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是从实践中汲取的宝贵经验,可以为我们未来的发展指明方向。4.以下是一些精彩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激发大家的写作灵感。
最优读老子和庄子的心得(模板15篇)篇一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不断重视和研究,老子和庄子的哲学思想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他们的思想不仅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世界哲学史和人类文明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在对老子和庄子的独特见解进行早读的过程中,我不仅感受到了他们的智慧和思考方式,也对生活的意义和价值产生了更深入的思考。以下是我个人的心得体会。
首先,老子和庄子的思想深刻而智慧。在早读中,我读到了《道德经》中的许多经典段落和庄子的篇章。他们通过哲学思考来诠释“道”的概念,认为“道”是宇宙的根本原则和万物的本源。他们认为“道”是无形无相的,但却是一切事物的源头,是人们应追求的至高境界。通过学习他们的思想,我开始思考人生的本质和意义,超越了表面现象,更深入地探索生活的内涵。
其次,老子和庄子的思想强调“无为而无不为”。他们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的原则,放下功利心和自我欲望,与自然保持和谐。这种理念在当今社会非常重要。在竞争激烈和物欲盛行的社会环境中,人们往往会追逐名利和物质,失去了内心的平静和宁静。而老子和庄子的思想告诉我们,人不应该过分追求功利的结果,而应该专注于个人修养和心灵的安宁。只有通过“无为而无不为”的状态,我们才能拥有真正的自由和内心的安宁。
再次,老子和庄子的思想强调“逍遥游”。他们主张人们应该超越现实的限制和束缚,回归到本真的自我。他们认为世间的一切都是短暂的假象,真正的自由和快乐来自于内心的满足和对生活的独立。通过早读,我了解到了他们饱含哲学思考的诗篇,如老子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和庄子的“夫唯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这些句子让我深刻反思了个人追求的真正目标和幸福的来源。
最后,老子和庄子的思想启示了我对待生活的态度。他们认为生活是矛盾和斗争的现实,同时也是和谐和平静的存在。在早读中,我明白了生活中充满了各种矛盾和困难,而我们应该用一种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它们。我们不能过于追求功利和名利,而应该放下心中的纷扰,真正体验生活的美好和意义。正如庄子的“道也者,不可见也,不可闻也”,真正的生活之道是无法言传的,只能通过自己的体验和领悟。
总之,通过对老子和庄子的早读,我深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智慧和对人生的思考。他们的哲学思想不仅引导我们超越功利和物质的追逐,更告诫我们要把握好生活的本质和意义。我相信,通过对老子和庄子思想的深入学习和理解,我们能够找到生活的真正价值和快乐,同时也能够为当代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思考。
最优读老子和庄子的心得(模板15篇)篇二
段一:前言(200字)。
《老子》和《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著作,被誉为道家思想的重要代表。阅读《老子》和《庄子》是了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必修课,而个人在阅读和研究这两本著作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智慧和哲理。本文就是以《老子》和《庄子》为基础,结合自身的理解和体会,探讨其思想对个人的启示和影响。
段二:道之宇宙观(200字)。
《老子》和《庄子》的核心思想是“道”,它们展现了一种独特的宇宙观。人们常常以自我的利益为中心,追求权力与利益的追逐,导致社会贫富不均和道德道义的沦丧。而《老子》和《庄子》却告诉我们,“道法自然”,万物皆有其道。我们应该顺应大自然的运转,顺从自然的道德秩序,追求内在的真正价值,学会“无为而治”,从而达到与宇宙和谐相处的境地。
段三:无为而治的境界(200字)。
在《庄子》的《逍遥游》中,主张“为无状之状,为无物之物”,这就是无为而治的境界。通常的理解是,不追逐名利,不与人争斗,不强求、不执着。但我认为,无为而治并不是消极无为,它更激励我们积极面对人生,尤其是面对困难和逆境。只有在无为而治的境界中,我们才能真正放下束缚和不必要的欲望,融入自然的秩序,达到生活的真正意义与价值。
段四:自由与放逐(200字)。
