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范文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优秀的作品,培养审美情操。在这里,小编为大家提供一些范文范本,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提高写作水平和文言理解能力。
实用学前教育论文摘要(案例20篇)篇一
摘要:本文对幼儿教育中游戏教学的特点和价值进行了分析,以期更好地发挥游戏教学的作用。
关键词:幼儿教育;游戏教学;价值分析。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教育的关注程度逐渐提高,对幼儿的教育也愈来愈早。幼儿教育是人一生中所接受的第一个系统性的教育。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在幼儿教育中加入游戏,形成了游戏教学的模式。根据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游戏教学模式对幼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积极作用。
一、游戏教学概述。
教师在对幼儿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以游戏为依托,将要教授的知识以游戏的形式表现出来,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进而使幼儿主动学习,使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学到相应的知识。游戏教学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具有体验性、自主性等特点,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可自由发挥,进而使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二、游戏教学的特点。
1.游戏教学的体验性。
游戏教学最大的特点在于体验性,只要幼儿进入到游戏中,就会在特定的游戏氛围中获得自己的主观感受。如在“丢手绢”活动中,坐着的幼儿会对小伙伴手中的手绢有盼望的心理,而拿有手绢的幼儿则有担心被追上的紧张以及想将手绢给其他同伴的激动心情。这些思想活动都是幼儿在游戏中自己体验到的,教师只需从旁引导,幼儿就会懂得。
2.游戏教学的自主性。
游戏教学中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或者游戏的选取者,幼儿才是游戏的主导者。在游戏开始前,幼儿可以自主选择伙伴、游戏场景和游戏材料。在这个选择的过程中,幼儿可以与同伴进行协商,只要达成共识,幼儿就可以改变原有的游戏状态,根据自己的兴趣制订相应的游戏规则。游戏对于儿童的无限包容性,在游戏教学中以自主性的方式体现,这也是游戏教学的特点。
3.游戏教学的虚幻性。
游戏教学中游戏的内容虽是依托于现实生活中的素材,但是又有超脱于现实生活的一面,即虚幻性。例如,角色扮演游戏,游戏的基础在于幼儿假装自己的身份是某一个角色,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赋予所扮演的角色新的特色。游戏教学的虚幻性充分满足了幼儿的想象力,并可以将幼儿在现实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常识通过游戏体现出来。
三、幼儿教育中游戏教学的价值。
游戏教学在幼儿教育中有独特的价值,其所产生的教学效果也是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所无法企及的。因此,对幼儿教育中游戏教学价值的分析可以对今后的幼儿教育模式的发展提供经验方面的支撑。
1.游戏教学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幼儿阶段孩子的特点是年龄小、好动,且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游戏教学则是根据幼儿以上三个特点定制的教学模式。在进行游戏教学时,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常识性问题穿插其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幼儿学习。幼儿在游戏中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相对较长。另外,游戏教学的场地可以设在室内,也可以设在户外,以满足幼儿好动的天性。因此,幼儿在游戏中的学习效率较高。
2.游戏教学可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幼儿对于游戏的热衷确保了他们的参与度。在进行游戏的过程中,适当的奔跑、跳跃等可以增强幼儿对自身肢体协调性的控制。另外,在户外阳光下进行游戏,也增强了幼儿对环境的适应性,幼儿的体质也得到了明显地改善。游戏教学模式以游戏为出发点,幼儿在游戏中会主动与其他小伙伴进行交谈,也学会了倾听,培养了幼儿的集体意识,有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成长。
3.游戏教学可以提升幼儿语言驾驭能力。
在幼儿阶段,幼儿除了学习常识性知识,更要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如何让幼儿主动开口是提升其能力的重点及难点。游戏教学中的角色扮演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例如,在扮演角色时,幼儿通过对日常生活中该角色的语言特点进行模仿,可了解到接人待物的相关知识。因此,游戏教学有提升幼儿语言驾驭能力的作用。
四、结语。
幼儿教育作为系统教育的起点,其教学模式的选取是否符合幼儿特点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游戏教学在幼儿教育中有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提升幼儿语言驾驭能力等作用,值得在幼儿教育中作为重点教学模式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陶云娣.论幼儿教育中的民间游戏教学创新的基本经验——小班民间游戏《小兔和狼》为例[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xx(6):118-119.[2]陈艳红,刘红.幼儿教育中游戏教学模式初探[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xx(4):118-119.[3]乐元芬.试述游戏在幼儿发展中的地位及作用[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xx(s1):88-89,93.[4]蔡清吉,张传堂.回归游戏教学——对幼儿教育“小学化”的思考[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xx(10):136-138.
实用学前教育论文摘要(案例20篇)篇二
何谓学前教育?学前教育就是由家长及幼师利用各种方法、实物为开发学前儿童的智力,使他们更加聪明,有系统、有计划而且科学地对他们的大脑进行各种刺激,使大脑各部位的功能逐渐完善而进行的教育。
学前教育与儿童发展学前阶段是儿童神经系统迅速发展的关键期。这一时期的教育对儿童发展起着重大的决定性作用,也是其发展智力,潜力的必要条件。学前教育是对学前儿童进行教育的过程,实施适应儿童发展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可有效地促进儿童发展,促成学前教育与儿童发展的协调与联结,形成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互动关系。幼儿如果能在学前教育中得到很好的发展,那也就为他日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学前教育与儿童发展是一个复杂,动态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过程。我认为学前教育在儿童发展过程中起诱导作用,是儿童发展的必要条件,对儿童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学前教育的目的是让孩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学习对和错,形成初步的判断对与错的能力:对外部世界和对所处环境进行初步认知和探索(学习探索,试验和观察):学会简单与社会交往(学习聆听,分享和合作):形成健康情绪,让他们经常进行正面的情绪体验(建立自信,学习与同伴和家人沟通):获得健康的体魄(通过活动锻炼身体)。
儿童社会性、人格的健康发展需要成人提供良好、适宜的教育环境。学前期适宜的社会性教育能够有力地促进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爱心、责任感等社会性、人格品质的发展,接受了适宜社会性教育的儿童以上各方面发展水平都要显著高于没有接受过这一教育方案的儿童。而不良的学前教育则容易使儿童形成消极的社会性及人格品质。诸多事实和研究均反映,学前期是儿童形成各种行为、习惯和性格的重要时期,而该时期所受到的环境和教育影响则是其行为、性格形成的基础。所以,学前教育对儿童的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根据统一的教育目的,结合学前儿童身心发展水平而提出的具体目标和要求,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具体内容如下:1。让儿童独立地、主动地成长;2。发展自我控制,自我训练及自我指导的能力,而不是只受成人的控制;3。学习从自我中心的情感,到能够给予、分享及接纳情感,在新的环境中感到安全和被抚爱;4。学习与别人交往的技能,并获得快乐的、积极的体验;5。使男女儿童同等地发展个性与才能;6。初步认识自己的身体、能注意到健康、卫生和营养;7。发展与练习大肌肉动作与小肌肉动作;8。初步认识及支配周围环境,鼓励儿童的好奇心,思考和推理能力的发展,鼓励儿童积累和和运用知识;9。发展语言,学习新的词汇,并理解别人的语言;10。发展对周围环境的积极情感,发展积极的自我意识和自信心。
1。从胎教开始适应各年龄发展和个体发展的教育;2.促进学前儿童体、智、德、美的良好发展与个性的健康发展;3。成人对学前儿童的照管与教育相结合;4。以兴趣诱发,在游戏中成长;5。创设适宜的环境,发挥其教育的功能。
(一)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
(二)多让孩子接触大自然,是必要的。
乡村都市有土、洋之分,虽然都是在同一片天空底下,然而无论景观、房舍、建筑,都有差别。久居都市的孩子,每天所风的无非是几幢大的房屋、川流不息的车辆,想要玩玩“官兵捉强盗”的游戏,恐怕都找不到足够的空间,父母应多带孩子们到乡村、田园玩玩。若做不到,则家中若有院子或空间,可放些砂石、野草,虽无大自然之宝,但也聊胜于无,依然可以让孩子玩得不亦乐乎。不要怕孩子弄脏衣服、身体,弄脏了还可以洗,最重要的,从中玩出野性,常能影响未来的雄心壮志及达观进取的精神,这些不是一些斯斯文文的积木可以培养出来的。
(三)多给予孩子鼓励。
对孩子的评价要以肯定性评价为主。一个良好的自我系统的形成,有赖于主我与客我的积极互动。幼儿很希望从教师、父母、同伴那里得到自我认识。孩子还是特别在乎别人怎么看自己,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并从中获得关于自己的印象,如果他面对老师的漠视,他还敢向老师表现自己吗?我们知道,幼儿如果得到肯定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就会利于幼儿积极的自我概念的形成,从而形成自信、自尊的人格特征,反之就形成消极的自我概念。
(四)让幼儿体验合作的乐趣。
幼儿对游戏很感兴趣,因此,引导幼儿在游戏中体会合作的益处,促进幼儿积极与他人合作,逐渐具有合作的意识。如游戏“照镜子”一课,两人为一组,其中一个幼儿拿镜子,一个幼儿对着镜子往额头贴红点,看哪一组贴得又好又快。游戏结束后,教师可引导幼儿进行反思,让他们想一想自己是怎么做的、应该怎样改进等。在这里,教师应注重让幼儿用自己的眼光看问题,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交流、彼此争论,达到互教互学、共同提高的目的。
总之,学前教育不单单是照本宣科的进行文化课本传授,更重要的是实践能力和各方面综合素质的培养。希望家长及幼师们能紧抓孩子的黄金时期,让孩子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适应社会的能力,让幼儿身心都得到全面的发展。让孩子的无限潜能通过学前教育激发出来,为今后的成才之路坐下良好的铺垫。
实用学前教育论文摘要(案例20篇)篇三
摘要:当前,我国城乡学前教育存在较大差异,最为突出的是城乡教师队伍、教育投资、教育机会和教育质量等方面的差距。为了缩小这种发展差异,促进城乡学前教育均衡发展,有必要对这些差异因素进行分析,并拟定针对性较强的改进方案。接下来,本文将对公平视域下中国城乡学前教育发展差异进行探讨。
关键词:公平视域;中国城乡学前教育;发展差异。
学前教育的实施效果关乎着幼儿的智力发展和健康成长,但是,就我国当前学前教育发展情况来看,城乡学前教育存在较大的发展差异,总体上农村学前教育的整体水平较低,不利于农村幼儿的健康发展和成长。为了改善这种局势,缩小城乡学前教育之间的差异,实现两者均衡、健康发展,应当采取积极措施加快农村学前教育建设,改善农村学前教育的环境,提升农村学前教育的质量。
(一)教师队伍方面的差异。
首先,从教师入职门槛来看,城市幼儿园对教师的学历要求较高,而在我国农村地区,幼儿园对教师普遍没有太多的学历要求。因此,一般而言,城市幼儿教师的学历起点比农村幼儿教师的学历起点要高。同时,从入职以后的情况来看,城市幼儿园比较重视教师的职称评定和考核,教师为了增强自身竞争力,往往会进行深层次的专业学习;反观农村幼儿园,很少会对教师的职称提出明确要求,尽管部分教师会重视自我提升,但由于农村条件有限,教师缺乏专业学习和交流的机会。也就是说,由于城市幼儿教师接受过高等教育、拥有高学历,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都较高,加上能够通过再学习和深造实现自我提升,教师的教学实力便更强。所以,城市幼儿园有着庞大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而农村幼儿教师本身就很少接受先进教学理念的熏陶,加上这部分教师难以有机会进行深造,因此农村幼儿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很难得到有效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相对较差。由此可见,城乡学前教育存在教师队伍方面的差异。
(二)教育投资方面的差异。
由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幼儿园的教育资金也较充足,能够为学前教育投入较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幼儿园拥有的教学资源(人力资源和物质方面的教育资源)较丰富,而且也具有持续改善和加强基础设施设备建设的能力,使得幼儿园可以不断完善教学设备,更新体育、娱乐设施,保证幼儿能够接受较好的学前教育、享受优质的教育待遇[1]。但在农村,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幼儿园的教育资金投入相对较匮乏,无法以充足的资金来进行基础建设,教学设施设备等也无法定期进行检修、维护,加上教学资源相对较少,因此难以充分提起幼儿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难以得到有效保障,教育质量和效率都远不如城市幼儿园。可以说,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的较大差异,导致了两者在教育资金投入、教育资源的开发和教育方法等方面的差距,对学前教育的效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三)教育机会方面的差异。
在我国,城乡学前教育机会的差异较显著,集中体现为城乡幼儿园的数量和质量差异较大。在城市,幼儿园的数量较多、规模较大,教学设备和体育、娱乐设施都较齐全,环境也较好,因而幼儿园的质量相对较高。同时,多数幼儿园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内容和计划,能够有效满足幼儿的学习需求,有助于幼儿健康成长和发展。反观农村幼儿园,不仅幼儿园数量较少、规模较小,能够获得学前教育机会的幼儿不到50%,而且大部分幼儿园的设施设备不够完善,教学环境也较差,因而幼儿园的质量普遍不高,幼儿的学习、生活和发展得不到保证。总体来说,我国农村地区的学前教育起点比城市要低得多,两者在教育机会方面存在较悬殊的差异。
(四)教育质量方面的差异。
首先,城市幼儿比农村幼儿的入学准备更充足。有研究证实,如果幼儿家庭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较高,幼儿在进幼儿园之前的数学准备、语言准备和学习品质等都更高,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发展、学习方式和语言能力也相对更高。很明显,从整体情况来看,农村家庭比城市家庭所拥有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都更低。因此,和城市幼儿相比,农村幼儿所做的入学准备要差一些。正因为如此,尽管当前农村幼儿园的入园率越来越高,但幼儿的学习方法和知识接受能力无法达到城市幼儿的水平。所以,农村幼儿比城市幼儿的学习质量要差。其次,由于农村教师的教学能力相对较低,没有合理运用个体差异化的教学方法,自身引导作用也未能充分发挥,致使教学质量难以有效提升。因此,城乡在学前教育质量方面存在较大差距。
二、基于公平视域下农村学前教育均衡发展的探索。
