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登高教学设计板书设计范文(20篇)

时间:2025-01-24 作者:曼珠

教学计划可以帮助教师有条不紊地组织教学活动,提供指导和参考。接下来是一些成功教师的教学计划案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实用登高教学设计板书设计范文(20篇)篇一

一、导入。

在春意盎然、鸟语花香的春天,人们喜欢到野外去踏春,去感受春天的美丽与生机勃勃。而在秋高气爽的秋天,人们登高望远,饮酒作赋。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诗圣”杜甫一首关于“登高”的诗,诗的题目就是《登高》。

二、品读诗歌。

师: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学习一首古诗,首先就是要进行的朗读,不是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吗?下面我们一起走进文本,品读诗歌。

诵读时请同学们注意四点要求:一是读准字音,二是把握节奏,三是注意轻重,最后要求读出感情。接下来请同学们按照提示的要求自由诵读。

生(自由朗读1分钟左右)。

师:请同学们听一段视频朗读。(展示一段名家的视频朗读)。

同学们听的都很认真,接下来请我们班的同学读一读。(选两位学生进行朗读,师或学生作简评,以鼓励为主)。

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得都很不错,但我认为同学们还可以在这基础上读得更出色。在刚才的诵读提示中,最后一点要求是要读出感情,那么,怎样才能读得更好,更有感情呢?我们知道,诗人的创作往往是为了表达思想和内心的情感需要,或者说,诗人的作品,是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那么,我们了解和把握诗人在诗作中的情感,我们就可以把这首诗读得更好了。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和探讨杜甫在这首诗中寄寓的情感。

同学们都朗读了这一首诗,也对这首诗有了初步感知,同学们能否用一个字或一个词说一说你读完后的整体感受。

生:悲伤、忧愁、孤独……。

师:诗人的悲在诗歌中体现在哪里?或者说诗人悲从何来?

同学们先思考几分钟(停1--2分钟)。

生:分组讨论。(讨论激烈,气氛较好)。

师:讨论结束。同学们坐回原位,请组内选一位代表回答。

生:诗人的悲首先体现在所见秋景的悲,主要体现在首联和颔联上: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师:首联和颔联共写了几种景物(意象),分别有什么特点。

生:八种。有风、天、猿、渚、沙、鸟、落木和长江。特点是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回鸟、落木萧萧和长江滚滚。

师:这些各具特点的意象即诗人所见的秋景之悲是如何体现的.?

生:急风,是说风很大,而且又是秋天的风,这样的风更冷。急风凛冽,不仅吹在诗人身上,更是吹在诗人的心里。

生:天高阔远,在茫茫天地之间,诗人更觉自己的渺小,无限悲凉之情涌上诗人的心头。

生:猿的啼叫是哀伤的。哀猿声声,使诗人悲凉的心境更添一层。

师:高猿长啸,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水经注》)。

生:清渚和白沙。从色调上看,清和白是冷色调,更显环境的冷清和凄凉。诗人触景生情,自然内心也倍感凄凉。

生:这是两只完全不同的鸟。毛笔下的鸟是一只展翅高飞、壮志凌云的鸟(鹰击长空);而诗人笔下的鸟是一只无家可归、低沉徘徊、孤独哀伤的鸟(回鸟徘徊)。

师:看到萧萧而下的落木和滚滚东逝的流水,,诗人又会想到什么?

生:落木即落叶,到了秋天,树叶纷纷落下,意味着生命的终结。看到落叶诗人也感到自己到了生命的尽头,内心无限凄凉。

生:滚滚长江东逝水,东逝的流水会让人想到韶光易逝、人生苦短。孔子在长江边上感慨道:逝者如斯夫(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苏轼在《赤壁赋》中写到: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师:除了秋景之悲外,诗人的悲还体现在哪里?

生:除了秋景之悲外,悲还体现在诗人的境遇之悲,集中体现在颈联和尾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师:诗人的境遇之悲具体体现在哪里?

生:万里悲秋常作客,诗人长年漂泊他乡,壮志难酬,处境艰难。

师:如何理解尾联中的“艰难”一词?(联系课文注解)。

生: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国家**(安史之乱),诗人漂泊在外,生活艰难,壮志难酬。

师:诗人自身处境艰难,还处处为国为民忧心,让我们看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品质。

生:百年多病独登台,诗人年老了又身缠重病。

生:诗人孤身一人去登台,倍感凄凉。

生:潦倒新停浊酒杯,诗人内心愁苦想借酒消愁,可是又患重病,不得不戒酒,本想一醉解千愁,终没有遂愿,心中万千愁绪无法排解,真是愁上加愁。

师:请大家根据下面例子仿写,对诗人的悲进行总结概括,“诗人悲在重九登台,倍思乡亲”。

生:诗人悲在老年孤独,重病缠身。

生:诗人悲在孑然一身,独自登台。

……。

师:正如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所评:

系舟“万里”,故乡渺茫,此其一;“悲哉秋之为气”,节令凄凉,此其二;

“常”年如此,不知其终,此其三;异乡“作客”,寄人篱下,此其四。

“百年”一生潦倒,此其五;体弱“多病”,缠身不愈,此其六;

孑然“孤”独,此其七;重九“登台”,倍思乡亲,此其八。

师:对诗人的情感把握和了解了之后,我们能否把这首诗朗读得更好呢?

同学们先来欣赏一段视频朗读。

刚才这一段朗读与先前的一段朗读,哪一段读得更好,请同学评一评。

生:这一段朗读比先前一段朗读读得更好,语调更低沉哀婉、情感更凄凉。

师:我们班的同学是最棒的,相信同学们一定也能读得很好。

(指名1--2名学生朗读或让开始时读过的学生重读,再让学生自己点评。)。

师(小结):全诗借登高所见萧瑟、悲凉秋景,抒发作者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悲伤之情。用了借景抒情(秋景之悲)和直抒胸臆(境遇之悲)的抒情方式。

三、延伸拓展。

有古语说“女伤春,士悲秋”。(展示几幅秋之悲凉的作品,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浔阳江头夜送客,风叶荻花秋瑟瑟”等,让学生感悟“悲哉秋之为气”。)。

四、作业。

1、收集杜甫诗歌中的名句,并把它积累起来.

2、课外收集并赏读杜甫的诗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选择诗句中你最喜欢的一句,用散文话的语言描述出诗句的意境,要求不少于150字。

实用登高教学设计板书设计范文(20篇)篇二

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诗歌创作背景。

2.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3.诵读诗歌,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教学重点:

掌握诗歌鉴赏的三种方法。

诵读诗歌,体会作者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方法:诵读鉴赏法、合作讨论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音像资料。

一、“飞花令”形式导入。

规则:先指定一位同学说一句关于秋天的诗,再由其指定其他同学接力。

二、整体感知:

首先,听录音朗读,注意节奏和读音。

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思考:本文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找一生示范朗读,另找一生评价。明确:(景物)描写、抒情。

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用诗中的一个字来回答。

生:悲。

分析“哀”、“苦”、“恨”与“悲”哪个更适合作诗眼。

明确:“悲”是作者直接抒发情感的表现,“苦”、“恨”和“哀”都是作者间接抒发情感的表现,因此用“悲”字更恰当准确。

师:这是诗的感情基调,即诗眼。

三、写作背景。

师:请学生回忆作者的生平事迹。

明确:杜甫诗歌创作风格:沉郁顿挫。在初中学过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体现了诗人具有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情怀。

本诗的写作背景:这首诗是767年作者流落夔州时写的。“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但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好友李白、高适和严武相继去世,此时恰逢九月初九,杜甫登高写下了这首诗。三年后,杜甫病死在离开四川的途中。

总结鉴赏诗歌的方法之一:知人论世法(并板书)。

四、分析意象。

师:作者“登高”看到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同桌之间讨论。

生2展示。

明确:景物特点。

风急。

天高。

猿啸哀。

渚清。

沙白。

鸟飞回。

落叶无边萧萧下。

长江不尽滚滚来。

师:补充意象和意境的概念、“落木”和“落叶”的区别。

明确:意象:诗歌中具体的融入了作者思想感情的人、物和景等;

意境:作者将自己的情感通过生动的画面表达出来,达到“内情”与“外物”统一而具有艺术感染力的境界。

“落叶”给人一种枝繁叶茂之感,“落木”给人一种干枯干燥的感觉,因此用“落木”更符合秋天的特点。总结鉴赏诗歌的方法之二:由象入境法(并板书)。

师:找一生朗读描绘画面的文字,请大家闭眼,试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诵读指导:首联两句,“风急”——要读得很凄凉,似乎在唇齿间颤抖的读出来;“天高”——调子要很高并带拖腔;“猿啸哀”——要有欲哭的感觉;“鸟飞回”——联想到作者,孤独漂泊、远离家乡,他还有回到家的那一天吗?!

颔联两句,要将苍凉之感和旷达之悲读出来。

五、体会情感。

师:宋代罗大经曾说颈联含有八层意思,你能读出几层意思来?

生3展示。

明确:万里—地之远也;

秋—时之凄惨也;

作客—羁旅也;

常作客—久旅也;

百年—齿暮也;

多病—衰疾也;

台—高炯处也;

独登台—无亲朋也。

师:点拨通过具体的字词来体会作者的情感。总结鉴赏诗歌的方法之三:情景交融法(并板书)。

诵读指导:“万”“悲”“常”都要重读。读“万”,开口要大,腔调要拖长,以描绘遥远之状;读“常坐客”,要倍感自己身世凄凉。“百年多病独登台”,要深感自己多病孤独,形单影只,无所依傍。“百”“多”“独”都要重读,其中“独”字要读得特别痛苦。

最后一联,“艰难”要读得稍慢、稍低,“苦恨”要快、要高,要特别重,从牙缝中吐出这两个字;“繁霜鬓”又要稍缓,但声音不能低。当读“新停浊酒杯”时,把欲罢不能的情绪表达出来。

六、课堂小结1.情境式默写(ppt15中几句话对应的诗句)。

2.背诵全诗。

七、课后作业。

根据本课学习的几种方法,自学《秋兴八首(其一)》。

实用登高教学设计板书设计范文(20篇)篇三

2、初步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4、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一、导入新课。

二、请同学们诵读,再请两位同学来诵读,点评同学们诵读时对感情的把握。

播放诵读flash,请同学们评价读得如何?没有什么感情。

三、杜甫生平介绍(以《二泉映月》为背景音乐)。

四、写作背景:

杜甫写这首诗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仍是一片混乱。在这种情势下,他只得继续“漂泊西南天地间”,在“何日是归年”的叹息声中苦苦挣扎。时代的艰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他为了排遣郁闷抱病登台。

五、了解了作者的生平,请同学们诵读全文,把握感情。配以音乐《二泉映月》。

播放配乐朗诵的录音,请同学们评论其感情。

其实,“言为心声”,诗人在写诗的时候已经把感情融于笔端,从他的诗就可以体会他的内心。现在我们就通过杜甫的诗来进一步了解他的内心。

六、分析诗歌。

1、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1)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生:六种。风、天、猿、渚、沙、鸟。十四字写六种景,语言有什么特点?很凝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急风、高天、哀猿、清清、白砂、飞鸟,各给人什么感觉?设身处地想想。使人感到非常冷,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

李白《早发白帝城》:“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全是欢歌笑语,不见半点伤心,是因为李白的好运与老杜的潦倒天差地别之故。

秋天有人觉得秋高气爽,秋风让人清爽,杜甫的冷一是因为他是个多病的老人,所以身体冷,而主要是内心的冷。心寒。猿的哀声也主要是他的心哀。

毛主席笔下的鸟是充满活力和朝气的鸟。王维笔下的鸟是悠闲自在的鸟。因为毛主席当时正处在立志改造中国的青年时期。王维特别向往幽静的大自然。

杜甫笔下是“鸟飞回”,有几只鸟?一只,把‘回’变成了‘来’,这有什么不同?”“回”说明鸟在盘旋。曹操的《短歌行》“‘绕树三匝,何枝可依’,‘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旅夜书怀》。这里写出了鸟的孤单无依,鸟的孤单无依背后是什么?是作者的孤单无依。

总结:首联所表现的意境是很凄清的。可见诗人心中之寒,心中之哀,心中之孤。

2、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把“落木”改成“落叶”,哪一个更好一些?为什么?

“落木”更好,落叶有很多种,给人的感觉也不同,“落木”给人感觉比较沉重,“落叶”比较轻飘。“落木”给人感觉光秃秃的样子,而“落叶”让人感觉到树上还有许多叶子。从颜色上看“落木”往往让人联想到树干的颜色,枯黄。

那这里为什么要用“萧萧”不能用“飘飘”?实际上与杜甫的感情有关。“萧萧”让我们想到萧瑟,作者的感情到底是沉重还是轻飘?沉重!所以用:“落木”“萧萧”比较好。

(2)“滚滚”换成“滔滔”可以吗?表达效果不好。

古人用江水往往比喻什么?时间!举例: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江水的流逝往往让我们想到年华的流逝,青春的流逝,岁月的流逝。‘滔滔’只强调水势很大,而滚滚强调翻滚向前,一年春夏秋冬四季一滚,“滚滚”似乎是年复一年,有一种圆润绵长不绝的味道在里面,更能够表现出时间的流逝。本诗是他暮年的作品,他看到江水的时候就想到,唉,老了,岁月不待人呀!因此这个地方要用‘滚滚’,不能用‘滔滔’。这里我们就可以想到杜甫的心情,什么样的心情?悲凉。

总结:我们重新读这两联,就感觉满世界的黄叶往下掉,而江水永不停息地滚滚向前,那种一浪接一浪、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滚滚而来的长江的雄浑壮阔,永无尽头,似乎整个空间都溶进了这萧萧落叶滚滚长江之中,深深地感染了我们。”

读的时候,大家应该把这种豁达、坦荡,那种气魄读出来。应该读得昂扬一些。站在长江岸边面对汹涌的波涛,目光远望,音调略高。尤其“滚滚”二字应该读出磅虑的气势。待到这里,已经是第三句了,前三句一直低沉,此时应该高昂一些。

3、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宋代学者罗大经《鹤林玉露》析此联云:“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八意”,即八可悲:他乡作客,一可悲;常作客,二可悲;万里作客,三可悲;又当萧瑟的秋天,四可悲;年已暮齿,一事无成,五可悲;“百年”是虚写,是说他已经步入了老年。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亲朋亡散,六可悲;孤零零的独自去登,七可悲;身患疾病,八可悲。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有糖尿病,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总结:九月九日重阳节,双九是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人们普遍把重阳节当作“老人节”,登高是为了祈求长寿,可是杜甫到了人生的秋天,得到的不是天伦之乐,功成之勋,不是荣华富贵而是穷愁老病,百业无成,而是颠沛流离,形影相吊,此刻登高有何乐可言,人生还有什么希望?人生的希望又在哪里呢?满纸悲凉,满腹悲凉。

我们读的时候,要努力传达出杜甫老人那种沉郁顿挫的深层次的内心感情。首先心中要有具体实在的体验。如读“万里悲秋常做客”,要心中眷念着家乡,“万”“悲”“常”都要重读,如“万”,开口要大,腔调要拖长,以描绘迢遥万里之状;读“常做客”,要倍感身世凄凉。“百年多病独登台”,要深感自己老病孤独,孤苦伶什,形单影只,无所依傍。“百”“多”“独”都要重读,其中“独”字要读得特别痛苦。

4、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从“艰难苦恨繁霜鬓”一句可知。还有个人艰难。因为杜甫此时已经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浑身是病,他估计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时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应该是自己艰难的不容易的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几乎一直伴随着杜甫老人的一生。

(2)苦,是什么意思?是极度的意思。在国势艰难的时候,我极度痛恨我已经老了,以致两鬓斑白了。

(3)老是不可避免的,诗人为何极度痛恨自己已经老了?

