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模板可以帮助教师规范教学过程,确保教学内容的全面和合理。随着教学经验的积累,小编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教案模板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专业小学数学认识负数说课稿范文(18篇)篇一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认识方向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认识方向》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本单元内容经常出现在学生的生活经历中,是培养他们空间观念的好素材,但在过去的教材中很少出现。本课是第一教时,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会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辨认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认识8个方向的位置关系,也就是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自己的方向板,进而使学生学会在实际生活中依据判断出的一个方向,辨认其它的七个方向,但这些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还是有较大难度的。因为二年级学生的推理思维能力较弱,方向感不强,抽象的方向知识对于他们来说,很难理解掌握。
2、引导学生有效地利用自身的生活经验,认识并理解方位知识;
3、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课的重点时使学生认识东南等4个方向,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七个方向。难点是在具体情境中以不同物体为参照物来辨别方向。
1、从学生经验出发,探索新知。
3、发挥主动性,突破难点。
4、回归生活,应用提高。
1、从学生经验出发,探索新知。
小学数学应该是生活中的数学,生活化、活动化的问题情境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和问题意识,使学生产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积极心态。虽然学生以前没学过东南这4个新方向,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对这些方向已有所了解,因此,我以包场一些单位为背景图,从说说各单位在十字路口的位置关系出发,让学生尝试发现东南这4个方向;在此基础上,我抓住一个方向,在演示、讨论的过程中完善学生对新方向的认识,在他们头脑中建立初步的方向框架。
3、发挥主动性,突破难点:
本课的难点是在具体情境中以不同物体为参照物来辨别方向。为了突破难点,我将方向板再次使用。我并没有直接将方法教给学生,而是先让他们讨论解决,当一部分学生讨论后仍觉困难,我随之指出方向板可以帮助我们。这样学生可能会走一些弯路,但我觉得只有在他们遇到困难时,心里才有一种寻求答案的动力,才会认真去掌握方法。因为学生差异,在之后的过程中,我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渐渐地,学生由扶着方向板过渡到在自己头脑里建立一个方向板。
4、回归生活,应用提高。
因为生活中的方向与平面图上的方向不相吻合,如何将平面图上的方向正确引入到生活中,这是一个关键。实际上学生在这点上差异较大,一部分学生对生活中的方向较熟悉,不需引导能顺利指出方向;另一部分学生要经过思考或借助工具,要老师扶一扶;个别学生难以辨别空间方向,要架着走。针对这些情况,我再次利用方向板,给各层次学生不同目标,自己能辨别的自主探索,要扶一扶的利用方向板,困难学生多给他锻炼几次,这样,保证了绝大多数学生将平面图上的方向顺利引入到空间中。
方向和平面方向的有机融合,体验数学的价值,提高了学生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还有下棋的游戏等练习。
促进学生的发展,必须关注学生发展的自主性,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强调学生发展中的体验和交往过程,使他们成为发展和变化的主体。这些正是我在这节课中的尝试和摸索。
专业小学数学认识负数说课稿范文(18篇)篇二
《圆的认识》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93页-94页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图形的认识和面积计算,以及对圆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从学习直线图形的知识,到学习曲线图形的知识,不论是内容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有所变化。教材通过对圆的研究,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同时,也渗透了曲线图形和直线图形的关系。这样不仅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从空间观念方面来说,进入了一新的领域。因此,通过对圆的认识,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为今后学习圆的周长、圆的面积、圆柱、圆锥等知识打好基础。教材通过圆的直径和半径以及它们的长度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认识圆的特征。在此基础上,使学生了解画圆的步骤和掌握画圆的方法,进一步加深对圆的认识。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圆,知道圆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和半径的相互关系,学会用圆规画圆。
2.过程与方法:通过直观教学和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能够理解并形成圆的概念,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并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3.情感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点:认识圆各部分名称及其特征,让学生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教学难点:理解“圆上”的概念,归纳圆的特征。
二、说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本节课我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主要运用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合作讨论、观察发现等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创设情景,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直观的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发现和掌握圆的特征。
三、说学法。
这节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主动探索、合作交流、观察发现,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创新意识。
1.圆形实物、直尺,圆规,圆形纸片等。
2.多媒体课件。
五、说教学程序。
这一节课,我们安排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寻找圆,欣赏圆。第二部分,感知圆,认识圆。第三部分,学画圆,探究圆。第四部分,巩固圆,拓展圆。
(一)寻找圆、欣赏圆。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节课,我们五年级数学组确定不需要任何花俏的东西来导课,只是让学生通过黑板、课件或桌面上的学具片等看到圆,直奔课题――圆。接着老师借助古希腊的一位数学家曾经说过的“在一切平面图形中,圆最美”这句话,带学生一起走进圆的世界(课堂),这样导课直接、简单、有效。
(二)感知圆、认识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活动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我们根据这一理念,设计了一个摸圆游戏,通过摸一摸,看一看,分一分,说一说,这样既能帮助学生回忆起我们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又能帮助学生从感官上体验圆和其它平面图形的区别,圆摸上去是弯弯的,学生对圆有了初步感知。接下来老师让学生对这些平面图形分类,要求分成两类,学生也很容易把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归为一类,把圆单独归为一类,再问问学生为什么这样分,实际上就是让学生对圆和其它平面图形进行比较,通过对比,学生能清楚地看到,第一类图形是由线段首尾连接所围成的,而圆是由曲线所围成的,形成正确表象――圆是一种平面上的曲线图形。
(三)学画圆、探究圆。
实践是认知的来源,孩子们的智慧,集中在手尖上,手是意识的培养者,是智慧的创造者。所以,我们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动手操作(画圆),自主学习(认识圆心、半径、直径)。
(2)由教师直观演示画圆,学生掌握圆规的使用方法后,安排学生第二次自由画圆。
(3)自学圆的各部分名称。
这部分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自学、交流、操作等活动,自主建构起对圆心,半径,直径等概念的理解,再通过交流反馈来及时检查自学的效果。最后老师引导学生在自己画出的圆里标出圆心,画一条半径和一条直径,并分别用字母o、r、d表示。
(4)实践出真知。在学生认识了圆心、半径、直径后,安排了一定练习来检验学生对新知的掌握情况。判断半径,认识直径。
第一幅的线段,两端都不和圆心、圆上相连,第二幅一端在圆心,另一端在圆内。第三幅图,一端在圆心,另一端在圆外。第四幅图是半径。学生在这四幅图的判断过程中,认识圆内、圆外、圆上的点,进一步明确半径的意义,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是半径,圆上有无数个点,圆的半径也有无数条。
2.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在探究圆内直径和半径之间的关系,以四人小组合作形式,通过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画一画的方法来探究:
(1)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
(2)在同一个圆里,半径的长度都相等吗?直径呢?