(一)加强对农村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培训。
第一,要提高农村幼儿教师的准入门槛,对教师队伍进行科学规划。为此,不仅要相应提高对教师的学历要求,同时在选拔教师的时候,要对其专业知识、教学水平进行整体考核,以确保所选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实际教学能力。第二,要重视农村幼儿教师的业务培训,对教师业务水平进行整体优化。例如,可以定期组织幼儿教师参加理论知识以及教学、管理实践方面的培训,向教师介绍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并对实践中所需要的课堂教学技能和管理技能进行实操训练,进一步提升幼儿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实际应用能力[2]。在结束课程培训后,要及时对幼儿教师进行理论和技能考核,以确保幼儿教师的培训质量和效果,促使教师能够将这些知识和能力灵活运用到实际教学过程中去。同时,也可以定期邀请丰富实践经验的学前教育专家、学者来幼儿园进行讲座,使幼儿教师能够接受先进思想观念的熏陶,跟上时代的步伐。还应该加强教师的自我反思意识和能力,实现教师的自我提升。
首先,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学前教育的政策扶持。地方教育部门可以拟定有关政策,增加农村幼儿园的数量,提高农村幼儿园的建设要求,优化农村幼儿园的设施设备和教学环境,提高农村幼儿园的整体质量,为农村幼儿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3]。其次,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学前教育的资金投入,以有效缓解农村幼儿园的办学压力,确保农村幼儿园可以有更多的教育资金来完善教育资源、加强基础建设,促使幼儿教师能够有的放矢地开展学前教育工作。再者,由于城乡学前教育的差异很大程度上是由地方经济的发展不均衡导致的,政府有必要加大对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持,以有效缩小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
(三)重视城乡幼儿园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为了进一步提高农村地区学前教育的水平,有必要加强城乡地区幼儿园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以使农村幼儿园能够在交流合作过程中接触到更加先进的教育理念,并从城市同行那里获得更多的教学经验和资源。城市幼儿园可以定时定期派遣幼儿教师去农村地区进行讲学,农村幼儿园也可以定时输送幼儿教师去城市进行学习,加强城市和农村幼教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在这个过程中,双方教师可以通过知识讲座、课堂教学等多种方式实现有效的交流和互动。使农村幼儿教师更加直接地通过业务培训学习到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经验。一方面,城市幼儿教师可以在对农村幼儿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了解农村幼儿的认知水平、学习情况,自己也获得更多的教育体验;另一方面,农村幼儿教师能够在城市幼儿教师的引领下,学习城市幼儿教师的成功经验,和城市幼儿教师共同探讨优化农村幼儿教学的具体措施[4]。这对改进农村学前教育策略、缩小城乡学前教育差异有较好的帮助。综上所述,我国城乡学前教育发展差异显著,为了提高城乡学前教育的水平,实现城乡学前教育的均衡发展,一方面应当正视这种发展差距,一方面应该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改善。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农村学前教育的政策和资金扶持,以便有效地缓解农村幼儿园办学压力,并适当提高农村幼儿教师的准入门槛,加强农村幼儿教师的业务培训,有效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还应出台具体措施,加强城乡幼儿园之间的交流合作,提升农村幼儿教师的先进教育理念,使农村学前教育获得整体的发展。
作者:张玉暖单位:石家庄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实用学前教育论文摘要(案例20篇)篇四
摘要:
学前教育主要指的是儿童接受小学教育之前所接受的教育,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存在实质性的区别,不能将其混为一谈。如果将学前教育小学化,那么势必会对学生未来的成长造成影响。本文主要对目前学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并通过探讨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区别,分析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危害,以此来为今后学前教育的合理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论文关键词:
目前,我国学前教育教师的素质普遍偏低,尤其是农村学前教育教师,聘用的大多都是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农村妇女来担任,虽然这些人相对来说有较高的知识,但是却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学前教育培训,只是会单纯的运用陈旧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不考虑学生活泼好动的性格特点,甚至还会因为幼儿不听话对学生进行体罚。比如说,在上课期间,窗外飞过一只蝴蝶,儿童好奇的看上几眼,教师就会以不认真听讲的理由让对儿童进行惩罚,从而导致儿童的好奇心被压制,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对儿童的综合教育。
1.2教育方式方法缺乏创新。
教育方式方法缺乏创新也是目前学前教育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一般来说,处于学前教育的儿童年龄大多都在3周岁到6周岁之间,这个阶段的儿童,对周围发生的任何事物都存在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任何事物都想探个究竟,都想问问为什么。每一天都按照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教学安排,按部就班的实施教学,就会把孩子们像个机器人似的灌输,长期下去,孩子必然会丧失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学前教育教学应该充分考虑幼儿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对教育方式进行不断创新。比如说,在教学活动中,以游戏为主,让学生们在玩玩耍耍中学习新的知识,发展孩子的各种能力。
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是两个不同的教育阶段,无论是在教育方式上还是教学内容上都有很大的区别,不能将二者混为一谈。
2.1教学方式的不同。
小学教育的教学方式一般都是以课堂教学为主,每个学科在每个时间段都有一定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各个学科都是通过教师正常上课、布置作业、各种考查考试来完成的。比如说在对《雪地里的小画家》一文进行教学的时候,首先要根据新课程标准,确立教学目标,即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思想感情。然后教师通过课前观察、激发兴趣以及谈话导入的方式展开教学,最后教师可以通过“照样子说一说”和“观察雪景说一说”的方式来考察学生的学习结果。学前教育论文网而学前教育主要以游戏为主,让幼儿在游戏中不断学习新知识。
2.2教学内容的不同。
传统小学教育通常以书本知识教育为主,课程一般包括数学、语文、英语、自然、体育以及美术等。而学前教育的教学内容主要是根据《幼儿教育工作规程》中规定的幼儿园保育和教育融为一体的教育内容,通常教学活动的开展以游戏为主,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加强幼儿思维训练,从而促进儿童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上文提到,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将其混为一谈,因此,学前教育小学化也必然会给幼儿的成长带来危害。为了能够更好的对这些危害进行分析,我们分别对以游戏活动教学为主和以书本知识教学为主的两所幼儿园儿童的实际情况做了实验,在实验中,我们将两所幼儿园的部分儿童集中在同一教室里开展了一场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以游戏活动教学为主的幼儿园儿童,遇到什么都想问个为什么,比如说树叶为什么一到秋天就变黄了?下雨时为什么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而且这些儿童在学习过程中,具有较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但是以书本知识教学为主的幼儿园儿童在教学过程中,却表现的极为消极,对学习的内容完全提不起兴趣。由此可见,学前教育小学化不仅会使孩子丧失对学习的兴趣,而且还不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很大程度上抑制儿童的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学前教育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对儿童的健康成长也具有重要意义。幼儿教师在对幼儿进行学前教育的时候,必须要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遵循幼儿的认识方式,从幼儿实际需要出发,寓教于乐,使幼儿在快乐的活动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这有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刘爱霞.浅谈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危害[j].中国校外教育,20xx(07)。
[2]何馨芳,彭亚男.学前班教育教学小学化的表现及危害[j].甘肃教育,20xx(11).
实用学前教育论文摘要(案例20篇)篇五
幼师声乐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服务对象,在教学设计中,应该遵循“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同时,要具有较强的课程驾驭能力,以便有效开展课题教学,传授知识和技能。在声乐课程教学的设计方案中,遵循个性发展、知识与能力并重的原则,使他们在声乐教学过程当中发挥积极主动性。
二、明确制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制定,要从系统的角度出发,从内容、时间、知识、技能等多个维度进行考量,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因此,在教学目标时间安排方面,首先要确定学生二至三年的教学总体计划,然后再依次设计学年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从整体到局部,每个步骤和环节丝丝入扣,确保幼师阶段的教学计划清晰明了;在教学目标内容方面,声乐教师的设计,既要包含演唱技巧的训练,更要加强学生音乐素质培养,两者都需要兼顾;在教学目标知识方面,要综合考虑教学涉及的知识点,每次课培养的目标,如声乐的原理、歌唱的基本方法、科学的歌唱姿势、歌唱的呼吸、歌唱的发声技巧、歌唱共鸣的认识、歌唱吐字咬字清晰、嗓音保护基本知识等等;在教学目标技能方面也要通盘考虑,分阶段实施,从易到难,才能逐步提升学生的能力。
三、科学安排教学内容。
幼师声乐教学内容可以分为理论学习和声乐实践两部分。声乐实践课是学生掌握声乐技能能力的课堂,构成了声乐教学最重要的内容。在声乐实践课程中,要根据每位学生的声音特点、演唱能力和情感表达的差异,选择适合其声乐学习的、个性化的曲目,再通过演唱过程中注意气息的流畅、收放自如,形成胸腔和口腔的共鸣,并咬准每个字的发音,使学生逐步驾驭基本曲目、不同风格歌曲的演唱能力。在训练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特点逐个指导,使他们都能正确掌握科学的训练方法,以达到应有的效果。声乐理论的学习是以课堂集中传授的形式进行,让学生从不同层面对声乐理论课程有清晰、科学的认知,积累丰富的声乐知识,为后续的声乐教学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作为声乐课程的教学,其内容要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逐步深入,并且要求学生学会坚持,投入真情实感,刻苦训练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为了有效开展声乐课程的实践和理论课堂教学与训练,使教学活动达到教学目标。首先要明晰教学重难点,注重课堂互动。声乐教师在课堂教学或训练中,要明确教授的重难点,然后引导学生对教授的理论和演唱的训练进行课前分析,特别是声乐演唱作品的深入分析,让学生把握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充分做到理性与感性的结合。理论学习相对枯燥、乏味,教师要依据所授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环境进行讲解和有效展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践课程中,鼓励学生从理论层面先分析作品的特点,演唱的重点和难点,再用感性的思维去理解作品的内涵,并在演唱过程中尽可能完美的展现作品的内涵和情感。把握学生心理,促进学生学习。声乐学习,不仅仅是学习态度要端庄,更需要全身心投入,特别是情感的投入,只有用心去感受作品,表达作品,才能达到训练的效果。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了解其动态。在学生状态比较好的情况下,鼓励学生向更高标准冲刺;在情绪不稳定,状态不佳的情况下,教师要保持耐心,循循善诱,引导学生调节心态,掌握学习和训练内容。只有准确把握学生心理,有针对性的采取必要的教学方法和措施,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使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供教学实践,确保教学质量。声乐教学效果的好坏,是以学生的演唱能力的高低为衡量标准,而要保证学生达到教学目标和要求,必须具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声乐训练,因此,教师应根据学校教学实施设备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理论与实践课程,加强实践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另外,除了课堂之外,教师也应该积极主动的寻找时机,鼓励学生参加校内外开展的各种文体活动,给学生争取更多登上舞台的机会,从而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实践,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和训练兴趣,又能锻炼学生的声乐表达能力,使教学质量得到大幅提升。拓宽知识面,补充教学内容。声乐教学就是使学生能通过演唱来对曲目进行有效诠释,以此来感染人、教育人。要通过教学使学生演唱达到应有效果,除了学生具有良好的唱功之外,还需要真实的情感、广博的知识、丰富的阅历。因此,教师在声乐教学活动中,还有鼓励学生接触和学习更多的知识,如与声乐学科相关的知识、各种文学作品,用心去感受生活的各种体验,从而夯实基本专业素养和文学修养,提高自身的声乐素质。
四、合理采取教学模式。
声乐教学主要以实践训练为主,其所采用的教学模式应以活动为主,而非满堂讲授。因此,在教学中应以活动课为主,集体授课为辅,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个别指导模式就是教师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一对一”的教学方法,其主要适用于实践训练课。在实践训练过程中,班级里每个学生的演唱能力和特质存在差异,如果没有针对性的统一授课,很多学生的演唱最佳效果难以显现。实行个别指导模式,教师围绕个别学生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做到量身定制,能有效解决学生在声乐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小组教学模式就是把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教师对小组学生进行教学和指导。在小组教学模式中,教师要根据班级学生声音条件、学习进度、学习能力等方面相似的同学组成一个小组,这样便于学生在教学中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并且能让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同时进行比较性学习,激发学生兴趣和激情,共同提高演唱能力。实践训练模式就是让学生通过各种活动进行实践训练,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模拟演出的形式进行训练和教学,让学生能大方自然的面对全班“观众”。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内的各种文娱活动,借助学校舞台,培养学生舞台表演能力。另外,鼓励学生参加社区、县市部门主持的一些唱歌比赛,借助活动,加强实践锻炼,提高学生学习效果。集体合成模式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声乐基础,组织各种合唱活动,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合作能力。在教学中,使学生明确各自在合唱中的内容,理解各部分的内涵,突出集体共鸣声音,达到互助协作的效果,提升学生合唱能力。儿歌唱游模式。由于幼师专业的学生将来的工作对象就是幼儿,经常进行儿歌唱游教学,能使声乐教学与专业紧密结合。在唱游模式中,可以把学生的舞蹈、琴法、活动课程的内容柔和在一起,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大量的幼儿歌曲,还可以掌握在歌唱中快乐游戏的方法,提高学生演唱和教学能力。
