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是对自己学习和工作中心理和情感状态的总结,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和心态。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得体会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方面的启示和帮助。
专业科学的历程心得体会(模板15篇)篇一
听科学是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方式,也是学习科学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在听取科学讲座或参加科学实验时,我们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取到大量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技能。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一下“听科学”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有目的的听科学。
在听科学时,我们应该有一个具体的学习目标。我们可以事先做好相关的准备,包括阅读相关科学材料、了解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常用术语、准备一些问题并在听讲过程中逐渐解答这些问题等。有了具体的学习目标和相关的准备,我们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听科学,提高听讲效果,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所学的知识。
第三段:主动思考和提问。
在听科学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保持思考的状态,并结合自己的专业领域和兴趣爱好,积极提问和交流。这样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发现新的问题和挑战,并且更好地掌握学习方法,促进学术和技术的发展。因此,我们应该注重主动学习和主动思考,不怕犯错,勇于提出问题和自己的见解,并积极和其他学生或专家互动交流。
第四段:实践和探索。
听科学不仅是获取理论知识,还包括实践和探索。通过科学实验或实际操作,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科学知识,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挑战。实践和探索也是学习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更好地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五段:结论。
听科学是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一个愉快和充实的过程。在听科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注重主动思考和提问,加强实践和探索等方面。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并为解决实际问题做出贡献。因此,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们应该继续注重听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并不断探索和创新,从而更好地发挥科技作用,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专业科学的历程心得体会(模板15篇)篇二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科学的历程》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最近,我读了《科学的历程》这本是,这是一本关于科学史的书籍,作为科学迷的我,非常的喜欢《科学的历程》。
《科学的历程》表现出了两种编史方法的融合。一方面,吴国盛集纳了传统的科学史史料,在很多问题上延续了传统科学史的叙述方式。另一方面,吴国盛对很多问题的叙述又表现出自己的见解。这就可以使普通读者既可以了解作为大众语境之下的科学史,又可以看到吴国盛这位导游所发现的独特景观。
本书最大的特点,是既有深刻的理论分析,又有激情的描绘。因为作者的学术研究横跨科学哲学和科学史两大领域,因此也注定了本书的一些特点。在对一些历史事件描述时,既能让读者钻进去,又能让你走出来,对有些问题进行了适度反思。比如在谈到18世纪英国产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时,除了对纺织、蒸汽机的'发明进行了一番描述外,作者认为“工业革命基本上是在与理论科学无关的情况下发生的,但却马上带动了相应学科的发展。科学自此越来越面向实用技术,并形成了科学—技术相互加速发展的循环机制”。阅读此书有点像登山时找到一位高水平的导游,在引领你看景的同时,还能陪你谈古论今,思考原由。
本书还有两个令同行刮目、让读者感激的优点:一是插图丰富,并且随文在版面周边出现。这样能使所叙述的历史事件更加生动、直观、亲切,关键是能使读者有一个想象空间和印象,并长留在他的脑海中。二是这次第二版作者弥补了初版的缺陷,下大气力补充了注释、参考文献及索引,这一部分做得非常到位。比如参考文献第十条,作者把近20年国际和国内出版的科学史书籍进行了系列点评,内容既涉及综合史,也有分科史;既谈到内史,也包含外史,洋洋三千字,大有纵论的架势。人名索引都有中英文对照,这样读者如果想进一步研究的话,可通过索引和参考文献查找更详细的资料。
