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领域都有一些经典的范文范本,通过研读这些范本,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个领域的一些规律和特点。在下面的范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风格和主题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应用。
最优初中新课程理念大全(19篇)篇一
开放式教育是针对封闭教育来讲的,是一种鼓励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开放性体现在:开放的空间、开放的环境、开放的课程、开放的态度、开放的资源运用。
开放式教学模式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它还是一种教学理念。它极大地促进了师生素质和课堂效率的提高,以及教学过程的优化。教师从知识的传输者变为指导者,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强调在课程设置上提供开放的学习空间,在教育观念和教学内容上体现开放性,在学习方式上赋予开放的理念,在评价方式上呈现开放的趋势。它注重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其过程中,学习材料来源表现出多样化,且活动成为学生参与学习的主要形式,教学活动全程动态发展。本文针对开放式教学认识的不统一,且程度仍不能满足目前教育改革的需要等情况,在前人研究、探索的基础上,就如何组织开放式的数学教学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开放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导向,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所谓“开放”,包括数学教学内容、学生数学活动和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相互作用等几个方面的开放。开放式教学的目标应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数学教学,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让学生主动学习自行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学习主动参与数学实践的本领,进而获得终身受用的数学能力、创造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在教学中,让学生能够按各自不同的目的、不同的选择、不同的能力、不同的兴趣选择不同的教学并得到发展,能力较强者能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有进一步的发展机会;能力较低者也能参与教学活动,完成几项特殊的任务。这个过程体现了教学目标的多元整合整性。使学生可以全面发展。
二、开放教学环境,创设民主氛围,促使师生关系朋友化。
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曾说过:在压抑的思想环境下,禁锢的课堂氛围中是不可能产生创造性思维火花的。开放式教学模式,通过多向的信息交流,突破传统教学方式的局限性,完成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角色的转变: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营造一种生动活泼、民主平等的教学气氛,使学生性格开朗、兴趣广泛、思维活跃、富有创造气息。
三、开放教学方法,激趣导学,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中学习。
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生学习方式就是自主、探究、合作。让学生参与编试题。传统的考试方法一般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出题。这种闭卷考试的形式容易使学生对考试产生焦虑感从而易引起学生对考试的反感心理。作为考试改革一种方法有目的让学生参与编写考题。一方面体现尊重、信任学生的教学原则,大大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学生编题过程也是认知过程,所得效果往往事倍功半。数学课堂上学生的主要活动是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数学思维活动。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参与,而且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才能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主动参与条件,提供充分的参与机会,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
1.巧创激趣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实践证明,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意识倾向,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
2.运用探究式教学,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中,在教师的主导下,坚持学生是探究的主体,根据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伴随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全过程进行探究活动,教师着力引导多思考、多探索,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亲身参与问题的真实活动之中,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亲身品尝到自己发现的乐趣,才能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只有达到这样的境地、才会真正实现主动参与。
3.运用变式教学,确保其参与教学活动的持续的热情。变式教学是对数学中的定理和命题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的变式,以暴露问题的本质特征,揭示不同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的一种教学设计方法。通过变式教学,使一题多用,多题重组,适当改造例题、习题为开放型的问题为了让学生在解题中有更广阔思维空间尝试进行“问题解决式”研究可以改造一些常规性题目打破常规教学模式使学生不能简单模仿解决问题。
四、开放教学手段,连接internet,使课堂教学网络化。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认为,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传统教学陈旧的教学手段和简单的教学技术在当今世界的多层次教学、演示教学、实验教学等现代化课堂教学中就显得力不从心。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可以创设开放式的教学情景;使得教学情趣盈然、丰富多采,符合青少年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需要。教育要做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就必须是一个开放的体系。
总之,当前教学实践逐步证明了开放式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较为有效的教学模式,并已经形成研究热潮。新课程理念下的开放式教学,是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中学数学如何迈向开放式的教学,将会对当前教育改革产生深远的影响。
最优初中新课程理念大全(19篇)篇二
摘要: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过程是一种“沟通、理解和创新”,面对千变万化的信息社会,学习不是仅仅把知识装进学习者的头脑中,更重要的是要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从而把知识变成自己的“学识”,变成自己的“主见”、自己的“思想”.于是让开放式教学方式走进数学课堂,整合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实现师生双方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提高学生分析、思考问题能力,优化学生思维品质的有效途径.本文论述了如何组织开放式数学教学,并且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进行全面阐述。
关键词:开放;数学教学;课程;学生。
实施中的课程改革,让我们在机遇与挑战中和全新的理念同步成长。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发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力、发展人的个性。开放式教学是根据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而进行的教学,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思维、启迪智慧、培养悟性、培育创新精神上下功夫,使课堂充满生趣,充满孜孜不倦的探索。本文针对开放式教学认识不统一,且程度仍不能满足目前教育改革的需要等情况,在前人研究、探索的基础上,就如何组织开放式的数学教学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开放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导向,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所谓“开放”,包括数学教学内容、学生数学活动和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相互作用等几个方面的开放。开放式教学的目标应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数学教学,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让学生主动学习自行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学习主动参与数学实践的本领,进而获得终身受用的数学能力、创造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在教学中,让学生能够按各自不同的目的、不同的选择、不同的能力、不同的.兴趣选择不同的教学并得到发展,能力较强者能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有进一步的发展机会;能力较低者也能参与数学活动,完成几项特殊的任务。这个过程体现了教学目标的多元整合性。使学生可以全面发展。
二、开放教学环境,创设民主氛围,促使师生关系朋友化。
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曾说过:在压抑的思想环境下,禁锢的课堂氛围中是不可能产生创造性思维火花的。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营造一种生动活泼、民主平等的教学气氛,使学生性格开朗、兴趣广泛、思维活跃、富有创造气息。
理想的开放式的课堂教学,必须确立:
1,民主化师生关系的建立;
2,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与教师角色的转变(组织、帮助、鼓励、引导、促进);
3,教师要学会倾听、沟通、尊重,学会向学生学习。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为实现师生双方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操作平台.让师生共同体融入情境教学中去,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学习气氛。课堂成为师生心灵交融、情感呼应的园地。这时,教师才真真正正地成为学生的良朋知己。
三、&nb。
[1][2][3][4]。
最优初中新课程理念大全(19篇)篇三
数学教学目的,就是规定了数学教学应当完成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个性品质等方面的教育任务,是根据我国教育的性质、任务和课程目标,并结合数学科学的特点和中学生的年龄特征而制定的..特别是现行初中数学的教学目的,就明确提出了要“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题”,“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要让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形成用数学的意识”.