五、有效使用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方式和方法。声乐理论和技能课的教学,因授课内容不同,只有采用不同的方法,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针对理论课,以讲授法和示范法为主;而训练课则以示范法、练习法、个别指导法、评价法为主。针对不同类型的课堂设计出不同的教学方法,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
六、资源媒体辅助教学。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使声乐教学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能给学生更为直观的感受,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理论课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视频资源,借助“班班通”进行有效教学;实践课通过教师解读、视频资料中专家示范进行讲解,以及演唱家作品演唱,能让学生直观感受作品效果,训练方法,演唱效果,让学生对声乐训练有科学、深刻地认识。另外,也可以利用媒体设备,录制学生自己训练和演唱的视频,通过观看发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不断改进,从而提高声乐教学质量。
实用学前教育论文摘要(案例20篇)篇六
在“以人为本”以及“两主导、五为主”思想指导下,某某市开展了三次以发展需求为导向的学前教育改革。
1、扩资源、调结构:“某某模式”1、0版。当国家提出发展学前教育,解决困扰老百姓的“入园难、入园贵”的民生问题后,某某市根据自己的传统和社会发展需要,提出“双主导”的“某某模式”1、0,奠定了某某市供给学前教育的制度路径选择。在这个版本中,只是提出了政府投入为主、公办园为主的制度设计思路,只是一个简单初级的原型制度。
2、保运转、建队伍:“某某模式”2、0版。以政府主管领导协调和背书为特征建立起来的比较完善的政府部门间工作机制。经费保障是“某某模式”2、0版的核心保障,高层协调是“某某模式”2、0版的决策过程,规划先行是“某某模式”2、0版的核心创举,人事代理是“某某模式”2、0版的难点突破。
3、建机制、提质量:“某某模式”3、0版。xxx年2月《某某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学前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镇政发〔xxx〕8号)正式出台,明确:到xxx年,全市幼儿园中公办园占比保持在60%以上,在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就读的幼儿达90%以上。在学前教育的基本质量能够得到有效的保障的同时,大胆探索投资体制多元和经费来源多渠道的“混合所有制幼儿园”,努力盘活学前教育办园体制,这不仅有利于公办园的体制改革,也有利于民办园的多样化发展。“某某模式”3、0版提供的是一个在公办园和政府占主导地位的格局中,政府对市场的开放和管理的方式和方法。
二、探索创新“强政府、大社会”的改革发展实践。
1、构建纵横结合的行政管理体系。纵向层面:健全市政府统筹主导、县级政府统筹主办、镇(街道)共建的管理体制。某某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召开市委常委和市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学前教育改革工作,市政府建立学前教育改革发展联席会议制度,成立学前教育改革发展领导小组,在全省率先设立市学前教育处,将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职责明确到具体的人、时、事等,形成在市政府分管领导下的以教育部门为主管、各部门联动的学前教育改革工作运行机制。横向层面:建立教育部门主管,财政、编制、卫生、公安等18个部门协同管理的工作机制,保障学前教育可持续发展。
2、转变政府服务理念,管理遵循“有进有退”原则。“进”体现在政府发展学前教育的主体责任必须保障,各级政府负责学前教育发展的规划与政策制定、学前教育的投入,并努力通过公共财政的转移支付使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尽可能均等化;“退”体现在理顺政府、市场、学校三者关系,对于市场,在形成制度性规定后,逐步引入“市场机制”,政府的权责逐步上移,转向宏观调控和监督管理。对于幼儿园,政府简政放权,幼儿园独立建制,赋予其更多自主权,鼓励幼儿园特色发展,进行专业化建设。完成由“强政府”到“服务型政府、责任型政府、法制型政府”的转变。
3、建立执法、督政、考核、奖励相结合的督查机制。充分发挥人大执法职能,有效推进各地《江苏省学前教育条例》等法律法规及五年行动计划的落实情况,充分利用江苏省改革发展示范区创建、省市优质园创建项目,整体提升区域办学水平,目前全市7个辖市区均已创成江苏省改革发展示范区,省优质园占比达78%。将是否存在非法办园、公办园及省优质园占比、公共财政投入、教师合格率、《指南》推进情况等重要指标纳入全市督政考核中,考核结果与辖市区政府的考核挂钩。完善激励机制,设立学前教育专项经费,对群众满意度高、改革发展成效明显的地区、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充分发挥行政及资金引导效能,鼓励支持辖市(区)政府及社会力量加大投入,有效扩大学前教育资源,满足入园需求。贯彻《幼儿园工作规程》,严格执行登记注册、抽查年检、收费管理制度,建立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认定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幼儿园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公开透明的信息发布制度,严格规范幼儿园各类办学行为。
1、超前布局规划学前教育资源。借助人大执法检查契机,出台适应二孩政策和城镇化建设的资源规划标准。根据《国家学前教育三期行动计划》,修订《某某市五年行动计划(xxx年-20xx年)》《某某市区学前教育设施布局规划》,结合某某市人口分布规律,规划预留符合幼儿发展需求的学前教育设施建设用地,审查各辖市区学前教育专项布局规划,完善方案、落实规划。全面梳理现有居民区幼儿园学额配备情况,将缺额纳入规划尽快补足配齐到位。实现每1万人口配建1所幼儿园。优化幼儿园布局,鼓励各县(市、区)建立由多部门参与的学前教育资源预警制度和生源提前登记制度,引导有教育需求的人口有序流动。建立学前教育施教区制度,打造5-10分钟生活圈(人口密集区形成5分钟生活圈,城乡集合地区形成10分钟生活圈),满足幼儿就近入园需求,目前某某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9%以上。
2、加快发展公办园和非营利性民办园。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建设,确保各辖市(区)公办园占比不低于60%,其中农村地区占比不低于80%;90%以上的幼儿在公益普惠性幼儿园就读,其中农村、城市幼儿在公办园入园的比例分别达80%、60%以上。主动应对新修订的《民办教育促进法》,研究出台民办幼儿园分类管理相关政策,培育一批非营利性民办幼儿园,有效监管社会资本集中收购幼儿园谋取高额利润的行为,维护学前教育事业稳定可持续发展。
3、严格按照《某某市区住宅小区配套学前教育设施建设管理实施办法》,加强小区配套幼儿园“四同步”管理,在完成对xxx年之前小区配套园逐步过渡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小区配套”及“划区配套”相结合的改革尝试。
4、加大农村园的建设力度,完善农村幼儿园市级统筹、以镇为主、镇村共建的管理体制,督促各辖市区政府加大农村幼儿园建设,推动县域内农村和城镇优质幼儿园占比差距不超过10%。对新建的城镇和新农村居民区配套幼儿园,明确举办成公办幼儿园或非营利性民办幼儿园。确保每个镇(街道)有1所以上达省优质园标准的公办中心幼儿园,积极探索农村中心园分园、办班点的服务半径,保障偏远地区孩子的就近入园。
(三)着力提升师资队伍建设。
1、把好教师的“入口关”。根据《江苏省公办幼儿园机构编制标准》(苏编办发〔xxx〕3号)要求,动态配置教职工队伍,幼儿园“两教一保”配备率达100%,公办园教师中编制内教师占比50%,专任教师大专率达95%,本科及以上学历达40%以上;教师资格持证率达100%;落实国家关于向农村边远地区倾斜政策,到xxx年确保每个农村办园点至少有1名编制内教师。积极探索幼儿园男幼师培养,研究基于幼儿发展需求的幼儿园教师性别占比。
2、解决好教师的“待遇关”。落实《关于幼儿园非事业编制教师实行人事代理制度的实施意见》,探索建立以县域为单位统一的聘用、配置、管理及待遇保障等制度,解决短期内编制不能扩充的情况下,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把公办幼儿园教师中的非在编教师纳入财政预算,努力实现与在编教师同工同酬,吸引并留住优秀教师。
3、解决好教师培训关。出台《某某市幼儿教师素质提升培训计划》,明确各地教师培训经费占教师工资总额比例达到1、5%,幼儿园年度公用经费用于教师培训的部分超过5%;将民办幼儿园专任教师纳入培训范围,建立园、辖市(区)、市、省骨干教师培养、选拔、管理和考核工作体系。建立幼儿园、园长、教师专业发展培训体系、考核体系,确保省、市级“名、特”专家达10名,辖市(区)级幼儿园教坛新秀、骨干教师达200名,园级骨干达1000名。
1、落实各级政府学前教育投入主体责任,保持学前教育经费实行财政预算单列,确保占同级财政性教育经费5%以上。将新增教育经费向学前教育倾斜,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最大限度地向农村和经济薄弱地区倾斜。
2、完善学前教育成本分担与运行保障机制。测算基于质量的生均培养经费标准,建立财政、家庭、社会合理分担比例,以及省、市、县、镇各级财政分担比例。
3、统筹制订多元化的学前教育生均财政拨款标准,建立健全保障幼儿园日常运转及持续发展的长效投入机制,建立与办学成本、物价水平、材料情况联动的稳定增长机制。
(五)规范均衡发展提升保教质量。
1、以国家、省、市、区四级实验基地建设为突破口,在课程游戏化项目园、《指南》实验园、园本课程建设园项目推进中,以实验园辐射其他园的方式,整体推进学前教育质量提升。
2、教育行政部门在课程改革上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制订某某地区幼儿园课程发展的指导性意见,建立健全课程方案实施的督导制度,引领幼儿园课程发展指导,组织科研院所教研合作,开展市级、区级、园级三级培训以及建立市级骨干教师联盟、乡村骨干教师联盟、《指南》实验园联盟、男教师联盟等方式,协助支持幼儿园所开展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课程建设,促进幼儿园的自主发展、内涵发展与特色建设。
3、构建质量发展的专业队伍。某某市教育局专门设立学前教育处,各辖市区也相继成立了学前教育管理科室,健全了专、兼职教研员责任区制度。聘请省内外知名专家、教科研机构与某某建立定期、定向、定点、定量的合作指导关系,建立了“伴随式”教研新机制,激发了幼儿园和教师专业发展活力、合力、智力、内驱力。
三、回归“优质、均衡、公平、规范”的改革价值追求。
(一)“五为主”的幼儿园发展格局逐步形成。
1、办园体制以政府举办为主。截至xxx年底,某某市有幼儿园236所,每所幼儿园平均覆盖常住人口1、29万人,其中公办园占比保持在69%,普惠性民办园占比18%,呈现出“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和“有特色、可选择、可持续”的多元发展格局。截至xxx年底,某某市所有隶属中心小学管理的幼儿园全部实行独立建制,实现编制、核算、管理“三独立”。截至xxx年底,某某市拥有独立法人资格幼儿园213所,占幼儿园总数的90、3%,公办园独立法人机构占比90%。
2、幼儿入园以公益普惠为主。xxx年-xxx年,新建、改扩建幼儿园110所,其中公办园82所,民办园28所,新增学位1万多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9%,全市平均班额从xxx年的36人下降到現在的34人,农村、城市在公办园就读幼儿占比分别为91%、73%,基本实现了施教区的服务制度,适龄就近入园,入园难、入园贵等问题基本解决。
3、经费投入以公共财政为主。xxx年-xxx年,财政性学前教育投入占同级财政性教育总投入分别达3、06%、5、66%、6、23%、6、20%、6、56%、6、64%,其中扬中市率先达到8%左右,并率先建立了学前教育分担机制(明确了保障生均营运成本1、2万元/学年,生均完全成本1、5万元/学年)。
4、教师队伍以公办教师为主。近五年来,累计新增进编教师456人,公办园教师占全部幼儿园教师的比例达72%,公办园中在编教师占比达50%。xxx年-xxx年有1108名符合条件的非在编教师已进行了人事代理,占非在编教师总数的51%,教师队伍稳定,整体师生比从xxx年的1:12、9下降到现在的1:10、4。
5、学前资源以省优质园为主。从xxx年起,某某市省优质园比例及在省优质园就读幼儿占比持续上升,现省优质园占比达78%,在省优质园就读幼儿占80%。7个辖市区全部通过省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达标验收,建成省级《指南》实验区1个、省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项目7个、市《指南》实验基地38个、区《指南》实验基地67个。
(二)“整体、均衡”的发展方向逐步建立。
1、强调改革的“整体性”。某某市着力推动学前教育改革从扩大资源转向扩大资源与内涵建设并举、从重点建设转向重点建设与全面建设并举、从项目推进转向项目推进与机制创新并举。
2、强调改革的“均衡性”。重视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园所之间的均衡发展,保障每一名幼儿都能就近享受优质的学前教育资源,从而推动教育公平的实现。目前,某某市各地区学前教育发展资源相对充足,基本能实行施教区政策就近入园;各辖市区财政性学前教育投入占同级财政性教育总投入均在5%以上;农村地区教育资源及师资配备得到有效重视,城乡间、地区间、园所间差距逐步减小。
某某学前教育的发展,得益于处理好“变”与“不变”的关系。正是坚持求“变”,带来了某某学前教育的全方位的变化,政府管理由“缺位”到“到位”、教育导向由“教师中心”到“儿童中心”、儿童游戏由“假”游戏到“真游戏”再到“好”游戏的转变,正是不断地“变”带来了学前教育的整体升级。而坚持学前教育“不变”,即政府发展学前教育的责任不变,教师要看见、看到、看懂孩子的目标不变,学前教育是为了儿童发展的事业宗旨不变,有力地保障了学前教育的正确方向,为某某地区幼儿的健康快乐成长提供“优质、均衡、公平、规范”的学前教育。
实用学前教育论文摘要(案例20篇)篇七
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实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开始,“考证热”随之在大学校园里兴起。时至今日,“考证热”仍然盛行不断,并且逐渐渗透社会的各个领域。我们学前教育的学生也不能从这场热潮中脱身,很多学前的学生正在考证的征途中前行,并且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其中,乐此不疲。20xx年张宇斌对大学生考证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大二大三的同学考证占比例达91.30%,大一的同学多数因为不懂得将来的就业形势严峻而比例最少,大四的同学却因为找工作时屡屡碰壁而意识到证件的重要性时却往往来不及,此两者比例仅占9.70%。而且大学生“考证”率已达到68.7%,在暂时还没有“考证”的大学生中,也有76.23%的人有考证的意向。所以大二大三的学生是考证的主力军,因为他们不仅有时间和精力,也能够对将来的就业形式有所考虑,为了能在工作面试时多一份自信心,多一份竞争力,他们选择加入“考证热”的洪流。通用型证书不受专业限制,比如cet四级基本上是各所大学的硬性要求。除了通用的证书,还有一些跟专业相关的证书,比如学前教育专业涉及到普通话等级证、钢琴六级证、育婴师证、舞蹈资格证、营养师证等证书。面对五花八门的证书,哪些必要哪些不必要,我们该如何选择?这是值得每个大学生深思的问题。
二、大学生“考证热”的原因。
到底是何种原因促使了“考证热”呢?笔者从近20年的“考证热”研究中粗略地总结出了四个方面的原因。
(一)国家政策因素。
