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范本可以引导我们学习优秀的写作范例,从而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以下是一些名家范文的片段,可以帮助大家提升写作水平。
精选科技强国梦科技强国梦大学生论文大全(17篇)篇一
毕业论文。
开题报告论文题目院系苏州科技学院专业人力资源管理学生姓名胡玉凤学号指导教师年月日开题报告填写要求1.开题报告应在毕业论文工作前期内完成,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后方可进行论文正文写作;2.开题报告内容必须用黑墨水笔工整书写或按教务处统一设计的电子文档标准格式打印,禁止打印在其它纸上后剪贴,完成后应及时交给指导教师签署意见;3.有关年、月、日等日期的填写,应当按照国标gb/t7408—94《数据元和交换格式、信息交换、日期和时间表示法》规定的要求,一律用阿拉伯数字书写。如“20xx年9月25日”或“20xx-09-25”。
注:表格的大小可视内容的多少可自行调整。
精选科技强国梦科技强国梦大学生论文大全(17篇)篇二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已经成为了我们国家崛起的重要支柱之一。实现科技强国梦已经成为了我国的中心大政方针,而这一梦想也需要我们大力投入科技,让中国在科技领域实现崛起。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作为未来的社会中坚力量,大学生需要深入学习科技的前沿知识,创新思维方式,不断探索科技的发展,让自身成为科技强国的中坚力量。
首先,科技强国的实现需要大学生不断学习科技前沿知识。我们作为大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某一具体领域的技能或是知识,更多的是接受了更高层次、更广泛的知识和技术教育,具备了更全面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种全面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是我们成为科技强国建设者的必要素质。从学习中获取知识,将这些知识应用于实践,成为一名能够运用科技知识直接参与建设的中坚力量,成为科技强国的推进者。因此,大学生要时刻保持着对新技术的敏感,不断地学习新知识,从而成为可以拥有建设性思维的力量。
其次,创新精神是科技强国建设的关键。大学生作为一份力量,研究领域将不仅仅是在某一特定领域深耕细作,也要具备广度,并在这两方面取得更好的平衡。这种新的思考方式,可以激励我们去发现新的理念和想法,同时也可以给我们提供更广阔的视野,让我们的创新不止于一种普通的思路和运用技术的方式。敢于创新的精神,将是我们在科技领域中展现自己的独特方式,可以直接参与到科技强国建设中去,推动科技创新。
然后,在探索新的科技领域时,要注重文化融合,尊重科技文化的多样性。在今天这个发展迅猛的时代,社会技术的快速发展已经导致了公民科技素养的差距。大学生们可以积极参加科技社区活动,在沟通中学习更多知识。在这里,我们可以了解到文化与技术的多样性,尊重科技文化的差异,了解和接触不同的technique文化,使我们的视野更广阔,思路更加开放。这种开放的思维方式,可以让我们更好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在科技强国建设中占有一席之地。
最后,大学生在探索科技动力的同时,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实现人民群众的新需求为根本。科技强国的最终目标是使人民群众获得更高的福利和更好的生活,因此人民的需求应该始终为我们的科技发展和科技应用服务。大学生在探索科技领域的时候,应该把人民群众的需求作为参考系,通过科技的创新推动社会进步,最终让大家享受到科技的红利。
总之,大学生在科技强国梦中肩负着重要的角色,在探索科技领域的同时要深入学习科技的前沿知识,不断创新思维方式,注重文化融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大学生的力量在科技强国建设中是不可忽视的,我们需要认真面对自己的使命和责任,把握时代机遇,在未来的道路中成为科技强国建设的领跑者。
精选科技强国梦科技强国梦大学生论文大全(17篇)篇三
摘要:展开创新教学、培育创新人才是高档院枝的首要使命,也是世界高档教学的展开趋势。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培育和自我完善的杰出办法,发明有用的科技活动条件和展开科学的科技活动路径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具有首要的作用。
关键词:科技创新活动;人才培育;位置;作用
高档教学的使命是培育具有创新精力和实习才能的高档专门人才,展开创新教学、培育创新人才是高档院校的首要使命,也是世界高档教学的展开趋势。不能满意年代请求的教学是落后的教学,不能从事发明性作业的人才是缺少竞争力的人才。现代高校不只要承担遍及、教授常识的使命,并且应首要承担起对学生自立获取常识办法和发明才能的培育与练习。使大学应当变成创新者的摇篮,源源不断地培育出大批具有创新精力和实习才能的高层次人才,发明出大量高科技作用,为国家的科教兴国展开战略作奉献。
依据培育创新型人才和依照可持续展开的教学观的请求,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在学生培育中的作用现已显得越来越首要,变成学生在校教学阶段一个首要的组成部分。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现已变成高校培育学生实习才能、创新精力的首要支持,变成学生进行本质拓展的资本依托,变成课内教学的首要补充和拓展,是培育学生创新精力、进步学生实习才能的首要环节。在方案经济系统下校园很少考虑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而学生对自个常识的构成和才能的练习也很少留意,成果构成常识面窄,基本本质差,习惯才能低。跟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系统的完善,用人机制发生了改动。学生上学缴费,结业后自立择业。实际请求咱们培育出来的人有必要能习惯社会需求,在人才市场上有较强的竞争力。也就是说,要依照常识、才能和本质的整体请求来构建新的人才培育方式,改动侧重常识教授和过火重视课堂的教学观念,树立重在培育学生创新认识和创新才能的新的`教学观念。展开科技创新活动,培育学生“崇尚科学、坚持真理、勤奋学习、迎接挑战”的科学质量、创新精力和创新才能:引导广阔学生自动习惯科技展开和社会进步的请求,勇于实习。全面进步归纳本质;推动培育办法的改动,使科技创新活动变成学生培育系统的首要组成部分,树立新的教学质量观。
21世纪对人才请求的标准是根底宽厚、本质较高、才能较强、特性明显,具有开拓性和发明性。跟着高档教学拓展专业、加强根底的变革,结业生的才能将更多地体现在常识更新才能、处理疑问才能、创新认识、创新才能。
在完成这个目标的过程中,科技活动有着其它教学环节不行代替的功用和作用。它为学生供给了除课程以外的直接的实习时机,使其既把握必定的理论常识,又能培育着手才能和处理实习疑问的才能。在活动中,学生会充分调动已有常识去处理眼前的疑问,会遇到或提出课堂上遇不到或提不出的疑问,当这种常识显得缺少时,他就会想方设法去寻求新常识。经过科技活动,使学生开始完成对已有常识的组合与归纳运用,刺激学生对新常识的寻求和对新疑问的探究,使他们不再满意于仿照前人,而不断涌动身明的强烈欲望,练习他们把握时机,改动环境的才能。
培育大学生的科学精力,是展开课外科技活动的底子动身点和终究归宿。经过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培育他们的科研爱好,使他们体会发明的趣味,进而激起崇尚科学、寻求真理的崇高情感,练习奋力拼搏的毅力,养成学科学、搞科研的攻关精力。养成坚持真理、寻求真知、脚踏实地的科学品德和科学质量。
展开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造就大学生的根底本质、基本的学习和作业才能。让学生得到合适自个的非常好的培育。特性取得杰出展开,培育科技创新型大学生。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直接作用是它为创新教学构建了一个新的“平台”,它赋予了学生内涵的学习动力、好奇心、热心、趣味与积极性。在这里,科技活动的本质是,着重发明性,处理疑问的办法和构成探究研讨担任的精力。在这么的过程中,学生不再是消沉的常识接受者,而是自动的求知者、参加者、探究者。大学生的应变本质、创新认识、发明才能也就在不断的处理疑问和积极自动的参加过程中得到培育。
学生科技活动以一种生动、丰厚而有用的方式鼓励学生探究精力,让学生在抵触中寻求处理疑问的办法。在应付艰难和危机中增强面临艰难的决心和勇气,这正是创新教学的本质地点。经过科技创新活动。使学生在学习上完成从依靠老师获取常识向依靠自个的自学才能去获取常识的改动。在就业上,由依靠社会和家庭向依靠自个独立作业的身手和条件的改动,以习惯终身多次择业的需求。使学生作业才能的培育由彻底在结业后构成向结业前开始构成改动。
要把学生科技活动才能的培育归入培育目标,把学生的科技活动归入校园教学变革的首要内容,依据现有条件并努力发明条件,为学生的科技活动供给必要校内的或校外的活动场所;供给必要的活动内容,装备高质量的指导老师;供给必要的活动经费,留意活动方式的多样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展开,可经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与老师的科研相结合。大学生生课外科技活动中因为学生自身的才能有限,常识和经历缺少。使得学生在从事课外科技活动时显得无能为力。一起,学科专业的限制。使得一些跨学科、跨专业的科研项目很难展开。因此。树立相应的老师指导系统以及跨学科专业的协调系统。在老师的科研作业中,让学生做一些辅助性的作业。由此,把学生带到实际的活动中。加深对已有常识的理解。开始学习研讨办法。培育创新认识。了解本专业的前沿技术。
与实习性教学环节相结合。创新才能是在不断地处理实习疑问的过程中练习培育出来的,要克服现在重理论轻实习的倾向,变革实习教学的内容和方式,从培育创新人才的请求动身,研讨和处理实习教学中的疑问,让学生在实习性教学环节中,练习培育自个的创新才能,磨炼毅力,进步接受波折的才能,练习思维的敏锐性。在实验教学、出产实习和结业实习及课程设计和结业设计中,练习学生的创新才能,练习剖析他们处理实际疑问的才能。
与学生的科技社团活动相结合。以举行“科技节”、“科技文明月”和全国“挑战杯”等活动为根底和载体,遍及科学常识、营建学术空气、展开科技活动。采纳举行学术报告、开办学术讲座、科技制造竞赛的办法进行。使学生进人学术环境。为他们供给汲取新常识、了解当时科技前沿意向、开阔思路、把握准确探究办法的时机,感触科学研讨的奉献精力,催发寻求新常识的自觉行动。
依据学科特点树立各种科技社团安排,担任展开学生学术科技活动,加强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安排与办理,用安排资本支持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夯实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活动的群众根底,在丰厚多彩的学生学术科技活动中培育创新人才,体现学术科技创新类活动的全员性。
为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供给基金支持,进一步保证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展开。以创新成才教学为主旨,经过建立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基金,赞助大学生的课外科技创新项目,用基金资本支持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大力推动、扶持学生学术科技活动的展开。
树立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评价和奖赏机制,实施创新学分,与奖学金鉴定挂钩。激起大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的自动性和积极性。
总归,高档校园培育出来的学生是不是具有较强作业竞争才能,是教学成功与否的一个首要标志。培育具有21世纪世界竞争才能的新式人才,是当时高校教学教学变革的落脚点。
精选科技强国梦科技强国梦大学生论文大全(17篇)篇四
创新是指以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以下是“科技创新论文”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摘要:文章在综合借鉴全球各类创新中心提法的基础上,阐述了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概念和特征,辨析了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的异同,对美国硅谷、台湾新竹、印度班加罗尔、日本筑波等世界知名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路径进行了归纳,凝练出它们共同的做法和举措,并通过梳理这些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经验,对江苏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进行了顶层设计,着眼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战略目标,系统提出了获取世界级科技成果、培育世界级创新型企业、打造世界级科技园区、集聚世界级领军人才四个战略路径,为江苏突破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低端技术锁定、价值锁定和市场锁定,形成更多国际产业先发引领优势提供重要的决策支撑。
关键词: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创新发展;创新驱动。
当前,世界范围内正在孕育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全球化竞争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主要发达国家和创新型国家相继出台重大举措,加快推动产业科技创新。江苏是我国的制造业大省和科教大省,制造业规模全国第一,约占全球的3%,高校数量全国第一,区域创新能力连续七年居于全国首位。面对新的趋势变化和现实挑战,江苏要把握好当前的机遇,发挥科教与人才、企业与产业的优势,通过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的步伐,牢牢掌握新一轮全球创新竞争的战略主动权,为发展全局赢得新的更大空间。
一、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概念和特征。