(3)同一个圆的直径和半径有什么关系?
(4)圆是轴对称图形吗?它有几条对称轴?
设计意图:在实物画圆时,让学生说出画圆的办法,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体现方法的多样化。从实物画圆到用圆规画圆这一过程,让学生感受用圆规画圆的普遍性,使方法得以优化。在学习圆各部分的名称时,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可以通过自学、交流、操作等活动,自主建构起对圆心,半径,直径等概念的理解。在研究圆的特征时,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掌握新知,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参与的意识。
(四)巩固圆、拓展圆。
我们安排了三个环节,第一,练习。第二,总结。第三,拓展。
及时的反馈练习,可以巩固新知,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设计练习,注意把知识性、趣味性、发展性有机结合,设计了三组练习。
练习后老师让学生说收获、提疑问。
学生回顾总结之后,出示了生活中美丽的圆让学生欣赏。
这样设计的意图是:前后呼应,通过回顾总结,对知识进行梳理,有助于学生逐步形成数学学习方法和经验;同时将“圆”再次回归生活,将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价值。
专业小学数学认识负数说课稿范文(18篇)篇三
学生在上册已经学习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初步认识了这些几何图形,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这些都是本课新知的支撑。本课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的特征,这部分内容是以后高年级学习习近平面图形特征的重要基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我认为本课所要达到的目标是: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观察长方体、正方体的一个面和圆柱的底面,以及用这些几何形体的面画图形等活动,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知道这些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图形,初步知道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经历描、找、说、围、画和玩的学习活动,使学生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对图形的空间想像能力。
情感目标: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与同学的交往、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从立体图形中分离出面,再从立体图形的表面抽象出平面图形,能正确说出三种图形的名称。
教学难点是如何辨认和区别长方形和正方形。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个魔术袋,你们猜老师带来了什么?
我从袋子里拿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猜一猜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然后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搭积木,使学生感到轻松有趣,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感受“面”从“体”得学生分小组活动。
小组汇报活动结果,教师根据汇报播放课件并板书名称。
(1)课件演示:从长方体分离出长方形的动态过程,然后把长方形贴在黑板上,并板书:长方形)。
(2)课件演示:从正方体分离出正方形的动态过程,然后把正方形贴在黑板上,并板书:正方形。
(3)课件演示:从圆柱体分离出圆的动态过程,然后把圆贴在黑板上,并板书:圆。
师:你们想和我们交朋友吗?生:想。
那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观察,我们和过去你们认识的物体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
小结:今天我们认识的图形都是平平的,它们都是物体的一个面。
2、用“体”描“形”
(2)学生动手操作画图形,电脑播放活泼轻快的音乐。
(3)小组交流,展示作品,学生互评。
3、分析与辨认。
(1)让学生说出各种图形的名称。
(2)找一找。
(3)在生活中,你在哪儿见过这些平面图形呢?请同组的小朋友相互说说。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利用课件揭示体和面的关系,同时设计了小组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体和面的关系。学生在操作活动“用“体”描“形””、“找一找”的过程中,人人参与,亲身经历,从体上抽象出面,再把这些面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过程,体现了数学来自生活的思想。
三、实践应用,拓展创新。
1、围一围。
(1)小组合作,在钉子板上围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并说说是怎样围的,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试着在钉子板上围一个圆。
反馈交流,使学生理解在钉子板不能围出圆,从而加深对圆的认识。
2、画一画。
(1)学生在格子纸上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2)小组对组员作品进行评价。
(3)全班交流,展示作品。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在钉子板上围一围,再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一画,使学生在围和画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四、总结评价。
1、评价本节课自己以及其他同学的表现。
2、师:今天我们认识了哪些图形?下面请小朋友闭上眼睛,在脑子里想想今天认识的图形。(学生闭眼想图形)。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学生可以评价自己或他人一节课的表现,互动评价,学生既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又可以共同体验成功,促进发展。让学生闭目想象所学的图形,是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发展空间观念的有效途径。
五、课外延伸,继续探索。
2、用一个长方体能画出几种不同的长方形呢?这个问题留给同学们课后去探索。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运用开放性的教学策略,体现了从课内向课外的开放,从书本向生活的开放,密切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本堂课的三个环节的教学就介绍完了,纵观全课,我的设计意图是:
1、注重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在实际情景中丰富学生对图形认识。
3、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给予适当的评价。在设计时,注重设计开放式的学习环节,给学生提供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注意师生、学生间的交流;组织适当的小组合作学习;注意引导学生在操作中思考。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专业小学数学认识负数说课稿范文(18篇)篇四
