量,给农业现代化发展带来了新的技术革命。在农业机械化技术的应用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分析基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农业机械化技术;问题;措施。
1.1基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发展不均衡。
在基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中,出现了发展不均衡的问题。由于东西部经济差异和地形环境等因素影响下,基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也存在落后与先进的区别。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基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能跟随时代发展的需要,对技术及时地更新。
1.2政府重视程度不够。
在基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中,政府发挥着重要的角色。当地政府的扶持和积极推广直接影响到基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效果。在一些地区,政府不重视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造成了本地区的农业发展一直处于落后发展的状态。所以要做好基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政府一定要提高重视程度。
在基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中,基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人员专业知识欠缺,也是基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中的关键问题。推广人员的专业知识不足,就不能很好地传授给农民经验,就不能让农民在耕作的过程中很好地使用农业机械化技术。
2.1政府应提高重视,增大扶持力度。
要想解决基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中的问题,首先政府要更加重视和积极扶持基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增拨更多的推广经费,对推广人才进行聘用和培训,不断地完善农业机械装备和应用最新的推广手段。
2.2提高农民意识,加强技术推广。
要想解决基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中的问题,需要加强技术推广、提高农民意识。只有农民自身的意识提高了,才会去主动地应用农业机械化技术。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基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2.3因地、因时制宜。
要想解决基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中的问题,就要因地因时制宜。根据每个地区的地理环境以及经济的发展状况,采用不同的推广方式进行推广。在东部发达地区,可多采用积极宣传的方式,从提高意识开始进行基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在西部地区,由于地理环境的问题,要深入农民实际,亲自指导和示范农业机械化技术,做好实地推广工作。
2.4广泛试点,总结经验。
要想解决基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中的问题,要进行广泛试点,不断地总结经验。对于一项技术的`推广,首先要在一定的区域进行试点工作。在进行试点的工作时,要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区进行试点,在试点的过程中,不断地总结经验。然后进行更多地区的试点工作,为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不断积累经验,为农业机械化技术大范围推广打好基础。
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农业问题也是国家一直密切关注的重点问题。新时代背景下开展基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虽然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问题,但仍然要顺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趋势,不断地进行试点和总结经验,使基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顺利地开展,从而达到农业增效、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目的。
[1]王惠菊。农业机械化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推广与应用[j].南方农机,20xx(2):49+144.
最新农业毕业论文精辟(案例14篇)篇五
2017年1月1日,我国废止了《农业税条例》,这意味着,在我国沿袭两千年之久的这项传统税收的终结。作为政府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停止征收农业税不仅减少了农民的负担,增加了农民的公民权利,体现了现代税收中的“公平”原则,同时还符合“工业反哺农业”的趋势。这是中国农业发展与世界惯例接轨的标志性事件。从国际上看,当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无一例外地要对农业实行零税制,并给予相当的财政补贴。在经济全球化的宏观背景下,中国取消农业税,采取“少取、多予、放活”的政策,无疑顺应了时代的要求,适应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形势。但是取消农业税在减轻农民负担的情况下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部分以农业作为主导产业的乡镇的财政负担,本文主要对取消农业税后乡镇财政的困境以及出路进行了总结和探索。
(一)历史遗留问题。
纵观乡镇的财政,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要快于收入的增长速度,收支矛盾严峻。随着近些年来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财政供给的范围逐渐扩大,财政需求逐渐增加。除了国家指定的各项增资政策之外,还有各项社会保障均需要财政支出,除此之外,在农业、教育等行业均要按法定实现增长,再加上乡镇的基础设施的投入也逐年增大,这些都给乡镇财政提出老更高的要求。除了少数的富裕地区之外,我国的大部分乡镇经济基础薄弱,商品化农业的规模较小,收入主要靠农业税,在取消农业税后,财政收入的增长潜力极为有限,最终导致收支矛盾突出。
(二)财政供养人员数量过多。
出了历史遗留问题之外,财政供养的人员过多,也导致乡镇财政的负担日益加重,我国乡镇普遍存在“小政府、大机构”的现象,尤其是一些不发达的乡镇,甚至通过将政策性安置作为解决就业的渠道,这些大量的财政供养人员吞噬了相当一部分财政收入,所以导致了乡镇的财政的矛盾更加突出。
(三)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困难。
纵观我国中西部的乡镇的财政状况,几乎都有负债,而且还有欠债逾期不能偿还的现象。乡级政府的当务之急往往是保工资、保运转,所以在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上,已无力进行投入。乡级政府债台高筑导致无法对农业基础设施进行投入,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农业的发展。
自从取消农业税后,乡镇的财政收入更少,主要收入来源失去,只能靠一些小税种取得一些微薄的财政收入。而且这些税种的结构较为复杂,征管成本较高,增长潜力极为有限,这使得乡镇财政的运行更加困难,那些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的乡镇,更是举步维艰,在取消农业税后,乡镇政府的支付能力远远不够。
(一)发展县域经济,壮大地方财力。
在农业税取消后,乡镇应该发展县域经济,逐渐壮大地方财力,将各种不同的财政资源整合起来,合理配置,统筹使用,集中进行高新技术产业和支柱产业的项目的建设,这样就能促进地方工业的发展,能增加地方财政的收入。乡镇政府还应该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大科技农业的建设,向农业发展中投入更多资金,促进农民增收,鼓励农民发展高科技的农业,重视新产品新技术的使用,另外还应该发扬本地特色农业,吸引投资,通过制定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发展优势项目。另外,政府还应该鼓励剩余劳动力外出经商打工,促进非农经济的发展。除此之外,针对农村资金供求矛盾尖锐的问题,应该加大金融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在这个方面,国家应该深化农村金融体制的改革,建立全新的金融体系,发展政策性金融、商业金融以及合作金融等特点,各级政府应该通过向乡镇提供必要的财政支持,令贫困的乡镇走出困境,得到更好的发展。除此之外,乡镇政府还应该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充分考虑实际负债情况,完善支付制度,根据相关规定明确支出范围,确保农业税取消后基层政权的稳定,通过改善支付制度,缓解乡镇资源配置不均的问题,其次还要根据实际情况预测财政支出能力和收入能力,计算转移支付的数量。