目前,理论界和实业界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概念还没有明确界定,但相关提法却有不少,如联合国的“全球创新中心”、美国《有线》杂志的“全球高技术中心”和我国杜德斌教授的“国际产业研发中心”等。其中,联合国在《全球人类发展报告(2001年)》中公布了美国硅谷、法国巴黎、英国伦敦、印度班加罗尔等46个“全球创新中心”,他们都具备较强综合经济实力、丰富的科教资源、集聚的高新技术产业、影响力大的企业群体、较广泛的对外经济联系、开放性和包容性的创新文化氛围等特征;美国《有线》杂志则提出“全球高技术中心”的概念,把“高校培养技能工人或开发新技术的能力、稳定的跨国公司、人才创业的积极性、活跃的风险投资”作为构成全球技术创新中心的必要条件;我国杜德斌教授认为“国际产业研发中心”应集聚众多跨国公司全球性和区域性的研发机构,是世界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创新源地。这些概念和描述对我们定义“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综合考虑这些概念的基础上,文章认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应定义为:拥有丰富的科教资源和雄厚的产业基础,自主创新能力世界领先,主导产业国际竞争优势明显,能引领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产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和模式,是全球重大原创性技术成果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策源地和全球产业科技创新高端人才、高成长性企业和高附加值产业的重要聚合区。
2。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特征。
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应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特征:一是拥有世界一流水平的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对本区域和周边地区持续输出高水平的科技成果、人才,研发创新和技术转移活动十分活跃;二是产业具有强劲的国际竞争力,区域内的主导产业呈现集聚化、高端化发展特征,相关核心技术群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能引领全球产业发展的方向;三是集聚一批在全球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主要产品和运营模式成为行业标杆;四是形成崇尚创新、创业致富的鲜明价值导向,企业家精神和创客文化氛围浓厚,全球科技创新领袖不断涌现。
3。“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与“科技创新中心”辨析。
2015年,江苏省委在关于“十三五”发展规划建议中,首次提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而在2014年,北京、上海先后作出了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部署。从内涵的区别来看,“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落脚点在产业,即生产制造,更多地强调产业创新要素的集聚,更加注重依靠科技创新提升区域产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而“科技创新中心”的落脚点在科技,即科学技术,更多地强调基础研究水平和源头创新能力的提升,更加注重在基础性、战略性、前沿性科学研究领域率先突破。从提法的共性来看,两者同属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节点,无论是江苏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还是北京、上海的“科技创新中心”,其最终的目标均是成为全球创新网络中的重要节点,占据领跑地位,发挥引领和辐射功能;两者都把科技创新作为发展核心,将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作为建设的战略基点,依靠科技创新推动区域发展走向国际,进而在全球化竞争中形成影响力。从区域的差异来看,江苏产业优势明显,是我国制造业大省,工业经济规模总量自2010年以来一直稳居全国第一,规模是北京的10倍、上海的4。4倍;江苏高新技术产业销售收入占gdp比重达42%,分别比北京和上海高22。4和10。4个百分点,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与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生物技术和新医药、新材料等行业领域具有全球领跑和并跑优势;高新技术企业10830家,高于北京,约为上海的2倍;企业创新能力全国领先,企业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常年保持全国第一,全省研发经费80%来自企业,而北京为40%、上海为63%。可以说,江苏建设“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符合江苏的现实基础和产业需求。而相对于江苏的产业优势,北京和上海的科技原创能力更加突出:全国50%以上的部属高校和科研院所、48%两院院士和31%国家重点实验室都在北京;全国1/3世界500强企业研发中心、1/4跨国企业研发中心落户于上海,部属科研机构数量仅次于北京;截至2015年,北京、上海国际论文10年累计被引用篇数分别是江苏的2。07倍、1。18倍,近10年累计被引用次数分别为江苏的2。43倍、1。40倍。
二、国内外建设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经验借鉴。
近年来,美国、英国、新加坡、日本、台湾等先后提出了建设全球或区域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并出台了相应的战略规划。例如,美国持续打造硅谷,确保“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地位;英国在伦敦加快建设“英国科技城”,使其成为国际技术中心;新加坡坚持人才引进的“开放政策”和保持稳定的创新环境,加快建设“亚太创新中心”;日本政府出台了《科学技术创新综合战略》,将成为“全球领先的创新中心”作为战略目标。通过对这些国家和地区建设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路径的梳理和归纳,结合对硅谷等联合国46个“全球技术创新中心”的分析研究发现,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做法值得江苏借鉴。
1。始终把科技园区作为产业创新重要载体。
美国硅谷、台湾新竹、印度班加罗尔、日本筑波、英国剑桥、法国索菲亚、韩国大德等是世界公认的一流科技园区,它们是各自地区产业科技创新的重要阵地。硅谷从20世纪70年代的计算机,到90年代的互联网,再到21世纪的“互联网+”服务,诞生了一系列新的产业形态并牢牢占据着产业链的高端,聚集了hp、intel、google等一批超百亿美元级高科技公司,约有1000余家世界知名企业将研发总部设在硅谷;新竹在建立科技园之初选择了半导体产业集群,目前拥有全球80%的电脑主板、全球80%的图形芯片、全球70%的笔记本电脑、全球65%的微芯片、全球95%的扫描仪,台湾地区十大企业有7家来自新竹;韩国政府为大德地区出台《大德研究开发特区育成特别法案》,以财税减免等扶持政策保障园区发展,使其ict、生物医药、空间技术等全球领先。
2。高度重视集聚科教和人才资源。
美国加州拥有最高密度的世界级研究机构,据统计,在全球前100名大学中,加州占据10席。其中,斯坦福大学鼓励教师学生到企业兼职创业,每年都会开设创业课程、举办创业论坛、创业大赛等;韩国则将科学技术研究院迁入大德园区,与临近的忠南大学、科学技术联合大学院、情报通信大学、大德等大学不断输送其所培育出的优秀人才,尤其是在博士和硕士等高学历的人才培育及输出方面,科学院的贡献超过韩国的10%。印度班加罗尔依托高等院校设置计算机专业培养、民办或私营机构培训以及软件企业自己设立培训机构,在班加罗尔周围有10所综合大学、70家技术学院,培养15万~20万技术工人,成为班加罗尔软件外包产业兴起的重要保障。
资金投入是推进产业科技创新的重要保障,高强度投入才能支撑高水平创新和获取高利润回报。目前全美600多家风险投资企业中近半数将总部设在硅谷,2013年硅谷风投总额超过50亿美元,占全美的40%;新加坡大型企业在研发投入方面增幅明显,从2011年的5。73亿新元增至2013年的8。72亿新元,年均增幅超过15%;东伦敦地区是英国风险投资较为密集的地区,风投资金规模占全国的25%和全欧洲的8%。
4。注重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
美国盖尔研究所发现,中小企业发明新技术、新产品的效率远高于大企业,中小企业人均技术创新是大企业的25倍,50%以上的科技进步发生在小企业;而我国65%的国内发明专利由中小企业获得,80%的新产品由中小企业创造。在日本,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9。7%,政府减免中小企业专利费以激励其创新,制定《中小企业新事业活动促进法》对中小企业创新计划给予融资和税收方面援助;德国推出中小企业创新计划、中小企业创新项目、创新代金券等一系列政策,特别是小型企业可以使用创新代金券支付创新服务费用,目前全德国约有3万个企业开展不间断的研究活动,10万科技型企业经常性地推出创新产品和服务。
三、江苏建设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路径。
牢牢把握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战略机遇,着眼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战略目标,瞄准世界科技和产业前沿领域及顶尖水平,以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主导产业为主攻方向,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以开放融合国内外创新资源为渠道,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着力突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获取世界级科技成果;着力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育世界级创新型企业;着力提升园区发展水平,打造世界级科技园区;着力优化大众创新创业环境,集聚世界级领军人才,突破江苏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低端技术锁定、价值锁定和市场锁定,形成国际产业先发引领优势,掌握更多话语权和主动权,加快从跟跑、并跑向领跑跨越,把江苏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为全国产业转型作出积极的示范。
1。着力加快产业核心关键技术突破,获取世界级科技成果。
(1)加强前瞻性产业技术创新部署。
瞄准未来战略需求和技术供给短板,大力实施前瞻性产业技术创新专项,发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创新组织作用,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供给质量、优化供给结构、促进供给升级,不断提升科技创新前瞻布局能力。积极承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任务,加快推进集成电路、新药创制等国家专项任务的实施,积极转化创新成果。部署新的重大科技项目与工程,进一步跟踪研究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顶层设计和重大科技项目、工程,聚焦重大产业方向,梳理分析数字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未来网络、生命健康等江苏有优势的领域,根据“成熟一项、启动一项”的原则,抓紧论证并启动若干新的重大科技项目与工程。
(2)集聚国际一流科技创新平台。
充分发挥高校的创新源头作用,建设若干世界知名的高水平、有特色大学。支持大学在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研究等领域开展重大原始创新,推动大学与企业、科研院所开展全面合作,更好地为产业技术创新服务。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我省产业发展战略需求,加快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未来网络实验设施、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等国家科技平台建设,积极创建微结构、通信技术、水土生态等国家实验室,努力打造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综合性科学研究试验基地。加强重大创新平台国际合作,推动与以色列、新加坡等创新型国家和地区合作,鼓励各地、各园区、有实力的企业与英国牛津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贝尔实验室、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等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建设一批科研型国际合作大学、联合研发机构。
(3)提升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水平。
推进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改革发展,按照平台一流、队伍一流的标准,围绕产业发展重大需求,依托地方和园区,集聚全球创新资源,引进共建一批人才与国际贯通、机制与国际接轨的专业研究所,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全覆盖。针对“一区一战略产业”布局,依托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和创新资源集聚度较高的高新园区,建设一批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完善创新资源整合、产业技术研发、成果转移转化、企业衍生孵化等功能,健全产业技术研发体系。赋予省产研院在使用省产业技术研发专项资金时更多的自主权。允许并鼓励教师、科研人员到省产研院任职或兼职,在省产研院兼职或任职的科研人员创办企业,可保留3年工作人员身份,档案工资正常晋升。
2。着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培育世界级创新型企业。
(1)打造有影响的创新型领军企业。