因为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恨自己无法救济天下苍生。

这是一种什么心情?忧愁还是忧愤?忧愤,心急如焚。心有余而力不足。这样表现出杜甫的忧国忧民。

读到上一联,诗人的苦难令我们动容,可读到这里,诗人的精神令我们震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的伟大之处在于:无论穷达,都是兼济天下。诗写到最后,笔锋一转,总会转到国事维艰,民生疾苦,忧国忧民上去,他以自己病弱的双肩担起了天下这沉重的悲。唐民间云:唐朝诗圣是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杜甫之所以被人们尊为“诗中圣哲”,杜诗之所以被人誉为“博大精深”,毛主席称其诗为“政治诗”,“民间疾苦,笔底波澜”(郭沫若语),其主要原因便在于杜诗中回荡着强烈而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这是杜甫为人景仰的根本原因。

(4)潦倒新停浊酒杯。

重阳节习俗: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中国文人(其实不光是文人啊)好喝,乐忧皆然。乐饮助兴,忧饮消愁(曹操“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浊酒”是不好的酒。酒味很薄。但是连这样的酒也不能够喝了,什么原因?有两条,一是潦倒,喝不起了,一是多病,不能喝了。

我们读的时候,也应该把这种有愁不能解的深沉苦闷表达出来。“艰难”要读得稍慢、稍低,“苦很”要快、要高、要特别重,从牙缝间吐出这两个字,“繁霜鬓”又要稍缓,但声音不能低。当读“新停浊酒杯”时,要把欲罢不能的情绪表达出来。

总结:全诗在沉重的感叹中收结,结得如此悲愤深沉。

七、请同学们诵读,并点评感情的把握。配以音乐《二泉映月》。请两位同学配乐朗诵。

八、这是一首“拔山扛鼎”式的悲歌,曾被人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本诗的艺术特点:

1、对偶工稳,音调铿锵,琅琅上口。全诗八句皆对。诗一开头就以对仗领起,对得自然、工整,尾联两句的对偶一般两种看法,一种认为“苦”做甚,极讲,诗副词,与对句的“新”正好相对,“繁”和“霜”是使动用法;一种认为尾联属宽对,只“苦恨”与“新停“不对。这种结构上井然有序的排列,不仅符合于美学上的所谓均齐,给人以一种神清目爽整饰对称的美感,而且使全诗曲折顿挫,在抑扬有致的韵调中,表达出诗人需要抒发的感情。

同时诗中又多用双声迭字,旋律优美,音节和谐,大大加强了诗的音乐美。如尾联“艰难苦恨”四字,在句法上是并列结构,在声调上却具有抑扬顿挫四声的特色,读时应一字一顿;“潦倒”“新停”为双声迭韵,在声调上又有“上”“平”之分,故音节显得特别铿锵嘹亮,读时应两字一顿。“繁霜鬓”对“浊酒杯”,其声调的妙用,也在所谓“抑扬抗坠之间”。读者密咏恬吟,就能在深沉重浊的韵调之中,体味出诗人颠沛流离的痛苦心情。

2、情景交融,笔法错综变化却又相互照应。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落笔的角度虽然不同,但都围绕着诗的中心——“悲秋”。在写景之中,又有声(风声猿啼声)有色(沙白渚清),有动(鸟飞叶落)有静(沙渚),有局部景(首联),有整体景(颔联)。而且一三两句相承接,都是写山景;二四两句相承接,都是写江景。

在抒情上,颈联的“万里”与“百年”又与颔联的“无边”与“不尽”相互应,从时空两处着笔,由异乡漂泊写到多病残生;尾联从白发日多,因病停杯,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而且五、七两句相承接,都是写悲苦;六、八两句相承接,都是写多病。因“悲秋”而勾引起“苦恨”,因“多病”而造成“停杯”,在诗的内容上又是互相紧密联系的。全诗情景交融,浑然一体,中间虽有如此丰富的内容,如此复杂的感情,但笔势却一气直下,造成了一个既有变化又和谐统一的艺术整体。

3、语言凝炼。

首联两句写六种景物,对每一种景物都只用一个字加以形容,而且都非常恰切,可以说是凝炼准确。“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两句诗14个字却包含有八层悲哀的意思,可谓含蕴丰富。

九、请同学们带着感情诵读全诗。(播放音乐《二泉映月》)。

十、语文活动。

将本诗译成现代汉语,并以自己的理解加以修饰。请同学们上台朗诵自己翻译好的内容。

实用登高教学设计板书设计范文(20篇)篇四

一、掌握诗人的精湛构思和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登高》教学设计。

二、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三、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重点:

鉴赏关键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启发学生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图景。设计画面,进一步感受诗的意境。

教学方法:

一、美读法。通过美读以品味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音韵美。

二、对比阅读法。把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进行比较赏析。培养学生判断、归纳推理的能力。

三、点拨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激趣导入。

多媒体显示写杜甫的对联:

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殴野老心。

1、提问:同学们知道这幅对联是写谁的吗?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过他的那些作品?能背诵一首我们共同欣赏吗?(学生背诵)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诗歌《登高》(板书)。

(解说:运用对联导入新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再让学生背诵学过的诗歌,能将以前所学诗歌与现在所学的联系起来,便于衔接、比较。)。

2、提问:请大家思考,你以前是怎样学习诗歌的?

(解说: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

3、放古琴弹奏的《平沙落雁》音乐,老师在深沉的音乐中满怀深情的朗读《登高》全诗。

二、鉴赏诗歌、体会意境。

(解说:以上问题重在培养学生抓住关键字词鉴赏诗歌的能力,抓住景物特征,结合时代背景,体会通过写景来表达作者的复杂感情,突破重点。)。

3、男生齐读前两联,激发学生想象。教师先让学生闭上眼睛,然后在“大脑的荧屏上”播放画面。教师描述:首先在脑海中浮现出:急风、高天、猿鸣、飞鸟、落木、长江这些画面,然后让这些画面动起来,诗人登上高处,感到猎猎秋风,聆听空谷猿鸣,再移动画面,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仰望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落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教案《登高》教学设计》。

(解说:将前两联诗句转换成描述性语言,有利于激活学生思维,在头脑中再造想象,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解说:秋不一定可悲,但杜甫为什么会“悲秋”呢,让学生充分讨论,发表意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5、总结:正因为常年作客异乡的羁旅之愁,晚年多病缠身的孤独之感,以及战争带来的困难家愁和日见白发增多而壮志未酬之虑,才使诗人产生了深深的悲秋情结。(多媒体显示:“作客”、“多病”、“艰难”、“潦倒”)。

三、构思画面,配解说词。

学生齐背全诗,然后给每一联设计一幅图画,再给设计的画面配上解说词。

(解说:这个环节的设计不但实现了由读到写的迁移,而且更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此问难度较大,教师先提供用多媒体展示的范例,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完成,教师对学生设计中的创新点应给予表扬,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

四、深化鉴赏,学会运用。

学生思考:你最喜欢《登高》一诗的哪一联,为什么?现在我们该怎样运用?(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重在提示学生注意颔联,这一联现在用来比喻自然和社会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旧事物要必然衰败、没落和死亡,新生力量一定会成长、壮大和胜利。

(解说:学习诗歌的目的最终还在于学以致用,推陈出新,让学生明确古诗文中的很多名句,由于时代的演变,现在都赋予了它新意,提醒学生在作文中应自觉加以运用。)。

五、比较阅读,对比赏析。

讨论明确相同点:两首诗都借叶落、风急、枯藤、老树等深秋的衰象,抒发诗人的愁苦悲凉之情,抒发的感情是与羁旅行役或游子思乡有关;另外还有对时光流逝,人生无所作为的哀怨和无可奈何之感。不同点是《登高》除表达羁旅之愁外还有一种忧国忧民的感情;《登高》选景上动静结合,尤善描写景物的动态美。《天净沙·秋思》写景上没有《登高》诗气势恢宏、雄浑。

(解说: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思维和理解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事物的一切的。”利用比较法设计课堂教学,易形成课堂教学的兴奋点,让学生举一反三,学会思考,学会学习。)。

六、总结全诗:

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杜甫的《登高》,杜甫是我们民族的精神祖先,我们学习这首诗,深深地震撼于他的忧国忧民和自身的坎坷遭遇。为此,我写了一首诗来歌颂他,我相信同学们会比老师写得更好!

(多媒体显示诗歌,在《二泉映月》的乐曲声中,师生共同朗诵)。

诗人杜甫。

在《月夜》的清辉中/嗒嗒的拄拐声/伴着你孤独的深吟//。

七、布置作业。

实用登高教学设计板书设计范文(20篇)篇五

一、设计思路:

1、指导思想: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诗歌鉴赏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同时,新课标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我们在教学中也要积极落实。唐诗体现了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具有极大的社会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这首诗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晚年寄居夔州,漂泊他乡,体弱多病,独自登台时所写的一首代表性律诗。古人评价它是“杜诗第一”、“古今七言律第一”,可见其重要位置。这首诗充分体现了杜甫律诗“沉郁顿挫”的风格,具有极高的鉴赏价值。学好此诗,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我校是一所农村的普通中学,地处城乡结合部,学生基础差底子薄,学习吃力,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基本能力的提高。

依据新课标理念、教材特点和学生现状,我在设计时,以读为主线,引导学生在读中思读中悟,由景入情,分析景情关系,再联系时代背景及作者处境深入探究产生悲秋情怀的缘由。以文本为基础,走近文本,又能跳出文本,再回归文本,深刻感悟一代诗圣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习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诵读,分析景情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刻体会一代诗圣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3、教学重点与难点:

《登高》是杜甫晚年诗作的代表性作品,集自然风物与一生的悲情感受为一体,理解起来是有一定难度的。而我们的学生基础比较差,学习能力有限,因此我把分析景情关系作为本课的重难点。

二、教学准备:

课前查阅关于本诗的相关资料(作者经历、教学设计、课堂实录、说课稿等),从中筛选,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配上背景音乐,图片等,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象,更好地呈现诗中的内容。请同行们批评指正,上了又改,改了又上,多次修改而成。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秋天是一个多么令人魂牵梦绕的季节,倾听大自然秋的絮语,文人墨客们各有不同的情感。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呈现给我们的是深秋季节沦落天涯的游子浓浓的思乡之情;刘禹锡的《秋词》呈现给我们的是秋高气爽鹤排云霄的壮志豪情。那么,在一代诗圣杜甫的笔下,秋又寄寓了怎样的情怀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这首被称为“杜诗第一”的《登高》,体会诗人的情怀。

(二)诵读,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选定学生班上读,感知诗的韵律美。

2、听录音读(课件展示)。

3、师生齐读,感知诗的情感美,找出诗眼(揭示主旨)。

明确:“悲”,由此生发出悲什么,如何悲两个问题。

(三)分组讨论,分析景情关系:

学生结合文本分组讨论,诗人到底是“悲”什么,如何“悲”(提示:抓住诗中的意象及其特点分析)(课件展示)。

第一层:悲自然之秋。(鉴赏前四句)文中所用的意象及其特点、写景的角度:

风急——视觉,天高——视觉,猿啸哀——听觉,以上均为仰视。

渚清——视觉,沙白——视觉,鸟飞回——视觉,以上从俯视到仰视。

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登高秋景图:登上高台,眺望远方,天空高远,西风呼啸,老猿悲鸣,沙渚在下,鸟转空中,落叶萧萧而下,长江滚滚而来,生命老去,无可奈何,让人徒增无限伤感。

前四句写景,分析意象,提醒学生注意写景的角度,并描述画面,这样把诗句想象成画面,把画面转变成自己的语言,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这样既鉴赏诗,掌握了写景的方法,又训练了口头表达能力,从而有助于把握诗人的情感。

第二层:悲人生之秋。(鉴赏后四句)。

作者笔下的秋景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由此看出此时的作者境况如何?结合文本理解。

这样连续追问,由意象到意境,由自然之秋到人生之秋,由此联系作者当时的境况,引出写作背景,体现了思维的连续性,层递性,让学生对诗歌有更深入的体会和深切的感悟,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

万里—漂泊,地远—悲悲秋—时之凄惨悲作客—羁旅——悲。

常作客—久旅—悲百年—迟暮———悲多病—衰疾—悲。

台高—迥处———悲独登台—无亲朋——悲。

这八重悲层层累加,将作者内心的悲怆抒发得淋漓尽致。末句艰难苦很,两鬓霜繁,忧时忧世,忧生忧己,无穷烦恼,真是无限悲慨。

本诗作于安史之乱后第二年,晚年的诗人仍四处漂泊,居无定所,生活困顿,再加上年老多病,登台赋诗,生命将尽,而命途多舛,壮志难酬,而对于封建时代的士大夫而言,政治前途如此暗淡,而今头发已白,命之将尽而功业无成,不由悲从中来,悲叹个人生活的困顿同时,更加悲叹政治生命的困顿,实为悲叹个人人生之秋。

第三层:悲国家之秋。

根据新课标教学应分层推进,教学是逐步深入的过程,鉴赏文本应把握文本背后的思想内核,情感内涵,以及新大纲目标要求,应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这一环节跳出诗文,把我们学过的杜诗进行整合,梳理出诗人悲国家之秋的情怀,点到即可。

可联系杜甫早期的作品,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石壕吏》等,与此文作比较,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四)合作探究:(课件展示)。

把全班分为两大组,每组各探究一个题,每组各确定一个主持人、书记员、发言人,探究结束后,每组各派发言人在班上发言,其他同学可补充完善,点评质疑。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可作引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这首诗歌。

本文所选的杜甫的三首诗,都是作于秋天,我们怎样理解杜甫的悲秋情怀?

