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作文是对时事和社会问题进行深入思考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到很多启发。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优秀之选,希望大家都能够从中找到一些适合自己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精选校园文化论文题目范文(17篇)篇一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力推进和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初中校园文化建设在我国义务教育进程中显得日趋重要,大家看看下面的初中校园文化论文。
摘要:各级教育部门及学校都在为校园文化建设寻方问药,但初中校园文化建设的难题依然层出不穷。本文旨在通过对初中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及其所存在的难题进行分析,并结合自身学校管理经验提出破解对策。
关键词:初中校园文化建设重要性难题对策。
一、前言。
笔者在乡村中学工作多年,常会听到生性淳朴的学生家长这样说:“我们就希望娃儿在学校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能让他学得做人的道理”。作为校长的我也总在思考,怎样来定义家长口中所说的“好的学习环境”呢!后来终于找到了一个确切的词来形容―校园文化,虽然该词由来已久,但是真正被在意又有几何呢?瑞士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有一句名言:“一生的生活是否幸福、平安、吉祥,则要看他的处世为人是否道德无亏,能否作社会的表率。因此,修身的教育,也成为他的学校工作的主要部分”。其实,校园文化建设就是修身教育的一部分。在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的当下,校园文化的建设已不约而同的成为学校管理的重点,不管是义务教育阶段、中等教育阶段还是高等教育阶段,校园文化都是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的初中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仍要面临诸多“症结”,这些“症结”有待我们去挖掘、去破解。
二、初中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难题及解决对策。
(一)初中校园文化建设的两个“重要性”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一流的学校靠文化管理,二流的学校靠制度管理,三流的学校靠权力管理”,可见校园文化建设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从初中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角度入手,笔者认为初中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主要表现为两点。
1、初中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素质教育理念的贯彻。
素质教育理念要求实现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而校园文化的构建恰好能够促进这一目标的实现。一是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自主性、自尊心和自豪感,从而塑造健康的人格;二是有条有理的校园文化能够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形成尚雅的道德情操;三是校园文化中的文体活动能够塑造学生健康的身体素质和丰富的审美素养,实现学生身心健康;四是校园文化是学校集体的结晶,对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及合作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初中生年龄大概在12至16岁之间,正值身心发育和成长的关键时期,接受能力强、求知欲望高,教育的可塑性强,不仅对学科知识有很强的学习能力,而且对人文思想和文化观念的吸收效果也很可观,是其文化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而校园文化在形式上具有直观性、在内容上具有多样性,非常贴近初中生的身心特点,能够恰如其分的融入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对生活在学校期间的青少年学生而言,影响并伴随着他们价值观的形成,而且校园文化的这种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学科教育所无法代替的。
1、思想认识不到位。
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讲,是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在校园文化建设的道路上,校方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全面认识是极为关键的,但在实际情况中却有部分学校由于认识的不到位而荒废了校园文化的构建。一方面,对校园文化的内涵认识不清。主要表现:一是把校园文化局限于学生、教师和校园之间,认为学生和教师的教与学就是校园文化的全部;二是对校园文化的作用理解不够深,认为校园文化只是用来丰富一下师生的课余生活,对校园文化的意义及建设把握得不够系统与科学。
2、建设重心不平衡。
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部分,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的载体,精神文化是物质文化的内涵,建设物质文化只是建设精神文化的一种手段,而精神文化的建设才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建设的重量应该是平衡,但在校园文化建设的现实中,重心失衡、顾此失彼的现象极为突出。
3、地方特色不突出。
笔者曾借出差与交流学习之机考察过云南省内的许多初中学校,发现各文化活动颇有千校一律的趋势,本土特色不是很明显。虽然说文化建设是有共性的,但是因为地方民族文化习俗及文化底蕴的不同,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也不至于是一种复制粘贴的模式。可惜的是,当前许多学校还不懂得发现与运用自身的特点和地方的文化特色与发展趋势,在校园文化构建过程中偏向大众化,没有显示出鲜明的个性,更糟糕的是在构建的过程中忽视自身实际,盲目追赶时髦,没有形成自己的文化底蕴,反而弄得“不三不四”。
(三)破解初中校园文化建设“症结”的“药方”
1、更新观念,深入理解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应该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相辅相成的建设过程。一方面,要确立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主导地位。因为校园文化的根本价值在于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实现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是以精神为主导的文化教育方式,其核心就是精神文化。
三、结语。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校园文化是一种塑造健康人格,培养智美人性的重要手段。初中学校作为文化育人最基本的教育基地,必须认清自身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难题,寻找破解之策,营造一个适合青少年发展、促进青少年成长的校园文化氛围,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垫石铺路,为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大有作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激流勇进。
参考文献:
[1]孙越.陶行知学校管理思想与实践及其当代启示[d].陕西师范大学,2012.
[2]钱丽;李新;李向玲.云南少数民族影视资源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创新[j].大理学院学报:综合版,第1期.
精选校园文化论文题目范文(17篇)篇二
高职校园文化备受学校、社会、教师和学生的关注,其内容包含高职校园环境中围绕师生工作学习活动的服务机构、基础设施等物质条件载体,还包含全部物质载体实现过程中涉及到的高职院校整体形象的软件内容,是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和整个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高职校园文化,有利于高职院校本身的发展和高职院校品牌的树立,有利于深化高职教育的内涵,有利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有利于校企合作的深入进行,有利于社会精神文明的构建。高职校园文化通常被分为高职校园精神文化、高职校园物质文化和高职校园制度文化三个层面。其中,高职校园精神文化是灵魂,是心脏;高职校园物质文化是外在形象,是基础保障;高职校园制度文化是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桥梁,是纽带,三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缺一不可。高职校园精神文化是高职院校的灵魂所在,是整个高职校园文化的最高境界,主要通过各类校园文化活动体现出来,比如学术讲座、道德讲堂、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各类竞赛、体育活动、文艺演出等;高职校园物质文化主要体现在校园环境文化,比如高职校园整体规划、整体识别系统、公共设施、园林景观等内容;高职院校制度文化主要体现在高职院校整体的办学思想、办学特色、师生整体精神状态、专业设置等方面。现阶段,我国多数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都取得了可喜成绩,学生社团活动丰富多彩,但还存在着过分追求物质层面建设、模仿普通高校建设学术型校园氛围、资源缺少有机整合、校园文化建设特色不够凸显、高职办学特色不明显等多方面的不足之处,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正处于发展阶段。目前,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主要通过学校引进企业、工学结合、校企互动、订单式培养等途径来实现,这几种有效的办学模式都将企业的各种资源强制性拉入学校,将企业的优秀技术人员聘到学校,将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融入到学校,同时,也需要高职生对于企业的背景、文化、理念等内容有一定的了解。而当前大多数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涉及到企业部分的内容较少,对于校企合作模式的宣传内容不足,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没有建立起来,个别走在前列的高职院校也仅仅是对校企合作实践场地内部进行了文化建设,范围并没有延伸到整个高职校园,也没有深入到整个高职院校师生的日常生活中。
当前,多数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依旧停留在单一追求物质建设、单一宣传学院本身、单一依靠个别教师和学生这个层面上。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将企业文化的主要内容纳入到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来,不仅是高职教育特色的外在表现和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氛围营造的主要手段,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宣传强化了企业的精神文化,是高职教育健康发展和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需要,也是对高职学生就业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锻炼和熏陶。常见的可以融入到高职校园文化体系中的企业文化内容主要包含企业责任文化、企业竞争文化、企业合作文化、企业忧患文化、企业诚信文化、企业吃苦文化、企业服务文化、企业创新文化、企业可持续发展文化等内容。在企业文化进校园的实施过程中,学校和企业都应该充分认识到校企文化融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建立健全相关的激励机制,高度重视两种文化的融合,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联合活动,搭建多种途径的校企合作平台,积极探索两种文化的融合途径和方法,丰富高职校园文化内容的同时,提高高职学生企业文化意识,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其次,现阶段多数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手段陈旧,大多都简单模仿和沿袭传统高等院校或中专教育的学术型校园建设方式,没有体现高职教育本身的办学特色和办学理念等内容。从根本上说,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应围绕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来制定行之有效的计划,应将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教学特色、办学成果等内容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在构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应该体现不同系部、不同专业的特色;强调高职教育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独特性;强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职教学模式的差异性,突出高职教育实施过程中的企业化、行业化和实践性;响应国家号召,在高职院校中积极开展创业教育,营造创业氛围,创新高职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形式和活动内容,同时将高职教育的教学成果展示出来,对在校高职生起到激励和鼓舞作用。再次,鲜明的职业特色是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本质要求,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亮点。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应该放在突出高职教育职业特色上来,重点突出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施过程中,鲜明的职业特色一方面依靠校园物质文化来体现,比如相关的实训室、实验室、教学环境的布置、行业企业发展信息的体现等,另一方面需要全体师生和企业员工的共同努力,比如把多个教学环节和教学过程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融合起来,对全体师生不定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组织师生深入到企业、工厂、生产一线进行职业认知教育,邀请相关企业人员、行业专家对师生进行专题讲座、成功经验介绍等。校企合作模式下独具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随着学校和企业的深入合作,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也应伴随双方深度合作的步伐,探索多元化的.表现形式,为凸显高职教育特色和打造高职教育新名片而不懈努力。
精选校园文化论文题目范文(17篇)篇三
因此,充分挖掘校园文化精华并不断予以创新改造,切实地将思政教育合理性内容灌输其中,这样思政教育实效性才算发挥完全,才能令广大受教育主体人文素质获得更高层次地提升。
笔者的核心任务,便是针对校园文化思政教育功能开发、良好校园文化育人环境探索创造等措施内容,加以系统化探讨论证,希望长此以往,能够为我国社会培养供应更多数量的素质、技能兼备型人才。
一、校园文化和思政教育的基础性内涵机理论述。
透过宏观角度观察,校园文化主张以校园作为核心空间,使得校园内的物质、制度和精神文化交互式思政教育功能发挥到极致状态,为后期多元化办学活动长期布置交接,奠定基础,实质上就是特殊样式的校园精神和文化交流氛围。
相比之下,微观视角下的校园文化,偏重于高校学生一系列课余和校园文化艺术实践,主要在团委、学生会、各类社团指导下进行,当中自然地融合文化艺术和审美教育要素,一时间令大学生群体校园生活变得异常丰富多彩,将他们文化艺术修养、道德情操、审美情趣同步予以改善。
而高校思政教育,则是透过社会汲取整合合理数量的先进化思想、政治和道德观念,进一步对单位学生进行有计划、组织的影响,长此以往,令他们后期参与的各类实践活动都能够主动迎合新时代思政品德规范性要求。
精选校园文化论文题目范文(17篇)篇四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力推进和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初中校园文化建设在我国义务教育进程中显得日趋重要,大家看看下面的初中校园文化论文。
摘要:各级教育部门及学校都在为校园文化建设寻方问药,但初中校园文化建设的难题依然层出不穷。本文旨在通过对初中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及其所存在的难题进行分析,并结合自身学校管理经验提出破解对策。
关键词:初中校园文化建设重要性难题对策。
一、前言。
笔者在乡村中学工作多年,常会听到生性淳朴的学生家长这样说:“我们就希望娃儿在学校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能让他学得做人的道理”。作为校长的我也总在思考,怎样来定义家长口中所说的“好的学习环境”呢!后来终于找到了一个确切的词来形容―校园文化,虽然该词由来已久,但是真正被在意又有几何呢?瑞士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有一句名言:“一生的生活是否幸福、平安、吉祥,则要看他的处世为人是否道德无亏,能否作社会的表率。因此,修身的教育,也成为他的学校工作的主要部分”。其实,校园文化建设就是修身教育的一部分。在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的当下,校园文化的建设已不约而同的成为学校管理的重点,不管是义务教育阶段、中等教育阶段还是高等教育阶段,校园文化都是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的初中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仍要面临诸多“症结”,这些“症结”有待我们去挖掘、去破解。
二、初中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难题及解决对策。
(一)初中校园文化建设的两个“重要性”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一流的学校靠文化管理,二流的学校靠制度管理,三流的学校靠权力管理”,可见校园文化建设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从初中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角度入手,笔者认为初中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主要表现为两点。
1、初中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素质教育理念的贯彻。
素质教育理念要求实现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而校园文化的构建恰好能够促进这一目标的实现。一是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自主性、自尊心和自豪感,从而塑造健康的人格;二是有条有理的校园文化能够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形成尚雅的道德情操;三是校园文化中的文体活动能够塑造学生健康的身体素质和丰富的审美素养,实现学生身心健康;四是校园文化是学校集体的结晶,对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及合作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初中生年龄大概在12至16岁之间,正值身心发育和成长的关键时期,接受能力强、求知欲望高,教育的可塑性强,不仅对学科知识有很强的学习能力,而且对人文思想和文化观念的吸收效果也很可观,是其文化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而校园文化在形式上具有直观性、在内容上具有多样性,非常贴近初中生的身心特点,能够恰如其分的融入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对生活在学校期间的青少年学生而言,影响并伴随着他们价值观的形成,而且校园文化的这种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学科教育所无法代替的。
1、思想认识不到位。
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讲,是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在校园文化建设的道路上,校方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全面认识是极为关键的,但在实际情况中却有部分学校由于认识的不到位而荒废了校园文化的构建。一方面,对校园文化的内涵认识不清。主要表现:一是把校园文化局限于学生、教师和校园之间,认为学生和教师的教与学就是校园文化的全部;二是对校园文化的作用理解不够深,认为校园文化只是用来丰富一下师生的课余生活,对校园文化的意义及建设把握得不够系统与科学。
2、建设重心不平衡。
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部分,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的载体,精神文化是物质文化的内涵,建设物质文化只是建设精神文化的一种手段,而精神文化的建设才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建设的重量应该是平衡,但在校园文化建设的现实中,重心失衡、顾此失彼的现象极为突出。
3、地方特色不突出。
笔者曾借出差与交流学习之机考察过云南省内的许多初中学校,发现各文化活动颇有千校一律的趋势,本土特色不是很明显。虽然说文化建设是有共性的,但是因为地方民族文化习俗及文化底蕴的不同,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也不至于是一种复制粘贴的模式。可惜的是,当前许多学校还不懂得发现与运用自身的特点和地方的文化特色与发展趋势,在校园文化构建过程中偏向大众化,没有显示出鲜明的个性,更糟糕的是在构建的过程中忽视自身实际,盲目追赶时髦,没有形成自己的文化底蕴,反而弄得“不三不四”。
(三)破解初中校园文化建设“症结”的“药方”
1、更新观念,深入理解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应该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相辅相成的建设过程。一方面,要确立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主导地位。因为校园文化的根本价值在于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实现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是以精神为主导的文化教育方式,其核心就是精神文化。
三、结语。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校园文化是一种塑造健康人格,培养智美人性的重要手段。初中学校作为文化育人最基本的教育基地,必须认清自身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难题,寻找破解之策,营造一个适合青少年发展、促进青少年成长的校园文化氛围,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垫石铺路,为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大有作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激流勇进。
参考文献:
[1]孙越.陶行知学校管理思想与实践及其当代启示[d].陕西师范大学,2012.