作者:孙亚茹作者单位:锡林浩特市第三中学,内蒙古,锡林浩特,026000刊名:科海故事博览・科技探索英文刊名:kehaigushibolan(kejitansuo)年,卷(期):“”(7)分类号:g63关键词:数学教学教学方法教学效果
最优初中新课程理念大全(19篇)篇四
关于计算教学,教学大纲中规定了它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理解并掌握计算法则,准确、熟练地计算。而新课程标准对之则有了许多新的要求:
3、能结合现实素材理解运算顺序,能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由此可见,我们在计算教学时应着重体现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从生活情境出发引出计算题,让学生体会计算的作用及其合理性;
2、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尊重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3、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新课程下的计算教学特点决定了计算教学传统的大题量机械训练、为算而算的教学方式的彻底转变,需要一种新型的计算教学方式。
二、在大胆探索中转变计算教学方式。
教为学服务,教师们从对计算教学的分析中深深感受到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改革理念,在大量实践探索后,我校对计算教学形成了新的教学思路。
1、创设学习情境。
新课程中的数学教学体系中不再把应用题教学作为单独了一个单元,而把应用题作为理性的一个证明过程。所以创设计算学习情境其一是指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入手,创设一种实际生活情境,让学生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引入计算学习。如教学乘法加法混合运算时,我们出示了肯德基的几种商品单价图表,让学生提出各种问题,有的学生提出:我要买两个汉堡和一杯可乐用多少钱?就引出算式:十乘以二加五得多少的`混合运算式题,并对运算顺序合理性进行理解,在让学生谈本课感受时,有的学生说到:我会用学到的知识了;还有的说我知道为什么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了等等,把计算数学和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创设学习情境之二是从学生已经具有的知识基础引人。如教学第七册除法的简算时,教师通过学生已经掌握的乘法简算复习人手,改变题目变成除法运算,让学生运用联想试做,使学生一开课就直接触题,直奔主题而去,展开讨论、尝试、验证。这里我们改变了原教材中设计的一步一步去引导、去归纳的方法,教学效果非常好,学生参与的意识很强,而且缩短了新授时间。
2、引人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最终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纵观计算教学,绝大多数的新知是在原有知识上的迁移、变化、综合而成,根据学生学习建构特点,应由教师牵着教转向学生主动学,把新知通过比较等方法纳入自己的已有知识体系之中,所以我们在计算教学中非常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1)复习导人时,要注意学生群体的参与性,口算、笔算尽可能让学生全员参与,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
(2)新授环节时问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可分下几个教学环节:
首先让学生试做,小组交流;
然后展示不同方法,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和问题(要注意算法多样化)。这一五一节中教师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发现规律、辨别异同;而且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小组学习时有两大层次:先在小组的交流合作中互相启发,解决简单的问题。再把小组中没有解决的问题、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及时提出来。
最近总结归纳,得出结论。在解决共性问题时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作到引而不牵,放而不纵。
(3)练习时要讲究层次化、趣味化、弹性化。传统的计算教学枯燥往往是练习时要求的单一化造成的,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使学生对计算教学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生成一定的能力是计算教学应该重视的重要问题,我们认为练习在计算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层次化。这是指对练习的要求是由准确到又对又快过渡;对练习的目标是好中差均有所得;对练习的安排要由易到难综合的三方面内容的层次要求。
倡导的生活实际、情感态度等结合起来,避免计算的单一性、枯燥性。
弹性化。这是数学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从中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观是否以学生的需要为着眼点。
最优初中新课程理念大全(19篇)篇五
计算是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知识之一。本次新课程首先对计算教学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对计算的价值观重新定位,对计算教学的目标、难度、训练强度及方法都作了相应的调整。
一、在前后比较中把握新课程中计算教学的特点。
关于计算教学,教学大纲中规定了它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理解并掌握计算法则,准确、熟练地计算。而新课程标准对之则有了许多新的要求:
3、能结合现实素材理解运算顺序,能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由此可见,我们在计算教学时应着重体现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从生活情境出发引出计算题,让学生体会计算的作用及其合理性;
2、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尊重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3、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新课程下的`计算教学特点决定了计算教学传统的大题量机械训练、为算而算的教学方式的彻底转变,需要一种新型的计算教学方式。
二、在大胆探索中转变计算教学方式。
教为学服务,教师们从对计算教学的分析中深深感受到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改革理念,在大量实践探索后,我校对计算教学形成了新的教学思路。
1、创设学习情境。
新课程中的数学教学体系中不再把应用题教学作为单独了一个单元,而把应用题作为理性的一个证明过程。所以创设计算学习情境其一是指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入手,创设一种实际生活情境,让学生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引入计算学习。如教学乘法加法混合运算时,我们出示了肯德基的几种商品单价图表,让学生提出各种问题,有的学生提出:我要买两个汉堡和一杯可乐用多少钱?就引出算式:十乘以二加五得多少的混合运算式题,并对运算顺序合理性进行理解,在让学生谈本课感受时,有的学生说到:我会用学到的知识了;还有的说我知道为什么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了等等,把计算数学和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创设学习情境之二是从学生已经具有的知识基础引人。如教学第七册除法的简算时,教师通过学生已经掌握的乘法简算复习人手,改变题目变成除法运算,让学生运用联想试做,使学生一开课就直接触题,直奔主题而去,展开讨论、尝试、验证。这里我们改变了原教材中设计的一步一步去引导、去归纳的方法,教学效果非常好,学生参与的意识很强,而且缩短了新授时间。
2、引人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最终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纵观计算教学,绝大多数的新知是在原有知识上的迁移、变化、综合而成,根据学生学习建构特点,应由教师牵着教转向学生主动学,把新知通过比较等方法纳入自己的已有知识体系之中,所以我们在计算教学中非常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1)复习导人时,要注意学生群体的参与性,口算、笔算尽可能让学生全员参与,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
(2)新授环节时问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可分下几个教学环节:
・首先让学生试做,小组交流;
[1][2]。
最优初中新课程理念大全(19篇)篇六
红妮师《做一个智慧型老师》的报告,给我感触最深的是她。
其中“解放自己,让学生动起来”这个观点。“一切为了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提出的教学理念,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对这一理念最好的践行就是从学生心理特点出发,树立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发展教学观念,打破传统教学模式,采取有效策略,创造一种兴趣盎然、生动活泼、风采迷人的课堂教学气氛,强化化学课堂教学的实验性、趣味性,让化学课堂教学“高潮迭起”,使学生在精彩纷呈的课堂学习中获得能力、知识等方面的协调发展。而这一切的出发点都是为了让我们的化学课堂能有一股新兴的魅力牢牢吸引学生,只有学生“乐学“才能”“好好学”,才能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
二、以“学”为主。
强有力的占据了化学课堂,对实验的操作,现象的观察,都需要学生自己主动探究才能真正让她们掌握知识。其次要让她们多观察多思考。要化学的头脑去看待生活中化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诱发他们向高层挑战的求知心里。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学好化学关键在于激发他们的兴趣!
化学学科的培训,是我第一次参加,对于初代化学的我,此次培训有着不一样的意义,它让我脑中的很多疑问都有了答案!
首先,让我明白了化学学科的特点,以及如何去教。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较强的学科之一,它有特定的概念和原理,以及专门的化学语言,还具有较强的经验性。对于这样的学科,我们旨在教会学生用专门的化学语言来描述生活中的化学变化!
其次,让我找到了复习的方法。
赵瑞玲教授的“记住它,提升它”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化学作为“理科中的文科”,需要识记的内容比较多,因此我们只有先让学生记住应有的一些基础知识,才能在此基础上提升学生的能力!其中的“分类整理法”“归纳提升法”为我的教学指明了方向。
第三,让我明确了老师在课堂上应有的角色。
红妮师《做一个智慧型老师》的报告,给我感触最深的是她其中“解放自己,让学生动起来”这个观点,以学生为主体,天天都在喊,但实际却做不到,每次上完课,似乎都是老师喊得筋疲力尽,学生听得昏昏沉沉,看不到任何效果。听了汤老师关于“如何巧记元素符号和化合价”的案例,才恍然大悟,原来化学课可以这么上,老师教的轻松,学生学得快乐!
最后,让我清楚了化学教学的方向。
郭新峰老师对初中化学新课标的讲解,让我明白了,今后化学学科课改的方向及其范围!化学实验要真正的走进课堂、走进学生;课堂教学要达到开放与实效的双赢;知识教学要转变观念和方式;评价要多样化、有发展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对化学的兴趣!