《庄子》中的一个重要观点是“人之失,物其成也”。它告诉我们,事物的改变源自于自身的改变,他们之间是相互依存的。而一个人的自由与放逐则需要从内心开始,通过对自己的认知和心态的调整来实现。《庄子》中提到的自在逍遥境界,就是通过放下一些无谓的追求和束缚,发掘和实现自己的天赋和潜能,达到内心的真正自由和放逐。
段五:个人感悟(200字)。
阅读《老子》和《庄子》不仅让我加深了对中国古代哲学的理解,也对个人修行和心态调整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被功利和物欲的诱惑所迷惑,生活丧失了真正的意义。而《老子》和《庄子》通过道的概念,提醒我们要回归本真,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在。人生短暂,我们不要过于执着于外在的虚幻追求,而是要重视心灵的成长和精神的提升。通过学习和领悟《老子》和《庄子》,我深切感受到了其中的智慧和价值,也开始秉持着无为而治的理念,培养自己的心灵,追求真正的自在和自由。
最优读老子和庄子的心得(模板15篇)篇三
老子庄子的哲学思想对于人们的生活态度和修养起着深远的影响。在早读的过程中,我体会到了它们深邃的智慧。老子告诉我们要学会守住内心的安宁与平静,不要被外界的纷繁所扰乱。庄子则更进一步让我们明白,不要过于追求功名利禄,而是要追求心灵的自由与超然。早读的读书笔记逐渐成为我修身养性的助力,每天读书的过程也变得平和而愉悦。
二、自然与宇宙。
老庄哲学的核心观点之一是“道”。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是自然之真理。早读中,我深感人类与自然的终究融为一体,而不应过度干扰自然的规律。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让我们明白,宇宙自有它的奥义和规律,我们应当顺从其中,与其相合而行。庄子更进一步提出了自然无为的观点,让我们不要为功利而忙碌一生,而是要学会顺应宇宙的自然之道。
三、心灵的崇高。
早读中,我深感老子庄子所倡导的心灵修养的崇高之处。老子告诉我们要保持谦逊与包容的心态,善待他人并以心灵去感知万物的美好。庄子则告诉我们,要学会超脱关乎物质和社会的烦恼,而是要修炼内心,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由。这些观点都让我不断反思和自省,思考自己的处世之道以及如何找到真正的快乐和满足。
四、道德与人性。
老子庄子二人对于道德与人性的思考对于日常生活起着深远的影响。老子的“只有成功,没有失败;只有坚持,没有放弃”告诉我们要遵循道德的准则、努力奋斗,不要轻言放弃。庄子则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告诫我们要舍弃私欲和功利,追求真诚、善良和仁爱的品质。这对我而言,是对道德和人性的深刻思考和启发,让我重新审视和培养自己的品德与道德观。
五、生活与境界。
通过早读,我不仅对老庄哲学的道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是在生活中找到了对待困境的新思路。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常常被功利主义和物质追求所困扰,而失去了对生活真正的感知和体验。而老庄哲学则告诉我们,尽量保持心灵的自由与超然,追求真善美的境界。这也让我明白,生命的意义不在于物质的积累和功名的追求,而在于与自然和谐共处,实现心灵的宁静与自由。早读是我思考人生意义和境界的重要途径,也让我更加懂得如何去面对和理解这个多彩而复杂的世界。
老子庄子的哲学思想深刻而智慧,早读过程中它们给了我很多新的启迪与思考。仅仅几十分钟的早读,却深刻影响着我的整个一天。我希望通过不断地阅读和思考,能更加深入地理解老庄哲学,将它们融入自己的生活和实践之中,以更好地实现心灵的和谐与自由。
最优读老子和庄子的心得(模板15篇)篇四
段一:介绍庄子和老子,以及他们在道家思想中的重要性(200字)。
庄子和老子是中国古代道家思想的两位重要代表。庄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他的思想注重个体的自我完善和返璞归真;老子是《道德经》的作者,他的思想强调天人合一和无为而治。这两位思想家的不同观点和方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启示,我在学习他们的思想过程中收获颇丰。
段二:庄子的思想启示(250字)。
庄子的思想认为人应该追求心灵的自由和发展。他提出了“逍遥游”和“养生之道”的理念,鼓励人们摆脱俗务的纷扰,返璞归真,以自由的心态看待人生的种种苦恼。庄子认为人是自由自在的,只有跳出喧嚣和功利的追求,才能真正获得内心的宁静。通过隐退和寻求内心的真实,我意识到生活中的许多烦恼其实都可以放下,用一颗宽容和淡漠的心态对待,才能更好地平衡内心的情绪。
段三:老子的思想启示(300字)。
老子的思想主张“无为而治”,倡导顺应自然和守静无为的生活态度。他认为人应该像自然界一样保持平和和谐的状态,不要过度追求功名利禄。老子的思想告诉我们,时常保持心灵的宁静和对自然的敬畏,才能真正领悟到生活的真谛。通过感悟老子的思想,我明白了在快节奏和高压的生活中,应该学会收放自如,保持平衡,不被外界的压力和诱惑左右。
段四:庄子与老子的共同点(200字)。
