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模板能够帮助教师明确教学目标,制定合理的教学策略,提供全面的学习资源。通过研究和借鉴教案模板范文,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最热高三地理说课稿(模板16篇)篇一
此次出课正赶上高一地理总复习期间,第二轮综合复习基本,马上就要会考了,在会考考纲中有明显的规定,读图分析题占30分,以中等难度为主,属于知识的灵活运用。有必要将学生掌握得并不太好的内容综合复习一下,特制定了本课题。知识点涉及地图的定向、等值线图的判读、日照图的判读、气候类型图的判读等。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直观手段进行教学,不但容量大,而且效果好。
本节课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读图,地图的定向属于初中地理的内容,但有不少学生并没有完全掌握,另外这部分知识也是地理学科学习的基础知识,有必要进行复习,日照图的判读,是高中地理上册中难度较大的部分,也是每次考试必有的内容,可以充分考察学生对第一单元的掌握情况。会考大纲中要求学生能判读等压线图,在图上判断高、低压中心;空气运动方向;风力大小;天气状况等。气候类型图的判读也是会考的考点之一。因此,我将日照图的判读和等值线图的判读及气候类型图的判读定为本课的重点;将等压线图的判读和日照图的判读定为本课的难点。
由于是专题复习课,应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要说的话留给学生说,教师在此过程中起“导”的作用,并且要把学生的话概括起来,形成方法。通过练习,及时巩固,加深印象。
(一)地图的定向。
采用三个练习题,让学生总地图定向的方法,教师及时总,概括出地图定向的基本方法:一般地图,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要根据指向标定向;有经纬网的地图,要根据经纬网定向,同一条经线表示南北方向,同一条纬线表示东西方法。
(二)日照图的判读。
是地理教学中的难点,利用本人依自己思路制作的课件,讲清日照图的类型,然后让学生判断各种日照图中的晨昏线、地方时、正午太阳高度、昼长情况,最后总出日照图的读图要点:晨昏线的判断依地球自转而定,地方时的判断应在赤道上进行(日出6时,日落18时),正午太阳高度的判定应掌握计算的方法。昼长情况应看该点纬线的昼夜分布状况。通过练习及时巩固,提高效率。
(三)等值线图的判读。
从等高线入手,带出等压线,重点落在等压线图的判读上,引导学生判断高、低压中心、天气状况、风向和风力的大小;温带气旋中锋面的判断及锋面天气的判断。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已有的基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多参与,多说多写多做。
(四)气候类型图的判读。
气候类型图的判读应抓住基础知识,气候类型的分类和特点。具体区分时应掌握依据气温和降水两个要素。教学中先引导学生判断,然后总方法,辅以练习。
这是一节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研究课,我觉得应该通过一节课的教学,及时将素材积累起来,形成备课素材库,以备后用。同一学科应制作本学科的网页,收集各单元、各章节的素材,积累起来,形成一种共享资源。同时,为本课题的题做好准备工作。
最热高三地理说课稿(模板16篇)篇二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第一节《我们身边的地理》。依据最新的课程标准,我将通过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说学法、说程序“五说”来进行阐述。
首先,是对教材的分析。本节课是开学第一节课,教材以一系列的设问入手,能够引起学生想要探索的兴趣。讲述了地理与日常生活、生产建设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关系,使得学生知道地理的重要性,让学生感到地理是一门非常有用的学科,学习地理知识能够解决很多问题,由此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本节课对学生以后对地理知识的学习是否感兴趣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依据地理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目标,考虑到学生对地理知识和学习方法的欠缺,我将制定以下的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学习地理的意义,意识到地理与日常生活(如衣食住行等方面)、与生产建设、与社会风土人情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探索兴趣,培养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初步形成联系实际,灵活运用地理知识的观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地理的探索兴趣。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以及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从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地理问题,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难点是让学生了解地理与日常生活、生产建设、风土人情的关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在来说一下学生:七年级学生在小学阶段的自然科学这门课程中接触过一定的地理知识,相对来说还是对地理比较感兴趣的。但他们缺乏对地理知识的整体认识,在上课中比较随便,在学习方法上更加欠缺。加上这个年龄段对什么事情都很好奇,具有一定的探索精神,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抓住学生学习地理的好奇心这一特点,本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新课标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合作探究法、问题启思法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合作探究、问题启思等教学方法,通过师生讨论、交流,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走进地理的殿堂。
教学的主要矛盾是学生的学。教师手段,学是中心,会学才是目的。本着教学过程中坚持启发式教学的原则,本节课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渗透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设置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尽可能的让全体学生都参与、给学生提供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积极探究,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新课程标准指出,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的思路是:创设情境——问题启思、合作探究——归纳总结。
(一)创设情景、
针对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我是这样课堂导入的:(播放一张蓝猫的卡通图片并给以录音)提出一系列地理问题:如你知道我们中国有多大吗?你能指出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吗?我们生活的地球上为什么有的地方是高山,有的地方是海洋?一年里为什么会有四季变化?。。。其实这些在我们身边的问题都属于地理知识。从而引入第一标题——揭示地理之谜。
(设计意图:利用图片配音创设情境,设计疑问,导入新课,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营造宽松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求知欲和好奇心)。
(二)问题启思、合作探究。
