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范本是对某一类文章进行剖析和解读,以便我们能够更好地掌握写作的技巧和方法。如果您对写作范本有兴趣,以下是一些不错的推荐,可以供您参考借鉴。
精选文学鉴赏论文(汇总21篇)篇一
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学习古典诗歌能使中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但在中学阶段,古典诗歌教学却存在诸多问题:从学的方面来讲,中学生对古典诗歌学习往往缺乏兴趣;从教的方面来说,教学中大都存在重应试而轻诵读、品味的问题。
选修课程中,古典诗词无论是作品数量还是教学课时,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加。如果选用必修阶段的“精细讲解”的方式来学习,那么对于学生来说,或许更多的只是增加了古典诗歌的量的积累,学习效果很难乐观。此外,古典诗歌凝练的语言、铿锵的节奏、丰富的情感、优美的意境带给我们的愉悦感往往会在浅薄而公式化的“鉴赏”中消失殆尽。
一、诗词解构,是移情入境的有效途径。
在我们平时的诗歌教学中,学生欣赏古典诗歌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很难进入诗人所表现的情境之中。在不能移情入境的现实中,要求站在不同的话语世界中的学生去对话诗歌、对话诗人,实质上是强人所难。理解尚属不易,更遑论鉴赏品鉴。当代中学生对古典诗歌的这种隔膜是客观存在的,时间空间的阻隔、文化的断层、生活体验的缺乏等因素加剧了隔膜的产生。因此,如何让学生“入乎其内”,让学生打开想象的大门,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从视听觉到情感体验上感知到真实存在的自然和生活,进入一种感同身受的情境,是引领学生真正走进诗歌、走近诗人的重要一环。从这个意义上讲,诗词解构是理解诗歌移情入境的最好途径之一。
试看两名学生对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解构:
两名学生准确地把握了李白登临凤凰台时的所见所感,做到了对诗境的回归。在解构的诗章里,第一名学生把天荒地老的历史变迁与悠远飘忽的传说故事结合起来,以“愁”为中心词,展开了对江水、凤凰、吴宫、古丘等物象中寄寓的昔盛今衰、自然永恒的.喟叹,同时也寄托了对诗人忧国忧君、抱负难施的理解和同情。第二名学生则完全把自己置于凤凰台上,在历史与现实、自然景与诗人情纠合缠绕,与凤凰、山峰、江水以及浮云的对话中,唱出一曲对历史、对现实的挽歌。
二、诗词解构,是对古典诗歌的诗意烛照。
诗词解构,必须建立在对诗篇的领悟之上。然而解构终究不能等同于古诗今译,当我们以现代汉语形态来翻译那些充满韵味的诗句,或者过度理性地解析其中的修辞手法和创作技巧时,常常会丧失诗歌隽永的意味。因此,对古典诗词进行解构,不能只是充当翻译者的角色,在以读者的视角与诗人对话的同时,也在履行诗人的身份。我们期待的诗词解构,不仅仅是以现代汉语形态对古典诗歌进行解读,更是借着诗意的表达,对诗歌进行全新的观照,既传达诗人对自然、现实、历史、人生的观察与思考,也表现自己对诗人、历史的重新审视和个人体悟。
有两名学生是这样解构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别》的:
一句“风吹柳花满店香”,在两名学生的解构中,一个是“风将柳花/扫在桌上/嗅的人/鼻头正痒”,一个是“春风在酒店里生长/是酒的醇香,还是柳花在轻扬”,伴随两种或生趣或清新的画面,氤氲的诗意扑面而来。语境中将古典诗句的意蕴进行了创生与升华,在填补了诗句文字背后的空白的同时,又巧妙地创造了另外的空间,这在一定意义上扩充了诗歌的审美境界。对最后一联的解读,更是体现了两名学生对离别意的不同理解。成功的解构,不仅需要对诗歌最大限度的尊重,更需要以现代人的身份反视省察其中的意境以及诗人的心绪。
三、诗词解构,是对文学微写作的巡视。
近年来,“微写作”渐渐成为中学写作教学的热点话题,有人认为,“微写作”是顺应了“微博”“微信”等文化现象而兴起的。事实上,“微写作”只是古代常见的精微创作的回归,我国诗词曲、古典文论、筆记体小说等,都是微写作的典范之作。而文学写作(或称创意写作)还是中学写作课的新鲜事物,尽管有一些语文教师已经尝试在中学阶段进行文学写作的教学实践,但对于大部分中学生来说,文学写作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诗词解构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叙事、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展示自己的言语能力和情趣智慧。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把解构的形式由现代诗歌扩展到散文诗、小散文以及剧本、小小说。我们发现,诗词解构因为有诗歌原作品作为创作的基础,对原作的二次创作在一定程度上拉低了文学创作的门槛。作为文学微写作的一种形式,诗词解构能让更多的学生品尝到文学写作的乐趣和成就感。
例如,一名学生将南朝民歌《长干曲》编成了独幕剧:
波涛汹涌,菱舟随风摇曳。一妙龄女子立于船头,小花头大襟短褂,小琵琶扣,一抹蓝裙,一条黑辫,一双亮眼。
岸边,一位书生模样的游子看着逐浪小舟,痴了。
游子:姑娘,小心啊!
少女:(莞尔一笑,顺着波浪回转船头,浪花四溅,落在岸上)三江潮水急哟,五湖风浪涌哎。
游子:(慌忙躲闪,有点气恼)不怕浪花吞了你?
少女:风里来,浪里去,不怕颠,不怕摇。
少女驾舟远去,留下歌声数行、浪花几朵。
游子:(怅惘良久,喃喃自语)江之永矣,江之永矣……。
另一名学生用小散文解构谢朓的《入朝曲》:
在那个群山竞秀、绿水迎郭的地方,阳光照进了红楼梦乡。曾经,这里歌舞袅袅、笑语声声。是谁,站在那宫殿顶端,俯瞰芸芸众生;又是谁,挥袖揽过万千风云,成就一方霸业?水流不语,带着点点新绿从脚边缓缓流过;微风不言,载着纷纷细雨吹乱闺中清梦。恍恍惚惚,在那绵延高峻的山林中看见了一抹朱红。宫阁楼台就这么静静伫立在山间,轩昂又沧桑。杨柳依依,轻抚着古老飞檐,缓慢而又坚定地诉说着桑田沧海。绿水淙淙,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记。萦绕在心扉,还有功与名,如凝练笳声、细密鼓声,缠绕于沉沉雾霭。
诗词解构,并不是简单地对作品中艺术形象和作家审美意识的消极接受,而是包含了读者的再创造。这种结合文学微写作的个性化的解读方式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诗意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悟,是学生的语言智慧和诗词的美丽进行了一次美妙的对话。
【参考文献】。
[1]洛夫.唐诗解构[m].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精选文学鉴赏论文(汇总21篇)篇二
徐妍(中国海洋大学文学院,山东青岛266071)摘要:在文学史研究与文学批评领域,董之林提供了一种回返本原的研究与批评范式,即在文化网络中对文学史和文学现象进行历史的研究、审美的批评。为此,董之林在治史观念上,试图以双向反思的方式探勘历史相关性的“缝隙”;在叙史方式上,试图以多种方法宽而微地体悟历史细节并审美叙述;在叙史主体的建构上,试图以守护方寸、反抗虚无的自我矛盾体确立一位学者在这个混乱时代的存在方式。
关键词:历史相关性;治史观念;叙史方式;叙史主体中图分类号:i206.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310-06-0019-07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代文学的历史记忆越来越丰富、驳杂,评价尺度也不断变幻、犹疑。尽管当代文学的历史记忆在史料探勘过程中被逐渐梳理、厘清,但那些曾经“被扭结”在当代文学中的诸多历史问题不仅没有远去,反而与当代文学的现实问题缠绕在一起,更加迫切地摆放在研究者的案前。如何在学科史层面重述当代文学的历史问题?如何通过当代文学的历史研究返观当代文学的现状与发展?如何对当代文学的特质进行历史的'、审美的评价?显然都是当代文学界亟需认真面对的问题。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考察董之林的文学史研究与批评,别有意义。进一步说,董之林固然是以“十七年”小说为主体研究对象,但她的著述所关涉的问题却不局限在“十七年”小说本身,而是充溢了对90年代以后的文学史观、文学批评的标准及自我观念的重构的思考。由此,董之林的学术著作为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与文学批评提供了一种回返本原的研究范式:在历史的相关性中探勘“缝隙”、审美叙述与批评,并探索一位学者在这个时代的存在方式。
一治史观念:以双向反思的方式探勘历史相关性的“缝隙”90年代以来的当代文学史研究与文学批评十分明确地将我们曾经信奉的逻辑的、线性的历史观、文学史观作为质疑的对象。由“五四”所开创,并在80年代得到承继的宏大叙事体系在90年代逐渐解体,而酿成新世纪以来种种新动向竞相涌现的混乱时期。90年代以来,当代文学史研究与文学批评似乎已经摆脱了以往权威文学史观念的支配,但如何建立一种新的、有效的文学史观念,尚处于茫然状态。如何在“后现代”诸种消解的潮流中重建当代文学史研究与文学批评的价值体系?如何让那些飘逝的记忆在当下语境中得到更加深透的领会?如何让历史研究成为当下文学批评的另一种参照?这些困惑既内含了当代文学史研究与文学批评的困境与生机,也生成了董之林文学史研究与文学批评的治史观念。
精选文学鉴赏论文(汇总21篇)篇三
当代各大高校总是重视学生的技能培养,却忘了学生的文学艺术修养的培养。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这篇论文,了解一下文学艺术修养的培养有多重要。
一、前言。
随着社会竞争的越来越激烈,社会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其有较高的专业素质,而且要求其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各高校仅专注对大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缺失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特别是对当代大学生文学艺术修养的培养严重不足,影响着大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对此,我国各高校应亟待解决对当代大学生文学艺术修养教育的培养。
1、文学艺术修养可能提高大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语言运用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四项基本能力,人们通过语言来实现情感交流与传递思想见解,在现实生活中语言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如何提高大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可以通过文学艺术修养来实现,教授学生从文艺作品中获得启发。如文学作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素材,作品中具有丰富的词汇、句式及表现方法,学习和欣赏文学作品,学生可以从中获得使用语言文字的技巧,语感得到提高,从而更好的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表达自己的观点、想法与情感。此外,通过分析文学作品,能够让学生掌握立意论证、文章布局等技巧,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学与艺术修养,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利用文学与艺术传情达意,从而实现更好、更有效的.沟通与交流。
2、文学艺术修养可以提高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优秀的文学作品具有丰富的哲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对学生进行文学艺术的熏陶,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爱因斯坦曾表示,艺术比知识更有想象空间,利于拓宽人的思维,无限的想象力推动着知识的进化。在实际教学中,将文学艺术的形象思维与科学的逻辑思维相结合,进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创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文学艺术修养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
大学生的审美能力是伴随他们文学艺术修养的提高而提高,文学艺术使大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范围逐渐扩大,涉及到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居里夫人曾认为对科学研究与探讨的过程是对美的探寻,而实际上的确如此,理论的研究与技术的创造本身就极具审美情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类创造了更多美的奇迹。而对大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实际是指对他们进行职业岗位的审美培养,使大学生热爱自己今后从事的岗位,通过文学艺术修养在岗位中发现美、创造美。
1、开设文学艺术课程。
文学艺术课程,实质是指鉴赏文学经典作品的课程。在课堂教学中,挑选优秀、经典的中外文学作品进行分析与鉴赏,尤其是要将作品中的精神、思想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从中获得启发,感受到文学作品的艺术美。同时,在课堂上应让学生积极发言,表达自己对文字作品的理解与感受,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对于文学艺术课程的教学模式可以依据学生与学校的具体情况来设置,以自由形式为主,最终提高学生的文学艺术修养。
2、编写科学适用的教材。
提高大学生的文学艺术修养,主要是指拓展大学生的知识视野,使大学生的思想、情感、鉴赏能力得到提高。在编写教材时应注重文理学科的渗透,根据当代大学生现有实际水平编写科学适用的教材,完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注重对人文素质类教材的编写,进而提高大学生对人文知识的兴趣,加强对大学生文学艺术修养的培养。
3、充分发挥校园文化艺术活动的作用。
各高校应开展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营造积极有。
趣的文学氛围,开展人文艺术节、沙龙活动(如书法、绘画、舞蹈、歌唱等),社团文化艺术节,举办各种人文、艺术讲座(文学、音乐、美术、电影等)等,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到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中,从中收获快乐与知识。同时,在校园环境中也可以营造一种文学气息,如在校刊、黑板报上可以开设文艺专栏,让有才能的学生在上面任意施展才华;在校园建筑中可以增添文学艺术形式,小桥、亭子等都能营造出文学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文学艺术的陶冶。
4、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提高文学艺术修养。
在教学中提倡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中教师已经对学生进行了文学艺术的理论知识的熏陶,所以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文学艺术等人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掌握实际应用能力,从实践中使自身的文学艺术修养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使文学艺术修养通过学生的言行举止中表现出来,以展现大学生的整体人文素质与人文魅力。
四、结语。
据调查,世界百强企业对当代大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大学生在掌握过硬的专业素质之外,同时还应掌握一定的文学艺术修养。因此,我国各高校在人才培养策略上应与时俱进,加强对大学生文学艺术的培养,开设文学艺术课程,开展校园文化艺术活动,让学生得到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培养,提高大学生的文学艺术修养,使大学生成为技能与素质型的通识人才,进而符合社会的发展需求。
精选文学鉴赏论文(汇总21篇)篇四
音乐是世界上所有美妙声音孕育出来的美好事物,音乐是沟通自然与人们心灵的一种工具。对于一名高中生来说,音乐有利于放松他们在紧张学习生活下紧绷的神经,有利于开发他们的智慧,更有利于提高他们的人格魅力和文化修养。在高中的音乐教育课上老师往往没有目的性,不会启发学生的兴趣,更没有通过教学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鉴赏水平。学生拥有正确的鉴赏能力才能真正的去欣赏音乐,因此在高中的音乐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成为了重中之重。根据多年的经验,下面是我个人对于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一些看法。