尽管庄子和老子的思想有所不同,但他们都强调了心灵的自由和内在的平衡。他们都认为人应该发展自己与自然的连结,追求人生的真谛。他们主张对自然界产生敬畏之心,以达到心灵的安宁和自我完善。这使我意识到,无论是庄子的逍遥游还是老子的无为而治,都是为了追求人生的真正价值和内在的心灵满足。
段五:对庄子和老子思想的态度和建议(250字)。
庄子和老子的思想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我对生活有了新的认知。我发现,追求物质享受和外在的名利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快乐和满足感。我更加重视内心的宁静和灵性的发展。在繁忙和喧嚣的社会中,我时常回想庄子和老子的思想,尽量减少对物质世界的贪欲,更多地关注内心的修持和精神的滋养。我相信,只有通过深入思考和修炼,才能拥有自由自在的心态,更好地应对人生的起伏与挑战。
总结:通过学习和研究庄子和老子的思想,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更明确的方向。他们的思想告诉我们,物质的世界并非唯一的追求,人们应该重视内在的修养和心灵的滋养。只有通过道心一体,追求真实的自我,才能拥有真正的快乐和内心的宁静。庄子和老子的思想给了我重要的启示和指引,我将一直努力践行并将他们的智慧融入生活中。
最优读老子和庄子的心得(模板15篇)篇五
《庄子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作,被誉为道家思想的代表。通过阅读这两本著作,我深深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智慧和深邃的思考。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庄子老子》的心得体会,并结合实际生活中的经验,探讨其中的哲学观点。
第一段:领悟道的理念。
《老子》中强调了“道”这一概念的重要性。道是无形无象的存在,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通过阅读《老子》,我明白了道并不是一种明确的指引,而是一种模糊而抽象的存在。正如老子所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任何语言都无法完全描述道的真谛,只有通过自己的体悟和领悟才能真正理解。我深受启发,开始注重内心的觉察和体验,学会通过冥想、静心等方式来感受并理解道的存在。
第二段:自然与生活的关系。
《庄子》中的许多寓言和故事都极富哲理。其中,庄子通过各种动植物的形象,诠释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尤其是《彭祖》、《齐物论》等篇章,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我们应像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一花一石一水一鸟一虫一人一事一物一切一切一样,心平气和、无所依赖地去看待生活中的一切。在这样的心态下,我们会体验到真正的内心宁静和满足。
第三段:追求无为而治。
《庄子》中提出了“无为而治”的理念,即人们应该以柔克刚、以柔致刚,通过不做而为、不争而胜的方式来处理问题。庄子以自然界的事物为例,说明了求其本质和内在力量的重要性。生活中,我们常常会为了追求目标而奋斗,却往往忽略了内心真正的需求。通过无为而治的理念,我们可以实现内在的均衡,放下一切执念和成见,从而取得更多意想不到的成果。
第四段:超越分离的思维。
庄子在《逍遥游》中以自由的思维风格展示了自己对世界的独到见解。他认为分离是人们感到痛苦和困惑的根源之一。通过《逍遥游》的阅读,我明白了分离的思维将我们限制在表面的二元对立中,而真正的自由与幸福是超越对立,回归本源,融入整体的境界。要想超越分离的思维,我们需要学会换位思考,包容不同的观点,寻找共同点和共同目标。
第五段:以道观心境,修身养性。
最后,《庄子老子》都强调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无论是老子的“无为而治”还是庄子的“自由游离”,都需要我们以道为引领,调整自己的心境。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被功利和压力所困扰,容易忽视内心的需求。通过读《庄子老子》,我明白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学会从内心出发,顺应自然,去追求真正的幸福和内心的宁静。
总结:
通过阅读《庄子老子》,我不仅获得了无尽的智慧和启迪,还学会了如何看待自己与自然、与他人、与世界的关系。正如庄子所言:“道者,万物之奥,儒者亦是”,通过深入体悟道,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生的真谛,并以此指引我们的生活。读《庄子老子》,心得体会颇多,但远未尽善尽美,未来仍需不断修炼,努力实践哲学智慧,更好地生活和成长。
最优读老子和庄子的心得(模板15篇)篇六