让学生提出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疑惑不解的问题。归纳这些问题属于地理问题的占有较大比例,从而引出地理知识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日常生活、生产建设、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等。在学习这三小标题的内容是,结合讨论活动题中图片的活动与地理的关系,教师提出一些相应方面的地理问题,然后让学生积极思考、分组讨论、交流。并让学生从日常生活、生产建设、风土人情方面列举一些其他的地理知识的例子。在此过程中,让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及时的讲解、补充、和总结。(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情境,启发提问,引导、鼓励学生提出一些地理问题,鼓励学生平时注意积累,拓宽知识面。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发表不同意见,做到启而不发,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目的)。
(三)归纳总结。
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与地理有关,生产建设、工业、农业也与地理知识有关,世界上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风俗习惯、经济、政治、体育等也与地理知识有关。虽然有些问题现在还不能很好的解释,但通过认真学习地理课,认真钻研地理知识,就可以轻松的解决这些地理之谜了。随着你们的不断学习,你们将会发现,地理知识既可以让你的生活更方便、快捷;也可以让你的工作、学习更出色,还能为你的业余生活增添许多乐趣。
最热高三地理说课稿(模板16篇)篇三
1、说地位和作用:
新疆是我国西部开发的重要边疆地区,它是我国面积最大、邻国最多的省级行政单位,自然资源丰富;新疆的自然环境对人口、城市分布和农业发展有较大的影响,因此,选择新疆作为案例有鲜明的代表性。
2、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新疆自然环境特点,能绘制新疆“三山夹两盆”简图;。
(2)会运用地图描述新疆地区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并能分析得出其制约因素——水。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新疆地形与城市分布图、新疆的荒漠及周围环境和有关材料,师生一起绘指制新疆“三山夹两盆”简图,让学生理解新疆的自然条件及其发展经济的制约因素。
情感、态度价值观:
明确我国西部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人地协调观念。
3、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三山夹两盆”地形特点及其他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
难点:
(2)明确我国西部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逐树立人地协调和哥持续发展观念。
1、本课运用读图分析法、讲解法、绘图法、启发式教学法。
2、教学突破:
(1)对于“三山夹两盆”的地形特色:运用板图使学生加深印象,借“疆”字巧记。
读图法、绘图法、小组讨论法等。
1、说导入:以“羊肉串”导入,直接明了。
2、说小结:较简洁,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3、说板书设计:一目了然,重点突出。
本人的设计思路:动脑筋精心设计,尽量运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从温故知新中学习,减少学生负担;想办法突破教学重难点,另外还查找较多的资料,相比较而言,学生准备不是很充分,没有完成老师布置的“预习和查找资料,带着问题学习”的任务,所以以后还要从放手让学生积极查找资料,主动学习方面,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堂效果较好,教学目标完成的比较顺利,学生在比较轻松愉悦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美中不足之处:学生胆子较小,回答问题没有平时积极踊跃。
最热高三地理说课稿(模板16篇)篇四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是“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此要求是这节课的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依据。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紧紧围绕地球运动及其所产生的地理意义进行学习,而昼夜交替则是地球运动的重要地理意义之一。它对我们以后学习时差和昼夜长短起到了铺垫作用。并且,学生对昼夜交替的学习有利于透过一些自然现象认识到事物本质规律和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对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三者统一以及地理知识分层次掌握的要求),加上我对教材的分解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大方面: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够解释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想象。
(2)能够读图判读晨昏线,并能够运用晨昏线的特征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教学挂图解释昼夜现象,运用地球仪演示昼夜交替现象,运用教学挂图分析晨昏线的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树立世界的物质性及物质运动规律性本质性的价值观。
(三)重、难点分析
1。重点:晨昏线的判读和特征及运用。
2。难点:晨昏线的判别和特点。
3。重点、难点确立依据这个知识点比较抽象,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及读图分析能力要求很高,晨昏线特征的运用是解决地理问题的重要运用之一。
根据本节内容对空间思维能力要求较高的特点,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以读图分析法为主,通过地球仪演示,让学生根据演示来分析、归纳、比较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现象的形成,运用教学挂图,指导学生分析归纳晨昏线的特征,同时辅以情景创设,采用设问式教学方法完成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主动去理解知识,运用学习成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故教学中运用地球仪,地图演示等生动、形象的现代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提出一些小问题 (如在同一时间里,为什么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地思考,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和热情,变被动为主动。
本节课程教学我将从导入、新课教学、两个环节进行。
我的时间分配如下,新课导入三分钟,新课教学十九分钟,总结一分钟。
(一)贴近生活,导入新课
由于本节内容与生活现象联系紧密,因此我通过生活中的白天黑夜引出昼夜现象,再指出日复一日白天黑夜往复交替的事实,从而引出昼夜交替现象。由此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新课教学
1。创设情境,明确关系
在引入新课的基础上,首先要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昼夜现象呢?),为了实现学生由日常生活经验的积累到从空间上进行地理规律的分析的思维角度转变,我写一副对联(人间豪杰立地顶天,天外来客俯视星河)来对学生作出引导,通过教学挂图让学生从宇宙空间角度来认识昼夜现象,点出昼半球和夜半球的概念,并明确这是由太阳和地球双方的特性决定的。接下来通过地球仪来演示地球自转引起的昼夜交替现象。再指出相对于静态的昼夜现象,昼夜交替则是动态的,让学生明确昼夜交替是在昼夜现象的而基础上地球自转产生的自然现象。
2。步步引导,合理过度
在上面知道了昼夜交替的原因,通过生活中日复一日的昼夜交替现象我们可以得出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日,这里的一日是指太阳日(24小时),在这里要强调我们的研究对象为地球和太阳,是以太阳作为参考点,所以周期为一个太阳日。
再指出昼夜交替影响着人类的起居作息,因此,太阳日被用来作为基本的时间单位。