明确:这三首诗其中有两首直接写到了秋景秋思。悲秋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一个传统题材,所谓的“春女善怀,秋士易感”。秋天万物凋零,霜风渐冷,给人以苦寒之感,容易使人产生人生迟暮,功业难成之类的联想,但也催人奋进,令人振作。杜甫的悲秋,融入了羁旅的愁思,家国的忧伤,身世的感慨,显得更加忧郁厚重。

(五)再读,指导学生品味、背诵。(课件展示,放背景音乐,结合画面,引导学生背诵)。

(六)作业:(课件展示)。

1、背诵默写。

2、找出诗中你喜欢的两句,写一段赏析性文字(200字左右)。

(七)板书设计:(课件展示)。

自然之秋——写景。

诗眼:悲人生之秋——抒情。

国家之秋——深层。

四、教学反思:

总体来说,这节课上得比较成功。运用的多媒体课件,集声音、文字、画面于一体,很好地展现了课文的内容,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象,帮助了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课文。课堂环节到位,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理解文本,并跳出文本,总结杜诗晚年诗作的特点,基本上实现了教学目标。课堂上,学生反应比较积极,参与度高,少数同学能当堂背诵,还有少部分学生反应迟钝,表现不是很积极。我在课堂讨论这一环节上掌控不到位,学生讨论时间有限,讨论的程度也很有限,展现时学生不够大方,声音不够洪亮,羞羞答答的,语言组织表达不够准确。制作多媒体课件虽费时费力,但能更形象的展示课文内容,以后要多下工夫,使课件更加精美。平时上课时要多研究学生,要多给学生表现的机会,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实用登高教学设计板书设计范文(20篇)篇六

讲解《登高》,自学其余近体诗。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前故事引入。

(语调低沉,语速缓慢,满怀感情)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

二、课文分析引导。

1、放音乐《二泉映月》。

2、老师在乐声中满怀深情地朗诵《登高》全诗。营造凝重的课堂气氛。

3、师再朗诵,学生跟读。

4、讲解:要想读好一首诗或一篇文章,你就把你自己当成作者,化身为其人,就当这首诗或这篇文章就是你自己写的。老师在读这首诗时就真是这样想的,我想我就是杜甫,就是那个老病孤独的杜甫。我就站在长江边上,衣衫褴楼,蓬头垢面,登高望远,怀想家乡,思念亲人,牵挂祖国,同时更凄凉地想自我人生,想自己这一辈子。

所以,读好一首诗,理解――这是首先要做到的。注意,所谓理解,就是理性地把握。(板书:理性地把握)这应是诵读好的一个前提。

3、启发式教学:(1)今天我们学的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

(2)各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

(3)十四字写六种景,什么特点?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飞鸟,你们想像一下,应该是一种什么处境的鸟?

我们为什么不把它想像成一只欢乐的呢?而且大家为什么都认为是一只,而不是多只?

语调、表情、动作都要配合上。“天高”――要仰视,清渚、沙白――要俯视,“鸟飞回”――要远望,向着家乡看。

要求学生对老师的示范,既要听,又要看。(师生共读)。

(6)颌联,写了几种景物?

由落水,我们想到什么?由树及人,还是要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

生命怎么样?长久还是短暂?

倏忽就是百年。杜甫生于7,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

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呢?

所以,他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读的时候,大家应该把这种豁达、坦荡,那种气魄读出来。应该读得昂扬一些。站在长江岸边面对汹涌的波涛,目光远望,音调略高。尤其“滚滚”二字应该读出磅虑的气势。待到这里,已经是第三句了,前三句一直低沉,此时应该高昂一些。

5、集体背王维诗《九月九回忆山东兄弟》。

6、讨论杜甫的人生。

三、根据本课的学习,自学其余几首近体诗。

1、学生自学。

2、每首诗歌指一名学生分析讲解,其余学生讨论是非。

四、课后小结和作业。

1、小结课文内容。

2、背诵全诗。

实用登高教学设计板书设计范文(20篇)篇七

2、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沈的苦痛与忧思。

1、朗读吟诵。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画面的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

2、情景再现。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的情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过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

3、加强背诵指导。

4、学以致用,进行诗歌创作练习。

(投影画面)。

大家都喜欢听故事吧?

(音乐起)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长江边上的夔州,江流奔涌,秋风萧瑟,万木凋零,凄冷的风中,一只孤鸟在高空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一位衣衫褴褛,步履蹒跚的老人朝山上走去。这位老人,曾经豪情万丈,志在报国,曾经渴望“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他无论穷达,都不忘兼济天下。然而苍天弄人,他一生数起数落,郁郁不得志。重阳节,本是登高祈寿家人团聚的节日,而年过半百,满身疾病,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的他却面对处在战乱之中的国家,面对万里之遥的故乡,面对漫天飘洒的落叶,面对滚滚翻腾的江水,不禁百感交集,放声高吟: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满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是的,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近这位老人,走近他的生活,一起来欣赏1200多年前他为我们留下的这千古传唱的著名诗篇《登高》(投影课题)。

我们一起随着音乐再来诵读一遍!(音乐起)。

学习诗歌重在诵读,诵读能更好地领会诗的主旨,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更好地鉴赏诗歌。

那么怎样才能诵读得更好呢?(投影诵读要领)。

1、理性的把握: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2、感性的表现:语音、语调、表情、动作、音乐。

为了更好地诵读我们就先来了解一下作者,然后具体分析一下这首诗。

谁能介绍一下杜甫的生平经历?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

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20岁以后可分4个时期。

一、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年(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天宝三年,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

二、天宝五年至十四年,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但均无结果。直到天宝十四年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小小的参军之职。仕途的失意困顿和生活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创作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

三、肃宗至德元年(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乱最盛。杜甫也尽历艰危,但创作成就很大。长安陷落后,他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但半路被俘,陷贼中近半年,后冒死从长安逃归凤翔肃宗行在,受左拾遗。不久因直谏忤旨,几近一死。长安收复后,回京任原职。758年5月,外贬华州司功参军,永别长安。759年,对政治感到失望的杜甫辞官,于年底到达成都。

四、肃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历五年(770)11年内,杜甫在蜀中八年,荆、湘三年。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断续住了五年。765年,严武去世,杜甫失去凭依,举家离开成都。开始了“漂泊西南天地间”的生活,时间多在船上度过。770年冬,杜甫死于长沙至岳阳的船上,年58岁。

杜甫写这首诗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仍是一片混乱。在这种情势下,他只得继续“漂泊西南天地间”,在“何日是归年”的叹息声中苦苦挣扎。时代的艰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他为了排遣郁闷抱病登台。

有人认为杜甫的《登高》是“古今七律之冠”,那么,它在艺术表现方面有什么独到之处?(大家讨论)。

分析:从艺术表现角度上看,本篇的独到之处至少有如下两点:

一是对偶工稳,音调铿锵,琅琅上口。全诗八句皆对。诗一开头就以对仗领起,对得自然、工整,尾联两句的对偶一般两种看法,一种认为“苦”做甚,极讲,诗副词,与对句的“新”正好相对,“繁”和“霜”是使动用法;一种认为尾联属宽对,只“苦恨”与“新停“不对。这种结构上井然有序的排列,不仅符合于美学上的所谓均齐,给人以一种神清目爽整饰对称的美感,而且使全诗曲折顿挫,在抑扬有致的韵调中,表达出诗人需要抒发的感情。

同时诗中又多用双声迭字,旋律优美,音节和谐,大大加强了诗的音乐美。如尾联“艰难苦恨”四字,在句法上是并列结构,在声调上却具有抑扬顿挫四声的特色,读时应一字一顿;“潦倒”“新停”为双声迭韵,在声调上又有“上”“平”之分,故音节显得特别铿锵嘹亮,读时应两字一顿。“繁霜鬓”对“浊酒杯”,其声调的妙用,也在所谓“抑扬抗坠之间”。读者密咏恬吟,就能在深沉重浊的韵调之中,体味出诗人颠沛流离的痛苦心情。

二是情景交融,笔法错综变化却又相互照应。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落笔的角度虽然不同,但都围绕着诗的中心——“悲秋”。在写景之中,又有声(风声猿啼声)有色(沙白渚清),有动(鸟飞叶落)有静(沙渚),有局部景(首联),有整体景(颔联)。而且一三两句相承接,都是写山景;二四两句相承接,都是写江景。

在抒情上,颈联的“万里”与“百年”又与颔联的“无边”与“不尽”相互应,从时空两处着笔,由异乡漂泊写到多病残生;尾联从白发日多,因病停杯,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而且五、七两句相承接,都是写悲苦;六、八两句相承接,都是写多病。因“悲秋”而勾引起“苦恨”,因“多病”而造成“停杯”,在诗的内容上又是互相紧密联系的。全诗情景交融,浑然一体,中间虽有如此丰富的内容,如此复杂的感情,但笔势却一气直下,造成了一个既有变化又和谐统一的艺术整体。

宋人罗大经评论此诗颈联曰: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又可见其笔法之凝练。

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来诵读此诗。

指名背诵。

律诗,我们从小至今也学了很多首了,从理论上我们对诗歌的写法也做了分析指导,那么下面我们就该牛刀小试一下了吧!

自行创作律诗一首,题目自拟,内容不限。要力求符合律诗的平仄押韵、起承转合,要求格调清新向上,不做无病呻吟。

1、背诵《登高》。

2、修改自行创作的律诗。

实用登高教学设计板书设计范文(20篇)篇八

一、设计思路:

1、指导思想: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诗歌鉴赏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同时,新课标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我们在教学中也要积极落实。唐诗体现了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具有极大的社会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这首诗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晚年寄居夔州,漂泊他乡,体弱多病,独自登台时所写的一首代表性律诗。古人评价它是“杜诗第一”、“古今七言律第一”,可见其重要位置。这首诗充分体现了杜甫律诗“沉郁顿挫”的风格,具有极高的鉴赏价值。学好此诗,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我校是一所农村的普通中学,地处城乡结合部,学生基础差底子薄,学习吃力,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基本能力的提高。

依据新课标理念、教材特点和学生现状,我在设计时,以读为主线,引导学生在读中思读中悟,由景入情,分析景情关系,再联系时代背景及作者处境深入探究产生悲秋情怀的缘由。以文本为基础,走近文本,又能跳出文本,再回归文本,深刻感悟一代诗圣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习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诵读,分析景情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刻体会一代诗圣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3、教学重点与难点:

《登高》是杜甫晚年诗作的代表性作品,集自然风物与一生的悲情感受为一体,理解起来是有一定难度的。而我们的学生基础比较差,学习能力有限,因此我把分析景情关系作为本课的重难点。

二、教学准备:

课前查阅关于本诗的相关资料(作者经历、教学设计、课堂实录、说课稿等),从中筛选,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配上背景音乐,图片等,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象,更好地呈现诗中的内容。请同行们批评指正,上了又改,改了又上,多次修改而成。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秋天是一个多么令人魂牵梦绕的季节,倾听大自然秋的絮语,文人墨客们各有不同的情感。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呈现给我们的是深秋季节沦落天涯的游子浓浓的思乡之情;刘禹锡的《秋词》呈现给我们的是秋高气爽鹤排云霄的壮志豪情。那么,在一代诗圣杜甫的笔下,秋又寄寓了怎样的情怀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这首被称为“杜诗第一”的《登高》,体会诗人的情怀。

(二)诵读,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选定学生班上读,感知诗的韵律美。

2、听录音读(课件展示)。

3、师生齐读,感知诗的情感美,找出诗眼(揭示主旨)。

明确:“悲”,由此生发出悲什么,如何悲两个问题。

(三)分组讨论,分析景情关系:

学生结合文本分组讨论,诗人到底是“悲”什么,如何“悲”(提示:抓住诗中的意象及其特点分析)(课件展示)。

第一层:悲自然之秋。(鉴赏前四句)文中所用的意象及其特点、写景的角度:

风急——视觉,天高——视觉,猿啸哀——听觉,以上均为仰视。

渚清——视觉,沙白——视觉,鸟飞回——视觉,以上从俯视到仰视。

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登高秋景图:登上高台,眺望远方,天空高远,西风呼啸,老猿悲鸣,沙渚在下,鸟转空中,落叶萧萧而下,长江滚滚而来,生命老去,无可奈何,让人徒增无限伤感。

前四句写景,分析意象,提醒学生注意写景的角度,并描述画面,这样把诗句想象成画面,把画面转变成自己的语言,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这样既鉴赏诗,掌握了写景的方法,又训练了口头表达能力,从而有助于把握诗人的情感。

第二层:悲人生之秋。(鉴赏后四句)。

作者笔下的秋景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由此看出此时的作者境况如何?结合文本理解。

这样连续追问,由意象到意境,由自然之秋到人生之秋,由此联系作者当时的境况,引出写作背景,体现了思维的连续性,层递性,让学生对诗歌有更深入的体会和深切的感悟,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

明确:诗中运用一系列带有秋季季节特色的意象,营造出天地萧瑟悲凉、凄清的意境,渲染了诗人登高望远时内心无尽的悲凉。由眼前景转入眼前身。

八重悲层层累加,将作者内心的悲怆抒发得淋漓尽致。末句艰难苦很,两鬓霜繁,忧时忧世,忧生忧己,无穷烦恼,真是无限悲慨。

本诗作于安史之乱后第二年,晚年的诗人仍四处漂泊,居无定所,生活困顿,再加上年老多病,登台赋诗,生命将尽,而命途多舛,壮志难酬,而对于封建时代的士大夫而言,政治前途如此暗淡,而今头发已白,命之将尽而功业无成,不由悲从中来,悲叹个人生活的困顿同时,更加悲叹政治生命的困顿,实为悲叹个人人生之秋。

第三层:悲国家之秋。

根据新课标教学应分层推进,教学是逐步深入的过程,鉴赏文本应把握文本背后的思想内核,情感内涵,以及新大纲目标要求,应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这一环节跳出诗文,把我们学过的杜诗进行整合,梳理出诗人悲国家之秋的情怀,点到即可。

可联系杜甫早期的作品,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石壕吏》等,与此文作比较,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四)合作探究:(课件展示)。

把全班分为两大组,每组各探究一个题,每组各确定一个主持人、书记员、发言人,探究结束后,每组各派发言人在班上发言,其他同学可补充完善,点评质疑。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可作引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这首诗歌。

本文所选的杜甫的三首诗,都是作于秋天,我们怎样理解杜甫的悲秋情怀?

明确:这三首诗其中有两首直接写到了秋景秋思。悲秋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一个传统题材,所谓的“春女善怀,秋士易感”。秋天万物凋零,霜风渐冷,给人以苦寒之感,容易使人产生人生迟暮,功业难成之类的联想,但也催人奋进,令人振作。杜甫的悲秋,融入了羁旅的愁思,家国的忧伤,身世的感慨,显得更加忧郁厚重。

(五)再读,指导学生品味、背诵。(课件展示,放背景音乐,结合画面,引导学生背诵)。

(六)作业:(课件展示)。

1、背诵默写。

2、找出诗中你喜欢的两句,写一段赏析性文字(200字左右)。

实用登高教学设计板书设计范文(20篇)篇九

2.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沈的苦痛与忧思。

学习设想。

1.朗读吟诵。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画面的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

2.情景再现。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的情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过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

3.加强背诵指导。

4、学以致用,进行诗歌创作练习。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新课导入:(。

投影画面)。

大家都喜欢听故事吧?