《庄子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其中包含了丰富而深刻的思想。通过阅读这两本书,我深深体会到了古代哲人对人生、自然、道德等问题的深刻思考。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在读《庄子老子》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对庄子的理解。
庄子的思想以无为而治为核心,主张人应该遵循自然之道,追求自由自在的状态。他通过诸多寓言故事,以及对生活中各种现象的观察,表达了对人生无常性和相对性的理解。庄子认为人生就像一场梦境,无常而虚幻,提醒人们要超越名利之欲,追求内心的安宁与宁静。他还强调了顺其自然的重要性,告诫人们不要过度干预自然,要接受事物本来的面貌。通过读庄子的著作,我深刻领悟到了人生的无常,学会了放下功利心,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安宁。
第三段:对老子的理解。
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家,他强调无为而治、顺势而为的生活方式。老子主张人应该回归自然,摆脱一切人为的规划和束缚。他认为天地万物都是无为而自然地存在的,人也应该学会安于自己的本性,遵循自然之道。老子提出了非常著名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观点,意味着真正的道无法被言语所表达。通过读老子的著作,我逐渐领悟到了人生的道理,学会了顺应自然,不抗拒生活中的变化和困境。
第四段:两者的共同点与区别。
庄子和老子的思想都强调了人应该顺应自然、追求内心宁静。他们都认为人生应该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而不是沉迷于功利和名利。然而,庄子更加注重于个体的思想转变和内心的修养,他通过类似寓言的方式表达观点,逐渐引导人思考,试图让人们自觉地改变自己。而老子则更加抽象,他的思想更偏向于思辨,他提出了很多类似经典性的观点,需要读者通过后续的思考和体会去理解。对比之下,我更加偏爱庄子的写作风格,它更贴近普通人的生活经验,更容易引发共鸣。
第五段:总结与启示。
通过读《庄子老子》,我受益匪浅。庄子的寓言和老子的思辨让我思考了人生的意义和人与自然的关系。他们的思想都是多维度的,既有对个体的启发,也有对社会伦理的探讨。通过阅读他们的著作,我更加深入地体悟到了自然的伟大和人的渺小。同时,我也认识到要推崇自然对我有多重要,我会更加珍惜与自然的联系,学会顺其自然地生活。读《庄子老子》不仅让我对古代哲学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在日常生活中找到了更多的自主和宁静。
以上就是我在读《庄子老子》后的心得体会。古代哲学思想的博大精深需要我们不断思考和体悟,希望自己能够继续深入研究,更好地应用哲学智慧于实际生活中。
最优读老子和庄子的心得(模板15篇)篇七
老子和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两大代表,他们的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通过研读《道德经》和《庄子》,我深受启发,对于他们的思想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体会。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将从三个方面分析老子和庄子的思想,并谈谈我的个人体会。
第一段,我将谈到老子和庄子关于“道”的思想。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本,万物皆由道而生,道是无形无影的。庄子则认为道是超越人性的存在,是宇宙的原则和规律。通过研读他们的作品,我深刻体会到“道”在人生中的重要性。生活中,我们应当追寻“道”的真谛,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第二段,我将探讨老子和庄子对于自然的看法。老子认为自然是永恒不变的,人应当与自然和谐相处,顺应自然的规律。庄子则认为人与自然并无区别,人的本质也是自然的一部分。通过研读他们的作品,我体悟到了自然的伟大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应当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获得内心的宁静和生活的美好。
第三段,我将谈到老子和庄子的思想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老子认为人生应当追求无为而治,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和谐。庄子则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自由而无拘束。通过研读他们的作品,我深度思考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人生不仅仅是功名利禄,而是内心的修养与追求。只有修身养性,追求内心的安宁与和谐,才能真正实现人生的价值。