兴趣在高中音乐教学中是个重要的因素,想要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第一步就要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对于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学生对音乐学习产生里浓厚的兴趣,那么接下来音乐课堂上的教学质量也会有效提高。想要摸清学生的音乐兴趣,一定需要一次对学生的全方位的调查。通过调查的结果我们可以发现,学生比较喜欢欣赏通俗音乐和流行音乐,但是在对这些音乐的鉴赏过程中却缺乏必要的基础知识。就例如在学生听到著名音乐时,虽然会感觉很熟悉,但是很少有人能说出音乐的名字以及音乐的作者。根据调查的情况,通俗音乐和流行歌曲对于高中学生具有特殊的魅力。因此教师在音乐教学上,要学会因势利导,让学生在你的引导下可以欣赏到好的通俗音乐。对此我建议,教师可以在每节音乐课快要结束的时候,播放自己挑选好的流行音乐作品,在陪同学生欣赏的同时,教师可以对挑选的作品进行简单地讲解,主要给学生讲解一下作品的风格以及作品流行的原因。欣赏完这首流行音乐之后,立即把听到的作品与音乐书上选取的名曲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来凸显出名曲的魅力所在,同时悄无声息的提高了学生的音乐鉴赏水平。
对于音乐作品的鉴赏中也有难易之分,由于高中生的音乐鉴赏水平普遍很低,因此在教学的初期要从易于欣赏的声乐开始。声乐一般结构较为简单,含有歌词,并且声乐的歌词所要表达的人物情感与旋律要表达的比较相符。因此教学中先让学生熟悉声乐的鉴赏方式,随后再逐渐的引导学生鉴赏器乐作品。在声乐的鉴赏教学中,引导学生首先做到对作品背景和歌词内涵全面了解。为了避免学生后期对器乐鉴赏中出现懵懵懂懂、茫然失措的情况,教师应该教导学生对音乐旋律特征熟练掌握,并且经常锻炼学生在没有歌词的情况下对声乐作品进行正确鉴赏。相较于声乐,器乐独奏曲目的主题较为单一化,曲式也不复杂。教师在教授器乐鉴赏的时候,相较于声乐具有更佳的把握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对曲目形成的初步印象情况,来确定是否要进入下一步,如果学生整体情况较好的话,教师便可以对曲目的内部结构,进行细致讲解。随时学生的鉴赏水平不断的提高,鉴赏器乐独奏曲可以逐步的变为鉴赏交响乐曲,当学生掌握这些时,学生个人便可以对音乐鉴赏的方式和规律特点熟练掌握,音乐鉴赏能力也会提升到较高水平。
3音乐鉴赏应该与生活感受相互联系。
在人生旅程中,一个人会有丰富的人生经历和生活感受。一名高中生相对而言已经拥有一定的`生活经历了,学生在欣赏音乐作品时,虽然体会不到作者要表达的真正深度感受,但是学生已经可以感知到音乐作品要表达的表面情感。面对这样情况,教学过程就会对老师有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欣赏音乐作品。意境是一个音乐作品的灵魂所在,教师在教授之前要对所讲授的音乐作品意境熟练掌握,教师在让学生欣赏名曲之前,一定要把名曲的创作背景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也要体会音乐包含的意境。生活是诞生真正艺术作品的源泉,真正的艺术都是源自生活的,教师应该教导学生明白这一道理。每一个经典作品的诞生,但是作者生活体验和情感的真实流露。在欣赏作品的时候,学生的感情应该得到高度升华和凝结。高中生正处于一个感情丰富,思想敏锐的青春期阶段。在音乐鉴赏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历,自身情感,以及自身思想感受等多个方面,对音乐作品进行个人鉴赏。如果学生能够更优秀一步,带着感情去欣赏音乐作品,那么学生就能更好的掌握音乐欣赏的方式和方法。同时教师的教学质量也会得到大幅提高,教师可以轻松的完成教学任务。
4通过音乐鉴赏课使得学生全面发展。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是音乐鉴赏课的主要目的,通过教师的教导学生能够成为具有一定音乐鉴赏能力的人才。但是音乐知识的讲授,并不是音乐鉴赏课的唯一目的,学生通过音乐鉴赏课得到了个体全面发展才是最后的目的。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对音乐作品的评论,让学生对音乐逐步形成自己的见解和看法。教师只要把音乐教育做到更好,学生得到全面发展,音乐的鉴赏水平肯定会得到提高。作为一个抽象的艺术,主观性很强是音乐的特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正确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以此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总结。
音乐鉴赏是高中生不可缺少的一个技能素养,其对高中生有很重要的意义,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音乐可以改变人的气质,音乐可以启迪人的心灵。因此改变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可以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对学生的未来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精选文学鉴赏论文(汇总21篇)篇五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态文学批评理论逐渐走入了大众的视野,并且已经受到了更高的关注和重视。在高校展开英语文学课堂教学工作的过程中,通过对于生态文学批评理论进行应用和探究,可以更好地对学生的生态意识进行培养,让学生正确地对于文学内容的价值进行对待,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意识,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帮助学生形成客观、辩证的思想理论体系。
关键词:生态文学;批评理论;高校英语文学课堂;教学意义。
在高校英语教学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课堂教学工作的开展,应该更加关注对人才思维和生态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更多地对于文学作品进深入地分析。在英语文学课堂教学上,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思想对于相关内容的价值进行判断,这样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素质成长效果。生态文学批评理论的出现,起更加关注从生态问题的角度,利用文艺理论的方式展开批评,并且通过对文学艺术本身的精神、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生态的关注,达到对生态危机进行消除的目的。对于学术界来说,生态文学批评理论近年来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其对于文学作品的生态思想进行了揭示,同时也对于作品中思想文化进行了探索,关注对作品反映出的现实的思考和探索。
一、人文素养培养需求的实现。
现阶段,我国的.大部分高校,在专业课程设置的过程中,对于人文素养缺乏足够的重视和认知,往往更加关注对学生知识、技巧以及技能的培养,而对于学生情感、个性、需求的发展缺乏足够的重视和关注。与此同时,我们也能深刻的感受到,外界社会上,大学生本身面临着很多就业、生活、工作、人际交往等多方面的压力。这种内外部环境的影响,导致了大学生自身的理想、情感、心理方面产生了更多的需求,一部分学生面临着很大的精神压力和心理问题,存在着一定的心理方面的困境。而生态文学批评理论的出现和应用,起更加关注对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培养。在英语文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通过生态文学批评理论的角度,对于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和阅读,学生可以更加科学、客观、全面地对于作品进行解读,了解现代社会的生态危机问题。学生自身的思维方式也可以得到更好地完善和成长,学生本身可以形成更加科学、正确的意识理念,对于爱情观、消费观、就业观等多方面的观念也可以得到正确地塑造。这对于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提升学生的精神状态都是非常关键和必要的,是当前高校人文素养培养需求实现的一个重要举措。例如,对一些优秀的短篇文学作品进行阅读上,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到当代社会的心灵拜物化,精神空虚,迷茫的的思想,通过对作品的分析了解这种思想的成因,从而引发学生进一步的思考,帮助学生形成具备更高高度的人文意识。
二、更好地适应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生态文学批评理论的引入,对于学生自身的成长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在英语文学课堂教学中,生态文学批评理论的引入,可以让学生自身英语基础能力水平得到有效地提高,并且提升学生对于西方文化的了解深度。在英语文学中,很多知识内容的学习,都需要通过一定的迁移过程,来达到知识掌握的目的和内容。而生态文学批评理论在应用上,更好地促进了这一知识迁移的过程,学生可以更好地将注意力集中在对于原著内容的赏析上。生态文学批评理论的应用,符合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需求。在当前社会多种文化冲击下,学生自身很容易陷入一个思想和精神方面的误区,产生一定的不良心态。生态文学批评理论可以更好地对于这些负面的情绪和精神状态进行驱逐,同时打破物欲文化的枷锁。在现代社会高速发展下,很多人都存在一定的负面心理和情绪,生态文学批评理论的出现和应用,对于打破这一问题,促进人与社会形成和谐的发展关系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
三、对学生观念意识的引导。
生态文学批评理论本身的角度是由生态批评进行入手的,通过独特的视角对于作品内容、人物、文化进行分析,起可以让学生对于这种内容的分析融入到自己的生活,形成更加独特的意识理念,从自我的视角来进行分析,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在日常生活中,生态文学批评理论对于学生爱情观、消费观、就业观等多方面的观念的形成,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学生通过对生态文学的思想对于英语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分析的过程中,批评理论可以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对于实际生活进行连接。例如,对于《瓦尔登湖》阅读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对于自身的体验进行融入,让学生感悟大自然和生命,了解大自然和人类之间的关系,并且通过相关话题,对于一些道德、生命等深度问题进行思考。与此同时,生态文学批评理论在应用上,可以融入更多对自然和生命进行关爱的思想意识,让学生对消费这一行为产生正确的认知和判断,并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消费行为,对于一些不良的习惯进行思考,从而达到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的目的。生态文学批评理论的应用,本身具有较强的实践价值,可以更好地完成对学生思想的引导,让学生感受到英语文学学习的必要性,从而提升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阅读的热情,这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是非常关键的。
结语。
总而言之,在当前生态文明的理念下,英语文学课堂教学工作的开展作为英语专业教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必须要深刻地认识到对于教学工作所面临的时代发展变化需求满足的重要性。通过对生态文学批评理论进行应用,可以让学生从全新的角度对作品进阅读,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生态意识。通过对生态文学批评理论的不断研究和探索,我们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自身的生态意识,让学生对于英语文学课堂学习有着正确的认知,提升学习预期,保证英语文学课堂的学习效果,提升教学质量,并且保障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
【参考文献】。
[3]雷静.英美文学教学观念应如何与时俱进[j].语文建设,2015(36).。
作者:余茜。
精选文学鉴赏论文(汇总21篇)篇六
论文摘要:一个天经地义的观点是,文学批评就是关于“文学”的批评。不过回望历史,文学批评的发展与演变却呈现出一个从寄生于文学到逐步与文学相分离的轨迹。当今的文化研究是文学批评走向独立的新阶段,它可以脱离文学对象,甚至将文学边缘化。究其原因,是消费文化之取替文学文化为文化研究之独立地位的获得提供了历史的契机。
一个天经地义的观点是,文学批评就是关于“文学”的批评。不过回望历史,文学批评的发展与演变却呈现出一个从寄生于文学到逐步与文学相分离的轨迹。
在亚里斯多德的《诗学》里,文学批评主要体现为阐释文学的类型、体裁等文学的基本范型。《诗学》开创了文学批评,也奠定了批评与文学密不可分的关系。
中世纪流行文献学批评,主要围绕文学作品及典籍进行编注。文献学作为文法学的姊妹学科,具有修辞学传统,关注字词与风格,侧重文本细节,因而文献学批评没有产生对批评立场、原则或体系的追求。由于字词成为高度关注的领域,中世纪“经院哲学家们”被后人看作是在用字词编织学问的蛛网。弗朗西斯・培根在《学术的进展》一文中写道:“因此便产生了学术的第一个弊病:只研究字词,不研究内容。虽然我所举的例子是已过去的事情,但这类弊病一直存在,并将……继续存在下去。”这类批评寄生于典籍,当然也包括文学典籍,文献学批评对文史原典具有依存关系。
17世纪的古今之争,大量争论文学应该追求什么样风格,一直被当作典范的西塞罗的《演说家》中所归纳的三种演说风格,遭到质疑。人们放弃了西塞罗散文风格的模式,提出了“中性”语言等新的风格。但这种改变,并没有在框架上突破批评视域,仍然囿于语言风格的框架内,只是以新风格取代旧风格。
而法国古典主义批评,以布瓦洛提出的史诗、悲剧、喜剧、十四行诗、讽刺诗等都必须以古希腊、罗马作品为典范,必须符合三一律等准则。可以看到,古典主义的批评法则主要针对创作,仍然以作品为目的,但同时确立了批评法则的权威。
对批评法则的松动或反叛,发生在19世纪。浪漫主义批评是对古典主义统一的批评标准的叛逆,在批评史上形成了第一次“大混乱”,出现了各种有差异的批评。
浪漫主义批评的主流是个人体验式批评,代表人物有斯塔尔夫人、赫兹列特等。斯达尔夫人被认为是第一个采用个人才情体验批评的人,这指的是批评家力图再次亲身体验作家在作品中体验过的东西,这类批评家往往自身具有极强的才情,布莱指明它是“批评天才对于他人的天才存在的一种参与,建立在本人和他所钦佩的人之间至少是潜在的一种相似性上”。体验批评所确立的仍然是批评对文学作品的寄生关系,体现为文学批评作为一种次生意识对于原生意识所经历过的感性经验把握。
这种把握又分为两种情况,一是认同性的,即批评获得与文本一致的体验:批评家的批评建立在个人体验的基础上,而个人体验又依附于对原作的同情与激赏之中,批评家的性情常常与作家的趣味与感受具有一致性。这种认同批评构成批评家与作品之间的亲密无问的关系,批评家与作者形成共谋。批评家通过阅读,放弃自我,变成“各种状态的交汇地”(杜波斯),批评家成为作家的场所,作家的灵魂在其中向批评家敞开。而另一种是距离型的,同样以作品为批评对象,但批评家与作品之间保持距离,批评不是共谋,而是纯粹的“俯瞰的凝视”(斯塔罗宾斯基),批评与作品对象建立的是非同情的关系。批评家意识到自己与他的批评对象是分离的,克洛岱尔将这种情况总结为“理解而不赞同”,它不同于作品的诗性思维,批评是作家自我思想的表达。然而“认同批评”与“距离批评”并不绝然分开,如塔斯罗宾斯基所说:“完整的批评也许既不是那种以整体性为目标的批评,也不是那种以内在性为目标的批评,而是一种时而需求俯瞰,时而要求内在的凝视。”
然而,“距离批评”后来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它渐渐融人到理性批评。与浪漫主义体验式主观批评主流相对的.是理性批评,包括由历史学方法带来的“新文献学”批评,即通过作品产生的条件解释作品;也有关注批评与读者关系的批评,如莱辛的《拉奥孔或称论画与诗的界限》;当然还有后期的勒南的自然主义历史批评,丹纳的实证主义科学批评等等。
这些导向了通常所说的始于19世纪的真正现代意义上的批评,也就是“批评”意味着理性分析与批判。文学批评从关注内心的感受式把握,走向了19世纪中后期的适应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社会历史批评,并上升为文学批评的主流。文学与时代、文学与社会现实的关系成为文论的新焦点,文学批评到19世纪中后期已经从主观感受式文论的丰富性逐渐归依到社会历史批评的单一理路与范式上来,并且这一范式获得了独尊的地位。这表明批评虽然始源于文学园地,但批评却可以成为自身,这是因为文学所拥有的不仅仅是审美,它有很大的社会、历史的关联域,批评可以是外在的。
到20世纪初,批评再一次打破独尊的单一社会历史标准而形成新一轮的“大混乱”:文学批评从尊崇社会历史本体的范式中走出来,转向语言本体、形式本体,进而带来了众多风格的批评同时并存的新格局。形式主义批评、新批评、结构主义以及符号学批评等流派都有各自的宗旨,但相同的是都告别了对文学的现实、社会、自然、时代、历史、道德、经济等“外部批评”,开始探讨文学内部的语言、形式与结构等。后来的精神分析批评,现象学主题批评也随之盛行。加上上一阶段的社会历史批评在这个时期又产生了新的分支:有关注文学的社会意识形态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还有关注读者维度的接受美学批评,后来又有新历史主义批评,批评空前繁荣。
如果说l9世纪以前,批评指向文学或围绕文学,批评带有次生性质的话,那么,20世纪的批评,各个流派的宗旨都不约而同地转向建构自家的理论体系。批评不再像浪漫主义时期柯尔律治、赫兹列特等的批评融入文学、认同文学,甚至复制文学,或者说是对文学表达的表达。20世纪前半期的各个批评流派都具有鲜明的批评学科意识,批评表达自身,文学沦落到服务于批评、为批评表达自身所用的次席。作品阐释不是目的,建构批评体系成了批评的首要目的,文学成为了批评体系建构的原料场地。因此,20世纪前半期,批评已经开始走上了独立的道路,如果说最初它还没有完全独立于文学,与文学还具有相关性,那么这种相关性表现为文学是批评理论的言说场所或涉猎对象,尽管文学不再是目标。这种不将文学作品作为一个有机体对待,或者不以文学为目标的批评,引发了传统立场的文学研究学者的愤怒,因为在这类批评中,作品只是作为理论的单一注脚。譬如精神分析批评,不将《哈姆莱特》看作有机的作品,而是从中掠取符合精神分析学说的所谓恋母情结,以此作为对《哈姆莱特》解读的结论,这大概也算是圣伯夫的所谓不是一种同情、认同,而是觊觎他人财富,从中掠取所需的批评吧。