3。图文结合,突破难点
让学生观察教学挂图,指出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晨昏线(圈),在这里学生可以通过教学挂图形象直观的出分界线在空间上表现为一个圈。再指出,晨昏线由晨线和昏线构成的,通过生活中清晨日出和黄昏日落的自然下现象引导出晨昏线的判读方法,即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经过的分界线是晨线,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经过的分界线为昏线。在这里要强调顺着地球自转方向这个前提条件。接下来,通过教学挂图来分析晨昏线的特征,针对晨昏线是过地心的大圆的这个特点,以赤道为例补充说明球体上大圆的知识点。在特点中重点强调晨昏线平分赤道,晨线与赤道的交点的地方时为六点,昏线赤道的交点的地方时为十八点,并指出这点在以后知识学习中的重要性。对于太阳光线垂直于晨昏线,以及将经过的纬线分割为昼弧和夜弧指导学生读图分析即可得出,作简要解释即可。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的是纲目式板书,比较简略,易于突出重点,有利与学生对重点知识把握,也有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
最热高三地理说课稿(模板16篇)篇五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中国地图出版社七年级下册“地方文化特色与旅游”一章中第一节《自然环境对地方文化影响》第一课时。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说起、阐述我的教学观和教学设计。
首先我对本课时教学内容分析:
中国幅员辽阔,地区间的自然、经济、文化差异较大,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下,各地区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俗。传统地域文化包括很多方面,教材选取了民居、服饰、饮食三种,因为它们既可以代表地方文化特色,又能给学生直观感受,同是时又能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自然环境深深影响着文化的起源和兴衰。这一部分知识是前面知识的延伸和归结,又是学习区域特征和差异的基础。
根据课标要求、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我确定本课时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知道我国主要的民居形式;了解主要少数主要少数民族服饰特点;了解我国主要地方菜系。
过程与方法:运用地图、图片资料、多媒体课件说出我国不同地区民居和服饰、饮食的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我国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了解,培养学生理解和尊重地方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俗。
依据课标和本课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说出我国不同地区民居和服饰、饮食的特色。
由于初一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有待进一步培养,将各种地理要素综合在一起分析得出结论比较困难。学生的空间观念有待进一步培养,所以理解我国不同地区民居和服饰、饮食的特色的原因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如何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教学目标呢?
那就要采用相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教无定法,以学定法”,“学是中心,会学才是目的”。
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能力,本课学生宜采用地理观察法、分析综合法、对比分析、读图思考法,自主探究来进行学习。托夫勒有句名言:“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这需要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新课程倡导改变学生学习地理的方式,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如何在本课中渗透学法呢?
第一,运用地理图像。
地理图像是地理信息重要载体。阅读使用地理图像,培养学生用地理的眼光观察地理事物,对地理图像、地理事物进行理解、想像、分析,利用景观图片理解我国不同地区民居和服饰、饮食的特色.
第二,在合作中相互启发。通过对主要民居形式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的分析。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相互启发,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竞争中学习。
第三,在探究中掌握学习方法。通过对我国不同地区民居和服饰、饮食的特色的探究学习,让学生掌握地理观察,地理比较,分析综合等学习方法。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出发,激发们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引导和鼓励他们独立思考,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根据学生的认识方法,需要有大量丰富、生动、形象的感性材料,实用、直观的教学手段,我选取的主要教学手段有:利用课本景观图、地理图册有关景观图、地理填充图册、师生收集的资料和与教材配套的多媒体课件,作适当修改后为我所用。
多媒体课件集文字、声音、图像于一体,能将我国不同地区民居和服饰、饮食的特色显示在屏幕上,利用丰富的资料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分析理解地理问题。由感性到理性,由直观到抽象,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关键是充分挖掘这些地理图像图表资料的功能和内涵,灵活选取和利用,服务于教学过程,有利于学生学习,体现地理教学特色。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是在已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上主动构建知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现代启发式教学思想指出,在学生困惑与思维的障碍处予以启发,在学生思维困顿与卡壳处相机点拨,正如孔子所言“不愤不悱,不启不发”,“愤启悱发,举一反三”。
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根据学生的认识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需要,在本课中,我将采用图像导学、问题启发、合作讨论等相结合的教法,以合作讨论为主,一法为主,多法配合,根据教学信息的反馈及时调整教法。
学法、教学手段、教法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学法是核心,是基础,教法、教学手段是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服务的。
下面叙述我设计的一个教学片断:
学习民居活动设计。
1、播放有关我国主要民居形式的视频和景观图片,让学生初步整体感知。
3、小组汇报,全班交流,让学生要展示图片,可以表演,可以举出例子,重点要求说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4、教师小结,利用课件补充学生未讲到的,丰富学生的感性材料。
教学过程是一个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学习的开放过程。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培养健康情感,在探究中形成科学态度,在思考中掌握学习方法,在应用中获得实践能力,在交流中展现个性才能,在联系中拓宽知识领域。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真正把“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落实到每一堂课,每一个教学环节,让我们的地理课堂教学焕发出青春,焕发出活力!