第四段,我将讨论老子和庄子对于人与人关系的思考。老子认为人与人之间应当互相尊重,互相协调,不要争夺利益。庄子认为人与人之间应当平等相待,不要强加于人,不要压抑他人的个性。通过研读他们的作品,我明白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只有在平等相待,互相尊重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进步。
第五段,我将总结并发表自己的个人体会。通过研读老子和庄子的作品,我深入了解了他们的思想,也对人生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我明白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并深刻体会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在实践生活中,我将以“道”为指引,追求人生的真谛,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和谐,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与他人平等相待,互相尊重,互助共进。我相信,在这样的追求与实践下,我能够过上一种有意义有价值的生活。
以上就是我对于老子和庄子思想的体会和理解。他们的思想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我们的思考和人生指引有着深远的影响。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能够将他们的思想贯彻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将其传承下去。
(注:本作品仅为模拟写作,不代表正式文体)。
最优读老子和庄子的心得(模板15篇)篇八
抽空阅读了《于丹庄子心得》,很享受这种边阅读边思考人生的过程,同时收获颇丰。于丹的庄子心得,说的通俗些,其实也可以算作是《庄子》的读后感。我是读读后感而感。而于丹这篇读后感,与寻常的那些不同。她用心地研究《庄子》,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和思想来将《庄子》现代化。就像是一条再肥美的鲈鱼,如果就这么活生生地摆放在你的面前,你是不会有想吃它的欲望,但在经过厨师一道道工序细心烹饪之后,展现在你面前,它就会让你垂涎欲滴。从某种程度上说,于丹就是那个出色的厨师。
其实于丹讲的这些道理,有一定阅读经历的我们是极易理解的。而她举的一些例子,我们也未必没有听说过。应该说她是根据《庄子》一书比较系统地、全面地将其一一呈现在我们面前,循序渐进,不失归整。她给予了我一种立体的思维空间,从庄子到人生,从人生到我的现实生活。我现取书中第二章——境界有大小的部分观点谈谈我的一些想法和感受。
其一,庄子在《逍遥游》里,讲到了这样一个“尧让天下于许由”的故事。尧想把天下让位给许由,许由却拒绝了:你治理天下已经治理得这么好了,那么,我还要天下干什么?我代替你,难道就图个名吗?然后又说了一个很经典的比喻:“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他说,一个小小的鸟在森林里面,即使有广袤的森林让它栖息,它能筑巢的也只有一根树枝。一只小小的偃鼠在河里饮水,即使有一条泱泱大河让它畅饮,它顶多喝满了它的小肚子而已。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但即使是比尔盖茨,睡觉也只需要一张床。你的人生所需要的,其实就这么些。这个道理,每个人都懂,可是真正能够将名利看穿的人,又有几个呢?反观我们的生活,常常被各种各样的急功近利冲得支离破碎。忙忙碌碌一天之后,有否想过为什么而忙碌了一天,也许最终得到的结果早已偏离你的初衷,你却毫无察觉。在工作、生活中,与周遭的人难免有些小疙瘩、小摩擦。可一个人细细想来,其缘由无非是为了一些蝇头小利,有时甚至只是为了逞一时之快,于是不再执着于此,释然。
其二,于丹在书中讲到了一个动态平衡的问题。我们都会骑自行车。自行车如果静止摆在那儿的时候,得靠车支架才能立住,两个轮子是立不住的。但是骑起来以后,两个轮子就可以行进,为什么呢?因为它在动态中保持了平衡。这在静态中做不到。
其实动态平衡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名词。从理论上来说,即使没有支架,自行车也是能够达到静平衡的。但现实生活中,这种可能却几乎不存在,而动态平衡却极易达到。我们今天的生活中,有太多人应对挑战的时候,感到失去了心理的平衡,那是因为世界在动,而你不动。
与时俱进应该成为我们的一种常态。无论你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生活状态或是从事何种职业,你都应该不断的学习。这种学习不拘泥于某一种形式,你可以去读一本书或者看一份报;也可以去听一次课或者上一次网;可以是接受新的信息,也可以是习得一种新的模式。
最优读老子和庄子的心得(模板15篇)篇九
