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是整理和分析调研结果的产物,是对所调查对象进行科学评估的基础。接下来,我们将为大家分享一些成功的调研案例,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启发。
优质农民增收调研报告(汇总14篇)篇一
今年,本人对我镇农民增收情况进行了调研,先后在全镇几个行政村召开由镇分管农业负责人,农经站负责人以及村委会成员,纯农户、种养大户代表参加的座谈会,广泛收集情况,深入开展讨论,突出当前影响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是什么、如何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在农民增收方面对镇党委、政府有何意见和建议三项内容。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民增收工作取得的成绩
近几年来,我镇农业农村工作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个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核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落实政策为动力,坚持大力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切实控减农民负担,农业农村经济呈现出稳定增长的良好势头,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2017年,我镇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768元,较上年增加1708元,增长21.2%。村集体收入实现477.88万元,比2017年增加45.88 万元,增长 10.6%。
心,在利用“三资”(外资、民资、内资)、园区开发、小城镇建设、致富群众上求突破,加快了富民强镇的步伐。一是依托棉花主产区地缘、资源优势,采取各种形式,积极发展工业。目前全镇有棉花加工企业6家,年加工棉花60000余吨。二是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企业为农业良性发展模式得到进一步延伸。面粉、食用油加工,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生产规模逐年扩大,效益稳步提高。积极扶持新型产业,塑料制品成为我镇又一新型工业产业,现有大型塑化企业4家,年加工农膜 1500吨,滴灌带10万件1200吨,管件150万件,塑料制品加工销售市场已初步建立。三是依托思远、天鹰棉业等企业,不断增加农民收入途径,截止2017年,我镇已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200人次,转移劳务收入达500万元,人均4200元 。2017年全镇工业增加值为8241万元,个体工商户已达到 612家。
2、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得力于劳动力转移输出规模不
断扩大。我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工作,把它作为世纪工程来抓,建立了专门工作班子,形成了一套工作制度,强势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
化解力度加大,债务总额逐年下降。积极实施实事工程,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深入开展扶贫工作,一大批贫困户家庭解脱贫困。所有这些,对促进农民增收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农民增收方面存在的问题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以来的这段时期,是农业结构加快调整的时期,是农村改革不断深化的时期,是农产品供给最充裕的时期,同时也是农民增收最困难的时期。从调查的情况看,目前影响我镇农民增收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干部群众的整体素质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农民创业致富缺乏积极的内在动因。目前,我镇面临发展市场经济和实现全面小康的艰巨任务,干部和农民群众的自身素质必须与时俱进。从调查的情况看,村干部和农民群众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发展技能方面还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
济发展上开拓创新。群众怕苦怕出门。有的认为只要有几亩田就不怕没粮吃,只要有几亩水面就不怕没有钱用,小日子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说得过去就行了;有的认为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外面遇到一点苦就受不了。
行为方式上,一些村干部想问题办事情还停留在过去计划经济的习惯做法,整天忙于开开会、理理帐、学学文件、忙忙事务,很少外出跑市场、找项目;农民群众还习惯于自然经济和传统农业时代的`生活方式,有的图享受,一稻一麦,舒舒服服;有的混日子,一天到晚,打打牌消磨时间;有的生性懒惰,指望靠国家和社会的救济维持生活。
自身技能上,村干部发展市场经济的本领不高,带领广大群众脱贫致富能力不强,“老板型”、“经济能人型”的干部不多;农民群众大多数文化偏低,更无一技之长,特别是一些青年农民怕学习,对政府组织的培训积极性不高,农民群众缺乏技能,直接影响就业渠道和就业岗位的收益。很多农民只靠卖苦力,吃的是青春饭。
《关于农民增收情况的调研报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优质农民增收调研报告(汇总14篇)篇二
当前农民收入增长所面临的严峻困难,已成为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实现良性循环的一大障碍。我县同样也面临着农民增收难的困惑,因此,找准农民增收难的原因,制定增加农民收入的措施,时当前的一项非常重要的课题,它关系到农业的发展,农村的稳定,农民的利益,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也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为此,我与人大相关委室同志先后到赵庄、欢口、师寨、孙楼等镇进行调研,分别采取了入户调查、别走访、召开座谈会等形式,详细了解我县农民增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现形成以下调研报告。
根据今年夏秋两季形势初步分析,全年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总体态势呈现“四增一平”,即:家庭经营收入增、劳务与工资性收入增、转移性收入增、财产性收入增,农民负担平。今年预计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785.6元,同比增加694.2元,增长13.6%,其中家庭经营收入增收360.2元,劳务输入增收140.2元,转移性收入增收72元,财产性收入增收121.8元。其增收特点为:一是工资性收入增势强劲。今年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1623.9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40.2元,增长9.45%,对今年农民增收的贡献率为20.19%;二是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快速增长。今年农民人均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549.2元,增加193.8元,增长52.75%,是今年农民收入各项收入中增速最快的项目;三是家庭经营收入中牧业收入增速加快。今年牧业人均收入增加131元。增长29.57%,增速较快。取得如此成效,我县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一)深化结构调整,发展规模农业促增收。今年,全县夏粮作物面积55万亩,单产382公斤,总产21.01万吨,因单产比去年同期增加24公斤,价格较去年收购价格上升3分,总收入增加1980万元,人均增收20元,大(苔)蒜种植面积35万亩,其中苔蒜20万亩,比去年增加5万亩,亩收益2088元,总效益4.17亿元,比去年增收2976万元,人均增收31元。设施菜总面积为10万亩,比去年增加5万亩,总效益达8.6亿元,总收入较去年增加6336万元,人均增收66元,大蒜因价格下降和出售困难等原因,亩均减收200元,人均减收49元。黄皮洋葱种植13万亩,每公斤收购0.55元,种植业共计增收159.4元。
(二)突出规模养殖做强畜禽产业促增收。今年,我县坚持以发展养殖专业村、养殖大户和养殖小区(场)为重点,积极抓好产业化建设、标准化建设等综合措施的落实,促进了整体运行质量的全面提高,全县猪、牛、羊、禽、兔饲养量分别达到78.5万头、2.6万头、180万只、2206.6万羽、32.2万只。今年1—11月份,畜禽养殖效益持续看好。今年各种畜禽产品共实现产值6.77亿元,综合价格因素,总收入增加1.27亿元,人均增收131元。特别是种鸭发展势头强劲,现存栏突破70万只,稳居全国种鸭养殖第一县农民增收情况调研报告。畜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经济增长点。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持续增长。充分利用省、市帮扶的机遇,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大搞劳务输出,狠抓工资性收入,今年全县外出务工人数达到28.7万人,劳务收入17.1亿元,比去年增加1.36亿元,人均增收140.2元。
(四)财产性收入比重增大。随着今年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扩大1.31万亩,100亩以上规模经营面积达8500亩,亩均承包费400—600元,高速公路征地补偿款发放约1.1亿元,利息税的降低等因素。农民财产性收入人均增收121.8元。
(五)转移性收入逐年增长。今年粮食直补面积为102.23万亩,每亩补贴62元,比上年增加32元,总额6338.26万元,水稻补贴10.22万亩,每亩84元,总计补贴204.4万元,农机补贴810台,共补贴资金500万元,人均增收72元。
(六)积极引导农民推行土地流转,农民收入得到大幅提高。一些镇积极引导农民土地流转,实行合作社或企业承包土地规模经营,农民进入合作社或企业打工的形式。孙楼镇穆楼村流转土地400亩,发展设施袖珍菇,按照每亩双700斤粮食的价格转租,群众比种粮亩效益增加近300元,同时可以吸纳周边村的4000多名的劳动力就业,按照每个劳动力月收入800元计算,生产6个月,仅此一项,该镇农民增加收入1900多万元,人均增收400多元,今年开始生产的大棚22个,吸收穆楼村800多名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全村人均增收近千元,欢口镇董堂村流转土地1400亩,土地租金为每亩650元,基本与种粮纯收入持平。土地流转以后,可以为该村提供80个固定工人岗位,临时工300多个,固定工人工资1万左右,临时工3个月时间收入3000元左右,可为该村增加收入140万元,按照全村承包人口980人计算,该村人均增收可达1500元。
今年,我县农民收入呈稳定上升,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农民增收难#度加大,从全年农业和农村经济运行情况分析,当前农民收入的增长主要得益于畜禽产品价格上涨和劳务输出、私营个体经济等,其他新兴增长点不多,农民增收的空间变小,增收的难度加大。分析及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对农民增收产生不利影响。当前宏观经济运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势必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一是国内劳动密集型产业不景气,必然制约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继而影响农民就业创业,导致工资性收入增长困难。二是物价水平仍处高位,继续推动农业生产成本上升。农资价格持续上涨,很大程度影响了农产品数量增加、价格上涨和农业补贴提高的效应。三是城镇居民收入实际增幅趋缓,影响了农产品的销售,制约了高效农业规模化的推进。
(二)农村出现了“农民老龄化、农业副业化”的不良倾向,青壮年多数出外打工,在家务农的多是妇女和老人,许多农民不是为谋利而经营,而是为保险去种植,把种地视为失去城市工作之后的退路,农业在部分家庭成了一种辅助性的活动,等于打工的副业。由于农村留守劳动力素质问题,农民自主创业的难度增大。
(三)农业产业经营水平偏低。我县现有的农业龙头企业加工冷藏能力较弱,产品档次较低,初级加工多、科技含量低、附加增值增效不明显,企业与农户基地之间联接机制较为脆弱,没有真正形成规范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制约了主导产业的扩张和链条的延伸,影响了农业效益的提高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四)农民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随着科技的进步,单纯的“勤奋耐劳”已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当前企业高素质技术工人的需求量逐年上升,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尽管我县加大了农民教育培训的力度,但从投入的资金和开展的素质教育来看,还有一定的差距,农民文化科技素质偏低,制约着农村劳动力向高产业的技术含量的进一步转移,也影响着传统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和效益的增加,影响着农民收入的进一步增加。
(五)生产要素对农村发展约束加剧。一是资金制约。随着宏观调控的深入,农民创业所需资金更加困难,农民贷款难度大,成本高,金融支农的作用远未发挥。二是土地制约。一方面农业适度规模推进不快。大量外出劳动力仍兼业经营土地,小规模土地经营方式长期存在,尽管国家已经允许土地流转,但没有县具体的政策依据,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快,种植业效益难度大幅度提高。三是劳动力制约。一方面大量劳动力转移后,从事农业生产的多是“3860”,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制约农业效益的提升。
(一)大力实施产业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必须放眼国际、国内市场需求,对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具体实施过程中,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瞄准国际市场需求,因地制宜确立主导产业。对丰县牛蒡、芦笋、山药三大特种蔬菜,实行恢复性种植。从而形成我县的特色产业和出口创汇基地,同时扩大夏蕃蕃茄等常规蔬菜面积。二是实施品种、技术、知识三大更新工程,其中最关键、最重要的是品种更新,引进和培育优、新、特品种。三是推行标准化、无公害栽培技术。对农产品的生产,要严格按标准化生产技术操作,使产品达到无公害要求。提高品质,增加效益。
(二)培育具有深加工和强幅射能力的农产品加工、营销龙头企业。应着力培育具有深加工和强幅射能力的龙头企业,以此为突破口提升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实现以强带弱,以一带百,先富帮后富,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龙头企业与农户采取订单生产和保护价收购的利益联结方式开展生产,做大做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增加农产品附加值。突出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特色,走出符合我县农村实际的农民增收新路子。
(三)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开辟农民增收的新途径。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辟我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出路:一是加快农村多种经营和民营企业的发展,促使一部分农业剩余劳力从事多种经营和民营企业。二是组织劳务输出,让更多的丰县农民外出经商办厂,从事建筑、服务,或打工挣钱。三是加快县城区及14个建制镇建设步伐,让农村劳动力到县城和镇驻地找到合适的就业门路。通过合理转移劳动力,形成三个三分之一的格局:即三分之一从事农业生产,三分之一从事多种经营,三分之一务工经商或外出打工。实现上述目标,不仅可以增加农民收入,而且可以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四)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引领农民发家致富。结合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进一步抓好农民专业合作社、各类农民专业协会、农民经纪人队伍建设工作,切实解决农民在就业和生产经营中缺信息、缺销路、缺保障等问题,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促使农产品在流通环节增值,增加农民收入。