“国家实行就业准入,积极推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为大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提供了政策依据。”“此外,我国政府对一些责任较大、杜会通用性强、关系公共利益的专业实行就业准入制度,要求从业人员持证上岗,从根本上决定了大学毕业生要想进入这些行业,必须投入到考证大军中去,先取得上岗资格。”反观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同样需要考取教师资格证才能上岗,而教师资格证同样也是师范生的一种身份认证和就业保障,也让就业单位清晰地从证书上认证招聘人员是否具有专业职业技术和单位需要。
(二)高校因素。
“因长期受传统高等教育观念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现阶段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质量存在较明显的不足,培养的人才满足不了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要求。主要表现在:1.实行高度单一性的人才培养模式,高等教育的专业课程设置陈旧,教材知识结构滞后,教育方式落后,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更是一个众所周知的薄弱环节;2.专业面窄,远不能满足杜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这样,人才素质不能满足现有的社会需要。”高校传统落后的培养模式以及狭窄的专业面都不能满足现在社会的要求,使得现在的大学生某些方面能力欠缺,为了能够全面发展自己,提升自身能力,大学生们纷纷选择考证,希望通过考证来弥补自身的不足,达到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三)市场及用人单位因素。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同时社会对学前教育相关人才的要求也比往年有所提高。随着社会上大学生数量的增长,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很大。学前教育学生为了在就业中更具有优势,于是助长了“考证热”现象。近年来幼儿园在招聘中对教师学历的要求有所提高,对教师掌握的技能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学前教育学生是否获得证书以及获得什么样的证书成为管理者选择人才的一个很重要的参考因素。“绝大多数学生考证是迫于求职的压力,如今用人单位都不约而同地将应聘者是否持有资格证书以及持有多少资格证书,作为衡量人才层次高低的重要标准。大学生毕业后要走向人才市场,要想找到满意的工作,多一张资格证书就等于多了一个求职砝码、多一项谋生的资本。”
(四)大学生自身因素。
1.“以中国20xx届大学毕业生省际流动为例,从流动比例上来看,广东、北京、上海3地的毕业生净流入比例分别为152%、147%和128%,均大幅度超过其他省市,浙江、江苏、天津、福建、山东也是人才净流入率为正值的省市。”大量的人才流入,势必会导致就业压力的增大,就业形势的严峻。为了能在求职过程中找到一个相对满意的工作,很多的大学生选择在完成正常学习的前提下去考取社会上一些比较热门的证书,增强就业自信心。2.“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对各种人才的需求经常变化,人才的创新能力不强、适应性不强、后劲不足,大学生不得不通过考证来改善和提升知识结构、专业知识技能和实践能力,从而增强自身的就业竞争力,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为了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大学生们希望通过考证来提升并证明自己的能力。“在统计调查中,有68%的同学认为考证多学了知识,提高了自身素质。”可见很多大学生认为证书是内在能力外化的表现,拥有证书就能够表明自身具备了较高的素质和较为全面的知识,所以大学生对“考证”乐此不疲。
三、大学生“考证热”的利弊。
对于大学生来说,治学和就业是人生两大重要的事件。对于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群体来说,考证可以说是好工作的敲门砖。为了追求更好的工作环境,许多大学生都选择考证来学得更多的技能与知识,也为了更好的在职场有立足之地。那么,是不是就意味着“考证热”现象存在的合理性与必要性呢?考证对于大学生来说有很多有益之处。从学生方面而言,证书有利于提高自身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其次,大学是研究学问的象牙塔,还是比较游离于职场之外的,证书的考取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发展,更多的是理论知识更加的实践化;同时,考证也是更好的充实大学生课余生活的一种方式,帮助大学生更好的规划自己的就业方向;最后,很多大学生考证也是从自身的兴趣点出发,在对自己专业不满意的情况下,可以拓展自己的知识结构。从市场需求来看,考证热出现的同时不仅带动了市场经济的发展,更弥补了市场一些专业人才的空白。但是,任何一个事物都是利弊同时存在的。考证是可取的,但是要在理性的前提下,否则对自身对社会都是存在很大的不利的。首先,盲目跟风的考证到最后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自身技能得不到发展,同时还耽误了校内课程的学习;其次,很多非专业教育机构应运而生,导致证书的含金量降低,盲目考证之风愈加严重;最后,过分依赖证书不可取。很多证书并不能真正的体现学生自身的实力,很多学生考证只是为了一纸证书,只学得了浅显的知识,而没有深入探究,颇有舍本逐末的趋势,这对大学生自身的发展是很不利的。作为国家“十二五”规划中着重提到的学前教育专业,这几年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技能水平证书的考取也日益增多,对于我们来说,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理性考证,保持自身的专业性。
作者:杨光单位:潍坊学院幼教特教师范学院。
实用学前教育论文摘要(案例20篇)篇八
精细化管理作为组织结构战略管理和流程协同再造重要的管理理念及应用工具,是现代管理科学与工程提升社会分工精益化、整体服务质量精细化及部门综合能效的必然趋势。精细化管理立足常规规范管理的基础上,不断整合和推进流程细节及精益环节,把细节精细化应用于常规运行环节和过程管理中,进一步促进组织的整体效能提升和服务水平。幼儿园管理的科学化和精细化不仅涉及到幼儿园的规范运行及幼儿保教保育质量,还直接关乎幼儿的身心健康及快乐成长,具有重要的应用实践意义和理论研究价值。
精细化管理要求各个环节构造严谨落实责任职责,明确岗位任务及具体工作,在管理理念及常规行动上力求尽职尽责、追求完美。精细化管理彰显了宏观战略管理的科学合理、日常管理环节步骤的精益求精,把细节精细管理及责任细化渗透到组织结构的全过程运行管理中。幼儿的保育保教质量和服务效能是幼儿园整体工作的核心和关键,幼儿处于每个家庭组织的中心地位,幼儿身心健康及保育保教水平关乎每个家庭的切身利益。“幼儿工作无小事,细节环节是大事”这种管理理念早已深入人心,幼儿园精细化管理定位于管理理念的精细化、实施育人的细微化、具体管理的细节化,精心完成保教保育的各个环节内容,精细提升幼儿服务综合水平治理,打造以幼儿为中心的精品幼儿园。
一、建章立制精确职责,实现园务管理精细化。
(一)建章立制,政策保障,规范制度细节。
幼儿园的规范运行和科学管理需要制度进行整体规范、章程宏观引导,制度规范保证幼儿园管理工作有章可循、依法治园,政策章程保证幼儿园保教保育行为依法执教、有章可依,建章立制精确职责对于实现园务管理精细化具有重要保障功效。根据园所的规律特点和具体情况,完善园所制度建设、保教保育管理制度和后勤规范细则,特别是与幼儿身心健康和育人环节密切相关的教学保育守则规范(《保教保育细则》《幼儿活动细则》《幼儿园一日工作规范》等)、食品安全等饮食管理制度(《幼儿园食品安全守则》《食堂卫生安全制度》《幼儿园饮食管理办法》等)、卫生保健制度(《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总则》《疾病防治制度》《卫生消毒规范》等),从制度机制和规范管理方面着手,调整修正、改进完善相关制度政策及章程细则,促使各项制度切实制约个人规范及监督管理行为,加大幼儿园各项制度规范及章程政策的执行效果,促成优良园风的形成。
(二)纵横结合,分层管理,健全多层管理网络。
幼儿园工作队伍有管理人员、幼儿教师、卫生保健教师、保育员、营养员、后勤管理工作者等多方面人员构成,根据岗位职责和职位要求,要切实推进精细化分工制度,协作联动、权责明确、分级管理。既要明晰纵向的管理岗位及分工任务,又要精细横向的职位责任及工作目标,在纵横结合与综合权衡中层层落实工作重点及细则,步步推动政策决策落实到位,全方位多角度构建分层次的细节网络,充分调动工作者的主动性、专业性,不断理顺职责关系及管理职责,有效推动幼儿园各项事业的效果性、效率性及管理水平。
(三)主次明晰,综合评价,完善分级管理制度。
根据幼儿园整体的宏观决策、顶层安排及日常管理等内容,分级制定工作目标计划,明晰重点任务、主要工作及日常规划;综合权衡和总体度量各级岗位的工作性质、职责内容及基本要求,制定科学完善的绩效评估制度体系。围绕幼儿园制定的宏观战略愿景和微观细则管理进行考评标准及实施指标的设定,依据幼儿园不同岗位职责、性质内容及主次要点,定性与定量联动结合的原则选择评估工具(360度绩效考评、平衡记分卡、卓越绩效等),进行科学和合理的过程性考核及综合性评估。通过评估体系的精细化制定、评估工具的精准化考评、评测结果的精益化反馈,奖惩优劣,激励后进,促使各级工作人员把工作实绩与考核标准切实结合对照,不断提高工作效能和专业水平,真正把个人目标与幼儿园整体愿景有机结合,推动幼儿园整体性教学水平和服务能力。
二、引进“6s现场管理法”,科学推动幼儿园保教保育质量。
随着精细化管理在各类组织的广泛应用和经验融合,精细化管理的精髓核心和应用杠杆也由最初起始于日本企业的“5s管理”向“6s现场管理”能级提升,素养(shitsuke)、安全(security)、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构建了6s的主要内容和关键释义。据不完全统计,我国90%以上的企业组织运用6s进行现场管理及日常运行管理,实现“企业管理规范化、常规工作部署化、人员素养提升化、厂区面容清洁化、安全运营持久化、物资储备标识化”。而幼儿园根据自身环境特点、保育保教特征及园所文化科学实施应用“6s”可以有效推动幼儿园组织管理规范化、保教保育工作有序化、园所环境清洁化、卫生保健(后勤安全管理)工作常态化、园所物品设备摆放有序化、教师素养综合化。
(一)规范执教,严谨育儿,确保保育保教工作精细化。
“6s现场管理”对于“素养和整理”有着深刻的内容寓意和理念延伸,对于整体6s正常运行发挥巨大作用。保教保育工作贯穿于幼儿身心发展的始终,科学合理的规范执教是确保保教保育工作质量的前提,规范执教与严谨育儿可以有效促进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增强幼儿学习生活能力,合理对应幼儿身心发展客观规律,培养幼儿综合素质。通过6s管理的应用,不断提升教师的执教能力水平,加强学习培训与提升综合素养,创新教师执教方式和教育理念;在规范执教中“整理整顿”,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反思与创新,综合分析幼儿不同阶段的成长特点和主观诉求,在保障教师执教质量和保育能力的基础上不断为幼儿的终身发展保驾护航。
(二)优化环境,保障安全,落实园所日常运行的“6s现场管理”
幼儿班级和活动室有很多玩具、书本、物品、设备及设施,6s管理可以有效促使各类物件保持清洁整齐、规矩摆放,各种物品有属于自己的标签与位置,这种规范行为在减轻教师工作任务和压力的同时,也锻炼幼儿动手能力和协同能力;对于办公区域、游戏区域及食堂后勤区域而言,6s现场管理的有效落实可以促使用具、办公设备、游戏设备等硬件设施规范存放、有序摆放,保持洁净与清爽的园所环境;在卫生保健和校园安全管理体系中,严格遵守消毒和疾病防控制度,确保园所食品卫生安全、校园治安安全等底线要求,确保幼儿在健康安全的校园环境中快乐成长。运用6s现场管理,可以有效促进园所环境、教学环境及办公后勤区域整洁规范,提升全体教职工的工作效率及服务效果,为保育保教工作创造优良的外部环境和育人氛围。
(三)规范细节,立足常规,逐步形成特色教育文化。
6s现场管理应用幼儿园管理规范,力求实现科学的育人格局:“幼儿园组织管理规范化、保教保育工作有序化、园所环境清洁化、卫生保健(后勤安全管理)工作常态化、园所物品设备摆放有序化、教师素养综合化。”这些都有赖于制度的持久遵守及格局的持续稳固,细节决定成败,规范重于泰山。只有规范细节、立足常规,才能确保幼儿园各项环节工作有序、有效、持久,全面贯彻落实章程制度的同时,以幼儿为中心,做好保教保育工作、教师队伍建设、卫生保健工作、校园安全工作及后勤管理等常规规范性工作,综合应用绩效评估工具,及时反馈更正,有效整理整顿误差,保持中心工作和核心教育内容有序开展。在精细化管理的推动及促进下,根据园所特点、区域特征及家长幼儿需求,逐步打造富有特色的幼儿教育体系,开展富有成效的育人课程,形成彰显园所特点的教育文化。
三、构建柔性化及人性化的和谐氛围,推进人本管理精细化进程。
(一)以人为本,以情动人,理解尊重教职工。
每个教职工都是幼儿园事业发展的建设者和推进者,对幼儿园发展贡献自身应有的力量,人本管理的精细化要求重视人,尊重人,关注每个教职工的个人发展及个人情感。从宏观顶层人力资源建设到微观个体性人文关怀,体现对于教职工价值尊严的重视,尊重理解教职工个体性差异及人格特征,关心理解,细致入微,以人为本,以情动人,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与创造性,重视教职工的工作成果及劳动付出,真正让教职工以自我实现需要的态度融入幼儿园保教保育工作中。通过教代会、教职工座谈会、研讨会及班组会等形式倾听教职工全方位诉求和需求,教职工感受到被认可与尊重,由衷地产生工作的成就感及自信心,主动融进幼儿园整体规划与发展中,积极用心地完成布置的每项工作。
(二)搭建平台,创造条件,充分发挥教职工的个体化优势。
教职工是幼儿园各类岗位的人才资源和建设主人,要创造条件为教职工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通过swot分析、kpi关键指标、360度绩效考核等技术工具全方位分析各个教职工的不同特点、优势特征及岗位适合度,充分挖掘和激发教职工的岗位潜能和综合效能,发挥每个教职工的优势长处及兴趣爱好,细致入微,公平、公正、公开地对待每位教职工,在幼儿园人力资源战略管理中不断形成人尽其才、同心共进的和谐氛围。通过才艺展示、教学技能比武、课题研讨、成果汇报等形式关注教职工的优势特点,及时进行反馈总结,着眼于教职工整体性发展和个性化差异,充分发挥教职工的个体化优势,调动资源创造有利条件,构建幼儿园积极向上、人尽其才的职业发展平台。
(三)探索精细,增强凝聚,营造充满活力的人文和谐氛围。
幼儿园精细化管理本质上是管理责任和职责的具体化、人文化、规范化及个性化,精细化管理也是环节和流程精细化的过程,精细流程、精心氛围,不断融合人文关怀,才能促进精品文化和精英教育的不断形成。幼儿园在探索精细管理的过程中,要重视教职工的心理诉求和基本要求,人文关怀及以理服人的过程也是增强凝聚的过程。在制度遵守和政策实施的刚性过程中,也要关注教职工情感上的柔性管理和人文投入,切实关心关注教职工的工作情况、家庭困难及利益诉求,增强工作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教职工的团队意识和共进态度,提高他们的自我学习意识和主动进步意识,互助友爱,使教职工爱园如家,主动融入,成果共享,人才共育,营造团结友爱、互助共赢、协同发展的和谐氛围。
实用学前教育论文摘要(案例20篇)篇九
良好的学前教育不仅能促进宝宝的智力发育还能对他以后的人格品质、学习能力产生正面效应。所以,家长们注意了,良好的学前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在生命的头四年里,如果没有足以促使大脑发育的营养,特别是没有足够促使智力迅速发展的外界刺激的环境,将会使儿童智力的发展受到压抑。例如,一个与人隔绝的婴儿,长大了很可能是个白痴。又如中国科技大学破格录取的少年大学生,如果不是生长在一个重视儿童早期教育的家庭里,如果没有机会从小就接触到那么多关心儿童又能传授各种知识的亲友和师长的话,就不会有今天这样的智力。音乐学院录取的一些少年儿童,如果他们从小没有接触钢琴、小提琴的机会,他们现在的造诣也是不可能的。所以,一个缺乏早期教育、或是教育方法不当的婴儿,他一生智力的发展将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人格品质是幼儿个体素质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它是通过自己的模仿和大人的一系列引导等过程逐步形成与发展的。学前期是幼儿个体适应社会的起始阶段和关键时期,在后天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与周围人的相互学习的过程中,幼儿逐渐形成和发展着最初、也是最基本的对人、事、物的情感和态度,奠定着行为、性格、人格的基础。举个例子:我们家三岁的外甥女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打死你”,不是大人们教她肯定是不会的,其实是她自己在不知不觉模仿大人说话。如果这时不加以教育引导,可能今后对他的个人品质会造成很大的影响。通过研究和事实均表明,0—6岁是儿童的行为习惯、情感等基本形成的时期,是儿童养成良好的人格品质的重要时期。并且,这一时期儿童的发展状况具有持续性影响,其影响并决定着儿童日后人格的发展方向、性质和水平;同时,儿童在学前期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有助于儿童积极地适应环境,顺利地适应社会生活,从而有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成材。
学前期是儿童的认识发展最为迅速、最重要的时期,在他们一生认识能力的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奠基性作用。在关键期内,幼儿对于某些知识经验的学习或行为的形成比较容易,如果错过这一时期,在较晚的阶段上再来弥补则是很困难的,有时甚至是不可能的。