总之,此次培训,我收获颇多,对我今后的教学有着重要的影响。
最优初中新课程理念大全(19篇)篇七
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如果数学教师对于教学不做任何反思,既不注意及时吸收他们的研究成果,又不对教学做认真的思考,上课时,只是就事论事地将基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下课后要他们死记,而不鼓励他们去思考分析问题,那么,又怎能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数学问题的空间呢?所以,教师首先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
一、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理念要求教师从片面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变到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引导学生探究学习,让学生亲历、感受和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我们应该更新教育观念,真正做到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变学生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变单纯知识传授为知能并重。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观察,让学生自己思考,让学生自己表述,让学生自己动手,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课堂教学应将学生的学习过程由接受―记忆―模仿―练习转化为探索―研究―创新,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在反思自己教学行为的同时,观察并反思学生的学习过程,检查、审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到了什么,遇到了什么,形成了怎样的能力,发现并解决了什么问题,这种反思有利于学生观察能力、自学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1.要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破之有效。
教师在上课开始时,可以在黑板的一角将这些内容简短地写出来,以便引起学生的重视。讲授重点内容,教师应该采取一种最通俗易懂的,最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方法来讲授,也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讲解,重要的是要配以基础,经典的习题,当然适当地插入与此类知识有关的笑话那是最好不过了,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在选择例题和习题时最好能从易到难呈阶梯式展现。这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对突破教学难点也是有帮助的。一堂课难点不宜太多,突破一个就可以了,最好的突破方法还是在讲之前就应该先做好铺垫,扫清后面可能出现的障碍,一步一步的接近目标,这样效果比直接讲要好的多,这种方法我是屡试不爽。
2.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主导。
课堂上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主导,教师要围绕着学生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让学生唱主角,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学习的领路人。在一堂课中,教师要做到精讲,尽量少讲,让学生多动脑,多动手。
很多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难度较大的综合题上,认为只有通过解决难题才能培养能力,因而相对地忽视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学。教学中急急忙忙把公式、定理推证拿出来,或草草讲一道例题就通过大量的题目来训练学生。其实定理、公式推证的过程本身就蕴含着重要的解题方法和规律,不讲公式的推导就直接让学生去做题,/amyhxsyl/做题去总结出一些方法,规律。结果却是多数学生不但“悟”不出方法、规律,而且只会机械地模仿,思维水平较低,有时甚至生搬硬套;照葫芦画瓢,将简单问题复杂化。众所周知,近年来高考数学试题越来越新颖,越来越灵活,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过于粗疏或学生在学习中对基本知识不求甚解,都会导致在考试中判断错误。另外现在的试题量过大,有些学生往往无法完成全部试卷的解答,而解题速度的快慢主要取决于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熟练程度及能力的高低。因此在切实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的同时应重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培养。
三、业务学习。
1.丰富数学专业学识。
学科专业知识对于新课程的实施以及开展教学反思,至关重要。数学教师如何提高专业修养、丰富专业学识呢?关键是多研读数学学学术论文、数学杂志、数学刊物等。阅读这些具有较高学术价值资料,不但足以提高专业素质,而且还具有分析史料、推理证明以及论断评价等研究方法。
2.多听课。
听课作为一种教育研究范式,是一个涉及课堂全方位的、内涵较丰富的活动。特别是同事互相听课、不含有考核或权威指导成分,自由度较大,通过相互观察、切磋和批判性对话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
听课者对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留下详细、具体的听课记录,并做了评课,课后,再与授课教师及时进行交流、分析,推动教学策略的改进,这在无形中会促进数学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
3.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
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就是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及时记录下来,以便重新审核自己的教学行为。新课程下,以数学学科来说,其实平常的数学教学中需要教师课后小结、反思的地方太多了。
总之,数学教学中需要反思的地方很多,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探索,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勤分析,善反思,不断总结,我们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能力才能与时俱进。
最优初中新课程理念大全(19篇)篇八
随着《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实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轰轰烈烈地开展六年了。回顾过去的日日夜夜,有兴奋、有激动、有迷惑、也有痛苦和无奈但令人欣慰的是,经过六年的探索、创造、实践,课程改革给我校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教师的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价值观、质量观等等,都有了不同层次的提高;教师成为教材建设和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人,和谐民主对话式的教学氛围已经形成;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学生自主学习、全面发展;浓厚的教学研究氛围空前高涨。总之,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给我们带来了新理念、新方法、新尝试、新探索和新体验。
我们把校本培训当作学校常规工作来抓,与平时的教研活动、业务学习相结合,规定单周三下午为全体教师业务学习时间,教务处认真考勤,对每位教师参与学习情况如实记载,校本培训工作制度化。
1、培训工作全员化。
我们有计划地安排培训内容,尽量做到全面、有效。04年春我们培训的内容有:通识培训、课程标准培训、教材教法培训。我们制定了培训计划,规定校长谷荣斌为第一主讲人,副校长丁树民为第二主讲人,那时教师边上课边培训,人人撰写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然后组织交流;教师能写出自己对课改的理解和课改初步计划,自编课改培训题纲及培训试题。