吴国盛在本书中一直强调现代科学正处在十字路口上,科学的未来如何,人类的未来如何,是一个应该引起现代人反思的问题。在本书最后一章,他对科学进行了一定的反思,认为在科学成功的背后,我们必须注意到潜在的危险;人类通过大规模开发大自然,虽然掌握了更高的能量,有了一定的支配自然的能力,但也可能动摇人类生存的根基。
无论如何,吴国盛并不反科学——他有什么必要要反科学?吴国盛并不认为科学不好,而是希望科学能更好、更人性。至于来自各方面的批评,如果作为科学传播或科普出版的理论争鸣,当然也不无益处。尽管有些争论其实不是学术问题,而是心理问题或情绪问题。究竟那种科学传播形式读者更喜欢、能更好地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科学的历程》可能给出了一个答案。因为亲近科学的最好途径,可能就是从了解她的历史开始。
《科学的历程》是一本真正精彩的书,值得我们每个人都去看。
专业科学的历程心得体会(模板15篇)篇三
科学史对于笔者而言是一个一直以来无所顾及但始终希望系统了解的领域,欣闻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新版的《科学的历程》问世,便毫不犹豫取来拜读。
吴国盛教授的此本著作,其知识的权威性系统性以及写作语言的朴实平易已经无需赘言,其本身的翻印次数与发行数量就是受众认同的一个极好的指标。此次新版的问世,距原作首度发行已有,此期间对于科学史史料的发掘及固有观点的纠正,作者已经在书中予以清晰的阐明,是为对此部经典著作的补充与完善。
作为一名对科学发展抱有好奇,并具有一般科学常识的读者,作者开宗明义的论述就寄予笔者以醍醐灌顶之感。比如书中所论述的科学,“从严格意义上讲其实并非是一种普遍的人文现象,而更多的是根源于古希腊文明的西方传统。”(页48);而古希腊丰富的科学遗产主要体现在对自然的高度对象化与数理化,以及其思维过程中严密的逻辑系统。天文、医学、算学等学科虽然在各地区的古代文明中有所积累,虽然阿拉伯文明、中华文明在某些特定的历史时期曾因对自然的认识,对具体工具的发明有过突出的贡献。但不可否认西方的“科学”因其独特的优势和悠久的传统已经成为当代的主流,已经成为人们认识自然、改变生活的主要力量。了解这些,为我们借鉴他者,反省自身提供了好的途径。
本书以时间为序,各卷首以提纲的形式概括了相关时期科学发展的时代特征,其中又以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医学等学科的代表学者为主要书写对象,勾稽出一个个划时代的发现与学说。我们可以看到,科学在发展过程中是如何突破一个个“错误的权威”,人类是如何在古老的疑惑中迎来一个个清晰的答案。宗教思想与世俗权威一度扮演着不小的阻力,保守与偏执的思想即使在科学家群体、甚至创造了突破性进展的科学巨人心中亦深刻存在。我们亦可发现,早期的科学与技术的“社会地位”判若星辰,注重思辨与提倡实验这两项宝贵精神并非同时出现,直到近代,科学与技术才作为合力相互发展、促进,并深刻改变人们的认识空间与生活面貌。科学的生成机制、学术环境的营造更牵扯出了不同时期地区与国家间地域、语言、政治、经济等各方方面发展的样貌。
在获取知识之余,还要说明一下本书的一些遗憾。固然,丰富的插图对加深读者的感性认识比较有利,但近现代以来单一的科学家肖像罗列似乎没有太多的必要,反而有挤占篇幅的感觉。另一个可惜之处是并未见到本书后附的参考书目,虽然书中部分引文在页脚下方做了注释,作者在第二章论述科学史相关综述中对部分科学史的著作有些许回顾,但若将这些相关资料加以整理补充附于书后,想必以后为读者继续深度阅读将提供更大的便利。但瑕不掩瑜,最新版本的《科学的历程》是读者了解科学发展史很好的一本入门读物。
专业科学的历程心得体会(模板15篇)篇四
第一段:介绍骨科学的背景和意义(字数:100字)。
骨科学是研究人体骨骼系统的科学,对于人类健康和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研究和治疗骨骼系统的疾病和创伤,骨科学能够帮助人们恢复正常运动功能,减轻疼痛和不适,提高生活质量。我近期在一家骨科医院实习,的到了宝贵的学习和实践机会,提高了对骨科学的认识和理解。在此,我将分享我对骨科学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骨科科普知识的重要性(字数:200字)。
在骨科科普知识方面,我认识到其重要性。一方面,骨科科普知识可以帮助普通人了解自身骨骼系统的构造和功能,提高对日常生活中可能出现的骨骼问题的预防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例如,科普知识可以让人们了解正确的坐姿和站姿,避免长时间不良姿势对骨骼造成的伤害。另一方面,骨科科普知识还可以帮助人们了解骨科疾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及时就医和接受适当的治疗。所以,我们应该加强骨科科普,让更多人受益于骨科学的发展。
第三段:团队合作对骨科科研的重要性(字数:300字)。
在骨科实习中,我对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骨科医院,每位患者的疾病都需要由多个医生和专家共同参与诊断和治疗。在一个骨折的治疗中,骨科医生需要与影像科医生、疼痛科医生、康复科医生等其他专业人员合作,共同制定治疗方案和跟进患者的康复进程。只有通过团队合作,骨科医生才能提供全面的、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帮助患者尽快康复。因此,我深刻认识到团队合作对于骨科科研的重要性,同时也明白自身在团队中的沟通和合作能力的必要性。
第四段:骨科医生的责任与担当(字数:300字)。
在骨科实习过程中,我对骨科医生所背负的责任与担当有了更深入的认识。骨科医生事关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提供技术精湛的操作和全面的医疗服务。除此之外,骨科医生还需要关心患者的心理需求,给予他们安慰和支持。每个手术需要医生时刻保持专注和细心,确保手术的精确与安全。作为一名骨科医生,他们需要对自己所做的一切负责,尽心尽力为每一位患者提供最好的治疗。通过实习,我深入体会到了骨科医生的责任和担当,这也使我更加珍惜这个行业和职业。
第五段:未来的发展和期待(字数:200字)。