(五)加强土地流转。在不改变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让农民自愿以土地使用权入股或者以其他的形式组织农民自主成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实现比家庭经营更高形式、更大规模的农场经营模式,可以跨组、跨村或跨镇联合。吸纳农民手中的闲散资金,让农民以自愿入股的形式创建农民合作金融组织。解决农民有劳力、有技术、有门路、无发展资金的现实问题。
优质农民增收调研报告(汇总14篇)篇三
因此,找准农民增收难的原因,制定增加农民收入的措施,时当前的一项非常重要的课题,它关系到农业的发展,农村的稳定,农民的利益,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也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为此,我与人大相关委室同志先后到赵庄、欢口、师寨、孙楼等镇进行调研,分别采取了入户调查、别走访、召开座谈会等形式,详细了解我县农民增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现形成以下调研报告。
根据今年夏秋两季形势初步分析,全年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总体态势呈现“四增一平”,即:家庭经营收入增、劳务与工资性收入增、转移性收入增、财产性收入增,农民负担平。今年预计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785.6元,同比增加694.2元,增长13.6%,其中家庭经营收入增收360.2元,劳务输入增收140.2元,转移性收入增收72元,财产性收入增收121.8元。其增收特点为:一是工资性收入增势强劲。今年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1623.9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40.2元,增长9.45%,对今年农民增收的贡献率为20.19%;二是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快速增长。今年农民人均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549.2元,增加193.8元,增长52.75%,是今年农民收入各项收入中增速最快的项目;三是家庭经营收入中牧业收入增速加快。今年牧业人均收入增加131元。增长29.57%,增速较快。取得如此成效,我县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总效益4.17亿元,比去年增收2976万元,人均增收31元。设施菜总面积为10万亩,比去年增加5万亩,总效益达8.6亿元,总收入较去年增加6336万元,人均增收66元,大蒜因价格下降和出售困难等原因,亩均减收200元,人均减收49元。黄皮洋葱种植13万亩,每公斤收购0.55元,种植业共计增收159.4元。
(二)突出规模养殖做强畜禽产业促增收。今年,我县坚持以发展养殖专业村、养殖大户和养殖小区(场)为重点,积极抓好产业化建设、标准化建设等综合措施的落实,促进了整体运行质量的全面提高,全县猪、牛、羊、禽、兔饲养量分别达到78.5万头、2.6万头、180万只、2206.6万羽、32.2万只。今年1—11月份,畜禽养殖效益持续看好。今年各种畜禽产品共实现产值6.77亿元,综合价格因素,总收入增加1.27亿元,人均增收131元。特别是种鸭发展势头强劲,现存栏突破70万只,稳居全国种鸭养殖第一县。畜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经济增长点。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持续增长。充分利用省、市帮扶的.机遇,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大搞劳务输出,狠抓工资性收入,今年全县外出务工人数达到28.7万人,劳务收入17.1亿元,比去年增加1.36亿元,人均增收140.2元。
(四)财产性收入比重增大。随着今年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扩大1.31万亩,100亩以上规模经营面积达8500亩,亩均承包费400—600元,高速公路征地补偿款发放约1.1亿元,利息税的降低等因素。农民财产性收入人均增收121.8元。
(五)转移性收入逐年增长。今年粮食直补面积为102.23万亩,每亩补贴62元,比上年增加32元,总额6338.26万元,水稻补贴10.22万亩,每亩84元,总计补贴204.4万元,农机补贴810台,共补贴资金500万元,人均增收72元。
(六)积极引导农民推行土地流转,农民收入得到大幅提高。一些镇积极引导农民土地流转,实行合作社或企业承包土地规模经营,农民进入合作社或企业打工的形式。孙楼镇穆楼村流转土地400亩,发展设施袖珍菇,按照每亩双700斤粮食的价格转租,群众比种粮亩效益增加近300元,同时可以吸纳周边村的4000多名的劳动力就业,按照每个劳动力月收入800元计算,生产6个月,仅此一项,该镇农民增加收入1900多万元,人均增收400多元,今年开始生产的大棚22个,吸收穆楼村800多名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全村人均增收近千元,欢口镇董堂村流转土地1400亩,土地租金为每亩650元,基本与种粮纯收入持平。土地流转以后,可以为该村提供80个固定工人岗位,临时工300多个,固定工人工资1万左右,临时工3个月时间收入3000元左右,可为该村增加收入140万元,按照全村承包人口980人计算,该村人均增收可达1500元。
今年,我县农民收入呈稳定上升,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农民增收难度加大,从全年农业和农村经济运行情况分析,当前农民收入的增长主要得益于畜禽产品价格上涨和劳务输出、私营个体经济等,其他新兴增长点不多,农民增收的空间变小,增收的难度加大。分析及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对农民增收产生不利影响。当前宏观经济运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势必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一是国内劳动密集型产业不景气,必然制约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继而影响农民就业创业,导致工资性收入增长困难。二是物价水平仍处高位,继续推动农业生产成本上升。农资价格持续上涨,很大程度影响了农产品数量增加、价格上涨和农业补贴提高的效应。三是城镇居民收入实际增幅趋缓,影响了农产品的销售,制约了高效农业规模化的推进。
(二)农村出现了“农民老龄化、农业副业化”的不良倾向,青壮年多数出外打工,在家务农的多是妇女和老人,许多农民不是为谋利而经营,而是为保险去种植,把种地视为失去城市工作之后的退路,农业在部分家庭成了一种辅助性的活动,等于打工的副业。由于农村留守劳动力素质问题,农民自主创业的难度增大。
(三)农业产业经营水平偏低。我县现有的农业龙头企业加工冷藏能力较弱,产品档次较低,初级加工多、科技含量低、附加增值增效不明显,企业与农户基地之间联接机制较为脆弱,没有真正形成规范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制约了主导产业的扩张和链条的延伸,影响了农业效益的提高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四)农民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随着科技的进步,单纯的“勤奋耐劳”已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当前企业高素质技术工人的需求量逐年上升,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尽管我县加大了农民教育培训的力度,但从投入的资金和开展的素质教育来看,还有一定的差距,农民文化科技素质偏低,制约着农村劳动力向高产业的技术含量的进一步转移,也影响着传统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和效益的增加,影响着农民收入的进一步增加。
(五)生产要素对农村发展约束加剧。一是资金制约。随着宏观调控的深入,农民创业所需资金更加困难,农民贷款难度大,成本高,金融支农的作用远未发挥。二是土地制约。一方面农业适度规模推进不快。大量外出劳动力仍兼业经营土地,小规模土地经营方式长期存在,尽管国家已经允许土地流转,但没有县具体的政策依据,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快,种植业效益难度大幅度提高。三是劳动力制约。一方面大量劳动力转移后,从事农业生产的多是“3860”,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制约农业效益的提升。
(一)大力实施产业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必须放眼国际、国内市场需求,对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具体实施过程中,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瞄准国际市场需求,因地制宜确立主导产业。对丰县牛蒡、芦笋、山药三大特种蔬菜,实行恢复性种植。从而形成我县的特色产业和出口创汇基地,同时扩大夏蕃蕃茄等常规蔬菜面积。二是实施品种、技术、知识三大更新工程,其中最关键、最重要的是品种更新,引进和培育优、新、特品种。三是推行标准化、无公害栽培技术。对农产品的生产,要严格按标准化生产技术操作,使产品达到无公害要求。提高品质,增加效益。
(二)培育具有深加工和强幅射能力的农产品加工、营销龙头企业。应着力培育具有深加工和强幅射能力的龙头企业,以此为突破口提升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实现以强带弱,以一带百,先富帮后富,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龙头企业与农户采取订单生产和保护价收购的利益联结方式开展生产,做大做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增加农产品附加值。突出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特色,走出符合我县农村实际的农民增收新路子。
(三)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开辟农民增收的新途径。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辟我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出路:一是加快农村多种经营和民营企业的发展,促使一部分农业剩余劳力从事多种经营和民营企业。二是组织劳务输出,让更多的丰县农民外出经商办厂,从事建筑、服务,或打工挣钱。三是加快县城区及14个建制镇建设步伐,让农村劳动力到县城和镇驻地找到合适的就业门路。通过合理转移劳动力,形成三个三分之一的格局:即三分之一从事农业生产,三分之一从事多种经营,三分之一务工经商或外出打工。实现上述目标,不仅可以增加农民收入,而且可以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四)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引领农民发家致富。结合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进一步抓好农民专业合作社、各类农民专业协会、农民经纪人队伍建设工作,切实解决农民在就业和生产经营中缺信息、缺销路、缺保障等问题,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促使农产品在流通环节增值,增加农民收入。
(五)加强土地流转。在不改变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让农民自愿以土地使用权入股或者以其他的形式组织农民自主成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实现比家庭经营更高形式、更大规模的农场经营模式,可以跨组、跨村或跨镇联合。吸纳农民手中的闲散资金,让农民以自愿入股的形式创建农民合作金融组织。解决农民有劳力、有技术、有门路、无发展资金的现实问题。
优质农民增收调研报告(汇总14篇)篇四
五丰村位于杭州湾南岸,地处桥头镇西北部,东与本镇丰潭村接壤,西与逍林镇比邻,南至329国道,北坻新浦镇,总区域面积300公顷,其中耕地面积4035亩,林地面积596亩。全村共64个村民小组,现有户籍人口2329户,共6044人,其中劳动力人口4353人,占总人口的72%。五丰村交通便捷,陈宅路和吴山西路南接329国道,北通中横线。横贯全村600多米的中横线,将五丰的交通融入了慈溪市“四横十纵”的交通网,东距宁波北仑港仅40公里、宁波栎社机场一个半小时的车程,西离杭州萧山国际机场仅一个半小时的车程。杭州湾跨海大桥的通车,使北至上海的行程时间缩短至两个半小时,完全融入了长三角经济圈。
人口人数远远超过了户籍人口数。遍地开花的鞋业制造衍生出了专门的电瓶车运输工人,大量的个私工厂及大量流入的外来打工者,刺激了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饮食服务业,商业服务业、房屋租赁业、劳动服务业、教育服务业等,紧紧相环的产业链促进了五丰经济的快速发展。村辖区内有银行分理处一家,村级规范化农贸市场年交易额千万以上,三江超市等综合性超市两家,方便了群众的生产和生活。
传统的化纤厂经营规模较大,除了要引进大量的一线工人之外,还引进了中高端人才。实际上,经过了十几乃至几十年的原始资金的积累,大批的村民已经从当初的一线工人转化成现在的企业经营户,全村企业红红火火。现有化纤经营户20多家,部分企业规模较大,经营者既是老板,又是技术骨干。
消费,2017年每亩净收益达1万多。
快速增长的经济,刺激了各个层面的消费,特别明显的是教育的投入力度大大增加。原有的令人望而怯步的“贵族”学校----私立学校,现在成为了学龄儿童的最佳选择。在抽样调查的10户普通家庭中,有意愿就读私立学校的竟然达80%以上,就读于农村学校的,家长也纷纷选择各类培训学校,培养孩子的各类兴趣爱好和特长。孩子是未来的主宰,现在的教育是未来的教育,是未来的希望。据不完全统计,平均每个家庭在教育上的投入占家庭收入总和的1/4以上,从对孩子的教育可以看出整个村民素质在不断提升。在村集体经济适当补助下(每个村民补助20元,65周岁村民补助60元)农村合作医疗在2017年取得大幅提升,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6%以上,各类社会保障参加人数仅2017年增加人数就达200多人。农民转移性收入明显增加。
《五丰村农民增收调研报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优质农民增收调研报告(汇总14篇)篇五
x省长报告提出今年抓“三农”工作的重心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逐步建立起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这对今后一段时期“三农”工作的抓法指明了方向,意义重大而深远。
过去的一年,是农民增收幅度最高的一年,也是农民得实惠最多的一年,全省农民人均增收元。作为欠发达的丘陵地区xx县,农民人均增收也是七年来最高的,达到了392元。
在助农增收工作中,我们主要是通过增产、多养、劳务开发和减负四大举措来促进增收,大力实施粮食“三百工程”,全县粮食产量达33.6万吨,农民人均增收38元;大力发展短平快项目,全县出栏生猪60多万头,山羊近20万只,农民人均增收138元;大力开发劳务经济,输出劳务17.2万人,创收8.8亿元,农民人均增收80元;认真落实惠农政策,农民人均增收136元;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2418元,增幅达到20%。
但是,冷静分析,农民增收渠道不多,去年惠农政策增收占了很大的比例,还有一次性增收和偶然性增收也占有很大的比例,比如粮食价格上涨,农民负担减轻。因而,农民收入增长不稳定,增收的基础不牢固。如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立起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狠下功夫。