最热高三地理说课稿(模板16篇)篇六
过渡句: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板块运动学说”是“海陆变迁”这一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讲述了“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是承接第一节“大洲和大洋”对地球六大板块与海陆面貌认识的进一步深化。让学生认识到地球表面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过程中,对学生逐步树立海陆变迁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对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过渡句: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
学生刚刚学习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知道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大势,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必备的知识基础。但初一学生根据其年龄、心理特点和已有知识水平,要顺利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仍需采用直观演示的方法降低难度。
过渡句: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理解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培养科学的探究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
3、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激发学习兴趣,养成求真求实、不断探究的学习态度。
过渡句: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学生很难建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也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为:
重点: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难点:板块相对移动形成的地表形态。
过渡句: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地图法、小组合作法。
图片导入。教师播放汶川地震的地理景观图和地震后的废墟图,设问:地震的原因是什么?进而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运用汶川地震的地理景观图和地震后的废墟图片,视觉冲击性很强,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设置也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1、认识六大板块。
教师ppt展示《六大板块示意图》,学生读图并思考以下问题。
问题:
六大板块都有哪些?
学生活动: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设计意图:通过御用地图展开讲解,能够提升学生读图和识图能力。
2、板块运动。
教师ppt展示《板块示意图》和《世界地形图》,学生读图回答。
问题:
(1)板块示意图中的箭头代表什么样的运动?
(2)这些运动对地形的影响有哪些?
学生回答:主要有张裂和碰撞运动,张裂形成裂谷或海洋;碰撞形成山脉。
教师总结:从图中我们能读到,主要有张裂和碰撞运动,张裂拉伸使地表发生断裂,易形成海洋和裂谷,例如东非大裂谷和大西洋;碰撞使地表隆起抬升,易形成山脉,例如科迪勒拉山系、喜马拉雅山脉。
设计意图:通过板块示意图和世界地形图的对比分析,能够让学生更加清晰理解板块运动对地形的影响,建立起地理分析的思维。
3、板块的内部和边界活动情况。
教师ppt展示《板块示意图》和《世界火山地震带分布图》,学生读图回答。
问题:分组讨论并展示。
板块的内部和边界活动情况是怎么样的?
板块运动和火山地震带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学生活动:内部较稳定,边界较活跃。火山地震带位于板块交界处。
教师总结:大家的介绍都很精彩,板块内部比较稳定,而火山地震带基本位于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活跃,多火山地震。例如,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教学培养了学生读书、读图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小结:请学生回顾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有助于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提高归纳总结能力。
作业:结合六大板块的示意图,介绍红海和地中海的位置,课后请同学预测地中海和红海的发展趋势。
设计意图:有助于巩固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提高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为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比较注重直观、系统。我采用的是纲目式的板书,它能够体现我的教学意图、落实教学计划,帮助学生更好掌握本节课的知识。
最热高三地理说课稿(模板16篇)篇七
《美国》是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一节的内容。本章的主题是西半球的国家。西半球包括北美洲和南美洲,一般把加拿大和美国叫做北美,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因为通用语言都属于拉丁语,被称为拉丁美洲。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国家之一,学习这部分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学生逻辑思维迅速发展。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要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指出其领土组成的阿拉斯加州、夏威夷州和本土部分。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够运用地图和资料,比较美国传统工业与新兴工业的基本特点,理解美国在工业化和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方面的经验与教训。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生提升了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美国的领土组成和传统工业与新兴工业的比较。
分析美国在工业和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方面的经验教训。
说教法:根据教学内容目标和地理科教学特点以及有关的教学规律,主要采取了读图法,直观教学法和讨论式教学法。
说学法:地理新课标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教师必须是课堂的引导者,创造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情趣动机,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求索反思。
采用直接导入法导入本课:出示美国国旗,设问:“这是哪个国家的国旗?”继续提问:同学们对美国知道多少呢?今天开始,我们将踏上西半球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
让学生自读课文内容,把自认为重点的知识划下来。然后让同学们学生回答美国国旗的名称、星区和条纹区的含义。
美国领土由本土48个州和1个特区、2个海外构成。
学生自读教材内容,通过读统计图分析、讨论、总结的方式思考:美国的经济发展状况是怎么样?可以从工农业生产总值和对外贸易的角度进行思考。
学生归纳自己的观点,教师补充:美国的经济概况部分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国内的工农业总产值,二是对外贸易。三个要点:一是工农业总产值一直居世界第一位,二是对外贸易工农业产品最多、出口贸易额最大的国家,三是世界上进口小汽车、石油、纺织品最多的国家。
通过教师讲解,了解美国的工业特点。
一方面是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居世界前列,另一方面是新技术的研制与开发居世界领先地位。这说明美仍然是目前世界上经济实力和技术力量最强的国家。介绍美国“夕阳工业”与新兴工业的竞争状态,指出美国的三大工业区。
本堂课主要学习了美国的农业和工业情况,并对美国的地理位置进行了了解。请同学们课后搜集美国的相关资料,结合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想一想,为什么美国是世界上的经济大国。
最热高三地理说课稿(模板16篇)篇八
《新兴工业区》这堂课总体来说是一堂好课,较好的体现了新课改的“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精神,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都有所提高。
本节课最大的亮点是情境式教学法和探究式教学法得到较好的运用,教学各个环节都处理的较好。
导入环节具有承上启下、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课堂实录中教师导入环节很好的发挥了这一作用。通过展示意大利新兴工业区和美国新兴工业区的优美的风光并伴有背景的音乐,很好的创设了情景,将学生引入到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中来。
导入环节激发了学生想去进一步了解这些地方的欲望,这就自然而然的过度到下一个环节——讲授新课的内容。当然,新课内容教学环节是通过开展活动进行的',让学生分组组团分别到意大利和美国两个地方的新兴工业区旅游,回来举行新闻发布会,各组派代表谈见闻感受。另外,其他学生可以作为记者进行提问。这是本节课的又一大亮点。课堂教学活动化,通过这个活动,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锻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当然,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新课改精神体现的还不够充分;活动占用时间太长,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分析、总结工作做的不够;没有课堂巩固练习的时间;在练习之前或之后,教师如能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就好了。
最热高三地理说课稿(模板16篇)篇九
本节内容是八年级地理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中的第三节.这一节的内容包括:我国水资源的地区分布悬殊,时间分配不均和节约每一滴水三个方面.与传统教材结构不同,本教材在讲述中国的水资源时,侧重于资源本身,而将与之想随的水能资源作为调节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手段加以介绍,因此重点更为突出,更注重于知识的实际应用.