“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整数是单位“1”的叠加,而分数是单位“1”的均分,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是学生认识数的一次质的飞跃。
本节课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几分之一既是一个分数,又是一个分数单位,对以后认识几分之几、分数大小的比较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分数,能结合具体图形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会读写几分之一,能直观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几分之一的认识过程,体验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方法,获得数学学习的活动经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具体实例,感受到数由整数向分数的扩展,体会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会读写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理解分数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直观演示法、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五、教学具准备。
学具:每组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若干。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彩笔,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纸片,1分米长的线段,两分米长的绳子。
专业小学数学认识负数说课稿范文(18篇)篇五
1、教学内容:
2、教材简析:
圆是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也是最简单的曲线图形。学生已经对圆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圆形的物体,并通过观察使学生认识圆的形状。再指导学生独立完成画圆的操作过程,掌握圆的画法。经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掌握圆的特征。
3、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3)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想等数学活动过程认识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探索能力。
4、教学重点:会使用圆规画圆,知道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5、教学难点:用圆规画圆。
6、教学关键: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圆规,多进行实际操作练习。
二、学生分析。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空间观念比较薄弱,动手操作能力比较低;本校处在城乡结合处,家庭辅导能力较低,学生接受能力较差;学生的学习水平差距较大,小组合作意识不强,鉴于以前学习长、正方形等是直线平面图形,而圆是曲线平面图形,估计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方面会存在一些困难。
三、说教法学法。
1、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师要激活学生的先前经验,激发学习热情,让学生在经历、体验和运用中真正感悟知识。本节课我以学生亲自动手制作车轮为主线,在动手中引导学生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圆的特征,以及教学圆的画法时,有目的、有意识地安排了让学生画一画、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动手实践活动,启发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加讨论,用耳去辨析同学们的答案。
2、教学中理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淡化教师的主观影响,让学生自己在实践中产生问题意识,自己探究、尝试,修正错误,总结规律,从而主动获取知识。
3、本节课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主要运用操作、探究、讨论、发现等教学方法。学生的学法与教法相对应,让学生主动探索、主动交流、主动提问。通过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将演示、观察、操作、思维与语言表达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对圆有一个形象的感知。同时作用于学生的感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机会让他们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创新意识。
四、说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创设游乐场的.一个情境。
屏幕出示:五辆车,问:你最喜欢乘哪辆车?为什么喜欢乘这辆车?学生讨论、交流,
(车轮有长方形的、正方形的、平行四边形的、三角形的、圆形的)。
(设计意图:创设“游乐场乘车”这样一个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选择自己最喜欢乘的车,并说明喜欢的理由,使数学的内容充满人文色彩。在体现了社会性和时代感的同时,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及强烈的探究欲望生动活泼,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动手实践,发现新知。
1.做车轮(画圆)。
师:要做车轮,首先要做什么?(画圆)。
学生小组合作,任选工具画圆,再把圆剪下来。
师:你是怎样画这个圆的?学生介绍不同的画圆方法。
师:你是怎样用圆规来画圆的?你认为用圆规画圆时要注意什么?
师介绍圆规的结构及画法。
2.安车轴(认识圆心)。
师:车轴安装的地方我们把它看作一个点,那么车轴应装在哪里呢?学生装车轴。
圆规画圆时,针尖固定的一点。
不是圆规画圆的,怎样找车轴?学生介绍方法(多次折)。
师小结,屏幕显示:圆心o(圆中心的一点叫做圆心)。
3、装钢丝(认识半经):学生装钢丝。
投影出学生所画的钢丝,问:你是怎样安装这些钢丝的?它们都是怎样的线段?
师小结: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这样的线段你能画几条?你还有什么发现?(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所有半径的长度都相等)。
屏幕显示:半经r。学生判断。
问:你现在明白车轴为什么装在圆的中心了吗?(回应了引入的问题)。
4、认识直径:1)用学生剪出来的圆进行对折,让学生观察折痕有什么特点?懂得: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
2)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你能否发现直径有什么特征吗?为什么?
3)汇报:同一圆里,直径有无数条,长度都相等。
屏幕显示:直经d学生判断。
5、认识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师:刚才我们通过设计车轮,知道了圆内各部分的名称,那么你们还可以发现什么规律吗?