(音乐起)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长江边上的夔州,江流奔涌,秋风萧瑟,万木凋零,凄冷的风中,一只孤鸟在高空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一位衣衫褴褛,步履蹒跚的老人朝山上走去。这位老人,曾经豪情万丈,志在报国,曾经渴望“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他无论穷达,都不忘兼济天下。然而苍天弄人,他一生数起数落,郁郁不得志。重阳节,本是登高祈寿家人团聚的节日,而年过半百,满身疾病,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的他却面对处在战乱之中的国家,面对万里之遥的故乡,面对漫天飘洒的落叶,面对滚滚翻腾的江水,不禁百感交集,放声高吟: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满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是的,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近这位老人,走近他的生活,一起来欣赏1200多年前他为我们留下的这千古传唱的著名诗篇《登高》(投影课题)。

我们一起随着音乐再来诵读一遍!(音乐起)。

指导诵读。

学习诗歌重在诵读,诵读能更好地领会诗的主旨,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更好地鉴赏诗歌。

那么怎样才能诵读得更好呢?(投影诵读要领)。

1、理性的把握: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2、感性的表现:语音、语调、表情、动作、音乐。

为了更好地诵读我们就先来了解一下作者,然后具体分析一下这首诗。

谁能介绍一下杜甫的生平经历?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

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20岁以后可分4个时期。

一、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年(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天宝三年,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

二、天宝五年至十四年,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但均无结果。直到天宝十四年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小小的参军之职。仕途的失意困顿和生活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创作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

三、肃宗至德元年(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乱最盛。杜甫也尽历艰危,但创作成就很大。长安陷落后,他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但半路被俘,陷贼中近半年,后冒死从长安逃归凤翔肃宗行在,受左拾遗。不久因直谏忤旨,几近一死。长安收复后,回京任原职。758年5月,外贬华州司功参军,永别长安。759年,对政治感到失望的杜甫辞官,于年底到达成都。

四、肃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历五年(770)内,杜甫在蜀中八年,荆、湘三年。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断续住了五年。765年,严武去世,杜甫失去凭依,举家离开成都。开始了“漂泊西南天地间”的生活,时间多在船上度过。770年冬,杜甫死于长沙至岳阳的船上,年58岁。

写作背景:

杜甫写这首诗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仍是一片混乱。在这种情势下,他只得继续“漂泊西南天地间”,在“何日是归年”的叹息声中苦苦挣扎。时代的艰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他为了排遣郁闷抱病登台。

分析鉴赏:

有人认为杜甫的《登高》是“古今七律之冠”,那么,它在艺术表现方面有什么独到之处?(大家讨论)。

分析:从艺术表现角度上看,本篇的独到之处至少有如下两点:

一是对偶工稳,音调铿锵,琅琅上口。全诗八句皆对。诗一开头就以对仗领起,对得自然、工整,尾联两句的对偶一般两种看法,一种认为“苦”做甚,极讲,诗副词,与对句的“新”正好相对,“繁”和“霜”是使动用法;一种认为尾联属宽对,只“苦恨”与“新停“不对。这种结构上井然有序的排列,不仅符合于美学上的所谓均齐,给人以一种神清目爽整饰对称的美感,而且使全诗曲折顿挫,在抑扬有致的韵调中,表达出诗人需要抒发的感情。

同时诗中又多用双声迭字,旋律优美,音节和谐,大大加强了诗的音乐美。如尾联“艰难苦恨”四字,在句法上是并列结构,在声调上却具有抑扬顿挫四声的特色,读时应一字一顿;“潦倒”“新停”为双声迭韵,在声调上又有“上”“平”之分,故音节显得特别铿锵嘹亮,读时应两字一顿。“繁霜鬓”对“浊酒杯”,其声调的妙用,也在所谓“抑扬抗坠之间”。读者密咏恬吟,就能在深沉重浊的韵调之中,体味出诗人颠沛流离的痛苦心情。

二是情景交融,笔法错综变化却又相互照应。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落笔的角度虽然不同,但都围绕着诗的中心——“悲秋”。在写景之中,又有声(风声猿啼声)有色(沙白渚清),有动(鸟飞叶落)有静(沙渚),有局部景(首联),有整体景(颔联)。而且一三两句相承接,都是写山景;二四两句相承接,都是写江景。

在抒情上,颈联的“万里”与“百年”又与颔联的“无边”与“不尽”相互应,从时空两处着笔,由异乡漂泊写到多病残生;尾联从白发日多,因病停杯,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而且五、七两句相承接,都是写悲苦;六、八两句相承接,都是写多病。因“悲秋”而勾引起“苦恨”,因“多病”而造成“停杯”,在诗的内容上又是互相紧密联系的。全诗情景交融,浑然一体,中间虽有如此丰富的内容,如此复杂的感情,但笔势却一气直下,造成了一个既有变化又和谐统一的艺术整体。

宋人罗大经评论此诗颈联曰: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又可见其笔法之凝练。

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来诵读此诗。

指名背诵。

学以致用:

律诗,我们从小至今也学了很多首了,从理论上我们对诗歌的写法也做了分析指导,那么下面我们就该牛刀小试一下了吧!

自行创作律诗一首,题目自拟,内容不限。要力求符合律诗的平仄押韵、起承转合,要求格调清新向上,不做无病呻吟。

布置作业:

1、背诵《登高》。

2、修改自行创作的律诗。

实用登高教学设计板书设计范文(20篇)篇十

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4、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1、朗读吟诵。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画面的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

2、情景再现。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的情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过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

一课时。

1、杜甫的生平经历。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

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20岁以后可分4个时期。

(一)、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年(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天宝三年,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涉世不深)。

(忧国忧民)。

(三)、肃宗至德元年(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乱最盛。杜甫也尽历艰危,但创作成就很大。长安陷落后,他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但半路被俘,陷贼中近半年,后冒死从长安逃归凤翔肃宗行在,受左拾遗。不久因直谏忤旨,几近一死。长安收复后,回京任原职。758年5月,外贬华州司功参军,永别长安。759年,对政治感到失望的杜甫辞官,于年底到达成都。组诗“三吏”、“三别。”

(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

(四)、肃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历五年(770)11年内,杜甫在蜀中八年,荆、湘三年。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断续住了五年。765年,严武去世,杜甫失去凭依,举家离开成都。开始了“漂泊西南天地间”的生活,时间多在船上度过。770年冬,杜甫死于长沙至岳阳的船上,年58岁。

2、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一、新课导入:(投影画面)。

(音乐起)语调低沉,语速缓慢,满怀感情)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棗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放声高吟: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满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是的,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近这位老人,走近他的生活,一起来欣赏1200多年前他为我们留下的这千古传唱的著名诗篇《登高》(投影课题)。

我们一起随着音乐再来诵读一遍!(音乐起)。

二、指导诵读。

学习诗歌重在诵读,诵读能更好地领会诗的主旨,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更好地鉴赏诗歌。

那么怎样才能诵读得更好呢?(投影诵读要领)。

1、理性的把握: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2、感性的表现:语音、语调、表情、动作、音乐。

三、赏析文本。

1、鉴赏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

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

飞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鸟。因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还可以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赏析时要敢于展开想象,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诗给我们留下的空白。总之,这是不是一只欢乐的鸟呢,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

我们不能把它想象成一只欢乐的鸟,而且只能认为是一只,而不是多只。这是因为我们都是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的。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2、鉴赏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颌联只写了两种景物落木、长江。由落木,想到了树,由树及人,还是要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生命是短暂的。倏忽就是百年。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

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呢?

应该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是互相对比着写的,也有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或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人的`生命”,指的是个人的生命。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

第二句,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有些无可奈何。还有一种很宏大的气势。但同时,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阔大的胸襟的知识分子来说,他不仅仅是无可奈何,也不是对生命的短暂想不通,更不是想违背自然规律而祈求长生不老,他知道人无论活到何时,都难免一死。这是一种必然规律。所以,他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

3、赏析颈联——“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做客”和现在的“做客”不同,这里的“做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而且,杜甫此时是在战乱的年代。是长久的,不断的。“常”做客。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什么叫登台呢?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古人为什么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可是杜甫呢?是独自一人,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而杜甫呢?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悲凉的秋天。做客并登台,已是两层“愁”,是双倍的愁。想想看,再这样层层叠加上去已是六层了。再往深处想,杜甫登台是百年了。

“百年”,就是老年,拖着多病的身体,这样又是八层愁苦。

4、赏析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使我两鬓斑白了。苦,是什么意思?在国势艰难的时候,我极度痛恨,我已经老了,以致两鬓斑白了。苦,是极度的意思。这样更表现出杜甫的忧国忧民。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是一种忧愤的心情,心急如焚。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心有余而力不足。“艰难”也不仅仅指国家艰难,更主要的还有个人艰难。因为杜甫此时已经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浑身是病,他估计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时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应该是自己艰难的不容易的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几乎一直伴随着杜甫老人的一生。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二者都有。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应该特别强调杜甫的一个独特之处,就是: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却是无论穷达,都是兼济天下。

杜甫这个人特别爱喝酒,我们学过的杜甫的诗中,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写到喝酒了。还能举出些喝酒的例子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九日》诗中有“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杜甫客也喝酒,忧也喝酒。咱们中国似乎惟有酒能够淋漓尽致地表达或喜或化的感情。而且此时是重阳节呀,按习俗应该喝菊花酒。但是老人却不能喝酒了。因为他有肺病等多种疾病,他因病戒了酒,而且还因为穷困,他也不一定能够有酒喝。借酒才能浇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闷的情绪。可是却不能喝酒,这愁闷可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呢?——只能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杜甫老人的心头。

实用登高教学设计板书设计范文(20篇)篇十一

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诗歌创作背景。

2.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3.诵读诗歌,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掌握诗歌鉴赏的三种方法。

诵读诗歌,体会作者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方法:诵读鉴赏法、合作讨论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音像资料。

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飞花令”形式导入。

规则:先指定一位同学说一句关于秋天的诗,再由其指定其他同学接力。

二、整体感知:

首先,听录音朗读,注意节奏和读音。

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思考:本文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找一生示范朗读,另找一生评价。明确:(景物)描写、抒情。

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用诗中的一个字来回答。

生:悲。

分析“哀”、“苦”、“恨”与“悲”哪个更适合作诗眼。

明确:“悲”是作者直接抒发情感的表现,“苦”、“恨”和“哀”都是作者间接抒发情感的表现,因此用“悲”字更恰当准确。

师:这是诗的感情基调,即诗眼。

三、写作背景。

师:请学生回忆作者的生平事迹。

明确:杜甫诗歌创作风格:沉郁顿挫。在初中学过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体现了诗人具有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情怀。

本诗的写作背景:这首诗是767年作者流落夔州时写的。“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但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好友李白、高适和严武相继去世,此时恰逢九月初九,杜甫登高写下了这首诗。三年后,杜甫病死在离开四川的途中。

总结鉴赏诗歌的方法之一:知人论世法(并板书)。

四、分析意象。

师:作者“登高”看到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同桌之间讨论。

生2展示。

明确:景物特点。

风急。

天高。

猿啸哀。

渚清。

沙白。

鸟飞回。

落叶无边萧萧下。

长江不尽滚滚来。

师:补充意象和意境的概念、“落木”和“落叶”的区别。

明确:意象:诗歌中具体的融入了作者思想感情的人、物和景等;

意境:作者将自己的情感通过生动的画面表达出来,达到“内情”与“外物”统一而具有艺术感染力的境界。

“落叶”给人一种枝繁叶茂之感,“落木”给人一种干枯干燥的感觉,因此用“落木”更符合秋天的特点。总结鉴赏诗歌的方法之二:由象入境法(并板书)。

师:找一生朗读描绘画面的文字,请大家闭眼,试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诵读指导:首联两句,“风急”——要读得很凄凉,似乎在唇齿间颤抖的读出来;“天高”——调子要很高并带拖腔;“猿啸哀”——要有欲哭的感觉;“鸟飞回”——联想到作者,孤独漂泊、远离家乡,他还有回到家的那一天吗?!

颔联两句,要将苍凉之感和旷达之悲读出来。

五、体会情感。

师:宋代罗大经曾说颈联含有八层意思,你能读出几层意思来?

生3展示。

明确:万里—地之远也;

秋—时之凄惨也;

作客—羁旅也;

常作客—久旅也;

百年—齿暮也;

多病—衰疾也;

台—高炯处也;

独登台—无亲朋也。

师:点拨通过具体的字词来体会作者的情感。总结鉴赏诗歌的方法之三:情景交融法(并板书)。

诵读指导:“万”“悲”“常”都要重读。读“万”,开口要大,腔调要拖长,以描绘遥远之状;读“常坐客”,要倍感自己身世凄凉。“百年多病独登台”,要深感自己多病孤独,形单影只,无所依傍。“百”“多”“独”都要重读,其中“独”字要读得特别痛苦。

最后一联,“艰难”要读得稍慢、稍低,“苦恨”要快、要高,要特别重,从牙缝中吐出这两个字;“繁霜鬓”又要稍缓,但声音不能低。当读“新停浊酒杯”时,把欲罢不能的情绪表达出来。

六、课堂小结1.情境式默写(ppt15中几句话对应的诗句)。

2.背诵全诗。

七、课后作业。

根据本课学习的几种方法,自学《秋兴八首(其一)》。

实用登高教学设计板书设计范文(20篇)篇十二

2、初步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4、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体会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一、导入新课。

二、请同学们诵读,再请两位同学来诵读,点评同学们诵读时对感情的把握。

播放诵读flash,请同学们评价读得如何?没有什么感情。

三、杜甫生平介绍(以《二泉映月》为背景音乐)。

四、写作背景:

杜甫写这首诗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仍是一片混乱。在这种情势下,他只得继续“漂泊西南天地间”,在“何日是归年”的叹息声中苦苦挣扎。时代的艰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他为了排遣郁闷抱病登台。

五、了解了作者的生平,请同学们诵读全文,把握感情。配以音乐《二泉映月》。

播放配乐朗诵的录音,请同学们评论其感情。

其实,“言为心声”,诗人在写诗的时候已经把感情融于笔端,从他的诗就可以体会他的内心。现在我们就通过杜甫的诗来进一步了解他的内心。

六、分析诗歌。

1、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1)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生:六种。风、天、猿、渚、沙、鸟。十四字写六种景,语言有什么特点?很凝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急风、高天、哀猿、清清、白砂、飞鸟,各给人什么感觉?设身处地想想。使人感到非常冷,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

李白《早发白帝城》:“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全是欢歌笑语,不见半点伤心,是因为李白的好运与老杜的潦倒天差地别之故。

秋天有人觉得秋高气爽,秋风让人清爽,杜甫的冷一是因为他是个多病的老人,所以身体冷,而主要是内心的冷。心寒。猿的哀声也主要是他的心哀。

毛主席笔下的鸟是充满活力和朝气的鸟。王维笔下的鸟是悠闲自在的鸟。因为毛主席当时正处在立志改造中国的青年时期。王维特别向往幽静的大自然。

杜甫笔下是“鸟飞回”,有几只鸟?一只,把‘回’变成了‘来’,这有什么不同?”“回”说明鸟在盘旋。曹操的《短歌行》“‘绕树三匝,何枝可依’,‘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旅夜书怀》。这里写出了鸟的孤单无依,鸟的孤单无依背后是什么?是作者的孤单无依。

总结:首联所表现的意境是很凄清的。可见诗人心中之寒,心中之哀,心中之孤。

2、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把“落木”改成“落叶”,哪一个更好一些?为什么?