[2]钱丽;李新;李向玲.云南少数民族影视资源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创新[j].大理学院学报:综合版,2014年第1期.
精选校园文化论文题目范文(17篇)篇五
摘要:高校体育社团以其特有的广泛参与性、思想活跃性、内容丰富性受到大学生们的强烈追捧,成为丰富大学生校园文化生活、充实校园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完善,当前在高校体育社团的组织管理、结构内容、适应时代文化等方面还存在着若干问题。本文从高校体育社团如何推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着手,阐述当前高校体育社团的现实状况以及面临的诸多问题,提出适当的建议,希望对相关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校体育社团;校园文化;建设;促进研究
高校体育社团由来已久,它是高校学生在学校的监督下所成立的自发的、松散的群体性组织。由一群高年级的、有着共同爱好的在校生组建起来。作为高校课外文化生活的一项重要活动形式,高校体育社团已经成为高校体育教育之外最为重要的课外体育活动形式,其能真正地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发展,以及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提高与他人、社会沟通的能力。
1高校体育社团的特点
1.1高校体育社团的活动能够提高大学生的社交能力
作为一个以共同、相似的兴趣爱好和相似的关注点而凝聚起来的体育社团组织,由于该组织的成立更多的是自发成立的,所以一般相比其他组织,成员的关系都比较和谐与融洽,这恰恰给了很多学生互相交流的平台,平时课业压力较大,很难有机会与同龄人进行交流沟通,高校体育社团正好提供了这样的机会。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其实对自己个人素质与综合素质提升帮助较多的除了学校的老师、家里的父母,恐怕就是身边的同学朋友,而高校体育社团将一群志同道合的年轻人聚拢到一起,其不仅提供学生间互相交流的平台,而且对大学生丰富知识面、扩展视野、增加生活经验、提升团体意识及大局观都大有裨益。
1.2高校体育社团活动能够提高大学生心理以及道德素质
高校体育社团能够使大学生在课余活动中,不断提高对于体育基本知识以及技能的掌握,在这一过程中,在团体中,由于有同伴间的相互鼓励,没有课堂中教与学相对压抑的氛围,大学生能够自主、愉快地与同伴进行沟通交流,通过不断克服自身心理的胆怯、不自信等不良情绪的影响,最终达到获取成功的喜悦。而且在进行社团活动时,大学生通常会展现出年轻人特有的活力,而且在进行活动时,大家也会以一名合格大学生的身份来严格要求自己,能够提高自身严于律己的道德品质。
1.3高校体育社团活动能够促进校园文化
高校体育社团活动是活跃校园文化生活的重要部分,是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补充。大学生通过进行社团活动,提升自信、提升集体主义感、提升团队协作能力,这对于大学生完善自身综合素质,努力成为自足与社会的有用人才非常重要。经常举办以社团为首的体育活动,如各类小型比赛、各种各样的体育讲座、体育知识竞赛、体育资料展览等,一方面能够提升大学生的运动技能,培养终身体育观念;另一方面也能够丰富大学生课余生活,使校园文化欣欣向荣。
2高校体育社团现状与问题
我国高校体育社团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那时一些高校大学生自发地组建了“足球协会”“篮球协会”等。在1998年《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出台后,高校中注册登记的高校体育社团数量呈现爆发性增加,如篮球协会、足球协会等各类团体不胜枚举。许多高校体育社团通常都是由各自学校传统优势项目而产生的,基本上所有的体育社团在成立之初,都是倡导以“交友、交流、健体、健康”等为口号,结合学校具体情况发展起来的,目前已经吸引了许多大学生参与进来,在高校中许多社团的影响力以及号召力也比较大。在目前的高校社团管理方面,许多高校社团都是依托于共青团委为核心来开展的,基本上都采用了小团委下设学生社团联合会来管理社团,这就使得每个社团在管理上都是“双重”管理,既由校团委统一审批登记,又由各社团所下属的院系间接管理。
3存在的主要问题
3.1相关部门没有支持,缺乏管理引导
许多高校团委下设“社团联合会”,由于学校社团较多,事务也多,在实际管理中,学校只是进行例行的登记管理,在其他方面并没有统一的管理,所挂靠的院系也基本只是象征性地派老师来监管,对社团的管理精力有限,无法积极引导社团健康发展。
3.2在管理上目标性过强
作为学校在对待社团的管理上过于政绩化,对于团委来说,管理社团,要求举办何种活动时,才会统一组织进行,在平时的日常管理运行时则缺少必要的关心与帮助。许多社团中一年中除了学校需要举办文化娱乐活动以外,剩下的最大一项群体活动就可能是开学初的纳新活动了,这样显然和建立社团时的初衷是相背离的。
3.3校区间发展不均衡
近些年,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在校生人数屡创新高,许多高校都有许多分校区,但由于地域跨度较大,使得许多体育社团活动较难统一开展,许多新校区的社团负责人需要面临设施缺乏、教师无法及时指导的困境,导致许多新校区的社团只有其名,却没有真实的内容。
3.4经费短缺、缺少专业教师指导
基本上高校体育社团的活动经费都来自于收取会员会费、学校划拨以及社会赞助等。但由于各高校的情况不同,学校用于社团活动的经费不足,很少有社会上的企业来进行赞助,就造成了体育社团经费严重不足。在教师指导方面,基于许多高校并没有将指导教师的工作纳入基本教学工作量,这就导致许多教师无心去对学生进行指导,导致了体育社团发展的举步维艰。
4促进高校体育社团发展的若干建议
4.1相关部门提高认识,加强对体育社团的管理引导
高校体育社团的管理部门要对体育社团进行一个全方位的了解与认识,使其明确体育社团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载体。高校各管理部门有必要使学生明确体育锻炼不光是一种风尚,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且在体质健康测试工作开展良好的今天,进行课外体育活动也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心肺功能,提升大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
4.2高校管理部门应继续提高场地设施投入
高校体育社团的发展是离不开物质支持的。一个良好的体育场地设施、健全的运动器械,能够营造出学校体育文化氛围,使学生身处校园便感受到浓郁的健身气氛,增强其健身热情。因此高校应继续增加对体育经费的投入,从基础设施上提高高校体育运动的质量与层次,以满足学生基本的锻炼需要。另一方面,需要科学合理地安排学校运动设施、场馆的使用效率,增加开放的时间,提高场地场馆的使用效率。在指导教师方面,高校需结合学校自身情况为高校体育社团配置相应的指导教师,并健全相关保证机制,将工作量纳入绩效考核,给予一定经济回报,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发挥指导教师应有的作用。
4.3积极举办丰富多彩的体育社团活动
学校各部门应鼓励学生积极成立各类项目的体育社团,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并积极引导社团与社会进行交流,扩大学生社团的影响力。其次,需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也能够提升学生的各项素质,提升凝聚力。另外,每个高校都有校运动队,可增加校运动队与体育社团的交流合作,让学生们感受到体育运动的魅力,加强学生参与的热情。
参考文献
[3]马梁.高校体育社团对校园体育文化传播的影响[j].科技视界,20xx(6):81,168.