(二)精简财政供养人员。
乡镇政府普遍存在机构臃肿的现象,因此,为了减少财政压力,应对乡镇财政供养人员进行精简。精简了财政供养人员才能减少财政支出,缓解财政压力,减轻农民负担,能有助于当地政府走出财政困境,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更是有利于当地社会的稳定。乡镇政府应该合并职能相近的部门,整合乡镇事业站所,进行财政供养人员的精简工作,切实减轻乡镇财政压力。
(三)加强债务管理。
基于我国乡镇普遍存在的债务问题,应该加强债务管理。乡镇形成债务的原因复杂,因此化解债务并不是一锤定音的,是一个长期的工作。因此,为了缓解乡镇的债务问题,应该将债务管理工作作为重点工作来抓。首先,应该积极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努力避免新的债务的形成,严格控制超出财政支付范围的支出和没有必要的支出,制定一系列的措施,对违规债务和不良债务进行打击和制止,坚决防止新的债务的产生。除了防止新的债务出现之外,还应该采用多种手段化解债务,通过对债务的心智的分析,采用适当的对策,政府应该制定合理的债务偿还计划,一方面发展经济,另一方面偿还债务。最后还应该核实债务,查明债务人和责任人,对长期占用集体资金谋取私利的行为坚决打击。
(四)推进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
乡镇政府应该在财政有限的情况下,通过动员社会资源进行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这样就能减少乡镇财政的压力,同时也能为农村提供公共产品。政府可以将一些收费的农村公共产品委托给私人提供,通过承包、租赁等方式在政府和企业或者私人之间签订。
合同。
企业或者私人按照政府的要求提供产品明晰产权的前提下动员社会资源向农村提供公共产品同时政府还可以补贴、让利等方式鼓励企业或者私人进行农村公共产品的提供。
综上所述,2017年1月1日取消农业税后,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但是取消农业税后令乡镇财政的收入大幅减少,增加了乡镇财政的压力,尤其是一些以农业作为主导产业的乡镇,更是问题突出。基于此,本文对取消农业税后乡镇财政的困境进行了分析,并且针对困境,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旨在使取消农业税后的乡镇财政走出困境,得到更好的发展。
最新农业毕业论文精辟(案例14篇)篇六
摘要:
农业科技是农业发展的驱动力,是现代化农业的支撑。农业科技的发展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政府指导、科技投入、农民配合、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参与。针对丰城市农业科技发展现状以及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农业科技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农业科技是农业发展的驱动力,是国家粮食安全的保障力,是农民持续增收的支撑力。国内外农业发展的实践证明,振兴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农民致富都离不开科技。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是建设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的`重点支撑,是提高农业竞争力的必然途径。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农业最终要靠科技解决问题。在农业发展进入新时期后,农业突破制约瓶颈,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实现.三化/同步的根本出路就是依靠科技进步。
近几年来,丰城市农业科技快速发展,是发展较快、为现代农业建设作出重大贡献的时期,丰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工作,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完善政策措施,增加科技投入,自主创新能力和应用推广能力不断增强,呈现出3个特点。
1.1科技推广硕果累累,已基本覆盖主导产业生产全过程。
全市农业系统组织实施市级以上农业科技项目20项,市农科教结合项目7项。全市获宜春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获农业部农牧渔业丰收三等奖1项。这些成果涵盖丰城市从品种选育到示范推广,从病害防治到技术集成,达到全省或国内领先水平,有力推动了农业产业的提升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1.2科技优秀人才大量涌现,已形成三级产业科技推广梯队。
目前,全市共有245名种植业专业技术人员,其中拥有高级职称以上的人员11人,占7.6。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被农业部授予农业技术推广贡献奖,2人被政府授予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奖,2人被市政府授予科技创新推动奖。
1.3科技贡献率不断提高,已逐渐改变了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
科技应用、成果推广能力持续增强,农业综合生产水平明显提升。近几年,全市粮食高产创建推广累计1.67万hm2,667m2均产量800kg(两季);已占市级粮食生产功能区面积的20。左右;创建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区)2个,总面积达到1.07万hm2,年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7.33万hm2#次,农业废弃物利用率达到85。以上。
2.1农业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不完善。
科技经费投入不足,科研力量与科技资源缺乏统筹,配置效率不高。科研、教育和推广部门相对独立运行,科技项目的决策和管理机制不完善,在立项方面过于强调竞争,选题偏离生产需要,弱化协作,农业科技的整体合力不强,没有形成稳定的科技投入机制。科技研发存在着.头重脚轻/现象,即研究强推广弱,上面强基层弱,农业生产得不到科技的有力支撑现象较为普遍。
原始创新和关键技术成果明显不足,跟踪式/、模仿式/,甚至低水平重复式研究还较多。农业科技创新主要集中在传统领域,对农业设施装备、农产品加工等领域研究少,产前、产中、产后等技术集成配套明显不足,以节水、节能、节肥、节本技术为主的成套系统的栽培技术还未得到普遍应用。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条件薄弱,力量不足、基础不稳,农科教、产学研联系仍不紧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在技术服务和成果转化方面作用发挥不充分。农民培训缺乏针对性、有效性,培训对象老龄化,培训内容教条化,培训形式单一化,影响科技应用。
科技创新工作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对多元专业人才的需求。农业科技队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缺少一流的团队和领军人才,在技术研究推广领域难有新突破。农业科技人才储备不足,大学生到农业生产领域就业创业但仍存在引不进、留不住、发挥不了作用的现象。
3.1立足实际科学规划与发展。
科学规划是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灵魂。充分认识丰城市生态屏障地位,进一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注重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注重生态涵养的改良,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在市区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加快产业园区规划的制定,明确特色产业布局、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并经过专家论证和市政府审批,立足高起点、高标准,并切实把农业园区规划好、建设好。进一步加强地力提升,选择良种良法,加强品牌建设,实施农业网络信息化,培训新型农民。
3.2以机制创新促进农业园区健康发展。
一是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快培植一批科技型创新园区,使之成为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紧扣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以项目形式组织实施重点科技攻关,着力提高新品种、新技术应用的研发和孵化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自我发展能力。二是积极推进政策机制创新。按照农业发展的布局板块、产业重点和产品结构,整合财政支农资金,及时调整扶持政策,突出对重点项目、重点企业和重点园区的支持,有效发挥财政资金的效应。三是进一步加强土地流转机制创新。积极探索土地流转的新方式、新途径,引导和鼓励农民采取转包、租赁、转让、入股等形式,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向示范园区、合作社和龙头企业转移,促进现代农业园区发展上规模、上档次。