全面启动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行动计划,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国际一流、规模与品牌位居世界前列、引领产业跨越发展的创新型企业。加快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引导企业融入全球研发网络,支持开放配置全球创新资源,牵头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打造一批企业科技园,转化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全面提升企业研发机构研发能力,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构建产业技术研发网络,推动行业龙头企业创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等国家级研发机构,提升企业国际创新竞争力。推动骨干企业加大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力度,培育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力军的创新型企业集群。
(2)提升产业科技开放创新水平。
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部署,广泛集聚国际创新资源,深度融入全球研发创新网络。积极构建产业科技创新全球合作伙伴关系,深化与以色列、芬兰、英国等世界创新强国,以及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德国弗朗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等国际知名机构的交流合作,建立一批产业技术国际合作平台。引导企业实施开放式研发策略,推动加入世界主要技术标准组织,牵头或参与建立国际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鼓励有实力的企业通过收并购等方式设立海外研发基地,面向全球布局创新网络。继续完善鼓励外资研发中心发展的相关政策,支持和鼓励外资企业联合本土企业及高校院所开展产业核心技术研发和创新平台建设。合力支持我省技术、产品、标准、品牌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积极鼓励创新要素跨境流动,在政府审批和监管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深化与中科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重点科教单位合作,建设一批国家级重大产业技术研发机构和创新平台,推动产业重大科技成果在我省的集群转化。鼓励地方、科技园区加强与国内外一流高校院所合作,共建新型产业技术研发机构等创新载体;支持科技园区加快集聚国内外产业创新资源,建设产学研产业协同创新基地。
(3)培育产业细分领域掌握核心技术的“小巨人”
健全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激发中小企业活力,推动面广量大的科技型小微企业向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转型,加速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引导中小微企业加强与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及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共享服务平台的对接。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上市的支持力度,加快上市融资步伐。支持企业承接重大建设工程,提高对中小企业在政府采购中的比例。
3。着力提升各类园区发展水平,打造世界级科技园区。
(1)大力推进高新区创新发展。
按照“一区一战略产业”的要求,集聚高端创新资源,优化产业发展布局,形成特色鲜明、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给予省级以上高新区相应的经济和行政管理权限,鼓励高新区制定特殊政策措施,集聚科教资源。设立高新区创新发展引导资金,引导地方和社会资金加大对高新区的投入,主要用于支持高新区创新核心区内重大创新创业载体和平台建设。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对高新区财政收入中上缴省市增量部分实行全额返还,省市对高新区创新核心区建设用地给予优先安排。科技人员到园区创办科技企业可享受税收优惠。
(2)打造主要依靠创新驱动发展的“新苏南模式”
优化“五城九区多园”创新布局,探索一体化的新机制新模式,推动创新要素在城市之间、园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合理流动和高效组合,促进城市间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分工协作,全面提升城市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国际竞争力。开展创新政策先行先试,在新型科研机构建设、资源开放共享、区域协同创新、高层次人才引进、科技成果转化、科研管理等方面积极探索,实现创新政策一体化覆盖、体制机制改革一体化推进,着力打造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试验区和区域创新一体化先行区。
(3)大力推动经济技术开发区转型升级。
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在发展理念、办区模式、管理方式等方面加快转型,实现由追求速度向追求质量转变,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由同质竞争向差异化发展转变,由硬环境见长向软环境致胜转变。坚持市场经济和开放型经济取向,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改革,减少行政干预,打破制约开发区发展的深层次障碍,增强开发区发展的内生动力。坚持高端发展的战略取向,推动全省经济技术开发区“腾笼换鸟”,培育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国有企业、大型民营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等多元创新主体,着力构建区域创新体系,不断提高在全球价值链及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实现转型发展。
4。着力构建与国际接轨的科技创新生态,集聚世界级创新创业人才。
(1)建立富有竞争力的高层次人才引培机制。
依托省各类人才引进计划等,加大海外领军人才、我省发展急需紧缺人才和地区特色产业人才的引进力度,建设国际化创新创业人才高地。加强科技企业家培育,着力培养既通科技又懂市场的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重点培养一批站在产业科技前沿、引领行业发展的企业家型科学技术带头人。建立产业人才滚动式培养体系,选拔培养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建立适应不同科研活动特点和人才成长规律的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机制。完善人才市场,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努力构建功能齐全、运转高效、服务便捷的人才公共服务体系。
(2)构建适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科技孵化体系。
发挥创业孵化机构的产业孵育功能,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建设或管理运营创客空间、创新工场等新型孵化载体,支持存量商业商务楼宇、旧厂房等资源改造,打造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发挥现有科技企业孵化器的资源优势,加强与各类众创空间的合作发展,形成涵盖创业全过程的孵化链条,推动科技服务集群化发展。大力发展研发设计、检验检测认证、知识产权、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科技金融、科技咨询等专业科技服务和综合科技服务,构建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的科技服务体系。
(3)强化金融资本对产业科技创新的助推作用。
健全科技金融风险分担机制,建立覆盖全省的科技金融风险补偿资金池,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的支持力度。发展科技金融专营机构、特色机构和科技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科技金融组织,推动建立与科技创新相适应的业务流程和管理制度。健全各产业部门基金统筹联动机制,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联合布局资金链,发展“首投、首贷、首保”,优先支持初创企业。鼓励金融机构推进“人才贷”、科技保险、科技物业资产证券化等科技金融产品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完善科技信贷机构体系,加快聚集国内外金融服务资源。
精选科技强国梦科技强国梦大学生论文大全(17篇)篇五
[摘要]中医五行学说将五味归入人体五脏。
本文根据五味生克乘侮规律与五味作用探讨了五味在中医临床诊断、治疗用药、养生康复方面的运用。
[关键词]五味;中医学;运用。
五味,即酸、苦、甘、辛、咸。
中医学运用五味指导诊断、治疗疾病和养生康复,颇具特色。
本文就此探讨如下:
1五味运用于中医诊断、治疗、养生康复的理论依据。
中医学根据五行学说的取象类比与推演络绎方法,将五行与五味、五脏、五色、五方等联系起来。
如《素问・金匮真言论》“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其味酸,其类草木”;“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其味苦,其类火”;“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其味甘,其类土”;“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其味辛,其类金”;“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其味咸,其类水”;又如《素问・宣明五气篇》说:“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
”这些阐明生理上五脏对五味各有所主,五味对五脏各有所归。
五味应五行,把五行生克制化规律推演到五味中则形成五味间的生克乘侮关系,即相生关系为酸生苦,苦生甘,甘生辛,辛生咸,咸生酸;相克关系为酸克甘,苦克辛,甘克咸,辛克酸,咸克苦。
中医学据此来阐释五味间相互联系和制约的协调平衡的整体性。
另外,中医学认为不同的味有不同的作用,辛味能散能行,甘味能补能缓,酸味能收能涩,苦味能燥能坚,咸味能下能软。
这些为应用五味指导临床诊断、治疗用药和养生康复提供了理论依据。
2五味运用于中医临床诊断。
中医学认为五味源于天地之气所化,靠舌的味觉功能感知,机体病变会影响舌的味觉功能而使患者产生异常味觉和对五味的好恶发生改变。
应用五味与五脏间的关系来分析这一变化,有助于临床诊断。
2.1问患者口味以知五脏病变。
口味即患者口中的异常味觉。
口为脾窍,五脏六腑都直接或间接地通过经络、经筋与舌相连,脏腑精气上荣于舌,脏腑病变必然影响精气的变化而反映于舌的味觉,口中异常味觉常是脾胃功能失常或其他脏腑病变的反映,故临床可根据味脏关系分析患者口味的异常变化来诊断疾病。
如口咸者多属肾虚,因咸味入肾,肾病可使口中咸;口甘多脾胃湿热,因甘味入脾,湿热蕴结脾胃,浊气上泛,故感口甘;口中泛酸多肝胃蕴热,因酸味入肝,肝热之气上蒸于口则口中泛酸;口苦多心火,因苦味入心,心属火,火邪炎上则口中苦。
可见临床问诊病人异常口味可助诊断。
2.2问患者对五味喜恶可测知五脏病变。
五脏对五味各有好恶,五脏病变也会使好恶发生改变,不同脏腑的疾病可产生不同的饮食嗜味,临床可据此测知五脏情况及病变性质。
《难经・六十一难》指出:“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主所起所在。
”如嗜甘者多脾虚,因甘入胃后先入脾,能补脾体,助脾用,复其运化;又脾欲缓,甘者能补能缓,故脾虚者嗜甘。
其他如肝病嗜酸,心病嗜苦,肺病嗜辛,肾病嗜咸,其理同。
因此问诊患者对五味的好恶对于诊断其患病情况及性质,无疑是一大帮助。
3五味运用于中医临床治疗。
五味与五脏相互应通,五味间存在生克制化,且五味又各有不同的作用,因此临床上可根据药物性味及对脏腑的影响选择适当药物进行治疗。
3.1运用五味分析药物归经。
一般药物均具一定的味,根据五味与脏腑的关系可知其归何经,因此五味可作为分析药物归经的依据。
如酸入肝,白芍、木瓜等味酸故均可入肝经;苦入心,黄连、苦参等味苦故均可入心经;甘入脾,茯苓、山药等味甘故均可入脾经;辛入肺,麻黄、桂枝等味辛故均可入肺经;咸入肾,海藻、昆布等味咸故均可入肾经。
3.2运用五味指导方剂配伍。
中医学认为五味各具功用,因此根据五味各自的不同作用进行组方是古人重要的方剂配伍原则。
如治营血亏虚,疏泄失常致月经失调等证的四物汤即按《素问・脏气法时论》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补之,酸泻之”的原则组成。
肝欲散,故方以辛散的当归、川芎助肝用,复其疏泄,顺肝条达之性为补;白芍味酸,补肝体,性能收涩而缓肝急,熟地味甘,甘味能补而养肝血,肝血能藏,逆肝条达之性为泻。
辛酸补泻,切中病机,使肝功能恢复,其病自愈。
又如治太阳中风表虚证的桂枝汤即遵《素问・至真要大论》之“风淫所胜,平以辛,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酸泻之”的原则。
可见药物的味及作用是古人制方的重要依据。
3.3运用五味指导治疗用药。
知道患者所喜所恶之味与药物之味,在遣方用药上对如何安脏气、祛病邪会更有把握。
即从所喜某味知某脏虚,以具某味之药助某脏气以祛病邪。
如中气不足,脾精偏虚喜食甘味者,可用黄芪、大枣、茯苓等味甘之品甘温健脾或甘淡实脾;肝阴不足喜酸味者可以山茱萸、白芍等味酸之品以补肝体,缓肝急;心火旺喜食生冷可以苦寒之黄连、知母、木通等清心泻火。
总之五脏各有体用,临床用药得当,效果明显,相反若用药之气味与脏之体用不符,必益病邪,病不易愈。
4五味运用于中医养生康复。
临床上一方面可根据患者对五味的喜恶通过食物来补所病脏腑之不足,平调其偏性,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另一方面可据四季变化与味脏关系调整饮食,达到养生防病的目的。
4.1运用五味指导食物调养。
饮食具有五味,五味内通于脏,因此治疗疾病用药固属重要,饮食调养亦不可忽视。
一方面,根据食物的性味、归经及患者病情、习惯口味对食物加以选择,通过合理调配,增进患者食欲,利于脾胃运化,发挥后天生化功能,提高抗病能力,促进患者康复。
另一方面,患某病不宜过食某味,否则不但不利于治病,甚至加重病情。
如《素问》指出:“气病无多食辛,血病无多食咸,肉病无多食甘,筋病无多食酸,骨病无多食苦。
”又比如从现代医药角度看高血压患者过食咸食会加重高血压,溃疡病患者食甘味会刺激胃酸大量分泌,加重病情等。
因此,当据病情而近其所喜,远其所恶,给以适当食物之味调养,补养脏气,有助于药物发挥疗效,促进疾病康复。
4.2运用五味指导预防养生。
饮食养生是中医养生学的重要内容,它具有养生防病、益寿防衰的作用,但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法度,其中饮食之味尤为重要。
首先当调节饮食,不偏嗜某味,若偏嗜某味久必致某脏机能偏盛,机体阴阳失调产生疾病。