这些追求体系化与理论化的批评,追逐某种客观性,它的产生与文学的非主观化创作潮流具有一致性。自福楼拜开始,到新小说的“零度写作”,文学追求非主观介入的客观化叙述,也就是要实现文学创作中的主观性的零度。在这种背景下,批评的非内在化,或者说批评的外化就被推动到这样的程度,以至于反射的主体消失了,只有被反射的客体继续存在。批评变成了一面无个性的镜子,这使执著于作家创造性、激情、意念及主体风格等传统批评立场的文学研究者对当代批评产生了强烈的抵制情绪。然而,20世纪80年代后,解构主义引发的后殖民主义批评、女性主义批评、性别批评等新的“文化研究”的批评浪潮,使批评进一步脱离文学,因为有的批评纯粹谈论问题本身,以建构理论自身的体系为目的,甚至对文学的涉猎都可以不要了。文化研究关注少数族裔、女性等弱势群体,政治性批评成为了批评的主流与中心,而文学的审美批评不仅受冷落、遭排挤,甚至被取代。审美的自主性被瓦解,文学作品被这些政治性批评切割与肢解。面对愈来愈强劲的政治化的、独立化的、同时也是非审美化的批评浪潮,持审美批评立场的文学研究者非常焦虑。耶鲁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的布鲁姆,将女性主义批评、新马克思主义批评、拉康的心理分析、新历史主义批评、解构主义及符号学等统称为“憎恨学派”,因为这些批评流派重视的是社会文化问题,颠覆了以往的文学经典。当今流行的大众文化也是一支颠覆文学经典的力量。经典文学在“憎恨学派”的批评理论与“大众文化”的双面夹击之下,地位一落千丈,布鲁姆的《西方正典》以“经典悲歌”作为第一章的标题,可以看到经典的盛歌时代成为旧事。
耶鲁学派的另一代表人物米勒,在《论文学》中,对批评理论凌驾于文学的未来走势也有着伤感而清醒的认识。该书开篇的第一句话是“文学的终结近在眼前”,他提到“文学逼近死亡的一个显著的症兆,是全世界的文学院系的年轻教员都从文学研究转向理论、文化研究,后殖民研究,传媒研究,大众文化研究,妇女研究,非裔美国人研究等等,他们经常以更接近社会科学而不是过去所认为的人文科学的方式著述与教学,而他们的写作与教学常将文学边缘化或忽略文学,即使他们中很多都是在老式的文学史与文本细读中训练出来的”,“这是因为他们预感到了传统的文学研究正在被社会与大学管理宣布为过时的路途中”。米勒指出理论导致文学的衰落,他说:“文学理论的繁荣就是文学死亡的信号”,“理论注册了文学的行将就木”。
批评与文学的分化,现代批评与传统批评的分化,是有根由的。批评虽然一开始寄生于文学,但它一出现就是不同于文学的,批评与文学具有异质性。文学是感性的,形象的,可体验与参与的;而谈论文学,也就是批评,已经不是文学自身,它是概括的,逻辑的,理性分析的。用弗莱的观点表达的话,那就是文学是沉默的,而批评是说话的;文学不是学科,而批评是学科,弗莱说“文学并不是一门研究学科,而是供研究的对象”,“如果文学批评是一门科学,那么它显然是一门社会科学,如果说它只是到了我们的时代才发展起来,至少没有说错这件事的年代”。文学批评经过在文学场域的孕育,在20世纪与各门社会科学一道走上了独立。
从人文科学到社会科学,也就界分了传统文学批评与当代批评。爱德华・萨义德在比较福柯与布鲁姆时指出,前者关注的是一个“文化的世界”,而后者关注的是一个“艺术的世界”。作为艺术的世界,文学性精英主义的批评关注的是审美,布鲁姆明确提出“我认为审美只是个人的而非社会的关切”。而当今的文化研究et益取代了文学批评,在审美主义者看来,他们把审美降为了意识形态。然而,随着大学教学或文化机构的日益政治化与实用化,文化批评一定会更加关注社会文化现象,而不会停留于“审美的个人关切”。布鲁姆也认识到了“我们正在败退,并无疑地还将败退,这是令人沮丧的,因为很多优秀的学生将弃我们而去,另寻其他学科和职业,这种抛弃已随处可见”。这种没落感,是文学研究者或从传统批评走过来的学者的感伤,而站在文化研究立场的瑞安・毕肖普则描述为“到上世纪90年代中叶,文学研究已向文化研究俯首称臣”。(见本组文章的第一篇)两个阵营的人,表达的是同一个现实,然而感情色彩不同。
这种历史走向形成的主要原因在于,新兴的消费文化与机械复制时代的大众文化结束了文学文化为中心的时代,经典文学的美学给社会消费美学与日常生活美学让出了地盘,因此,批评就可以针对新的领域,可以不针对文学而进行批评。
罗兰・巴特的“文本”概念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体现,他以“文本”的概念取代“作品”,使得批评理论的批评研究对象走出了过去的文学艺术作品的范围,走出了文字作品的范围,而使身体、行为等各种对象都成为了批评与研究的对象,也可以说生活领域里的很多现象都是“文本”。这样,文学就只是“文本”中的一种文字文本,批评的领域与范围不仅扩大了,而且社会化与日常生活化了,由此产生新的批评,更接近社会科学。它的繁荣,对人文主义产生了冲击,同时导致了接近人文科学的文学以及相关的审美批评的衰落。文化研究正是对这种没有边界的新的批评的概括性表达,它是没有范围的,是无所不包的,也是没有固定对象与习用范式的,它打破了过去的文学以及文学批评的范式,与文学形成对抗,也与传统批评形成了断裂。站在传统批评立场的人,或者说拥有传统批评观念的人,都不喜欢后者不吸取批评传统,甚至抛弃从前寄生的对象而且凌驾于其上,同时又缺乏文学性,审美性,特别是缺乏对现实的超越性,将批评变成了与现实一体化的存在。因此,文化研究的铺天盖地,引发了文学批评与文化研究之间的论争,但客观地说,谁也挡不住社会的变迁,即就挡不住新的浪潮取代老传统。
如果我们回顾一下,正是作为戏剧的衍生物的电影,导致了戏剧的衰落,那么,我们今天同样能接受:曾寄生于文学的批评,一步步走向独立,到20世纪的文化研究,可以看作是独立过程的完成,它成为批评从人文科学迈向社会科学的分水岭。文化研究,不仅可以与文学说再见,甚至抛弃了审美批评传统。我相信,文学与文化研究的论争只是当下的热门话题,这个话题不属于未来。
精选文学鉴赏论文(汇总21篇)篇七
音乐的鉴赏能力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加强对非音乐专业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更是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对此本人有如下设想:
首先应将音乐鉴赏课程纳入学校的培养方案,开设必修课程,课程的学时至少应每学年34节课,每周两节课。课程的内容可以包括初级基本乐理、简单的中西音乐史、中国戏曲音乐作品结构及艺术风格分析等内容。同时开设更多内容的全院性选修课程,使学生全面了解音乐的历史和演变过程,了解不同国家地区的音乐特点。如:开设古典音乐赏析和流行音乐赏析、戏曲赏析等课程,合格者获得相应的学分。目前我校已进行了这方面的尝试,大学生选修这方面课程的热情非常高涨,这个现象充分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对音乐知识的渴求。当前我校正处在提高素质教育教学改革阶段,针对如何提高大学生音乐素质,正在积极努力的进行尝试和探索,并取得了可喜的效果。
其次,有条件的学校图书馆可开设古典音乐欣赏数字教室。因音乐会的门票价格比较高,大多数学生不能经常出入音乐厅。数字教室为学生提供资源,定期播放和下载一些影音资料。对音乐了解的越多,欣赏水平才会逐渐提高。
4结语。
总之,提高音乐鉴赏能力是现代大学生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类高校应该注重学生音乐艺术的培养,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深入了解音乐,做到能够欣赏音乐和理解音乐作品,从中得到艺术的享受。在这里我想引用音乐家约瑟夫·海顿的一句名言“艺术真正的意义在于使人幸福,使人得到鼓舞和力量”。
精选文学鉴赏论文(汇总21篇)篇八
新课标中“指出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到德智体美劳均衡”.艺术教育是其中的重要方面,音乐是一门课程,更是一门艺术。音乐有启迪智慧,促进智力发展的特殊功能。研究表明:常听音乐能提高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思维。俄国的著名音乐家柴可夫斯基说过,“我们注重音乐的教育不是为了培养音乐家,而是要培养一个合格的听众”.由此可见,音乐的作用不仅仅是培养学生走上音乐这条道路,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音乐赏析是音乐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音乐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大支柱。
那么学生的鉴赏能力应该如何去培养呢?本人作为一名小学的音乐教师,结合平时教学的经验总结出如下几个方面,供各位同行参考,也希望各位提出意见和建议。
一、在课上多播放或演奏古典音乐。
在音乐课堂上,教师做的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唱书本上所写的歌曲,还要让学生们多欣赏其他曲目类型,特别是一些古典的音乐。
古典音乐是指西洋古典音乐,那些从西方中世纪开始至今的、在欧洲主流文化背景下创作的音乐,主要因其复杂多样的创作技术和所能承载的厚重内涵而有别于通俗音乐和民间音乐。特别是一些名家的作品,如贝多芬的《英雄》(第三交响曲)、《命运交响曲》(第五交响曲)、《田园交响曲》(第六交响曲),肖邦的降e大调华丽大圆舞曲,降d大调圆舞曲“小狗圆舞曲”,升c小调圆舞曲,降a大调圆舞曲“离别圆舞曲”,巴赫的《勃兰登堡协奏曲》《马太受难曲》《b小调弥撒曲》等等。
古典音乐,已经是一个文化范畴的概念。是西方并逐步意味着全球的主流音乐的一部分。确实如此,时至今日,西方古典音乐如同摩天大厦,而它周边的是大片没有影响力的小房子。前后的差距使西方古典音乐已经可以用全球主流音乐,乃至为主流文化的代名词了。()古典两字已经不代表时间或者历史性,而是一个文化概念。由此可见古典音乐在音乐这一领域有着多么重要的地位。多听古典音乐对提高音乐鉴赏能力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把流行音乐引入课堂。
多年来,在音乐课的课堂上,教师讲的从来都是书本上的歌曲或者是其中推荐的曲目。而对于流行音乐却避而不谈,在当今的华语乐坛上的经典之作很少进入课堂之中。
流行音乐是一个时代的标志和烙印,如beyond的《海阔天空》《光辉岁月》等等,它已成为了一个象征,象征着那个时代的.流行符号,是华语乐坛经久不衰的神话。又如小虎队的《爱》《青苹果乐园》等,都是经典之作。如果在课堂上避开这些不谈是不能够培养全面的音乐鉴赏能力的,所以流行音乐引进课堂非常之必要。
三、了解相关音乐历史背景,体会音乐的内涵。
每一段音乐都有它的创作背景,都是对于当时时代的一种侧面的反应。如贝多芬等人的音乐就充满着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的色彩,beyond乐队是当时香港乐坛的象征,是90年代的流行符号。
在学生欣赏这些音乐时,听到的仅仅是旋律和歌词是远远不够的,音乐的真正含义除了词和曲,还有它所代表的时代背景。只有了解了这些藏在音乐深处的东西,才能真正读懂音乐,才能体会到音乐打动人的地方。
四、帮助学生赏析音乐。
小学生的欣赏能力有限,一些古典、高雅的音乐,他们还无法完全理解和欣赏,如莫扎特等人的作品,都有着极高的艺术成就。在学生们无法领悟的时候,教师就要帮助他们来欣赏。
比如,在音乐播放的时候告诉学生们哪部分的旋律是特别的,哪里有什么深刻的寓意,指出的部分让学生们着重的去聆听。在播放音乐结束以后,让学生们写出对这段音乐的看法和理解,字数不限,这样可使学生们更好地去思考音乐中的艺术成就和表达的情感,还有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写出自己的感想能使学生加深对所听过音乐的印象,可以防止课下的遗忘,从而达到提高鉴赏音乐能力的目的。
五、布置赏析作业。
在听完下次赏析音乐之前,教师要将同学几个人分成一个组,然后布置任务。预先告知他们下次要赏析的曲目是什么,然后几名同学作为一个团队,去了解这首曲子的作者、时代背景等信息,做到对下次赏析的曲子有一个大体的了解。这样以来在下次上课的时候就不会显得很仓促,不能很好地欣赏音乐。
教师还可以要求在下次上课的时候,某一个小组的同学给全班的同学介绍这首曲子的背景和思想感情。介绍的小组每次轮换,让大家都可以上台介绍。这样不仅可以让上台的小组准备的更加充分,也能让学生更好的了解自己所介绍的音乐,既能提高学生们对音乐的理解,又能促进团队之间的协作。对音乐鉴赏的能力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综上五个方面是我对于如何提高学生音乐鉴赏水平的看法,相信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们的音乐鉴赏能力。在欣赏音乐的教学中,对学生的音乐欣赏进行了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能力。通过音乐欣赏丰富了学生的听觉感知,扩大了他们的音乐视野,积累音乐语汇,发展音乐思维,从而达到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的目的也大大提高他们的音乐欣赏能力。
音乐的教育不是为了培养音乐家,而是为了让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欣赏美的能力和良好的音乐素养。这样学生才可以成为有思想、懂情趣、有温度的人,这样学生才能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走得更长远、走得更稳健。
精选文学鉴赏论文(汇总21篇)篇九
摘要:文学鉴赏能力是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的一种能力,读者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得到一种审美认识。
作为大学生需要提高审美认识来提高自身的发展,文学鉴赏能力可以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认识,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
本文主要对当前大学生文学鉴赏能力进行分析,就如何提高大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出合理的建议。
文学鉴赏能力是一种审美能力,提高大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可以有效地提高大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认识,使大学生更好地欣赏文学作品。
教育部为了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的发展,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
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对于大学生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全面大学生不仅需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素养,同样需要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才是国家和社会需要的人才,才能更好地为国家的建设服务。
文学鉴赏能力是国家对于大学生教育目标的要求之一,文学鉴赏能力是审美能力的一种,是大学生需要不断提高的能力。
大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需要大学生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
(一)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文学作品是关于现实生活的再现,文学作品通过真实、优美的语言描绘出社会生活的百态。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欣赏阅读,了解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通过人物形象和思想感情的感悟体会出作者的审美理想和态度,使大学生能够认识到社会本质与真实面貌。
阅读文学作品可以使学生的思想认识逐渐提高,得到情感上的体验和心灵上的愉悦。
另外,文学作品中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情节和多彩的人物形象会给人们带来心灵上的体验,使大学生通过阅读获得美的感受和熏陶。
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大学生可以逐渐地认识社会,去发现生活的真善美,增加生活知识,提高对社会的认识。
另外大学生通过文学阅读还可以增加自己的文化知识,提高对于文化的认识,提高自己对于文化的欣赏能力。
尤其是古典文学的欣赏可以增加大学生的文化积淀,提高文化素养。
对于文学作品的欣赏需要长时间的阅读欣赏,通过阅读,大学生可以感受文学作品中优美的语言,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和文学作品的曲折结构。
这些文学作品都会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生在耳濡目染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地提高文学写作能力。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大学生可以很好地了解文学作品的结构布局,提高文学创作能力。
通过文学作品的欣赏,读者可以感受到文学作品中作者的写作手法和写作意图,文学作品中优美的语言也可以为学生今后的文学写作提供参考,一些文学作品中的写作手法也可以为自己所用,进而提高自己的文学写作水平。