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加强三农工作的领导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有力保障。近年来,我们采取县委常委联系区,县委、县政府领导联系乡镇、各部门联系乡镇的办法,加强了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指导和引导力度。在坚持提高基层干部三农工作能力上狠抓培训,大力实施“素质工程”,对全县5300多名村干部、致富能手、专重大户、经营业主进行了专项培训,培训了农业新技术、农村政策法规,提高了基层干部抓农村工作的能力,提高了经营业主的经营水平。在坚持产业调结构上育特色,围绕水果业、畜禽养殖业、制种业三大特色产业做文章,水果业以锦橙100号为主,锦橙100号四次蝉联国际国内金奖,获得国家无公害认证,达到了1000万株,产果7000万公斤,产值达1.1亿元。xx属于“中国锦橙第一县”,其效益逐步凸现,带动农民增收的势头强劲。畜牧业以发展生猪为主,成功引进外资组建齐祥食品公司、邦农实业有限公司,形成了生猪良繁、饲料、加工、贮藏、销售、保鲜为一体的产业链。
特别是邦农实业公司将投资2.2亿元,规模发展dly优质肉猪,走“公司+示范场+农户”的路子,常年饲养种猪20xx多头,dly肉猪3万头,带动2万农户和100户养殖大户常年饲养dly肉猪48万头,仅此一项饲养农户年均增收6200多元,只要我们紧紧抓住猪业经济这一产业,并不断地发展壮大,必将实现农民收入的逐步增长,必将建立起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实践证明,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立起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我们应坚持加强“三农”的决心不动摇,扶持“三农”的力度不能减,强化“三农”的劲头不能松。
我们始终坚持“政策引导、政府推动、市场拉动”的思路,按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通过“卖、聚、争、投”等手段,引进业主兴水,发动能人兴水,全县涌现出147户兴水业主,拍卖了14座小(二)型水库经营权,聚集了民间资金3300多万元,建成了47个兴水示范片,3300多个“户办工程”,走出了一条“民建、民管、民受益”的兴水路子,逐步提高了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实践证明,要加大农业投入,作为欠发达地区的丘陵县,需要省政府加大资金倾斜力度;同时,各地要立足县情,继续坚持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作为一种资源来挖掘,作为一项产业来经营,作为一项事业来发展,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充分激发和聚集民间资金,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共同破解投入难题。
三是要进一步加快以工哺农步伐。农业是弱势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要彻底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业发展,只有坚持走以工哺农、以工助农、以工促农的路子。近年来,我县加大企业改革力度,坚持“四个百分之百”(百分之百触动产权,百分之百转变机制,百分之百了断职工身份,百分之百盘活存量)。决心一次下定,措施一步到位,改革一次彻底,先后成功改革了10多户企业,盘活存量1.8亿元,7800多人实现了再就业,吸纳农村劳动力2300多人。在改革的同时,大力实施招商引资战略,成功组建了10多户规模以上企业,新组建的企业机制新,体制活,发展势头好,达到了改一个企业兴一项产业,富一方百姓的目的。“四个百分之百”成功经验在全市推广。
根据我县的成功探索,进一步加大以工哺农步伐,就是要用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以工业化的生产组织方式,大力扶持龙头企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就是推进产业化进程,就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扶持龙头企业要通过智力扶持、政策扶持、服务扶持“三大举措”,依靠优惠的政策,优良的环境,优质的服务,充分发挥龙头企业自观能动性,壮大产业,开拓市场。政策扶持的重点是信贷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前期投资较大,见效周期较长,在建设初期最大的困难是资金。受质押条件约束,往往难以得到信贷支持。在这个阶段,金融部门应降低信贷“门槛”,对有市场、有信誉、发展前景好的,符合产业政策的龙头企业应加大扶持力度。
四是要进一步加快服务体系建设。服务体系建设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们坚持以市场运作的方式,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成功组建了172家专合组织,做好了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性程度,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增收,提高了农业整体效益。要进一步搞好农业综合服务,一个重点是进步完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运行机制和运行模式,真正把千家万户的农民与广阔的市场连结起来。另一个重点就是进一步健全农业服务体系。随着乡镇机构改革,撤销了乡镇的“七站八所”,组建了农业服务中心。农业服务中心与县级农业机构脱节,难以发挥作用。充分调动基层服务中心的积极性入手,进一步理顺体制,抓好为农的政策、技术、信息服务,抓好农业信息化建设,从而提高农业服务水平,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优质农民增收调研报告(汇总14篇)篇六
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当前农村工作的主要目标和中心任务。前些年,xxxx县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收到了明显成效,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较快。2004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459元,比上年增加424元,增幅达21。今后一个时期,要继续抓住国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的有利时机,积极拓展农民增收空间,精心挖掘农民增收潜力,力争农民人收入有较大幅度增长。
特色就是生命力,就是竞争力。要坚持因地制宜,突出自己的特色,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多”的独特优势,建好一批特色产业基地。一是扩大基地规模。
合理布局烤烟生产基地,使烤烟扩种到2.5万亩,产量达到6万担,建设全国烤烟基地县;依托双佳农牧、九峰实业和北山牧业进一步发展家禽、生猪、马头羊三个亿元养殖产业,重点培植养殖小区,力争出笼家禽2000万羽、出栏生猪75万头、马头羊产业有较大发展。
二是建好种苗基地。采取“政府扶持,企业运作”的方式,建好国家级柑桔无病毒苗圃、无性系良种茶繁育中心、草食动物良种繁育基地、生猪良种繁育基地、家禽良种繁育基地,重点搞好良种牛羊的杂交繁育,推广二元母猪、三元杂交猪,加快全县种养业的品改进程。三是改善基地条件。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导向作用,集中农业开发、扶贫开发等方面的专项扶持资金重点投向产业基地,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基地抗灾能力,保证农民旱涝保收。
发展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是农村经济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近年来,xxxx县农业龙头企业有所发展,出现了2家省级、3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和67家年产值过百万的企业,带动了农民增收。但与先进地区比,差距仍然比较明显,要进一步把发展农业企业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民增收的一项重大举措,切实加大领导力度和政策支持力度,着力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抓技改,解决农业企业层次不高的.问题。大力扶持主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引进新工艺、新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实现大宗农产品由初加工为主向以精深加工为主转变,由低附加值产品向高附加值产品转变。
二是抓发展,解决农业企业规模不大的问题。大力开展农业招商引资,广泛吸引国内外大公司、大集团、大企业、大老板投资兴办农业企业,积极为其提供政策优惠、税收优惠、用地优惠和贷款优惠,力争每年每个产业新发展或引进1家以上产值过千万元的农业企业,确保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加工能力在现有基础上有较大幅度提升。
重点要发挥柑桔加工企业的作用,推行“三分两扩”(分级采摘、分级销售、分级包装、扩大加工、扩大出口),力争柑桔商品化处理率达到40,出口由达到3万吨。三是抓机制,解决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不紧的问题。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是农民增收面临的难题,也是农民增收的关键。要充分发挥服务与引导作用,积极推行“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协会农户”等行之有效的模式,学习双佳模式,推介双佳经验,形成双佳效应。
开拓农产品市场,扩大农产品销售,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环节。近些年来,xxxx县农产品市场发育状况良好,流通体系初步建立,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增收。
要进一步做活流通文章,挖掘流通潜力。一是进一步加强市场体系建设。要继续争取国家项目投资,完善皂市柑桔大市场建设、楚江农贸大市场、站西路农贸市场、太平马头羊专业市场、东山峰茶叶专业市场和壶瓶山高山蔬菜专业市场建设,努力将xxxx建成湘西北农副产品集散地,力争每年农产品年贸易额达到30亿元。
二是进一步加强流通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柑桔协会、茶叶协会、马头羊协会、高山蔬菜协会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积极培育一批农产品营销大户,力争年内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50家,新培育100户销售额过100万的营销大户。同时,积极拓展销售空间,在武汉、长沙、广州、深圳等大中城市设立一批外销窗口,提高我县农产品在外地市场的占有率。
三是进一步抓好“订单农业”。通过与外地企业、市场、厂矿等预先签订产品销售合同,实现农产品“保价包销”、“未收先销”,确保农产品不积压、效率不下降。四是进一步叫响产品品牌。继续举办“柑桔节”、茶文化研讨会,积极参与全国各地举办的农产品展销活动和评奖活动。
优质农民增收调研报告(汇总14篇)篇七
近日,市政协组织了调研组,对我市农民增收问题进行了调研。通过调查,我市在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一定成效。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997年的2748元,提高至2003年的3556元,年均增长4.4%。全市农村税费改革后,当年为农民减轻负担1.83亿元,人均减负率达65%。
近年来我市农民收入虽逐年有所增长,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年扩大,农民增收难度加大,“三农”问题日显突出,主要表现在:
1、城乡居民收入反差大。从1997年到2003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七年共增加808元,年均增长4.4%而同期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加3923元,年均增长9.6%,两者相差5.2百分点。两者增量比较,前者是后者的4.9倍。
2、农民增收渠道少。据调查,我市农民收入主要来自于种植业,从乡镇企业及村组集体经营收入减少,2003年农户经营农业收入占总收入的55%。个别县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烟叶,收入结构单一,万一烟叶滑坡,就难以保证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
3、农业增产不增收。据调查,近年来,农业技术没有新的突破,粮食及经济作物的品种没有更新,虽然农产品在量上有新增加,但由于品质结构没有改善,优质农产品少,市场卖价低,造成增产不增收。
4、农民收入不稳定。近年来,由于水灾、旱灾、风灾等自然灾害频繁,加上市场价格波动大,农业是弱质产业,抗御自然风险、市场风险能力弱,给农民增收造成不稳定性。
5、农民收入不平衡。调查中发现,凡文化程度高,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多数从事二、三产业致富;而从事纯农业的农民多数文化程度低,增收渠道窄,外出打工的机会少,家庭收入低。调研组在市区对近郊4个村11家农户进行调查。这里条件虽相对较好,但人均收入只有2570元。大田县目前农民人均收入在2500元以下的村有34个,3.07万人。
6、农民收入入不敷出。从统计数据上看,虽然农民收入逐年有所增加,但大多数农民收入基本只能养家糊口,生活并不宽裕,有的还比较贫困。特别是农村医疗、教育和人情费支出不断加大,造成收支极不平衡。如现在农村没有医疗保障,农民生小病一般不敢上医院求医,若遇大病就得举债治疗,造成因病返贫。农村孩子上大中专学校,每年需支出6000元以上,还有红白喜事年支出约1500元至3000元,占农户年现金收入的20-30%。
1、农业内部结构调整滞后。我市农业结构调整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头戏,但由于缺乏宏观指导,一些地方在结构调整中出现了政府越位、农民失位问题;有的地方把调整结构片面理解为“减粮扩经”,不是在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上做文章,而是把精力放在数量增减上,结果造成市场压力,农民吃亏。
2、农业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目前我市列入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虽然有50家,但多数企业存在:一是规模不大,带动能力弱。如一家蔬菜加工企业年销售收入只有80万元;二是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连结不紧密,没有很好地解决“利益共享,风险共担”问题;三是不少龙头企业尚未建立自己固定的“生产基地”;四是龙头企业经营粗放,现代经营理念差,依靠科技开发新产品能力低。
3、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由于历史原因和投入主体还存在“等、靠、要”的思想,我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尤其是水利设施比较陈旧,直接影响农业增效、农民增收。2003年的百年大旱全市仅农业就损失15.02亿元。农村道路的路况差、等级低、且多数无人养护,由于交通不便,运输困难,一些地方买难卖难现象突出,直接影响到农民增收。
4、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目前,为农民服务的机构和队伍出现萎缩。“线断、网破、人散”的现象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农业155”和村会协作等有效载体,在一些地方仅流于形式,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科技、法律、信息、营销、劳动力转移等中介组织有待建立健全,相关协会的作用、潜力也有待进一步挖掘和发挥。
优质农民增收调研报告(汇总14篇)篇八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以来的这段时期,是农业结构加快调整的时期,是农村改革不断深化的时期,是农产品供给最充裕的时期,同时也是农民增收最困难的时期,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收集的农民增收状况。
供大家参考借鉴。