学校定期检查业务学习笔记,每进行完一个培训,都进行阶段性检测及阶段性总结。通过全员培训,教师不同程度地转变了教育观念,树立了新的课程理念。那时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观、价值观;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学生的评价机制、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等等对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实践者、每一位管理者来说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探索。
2、培训工作多样化。
开展多种形式的理论培训活动,如专家讲座、经验交流、案例分析、反思教学、参与式讨论等研讨形式,对教师进行课改培训,教师更新理念、开拓视野、强化学习意识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我们从网上下载了教育部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录制的来自全国各地的课改先进经验视频,收听课改讲座,组织教师相互交流。通过一系列专家讲座及交流,进一步更新与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为其尽快成为符合新课程理念要求和具有正确实施“教育教学实效性”的教师奠定了理论基础;通过一系列的“课堂教学课例反思、研讨、交流”活动,集教师个人智慧,促进了教师共同向专家型教师的方向成长与发展;通过开展适当的“案例分析与反思”,使教师掌握了教育研究和教学研究基本思路与方法,为其成为专家型、学者型教师创造了条件。同时,在研究实际问题的基础上,结合理论,进行研究与反思,教师撰写出研究论文和案例,积累经验和体会,也为同行提供可鉴借的研究成果。如:刘翠丽、魏东清、李宏维、唐峰等40多名教师都撰写了有价值的论文。
3、培训工作精心化。
精心选拔,做好岗前培训。我们精心挑选了李红霞、高歌、王乐等20多名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教师担任一年级各个学科课改实验任务,并派他们参加课改实验教师教材培训,做到了“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使教师们对新教材、新课标、新理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促进了教师运用新理念,使好新教材,研究新策略,为课改的顺利进行起到了抛砖引玉的导向作用,保证了04年秋第一批教师顺利地走进了新课程。
(一)加强理论学习,确保新课程理念深入人心。
工作在教育教学第一线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提高。
(二)加强校本教研,确保新课程实质性的全方位推进。
1、教研行为制度化。
每双周下午的第七节为教研活动时间,教研活动要做到五个有,即有计划、有主题、有中心发言人、有活动记录、有小结。教研组长在每学期初要根据学校教研安排,认真组织教师开展好学科教研活动,课题研究,搞好教改实验。开展好教学经验交流,要求教师主动与同事交流实验中的成功与失败,后来广大教师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被动研究”变为“主动研究”,教研氛围日渐浓厚、教师素质明显提高。教研氛围好有2方面原因:一是制度保障;二是领导督控。
2、教研主题专题化。
在开展教研活动时,我们要求事先定好计划,确定研究主题,做到两个“结合”。一是与课题研究相结合,要与课改实验中遇到的问题相结合。二是与校本培训相结合。根据培训主题、培训内容开展教研活动。
讨课的开展,提高了教师们的教学水平,优质课从校到市、省逐级跨越,李宏维老师的物理课获省课大赛一等奖,许国柱、刘翠丽等老师在市“三优两新”大赛中荣获优秀课一等奖,郑秀红、刘海波等老师在校优秀课中荣获一等奖,高歌、王颖等老师又为全校教师上了精彩的示范课。这些都加快了教师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的转变,个体的学科教学模式已经显现。
起初教师在实践过程中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形式主义,不少教师有急功近利的思想,在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上,片面地追求形似,而不注重神似。一些教师为了在公开课、示范课上获得好评,就采取了这种固有的成型的模式。新课改为了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合作学习却走了样。有的教师不管“问题”的难度如何,是否有讨论的价值,律交由学生讨论解决,课堂气氛倒是活跃了,但效果却并不理想。学生中不乏很有见地的发言,但更多的是人云亦云,随声附和。教师却常常是缄默无语。课堂上只教固定化的知识,而极少涉及探究知识,教学生“学会学习”在课堂教学中还未能真正地体现。
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师的思想观念不断更新,教师角色明显转变,新课程理念逐步深化;校本课程日趋完善,新的课程结构已经建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和校本课程不断完善,教研氛围日益浓厚,教师素质明显提高,班均多媒体的引进,教学方法更加灵活科学,学生在快乐地学习。
4、教研科研一体化。
我们认为教研科研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而服务的,为了实现学校、教师、学生三者最大发展而服务。为了提高教研科研的实效,我们的做法是,教研活动科研化、科研活动教研化。教务处、教研组协同组织开展教学活动,鼓励教师主动参与各级课题研究,积极申报校级课题。
(三)加强对话交流制度,确保新课程取得的成果1、营造校内学习氛围。
(1)开展新老教师“青蓝”互助活动,实行“推门听课”制。新教师全面学习老教师的优秀经验和敬业精神,每周至少听课1节;老教师悉心指导青年教师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等。“青蓝”互助组的教师定期汇报交流教学情况,研究教学中的疑难问题,提炼有价值的问题进行课题研究;同时,新老教师们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努力通过体验式学习使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提升,通过探究式学习发展学生优势潜能,真正让课堂焕发出生命力。
(2)学校六年来先后开展了“课堂教学竞赛优秀课”、“多媒体艺术课件制作”、“集体备课四备制”、“说课件设计”等教学大比武活动,大大促进教师专业技术水平的提升,使一批又一批的青年教师迈入优秀教师的行列,一批又一批优秀教师跨入了名师的先列。
(3)根据新形势对教师学历提升的要求,鼓励教师自修研修,积极鼓励教师在职本科函授学习。北京广播大学(辽阳分校)在我校对40多名教师进行了二年来的培训,20xx年春40多名教师全部本科函毕业。
2、搭建校外交流平台。
(1)“走出去、请进来”是我校提高教师素质的又一有效举措。我们有计划地邀请市专家来校指导;凡是省市组织的各种培训,要求教师必须参加;不但这样,我校还组织教师百余人次先后到沈阳、大连、盘锦、本溪、抚顺、调兵山等地的学校学习与交流,教师增长了见识,开拓了视野,以最快的速度适应了新课程教育教学的需要。
(2)学校在政策上给予骨干教师倾斜外,还不惜资金为骨干教师搭建展示自我、锻炼自我的平台,让他们在省市的研讨会和交流会上展露风采,以便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让他们接受高层次、全方位的新课程系统培训,进一步巩固课改已经取得的成果。
除此之外,我们通过视频聆听全国专家的讲座和报告。
1、教育理念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通过“十一五”一系列的课改工作,教师的教育理论得到了更新,同时普遍认识到:只有自觉参加培训,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才能胜任教育教学,适应未来学习型社会。变过去的“要我学”为现在的“我要学”。
2、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进一步升华。
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专业化发展必须不断适应新课改需要,这是一个渐进的、无止境的系统工程。新课程不允许“穿新鞋走老路”,很多新的观念、新的信息、新的做法都要去思索、理解、掌握和运用,这就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去探究,现在是“人人在学,人人思变”。
3、教师培训更应注重实效性,真正达到提高教师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目的。增加对骨干教师培养力度,切实发挥骨干教师引领作用。
4、加大经费投入,加强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积极开发和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课程整合。
总之,在实施课改的过程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课改带给学校、教师、学生的巨大变化,我们欣喜地体会到课改为中国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随着课改进一步深入,我们感到还有许多工作需要进一步完善,进一步提高,因此我们将不断改进、不懈努力,借课改工作契机,进一步提高学校办学质量,为课改辉煌的明天呐喊!!