精选校园文化论文题目范文(17篇)篇六
论文摘要:校园文化作为独立学院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既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又受学生自身特点的制约。从挖掘独立学院特色入手,根据独立学院学生自身特点,强化学风、宿舍文化和校风建设,开展科技竞赛、创新性活动,可以促进独立学院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论文关键词:校园文化独立学院学生特点思想政治教育。
中央16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1]。当前,大多数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物质环境建设流于表面,缺少文化内涵;学习氛围不浓,学风建设有待加强;学生社团活动质量不高,缺乏有效指导;制度建设相对滞后,执行不力等问题。校园文化既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又受到学生自身特点的制约,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突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特点,从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人手[2]。因此,独立学院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应针对并围绕学生特点开展。
依托笔者几年来工作中的调查,及综合其他专家、学者的研究得出,大多数独立学院学生具有以下特点:(1)理想远大,但恒心和毅力不足;(2)综合素质相对较高,但缺乏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3)善于展示自我,但集体意识较为淡薄;(4)创新意识较强,但自我管理和协作意识较差等。根据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独立学院学生自身的特点,可利用以下途径来加强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
独立学院要根据自身的办学特点、培养目标提炼出有特色的校训,从而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大学精神是大学生命的源泉,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境界。培育大学精神,一是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学科特点、人才培养目标等,确定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二是要继承和发扬学校的优良传统。在尊重学校自身实际的基础上,结合时代发展的主题,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三是要提炼与弘扬富有学校个性和时代特色的校训。通过多年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北京化工大学北方学院提炼出“求实创新、璞玉成器”的校训,它既依托母体学校的优良传统,又在其基础上有较大发展,体现出独立学院学生特性及自身的培养目标。
独立学院作为新生力量,尤其要重视人文氛围的打造,不断充实文化标志,打造人文校园。要规划、建设好图书馆、报告厅、学生活动中心、体育馆等为学生学习生活提供方便的文化活动场所,完善校园文化活动基础设施,为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提供必要的场地和条件;要规划、修建承载文化信息、反映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人文艺术景观,如设计和建设好学校大门、办公楼群,以及雕塑建筑群等标志性景观,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激发广大师生爱校热情和进取精神。此外,要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利用网络技术提高对网络的监控、管理等水平,防止不良信息的侵入和传播。加强网络舆论监督、积极引导正面网络文化的传播,充分发挥网络舆论阵地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1、加强学风建设。
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缺少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等特点,要积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形成一种爱学、刻苦钻研、开拓创新的学风。第一,确保有良好的师资队伍,聘请教学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教师任教,做到“学高为师”,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第二,实行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如对英语、高等数学等课程按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要求进行分层教学,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教学内容,增强自信心;第三,以生为本,对学生采取他律与自律相结合的管理办法。坚持正面教育,建立并落实奖惩机制,尤其是对考风考纪的教育和奖惩力度,要让学生形成以勤奋、认真学习为荣,以懒惰、考试作弊为耻的观念。
据调查,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近2/3的业余时间是在宿舍中度过的。宿舍是学生学习、生活、交往的重要场所,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学生的集体感、友谊感的建立,审美情趣、求实创新精神的培养,都受到宿舍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第一,要充分利用好宿舍阵地,发挥学生党员“党徽闪光”,以及学生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加强督促检查,搞好总结讲评;第二,根据宿舍文化自身的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以美化生活环境为主要内容的文明宿舍评比活动,以评促建、使学生通过评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第三,把宿舍文化建设纳入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素质拓展当中。
3、加强校风建设。
针对独立学院学生参与活动意识较强、善于展示自我,但集体意识淡薄的特点,要积极发挥学生会、团委等学生组织的带头作用,正确引导学生第二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质量。第二课堂活动不在于多,要少而精。多开展有价值、有意义的活动,既能使学生有展示自我的机会,又能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根据独立学院学生好动、好强、好胜的性格特点,多组织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校园文化活动和有社会意义的校外服务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受教育和锻炼。通过举办有意义的活动,学生既乐于参加,又可以达到扩大教育面,提高教育效果的目的。
此外,要特别注意利用好学生社团。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织载体,是学生文化活力不可或缺的环节和联系学生的纽带[4]。独立学院要把学生社团活动建设纳入学校的总体规划,以增强对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力度;通过学生社团的组织,加大社会实践的力度,强化独立学院学生非学术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
针对独立学院学生自我管理和协作意识较差的特点,加强对学生协作意识的培养。如在教学和实践活动中,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知识和学习目标,在实践活动中要求学生自愿组队,学会开展社会调研、搜集资料和善于向他人学习。利用大学生科技竞赛等活动来培养和锻炼大学生创新精神。充分发挥大学生科技竞赛的作用,采取多种措施,开展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创新竞赛,如开展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把学生放到实践中去,让他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使他们以全新的观念审视自我、调整自我,增强创新、团队意识。特别是通过选拔向校级、省级乃至国家级“挑战杯”科技竞赛层层推进,以赛事促进全校学生学习氛围的提高,创建独具特色的活动方式,形成浓厚的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氛围。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基础性建设,事关独立学院长远发展、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学校影响、提升办学品位的大局,是创办实力强大、社会影响深远、知名度较高的独立学院不容忽视的重要工作。为了充分发挥其作用,应加大对校园文化建设专项课题的研究和交流,深入探讨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经验与对策,不仅有利于校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加强师生对校园文化的认同意识和创造意识,加强师生的归属感、凝聚力、向心力和奉献精神;更有利于对外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影响力和综合实力。
参考文献:
[3]孔平.校园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xx(12):8-9.
精选校园文化论文题目范文(17篇)篇七
高校学生党支部是党在高校最基层组织,服务型学生党支部能够有力地组织、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的变化,给大学生带来了种种影响,高校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逐渐呈现多元化趋势,面对新形势,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引导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满足广大学生的文化需求。高校服务型学生党支部,以科学发展观为思想指南,践行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引领着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大学生党员能够继承和发扬大学精神,把握校园先进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带领其他大学生共同建设校园先进文化。大学生党员通过帮助大学生解决多元文化给他们带来的困惑,化解矛盾、凝聚人心,能够使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大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高校服务型学生党支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高校服务型学生党支部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了解广大学生的所思所想,及时发现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反映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是联系高校党组织与广大学生的桥梁和纽带。服务型学生党支部紧密联系和服务广大学生,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为大学生树立好的榜样,使大学生党员和广大学生能将服务理念内化于心,为校园文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高校服务型学生党支部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营造服务氛围,塑造服务品牌,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大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热情,使服务精神成为大学生党员的一种价值选择,并带领其他大学生共建校园文化。在校园服务文化的熏陶下,校园文化的激励作用、规范作用和凝聚作用才能更好的发挥作用,才能促进校园其他建设的发展。因此,高校服务型学生党支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对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高校各项工作协调配合,高校服务学生党支部具有先锋堡垒作用,能有效协调共青团、学生会、社团等学生组织与学校之间的关系,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大学生党员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生力军,他们是青年学生中的优秀者,是一些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者和策划者,具有良好的组织能力和人格魅力,能够引领广大学生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同时他们也能化解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矛盾,减少利益冲突,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自己、他人和社会,因此,加强高校服务型学生党支部建设对开展好校园文化建设有着积极作用。
二、高校服务型学生党支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作用的实践途径。
(一)加强学生党支部自身建设,发挥其引领作用。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高校服务型学生党支部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这种作用的发挥,必须加强其自身建设。首先,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思想导向,践行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增强大学生走中国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信心、信念。其次,要加强服务型学生党支部的组织建设,第一,应加强对大学生党员的管理,建立“民主评议党员”、“党员义务服务日”等制度,争强他们的光荣感和责任感;第二,建立学生党员服务责任制和承诺制,确保大学生党员主动联系广大学生,为广大学生服务,努力实现好大学生的根本利益;第三,应建立以广大学生满意为标准的服务评价体系,完善党员奖惩激励机制提升学生党支部的服务质量和学生党员的服务素质。
(二)创新学生党支部活动形式,发挥其桥梁作用。
高校服务型学生党支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的重要载体,通过发挥服务型学生党支部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的引领作用,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内容和要求贯彻到学生中去,也能使广大学生乐于接受,拓宽校园文化建设的阵地。高校应以校园文化活动为依托,针对大学生的特点,通过开展各种知识竞赛、时事政策讲座,以及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体育活动等形式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同时,高校学生党支部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根据学生党员所学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积极组织他们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服务、考察调研、爱心奉献等,在社会实践中提升他们的服务能力。通过各种主题教育和服务活动加强党组织与广大学生的联系,树立高校学生党支部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核心地位,把广大学生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更好的发挥服务型学生党支部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三)注重大学生党员的培养,发挥他们的先锋模范作用。
校园先进文化建设,需要有学生群体的主动参与,大学生党员是广大学生中的骨干,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充分发挥大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对于提升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做好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工作,坚定大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发挥他们在政治上的优势,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者;提高大学生党员的综合素质,增强他们为广大同学服务的能力和水平,鼓励大学生党员积极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发挥他们的先锋模范作用,去感染、帮带身边的普通学生,激发广大学生党员积极、主动地参与校园文化建设。
精选校园文化论文题目范文(17篇)篇八
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高校的体现,是一所高校独特的精神风貌。校园文化建设不仅仅是高校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手段,还是高校完成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尤其是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社会转型的加快,很多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的短板以及滞后性开始逐渐显现出来,并时刻遭受更多元、更复杂的西方文化和不健康价值取向的冲击。因此,加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塑与建设,是高校顺应改革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在校园文化的`构建上要有创新思维和时代观念,坚持与时俱进,充分发挥学校团委、院系、职能部门的协调作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有效推进。
(一)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在高校校园中,很多教师和学生都是多才多艺的,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不仅会给在校教职工和学生更多自我展示的舞台,同时可以让校园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让更多的学生接受校园多元文化的熏陶,在校园内部形成了良好的文化氛围,形成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有效促进。例如,艺术类专业的学生能歌善舞,吹拉弹唱样样精通,他们创编和组织的文化艺术活动,具有很大的感染力,在受到在校大学生广泛欢迎的同时,也是无形中实施了人文素质教育。
(二)增进学生交往,活跃校园文化氛围。
各学校在大力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大多都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所以能够有效增进学生之间的交往,让校园文化氛围更加活跃。尤其是不同院系的校园文化,在建设过程中又会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校园文化在建设与交流过程中,可以有效增进学生之间的交往和交流,在相互配合和共同娱乐中增进彼此的了解和信任,让参与者都可以感受到丰富的校园文化魅力,并逐渐形成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
(三)改善学生行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学生在身心素质、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上都呈现出了很大的差异性,很多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开始出现偏差,改善学生行为并纠正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就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教育任务。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可以增加隐性教育的比重,促进学生思想价值观和行为习惯在潜移默化中改善,最终起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目标。例如,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与推广,可以让大学生根据自身的身体素质、兴趣偏好、运动条件和课余时间参与体育运动和交往,充分感受到体育运动的文化价值和魅力,不仅可以改善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精神面貌,还缓解和排遣内心的不良情绪,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并提高综合素质。
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加强内部管理和开展外部活动的重要推进动力,是校园有效实施人才培养战略的有效推进剂。所以高校应积极培育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且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使大学生都能够了解、认可校园文化,并将其作为约束自身行为的重要标尺,在高校内部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全局。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大学生群体开始接受更加多元化的校园文化,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这虽然丰富了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形式和手段。但同时也会对校园文化建设产生消极的影响。尤其是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和拜金主义等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腐朽思想,很容易通过网络对大学生施加影响试图以文化殖民的形式达到“文化同一”与“文化控制”。再如,西方国家的政治观、民主自由观、享乐主义等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很多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也遭受了很大的冲击,这将对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不良影响。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各种社会思潮,以实施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建设优良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健康、和谐的高校校园文化中实现健康成长。
(二)强化人本化的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
为了有效增强高校内部的组织凝聚力,高校要加强校园人本文化的建设,即在组织内部的管理活动中,要体现对学生个性化素质和积极行为的充分尊重,科学评价每个学生的学习成果,营造出和谐、团结、友爱的校园文化氛围。尤其是对于有家庭困难或遭遇突然变故的学生,组织上有多给予关心和帮助,以便让学生更有组织归属感。
同时,由于当前学生的学习、就业压力在不断增大,很多学生也会面临生活压力,所以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影响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正常学习和生活。高校只有积极建设“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满足学生在学生、生活和职业发展上的各种需要,保障学生拥有积极的学习心态,让学生在一个优越的学习环境下进行开展学习,才能保障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质量。此外,高校在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一定要尊重专业知识和人才,在平时要重视高规格人才的发掘和培养,并制定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形式,丰富学生的培养渠道,完善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强化校园品牌与特色文化的建设。
品牌是高校区分竞争对手的重要标志,高校要积极建设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并实现与校园品牌建设相结合,让校园的人才培养理念、教学过程、校园文化活动等渗透出校园的特色文化,赋予高校更多的文化内涵,展现良好的校园形象,这样高校才能增强对大学生的吸引力,提高大学生对高校教育的满意度,而且很难被其他高校效仿和超越。
对此,高校在校园特色文化的建设上,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校园文化建设理念,在改善校园物质文化环境的基础上,以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为重点,细化校园服务细则,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素质,实现校园文化品牌建设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充分适应。例如,艺术类专业的学生要积极建设学习型组织,可以定期创编和组织校园文化活动,尤其是与自身专业密切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可以有效检验自身的专业水平,还可以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逐渐形成自身的文化品牌效应,实现自身文化影响力的不断提升。
(四)强化全员参与意识,共建特色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与人才培养息息相关,会涉及到大学生学习、生活、娱乐、休闲、科研、实习的的方方面面,所以校园文化建设的管理工作要面面俱到,每个学生也要增强自身的主体意识,要把自己看成是校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并积极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中来。
校园文化建设目标的完成,会经历很多时间,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真正有效的校园文化建设,一定要树立全员参与共建的意识,在前期要做全面的校园文化需求分析和策划,细化工作职责,并在建设过程中做好信息反馈和考核评估等工作,这样才能保证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文化需求的充分适应。同时,为了鼓励大学生更好的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活动,高校可以鼓励学生自主建设文化团体,组织和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对校园满意,对校园文化满意,树立起对母校的积极情感,并自觉参与到校园文化的各项服务管理工作中来。
结语。
总之,高校的校园文化构建,需要结合自身的专业设置情况和大学生的文化需求特点,积极完善校园文化建设的管理机制,塑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开创全员参与共建的良好局面,以增强在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凝聚力,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在构建校园文化的具体实践中,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做到与时俱进,善于取人之长、补已之短,积极培育优秀的校园文化,使其更好的服务于高校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杨阳.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着力把握好的几个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04)。
[2]苏碧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学理论,2012,(09)。
[3]周宇宏.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途径研究[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1)。
[4]范红丽,武永乐.创新人才培养视域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35)。
[5]陈波,刘杰.新形势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路径略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1).