“落木”更好,落叶有很多种,给人的'感觉也不同,“落木”给人感觉比较沉重,“落叶”比较轻飘。“落木”给人感觉光秃秃的样子,而“落叶”让人感觉到树上还有许多叶子。从颜色上看“落木”往往让人联想到树干的颜色,枯黄。

那这里为什么要用“萧萧”不能用“飘飘”?实际上与杜甫的感情有关。“萧萧”让我们想到萧瑟,作者的感情到底是沉重还是轻飘?沉重!所以用:“落木”“萧萧”比较好。

(2)“滚滚”换成“滔滔”可以吗?表达效果不好。

古人用江水往往比喻什么?时间!举例: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江水的流逝往往让我们想到年华的流逝,青春的流逝,岁月的流逝。‘滔滔’只强调水势很大,而滚滚强调翻滚向前,一年春夏秋冬四季一滚,“滚滚”似乎是年复一年,有一种圆润绵长不绝的味道在里面,更能够表现出时间的流逝。本诗是他暮年的作品,他看到江水的时候就想到,唉,老了,岁月不待人呀!因此这个地方要用‘滚滚’,不能用‘滔滔’。这里我们就可以想到杜甫的心情,什么样的心情?悲凉。

总结:我们重新读这两联,就感觉满世界的黄叶往下掉,而江水永不停息地滚滚向前,那种一浪接一浪、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滚滚而来的长江的雄浑壮阔,永无尽头,似乎整个空间都溶进了这萧萧落叶滚滚长江之中,深深地感染了我们。”

读的时候,大家应该把这种豁达、坦荡,那种气魄读出来。应该读得昂扬一些。站在长江岸边面对汹涌的波涛,目光远望,音调略高。尤其“滚滚”二字应该读出磅虑的气势。待到这里,已经是第三句了,前三句一直低沉,此时应该高昂一些。

3、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宋代学者罗大经《鹤林玉露》析此联云:“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八意”,即八可悲:他乡作客,一可悲;常作客,二可悲;万里作客,三可悲;又当萧瑟的秋天,四可悲;年已暮齿,一事无成,五可悲;“百年”是虚写,是说他已经步入了老年。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亲朋亡散,六可悲;孤零零的独自去登,七可悲;身患疾病,八可悲。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有糖尿病,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总结:九月九日重阳节,双九是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人们普遍把重阳节当作“老人节”,登高是为了祈求长寿,可是杜甫到了人生的秋天,得到的不是天伦之乐,功成之勋,不是荣华富贵而是穷愁老病,百业无成,而是颠沛流离,形影相吊,此刻登高有何乐可言,人生还有什么希望?人生的希望又在哪里呢?满纸悲凉,满腹悲凉。

我们读的时候,要努力传达出杜甫老人那种沉郁顿挫的深层次的内心感情。首先心中要有具体实在的体验。如读“万里悲秋常做客”,要心中眷念着家乡,“万”“悲”“常”都要重读,如“万”,开口要大,腔调要拖长,以描绘迢遥万里之状;读“常做客”,要倍感身世凄凉。“百年多病独登台”,要深感自己老病孤独,孤苦伶什,形单影只,无所依傍。“百”“多”“独”都要重读,其中“独”字要读得特别痛苦。

4、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从“艰难苦恨繁霜鬓”一句可知。还有个人艰难。因为杜甫此时已经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浑身是病,他估计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时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应该是自己艰难的不容易的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几乎一直伴随着杜甫老人的一生。

(2)苦,是什么意思?是极度的意思。在国势艰难的时候,我极度痛恨我已经老了,以致两鬓斑白了。

(3)老是不可避免的,诗人为何极度痛恨自己已经老了?

因为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恨自己无法救济天下苍生。

这是一种什么心情?忧愁还是忧愤?忧愤,心急如焚。心有余而力不足。这样表现出杜甫的忧国忧民。

读到上一联,诗人的苦难令我们动容,可读到这里,诗人的精神令我们震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的伟大之处在于:无论穷达,都是兼济天下。诗写到最后,笔锋一转,总会转到国事维艰,民生疾苦,忧国忧民上去,他以自己病弱的双肩担起了天下这沉重的悲。唐民间云:唐朝诗圣是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杜甫之所以被人们尊为“诗中圣哲”,杜诗之所以被人誉为“博大精深”,毛主席称其诗为“政治诗”,“民间疾苦,笔底波澜”(郭沫若语),其主要原因便在于杜诗中回荡着强烈而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这是杜甫为人景仰的根本原因。

(4)潦倒新停浊酒杯。

重阳节习俗: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中国文人(其实不光是文人啊)好喝,乐忧皆然。乐饮助兴,忧饮消愁(曹操“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浊酒”是不好的酒。酒味很薄。但是连这样的酒也不能够喝了,什么原因?有两条,一是潦倒,喝不起了,一是多病,不能喝了。

我们读的时候,也应该把这种有愁不能解的深沉苦闷表达出来。“艰难”要读得稍慢、稍低,“苦很”要快、要高、要特别重,从牙缝间吐出这两个字,“繁霜鬓”又要稍缓,但声音不能低。当读“新停浊酒杯”时,要把欲罢不能的情绪表达出来。

总结:全诗在沉重的感叹中收结,结得如此悲愤深沉。

七、请同学们诵读,并点评感情的把握。配以音乐《二泉映月》。请两位同学配乐朗诵。

八、这是一首“拔山扛鼎”式的悲歌,曾被人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本诗的艺术特点:

1、对偶工稳,音调铿锵,琅琅上口。全诗八句皆对。诗一开头就以对仗领起,对得自然、工整,尾联两句的对偶一般两种看法,一种认为“苦”做甚,极讲,诗副词,与对句的“新”正好相对,“繁”和“霜”是使动用法;一种认为尾联属宽对,只“苦恨”与“新停“不对。这种结构上井然有序的排列,不仅符合于美学上的所谓均齐,给人以一种神清目爽整饰对称的美感,而且使全诗曲折顿挫,在抑扬有致的韵调中,表达出诗人需要抒发的感情。

同时诗中又多用双声迭字,旋律优美,音节和谐,大大加强了诗的音乐美。如尾联“艰难苦恨”四字,在句法上是并列结构,在声调上却具有抑扬顿挫四声的特色,读时应一字一顿;“潦倒”“新停”为双声迭韵,在声调上又有“上”“平”之分,故音节显得特别铿锵嘹亮,读时应两字一顿。“繁霜鬓”对“浊酒杯”,其声调的妙用,也在所谓“抑扬抗坠之间”。读者密咏恬吟,就能在深沉重浊的韵调之中,体味出诗人颠沛流离的痛苦心情。

2、情景交融,笔法错综变化却又相互照应。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落笔的角度虽然不同,但都围绕着诗的中心——“悲秋”。在写景之中,又有声(风声猿啼声)有色(沙白渚清),有动(鸟飞叶落)有静(沙渚),有局部景(首联),有整体景(颔联)。而且一三两句相承接,都是写山景;二四两句相承接,都是写江景。

在抒情上,颈联的“万里”与“百年”又与颔联的“无边”与“不尽”相互应,从时空两处着笔,由异乡漂泊写到多病残生;尾联从白发日多,因病停杯,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而且五、七两句相承接,都是写悲苦;六、八两句相承接,都是写多病。因“悲秋”而勾引起“苦恨”,因“多病”而造成“停杯”,在诗的内容上又是互相紧密联系的。全诗情景交融,浑然一体,中间虽有如此丰富的内容,如此复杂的感情,但笔势却一气直下,造成了一个既有变化又和谐统一的艺术整体。

3、语言凝炼。

首联两句写六种景物,对每一种景物都只用一个字加以形容,而且都非常恰切,可以说是凝炼准确。“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两句诗14个字却包含有八层悲哀的意思,可谓含蕴丰富。

九、请同学们带着感情诵读全诗。(播放音乐《二泉映月》)。

十、语文活动。

将本诗译成现代汉语,并以自己的理解加以修饰。请同学们上台朗诵自己翻译好的内容。

实用登高教学设计板书设计范文(20篇)篇十三

1.培养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感受诗人情感。

2.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以及规范答题思维习惯的养成。

指导学生掌握诗歌朗读基本方法朗读吟诵,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画面的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

1.欣赏大自然的美。

2.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爱国情操。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步骤】。

中国的传统节,有哪些?分别有些什么习俗?(激发学生的思维,逐渐缩小到重阳节)大家知道重阳节,古人有什么活动吗?引出课题。

1、印象杜甫。

提问你眼中的杜甫是个怎样的.人?(首先让课堂动起来)。

梁启超曾写过一篇文章《情圣杜甫》。

思考:诗圣?情圣?

课件展示【写作背景】。

2、诵读全诗,体会感情基调。

提问这首诗我们读过以后,情感基调该怎样把握呢?

大家朗读之后,对这首诗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链接:诗歌鉴赏中分析意境题型的答题步骤。

赏析意象,感受意境(引导学生对首联和颔联的解读以及规范答题习惯的养成)。

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赏析颈联和尾联。

2、讨论:课后练习罗大经对颈联的解读(重点扣住“常”“独”字眼来咀嚼)。

1、对仗工稳,音调铿锵。

全诗四联均用对仗,而且首联中一句话还自相对偶,结构上井然有序。

2、体会杜甫诗风沉郁顿挫。

提示沉郁,不是压抑、郁闷,而是内容上的厚重,顿挫,是指韵律。

听一段曲,读一首诗,看一个人,都需要用心!用心灵去碰撞心灵,才会擦出共鸣的火花!今天,我们用心地运用多种方法,去触碰了千年以前的那颗滚烫的心灵,带给我们无穷的沉思与强烈的震撼!

比较阅读《望岳》和《登高》的情感异同。

实用登高教学设计板书设计范文(20篇)篇十四

《登高》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第五课《杜甫诗三首》的第三首。本单元是诗歌单元,主要鉴赏唐代诗歌。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学习这一单元着重要求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独特的审美情趣。鉴赏时,要注意知人论世,同时也要注意在朗读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和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登高》是杜甫晚年流寓夔州之作,感情深沉,意境苍凉,最能代表其“沉郁顿挫”的诗风。被誉为“杜诗第一”“古今七言律第一”,可见其重要位置和极高的鉴赏价值。诗歌通过写登高所见所感,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再现了一位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在这种沉重的感叹中,我们能感受到蕴涵其中的对生命衰弱的抗争和对生命的留恋以及对国家、人民的关注。

在《登高》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杜甫的一些诗,对杜甫的个人经历,所处的时代背景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学生懂得了一些鉴赏诗歌的方法,目前阅读诗歌时可抓住意象,会结合诗人经历把握诗歌的主旨,这些都有助于学习杜甫的七言律诗《登高》。但学生鉴赏方法掌握的较少,主旨还不能全面概括,因此,还需要加强学生对古诗词诵读的训练,让他们学会品味诗歌的意境,进而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使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的熏陶而有所感悟,从而引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1、了解杜甫的生平及本诗的写作背景及诗歌创作的影响;

2、学会词句注释并翻译古诗;

1、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2、分析文中的意象,掌握由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鉴赏技巧;

1、感受诗人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博大情怀,培养爱国情怀。

2、提高诗歌鉴赏能力,汲取古代文化深厚的养料,提升审美能力。

1、体会诗歌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了怎样的基调。

2、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了解此诗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1、分析文中的意象,学会意象分析的赏析方法。

2、在朗读和背诵中,感受诗人悲凉的内心世界,领略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在了解诗人生平事迹和写作背景的前提下,品味语言,感知意象,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饱含深情地朗读课文。本课学习的目标是要领会诗中的景和情,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借用投影,呈现学习材料,介绍杜甫的生平遭遇,为知人论世打下基础。

在整节课的教学中,应多处运用诵读法,发挥诵读传情达意的作用,带领学生较快地走近诗人,走进文本,感受诗情。在品读诗歌时深入探究诗歌意象,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让学生分组讨论,抓住描写意象的关键词并体会其作用,突破教学重点。并通过提问点拨法,创设情境,深化学生的探讨,引导他们体会诗人悲凉的内心世界,领略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突破教学难点。

1、吟诵法。

2、讲析法和引导法。

3、讨论法。

4、情景展示法。

1课时。

使用多媒体设备,打开教学ppt,向同学们展示图片、资料、背景音乐等。

让学生继续了解一下杜甫,如课前复习之前课堂上关于杜甫的内容,或利用网络和图书馆的资料收集杜甫的生平事迹和诗歌作品。

(设计意图)知人论世是诗歌鉴赏的重要方法。让学生课前查找资料并学会归纳概括是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只有充分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及创作背景,才能使学生更好地走近作者,走近诗人的内心世界并深刻体悟诗歌的丰富意蕴。

(课件投影,逐条展示,以此回顾同学们已学过的或者耳熟能详的杜甫诗句。)。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

同学们,请问你们还喜欢杜甫的哪些古诗词名句呢?(师生互动)。

我们学过杜甫的许多诗歌,对他的作品诗风也有一定的了解,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近这位老人来学一学他的一篇被称为“古今七言律诗第一”的旷世之作《登高》,进一步感受杜甫这位伟大诗人的深沉情感。(投影课题)(板书登高杜甫)。

(设计意图)由相关的诗歌导入学习内容,唤醒学生的知识积累,再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既能引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又可以让学生更有针对性的学习。

(课件投影全诗)。

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同学们,学习一首古诗,首先就是要进行朗读,朗读能使人更好地领会诗的主旨,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以此便能更好地鉴赏诗歌。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抬头看着投影,来朗读一下诗歌吧。(播放ppt中的背景音乐)老师在乐声中满怀深情地朗诵《登高》全诗。(营造凝重的课堂气氛)。

师再朗诵,学生跟读。

(初读时,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懂句意,注意轻重,划分诗歌的节拍、标明诗歌的韵脚,体味诗歌的韵律美,要求读出感情并感受杜甫律诗起承转合、抑扬顿挫的形式美。)。

请几位同学单独来读一读,再请其他同学对他的朗读进行点评。

(一位学生朗读,几位同学点评,教师再指导朗读。再读是为了让学生深入体验,体会诗歌的情感美,把握诗歌的整体基调是“悲”。)(板书:总基调-悲)。

请大家融入这种感受,有感情地再齐声朗读《登高》。

(设计意图)诗歌重在朗读,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可以触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为学生搭建一个“体验”的平台;学生在朗读中自觉地把握诗意,感悟诗作意境,为下面的分析奠定基础;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朗读吟诵以及通过朗读吟诵感悟诗歌情感的能力。

(1)请学生展示课前预习情况,交流介绍杜甫的经历和代表作。

(2)老师概括杜甫生平,并引入诗歌创作背景:(课件同步投影)。

作者简介: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杜审言之孙,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他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

杜甫既经历了安史之乱前那种繁荣昌盛的“开元盛世”,也看到了唐王朝在安史之乱后一蹶不振、江河日下的败落景象。因此,杜甫的一生和唐王朝的由盛及衰息息相关。大致说来,杜甫的生平,随着社会和个人环境的变动,可以划分为四个时期:

(板书各时期的代表作)读书壮游(三十五岁前)——长安求职(从三十五岁到四十四岁)——战乱流亡(从四十五岁到四十八岁)——漂泊西南(从四十九岁到去世)。

杜甫是唐王朝由兴到衰的见证者,他的诗歌多反映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

作品背景: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飘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3年后病死出蜀途中。这首诗是大历二年作者寄寓夔州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一片混乱。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排遣心头的郁闷,杜甫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3)同学们理解诗歌背景后,心里默读两遍,然后留心几个问题:

1、找一找诗歌中的意象有哪些?

2、杜甫是个什么样的诗人?