适宜的学前教育能够积极地促进儿童各种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而不适宜的学前教育如单纯对儿童进行机械的学业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不但会损害儿童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而且会使他们逐渐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对儿童的认识发展产生长远的消极影响。孩子刚进入学校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学习习惯,如果学前教育有做好,那以后升高年级了学习起来就比很多人轻松。
实用学前教育论文摘要(案例20篇)篇十
摘要:美术教育能够促进儿童综合素质的发展,幼儿园教师应具备相应的美术素养以培养儿童的美术能力。从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课程设置情况看,美术课程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时间较为有限,学生在课程内的学习难以达到未来工作岗位对他们所提出的要求。基于此,该文对当下幼儿园教师应具备的美术素养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美术课程的学习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拓展学生美术学习的途径。
关键词:学前教育;美术课程;学习途径。
儿童美术教育是将审美和教育相结合,并借助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等审美活动提高儿童的素质和修养,从而促进儿童综合素质发展的教育活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明确了幼儿美术教学的目标,即培养幼儿感受美、欣赏美、表达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要达到这一教学目标,幼儿园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美术素养。
一、《指南》背景下幼儿园教师应具备的美术素养。
美术素养是指个人了解与学习美术知识之后,所形成的与之相关的感知、想象、思维、表达、设计、审美、评鉴以及参与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包括与之伴随的情感、意志、态度等个性品质。《指南》背景下幼儿园教师应具备的美术素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较高的审美能力审美能力是指个人发现美、认识美、评价美的能力,它包括审美感受力、判断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幼儿园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审美能力,这是因为儿童早期的绘画表现为一种涂鸦式的抽象画形式,具有模糊性与不具体性等特点,这些与抽象绘画艺术的构成形式非常相似。对儿童的这种抽象绘画进行赏析,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审美意识,因为这时画得像不像已经不能作为绘画作品的评价标准了。抽象绘画是一种非理性的表现形式,它所描绘的对象大多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客观存在的,观者需要从点、线、面的构成与色彩的搭配等方面赏析绘画作品。所以,幼儿园教师需要立足大的美术观、把握多元化的评价标准评价儿童的绘画作品。此外,在幼儿园的环境创设等日常工作中,也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审美能力。2.基本的造型能力在美术范畴中,造型能力是指能够准确、概括、完整地把握物体造型的能力,通俗的理解就是对创作对象形状的观察、理解以及对物体外在和内在的形体结构的把握。美术又被称为“造型艺术”,可见造型能力对于美术学习的重要性。造型能力可以说是一切美术活动的基础,如果连基本的造型能力都不具备,抛开绘画课程不说,就连欣赏课程或者手工课程都难以展开。如,欣赏一幅绘画作品,很多时候需要对作品中的造型进行赏析。又如,在开展折纸活动时,对于折纸图解的空间性解读和对折叠处在整个纸张中的大概比例的把握也对教师的美术造型能力提出了要求。此外,幼儿园环境的创设一般需要教师参与其中,有些环节甚至需要教师绘制完成,所以幼儿园教师必须具备基本的造型能力。3.灵活运用色彩的能力儿童的好奇心十分强烈,更容易被鲜艳的色彩吸引。在美术教学中,缤纷的色彩对于儿童来说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幼儿园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对色彩的好奇心,积极培养幼儿对色彩的感知能力,丰富幼儿的审美体验。这就要求幼儿园教师能够较好地感知色彩在各种对比、调和中产生的变化,并能根据需要正确地掌握和配置色彩关系,灵活运用色彩和搭配色彩。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现阶段人们并不能完整地解释人的情感与色彩之间的关系,但可以肯定的是色彩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折射出人的心理状态。马萨诸塞大学(波士顿)心理系教授格罗姆在研究儿童通过绘画表达情感的能力的实验中,发现年龄越小的儿童越是喜欢用色彩表示不同的心境状态。所以,幼儿园教师在正确把握色彩的情感知识后,能够通过学前儿童的绘画作品进一步了解儿童的情绪和心境。4.扎实的手工制作能力手工制作是儿童十分喜爱的活动,包括纸艺、布艺、泥塑等内容。教育家陶行知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书中提到要“解放孩子的双手”。手工活动对于培养儿童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空间概念以及创造性思维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这些手工活动都是以中华民族传统工艺为基础,简化制作工具后发展而来的,对于中国传统艺术的传承具有一定的作用。幼儿园教师应具备一定的分析与制作能力,并能根据自己的分析选择合适的材料、工具和方法进行制作。
二、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学习现状分析。
课程设置主要规定课程类型和课程门类,及其在各年级的安排顺序和学时分配,并简要规定各类课程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虽然各高职院校在具体的美术课程学习模块与学时上有所差别,但总体的学习内容都是以幼儿园对幼儿教师在美术素养方面的要求为基础,由美术鉴赏、图案、绘画、手工几个方面整合而成。以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学前教育专业为例,美术课程设置情况如下:本课程的名称确定为“美术应用与实践”,属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专业课程。学生在第一学年完成基础教学模块共计64学时的学习,学习内容包括素描基础、色彩基础、美术欣赏和手工制作等。第二学年完成“应用教学模块”共计64学时的学习,学习内容主要有简笔画、泥工、装饰画以及各种绘画形式的学习。第三学年完成“职业能力模块”共计32学时的学习,学习内容主要包括美术教学法、教玩具的设计与制作、幼儿园环境创设等。
2.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美术课程学习存在的问题。
美术活动对于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国的美术教育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而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在这以前,美术教育在我国国民教育中不受重视,即便开设了美术课程,也是倾向于技能的学习,这种学习是十分片面的,而且课时量较少。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情况看,除了参加美术高考的学生,其他学生的美术素养较为缺乏。而美术高考生也只是经过了几年美术造型基础的学习,这样的美术教育是有偏差的。总体来说,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美术基础存在不足。基于这个情况,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课程设置包含素描基础、色彩基础等大量的基础知识的学习。此外,由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需要学习的课程数量较多,按照教学计划,每周只有两个学时的美术课程学习时间。所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美术课程呈现出学生美术基础差、课程学习内容多、课时量少等问题。美术课程学时是在整个专业发展需求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后安排的,要想通过增加美术课程的课时量提高学生的美术学习质量是较为困难的。因此,拓展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美术学习的途径就显得十分有必要了。
三、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学习途径拓展的措施。
1.开设美术课程兴趣小组。
一般来说,兴趣小组是将课程教学中表现较为突出且对本课程有着积极学习态度的学生组织起来,在课余时间开展课程学习活动的学习小组。学习小组的学生人数有限,但是带来的积极效应是能够放大的。因为小组成员参加学习活动会引起其他学生的注意,小组成员通过兴趣小组能够获得成长,进而受到其他学生的关注。这个过程中,其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必定能被带动起来。同时,教师可以将这种正面的影响融入美术课堂教学。教师讲授完教学内容后,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并请兴趣小组的成员担任组长协助教师辅导其他学生。开设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兴趣小组时,小组学习内容可以结合美术课程的教学计划,并超前于班级的学习进度,这样兴趣小组成员在辅导其他学生时就能更加准确、有效。开设美术课程兴趣小组不仅能够提升全班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对于提升小组成员的能力也有很大的帮助。在开展美术兴趣小组学习活动前,应该配备负责教师。小组的负责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学习内容提前做好计划,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特点,主要安排绘画、手工、欣赏三个方面的学习内容,可以参考小组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兴趣点,为学生的兴趣与特长的发挥营造良好的氛围,保证学生的学习热情。此外,在学习时间和地点上要有具体的规定,兴趣小组管理应规范化,保证学生准时参加活动,这样小组的学习活动才能持续开展。
2.举办画展。
利用校园资源举办画展,可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可以选择一个固定的场所,如走廊、空教室、教学楼大厅等,这样有利于画展的持续举办。画展看似只为个别学生提供了展示美术才能的机会,实际上它对于渲染校园艺术氛围、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和提升学生学习美术的热情都是有帮助的。举办画展前,应在校内广泛征集学生的美术作品。可以拟定一个主题,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不限制作品的表现形式,绘画、摄影、手工均可,为学生的创作留下足够的空间,充分尊重学生的特长与个性。虽然最后展出的作品数量有限,但在征集过程中,为画展做准备的学生人数肯定是多于这个数量的,这样就可以增强整个学生群体对于美术的关注与兴趣。同时,为了不打击落选学生的积极性,可以利用学校网站展示所有投稿学生的作品。
3.互联网课程学习。
21世纪,人们的生活深受互联网的影响,互联网影响人们的交往、工作和学习等方面。互联网有着资源丰富多样、时空跨越性、信息更新速度快等优势,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学时安排的有限性和课堂学习的局限性决定了教师只能讲授基础知识,所以美术课程应该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提高教学质量。课后,教师可以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为学生提供与课程相关的网络资源,并要求学生根据网络课程继续学习。教师提供的互联网教学视频应该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巩固与延伸,学生可以根据自己课堂上的学习情况自行选择巩固课堂练习或延伸课堂练习。同时,教师可以借用微信平台向学生分享美术相关的有趣的信息,以此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对美术课程的学习兴趣。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将完成的美术作业发到朋友圈,通过朋友圈与教师、同学、朋友甚至家人交流学习情况。互联网不仅能够为美术课程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还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改进师生交流的方式。
4.充分利用美术馆等社会公共资源丰富学生的美术欣赏活动。
美术馆具备独特的教育资源,即艺术收藏品。美术馆开展的教育活动多样,除了陈列艺术品的形式,还有名家讲座、艺术家公开制作、开放工作室、公演会等,这是很多高校都无法具备的。美术馆有着相对先进的设备,部分美术馆还配有讲解员,并且场地较大,相较于美术课堂,可以展开大规模的美术活动。所以,美术课程应该利用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将美术馆教育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拓展与延伸。大多数学生的观展经验较少,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观展活动。参观画展看似简单,不过是进入美术馆后走到每件艺术品跟前看一看,但学生如果以这种无目的的方式参观展览,最后有可能一无所获。所以,教师应该分三步对学生的观展活动进行引导:第一步,在学生参观以前,教师应该为美术馆的艺术展做一个导览,向学生介绍展览的基本情况和参展画家的简介。第二步,为学生分析、讲解艺术展的典型作品。第三步,针对此次艺术展览作品进行再创作。观展后,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请学生分享自己观展后的感受,再请学生根据此次艺术展中自己最喜欢的作品进行再创作,使学生能够深层次地理解作品,拓宽学生的美术视野,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水平。
5.手工体验馆。
美术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鉴于课程课时量较少,而且学校资源有限,如陶艺类的课程内容是无法在课堂上展开的。这个时候,教师可以推荐学生到陶艺店或其他手工体验馆学习、体验。虽然这种学习形式需要消费,但新鲜的内容仍然能吸引学生。任何一种手工艺品的制作,从材料的选择到制作方法、步骤的确定,从动手制作到不断修改和调整,都是一个提升创造意识和动手能力的过程。特别是在创作过程中,个人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交融是其他学科都无法取代的。此外,绘画与手工看似相去甚远,其实内容是相通的,主要通过色彩、造型进行创作。所以,制作手工的过程也是一个提高美术综合素质的过程。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课程将绘画、欣赏和手工等内容压缩成一门课程,而且在学时安排上仅为每周两个课时,要想进一步提高该专业学生的美术素养,拓展学生的美术课程学习途径就显得非常迫切。笔者认为,通过上述学习途径,可最大限度地丰富学生的学习形式,增加学生的知识量,从而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基金项目:20xx年武汉城市职业学院校园文化项目: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学习途径研究。主持人:赵一婷。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2](美)格罗姆.儿童绘画心理学:儿童创造的图画世界.李苏,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xx.[3]樊钰辉.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美术素养的培养研究.美术教育研究,20xx(5).[4]孙彦.论学校美术教育与美术馆公共教育的关联性.大众文艺,20xx(3).[5]晁树梅.有效组织美术兴趣小组活动的方法.画刊(学校艺术教育),20xx(9).[6]范帆.在高校美术专业教学中利用微信平台展开“微信教育”探讨.河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xx(4).