学生小组讨论(可以让学生在圆上画一画,量一量,比一比)。
出示板书:在同一个圆里,d=2r或r=1/2d。
现在假如要长途旅行,你要选择哪辆车?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做车轮、安车轴、装钢丝”等一系列开放性活动,变被动地“学数学”为主动地“做数学”。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中,学生掌握了数学的一些思想方法,理解了圆的基础知识,训练了一些基本技能。尤为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合作精神,体验了数学学习的快乐,让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
(三)、巩固练习。
1、第88页第一题。(学生回答后让他们再说说一些物体的哪一部分是圆。)。
2、填表。(让学生充分理解在同一个圆里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r(米)0.241.42。
专业小学数学认识负数说课稿范文(18篇)篇六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范文(通用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专业小学数学认识负数说课稿范文(18篇)篇七
1、说课的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课本第五册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第一教时“认识分数”及93页做一做。
2、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差异。学生初次学习分数会感到困难。分数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但“物体和图形的一半”却是学生所熟悉的,因此,本节课主要从学生所熟悉并感兴趣的现实经验出发,并通过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理解一些简单的分数的具体含义,让学生体会到分数来源于生活,而且是在“平均分”的情况下才能产生分数,给学生建立初步的分数概念,为进一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初步的基础。
3、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
(2)、能直观地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3)、沟通生活和数学的联系,感知生活中的数学。
4、教学内容的编排特点:
(1)、教材以“游乐园”的形式,呈现了本单元的基本学习内容,体现了在玩中认识数学以及人与生活、自然的有机联系。
(2)、“认识几分之一”通过两个学生分月饼的情境引入分数,使学生知道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这块月饼的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写作。利用迁移推想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3)、学生通过动手折出之分几一、创设学习情境,重视教学知识的操作性,让学生充分感知分数,并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5、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
理解只有平均分才能产生分数和认识几分之一是教学重点;感知分数的意义和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比较是教学难点;教学的关键是提供学生尽可能多的材料,通过学生折、玩、涂等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分数的'意义和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比较,重视学生的思维发展。
设计这节课主导思想是加强直观教学,降低认知难度,让学生在折一折、涂一涂、玩一玩中探索分数的意义,亲自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符合《新课标》中提出的:“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1、通过直观形象的图形、实物中认识“平均分”、进而感知分数的意义。
2、进行比较、动手实践中学习数学,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
1、活动引入,体会平均分。
2、主动探索,感悟新知。(从面到点)。
(1)认识几分之一:平均分——分母的意义——几分之一的意义——揭示课题。
(2)认识1/2:不同的图形用相同的分数表示。
3、利用学生资源(动手操作)比较分数的大小。
4、在生活中找分数,让学生体验分数来源与生活。
一、导入:(新课标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所以我在设计本节课时,从学生最熟悉的分苹果出发,让学生感知平均分)。
1、创设情境,聪聪和明明分6个苹果,怎么分?
生1:……。
2、师:这两种分法哪种最特别?为什么?(特出“平均分”)板书。
3、如果两个苹果分给2个人,怎么分?
生:每人一个。
4、出示一个苹果,分给俩人,能平均分吗?怎么分?
5、学生以圆为例动手操作,折出一样大,也就是平均分。(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
二、教学几分之一(大量感知把一样东西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一份的基础上再揭示分数,目的:传授程度减少,让学生自主探究)。
1、请选择信封里你喜欢的图形,折一折,分一分,你有哪些不同的分法。并把其中的一份涂上颜色。(生动手操作,师巡视了解情况)。
2、反馈:(把学生的作品贴在黑板上,并给它们编号。1/2有3个,1/3、1/4、1/8、1/6、1/16、1/32各一个,不平均分的2个)。
师:这些图形是不是平均分的?为什么?今天我们先来研究能平均分。
师:为什么认为这些是平均分的?(每一份分得一样多,就是平均分)。
3、观察一下这些平均分的分法有什么不一样?(1)(平均分的份数不同)。
(2)把平均分成……。
4、(根据第3问灵活提问,全部或有选择的)让学生说说图的意思。(如:把正方形平均分成n份,涂出了其中的一份)。
6、师:为什么这一份用1/2,那一分却用1/4呢?
生:平均分的份数不一样,它平均分成2份,它平均分成4份。
7、揭题:象这些1/2、1/3、1/8……我们都叫它为分数(板书:分数)。
8、举例:1/4就表示把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正方形的1/4。
空白部分还有几个1/4?
8、练习:(判断题)。
三、教学1/2(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小结:(能用1/2表示的这些图的共同点)把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都是它的1/2。
2、师:空白部分用哪个数来表示呢?为什么?
3、(再次强调意义)1/2表示什么?2表示什么?1表示什么?
选择一个分数说一说意义。
四、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1/2表示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2份,它的一份就比平均分成32份的一份大)。
板书:1/21/32。
2、猜想:1/2、1/8和1/32的大小。
板书:1/21/81/32。
3、自由选择两个分数比一比大小,你发现了什么?(分的份数越多,其中的一份就越小)。
4、说一个更小的分数。
五、生活中的分数(分数就在我们身边)看到这些东西你联想。
到几分之一?
a、用什么分数表示想到几分之一?
b、拓展练习。
专业小学数学认识负数说课稿范文(18篇)篇八
“分数的认识”一课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和教学流程等三个方面来进行论述。
1、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这套教材,分数这局部知识是分两次进行教学的。第一次是三年级的分数的初步认识,第二次是五年级的系统学习分数知识。《小学数学课程规范》中对第六册的要求是: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这一课是分数教学的起始课。它是同学已经掌握整数平均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分数的大小比较、分数的加减计算等知识的基础,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三年级的小同学来说,从认识整数发展到认识分数,是一次飞跃。儿童生活里没有这样的经验,而且表达方式也不相同,读数的方法也不相同。尤其是分数既表示一个量,又表示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小同学较难理解。
2、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以上分析和《课标》要求,拟订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结合具体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并会正确地读写分数,知道分数的各局部名称。
(2)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3)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同学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分数各局部的名称,初步掌握简单分数的写法和读法,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教学难点:理解分数的意义。
专业小学数学认识负数说课稿范文(18篇)篇九
学生在上册已经学习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初步认识了这些几何图形,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这些都是本课新知的支撑。本课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的特征,这部分内容是以后高年级学习习近平面图形特征的重要基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我认为本课所要达到的目标是: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观察长方体、正方体的一个面和圆柱的底面,以及用这些几何形体的面画图形等活动,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知道这些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图形,初步知道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经历描、找、说、围、画和玩的学习活动,使学生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对图形的空间想像能力。
情感目标: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与同学的交往、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从立体图形中分离出面,再从立体图形的表面抽象出平面图形,能正确说出三种图形的名称。
教学难点是如何辨认和区别长方形和正方形。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个魔术袋,你们猜老师带来了什么?