2010年01月15日从朋友处借得《庄子》心得一书,此书有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通过庄子每一个不同的寓言故事来讲述,偶尔看看这样的书对净化人的心灵有一定的帮助。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人在功名利禄的路上走得太远,以至于都忘了自己内心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快乐,心灵的快乐,心灵的闲适放松。这些离我们太远了!如今媒介如此发达,资讯如此快速,科学给了我们无穷力量的时代,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每一个人的'人格在今天更健康,更明朗。也许,我们在心智上的残缺更多了。人有肢体上的残疾,也会产生心理上的残疾,我们之所以看不到心理上的残缺,那是因为心理上的残缺,不像身体上的残疾那么容易被人看见。这种残缺有可能是在某一个偶然的情况下自己犯的一个错误,也有可能是在某种时刻自己受到的一个打击,从此不知不觉就积淀下一种毛病。庄子告诉我们,在天地之间,如果一个人真的顺应生命形态,就首先要把这些遗憾和残缺都接受下来,不要委屈,不要较劲,而应该想的是怎么样去改良它,是自己更好。庄子在最后还讲到,人生只要掌握好六个字“不要怕,不要悔”,做人前半生不要怕,后半生不要悔!只要你不怕任何磨难都能闯过去,而懊悔的事情往往都是过去式。是啊!生命有限,流光苦短,其实人生无非是尽心尽力,仅此而已!!tag:
最优读老子和庄子的心得(模板15篇)篇十
我们已经走的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
——题记
经济滑坡,名不聊生,贪腐横行,物欲横流。
合纵连横,人才辈出,制法变革,思想汇集。
这,便是战国。
时代呼唤英雄,人民期盼变革。商鞅、毛遂、白起、赵奢……无数英雄豪杰汇成了不朽的诗篇。在历史的星河上闪烁。然而,有这么一位老人,他不求闻达于诸侯,不屑锦衣与玉食,他只愿在自己的烂泥巴里快乐而又自由地打滚。其人谓谁?蒙城庄周也。
庄子是诸子百家中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文章气势磅礴,纵横恣肆;他的思想深邃宏阔,宏盖古今;他的寓言想像奇特,寓意深远;他的风格嬉笑怒骂,了无拘囿。
读《庄子》,读到的是豁达与超越。庄子在《齐物论》里提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万物的知识、标准不一。所以“人为”的标准,并不是“唯一”绝对的标准。就像《逍遥游》中所述的那只庞大的怪鸟,当大鹏在九万里高空的浑然苍茫境界,便是打破了一切人为的“相对”。昭文不再弹琴,因为他在弹琴时,只要发出一个声音便失掉了其他的声音,只有不弹时,才会五音俱全。这正如陶渊明的“五弦琴”。
读《庄子》,读到的是洒脱与淡然。何谓逍遥?列子御风而行,自由自在,这是逍遥吗?答案是否定的。列子飞行忘不了风,也只能成为世俗的幻想与浅见。真正的逍遥在我们的心。如庄子“无为而无不为”“天人合一”,面对世俗,嬉笑怒骂,皆由性情,他逍遥于世间,淡泊于名利。面对惠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淡然一笑,“今子以梁之宰相而吓吾也。”何等淡然。正如南朝诗人柳恽就曾在他的《咏蔷薇》里有言:“不摇香已乱,无风花自飞。”
读《庄子》,读到的是坦然与欣慰。庄子妻子死时,他鼓盆而歌,有人不解,有人谴责,但他却悠然地依旧如此,因为他渗透了生命的真谛,生是自然,死亦是自然,生固然可贺,死何尝不是回归,一如中国民间的红是喜事,白亦是喜事。
《庄子》是哲学的天籁,更是我们心灵的琴音,他让我们找到了那个最本质的自己,花开花落,静谧无声,这是心灵的盛宴。
无论你再走多远,请你一定一定不要忘记,自己原来出发的目的。
最优读老子和庄子的心得(模板15篇)篇十一
是的。当看完庄子那些看似荒.唐怪异的故事,反复揣摩这其间颠扑不灭的真理,才会发现原来你仅仅只是打开一扇大门,这扇大门通往本真朴质的天之道。
人间数千年的悲哀,就在于世人只在世俗中寻求人生真谛,却没有超越世俗到旷野幽邃的宇宙中去寻求大道。庄子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他已经跳出三界,站在云端鸟瞰人间沧桑。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万物。庄子就是这样的性格达人,他认为天下沉浊,不能讲严正的话,满书缪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他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始无终者为友。
庄子一直在讥讽万代颠倒的世界,嘲笑那些为功名利禄蝇营狗苟之徒,讽刺那些为眼前蝇头小利毁坏天人和谐的小人。那些谋取权力之人以心灵的残缺和人格的扭曲来换取世俗所谓的福气,而庄子却宁愿做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的老龟,也不愿做供在高堂的占卜龟壳。庄子的飘逸和洒脱,正是他卓尔不群、高傲不羁的性格魅力托起的自由天空。