《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和运用实例说出我国为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建设的大型工程.
1,水资源的概念。
2,我国水资源在空间和时间分布上的特点。
3,我国解决水资源问题的措施。
通过阅读各类地图充分培养学生读图和析图的地理学习能力,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2,让学生了解我国水资源严重污染和浪费的现象,渗透节约资源,保护资源的教育,让学生明白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滴水,科学用水,合理用水,保护水资源,防止水污染才是解决我国水资源危机的根本途径.
1,水资源地区分布悬殊(这要从几个方面进行说明:水资源与降水量有相关性,但又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学习过程中可借用"降水量分布图"进行推导,掌握;水资源供需状况是水资源问题的体质,用读"中国水资源供需现状"图进行认识;重点将黄,淮,海流域用水十分紧张,水土资源配合严重不协调的原因分析清楚.)。
2,兴建跨流域调水工程,(可阅读"中国跨流域调水工程图"从以下列几个方面说明:我国已建成的跨流域调水工程有哪几座,规划好的南水北调工程将从哪条河调到哪些地区并简要分析其利笔弊).
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主要包括年内的季节分配不均和年际变化大,学生可以通过观察"长江和黄河段的径流量逐月变化图"来认识,但是年际的变化周期长,学生难以理解,学生在学习时可利用"北京的径流量变化柱状图"来引导学生认识).
根据以上教材分析,为促进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发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3,运用实例,说出我国为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而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
4,联系生活并运用有关资料讨论水资源对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影响.
【引入】播放哪吒和夸父追日的.动画片片段.
【教师旁白】连夸父这样的神仙都对水有如此的渴求,更何况人类,可见人的生命是离不开水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中国的水资源.
【提问】在这其中,人类最常利用的是哪几种水主要用于哪些方面。
介绍:中国的水资源总量约28000亿立方米,居世界第5位,然后问大家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中国缺水吗"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的观点.
(边说边归纳出"总量多,人均少""地区分布不均""时间分配不均"的特点并板书)。
下面我们就具体地来看一看这些特点:。
【读图思考】通过读中国水资源供需分布图总结出我国水资源在地区分布上哪里多哪里少(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读图巩固练习】同学们一起看几个具体的地区的水资源状况,加深对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情况的了解(边读图边填表)。
对应的地区。
缺水带。
少水带。
过渡带。
多水带。
丰水带。
【转折提问】为什么我国水资源在空间分布上会出现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的现状呢。
引出水资源的多少与降水有很大关系,并一起来复习一下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
【转折】我们现在已经知道我国水资源在不同的地区分布是不均匀的,那么在同一个地区的不同季节我国水资源又有什么特点呢.
由于多年平均径流量是衡量一个地区水资源多少的主要指标,因此我就用河流的径流量图来展示我国水资源的时间分配状况.
【读图】让学生读"长江武汉段径流量变化图"和"黄河花园口段径流量变化图"。
1,比较一下这两幅图有什么相同之处(得出多雨和少雨季节相同——夏秋多,冬春少)。
2,为什么会有这种特点呢教师提示让同学们回忆出(我国降水在时间分配上就具有夏秋多,冬春少的特点)。
【转折】在同一地区的不同季节水资源是不同的,那在同一个地区的不同年份水资源分布又有什么特点呢【读图】"北京地区的多年平均径流量,最多年径流量,最少年径流量柱状图"。
让同学们读图告诉老师北京在不同的年份水资源的多少有什么特点(学生得出有时多,有时少的结论,从而得出水资源还具有年际变化大的特点,丰水年和枯水年可能交替出现,也可能连续出现,大家知道今年重庆是丰水年还是枯水年)。
(进行展示:教师在学生的回答中进行归纳:如旱涝灾害,用水紧张,生活不便,经济损失等等)。
【拓展提问】请问同学们知道我国用水最紧张的地区在哪里吗。
老师提供一段有关"缺水的华北""干渴的都市"的资料和"水污染,浪费水"的图片及资料.