大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以后欣赏文学作品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写作水平,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文学鉴赏能力的提高对于学生通过文学作品认识社会,对于大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文学作品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大学阶段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是大学生文化素养提高的要求,也是大学教育目标之一。
(一)提高大学生的阅读兴趣。
提高大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首先需要大学生主动地阅读文学作品,只有通过文学阅读才能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对于文学作品的欣赏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文学阅读,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因此提高大学生的文学阅读兴趣可以使学生主动阅读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当代的大学生由于各种丰富的实践活动逐渐忽略了文学阅读,大部分学生会选择上网来打发时间,阅读的学生逐渐减少,因此文学鉴赏能力的提高也遇到了一定的困难。
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组织文学阅读比赛来提高学生的文学作品阅读量。
可以通过评选文学作品阅读量最多的人,通过表扬,鼓励学生积极地借阅文学作品进行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另一方面可以组织大学生文学作品交流会来提高学生的文学阅读。
通过学生之间的文学交流可以加强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认识,提高阅读的兴趣,增加文学作品阅读量。
学生通过阅读自己感兴趣的文学作品,感受到文学作品的魅力,从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在大学中开设文学作品鉴赏课程可以为学生欣赏文学作品提供鉴赏的方法,提高鉴赏水平。
在高校中开展文学鉴赏课程作为文学课程的选修课,提高学生的上课积极性。
一方面文学鉴赏课程需要为学生提高文学鉴赏的方法。
文学鉴赏课程中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文学鉴赏的方法和技巧,文学鉴赏课程通过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语言、情节和结构进行分析,体会文章的深刻含义和巧妙的布局。
另一方面,文学鉴赏课程为学生的文学鉴赏提供途径。
文学鉴赏课程为学生的文学鉴赏提供了条件,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文学赏析,对于那些课下没有主动阅读文学作品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三)注重对文学作品的思考分析,写读书笔记。
文学鉴赏能力的提高需要学生对文学作品阅读之后,还需要进行思考。
一部比较好的文学作品不仅语言有着自己的特色,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都蕴含着作者的独具匠心。
一方面,文学作品的欣赏需要读者反复阅读才能够体会作者的写作用意,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也需要读者通过反复的思考才能真正体会人物形象的丰富性。
另一方面,通过写读书笔记可以提高读者对于文学作品的认识,在写读书笔记的时候,读者会对文中的语言和人物进行仔细地揣摩,使读者产生思考,更加深刻地体会文学作品的内涵。
(四)阅读经典的文学作品。
经典的文学作品是经过时间的考验得到大众和文学界认可的,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通过阅读经典的文学作品可以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由于文化的多元化和丰富性,文学作品也是丰富多样,但是其中也有一些文学价值不高的文学作品混入其中,对于大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的提高不会有很大的帮助,甚至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大学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需要选择经典的、有较高文学价值的书籍进行阅读,只有通过阅读经典的文学作品才能更好地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另外,经典的文学作品有着较高的文学价值。
经典的文学作品经过作者长时间的酝酿写作而成,文章的'语言结构和人物形象都是经过锤炼的,同时经典的文学作品经过时间的考验仍然经久不衰,因此具有很好的文学价值。
大学生只有通过阅读经典的文学作品才能够了解文学的价值,提高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三、结语。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大学生的培养目标逐渐增加,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是国家和社会对于高校的要求。
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需要培养大学生全面的能力。
大学生不仅需要掌握专业知识,同时还需要提高人文素质,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文学鉴赏能力作为大学生人文素质的一种,需要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能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提高自身的文学鉴赏能力。
文学鉴赏能力的提高,对于增加学生的文化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精选文学鉴赏论文(汇总21篇)篇十
一、中西声乐历史文化。
声乐作为音乐艺术的一部分,是从人类的原始时期就开始出现的。
远古时期,中西声乐艺术在各自图腾意识和文化氛围中就已呈现出迥然不同的表现形态。
汉唐是中国历史上汉族音乐与外来音乐大融合的时代。对外来音乐艺术的兼容并蓄,促使汉唐时代声乐艺术的空前繁荣。中国传统声乐艺术形式多样、品种繁多、流派纷呈、长期并存。
西方声乐艺术形式相对单一,但长期在歌坛独领风骚。从古希腊史诗、到中世纪圣咏与合唱艺术,再到歌剧,西方声乐形式经历了一个从独唱发展到合唱,再发展到比较高级的独唱的过程。
二、中西声乐审美比较。
由于中西历史文化背景的差异,导致中西方在声乐审美上有着迥然不同的见解。崇尚中和之美的中国人在审美心理中多习惯于平和、渐进、渐变的心理趋向,不喜欢新异、突变的普遍心态,而西方人则不同,西方音乐结构思维注重在矛盾冲突的对比前提下求统一的特征。中西文化在传统声乐艺术领域的另一突出反映,具体表现为中国以字韵纯正为重、西方则以声音优美为重。
西方传统声乐理论系统论及歌唱的呼吸与共鸣、声音的流畅与灵活等声乐艺术表现的诸多方面,而“声音优美”确是西方声乐艺术审美的首要标准。
三、中西声乐文化内涵。
声乐来自于社会生活,也是最早的音乐表现形式。它之所以自形成之初一直流播展衍至今,与其自身具备的社会功能是分不开的。其具有的社会功能有如下几种:信号功能;信息功能;仪式功能;宗教、道德的教化功能;娱乐功能;审美功能。这几种功能包涵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而由于历史文化的不同,中西方之间也有所区别。
华夏先民以农耕为主,思维意识没有明确的主客体之分,具有整体性、综合性、模糊性、直观性的特征。西方文明发端于狩猎、游牧的生活方式。在思维判断的方式上,理性推理超过感性经验。现代观念上的西方音乐,主要是指脱胎于基督教文明的艺术音乐。西方艺术声乐的产生最初是为了满足宗教仪式和宣传基督教义的需要。由于教会的至高无上的地位,教会成了专业音乐人才的培训基地和创作、演唱的中心,从而使西方的声乐较早地具备了鲜明的职业化、专业化的特征,也由此保证了西方声乐作品的规范性、严谨性和艺术性。
中西方音乐文化内涵的.差异首先体现在声乐作品上。中国声乐作品音乐和语言的关系紧密。中国语言的声调较为丰富,音调依附于语调。西方的语言是多音节的拼音文字,声调变化相对简单,而音节节奏和重音变化丰富。中国旋律多围绕音韵(平仄)进行,节奏的装饰性较强,总体呈现出非均分性、非定量性和随意性的特点。西方语言较少声调的变化,歌词多讲究节奏韵律的抑扬。相对于语调而言,语义对语言节奏的依附性更大。我国汉族的音调主要采用没有半音进行的五声音阶,因此歌曲缺少功能性的倾向进行。在西方音乐中,无论是教会调式还是大小调体系,每个音的稳定性不同,其他各音都具有对主音的倾向性。这种不稳定性不仅造成音和音之间相互联系的紧密,加强了歌曲旋律进行的动力感。
四、结语。
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为中西传统声乐艺术注入了各异的思想文化内涵。声乐艺术的历史文化背景、审美和文化内涵其实是统一在一起的。待人类传统文化与中西声乐艺术,肤浅的民族主义情绪无疑引发无谓的民族优劣论争,狭隘的民族虚无主义思想必然导致有害的民族传统批判。土洋之争、门户之见或许不只是政治历史的原因,囿于以乐论歌、以技说艺难免将民族声乐艺术引入狭路。否定传统文化便割断了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根本血脉,排斥外来文化则助长了民族声乐艺术退化基因的滋生。完整地继承民族传统声乐文化精粹,广泛地吸收外来一切优秀声乐文化,以中国传统声乐美学思想为宗,以西方近代声乐技术理论为径,或许是中国声乐艺术发展的明智选择。
参考文献:
精选文学鉴赏论文(汇总21篇)篇十一
要讨论艺术与美的关系,首先需要分别讨论什么是艺术,什么是美。
艺术具有社会本质、认识本质和审美本质。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艺术这种社会事物是一种相对于物质关系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并从根本上说是为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上层建筑,它反映经济基础,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术以特有的方式“掌握”世界,艺术是对世界的一种认识,康德就曾把艺术看作是一种天才的表现。另外,席勒和斯宾塞等人认为艺术是游戏的产物,来自过剩的精力而不带功利性。近年来,我国理论界不断有人重复列夫·托尔斯泰和克莱夫·贝尔等西方理论家的说法,艺术不是认识或主要不是认识,是情感的传达和心理功能的表现;或认为艺术就是单独的形式构成等。
对于美是什么的探讨,中国与西方的观点是不同的。在西方,美学研究的历史是源远流长的。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但归纳起来,不外乎这样两种意见:一种是从精神世界去探讨美的本质,把美本质最终归结为绝对理念、绝对精神,或主观意识、审美感受,从哲学的根本问题上颠倒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这条途径,显然是唯心主义的。另一种是从客观世界的自然事物出发探索美的本质,把美本质最终归结为自然事物本身的某种感情特征和属性。这一思维路线肯定美在生活或美在客观事物本身,有其正确的一面,但由于它们一般都离开了人的社会存在,不懂得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不能从主客体在实践中的辩证关系来探讨美的本质,带有明显的直观的缺陷,这条途径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即机械唯物主义或旧唯物主义的。
中国的美学思想同样是源源流长的。在中国历史上,不但许多哲学家的著作中都有美学思想,而且在历史历代著名的诗人、画家、戏剧家、音乐家、书法家„„所留下的诗文理论、绘画理论、戏剧理论、音乐理论、书法理论中,也包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往往还是美学思想史中的精华部分。但中国与西方美学史关于本质的探讨有很大的不同。首先表现在,历史美学史在探讨美本质时,直接与世界观联系起来;而中国则与世界观的联系不那么直接和紧密。其次,中国美学史上许多美学范畴,如气韵、风骨、妙悟、神韵、境界等等,是西方美学史上闻所未闻的。这些美学范畴虽然有许多辩证法思想,丰富了对美本质的研究,但由于个人的解释不同,显得比较零碎、杂乱,不如西方的某些美学专著写得系统、明晰。
艺术既能根据美的现实而创造艺术美,也能根据丑的现实而反映现实丑,并且通过审美创造使现实丑转化为艺术美。例如一个出卖肉体的妓女,在她年老的时候,原先那丰满、富于曲线和青春魅力的人体的美消失了,变得畸形、驼背、形同枯槁。在现实中,这样的人体显然是丑陋的。但在罗丹的雕刻名作《老妓》中,现实的丑神奇地化成了艺术的美。罗丹自己在解释这个问题时说:“平时的人以为凡是在现实中认为丑的,就不是艺术的材料——他们想禁止我们表现自然中使他们感到不愉快的和触犯他们的东西。这是他们的大错误。在自然中一般人所谓‘丑’,在艺术中能变成非常美。”
由此可见,不是每件艺术作品看起来都美,但每件艺术作品都具有艺术美。艺术美指的是艺术作品的美,是由创作主体的审美认识而产生、“按照美的规律”并为着美的目的而创造的事物的美。让我们学会去欣赏艺术作品的艺术美,而不是只从表面观看其是美还是丑。
精选文学鉴赏论文(汇总21篇)篇十二
班级:软件1304姓名:王永森。
学号:20131692****正文:
这学期学习了美术鉴赏这门课,通过这门课的学习,让我认识到美术鉴赏是一门对美术作品进行欣赏、感受、分析和判断的一门学科,这门课让我对美术有了新的认识,新的观念和理解。同时,也提高了个人修养。就美术而言,有中国的和外国的,而中国的又有古代的近现代的,其中又包括很多类,有绘画,雕塑,建筑,园林艺术等,美术可谓所涉及的种类之多,范围之广,中国的和外国的各有特色。下面我们就来说说中国的美术及外国的美术。
美术,就中国来说,从古代就非常有特色,先从绘画说起,其种类有很多,根据技法的不同,可分为工笔和写意两种,前者强调调以线造型,只表现物体的固有色,抛弃环境对物体的影响,后者也强调以线造型,但是更强调笔墨的感觉,曰:有笔有墨谓之画。色彩遵循“色不碍墨,墨不碍色”的法则。利用生宣纸渗透性强的特点,充分发挥毛笔和墨的功能,表现出墨的焦、重、浓、淡、清的特点。不管是工笔还是写意。都不强调对光的刻画,只表现物体本身的固有色,和物体本身的阴阳向背。对空间的刻画,采用意象空间的方式。而近现代的绘画与古代的绘画略有不同。
然后我们可以再看看中国的雕塑,因古代社会制度、文化、哲学与宗教,都不同于古代希腊,中国古代又重礼教,尊鬼神,艺术重心倾向于工艺美术,在礼器、祭器上发挥艺术天才,并且同样也形成传统,影响深远。从陶器、青铜器、玉器及漆器等工艺品发展出以装饰功能为主的实用性雕塑,在历代都占有主流地位。中国有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特殊性,也有其艺术的特殊性。综合上述分析我国古代雕塑艺术作品特征表现这几个方面:有中国古代雕塑的装饰性。无论是人物还是动物,也无论是明器艺术、宗教造像还是建筑装饰雕刻,都反映着传统悠久的装饰趣味。中国古代雕塑具有明显的绘画性。中国古代雕塑和绘画都有着原始工艺美术,二者相互结合相互补充,中国雕塑和绘画具有审美要求上的一致性。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意象性,西方雕塑从古希腊时期起,就努力摹仿再现自然,写实性极强。中国雕塑和绘画很迟才脱离工艺美术的母体而独立门户。我们必须换一种眼光,使用我们自己民族的艺术标准和审美习惯,来欣赏中国古代雕塑“以形写神”的艺术效果。感受到一个艺术品所传达的人的生命力、精神状态和宗教境界等等形而上的东西。所以雕塑艺术对我们生命认识有很大的影响。
当看完中国雕塑后,中国的建筑也是一种艺术,在古代,以木质材料为主,有很多特色的建筑,如故宫。其中以宫殿和都城规划的成就最高,突出皇权至上思想和严密的等级观念。其次,又特别注重群体组合的美,或取中轴对称院落式布局,或为自由式,以前者为主。还有注重与自然的高度协同,尊重自然。然后,艺术性格特别重视对中和、平易、合蓄而深沉的美的追求。中国建筑艺术是中国人的伦理观、审美观、价值观和自然观的深刻体现。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建筑始终保持了自身的独特性格。中国的建筑艺术,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一直持续到现在。
再说说中国的园林艺术,中国的园林艺术已经有了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并且在不断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风格。中国园林艺术与西方的几何形园林艺术不同,中国古代园林综合了建筑绘画雕刻以及诗文等多种艺术。将自然山水的景色浓缩、集中到庭院之中是中国园林的一大特色。中国古典园林的园景上主要是模仿自然,用人工的力量来建造自然的景色,园林中除大量的建筑物外,还要栽花种树,用人工仿照自然山水风景,参以诗词的情调,构成许多如诗如画的景。除满足造园者满足居住上的享乐需要外,更重要的是追求幽美的山林景色,以满足精神上的享受。中国古典园林经常用诗词书画渲染气氛,提升意境。这就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高超技艺,特点十足,中国近现代的园林艺术有很多都是模仿古代的设计特色而构建的,很有古色古香的味道。
外国的绘画,很强调对色彩的运用,这是西方与中国绘画的本质区别。从实际上来说,西方传统绘画并不是不讲艺术,只不过是在讲究艺术性的同时,兼顾着诸多非艺术性的方面。这大概就是传统绘画区别于现代派绘画的重要标志。西方传统绘画的另一个特点,是强调描述。长期以来画家们一直是把有效地表现故事和传说、描绘具体的情节,以表达某种寓意或象征,当作自己的任务。西方传统画与现代绘画差异,还反映在对于所谓再现的不同态度上。对于传统绘画来说,再现是其根本所在,也可以说是西方传统绘画的基本目标。西方绘画毕竟与中国绘画有所不同,各有特色,当谈到西方绘画时,我们会想到许多与中国不同的地方,这可能也受着文化习俗与崇拜信仰的影响,再加上宗教等的一些,差别肯定很大,所以,我们要用不同的眼光来看待西方的绘画。