精选校园文化论文题目范文(17篇)篇九
[摘要]高校图书馆是高校文化信息最集中的地方,其凭借着自身的功能和优势在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起到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此主要从图书馆丰富的文献资源、优美的自然环境、浓郁的文化氛围及馆员优质、专业的服务几个方面阐述了高校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校园文化。
人们常用“四点一线”来描述当代大学生的单调生活,所谓的四点即教室、食堂、寝室、图书馆。可见,图书馆在当代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高校图书馆与校园文化蕴含着一种天然的联系,教师备课、学生学习、学校科研课题的开展等都离不开图书馆的技术支持,研究高校图书馆和校园文化的关系,不仅有利于推动图书馆自身的建设,还能对高校教学、科研的顺利开展起到有益的作用。
“校园文化”一词最早源自1986年上海的大学生在竞选学生会干部时的演讲用语。当时仅指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后被众多的高校扩展和演绎,一直以来对其概念的说法也众说纷纭。笔者所理解的高等学校校园文化是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兴起和高等学校的诞生而出现的,指的是发生在高等院校校园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空间,逐渐形成的一种为广大师生所遵从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及行为准则。
校园文化是一种氛围、一种精神,是一个学校发展的灵魂,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图书馆是文献资源信息的集散地,为学生提供各种信息服务,是高校校园文化形成的物质基础之一。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图书馆以其丰富的馆藏和先进的信息技术吸引着广大师生。特别是近些年,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料日益多样化,不仅拥有纸质文献,还有影音文献,知识性、趣味性和思想性的不断升级使得高校图书馆成为师生们获得信息的最佳去处。图书馆优越的阅读和学习氛围也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起到了环境育人的教育作用。
(一)高校图书馆丰富的文献资源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同时又具有历史的延续性、现实的跟进性,因而它能够较全面地支持和服务于不同类型的校园文化。
1.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对校园认知文化的影响。
认知文化即智力文化。对于大学生而言,专业素质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素质,首先有赖于课堂专业知识的学习,但是要将其融会贯通并做到学以致用就必须通过阅读更多的文献资源来加深对课堂教学的理解、巩固、拓展和延伸。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仅靠课堂掌握某一专业的知识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社会需要更多的是跨学科、跨专业、跨门类的“通才”式的人才。培养“通才”式的人才,除了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利用好有限的课时外,主要依靠图书馆提供尽可能全面、丰富的文献资源,全面、丰富的文献资源是高校发展认知文化的必要前提。
2.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对校园价值文化的影响。
价值文化是指人们在理想、道德、信仰等方面所追求的一种精神文化,对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一方面渴求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也急需心灵的滋润及情操的陶冶,教师的教书育人、职工的服务育人对他们的价值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学生自发、主动地吸取思想和灵魂的营养更为重要。对于许多大学生而言,在校期间,他们很大一部分课余时间是在图书馆度过的,图书馆的文献资源无疑在他们的理想、道德、人格的形成中起着重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3.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对校园审美文化的影响。审美文化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地创造美和接受美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人工而非自然的审美活动。大学里的审美文化主要包括学生的各种课外活动,如歌咏比赛、体育竞技、演讲辩论等,通过这些活动不但能够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还能提高他们的胆识和反映能力,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图书馆不仅收藏着综合性的工具书,也收藏着各种类型的专业性工具书,包括美的艺术、民俗艺术、历史文化艺术、文学艺术等。这众多的审美文化资源包罗万象,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审美文化,促使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及艺术创造力得到有力的提升,是校园文化活动中审美文化得以生动丰富的开展的有力支撑。
(二)高校图书馆优美的自然环境及浓郁的文化氛围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如果说城市的公共图书馆是一个城市文化形象的主要标志之一,那么高校图书馆则是一所大学形象和品位的象征之一。庄重自然的建筑风格、清新幽雅的学习环境、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使得高校图书馆成为高校校园中最绚丽的一道文化景观,是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1.高校图书馆优美的自然环境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马克思和恩格斯曾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时环境也创造人。”这说明环境对人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现代高校图书馆的设计充分凸显了人文精神的设计理念,建筑造型优美,功能分区合理,各种设施一应俱全,展览厅、学术报告厅、备课室、自习室等为教师、学生及学者之间的探讨和交流提供了空间;悬挂的各种名言警句,摆放的各式花草树木、石雕都在向读者传达着一种精神,表达着一种理念,使学生的心灵不断地受到熏陶和教化。2.高校图书馆浓郁的文化氛围在校园建设中的作用。图书馆环境幽雅,馆藏资源丰富,走进图书馆如同进入知识的海洋,置身其中,我们会感受到自身知识的贫乏,从而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大家坐在一起屏声静气、潜心研究,浓烈的学习氛围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每一个人。这种场效应生长着灵感,生长着智慧,也生长着文化的创造精神和意识,是任何的课堂和课外活动都不能取代的。高校图书馆除了为广大的师生提供查询及学习的场地外,还经常通过宣传栏、馆办刊物、图书馆主页等渠道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如华南理工大学图书馆在主页上就开设了“书讯与荐购”栏,及时向读者提供新书、好书,还建设了“网上精品课程”导航库,为广大师生免费提供国内外的优秀课程学习。另外,馆里还经常邀请校内外专家为大学生们举办各门知识专题讲座,针对他们在平时的学习阅读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指导,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学校的校园文化氛围得到了极大的活跃。
(三)高校图书馆优质、专业的服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高校图书馆是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因此,我国的高校图书馆大都拥有一批专业、高效的图书馆管理人员、以华南理工大学图书馆为例,馆中本科以上人员占88.4%,中高级职称人员占74.8%。高素质的人员结构不仅能够保证学校图书馆工作的顺利开展,而且良好的服务形象还在潜移默化中感染了读者,从而对校园文化的建设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图书馆人员所具备的专业能力也推动了学校各项科研工作的成功发展。另外,图书馆的管理水平代表着一个学校的管理水平,直接反映着一所高等学府的形象。图书馆健全的管理制度也是和谐、有序地建设校园文化的重要保证。学校图书馆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现在拥有一套较为完善的规章制度,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操作规程,在读者服务、岗位考核、人事管理、财务管理、行政后勤等方面均有章可循,并在制度管理的基础之上实施人性化管理。综上所述,高校图书馆凭借着自身的独特优势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何充分发挥图书馆的积极作用,推动校园文化朝着健康蓬勃、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曹廷华.高校图书馆与校园文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
[6]王鹤静.高校图书馆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xx.
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校园文化论文题目范文(17篇)篇十
摘要:从本质上讲,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原本就具有统一性。近年来,随着民办高等教育的不断改革与发展,校园文化已经成为民办高校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本文通过阐述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分析了当前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中存在的问题,以钟山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提出了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的实现途径。
关键词: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思想政治教育;互动。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飞速发展。随着高等教育内涵建设的不断推进,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已经成为高校教学管理与人才培养创新的重要灵魂。[1]目前民办高校已经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学校中心工作,并且将其视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从而通过文化引领达到育人的目的,对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更新具有重要的意义。当然,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某种意义上也推动了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创新发展,其中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为优秀的校园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导向支持和理论基础,促使两者之间的互动形成良性发展。所以,加强新形势下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互动研究,是当前高等教育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基于全人教育的视角下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相互影响、互荣共生,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反过来思想政治教育也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与发展,两者已经成为民办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1.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推动思想政治教育随着高校教育的快速发展,很多民办高校在办学过程中,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和加强德育教育来打造学校的办学特色。因此,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两者在教育实践中相互促进。一方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通过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充实学生的第二课堂。[2]另一方面优秀的校园文化不仅能够影响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有利于校园文化的导向和教育的功能拓展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效性的有效提高。2.思想政治教育促进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民办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指导,另一方面面对现代社会呈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要求学生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而且还要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坚持正确的意识形态,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有知识、有文化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另外,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加强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而且还能够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创造出更多的优秀教学研究成果,推动校园文化健康发展。
二、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的实现途径。
教育部〔20xx〕16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规定:“在目前高等教育中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就是要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在教育实践中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并且体现社会主义特点和时代特征”。加强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发展,不仅有利于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力。本文以南京钟山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主要从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四个方面进行探讨,从实践的角度提出了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的途径。