最优初中新课程理念大全(19篇)篇九
数学新课程标准对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本文作者根据教学实践,谈了几点体会.
作者:文鹏作者单位:纳雍县张家湾镇补作小学,贵州纳雍,553300刊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zhoukan年,卷(期):“”(4)分类号:g63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初中数学教学体会
最优初中新课程理念大全(19篇)篇十
沁阳市第一中学,河南沁阳454550。
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作为高中历史教师,只有正确理解和贯彻新课标的精神,挖掘和利用新课程的有利因素,采取适合学生实际的措施和手段,才能较好地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
一、对学生进行情感教学。
首先,应注重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往往对情感的产生起综合的作用。根据这一规律,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如临其境,有直观的形象可以把握,有浓烈的氛围可以感受,有愉快的活动可以参与,引发学生积极地情感体验,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如抗日战争中日本侵略者对南京居民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大屠杀,在潘家峪发生地血案,七三一部队的恶行等。
其次,通过知识提高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是情感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情感又反作用于知识。如国共两党为什么能够从对抗走向合作抗日,而后来为什么又从合作走向对抗?通过对这一变化的学习,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知能力,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一个政党、一个人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应从宏观上考虑问题,而不能只是想到自己的利益得失。
二、正确解读课程标准,合理制定教学目标。
新课程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具体规定了高中学生历史学习要达成的目标。应该说,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是一个最低标准,这是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高中学生通过高中历史课程学习都要达到的一个要求。教师要全面地认识课程目标的内涵,不能仅仅满足于完成课程标准的内容,而应根据所教学生实际,拓展一定的教学内容,在国家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合理制定自己的教学目标,满足学生的需求。例如,在教学“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时,尽管宗法制和分封制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重要内容,但它是西周才确立的政治制度,夏、商两朝的政治制度是与之有一定差异的。笔者结合学生状况制定了自己的教学目标:在让学生明确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础上,对夏、商两朝的王位世袭制、神权与王权的结合等有所了解,从而使学生的知识面更宽,认识更深刻,恰当地理顺了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的关系。
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要体现多样性和选择性,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随着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形式的改变,随着科学对教育的渗透,课堂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也要随着变化,课堂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历史是一门时间跨度大,涉及内容广,综合性强的学科,在教学手段的选择上,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无疑是首选。因为借助多媒体技术可以将历史文本、图像、视频、原始资料等多种信息制作成实用性极强的教学课件,不但能起到增加课堂知识容量,突破重点、难点的作用,而且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使用多媒体技术也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片面追求形式,而忽视教学内容。其次,教学中经常大量使用课件,不利于学生养成动手的习惯。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第三,需要有一系列的硬件设备,如音箱、遮阳窗帘等,这些设备往往影响到多媒体教学的.实用效果。
更新观念。“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历史课程改革,要求历史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教学观、教材观、师生观、评价观。树立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新型教育观;树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发现”知识和“感悟”历史的新型教学观;树立和谐、平等、合作、师生共同学习和探索的新型师生观;树立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有利于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新型评价观。
要更新课堂教学的方法。新课程改革和新教材对课堂教学方法极为重视,明确提出要教师转变角色,教师已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播者了,教师更多的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学生一起讨论问题的合作者、探究者。学生的学习也要充分体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理念。
所以,当今的教师应该多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更新课堂教学的方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要更新学生学习方法。高中历史新课标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可见新课改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放在了突出的位置,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的兴趣得到了培养、能力得到了提高、个性得以展示、知识也逐步积累。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的模式和方法都应该有实质性的变革。我们应该以弘扬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为宗旨,结合新课程的要求和学生实际,采取恰当的措施和手段,引领学生自主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发展自己的综合能力,使教师真正成为点燃学生心灵之灯的火把。