3.3创新发展思路,建设多功能园区。
立足丰城市的自然人文和农业旅游特色资源,充分利用国家和省市发展高效农业的各种优惠政策,深入挖掘园区农业潜力,引导农业园区向农业与生态观光、文化旅游业融合发展,按照生态化、景观化、设施现代化的要求,狠抓园区内的绿化、美化建设,集中打造现代农业园区,做到农业产业与文化旅游等产业发展共赢互促。
最新农业毕业论文精辟(案例14篇)篇七
分析了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必要性,指出其制约因素,并提出对策,以期促进农业科技的创新与推广。
在农副产品日趋商品化和市场化的形势下,农户增收的愿望十分强烈,但农民引进新技术仅凭一些简单的听、看和有限的光盘资料,手段不够完善,发挥不出好的效果。农民又比较因循守旧,接受新技术新事物的能力有限,所以新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进程达不到快速的目的。只有发挥乡镇级农业技术推广的作用,建立一些试验田、示范基地,在农技推广技术人员的正确指导下,有目的直观地向农民展示必要的效果,农民才会体会到更多的收获,才能大面积的推广使用农业新技术。农技推广工作是一门科学,需要人才作支撑。目前,基层农技人员的文化程度偏低。由于一些乡镇人员编制少,还有部分其他非农技人员顶替农技人员,占农技人员的编制,严重降低了农技队伍的整体素质。同时,农技队伍中接收继续教育的人数也在逐年下降,尽管他们通过多年基层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在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时代,知识面与知识结构还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存在知识“老化”现象。
目前,乡镇机构改革后,人员得到了精简,农技站机构已不存在,人员也合并到了乡镇机关。这样不仅使县级农业部门对乡镇农技业务难于管理,而且有的地方政事不分,把农技人员当行政人员使用,农技站人员在业务上没有自主权,技术干部做行政事务的多,搞业务技术的少,直接影响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进程。一方面,乡镇农技人员合并到乡镇机构,机构不存在;另一方面,村级农技员多年前就已取缔,导致农技推广网点解散,农技推广工作“棚架”。
2.1加强农业技术引进力度,促进现有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2.1.1以推动农业技术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化及增强我国农业技术储备的前沿技术为主,以提高主要大宗农产品质量和效益的先进实用技术为主,以促进结构调整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技术为主,加大技术引进力度。
2.1.2以农产品商业化、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快工厂化农业发展为目标,加快农业高新技术及手段的引进,以提高我国农业高新技术研究能力和水平,增强科技储备和发展后劲。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核心,以抢占市场和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为目标,对一些具有产业化前景的项目进行工程化开发。如在种子(种苗)、种畜禽、疫苗与兽药、农药、肥料、饲料、农产品产后加工和节水灌溉技术及设备等方面,发挥龙头企业、近农产业等企业的作用,建成规模较大、科技含量较高的高新技术企业或企业集团,使其成为推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品种、提高品质、增加效益的重要载体,进一步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2.2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以及农村干部和农民科学技术的培训。
2.2.1利用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高等农业院校、中等农业院校、成人院校、农业职业学校、远程教学等资源,逐步建立起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的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和健全的培训制度,为全面实施各类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奠定基础。
2.2.2以实施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为依托,建成国家农业科研基地和产业综合研究中心,加强农业基础研究、重大应用技术研究和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尽快提高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2.2.3加强对农技人员的培训,特别要注重鼓励他们到各类院校深造,进行知识更新,以适应现代发展的需要。
2.2.4加强基层科技创新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对基层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的投入,鼓励大学生、研究生到基层第一线工作,加强农村技术员的培养,逐步形成上下贯通的农业技术创新和推广网络格局,解决好农技推广工作在基层“棚架”问题。
2.3加快农业科教体制和机制的创新。
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按照有利于科技与农业的有效结合,有利于农业科技创新,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的原则,加快农业科研、教育、推广机构的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合理配置农业科研机构和高等农业院校的研究力量。充分利用现有基础,集中力量从事重大农业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农业科研机构应逐步转变为科技型企业或企业集团的技术开发机构,建立起分别承担公益性职能和经营性服务的农技推广队伍,逐步形成国家兴办和国家扶持、无偿服务与有偿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基层农技推广体系。
最新农业毕业论文精辟(案例14篇)篇八
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进行了深入分析,“新常态”被定位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把“转方式、调结构”确定为经济工作的着力点,明确提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任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对农业发展“转方式、调结构”做出了具体部署。从生产力的角度来看,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关键是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和提升农业的素质、效益和竞争力。文章就我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谈一些认识和想法。
农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纵观欧美发达国家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一般历程,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就是从要素替代升级、要素组配优化到要素循环利用的螺旋式上升过程。从本质上讲,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就是农业科技进步的过程,科技是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动力。
1.1新兴要素对传统要素的替代。
从世界农业发展的历史看,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首先表现为科技进步引起的新兴生产要素对传统生产要素的替代。19世纪中期,美国开始积极推进以农业机械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科技进步,用机械替代劳动力;20世纪初,美国开始大力发展农业化学和生物技术,引进和培育优良的农作物杂交品种。日本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重点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化学化,用适用机械代替战后弱小的劳动力,用化肥和农药代替粗制的原始肥料和病虫害防治工具。20世纪8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农业生产的要素替代日益呈现系统化趋势,特别是转基因新品种的开发和应用,使大豆、玉米等农产品生产效率、生产成本和产品质量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