骨科学作为医学的重要分支,目前正不断发展并取得许多重要的成果。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医学的深入研究,相信骨科学的发展空间和前景也会越来越广阔。同时,我们也期待未来骨科医学的发展能够更加注重基础研究,改善骨科医学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提供更全面、个性化的专业服务。我们希望骨科科普能够普及到更多人,提高大众对骨骼健康的关注和重视。此外,我们也希望骨科医生能够在专业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提供更好的医疗保障,使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疗和关怀。
总结:骨科学对于人类的生活和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对骨科科普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我深刻认识到了它的重要性。同时,团队合作是骨科科研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骨科医生的责任和担当也让我敬畏和钦佩。展望未来,骨科学的发展空间和前景广阔,我们期待它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公众,提供更好的医疗保障。
专业科学的历程心得体会(模板15篇)篇五
骨科学是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人体骨骼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疾病等问题。骨骼系统是人体重要的支撑架构,与人体的运动、姿势、保护内脏器官等紧密相关。同时,骨科的研究和临床应用,对于改善人们的健康水平和提高生活质量也起到重要作用。通过学习和研究骨科学,我深切感受到其重要性,并从中获得了许多宝贵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病症的诊断及治疗。
在骨科学的学习过程中,我学到了许多病症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例如,脊柱侧凸是一种常见的骨科病症,临床上主要通过观察患者的姿势和X光片进行诊断。治疗方法包括矫正支具、物理治疗和手术等。通过了解这些病症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我们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提高生活质量。
第三段:外伤及骨折的处理。
在骨科学的学习中,外伤和骨折的处理也是重要的内容之一。骨折是指骨头的断裂,可以通过保守治疗或手术来修复。外伤是指人体受到的创伤,可以引起骨折、软组织损伤等。骨折和外伤的处理需要经验丰富的医生进行,我们在学习骨科学的过程中也需要仔细掌握处理的方法和原则,以便在实际工作中能更好地应对这些情况。
第四段:骨科手术的技术与进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骨科手术的技术也在不断地发展。传统的骨科手术在治愈骨折、联合和延长短的骨骼、改善关节功能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而现代的骨科手术则更加注重微创、精确和恢复功能的原则,如腰椎间盘置换术、关节镜手术等。学习骨科学让我认识到手术技术的重要性,并深切体会到骨科手术对患者的重要作用。
第五段:对健康与生活的影响。
骨科学对健康与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通过掌握骨科学的知识和技能,我们可以更好地预防和治疗骨科疾病,提高生活质量。同时,骨科学的发展也为人们提供了许多可能,如关节置换手术等,能够让患者恢复功能,重新参与到社会生活中。骨科学的研究和临床应用不仅加深了我们对于人体骨骼系统的认识,也为人们保持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总结:骨科学的学习让我深刻认识到人体骨骼系统的重要性,也让我了解到骨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此外,骨科手术的技术与进展对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学习骨科学,我们能够更好地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并为他人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骨科学的研究与临床应用不仅推动了医学的发展,也为改善人类的健康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
专业科学的历程心得体会(模板15篇)篇六
听科学是一种需要耐心和认真的学习方式。每个人在这个过程中都会有不同的体会和领悟。在我的学习过程中,我发现了几个比较重要的点,可以对我们的科学学习和生活有所帮助。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一些我个人的通过听科学获得的心得体会。
首先我想说的是,当我们通过听科学来学习科学时,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和深入地理解科学是如何工作的。我们可以了解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了解科学在解决一些现实世界的问题中所扮演的角色。而其他的学习方式,比如通过单纯的读书或者看报纸来了解科学的知识,很难给我们带来这样的全面和深入的了解。听科学可以提供更加直接和互动的方式,让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