老师引导:同学们根据提供给大家的材料,进行分析处理,归纳出华北地区缺水的原因有哪些(出示可能原因)。
教师总结:可见水资源的紧缺程度不仅仅取决于降水,它是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除了降水等自然因素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为因素.
【师转折性讲解】(展示)正由于我国水资源的这些特点导致,我国目前土地严重干涸,很多地方人民生活饮水十分困难,黄河源头已经出现了干枯,黄河的水位已经下降到了历史最低,目前黄河平均每年断流18天,在1997年断流了226天之多,由于缺水每年给我国工业造成损失20xx亿元,农业损失1500亿元,据预测我国人口在未来几年十几年将达到16亿之多,届时人均水资源只有1750立方米,图中的画面将会在现实生活中出现,我国将出现严重的水危机,下面就请同学们想一想,面对这一危机,你都有哪些办法来一一对应地解决这些问题.
【活动】将学生分为三个小组分别就解决"地区分布不均""时间分配不均""污染浪费严重"的办法进行讨论,组长记录,最后分组发言.
讨论完后老师提示:我也想了一些办法,可是我不小心把它的顺序搞乱了,请大家帮忙整理一下,(引入连线题)。
【转折】这些措施中很多都是兴修水利工程,我国在这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水利工程的效益是综合的,其中之一就是发电,我国有许多大型的水电站,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读图】"中国主要水电站分布图"。
【填表】。
所在河流。
所属省区。
龙羊峡水电站。
刘家峡水电站。
小浪底水电站。
葛洲坝水电站。
二滩水电站。
【转折】除此外我国还在跨流域调水方面作了许多工作。
【读图】"中国跨流域调水工程图"。
完成"南水北调工程"的填空题(略)。
【教师总结并提问】跨流域调水的基本思路就是把水从多的地方往少的地方调,咱们重庆是多水区,我们可以大方地支援缺水地区,但是我想问大家一个看似可笑的问题"重庆会缺水吗"从而引导出对身边的地理学习.
【活动】将学生分成三个小组,让每个小组充分讨论(如果认为会——为什么;如果认为不会——为什么),组长把意见收集起来交流发言.
【总结】可见连重庆这样的城市都出现了水危机,那中国的缺水问题绝非危言耸听,面对人为"污染性缺水"和"浪费性缺水"仅用兴修水利工程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
那我们该怎么办呢(学生思考得出结论并展示:我们只有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滴水,科学用水,合理用水,保护水资源,防止水污染)。
【教师小结】如果不珍惜水资源,人类看到的最后一滴水将是自己的眼泪,如果不珍惜水资源,最终枯萎的只能是人类自己(展示).
最后,让全班同学一起向全体重庆市民发出倡议,让大家行动起来,节约每一滴水,保护我们的水资源,让我们用自己最真诚的心和最激越的情感,伴着长江之歌的激昂旋律,发出我们的倡议【电脑显示】倡议书(略)。
我的教学板书遵循了:概括性,规范性,及时性,和艺术性等特点;在整个板书造型上采用了"偏正型"中的"张翼型";在板书内容构成形式上采用了"强调式板书";在内容设计上运用了"内容再现法";力求达到美观,大方,实用技术的效果.
最热高三地理说课稿(模板16篇)篇十
9月中旬,为了加强“学案式”导学的应用力度,教师之间相互学习、促进与交流,把学案式导学更好的应用于教学实践中我校举办了“学案式”导学示范课活动,今天上午听了刘海燕老师的《中国的交通》,地理教师们进行了课题探讨,教学者也谈了自己的设计意图和教学效果方面的一些想法。通过听课和评课,感触颇深,提出来供同行们思考。
1.教学目标确定得比较准确,并且落实得比较好;突出重难点,学生通过本节课学习,积极参与到学案式导学的学习讨论之中。
2.严格按照“学案式”导学的五个步骤有条不紊的进行授课,能够调动学生自主的学习积极性,课堂预习交流有充分的准备,合作探究讨论激烈;课堂点拨当中积极与学生交流。
4.教学语言和蔼可亲,课堂的气氛比较活跃;
6.板书清晰,结构合理,课堂教学环节紧凑,环节承转自然,课堂结构科学。
教师在处理教学最后的几分钟稍微有些紧迫,在进行合作探究第三题的时候,学生回答的个数较少,虽然在有效地课堂时间内进行完了这节课,但是习题部分没有进行处理,略感遗憾。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能够更好的把握时间的安排,在学案式导学的课堂中不断地进行探索。
最热高三地理说课稿(模板16篇)篇十一
在听了高一地理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公开课后,地理教师们进行了课题探讨,教学者也谈了自己的设计意图和教学效果方面的一些想法。通过听课和评课,感触颇深,提出来供同行们思考。
第一部分教学者说设计意图和教学效果。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和具体表现;
2、通过阅读教材和学习活动,能够解释和绘制地理过程示意图;
3、能结合具体例子,说明各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地理教学,结合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和生物循环示意图,培养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结合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和生物循环示意图,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思想。
结合大纲的要求和教材内容,根据班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特点,确定本节的重难点。
1、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因分析;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及其产生的新功能。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体性,采用小组讨论法和案例分析法进行教学。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直观性,采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
采用小组讨论法和案例分析法进行教学,完成以下课堂教学任务。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1、水循环。
2、岩石圈物质循环。
3、生物循环。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1、生产功能。
2、平衡功能。
教学者自己认为的不足之处:
1、课堂容量有限,学生参与课题教学的积极性还不够;
2、学生小组合作讨论的氛围不够浓厚;
3、教师讲解太多,学生的主体性没全面的体现出来;
4、教态还不够自然大方,略显拘谨;
5、讲练结合不够,练习的针对性不强等等。虽然还存在一些不足,但是总的教学效果还是不错的。
第二部分听课教师的听课评价。
优点评价:
1、教学目标确定得比较准确,并且落实得比较好;
2、教学方法比较灵活,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多媒体的应用能够辅助地理教学,能帮助学生化解思维难点,提高教学的直观性;