如《素问・五脏生成篇》指出:“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枯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
”可见五味调和的重要性。
此当为养生者戒。
其次,根据自然变化规律、五味间生克制化及味脏关系调节饮食,天人合一,对于保证机体健康很有好处。
如春季肝气旺,其味酸,木能克土,脾属土,其味甘,故当春之时饮食之味要减酸增甘之物,以护脾气。
同理,夏季宜减苦增辛之物以护肺气,秋季宜减辛增酸味之物以养肝气,冬季宜减咸增苦味之物以养心气。
由此可见运用五味指导养生防病有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中医学运用取象类比与推演络绎方法,据五味生克制化规律与味脏关系,将五味用于指导临床诊断、治疗用药和养生康复的确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精选科技强国梦科技强国梦大学生论文大全(17篇)篇六
作为一个普通的大学生,我身处在新时代的中国,目睹着中国科技的蓬勃发展。从工业化、信息化到现在科技强国的发展,中国经历了几十年的探索和实践,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代价。随着国家科技创新的密集实施以及各方面力量的鼎力支持,我深刻认识到,科技强国不仅是国家,更是每个人的梦想。在探索中国科技强国的过程中,我有了以下几点体会: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时代的背景和环境,科技强国梦也同样如此。当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深入到自己生活,当国际形势发生巨大变革,当国内外各方面积极支持中国科技发展的时候,中国科技强国梦立刻成为国家决策的定位,同时也越来越深入人们思想。而且,科技强国的建设需要全民参与、全社会共同支持、全方位协同推动,凝聚着亿万人民共同的理念和认知,才能形成磅礴向前的巨力。
二、科技创新是科技强国的关键。
科技强国不是靠大规模发展生产和疯狂投资即可实现的。科技进步是推动整个建设的基础,而科技创新是科技进步的源动力和血液。在中国科技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已经看到许多投入科技创新并取得重大成果的领先企业,如华为、阿里巴巴、腾讯等,以及一批高水平的专家和科学家,如袁隆平、张益唐、郑南宁等。这些人的devotion和sciencespirit,不仅仅反应出他们是优秀的人才,更隐含了他们对国家科技创新的不断追求和高度重视。
三、科技强国建设要求真抓实干。
科技强国建设涉及核心技术攻关、国家统筹和人才引进等方面。这种建设涉及到各级政府部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协同创新,各种力量需要在不同的层面和领域密切合作,真正做到精雕细琢和苦干实干。因为科技是复合性的,涉及多个方面、多种因素,不是一个人或一个单位能够独力完成的。同时,在科技强国建设中,也需要高度重视基础建设和人才培养,以便人才的扎堆和助推,为中国的科技进步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科技强国建设需重视市场和全球化。
科技强国不是孤立的,而是需要和市场以及全球化的趋势紧密联系在一起。中国的市场发展和全球化格局对科技强国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科技与创新,将中国定位成全球市场的重要角色,既可以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又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通过加强与世界各地的交流与合作,不仅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和技术,也能够实现全球创新资源的优化汇聚,提高我国科技创新的综合实力。
五、要实现科技进步,需要人们真正的理解和认知。
作为一名普通的大学生,我相信自己未来的工作必然与科技相关。在我看来,只有真正理解和认知到科技的重要性和作用,才能更好地参与到科技强国的建设中,做出自己的贡献。同时,通过大力推进科技普及,让更多的民众认识到科学与科技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突破性贡献和生活的便利性,才有可能进一步增强对科技强国建设的支持和自觉性。
总之,我认为,中国科技强国的建设需要全民参与、创新发展、市场化运作和全球化视野。科技是人类的一个重要优势和基础,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手段和支撑条件。因此,作为一名中国的青年,我愿意一直支持中国科技强国梦的全面实现,为人民利益和民族前途作出自己的努力和贡献。
精选科技强国梦科技强国梦大学生论文大全(17篇)篇七
随着中国国力的快速提升,科技强国梦正在逐渐成为现实。作为大学生,我们对科技强国梦有着很大的期待和责任。在这个专门指引大学生探讨科技强国梦的主题下,我将就此进行深入思考和探讨。本文将分为引言、探究、思考、行动和总结五个部分,阐述我作为大学生在实现科技强国梦的过程中的体验和心得。
引言。
科技产业正在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随着中国逐渐成为世界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这个国家的科技水平也在逐年提升。而作为未来的主人公,大学生不仅是科技强国发展的见证者,更是关键参与者。在这个背景下,如何坚定地投身于科技行业,推动科技进步,达成我们自己的人生价值,已经成为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探究。
无论是学生还是行业,科技都扮演着关键的角色。而大学生在这个环境中的职责除了成为未来的科技创新领袖,更应该成为科技行业健康发展的主心骨。在未来的科技发展中,我们的责任是加强自身科技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积极探索科技创新方法,以及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为未来的先进技术、优质产品的研发、生产和推广打下坚实的基础。
思考。
面对挑战,我们的首要任务是引领科技进步。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充分发挥年轻人创造性和创新性,积极探索新的技术和科学实践。同时,集中参与具体的创新活动、研究和开发项目是必不可少的。我们需要深刻认识到科研和创新才是科技强国梦的核心,并拥有战胜困难、坚持不懈、追求卓越的勇气和精神。我们还需要在大众传媒上积极展现自己,向公众普及科技知识,传播科学理念,推动更多人走进科技的世界,进而激发更多的科技梦想和精神动力。
行动。
在实现科技强国梦的长期过程中,大学生有必要采取一些应对措施帮助自己适应新的环境、实现价值,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掌握前沿技术知识,注意网络和平台的资源整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助力自身成长,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其次,加强科研训练和人才引进,参与具体案例的研究,增强实践能力,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最后,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和对各类社会事件和问题的深入关注,从而培养每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
总结。
总之,实现科技强国梦,是中华民族追求繁荣昌盛和强盛富强的重大战略。在这个目标的过程中,大学生不仅要自觉地接受传承和发扬科学文化传统,而且要具备关键的胆识和智慧来推动科技创新。未来,我们需要在各种场合、各种形式中积极融入到科技强国梦的环境,将自身与国家关键领域的建设密切结合,确保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好未来。
精选科技强国梦科技强国梦大学生论文大全(17篇)篇八
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具有趣味性、实践性、探索性和自主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新时期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存在的问题主要来自于三方面:
(一)参赛主体——学生
1.兴趣不高,参与比例较低。创新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成为了一些有志大学生的新时尚,但有许多高校学生的创新意识还比较差,表现为观念陈旧,缺乏创新思维,对科学研究与开发的热情不足。部分原因是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要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准备,这就需要学生牺牲很多个人时间,付出很多心力,需要有恒心和毅力,且短时间内取得的成效并不是特别明显。另一方面,低年级学生还处于基础知识的学习阶段,所储备的专业知识不够;高年级的学生因学业、考研、就业等多重压力,参与此类活动的积极性也不高。所以,学生实际参与科创活动的比例还有待进一步提高。2.理论知识掌握扎实,但创新意识不足。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虽然比较扎实地掌握了理论知识,但实践机会比较少,因而缺乏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严谨的科研态度。
(二)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主办方
1.种类繁多,良莠不齐。目前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种类繁多,举办范围纵横交错,举办单位资质参差不齐,可以用“泛滥”来形容。有些举办单位的初衷就是为了收取参赛费用,从中获取经济利益,根本不能保证竞赛活动的质量、意义和目的。当然其中也不乏档次较高的科技竞赛,比如“挑战杯”、“三北地区中医大学生临床能力竞赛”、“数学建模大赛”、“acm程序大赛”等。所以当前各高校应该有选择性地参加高水平的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2.科技竞赛的影响力研究滞后。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举办的初衷,是通过竞赛这种方式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吸引更多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来参加,促使新成果产生,但是目前收效甚微。因此如何发挥其在普通教师、学生,甚至在普通群众中的影响力,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总结。
(三)参赛单位——各高校
1.高校的关注点出现偏差。目前,许多高校的带队教师和学生就竞赛谈竞赛,忽略了其在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的带动作用。另外,高校大多将重点停留在能够拿怎样的名次、多少奖金、何种荣誉上,功利思想严重,没有将科技竞赛作为推动学校科研创新,教学、管理水平提高的契机。2.学校和教师对参与科技竞赛的学生缺乏必要支持。大学生作为一个正在成熟的社会群体,在参与科技竞赛活动时光有热情和兴趣远远不够,还需要学校强有力的支持和教师的有效指导。然而当前教师本身都有大量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因此难以确保给予学生足够的指导。当然,还有一些高校和教师对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的重视程度不够。3.高校缺乏对科技竞赛活动的激励措施与保障体系。学校受到资金、时间、场地和设备等限制,又考虑到科技竞赛活动的周期短,出成果难,从而对许多研究课题的支持都点到为止,造成项目流于形式,难出精品。学校也很少投资为大学生参与科技竞赛活动建立长期、有效的奖励机制,使大学生由于筹资困难,即使有创新愿望和设想,也只能停留在心中。此外,许多高校的教学目的只是完成教学计划和任务,不愿意为科技竞赛活动花费太多的时间。这些都极大地限制了大学生参与科技竞赛活动。
(一)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可以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的前提。应试教育仍是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等,有选择性地参加科技竞赛活动,使他们既展示了才华,提高了创新能力,又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加强了创新意识。
(二)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活动的关键和核心是创新思维。大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科技竞赛活动,对其创新思维是一种很好的训练和开发。科技竞赛一般采用组委会命题或者指导性命题的方式,“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acm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等属于前者”;“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三北地区中医大学生临床能力竞赛”等属于后者。无论是哪一种命题方式,它们都强调在竞赛中运用创新思维,在作品体现新方法、新思路或者新技术。这就要求大学生在参加科技竞赛时,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训练创新思维。同时,团队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有利于知识的综合整理、交叉和转移,互相取长补短,使思维在交流中得到启发,让思维变得更加顺畅、变通、特别和敏锐。
(三)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技能
创新技能是对某一新事物、新事件等进行设计、实践,并把创新成果成功推广,使其普及的能力。在任何时候,创新技能都是创新素质的核心,创新实践是它的表现形式。大学生参加科技竞赛活动,是培养其创新技能的一个实践环节,能够增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对学生来说,也是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完善、自我积累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发现问题并积极寻求有效解决问题的途径。参加科技竞赛活动需要综合运用一门或几门课程的知识,是一个设计、解决实际问题或特定问题的过程。科技竞赛活动是旨在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技能,提高实践能力,加强学生科学素养的一个综合性、创新性的教学活动。