今年9月上中旬,本人对我镇农民增收情况进行了调研,先后在全镇8个行政村召开由镇分管农业负责人,农经站、农技站、企管站负责人以及村委会成员,纯农户、种养大户代表参加的座谈会,广泛收集情况,深入开展讨论,突出当前影响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是什么、如何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在农民增收方面对镇党委、政府有何意见和建议三项内容。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近几年来,我镇农业农村工作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个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核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落实政策为动力,坚持大力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切实控减农民负担,农业农村经济呈现出稳定增长的良好势头,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2019、2019、201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4102元、4360元、4660元,分别较上年增收206元、258元、300元。
1、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得力于乡镇企业和三产企业的加快发展。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坚持以项目建设为中心,在利用“三资”(外资、民资、内资)、园区开发、小城镇建设、致富群众上求突破,加快了富民强镇的步伐。2019年全镇共有乡镇企业220家,比2019年增加12家,安排就业人员6736人,比2019年增加903人,共发放劳动报酬4190.25万元,人均6560元,比2019年增长820元。同时2019年三产企业发展到2397个,个体户增加到65个,吸纳从业人员2600人。
2、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得力于劳动力转移输出规模不断扩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工作,把它作为世纪工程来抓,建立了专门工作班子,形成了一套工作制度,强势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2019年、2019年、2019年劳动力转移输出人数分别为1670、1990、2200。2019年新增劳务输出300人,农民人均劳务增收84元。
3、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得力于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全镇农业围绕增值增效抓调整,围绕江滩优势抓调整,围绕品牌创建抓调整,2019年农业的比较收益有所提高。一是特水养殖规模扩大,养殖面积扩大到1000亩以上;二是江滩意杨种植取得突破,种植面积达到近1000亩;三是花卉苗木基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仅七圩村花卉苗木一期工程建设面积就达500亩;四是订单农业巩固发展,全镇夏秋两熟主导农产品,全部实现了订单化。
4、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得力于是农村各项政策得到落实。强化减负管理,农村税费改革进一步深化;强化承包管理,土地流转进一步规范;强化财务管理,村务公开水平进一步提高;强化资产管理,集体资产进一步增值。村组债务化解力度加大,债务总额逐年下降。积极实施实事工程,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深入开展扶贫工作,一大批贫困户家庭解脱贫困。所有这些,对促进农民增收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以来的这段时期,是农业结构加快调整的时期,是农村改革不断深化的时期,是农产品供给最充裕的时期,同时也是农民增收最困难的时期。从调查的情况看,目前影响我镇农民增收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干部群众的整体素质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农民创业致富缺乏积极的内在动因。目前,我镇面临发展市场经济和实现全面小康的艰巨任务,干部和农民群众的自身素质必须与时俱进。从调查的情况看,村干部和农民群众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发展技能方面还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
思想观念上,干部群众虽然都想富起来,但是,落实到具体行动,往往“怕”字当头。干部怕难怕冒风险。对现阶段村干部的职责认识模糊,满足于村内事务的协调服务,认识不到农民增收致富是各项工作的中心任务,很少想到在经济发展上开拓创新。群众怕苦怕出门。有的认为只要有几亩田就不怕没粮吃,只要有几亩水面就不怕没有钱用,小日子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说得过去就行了;有的认为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外面遇到一点苦就受不了。
行为方式上,一些村干部想问题办事情还停留在过去计划经济的习惯做法,整天忙于开开会、理理帐、学学文件、忙忙事务,很少外出跑市场、找项目;农民群众还习惯于自然经济和传统农业时代的生活方式,有的图享受,一稻一麦,舒舒服服;有的混日子,一天到晚,打打牌消磨时间;有的生性懒惰,指望靠国家和社会的救济维持生活。
自身技能上,村干部发展市场经济的本领不高,带领广大群众脱贫致富能力不强,“老板型”、“经济能人型”的干部不多;农民群众大多数文化偏低,更无一技之长,特别是一些青年农民怕学习,对政府组织的培训积极性不高,农民群众缺乏技能,直接影响就业渠道和就业岗位的收益。很多农民只靠卖苦力,吃的是青春饭。
2、一些村组织经济状况内外交困,制约了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步伐。一是债务包袱和农民负担仍然很重。沉重的债务包袱不但影响干部为民服务的工作精力,而且影响严重农业生产投入,农民增收的硬环境难以得到改善。二是金融政策的影响。农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应该是服务于农村、农业、农民的金融机构,银行能转变为商业银行后,存贷款政策向服务效益转变。贷款受担保、质押、抵押等影响,农民用于生产性的小额贷款非常艰难。这些镇基层的银行,只吸储,不放贷。因资金缺乏,农民难以扩大生产规模,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影响了农民增收。
3、农用耕地减少,耕地质量下降。改革开放以来,我镇农村经济取得了持续、快速的发展,与此同时农田被占用、征用的现象也同步上升,农用耕地逐年减少。据统计数字,近五年来,我镇耕地面积减少近千亩。农用耕地质量下降,土地肥力缺乏。随着我国化工业的发展,化学肥料已成为当今农作物的主要肥料,所有农田普遍缺乏有机质肥料,出现了无机肥与有机肥使用不协调的现象,影响了农作物的高产优质。
4、农业生产资料价格逐年攀升。粮食的价格上涨远远低于生产资料价格上涨速度。近三年内,菜油、化肥、农药等虽然供应较畅,但价格不断攀升,每年都有8%——10%的上升幅度。目前,化肥每百斤26元左右,农药价格更是无正规价格。农民没有增加多少收入,经商流通人员首先赚足农民的钱。
解决农民增收问题,事关全局,意义重大。这既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当前紧迫而繁重大的政治问题。要“富民强镇,率先崛起”,必须首先引导广大农民走上富裕的轨道。针对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1、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市场观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想要发展,关键的是拥有市场,这是农民增收的重要环节。因此要坚持流通、生产一起抓。要以市场为导向,依靠市场引导生产,大力发展“市场农业”,及时把市场行情反馈给农民,使农民从流通环节中获得效益。这就要求我们部门要培养一支专业化的农民经济人队伍,让我们沿江开发的农副产品走向市场,逐步建立起“大小配套、上下沟通、左右呼应、内外衔接”的农副产品销售网络。
2、加快结构调整步伐,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按照“调优种植业、调快设施农业”的发展格局,努力引导农民实现“农产品种植结构合理化、特色产品规模化、农民收入多元化”的目标。围绕国际市场的价格和需求。在确保“三增四保”(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保生产、保供应、保储备、保稳定)的基础上,扩大粮田,多种弱筋小麦、优质大米,同时种一些花卉、苗木、水果、无公害蔬菜。
3、扩大劳务转移输出,提高农村非农化水平。认真落实省市关于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的政策意见,将劳动力转移输出作为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关键措施来抓,不断壮大全镇“劳务经济”。一是要培训农民。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完善职业技术培训网络,科学制定年度劳动力培训计划,鼓励农民经纪人创办或联办就业培训班……二是要组织农民。强化宣传,大力营造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的良好氛围,切实转变农民“死守家门、固守土地”的封闭观念,鼓励他们外出打工创业,确立“外出打工光荣、争钱致富有功”的新观念。坚持就地转移和向外输出两手抓,推进农民就业多元化。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农村服务业,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大力发展民本经济,促进农民稳定、持久增收。
4、贯彻落实好农村政策,促进农民减负增收。强化农村政策落实,控减农民负担,进一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一是完善农村税费政策,规范税费征收行为,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二是加强土地承包经营管理,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规范推行农村土地流转。完善农村土地征用制度,积极探索土地入股、租赁等办法,有效解决失地农民的生计问题。三是切实管理好农村财务和集体资产,确保集体资产营运规范、保值增值。完善“专户管理、支付到村、封闭运行”的管理机制,加强村级三项资金管理,确保村级组织正常运转。强化村级资金支出管理,严禁新债发生。积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压缩村级财务开支,多途径化解村级债务。四是切实做好扶贫工作。继续组织镇机关干部和乡村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加快农民脱贫致富步伐。
5、夯实农业基础,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一是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在加快乡镇企业和城镇化步伐,吸引农民就地转移的同时,引导农民布点加工,发展民营经济。积极引导农村人流、物流、资金流向小城镇集聚,促进农民进厂入镇就业,加大信贷扶持力度,搞好资金跟进服务,支持农民自主创业。二是鼓励农民开展农产品流通、农业生产及农村社区服务,拓展增收空间。三是优化基层干部队伍,着力选择和使用“双带一争”型基层干部,团结带领农民发家致富。务实创新地开展工作,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四是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加大财政支农份额,促进农业开发园区建设,编报项目上争国资,搞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规划与管理,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和防洪设施建设,确保农业稳产高效。加快农业新机具的推广,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农民劳动效率。加快实施好农村实事工程,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优化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当前农民收入增长所面临的严峻困难,已成为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实现良性循环的一大障碍。我县同样也面临着农民增收难的困惑,因此,找准农民增收难的原因,制定增加农民收入的措施,时当前的一项非常重要的课题,它关系到农业的发展,农村的稳定,农民的利益,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也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为此,我与人大相关委室同志先后到赵庄、欢口、师寨、孙楼等镇进行调研,分别采取了入户调查、别走访、召开座谈会等形式,详细了解我县农民增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现形成以下调研报告。
根据今年夏秋两季形势初步分析,全年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总体态势呈现“四增一平”,即:家庭经营收入增、劳务与工资性收入增、转移性收入增、财产性收入增,农民负担平。今年预计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785.6元,同比增加694.2元,增长13.6%,其中家庭经营收入增收360.2元,劳务输入增收140.2元,转移性收入增收72元,财产性收入增收121.8元。其增收特点为:一是工资性收入增势强劲。今年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1623.9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40.2元,增长9.45%,对今年农民增收的贡献率为20.19%;二是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快速增长。今年农民人均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549.2元,增加193.8元,增长52.75%,是今年农民收入各项收入中增速最快的项目;三是家庭经营收入中牧业收入增速加快。今年牧业人均收入增加131元。增长29.57%,增速较快。取得如此成效,我县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一)深化结构调整,发展规模农业促增收。今年,全县夏粮作物面积55万亩,单产382公斤,总产21.01万吨,因单产比去年同期增加24公斤,价格较去年收购价格上升3分,总收入增加1980万元,人均增收20元,大(苔)蒜种植面积35万亩,其中苔蒜20万亩,比去年增加5万亩,亩收益2088元,总效益4.17亿元,比去年增收2976万元,人均增收31元。设施菜总面积为10万亩,比去年增加5万亩,总效益达8.6亿元,总收入较去年增加6336万元,人均增收66元,大蒜因价格下降和出售困难等原因,亩均减收200元,人均减收49元。黄皮洋葱种植13万亩,每公斤收购0.55元,种植业共计增收159.4元。
(二)突出规模养殖做强畜禽产业促增收。今年,我县坚持以发展养殖专业村、养殖大户和养殖小区(场)为重点,积极抓好产业化建设、标准化建设等综合措施的落实,促进了整体运行质量的全面提高,全县猪、牛、羊、禽、兔饲养量分别达到78.5万头、2.6万头、180万只、2206.6万羽、32.2万只。今年1—11月份,畜禽养殖效益持续看好。今年各种畜禽产品共实现产值6.77亿元,综合价格因素,总收入增加1.27亿元,人均增收131元。特别是种鸭发展势头强劲,现存栏突破70万只,稳居全国种鸭养殖第一县农民增收情况调研报告。畜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经济增长点。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持续增长。充分利用省、市帮扶的机遇,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大搞劳务输出,狠抓工资性收入,今年全县外出务工人数达到28.7万人,劳务收入17.1亿元,比去年增加1.36亿元,人均增收140.2元。