第三段:科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我们也可以从科学中学到很多直接应用于我们日常生活的知识和技巧。听科学可以让我们了解到在日常生活中一些看似简单的事情背后的科学原理,比如在厨房里用什么材料来做什么样的菜肴,怎样让自己保持健康的一些方法,等等。听科学不仅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科学中的基础知识,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用这些知识,让他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变得更加实用。
第四段:科学学习的之旅。
听科学是一个不断学习和进步的过程。我们可以通过听各种形式的科学演讲和研究成果来不断扩大我们的科学知识储备。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听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的观点和思考来了解到不同的科学发展背景和思考方式。总之,在听科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获得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对于科学学习之旅的深刻认识。
第五段:结论。
在我的听科学的学习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科学的魅力和不断进步的努力。通过听科学,我们可以建立起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科学知识体系,更好地了解科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更好地应用这些知识解决现实的问题。希望大家也能够去尝试听科学这种学习方式,相信这会让我们在科学学习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专业科学的历程心得体会(模板15篇)篇七
在当今这个信息化时代,科学已经成为人类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科学的诞生和发展,离不开那些勇于探索的科学家。他们秉承探究事实、寻找真理的精神,不断探索未知的领域,找寻解决现有问题的方法。在我的学习和生活中,科学为我带来的启示和收获不仅仅是知识,还有方法和态度。下面我就谈谈我从科学学习中所体会到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科学的理性思维。
科学所要求的是理性的思考方式,它强调通过数据和实验证明事物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这样的思维方式也能够引导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更加理性地面对问题,不被情感主导而产生偏见或误判。例如,在决策问题时,应该尽量收集多方面的信息进行分析,多方面考虑问题,以避免出现错误的决策。
科学的研究需要有创新力才能得出新的成果,并且通过应用的方式推动科技的不断发展。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同样需要创新精神,不断尝试新的学习方法以获得更好的成果。在生活中,通过培养创新思维和习惯,我们可以更轻松地解决问题,创造更多的价值。
科学的研究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够深入探究。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也需要具备相应的专业能力。对于自身所学专业的精通是我们不可忽视的任务,只有通过深入学习,才能够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五段:科学严谨的态度和方法。
科学的研究所应遵循的是科学方法,强调的是严谨的态度。这种科学的态度应该渗透到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应该对每一个问题都持有批判性的态度,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深入挖掘每个导致问题的因素。只有在这种严谨的思维模式下,才能更有力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总结:
科学学习是我们正常学习路线中不可或缺的一条路。学习科学需要具备各种概念、理论和方法,但更重要的是学会体会其中贯穿的思维方式与态度,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实践。无论是在当业内,还是在生活中,科学的心得体会都将有益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事物,把握生活的方法,从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专业科学的历程心得体会(模板15篇)篇八
我第一次把这本书捧在手心上唯一的感觉是这本书好沉重。但听完田教授对这本书的介绍,一种不由自主的敬仰萦绕在心中。
《科学的历程》,这本书既凸显了理性思维,又不令人文关怀,在完美的阐释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时代的主题的同时,也彰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道主义的色彩,是一本内容丰富的科学史佳作。在人类五千年的文明史中,科学和技术始终扮演着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它推动了人类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发展,也见证了人类文明的之盛衰落。乔治萨顿说过,科学的历史虽然只是人类历史的一小部分,但却是本质的一部分,是唯一能够解释人类社会的进步的那一部分。可以这么说,因为有了科学,所以人类才有可能获得今天的一切。科学成为一种独立的,占据主导地位的精神范型,是从希腊开始的,两千多年前希腊人所创造的光辉夺目的文化成就,为现代文明奠定了基础。希腊是科学精神的发源地。