(四)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可以塑造学生的创
新人格创新人格是指有利于创新活动顺利开展的个性品质,它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独立性,是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方法论和坚忍不拔的毅力等众多非智力因素的结合,是创新型人才具有的整体精神面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能只注重知识、能力、技能,同时还要注重养成学生创新人格。大学生参加科技竞赛活动,可以使学生的视野得以开阔,兴趣得到激发,好奇心得到满足,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加强团队合作,学会怎样和人交流。比如学生在遇到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经验不足、思路不够开阔、找不到解决办法等问题时,就需要参赛学生的勇气和恒心去挑战难题,战胜困难。这一过程,使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提高了,意志得到了很好的磨练。参加竞赛的人大都认为,团队的成员具有共同的目标,在竞赛中他们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支持、互相理解,这使大学生学会了怎样建立良好的团队合作,在生活和学习工作中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了怎样与人交往。
(一)深入宣传,激发学生参与
各高校可以充分利用网站、展板、校广播站、橱窗、校报等多种媒体方式,通过对获奖作品进行宣传和展示,引起广大师生的注意,定期举办各类科技竞赛的培训,激发大学生对科技竞赛活动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有些高校每年都会定期在网站,或做展板,宣传在各类科技竞赛活动中取得的成果,还会举办获奖团队与同学们的`座谈会,大家畅谈参赛的体会和收获,交流经验。对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起到了积极的宣传作用,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二)优化师资队伍,加强教师指导
提高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质量离不开教师的悉心指导。因此,要优化师资队伍的建设,最大限度地加强教师的有效指导,尤其要发挥教务处和科技处的指导作用。成立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指导委员会,聘请知名专家、教授和学者定期举办各类科技竞赛专题讲座,选拔一批优秀的中青年骨干教师,给学生解答科技竞赛活动的相关问题,指导其开展科研活动。建立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师带徒”制度,选聘有竞赛经验的老师指导参赛团队,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拓宽视野,了解本专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师带徒”制度使学生有机会直接参与到导师的科研项目和课题中去,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改革教学模式,将科技竞赛融入教学中
21世纪是一个创新的世纪,高校应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教学宗旨应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学生接受知识的主要途径是课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融入科技竞赛相关内容,不仅可以延伸课堂教学,还可以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知识。学校在修订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时,应把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作为首要目的,构建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相符合;有针对性地增开选修课,理论学时适量减少,增加实验课程。引导和鼓励学生参加科技竞赛活动、文化艺术、技能训练等课外实践活动,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还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供了时间与空间,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建立科技竞赛活动的激励和评价机制
调动好学生和指导教师对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参与的积极性,是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长期、有效、规范开展的根源。为调动高校教师参与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积极性,应建立科技竞赛指导教师工作量核定制度,即在高校科研和教学工作量的核算中,将教师指导学生科技竞赛活动的工作纳入其中,奖励在科技竞赛中取得成绩的教师,优先考虑这些教师的评奖、评优,并在职称评定时给予适当的加分。为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对参加竞赛获奖的同学给予物质奖励,考研保送加分等。高校应加大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专项基金的投入,选择优秀项目进行重点资助,确保竞赛有高水平的作品出现。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和途径。大学生通过参加科技竞赛,在体验科学技术魅力的同时,全面提升了自己的创新能力。我们应在今后的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中不断地总结、反思,从而推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1]任良玉,张吉维.本科创新人才培养的制度环境和文化环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03).
[2]王宏,昊文虎.清华实践教学“赛课结合”新思路[j].计算机教育,2006(07).
[3]刘正远,段玉玺,吕杰等.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途径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2(08).
[4]崔源,李雪琪,王文涛等.大学生科技创新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1).
[5]连兆大“.挑战杯”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j].衡水学院学报,2012(02).
[6]鹞翠茹.试论理工科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j].煤炭技术,2010(06).
[7]魏岚.浅论高校如何开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新局面[j].理论界,2008(06).
[8]何文秋,袁嫒.关于大学生科技竞赛与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研究[j].资治文摘(管理版),2010(02).
[9]石新明,王庆华.谢辉等.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冶金教育,2001(03).
精选科技强国梦科技强国梦大学生论文大全(17篇)篇九
教学方法的更新一直是高校教师关注的课题,多媒体科技教学在课堂中的应用,大大的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但是多媒体科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影响了教学的进行,本文主要就多媒体科技教学在高校教学的发展进行分析,希望为高校教学改革提供一些思考。
随着人类社会进行入到网络信息时代,计算机的使用普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高校在教学条件上的改善也使多媒体科技教学成功引进课堂,并成为主要的教学方法。多媒体科技教学的使用丰富了传统的教学方法,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很多教师过度的强调多媒体科技教学的视听效果,忽视了与学生的交流,影响了多媒体科技教学的展,本文主要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了如何合理的使用多媒体科技教学。
多媒体科技教学相对传统教学有很多优势,多媒体科技教学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直观性强。多媒体科技教学突破了视觉的限制,可以从不同角度对事物进行观察,突出事物的要点,有助于对概念进行解读和掌握。多媒体科技教学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图文并茂,通过图片、声音等影音文件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从动态的角度进行学习,可以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通过形象生动的视觉展现,能有效的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培养学生探索和创新的能力。
多媒体科技教学虽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给教学带来了大量的信息,但是过多的使用多媒体科技教学也会出现一些问题,多媒体科技教学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师生缺乏互动,教学课堂变成了教师的课件演示课,传统的师生问答的教学模式被取代,课堂上更多的是人与机器之间的交流。师生交流的不足,使教师得不到教学反馈,很难掌握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发现不了问题,以为学生都掌握了学习内容,而实际上学生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多媒体科技教学产生厌学的想法。
多媒体科技教学在教学中的使用,有助于设置生动的教学情境,增强教学直观性,引导学生很快的进入教学当中,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是,有一些教师过分的强调多媒体科技教学的新奇,迎合学生好奇的心理,不管是否与教学相关,都将信息大量的用于多媒体科技教学。信息量大是多媒体科技教学的一个特点,学生在这些大量的信息当中很容易迷失,抓不住教学的重点。很多教师为了吸引学生,展示自己的计算机水平,将多媒体科技课件做的非常花哨,精彩的画面、好听的声音确实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可是学生只是对多媒体科技课件的制作感兴趣,而不是对教学内容感兴趣,在学生的惊呼之后,学生并没有掌握真正需要学习的知识。
很多教师将多媒体科技教学认为是不变的真理,不管是不是符合多媒体科技教学都生搬硬套的运用多媒体科技进行教学,将传统教学手段完全取而代之,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很少写板书,认为传统教学完全过时了,不适应时代的发展,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多媒体科技教学是传统教学手段的有效补充,并不是意味着完全取代传统教学,传统教学有自己的优势,是不可能被完全取代的。如何处理传统教学与多媒体科技教学的关系是教学当前的一个教学难题。
教师在进行多媒体科技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过程,一定要将学生的反思与评价设计在教学当中。对于多媒体科技互动式教学,应该设计一些过程和内容,让学生进行讨论,合作解决,以提高多媒体科技教学的效率。要注意利用多媒体科技技术创设学习情景,将学生分组,一起讨论问题,发现问题,辩论问题,这一切能确保学生有机会进行清晰的表述。在多媒体科技教学设计过程中,我们应该考虑到学生有可能出现的各种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并设计相关的评价,结合学生的反思,促进学生对自身认知结构中缺点和优点的认识,从而优化认知结构。
多媒体科技教学要有一定的针对性,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内容,都应该有不同的安排,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使用不同的软件和多媒体科技工具,同一软件也要考虑学生的不同类型,包括:不同基础和能力,不同心理特征和性格特征,不同学习兴趣和方法。这样才能更好体现出多媒体科技教学的多变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从多媒体科技教学中掌握有用的知识。
多媒体科技教学与传统教学手段是相辅相成的,不是对立的。多媒体科技教学是传统教学的完善与丰富,传统教学是不能被完全取代的,教师要对这一点要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因此在设计多媒体科技教程时,要把握好多媒体科技的使用时机,正确处理多媒体科技和粉笔、黑板、普通教具、语言表达之间的关系,特别要考虑时间因素,正确处理好多媒体科技教学时间与适时的课堂讲解、板书、交互、反思时间的关系。很好的将传统教学与多媒体科技教学相结合,才能使学生更全面、更迅速的掌握所学知识内容。
多媒体科技教学是教学手段的一次革命,随着多媒体科技教育技术的飞快发展,教学过程中多媒体科技技术的运用越来越普遍,运用多媒体科技辅助教学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补充。如何合理的使用多媒体科技教学是教师面临的共同课题。教师在进行课件设计时,一定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为指导,增加课堂上的师生交流,并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课件,真正做到课件为人所用,这样就会更好的发挥多媒体科技教学的优势。
[1]王庆成,刘军.多媒体科技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职业技术教育.2007(32).