(四)财产性收入比重增大。随着今年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扩大1.31万亩,100亩以上规模经营面积达8500亩,亩均承包费400—600元,高速公路征地补偿款发放约1.1亿元,利息税的降低等因素。农民财产性收入人均增收121.8元。
(五)转移性收入逐年增长。今年粮食直补面积为102.23万亩,每亩补贴62元,比上年增加32元,总额6338.26万元,水稻补贴10.22万亩,每亩84元,总计补贴204.4万元,农机补贴810台,共补贴资金500万元,人均增收72元。
(六)积极引导农民推行土地流转,农民收入得到大幅提高。一些镇积极引导农民土地流转,实行合作社或企业承包土地规模经营,农民进入合作社或企业打工的形式。孙楼镇穆楼村流转土地400亩,发展设施袖珍菇,按照每亩双700斤粮食的价格转租,群众比种粮亩效益增加近300元,同时可以吸纳周边村的4000多名的劳动力就业,按照每个劳动力月收入800元计算,生产6个月,仅此一项,该镇农民增加收入1900多万元,人均增收400多元,今年开始生产的大棚22个,吸收穆楼村800多名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全村人均增收近千元,欢口镇董堂村流转土地1400亩,土地租金为每亩650元,基本与种粮纯收入持平。土地流转以后,可以为该村提供80个固定工人岗位,临时工300多个,固定工人工资1万左右,临时工3个月时间收入3000元左右,可为该村增加收入140万元,按照全村承包人口980人计算,该村人均增收可达1500元。
今年,我县农民收入呈稳定上升,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农民增收难#度加大,从全年农业和农村经济运行情况分析,当前农民收入的增长主要得益于畜禽产品价格上涨和劳务输出、私营个体经济等,其他新兴增长点不多,农民增收的空间变小,增收的难度加大。分析及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对农民增收产生不利影响。当前宏观经济运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势必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一是国内劳动密集型产业不景气,必然制约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继而影响农民就业创业,导致工资性收入增长困难。二是物价水平仍处高位,继续推动农业生产成本上升。农资价格持续上涨,很大程度影响了农产品数量增加、价格上涨和农业补贴提高的效应。三是城镇居民收入实际增幅趋缓,影响了农产品的销售,制约了高效农业规模化的推进。
(二)农村出现了“农民老龄化、农业副业化”的不良倾向,青壮年多数出外打工,在家务农的多是妇女和老人,许多农民不是为谋利而经营,而是为保险去种植,把种地视为失去城市工作之后的退路,农业在部分家庭成了一种辅助性的活动,等于打工的副业。由于农村留守劳动力素质问题,农民自主创业的难度增大。
(三)农业产业经营水平偏低。我县现有的农业龙头企业加工冷藏能力较弱,产品档次较低,初级加工多、科技含量低、附加增值增效不明显,企业与农户基地之间联接机制较为脆弱,没有真正形成规范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制约了主导产业的扩张和链条的延伸,影响了农业效益的提高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四)农民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随着科技的进步,单纯的“勤奋耐劳”已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当前企业高素质技术工人的需求量逐年上升,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尽管我县加大了农民教育培训的力度,但从投入的资金和开展的素质教育来看,还有一定的差距,农民文化科技素质偏低,制约着农村劳动力向高产业的技术含量的进一步转移,也影响着传统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和效益的增加,影响着农民收入的进一步增加。
(五)生产要素对农村发展约束加剧。一是资金制约。随着宏观调控的深入,农民创业所需资金更加困难,农民贷款难度大,成本高,金融支农的作用远未发挥。二是土地制约。一方面农业适度规模推进不快。大量外出劳动力仍兼业经营土地,小规模土地经营方式长期存在,尽管国家已经允许土地流转,但没有县具体的政策依据,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快,种植业效益难度大幅度提高。三是劳动力制约。一方面大量劳动力转移后,从事农业生产的多是“3860”,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制约农业效益的提升。
(一)大力实施产业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必须放眼国际、国内市场需求,对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具体实施过程中,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瞄准国际市场需求,因地制宜确立主导产业。对丰县牛蒡、芦笋、山药三大特种蔬菜,实行恢复性种植。从而形成我县的特色产业和出口创汇基地,同时扩大夏蕃蕃茄等常规蔬菜面积。二是实施品种、技术、知识三大更新工程,其中最关键、最重要的是品种更新,引进和培育优、新、特品种。三是推行标准化、无公害栽培技术。对农产品的生产,要严格按标准化生产技术操作,使产品达到无公害要求。提高品质,增加效益。
(二)培育具有深加工和强幅射能力的农产品加工、营销龙头企业。应着力培育具有深加工和强幅射能力的龙头企业,以此为突破口提升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实现以强带弱,以一带百,先富帮后富,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龙头企业与农户采取订单生产和保护价收购的利益联结方式开展生产,做大做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增加农产品附加值。突出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特色,走出符合我县农村实际的农民增收新路子。
(三)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开辟农民增收的新途径。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辟我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出路:一是加快农村多种经营和民营企业的发展,促使一部分农业剩余劳力从事多种经营和民营企业。二是组织劳务输出,让更多的丰县农民外出经商办厂,从事建筑、服务,或打工挣钱。三是加快县城区及14个建制镇建设步伐,让农村劳动力到县城和镇驻地找到合适的就业门路。通过合理转移劳动力,形成三个三分之一的格局:即三分之一从事农业生产,三分之一从事多种经营,三分之一务工经商或外出打工。实现上述目标,不仅可以增加农民收入,而且可以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四)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引领农民发家致富。结合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进一步抓好农民专业合作社、各类农民专业协会、农民经纪人队伍建设工作,切实解决农民在就业和生产经营中缺信息、缺销路、缺保障等问题,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促使农产品在流通环节增值,增加农民收入。
(五)加强土地流转。在不改变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让农民自愿以土地使用权入股或者以其他的形式组织农民自主成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实现比家庭经营更高形式、更大规模的农场经营模式,可以跨组、跨村或跨镇联合。吸纳农民手中的闲散资金,让农民以自愿入股的形式创建农民合作金融组织。解决农民有劳力、有技术、有门路、无发展资金的现实问题。
优质农民增收调研报告(汇总14篇)篇九
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笔者结合____自治州的实际情况,浅要地分析农民增收的途径及相关财政政策。
从____自治州的实际情况看,农民增收主要是通过以下几条途径:
(一)各项惠农政策落实到位。近年来,中央、自治区、自治州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为了认真落实各项惠农补贴政策,确保农牧民增收。20__年共兑付粮食直补1150万元、农资综合直补981万元、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补助5838万元、良种补贴1274万元、能繁母猪补贴268万元、棉花良种补贴1274.8万元、特色农作物良种补贴120万元。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据实核定各项惠农补贴的发放项目和标准,并张榜公示,接受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监督。确保了党和国家的各项惠农政策落在实处,把党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在全州范围内逐步建立农民种粮补贴及相关信息统计制度,积极推广“一卡通”,进一步规范对农民补贴管理。同时,为了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全州实现了涉农收费和村委会财务公示制、农村报刊征订限额制、五保户、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等制度,使得涉农收费为得到了规范。
(二)加强农民培训力度。全州财政累计投入了148万元,举办“新型农民科技”和“阳光工程”培训,通过培训,使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力度得到加强。据统计,20__年,农民培训人数达57000人次,通过培训,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8708人,全州外出务工人员达到14248人,实现打工收入1.65亿元。
(三)做好板块建设。____自治州属典型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春季升温快而不稳,秋季短暂而障温迅速,多晴少雨,空气干燥,风沙较多。根据气候条件,南五县市即库尔勒、尉犁、轮台、且末和若羌非常适宜棉花、香梨、杏、红枣、蔬菜等作物的生长,也是冬麦、正复播玉米为主的板块,北四县即和静、和硕、焉耆、博湖非常适宜小麦、玉米、甜菜、工业番茄、加工辣椒、大瓜、酒花、孜然等作物的生长,也是冬麦、正复播玉米为主的板块,成为农民增收的途径之一。
(四)促进科技推广。20__年,全州财政累计投入了425万元,在全州范围内全面推广测土配方、农业避灾减灾和良种推广应用等技术,并开展了林药间作、果粮间作等种类的高校种养模式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通过实施科技进村入户工程,使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20__年全州财政累计投入3.61亿元,用于农牧区生产发展和促进农牧民增收。重点用于农林水牧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病虫害、牲畜疫情控制、农村饮水安全、乡村道路等,进一步推动了农业生产,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大力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不断提升项目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20__年全州共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18个,项目计划总投资1.78亿元,项目规模和资金总量继续位居全疆首位。
一是要整合财政支农资金。按照《农业法》的规定,逐步把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纳入公共财政的支出范畴,确保财政对农业资金投入的增加,力争做到五个方面的倾斜:即向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倾斜、向农村科技、教育、化文、卫生事业倾斜、向农业产业化尤其向龙头企业倾斜、向扶贫攻坚项目倾斜、向农村生态家园建设倾斜。各级财政部门要进一步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体制,取缔不合理收费,加大财政对农民的直接补贴,提高农业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提高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和财政资金对农业的贡献率。
二是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把农村的富余劳动力吸引到农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来;加大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科技的贡献率,为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通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三是要支持农村产业化经营,培育支柱产业和龙头企业,增加农民收入。在支持粮食生产、保证粮食增产和安全的基础上,重点支持竞争力、成长性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示范基地,积极探索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的产业化之路,能带动农民致富,能让农民得到实惠。围绕棉花、粮食、林果、畜牧、饲料四大基地建设,坚持因地制宜,走一乡一业或一地一品的优势发展之路。找准优势,集中财政支农资金重点投入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品种。(1)大力支持发展特色林果业和特色畜牧业,如发展优质水果新村、工业番茄新村、品牌辣椒、乳汁品新村等;(2)支持产业发展资金要重点用于龙头企业做强做大,自创品牌。基地建设逐步由分散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3)支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检验体系建设,加强抽查检测工作,严格标识管理,为基地发展无公害农产品提供技术支撑;(4)在坚持“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加强农业产业化中介服务组织的建设,建立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四是要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各级财政部门要积极支持相关部门建立劳动力市场,提供准确用工信息;根据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制定的培训计划,积极落实资金,加大农民工的培训力度;对务工经商回归的创造人员,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和优惠政策,培养一批优秀的企业家。加快城镇化进程,引导涉农企业向交通便利、基础条件好、有发展潜力的小城镇和里聚集,促使农民就近转入小城镇就业。
五是要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机制。为了增强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和劳动效率,各级财政部门要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以城乡一体化为导向,坚持分阶段分项的原则,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建立起集养老、医疗、最低生活保障等多层次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1、支持农村卫生医疗事业发展。逐步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面,对农村弱势群体开展医疗救助,对特别困难户和五保户看病给予政府补助;进一步完善农村卫生医疗覆盖网络,提升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优化和改革农村公共卫生管理体制,完善农村公共卫生的财政保障体制.