从公元前500年左右开始希腊人出现了才智卓越的哲学家,他们是许多学科的鼻祖,著名的有自天然哲学家泰勒斯,阿纳克西曼德、阿纳克西来尼,赫拉克利特等,有人文哲学家罗泰哥拉,苏格拉底等,有体系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有天文学家西怕可思、托勒密等、有数学家欧几里德刁潘都等,有物理学家阿基米德,有医学家希波克拉底和盖伦,有生物学家特奥菲啦死特,有地理学家西塔斯和埃拉脱色尼。这些天才人物许多不仅在一个领域工作,而且在许多领域均有建树。像亚里士多德几乎在每个领域都发表了卓越的见解,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拜课全书式学者。
科学在世界的每个角落传播着,蔓延着散发着文明的光辉。即便是在欧洲自然科学处于沙漠状态的时期,也有阿拉伯人由建立的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阿拉伯帝国脱衣而出。他们继承了希腊人的科学遗产,在公元8世纪把西方科学带进了一个新的繁荣时期。遗憾的是阿拉伯科学的辉煌时期也只延续到了12世纪。然而,正所谓“西方不亮东方亮”,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持续上升到了17世纪。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四大发明,经阿拉伯传入欧洲后,对近代科学的诞生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是中国人对近代世界科学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
19世纪经常被誉为科学的世纪。这是自然科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把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科学都推到了又一个高峰,位人类开创近代文明史做出了不替代的贡献。而20世纪则把近代科学推到了一个转折点,科学技术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成为了人类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核威胁,环境危机,生态危机,能源危机以及文化危机等全球性的'问题不断的出现,使人们重新认识自然科学以及自然科学带来的一切成果,更是开始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样的概念作为了科学发展的重要前提。
专业科学的历程心得体会(模板15篇)篇九
科学史不仅是人类在思想和精神层面产生的观念史,更应该是科学与社会互动的进化史。借今年增订本《科学的历程》出版之机,重读此书,进一步体会到作者在科学思想史和科学社会史这两个维度的努力。该书以“从自然史到文明史”开篇,至“科学史与人类未来”结尾,这种演进的视角贯穿始终。在我看来,作为一位哲学家写的科技史,《科学的历程》在对科学精神的把握是该书所有优点中最值得称道的,确实将科学发展中的哲学思想源流梳理得异常清晰。甚至不仅是一部科技史,也是一本科学哲学思想史。
本书以时间为序,各卷首以提纲的形式概括了相关时期科学发展的时代特征,其中又以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医学等学科的代表学者为主要书写对象,勾稽出一个个划时代的发现与学说。我们可以看到,科学在发展过程中是如何突破一个个“错误的权威”,人类是如何在古老的疑惑中迎来一个个清晰的答案。宗教思想与世俗权威一度扮演着不小的阻力,保守与偏执的思想即使在科学家群体、甚至创造了突破性进展的科学巨人心中亦深刻存在。我们亦可发现,早期的科学与技术的“社会地位”判若星辰,注重思辨与提倡实验这两项宝贵精神并非同时出现,直到近代,科学与技术才作为合力相互发展、促进,并深刻改变人们的认识空间与生活面貌。科学的生成机制、学术环境的营造更牵扯出了不同时期地区与国家间地域、语言、政治、经济等各方方面发展的样貌。
不过就这部书的装帧和行文看,算是一部节奏很快、能够开阔视野的科学技术史入门,其定位并非特别深入,可能只是要让大家知道科学技术的重大发展,然后特别有兴趣的可以去读比较艰深的学术著作,比如吴教授的高足张卜天翻译的一些书,所以我觉得作为休闲阅读而言,也的确不必过于苛责这本书的一些弱点和不足,所谓开卷有益,但凡认真阅读,我相信一点不会对这本书感到失望。
专业科学的历程心得体会(模板15篇)篇十
亲近科学最好的途径,可能就是从了解它的历史开始。《科学的历程》是老师在课堂上向我们推荐的一本书。刚开始感觉课外阅读科学类书籍负担很重,因为我本身对科学类的问题并没有太大的兴趣。但是当把书看下去的时候,我却发现了不少科学的可爱可读可学之处。
科学史是沟通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之间的桥梁,全面理解科学,是我们的社会走进科学时代之后的内在要求。这本书主要介绍了人类科学文明的发展历程,从东方、希腊文明的起源,到中世纪的西方文明亮起,再到20世纪这个高技术时代。最后,作者强调现代科学正处在十字路口上,未来的科学怎样发展,人类文明如何进步,如何利用科技,是一个值得全人类关心的问题。在科学成功的背后,我们要看到更多潜在的东西。
作者吴国盛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他的学术研究横跨科学哲学和科学史两大领域,这也决定了本书著述的一些特点。这本书既凸显了理性思维,又充满了人文关怀。正如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理事长席泽宗评价这本书的时候认为:“写得有声有色,既有深刻的理论分析,又有激情的描绘,雅俗共赏,晓畅易懂,可读性极强。”书中,作者为了“通俗”,比较多地插入了历史图片,还有讲述了不少故事,例如牛顿看苹果落地,瓦特看开水壶烧开,伽利略在比萨斜塔抛球。为了学术,作者又对这些流传很广的故事进行了专业、学术的分析,指出它们是否确实可靠,历史依据和理论何在。因此这本书能够被大众读者所接纳。