[2]何华.基于多媒体科技辅助教学的平台建设[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13).
[3]胡敏.多媒体科技教学的应对策略[j].当代教育科学.2008(03).
[4]孙兴奇,柳颖,侯庆森.浅谈多媒体科技教学中的师生互动[j].科技资讯.2011(06).
[5]张晓义.处理好多媒体科技教学中的三个关系[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9(16).
精选科技强国梦科技强国梦大学生论文大全(17篇)篇十
一篇完整的科技论文应包括标题、摘要、关键词、论文的内容、参考文献。
3.1题目。
题目是科技论文的必要组成部分。它要求用简洁、恰当的词组反映文章的特定内容,论文的主题明白无误地告诉读者,并且使之具有画龙点睛,启迪读者兴趣的功能。一般情况下,题目中应包括文章的主要关键词。题名像一条标签,切忌用较长的主、谓、宾语结构的完整语句逐点描述论文的内容,以保证达到“简洁”的要求;而“恰当”的要求应反映在用词的中肯、醒目、好读好记上。当然,也要避免过分笼统或哗众取宠的所谓简洁,缺乏可检索性,以至于名实不符或无法反映出每篇文章应有的特色。题名应简短,不应很长,一般不宜超过20个汉字。
3.2署名。
著者署名是科技论文的必要组成部分。著者系指在论文主题内容的构思、具体研究工作的执行及撰稿执笔等方面的全部或局部上作出的主要贡献的人员,能够对论文的主要内容负责答辩的人员,是论文的法定权人和责任者。署名人数不该太多,对论文涉及的部分内容作过咨询、给过某种帮助或参与常规劳务的人员不宜按著者身份署名,但可以注明他们曾参与了哪一部分具体工作,或通过文末致谢的方式对他们的贡献和劳动表示谢意。合写论文的著者应按论文工作贡献的多少顺序排列。著者的姓名应给全名,一般用真实姓名。同时还应给出著者完成研究工作的单位或著者所在的工作单位或通信地址。
3.3文摘。
文摘是现代科技论文的必要附加部分,只有极短的文章才能省略。文摘是以提供文献内容梗概为目的,不加评论和补充解释,简明确切地记述文献重要内容的短文,应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文摘有两种写法:报道性文摘—指明一次文献的主题范围及内容梗概的简明文摘也称简介;指示性文摘—指示一次文献的'陈述主题及取得的成果性质和水平的简明文摘。介乎其间的是报道、指示性文摘—以报道性文摘形式表述一次文献中信息价值较高的部分,而以指示性文摘形式表述其余部分的文摘。一般的科技论文都应尽量写成报道性文摘,而对综述性、资料性或评论性的文章可写成指示性或报道、指示性文摘。文摘可作者自己写,也可由编者写。编写时要客观、如实地反映一次文献;要着重反映文稿中的新观点;不要重复本学科领域已成常识的内容;不要简单地重复题名中已有的信息;书写要合乎语法,尽量同文稿的文体保持一致;结构要严谨,表达要简明,语义要确切;要用第三人称的写法。摘要字数一般在300字左右。
3.4关键词。
为了便于读者从浩如烟海的书刊中寻找文献,特别是适应计算机自动检索的需要,应在文摘后给出3-8个关键词。选能反映文献特征内容,通用性比较强的关键词。首先要选列人似语主题词一劫的规范性词。
3.5引言。
引言(前言、序言、概述)经常作为科技论文的开端,主要回答“为什么”(why)这个问题。它简明介绍科技论文的背景、相关领域的前人研究历史与现状(有时亦称这部分为文献综述),以及著者的意图与分析依据,包括科技论文的追求目标、研究范围和理论、技术方案的选取等。引言应言简意赅,不要等同于文摘,或成为文摘的注释。
3.6正文。
正文是科技论文的核心组成部分,主要回答“怎么研究”(how)这个问题。正文应充分阐明科技论文的观点、原理、方法及具体达到预期目标的整个过程,并且突出一个“新”字,以反映科技论文具有的首创性。根据需要,论文可以分层深人,逐层剖析,按层设分层标题。科技论文写作不要求文字华丽,但要求思路清晰,合乎逻辑,用语简洁准确、明快流畅;内容务求客观、科学、完备,要尽量让事实和数据说话;凡用简要的文字能够说清楚的,应用文字陈述,用文字不容易说明白或说起来比较繁琐的,应由表或图来陈述。物理量和单位应采用法定计量单位。
3.7结论。
结论是整篇文章的最后总结。结论不是科技论文的必要组成部分。主要是回答“研究出什么”(what)。它应该以正文中的试验或考察中得到的现象、数据和阐述分析作为依据,由此完整、准确、简洁地指出:一是由研究对象进行考察或实验得到的结果所揭示的原理及其普遍性;二是研究中有无发现例外或本论文尚难以解释和解决的问题;三是与先前已经发表过的(包括他人或著者自己)研究工作的异同;四是本论文在理论上与实用上的意义与价值;五是对进一步深人研究本课题的建议。
3.8参考文献。
它是反映文稿的科学依据和著者尊重他人研究成果而向读者提供文中引用有关资料的出处,或为了节约篇幅和叙述方便,提供在论文中提及而没有展开的有关内容的详尽文本。被列入的论文参考文献应该只限于那些著者亲自阅读过和论文中引用过,而且正式发表的出版物,或其他有关档案资料,包括专利等文献。
精选科技强国梦科技强国梦大学生论文大全(17篇)篇十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党的十九届五__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要“造就更多国际一流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科技人才不断攀登科技高峰,国家才能走向发展高峰。要深耕科技人才成长沃土,营造敬才重才尚才爱才的浓厚氛围,大力培养、引进、用好科技人才,让科学技术造福人民、引领发展。
精心培育,锻造爱国奉献精神。中国的知识分子历来有浓厚的家国情怀,爱国奉献精神在一代代科技工作者中不断传承发扬。新中国成立以来,以钱学森、邓稼先、于敏等为代表的无数优秀科技工作者们满怀对祖国对人民的深情厚爱,甘愿隐姓埋名数十载,挥洒青春热血,矢志不渝地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奋斗终身。培育、引进科技人才,最重要的是赋予他们“精神属性”。要在科技人才中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他们向科技要问题、要方法、要答案的品质,引导他们坚定科技报国、科技为民志向,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科学技术成果用到提升社会发展水平、增进人民福祉的实践中来。要做到精准识才、精准选才、精准育才,在各行业各领域发掘培养顶尖人才,提升科学素养和攻坚能力,练就“板凳甘坐十年冷”的毅力和“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爱岗敬业、精益求精、无私奉献,切实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
搭建舞台,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实现科技创新,需要科技人才的智力支撑,也需要搭建起人才施展本领的舞台。要建立完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和使用体系,给科技人才描画一个德才表现的“全景像”,制定一张精准使用的“说明书”,切实把科技人才的创造活力“量”出来,把潜能挖掘出来,贴上“实用”标签,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当其时。要结合地方科技发展水平,为科技人才队伍提供科研攻关的技术保障,不断深化科研院所同地方政府、企业的“产学研创”合作模式,鼓励科研院所在地方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和实践基地,推动地方建立科技人才“智库”,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决策咨询和科技指导。要结合实际建设科研基地和产业园,优化科技人才工作环境,为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提供政策支持,推动科技人才把“金点子”转变为实实在在科研成果,实现更多从“0”到“1”、从弱到强的突破,为科技自立自强打下坚实基础,让人民享受到科技创新带来的丰厚成果。
优化服务,涵养尚贤爱才风气。“君以国士待我,我必以国士报之。”崇尚科技、发展科技要从尊重科技人才开始。以诚相待、以礼相待、以心相待,科技工作者们自然会全心全意为国家为人民殚精竭虑付出。在2017年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上,____看到当时已经年逾九旬的中船重工719研究所名誉所长黄旭华站在代表们中间时,挪椅子、扶老人、坐身边,一连串动作彰显出泱泱大国对科技人才的崇高礼遇。要大力营造敬才爱才、崇尚贤才的浓厚氛围,真诚关心人才、爱护人才、成就人才,为科技人才“松绑解缚”,畅通申报审批“绿色通道”,不能让“繁文缛节”把科学家的手脚捆住,让科技人才把精力都用在事业上。要强化科技人才激励关怀、服务保障,针对科技人才开展精准服务,经常性开展科技人才交流、疗养、慰问,在全党全国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尊重人才的氛围,切实增强科技人才在心灵上的归属感、获得感、成就感。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何在这“大变局”中把握机遇更进一步,创新创造是关键。要引导广大科技人才们继续发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精神,把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融入奋斗历程,让科技之花绽放在祖国每一片土地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创新创造的磅礴伟力。
精选科技强国梦科技强国梦大学生论文大全(17篇)篇十二
为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营造良好、浓郁的科学学术氛围,另外为了扩大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的品牌影响力、提高其知名度,校团委在2022年12月举行了xx城市学院第六届科技文化节暨创新创业文化节。这次活动的主题是“创新青年,创享青春”。通过举行这次科技文化节暨创新创业文化节,开拓了大学生创业视野,增强了创业意识。此外,科技文化节能为我校大学生打造创业平台,营造浓郁的科技氛围,掀起创新创业的热潮以及培养同学们的创新创业精神,丰富课余活动。这次文化节的开展对同学们创新思维、创业思维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活动内容。
1.开幕式。
2.讲座。
3.政治学习。
5.“百废待兴”废物利用创新大赛。
6.创新创业文化街。
7.百科知识竞赛。
8.闭幕式(暨第四届大学生“科技创新之星”颁奖仪式)。
三、活动安排。
2.通知由组织部安排以“创新青年,创享青春”为主题的政治学习。
3.在创新创业文化街进行“百废待兴”决赛作品展示、投票评选,
并在创业基地展示本院科技文化、创新创业的展板及创业项目。
4.以班级为团体报名参加百科知识竞赛初赛,最终代表学院参加复赛。
5.闭幕式邀请学生及老师参加评比,选出此次大学生“科技创新之星”。
四、活动感想。
这次活动紧扣着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主要任务,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创新创业的针对性、时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充分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使同学们通过参加科技文化创新活动,培养创新创业精神,丰富课余生活。
从初期活动内容的确定到联系相关部门、宣传组织同学,一直到工作的全面开展及完成,后期总结讨论,部门里的每个人都很尽心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同学们在创新创业上的思想认识。虽然此次活动圆满举行,但是我们部门也暴露出了很多不足之处。由于实际活动安排不足,场面有点混乱。活动虽然经过具体分工,但在实际过程中由于人数较多,场面有点难以控制。希望以后部门成员的合作会越来越默契。
精选科技强国梦科技强国梦大学生论文大全(17篇)篇十三
竞赛部长:葛峰茂华。
秘书部长:俱维涛。
干事:……。
(个人介绍:年纪,性格,事迹,座右铭,口号)(图片形式)。
2.系科协承办活动。