2、建立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扩大保障范围,实行五保户应保尽保。探索建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以个人、集体和政府三方共同筹资的农村基本养老保障制度。
加大农村五保供养的自治区、地州、县三级财政投入。建议每年增加自治区、地州、县三级农村五保供养专项补助资金纳入财政年初预算基数;建立农村五保供养资金的自治区、地、县三级负担机制。为确保五保对象的基本生活,督促当地政府切实把好农村五保对象的政策关,建议根据实际资济安排情况,按比例建立农村五保资金自治区、县三级政府分级负担的机制;建立农村五保供养资金的财政社保资金专户。参照养老保险,下岗基本生活保障和城市居民最底生活保障资金的管理模式,将农村五保供养资金纳入国库内财政社会保障补助资金专户,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切实保障农村五保供养资金的安全、完整、及时;根据实际确定集中供养与分供养比例。集中供养率的高低,必须考虑当地农民的生活习俗和农村敬老院的承担能力。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部分五保对象并不愿意进敬老院集中供养,应将当地农村经济水平,财政支撑能力与五保政策相结合相协调,逐步提高集中供养率。当前应坚持生活不能自理或特困五保老人优先入院的原则;集中力量对五保对象进行重新清理。根据国务院《农村五保供养条列》的有关规定,对实际享受的农村五保对象重新核定。不符合五保供养条件的,应取消其五保供养待遇,如生活确有困难可及时纳入农村特困救助范畴。
加强建立和实施农村低保制度。各级要力求在深索中求完善,在造作上求科学,在管理上求规范,不断加强农村低保工作规范化建设。
1、明确责任,进一步完善工作制度。各级要主动适应低保工作需要,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加强调查研究,制定农村低保对象家庭收入核实核算、申报审批、资金发放、资金监督管理、低保对象动态管理、建立档案等方面的办法和制度,确保低保工作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还要建立完善农村低保工作定期抽查制度、统计报告和公示制度。
2、准确核定低保对象,合理确定低保标准。准确核定低保对象是农村低保工作的核心。按照“低标准、广覆盖”的要求和应保尽保的原则,上级决定将年人均纯收入700元以下的农村贫困[文秘站-您的专属秘书!]人口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采取“实际补差”的办法,确定农村低保对象家庭人均纯收入后,以每人每年700元为农村低保保障标准,差多少补多少,进一步农村低保对象的生活水平。
3、严格工作程序,做到应保尽保。各级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必须严格按照低保工作程序,重点对农村低保保障对象的认定、申报审批程序、“民主选举”公示及健全农村低保审批制度等各项工作做出详细规定。农村低保要“集体研究、政务公开、张榜公示、规范操作、严格把关”的工作责任制度,规范和加强农村低保工作的运作程序,一定要做到责任到人。
4、加大财政投入,强化资金监管。各级一定要落实配套资金,规范管理和监督建立公共财政筹资渠道,加强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是做好农村低保工作的重要保证。各级财政部门一定要做到农村低保资金纳入财政预算,财政专户管理,专款专用,通过金融机构直接、及时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金支付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账户。同时要做到严格资金管理,落实制度,堵塞漏洞,从严要求,从严管理,绝不允许发生挤占、挪用、截留和虚报冒领等违规违纪现象;严把申请审批关,坚决杜绝“人情低保、关系低保”,坚决杜绝混吃低保、骗吃低保现象,不准优亲厚友;经常开展专项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确保资金安全运行。真正能做到“公开、公平、公正”,推行农村低保工作健康发展。
优质农民增收调研报告(汇总14篇)篇十
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当前农村工作的主要目标和中心任务。前些年,**县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收到了明显成效,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较快。20xx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459元,比上年增加424元,增幅达21。今后一个时期,要继续抓住国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的有利时机,积极拓展农民增收空间,精心挖掘农民增收潜力,力争农民人收入有较大幅度增长。
特色就是生命力,就是竞争力。要坚持因地制宜,突出自己的特色,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多”的独特优势,建好一批特色产业基地。一是扩大基地规模。按照“扩面积、攻单产、上品质”的要求,着力做强做优柑桔产业,重点抓好扩园、改品,培育高产示范园,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和效益,争取柑桔总产达到30万吨,产值达到3亿元;大力发展有机茶和良种茶,力争茶叶总产达到11万担,产值达到1.2亿元,建设全国有机茶生产大县和湖南茶叶第一县;稳定高山蔬菜面积,扩种城郊蔬菜,建好刘家坪、中渡口和南台山三个大棚设施蔬菜基地,力争蔬菜面积达到10万亩,产值达到1.2亿元;按照“科技兴烟、政策扶持、扩大面积、提高品质”的要求,合理布局烤烟生产基地,使烤烟扩种到2.5万亩,产量达到6万担,建设全国烤烟基地县;依托双佳农牧、九峰实业和北山牧业进一步发展家禽、生猪、马头羊三个亿元养殖产业,重点培植养殖小区,力争出笼家禽20xx万羽、出栏生猪75万头、马头羊产业有较大发展。二是建好种苗基地。采取“政府扶持,企业运作”的方式,建好国家级柑桔无病毒苗圃、无性系良种茶繁育中心、草食动物良种繁育基地、生猪良种繁育基地、家禽良种繁育基地,重点搞好良种牛羊的杂交繁育,推广二元母猪、三元杂交猪,加快全县种养业的品改进程。三是改善基地条件。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导向作用,集中农业开发、扶贫开发等方面的专项扶持资金重点投向产业基地,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基地抗灾能力,保证农民旱涝保收。
发展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是农村经济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近年来,**县农业龙头企业有所发展,出现了2家省级、3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和67家年产值过百万的企业,带动了农民增收。但与先进地区比,差距仍然比较明显,要进一步把发展农业企业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民增收的一项重大举措,切实加大领导力度和政策支持力度,着力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抓技改,解决农业企业层次不高的问题。大力扶持主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引进新工艺、新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实现大宗农产品由初加工为主向以精深加工为主转变,由低附加值产品向高附加值产品转变。二是抓发展,解决农业企业规模不大的问题。大力开展农业招商引资,广泛吸引国内外大公司、大集团、大企业、大老板投资兴办农业企业,积极为其提供政策优惠、税收优惠、用地优惠和贷款优惠,力争每年每个产业新发展或引进1家以上产值过千万元的农业企业,确保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加工能力在现有基础上有较大幅度提升。重点要发挥柑桔加工企业的作用,推行“三分两扩”(分级采摘、分级销售、分级包装、扩大加工、扩大出口),力争柑桔商品化处理率达到40,出口由达到3万吨。三是抓机制,解决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不紧的问题。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是农民增收面临的难题,也是农民增收的关键。要充分发挥服务与引导作用,积极推行“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协会农户”等行之有效的模式,学习双佳模式,推介双佳经验,形成双佳效应。
优质农民增收调研报告(汇总14篇)篇十一
近日,市政协组织了调研组,对我市农民增收问题进行了调研。通过调查,我市在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一定成效。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997年的2748元,提高至2003年的3556元,年均增长4.4%。全市农村税费改革后,当年为农民减轻负担1.83亿元,人均减负率达65%。
近年来我市农民收入虽逐年有所增长,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年扩大,农民增收难度加大,“三农”问题日显突出,主要表现在:
1、城乡居民收入反差大。从1997年到2003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七年共增加808元,年均增长4.4%而同期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加3923元,年均增长9.6%,两者相差5.2百分点。两者增量比较,前者是后者的4.9倍。
2、农民增收渠道少。据调查,我市农民收入主要来自于种植业,从乡镇企业及村组集体经营收入减少,2003年农户经营农业收入占总收入的55%。个别县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烟叶,收入结构单一,万一烟叶滑坡,就难以保证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
3、农业增产不增收。据调查,近年来,农业技术没有新的突破,粮食及经济作物的品种没有更新,虽然农产品在量上有新增加,但由于品质结构没有改善,优质农产品少,市场卖价低,造成增产不增收。
4、农民收入不稳定。近年来,由于水灾、旱灾、风灾等自然灾害频繁,加上市场价格波动大,农业是弱质产业,抗御自然风险、市场风险能力弱,给农民增收造成不稳定性。
5、农民收入不平衡。调查中发现,凡文化程度高,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多数从事二、三产业致富;而从事纯农业的农民多数文化程度低,增收渠道窄,外出打工的机会少,家庭收入低。调研组在市区对近郊4个村11家农户进行调查。这里条件虽相对较好,但人均收入只有2570元。大田县目前农民人均收入在2500元以下的村有34个,3.07万人。
6、农民收入入不敷出。从统计数据上看,虽然农民收入逐年有所增加,但大多数农民收入基本只能养家糊口,生活并不宽裕,有的还比较贫困。特别是农村医疗、教育和人情费支出不断加大,造成收支极不平衡。如现在农村没有医疗保障,农民生小病一般不敢上医院求医,若遇大病就得举债治疗,造成因病返贫。农村孩子上大中专学校,每年需支出6000元以上,还有红白喜事年支出约1500元至3000元,占农户年现金收入的20-30%。
1、农业内部结构调整滞后。我市农业结构调整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头戏,但由于缺乏宏观指导,一些地方在结构调整中出现了政府越位、农民失位问题;有的地方把调整结构片面理解为“减粮扩经”,不是在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上做文章,而是把精力放在数量增减上,结果造成市场压力,农民吃亏。
2、农业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目前我市列入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虽然有50家,但多数企业存在:一是规模不大,带动能力弱。如一家蔬菜加工企业年销售收入只有80万元;二是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连结不紧密,没有很好地解决“利益共享,风险共担”问题;三是不少龙头企业尚未建立自己固定的“生产基地”;四是龙头企业经营粗放,现代经营理念差,依靠科技开发新产品能力低。
3、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由于历史原因和投入主体还存在“等、靠、要”的思想,我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尤其是水利设施比较陈旧,直接影响农业增效、农民增收。2003年的百年大旱全市仅农业就损失15.02亿元。农村道路的路况差、等级低、且多数无人养护,由于交通不便,运输困难,一些地方买难卖难现象突出,直接影响到农民增收。
4、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目前,为农民服务的机构和队伍出现萎缩。“线断、网破、人散”的现象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农业155”和村会协作等有效载体,在一些地方仅流于形式,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科技、法律、信息、营销、劳动力转移等中介组织有待建立健全,相关协会的作用、潜力也有待进一步挖掘和发挥。
优质农民增收调研报告(汇总14篇)篇十二
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建立“新农村建设”长效机制的关键。而农业生产资料是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构成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其价格变动直接关系农民的生产收益和对生产的积极性。近年来,由于受市场供求关系以及成本推动影响,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大幅度上涨,直接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间接加重了农民负担,从而抵消了国家惠农政策带给农民的部分实惠,严重制约了农民的增收幅度。