我从袋子里拿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猜一猜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然后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搭积木,使学生感到轻松有趣,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感受“面”从“体”得学生分小组活动。
小组汇报活动结果,教师根据汇报播放课件并板书名称。
(1)课件演示:从长方体分离出长方形的动态过程,然后把长方形贴在黑板上,并板书:长方形)。
(2)课件演示:从正方体分离出正方形的动态过程,然后把正方形贴在黑板上,并板书:正方形。
(3)课件演示:从圆柱体分离出圆的动态过程,然后把圆贴在黑板上,并板书:圆。
师:你们想和我们交朋友吗?生:想。
那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观察,我们和过去你们认识的物体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
小结:今天我们认识的图形都是平平的,它们都是物体的一个面。
2、用“体”描“形”
(2)学生动手操作画图形,电脑播放活泼轻快的音乐。
(3)小组交流,展示作品,学生互评。
3、分析与辨认。
(1)让学生说出各种图形的名称。
(2)找一找。
(3)在生活中,你在哪儿见过这些平面图形呢?请同组的小朋友相互说说。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利用课件揭示体和面的关系,同时设计了小组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体和面的关系。学生在操作活动“用“体”描“形””、“找一找”的过程中,人人参与,亲身经历,从体上抽象出面,再把这些面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过程,体现了数学来自生活的思想。
三、实践应用,拓展创新。
1、围一围。
(1)小组合作,在钉子板上围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并说说是怎样围的,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试着在钉子板上围一个圆。
反馈交流,使学生理解在钉子板不能围出圆,从而加深对圆的认识。
2、画一画。
(1)学生在格子纸上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2)小组对组员作品进行评价。
(3)全班交流,展示作品。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在钉子板上围一围,再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一画,使学生在围和画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四、总结评价。
1、评价本节课自己以及其他同学的表现。
2、师:今天我们认识了哪些图形?下面请小朋友闭上眼睛,在脑子里想想今天认识的图形。(学生闭眼想图形)。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学生可以评价自己或他人一节课的表现,互动评价,学生既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又可以共同体验成功,促进发展。让学生闭目想象所学的图形,是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发展空间观念的有效途径。
五、课外延伸,继续探索。
2、用一个长方体能画出几种不同的长方形呢?这个问题留给同学们课后去探索。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运用开放性的教学策略,体现了从课内向课外的开放,从书本向生活的开放,密切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本堂课的三个环节的教学就介绍完了,纵观全课,我的设计意图是:
1、注重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在实际情景中丰富学生对图形认识。
3、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给予适当的评价。在设计时,注重设计开放式的学习环节,给学生提供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注意师生、学生间的交流;组织适当的小组合作学习;注意引导学生在操作中思考。
专业小学数学认识负数说课稿范文(18篇)篇十
张老师本次给我们展示的是《认识负数》,整节课没有使用电脑,课堂上所使用的教具只有一支粉笔和一块黑板,可孩子们的表现却始终很精彩,甚至还有孩子敢大胆地反驳老师的观点,课堂上生生之间的对话、师生之间的对话体现得淋漓尽致。
听到这儿,没听过这节课的人肯定很想知道张老师的这节课到底是怎么上的。请听我一一说来:课一开始,张老师就直接切入主题,在黑板上板书了负数二字,问:“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要学什么?”紧接着张老师说:“生活中你找到负数了吗?”只听学生的回答丰富多彩,这下你肯定知道张老师在上这节课前是有备而来的,他让学生课前搜集了生活中的负数。正在学生得意于找到了这么多负数的时候,张老师话锋一转:“你们都了解负数了,不过光听你们说,我有点不相信,谁能来写一个?”学生轻松挑战了这一关,很快写出了几个负数,不过张老师的难题可不止这些,听,他又提了什么问题:“不光知道负数,还能写出来,真不错,不过要过我这一关可不是那么容易的。谁能告诉我这4个负数表示的含义?四人小组里先说一说。”
在学生小组合作时,张老师很注意巡视,他还及时捕捉到了学生形容负数含义的张牙舞爪的动作,并相机生成了新的.要求:“同学们的动作很丰富,那就请你们四人小组合作画一画,一人画,其他人提出修改意见。有的不会画没关系,可以选择你会画的去画。”张老师选择了几个学生的作品,让他们画在黑板上相应的负数下面,学生们画得很形象生动。
专业小学数学认识负数说课稿范文(18篇)篇十一
本课是一节概念教学课,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并形成概念,将枯燥的数学概念生动化、具体化,使学生易于接受呢?从肖老师的课堂上我有这么几点体会:
小学生认识一个事物、理解一个数学道理,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尽量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开始引入。这样,学生学起来就有兴趣,思考的积极性就会高。比如本课中温度计的度数、存折上的信息的引用,形象、直观的数学信息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使教学概念内化。
利用学生已掌握的旧知识讲授新概念,学生是容易接受的。苏霍姆林斯基说:“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本课教学中肖老师课前对学过的数的整理就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概念教学中,肖老师善于为学生创造条件,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思考、探求概念的含义,沿着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过程去掌握概念。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大大增强。比如课中例1到例3的教学中教师有梯度的设计,在逐步的感知理解的过程中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使概念内化。
课上肖老师把大量材料教给学生,经过学生们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抛弃事物和现象的非本质的东西,抓住事物和现象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概念。正因为是学生付出了脑力劳动而获取得到的,所以容易理解,记忆也牢固。再经过练习强化,使以内化的概念外化、提升。
以上只是我的一点简单的想法,在座的各位都是我的老师,还请批评指正。
专业小学数学认识负数说课稿范文(18篇)篇十二
教学目的:
1、借助数轴初步学会比较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
2、初步体会数轴上数的顺序,完成对数的结构的初步构建。
教学重、难点:负数与负数的比较。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读数,指出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85.6+0.9-+0-82。
2、如果+20%表示增加20%,那么-6%表示。
二、新授:
(一)教学例3:
1、怎样在数轴上表示数?(1、2、3、4、5、6、7)。
2、出示例3:
(1)提问你能在一条直线上表示他们运动后的情况吗?