1.2要素在产业各环节有效组合。
在要素相互替代的同时,发达国家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还表现为要素在农业生产、运输、储藏、加工和销售等各个环节组合的优化,使农业产业链条得到有效延伸,使农业产出由初级产品向更高附加值的高端产品不断演进,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相关产业的整体效益。目前,在美国的食物和纤维体系中,农场产值只占10.1%,而批发和零售贸易占19.5%,食品加工业占20.3%,餐饮业占10.2%。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农产品生产日益呈现工程化和功能化发展趋势,开发出营养方便食品、模拟仿真食品、保健功能食品和高级轻工业专用原料等一大批高附加值产品,使农产品彻底摆脱需求弹性小、价值含量低的原始状态。
1.3要素在产业和区域间优化配置。
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还呈现生产要素在农业内部不同产业间、区域间优化配置的特点,区域化分工和专业化生产对提高农业整体效益的贡献越来越大。各优势农产品产区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条件,并随着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市场化发展,使农业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深入各个产业的各个环节,农业专业化生产程度日益提高,产业之间、产区之间通过市场交换和区域聚集,形成集成放大效应,显著提高了农业竞争力,进而极大地提高了农业行业的整体效益。
1.4可持续发展和要素永续利用。
发达国家在农业发展中,也曾一度出现耕地质量下降、水体污染和生态失衡等现象。很多国家开始反思长期以来依靠电气化、机械化、化学化和水利化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的农业发展方式,普遍加大了生态环境建设力度,逐渐把农业发展方式转到人与自然和谐互动和要素永续利用的轨道上。为了解决农业生产环境污染问题,美国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立法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加大对森林、水源、耕地建设和沙化治理的投入力度;50年代开始推广环保型农业耕作法,鼓励农民改进人与自然的关系,发展轮作、减耕、免耕、休耕和等高种植等耕作技术;70年代开始通过财政补贴鼓励农场主发展生态旅游农业,把农业的生产功能转向生态功能;20世纪80年代,又启动了低耗持久农业研究计划,进行了一系列关于低耗农作的营养物质循环基础研究。
目前,国际上对农业发展方式划分的通行标准是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一般认为,当科技进步贡献率小于40%时,为粗放型经济;当科技进步贡献率大于60%时,为集约型经济;当科技进步贡献率在40%~60%时,为过渡型经济。总结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借鉴国际通行标准,放眼农业科技发展趋势,可以将农业发展方式分为四种。
2.1粗放型。
主要依靠扩大生产规模来实现产出增长。按照马克思定义,这是一种外延式的扩大再生产模式,总产出的增加并不依靠单位投入产出的增加带动,而是依靠各个要素同比例的量的扩张。
2.2集约型。
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引起的要素替代和要素的组合配置优化,促进农业增长。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是物质要素投入相对土地和劳动力投入大幅度增加,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区域化布局和专业化分工不断深入,整个农业行业生产效率和效益显著提升。
2.3可持续型。
农业发展的目标开始由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向兼顾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转变,农业生产方式趋于环保,生产过程趋于清洁,资源利用趋于循环,农业功能趋于多样,农产品趋于绿色。
2.4知识型。
知识资源成为促进农业增长的第一要素,有形的资源对农业增长的约束越来越小,农业产品和服务越来越知识化、智能化、数字化,农业发展成为以高新技术为支柱、智力资源为依托的.新型产业形态。
3.1总体处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过渡阶段。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质量和效益有了显著提高,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经达到56%左右。但总体上看,我国农业发展方式总体上还处由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过渡阶段。
3.2总体相当于发达国家。
20世纪70年代的水平目前,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经达到60%~80%,美国达到85%左右,以色列甚至达到96%。农业的集约化程度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农业生产力高度发达,且正在逐步向可持续发展方式转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土地生产率、劳动力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都还有很大差距,仅相当于发达国家20世纪70年代的水平。
3.3东部沿海地区的集约化程度高于中西部地区。
大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的农业发展方式已经实现集约化。北京、天津、上海、广东等大城市及经济发达省份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均超过6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业发展方式已经步入集约型阶段。河北、辽宁、吉林、河南、山东、湖南、湖北等省份,目前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平均在57%左右,近增长了约10个百分点,总体处于向集约型快速转变阶段。山西、陕西、四川、贵州、云南、江西等省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平均超过了40%左右,总体处于过渡型发展阶段。
4当前我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存在的突出矛盾。
我国是一个拥有世界22%人口的大国,又是一个人均资源占有量短缺的国家,粮食安全问题是我国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这就决定了我国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过程中要承担美国、加拿大所没有的国内农产品供给负担,也决定了我国不可能走荷兰、以色列等人口小国的高效农业道路,必须在解决好农业资源紧缺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发展之路。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必须正视和重点解决以下矛盾。
4.1物质依赖性增强与要素利用率不高的矛盾。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农业由粗放式增长向集约化增长方式的转变,对物质投入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农业生产的中间消耗值增长率与农业增加值增长率之间的差额平均保持在6.3%左右,特别是随着物质要素投入量不断加大,边际报酬递减效应开始逐步显现,出现对物质投入依赖性不断加大和物质要素利用率日益下降的矛盾。从目前情况来看,依靠继续增加化肥、农药等物质要素投入促进农业增长的潜力已经非常有限,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提高农业投入品利用效率。
4.2农业投入不足与要素组配结构性浪费的矛盾。
一是良种良法不配套,单项农业技术之间的系列集成和标准化对接不够,不能实现整体优化组合。二是劳动力、资本、水资源等在初级农产品生产环节投入偏多,在能够使产品和产业升级的储藏、运输、加工等环节投入偏少。三是对市场需求缺乏合理的预期,农产品在时间和空间上过度集中供给的现象时有发生,结构性浪费严重。四是区域专业化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很多地区农业发展不考虑本地区的资源优势,粮棉油样样都产,瓜果菜样样都种,猪牛羊样样都养,农产品缺乏品牌和特色,单位资源投入经济产出不高。
4.3现代农业建设与农业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下降的矛盾。