2.完善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机制科学健全的机制是民办高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前提,这不仅是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而且也是对学校老师和学生外在行为的一种约束。因此民办高校需要结合现代大学生的特点,从顶层设计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在具体实践过程中,通过不断完善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的机制,不断加强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创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定期举办职业技能节和文化艺术节等活动,从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3.优化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的环境良好的物质基础和精神环境是推动民办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良性互动的重要因素,其中优化两者互动的环境主要表现在两点,一是优化外部环境的保障互动需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二是优化内部校园环境是提高互动发挥作用的有效机率。学院在办学过程中,在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地方政府的帮助协调下,广大教职员工全员参与,重视学校环境建设,积极开展丰富的主题教育,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形成了人文气息浓郁的大学校园,实现了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
4.加强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的队伍建设随着民办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内涵建设的不断深入,建立一支业务精、素质高和能力强的师资队伍是实现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互动的重要环节。因为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发展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内涵建设发展中的重点工作之一,所以学院在制定互动人才选拔方案时,首先应考虑具有一定的校园文化建设或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验,然后在综合素质高、组织能力强的教师队伍中进行选拔,建立一支优秀的互动人才队伍。所以,加强有序的互动教师队伍建设是推动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的重要保障。
总之,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存在紧密的互动关系,两者在互动原则、机制、环境以及队伍建设方面可以进一步优化,通过以钟山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加强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的全方位研究,对于推动我国民办高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精选校园文化论文题目范文(17篇)篇十一
摘要:各级教育部门及学校都在为校园文化建设寻方问药,但初中校园文化建设的难题依然层出不穷。本文旨在通过对初中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及其所存在的难题进行分析,并结合自身学校管理经验提出破解对策。
笔者在乡村中学工作多年,常会听到生性淳朴的学生家长这样说:“我们就希望娃儿在学校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能让他学得做人的道理”。作为校长的我也总在思考,怎样来定义家长口中所说的“好的学习环境”呢!后来终于找到了一个确切的词来形容―校园文化,虽然该词由来已久,但是真正被在意又有几何呢?瑞士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有一句名言:“一生的生活是否幸福、平安、吉祥,则要看他的处世为人是否道德无亏,能否作社会的表率。因此,修身的教育,也成为他的学校工作的主要部分”。其实,校园文化建设就是修身教育的一部分。在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的当下,校园文化的建设已不约而同的成为学校管理的重点,不管是义务教育阶段、中等教育阶段还是高等教育阶段,校园文化都是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的初中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仍要面临诸多“症结”,这些“症结”有待我们去挖掘、去破解。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一流的学校靠文化管理,二流的学校靠制度管理,三流的学校靠权力管理”,可见校园文化建设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从初中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角度入手,笔者认为初中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主要表现为两点。
素质教育理念要求实现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而校园文化的构建恰好能够促进这一目标的实现。一是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自主性、自尊心和自豪感,从而塑造健康的人格;二是有条有理的校园文化能够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形成尚雅的道德情操;三是校园文化中的文体活动能够塑造学生健康的身体素质和丰富的审美素养,实现学生身心健康;四是校园文化是学校集体的结晶,对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及合作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初中生年龄大概在12至16岁之间,正值身心发育和成长的关键时期,接受能力强、求知欲望高,教育的可塑性强,不仅对学科知识有很强的学习能力,而且对人文思想和文化观念的吸收效果也很可观,是其文化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而校园文化在形式上具有直观性、在内容上具有多样性,非常贴近初中生的身心特点,能够恰如其分的融入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对生活在学校期间的青少年学生而言,影响并伴随着他们价值观的形成,而且校园文化的这种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学科教育所无法代替的。
1、思想认识不到位。
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讲,是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在校园文化建设的道路上,校方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全面认识是极为关键的,但在实际情况中却有部分学校由于认识的不到位而荒废了校园文化的构建。一方面,对校园文化的内涵认识不清。主要表现:一是把校园文化局限于学生、教师和校园之间,认为学生和教师的教与学就是校园文化的.全部;二是对校园文化的作用理解不够深,认为校园文化只是用来丰富一下师生的课余生活,对校园文化的意义及建设把握得不够系统与科学。
2、建设重心不平衡。
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部分,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的载体,精神文化是物质文化的内涵,建设物质文化只是建设精神文化的一种手段,而精神文化的建设才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建设的重量应该是平衡,但在校园文化建设的现实中,重心失衡、顾此失彼的现象极为突出。
3、地方特色不突出。
笔者曾借出差与交流学习之机考察过云南省内的许多初中学校,发现各文化活动颇有千校一律的趋势,本土特色不是很明显。虽然说文化建设是有共性的,但是因为地方民族文化习俗及文化底蕴的不同,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也不至于是一种复制粘贴的模式。可惜的是,当前许多学校还不懂得发现与运用自身的特点和地方的文化特色与发展趋势,在校园文化构建过程中偏向大众化,没有显示出鲜明的个性,更糟糕的是在构建的过程中忽视自身实际,盲目追赶时髦,没有形成自己的文化底蕴,反而弄得“不三不四”。
1、更新观念,深入理解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应该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相辅相成的建设过程。一方面,要确立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主导地位。因为校园文化的根本价值在于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实现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是以精神为主导的文化教育方式,其核心就是精神文化。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校园文化是一种塑造健康人格,培养智美人性的重要手段。初中学校作为文化育人最基本的教育基地,必须认清自身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难题,寻找破解之策,营造一个适合青少年发展、促进青少年成长的校园文化氛围,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垫石铺路,为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大有作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激流勇进。
[1]孙越.陶行知学校管理思想与实践及其当代启示[d].陕西师范大学,2012.
[2]钱丽;李新;李向玲.云南少数民族影视资源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创新[j].大理学院学报:综合版,2014年第1期.
精选校园文化论文题目范文(17篇)篇十二
1.1军歌承载着我国军队从发展至壮大的历程。
比如:工农红军刚刚创建时期,《十送红军》《工农兵联合起来》等歌曲,唱出了人民群众对工农兵的热爱和战士们乐观的、勇往直前的精神。在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军歌》《义勇军进行曲》《游击队歌》等歌曲,充分表露了每一位中华儿女真实的情感,至今歌唱时都向人们再现了抗日战争时的历史画卷。在新中国成立后,《打靶归来》《我是一个兵》《人民海军向前进》等歌曲,唱出了军人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共产党的精神风貌。
1.2军歌展示了我国军人的优良传统。
在漫长、艰苦的革命斗争中,我们的军队形成了一切服从党指挥、坚决听从党的话等好传统,如《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这首歌不但体现了人民军队的性质和宗旨,也是我国军队获得发展和壮大的保证,并向广大人民群众展示了军人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使我们的军队深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军歌是培育和凝聚军人战斗精神的重要途径之一,起到鼓舞人民军队斗志的作用。如《八路军进行曲》我们的军队正是高唱着它,谱写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淮海战役的胜利乐章。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高唱着“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为祖国,就是保家乡”的歌曲踏上朝鲜土地,并取得抗美援朝的胜利,靠的就是这种敢打必胜的坚强信心。
1.3军歌体现了人民对祖国、对党、对军人的爱。
《当兵就要当红军》《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解放区的天》《党啊!亲爱的妈妈》《东方红》等等,这些歌曲唱出了人民的心声,它们一直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由衷喜爱。同样,《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我的祖国》《共和国之恋》《歌唱祖国》等等,这些为每个中国人非常熟悉的歌曲,唱出了人民对军队、对祖国的一片深情。许多年来,不论是在中国大地,还是在海外他乡,只要听到了这些歌曲,唱起这些歌曲都会让人激情澎湃、热血沸腾。因为他们代表的是人民与祖国血脉相连的精神情结。今天,伴随着军队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一批又一批跟随时代节拍诞生的军旅歌曲,再次以铿锵的旋律唱响军营,并迅速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根据以上军歌的各种特征、意义和作用,结合中职学校准军事化管理的特征,应提倡唱响军歌、学好军歌。
2军歌唱响中职校园的基本形式。
2.1将军歌引入课堂。
在课堂上可加入军歌学唱模块、爱国歌曲学唱模块。但在流行歌曲泛滥的时代,军歌似乎已经远离当代的学生,他们更喜爱暧昧、另类的通俗歌曲,不喜欢这类军旅歌曲,面对这个状况需要教师想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利用晚自习播放军旅题材电视剧或电影,根据这些影视题材的主题曲和插曲选择出易于让学生学唱的歌曲,这样的歌曲由于学生熟悉剧情,能很快的去主动接受。如《士兵突击》中的插曲《有一个道理不用讲》,学生会学的很快,而且很喜欢。还可选择一些有故事、有背景的军旅歌曲,通过这些背后的故事引导学生投入感情,从而喜欢上这首歌。如《黄河大合唱》中的《保卫黄河》等经典曲目,带领学生回顾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可选择一些旋律经典、能琅琅上口的部队歌曲,让学生更容易演唱,演唱中更容易找到自信。如《军中姐妹》《我是一个兵》《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等。同时每首军歌教师都要详细的查找它的创作背景,引导学生正确的鉴赏观。
2.2学校定期举行合唱比赛。
每隔一年学校都可举办军歌与爱国歌曲的合唱比赛,以此来加强班主任和学生对军旅歌曲的重视,通过这样的方式也可调动学生与老师参与的积极性,增加班级的凝聚力、荣誉感。如笔者所带学生于举办的“唱响团歌跟党走”合唱比赛,其中学生有选唱《一二三四》《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举办的“展团队风采,铸班级辉煌”合唱比赛,学生曾选唱《听妈妈讲过去的故事》《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打靶归来》等。举办的“爱我中华”合唱比赛,学生们也会选唱《团结就是力量》《我们走在大路上》等著名合唱歌曲。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在为自己班级的成绩而努力,挑选适合本班演唱的歌曲,认真排练,积极想各种创新的表演方法。当然每个集体中都有比较另类的学生,这就需要班主任去做工作,使这个集体更团结,达到最终的效果和目的'。
2.3将军歌加入学生的日常活动。
除了举行比赛,学校还可以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其他活动,比如:在学生日常的拓展活动、集会活动中,学生都可以演唱军歌,不仅活跃气氛,更是增强团结力、凝聚力,增强学生气势的最佳办法。
3.1培养学生军人般的气质和坚强的意志。
一个人的气质是在生活中经过点点滴滴磨练培养出来的。刚入校时,不少中职学生学习没有目标,没有压力,没有动力,纪律散漫拖沓。新来的住校孩子们叠不好被子,不太适应集体生活,做不好班级卫生,不重视班级的集体荣誉,不懂得主动团结同学,缺少了点高中学生的朝气与活力。在适应学校管理,结合军事题材的影视欣赏及军歌学唱过程中,让学生们慢慢地在思想行为上有所改变:知道什么是准时守纪;学会怎样叠整齐的军被,怎么与宿舍的室友和睦相处;学会怎样尊敬师长,见到老师会主动问好;学会团结同学,当同学有困难时会主动的帮助;学会孝敬父母,懂得感恩;懂得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家乡这些积极向上的思考和行为方式,通过对军歌的学唱和赏析,都会在学生精神领域里起到引领的作用,使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不仅有枯燥、严谨的管理条例,还有抒情、柔和、刚强、坚毅等不同内容和风格的歌曲来表达心声,抒发情感。军歌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更能理解和体会军人的精神和气质,从而达到提高自身修养的目的。
3.2提升学生的德育情操。