在《庄子》天下篇中,阐述了最高的学问是探讨宇宙和人生本原的学问。打开庄子的世界,有限的内篇无不昭昭弘道,万物依天道而行。何谓万道之本源?唯道。何为万物之源泉?唯道。人生本原又何在?庄子微笑轻轻点拨人最大的智慧是意识到自己的渺小,人生不过蚁穴一梦。
柏拉图说,人的灵魂来自一个完美的家园,那里没有我们这个世界的污秽丑陋,只有纯净和美丽。灵魂来到这个世界漂泊很久,寄居在一个躯壳里,忘记了自己从哪里来,也忘记了家乡的一切。每当他看到、听到感受到这世上一切美好的事物,就会不由自主的感动,会觉得非常舒畅亲切。他知道那些美好的东西,来自他的故园,于是他的一生都极力的追寻那种回忆的感觉,不断朝自己的故乡跋涉。
依真性生存是庄学的核心。可我们都在人为的魔圈中生存,一切都是人为,我们早已迷失本性。我们要做的就是寻找美好的本性世界。
乘着庄子自然的箫声寻找那失落的世界吧,人的生命历程就是灵魂踏上寻找美丽故乡的归途。
最优读老子和庄子的心得(模板15篇)篇十二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与天地精神沟通,再没有什么能够束缚思想,所谓随心所欲了。
在于丹的《庄子心得》中,感触较深的有两个方面,一是内方外圆,一是“一个人的境界决定了他的思维方式”。
庄子托孔子说,“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今之人内化而外不化。”外化而内不化,要随着外界的变化而变化,而自己的内心却要一直坚持原则。这解决了一个问题,坚持原则和随外部变化是相辅相成的融合关系,而不是相对关系。只有能随外界变化而变化才能适应环境,如果不能适应环境,就会与环境冲突,而在无力瞬间改变环境的情况下,只能被环境慢慢侵蚀,被环境同化或者抛弃。而随外界变化并不是无原则的变化,而是在坚持内心原则的变化,适应环境才能更好的生活,即使要改变环境,也是体会到环境的基础上再做出的改变,而不是盲目的改变。对内坚持原则是不变的原则,否则就失去了自我。在坚持自我的基础上主动适应环境。
最优读老子和庄子的心得(模板15篇)篇十三
经典书籍需要慢慢地读,如此才能做到真正深刻地理解。初读《庄子》时,不能拥有良好的心态,总想一口吃成大胖子,结果一无所获,还让心态陷入愈加焦躁的沼泽。我决定沉下心来,不求速度,只求质量。一天只读那么两三页,三十三个章节,共四百多页,分付几个月时间。这期间里,多写读书笔记,加深认识和记忆。
这两天我读的只是第一篇《逍遥游》,收获很大。了解到庄子思想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那就是逍遥地逃开名利的束缚,不借助任何外力,自由自在地游荡在宇宙天地间。庄子和老子一样,都是追求自由的人,较之老子,更加热衷于无所羁绊的自由。他可以做到无视世俗的一切偏见或者只是意见,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无论世人如何赞誉还是诽谤自己,都不会改变自己对个性的坚持。这一点真的很难得。一个人生活于世,就要坚持自己认为对的东西,不能以别人的意志为转移,否则或者不过是傀儡。正所谓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一个人不能受制于任何外在的东西,比如功业、名利等,要活得洒脱、坦荡与无比自由。
庄子的逍遥的人生价值观,或许在某些人眼里有些消极避世,不值得赞同。但我们要承认的是,人各有志,庄子和老子一样,不是积极追求建功立业扬名于世的人,他只是追求君子穷则独善其身的价值观念。在战乱频仍的年代,个人的力量是极度微薄的,唯有把自己做好,才能超脱苦难的人生。庄子的生活年代是致使庄子思想诞生的很重要的一个因素,而庄子睿智、豁达、富有远见卓识的个性,亦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庄子思想之所以能够千年如新,正因为它能够引起广大人们的共鸣。其实每个人身上都有热爱自由、无所顾忌的品性,只不过是有的由于种种外在环境的影响,而被社会规范、人生准则、忠于名利等东西所掩盖。老庄思想代表的是人类最原始的最无华的价值观念,可以企及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触动软肋。
我们不妨在行走于人生困顿的时候,或是感觉到人生劳累的时候,汲取庄子逍遥自在的思想观念,让心灵保有一份难得的安静与沁凉,以便能够迎接更大的挑战。当然更可以依从于庄子,实践体会他的逍遥思想,在其中自由驰骋,获得轻松愉悦和无所担忧的人生体验。
最优读老子和庄子的心得(模板15篇)篇十四
人心为什么有自由?因为人可以不在乎。人的一生只能被你真正在乎的事情拘束住。如果你不在乎,那么,还有什么可以束缚你,得一本好书,犹如寻一位好友,将受益终身。读一本好书,犹如品一杯香茗,余味徘徊于心,不曾散去。一本《庄子心得》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这个世界上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像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