分科协主要职责是组织开展适合本院学科特色的科技学术活动,在全院学生中普及科技文化知识,落实校团委、学生处、校学生科协下发的相关工作,积极组织同学们参加国家、省、市、校级科技文化活动与竞赛。
其组织的比赛有:
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大赛;。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
周培源力学竞赛;。
校“育才杯”科技作品竞赛;。
院“创星杯”科技作品大赛;。
科普知识竞赛等等。
其开展的活动有科技兴趣小组、学生学术讲堂等。
3.历史上的成就。
精选科技强国梦科技强国梦大学生论文大全(17篇)篇十四
科技论文的选题一方面要选择本学科觅待解决的课题,另一方面要选择本学科处于前沿位置的课题。在召开的水利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全体会议上,汪恕诚部长针对今后的水利科研工作,强调要重视研究十大问题:一是河流健康标准;二是大坝与生态;三是河道演变的人工干预;四是河流生态的修复与建设;五是河流水量分配导则,即初始水权的分配;六是节水型社会的体制建设;七是跨流域调水的生态影响;八是生态调度问题;九是灾害保险与社会管理;十是水库征地移民。这些都是作论文很好的选题。围绕构建和谐社会、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饮水安全、粮食安全等都有许多很好的选题。
选题确定后,就要定题目了。题目有大有小,有难有易。太大了,由于学力不足,无法深人,很容易写成蜻蜓点水,浮光掠影,面面俱到,一个问题也没有论述深透,也没有能够解决,论文还是没有分量,华而不实,难于完成;太小了轻而易举。写作时要确定一个角度,把题目缩小。因此确定科技论文的具体题目和论证角度,应该量力而行,实事求是,不要好高鹜远,贪大贪深,勉强去做一个自己无力胜任的题,自己毫无基础和准备的题。题目的大小,当然也不是绝对的。大题可以小作,小题可以大作。关键还在于如何确定具体的角度,如抓住一个重要的小题,学科中的关键问题,能够深人其本质,抓住要害,从各个方面把它说深说透,有独到的新见解,把这个问题的难点和症结找准了,科学地给予解决了,那论文就很有分量。因此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确定主题和论证的角度,除了量力而行外,还应注意要从自己有基础、了解的事情着手。
比如,编辑部收到过这样一些来稿,有的基层作者写的题目很大,如我国的水资源管理、南水北调工程的设想等,这类稿件题目很大也很泛,从他们所掌握的资料,很难做那么大的课题研究,写的论文很空,东抄西拼,缺少自己独到的见解,有些见解缺少理论的依据,因此这类稿件很难被采用。还有一些行业外人士写黄河的裁弯取直,所写的稿件缺乏对水利知识的了解,研究的不是他们所熟悉的东西,缺乏理论基础,这样的稿件也很难被采用。
确定科技论文的题目和论证角度后,就要做搜集材料的工作,尽可能了解前人对于这个问题已经发表过的意见,他们已经取得的成果,正确的可以汲取和继承,走过的弯路,犯过的错误,可以避免和防止。应该汲取前人已有的经验,去解决前人没有解决的新问题。在博览广搜有关材料的过程中,应该时刻以自己论题为中心去思考这些材料,区别其正确、错误,找出其论证不足与需要增补、发挥之处,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论文的观点。搜集材料的过程,就是调查研究、思考钻研、形成论点的过程。在材料的搜集、研究过程完成时,论文提纲也就自然而然地完成了。
制定提纲可以帮助我们树立全局观念,从整体出发,去检验每一个部分所占的地位,所起的作用,相互间是否有逻辑联系,每部分所占的篇幅与其在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否相称,各个部分之间的比例是否恰当和谐,每一个字、每一句、每一段、每一部分是否都为全局所需要,是否丝丝入扣,相互配合,都能为主题服务。因此写提纲的好处是帮助自己从全局着眼,树立全篇论文的基本骨架,明确层次和重点,简明具体,一目了然。
对搜集的材料,要进行分析、提炼,保留那些能说明论点的例证材料。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局部要服从整体。单从某一局部看,有些论点和例子可能是精彩的,但从全局确定的基本发展线中看,它插不进去,用不上,只能割爱。
科技论文应有说服力,为了有说服力,就必须有虚有实,有论点有例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论证过程有严密的逻辑性,并且论文要有层次。
科技论文提纲确定了,就要撰写初稿。原则上要简明扼要,指出问题,说明问题,分析问题。提纲只是预拟一个轮廓,不可能对每一细部都考虑周密完善。在写作时,顺着写作思路而作,对于论点、例证和论证步骤等等细部,很可能发现原来提纲中某些设想计划是不恰当的,就应该加以修改和调整;临时发现某些论点、例证和论证理由不确切,还应该重新查书、思考、斟酌和推敲,给予增补,使之完善。当然,文气的通畅,文字的华美,还是必要的。该用排比、重复强调等修辞手法,以突出重点、倾注感情的地方,需要妙笔生花、使读者产生特殊感应的地方,还是不能吝惜笔墨。总之,该长则长,该短则短,量体裁衣,从内容出发,为内容服务,句无虚发,字无浪费,这是基本原则。
初稿写成以后,应再三修改,审查是否符合要求。事实上,人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很难一次就达到完善恰当的程度。仔细检查,反复修改,总会发现还有不恰当、不完善之处,大至问题是否提得鲜明中肯,论点和事例有无说服力,结构层次是否严谨,小至文字的修饰加工,有无废话,语言是否准确、鲜明、生动,等等,总会发现尚需修改之处,发现很多在提纲中看不出的毛病,原先估计不到的问题。写成初稿后反复审查和修改,是十分必要的。
“持之有故,言之成理”是科技论文的起码要求。持之有故即事实的根据;言之成理是条理清楚,观点明确。真理的标准在于实践,仅仅“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还不一定正确,必须能够经受实践的检验,即付诸实践,取得预期的效果,简略地说,可以说是“行之有成”,即成功的实践效果。
一篇好的科技论文不光主题突出,论点鲜明,还应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要安排好结构,一般应遵循以下5个原则:。
一是围绕主题,选择有代表性的典型材料,根据需要,加以适当安排,使主题思想得到鲜明突出的表现。
二是疏通思路,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规律,就是说,必须反映客观事物的实际情况,内部联系,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
三是结构要完整而统一,符合客观事物的实际情况;客观事物的发展必然经过开始、中间、结尾3个阶段,同样每篇文章也必然经过3个阶段。
四是要层次分明,有条不紊。文章结构中最重要的是层次。层次就是文章中材料的次序。写文章时把所选材料分成若干部分,按照主题思想的需要,适当安排,分出轻重缓急,依次表达,前后连贯,充分而鲜明地把主题思想表达出来。
五是要适合文章体裁。体裁不同,结构也不会完全相同。各种文体都有自己的结构特点。一般说来论说文是以事物的内部逻辑关系来安排结构层次,因此论说文以说理论证为主,同记叙文以“事”为主不同。
精选科技强国梦科技强国梦大学生论文大全(17篇)篇十五
印度政府历来重视科学技术研究,将科技发展视为其提升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的主要手段。建国以来,印度政府先后发布四个标志性的科技发展文件,《科技政策决议》(1958年)、《技术政策声明》(1983年)、《新技术政策声明》(1993年)和《科学技术政策》(2004)。以此来支持和指导本国科技发展。为贯彻科技政策,印度政府各部门按照国家或本部门的需要,在空间技术、核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重点领域制定相应“天文卫星计划”““无人月球探测计划”““一体化导弹发展计划”““生物信息研究计划”““信息技术发展计划”等具体发展计划,配合印度科技强国战略的实施。
科技人力资源开发在印度则居于战略地位。《印度科学报告》指出:科技人力资源是技术进步、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环境友好之间的重要桥梁,是人力资源的重要部分。为实现其科技强国目标,印度建立起系统的科技人力资源开发体系。
根据印度国家应用经济委员会《全国科技调査》(2004)所提供的数据,印度根据教育资格定义的科技人力资源多达4020万,占社会劳动力总量的11.0%;根据从事职业定义的科技人力资源为2680万,占社会劳动力总量的7.3%。印度的科技人力资源开发体系主要由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组成,且各具特色:
2.1义务教育阶段:启蒙性科技教育
落实义务教育是印度开发其科技人力资源的基础性工作。印度义务教育阶段在校人数1.88亿人,占全部受教育人口的77.4%。2006年印度提出希望2010年人学率达到100%。印度的科技教育始于小学阶段,2010年4月1日,印度《儿童免费义务教育权利法》正式生效。为培养学生计量和科学意识,印度要求小学生必须记住1x1到22x22的'乘法口诀,在全国2500多所中学开设电脑课,要求小学生学会使用鼠标、键盘、打印机和掌握光驱、调制解调器等,要求初中学生必须学会如何使用教育软件、电子邮件和利用网络资源的方法,要求高中学生学会利用电脑收集整理数据、图形处理和基础软件制作。
2.2高等教育:理工科为主导
印度政府注重高等教育,其高等教育规模与质量居世界前列。印度现有国立大学250多所,各种公立学院1万多所,私立理工学院1100多所,高等教育的人学率约为11%,属于精英教育。2010年7月24日印度总统帕提尔女士表示,教育是印度最优先发展的产业,印度将大力提升高等教育,使高等教育覆盖率提高到30%,在校人数从1400万提高4000万人。
理工学科在印度高等教育中占据主导地位。建国后,印度仿照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建立起6所“印度理工学院”(nt),在全国所有邦设立印度信息技术学院,专门培养高水平信息技术人才。目前,印度自然科学、工程学、医学、农学在校生年增长率高于其他学科'。
2.3职业教育体系:技能之上
印度职业教育具有普通教育职业化特点。1978年印度政府开始实施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10+2”的职业教育方案,即在前10年对中小学生着重进行普通教育,后两年分别设立两套课程,一套帮助学生到高等院校继续深造,另一套帮助学生进行职业教育培训[5]。在印度,有6700所学校实施“10+2”职业教育方案。为保证职业教育质量,印度政府围绕农业、商业、工程技术、健康与pam医疗服务、家政科学与人文等六大学科门类提供150多门优质课程。
印度职业教育主要由三类学校承担:以实施职业教育为主的工业训练学校、以实施技术教育为主的多科技术学校、以实施就业为导向的技术高中。工业训练学校主要培养熟练工人与手工艺人,多科技术学校主要培养技术员,技术高中则相当于我国的职业高中。1968年印度《国家教育政策》中提出,至少50%的学生应该接受职业教育。
2.4继续教育体系:多措并举、灵活多样
为跟上技术进步步伐,印度重视继续教育和再培训。例如,印度针对国民文盲人数众多的现实,实施“黑板行动”、“大众半文盲行动计划”、“农村半文盲计划”开展扫盲运动;为加快技术工人培养,印度制定《学徒法》,在大中型企业实行学徒制;为培养高级技工,印度实施高级职业培训计划和针对特殊人群的培训计划;为培养软件人才,印度鼓励软件产业公司独立办学或与高校联合办学,支持在印跨国公司和本土企业实施员工培训计划。在印度,政府各部都建立起技术培训学校或技术培训中心,对本领域的工作人员进行技术和管理知识培训[6]。
根据《人力资源强国报告》,印度人力资源竞争力总体排名世界第54位,虽远落后于中国(第19位),[7]但其科技人力资源开发却富有特色。印度科技人力资源开发体系建设的经验主要表现为:
1.1政府高度重视与支持
印度将科技人力资源是视为技术进步、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环境友好之间的重要桥梁予以重点开发。印度政府承诺,政府信守支持基础科学、应用研究和人才建设的承诺;保证在大学和科技体系中加强科学基础设施;保证支持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增加对科学前沿研究的资助;保证科研机构的自主性、减少行政干预;保证科技保障体系和为科研人员创造更多的研究机会'基于此,印度先后出台《国家教育政策和实施规戈ij》、《学徒法》、《印度大学拨款委员会法》等系列文件法律,规范国家办学行为。