最优初中新课程理念大全(19篇)篇十一
立足学情,教学要有针对性――初中体育新课程改革有感。
摘要:当前许多体育教师忽略了基本的学情分析,鉴于此,教师必须考虑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知识架构以及身体机能对体育训练的承受能力,并设置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和方案。结合教学实践,从体育学情分析入手并提出有针对性的策略建议。
关键词:初中体育;立足学情;教学目标;教学活动。
体育学情顾名思义指的是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知识架构以及身体机能对体育训练的承受能力。初中生大概是13到16岁的年岁,恰好处于生长发育旺盛的青春期。这个时候是机体骨骼和肌肉飞速成长和加韧的特殊时期,机体技能亟待完善,这是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的现实状况,另外我们还要分析当前体育教学状况以及学生对体育课堂的心理接受能力。如果我们不能正确认识这些学情,那么体育教学就是散漫的游戏活动,就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体育技能。鉴于此,笔者从当前的体育学情入手进行简析,并提出几点有针对性的策略建议。
一、体育学情简析及问题商榷。
当前许多体育教师忽略了基本的学情分析,这样设置的体育课堂,看似整体划一,其实没有做到以生为本,没有认真分析学生的身体状况和训练接受能力,由此造成教学效率偏低。鉴于此,笔者开文先对体育教学实情进行分析:(1)学生机体机能和运动协调能力存在差异;(2)有些学生对体育运动存在畏惧心理;(3)教学方法单一、呆板,没有针对性。如果我们不了解这些实际学情,就不能掌握学生的认知需求和技能锻炼需要,就不能进行多元化的设计帮助学生克服畏惧心理,实现打造阳光体育、增强技能的教学目的。
二、立足学情,设计教学目标。
立足体育现有学情才能有针对地设计教学目标。凡事得有目的性,没有目标的体育课堂不是一盘散沙就是漫无目的的自由活动,这样的.课堂根本不能达到活跃身心、提高体育技能的目的。当今社会,许多学生都是家里的独生子,而许多体育锻炼比较辛苦,难度大,许多训练都是动作的重复,对于从小就没有吃过苦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基于这种情况,我们首先要根据实际学情设置对应的教学和训练目标,让学生有针对、有计划地训练,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技能,以达到锻炼身体、提升技能的目的。具体操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1)参照学生以往的运动成绩和最近的身体状况,作出相应的层次划分。(2)课前通过讲解和沟通,摸清学生对将要学习的运动技能的了解程度。(3)根据不同体能和认知能力的学生,适当调整分层教学目标。
概括地说,设计教学目标是进行有效教学的第一步。只有根据学生实情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我们才能对应各个层次的学生有针对地引导,这样才能保障课堂教学毫不客气摒弃与现实教学目标无关的内容、方式和形式,切实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服务。
三、基于学情,设计教学活动。
以学情为基准分析学生的运动需求,就能够考虑学生的需求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具体的做法:(1)问卷调查。例如,教学“篮球”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填写相应的问卷,为教师整个单元的教学活动设计提供帮助。(2)课前访谈。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3-5名同学的访谈,然后分析学生的运动需求,设计教学活动。例如,教学《篮球原地运球》的过程中,通过问卷调查和课前访谈了解到学生希望快乐地进行运动,同时考虑到学生的跑步运动能力较弱,因此要进行相应的运动训练。从这些方面考虑,这节课设计了这样两方面的活动:(1)运动游戏。围绕篮球场端线绕篮球场由跑圆转变成跑篮球场内线再转变成蛇形跑。(2)传球游戏。将学生分成4组,分别围成一个圆,编好号,中间站一名学生,进行原地运球5次后报出一个数字,将球抛起,该数字的学生迅速接球,并继续进行游戏。
四、参照学情,构建合作学习。
以学情为基准分析学生的合作需求,能够更好地设计合作学习活动。具体的做法:(1)分析学生的合作伙伴选择。如,进行运动分组的过程中尽量要采取学生的主观意愿,让学生自发组成小组。(2)分析学生的合作活动需求。教师要利用访谈、课中观察等手段了解学生喜欢什么样的合作活动,这样能够让教师设计出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合作活动。如,教《侧手翻》的过程中,学生较为喜欢互相合作的动作训练,但是往往会对保护者有质疑,因此教师就可以设计双臂用力非常合适的“保护者”,降低学生的畏惧心理。然后,让保护者的右手臂跟随练习者的左髋部屈与体前,左手臂跟随练习者的右髋在右手的下方,形成保护者的双臂在练习者后阶段动作时交叉于体前,完成训练。
以上是笔者在多年的一线体育教学实践中对如何立足学情,有针对地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形式的探索与研究。总之,实际学情是我们开展教学的前提基础,体育教学中,我们一定要认真分析学生的实际认知情感和身体机能,然后才能对症下药,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完善体育教学,达成三维目标。
参考文献:
[1]上官小烽。浅谈初中体育教学改革[j]。新课程:中,(10)。
[2]宋玉明。对初中体育新课程改革的几点体会[j]。考试与评价,(01)。
(作者单位福建省安溪县第十一中学)。
最优初中新课程理念大全(19篇)篇十二
(河北省廊坊市永清县第二中学)。
新课程,新理念,初中历史教学要求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学生主动与教材、与教师、与同学等相关要素进行互联互动、整合建构,形成良性的历史教学环境。
一、贯彻“三维教学目标”,构建完整的历史教学体系。
1.知识与技能的掌握。
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但从当前教学理论的发展趋势看,教师应重视学生知识结构的转化,学生的能力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发展的,掌握知识也是学生形成正确思想的重要条件。
2.过程与方法的培养。
教师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关键要从课堂教学着手,教师应让学生去阅读教材、思考问题、创设历史情境、展开讨论、归纳结论。例如,在讲“大一统的汉朝”时,我设计了一系列导入问题,“经过秦的暴政,秦末农民战争及楚汉之争,你认为西汉之初国家的经济状况如何?”“如果你是汉初的统治者,你准备怎样做才能使国家的统治维持下去?”在这样的历史情境创设下,学生再去阅读教材,自然而然能得出正确结论。教学过程中要联系实际,谈古论今,发挥历史的明理、鉴今、育人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