全书一共有十卷,其中我最喜欢的部分是第二卷——希腊:科学精神的起源。作者对此章有详细的描述,加上老师在课堂上对这部分讲解得比较详细的缘故,我觉得古希腊的智慧的确能让人赞叹不已。
在生活中,我们对希腊更多的印象是,它是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发源地,拥有令人向往的爱琴海,现在是欧债危机受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但是,我认为古希腊的科学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才是它真正的标志。
恩格斯说过,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各种以后观点的胚胎、萌芽。因此,如果理论自然科学想要追溯自己一般原理发生和发展的历史,它也不得不回到希腊人那里去。科学成为一种独立的,占据主导地位的精神典范,是从希腊开始的,两千多年前希腊人所创造的光辉夺目的文化成就,为现代文明奠定了基础。圣贤辈出,英才涌动,他们中出现了一大批材质卓越的科学家和科学家,他们都已成为以后许多学科的开山鼻祖。
希腊人独特得科学成就及其传统的产生,有其自然和社会等各方面的条件。由于航海和贸易的发达,经济的繁荣,城市的兴起,给希腊人创造新文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亚里士多德说过,哲学和科学的发展需要三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好奇、闲暇和自由。幸运的是,希腊人具备全部三种条件。好奇,可以保证科学研究的系统性和纯粹性。闲暇和自由则是保证好奇心的重要社会条件。
我个人认为,这一点对于现代人来讲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现在大部分人对于学术的研究,具有过多的功利性。社会上涌现出了一大批所谓的专家学者,让人感觉真实的、纯粹的知识道理遥不可及。这大大阻碍了科学、知识的研究发展。关于对待科学的纯粹性,我们必须向古希腊人学习。
在璀璨的科学史上,希腊出现了多种学派,它们也拥有各自的代表性观点。例如米利都学派——寻找构成万物的基本材料(万物本源是水);毕达哥拉斯学派——强调数学研究,万物都是数;爱利亚学派——主张万物变化只是假象,不变才是本真;还有原子论等等。当然,还有很多个人拥有非凡的成就,被后人所敬仰,除了几乎被所有现代人知道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还有希波克拉底、阿基米德、地理学家埃拉托色尼、欧几里得及其《几何原本》、阿里斯塔克及其日心说。
虽然希腊科学体系的理性传统对后世影响极大,但是它也是有严重局限性的,最突出的是,希腊科学过度重视理性,而轻视经验。希腊科学重视理论建设,而轻视知识的应用,重视理论科学,轻视技术研究。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这本书对于历史的描述融合了两种编史的方法,作者很好地排列了中国与西方的内容,科学思想史与技术史、社会史又有着适当的比例搭配,整本书感觉脉络比较清晰,同时又有着作者比较多的个人色彩,可以进行吸收过滤。
阅读此书,犹如有一位知识渊博的老师,带领我走进未曾深入接触过的科学历史旅程,不仅让我对科学史有所了解,还能带领我对此进行思考,让我感受到了科学的魅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专业科学的历程心得体会(模板15篇)篇十一
科学的追求是一条永无止境但又奇妙的道路。
——题记。
科学,这短短的两个字,却蕴含了无穷无尽的秘密。从古至今,科学不断的延续,古有蔡伦造字,阿基米德的杠杆定理,今有牛顿的万有引力,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科学,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丽。
科学与文化是不可分开的两个词,因为科学,文化才能更好的传承下来。近千年,乃至近万年来的民族文化因为有了科学,才能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文化是博大精深的,科学则是无穷无尽的,它以它独特的魅力,诱惑着每一个富有好奇心的人。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立根之本,有了它才能不断延续。科学则是发展之需,有了它才能强盛。美国是一个极其好的例子,它没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只有区区的四百年,但它依靠着自身强大的`科学技术,逐渐成为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大国,正是它极其发达的科技,巩固了它那么多年来的霸主地位。
人类历史上的科学家如此之多,但最后成为伟大的科学家的只有少数几个人,他们身上最宝贵的并不是他们的科技成果,而是他们身上的科学精神——一种锲而不舍,永不放弃,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这些有活力的青少年所学习的。
科学的道路是漫长而曲折的,但越是这样,我们就应该继续前进,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丽,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专业科学的历程心得体会(模板15篇)篇十二
今天我看了《儿童科学365》这本书。这本书讲了365个科学知识,比如说“世界上最长的建筑是什么”、“世界上哪最冷、哪最热”等这些问题,每一个科学知识旁边都标明了日期(第一个科学知识就是1月1日,第365个就是12月31号),日期下面还有一个蓝色框子,里面标明了这一天发生的重要事情等。