3.2重点支持国家战略产业
软件技术、空间技术、核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产业是印度重点发展产业,印度科技人力资源开发的重点也集中在这些等领域。科技人力资源开发与国家重点发展产业的高度契合,既成就了“印度硅谷”更为印度战略性支柱产业赢得了发展潜力。同时,富足的科技人力资源使印度成为软件及金融技术人员的“输出国”以软件业为例,印度每年大约培养出10万名工程师,其中5万~6万就业于美国,美国每年发放的h~b1签证中,印度占了44%。
3.3质量为重,强调工程应用
印度的高等教育质量深受国际社会称道,德里大学、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大学、国际大学、孟买大学、亚格拉大学享誉世界。庞大的高等教育体系和众多一流大学为印度科学技术发展培养大批高级人才,从而使印度成为世界科技人力资源大国。良好的英语语言能力、数学计算能力和计算机应用与开发能力使印度籍工程师、教师、医生和劳工在国际上职业评价良好。据麦肯锡报告,印度学生胜任外企工作的比率为25%,而我国仅为10%。
3.4心态开放,国际化培养
印度科技人力资源开发的国际化主要表现为:首先,培养过程与国际接轨。除保留其本土的语言文字、历史等专业之外,印度其他专业在师资配备、课程设置、教材选用上,与欧美国家保持一致[1°]。其次,向外国投资者和世界顶尖大学开放其高等教育产业,允许哈佛、斯坦福和耶鲁等顶尖大学进人印度,帮助印度本土企业的管理者和员工提升素质。第三,视海外人才为本国“智囊银行”既允许其科技人才对外移民,更鼓励其回国创业。印度的研究所或大学,其科研人员中有近30%甚至50%的教授是从发达国家取得博士学位后回国服务的[11]。
截止2012年底,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超过6000万人,居世界首位。作为人力资源开发体系的核心内容——中国的义务教育、民族教育、特殊教育和高等教育也取得卓越成就,但人才培养改革的呼声仍此起彼伏。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虽然印度科技人力资源的整体规模尚不及中国,但其巨大成就仍值得我们学习。
4.1充分发挥教育对科技人力资源开发的基础性工作
4.2高度重视人才培养质量
2013年我国高等教育毛人学率达到30%,但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高等院校屈指可数。因此,必须实施“以质图强”战略,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学习质量和民族素质[13]。这要求要通过实施有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重点学科计划和协同创新计划,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启动高水平师资培养计划,建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和国际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增强我国高等教育的全球竞争力和人才培养能力。
4.3将工程教育至于更加突出的地位
我国现行教育重基础知识,重考试分数,重学术型,轻技能型,学生记忆能力强,实践能力弱,模仿能力强,创新能力弱,这使构建创新型国家所需要的创新型、技能型人才不足。因此,必须加强人才发展统筹规划和分类指导,转变人才培养模式,高度重视技术创新人才、工程技术人才、产业实用专业技术人才开发。
4.4科技人力资源开发应服务于国家主导产业
2009年中国中央政府先后出台“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并确定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和信息产业等七个产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然而,高素质科技人力资源不足,约束着传统优势产业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培育。因此,应围绕装备制造、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海洋、能源资源、现代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创新科技人力资源开发和评价发现机制、人才流动与配置机制、资源激励与保障机制。
精选科技强国梦科技强国梦大学生论文大全(17篇)篇十六
20xx年秋,我到省委党校参加集团中级管理人员能力素质提升培训班。绿柳红枫的金秋,庄严静谧的校园,领#心得体会#导语重心长的话语,老师生动鲜活的讲授,学员平静专注的神思,历久而又弥新的经典,都融入在建党百年庆典的余韵中。这一切,既平常,又不凡。
徜徉在“党校姓党”标牌前,《1921》《革命者》《长津湖》里一直在脑海中萦绕不去的身影愈加清晰,是什么让他们不惜付出宝贵的生命?是什么让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忘我工作?是心中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伟大梦想,是身上时时处处展现出来的坚强党性。
这些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民造福、党性修养是高频词;这些天,新发展理念、解放思想、创新思维、调查研究大强度冲击大家思想思维;这些天,高端的课程设置、高水平的课堂讲解,透彻的马克思主义原理、前沿的科技方向管理方法,无一不让学员们如饥似渴、大为解渴。
正确的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年轻干部生逢伟大时代,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生力军,必须练好内功、提升修养……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孙成坤指出,从2019年开始,将全集团中级以上管理人员,分批集中到省委党校进行思想政治大培训,就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现在在我们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中,最重要也是最需要注意并切实解决好的是理想信念问题和思想作风问题,最需要加强的是理论教育”的重要讲话精神,补齐因工作任务重,不注重学习、不善于学习,特别是不注重理论知识学习的短板。
时下,建设本质安全的新时代现代化新龙煤、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现代化新龙煤、建设内生动力持续增强的新时代现代化新龙煤、建设结构优化产业多元持续发展的新时代现代化新龙煤、建设人才富集创新驱动的新时代现代化新龙煤、建设清洁环保绿色低碳发展的新时代现代化新龙煤、建设共同富裕幸福和谐的新时代现代化新龙煤、建设党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的新时代现代化新龙煤,如火如荼,时不我待。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党性是第一保障。培训是加油,就要抓住高端培训的难得机会,加足紧迫发展意识之油,加足提升自身能力之油,加足开阔创新思维之油;培训是补钙,就要检讨自身党性不强之处,补足理想不明、信念不坚之钙,补足勇于担当、勇于斗争之钙,补足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之钙。
精选科技强国梦科技强国梦大学生论文大全(17篇)篇十七
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古今中外,人类社会的每一项进步,都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为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的文明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无数事实证明:科学技术及其产业已经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龙头产业。
回顾起来几年来我分院老师与同学的努力,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
一是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方面取得成绩。积极的意识是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的必要条件,正是基于这个理念,我分院努力举办的“节能创新设计大赛”、“包装设计大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一系列创新平台,大力宣传科技赛事,表彰在创新比赛中取得成绩的先进个人、先进团队,积极引导同学们关注关心科技发展,体会体验创新活动。
二是在科技赛事方面取得成绩。在学院的高度重视下,在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分院同学在科技比赛中捷报不断,先后在“挑战杯”、“节能减排”创新大赛、“创新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等一系列比赛中取得骄人成绩。
目前,我分院科技文化活动正处在蓬勃发展的阶段中,在这期间,我们收获了很多,得到了很多优秀的作品,同时,我们也看到了许多使发展迟缓的诸多因素,在此,我提出几点建议和希望与大家共勉:
一、要主动营造活跃的创新氛围。
创新氛围的营造能为创新行为提供环境支持,积极热烈的创新场景可以使大学生本身产生创新的意识和灵感。一方面,在大学里面大学生应该主动配合营建自身的创新团体;另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利用好大学里的各种硬软件方面的环境资源;同时,大学生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大学校园,还应该主动走出校门,参加社会调研,让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社会实践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在实际活动中及时反馈,形成最后的成果。
二、要培养科学的学习习惯和思考习惯。
出色的科学家之所以能源源不断地有新成就,在于他们有从不枯竭的兴趣,并不断地培养自己的知觉,最后聚精会神地去研究它,新发明和发明家的思维习惯和学习精神是分不开的。因此,为了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自身创新意识,你们要积极关注各项科技创新活动,才能紧跟时代步伐,把科技创新作为你们的兴趣,为你们感受科学的魅力打下基础。同时,进行科技创新,必须要勤于思考和研究解决问题,这也是研究的前提所在。
三、持续积累夯实基础知识、培养团队意识。
良好的基础知识是创新成果诞生的良好基点。没有坚实的知识积累和深厚的知识底蕴,不可能孕育出优良发明。打好基础知识的根基,对于研究新发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你们切不可因为基础知识的学习就一味埋头苦钻基础而放弃了对基础知识的延伸和新知识的发现,否则就陷入了片面论的泥潭,而是要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提高自己的动手和实战能力。
在一个创新活动中,团队合作意识也是重中之重,没有大家齐心协力的努力,你们很难一个人出色的完成一项任务,因此,大学生也要加强同学之间讨论,增强合作意识。同学们,驾驭命运的舵是奋斗。不抱有一丝幻想,不放弃一点机会,不停止一日努力。
在这里,我引用伟大导师马克思的一句话作为对大家的勉励: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能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