音乐教育是通过培养对声音、旋律的审美而进行的感觉教育,以欣赏、歌唱等方式来增进学生对音乐美的认识、理解,从中渗透德育,使学生在主观情感上得到审美体验、心灵净化。军旅歌曲固有的特征会培养学生的热爱祖国的热情,积极进取的上进精神,团结一致的协作意识,维护集体荣誉的责任感。在校内他们是尊敬师长、热爱学习的好学生,在企业他们是遵纪守法、吃苦耐劳、积极创新的好员工,这是中职学校培养学生的目标之一。校园文化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仅从精神文化角度就有较广泛内容。教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主导因素,学生是校园文化的主体和根基,培养和管理出好的学生是我们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提高学生素质,办出教学特色,这是中职学校办学理念之一。作为中职音乐教师,应在严谨的教学管理条例的贯彻中中融入活泼、亮丽的元素,学唱军歌正是校园文化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每当校园里的课堂内外响起整齐、嘹亮、充满朝气的军歌,不仅学生精神气十足,而且教师也会充满精力。学生是学校的品牌,代表着学校的形象与成果,培养出有组织、有纪律、有坚强意志、能吃苦耐劳的学生,把他们输送到企业集团,是学校的荣誉,也是学校文化的体现。为了丰富中职学校的校园文化,更为了中职学校的明天,我们要主动创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在我们的校园里,不仅仅到处有朗朗读书声,还有激昂嘹亮的军歌声,那样将是更为丰富多彩的一片天地。
精选校园文化论文题目范文(17篇)篇十三
摘要:本文试从绿色建筑视角予以梳理高职院校绿色校园文化体系,以期为高职院校绿色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多元化的参考样本。
关键词:绿色建筑;绿色校园文化体系;探究。
高职院校的校园拥有大量的建筑、生活和科研设施,是典型的能耗大户。同时,高职院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职能,校园是育人的极其重要的场所。绿色校园文化是绿色大学创建中一种不可或缺的载体,也是绿色大学建设情况的外在表现,绿色校园文化的建设效果关系着绿色校园、绿色大学建设的成败。笔者以所在单位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江苏城建学院”)为例,试从绿色建筑视角探析绿色校园文化体系建设,以期为高职院校绿色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多元化的参考样本。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是大自然的底色。绿色校园文化是指在学校绿色文化育人的环境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和提高全员绿色文化素养及审美情操,培养合格绿色人才为目标,由全体师生员工在教学、科研、管理、生产、生活、娱乐等各个领域,以可持续发展观为行为向导相互作用下共同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的成果集合。
绿色校园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宏观上包括:生态道德观、和谐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等,微观上包括:绿色环境的建设、绿色教育的实施、绿色知识的增长、绿色心灵的构建等。从这个内涵角度阐释,绿色校园文化包含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维度,表现为外在和内在两种形态,外在形态包括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等,内在形态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当前,绿色发展不仅仅是人与自然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生态发展的主旋律,更是高职院校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的永恒主题,是高职院校赖以生存、发展和承担重大文化使命的根本所在。
2.1绿色校园文化建设是绿色大学建设的重要内容。
绿色校园文化建设是绿色大学建设的有效载体和外在表现。高职院校通过大力推进绿色校园文化建设,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绿色校园文化的熏陶,增强其生态道德观、可持续发展观和环保责任感,并积淀于学生的深层心理结构,从而最终实现文化育人之目的。绿色大学的存在就是一种绿色文化的存在。绿色校园文化在培育绿色人才的同时,对绿色大学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绿色校园文化建设,内塑素质,外树形象,是绿色大学特色化的外在体现。只有建设好绿色校园文化,绿色大学建设才能得以丰富和发展。
2.2绿色校园文化建设是开展绿色教育的重要途径。
绿色教育是绿色校园文化形成的重要途径之一。绿色教育将意在将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领域的相关知识融入到科学、人文、技术等综合性教育和学生实践活动中,使其成为学生知识结构和行为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实现绿色人才培养、促进绿色校园文化提高之目标。校园的文化环境可以影响人、培养人、改造人,从这个角度理解,绿色校园文化建设就成为学生绿色教育的重要途径。绿色校园文化重在培育校园绿色精神。绿色精神是可持续发展观和生态文明观的重要元素,它是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哲学观、价值观和伦理观的综合表现。
2.3绿色校园文化建设是培养绿色人才的客观要求。
高职院校是承担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机构,新时代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即是全面发展的绿色人才,理应具备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和谐、可持续发展理念,将来成为我国环境保护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骨干和核心力量。绿色校园文化是以绿色教育为载体的文化生态,对于培养绿色人才作用不可或缺。它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它的教育方式非课堂传教式,非一朝一夕,而是潜移默化、不知不觉、循序渐进,易于让学生接受,并形成为一种自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3.1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师生在校园里直接感知到的文化形态,看得见,摸得着,它是一所学校的形象和标志,是师生员工智慧、力量、集体感的象征。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是绿色物质文化建设,它涵盖了教学、科研、生活、环境、设施等各方面的物质构件。绿色校园文化的物质文化建设是以绿色、低碳、节约、环保等指标要素来衡量和指导的。校园绿色基础设施的建造和绿色环境的营造,不仅能够为绿色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还利于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对办学理念、教学风格的形成,乃至教育目标的实现都有着深远意义。
3.2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是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属于中介文化的维度,是联结绿色校园文化之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的桥梁和纽带。制度的制定、师生对制度的态度以及制度的执行三者结合,构成了绿色校园文化的制度文化形态。从这个角度审视,加强绿色校园文化的制度文化建设,首先要制定因地制宜、切实可行的绿色校园文化制度;其次要加大制度的宣传力度,让师生认同并自觉遵守绿色校园文化制度;再次要建立规范、持续改进的绿色校园文化管理体系,加强监督考核,做好评价,奖惩并举,确保绿色校园文化制度执行到位。
3.3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高职院校文化的核心与灵魂,它是由师生员工在日积月累的生活中总结、提炼出的经验理论,包含办学理念、内在灵魂和价值取向。具体表现在人的伦理道德、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对于艺术的品味和精神世界的追求,即求真、向善、审美的有机统一。作为精神文化的一个分支点,绿色校园文化具有自己的特点和内涵,其精神文化包括:追求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发展的价值观、道德观。换言之,就是追求教师与学生、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的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发展。
3.4行为文化。
行为文化是人的观念与思想的外在反映,是精神文化在人身上的动态表现,是一种习惯了的行为。绿色校园文化之行为文化建设是要将绿色文化的理念落实到师生员工的行为上,使绿色行为日常化、生活化、习惯化,让点滴绿色行为汇聚成整个校园的集体行为。绿色校园文化之行为文化按照主体划分,包括:管理人员绿色行为文化、教师绿色行为文化、服务人员绿色行为文化、学生绿色行为文化等;按照工作性质划分,包括:绿色管理行为文化、绿色教学行为文化、绿色科研行为文化、绿色服务行为文化、绿色生活行为文化等。
4基于绿色建筑视角的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4.1树立绿色理念,塑造绿色校园精神文化。
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是确立绿色理念,其基本理念包括三个范畴:一是以人为本的绿色教育理念,二是和谐、可持续发展理念,三是低碳观念指导下的绿色生活理念。建设绿色校园文化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和谐、可持续和低碳观,将绿色理念传递给每一位师生员工,沉淀心理,触及灵魂,根深蒂固。江苏城建学院一直根植于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并伴随产业结调整、转型升级发展而同频共振。“十二五”期初,在同类型院校中率先、旗帜鲜明地提出了绿色发展的理念,并以建造新校区绿色校园为契机,谋定而动,敢于亮剑。首先,学院党委领导班子成员集体发声:立绿色理念、育绿色文化、办绿色教育、谋绿色发展、创绿色大学,并反复多次组织专题学习、研讨、交流,使师生提高认识,更新观念,求得认同,引起共鸣。其次厘清发展思路,拨正决策导向,确立绿色发展战略,专门制定绿色校园文化建设规划,明确创建绿色大学目标,成立绿管会和绿建办等专职机构,配齐人员,有效运作,把创绿的各项工作落细落小落实。
4.2完善绿色硬件,凸显绿色校园物质文化。
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是绿色物质文化建设,包括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一路一桥、一景一品等所构成的硬件设施,是绿色校园文化中的物质文化层,是物化的知识力量,让师生直面感受,深刻感悟,启迪心智。笔者以为,绿色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主要包括绿色建筑本体、绿色人文景观、人才成长环境等。江苏城建学院新校区占地800亩,总建筑面积26.6万平方米,所有建筑均为国家星级绿色建筑。其中三星级(国家最高级)绿色建筑2幢,二星、三星等高星级绿色建筑面积超总建筑面积的50%,践行了绿色校园的“绿色、节能、低碳”内涵,运用了建筑外墙保温技术、建筑遮阳技术、立体绿化技术、太阳能光伏技术、双热源热泵热能循环技术、雨水收集利用与生态水处理技术等数十项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技术。
同时,注重绿色人文环境打造,两公里绿色建筑文化长廊、碳足迹计算器、建筑产业现代化展示中心、装配式建筑展示馆,以及由若干绿色建筑技术、建筑节能技术知识展示牌构成的“校园大课堂”,绿色人文气氛浓郁。此外,更新教育理念,实施绿色教育,制定符合绿色发展要求的教育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使之适应绿色教育和可持续发展要求。
4.3实施绿色管理,夯实绿色校园制度文化。
加强绿色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包括制定绿色校园文化制度、引导师生遵循绿色校园文化制度和强化监控、贯彻执行绿色校园文化制度等三个层面内容。江苏城建学院在确立绿色发展理念、建造绿色校园、创建绿色大学的过程中,坚持依法治校,注重用制度管人管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在制度建设上,制定了《绿色校园文化建设规划》等上位制度和《能耗监测管理办法》等下位制度,以及《绿色校园生活手册》等普适性规范读本。在引导师生遵循绿色校园文化制度上,加大制度的宣传力度。同时,倡导绿色管理,绿色、节约、环保、低碳的理念融入到日常岗位工作中。通过引导,逐步实现了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和长效化。在强化监控、贯彻执行绿色校园文化制度上,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将贯彻执行绿色校园文化制度同加强教育政风行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强化问责。久而久之,师生员工的绿色素养普遍得到提高。
4.4重视绿色生态,弘扬绿色校园行为文化。
绿色的校园社会生态对学生价值观、道德观的确立起着重要作用,影响着学生的价值选择和道德取向,甚至身心健康发展。江苏城建学院以建设绿色校园、创建绿色大学为契机,注重开展绿色活动,促进学生绿色行为习惯养成。一是举办与绿色建筑知识相关的专家报告会或环保、低碳教育相关的讲座,让学生系统接受绿色知识,懂绿,爱绿,传绿,透绿。
二是建立绿色教育实践基地,将武进国家绿建区和校园省级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示范区作为学生专业认识实习的实践基地,让学生亲身体验绿色,提高专业兴趣和综合素质。三是成立师生绿色志愿者联盟,聘请师生代表作为绿色监察义务员,巡查校园,及时纠正与绿色校园不匹配的行为或现象。四是利用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无车日、爱鸟日等节庆,组织师生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展现绿色文化的元素,传播绿色文化的音符。
五是开展绿色监察或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学生走上街头,做好绿色交通的“协管员”;走进社区,结合专业知识,开展室内环境检测、燃气安全检修等;走向山川、江河,对生态破坏和水污染等情况做好跟踪调查和义务咨询。六是倡导低碳行为,从衣食住行方面培养良好的低碳行为习惯,讲生态文明,过低碳生活,倡绿色消费,树绿色新风。
参考文献。
[1]朱本义.论大学校园绿色文化建设[j].中国电力教育,(9):177~180.
[2]肖庆华.大学校园绿色文化建设研究[j].大学教育,(4):84~85.
[3]冉光学.绿色校园文化建设分析[j].教育艺术,2012(11):372~373.
[4]袁乐,徐黎明,周炜炜.建设类高职院校绿色校园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以江苏省常州建设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新校区为例[j].职教通讯,(35):16~20.
精选校园文化论文题目范文(17篇)篇十四
今天,我要给大家聊聊美化校园的话题。我想现在可能会有一些同学在想,美化校园?我们的校园不是很美吗?你看校园里:操场上干干净净无纸屑,四周围绿树草皮话烂漫,楼房整齐一排排,同学们穿红着绿好漂亮,外面还有绿水青山来拥抱,谁敢说我们的校园不美啊?可是今天,老师要实话实说:我们的校园里还有美中的不足,还存在着“丑”的东西。
那么这个“丑”到底藏在哪里呢?我说这个“丑”就藏在一些同学的嘴巴里。前些天,我路过教室门口,竟听到有同学在相互传唱这样的一首打油诗:(什么)读书苦啊,读书累,读书还要缴学费,不如参加—社—会,有吃有喝有地位。
下面还有更难听的,我也不好意思给大家再背下去了。当时,我心情沉重地回到了办公室,跟老师聊起这样的事情。老师们在生气之余告诉我,前些时候还流传过这样一个顺口溜:一年级是小偷二年级是贼,三年级的美女没人追,四年级的帅哥排成对,五年级的情书满天飞,六年级的鸳鸯成双对。
这是什么话?是怎样的人编造的?其编造的目的又在哪里呢?同学们对这样的一些问题思考过吗?昨天,老师对这些问题,思考了一个晚上,现在我的回答是很肯定的,对于第一个问题——这是些什么话?我说是瞎话瞎讲,以为根本没有这个事实,纯属胡编乱造。第二个问题——是些怎样的人胡编乱造的?我的回答是:是一些胸无大志,不愿学习,只贪图眼前舒服与享受的,又别有用心的人编造的。他们的别有用心又再哪里呢?——他们学坏了,还想让更多的人也跟着学坏。打个比方,他们已经落水了,快要淹死了,还想多找几个人下水陪他们一起淹死,这就是他们的目的。所以,同学们一定要小心啊!
古人说:“言为心声”,就是说,一个人的语言直接反映了他的思想。有人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说,语言是心灵的一面镜子,什么样的语言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如果想做一个文明的学生,首先应该从学会说文明的语言开始。
让我们行动起来,自觉地抵制这些不文明语言的传播。让我们行动起来,人人都来自觉地使用文明礼貌语言。
让我们人人都来用美丽的语言,给我们的校园再添一份美吧!