我觉得这本书写得非常好,它告诉我们哪一年的那一天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哪一天是什么节日(包括世界节日、国内节日),当天的日期还用红色标了出来。
我知道了世界最大的岛是丹麦格陵兰岛;地球约51000万平方千米,直径约12700千米;世界上最冷的地方是南极,最低时可达到零下94.5度等许多知识。还让我知道了一些我以前从来没有听说过的节日:“世界气象日在3月23日”;“国际臭氧层保护日是在9月16日(1995年确定)”等。
我觉得这本书里的知识非常丰富,能让我们了解到许多有趣的`知识,让我们变得更加聪明、伶俐,让我们争当知识的“小博士”,一起了解更多有趣、好玩的知识。
专业科学的历程心得体会(模板15篇)篇十三
经过开展读书活动,我读了一本很好看、知识又多的科普书—《我们爱科学》,它是一本杂志,许多故事告诉了我们不同的知识。
《我们爱科学》里最吸引我的故事是:巧除果蔬残留农药。这是一个漫画故事,可以通过漫画来了解生活知识。它记述了奇奇:一个聪明、淘气的男孩;阿酷猫:一只不懂装懂又爱逞强的肥猫。有一天,由于阿酷猫吃了一个没削皮的苹果,上面可能还残留下农药。奇奇教它去除水果的`方法。第一种是洗净、削皮,虽然能去除农药,但会损失营养。第二种,可以用碱水泡果蔬5~15分钟就可以了。第三种在清水里加果蔬清洗剂,把水果放到里面泡一泡也可以,但是泡完以后要冲洗干净才能吃。第四种农药怕碱怕热,把蔬果放到水里煮2~5分钟也可以。第五种把一些可以存放的水果、蔬菜放两三天再吃,也能减少农药。
读我们《我们爱科学》这本杂志,我从中学到了许多生活中的科普知识。我为奇奇的聪明而感到高兴;为阿酷猫不爱卫生,还不懂装懂而担心,幸好有奇奇在。
这是一本值得我们看的好书,我喜欢它。
专业科学的历程心得体会(模板15篇)篇十四
《科学的历程》是一部讲述科学史的著作,作者是北京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中心主任吴国盛教授。这本书是由作者在北大和清华开设科学史课的课堂讲义汇编而来,全书共分为十卷46章,72万字。作者在书中按照时间脉络,从宇宙起源开始讲起,重点介绍了作为现代科学精神发源地的古希腊文化和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科学发展进程,还原了科学的前世今生。
我最初了解到这本书还是在微博上看到有人荐书,将这本书作为7本构筑知识地基的必读书之一。虽然早早的就把读这本书作为参加读书汇活动的目标书目,但是看到70多万字的大部头,还是有些发怵,直到最近读后感要交稿了,才花了一个多星期的时间细细的通读完。看完之后,有了一种融会贯通的感觉,虽然书里的好多内容在初高中的教材里都有,但当时只是作为孤立的知识点来学习,并没有前后连贯起来,而《科学的历程》把原来像一颗颗珍珠一样的科学事件全都串联了起来,科学发展的脉络在脑中就变得清晰起来。下面仅就两个我印象深刻问题谈谈感受。
第一个问题是中国科技发展为什么在近代落后了。在书的开篇,作者用了三卷介绍欧洲文艺复兴以前的科学发展历史,其中的整整一卷介绍了辉煌的古希腊文明,并将其作为近代科学大发展的思想根源而推崇备至。古希腊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科学成就在各古代文明中确实是鹤立鸡群般的存在。书中讲到,“在人类历史上,希腊人第一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性自然观,这正是科学精神最基本的因素。许多古老的民族,要么只有神话或宗教式的自然观,要么缺乏一个独立的自然界概念。自然界要么被认为是混乱、神秘、变化无常的,要么被认为与人事密切相关。而希腊人,首先把自然当作独立于人的东西整体的看待;其次,他们把自然界看成一个有内在规律的、其规律可以为人所把握的对象;再次,他们发展出了复杂精致的数学工具,以把握自然界的规律。在这三个方面,希腊人都开了科学精神之先河。”
希腊文明虽然光彩夺目,但是也有明显的缺陷的,希腊人注重说明和理解自然,却没有用来改造和征服自然,希腊文化成为了有闲阶层的'智力游戏,并没有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希腊被罗马征服后,希腊文明随之被抛弃,欧洲陷入了长达一千多年的黑暗中世纪。与之相对照的,中华文明虽然也发展出了独具特色的科学体系,为世界贡献了四大发明,瓷器和丝绸也独步全球。但其过于强调实用性,需要现实的需求引领才能向前发展,而没有形成一套可以自我演进的理论体系。而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既继承了古希腊的科学思想,又吸收了中国的实用技术,走上了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良性循环之路,中华文明在近代科学发展上就被远远的甩在了后面。
第二个问题是什么是科学精神。本书的后面7卷都在介绍16世纪以来的科学成就,各种科学突破令人目不暇接,科学的大发展中,资本主义对生产效率的追求确实极大的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但根本原因我认为还是继承自希腊文化的科学精神。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正是秉持了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才使得科学技术能够在短短的几百年里突飞猛进,并深刻的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所谓求真,是科学家们对真理孜孜不倦的追求。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在《形而上学》第一卷中总结了希腊学术的重要特征,其中一个就是希腊人发展科学和哲学,不是为了功利和实用的目的,而只是因为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感到困惑和惊奇,为了解除困惑不得不求知。所谓求实,则是科学家们践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迷信权威,科学精神并不认为现有理论就是绝对真理,而只是当前针对现实世界的最佳解释,一旦有新的证据出现,现有理论也可能被推翻。燃素说、以太说,曾经都是获得学界认可的理论,但是新的氧化理论,量子理论出现后,由于其更符合实际,原有理论马上就被学界抛弃了。科学精神是人类能够不断逼近真理的根本保证。