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进程的不断加快,一大批文化程度较高的青壮年劳动力逐步脱离农业生产,进入城镇和二、三产业,使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进一步下降。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必须有一批高素质、专业化和知识化的农民,通过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营管理理念改变农业生产要素的组合配置,提高整个农业行业的投入产出效益,这就与当前我国农业劳动力整体科技文化素质在低水平上不断下降的趋势形成巨大的矛盾。
4.4农业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矛盾。
多年的高强度农业发展和农民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方式,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据统计,全国耕地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不足1.5%,含量低于0.6%的农田已占耕地总面积的12%以上,约有75%以上的湖泊水域水质受到严重污染,每年生产的7亿多t秸秆中约有15%被露天焚烧,一些重要的野生植物群落已经消失或急剧减少,生态环境污染非常严重。落后的生产方式与生态环境的承载力之间已经成了相互制约关系,成为我国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过程中必须解决好的深层次矛盾。
5我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总体思路和战略构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统筹城乡的发展方略,以建设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和安全的现代农业为目标,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要素组配和利用效率为着力点,实施科技创新、素质提升、循环发展和生态修复“四大战略重点”,加大科技创新、科技入户、农民培训、资源保育和循环利用工作的力度,推动生产由资源依赖型向科技驱动型、产品低级向高级、产业链条由低端向高端和产业结构由低层向高层“四大转变”,促进农业发展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实现。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既是20工作重点,更是长远发展战略,具体由四大战略重点构成:
5.1科技创新战略。
创新模式上,由单项技术突破向以产业发展为目标的系统创新转变;创新组织上,由创新要素在地理范围内的简单组合向以产业链条为主线的集群创新转变。在具体推进上,沿海和内陆发达地区主要围绕解决单个生产环节物质要素投入报酬递减问题开展科技创新,中部地区主要围绕物质要素集约化投入和提高要素之间的组配效率开展科技创新,西部地区主要围绕资源合理利用开展科技创新,垦区主要围绕机械技术与农艺技术的综合配套开展科技创新。
5.2循环发展战略。
在产业内部,由抓单一生产环节向抓生产环节的循环式组合转变;在产业之间,由抓单一产业发展向抓产业协同发展转变。通过不同生产环节、产业之间废物交换、循环利用、要素耦合和产业生态链等方式,形成相互依存、密切联系和协同作用的生态产业体系。在具体推进上,以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切入点,以沼气建设为龙头,以秸秆燃料、肥料、饲料和基料转化为手段,推进生物质能源产业、有机肥产业、秸秆养畜产业和食用菌产业发展。推广稻田养殖等生态种养殖技术,促进农业内部物质高效转化、能量循环利用。
5.3素质提升战略。
在提升途径上,由学校教育向农村义务教育、成人职业教育和实用技能培训相结合转变;在提升目标上,由文化素质向文化素质、科技素质、实用技能和思想道德素质相结合转变。通过多种途径共同推进,提高农业劳动者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和使用传统农业要素的能力,建立与农民发展需要和农业产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农民终身教育体系。在具体推进上,依托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村中小学、中等农业专科学校、高等农业院校、农业企业和农民合作组织等,加快职业农民培育,全面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5.4生态修复战略。
在资源利用上,由先开发后保护向开发与保护并重转变;在污染防治上,由末端治理向源头防治转变;在建设手段上,由政府行政推进向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相结合转变。通过政策引导、项目调动与机制带动,形成全社会保护和建设资源生态环境的合力。在具体推进上,大力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指导与服务,开展增施有机肥的生态补偿试点,鼓励农民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在重要草原地区,实施草原围栏、人工草地、草地改良和饲草料基地建设,开展禁牧、休牧、划区轮牧、牲畜舍饲养,促进草原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在主要海区、江河流域等重要渔业水域,建设人工鱼礁和放流站,实施休渔、禁渔制度,开展珍稀濒危鱼类的增殖放流,增殖和恢复渔业资源。
最新农业毕业论文精辟(案例14篇)篇九
论文关键词:
农村经济发展问题对策。
论文摘要:
文章首先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进行了概括,然后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针对问题,结合当前形势提出了一些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议性对策。
1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特点。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发展,农村经济一直发展相对平稳。农村经济在多年的发展中其成果表现如下:
1.1经济主体趋向多元化。
大部分的生产资料掌握在农户手里,一些农户开始掌握了一定的生产经营权,农户开始以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身份出现,并具有独立财产权和经营权;对于农村的集体所有制企业,生产资料和产品主要由集体控制并拥有,企业的经营计划和生产经营活动主要由集体来决定,国家对其的控制变得越来越弱;此外,农村还出现了很多私人企业和“三资”企业,它们为了实现其独立的经济利益,对行使商品生产经营者的主权有很高的要求。
1.2农村经济成份与产业结构逐渐转向多元和复合。
经济体制在不断的改革下,农村经济原有的'自给经济逐渐转变为商品经济,农村经济原有的单一经济形式已逐渐转变为多种经济形式,单一的经济结构也变成了一体化经营的复合经济结构,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新格局逐渐形成。
1.3农村经济关系开始走向市场。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原来计划经济下的指令性特点逐渐消失,农村里面的生产经营活动已经逐步市场化,完全由市场经济的市场机制、价值规律来自由调节,由市场去优化配置农业各种资源。
2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2.1农产品质量跟不上。
目前,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产品供给出现了结构性、地区性和阶段性的过剩。我国农产品产量增长趋势过快,但是由于农业科技发展滞后,人均资源匮乏,导致产品质量没有跟上,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导致大量产品处于积压状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产品的质量提高迫在眉睫,但我国对农业的科技投资存在着严重不足,导致农业技术进步受阻,从而影响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2.2农业对生产的投入严重不足。
农村投资出现的问题,一方面是受到资金的限制,另一方面投资动力相对缺乏、缺乏优越的投资“技术”,投资引诱也严重不足。过度安逸的农村生活使得农民缺乏生存和竞争的压力,从而导致其抗风险能力不高,因此农民通过投资来进行改善生活和生产条件的动力相对缺乏。主要是由于农业投资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周期过长,规模较大、风险较高,而且盈利水平还相对较低,缺乏对市场资本吸引力,导致很多企业不愿意去农村投资。
2.3农村集体经济薄弱。
目前在我国,还存在着相当大比例的薄弱村集体经济,相对落后的农业基础设施,这些不足严重阻碍了高速发展的农村经济,农村基础设施的滞后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由于集体经济薄弱,使党支部缺乏履行领导职能,缺少为群众提供多种服务的能力,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得不到更好地服务,因此他们的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就很难得到有效的发挥,给社会带来了很多不安定因素,从而导致农村经济不能持续、稳定、全面发展。