4、教学语言和蔼可亲,课堂的气氛比较活跃;
5、重点讲解细致,难点能够化解,学生参与了课堂教学;
6、板书清晰,结构合理,课堂教学环节紧凑,环节承转自然,课堂结构科学。
不足之处:
1、虽然地理教师从学生比较熟悉的图片入手来设置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突出了新课程“用教材”的思想和紧密联系生活与生产实际的理念,但是如果这些图片能够结合乡土地理,这种设置情景的方式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2、虽然地理课堂力图体现教学的“双边性”,学生也参与了课堂教学,但是从总体的感觉上看,学生整体的参与度不高。
3、虽然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但是由于教师对课堂基本情绪的把握不准,使得这种过分的制造“愉快”,反而减缓了学生的思维、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分散了学生学习的注意力。
4、虽然运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虽然也有大量的图片、视频的呈现,帮助学生将问题变得简单化,但是地理教师在课堂中过分依赖和夸大了多媒体的作用,使得多媒体的作用过度地代替了教师的作用,有被多媒体牵着鼻子走的感觉。
5、虽然教师在教学中力图体现师生合作和交流,但是教师还是不敢大胆放手,其实对于有一定难度的地理问题,如“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因分析;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及其产生的新功能”等教学难点和重点,就可让学生去探究、讨论,而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探讨只是浅尝辄止,那么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
6、虽然教师的讲解还较全面、很细致,但是对教材中的“非重点、难点”也进行面面俱到的的讲解,因而显得教学重点不突出,浪费了课堂教学时间,教学的效率不够高。
最热高三地理说课稿(模板16篇)篇十二
新学期开始了一个多月了,我又参照地理课程标准重新回顾了这段时间的地理教学。这段时间的地理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创设了一些符合教学内容的问题情境,地理课的开展紧扣“学议导练”模式以学生的活动为主要形式。就如何提高教师在课堂中的“讲”的有效性也有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地理课堂。初中生虽然年龄小,但他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地理知识十分的多。如“太阳为什么东升西落啊”、“为何冬季白天时间短”、“潍坊夏季为什么吹东南风”等等,我们能够适时引用,能够很大程度上增进他们对于某些地理知识的理解。比如学到温带季风气候的时候,学生不明白东南季风与西北季风的区别,适时引用生活中他们对夏季风和冬季风的感受,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地理教师在讲的过程中,应该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才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讲究教学的实效性,不能不提到数学课堂中两个非常有价值的要素:学生间的差异和学生的错误。
我们常常把某些学生看成是“差学生”,对他们的要求就是在课堂上不捣乱就好。其实有些时候,适时的将一些简单的问题交给“差学生”去解答,再给以一些鼓励性的语言,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也会提高,起码会将一些简单的基础知识认真的巩固。正视学生之间的差别,注重整体,提升能力才是我们作为教师的责任和义务。
教师要善待课堂教学中学生出现的“错误”。有些错误是有共性的,学生也许会因这些错误而增进对知识的了解和认识。比如学习欧洲气候,在问到欧洲气候海洋性明显的原因时,七班姜永琪回答时将北大西洋暖流划分到了“海陆因素”,其他同学补充时能够指出错误但解释不了原因。碰到这这种出了初中教学范围的问题,作为地理教师就要合理把握形象解释。如果就此放过,会让学生对这一环节的知识点留下猜疑。不利于整体知识的掌控。
最热高三地理说课稿(模板16篇)篇十三
1、从教学目标制订来看:能从知识、能力、思想情感等几个方面来把握,知识目标有量化要求,能力、思想情感目标也有所要求,体现学科特点;能以新课程的大纲为指导,体现年段、单元教材特点,符合学生年龄实际和认识规律,难易适度。关注学生分析综合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和新课程要求的教学目的相符。
2、从目标达成来看:教学目标能体现在每一教学环节中,教学手段紧紧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服务。课堂上能较快地接触重点内容,重点内容的教学时间得到保证,重点知识和技能得到巩固和强化。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从提问到练习,都能把“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贯穿课堂始终。
对该节课知识内容的传授较准确,在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方面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
1、从教学思路设计看:能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两个方面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思路,教学思路设计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合学生实际,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清晰。课堂导入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侧击点,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很快融入到学习当中。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不是简单的给出结论,而是通过学生讨论分析总结得出。实践图示教学法,加强直观性教学,充分体现了地理教学的.特点。
同特点: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夏炜老师:指教《天气和气候》风趣幽默,驾驭课堂,使课堂达到“三动”动口、动手、动脑;“四活”用活教材、盘活课堂、激活思维、学活知识。建议进一步加强普通话修炼。
刘新梅老师:指教《滔滔黄河》她高质的学案,优秀的课件,科学的程序,熟练的操作,使课堂“起点学案化,过程探究化,知识图象化,学生愉悦化,小结纲要化。”建议问题设计要严密。
周玉霞老师:指教《西亚》她流利的普通话,潇洒的表情,渊博的知识,高效的调控,使课堂锦上添花。她设情感激发点,让学生都想学;设思维展开点,让学生都会学;设认知停靠点,让学生都学会;设心理交流点,让学生都乐学。建议风趣幽默。