不光有绘画,还有外国的雕塑,因为受地理位置影响,以及文化差异,宗教信仰的不同,西方雕塑与中国的雕塑艺术也大有不同,所以说中西方雕塑艺术的题材与形式上的不同由地理环境和社会组织结构的不同所决定。主要以欧洲为中心,代表作品有很多,其中以古希腊雕刻,古罗马雕刻,中世纪雕刻,文艺复兴时期雕刻等。其次,又由于观念意识,思维模式不同所造成的中西雕塑在表现方式上的差异。当对比西方文化时你会发现,中国的传统文化是追求的是统一的整体,而西方则是把一个整体分为不同的部分,西方文化重视的是逻辑推理的思维模式,结合了古希腊的科学主义与理想主义,为西方雕塑艺术奠定了基础,而中国的雕塑则强调直观意识思维方式,通过直觉来感悟,体验把我对象,着两种思想意识上的差别形成了中西雕塑艺术的不同。然后,中西雕塑的也表现在功能和类型上的差异。从这些就可看出中西文化差异也表现在雕塑艺术层面。
与中国的不同,外国的建筑,和其他的如绘画,雕塑也差不多,都受本土地理环境与文化影响着,自然也和中国的不同,同样我们要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才能深刻了解与体会和感受到西方建筑艺术的特点。西方建筑每每以巨大的体量和超然的尺度来强调建筑艺术的永恒与崇高。它们具有严密的几何性,常常以带有外张感的穹隆和尖塔来渲染房屋的垂直力度,形成傲然屹立,与自然对立的外观特征。古代埃及建筑文化的代表——金字塔与神庙,便突出表现了这一特点。金字塔是埃及法者或贵族的陵墓,古埃及人信奉灵魂不死的观念,认为死后永久保存肉体,便可在天国求得永生。由此,埃及法老在世时均要为自己营建代表永恒信念的金字塔。金字塔与我国古代王陵绝然不同,它不带有“入土为安”的阴柔之美,也不在深埋地下的地宫中去创造宛若人世间的富庶华丽生活的地下天堂,而是以最简明有力的几何形式,集中表现出一种与世长存的永恒主题。从艺术哲学观念来看,位于尼罗河西岸开罗近郊的吉隆金字塔群,正是以其巨大、单纯、简洁、稳定的造型,在广阔、原始、浑朴的大漠中,表现了一种超自然的纯阳刚之美,而产生了强烈的纪念性——神圣,永恒,庄严,崇高。所以像金字塔这样的建筑自然在中国不会出现,说到这,让人无法想象,西方古代的技艺是如何的高深,现代的人们都无法解开金字塔之谜,这还需要我们慢慢去探索,慢慢去发现,去欣赏更多的美,更多的艺术。
总之,美术鉴赏是一门让人们更加深刻去认识美的课程,可以提高我们的人生修养,我们要不断的去学习,去体会,去感受。
精选文学鉴赏论文(汇总21篇)篇十三
“一个人绝不可以让自己心灵里的火熄灭掉,而是要让它始终不断的燃烧······梵高说。他是荷兰的后印象派画家,他是世界著名的画家之一,他英年早逝,37岁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但是他对二十世纪西方的艺术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已成为了一个象征。《向日葵》作为他的作品之一,是何等的让人惊叹。
梵高最有名的作品无疑是这幅《向日葵》。他曾多次描绘以向日葵为主题的静物,他爱用向日葵来布置他在阿尔的房间。他曾说过:“我想画上半打的《向日葵》来装饰我的画室,让纯净的铬黄在各种不同的背景上,在各种程度的蓝色底子上,从最淡的维罗内塞的蓝色到最高级的蓝色,闪闪发光;我要给这些画配上最精致的涂成橙黄色的画框,就像哥特式教堂里的彩绘玻璃一样。”梵高确实做到了让阿尔八月阳光的色彩在画面上大放光芒,这些色彩炽热的阳光,发自内心虔诚的精神情感。梵高作画时,怀着极狂热的冲动,追逐着猛烈的即兴而作,这幅流芳百世的《向日葵》就是在阳光明媚灿烂的法国南部所作的。
当你注视这些向日葵油画时,首先注意到它们的外表,它们似乎从一个流向另一个。色彩是那样的明快,强烈地表达了向日葵旺盛的生命力。用亮丽的黄色来表现盛开的向日葵,沉闷的褐色来呈显向日葵的萎蔫和死亡;整个发展过程通过两个极端的对立面被表现出来。也许这种特别的表现手法被采用在油画里;通过观查生命的各个层面,以深刻的理解来表达所有生命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梵高在自己绘画的成熟期创作了《向日葵》这幅作品,画面上朵朵葵花夸张的形体和激情四射的色彩,使人头晕目眩。他内心充满激情地去画那些面朝太阳而生的花朵。花蕊画得火红火红,就像一团炽热的火球;黄色的花瓣就像太阳放射出耀眼的光芒一般。画家用奔放不羁、大胆泼辣的笔触,仿佛使其中的每一朵向日葵都获得了强烈的生命力,在这里你用“栩栩如生”来描绘这些向日葵,已经显得软弱和浅薄,因为那火焰般的向日葵仿佛是一朵朵燃烧的生命,画家赋予它们一种生命蓬勃燃烧的冲动和张力。有人说这是“梵高的向日葵”,因为那是他内心火热感情的写照,是他精神力量的外露,就如同没有曹雪芹就没有《红楼梦》一样,没有梵高就肯定没有梵高式的《向日葵》。作为现代表现主义的先锋,极端个性化艺术家的典型,梵高更强调他对事物的自我感受,而不是他所看到的视觉形象,他大胆追求线条和色彩自身的表现力,不拘一格,恣意妄为。他曾说过:“为了更有力地表现自我,我在色彩的运用上更为随心所欲。”其实,在这幅作品中不仅是色彩、线条,就是透视和比例也都面目全非,彻底变了形,以适应画家随心所欲表现自我的需要。梵高这种无拘无束的创造风格,使他把不同类型的人物、花卉和静物,都拿来当作了“习作”的对象,并一丝不苟地把它们直接写生出来的,从这个层面看他是在描写印象,但外在的手法已经不再重要,他更注重画中的内涵和神韵。从而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从印象派那儿得到不可或缺的艺术启蒙后,他以超越印象派极远。正如他说过的那样:“关于‘艺术’一词,我找不到比下述文字更好的阐释:艺术即自然、现实、真理,但艺术家能以之表现出深刻的内涵,表现出一种观念,表现出一种特点,艺术家对这些内涵、观念、特点有自己的表现形式,其表现形式自成一格,不落窠臼,清晰明确。
作为一位用生命创作的画家,梵高将自身的主体创作意识、内心的情感意识与东方绘画的因素加以巧妙融会,在最惨烈的生活境遇和对艺术狂热执著的追求中,树立起了划时代的丰碑。天才的艺术家往往能在某个领域树立起划时代的艺术高峰,后人只能膜拜,绝不可以企及,梵高亦是如此。《向日葵》可以说是梵高的化身了。梵高认为黄色代表太阳的颜色,阳光又象征爱情,因此具有特殊意义。他以《向日葵》中的各种花姿来表达自我,有时甚至将自己比拟为向日葵。对于梵高而言,向日葵这种花是表现他思想的最佳题材。夏季短暂,向日葵的花期更是不长,梵高亦如像向日葵般结束自己短暂的一生,称他为向日葵画家,应该是恰如其分。
《向日葵》是世界最名贵的二十幅画之一。梵高作画时,怀着极狂热的冲动,追逐着猛烈的精神保留至今。后来的法国的野兽主义、德国的表现主义,以及20世纪初出现的抽象派,都曾经从梵高的艺术中汲取了营养。他对西方20世纪的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而又广泛的影响。《向日葵》可以说是融入了梵高的生命。模糊的,隐约的,朦胧的,说不清道不明。梵高的生命力,也许一样充斥了这种忽隐忽现的,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吧。强烈的思绪,也许自己都未曾发觉,并没有刻意去雕琢,而生命灿烂的气息就在不知不觉中弥漫画布,最后,会诧异自己笔下的那些舞蹈的色彩,舞蹈着的对生命渴望,舞蹈着的光芒。这其实就是《向日葵》。不管怎么说,梵高的向日葵油画已经改变了人类对生命和艺术的观念。这些油画只用了纯碎的美就深深地吸引了你的注视,并震撼了你的心灵。你可以注意到,流畅的萎蔫的情绪及可爱的黄色的张力,在这幅向日葵画里是那么的和谐,它们并没有破坏整幅画的平衡。梵高的向日葵油画常常被复制,但从未有人达到梵高完美的境界。
凡高是一位最令人怀念和感动的画家,他的悲剧性的生涯,造就他那与众不同的传奇色彩。1972年荷兰政府建立了凡高美术馆,更是这位一生穷困悲惨艺术家的无上荣耀,而他的画也同他多姿多彩的生涯一样,引起人们的兴趣和热爱,获得崇高的评价。他的画,的确耐人心赏,也让人感动,带给我们感受到仿如亲眼看到一个新鲜而更美丽更有意义的世界,几乎重现凡高生前所到之处及所见景物,让我们从中体味和认识这位19世纪产生的伟大悲剧人物的艺术心灵。
《向日葵》是一幅震撼人心的油画。鉴赏梵高的《向日葵》,不仅仅要去了解梵高的一生,更要去感受向日葵的生命意义,虽然短暂,但是活得灿烂。人的一生就应该像向日葵一样灿烂的微笑。
精选文学鉴赏论文(汇总21篇)篇十四
初等教育专业美术专修生将在日后的教育工作中担负着小学美术的教学工作。小学美术教育除培养学生的动手作画能力外,更多的将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建立审美意识,学会如何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因此,这就要求小学美术教师不仅具有较强的绘画实践能力,而且更要具有很强的发现美和认识美的能力,不断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审美认识,这一能力的获得就必须要求美术专修生有正确的、全面的、较强的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的鉴赏能力。
在美术教育工作中发现,很多美术专修生通过一段时间的专业技能训练,画面表达能力有较大提升。同时也经常反馈这样的信息:画的真好,某某物体画得真像;也有学生将自己的作品给我点评,当我反问学生,你觉得自己的画怎样时,学生就傻了眼,除了对表面的形体、体积、空间的判断,然后就无法深入的思考与认识,当面对梵高的《向日葵》、罗中立的《父亲》等这样的经典作品更是无法鉴赏。教师平时可能一味注重绘画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造成了“眼低手高”的局面,这样下去学生的画面会越来越“匠气”,学生会严重缺乏正确的审美认识与艺术创新意识,也将无法适应美术教育工作。
在目前的美术教学中,美术史论的教学是相当薄弱的,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教师教学本身。往往只注重了绘画技能的培训,造成了普遍的“眼低手高”的僵局。
加强美术史论的学习,全面了解中外美术的起源、发展、演变、流派等,让学生建立基本的审美意识和完整的审美体系。当然,这种理论的学习是比较枯燥的,教师应当结合当时社会环境、社会反应和社会影响来教学。例如:唐代张萱的《捣练图》,描绘了当时贵族妇女的生活风俗;阎立本的《步辇图》描写了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这一汉藏两族通婚的史实;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把汴京的繁华景象,汴河上下的各种人物、景物等社会生活风貌无不具体而生动、真实地展现给我们,在绘画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吴道子所画的人物颇有特色,笔不周而意足,貌有缺而神全;他还善于轻重顿拙似有节奏的“兰叶描”,笔势圆转,衣带飘举,盈盈若舞,形成“吴带当风”的独特风格,风行一时……徐悲鸿画的马、郑板桥画的竹、李可染画的山等等,除了给我们以美的享受,还让我们了解历史,认识社会,向我们传达了一种精神。通过教师将作品、人物、社会背景进行有机结合,将在很大程度上激发起学生学习美术史论的兴趣,帮助学生逐步建立审美体系。
教育学家第斯多惠在教师规则中讲过:“我以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激励人?怎么唤醒沉睡的人?”学生阅历、知识、经验的不足,很难对美术作品积极主动地欣赏。这就要求教师在美术鉴赏教学中对学生作适当的引导和激发。
于此,教师应经常性赏析一些不同类型的经典作品让学生感受、体验、分析、判断,而获得审美享受和美术知识,强化审美意识。教师可帮助学生分析美术作品的形象、情节,特别是一些引人入胜的细节,如父亲耳朵上的笔、蒙娜丽莎的神秘的微笑等等,再通过生动恰当的语言描述,以此为突破口引发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
美术作品一般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在一定的文化情境中创造出来的。文化情境是指一件美术作品被创作出来的时候所依托的文化环境、条件及其特征。因此,在美术鉴赏教学时,不仅讲技法,更要把作者、美术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交代清楚。例如凡高的《星空》就有必要介绍有关凡高生平的一些故事,欣赏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时,学生就应该了解历史背景。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对画内画外进行自主思考。
另外,学生受文化修养、社会背景的差异影响,审美需求和角度也不一样。教师要能容忍和接受学生的各种见解和感想,对学生的审美倾向和差异持有正确的态度。
在日常的绘画中,不仅是提高绘画表现技法的学习,更是进行审美渗透的好时机。那怕是一个简单的陶罐,一幅普通的风景,也要求学生对客观物象进行概括、提炼,渗透进自己对物象的审美情感,甚至可以通过物象表达对社会状态及人物情绪的表现。通过这种长期的思考与练习,让学生不由自主地将绘画练习与审美情感相融合,以此来建立良好的审美认识。
我想,通过以上方法的教学与实践,定会让初等教育美术专修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得到较大提高,当学生建立了完备的审美体系和较强的审美能力后,对画面本身也有大幅的提升。
总之,美术不仅属艺术范畴,它是学术,是社会科学,以学术启发技术,点石成金,技进乎道,庶几不惑,则更易于成为艺术。
精选文学鉴赏论文(汇总21篇)篇十五
论文摘要:不少学生对怎样的字是好字缺乏认识,对于怎样写好一个字更是懵懵懂懂,提笔只是端正地写字而非真正意义上的练字。要想提升学生习字效率,使写字教学真正实现有效,可从指导学生进行书法欣赏入手,帮助他们领略汉字之美,提升学生习字的内驱力,由知到行,促发学生的练字兴趣与积极性。
论文关键词:写字教学,书法欣赏。
要让学生成为“书法家”,首先让他们成为“书法鉴赏家”。
仔细翻看学生的习字册,就能很清楚地找寻到答案。习字册上有描红和临写两部分内容,对不少学生而言,描红是描红,但临写却不是临写,而是抄写。在习字册的临写空行中,很多学生都是在认真地写着自己的字。这些学生虽然是在练字,可压根儿就没有摸到练字的门道,虽然认真,却难有进展。
因此,我们原本生字教学中的“三步走”(读准字音,记住字形,理解字义)中的“记住字形”,应该更新为“品记字形”。学生不仅仅要记住字形,更是要品出字形之美。只有当学生认识并领略了汉字的独特美感之后,他们才会成为有心人,才会意识到应该把字写好,才会有写好字的内在愿望。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就字的笔画走向、间架结构进行观察思考,让学生自己去探寻一个好字是怎么写成的,这才算是把学生领进了习字的大门。
第一,让学生学会欣赏。现行语文教材每一篇课文后上都有生字描红,这些字都是名家所书,值得学生学习揣摩。教师可以在课上或是课余时间,花上几分钟带着学生好好欣赏。
如何欣赏,首先要注意形式,最好是采用投影或板书,而且字形要大,这样就能给学生一种视觉冲击力,真正的好字在出示的一刹那间就完全可以将学生“震”住。
再有,就是教师要相信学生的接受能力。在确保是好字的前提下,教师要尽可能地将自己的感受说给学生听,不用担心“飘逸”、“和谐”、“舒展”这些词语学生听不懂。当教师以一种沉醉其中的口吻向学生诉说自己感悟到的汉字之美时,学生就会不自觉地应和起来,毕竟,每个都有对美的认识天性。
让学生学会欣赏,其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体会、寻找这些字究竟好在什么地方。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去分析字的间架结构,并从相同结构的`汉字中寻找规律,总结将字写美观的方法。
以“讠”的书写为例,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若要写好“讠”,就要做到“横不平竖不直”,就是第二笔中的横画要向右上扬,而接下来的折笔(即竖画)是向左下斜的,这样写“讠”,这个偏旁就多了一份灵动。
第二,让学生学会比较。现在一些教材上的描红字体与配套的习字册上的描红字体并不是一人所写,因此字形会有所差别。书法艺术博大精深,教材与习字册上的“范字”皆由名家所写,教师也不能武断地去说哪个字好或是规定学生只能练某一家。这就给我们的写字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扰。不过,从另一角度来看,或许能将其视作一项不错的教学资源。
怎么做?就是让学生进行比较。教师可以把选择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评判,让学生根据自我喜好进行选择。有了比较,有了选择,学生练字时反倒记忆深刻。这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因为认定了某一种字形的写法,潜意识里就有一种“我和你不同”的小骄傲。当这种自我意识冒了出来之后,在练字时就能够遵循自己喜欢的字形进行书写,在临写时并不会受另一种字形的干扰。用书法上的术语来说,就是从“临帖”进入到了“背帖”。
在学会欣赏、学会比较之后,学生对好字有了较多的认识,一个个俨然是小小“书法鉴赏家”了。这时的他们,进入到了一个“眼高手低”的阶段——他们能分辨好字,但他们的头脑还管不住自己的手,心中有字,心中有好字,可手上就是写不出来。这个时候,学生就到了“愤”和“悱”的阶段,我们教师要做的就是去“启”和“发”,就是要激励学生去好好练字,将心中的好字变成自己笔下的好字。因为有想把字写好的内驱力,加上对好字有一定的认识,此时学生练字就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除了单一的练字,教师还可以通过修改来让学生得到提高。
第一,修改自己的字。对于学生交上的习字作业,教师除了批阅打等第、圈画好字以示表扬之外,还应把写得不好的字指出来,让学生自我修改。修改的过程就是学生自我提高的过程。
第二,修改他人的字。不少学生都“好为人师”,针对他们这一心理,可以组织学生当一回“小老师”,来评判、修改其他同学写的字。这样,不仅对被修改者有促动,对修改者也有促动。被修改者,能看到自己的字的缺陷,知道了要加油努力的地方。修改者,首先要找出他人写的不好的字,这是在考验他的鉴赏力;其次是作修改,这更是需要真功夫了,否则找到了他人的短处结果自己却没能力斧正,或是修改后还不如原来的,那真是糗大了。当然如果能顺利完成修改,那对其无疑是一种莫大的肯定和鼓励。
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书法家,这或许只是一个美丽的梦想。但是,我们的写字教学,就应该抱有这个梦想,并为之去努力。让每一位学生把字写好,让每一位学生都离书法家更近一步!