一是农业生产成本升高,降低了农业生产效益。以__为例,20__年每吨二胺价格在1600元左右,到今年已上升到3000元,两年上涨1400元,涨幅达87.5%;20__年每吨尿素价格在1500元,现在涨到2750元,两年上涨1250元,涨幅达83.3%;其它复合专用肥料上涨在600—1000元之间。农药价格也有不同程度地上涨,在20__年基础上,平均涨幅30左右。农用柴油从20__年每桶600元,上涨到现在每桶900元,涨幅50%。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直接影响了农民收入。以__为例,20__年玉米平均亩产900斤,按照当时价格每斤0.40元计算,亩收入360元,扣除亩成本150元,亩效益在210元左右,而现在平均文秘站:亩产不变,按现价0.45元计算,亩收入405元,每亩投入成本至少需250元,亩纯收入155元,与前两年比,每亩反而少收入45元。20__年水稻亩产量1000斤,按当时价格每斤0.80元计算,收入800元,扣除亩成本200元,纯收入600元,而现在产粮还是1000斤,亩成本达到350元,按现价每斤0.90元计算,亩收入900元,扣除成本后只收入550元,比以前还少收入50元。由于农用生产资料价格居高不下,造成生产成本上升,投入产出效益下降,农民增产不增收的现象比较突出。
二是弱化了农业税减免和粮食直补政策的实施效果,降低了农民农业生产积极性。近几年,国家出台了许多亲民、扶民、惠民政策,特别是实行“一免两补”政策以后,广大农民得到实惠,种植积极性高涨。但是,部分农户经过算帐对比,却感到实惠“不实惠”。其主要表现在粮食价格较低,农用生产资料价格猛涨,部分抵消了国家政策优惠带给农民的增收效果,细算账增加收入的幅度不大。以__为例,国家免征农业税后,每亩少收35元;实行“两补”每亩补贴30元左右,农民每亩直接增收65元,但因农资涨价,平均每亩抵消约50元,相比之下,农民增收幅度不大明显。这种情况势必对农民种田的积极性造成不良影响,威胁粮食安全。
三是降低了农业投入的数量和质量,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未来增长潜力。由于大部分农户自身积累资金有限,在农资价格增高的情况下,投入能力进一步弱化,许多农民尤其是低收入农民,维持简单的再生产已经不容易了,农业高投入就更是奢求,购买质低价廉的农资或不购买农资成为他们不得以的选择,从而使农业生产投入标准降低。同时,农资涨价也挤占了一些农民准备用于其他致富途径和发展项目的资金,使增收渠道变窄,只能靠单一种植业来维持收入。
第一、强化监管,控制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农用生产资料控价,应把握住四个环节。一是控制生产环节。增加对农业生产资料生产企业的资金和政策扶持,参考市场原料价格,适当给予税收优惠及补贴,控制对于因原料价格上涨,造成企业生产成本提高,引起的出厂价格上涨。二是控制流通环节。加强改善营销渠道,大力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立新型农村市场流通网络,整合销售资源,逐步向直销方式过渡,减少销售层级,控制销售环节加价率。三是控制使用环节。政府组织协调农技推广部门及农资生产销售企业,加强农资使用的培训指导,如测土施肥技术,可以做到科学施肥、有效施肥,减少化肥浪费和污染,引导农民对农资的科学投入,提高农资的利用率,增加投资效益。适当时机可对农民直接进行农资价格补贴。四是加强价格监督管理。有效发挥工商、物价、技术监督等行政部门的作用,严格监督和控制生产环节、流通环节、销售环节的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科学制定农业生产资料最高限价,严厉打击生产企业随意加价、经销商囤积居奇等的非法牟利行为,真正把农用生产资料价格降到最低标准,让农民得到实惠。
第二、继续加大“惠农”力度,提高补贴标准。近年来,国家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并取得积级效果。但是,由于物价的上涨,尤其是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抵消了一部分政策优惠,因此,建议国家从粮食安全的角度、协调发展的高度,实施综合调控政策,继续大力向农业倾斜,在农用燃油等生产资料上给予一定数量的资金补贴,以此降低农业投入成本,提高农民经济收入。
第三、转变政府职能,侧重对农服务。作为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县份,要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及涉农部门的职能作用,尽快进入角色,找准定位,在加强对农业生产的领导的同时,侧重搞好全方位的服务。深入开展科技下乡、政策下乡活动,从农民实际需要出发,为他们排忧解难,真正帮助农民解决一些实际困难,解决一些制约农业发展的难题,尤其要千方百计帮助资金短缺的农户解决生产资金,不断加大农业生产投入力度,确保粮食增产、增效,农民增收。
第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的完善与否直接影响农业产出,对农民增收有很大影响。建议国家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重点支持农村“六小”工程以及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种子工程等项目建设。将农业综合开发资金重点用于粮食主产区中低产田改造和中型灌区建设,国有土地的有偿使用收入也应重点向国家确定的粮食主产区和产粮大县、基本农田保护等方面倾斜。筑牢农业基础,增强农民增收后劲。
优质农民增收调研报告(汇总14篇)篇十三
今年十月中旬,我们就如何促进农民增收问题进行了认真调研,先后在全镇9个行政村通过召开座谈会、查阅资料和年报、问卷等多种形式,围绕农民收入现状,制约农民增收的因素以及增收的途径、举措等,进行广泛深入的调研,力求找到制约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各种困难,破解农民持续增收的难题。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今年以来,我镇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农业农村工作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个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核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落实政策为动力,坚持大力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切实控减农民负担,农业农村经济呈现出稳定增长的良好势头,虽然经受了去年“7.28”水灾的影响但我镇农民收入还是大幅度提高。
1、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增长。xxxx镇辖9个行政村,136个村民,4027户16021人,现有耕地9311.5亩,20xx年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4270.9万元,人均纯收入1935元,比20xx年净增203元11.7个百分点,继上年以10.6%的速度快速增长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
2、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从20xx年我镇经济发展状况的组成机构看,劳务输出收入为1009.3万元,净增119.8万元,增长13.7个百分点;农业总产值4097.2万元,净增803.6万元,增长24.4个百分点;农民家庭经营收入仍然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主要来源,且增速明显加快。二、三产业收入也明显增加,尤其是马蜂沟和黄龙洞农家乐开张营业,为当地农民增收注入了新的力量。
强化承包管理、强化财务管理、提高村务公开水平、积极实施实事工程,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深入开展扶贫工作,一大批贫困户家庭解脱贫困。所有这些,对促进农民增收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制约农民收入增长也就是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通过调研,我们发现目前制约我镇农民增收的因素及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民素质普遍偏低已成制约农民增收的瓶颈。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制约了先进技术和装备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农民素质不提高就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就会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增收就无从谈起,尤其是目前大多数有文化的青年农民都已外出务工,更使得本地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素质偏低的问题显得较为突出。如何应对发展外出务工和当地人才外流的矛盾已摆在政府面前。
2、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过快制约农民增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农业生产成本就会上升,农业效益必然下降,从而制约农民增收。近年来,在化肥、农药、种子等主要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推动下,我镇农资价格上涨很快,这使农户生产性费用支出大幅度增加,基本抵消了惠农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实惠。农资价格大幅上涨,大大超出部分农户的承受能力,直接挫伤了农户的生产积极性,导致农民对农业生产投入有所减少。因此,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必将会给我市的农业生产造成不利影响。
约经营的路子,小农的粗放经营对于人力和农资都存在着很大的浪费,必须走节约成本以增加效益的路子。
4、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发展后劲不足。多年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帐较多,很多地方的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都不尽完备,还有很多设施已经严重老化,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极大隐患。去年我镇遭受百年一遇的“7.28”水灾更是对我镇农业基础设施造成了极大损毁,虽经镇政府积极努力、多方筹资现已将大部分水毁农业基础设施得以重建,但由于工程量大,资金缺乏,还有很多农业基础设施急需恢复。
5、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较低,带动农民增收的能力不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普遍存在数量少、规模不大,综合实力偏弱,市场竞争力不强,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尚未形成品牌和规模优势,与农民之间的利益联接机制不健全、不紧密,带动农民增收、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能力弱,这些制约着我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农民收入的进一步提高。
6、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一是乡镇直接服务农民的基层站所管理体制有待于进一步理顺,工作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创新。乡镇农技人员普通年龄较大、知识老化、部分乡镇缺员严重。二是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无力承担服务的职能。村集体经济实力薄弱,也无力开展必要服务,村级统一服务的水平难以提高。三是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经费投入与保障严重不足。农业新技术项目的试验、示范、推广和培训工作难以正常开展,农民缺乏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指导,农业信息化程度比较低,对新产品、新技术、新知识了解甚少,获取信息的手段还比较单一。四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亟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解决农民增收问题,事关全局,意义重大。这既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当前紧迫而繁重大的政治问题。要“富民强镇,率先崛起”,必须首先引导广大农民走上富裕的轨道。针对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1、“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素质问题,素质问题的核心是教育问题。一方面加大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拓宽培训范围和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办不同层次的、更能贴近富余劳力的“实际、实用、实效、实惠”的实用科技培训班,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促进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围绕促进生产发展、农民增收,做好各类实用技术的培训、推广和应用工作,提高农民科学种田的技能。要充分发挥科技示范户的辐射带动作用,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质量。要正视农民素质的差异,加大宣传教育,推动观念更新,给农民讲市场经济,讲外面的世界,让群众看到差距,奋起直追,树立发展的决心和信念,营造发展经济的良好社会氛围,推动新一轮的思想解放,为农民增收创造主观条件。