专业科学的历程心得体会(模板15篇)篇十五
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简称“三观”。或者在社会流行语中“三观”只是一个词语,它不代表任何内容,用最简单的方式处理有关“三观”的定义就是“能否说得上话”。我们将“三观”这个词语简化处理之后,只与个人的生活状态有关。至于追究“三观”这个词语所概括的意义对于个人生活有何种深远影响时,世界、价值、人生这一类的词语过于宽泛和宏大了。
“观”也同时有两个意义在内,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观看”是首要层面,“观念”是在看之后随即进入的层面。此种认识来自《科学的历程》中的叙述。无论是哥白尼的“天球论”,还是伽利略在比萨斜塔的重力实验,都是从“观看”中得到“观念”的。尤其到了现代的量子物理学中,观测反而成为量子物理学最重要的前设条件。四季循环往复,昼夜交替出现,想必我们的观看也并不是自今日才开始,而观念的形成也不是见过之后就有的。对于周遭世界的观看是每一个人的终其一生必做的事情,却未必能让每一个人形成共有的观念。在探讨科学诞生的最原始的状态时,我们暂时没有办法给出合理的解释。反而柏拉图在“穴居人”这个故事中倒是非常贴近“科学”诞生之初的场景。
即便面对的是同一个世界,每一个人眼中所观看到的世界都是不同的。用“盲人摸象”这个故事来描述这种状态最合适不过了。尽管我们在一流科学家的著述中都会发现他们热衷提及“盲人摸象”这个故事来作为讲述科学理论时的比喻。如果这个故事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在科学著述中,我们则可以认为这是科学家们真实的感受。也是他们花费了毕生的观看之后对自己的所得最清楚的判断------自己也不过是摸象的盲人的一位。在构建每一个人的观看世界之后的“世界图景”之时,上述所提到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可能就是个人“世界图景”中的承重梁。而且作为个人来讲,我们也必须得承认我们眼中所看到的世界不过是“世界图景”中的一个侧面,或者只是一个阴影部分。
《科学的历程》讲述的不仅仅是一部历史那样简单,因为其中涉及太多观念,伴随着不同角度的观看而诞生的观念层层叠叠,而面对这些观念不能用简单的对错加以增减删改,至多我们只能用“合适”与“不合适”加以区分。而对于观念的梳理则集中在《什么是科学》这本书中。对于读者而言,《科学的历程》的是有关“观看”的过程,《什么是科学》则是“观念”的过程。
在《科学的历程》中只有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讲述到有关中国科学的内容,而且这些内容只是回顾从公元九世纪到公元11世纪之间的中国科学历史。在其后的章节中,凡是遇到与中国科学相对比的地方,吴国盛先生总是欲言又止。这种回顾与对比在《什么是科学》这本书中得到了释放。
《什么是科学》这本书中其实尝试解决两个与观念有关的议题:一、什么是科学?二、科学是什么?如果从这个两个议题上出发,那么《什么是科学》讲述的内容和对象要比《科学的历程》要难许多!观看历史是有对象的,而观念则是有点飘渺无据的性质。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看,《科学的历程》讲述观看,《什么是科学》讲述观念。
我们可以看到在《什么是科学》中会遇到许多与“词语”有关的探讨。这种探讨符合科学本身所应具备的理性、精确和准确的要求。我们也需要承认在现代汉语中许多与“科学”相关的词语其诞生的时间不超过一百年,而且是大多借助于日语的转译才融合进入汉语的。现代汉语的诞生也不过一百多年的时间。尽管我们会说这些文字已经使用了数千年之久,不过词语的组合和词义却在近现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正是这些不那么准确的现代汉语构建了西学东渐之后的中国科学内涵。这一点在阅读《什么是科学》时要特别注意。
广义上的科学进入现代汉语的视野中是伴随着西学东渐的过程。我们从“词语”开始,可以看到观念是如何影响到语言的变化。即便吴国盛先生在《什么是科学》中列举的词语并不是很多,但举一反三,我们依然可以想象到这些词语是如何在一百多年前被组合诞生,并被人赋予意义,从而广为流传并成为我们的观念之一。我们可能会惊讶的发现,我们现在所熟悉的“科学”、“自然”、“文明”这一类的.词语,已经与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阐述的内容发生了奇妙的变化。毕竟,用单字来描述和解释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我们的需要了。在描述这个光影变幻的世界时,我们所使用的语言也同样需要具备光影变幻的进步。
词语会进入到日常生活中去,当一个词语被反复提及和使用时,它就会成为观念的一部分。尽管我们不能确定观念在何时成形,但是挑战观念的往往是最不起眼的工具--词语。如果我们回想一下日常生活所遭遇的种种,就会发现流行词语和流行话往往是最先撕裂庸常生活的发源地。在《什么是科学》中也会让读者反复遇到这样的问题,在面对由“两希文明”所建筑的科学观念中,现代汉语中对于“科学”这一观念的普遍认识还是存在一定的不准确、不精确。这种不精确其实也是因“现代汉语”在创建之初过于潦草而导致的。这种体验让我想起朱维铮先生的一本书《音调未定的传统》所讲到的:“在我看来,中国历史非但没有证明我们的国度存在过自孔子以来便一成不变的传统,而且只能证明所谓传统总在发生时空连续性的变异。就是说,我们和我们的高曾乃至祖父辈,已经出现了文化隔阂,更遑论更遥远的时代或更阔略的空间的文化变异和交互影响的历史真相。”对于汉语来讲,也是如此!
当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这样的词语出现在汉语中时,的确需要相当漫长的时间才能找到对应的词义和解释。浓缩为“三观”这样的词语只是这旅程中必经一段,绝非终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