(2)让学生确定好起点(原点)、方向和单位长度。学生画完交流。
(3)教师在黑板上话好直线,在相应的点上用小图片代表大树和学生,在问怎样用数表示这些学生和大树的相对位置关系?(让学生把直线上的点和正负数对应起来。
(4)学生回答,教师在相应点的下方标出对应的数,再让学生说说直线上其他几个点代表的数,让学生对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正负数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
(5)总结:我们可以像这样在直线上表示出正数、0和负数,像这样的直线我们叫数轴。
(6)引导学生观察:
a、从0起往右依次是?从0起往左依次是?你发现什么规律?
(7)练习:做一做的第1、2题。
(二)教学例4:
1、出示未来一周的天气情况,让学生把未来一周每天的最低气温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并比较他们的大小。
2、学生交流比较的方法。
3、通过小精灵的话,引出利用数轴比较数的大小规定: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4、再让学生进行比较,利用学生的具体比较来说明“-8在-6的左边,所以-8〈-6”
5、再通过让另一学生比较“8〉6,但是-8〈-6”,使学生初步体会两负数比较大小时,绝对值大的负数反而小。
6、总结:负数比0小,所有的负数都在0的左边,也就是负数都比0小,而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
7、练习:做一做第3题。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一第4、5题。
2、练习一第6题。
3、某日傍晚,黄山的气温由上午的零上2摄氏度下降了7摄氏度,这天傍晚黄山的气温是摄氏度。
四、全课总结。
(1)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2)负数比0小,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
第二课教学反思:
许多教师认为“负数”这个单元的内容很简单,不需要花过多精力学生就能基本能掌握。可如果深入钻研教材,其实会发现还有不少值得挖掘的内容可以向学生补充介绍。
例3——两个不同层面的拓展:
1、在数轴上表示数要求的拓展。
数轴除了可以表示整数,还可以表示小数和分数。教材例3只表示出正、负整数,最后一个自然段要求学生表示出—1.5。建议此处教师补充要求学生表示出“+1.5”的位置,因为这样便于对比发现两个数离原点的距离相等,只不过分别在0的左右两端,渗透+1.5和—1.5绝对值相等。
同时,还应补充在数轴上表示分数,如—1/3、—3/2等,提升学生数形结合能力,为例4的教学打下夯实的基础。
2、渗透负数加减法。
教材中所呈现的数轴可以充分加以应用,如可补充提问:在“—2”位置的同学如果接着向西走1米,将会到达数轴什么位置?如果是向东走1米呢?如果他从“—2”的位置要走到“—4”,应该如何运动?如果他想从“—2”的位置到达“+3”,又该如何运动?其实,这些问题就是解决—2—1;2+1;—4—(—2);3—(—2)等于几,这样的设计对于学生初中进一步学习代数知识是极为有利的。
例4——薄书读厚、厚书读薄。
薄书读厚——负数大小比较的三种类型(正数和负数、0和负数、负数和负数)。
例4教材只提出一个大的问题“比较它们的大小”,这些数的大小比较可以分为几类?每类比较又有什么方法,教材则没有明确标明。所以教学中,当学生明确数轴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基础上,我还挖掘了三种不同类型,一一请学生介绍比较方法,将薄书读厚。
将厚书读薄——无论哪种类型,比较方法万变不离其宗。
无论哪种比较方法,最终都可回归到“数轴上左边的数比右边的数小。”即使有学生在比较—8和—6大小时是用“86,所以—8—6”来阐述其原因,其实也与数轴相关。因为当绝对值越大时,表示离原点的距离越远,那么在数轴上表示的点也就在原点左边越远,数也就越小。所以,抓住精髓就能以不变应万变。
在此,我还补充了—3/7和—2/5比较大小的练习,提升学生灵活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专业小学数学认识负数说课稿范文(18篇)篇十三
1、创设有趣具有挑战性的生活情境和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课堂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而给予她火种的一个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本节课老师一上课就抛出了一个思维价值很高的问题:请同学生帮助记录售草莓赚钱的情况,在记录的过程中,出现低于成本价格的情况,根据学生多种记录方法的展示,引出要认识的负数;在新知识出现后,教师没有急于展开对新知的学习,而是提出“关于负数,你想学习有关它的那些知识?从而调动了学生以往对整数、小数、分数的研究的经验,提出了想学习负数的意义,读写法,比数大小,从而使学生在一种积极,主动的情感下开始了对新知的探究。
2、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认识负数,理解在具体情境中的意义。
教师通过对零上温度零下温度以及零度的表示方法的对比和区分,使学生初步感受到可以用数学的方法清楚、简便地表示并区分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数量,利用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教师组织学生小组交流学习,请学生讲讲自己找到负数表示的意义。相互学习,自我感悟,丰富了对负数的感性认识,在生活中的应用都有了深刻的体验。
3、回归“生活实践”,提高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既然负数是生活中发现的,那么我们就应该“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在练习环节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生活中的信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自己身边的问题,使练习变的既有趣又有用。教师通过基础性练习,形成性练习,拓展性练习的`训练,使学生了解到处处都要用到负数,而且揭示出负数具有相反意义。
4、联系生活,在数学学习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通过学习讨论,学生认识负数后,老师带领学生一起了解负数的历史,从古代我国是最早认识负数的国家、到古代中国正数、负数的运用,学生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在问到你有什么感受时,学生为国家感到骄傲!老师也为了同学们在课堂上认识负数的精彩表现而感到骄傲。这样的学习多么有意义啊!原来数学上的好多知识都是为了我们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专业小学数学认识负数说课稿范文(18篇)篇十四
数是数学的精髓所在,它们像一个个小精灵,时隐时现。它们又个个都有身世之谜,一个数字就有好几个身份,自然数、质数、偶数、分数、小数……今天我们又在老师的带领下认识了数字里新大陆——负数。
在课堂上,我们首先认识了什么是负数。负数就是比“0”还小的数。然后又学习了正号和负号。正号通常用“+”来表示,负号一般用“-”来表示。
学好了知识,我就信心满满地走向生活来试验一下,看我所学的东西能不能被生活所接纳。
可是我到街上逛游了半天,也没有找到什么东西来配合我所学的知识。哎,英雄无用武之地呀!回家后,我一屁股坐在沙发上心里满是愤怒,哼,这么多东西都白学了,一点也用不上。我随手从桌上拿起一张报纸,天,谁知道这是猴年马月的报纸了,胡乱翻看着。没有想到,一段新闻还真给我提供了线索。
截至2011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利率下调0.9%,截至目前央行利率上升0.2%。
哈哈,天助我也。这不就是一对正数和负数吗?下调0.9%就可以写成-0.9%,上升0.2%就可以写成+0.2%,这对正负数找得真妙。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有了这个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有了这个开端,找其它的正负数也变得容易起来:我家一月收入3000元,就用+3000表示,支出3000元就用-3000表示;像银行里存1000元,就是+1000,取出300元,就是-300;工厂一月赚80万,就用+80万表示,亏损20万,就是-20万;拦河大坝水位上升两米就是+2,水位下降3米就是-3。