3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
3.1加大对农村经济投入力度。
政府要采取硬性财政预算政策,保证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投入充足并准确到位;政府还要使农村信贷管理机制不断得到完善,加大农村信贷投入的力度,要确定好支农资金的比例和额度,并疏通供应渠道,确保资金及时到位,这样才能保证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资金启动。另外加大对农村商贸和农产品加工业的投入,对农产品价格改革不断深化,使得农产品价格进一步提高,使国家能更合理地安排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以此使农民收入不断增加,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3.2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要想使农业产量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农村经济就必须紧跟市场经济的变化,不断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首先要使农业生产多元化,将各种农业资源进行整合并运用到农业发展中去,使各种农产品的产出得以增加。还要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需求生产各种农产品,同时还要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从而增强市场竞争力。
3.3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目前,我国许多地方的农村经济已具备了推进农业生产适度规模经营的客观条件,因此,下一步进行农村改革就是围绕市场和资源优势发展农业产业化。产业化可以帮助农产品抗御市场风险;可以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可以解决农业比较效益低的问题,从而使农业能持续发展;产业化有利于农业科技的不断推广与应用,这种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的,因此,这种产业化必然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从而使农业的生产效率与经济效益得到很大的提高。
4结论。
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占有很重要的基础地位,随着农村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农村农业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仍然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农产品质量跟不上,农业生产性投入不足,农村集体经济薄弱,基层党组织对农民的有效引导相对缺乏,农业劳动生产率相对低下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经济投入力度,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大力发展集体经济。给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活力,从而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消费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全面持续的发展。
最新农业毕业论文精辟(案例14篇)篇十
毕业论文(设计)的基本结构是:
2.主体部分:包括前言、正文、参考文献、附录和致谢等。
二、毕业论文(设计)的内容要求。
(一)前置部分。
1.封面:由学校统一设计。
3.论文(设计)选题审批表。
4.论文(设计)指导记录。
6.中(外)文摘要。
7.关键词。
8.目录。
目录由论文(设计)的章、节、附录等序号、名称和页码组成。
(二)主体部分。
1.前言(引言或序言)。
2.正文。
(1)农科类。
农科类毕业论文的正文部分,一般应包括:
a.材料与方法。
b.结果与分析。
c.结论与讨论。
(2)工科类。
工科类毕业设计(论文)的正文部分,一般应包括:
a.设计方案论证:应说明设计原理,进行方案选择,论述方案选择的合理性及特点。
样机或试件的各种实验及测试情况:包括实验方法、线路及数据处理等。
d.方案的校验:说明所设计的系统是否满足各项性能指标的要求,能否达到预期效果。
(3)经管类。
经管类毕业论文字数在10000字以上。
3.参考文献。
4.附录。
5.致谢。
三、毕业论文(设计)撰写与装订的格式规范。
第一部分:封面。
1.封面:由学校统一设计。
3.需填写的项目一律电脑打印,不得手写。
第二部分:目录。
目录(三号,宋体,加粗,居中)。
中文摘要(关键词)(小四号,宋体,下同)…(页码)。
外文摘要(关键词)………………………………(页码)。
前言…………………………………………………(页码)。
1xxxxxx(一级标题)……………………………(页码)。
1.1xxxxxx(二级标题)…………………………(页码)。
1.1.1(三级标题)…………………………(页码)。
1.1.1.1(四级标题)………………………(页码)。
参考文献……………………………………………(页码)。
致谢…………………………………………………(页码)。
第三部分:摘要与关键词。
1.中文摘要与关键词(单独用页)。
摘要(三号,宋体,加粗,居中)。
摘要内容(五号,宋体)。
关键词标题(五号,宋体,顶格,加粗)。
关健词内容(五号,宋体,词间用分号隔开)。
2.外文摘要与关键词(单独用页)。
外文摘要标题(三号,英文用timesnewroman,加粗,居中)。
外文摘要内容(五号,英文用timesnewroman)。
外文关键词标题(五号,英文用timesnewroman,顶格,加粗)。
第四部分:论文(设计)主题。
1.标题。
标题一律采用本规范中目录部分的样式,最多分四级。
一级标题,三号字,宋体,顶格,加粗。
二级标题,四号字,宋体,顶格,加粗。
三级标题,小四号字,宋体,顶格,加粗。
2.正文。
小四号字,宋体。
3.引文注释。
4.图表。
第五部分: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标题(三号,宋体,加粗,居中)。
参考文献内容(五号、宋体;英文用五号,timesnewroman)。
第六部分:附录标题(三号,宋体,加粗,居中)。
内容的格式与正文相同。
第七部分:致谢标题(三号,宋体,加粗,居中)。
内容的格式与正文相同。
第八部分:版面要求。
论文开本大小:210mm×297mm(a4纸)。
字符间距:标准。
行距:1.25倍。
页眉页角:
从中文摘要开始,直到致谢为止;页眉的奇数页书写—。
四、论文(设计)装订。
最新农业毕业论文精辟(案例14篇)篇十一
凡符合报名条件,通过入学测试的学生,由学校发给《录取通知书》,录取信息可扫描录取通知书上二维码或登录“川农在线”查询。
学生通过四川农业大学在当地的校外学习中心办理注册等有关入学手续。学习中心完成所有手续并经学校审核后,学生正式入学,由四川农业大学发给学生证。
学籍:5月-月入学的学籍电子注册起算时间为年9月1日,学籍有效期为2017年9月1日至2022年9月1日。
郑重申明:考生对自己所持毕业证等报名材料的真实性负责。通过提交虚假学历证书、证明材料等不正当手段取得学籍者,无论何时被查出,产生的一切责任自负。学校将取消其学籍(取消所有相关注册信息并收回已发的各种证件),所交费用一律不退。
最新农业毕业论文精辟(案例14篇)篇十二
高考成绩不理想,分数低怎么办,在线报名上大学:查询高校招生信息登陆:
理工提档线521第一批重点本科甘肃省。
理工提档线475第二批普通本科甘肃省。
理工类投档最高分517一批本科院校贵州省。
理工类投档最低分491一批本科院校贵州省。
理工类投档最低分632本一批平行海南省。
理工类投档最低分606本二批平行海南省。
理科综合分数线547本一批一志愿河南省。
理科综合分数线500本二批一志愿河南省。
理科综合投档最低分555本一批一志愿河南省。
理科综合投档最低分530本二批一志愿河南省。
理工最低分数476本科二批黑龙江。
理工最低分数539本科一批黑龙江。
理工补报最低分557本科一批黑龙江。
理工类投档线540一批本科湖北省。
理工类投档线554.105一批本科征集湖北省。
理工类投档线536本科一批湖南省。
招生qq群:1017940232,1072108433。
最新农业毕业论文精辟(案例14篇)篇十三
摘要:本文论述了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以盘锦大洼县西安生态养殖场为例分析生态养殖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并针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关键词:农业循环经济生态养殖。