精选文学鉴赏论文(汇总21篇)篇十六
指导老师:丁燕。
摘要:舒婷是二十世纪70年代末,中国诗坛的重要人物,她和同时代的顾城,北岛,梁小斌等以不同于前人的创作风格开启了中国当时诗坛的“朦胧诗”的高潮。作为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中唯一的女性诗人,舒婷既有与其他几人相同的创作理念,也有其自我独特的视角。《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致橡树》等作为舒婷最广为传颂的诗歌,在很大程度上是反映了舒婷的诗歌理念,且这种理念也潜移默化的影响了中国当代的部分人群。
关键词:舒婷,诗歌理念,平等自由。正文:
自“五四”以来,新诗的出现使诗歌的创作更加自由。当代的中国也涌现了大批优秀的新诗创作者,然而男性垄断中国诗歌界的局面很大程度上并未得到改观。除了零星的几个女诗人的出现,大部分的优秀诗歌都出于男性之手。直到上世界70年代末期,舒婷的出现,像一只燕子,预示着女性诗歌春天的到来。
(1)充满国家意识的诗歌理念:
舒婷作为新中国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初的诗人,虽然免于战火和革命斗争的洗礼,但却经历新中国最黑暗的时代——文化大革命。这段经历对于这一批诗人的影响是巨大的,许多诗人的生活由此被烙上深深的时代印记。其中食指的发疯,海子和顾城的离世等,对诗坛都是极大地打击。然而面对过去痛苦的经历,舒婷却选择了不同于他们的,但更加积极的生活,她的诗歌创作变的更加热情而非消极。她曾回忆说:“‘四人帮’倒台后,我们真的觉得祖国有希望了,在工厂的流水线上,我手上干着活,脑子里写着诗,弄得手上全是泡。写的是《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我是你簇新的理想/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是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
可以从这首诗歌中看出,在经历了那段黑暗时期的舒婷,在文革结束初期的创作是充满了家国的意识的,并没有选择消极的生活方式。同样文革的这段经历也逐渐促生了她后来倡导的自由的诗歌理念。
(2)倡导自由的的诗歌理念:舒婷在一次媒体采访时曾说:“文革刚刚结束,中国处于一个转型时期,文坛还存在‘假大空’的风气,诗歌还停留在歌颂式、口号式的审美水准上,有很多人写文章甚至画漫画批评、抵触朦胧诗„„”可见她对于四人帮的文化专制的是有着强烈的抵抗与不满。四人帮的专制文化制度就是只准文学有一种存在形式,致使中国的文坛诗坛一片口号式歌功颂德的氛围,完全没有个性的自由和独立的创作环境。有读者曾援引马克思的话:“你们并不要求玫瑰和紫罗兰散发同样的芳香,但为什么却要求世界上最丰富的东西,精神只能有一种存在形式。”
舒婷作为70年代末的诗人冲破了文革的束缚,把思想主题从政治领域扩散至人们每个人的内心世界,从群体走向每个人的内心。逐渐地,个体又重新被重视。个人情感可以堂而皇之地登上诗歌的殿堂,并更加突出且占据主要地位。视角的从外到内的转变,从群体到个人的转变,使得诗歌开始偏重自由独立,反对诗歌崇高化,反对诗歌中政治诉求的强加,在语言,节奏,韵律上作出了许多新的突破同时也破除了之前的骈文复苏逆反的潮流,仿佛是近代诗歌的一次“新古文运动”。“为什么丹红不能表现悲哀,黛青不能表现欢乐,为什么太阳只配朱砂,除非消灭光线吧。我决定不给丰收以金黄,不给希望以翠绿。”由此可以看出此后的诗人对诗歌的自由化,散文化追求。
在谈及现下的诗歌,说起赵丽华的“梨花体”,舒婷说她并不认为诗坛不景气,相反她认为这是一种文本的尝试。她说诗歌永远是年轻人的事业,只要有年轻人在,诗歌就永远有它的作者和读者,现在有很多年轻人的诗让她感到望尘莫及,她觉得超越才是诗歌传承的重要原因。她认为现在的中国,谁都可以说自己是中国最好的诗人,诗歌成为全民之事是一个好现象。从她对现下诗歌卓越而不拘泥的认识,也可以看出她对诗歌自由化的倡导。(3)呼吁女性意识的觉醒:
在代表作《致橡树》中,舒婷这样写:“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甚至日光,甚至春雨/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在漫长的封建时期,封建的纲常礼教的压迫对女性的独立人格的极大扭曲,形成了女性对男性的根深蒂固的依附心理。舒婷认识到,即便是在上世纪70年代这种观念在中国最广大的女性中仍旧不能得到废止且越来越有复苏的趋势。《致橡树》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创作出来的,其中深切地反映出舒婷对当代女性地位的新的认识,强烈的驳斥了过去陈旧的男女观念,所以就当时而言,舒婷的诗歌是充满了女性意识的新时代诗歌。
“《致橡树》热情而坦城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理想,比肩而立,各自以独立的姿态深情相对的橡树和木棉,可以说是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致橡树》能够成为舒婷最广为流传的诗作,且一直传颂至今,正是因为她的诗歌所创造的木棉的形象能够深入人心。《致橡树》宣示了舒婷追求独立平等的男女爱情观念,提出了崭新的女性姿态,要求女性不应再作为男性的附属而存在,呼吁了女性意识的觉醒。现代女性追求的独立自由的个性观念也一定程度受到了这首诗歌的影响。可以说舒婷对现代女性的独立地位及平等爱情观念的影响是重要而深远的。
除了诗歌理念,舒婷诗歌中的语言也是非常值得欣赏的。舒婷认为,就像绘画是光和色彩的艺术,诗歌一定是语言的艺术。她说,她写诗,甚至有一种语言上的“洁癖”。本篇限于主题,不再叙述。
综述来讲,舒婷是中国近当代诗歌史上重要的一位女性作家。她的诗歌理念也得到广泛的传播,对当代中国起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资料:
《一种演奏风格:舒婷自选诗集》——作家出版社。
《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孙绍振《诗刊》1981年第3期。《舒婷:那个时代永远不会回来了》——《山西晚报》谢燕。《舒婷:呼唤女性诗歌的春天》——吴思敬。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
精选文学鉴赏论文(汇总21篇)篇十七
周备宁。
专业班级。
电气1044学。
号
1004411407。
电气与信息学院和谐。
勤奋。
求是。
创新。
提纲。
1.关于翡翠的鉴赏。
2.关于中国和田玉的鉴赏。
3.关于翡翠的鉴赏。
一、翡翠的鉴赏:
通常来说,翡翠鉴定是指翡翠成品件的鉴定,一般可分为仪器测试与人工鉴定两个方面。
仪器测试,通常是通过偏光仪来测试它的结构晶体,通过折射仪来测试它的折射率。通过滤色镜来测试它的颜色元素,通过密度法测出它的密度,通过硬度计获得其硬度,通过分光仪测试致色光谱等等,仪器测试具有很高的科学性,它能通过现代科学技术的手段,测试出可靠的依据,无疑有很大的正确性,一般只有专业工作者掌握。对于绝大多数翡翠爱好者来讲,必须通过人工鉴定这一传统手段加以鉴别。
人工鉴定的过程,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需要长时间的实践经验积累。一般来说,需要从翡翠的以下特征着手:
1.结构:翡翠的结构为变斑晶交织结构,系指其在变质作用下,透明粒状斑晶的周围的细小纤维状的矿物晶体交织在一起而形成的结构。在翡翠中均有不透明或微透明的白色纤维状晶体交结在一起构成的小团块状白花,故称之为“石花”或“石脑”。2.种坑:翡翠的种坑是由结构与质地构成的,而翡翠均由小晶体所组成,晶体粒越小,表示质地越致密,透明度亦越佳,打磨出来的效果亦越出色。在珠宝行业中,将坑种,分为老坑(也称老种)与新坑(也称新种),老坑色彩亮润,色与地融为一体,透明度高,其质最佳。新坑,虽说色彩也鲜嫩,但透明度较差。老坑与新坑,是根据翡翠形成年代多少而决定的。
3.颜色:翡翠的颜色等级的差别,反映在价值上相关很大,在鉴定评价翡翠时,一定要分清它的颜色,它以红、绿、紫色为主,单色翡翠中的绿色,浓艳纯正的紫色、红色都是翡翠中的高档颜色,尤以绿色为最贵。翡翠的绿色,要以浓、阳、俏、正、和为好。绿色品种以宝石绿、玻璃绿、艳绿与秧苗绿为最佳。
4.水头:水头即为翡翠的透明度。水头越高,种质越好,便越珍贵。在观察翡翠水头时必须十分仔细,因透明度与翡翠本身的厚薄有关。另外,特别要小心做过手脚的翡翠成品,例如成品中间是挖空的。还有要留心玛瑙代制品,因为玛瑙的透明度也比较好,于是便有人以玛瑙着色来冒仿翡翠。在港台,还将翡翠的透明度划分为“通”、“放”、“透”、“冰”、“莹”等等级,其中“莹”为最上品。
5.地子:翡翠的地子要好,无论是翡,还是翠,外部分质地要细腻均匀,内部分质地要坚实、细润、洁净、水头足,好的地子还要与翠色协调一致,互相照应,从而衬托出翠色的富丽。翡翠地子以玻璃地与蛋清地为最佳。
6.光泽:翡翠作为珠宝,对其光泽的要求也很高,它是翡翠质地优劣的直观反映,必须具有油脂的强玻璃光泽或珍珠光泽。7.手感:由于翡翠的硬度大,结构致密细腻,抛光度好,光洁度也好,手摸之有一种非常温润的滑感。另外,将翡翠贴于脸上或置于手背上有冰凉之感。
8.完美:多指翡翠的完美度好,包括翡翠内在无任何缺陷,形体完美无损且块度大。关于内在缺陷这一点,应当辩证地看待,总体来说,不含黑点、石花与绺裂的要比含这些缺陷的好,但有时微弱缺陷,只要不在成品的显眼部位,不但不会影响翡翠身价,反而是证实它是真货的依据,尤其是在今天市场上到处充塞了假货的情况下。在国际珠宝市场上,通常根据翡翠的颜色、透明度与结构质地的不同,将翡翠分为三大类,每个大类又分为a、b、c、d四个品级,不同类别、品级的翡翠,价格差异很大。
第一类,称帝王玉。它是翡翠中的上品,颜色翠绿纯正,浓艳,均匀,透明度高,水头足,其质地结构,均系地道的老种,产量仅占世界年产总量的百分之五。这类翡翠的价格非常昂贵,计量单位以克拉计算,并跻身于钻石、刚玉、祖母绿、猫儿眼等高档宝石的行列。在第28届仰光宝石展销会上,帝王玉a级2000美元一克拉;b级500美元一克拉;c级200美元一克拉;d级100美元一克拉。
第二类,称商业玉。档次不如第一类帝王玉,颜色较杂,各种颜色的翡翠都有,且其颜色浓淡不一,均匀不一,透明度也不一。它的种坑质地也较杂,有老、新、新老种等。这一类翡翠品质高低参差不齐,其优质者,与帝王玉仅次于颜色的浓度与均匀程度。这一类是翡翠中的大类,主要用来制作首饰,是世界各地珠宝店里主要的翡翠商品,在第28届仰光宝石展销会上,商业玉a级1000美元一公斤;b级200美元一公斤;c级50美元一公斤;d级30美元一公斤。第三类,称普通玉。这是翡翠中最次的一类,它包括无色的翡翠,其结构瑟透明度跟商业玉基本相同,主要用于制作一些较低档次的玉雕摆件。在第28届仰光宝石展销会上,普通玉a级30美元一公斤;b级15美元一公斤;c级10美元一公斤;d级5美元一公玉在人们的心目中的印象总是洁白、温润,通灵的。世界上许多美好的东西都是“玉”字来形容。玉是一种特别坚硬的矿石,从其化学成份来看,它是一种辉石矿。玉的形成和各种岩石的形成一样,都是大自然变化的产物,美丽多姿的玉石因为产量稀少而成为宝石。自古以来,它一直笼罩着神秘的色彩。远古的人类曾将玉琢制成武器和工具,直到后来开始崇拜玉器。
玉(jade)这个名称本身与医学有关,来源自西班牙语。玉石中含有硒、锌、铜、钴、锰等许多微量元素,佩戴在身上,与人体长期接触,这些有益元素逐步会被人体吸收,使体内各种微量元素得到补充,对内脏器官的功能起到相应的调节作用,从而起到祛病健身的作用。另外,玉石还具有稳定情绪、增强人的快速反应能力的功效。玉通常被分为硬玉类和软玉类。
硬玉类——硬玉即为翡翠。质量优良的翡翠相对来说较为稀有,价格昂贵,能迎合高档消费者的品味,主要产于缅甸,在山上称为山石,在河底称为水石。软玉类——即和田玉、白玉、青玉、碧玉、黄玉等。软玉比较便宜,故需求量较大,产量也多于翡翠,主要产地在我国台湾和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新西兰、美国等。
翡翠的开采已有600年历史。在以缅甸帕敢市为中心的方圆25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储藏有丰富的翡翠资源。
翡翠因其华贵深沉稳重的品格,以其无以替代的优势,赢得了玉石之王的美称。它的优劣应从颜色、透明度、形状和杂质这四方面来看。
颜色——颜色是决定其价值的重要环节,颜色要浓艳并且均匀,必须色正。
透明度——好的翡翠透明度好,质地细润,翠绿和深绿均具有透明感,如清澈的泉水,并赋有光泽,水份好。
第一,要知道翡翠与料石的区别,它最易与翡翠混淆。料石为人工熔炼,结构松懈,绿色均匀,虽有特意制造的不均匀但很不自然,料石的破处是亮碴,容易损磨而失去光亮,料石体轻,有的有气泡。翡翠是天然矿石,结构紧密,绿色大都不均匀,但很自然,有翠性无气泡,翡翠的破处是石头碴,硬度很大,体重。
第二,要知道如何鉴定炝色翡翠。把炝色翡翠放入硝酸或硫酸内,几小时后绿色便会退掉。或者将炝色翡翠放在70~80℃的铁器上,几小时后绿色也会退掉。利用这两个特点可用来区别炝色翡翠和天然翡翠。
第三,要知道翡翠与绿色天然矿石的区别:与翡翠容易混淆的天然矿石之绿色都不如翡翠的绿色鲜艳,特征都不相同,如碧玉,大部分有黑点,黑点呈三角形。澳洲石,绿色闪蓝头,色不纯。绿玛瑙,绿色闪蓝,色匀净,但透浑。东陵石,绿色闪蓝,闪灰,表面闪耀小白星。
此外,分光镜也是辨别染色和天然翡翠的关键工具。
二、中国和田玉的鉴赏:
如果说翡翠是玉石之王,那么中国的和田玉是世界公认的“软玉之冠”。和田玉在我国至少有7000年的历史,是我国玉文化的主体。和田玉由于质地十分细腻,所以它的美表现在光洁滋润,颜色均一,柔和如脂,它具有一种特殊的细腻,所以它的美表现在光洁滋润,颜色均一,柔和如脂,它具有一种特殊的光泽,介于玻璃光泽,油脂光泽,蜡状光泽之间,可以称为玉的光泽,这种美显得十分高雅;而且和田玉非常坚韧,抗压能力可以超过钢铁。
和田玉在我国历史上传统的以颜色为分类依据,和田玉主要可以分以下几类:白玉:颜色洁白,细腻,滋润,微透明,宛如羊脂者称羊脂白玉;不透明,光泽较差者为白玉。
青玉和青白玉:色呈深灰绿至蓝绿色,不透明;青白玉是青玉与白玉之间。
碧玉:深绿色(菠菜绿色),质地较粗。碧玉除新疆所产外,我国玉器工艺界把台湾和国外所产的软玉也统称为碧玉。
黑玉:主要含分散的碳质或石墨而呈灰黑色或灰黑与白色相间的条带。如果完全是黑色的,称墨玉。
黄玉:是地表水中褐铁矿渗入白玉中造成的,米黄至黄色。羊脂白玉为和田玉上品,自古以来人们极为重视,但存世极罕,是玉中极品,价格非常珍贵。白玉不但象征纯洁、高尚、温润,而且象征吉祥、安谧。在古代,帝后才有资格佩上等白玉。其价值极高,甚至超过翡翠。如已被国家定为“国宝”的西汉“皇后之玺”就是利用晶莹无瑕的羊脂白仔玉料雕琢而成的。因此如何鉴赏和鉴别变的十分有价值。
羊脂白玉是和田玉中的宝石级材料,是白玉中质纯色白的极品,具备最佳光泽和质地,表现为:温润坚密、莹透纯净、洁白无暇、如同凝脂,故名。对于此玉和普通白玉,最简单的区别方法,是在白色的日光灯下观看。羊脂白玉对着日光灯,所呈现的是纯白半透明状,而且带有粉粉的雾感。而一般的白玉,对着日光灯虽也呈半透明状,但没有粉雾感。两者最大的区别是,白玉无论档次等级的高低,以肉眼看均很白,但在白色日光灯下必定带有深浅不一的微黄色,因此在日光灯下若有一丝丝微黄色,就不能称之为羊脂白玉了。符合苛刻标准的珍稀名贵的羊脂玉,是绝对容不下丝毫杂质的。
羊脂玉的鉴别要点必须满足五个方面,即质地纯、结构细、水头足、颜色羊脂白、油性重质地纯——羊脂玉中透闪石矿物含量达到99%。
羊脂玉存在于围岩蚀变最完美的地段。当花岗闪长岩体与白云岩接触产生一系列接触变质岩系,白云岩变为白云石大理岩,岩浆晚期热液沿白云石大理岩构造裂隙通道,发生交代作用形成透闪石岩。围岩蚀变形成了白云石大理岩-透闪石化白云石大理岩-透闪石岩三种岩相,羊脂玉就赋存于透闪石岩岩相中。
结构细——羊脂玉中透闪石呈显微纤状变晶结晶及成集合体,在电子显微镜、光学显微镜下可对透闪石结晶粒度进行测定,羊脂玉中透闪石纤维状长度(纵向)0.033-0.01mm,宽度(横向)0.0006-0.001mm,这些显微纤状、绒毛状、毡状透闪石晶体互相交织在一起,组成绒毛状结构、毡状结构、交织结构。
显微纤状、绒毛状、毡状透闪石晶体集合体,在正交偏光下的特点就是在相同角度内,不显示均一的消光现象。
水头足——水头、灵地都是玉石透明度的称谓,在透闪石玉中常从厚度2mm为标准,白玉在这准则中呈现半透明-不透明,羊脂玉的水头足说明呈现半透明状。
颜色羊脂白——羊脂白不是纯白,而是带有油脂光泽的白,在白色中有的可透出微微的黄色,质地差的也可在白色里透出微微的浅灰色调。
油性重——羊脂玉在人们手掌中不断的触摸过程中,自而然之,在玉石表面产生一种“油性”感,在一些和田细白玉中也有此现象,当羊脂玉坠于水中,提起玉体,可滴水不粘,因此油性重的羊脂玉绵性也特好,所谓绵性,也就是韌性。因此,只有满足以上五个方面的才是真正上好的羊脂白玉。
三、钻石的鉴赏:
钻石是我们平常经常会谈到的,但是又不是每个人都非常了解的一样很美丽的东西。人们都说,女人都喜欢钻石,当她们看见钻石的时候,眼睛就会比钻石更闪。那意思就是说女人都喜欢钻石,为什么女人都喜欢钻石?因为漂亮?因为名贵?还是因为什么?我觉得,那是因为钻石跟爱情是有关联的。
首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钻石。钻石是指经过琢磨的金刚石,金刚石是一种天然矿物,是钻石的原石。简单地讲,钻石是在地球深部高压、高温条件下形成的一种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晶体。人类文明虽有几千年的历史,但人们发现和初步认识钻石却只有几百年,而真正揭开钻石内部奥秘的时间则更短。在此之前,伴随它的只是神话般具有宗教色彩的崇拜和畏惧的传说,同时把它视为勇敢、权力、地位和尊贵的象征。如今,钻石不再神秘莫测,更不是只有皇室贵族才能享用的珍品。它已成为百姓们都可拥有、佩戴的大众宝石。钻石的文化源远流长,今天人们更多地把它看成是爱情和忠贞的象征。
钻石的化学成分是碳,这在宝石中是唯一由单一元素组成的,属等轴晶系。晶体形态多呈八面体、菱形十二面体、四面体及它们的聚形。纯净的钻石无色透明,由于微量元素的混入而呈现不同颜色。强金刚光泽。折光率2.417,色散中等,为0.044均质体。热导率为0.35卡/厘米秒度。用热导仪测试,反应最为灵敏。硬度为10,是目前已知最硬的矿物,绝对硬度是石英的1000倍,刚玉的150倍,怕重击,重击后会顺其解理破碎。密度3.52克/立方厘米。钻石具有发光性,日光照射后,夜晚能发出淡青色磷光。x射线照射,发出天蓝色荧光。钻石的化学性质很稳定,在常温下不容易溶于酸和碱,酸碱不会对其产生作用。钻石与相似宝石、合成钻石的区别。宝石市场上常见的代用品或赝品有无色宝石、无色尖晶石、立方氧化锆、钛酸锶、钇铝榴石、钇镓榴石、人造金红石。合成钻石于1955年首先由日本研制成功,但未批量生产。因为合成钻石要比天然钻石费用高,所以市场上合成钻石很少见。钻石以其特有的硬度、密度、色散、折光率可以与其相似的宝石区别。如:仿钻立方氧化锆多无色,色散强(0.060)、光泽强、密度大,为5.8克/立方厘米,手掂重感明显。钇铝榴石色散柔和,肉眼很难将它与钻石区别开。它已成为百姓们都可拥有、佩戴的大众宝石。钻石的文化源远流长,今天人们更多地把它看成是爱情和忠贞的象征。
那钻石和爱情是有什么关联的?让我们来分析一下。还记得戴比尔斯有句响当当的广告词:“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几百年来,人们都把钻石与爱情联系在一起,把钻石作为表达爱意的最佳礼物。而现在的人们,则喜欢将钻戒与婚姻放在一起,成为结婚时必不可少的物品。它们有着许多相同的特点,正好形成了一种默契。于是结婚钻戒被人们接受下来。古代对钻石的记录都充满了神秘、传奇、浪漫的色彩:因为钻石稀少、罕见,人们认为她是星星坠落时的留下来的碎片;另外有人认为是天神的眼泪在地上的结晶物。在英文钻石一词为“diamond”、法语为“diamante”、德语为“diamant”,俄语为“almaz”,他们都源于古希腊文“adamas”意思是不可征服。由于她纯洁、璀璨、坚硬、独一无二的特性,使钻石成为永恒爱情的象征。以前的人认为爱神丘比特的爱情之箭的箭尖是钻石做成的,因此她变得无坚不摧,具有了征服爱情的力量。