于丹教授紧扣21世纪人类面临的心灵困惑,结合其深厚的古典修养,从独特的个性视角把国学的经典著作《庄子》用简单的语言和故事铭刻在了我们的心灵之上。细细品味书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是一种快乐,它都在给我娓娓道来以怎样的心态来面对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告诉我怎样才会成为一个幸福快乐的人,告诉我们怎样修养道德品性,让情感智慧得到升华。
有人说年轻人读了《于丹庄子心得》会受到不求上进的影响,但在我认为那里是一个遥远又近在咫尺的世界;那是一种难以理解的豁达。他包容万千,将一切化为乌有。于丹在心得三中感悟与超越中提到了名利二字,说了三个故事,其一,据说大清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时候,在镇江金山寺,他问当时的高僧法磐:长江中船只来来往往,这么繁华,一天到底要过多少条船啊?法磐回答:只有两条船。乾隆问:怎么会只有两条船呢?法磐说:一条为名,一条为利,整个长江中来往的无非就是这两条船。其二,司马迁在《史记》中说过: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其三,又举了尧让天下于许由的故事。这三则故事都顺应了一个主题淡泊。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会置身于这样的茫然中。所以人需要看清自己的目的,看清自己的方向,看清眼前的权衡。诗人纪伯伦曾经感叹: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出发。于丹又指导我们要看到大境界,在于我们有没有安静的心灵,有没有智慧的眼睛。只要我们可以让心静下来,真正拥有了空灵之境,我们才能真正看到内心。一个人要在自己的形骸之外,保有一双灵魂的眼睛。
只要你心中有大境界,你才能够看清超越言行的内心真正的质地。也就是说,内心里面的这种真正的大道、大辨、大仁、大廉、大勇,一切都不是表露于外的,是内敛于心而不张扬的。
中国台湾著名的教授傅佩荣先生在研究庄子之后,得出一个心得,他说:真正看懂《庄子》就会明白,世界上总有路可走。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局或是一个终点。人是不断地经历许许多多的过程,长时间从磨练活出灿烂的今天。人一生中,可能遭遇痛苦、烦恼、悲哀、无奈等很多负面的情绪,但这些其实都只是磨练我们成长的过程而已。于丹告诉我们,用平和的心态和积极的努力去对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难,让我们领略到这样一种大智慧,是对自己得失的正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在社会中的理性道德,让我们霍然开朗,让我们坦然微笑,还让我们掩卷而思。
最优读老子和庄子的心得(模板15篇)篇十五
庄子教我们如何在人世间做事的学问。做事的学问就是做人的学问。课堂上讲的《人间世》前两段,颜回想要去卫国干一番大的事业,叶公使于齐为不可为之事。类似的事情,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可是在我们身边的智者太少,在关键的时刻能够给予点拨的人更不可见。于是意气风发时往往头脑发热,哪知“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少任重”,结果很快便阵亡了。而在面临困难的时候,总想绕道而行,却不知只有迎头面对困难才是真正解决问题的办法。但这些在真正做事的时候,却是很难把握得了的。只有在事后总结经验教训的时候才发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凡事若小若大,寡不道以欢成。事若不成,则必有人道之患;事若成,则必有阴阳之患。若成,若不成而无后患者,惟有德者能之。”张老师在课堂上强调这个“德”字,德是在和人的互动过程中显现出来的,并非固定,而是活的。我的理解,德是智慧。
青藏高原太远,珠穆朗玛峰太高,我自知身在“上海”,“西藏”是我向往的地方,但我一点不着急赶去那里。张老师在课上说的一段话对我触动很大:大致意思是,我们每个人向内,“反身修己”,把自身在宇宙中表现出的“熵”值降低下来,就是对宇宙最大的贡献。(注,老师在讲课的时候,发音是ju,但我理解的意思是熵,特此说明)。让自己安静下来,就会看到这个世界动的一面,包括生理的心理的。
我一直认为“无为”比较消极,认为只有不断地去做更多的事才能体现自身的价值。但我又意识到很多的事情做还不如不做,要做就要去做真正有意义的事情,而不是为了做而做。“反身修己”,让自己安静下来,是让自己能够倾听内心的声音,去掉杂音,而非人云亦云随大流,丧失了自我。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诸如琴棋书画,无不都是让人安静下来,表达自我内心声音的方式。
在古典书院学习,我一点都不着急,我一不为文凭,二不为就业。我深知欲速则不达。和一群有相同爱好的同学在一起学习,切磋,进步,还有老师授业解惑是一件无比快乐的事情。我知道,如果这样坚持下去,反复去做,一定会在不知不觉中变化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