循环经济已成为21世纪国际社会发展的大趋势,通过的《论文范文论文范文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将节约资源确立为我国新的基本国策,指出“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为了经济的全方位、快速发展,必须把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放在重要的地位,通过探索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途径及对策,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中国的人均gdp按照5倍左右的增长率增长,到2030年人均gdp可能达到4000美元左右,由于4000美元的水平基本上是以物质性消耗为基础,因此区域人口以物质化为特点的生活水平提高,其对资源和环境的要求将3倍于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要求。消费水平和人口增长两者叠加,未来30年对资源供给和环境容量带来的压力可能达到现在的4—5倍左右。
目前,我国10%以上的耕地受化肥、农药的污染,程度较重的已达133万公顷,耕地由于化肥大量使用已使土壤有机质含量降到1.590的水平。而农业循环经济以经济活动生态化、资源利用节约化、废弃物资源化的。资源利用方式,在遏制农业污染,促进和谐农业发展,在提高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上发挥重要作用。将经济发展与环境相和谐纳入自己的发展机制之中,实现经济和生态相协调的“双赢”,体现的是和谐农业发展。
农业循环经济是节约资源型的生产模式,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是在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的形势下展开的,这决定了防治污染和充分利用资源是当前推进循环经济过程中的主要任务。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可有效节约土地资源,促进集约化利用土地,提高单位面积产出收益,这在立体生态农业中显示出良好效益即是例证。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能有效节约农业资源,节能增收,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其结果都是经济效益的提高,因此走循环经济之路,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必然选择。
二、以盘锦大洼县西安生态养殖场为例分析生态养殖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西安生态养殖场以生态养殖技术为依托,发展种植、养殖、加工、销售等多种经营,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生态农业示范区。生态养猪就是尊重猪只生存的基本权利,恢复其拱食习性.以生产健康食品为己任,在不破坏自然环境的前提下,顺应自然规律,最大限度的开发和活用当地的自然资源来从事高效的养猪生产。和传统方法相比较,生态养猪模式可以带给养猪户更多的利益,经过多年的总结,可概括为“三省、两提、一增、零排放”。
新兴生态养猪模式不需要用水冲洗圈舍,仅需要满足猪只饮用水即可,所以较传统集约化养猪可节省用水85%—90%。猪粪、尿被微生物分解转化为可被猪食用的有机物和菌体蛋白质,猪通过拱食,可节省精饲料l5%—20%。由于猪场不需要清粪,饲养人员仅需保证及时喂料、翻扒调匀过于集中的粪便,根据垫床干燥程度及时调整湿度即可,所以1个正常劳力批次饲养可达到800头育肥猪,较集约化猪场节约一半的劳力。这就是所谓的“三省”,即省水,省料,省劳动力。
“两提”,即提高抵抗力、提高猪肉品质。由于猪只恢复了自然习性,猪只应激少,又采食菌体蛋白,饲料里又拌有微生物有益菌,大大改善了肠道菌群平衡,抗病力明显增强,发病率减少。特别是呼吸道疾病和消化道疾病较传统集约饲养有大幅下降。用药论文范文减少8—15元/头。
“一增”,即是增加养殖效益。生态养猪较传统集约养猪仅饲养环节即可减少饲料、水等直接饲养成本40—90元/头。该模式充分利用了锯末、稻壳或者粉碎后的玉米秸秆等作为垫料生产优质生物有机肥,具有改良土壤、促进农作物生长之功效,也可以带来很高的效益。所以新兴生态养猪相对传统集约养猪可增加收入100—150元/头。
“零排放”,即无污染,实现粪污零排放。在生态养殖中,饲料中不提倡添加抗生素,猪肉中无药物残留,所产粪尿经过菌种发酵转变为微生物蛋白,猪场内外无臭味,氨气含量显著降低。该模式的生产过程不对外排放粪污,将传统集约化养猪粪便污染处理问题提前在养殖环节进行消纳,真正实现了污染物零排放的要求。
该农场的种畜场,利用猪粪尿的污水养殖水生植物水葫芦和细绿萍生产出来的青饲料,构成污水的多级循环利用的养殖模式,不仅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粪尿水得到净化,达到了一个生态循环。
生态养猪,不但从根本上解决了养猪企业对水源、土壤、空气的环境污染,而且可使养猪企业每头猪收益增加134.5元,其中还不包含降低死淘率,提高母猪论文范文率、仔猪成活率,延长母猪繁育周期等隐形效益。所以说,它是一个环保的、节能的、具有社会和企业双赢的、可持续发展的养殖技术。多年来,按照生态学原理,将养殖、种植、能源、环境综合利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以水生饲料为核心,以水为纽带的生态养殖模式,创造了美化、绿化的生态环境,1992年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全球“500佳”光荣称号,是盘锦市重点生态旅游区。
三、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存在的问题。
1、缺乏政府技术和资金支持。
发展循环经济的可能眭和经济效益好坏,往往取决于技术体系和技术创新能力。虽然,近些年来加强农业生产管理的投入力度,包括资金、科技服务、人力等。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农”字企业贷款难、融资难,发展资金不足的矛盾比较突出。导致农业设备科技含量较低,技术设备落后,更没有形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保障体系,发展循环经济缺乏技术支撑。
另外,技术推广制度不健全,导致农业推广项目和科技成果脱节现象严重。
2、农业循环经济的观念尚未全面树立。
农业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经济模式,其特征是低消耗、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但是,农业生产的主体是农民,广大农民的农业循环经济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前景。目前盘锦市大洼县地区,农民对这种观念还相当缺乏,大部分养猪户的知识水平还停留在中小学文化,而且也没有受过养猪的专业课指导,他们大多是按照老的传缆形势养殖,致使在农、眦生产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制约了农村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3、小户型养殖业发展困难。
生态养殖模式对于农户或是小规模的养殖企业来说很难实行,生态养殖需要一些高端的技术及设施,这就需要大量的资金,而小户型的养殖业由于规模小,资金力量薄弱,对于这些要求无法实现。
4、农业土地资源有限。
我国人均占有耕地0。106公顷,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3%,美国的1/6,印度的l/2.而且,现有耕地中有2/3属于中低产田,单产水平比发达国家低30%多。随着我国人口和建设用地的不断增加、土地沙化和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大,土地资源紧缺的形势将更趋严峻。
盘锦市大洼县占地面积1683平方千米,一个年产万头的猪场,按一点式密集布局方案建设,场区占地(不计场外道路、绿化等占地)约需3.4—4公顷,有相当比例的规模化猪场特别是养殖小区占用的是耕地,可想而知,发展一个循环生态养殖场在土地资源方面存在着障碍。
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措施。
1、在农村扩大宣传,提高农民意识。
循环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是一个自然的经济模式和发展进程,需要政府加强引导和规范。农民普遍受教育程度低,对资源,环保等公共意识较为淡薄,因此在向农民宣传时,可以向农民展示一些典型的示范项目,带领农民参观学习,并对农民进行组织培训,使农民了解资源、环境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同时注重循环经济模式的经济效益宣传,以可观的经济收益来刺激农民自觉了解循环经济的科学道理,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盘锦市大洼县农业办通过订阅信息、技术报刊,利用网络收集各类农业技术致富信息,印制宣传单,发放到农民手中。帮助农民了解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和农产品的市场信息,让农民了解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性,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2.