(设计意图)设置问题让学生初步把握诗人的创作特点和性格特征,为接下来具体分析诗歌作铺垫。

(1)梳通诗意(师生互动,投影逐条展示)。

1、词句注释。

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

渚: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

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回:回旋。

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萧。

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

万里:指远离故乡。

作客:漂泊他乡。

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苦恨:极其遗憾。苦,极。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潦倒:衰颓,失意。这指衰老多病,志未得伸。

新停:刚刚停止。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2、翻译。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漂泊万里客居异乡更添悲秋情绪,百病缠身而今我又独自登临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2)逐联分析(师生互动,投影在老师讲解完后逐步展示)。

《登高》是一首七言律诗,共有八句,可分两个层次,前四句是写景,后四句是抒情。

1、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a、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

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诗由写景开头,十四字写了六种景,极为凝练,勾勒出一幅登高远眺的壮阔图景。每一种景物都夹杂在这特定的环境下富有特别的意义。从视觉听觉角度进行描写,使人感到“悲哀”。

b、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各给人什么感觉?并体会作者心情。

急风:身体冷,心里也无比凄凉。

高天:天地广阔,更使人感到渺小、孤单。

哀猿:悲凉。

清渚:颜色上清冷。

白沙:颜色上清冷。

飞鸟:在空中盘旋,说明它无处停息,比喻孤独无依。

诗人站在高天之下,急风之中,面对清渚、白沙,耳听猿啸的叫声,内心万分孤独,仿佛就是一只孤鸟,凄楚、忧伤、悲哀、绝望。

2、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两种。

(无边)落木(萧萧下):落叶的飘落,体现时光易逝,感叹生命短暂,暗喻杜甫的人生也走到了生命的晚秋;看到落叶归根,加重乡愁,不知何时才能结束漂泊的生活。

(不尽)长江(滚滚来):时间是无穷的,历史的长河永不停息,抒发壮志难酬的苦痛。但又知道这是一种必然规律。所以,他又感到胸襟开阔。

b、联系杜甫此时的处境,面对首联和颔联的情景,诗人会想到什么?

天地广阔,宇宙无穷,生命的短暂和渺小。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学会抓住典型意象,把握诗人情感。

c、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什么写法?

对比、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或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人生仅百年,江山万古长青。

3、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万:表明了离国别家,漂泊路途之远。

常:表明了离家万里,流浪他乡的时间之久。

多:感叹年老多病,精神疲惫不堪。

独:感叹独自登台,形单影只,万分凄凉。

颈联:视角回归微观,回到诗人个人身上。

只有“万里悲秋”与我相伴,我只能“独登台”,独在异乡的孤独惆怅感与深秋景色之荒凉凄冷融合在一起,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寄托诗人悲秋伤己的伤感情怀。诗人由秋及人,有感而发,写自己年老多病,拖着残躯独自登上高台,那种异乡怀人的情感喷薄而出,心中苦闷跃然于纸上。

4、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a、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是国家连年的战乱。

既是国家的,也是个人的。客观上,“国破”与“家亡”是因果关系;主观上,诗人一直忧国忧民,为国家的衰亡心急如焚。古代知识分子大多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自勉,而杜甫无论穷还是达,都心忧天下,其思想境界之高,不愧被称为“诗圣”。

因此,我们读这首诗,解析这首诗,既要把握诗境对表现人物情感的妙用,又要揭示人物情感抒发的内涵——诗人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情怀!本诗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具有忧国伤时伟大情操的诗人形象。

(设计意图)感情升华,照应情感价值观目标。

(1)同学们,一堂课下来这首诗给你的总体感受是什么?(师生互动)。

凄楚、悲伤、痛苦、孤独、沉郁。

离家多年,有家难回。

晚年多病,孤苦无依。

国事艰难,壮志难酬。

人生潦倒,消愁无途。

(2)诗歌的中心思想,即主旨是什么呢?

整首诗充分体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全诗抒发了诗人飘荡无依,老病孤愁的复杂而深沉的感情。全诗包含着对个人病困潦倒生活的深沉感叹;对终生壮志难酬的激愤与哀怨;对祖国多灾多难现实的忧愁与焦虑;对人民艰苦命运的关切之情。

(3)本诗是如何写“悲”的?

1、找准切入点:

急风、哀猿、清冷的沙石、无家的鸟、纷纷而下的落叶:典型意象。

(注:我们把这些寄寓作者情感的景物叫做“意象”)。

万里悲秋、艰难苦恨、潦倒:体现感情色彩的词。

2、明确手法:情景交融,以哀景衬哀情。

1、对仗工整。

2、情景交融。

a、前四句写景,为下文悲秋的抒情作了铺垫,情景交融。

b、诗人想到自己客居他乡、老迈多病的处境,悲凉之情顿生。

“独登台”将凄清的景物和悲凉的心情结合起来,令人顿生同情。

c、尾联含义深刻,概括了当时整个社会的现实,发现了诗人的衰叹。

“艰难苦恨”导致诗人“多病”和“繁霜鬓”。特别是因多病而断酒,诗人的悲情更难以排遣,这些都道出对时世“艰难”不满,对自己人生之秋的悲叹。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运用意象—意境—情感分析法,解读诗歌,从而加深对情景交融这一手法的理解,这就初步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从诗中描写的景物入手,由景入情,分析这些意象,进而探究诗歌的意境,体味诗人的感情。

鉴赏步骤:找准意象及特点——运用想象展示画面——感受诗歌意境——把握诗人情感。

通过……意象,描绘了……画面,营造了……氛围,表达了……情感。

补充: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

杨柳:表现离情别恨或柔情。

梅花:象征高洁或不屈不饶的精神。

菊花:象征隐逸、脱俗、高雅。

猿啸:表现哀伤、孤寂、愁苦。

鸿雁:表现书信、情感交往或思乡之情。

黄叶:象征新陈代谢或表现美人迟暮。

月亮:象征人生的圆满、缺憾;表现亲人的团圆、分离。

(1)背诵全诗。

(2)完成课后相关习题。

(3)以《春望》为例,进行鉴赏练习。

登高杜甫。

杜甫的生活和创作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1、读书壮游时期(三十五岁前):《望岳》(涉世不深)。

2、长安求职时期(从三十五岁到四十四岁):《丽人行》、《兵车行》、《出塞》、《赴奉先咏怀》(忧国忧民)。

3、战乱流亡时期(从四十五岁到四十八岁):《月夜》、《春望》、《羌村三首》、“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

4、漂泊西南时期(从四十九岁到去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村》、《登岳阳楼》(思想更深邃、诗风更沉郁)。

实用登高教学设计板书设计范文(20篇)篇十五

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诗歌创作背景。

2.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3.诵读诗歌,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掌握诗歌鉴赏的三种方法。

诵读诗歌,体会作者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方法:诵读鉴赏法、合作讨论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音像资料。

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飞花令”形式导入。

规则:先指定一位同学说一句关于秋天的诗,再由其指定其他同学接力。

(板书:登高杜甫)。

二、整体感知:

首先,听录音朗读,注意节奏和读音。

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思考:本文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找一生示范朗读,另找一生评价。明确:(景物)描写、抒情。

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用诗中的一个字来回答。

生:悲。

分析“哀”、“苦”、“恨”与“悲”哪个更适合作诗眼。

明确:“悲”是作者直接抒发情感的表现,“苦”、“恨”和“哀”都是作者间接抒发情感的表现,因此用“悲”字更恰当准确。

师:这是诗的感情基调,即诗眼。

三、写作背景。

师:请学生回忆作者的生平事迹。

明确:杜甫诗歌创作风格:沉郁顿挫。在初中学过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体现了诗人具有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情怀。

本诗的写作背景:这首诗是767年作者流落夔州时写的。“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但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好友李白、高适和严武相继去世,此时恰逢九月初九,杜甫登高写下了这首诗。三年后,杜甫病死在离开四川的途中。

总结鉴赏诗歌的方法之一:知人论世法(并板书)。

四、分析意象。

师:作者“登高”看到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同桌之间讨论。

生2展示。

明确:景物特点。

风急。

天高。

猿啸哀。

渚清。

沙白。

鸟飞回。

落叶无边萧萧下。

长江不尽滚滚来。

师:补充意象和意境的概念、“落木”和“落叶”的区别。

明确:意象:诗歌中具体的融入了作者思想感情的人、物和景等;

意境:作者将自己的情感通过生动的画面表达出来,达到“内情”与“外物”统一而具有艺术感染力的境界。

“落叶”给人一种枝繁叶茂之感,“落木”给人一种干枯干燥的感觉,因此用“落木”更符合秋天的特点。总结鉴赏诗歌的方法之二:由象入境法(并板书)。

师:找一生朗读描绘画面的文字,请大家闭眼,试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诵读指导:首联两句,“风急”——要读得很凄凉,似乎在唇齿间颤抖的读出来;“天高”——调子要很高并带拖腔;“猿啸哀”——要有欲哭的感觉;“鸟飞回”——联想到作者,孤独漂泊、远离家乡,他还有回到家的那一天吗?!

颔联两句,要将苍凉之感和旷达之悲读出来。

五、体会情感。

师:宋代罗大经曾说颈联含有八层意思,你能读出几层意思来?

生3展示。

明确:万里—地之远也;

秋—时之凄惨也;

作客—羁旅也;

常作客—久旅也;

百年—齿暮也;

多病—衰疾也;

台—高炯处也;

独登台—无亲朋也。

师:点拨通过具体的字词来体会作者的情感。总结鉴赏诗歌的方法之三:情景交融法(并板书)。

诵读指导:“万”“悲”“常”都要重读。读“万”,开口要大,腔调要拖长,以描绘遥远之状;读“常坐客”,要倍感自己身世凄凉。“百年多病独登台”,要深感自己多病孤独,形单影只,无所依傍。“百”“多”“独”都要重读,其中“独”字要读得特别痛苦。

最后一联,“艰难”要读得稍慢、稍低,“苦恨”要快、要高,要特别重,从牙缝中吐出这两个字;“繁霜鬓”又要稍缓,但声音不能低。当读“新停浊酒杯”时,把欲罢不能的情绪表达出来。

六、课堂小结1.情境式默写(ppt15中几句话对应的诗句)。

2.背诵全诗。

七、课后作业。

根据本课学习的几种方法,自学《秋兴八首(其一)》。

登高。

杜甫。

“悲”人生之秋由象入境法。

国家之秋情景交融法。

实用登高教学设计板书设计范文(20篇)篇十六

1.培养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感受诗人情感。

2.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以及规范答题思维习惯的养成。

二、过程与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欣赏大自然的美。

2.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爱国情操。

一、新课导入:

中国的传统节,有哪些?分别有些什么习俗?(激发学生的思维,逐渐缩小到重阳节)大家知道重阳节,古人有什么活动吗?引出课题。

板书课题。

二、知人论世话形象。

1.印象杜甫。

提问你眼中的杜甫是个怎样的人?(首先让课堂动起来)。

结合高考题型中,关于诗歌鉴赏的第一步,是“三看”(看题目、看作者、看注释),初步了解诗歌大意。

梁启超曾写过一篇文章《情圣杜甫》。

思考:诗圣?情圣?

课件展示【写作背景】。

2.诵读全诗,体会感情基调。

提问这首诗我们读过以后,情感基调该怎样把握呢?

大家朗读之后,对这首诗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三、缘景明情析手法。

链接:诗歌鉴赏中分析意境题型的.答题步骤。

赏析意象,感受意境(引导学生对首联和颔联的解读以及规范答题习惯的养成)。

四、移情入境悟诗情。

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赏析颈联和尾联。

2.讨论:课后练习罗大经对颈联的解读(重点扣住“常”“独”字眼来咀嚼)。

五、吟咏诗句赏韵律。

1.对仗工稳,音调铿锵。

全诗四联均用对仗,而且首联中一句话还自相对偶,结构上井然有序,

2.体会杜甫诗风沉郁顿挫。

提示沉郁,不是压抑、郁闷,而是内容上的厚重,顿挫,是指韵律。

六、课堂小结。

听一段曲,读一首诗,看一个人,都需要用心!用心灵去碰撞心灵,才会擦出共鸣的火花!今天,我们用心地运用多种方法,去触碰了千年以前的那颗滚烫的心灵,带给我们无穷的沉思与强烈的震撼!

七、布置练习。

比较阅读《望岳》和《登高》的情感异同。

实用登高教学设计板书设计范文(20篇)篇十七

学习《登高》了解咏怀诗情景交融的特点。

学习《蜀相》了解咏史诗借古伤今的特点。

能力目标。

通过参照对比,学会鉴赏作品,进而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情意目标。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操和对理想境界追求的精神。

教学设想。

1.通过比较、涵咏,赏读结合,揣摩诗歌的丰富意蕴,体会诗人的风格特征。

2.点拨、讨论、讲析相互结合,积极调动学生参与意识。

3.拟采用屏幕投影的方式,准备与诗歌内容相近的'风景图片及相关的诗词、资料,达到形象、直观的效果,并扩大课堂的容量。

4.教学用时:一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学会涵咏鉴赏诗歌,提高审美能力和审美品位。

2.难点:理解杜甫,真正领会诗人博大的胸襟、体会出诗中郁勃的情势。

教学过程设计。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诵读感知。

觅得诗趣。

【投影】课前投影杜甫肖像,配乐。

【提问】知道他是谁?熟悉他的诗吗?请几位同学读一句你最喜爱的杜甫写的诗。

实用登高教学设计板书设计范文(20篇)篇十八

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沈的苦痛与忧思。

1.朗读吟诵。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画面的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

2.情景再现。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的情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过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

3.加强背诵指导。

4、学以致用,进行诗歌创作练习。

一课时。

(投影画面)。

大家都喜欢听故事吧?