2、从课堂结构安排看:课堂结构较严谨、环环相扣,严格按照。
教材的顺序进行教学,过渡自然,讲解和学生活动时间分配合理,密度适中,效率较高。
1、老师讲解和学生活动有效结合:在课堂上教师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同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相互补充:“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的陈旧单一教学手段应该成为历史。熟练适时的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的弥补了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为学生形象直观的展示知识内容。同时也不忘把本部分重点的知识系统的罗列在黑板上。
1.板书:设计较合理,依纲扣本,言简意赅,条理性强,字迹工整美观。
2.教态:教师在课堂上的教态明朗、快活,仪表端庄,举止从容,态度热情。
3.语言:生动形象,准确清楚,有启发性。语速快慢适度,抑扬顿挫,富于变化。
比如:
1、有关概念的讲解以及相似概念之间如何进行区分这些知识点落实问题。如“人口合理容量和环境承载力之间”。
最热高三地理说课稿(模板16篇)篇十四
这个星期二听了唐老师高三(3)班第二轮复习课《正午太阳高度》,让我在当中学习到许多知识技巧,由此引发了关于课堂教学上的各种感悟。
作为高三的第二轮复习,并不是简单的知识点的重复强化,而是注重总结规律,从二分二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高度的分布和变化的实例上,分析归纳出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和变化的规律:正午太阳高度从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靠近我增大,远离我变小,最近最大,最远最小。用通俗的语言清楚的阐述了重要的规律,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本节课归纳出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和变化的规律后,为了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唐教师又给出了某时刻太阳高度的分布图,同时还讨论了日影的变化过程,日出日落的方位,还有太阳的视运动过程,帮助学生举一反三,提高学习能力。
现在的地理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普遍具有多媒体教学能力,普遍具有信息技术能力。扩充了地理资源,使高中地理教学的空间大大拓展,也使地理事实的空间性、时间性比以往得到了更好的展示,使地理思维的综合性、比较性得到了有力的表现。
课堂,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的课堂,还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阵地。在这堂课上可以窥见唐老师平时的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是多么重视。例如在读图时,要求学生边读边想,帮助指导学生提取有效信息。
就这堂课而言,我还有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仅供参考:
1、要倾听学生提出的问题,注重学生的课堂反馈,提高课堂的应变技巧。
2、要注意多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不能为了课堂教学进度而减少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
总的来说,唐深深这节课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教学内容是否符合考纲要求,课堂教学的有效。在45分钟里面,教学容量适当、顺利完成预定目标;学生的`集体反映,思维积极、气氛活跃。是一堂成功的课。
最热高三地理说课稿(模板16篇)篇十五
胡老师执教的初二地理《地势和地形》一课,属第二章第1节,教师由复习导入,引出新课;由观图册入手,导出中国地形“西高东低”的特点;由教师板画,说明中国地形阶梯状特点。整节课环环相扣,教师条分缕析,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这节课另一个特点就是讲练结合,胡老师注重学生知识的反馈,注重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如看图例,填图,填充图。新授课前讲评上次作业,点评、简要讲解答案;课中布置学生在图册三阶梯示意图上填出三级交界处的.山脉名称;新授课后思考活动课,指答并要求学生予以记录答题要点,教学过程较为严谨。
略感不足的是:课的最后,完成思考练习一环节,要有学生的互动交流就好,如让学生猜全国水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中国地形对交通的影响?在指名回答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阐述自己的意见(理由),不要全是“一言堂”。另读图部分,如果有条件,教师可出示某个国家或地区的地形图,让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看地色)练习说出不同的地形特点,再出现国别,这样既能增加趣味性,又锻炼了学生读图能力,还学到了一点课外知识,可谓一举多得。
最热高三地理说课稿(模板16篇)篇十六
从教学效果看,学生掌握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能初步运用于实际,进行简单的互动探究。我个人认为这节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课一开始,教师展示黄川草莓图片和相关资料,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接着,展示出本节学习目标,做到“心里有数”,这样利于“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整节课,共设置了三个教学内容,内容链接上有序、紧实而无杂乱,显示了教师较为扎实的“基功”,引导学生学习本课的重点与难点。虽然由于种种原因,多媒体没用上,但学生表现较为突出,表现能力较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性,利于师生间的互动。
整节课在讲解过程中,每个知识点的链接上教师运用的言语较为合情合理合时,拿捏的尺寸恰当而又不罗嗦,这显示了教师良好的基本功和多年的教学经验的积累,值得肯定。
整节课教师要求学生阅读课本知识的部分较多,一利于学生进行识记和理解知识点,二是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尤其是3分钟速记,起到对重难点的掌握和识记,是好的。
本节课一大特色是教师讲解得清晰明了、透彻,有的放矢。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步步推进,层层解剖。
总之,教师个人的教学基本功扎实,董老师作为一名年青的教师,课堂教学的组织能力很强,用语简洁、准确、清晰、规范,制作的课件生动、形象,对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