哈!简单的算了一下,看来正负数在生活中用处很大。
专业小学数学认识负数说课稿范文(18篇)篇十五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教材6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正负数(一),课本第74页例题及“试一试”,课本第75页“练一练”。
教材分析:
本专题是在四年级初步认识正负数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正数与负数是可以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正负可以互相抵消。教材创设了学生感兴趣的通过比赛计分看胜负的情境,而比赛胜负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教材正是借助这一情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负数的意义,认识负数的作用。在胜负的比较中,学生可以利用生活经验得出1和-1抵消,由此得出结果。
学情分析:
学生在四年级已经初步认识了正负数,知道了正负数是表示相反意义的量,会读写正负数,为本课的进一步体会正负数的意义,正负数的抵消,用正负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供了知识基础。
本班学生经过5年的数学学习,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概况能力,喜欢在合作中探究数学问题,能发现生活中的数学。但是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由于正负数是四年级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接触用正负数解决问题的机会不多,因而在遇到可以用正负数来解决数学问题时,学生不能及时运用这一知识来解决问题。
同时,相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表现欲望相对减弱。在教学中,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同伴交流学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知道正负可以相互抵消,会解决正负相差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
借助教材提供的情境,及学生喜欢的游戏进一步让学生去体会正负数的意义,认识负数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在课堂中开展同伴合作交流,使学生体验到合作学习、共同成功的收获与喜悦。
教学重、难点。
1、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2、知道正负数可以相互抵消,解决正负相差的问题。
教具准备。
学生每小组一张记录单,实物——挂面、课件。
教学过程: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现代社会要求学生必须终身学习,因此我将以学生的成就感为立足点,设计如下教学程序,提升学生自主探索和思考的学习能力。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上。
一上课我以学生熟悉的剪刀。石头。布的游戏入手,我选择这个游戏就是因为学位学生对这个游戏很熟悉,比较感兴趣。我立足在设计这个表格上,我们的目的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找到正确的记录方式,所以我在表格设计上力求简单,并且学生还要能够快速科学的用正负数来记录。所以我直接设计为得分,学生一看到这个词,就知道想办法用数来表示,他们可以根据经验找到用正负数来表示。
第三个环节: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有效手段,这里我设计了实例的练习题,主要是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现象,符合我们新课标理念,数学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
第一个练习,为什么使用挂面实物,而不是味精,因为现在的食品袋上已经没有这样的记录方式了,其实这袋面是过期的,主要是想让学生观察到生活中的现象,让他们切身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鼓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并且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让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的时候,我为什么在第一层次练习的时候就肯定用抵消的方法更容易计算,更加的简便与科学。主要是让差一点的学生在后面用抵消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时候有练习的机会。
第2个练习,教材75页试一试第二题,太空游戏时间表。也主要通过时事世博会来引入,也就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第3个练习,从学生熟悉的天气预报中如何计算温差入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解决正负相差的问题,并且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做到学以致用。
第四个环节,总结收获,反思提升。
1.我提出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我想借助这个问题来及时反馈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引导学生在总结上有提升。
2.。出示史料,进一步了解正负数的历史。目的是为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总之,学无止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努力地钻研教材,设计教法,力争使每一节数学课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这是我对于《正负数一》这一节课的设计与想法,其中不足之处还望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予以批评指正。
专业小学数学认识负数说课稿范文(18篇)篇十六
《认识负数》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时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自然数、并初步认识了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结合熟悉的生活情景,来初步认识负数。学习这部分内容,可以拓展学生的数概念,培养数感,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运用数学认识世界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本节课我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2、过程与方法目标)借助熟悉的`生活情境,在亲历与合作中,体会负数的意义,学会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相反意义的量。
3、(情感目标)感受正、负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结合史料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体会负数的意义,学会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相反意义的量。