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校园文化论文题目范文(17篇)篇十五
[摘要]雷锋精神代表了中国传统优良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思想,是先进文化的代表。
高校校园文化是传播中国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
因此,把雷锋精神同高校校园文化相结合,有助于高校师生德育、美育以及全面发展。
以高校校园文化、雷锋精神的内涵入手,重点分析了两者的互动关系,最后探讨如何用雷锋精神构建高校校园文化。
[关键词]校园文化;学雷锋活动;互动关系;途径。
党的十八大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校园文化是文化强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雷锋精神注入校园文化无疑可激发校园文化的生机与活力,提升校园文化的内涵与品质,增强校园文化在大学生价值导向中的正能量。
因此,只有厘清高校校园文化和学雷锋活动的内涵,研究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学雷锋活动的互动关系,才能更好地将雷锋精神运用于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雷锋精神在学校教育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正面作用。
关于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学术界目前没有统一的界定。
但总结起来,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高校校园文化是指大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的文化;第二种观点认为,高校校园文化是指大学生生活中的精神文化部分,而不包括诸如物质、制度等方面的文化部分;第三种观点认为,高校校园文化囊括了大学校园里的一切,包括各种物质、精神、制度等表现形式。
本文对高校校园文化的界定更倾向于第三种观点,即认为高校校园文化是在大学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里,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或师生与学校之间通过互动而产生的一切包括物质、精神和制度表现形式的总和。
由此界定可以看出,高校校园文化诞生的环境是在大学校园,参与主体是高校师生,表现形式包括物质、精神和制度等。
(二)学雷锋活动的内涵。
雷锋精神体现了平凡个体的强大生命力,它蕴藏着一种自我超越、舍身成仁的伟大品质,它不仅吸收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精髓,也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
归纳起来,学雷锋活动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雷锋践行了一生的行为准则,他像一轮温暖的太阳,给身边的人带去光和热。
从他的日记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助人为乐的事迹数不胜数:为探亲大姐买车票,替腿脚不便的大娘扛包裹,向灾区难民捐赠节约下来的零钱,帮忙照顾烈士的母亲……在雷锋看来,服务别人也就是服务自己,他人快乐了自己也快乐,他总是把别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却常常忽略了自己。
正是这样一位大公无私、乐于助人的平凡人,在数十年如一日地辛勤奉献中活出了非凡的意义和价值。
2.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
雷锋就像一枚“螺丝钉”一样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
他清楚地知道,一枚螺丝钉的力量很渺小,但是许许多多的螺丝钉就可以组成一台大机器,每一颗螺丝钉只有坚守好自己的位置,永不生锈,那么整个大机器也才能够正常地运转。
因此,不管什么艰苦的工作,雷锋都毫无怨言,只要是党和人民需要他,他都愿意在平凡的岗位上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3.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种不断进取、敢为人先的精神品质。
在默默工作、无私奉献的同时,雷锋也注重不断学习和创新。
他在日记中提到,工作很忙,时间很紧,但只要你愿意学习,总会挤出时间。
人如果不通过学习来提高和丰富自己,那么就会很容易陷入落后和平庸。
正是这股子学习的劲,雷锋学习了前沿的科学技术,学会了骑车驾驶和骑车修理。
4.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
雷锋一直坚持践行我党艰苦奋斗和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反对浪费和奢靡。
他细心地收集了生活中别人用过的铁丝、牙膏皮、破手套……等到用得上的时候,他就将这些“废品”变成“宝”。
他的衣服、裤子和袜子的补丁一层又一层,只为能节约下一些钱为社会主义搞建设。
正是每一个像雷锋一样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个体,才铸就了我们社会主义社会这样伟大的集体。
(一)校园文化活动是学雷锋活动的平台和载体。
雷锋精神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代表,也是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
因此,在培育社会主义未来接班人的高校校园,也应该积极弘扬和学习雷锋精神。
高校校园文化为学习雷锋精神搭建了广阔的平台。
具体来说,可以把学习雷锋融入校园文化活动的各个环节,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向高校师生输送雷锋精神的价值观,于无形中规范和影响高校师生的日常行为。
(二)学雷锋活动是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校园文化的作用就是提高高校师生的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而雷锋精神就正好有这些积极的育人作用,因此学习雷锋活动是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体而言,雷锋精神给高校校园文化带来的积极作用有以下五个方面:
1.雷锋精神的陶冶作用。
上文已经谈到,雷锋精神的内涵十分丰富。
如果将雷锋精神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之中,这有利于高校师生直接学习和体验雷锋的精神价值,进而影响和陶冶自己的情操。
雷锋精神通过校园文化这样一种载体,实现了一种价值渗透,于潜移默化中教导了师生,提高了他们的素质,强化了他们的内心,使他们在思想上和党保持一致,坚定自己忠于党和社会主义的信念。
2.雷锋精神的导向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雷锋时刻用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因此把雷锋精神融入高校校园文化,也就是把雷锋作为高校师生行为准则的标杆,激励师生像雷锋学习,时刻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把雷锋精神作为自己的价值导向和追求。
这样一来,师生的行为准则就不再是空洞的条例,而是变成了具体鲜活的学习典型,有助于高校师生道德素质的提高。
3.雷锋精神的凝聚作用。
雷锋精神的出发点是以集体利益为首,坚持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坚持对党和社会主义忠诚。
因此,将高校校园文化同雷锋精神结合,就是号召高校师生要凝聚在一起,把集体利益放在前,个人利益放在后,大家齐心协力,共同为集体建设添砖加瓦,做出自己的贡献。
4.雷锋精神的教育作用。
雷锋精神以一种感性力量的存在,在高校校园内影响和教育着广大师生。
在当今社会背景下,只有努力把雷锋精神和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才能营造出更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才能在思想、道德和美的鉴赏力等方面教育广大师生,也才能促进广大师生追求和学习美好的事物,得到灵魂的洗礼和精神的升华。
5.雷锋精神的规范作用。
一方面,雷锋精神激励着高校广大师生不断向前、为集体利益而奋斗;另一方面,雷锋精神也约束着广大师生不能做有损于集体或他人利益的行为。
雷锋精神的这种规范作用虽然不具有强制性,但是却积极营造了良好的高校校园文化氛围,强化了师生的精神支撑,使之用自律方式来规范和要求自己。
三、用雷锋精神构建高校校园文化的途径。
雷锋精神使高校校园文化内容更加丰富,高校校园文化使雷锋精神得以深入人心,两者相互促进,相互依存。
因此,如何更好地将雷锋精神与高校校园文化相融合成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下文将从高校校园文化的物质层面、精神层面以及制度层面探讨这个问题。
高校校园物质文化指的是围绕着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实体文化,物质文化是有形的文化,如校园海报、校园报刊、校园广播等。
随着时代的发展,校园物质文化的形式也在不断变迁和丰富,学生对高校校园物质文化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因此,高校校园物质文化的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
无论如何,高校校园物质文化创新的基础前提必须是有助于大学生素质的发展和提高。
如为了提高雷锋精神对大学生群体的吸引力,将雷锋故事与时下流行的'手机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相结合,用一种有趣的媒介形式传播雷锋精神,弘扬时代主旋律,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从宏观层面看,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引领着一所高校的基本走向,从微观层面看它往往体现在对师生思想方面的影响和塑造,精神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灵魂所在。
传播雷锋精神的目的就是为了在理想信念、意志品德等方面深层次地引导大学生。
因此,在实践高校校园精神文化相关活动时,要不断把时代最前沿的思想和内涵与雷锋精神相结合,赋予其新的含义。
如过去的雷锋精神包括助人为乐、义务劳动等内涵,结合新时代的时代背景,雷锋精神也可以向互助帮扶、心理服务等领域扩展。
只有这样,雷锋精神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以一种易于被当代大学师生接受的形式影响着广大师生,指导着他们的学习、工作和成长。
高校校园制度文化体现在维持学校得以正常运行的规章制度及体制等方面,它是学校师生和谐工作生活的基础和保障,同时也规范和约束着师生的行为举止,维持着学校良好的风气。
制度文化的实施力度比较强,因此把雷锋精神同高校制度文化相结合,一方面体现了雷锋精神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雷锋精神在高校校园的传播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在把雷锋精神与高校制度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要找好契机和结合点,制定出来的学习雷锋精神相关制度要规范化和人性化。
只有做到了规范化和人性化,制定出来的学习雷锋精神相关制度才能喜闻乐见,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四、结语。
雷锋精神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因此,把雷锋精神引入高校校园文化,不仅可以陶冶高校广大师生的情操、鼓励他们向善向上、在思想和行动上教育规范他们,而且能增强广大师生的凝聚力,使得他们在完善自我的同时,也时刻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共同为塑造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努力和奋斗。
[本文系2013年度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3skp07)]。
精选校园文化论文题目范文(17篇)篇十六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对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培养其高尚的道德品质是极为重要的能提高学生的活动能力掌握更多的生存与竞争能力,下面为大家分享了大学校园文化的论文,欢迎借鉴!