实用学前教育论文摘要(案例20篇)篇十一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学前美术教学形式多以教师讲解、辅导,学生临摹绘制为主,一幅四开大小、难度适中的简笔彩色画大约需要6个学时才能完成,有的学生还要利用课余时间才能完成作业。这种教学形式费工又费时,会使学生的思想停滞,感觉迟钝,并且极大地浪费原本就很少的课时。现在一般中高档的幼儿园大都已实现电脑设备教学,环境美化也都是用电脑设计、绘制好后喷绘输出,或者采用幼儿园专用环保装饰墙贴,即便一个小小的指示牌都是用电脑雕刻的,既高档、防水,又方便清洁。手工绘制或制作的墙饰时间长了会变色、粘灰、脱落。以往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观点和“形准”的评画标准,在快节奏的当下是有待商榷的。教学当随时代,现代幼儿园美术教学多采用电、光、声、影等多媒体综合形式或者在游戏活动中认色知形,很少用粉笔或者颜料手工绘制教学。笔者认为,学前的美术教学若主要以手工绘画和制作为主,是不太可能在极少的课时条件下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的,也不能适应当今时代的要求。要解决上述问题,笔者认为除了要拿出三分之一的课时用来开设电脑美术教学外,还要把音乐、舞蹈与电脑美术教学结合起来,设计一些美术游戏活动课程。
二、伊顿12色相环的色彩原理及电脑绘制。
笔者以学前大专班上的第一堂色彩基础课程的授课内容与步骤为例,探讨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电脑美术教学改革的方法。该教学内容如果按以往的教学模式,先讲解然后手工绘制、填色需要4个课时,而借助电脑教学只需要2个课时就可以完成,可谓事半功倍。学生既学习了色彩知识,又掌握了电脑绘图技能。学习色彩要从认识色相环开始,了解色彩形成的过程,即色彩是怎样从三原色开始,经过不同的组合出现间色、复色,又是怎样排列后形成色相环的,以及色相环对学习色彩具有哪些作用。认清这些问题,学生将会对色彩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1.伊顿12色色相环原理。
约翰内斯伊顿(johannesitten)是一位瑞士画家,也是一位著名的色彩大师,他设计的12色相环非常鲜明、直观地展示了色彩规律,把本来十分复杂的色彩理论简化得十分通俗,非常适合初学者学习。它的构成原理是由红、黄、蓝三原色开始,两个原色相加出现三个间色,再由一个间色加一个原色出现三个复色,最后形成12色色相环。
2.电脑绘制步骤。
第一,打开coreldrawx4软件(简称cdr),在左边工具箱中选择基本形,在出现的基本形面板中选择梯形,按住鼠标左键向下拖动画一个正梯形,通过垂直镜像得倒梯形。第二,用挑选工具双击倒梯形,使之成为旋转状,按下键盘上的快捷键ctrl,垂直向下移动旋转轴心。第三,从菜单栏“排列”下的“变换”中选择旋转,在出现的旋转面板的角度框中输入30,点击“应用到再制”11次,得到图6的组合圆形。注意,倒梯形的旋转间距是靠移动旋转轴心的上下调节的,要想将12个倒梯形刚好组成一个圆,需要反复尝试。第四,根据伊顿12色色相环的色彩原理,先填上红黄蓝三原色,先用挑选工具击活最上面的倒梯形,在调色板中点击黄色即可,图7为填充后的效果。第五,根据伊顿12色色相环的色彩原理,在黄与红的中间填上间色橙色,在红与蓝中间填上间色紫色,在黄与蓝中间填上间色绿色,是填充后的效果。第六,根据伊顿12色色相环的色彩原理,在黄与橙的中间填上复色黄橙色,在红与橙中间填上复色红橙色,在红与紫中间填上复色红紫色,在蓝与紫中间填上复色蓝紫色,在蓝与绿中间填上复色蓝绿色,在黄与绿中间填上复色黄绿色。第七,cdr软件的调色技巧:在填复色黄橙色时,先填上黄色,按住键盘上的ctrl键用挑选工具点击调色板中的橙色,即可在黄色中加入橙色,加入的多少与点击的次数有关,以此法依次为其他5种复色点击调色。第八,6个复色填好后,整体观察每个级别的过渡是否自然。如发现有的色过深或者过浅就要进行调整,调整好后用挑选工具框选所有图形,用鼠标右键点击调色板上的“去掉轮廓”按钮完成最后的制作。
实用学前教育论文摘要(案例20篇)篇十二
生源较差是无法改变的事实,因此,中职学校应该通过努力来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学生往更为全面的方向发展。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在帮助学生掌握音乐理论、歌唱技巧等专业知识的同时,应该注重学生音乐学习兴趣的培养,从而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综合音乐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更加愿意投身于音乐学习中,从而为学生往后的幼儿音乐教学工作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2.合理设置教学课程。
因为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因此,教师应该合理地划分音乐知识的重要性,将教学重心着重讲解,而对于其他内容可以简单的概括一下,让学生有一个基本的认知就行,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大大缩短教师的教学时间,还可以提高教学的效率。实践教学作为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教师应该适当地增加实践教学的实践,让学生拥有更多的机会亲自进行体验,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及时更新教学设备。
教学设备是教学活动的辅助工具,它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因此,中职学校应该加强相关的维修和更新工作。要及时解决教师在设备上反映的问题,对破旧的乐器应该及时更换,确保教师能够顺利地开展音乐课堂教学。同时,教师也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资源,让学生在课堂上更多地接触不同的乐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4.教学方式。
教师在进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堂教学时,不仅要结合学校的办学特点和实际情况,而且要通过各种方式来提升课堂的趣味性,从而促使学生更为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例如,在声乐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歌曲所塑造的情景进行表演;也可以比赛的方式让学生进行演唱,这样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热情。而且,教师应该提醒学生在进行幼儿园音乐教学时要注重幼儿的发音方式,以确保能够保护幼儿的嗓音。而在声乐教材的选取上,应该选择各式各样风格、具有强烈的时代感的歌曲,从而激发学生进行音乐学习的欲望,彻底打开学生的思维。
二、结语。
总而言之,正因为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存在不足的地方,因此学校和教师更应该想方设法进行优化,应该树立一个正确并且明确的教学目标,制定一套完善的教学方案,合理地设置教学课程,及时维修和更新所需的教学设备,对教学方式不断进行改善和创新。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出更为全面的幼儿教育人才,帮助学生今后更为顺利地进行幼儿的音乐教育工作。
实用学前教育论文摘要(案例20篇)篇十三
一游戏在幼儿身心发展中的价值。
1.促进儿童身体的生长发育。
2.促进儿童认知的发展。
3.促进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4.促进儿童健康人格的形成与完善。
5.促进儿童创新意识与潜能的萌发。
二创新游戏内容。
1.要体现儿童的个体差异。
2.增强儿童的生活体验丰富游戏内容。
3.要延长游戏教学链条。
三对幼儿园游戏的指导策略。
1.幼儿园游戏指导要注重观察。
2.游戏中发挥幼儿的主动性。
实用学前教育论文摘要(案例20篇)篇十四
摘要:教育资源是保证教学活动正常运行的基本要素,高效的教育资源有助于提高教育效果。随着网络助学形式的兴起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及新形式下自学考试遇到的新挑战,自学考试学前教育专业传统的助学形式弊端日益凸显,考生的学习方式已影响了学习效果。学前教育专业资源库建设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赋予考生更大的学习平台和更大的学习自由,使其不受空间、时间、资源等方面的限制,是自学考试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自学考试;资源库;网络助学。
教育资源的基本功能是保证教学活动正常进行,它具有支持教学和提高教育效果的功能。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多种教育形式的出现,带动了教育信息化,为教育教学资源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发展空间。1998年初,教育部出台《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及早使我国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走上科学、系统、规范的轨道,完成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任务,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重视学习体系。随着现代社会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网络教育资源在自考制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的助学方式存在的问题,促使网络教育资源建立迫在眉睫。
一网络助学形式的兴起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
(1)自学考试制度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开放性的社会学习体系,“个人自学”、“国家考试”、“社会助学”是自学考试制度的三个要素,在学习阶段,更多的强调学习者自主、自觉地进行学习。网络助学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面授助学模式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考生可以根据自身特点来选择合适的学习时间和进度,满足了不同个体的需要,另外也降低了教育成本和学习费用。利用信息技术获取知识成了这个时代重要的学习模式,网络助学形式是社会助学必然趋势。
(2)多种社交网络工具的开发利用,使师生交流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赋予了师生全新的人际交往方式,为师生交流提供了更广泛的机会,也为网络教育资源库的充分利用提供了可能。一些学生因为性格内向在传统面对面教学中不敢提问,而在虚拟的网络中,学生可以畅所欲言,教师可以利用空闲时间解答学生的疑问,避免了课后学生有问题而找不到老师解答的弊端。网络学习资源库的建立支持和促进了网络助学形式的顺利进行,提高了自主学习的效果。
二全日制自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学习现状。
(1)全日制自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基本都是来自高考失利的普高生、职高生,学习意愿不强,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缺乏坚持的毅力,没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学习积极性差,学习态度不端正。老师上课时不做笔记,甚至不带书,上课内容几乎没有印象;对书本涉及的知识不感兴趣,学生上课期间玩手机、睡觉、聊天说话现象普遍存在。他们学习动机不强,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无法迁移,没有良好的学习策略,自主学习能力差,不会主动寻找有利的学习资源,学习心理上处于不健康的状态。学习资源库的建立有助于丰富教学资源,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水平和考试通过率,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参加自学考试的学生对教材等教学资源的依赖远大于对教师的依赖,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这种趋势越来越高。所以学习资源在自学考试中担负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我国中央电大对媒体使用情况调查数据显示,62.9%的教师和67%的电大学生反应平时使用时间最多的还是网络教程媒体。这表明,参加自学考试的学生比其他教育体系的学生较多地依赖于教程学习。所以说,教学资源建设是自学考试制度下保证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
三自考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活动中存在的不足。
(1)各自考助学机构自考学前教育专业普遍存在师资力量不足,缺少高等教育课程教师或水平达不到要求,专职教师少,外聘教师多。外聘教师一般只负责上课,课后的辅导和交流无法实现;相同的课程、不同学期经常由不同的教师授课,甚至有些同一门课程由不同的教师完成,教师无法了解学生,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2)实践教学、顶岗实习无法落实,学生缺少除面授以外的学习途径,考生可利用的资源有限。考生除了课本和历年真题及一些劣质的模拟题外,很少有配套的教师用书和学生辅导用书、实训教材。自学考试所有课程都是严格执行教考分离,各门课程的教材内容繁多,考试题目往往设计教材的绝大多数章节,既有知识的考核,也有知识运用和能力的考核。因此,仅靠课本和做题无法满足考试需要。
(3)自考助学机构在教学上缺少科研与合作,专职教师几乎不做科研,没有仔细研究自学考试教学规律,缺少对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有些问题仅采用传统的面授形式无法在短期内解决,且经济投入较大。自考学前教育专业网络资源库的建设,学生可以随时分散学习,弥补以上不足,帮助学生在课外更深入地自行学习。
四现有资源共享程度低。
我国资源的建设如课程资源、网上资源库、师资和多媒体资源等有了一数量的积累,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这些资源基本都属于高校内部资源,没有形成资源共享局面。我国基于internet的远程教育,各个试点院校之间相互独立,阻碍了资源建设和共享,学校自身的各种网络资源建设也不能很好的衔接,导致资源不能充分利用。虽然现有的信息网络技术为学习资源的共享、合作学习提供了基本技术支持,但个别教师制作的资源有明确的针对性和目标,使用性、针对性强,难以实现规模化的资源共享。网络教育中公共免费站点非常少,大多是带有商业性质,如一些培训机构网站、个人出售学习资源网站等。学前教育资源库的建立,将免费提供师生使用,建设者和使用者可自主扩充资源内容。
五新形式下,自学考试的新挑战。
国务院颁布的《高等自学考试暂行条例》第二条中写到“本条例所称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对自学者进行以学历考试为主的高等教育国家考试,是个人自学、社会助学与国家考试相结合的高等教育形式”所以,自学考试既是一种国家考试制度,也是一种高等教育形式。杜刘家在《自学考试人才培养模式要实现三个转变》一文中提出,我国自学考试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要实现以学历教育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向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模式转变;由原来注重考试的主导和促进作用逐步向考试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转变;由关注人才培养逐步向培养与就业并重转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才市场更需要技术型、应用型人才,仅依靠一纸文凭难以适应职业竞争。以获得学历文凭为主要教育目的的助学方式的局限性日益凸显。在现行的自学考试制度下,自主学习并不仅仅指孤立地学习,而是要为自主学习的考生提供充分的、便捷的、有效的和个性化的学习支持系统。自学考试资源不仅包括有形资源,还包括了无形资源,如组织资源、政策资源、信息资源、文化资源。学前教育资源库的建立旨在为学前教育专业提供无形资源,使学生有机会涉猎多领域知识,了解现代学前教育理念、国家的相关政策、法律,并自觉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健康的心理素质、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以及良好的思维和行为习惯。
六结论。
随着网络化的到来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变革,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式,极大冲击了传统的自学考试社会助学方式。学前教育资源库的建立,赋予自考生更大的学习平台和更大的学习自由,使学习过程不断克服空间、时间、资源等方面的限制,是自学考试发展的必然趋势。当然要建立完善的自学考试资源库还要靠多方的努力和长时间的积累,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eb/ol].
[4]催巍.自学考试与社区教师资源整合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xx:17.
[5]北京市成人教育院组编.中国成人教育管理运作全市[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
[6]李文治.自学考试网络学习资源开发和利用策略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xx:9.