(四)说教学理念: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只有在亲身经历或体验一种学习过程时,其聪明才智才能得以发挥出来。任何学习都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有这样一句话:听见了,忘记了;看见了,记住了;体验了,理解了。可见让学生感受数学、经历数学、体验数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佳方式。因此,这节课我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来完成本节课的学习。
(五)说教学具准备:温度计、课件。
(一)导入。
1、教师说出下面几句话,请学生一次说出与它相反意思的话。向上看,向前走200米电梯上升15层我在银行存入了500元。
2、认识温度计,让学生读一读温度计上的数。
(二)探求新知。
1、教学例1。
(1)根据例1的情况提问:零上16摄氏度用16摄氏度表示,那么零下16摄氏度可以怎样表示呢?学生讨论交流并汇报。
(2)思考:16摄氏度和—16摄氏度的意义是否相同?16摄氏度是零上16摄氏度,从而使学生体会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是以0摄氏度为基准的,是一对相反意义的量。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明确零上16摄氏度和零下16摄氏度的写法以及读法。
2、教学例2学生自学,理解存入和支出的含义及表示法。
3、初步归纳正数和负数。
首先要求把刚才所写下的数进行分类,通过学生间的交流使学生明白像+4、19、+8844这样的数都是正数,像—4、—11、—7、—155这样的数都是负数。
4、体会正数、负数与0的大小关系。
这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因此我充分利用具体的温度计和海平面的示意图,使学生体会“温度计是以0摄氏度为分界点,以上的温度用正数表示,以下的温度用负数表示。同样,以海平面为基准,海平面以上的高度用正数表示,海平面以下的用负数表示。”
启发学生思考:0是正数吗?0是负数吗?正数、负数和0比一比,他们的大小关系怎样?
从而得到结论: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所有正数都大于0,所有负数都小于0。
(三)回归生活,拓展应用-—应用负数。既然负数是生活中发现的,那么我们就应该“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在练习环节,我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生活中的信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自己身边的问题,我设计了三种练习:
1、基础性练习。做一做1和2,区分正数、负数,并能正确表示正数负数。
2、综合练习,完成书后练习一4———6。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正数和负数和0之间的关系。并能区分它们之间的大小。
3、拓展性练习。完成练习一3、7题。让学生体会负数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专业小学数学认识负数说课稿范文(18篇)篇十七
地位和作用:
负数的相关知识,是过去小学数学老教材里没有的内容。
新教材增选负数的知识
有两个目的:
一、负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比较多,学生在生活中经常看到负数,甚至使用负数。
二、适量知道一些负数的知识,扩展对整数的认识范围,能更好地理解自然数的意义,为进入初中的学习作了基本的铺垫。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系统地认识自然数、小数和分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负数的认识,使学生明白“数”不仅包括正的,还有负的,从而使学生对数的概念形成一个完善、系统的知识结构,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有理数意义的运算打下基础。
教学内容:
小学阶段只要求学生初步认识负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负数,初步建立负数的概念,会描述、辨认正负数,不出现负数数学定义。有关数轴的认识,只是让学生能在数轴上表示出正数、0和负数所对应的点。关于数的大小比较,只要能借助数轴来比较就可以。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结合熟悉的生活情境,理解负数、正数、零的意义及三者间的大小关系,并会正确的认、读、写。
3、初步认识数轴,在数轴上感受数序,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运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难点: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并能对三者初步进行大小比较。
易错点:
1、认读温度计和比较零下温度的高低。首先,借助多媒体课件“化静为动”的优势,学生清楚地看到了温度计上酒精柱的变化过程,再通过引导学生观察酒精柱所处的高低位置,引发了学生对温度进行比较的思考,也为接下来的两个零下温度的比较奠定了必要的知识基础。
最后概括出:两个零下温度的比较,负号后面的数越大,温度反而越低。
2、认识数轴也是易错点。利用温度计教具的优势,将温度计横着放,告诉学生这就像一条数轴,中间是0,让学生说出负数在0的哪边,正数在0的哪边。这样,学生能形象的通过温度计教具,深刻地理解正数、0、负数三者之间的关系。
专业小学数学认识负数说课稿范文(18篇)篇十八
今天我听了负数的认识这节课,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的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结合负数的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情感和数学态度。教学重点是理解负数的意义。教学难点是理解负数的意义及0的内涵。
本节课的授课教师能抓住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以学生为本,以问题为线索,以启发诱导为主,以拓展为目标,通过课前调查,积累和多媒体辅助教学,使课堂教学取得了较好效果。
该教师上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以启发诱导为活动方法,较好突出了数学课教学的特点,小学数学教学目标是要改变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解决数学问题,本节课教学,课前让学生调查一些有关于正负数的资料,在上课时,教师让学生出示自己所搜集的材料,并讲出所搜集数据所表示的意义,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出课题,并出示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这几个问题去学习,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得到动手动脑参与的情景。但这样教法对好的班较容易作到,对我们乡村小学就很难作到。
二、在教学行为上,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老师不但创造性地把握教材,还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了拓展,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三、本堂课的教学教师作为一个组织者,参与者,提供材料的角色,与学生一起学数学,两个探究活动都围绕问题一一交流解答,提高学生的兴趣,在老师的启发下,探究获得信息,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体现了新课程中自立、合作、探究的学习原则。
听了这节课我感受到在数学课的教学中,只要老师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材料,创造一个自由发挥的机会和空间,学生的创新意识,自主探究能力和方法就会得到了不同程度培养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