钻戒第一次作为定情信物的典故,发生在1477年,奥地利的马克西米连为了得到法国的玛丽公主的爱,因为玛丽太漂亮,追求的人很多,都没有得到她的爱,马克西米连为此召集了很多谋士出谋划策,最后有人提议,钻戒象征坚贞永恒的爱情,在公主的手指上戴上钻戒便可以得到她的爱。后来,马克西米连用了此办法,并且,果然灵验,当他把象征爱情的钻戒轻轻地戴在玛丽公主左手的无名指时,玛丽公主应允了。从此开创了赠送钻戒订婚的传统。另外,为什麽订婚钻戒,非要戴在左手,又要戴在无名指上呢?基督教的信徒们认为这缘于基督教式的结婚仪式,主持婚礼的牧师手拿戒指按顺序轻触新人的左手,并说“奉圣父、圣子、圣灵之名”,最后落在左手的第四个手指上,因而形成此传统。戴比尔斯的广告词“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已经被广泛接受。几百年来,坚不可摧的钻石与今生不变的爱情被人们联系在一起,把钻石作为表达爱意的最佳礼物。钻石与婚姻各自有自己的特点,在很多方面正好形成默契,于是结婚钻戒被人们接受下来。从钻石的自身特点而言,钻石与婚姻有什麽样的联系呢?钻石的特点是:均匀剔透、世界上最硬、化学性质稳定,这使钻石有纯洁无邪、无坚不摧、永远忠心或矢志不渝的含义;另外钻石的开采困难,储藏量小,成本高,使它成为现在最昂贵的宝石,这使钻石增加了高贵、富贵的含义;钻石有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古代人们无不以拥有钻石为荣、拥有钻石为尊,这又使钻石成为“尊贵、高雅”的代名词。婚姻,人们对它寄予相同的期望无坚不摧,婚后夫妻双方相互忠诚、相互尊重,夫妻的“海誓山盟”的爱情矢志不渝,直到永远。结婚,意味着把一生的幸福交付给另外的一个人,而男士为了充分表达对女方深厚的情意,都会磬其所能表达自己的心意。按基督教的习俗,钻戒应戴在无名指上,据说是牧师用戒指顺序轻触新人左手的手指,并说“奉圣父、圣子、圣灵之名”,最后正好落在无名指上。而埃及人认为,无名指的血脉是直接引进心房的爱情之脉,象征爱情永恒不变,极具浪漫色彩。钻石是四月份的生辰石,象征“纯洁无瑕”,结婚60周年称为钻石婚。一提到钻石,人们会很自然地联想到南非。但是,最早发现钻石的国家并不是南非,而是印度。据著名印度史诗《玛哈帕腊达》中的记载,早在四千多年以前,人们就用钻石来装点他们的英雄眼睛。大约在公元前四世纪时,钻石就已成为非常有价值的商品,同时也是权势、地位的象征。钻石以其神奇、璀璨夺目的光彩深深地打动着人们的心,又因无可匹敌的硬度、自然界罕见而显得格外珍贵,被誉为“宝石之王”。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女性使爱情充满魔力。女性的美是爱情之魂,古往今来,让无数文人墨客去咏叹。当印度最早发现这坚不可摧、所向无敌的钻石后,钻石便与爱情、与女性结下了不解之缘,使钻石文化与爱情文化紧密地联系起来。钻石孕育于地球深部炽热的岩浆中,随着剧烈的火山爆发,来到了人间,又经过亿万年的风化、磨砺和洗炼,最终绽放出夺目的光彩。它成了永恒的信物,代表永恒之心,燃烧永恒之火,表达永恒之爱,作为爱的语言诉说天长地久、永无尽头。在13世纪,法国皇帝圣路易斯认为只有圣母玛莉来亚才有资格佩戴钻石,显示了钻石崇高的情感价值。更使女性动情的是,传说中爱神丘比特的箭镶满了钻石,才因此充满爱的魔力。
很难想象,晶莹透、光彩夺目的钻石,却是所有宝石中最为普遍的碳元素结晶物。这种从普通化学成分到高贵的钻石所经历的美的历程,所获得美的品质,对于人类的感情价值来说,不也同样如此吗?寻找钻石,比砂里淘金还要艰辛,比大海捞针还要艰巨。据人们考查发现,“爱人”这个美丽动情的词汇最早竟然出现在刻于一枚公元前400年前的订婚戒指上。英国国王享利在送给王后的戒指上刻着一句小诗“神把我差遣给您”,可谓留下了婚戒的千古绝唱了。自从15世纪以来,婚约誓盟赠送钻石戒指(简称钻戒)已成为人类一种神圣的传统。作为爱的一种纪念,美的一种标志,在文化背景上,最具珍贵象征意义的还是钻石。年轻人选择钻石来作为他们定情新婚的见证,通过钻石的完美及永久来祈望他们绝对爱心的美满及永远;年长者喜欢选择钻石来作为金婚纪念的标志,通过钻石的永恒来表明他们的经过漫长岁月考验永生不变的爱心。钻石是世界上最坚硬的物质,因此被喻为最能经得住各种考验,成为给人带来力量、美丽、幸福和长寿的象征物。所以,从结婚到金婚之间每一个生命之爱的纪念历程,它都可以在爱情之旅上建立起一个永恒的纪念塔。钻石是世界上最传奇的物质。因此在社交场合,女性佩戴钻石又成为她们表现信心、突出个性,或者表达勇敢与成功的象征。这是自尊、自立、自强的心灵造型,不只是装饰文化,而是构成职业女性的一种美感状态。用钻石文化语言,为女性诉说着生命的浪漫与激情。女性把钻石镶嵌在胸针上,显得高雅别致;把钻石镶嵌在吊坠上,显得魅力无穷;镶嵌在发夹上,更有一种别样的意境。有了钻石文化,女性美的文化更有一番升华。现代人从自然情感出发,对钻石颜色的象征意义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女性佩戴纯白的钻戒,象征着“纯洁、忠贞”,微红的钻石表示“热情似火”和“活泼天真”;微蓝的钻石表示“柔情似水”和“娇媚可爱”。钻石是世界上最昂贵的宝石,1988年纽约索士比拍卖行曾拍卖过一颗重量为0.95ct钻石,每克拉价值竟达到97.5万美元。但通常来说,钻石真正的价值不完全在于它的价格本身,它象征的是一爱情之火生生不熄,它象征的是一种生命之美绵绵不绝,它给女性带来浪漫的色彩,它给女性留下美好的回忆。
精选文学鉴赏论文(汇总21篇)篇十八
儿童是爱美的,而且对美的事物感受很早,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渴望艺术享受的心情日益增强,尤其是进入小学以后,对于美的事物的追求更为强烈。作为小学美术教育,应当顺应他们爱美的要求,采取多种形式实施美术鉴赏教学。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之一,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好、鉴赏能力,陶冶情操等方面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小学美术鉴赏教学是一种把造型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的感觉与感情为主导因素的心理活动形式,它与教师的引导和儿童对事物的认识、理解紧密相关,我们不妨从儿童的生理心理及智力发展方向来分析掌握儿童的鉴赏习惯和鉴赏特征。
1、强烈的色彩刺激能激起儿童的鉴赏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蓝蓝的天,红红的花,绿荫荫的树木,黄澄澄的果实,鲜明艳丽的颜色常常等使他们欣慰和喜悦,乐于接受,如果我们把黑白图片和彩色图片同时放在他们的面前,儿童将对彩色图片反映强烈一些。
2、儿童在鉴赏过程中,往往注意某个细节的观察而忽视整体或注意整体而忽视其它。例如一年级儿童在观看绘画作品《美丽的风筝》时,他们全被风筝上色彩艳丽的花纹吸引住了,以至于忘记了手帕的存在,变成了看花。中、高年级同样有类似的现象,四年级的学生鉴赏工艺作品的刺绣,结果他们全把刺绣作品当作绘画作品看。
3、儿童在鉴赏过程中,通常是凭第一印象的感觉来鉴赏作品,无意识属性强,受情绪牵制的随意性大。他们对作品的感受总是激动片刻、粗略领会便心满意足,未能仔细琢磨,对作品的感受能力难于在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增长。
4、儿童在鉴赏过程中,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见闻认识及由画面产生的联想对作品进行评判。对那些反映他们熟悉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儿童画或同学、朋友的优美作品,他们大都能够接受,并常常用来作自己的范本。例如,城市的孩子从小看见的就是整洁、光亮的柏油路,五颜六色的霓虹灯,明亮的大厦高楼,他们就感受不出绘画作品中农村低矮的房子、稀疏的篱笆、乱的石头和柴堆也是一种美丽。
5、为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感受,视觉记忆常常需要伴之以听觉记忆,尤其是鉴赏古今中外名作,没有教师生动有趣的语言帮助,儿童对艺术作品的感受也不会很深。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成功的教学课都运用了音乐伴奏的教学手段,目的就是渲染气氛,强化记忆。
》、《绘画作品中风景的静物》等。其特点是从小学中年级开始,鉴赏一些与学生生活接近、学生能理解和接受的中国古今优秀绘画作品和工艺美术作品。鉴赏课内容对于教学内容有“参考资料”的作用,在鉴赏课中渗透了有关的教学内容。如第六册的鉴赏内容是工艺作品刺绣、竹编的鉴赏,第八册的教学内容就安排了“挑花”、“竹编”手工课。鉴赏课的优秀作品档次高,起到了指导性的重要作用。3、高年级鉴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祖国历史悠久的艺术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具体内容有:第九册的《古代雕塑中的人物形象》、第十册《现代雕塑中的人物形象》、第十一册《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和现代建筑艺术》和第十二册绘画作品雕塑、工艺美术、建筑、小学内容总览等。其特点是要求比较全面地了解我国造型艺术门类的面貌,除了已经着手的中国画教学之外还将鉴赏的领域扩展到中国优秀古建筑、雕塑、工艺美术作品中去。
根据美术鉴赏教学的目的、任务及自身的特殊规律,我国的小学美术鉴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可以分为专题欣赏课、随堂鉴赏课和现场课三类:
1、专题鉴赏课。专题鉴赏课是课堂教学的方式,是小学美术鉴赏教学主要形式(我们前面例举的内容都是专题鉴赏内容),它指的是整个课时内组织学生专门对某些作品进行鉴赏的课业。我们以第十册的鉴赏内容为例谈一谈专题鉴赏课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一课是鉴赏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教材上共提供了十幅有关传统建筑艺术的照片。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即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获得哪些方面的知识?起什么作用?本课的教学目的应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传统建筑的艺术特点,懂得建筑的三大要素,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增强民族自豪感。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回忆和比较,了解“传统”二字与“现代”的区别,再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祖国悠久的建筑史及灿烂的建筑文化,了解宫殿、楼阁、亭台、寺庙、佛塔、陵墓、民居等独树一帜、风格迥异的建筑艺术特点。
进行专题鉴赏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谈话法、讨论法、伴音、放录音、幻灯等手段调节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可采取分析一幅作品后及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要启发儿童观察分析,鼓励他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积极讨论。
2、随堂鉴赏课。随堂鉴赏课是指在绘画和工艺(包括写生、创作、图案、塑造、手工制作)课业中所穿插进行的鉴赏。这种鉴赏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得很多,比如:我们每一课都安排了范图及资料,教师指导学生观看讲解,指出作品美在哪里。又如:为了使低年级学生能在蜡笔的涂色中提高色彩能力,可引导学生对素描知识的加深而出示一些合理范画,这就是随掌鉴赏的教学过程。
3、现场鉴赏。现场鉴赏是一种在课堂教学之外的美术鉴赏形式,是指在较长时间内到现场和实地察看所进行的鉴赏教学。例如:组织儿童参观美术作品展览和博物馆中陈列的美术作品,访问画家、工艺美术家、雕塑家并观看其技法表演等。
条件稍差的农村,有关鉴赏课的内容应结合本地具体情况作有效的灵活调整。比如我们上《古代传统建筑》这一课时,就完全可以带学生到陶公庙去参观,让他们了解足够的知识后,民族的尊严与自豪感自然就出来了。
精选文学鉴赏论文(汇总21篇)篇十九
指导老师:姓名:学号:专业班级:四周的《舞蹈鉴赏》课很快的就结束了,在王老师的教导下,我愉快地学完了这门选修课。老师在课堂上给我们讲了许多有关舞蹈的知识,还放了许多经典舞蹈的视频,而且教我们跳一些简单的舞蹈,课堂气氛很好,我感到学习这门课程感到很轻松很愉快。我不会跳舞,但我觉得舞蹈这门艺术很伟大,有时候语言显得最低级,而舞蹈可以让我们达到一种心领神会的境界,无声胜有声。王老师让我们写一片课堂上给自己留下印象最深的一段舞蹈的感悟,是的,课堂上很多片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阿宝的成长、千手观音背后的故事„„我本打算写阿宝,我上网搜了很多资料。但是,从内心来讲,我更想写一些自己对舞蹈的认识,在网上搜了些资料,也在图书馆借了一些书看,最后汇总了一下,下面这些是我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我感觉对我有价值的,另外还有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艺术是人类审美活动的大家族,它的成员有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曲艺、杂技等。各个门类的艺术都是反映社会生活和表现人们思想感情的。舞蹈是八大艺术之一,于时空中以身体为语言作“心智交流”的人体的运动表达艺术,一般有音乐伴奏,以有节奏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它一般借助音乐,也借助其他的道具。舞蹈本身有多元的社会意义及作用,包括运动、社交/求偶、祭祀、礼仪等。
作为艺术之一的舞蹈,同样是一个非常广阔的天地,它也是由各个不同种类、不同样式、不同风格的舞蹈所组成的。根据舞蹈的作用和目的,舞蹈可分为生活舞蹈和艺术舞蹈两大类。生活舞蹈是人们为自己的生活需要而进行的舞蹈活动,包括有:习俗舞蹈、宗教祭祀舞蹈、社交舞蹈、自娱舞蹈、体育舞蹈、教育舞蹈等。艺术舞蹈则是为了表演给观众欣赏的舞蹈,包括有:古典舞蹈、民间舞蹈、现代舞蹈、当代舞蹈和芭蕾舞等。
舞蹈欣赏,是人们观赏舞蹈演出时所产生的一种精神活动,是对舞蹈作品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整个过程。观众在欣赏舞蹈作品的过程中往往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激发起记忆中有关的印象、经验。人们进行舞蹈欣赏这种舞蹈的审美活动,首先必须具备一定的主观条件,也就是说要具有一定的舞蹈知识、舞蹈欣赏水平和认识能力,舞蹈欣赏活动才能正常和顺利的进行。这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不辩音律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音乐对它说来不是对象„„”所以,我们了解舞蹈艺术的特性、舞蹈和其他艺术的关系、舞蹈形象构成的各种因素,舞蹈是以经过提炼、组织、美化了的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表现人们的情感和思想,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从舞蹈作品诉诸于欣赏者的感觉特点来看,它是一种综合了听觉(时间性)和视觉(空间性)的表演艺术。
舞蹈作为一种最古老的艺术,它的源头来自哪里呢?据艺术史学家的考证,人类最早产生的艺术就是舞蹈。在远古人类尚未产生语言以前,人们就用动作、姿态的表情来传达各种信息和进行情感、思想的交流。以后由各种声音发展成为语言和音调以后,才相继产生了诗歌和音乐。在劳动中,由于制造工具,人的手逐渐变得灵巧起夹,又诞生了绘画和雕刻。随着人类的进化,思维能力和认识事物水平的提高,曲艺、小说、戏剧等艺术才相继被创造出来。关于舞蹈的起源,众说纷纭,各有各的道理,但又都不十分完整和全面,因为舞蹈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种社会现象,它的起源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的构成一样都不是单一的,而是有着多种因素的,所以人们主张“劳动综合论”,即:舞蹈起源于人类求生存、求发展中劳动实践和其他多种生活实践的需要,如果再详细一点来说,舞蹈起源于远古人类在求生存、求发展中劳动生产(狩措、农耕)、性爱、健身和战斗操练等活动的模拟再现,以及图腾崇拜、巫术宗教祭祀活动和表现自身情感思想内在冲动的需要。它和诗歌、音乐结合在一起、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之一。
自人类诞生以来,创造了许多经典的舞蹈,例如柴可夫斯基创作的伟大的芭蕾舞剧《睡美人》、《胡桃钳》和《天鹅湖》,中国的经典舞蹈《霓裳羽衣舞》、《春江花月夜》和《踏歌》等,这些舞蹈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相比与外国舞蹈,中国舞蹈有自己的特征。第一,载歌载舞。中国的民间艺术自古以来就有载歌载舞的传统,如汉族北方的秧歌,南方的《采茶灯》、《花灯》,满族的《莽式》,维吾尔族的《麦西来普》,藏族的《弦子》,这些都是载歌载舞的民间舞蹈。第二,广泛利用道具。这些道具有:手绢、扇子、花绸、头上戴的帽子、面具、腰里绑的腰鼓、腰铃、脚踏的高跷,以及各种道具如:伞、灯、刀、剑、棍等。第三,形象鲜明、情节生动。中国的民族舞蹈一般都以一个故事为依据,舞蹈刻画的人物形象生动,活灵活现。第四,自娱与表演的统一。
心得体会。舞蹈作为一门古老的艺术,在人类的历史中始终都在艺术领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和人类的生活、思想和文化已经融为了一体。虽然我对舞蹈没有太深的了解,但我可以感觉到舞蹈演员背后所付出了巨大的艰辛和努力。正是他们的付出,我们才有幸欣赏到那么多优美的舞蹈,尤其是《千手观音》这个舞蹈,可以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这一点。世界上没有随随便便就能创造出的伟大,伟大的背后必然是不断的付出和不懈的努力,阳光总在风雨后。当我们在欣赏哪些伟大舞蹈时,我们不要只是感叹于它的唯美,也要想到优美舞蹈背后的东西,用舞者的汗水来点燃我们生活的激情,用舞蹈的精华来滋养我们的生命。
最后,很感谢王老师的教导,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对舞蹈的认识和欣赏能力提高了很多。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也会更多的去欣赏经典的、优秀的舞蹈,来提高自己的舞蹈修养!