(音乐起)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长江边上的夔州,江流奔涌,秋风萧瑟,万木凋零,凄冷的风中,一只孤鸟在高空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一位衣衫褴褛,步履蹒跚的老人朝山上走去。这位老人,曾经豪情万丈,志在报国,曾经渴望“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他无论穷达,都不忘兼济天下。然而苍天弄人,他一生数起数落,郁郁不得志。重阳节,本是登高祈寿家人团聚的节日,而年过半百,满身疾病,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的他却面对处在战乱之中的国家,面对万里之遥的故乡,面对漫天飘洒的落叶,面对滚滚翻腾的江水,不禁百感交集,放声高吟: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满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是的,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近这位老人,走近他的生活,一起来欣赏1200多年前他为我们留下的这千古传唱的著名诗篇《登高》(投影课题)。

我们一起随着音乐再来诵读一遍!(音乐起)。

指导诵读。

学习诗歌重在诵读,诵读能更好地领会诗的主旨,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更好地鉴赏诗歌。

那么怎样才能诵读得更好呢?(投影诵读要领)。

1、理性的把握: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2、感性的表现:语音、语调、表情、动作、音乐。

为了更好地诵读我们就先来了解一下作者,然后具体分析一下这首诗。

谁能介绍一下杜甫的生平经历?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

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20岁以后可分4个时期。

一、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年(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天宝三年,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

二、天宝五年至十四年,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但均无结果。直到天宝十四年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小小的参军之职。仕途的失意困顿和生活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创作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

三、肃宗至德元年(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乱最盛。杜甫也尽历艰危,但创作成就很大。长安陷落后,他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但半路被俘,陷贼中近半年,后冒死从长安逃归凤翔肃宗行在,受左拾遗。不久因直谏忤旨,几近一死。长安收复后,回京任原职。758年5月,外贬华州司功参军,永别长安。759年,对政治感到失望的杜甫辞官,于年底到达成都。

四、肃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历五年(770)11年内,杜甫在蜀中八年,荆、湘三年。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断续住了五年。765年,严武去世,杜甫失去凭依,举家离开成都。开始了“漂泊西南天地间”的生活,时间多在船上度过。770年冬,杜甫死于长沙至岳阳的船上,年58岁。

写作背景:

杜甫写这首诗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仍是一片混乱。在这种情势下,他只得继续“漂泊西南天地间”,在“何日是归年”的叹息声中苦苦挣扎。时代的艰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他为了排遣郁闷抱病登台。

分析鉴赏:

有人认为杜甫的《登高》是“古今七律之冠”,那么,它在艺术表现方面有什么独到之处?(大家讨论)。

分析:从艺术表现角度上看,本篇的独到之处至少有如下两点:

一是对偶工稳,音调铿锵,琅琅上口。全诗八句皆对。诗一开头就以对仗领起,对得自然、工整,尾联两句的对偶一般两种看法,一种认为“苦”做甚,极讲,诗副词,与对句的“新”正好相对,“繁”和“霜”是使动用法;一种认为尾联属宽对,只“苦恨”与“新停“不对。这种结构上井然有序的排列,不仅符合于美学上的所谓均齐,给人以一种神清目爽整饰对称的美感,而且使全诗曲折顿挫,在抑扬有致的韵调中,表达出诗人需要抒发的感情。

同时诗中又多用双声迭字,旋律优美,音节和谐,大大加强了诗的音乐美。如尾联“艰难苦恨”四字,在句法上是并列结构,在声调上却具有抑扬顿挫四声的特色,读时应一字一顿;“潦倒”“新停”为双声迭韵,在声调上又有“上”“平”之分,故音节显得特别铿锵嘹亮,读时应两字一顿。“繁霜鬓”对“浊酒杯”,其声调的妙用,也在所谓“抑扬抗坠之间”。读者密咏恬吟,就能在深沉重浊的韵调之中,体味出诗人颠沛流离的痛苦心情。

二是情景交融,笔法错综变化却又相互照应。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落笔的角度虽然不同,但都围绕着诗的中心——“悲秋”。在写景之中,又有声(风声猿啼声)有色(沙白渚清),有动(鸟飞叶落)有静(沙渚),有局部景(首联),有整体景(颔联)。而且一三两句相承接,都是写山景;二四两句相承接,都是写江景。

在抒情上,颈联的“万里”与“百年”又与颔联的“无边”与“不尽”相互应,从时空两处着笔,由异乡漂泊写到多病残生;尾联从白发日多,因病停杯,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而且五、七两句相承接,都是写悲苦;六、八两句相承接,都是写多病。因“悲秋”而勾引起“苦恨”,因“多病”而造成“停杯”,在诗的内容上又是互相紧密联系的。全诗情景交融,浑然一体,中间虽有如此丰富的内容,如此复杂的感情,但笔势却一气直下,造成了一个既有变化又和谐统一的艺术整体。

宋人罗大经评论此诗颈联曰: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又可见其笔法之凝练。

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来诵读此诗。

指名背诵。

学以致用:

律诗,我们从小至今也学了很多首了,从理论上我们对诗歌的写法也做了分析指导,那么下面我们就该牛刀小试一下了吧!

自行创作律诗一首,题目自拟,内容不限。要力求符合律诗的平仄押韵、起承转合,要求格调清新向上,不做无病呻吟。

布置作业:

2、修改自行创作的律诗。

实用登高教学设计板书设计范文(20篇)篇十九

学生能准确掌握文中的生字词,并能顺利朗读背诵。

学生能理清诗歌的情感线索,领会诗歌的内容。

学生能通过对诗句的鉴赏来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诗的诵读与积累。

教学难点:对杜甫诗歌中沉郁风格的理解和领悟。

教学方法及辅助工具:

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

辅助工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导入:春天,是万物复苏鸟语花香的季节,在春天的时候我们喜欢做什么呀?踏春,去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机。而在秋高气爽的时候,人们则喜欢登高望远饮酒作诗。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里说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抒发的是思乡思亲的情感。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也是诗人杜甫在登高时创作的,诗名就叫《登高》。

背景材料:

杜甫,被后人称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这首诗大约作于公元767年,唐代宗大历二年秋(普及一个知识),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4年,但各地的军阀又在不断混战,抢占地盘。杜甫因战乱而流离到夔(kui)州,此时的他已经56岁,身染重病,为了排解忧愁,又值重阳节之际,因而登高望远,在登高后看到的是深秋的萧条景色,由此想到国家正值战乱,感时伤怀而作。

解析字词,理顺文章:

渚清沙白:渚,水中小洲;清,洲边的江水清澈;沙白,小洲上的白沙。

翻译:天高风急,猿啸声声似乎蕴含着无限的悲哀,孤洲沙白,只有沙鸥不时地回旋。无边无际的落叶纷纷飘坠,奔腾不息的长江滚滚而来。离家万里,悲叹自己经常漂泊他乡,衰老多病,寒秋中独自登临高台。世事艰难,可恨秋霜凝染了我的双鬓,穷困潦倒,不得不放下这浇愁的酒杯。

品读课文: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习一首古诗,肯定就是要读的,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一遍,一定要注意有感情的朗读,把握好节奏。

接着播放一份朗读音频,让学生听。再请同学起来读一遍,最后全班齐读一遍。

内容品读:

1同学们刚才都读了这首诗,感觉到诗中一直贯穿着的一种情感是什么?

明确:忧愁悲伤孤独等。

诗人在诗中是怎么体现这个“悲”字的?(让学生讨论)。

明确:首先体现在所见的深秋景色的悲上。首联和颔联“风急天高猿啸哀,……不尽长江滚滚来”。

首联和颔联中有些什么景物,也就是意象?分别有什么特点?

明确:八种。风,天,猿,渚,沙,鸟,落木,长江。特点是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回鸟,落木萧萧下和长江滚滚来。

这些各具特点的意象是怎么来表现诗人描写的秋景之悲的?

明确:(1)急风,说明风很大,又是秋天的风,而且还是登高之后感受到的风,我们知道越往高处走,温度就越低,所以这时的风肯定是又冷又大的,这风不仅吹在诗人的身上,更在诗人的心上。

(2)高天,天高阔远,在茫茫天地之间,诗人更觉得自己渺小,无限悲凉之情涌上心头。

(3)哀猿,猿的叫声是哀伤的,这更为诗人悲凉的心境更添一层。

(4)清渚和白沙,清和白都是冷色调,更显环境的冷清和凄凉。这又使得诗人更为悲伤。

(5)回鸟,因为急风而不断盘旋不能往前飞的一只鸟儿,而且只有一只,它是孤独的,这让作者自己感到了自身的孤独。

(6)落木萧萧,落木就是落叶,到了秋天,树叶纷纷落下,这意味着生命的终结,从落木中诗人也看到了自己的生命正在走向尽头,由此更显凄凉。

(7)《论语》中有一句话,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苏轼在《赤壁赋》中也写到“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都是在感叹生命的短暂,光阴的易逝。因此在这里也是诗人感叹人生苦短。

这些都是从写景来体现“悲”的。

除了秋景之外,作者还从什么方面来体现“悲”的?

明确:还体现在诗人的遭遇上。集中表现在颈联和尾联。“万里……浊酒杯”。

万里悲秋常作客:离家万里,悲叹自己经常漂泊作客他乡,壮志难酬,处境艰难。

百年多病独登台:诗人孤身一人抱病登台,倍感凄凉。

艰难苦恨繁霜鬓:如何理解“艰难”一词?双重意思,一是指国家要平息动乱的艰难和自身命运之艰,常年漂泊,生活艰难。

也许有人会说,他难道是神经病吗?连自身的生活都保证不了,还要去关心国家大事,这不就是吃饱了撑的吗?但是这就只是我们普通人的想法,而真正伟大的人就是他这样的,有着忧国忧民的崇高品质,若世间少了这些人,那么我们现在享受到的美好生活就会变得遥不可及。

潦倒新停浊酒杯:自古以来,中国人只要一有烦恼就会借酒浇愁,今天也不例外,而诗人内心苦闷,想要一醉解千愁,可是又以为自己年老多病,不得不戒酒,心中万千思绪无法排解,也就愁上加愁了。

把握作者情感:

这首诗是由前四句的写景转到后四句的抒情,使之情景交融,作者的情感由“风急……鸟飞回”的孤独到“无边……滚滚来”的沉郁,再到“万里……独登台”的愁苦,最后到“艰难……浊酒杯”的无奈,由此看出全诗的感情基调就是一个字:悲。

(七)总结:

全诗通过所见的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情感。可以说,这首诗是杜甫对生命的感悟对时世的艰难对漂泊的一生对凄凉的晚景和对未酬的壮志的一个总结。它因其雄浑悲凉的意境工整齐协的格律而被称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实用登高教学设计板书设计范文(20篇)篇二十

2.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沈的苦痛与忧思。

1.朗读吟诵。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画面的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

2.情景再现。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的情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过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

3.加强背诵指导。

4、学以致用,进行诗歌创作练习。

(投影画面)。

大家都喜欢听故事吧?

(音乐起)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长江边上的夔州,江流奔涌,秋风萧瑟,万木凋零,凄冷的风中,一只孤鸟在高空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一位衣衫褴褛,步履蹒跚的老人朝山上走去。这位老人,曾经豪情万丈,志在报国,曾经渴望“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他无论穷达,都不忘兼济天下。然而苍天弄人,他一生数起数落,郁郁不得志。重阳节,本是登高祈寿家人团聚的节日,而年过半百,满身疾病,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的他却面对处在战乱之中的国家,面对万里之遥的故乡,面对漫天飘洒的落叶,面对滚滚翻腾的江水,不禁百感交集,放声高吟: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满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是的,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近这位老人,走近他的生活,一起来欣赏1200多年前他为我们留下的这千古传唱的著名诗篇《登高》(投影课题)。

我们一起随着音乐再来诵读一遍!(音乐起)。

学习诗歌重在诵读,诵读能更好地领会诗的主旨,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更好地鉴赏诗歌。

那么怎样才能诵读得更好呢?(投影诵读要领)。

1、理性的把握: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2、感性的表现:语音、语调、表情、动作、音乐。

为了更好地诵读我们就先来了解一下作者,然后具体分析一下这首诗。

谁能介绍一下杜甫的生平经历?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

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20岁以后可分4个时期。

一、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年(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天宝三年,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

二、天宝五年至十四年,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但均无结果。直到天宝十四年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小小的参军之职。仕途的失意困顿和生活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创作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

三、肃宗至德元年(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乱最盛。杜甫也尽历艰危,但创作成就很大。长安陷落后,他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但半路被俘,陷贼中近半年,后冒死从长安逃归凤翔肃宗行在,受左拾遗。不久因直谏忤旨,几近一死。长安收复后,回京任原职。758年5月,外贬华州司功参军,永别长安。759年,对政治感到失望的杜甫辞官,于年底到达成都。

四、肃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历五年(770)11年内,杜甫在蜀中八年,荆、湘三年。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断续住了五年。765年,严武去世,杜甫失去凭依,举家离开成都。开始了“漂泊西南天地间”的生活,时间多在船上度过。770年冬,杜甫死于长沙至岳阳的船上,年58岁。

杜甫写这首诗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仍是一片混乱。在这种情势下,他只得继续“漂泊西南天地间”,在“何日是归年”的叹息声中苦苦挣扎。时代的艰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他为了排遣郁闷抱病登台。

有人认为杜甫的《登高》是“古今七律之冠”,那么,它在艺术表现方面有什么独到之处?(大家讨论)。

分析:从艺术表现角度上看,本篇的独到之处至少有如下两点:

一是对偶工稳,音调铿锵,琅琅上口。全诗八句皆对。诗一开头就以对仗领起,对得自然、工整,尾联两句的对偶一般两种看法,一种认为“苦”做甚,极讲,诗副词,与对句的“新”正好相对,“繁”和“霜”是使动用法;一种认为尾联属宽对,只“苦恨”与“新停“不对。这种结构上井然有序的排列,不仅符合于美学上的所谓均齐,给人以一种神清目爽整饰对称的美感,而且使全诗曲折顿挫,在抑扬有致的韵调中,表达出诗人需要抒发的感情。

同时诗中又多用双声迭字,旋律优美,音节和谐,大大加强了诗的音乐美。如尾联“艰难苦恨”四字,在句法上是并列结构,在声调上却具有抑扬顿挫四声的特色,读时应一字一顿;“潦倒”“新停”为双声迭韵,在声调上又有“上”“平”之分,故音节显得特别铿锵嘹亮,读时应两字一顿。“繁霜鬓”对“浊酒杯”,其声调的妙用,也在所谓“抑扬抗坠之间”。读者密咏恬吟,就能在深沉重浊的韵调之中,体味出诗人颠沛流离的痛苦心情。

二是情景交融,笔法错综变化却又相互照应。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落笔的角度虽然不同,但都围绕着诗的中心——“悲秋”。在写景之中,又有声(风声猿啼声)有色(沙白渚清),有动(鸟飞叶落)有静(沙渚),有局部景(首联),有整体景(颔联)。而且一三两句相承接,都是写山景;二四两句相承接,都是写江景。

在抒情上,颈联的“万里”与“百年”又与颔联的“无边”与“不尽”相互应,从时空两处着笔,由异乡漂泊写到多病残生;尾联从白发日多,因病停杯,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而且五、七两句相承接,都是写悲苦;六、八两句相承接,都是写多病。因“悲秋”而勾引起“苦恨”,因“多病”而造成“停杯”,在诗的内容上又是互相紧密联系的。全诗情景交融,浑然一体,中间虽有如此丰富的内容,如此复杂的感情,但笔势却一气直下,造成了一个既有变化又和谐统一的艺术整体。

宋人罗大经评论此诗颈联曰: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又可见其笔法之凝练。

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来诵读此诗。

指名背诵。

律诗,我们从小至今也学了很多首了,从理论上我们对诗歌的写法也做了分析指导,那么下面我们就该牛刀小试一下了吧!