实用学前教育论文摘要(案例20篇)篇十五
以往在对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中,父母或老师总是把已经分析得特别细致的知识传授给他们,而不是让他们自己去发现,自己去学习。由于受到这种教育方式的影响,孩子也对这种不甚“科学”的教育方式形成了习惯和依赖。但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且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使得人们对幼儿的培养和教育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做好幼儿的学前教育也成了教育的一个关键之处。
一、建构开放与互动的校园平台,促进共同发展。
为了鼓励幼儿能够更多、更好地进行探究性学习,首先就要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空间,要通过开放与互动校园平台的建立为他们提供一个和谐融洽的学习环境,促进幼儿们的共同发展。具体来说是:
1.开放式人际关系的建立。
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对幼儿的人际关系交流与身心发展都有着极大的积极意义,所以应该让幼儿们的身心能够在相互交流和各种娱乐活动的参与中得到良好的成长与发展。此外,教师应该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幼儿,在不断的鼓励他们进行交流、建立友谊的同时要适当地多给予孩子们一些自主权,让他们自主的选择和建立同学之间的友谊。
2.跨班级幼儿及校内小学生间互动式活动空间的建立。
学校举办的活动,无论大小都应该鼓励幼儿参与,这样不仅能开发学生的智能,同时也使得他们表现自己的想法得到激励与提高。
二、在幼儿的科学教育活动中注重设问引导。
一般来说,对自身不了解、有疑问的东西幼儿都会特别感兴趣,因此一旦他们发现问题的时候就会迫切地想找到问题的答案,而这也正激发了他们主动探索的精神。作为幼儿教育的教师,在生活和学习中要学会处处细心观察孩子们的一举一动,将先前设计好的问题通过适当的途径引入到孩子的世界中去,然后想方设法让他们产生兴趣。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再引导他们从已经学习到的知识中找寻有关目前问题的答案,并鼓励他们采用不同的途径与方法。在对问题进行一定的探讨之后,教师再进行假设与确定,然后让孩子们在问题中能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在幼儿教育中,教师应该对幼儿的一些疑问与想法等进行观察并加以重视,从问题中探索知识,学习知识。例如,在寒冷的冬季让孩子们记录热水结冰整个过程中温度的变化;在孩子们还没有认识磁铁的情况下,让孩子们观察桌子上的金属小汽车为什么会自己动等。通过这种设疑的方法让孩子们产生探索知识、寻找的激情,从中学习有关的知识。
三、将游戏作为教育的一种“媒体”
科学活动是对幼儿的成长产生较深影响的一门课程,因此在对幼儿科学活动课程进行教学设计时,有必要将游戏这种活动项目加入进来。但游戏必须是经过严谨选择的符合科学的、操作性强、合理的,并且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将游戏作为教育的一种“媒体”,其益处具体如下:
1.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
在游戏的过程中孩子的注意力都比较集中,有助于他们分清到底什么才是对自己有利的,以此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
2.激发想象力。
在游戏中会有很多情节和场景上的变化,孩子们为了适应这种变化或者说为了使游戏更加精彩,更加能够掌握,他们会发挥丰富的想象力以确保自己能够适应整个游戏内容或者规则的变化,也会通过想象将以前积累的游戏经验运用到当前的环境之中,从而在激发想象力的同时也会增强其逻辑思维能力和适应能力。因此,为了更好地开发和发挥孩子们的思维,应该更多的搜集和应用各种具有教育性意义的游戏,使孩子们的智力在游戏中得到不断的开发,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游戏中得到提高,思维能力也在游戏中得到不断的发散和开发。
四、注重对幼儿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
作为审美心理结构中最主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幼儿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不仅是最关键的课程,同时也是最基础的课程。注重对幼儿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接触和欣赏艺术中的美。
首先要对幼儿进行美术课程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多设计一些自由的美术创作课题,让孩子们自由发挥想象,并通过这种创作过程体会艺术的魅力。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音乐课程加强孩子们对音乐韵律美的体验。
2.参与和品味游戏中的美。
游戏也是一种能让孩子们体会到美的活动。老师应该多带孩子们进行相关的科学游戏活动,让他们在游戏中提高审美能力。
3.感受和体验大自然的美。
应加强孩子们与外面事物的接触,在与自然的接触中真切地感受到大自然的纯朴与美,加深他们对自然体会与情感联系。
五、注重对学生的“三化”教育。
这里所说的“三化”指的是个性化、民主化和环境化。具体来说:
1.个性化教育。
这是指在对幼儿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要让每个幼儿都能够很好的了解和掌握教师所传授的知识,让他们的先天个性得到最充分自由的展现,对他们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为每个幼儿设计不同的、个性化的教育活动方案,然后选择针对性和明确性的活动游戏方案实施。另外,教师还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采取不同的策略,例如针对性格比较内向的幼儿可以多采取鼓励的措施,而针对外向型的幼儿则可以选择多督促的教育措施。
2.民主化教育。
所谓民主化教育,指的是在教育过程中要多给幼儿一些发言的机会,在制定某些规则时和孩子们一起商量,共同探讨。这种民主化的教育方式不仅能让孩子更自觉地遵守已经制定的规定,提高他们的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还可以激励他们更积极地参与到规则制定的民主程序中。
所谓环境化教育,顾名思义指的是在幼儿的生活环境中设立一些具有教育性的事务,在减少教师对幼儿批评指导的同时使幼儿也能在日常活动中提高自我监督的能力。例如,可以在幼儿睡觉的房间墙壁上画上或者贴上一些既能够吸引他们注意力又能够督促他们好好休息的图画;在幼儿的厕所里又可以贴上一些让他们学会节约用水的标语或图片;在看书的地方贴上一些能督促他们好好看书,好好学习的图画等等。
六、结语。
总之,在儿童成长的人生初期,应该尽量充分挖掘出他们的自身潜能,要对幼儿的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给予更多的关注,让儿童成长为一个有益于社会和、家人以及自身的人。因此,在对幼儿进行教育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让他们体会到成功所带给他们的喜悦,另外一方面还要对他们进行鼓励,对他们的疑问表示赏识,从而不断地激起他们对事情的探索和求知欲望,在正确的引导中教会他们自己去解决问题,创造未来。
参考文献:
[2]朱云娟.论幼儿学前教育有效策略研究与探讨[j].科技资讯,2014,11:185.
[3]张娜.学前教育课程模式设计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4]郭娜.幼儿学前教育的方法探讨[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5,07:95.
实用学前教育论文摘要(案例20篇)篇十六
现代社会是一个知识当先的时候,知识对一个国家的影响巨大,而幼儿学前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开端和根本,意义重大。在幼儿教育中,情感教育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笔者首先分析了情感教育在幼儿学前教育中的作用,然后结合实际谈谈幼儿开发教育的主要教育策略。可以说本次研究是一次观点和行为的创新,我会好好地珍惜。
现在世界各国的竞争焦点是知识和科技的竞争,因此,各个国家都将教育作为民族振兴的首选途径。在我国有科教兴国的大背景,国家将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这些都说明了国家对教育的重视。而人才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各个学段培养的综合,幼儿教育担负着启蒙的重要责任,备受关注。在综合研究了幼儿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发现,在幼儿时期重视情感态度的开发与培养对孩子的成长成才意义非凡。
1情感开发在幼儿学前教育中的作用。
在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的时候也要注意一些事项,这种方式的教育有别于通常情况下的教育,也不单单是简单的叠加新内容和动手操作,而是将情感投入到整个教育过程中,让幼儿在情感的指引下探究问题,发现答案的过程,能够使幼儿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会学习的长远意义。概括来说,情感开发追求的是有利于幼儿终身教育的大目标,也就是说现在实施的教育能否让幼儿体验到积极的情感并获得良好的社会品质,对今后的发展意义重大。要想实现这一长远目标就要关注幼儿内在的动机与兴趣。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1交往能力与协作能力。
幼儿都有着天真、活泼、可爱的共性特征,同时在智力、思维、性格上有表现出很大的不同。幼儿能够在活动中,通过与事物或者伙伴的相互作用,获得真实地体验才能对行为的意义有较好的理解,然后通过结果获得反思,进而对原有的认识与行为进行一定的调整。作为教师要为幼儿想方设法地创设、提供丰富的机会和条件,引导幼儿借助反思的过程来对行为的意义进行理解,然后指导幼儿通过正确的行为方式获得愉快的感受和体验,进而形成一定的良好品质。
1.2自信心和独立感。
情感教育的目标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尝试教育,目前,情感态度的教育已经被纳入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只有让幼儿形成主动探究和积极学习的态度,才能让幼儿树立起终身学习的动机。在进行情感态度的教育过程中,一方面要加强传统教育中热爱自然等目标的教育,同时还要重注教育幼儿爱护环境、珍惜生命的生活态度。除此之外,要引导幼儿去接纳别人的观点,要能够看到其他人的探究与发现,这也是进行幼儿情感态度教育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1.3关爱他人。
通过对幼儿进行情感态度的教育,要让幼儿能够主动关爱他人的情感与态度,并引导幼儿去关注自己的家庭、集体以及周围一些事物的发展和变化。具体来说:(1)通过情感态度教育,让幼儿可以对别人的情感、需要进行观察、注意,而幼儿在这个过程中却没有意识到这些事和自己有什么关系。也就是说做到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情感自然得到教育。(2)通过情感态度教育,要让幼儿能感知别人的情感、需求,并能通过表情、语言、行为等与式表示同情或提供帮助;(3)通过情感态度教育能够让幼儿对利益冲突的处理有一个全面的协调能力。如果出现个人利益冲突于他人利益时,幼儿能够把他人的利益放在首位,并把他人的利益做优先处理。教师要根据幼儿情感态度的实际发展水平,采取不同的教育形式,从而有效的提高教育的效率。
2幼儿开发教育的主要教育策略。
“探究、发现、学习”是幼儿开发教育的主要教育策略,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一些教育策略的巧妙运用,能够达到一些事半功倍的效果。
2.1鼓励幼儿探究。
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幼儿的行为与思想方式的不成熟,经常会出现说错话,办错事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要如何是好呢?教师要给幼儿出现错误的权利,这种错误也是其发展阶段的一个标志性特征,那些成人觉得错误的行为在他们的认知结构中或许是合理的,是正确的。这就要求教师对幼儿的错误有良好的处理方式,允许幼儿犯错,理解幼儿的错事。教师要善于挖掘每一个幼儿的探究活动的独特价值,使每一个幼儿在每一次探究活动中都有所发现,并在探究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尤其对那些表面看是失败的幼儿给予更多的鼓励和支持,培养他们乐于探究和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态度和品质。
2.2选择恰当的教育材料。
从幼儿的角度出发,材料所发挥的作用非常巨大,不仅可以作为一种刺激物来启发幼儿,同时也可能继续将其作为认识周围世界的良好媒体或可靠手段。正是材料引发了幼儿的探究活动,幼儿也正是借助于对物体的直接操作实现对物看世界的操作。要开动脑筋多开展一些有益于儿童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科学试验,要努力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的兴趣,使得幼儿在愉悦的环境中进行活动,在活动中进行探索,在探索中有新发现,在发现中实现学习。
2.3家长和教师有效合作。
在当今社会,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在日益得到广大家长的注意,家长和教师的沟通与合作越来越密切。特别是对学校儿童的教育,学前教育就更加注重家长和老师的有效合作,应该说,完成幼儿学前教育的不单单是幼儿教师,而是教师、家长以及社会合力的结果。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说明了家庭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幼儿发展的内容包括幼儿在一切环境下的成长,不仅仅指的是在幼儿园里的教育与发展,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对幼儿的成长和发展的意义不容小觑。只有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间得到良好的沟通和契合,幼儿的成长才会更健康、快乐。
3结语。
综上所述,情感开发不仅在幼儿学前教育中的作用很大,同时,幼儿开发教育的主要策略也受到关注。人的情感需求是最基本的需求,所以,重视情感教育是理所应当的。在幼儿教育中,情感教育可以称为是桂冠明珠,对于幼儿教育工作者具有一定的指引作用,同时,对于幼儿的成长成才而言也是意义重大。相信,在幼儿园、家长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对幼儿的情感投入将越加增多,幼儿也会受到更多的关爱,成为思想积极,素质优良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实用学前教育论文摘要(案例20篇)篇十七
卓越教师人才培养的关键是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文章基于当前高职学前教育人才培养存在综合素质不全面、师德不被重视、技能不强、没有专长等问题,分析职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卓越人才培养内涵,定位“师德高尚、素质全面、能力过硬、专长突出”多元综合创新人才目标,最后从高职学前教育卓越人才培养思路、人才培养内容和模式等方面,就如何培养培养“多元综合”卓越人才提出了对策。
随着社会的发展,家长对幼儿园保教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幼教行业对幼儿园教师专业师德、素质、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高职院校作为一线幼教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面临生源质量差、市场对人才专业素质要求高的难题,很多学校启动学前教育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以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为抓手,整体推动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全面提高教师培养质量。学前教育专业卓越人才培养的关键是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一)人才培养未考虑职后“创新创业”发展。
多年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着眼点仅仅瞄准幼师岗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很少考虑职后学生的创新创业发展。毕业生毕业后,并不爱幼教,一毕业不做幼教。从事幼教行业的毕业生,由于创新创业能力不强、专业和职业上升空间不大,毕业几年后,仍然无法成为幼儿园的骨干和园长,纷纷离开幼教行业。
(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技能型人才的“技能”不硬。
幼教行业由于学前教育专业专业标准没有层次型,职业资格考证全国统考,误导各个层次(本科、专科和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高职高专技能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未得到突出,因此,培养出来的人才“研究能力不强,技能不突出”。
(三)校企合作程度不深,产教融合程度低,人才培养质量不高。
目前,学前专业与幼儿园的合作仅限于教育实习、顶岗就业这种低层次的校园合作,导致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架构与市场需求脱节,教育教学实践性低,教育教学与幼儿园教育脱节,人才培养质量低,在知识、能力等方面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人才培养适切性不强。
(四)技能课程改革力度不够,教学效果收效低。
技能改革力度不够主要表现在:技能训练课程体系构建层级性不明显,专项技能训练不突出。技能训练形式单一,仅仅局限于课堂,未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课后练习、社团活动、比赛、社会实践、演出等活动在技能专长培养的作用。由于系列技能训练活动没有形成合力,因此,技能训练收效低,技能型人才的技能不硬,专长不突出。
基于行业标准、市场的需求和人才可持续发展,高职学前教育“多元综合”卓越人才就是要具备“高尚的师德、全面的素质、过硬的能力、一两项艺术专长”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等多元综合素养。幼儿教师要具有多元化的能力、综合性的素质,使自身的能力和素质更加符合新形势下幼儿教育的需要。在“人才强国”越来越受到重视的形势下,高职院校培养“多元综合”卓越幼教十分重视。突出表现为:一方面,培养“多元综合”卓越人才,能够使高职院校幼教专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得到提升。这主要是由于高职院校在培养“多元综合”卓越幼教人才的过程中,能够使幼教专业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更高,因而能够更加符合幼儿教育的需要,久而久之就会使高职院校幼儿教育专业的竞争力得到加强,影响力也会提高。另一方面,培养“多元综合”卓越幼教人才,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主要是由于在培养“多元综合”卓越幼教人才过程中,高职院校必然会不断地创新教学模式,探索能够培养“多元综合”卓越幼教人才的方式、方法。这必然会使幼教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加强,学生在未来也会具有很强的职业发展能力,这是高职院校培养“多元综合”卓越幼教人才最为重要的价值之一。
通过对高职学前“多元综合”卓越人才的内涵以及培养价值进行分析,培养“多元综合”卓越人才具有重要意义。这就需要高职院校进一步明确“多元综合”卓越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以便更好地进行人才培养。高职院校有其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在培养“多元综合”卓越人才方面应当明确三个目标定位。
(一)具备高尚师德教师作为人类的灵魂的塑造者,其对职业道德的要求高。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提出“师德为先”的专业理念,要求幼儿园教师具备正确的儿童观、教师观和教育观,践行社会主人的价值体系,热爱幼儿,热爱幼教,强化幼教职业理想。
(二)培养学生全面的素质高职院校要想更好地培养“多元综合”卓越幼教人才,必须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下工夫。全面的综合素质包括扎实职业素质和综合思想文化素质。职业素质指的是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及职业情况等方面的素质。其次为思想、文化、人文、创新等方方面面的素质。只有素质全面的学生,才能在职业发展上奠定良好基础,走向社会之后更快适应社会。
(三)强化学生发展能力高职院校开展“多元综合”卓越幼教人才培养工作,除了要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更应该强调卓越幼师的专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卓越幼师人才专业能力定位于立足市场的需求,依据行业发展,要求学生观察了解幼儿能力、生活指导能力、环境创设能力及以游戏组织和实施教育教学能力等幼儿园教师职业技能必须过硬,同时,注重创新活动能力、自我学习和发展能力、教科研能力和幼儿园管理等基本能力培养,为学生职后专业化发展和升职空间拓展奠定基础。
高职院校在培养“多元综合”幼教人才过程中,一定要采取有效的策略,既要重视“多元综合”幼教人才培养,更要采取有效的方式和方法,使“多元综合”幼教人才培养步入科学化轨道。
(一)确立高职高职“多元综合”卓越人才培养思路思路决定出路。高职院校在开展幼教人才培养方面,一定要重视“多元综合”卓越幼教人才培养工作,将其作为重要的战略性目标,作为“人才强国”的重要理念,作为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举措,确立明确的培养思路。这就需要高职院校一定要在“多元综合”卓越幼教人才培养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培养思路清晰了,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高职院校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一定要将培养学生的师德、综合素质,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重要的目标,对如何开展“多元综合”卓越幼教人才进行研究,既要制定科学的培养规划,又要发挥方方面面力量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比如,可以让教师在这方面发挥作用,通过创新教学模式,更好地实施“多元综合”卓越幼教人才培养工作等。
(二)优化“多元综合”卓越幼教人才培养内容高职院校在实施“多元综合”卓越幼教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除了要有明确的目标定位和培养思路之外,至关重要的就是要在优化培养内容方面取得突破,更为突出的则是要创新课程体系,优化教育教学内容,使其能够适应“多元综合”卓越幼教人才培养的需要。同时,基于工学结合、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让幼儿园教科研成果、创新教育教学活动和园长们成功创业案例进入高职课堂,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三)创新“多元综合”卓越幼师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保障,围绕多元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实行多元的课程模块、建构多维、多层次递进的课程体系,采用“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和“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行业企业专家参加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共同组建教学团队,共同建设实训实习平台、共同指导和评价学生等,深化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创新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充分发挥企业的重要主体作用,培育适应市场需要,并能走在行业发展前面的“师德高尚、素质全面、能力过硬、专长突出”多元综合创新型卓越人才目标。综上所述,多元综合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具有重要的价值,人才培养定位更适宜市场的需要,学生个性的发展,使人才培养的思路更清晰,人才培养内容和结构更优,校企协同培养的人才模式得到深化。为了实现“多元综合”卓越幼师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一定要厘清“多元综合”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内涵、优化“多元综合”卓越幼教人才培养内容、创新“多元综合”卓越幼教人才培养模式,使“多元综合”幼教人才培养取得良好成效。
[1]查吉德,孙麒.地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理论基础———以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xx(4).