精选文学鉴赏论文(汇总21篇)篇二十
美术作品是凝结在画作上的画家对于生活的感悟和理解,因此在欣赏美术作品时,不仅要能够理解画家高超的画技,同时也还要能够欣赏作品的美,理解作品想要表达的内涵。这在具体美术作品中能够较容易地实现,而在抽象美术作品中,由于其抽象性等特征,欣赏者较难理解其内涵。基于此,我们试图运用社会学视角对抽象美术作品的作者生平、生活环境以及政治背景等进行分析,使欣赏者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抽象美术作品。
欣赏者在欣赏抽象美术作品的过程中,了解创作者的生平有助于把握作品中创作者留下的各种痕迹,从而更加理性地认识作品。例如,通过对创作者专业教育经历的了解,欣赏者能够理解作者不同时期作品的特点,以及创作者成熟时期作品中所包含的其他派系的痕迹,对于欣赏和理解抽象美术作品有很大的帮助。又如,通过了解创作者的情感经历,能够使欣赏者了解创作者在创作美术作品时经历的情感,从而能够将对画作的理性理解转移到对画作所表达的情感的感受上来,使欣赏者对抽象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得到提升。在对荷兰印象派代表人物彼埃蒙德里安的作品《灰色的树》的欣赏过程中,我们就可以采用了解作者生平的方法,这样就能够更加准确地认识和理解这幅画作,同时对这幅画作的美的印象更加深刻。彼埃蒙德里安曾在早年师从其叔叔——海牙派画家富尔兹蒙德里安,得到了写实浪漫主义的真传,这一经历对其后来的创作影响巨大。在《灰色的树》中,还能够看到写实浪漫主义的特征——将内心深处的浪漫情感通过写实主义倾泻而出。在青年时期,蒙德里安就读于国立艺术学院,受到了象征主义、印象主义和表现主义的影响,开始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在1911—1914年间,蒙德里安受到了毕加索等立体主义的影响,因而形成了立体主义的风格,在《灰色的树》中,还能够看出采用了透视和立体三维画法的痕迹。在一战期间,蒙德里安致力于用画作表现和平和发展的理念,因而开始使用中性的色彩,这也是《灰色的树》中选择灰色作为主色点的重要原因。这样,通过对蒙德里安生平进行分析,欣赏者就能够对《灰色的树》有更加准确的理解,能够看出在画作中创作者采用的方法和其创作时的情感等,更能够欣赏到作品的美以及作者人格的伟大。
对创作者的生活环境的了解,能够从源头上帮助欣赏者认识到作者对于现实事物的认识能力。这样,当作者把现实事物抽象地表现为画作时,欣赏者就能够理解作者为什么选择这种方式来表达这样的主题和这样的情感。因为作者的生活环境不仅决定了创作者的受教育程度,同时还影响着作者对于事物的认知和对于情感的体验和表现程度。只有了解到这点,才能够更好地欣赏抽象画作。在对毕加索名画《哭泣的女人》进行欣赏的过程中,就需要充分地了解毕加索的生活环境,才能够深刻理解为什么“女人”哭泣时面部扭曲、眼睫毛的移位到如此地步。《哭泣的女人》是以毕加索的情人多拉马尔为原型创作的。多拉马尔与毕加索维持了长达九年的情人关系,在两人关系刚开始的期间,多拉马尔与毕加索情感很好,两人出双入对。但是,两个人性格都很强硬,在很多问题上意见相左,谁也不愿意妥协,因而经常硬碰硬。在这样的相处模式之下,毕加索开始动手殴打多拉马尔,并且多次将多拉马尔打晕。多拉马尔也因此多次哭泣。毕加索不仅经常打多拉马尔,还经常出言刺激她,使她伤心落泪。在这种背景下,毕加索以多拉马尔为原型创造出《哭泣的女人》。当欣赏者了解了毕加索的创作过程之后,就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哭泣的女人》中主人公面部的扭曲,也能够理解毕加索刻意对其的丑化,能够进一步地体会毕加索在创作时候的感情。
虽然抽象艺术不直接表达现实社会,不直接表现政治问题,但是创作者所处的政治环境对其创作主题和创作思路也会产生巨大的影响。通过对其进行研究,能够更加深刻地掌握抽象美术作品的内涵。在里希特的画作《派对》中,创作者就通过画作来对明星托里亚尼的中产阶级生活方式进行了批判。这种批判并不是来源于里希特的一时兴起,而是在里希特早年的生活方式以及当时的政治环境影响下产生的,因而有着明显的政治意味。里希特在两德分裂之后,在民主德国生活,后来冲破阻碍到了西德。在与民主德国有着完全不同政治气氛与创作氛围的西德中,里希特的思想产生了极大的震撼,并且努力适应。美国当时在德国的文化艺术政策和政治政策深刻地影响西德的艺术发展,里希特也受到了深刻的影响,进而发展了其政治波普风格,这在《派对》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综上所述,运用社会学视角对抽象美术作品进行鉴赏能够使欣赏者更加准确地理解作品所表达的内容,把握作品所表达的主题,掌握作品所传递的情感,这对于欣赏者鉴赏抽象美术作品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在对抽象美术作品鉴赏的过程中,需要灵活运用社会学的视角,通过了解创作者的生平及其所处的生活环境、政治环境等对作品进行全面、深刻和立体的了解,不断提升对抽象美术作品欣赏能力。
精选文学鉴赏论文(汇总21篇)篇二十一
论“中国美术史宋元明清时期”
艺术,从人类起源而诞生而且随着人类精神生活的提高而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现在的艺术通常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认识。第一是从精神层面,把艺术看作是文化的一个领域或文化价值的一种形态,把它与宗教、哲学、伦理等并列。第二是从活动过程的层面来认识艺术,认为艺术就是艺术家的自我表现、创造活动,或对现实的模仿活动。第三是从活动结果层面,认为艺术就是艺术品,强调艺术的客观存在。而在中国美术“这个专门名词,在中国是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被文艺家和教育家普遍运用的,但后来,中国的文艺界,和美术界逐渐把艺术和美术分离开来,艺术成为表现人类情感的一门学科,而美术便成为了艺术的一个分支,用来表示视觉上的艺术效果,例如墨水画,雕刻,等其他表现形式。
在中国的美术史上,有过许许多多的美术巅峰期,战国秦汉时期的雕塑和青铜器,隋唐时期的绘画与佛教美术石窟,以及宋元时期多元化的绘画技巧。而这其中宋元时期的绘画经过前面各段时期绘画技巧的不断积累达到中国封建时期绘画的最高峰。下面,我将着重介绍宋元明清时期绘画的艺术特征和绘画风格。
首先是两宋时期,两宋时期是我国古代绘画彩墨争辉,情景交融的新时期,其绘画在隋唐五代的基础上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民间绘画、宫廷绘画、文人士大夫绘画各自形成体系,彼此间又相互影响、吸收、渗透,构成了宋代绘画丰富多彩的面貌。两宋在一段时期内,社会保持着相对安定的局面,商业手工业迅速发展,出现了空前未有的繁荣。其次,南宋虽然偏安江南,由于物产丰盛,大量南迁的北方人和南方人一起共同开发江南,使得两宋文化都得到了继续和发展,并超过了北方。另外,这个时期的政治形式,经济发展和社会思想文化状况,都对绘画的发展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皇室贵族对美术需求量的日益增长和统治阶级对美术的重视和爱好,使得宫廷绘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另外,城市的繁荣和市民阶层的壮大,也使绘画和社会群众建立了较前代更为广泛的密切联系。人物画在反映现实生活中有了大幅度的进步,从唐代以画重大历史事件和贵族生活为主,扩展到描绘城乡市井平民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其中的代表就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花鸟山水画的发展也超过了以前时期。由于社会的重视,山水画逐渐跃居绘画的主体地位,并朝着广度和深度进一步发展,更加注重写生和技法的探索,呈现出巨匠辈出,异彩纷呈的繁荣景象,元代绘画在唐,五代,宋的基础上,有了显著的发展,特点是取消了画院制度,文人画兴起,人物画相对减少。绘画注重诗书画的结合,舍形取神,简逸为上,重视情感的发挥,审美趣味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体现了中国画的又一次创造性的发展。元代前期各位画家对唐,五代,宋以来的山水画继承和发展进行了认真的探索。花鸟画以梅兰竹石为主体的文人画广泛流行,讲求自然和笔墨情趣。许多山水画家也兼擅水墨花鸟和梅兰竹,文人画占据画坛主流。因元代未设画院,除少数专业画家直接服务于宫廷外,大都是身居高位的士大夫画家和在野的文人画家。他们的创作比较自由,多表现自身的生活环境、情趣和理想。山水、枯木、竹石、梅兰等题材大量出现,直接反映社会生活的人物画减少。作品强调文学性和笔墨韵味,重视以书法用笔入画和诗、书、画的三结合,提倡遗貌求神,以简逸为上,追求古意和士气,重视主观意兴的抒发。与宋代院体画的刻意求工、注重形似大相径庭,形成鲜明的时代风貌,也有力地推动了后世文人画的蓬勃发展。
明朝时期苏州地区逐渐发展成为南方的大都市。经济的发达促进了文化的繁荣,绘画名家出现很多,文人名流经常聚会宴饮,很多文人把画画当作娱乐。他们继承和发展了崇尚笔墨意趣的元代绘画传统。他们新颖的绘画风格和杰出的艺术成就闻名画坛。后人将他们称为“吴门四一谈到明朝时期的绘画,我们就会想到唐伯虎,以及江南四大才子,还有就是扬州八怪。诚然,他们以新颖的绘画风格和杰出的艺术成就而称誉画坛。这个时期的绘画艺术,所取景致,无论是简陋还是宏阔,都强调清宁的环境和闲适的情致,既基于对客观环境的提炼概括,又寓含一定象征意义,寄托了文人的理想和品格。另外,明朝即是院体派和吴门画派并存的时代,与此同时也是两派兴衰交替的时代,以林良、吕纪为代表的宫廷花鸟画包含了工笔重彩和水墨写意的不同风格。在民间,受到戴进影响的浙派画家吴伟,画风放纵,对当时的画坛影响很大。明代晚期是吴门画派最兴盛的时期,虽然当时受生活范围的限制,绘画题材面狭窄,题材比较单调,作品的重复性很大。但是,他们重视继承古代人的笔墨传统,把对风格的追求作为艺术的重要目的。而且,由于他们具有深厚的文化修养,有各自的美学追求,从而也具有一定的创造性。他们的笔墨技巧和表现手法,对后来画坛有很大影响。
清朝的画家中比较有名气就是郑燮,即是郑板桥,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郑燮一生画竹最多,次则兰、石,但也画松画菊,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他的绘画不是一味的模仿前人的绘画风格,也不是远离生活的笔墨游戏,是有着独特个性,有创新精神。我们可以看出郑板桥所画竹子和题画诗,大多是借竹缘情,托物言志,气节和气概,凡竹子的高风亮节,坚贞正直,高雅豪迈等气韵,都被他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正是郑板桥作品不同于传统花鸟画之处,不同于前人之处。传统的兰竹大多数表现为欣赏性的、娱乐性的主题,画面主要追求自然形象的真与美、绘画技能的高与低、笔墨运用的娴熟与雅俗,而到了郑板桥的笔下,除了达到这些技能技巧外,题画诗还赋予这题材新的思想内容和深邃意境,使花鸟画亦能产生思想性、抒情性,给人以深刻的感受。另外比较著名的画家,例如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僧),四僧(渐江、髡残、八大、石涛)。晚期的时候,中国逐渐沦为半封建本殖民地,相应的中国的绘画也发生了重大变革。虽然受到外国各种绘画技巧的感染,但他们仍然坚持了中国绘画的美学基础。他们在写意花鸟方面有重大发展,他们继承了前人的传统,并将书法,篆刻等艺术表现形式融于绘画中,以遒劲酣畅的笔力,淋漓浓郁的默气,鲜艳强烈的色彩以及书法金石的布局,创造出气魄宏大,豪迈不羁的绘画艺术形象。对近代的绘画影响甚大。
总的来说,中国唐代以后的绘画,无论从绘画技巧还是从艺术特点上分析,都是中国历史上最灿烂,最辉煌,最引人自豪的时期,作为后代子孙的我们,应该继承发扬传统,将古人的艺术结晶一代一代的传下去。
希腊神话电影:
《特洛伊》。
《大力神》。
《尤里希斯》。
《蛇发魔女》。
《新木马屠城》。
《奥德赛》。
《奥菲斯》。
《亚历山大大帝》。
《世纪对神榜》。
《时光大盗》。
《百劫英豪》《杰逊王子战群妖》。
《米蒂亚》。
《伊阿宋与金羊毛》。
《俄底浦斯王》。
《特洛伊的女人》。
《非凡的阿芙洛狄特》。
《赫拉克勒斯》。
《赫拉克勒斯的爱情冒险》。
《伊阿宋和阿耳戈船英雄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