自行创作律诗一首,题目自拟,内容不限。要力求符合律诗的平仄押韵、起承转合,要求格调清新向上,不做无病呻吟。

2、修改自行创作的律诗。

猜你喜欢 网友关注 本周热点 精品推荐
通过总结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学习和工作的规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今天是我们实践队三下乡的第五天了。在这一天里,调研组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发现自己的不足,同时也可以反思和总结经验。这里整理了一些经典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阅读和学习。通过学习,我知道
活动总结是对一次活动进行全面回顾和总结的一种方式,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发现活动的不足之处,以便今后改进,同时也可以肯定我们在活动中取得的成绩和进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
通过写幼儿园工作总结,可以更好地审视自己的工作表现。接下来,小编将为大家介绍一些优秀的幼儿园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和提升。后勤人员相对班级来
心得体会是我们对自己的经验和感受进行反思和总结的一种方式。通过这个经历,我明白了专注和执着对于达成目标的重要性,只有全身心地投入,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功。
对工作要有热情和责任心。只有对自己从事的工作充满热爱和责任感,才能够做出优秀的成绩。工作体会范文二:通过这次工作,我学会了与同事合作、沟通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更
合同协议是商业合作的基石,对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一些成功案例的实用合同协议范文,供您进行参考和借鉴。法定代表人:_____________法定代
思想汇报是个人职业发展中重要的一环,有助于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以下是一些思想汇报的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希望对你的写作有所帮助。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
离婚协议的签署需要在公证机关进行公证,以确保其法律效力。请看以下离婚协议范本,您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对其进行修改和调整,以满足您的实际需求。____,男,生于19_
活动总结是对活动的反思和总结,每次总结都是一个进步,对活动的质量提升有着积极的作用。以下是一些实用的活动总结范文,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写出自己的总结。
活动方案是为了组织和实施一项特定活动而制定的详细计划和策划方案,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活动的目标和要求。在这个部分,我们列举了一些适用于不同场合和目标的
写心得体会是培养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一个有效方法,有助于我们提升写作水平。这些心得体会范文可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帮助和指导。投标文件是企业参
国旗下,我们感受到亿万人民齐心协力的力量,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国旗下升旗仪式的相关知识,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和思考。
买卖让人们享受到多样化的选择,促进了产品的创新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了解买卖的一些基本原则和规律,对我们做出明智的决策至关重要,下面是一些关于买卖的心得体会。
读后感是帮助读者巩固阅读成果,提取重点观点的重要方式。阅读一本好书后,除了享受故事的情节和人物的塑造,读后感也是我们思考和分享的重要方式之一,以下是一些读者的心
通过阅读范文范本,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文体的写作技巧和特色,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范本,这些范本涵盖了多个领域和多个主题,可以给我们提供很
总结范文是在不同背景和场景下总结人们经验和心得的有益素材。小编精心挑选了一些有关总结的范文,希望能够给你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的思路。____年的脚步即将迈向身后,
撰写申请书需要仔细研究申请对象的要求和背景,以便创造性地展示自己的适应性和价值。在下面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出色的更多申请书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在幼儿园大班,孩子们积极参与各种集体活动,如剪纸、画画、唱歌等,这些活动丰富了他们的生活。接下来是一些幼儿园大班多元化教育的创新案例,供大家参考探讨。
精选范文可以作为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对象,帮助我们更好地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随着技能的提升,写一篇优秀的总结变得越来越重要,这里有一些范文供大家参考。第一篇有人说,
优秀范文是通过对某个领域或者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思考,将相关知识和经验进行概括和总结的一种学术文体。欢迎阅读这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你的写作带来一些启示和灵感。
写心得体会可以激发我们的创新思维,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和新途径。以下是一些个人心得体会的分享,希望能给大家在类似情境中提供一些帮助。参观陶瓷产业是我此行的重要目
总结是一个反思和总结的过程,从中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提高自身的发展水平。下面是一些来自不同领域的总结范文,它们涵盖了各种不同的主题和风格,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
心得体会是对自己在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的感悟和领悟的总结与归纳,它可以帮助我们深化对某一事物的理解,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得体会范文,供
总结可以激励和鼓舞我们,通过回顾成绩和收获,增强自信心。4.小编精心挑选了一些优秀的总结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撰写自己的总结。20xx年在领导下在全科医生
通过阅读这篇精选范文,你会对这个世界有个更全面的了解。通过阅读这些范文,你可以了解到总结的写作风格和结构。蒲松龄草亭路问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在路边搭建茅草凉亭,记录
教学计划的总结评价是教师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和概括,为今后的教学提供经验和借鉴。教学计划范文的参考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时间和教学进度,提高教学
月工作总结是在一个月的时间内对个人工作表现、成绩等进行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个人的工作态度和能力水平。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月工作总结了吧。
自我评价应该包括个人的成就、能力的增长、团队协作等方面,全面展现个体的发展与成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自我评价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我于20xx年12月2日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深入挖掘自己的思考和体验,提升自我认知。接下来是一些值得收藏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写作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在上大学的过程中,除了
在撰写论文或文章时,参考范本可以帮助写作者更好地组织内容、展开论述,并保持逻辑严密和语言流畅。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些范文范本,希望能够激发大家写作的热情和创
优秀作文要有独特的文采和情感表达,令人过目难忘,并让读者产生共鸣。欢迎大家一起来看看以下这些优秀作文范文,相信它们能够给你带来不少的启发和思考。上学的早晨,我的
让我们通过总结,可以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以便更好地发挥优势和改正缺点。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精彩总结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和启示。
辞职报告能帮助我们正式向雇主提出辞职申请,向其说明辞职原因和离职日期等信息。辞职报告范文七:对公司长期以来的支持和帮助表示由衷的感谢,离职决定基于个人职业目标和
一段时间内的廉政工作表现可圈可点,为了向更多人传递正能量,我们需要书写一份生动的述廉报告。以下是一些值得参考的述廉报告范文,希望对大家的撰写工作有所帮助。
诚信是一种道德观念,它要求人们在各种情况下都要坦诚相待,守信用。以下是一些成功人士在诚信方面的经验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亲爱的同学们:20xx—20xx学年
心得体会是对自己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的经验和感悟的总结和反思,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接下来,我们将分享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
撰写报告范文需要充分了解目标读者或听众的需求和背景,以便针对性地展开阐述和提供相关信息。如果大家对某个范文有进一步的疑问或交流,欢迎留言或与我们联系。
每一年的学校生活都充满了回忆,写一份总结记录下这段珍贵的经历吧。接下来,请大家跟我一起浏览一些关于学校生活的优秀作品和心得体会,或许能够给我们带来一些新的思考和
通过签署劳动合同,雇员可以享受到合法的工作权益和保障。下面是一些劳动合同的标准模板,供大家参考并据此来撰写自己的劳动合同。甲方(用人单位)用人单位名称用人单位地
写检讨书是对自己的一种激励,能够促使迅速改正错误并取得进步。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优秀的检讨书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写作上的启发和帮助。尊敬的领导:您好!鉴于
通过撰写述职报告,可以帮助我们回顾自己的工作成绩,发现优点和不足,并为未来的工作提供参考。在下面是一些职场精英们的精彩述职报告范文,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借鉴和启发
写心得体会是一种反思的过程,可以帮助我们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并改进自己。心得体会是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对自己的感悟和经验总结的一种文字表达方式,它可以帮助我们加深
培训心得体会的写作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思考和理解所学的知识和技能。阅读这些培训心得范文,我发现每个人的学习方法和感悟都不尽相同,这让我意识到了学习的多样性和个性化
通过教学工作总结,可以更好地发掘自身教学的优势和不足之处,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在阅读教学工作总结范文时,教师可以思考如何将范文中的好点子和好方法应用到自己的教学
读后感是一个展示个人思想与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它能够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自己和他人。以下是一些读者对于不同题材作品的独特观点和感悟,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新的思考和启
心得体会是对于某个事件或经历的感悟和思考,有助于我们成长为更加成熟和有价值的个体。接下来,我将分享一些成功人士的心得体会,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个人总结应该客观真实地反映自己的情况,不谦虚也不夸大,准确地记录下所取得的成绩和遇到的问题。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个人总结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
思想具有开放性和活跃性,能够推动人们不断思考和创新。接下来,我们一起来阅读几篇思想总结的经典案例,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启示和思考。某单位组织学习了吴锦书记在大研讨会
通过撰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将知识融会贯通并获得更深入的体验和认识。以下是一些优秀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这些范文覆盖了不同领域和经历,通过阅读这些范文,可
月工作总结不仅是对自己工作的回顾和总结,还是对自己职业规划和发展的思考和规划。以下是一些典型的月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20__年,在公司
租赁合同是保障租户和房东权益的法律文件,具有法律约束力。希望这些租赁合同的范例和指南对您有所帮助,祝您租房愉快、顺利签约。出租方(以下简称甲方):身份证号:
心得体会是对自己在某个领域或某个时期所获得的见解和思考的总结。接下来是一些来自不同人的真实心得体会,希望能给你带来一些新的思考。一年一度的综合实践课又开始了,周
读后感是一种对书中所读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的方式,它可以帮助我们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和分析书籍中的观点和思想。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收集的一些优秀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给
通过撰写讲话稿,演讲者可以提前思考和整理自己的观点,确保在演讲时表达得更加清晰和有力。在这里,我们有幸听到了一位演讲家的精彩讲话稿,让我们共同来欣赏吧。
近年来,我单位在廉政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是时候写一份述廉报告来总结经验了。推动廉政建设的关键在于每个人都要有自觉反思的能力,述廉报告可以帮助我们实现这一目标
优秀范文通常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从而激发出更多的灵感和思路。下面是一些写作成功的优秀范文,它们的成功经验对于我们提高写作能力很有参考价值。论文关键词:现代
写工作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梳理思路,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进而更好地与同事和上级进行合作和交流。接下来,我们将为大家展示一些优秀的工作心得体会范文,供大
每月一次的工作总结可以让我们对自己的工作状态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和警觉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些优秀月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总结心得体会对于提升我们的工作和学习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下面是一些来自不同领域和不同人群的心得体会,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不同的视角和思考。大学生活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
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深入思考自己在学习或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以下是一些写心得体会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希望能激发大家的写作灵感和思考能力。太行山位于中国
通过总结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潜力和弱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和提升。心得体会是我们在学习、工作、生活中积累的宝贵财富,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我想我们需要写一
我在努力工作和学习的过程中,意识到了自己的潜力和能力,这让我更加有自信去面对未来的挑战。通过阅读心得体会范文,我们可以了解不同人的不同经历和思考方式。
申请书是一种展示个人责任感、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重要方式。下面是一些成功通过申请的学生分享的申请书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尊敬的公司领导:您好,感谢您百忙
写月工作总结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工作中的短板和不足,进一步优化工作流程和提高工作效率,使自己不断成长和进步。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几篇优秀的月工作总结,希望能给大家一些思
总结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自己,发现自身的潜能和不足之处。"通过心得体会,我发现自己在决策能力上还有所欠缺,因此我决定要提高自己的决策能力,做出更加
护士职业的核心是关爱和尊重生命,他们是医疗领域中最温暖的力量之一。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护士写的心得体会,希望对护士们的工作有所帮助。尊敬的医院领导:您好!我是内
辞职信是我们离开公司的一个重要步骤,通过写信可以清晰地表达自己的离职意向和心情,同时也为过去的工作经历进行一次总结。下面是一些经典的辞职信范文,供大家参考,并希
护士需要与病患建立良好的沟通与信任关系,以便提供个性化的护理服务。通过阅读护士总结范文,可以了解到不同护士在职业生涯中所取得的成就和突破,对于自己的职业规划有所
读后感是对书籍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的一种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清思路和组织语言。在这些读后感范文中,你可能会发现一些触动你内心的地方,也许可以从中找到写作的灵
学校是一个给学生提供广阔发展空间和丰富资源的地方,我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阅读下面这些学校总结范文,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总结的要点和技巧。
家长会可以提供一个交流的机会,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和问题。在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了几篇家长会经验总结,希望对您的家长会有所启发。尊敬的各位家长:你们好!首
在庆典活动中,致辞往往是引领整个仪式氛围的重要环节,它能够拉近主持人和参与者之间的距离,增加仪式的热烈和庄重氛围。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致辞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
通过事迹材料的整理和总结,可以发现其中的亮点和不足,为个人或团体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接下来,小编将为大家分享一些优秀的事迹材料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通过总结自己的经验,我明确了目标,更加坚定了前进的决心。那么,我们就来看看一些关于心得体会的例子,一起来学习和进步吧。第一段:引言(大约200字)侦查课程是我大
总结范文是一种概括性的文字材料,可以对我们的成长和进步进行反思和总结。以下是一些值得借鉴的总结范文,希望可以给你写总结带来一些思路。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
心得体会是个人对学习或工作中的重要事件或经历的深入思考和领悟。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激发大家对于心得体会的热情和积极性。驻训,是指某个单位或组织为了培训、训练或实践的
合同协议中的条款应该具备明确性和可执行性,以避免争议和法律纠纷。您可以参考以下范文,以了解在编写合同协议时需要注意的事项。身份证号码:家庭住址:联系电话:乙方:
参加比赛可以培养我们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为今后的工作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以下是一些优秀的比赛总结样本,希望能帮助大家写出更好的总结。老师们、同学们:在举国上
心得体会反映了一个人对生活、工作、学习等方面的思考和领悟。以下是一些精心整理的心得体会参考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班级作为学校管理的基本单位,是一个
编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整理和梳理思路,对自己的思维逻辑和表达能力进行提升。请看一些经典的心得体会范文,它们对于我们写作有着指导性的意义。今天下午有新加坡的老师
自我评价是培养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途径,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和学习效果。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以下自我评价范文,它们或许能给你一些启发和帮助。通过一学年的教
规划计划能够让我们更好地把握自己的时间和资源,避免效率低下和浪费资源的情况发生。请大家留意以下规划计划范文中的关键要点和实施策略,用于自己的规划。我国是烟草大国
开学典礼还是学校与家长之间的沟通桥梁,通过典礼可以了解教育教学方针和方法。接下来是一些开学典礼的精彩瞬间,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吧。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
辞职报告是一封告知离职意图的正式文件,它记录了自己辞职的原因、时间和职位等信息,对于离职者和公司来说都有一定的重要性。在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辞职报告的写作范例,
在年终总结中,我们可以将过去一年中所学到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总结和归纳,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小编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年终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20xx年是公
在制定计划书之前,我们需要明确需求、理清思路、明确责任,这样才能确保计划的有效性。下面是一些实用的计划书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编写自己的计划书。
党员心得体会应该突出当下的重点问题,对个人的成长和党的事业有一定的启示和促进作用。下面是一些值得借鉴的党员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做一名合格的...员
活动策划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以适应不同的环境和场合。在活动策划中,成功的案例往往能够给我们带来灵感和启示,让我们更好地思考和实践。以心迎新,以心动心伴随着
发言稿是在正式场合进行演讲或陈述观点时,需要提前准备的文稿。发言稿的表达方式可以多样化,可以采用故事性的语言、幽默的表达、引用名言等手法,以增添演讲的趣味性和魅
描述自己在岗位上的工作情况和成果,以及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下面是一些教给我们如何撰写完美述职报告的范文案例,值得借鉴和学习。各位领导、各位同事:你们好!我叫xx
心得体会是对个人在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的一种反思和总结,它能够帮助我们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提升能力。接下来是一些值得一读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
幼儿园小班的学习内容包括认识身边的事物、学习社会规则、培养基本动作技能等。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幼儿园小班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小朋友
通过总结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10.以下是一些经典的心得体会示例,让我们一同来探究其中的道理和智慧。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学习和工作生活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总结和概括自己的收获和成长。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心得体会的写作方法和技巧,我们特意收集了一些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对自己的成果和成就进行评估和认可。接下来是一些经验丰富的人士写的总结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放鞭炮、做元宵、吃元宵、看花灯……
小时候,每当妈妈让我扫地时,我总会不耐烦地抱怨:“这么烦人的事,干嘛不请个保洁阿姨?”长大后,我才意识到扫地这件平淡的家务劳动竟然蕴含了许多意义,它不仅是日常生
教学工作计划包括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及教学评价的实施等方面。以下是一些教学工作计划的精选范文,希望对大家编写教学工作计划有所启
心得体会是对自己的思考和感悟的总结,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成长和改进方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心得体会的经典范文,供大家一起学习和成长。反邪教教育是一项
班主任工作计划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意识。在这些班主任工作计划范文中,有一些独特的方法和策略,不妨试着借鉴一下。经过了一个寒假,孩子们又重新回到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