[2]范小玲.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办学定位的实践与思考[j].当代职业教育,20xx(5).
[3]宋辉.高职现代学前教育专业发展理念刍议[j].教育与职业,20xx(23).
[4]王保林.卓越幼儿教师培养体系探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xx(25).
实用学前教育论文摘要(案例20篇)篇十八
摘要:目前,随着我国学前教育理念的不断完善,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如何做好中职学校学前教育实践教学工作成为了当下人们关注的主要问题。本文就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进行了相应的探讨。
关键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活动对于学生的理论和技能学习都是至关重要的。对于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专业实践教学活动主要是学生深入到幼儿园中,去熟悉幼儿园的教学活动和教学环境,以此来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
实践教学模式主要是指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去参与实践活动,以此来使学生消化所学的理论知识。实践教学所包含的内容较多,主要有课程实践、集中实践教学和实践基地的实践活动,这些实践环节都具备自身的特点,只有根据各个环节的特点合理安排实践活动,才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构建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原则。
1.特色性原则。
对于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理论教学体系的建构已经基本完善,但是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相比还存在不足。想要使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发展起来,就应该具备特色性的原则,寻找学科发展的特点,只有这样才可以使中职学前教育立于不败之地。
2.实用性原则。
现今,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还存在轻实践重理论的情况,想要改变这样的现状就应该按照实用性原则构建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以幼儿园作为导向来培养实际教学所需的实用型幼儿教师。
三、构建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措施。
1.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计划。
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中,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计划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也是完成实践教学的保障。首先应该建立实践标准和教材,根据岗位的要求来建立相应的实践标准和教材,这样可为实践教学提供有效的依据。除此之外,还应该建立相应的实践项目,规定实践教学的主题和具体要求,做好统筹实践,特点是在课程实践当中,各科之间都需要采取统筹的方法来安排实践的内容,以此来使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完善自身的能力,提高学习的效率。
2.构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由于中职学校学前教育是以培养具有较高从事学前教育教学能力的人才为主要目的,所以在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中,要根据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和要求,来构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并且目标体系要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技能划分清楚,这样才可以使学生的技能达到培养的目标,从而使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够适应幼儿园的一线教育工作。
3.建立专兼结合的教师指导队伍。
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是指导学生进行教学实践的重要基础,因此,建立专兼结合的教师指导队伍对提高学生的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建立专业的实践教学教师队伍的时候,一定要以学校的专业教师作为基础,除此之外,学校要经常组织培训工作,让教师通过下基地来增强自身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反思活动也是完善教师指导能力的关键。一名优秀的教师要不断完善自身的能力,还要不断地反思不足之处,从而提高综合素质。在选用教师的时候也要选用骨干教师来作为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以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使教师成为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保障。
在中职学前教学专业实践教学中,建立完善、科学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可以促进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在考核评价体系中,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实践教学考核的内容和要求,加强校内实训和校外的实践指导和管理。除此之外,要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评,制定综合实践考评方案,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的潜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编排舞蹈和儿歌,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首先应该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计划和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建立专兼结合的教师指导队伍。除此之外,还要加强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考核评价,缩短中职学校学生和社会的距离,从而使他们毕业后能够胜任幼儿教育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徐燕.学前教育专业专科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初探[j].学前教育研究,20xx(z1).
[2]许友根.构建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理论与实践[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xx(04).
[3]徐捷,黄志敏.学前专业教育实践现状对改革实践教学的启示[j].怀化学院学报,20xx(07).
[4]陈小燕.对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探索与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xx(12).
实用学前教育论文摘要(案例20篇)篇十九
学前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构成部分,促使其加快发展对于儿童健康成长以及推动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从当前形势来看,幼儿园课程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发展态势,每个幼儿园所设计的课程方案都不尽相同。学前教育课程个性化、多样化是我国幼儿园课程园本化以及本土化发展的结果,但是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目前的课程建设却存在着一些不合理情况。笔者结合自身多年工作实践,对学前教育课程设计进行集中阐述。
一课程实施以创生取向为原则。
通常课程实施可分为三种取向,即忠实取向、相互适应取向以及创生取向。从我国传统课程实施来看,由于受到经济体制以及课程管理方式的影响,课程实施一般都是忠实执行预定的课程计划,传输规定的教学内容。例如,20世纪80年代我国幼儿园普遍使用苏联分科教材,学前教师的主要工作任务就是将教材中的内容如实传递给儿童。我国目前幼儿教育没有规定必须执行的教材,并且课程内容回归生活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呼声。在这种形势下,课程实施就应该是师生在教育情境中创生新的教育经验。但实际上,目前我国幼儿园由于种种原因,课程内容依然主要来源于各种版本的教材,并且在课程进行中,绝大多数教师也仍旧坚持教材的忠实取向。这一取向使得课程实施成了程序化、技术化的过程,课堂上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幼儿是知识的接受者,这就使儿童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被抹杀,是完全不符合当前学前教育理念的。
当前形势下所倡导的儿童主体地位,强调儿童不但是课程实施的对象,而且更应该是课程的创造者。在这一课程理念的要求下,学前教育课程应当坚持课程实施的创生取向。课程是师生亲身体会、领悟到的经验,而事先计划的课程方案仅是师生共同创造的教育经验,因而教师应更加注重创造性、反思性教学实践。实施创生性课程对教师的要求变得更高,要求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始终关注儿童的学习状况,包括“学什么”“怎么学”等一系列问题。这样教师就要更加尊重儿童活动的创造性和主体性。
二将儿童活动视为课程设计的通道。
活动作为儿童的天性与本能,同时也是他们最基本的生活方式。儿童在生活中通过感知、体验、交往等多种活动来获得直接经验,进而获得多方面的发展。唯有通过不断的实践活动,他们才能够把内在的东西逐渐外露,并通过长时间地和外界接触,改造他们的生命,丰富他们的心灵。所以,学前课程实施的重点绝非是教师的“讲”,更多的应该是学生的“做”。教师通过引导儿童在现实世界或现实情境中不断感受、体验、尝试,使儿童在积累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体会所学知识的意义。游戏是最符合儿童天性的活动。在游戏中,幼儿是积极主动、自主自发、自由自在、不受束缚的,他可以自由地探索、自由地创造。
儿童在幼儿园一日的生活中主要有生活、游戏以及学习三种活动,这三个活动应充分发挥合力,共同保证儿童的身心发展。在这三者当中,游戏始终是儿童的基本活动。这主要是因为游戏是最符合儿童本性的活动。在游戏过程中,幼儿能够实现积极主动、自由自在、自主自发、不受约束,并且能够自由探索、自由创造。然而一直以来,我国学前教育都只重视幼儿的学习,却严重忽视甚至忽略了儿童的游戏以及生活。从当前形势来看,伴随“游戏作为儿童的基本生活”逐渐被纳入到法律法规,且开始深入人心,幼儿园方面也开始对幼儿游戏活动高度关注起来。虽从表面来看都是游戏,但实际上多数为假游戏,游戏成了包裹知识的工具。所以,学前教育改革应以儿童游戏活动为出发点,同时关注儿童生活,并对儿童学习进行合理设计,在活动中综合运用观察、交往、操作等活动方式,从而促进学前儿童的全面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目前学前教育培养目标应回归到“人”的问题上来,其主要内容应包含:关注儿童生命成长,构建儿童生活,培养完善人格;同时,设计合理的学前教育课程结构。我国学前教育课程结构应当以较为完善的综合课程为主,并辅以适当的活动课程,同时加强对隐性课程构建的关注,从而实现课程类型的深入整合,最终推动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实用学前教育论文摘要(案例20篇)篇二十
1.重视基础绘画训练,忽略手工操作训练。教师教学理念落后,教师没有相关的幼儿美术教育经验,运用纯美术专业的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教学期间不能结合幼儿美术教学的心理特点进行教学。作业以绘画为主,忽视手工制作等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开设和训练,没有专业的场地,没有丰富的制作材料,缺少经验丰富的手工课专业教师,学生无法接触到幼教手工素材,无法熟悉材料工具的使用和性能,无法掌握制作方法和技巧。这样的学生毕业后只能带学生画而不能做,使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陷入一个狭隘的单一模式。
2.重视技法技能训练,缺少教学活动指导。在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技能课教学中,没有较为系统的专业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对于各年级学生在某一阶段达到怎样的目标没有较为详细的评价方案,只是按照教师偏重的喜爱课程进行美术课教学,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单一、被动的问题。如何组织幼儿园的美术课教学,中职现行教材普遍章节少,内容简,而幼儿园美术教学往往不是单一的手绘,而是一个融合了各个学科知识,尤其是自然学科和生活知识(常识)的综合教学活动。它对环境的选择,场地的设置,情景的创造,均提出了不同于传统教学的新要求。需要我们教师做好更加周密完备的课前准备,多元化组织教学。课堂的管理,氛围的营造,甚至灯光、音乐、道具、服装都需精心设计,让幼儿在游戏中完成美术作品的创作,寓教于乐。而目前中职美术教学只是简单的停留在培养学生画一张画,做一件手工的层面上,幼儿美术课的编排组织也只是纸上谈兵,或者直接舍弃这一教学内容。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往往会画会做而不会组织不会教。其所学美术技能,只能用于演示示范或者教室环境布置。
3.幼儿美术作品评价标准缺乏科学性,审美取向重成人化。对一副作品或作业的评判标准,美术专业教师往往出于专业习惯,停留在高考美术专业评判准则上,看构图,比例,光影,虚实,冷暖,调子等方面的优劣,缺乏对幼儿绘画心理的研究,缺乏对优秀儿童画正确的评价,这样培养出的师资,也会用同样的眼光去看待儿童画作品,而将儿童绘画的自由想象,活泼天性,大胆夸张,丰富联想等优秀的地方视为不干净,不合理,不整齐,不规范,不合逻辑。最终导致幼儿绘画作品中规中矩,过于程式化,成人化,违背了儿童天性,把幼儿的艺术天赋抹杀于萌芽之中。
二、解决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途径。
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通过对美术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评价体系、师资培养等方面的改革,进一步促进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使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活动向纵深发展,为社会培养一专多能的高素质人才。
1.修订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计划,健全美术技能课程教学大纲。在原计划的基础上,根据美术课程的教学规律,学生课堂作业需要充足的时间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目前,两课时美术教学不能适应学前教育专业类学生完成作业的需求,应在原来两课时的基础上,适当增加课时,使教与学之间建立较为牢固、系统、规范的教学制度和宽松的课堂作业时间,从而达到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最基本的动手能力培养和绘画技能的训练。
2.创造环境,提升学习兴趣。首先要转变教育理念,重视美术课的开设,配备具备教学经验的专业专职教师,引导学生用审美的眼光去观察世界,观察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过程中陶冶情操,洗涤心灵,享受愉悦,从而提升思想境界形成健全的人格。其次要优化校园美育氛围。通过办展览,搞讲座,黑板报,宣传栏,手抄报等多种形式,营造和谐高雅的艺术环境,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
3.重视实践,适应就业需求。学校应多组织美术教师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参加幼儿园见习实习,使他们了解就业需求和就业所需具备的基本功,明白美术教学对象的心理特征,年龄特征。知道组织好一堂幼儿美术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从而在自己的学习中做到有的放矢。
4.转变理念,发挥学生特长。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发挥引导作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有其自身特点,机灵活泼,擅长歌舞,善于表演。美术课教师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发挥专长,变讲授式教学为教师引导,学生互动自主学习为主,在活动交流中达到训练绘画手工技能技巧和幼儿美术课编排方法的目的。
5.科学教学,形成学科桥梁。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说“以德育为中心,美育为桥梁”。美术教学,尤其是幼儿美术课教学是一门多学科紧密联系的综合学科,如舞蹈、音乐、自然、科学、体育相互结合,多知识点,多层面启迪学生,传授知识。只有把握住这一点,中职美术教师才不会闭门造车,盲目独行。才能授予学生正确的,科学的教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