摘要:校园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的总称,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规章制度以及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的形成具有“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着归属感缺乏、功利思想偏重、课内外教学分离、重视程度不够等问题,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高校人才培养有积极意义,可以对学生起到提升自我教育能力、培养健全人格、增强道德认同、提升社会适应力和竞争能力等作用。
校园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的总称,以学生为主要对象,以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规章制度以及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等,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创造、改进、共享,传承学生们的理想信念,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弘扬民族的核心精神,在数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将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有机统一,形成独具特色的校园文明。
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和高等教育相结合的产物,是学校人文精神、校风学风和心理境界的综合体现。
从意识形态结构上看,可以将其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等。
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外在形象,是与校园文化主体相呼应的物质对象,包括整洁优美的校容校貌、实用美观的文化设施、生机盎然的树木花草、大方统一的师生服饰等。
校园制度文化是校园人互动交往、举止言行的准则,是校园文化活动的依据和准绳,有了规范和准则,校园人方能更好地自律自强,这对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长远的意义。
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人的意识形态和精神生活方式的总称,精神文化建设的重点是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体现在学校的文化传统,包括学校的校风、老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工作人员的作风、师生关系、上下级关系、同事关系等方面,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校园的重中之重。
校园行为文化是指师生员工们在教学、工作、生活、文体活动、人际交往中的作为,教师为人师表、传道受业,学生尊师重道、明德至善,工勤人员恪尽职守、敬业奉献,共同为和谐校园建设贡献力量。
校园文化是一种环境力量,是集体智慧的力量,是学校办学实力的一种体现,更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
社会主流文化意识的形成离不开特定的文化氛围,与文化品格的价值评判标准息息相关。
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一条主线就是要建设特有的校园文明,形成一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取向的评判准则,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沐浴着精神文化的阳光雨露,汲取集体的智慧养分,积累丰富的经验财富,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这些是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弥足珍贵。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那么教育就不能再走应试教育的老路,而必须注重学生德、智、体等素质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从而顺利成长成才。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与课堂教育并行,肩负着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科学研究能力、职业道德修养和社会竞争力的重任,在教育改革发展进程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换言之,高校校园文化在学校教育、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中都占有重要地位,中国校园文化建设的质量关系着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民族素质的提高,高校需要坚定理想信念,满怀憧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改革之路上努力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贡献力量。
三、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诸多问题,这与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很不协调,必须从自身特点和实际需要出发,突破现有校园文化建设的瓶颈,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一)精神文明建设不足,学生归属感缺乏归属感是个人被他人或所在群体认知、认可与接纳的一种内心感受。
大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校园中度过的,校园是否有家的感觉对他们而言非常重要。
大学生是校园文化的主体,如果对校园缺乏归属感,就会缺乏学习热情,导致社会责任感缺失,必然影响其成长和成才。
大学生所需要的归属感,不仅在于高楼大厦和门庭石训,更在于一种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可以引领他们朝气蓬勃、奋发有为,引导他们认识自我、自我创造,让他们在沉稳厚重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强化主人翁意识,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文化导向功能弱化,功利性思想偏重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在校大学生的思想中最关注的还是成绩,而课堂教学是以文化知识为主,知识面相对较窄,且缺乏文化熏陶,人文教育功能弱化,必然难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容易受到社会上非主流文化的影响,而且大学生应付学业的功利化思想根深蒂固,只学习考试内容,对其他的毫无兴趣,致使他们对校园文化活动重视不够,全面素质培养、个性发展空间受限。
(三)课内外教学分离,过度依赖思想政治教育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国高等教育存在着严重的课内外教学分离的问题,因此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文化积淀不够、历史视野和世界视域相对狭窄的问题。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支撑,是与课堂教育相并行的教育途径,大学生在校期间参与校园文化学习、人际交流、生活交往都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他们向社会人过渡的重要过程。
而今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发起、组织和实施,单纯地依靠思想政治教育的力量,而思政教育工作头绪众多,顾此失彼,且拘泥于事务性工作,文化活动常流于形式,难以提升大学生的思想境界。
(四)资金投入不足,高校校园文化发展相对滞后由于管理体制的局限性,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往往缺少抓手,资金投入不足,制度管理形同虚设,一些文体活动因为宣传力度不够,导致实际参与人数较少,影响力不够,延续性缺乏;一些文化活动往往虎头蛇尾,缺少经验总结,昙花一现后便无人问津,效果反馈难以落实到实处,教育效果也不明显。
制度管理和资金投入等问题凸显,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滞后于国家教育事业前进的步伐,必须引起重视,并从根源上寻找原因,切实解决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实际问题。
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意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的重点工程,是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路径之一,在学生全面素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有利于促进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其自我教育能力中国的学校教育历来重视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而优秀的校园文化必将有助于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提高。
高校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化被动为主动,提高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成长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将僵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转化为潜移默化式的文化熏陶,发挥校园文化的寓教于乐功能,增强师生们的文化创造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实到实处。
(二)有利于健全学生人格,促使其形成良好品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学生社会化教育的“隐形课程”,是学生形成优良人格品质的重要教育力量。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不单只是能看到的外部环境,更重要的'是其文化引导的精神内涵。
学生在特有的文化氛围中学习深造、生活交际,自然接受集体意识和主流文化的引导、感染和熏陶,这本身就是一个社会化蜕变过程,在感受体验和实践锻炼中形成与集体意识、主流文化相一致的人格品质,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传播中国价值观念,增强师生们的凝聚力,共建和谐校园。
(三)有利于规范大学生的言行举止,促进其素质的全面提升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可以反映出他的素质、教养和性格。
大学生具有较高的道德修养、文化素质、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其价值取向、理想情操、道德判断、行为规范等,都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素质和形象。
置身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园地,大学生们参与到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来,接受先进校园文化的影响,获得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形成与国家教育相一致的是非观念,推进校园文化向健康、繁荣的方向发展。
(四)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认同感,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认同感,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初衷不谋而合。
高校校园文化中所倡导的道德标准、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更加容易为大学生们所认同,从而使他们自觉地调整自己的心态,遵纪守法,并逐渐内化为自己的信念,从而约束自己的言行,与同学、老师、社会和谐共处。
高校校园文化在培养大学生道德认同感的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建立良好的社会人际关系,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和职业竞争力。
(五)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其社会竞争能力高校教育当以提高大学生社会竞争力为目标,以创新教育为重点,辅以人文教育,全方位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能力和人际沟通协调能力。
高校应举办形式多样、富有意义的校园文化活动,在活动中鼓励大学生拓展视野,积极实践,勇于创新,敢为人先,以此来挖掘大学生的潜力,增长其才干,培养其创新意识,造就具有社会竞争力的人才。
综上所述,高校校园文化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紧迫任务。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诸如归属感缺乏、功利性偏重、资源投入不足、发展相对滞后等,必须得到逐步的改善。高校应加大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投入,积极推进“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和实践教育并驾齐驱,重视培养大学生的世界视域和爱国情怀。
参考文献。
[1]邵焕举。“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南京:南京财经大学,.
精选校园文化论文题目范文(17篇)篇十七
校园文化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性文化活动。习**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更加注重以文化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作为学校的“隐形课堂”,校园文化活动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高质量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不仅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凝聚力和集体感,也有利于学生品质的形成、人格的完善、能力的培养,因此如何有效组织和开展校园文化活动非常重要。
一、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的功能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青年学生是富有创造力和个性化的群体,良好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为学生个性自由发展提供实践平台。多样化的校园活动结合培养正确人生观、高度责任感、集体荣誉感、敏锐观察力、健康心理品质、高尚道德修养,有利于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获得丰富情绪体验和主题思想教育,使他们心情放松、朝气蓬勃、勇于展现、敢于拼搏、身心健康地成长发展。同时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和开展需要周密计划和认真落实,为学生提高自身创新能力、组织能力、社会能力、表达能力等提供了途径,从而在学习活动主题教育的过程中增强综合素质能力,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和组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平台和空间。
(二)有利于推动高校素质教育的发展。
校园文化活动是学校学生素质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实践载体,组织开展文化活动要与学校素质育人内容进行有机融合。高校素质教育包括:知识素质、思想素质、心理素质、道德修养、意志品质、文明习惯等内容,积极鼓励和推动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和提高。通过多样化文化活动调动专业老师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注重开展素质教育,不仅是21世纪时代发展对加强素质教育的诉求,也是打破传统教育模式开创素质教育新局面的重要途径。高校在设计和开展文化活动时要将德育的功能作为活动的基础,校园文化活动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了多元化平台,对于推动素质教育有效落实和完善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有利于营造高校文化氛围的建设。
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包括了高校物质、高校精神和高校制度的建设,优质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推动校园文化的建设,营造积极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树立完整的校园文化形象。校园文化是一所高校发展的灵魂,可以陶冶学生情操、提高文明素质、凝聚学校人心、增进师生情谊、展示学校形象。校园文化氛围不仅对学校学生道德素养的培养、综合素质的提升、学习视野的拓宽具有深远的意义,也对学校师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并激励师生进行不断的反思和不断的超越,始终保持校园文化的生机与魅力。
二、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的主要流程。
(一)校园活动的主题教育和方案设计。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在确定主题和实施过程中应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明确活动开展应遵循的教育目的和基本设计原则,校园文化活动不应流于形式,而应把教育育人和管理育人等思想政治教育思想贯彻其中,重视文化活动的教育功能,科学设计和安排内容丰富、形式新颖、主题鲜明的思想政治、学术科技、文娱体育等文化活动,使学生在其中自觉自愿接受教育。好的活动策划方案是活动有效开展的基础,校园文化活动主题、形式、基本程序都需要在设计方案中体现。活动设计主要注意从思路创新、主题创新、模式创新、资源获取方式创新四个方面进行,集思广益策划活动方案,了解学生的兴趣点,把握学生发展需求,并及时召开活动设计交流会议,讨论活动可行性、实用性、影响性。在确认活动可行性后,初拟文化活动方案并上报领导批准。
(二)校园活动的前期准备和有序开展。
待文化活动设计方案经过审批后,需要更加详细地考虑活动各方面的细节,比如活动需要的场地、物力、人力等等,活动负责人要从活动组织人员、参加活动老师、参加活动学生三个方面细致考虑细节,形成相应的活动注意事项文档,同时发给各个部门讨论并对具体分配做详细说明,避免细节问题的遗漏。为更好发挥文化活动的效果,需要做好前期宣传工作,前期宣传工作应该在活动开展及时举行,充分发挥网络平台从多方面进行宣传,通过宣传海报、横幅标语、学校网站、qq群、微信推送等渠道进行前期宣传。协助活动开展的学生干部在前期宣传过程中应负起责任,有针对性组织更多的同学参与到活动中。文化活动正式开展前,相关人员应提前到场准备,落实相关场地和道具的准备情况,确保所有用到的道具设备齐全。提前根据“活动方案”做好相应准备工作,组织参加同学有序入场,对来宾做好接待工作,尽量给学生和来宾一种归属感。活动开展过程中所有负责人员应随时待命,随时准备处理好突发事件。活动结束后,组织好学生和嘉宾有序离场并收拾好现场道具设备。
(三)校园活动的新闻报道和及时总结。
文化活动结束的`同时应尽快做好相应的新闻报道,如投稿相关网站、广播台、微信平台、校报校刊等,提高活动宣传效果扩大活动影响力,注意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即时性、广泛性。在活动结束后应对活动进行及时总结,分析开展活动过程中的细节、活动的质量、活动过程的事项、欠缺的地方、哪方面取得了成效等,总结出优缺点,形成活动文档,与大家讨论交流,并可以作为下次活动的参考。要做好相关文件的归档工作,以供日后查找和参考,归档内容应当包括策划文档、细节文档、预算清单、通知、报名表、活动方案、前期报道、后期报道、活动总结、结算清单等等,并归入相应的系列活动档案当中,推动类似校园文化活动的常态化和可持续化开展。
三、高校文化活动的建设建议和优化策略。
(一)培养文化品牌,提升校园文化活动内涵建设。
在信息化发展新阶段,新兴信息传播手段的异军突起和不断扩大,对校园文化氛围和校园活动开展产生很大影响,培养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对于提升校园文化活动内涵建设、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意识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注重培养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应将校园文化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无形转变为品牌建设的有形,打造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品牌,既有利于对大学无形资源和有形资源进行整合使资源发挥更大的效益,也有利于推进校园文化活动项目的运行开展。同时也要树立师生共建校园文化活动品牌的意识,培养师生对校园文化活动品牌的认同感,充分挖掘师生积极性和主人翁精神,广泛发动师生积极参与到文化品牌的培育和建设中,在师生共同的促进下逐步推进校园文化活动向品牌化发展,提升校园文化活动的内涵和深度,形成文化活动独特的文化意识和文化品格。
(二)注重形式创新,坚持校园文化活动与时俱进。
坚持校园文化活动与时俱进和形式创新,在活动目标切实可行的前提下,不断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充分发挥信息化手段的有效促进作用,与时俱进开发校园活动网络信息平台,丰富网络文化活动形式。关注发掘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热点内容,开展有吸引力容易接受的活动形式,加强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的引导教育,扩大校园文化活动的关注度和影响力。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主的群体性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应激发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勇于突破和创新,发挥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充满未知性的他们不满足于简单的、乏味的、传统的活动形式,而是希望自己动脑筋想办法,培养创新精神,创造崭新的活动形式和文化价值以适应新时期发展的需求。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意义在于师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重视素质精神、探索校园文化、自我管理教育,在开展文化活动中发挥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
(三)提高价值导向,健全校园文化活动规范管理。
在积极践行文化活动育人的目标下,文化活动主题要符合文化历史传承和时代创新要求,牢固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校园文化活动目标与学校育人培养工作相融合,激发专业教师指导校园文化活动的热情,充分调动校内各部门的积极性,推动各部门协同配合的活动机制,以达到实践活动育人功能最大化发挥。完善校园文化活动各项规范管理是保证校园文化活动发挥育人功能的前提和保障,建立健全校园文化活动的常态化和规范化,有助于体现文化活动推广性、积极性和可持续发展性。围绕育人工作目标和正确价值导向,制订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的项目策划以及对应的具体措施和规范制度,完善校园文化活动经验的及时总结以及对应的评价体系和反馈机制等,各项管理制度的健全完善将为优化校园文化活动组织开展和育人功能提供支撑和保障。
参考文献:
[6]张楠,孔春雷,唐茜.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组织现状分析[j].新西部(理论版),,(19):118+124.
[7]谭诚.如何组织和开展好校园文化活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