2、加大对农业生产资料的调控力度,加强对农资市场的管理。要严格控制涉农物资的价格水平,侵吞因农产品价格上涨所给农民带来的利益。首先,认真执行国家的价格政策,坚决稳定农资价格,抑制农资价格不合理上涨。其次,加大对农资价格的检查力度,组织不定期开展农资专项检查,建议由政府牵头,物价、工商、供销、技术监督、农业、等部门齐抓共管、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坚决打击制假售假、哄抬物价行为,坚决维护正常的市场供求秩序。第三,加强化肥市场和价格的监测。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化肥生产,市场供应和价格的监测,全面掌握化肥生产、库存和化肥成本价格变化情况,及时采取措施,保持市场和价格的基本稳定。
3、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新机制。一是积极探索以土地股权化等方式分离土地所有权、经营权和使用权,采取转包、转让、租赁、土地入股、抵押、技术承包和土地融资等多种办法拓展土地流转途径。二是引导农户将承包土地统一入股土地股份合作社,开展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试点工作。三是提高规模经营水平,积极探索各种形式的规模经营模式,鼓励农村种田能手、专业大户和各类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流转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开展土地规模经营。四是建立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机制,维护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五是进一步做好农村劳动力和农村人口转移工作,支持鼓励农民自愿放弃承包土地,积极探索建立有效的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鼓励更多的农民进入城镇转变身份,推动农村规模经营发展和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有序转移。
4、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为农民增收夯实基础。一是针对我镇实际状况,将全镇工作重点和政策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倾斜,迅速恢复灾后重建,安定民心。二是采取“以奖代补”、“以钱养事”等形式搞好农田水利、道路和文化、环境卫生设施建设,强化政策资金的导向作用和使用效益,引导农民自愿出资出劳,调动农民建设农业基础设施的积极性。三是积极拓展农业机械作业和服务领域,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力推广节本增效机械化技术,落实相关扶持政策。四是推进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和农村环境治理。
5、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提升特色产业水平。一是大力推进农业内部结构调整,扩大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基地规模,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培育发展农村主导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形成了“一村一品”农业新格局。二是坚持以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大力培育名特优农产品加工产业,培育、扶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序。三是鼓励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争创农产品名牌和驰名商标,加强安全农产品申报认证工作,申报成功的建议给予一定的资金奖补。四是加快开发农村旅游项目,探索农业产业与旅游产业结合发展的新型经济,走观光休闲农业和生态旅游相结合的发展之路,积极吸收以前本镇优秀项目经验,推陈出新,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推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
6、加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增强为农服务的能力。由于农业是弱质性、公益性的基础产业,如果完全依靠市场机制,难以实现现代农业建设的快速发展,因此,政府必须进一步加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职能作用,给予必要的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等支持,为农民增收提供有力支撑。一是整合乡镇基层站所管理职能,理顺管理体制,切实加强和充实乡镇基层站队伍,进一步优化队伍结构。二是积极争取各级的偿债资金,多渠道化解村级债务,减轻村级集体组织压力。三是在农村公共服务领域内适当引进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提高了农村公共服务生产和提供的质量和效率。四是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农业技术措施推广力度,把新技术、新品种带进来。五是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解除农民后顾之忧。
优质农民增收调研报告(汇总14篇)篇十四
自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开展以来,福山村紧紧围绕“多为群众办实事、脚踏实地谋发展”这一主题,结合福山村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村两委班子成员积极成立领导小组,对村里定单农业发展进行了专题调研活动和研讨交流。调研小组深入到甜菜种植区对有关调研内容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次调研对村干部、党员、村民代表、村民小组长、种植户,采取了召开座谈会、个别走访等形式,深入开展调研。先后开展村两委班子、党员、村民代表、服务对象及设施农业大户座谈会3次,累计参加人数达78人,深入到甜菜种植区走访甜菜种植户97家,以不同形式和方法征求村民意见和建议,查找制约本村发展的突出问题,问计于民。按着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要求,从实际出发,全面分析存在的问题,综合各种因素提出解决办法,充分认识已具备的优势,就如何发展定单产业和促进农民增收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
隆昌镇福山村位于巴林左旗最南端,东和阿旗天山镇接壤,南和阿旗双胜镇相邻,全村所辖5个自然村,村委会所在地为大营子。总面积为2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为7523亩,其中水浇地面积为5850亩,现有林地面积5500亩,草牧场面积13985亩。全村下辖1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为20xx人,共有党员36名,福山村现任“两委”班子由4名常设干部和一名非常设干部组成,现有村合作经济组织一个和各类产业协会3个。
福山村党支部与村委会紧紧围绕“多为群众办实事脚踏实地谋发展”这一主题以项目建设、农业产业化工作为重点的总体工作思路开展工作。村两委班子集中整合人力资源加大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化经营工作力度使全村的各项工作健康有序、协调发展。
(一)打造农业定单产业、确保农民增收。
在镇党委政府和旗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种植甜菜达到600多亩,实现60多万元的订单农业收入。,在特殊之年,为使农民稳定增收,隆发村积极大胆扩大甜菜种植面积,使甜菜种植扩大到了4000多亩。同时,为确保甜菜种植户取得更好收益,我们为甜菜种植户聘请技术员实现甜菜的纸筒育秧栽培,保证了甜菜更高的成活率,减少投入之初的成本和风险。近年来,尝到了种甜菜甜头的福山村农民,开始规模化种植甜菜,通过村领导牵线搭桥,与林西糖厂签订甜菜种植合同,协调在我村建起了甜菜收购站。今年全村种植甜菜4000多亩,产量达xx0吨。,仅甜菜种植一项全村实现收入达到560万元,人均增收2758.13元。今年大灾之年我村实现了“灾年不减产”,确保广大种植户收益。
(二)便利的交通与优越的资源优势。
福山村地处巴林左旗最南端,东和阿旗天山镇接壤,南和阿旗双胜镇相邻。周边与多个地区相邻,这为甜菜能够对外运输提供了方便的条件,也为能够打开属于自己的销售市场创造的基础条件,使往来于此的客商愿意在此购买甜菜。同时,全村有耕地面积5850亩,为甜菜种植需要大量的水分灌溉提供了充足的水资源。福山村根据村实际情况村委会与其他地区糖厂积极联系,在福山村建立甜菜收购站,这样既方便了村里4000多亩的甜菜就地销售问题,也解决了群众因为甜菜外销路程远费用高的难题,为群众的甜菜销售解决了后顾之忧。
(三)甜菜品种优良,为打开销售市场奠定基础。
福山村生产的甜菜含糖量可以达到最高水平,纯度达85%左右,整个地块有80%以上植株。块根重和含糖均达到制糖标准要求,块根中非糖成分含量低,纯度达到80%以上。根据每块地甜菜的具体情况福山村合理地确定收获期,安排收获顺序,使甜菜可以获得较高的产糖量,提高甜菜质量。合理的技术耕作与收获时间安排使福山村收获了可以酿造出糖色洁白、有光泽,水溶液透明无杂质糖的优质甜菜。优质的甜菜为福山村打开属于自己的甜菜市场奠定了最基础的条件。
(一)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效率低下。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一直不足,财政对农业基本建设的投资力度也弱。由于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普遍落后、老化陈旧,很难对农业生产提供持续的保障和促进作用,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也大幅下降。目前,除少数有条件的种植户采用机械挖掘外,一般都采用畜力收获或手工挖掘。即用畜力牵引的铲镗犁或翻地犁将甜菜垄行镗15~18厘米。机械收获甜菜,主要采用拖拉机牵引摘掉犁壁的四铧犁或五铧犁进行挖掘,犁铲入土深度20~22厘米,但这种机械化收获方式在村里还是极少数的。这些现状都大大阻碍了甜菜收获的效率。
(二)农民劳动力素质偏低。
由于地处偏远,自然条件较差,农村经济发展一直处于相对滞后的状况,虽然近几年结构调整有了一定的起色,但由于尚未形成气候,农村建设不明显,农村劳动力素质依然还比较低下。突出表现在: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放工,严重地制约了农民的增收。
(三)组织建设依然薄弱。
一是大多数干部思想不够解放,习惯于行政命令,习惯于用计划经济的思维模式去思考问题,工作方式方法局限于思维定势,不善于抓住工作重点,不善于抓住问题本质,因此虽忙得不可开交,但多属疲于应付,工作局面却始终维持旧面貌;二是部分基层干部工作积极性和工作责任心不高。习惯于安于现状,习惯于“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工作上缺乏应有的激情和热情,缺乏扎实的工作作风。有的干部虽然有工作能力但却不愿释放,有的则处于“拨一下动一下,不拨就不动”的工作状态。就其本质上来说还是没有树立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没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是村组干部工作能力普遍不高。村组干部感觉工作不好干,太累太苦却没有工作成绩,难以应付农村工作。
(一)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提质增效。
要切实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把它当成为农民办实事、办好事的“民心工程”,切实抓紧、抓实、抓好。福山村根据村里的实际情况进一步通过与相邻的其他地区协调沟通,通过相互合作,互惠互利将福山村4000多亩甜菜的收获进行外包,不仅解决福山村农民因收获效率低问题,也为能够及时保质保量完成甜菜收获,降低甜菜含糖量损失提供了有力保证。
(二)加大农村文化和技术知识培训力度。
切实重视“新农民带头人”队伍建设。打造一支过硬的“新农民带头人”队伍,是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的突破口,“星星之火”必将形成“燎原之势”。一是出台系列政策措施,吸引一批大中专毕业生等高素质人才,回乡返村任职,使之成为现代知识、市场观念、文明意识的传播者。二是全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农村党员、干部、回乡离退休老干部老教师队伍,成为先进文化、传统道德、社会公德的倡导者。三是精心扶持一批农民技术员、农村骨干、农民企业家、农村经济人、“能工巧匠”等,成为发展农村经济、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带头人。着眼未来,宜积极倡导和大力培养“学习型农民”、“知识型农民”。村级领导及群众应转变观念,把提高群众知识化、现代化、文明化作为工作重点,通过广泛深入的下乡、帮扶、服务活动,在农村大力倡导学习的风气,形成学习的氛围,为农民积极创造学习的条件、学习的环境,帮助农民群众树立自觉学习、终身学习意识,夯实提高农民素质的知识基础。
(三)加强村级组织建设,推动农村民生建设上台阶。
农村村级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农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是我们党联系群众、动员和组织群众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务的根本组织保障。福山村积极组织全村党员通过开展学习活动调研,制定村级组织章程,加强村级组织的核心领导与带头致富作用。另外,通过“进村入户”形式,进行走访调查为能够使村两委班子能够及时、有效解决群众最为迫切的难题提供最新的依据,保证村两委班子能够和谐与群众相处,建立友好福山村,促进福山村各项工作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