完善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法规体系我国现在已经有了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理念,也有了“十一五”规划的要求,很多人已经认识到农业循环经济对农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性,但是真正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只有思想上的认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建立健全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包括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基本法和若干专项法规,从而为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盘锦市大洼县在开展农业循环经济试点工作中,各级党委和政府都十分注重结合本地区特点科学论证、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完善法律法规,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发展农业循环经涛列入当地长期发展计划之中,并就实施这一战略作了具体规划,这很好的促进了当地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3.制度和技术的双管齐下农业循环经济的实现需要相应的制度规范,也需要先进的技术保障。农业制度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保障,农业技术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依托。没有农业制度保障是不能创造出农业循环经济的,同时,没有农业技术支撑也无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技术是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所不可缺少的条件。
盘锦市大洼县聘请种养殖大户、土专家,已成功举办了6期水稻种植、棚菜种植、畜禽养殖培训班,参加的农民达到多人次,为该地农户科技备耕,科学种田送去了“法宝”。
4.优化资源配置。
在资源相对不足的中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就必须重视农业资源的合理化利用。尤其是在耕地面积比例不大的地方更要注意。盘锦市大洼县西安生态养殖场在资源利用方面就是一个典范,其发展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息息相关,每一环节产生的废弃物都能在下一环节充分利用,成为下一环节的资源。这样不仅节约了成本,而且对环境起到了保护的作用,形成农业循环发展。
五、结语。
综合全文来说,我们可以得出,农业生态园区的规划和设计必须将循环经济思想融入其中,才能真正的设计出科学合理的农业生态园区。
最新农业毕业论文精辟(案例14篇)篇十四
【内容摘要】本文以现代传播学、社会学、经济学为理论基础,针对辽宁省农业科技传播中存在的问题,从政府、科研机构、大众媒介和农民四个方面,提出了推进辽宁省农业科技传播发展的对策。
一、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农业科技传播的建设力度。
(一)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力度。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大财政、公共投入对于科研院所和高校的投入比重或者是数量,使公共研究部门的科研人员有足够的资金从事研究。可在财政、公共投入中划拨出一定比例,按科研成果在研究领域产生的影响,以及在生产领域中取得的效益,分类分等级地对科研人员进行奖励,奖励政策可适当向应用技术倾斜。此外,还应针对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出台相应政策,对科技成果转化所获收益,可按一定比例,用于对科技成果完成人和为科技成果转化作出重要贡献的人员进行奖励。政府相关部门应调整科研人员考核评价体系,逐渐向评价或者鼓励的体制转型,不以论文数量的多少作为科研人员考核和评定职称的唯一标准。此外,科研评价体系应采用多元化的标准,不同的科研院所和高校应该有不同的评价标准。
(二)加大对大众媒介的扶持力度。一是政府应加大对大众媒介的重视力度,利用大众媒介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的特点,扩大农业科技传播范围,增加传播效果。二是农业科技传播具有公益化属性,对于带有公共服务性质的节目和报纸,政府应予以支持。政府应鼓励大众媒介兴办涉农专业报纸,或者在主流报纸上开辟农村农业版面和栏目,并给予适当的政策和资金倾斜。三是将农业科技传播纳入公共服务体系,将节目的制作费用和采编人员的采访费用纳入政府的财政预算或进行差额补助。
(三)加大对农民文化素质和科学素养的培养力度。政府应在农村大力增设农村书屋,有针对性地采购农业科教、种养殖、文学、法律、医疗保健等书目和报刊,充分发挥农村书屋的信息窗口功能,帮助农民及时了解和掌握各种致富信息、生产信息、市场需求等。此外,政府应加强对农民技术员培训的力度,动员、吸纳更多的涉农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成为农民技术员培训基地,使更多的农民获得培训机会;增设符合当地农业产业发展的、农民急需的专业技术课程,解决农民实际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开设科技培训夜校、定期请农业专家作报告,或者在农闲或节假日期间组织专家进行短期技术培训。
二、科研机构应充分发挥科研主体作用。
(一)端正科研态度。第一,科研工作应该是健康的,是纯粹的。科研人员应克服功利思想,正确认识科研工作与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的关系,淡泊名利,不搞花架子和形式主义。第二,科研工作应该是真实的。农业科研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推动农业发展。因此,必须是在解决问题中形成理论,并用所形成的理论再去指导实践。第三,科研工作应该是科学的。科研人员应以科学的研究方法为指导,着眼于农业生产中的具体问题,从调查研究做起,切忌纯理论的臆想和拼凑。
(二)加强与媒介的合作。科研人员应注重与媒介的合作。科研机构应有针对性地加大对宣传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力度,可设立科普发言人,并通过科普发言人与媒介进行对接,借助媒体为各类社会热点、科普需求作出权威、准确的解答,不断填补科研机构与受众之间的知识沟。
三、大众媒介应加大对农民的重视力度。
(一)回归农民受众本位。大众媒介应重视农民受众的信息需求。针对媒介形式,应对不同类型的大众媒介进行整合。可根据不同媒介的.不同优势进行优势互补,在同一时间段,就同一主题或内容,以统一口径进行传播,以壮大传播声势,提高传播效果。针对媒介内容,对农民喜爱的信息要加以强化,对农民不关心或不感兴趣的信息要加以改善。选题时,要符合当地的农业产业结构和实际生产情况,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符合农民根本需求。针对农业科技节目的播放时间,大众媒介应充分考虑到农民的生活习惯,节目播出时段尽量与农民进行农业生产和从事家务劳动的时段错开,并可根据农业生产的特点,在“农闲”时增加播出时间或者根据农民需要安排重播。
(二)回归科技本位。大众媒介进行农业科技传播的意义不应局限于对某个科技成果、某种实用技术或某项科技政策的传播,而是要利用持续的、不间断的科技信息流通,形成信息环境,培养农民受众的视听习惯,塑造农民受众的科学理念,提高农民受众的科学素养。现有的农业科技节目普遍科技含量较低。因此,大众媒介应注重传播内容的实用性和时效性,以贴近农民生产生活、符合农业生产规律、能产生实际经济效益的内容,提高科技节目的“含金量”,真正做到回归科技本位。
(三)提高媒介工作者的科学素养。媒介工作者在制作节目和撰写报道时,应将语言通俗化,将信息“去专业化”,在兼顾信息科学性、严谨性的同时,变死板机械的传播方式为农民容易理解的举例子、打比方等方式,消除广大农民受众与农业科技信息之间的隔阂。此外,媒介工作者应加强对农业科技知识、农业政策的学习和积累,完善个人的农业知识结构,提升个人的科学素养,才能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消除知识盲点,避免错误报道,保证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四、农民应加强对自身的要求。
(一)努力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一是农民必须正视科学技术发展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巨大变革,主动尝试接触、积累和运用农业科学信息,积极主动地收看、收听农业科技节目,阅读农业科技报刊,参加各种农民技术培训,努力提升自身的文化科学素质。二是农民应该主动关注党和政府针对“三农”问题制定的方针政策,以及辽宁省发布的农业发展政策,做到对政策心中有数,并能从政策中发现机遇,为个人的农业生产行为提供支持和保障。
(二)努力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农民应主动接触利用多种媒介,视媒介为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有效工具,针对不同时段、不同环境选择适合的媒介形式,并根据媒介各自的特点,将有价值的科技信息保存下来。此外,农民还应利用媒介进行及时的信息反馈,将想看的内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及时向媒介进行反映,使媒介可以更好地了解农民的需求,并及时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参考文献】。
[3]董成双,邢祥虎,薛寿鹏等.农业科技传播[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