中学历史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国际意识、社会意识、公民意识,突出爱国主义及民族自尊心、自豪感的培养,使学生正确理解个人与他人、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强调民族利益、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二、提高历史教师的素质,强化自身综合素养。
1.高度的敬业精神。
教师要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爱岗敬业。充分认识到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认识到历史教育对学生世界观形成的特殊作用,备好每一节课,讲清每一个概念。
2.确立新的教育目标观。
新的教育目标重点在教育的社会化功能,社会化是个体认同社会的过程。要确立新的人才观,要鼓励学生冒尖,也要允许落后的存在。要确立新的学生观,引导学生大胆想象、积极思维,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探索。要确立民主合作、教学相长的师生观,还要确立现代课程观和教育观,变“以老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
3.合理的知识结构。
教师要形成知识的三个层面。(1)基础层面,追求知识的广博;(2)要有若干门专业知识技能,有自己的研究和观点;(3)现代教育理论和心理科学方面知识。三个层面有机结合、合理应用。
4.高超的教学艺术和管理艺术。
教学是讲究方法的。同样的录像内容,切入课堂教学内容的放映效果比集中放映好得多。平铺直叙的讲解远不如学生自由讨论效果好。同样,教学活动也包括教学管理。采用一定的方法,鼓励学生记忆,激励学生分析、研讨比强制性考试好得多。
三、改变学习方式和方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新课程的学生观倡导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发挥学习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例如:学习隋朝大运河的时候,如果是传统的、被动的学习,就有可能只知道大运河的起止点,分为哪几段,连接几条河流,有什么作用等。这都是些表面上的知识,但如果是主动学习,就有可能和当前的南水北调等联系起来,从历史、地理、社会的角度去探究,学生们可以分工合作,从不同角度去搜集资料,实地考察、综合分析。
总之,教师不仅应具备全面系统的学习和研究能力,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要把这些能力通过教与学的互动过程,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能力。中学历史教学只有把指导学生学会学习作为其中心任务和目标,历史教学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张国权。情境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学园,(20)。
最优初中新课程理念大全(19篇)篇十三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物理教学取消了教学大纲,出台了《物理课程标准》,此标准确立了物理课程改革的重点――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改变以往的教学只是单纯的以升学为目的,强调以人为本,让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增强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一、探索性教学模式应遵循的原则。
1、目标开放原则。
要改变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记的的传统教学模式,通过逐步引导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2、因材施教原则。
每个学生的物理基础不尽相同,不能采用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辅导方式也应该不同。
3、循序渐近原则。
教学不能做到一步到位,物理老师要在教学中由最基础的物理知识来不断深化,不断拓展,起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
4、平等互学原则。
每次教学都是老师与学生的一次共同学习的过程,并且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提出的课堂外的问题老师要和学生共同探讨,而不是不予理会,做到与学生互学共进。
5、师生互动原则。
做到良好的师生互动是保证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良好方式,所以在教学的时候要加强师生互动。
6、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老师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寓学于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益。
二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实施探究性教学。
1、探究新的教学方法,突出新课改。
科学探究式教学不应该局限于课堂上的教材内容,还包括习题教学、实验教学以及拓展性的课外实践教学。在教学方法上也不应该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是单纯的教导学生应该掌握书上面的.知识点而提高考试成绩,而是真正的让学生深刻的理解物理定律这些基础知识,在遇到问题时能够引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加以解释和解决。在教学方法上要加以创新,用创新的教为创造性的学创造环境和条件。即使是老方法,只要在此基础上有所更新,也是一种探索。在使用探究教学法时,要创设探究性问题情景,留有必要的创新意识空间,引导学生主动发现、探索。在不同的思维层面上领略创新的乐趣,引发创新的欲望,逐步形成创新的意识。若能提出一个问题,就标志着科学探究的开始,而创造性思维就始于对问题的研究。围绕问题展开相互交流,能形成竞争机制,相互启发能活跃思维,分析物理问题全面,形成合作互动的学习习惯。例如在讲解压力与受力面之间的关系时,我会让学生拿出一支一端削好的铅笔,让他们用大拇指和食指顶住铅笔的两端时,发现削好一端的手指比较疼,这说明压力相同时接触面积越小,压强越大;用较大的力时手指更疼,又说明接触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强越大。通过这样一个小实验,学生对两者之间的关系有了深刻的理解。
2、探索师生换位,鼓励学生参与教学。
根据探究性教学的师生互动原则,在教学过程中要探索师生换位,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这样可以给学生更多的空间,促使学生自主的进行科学探究。传统的教学总是以老师为中心,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新课改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换位思考、思维习惯,发展自主学习能力,通过有计划、按步骤地训i练,使学生逐渐提高独自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例如在讲解大气压强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我会找一个学生先讲述什么是马德堡半球实验?以及马德堡半球实验中所包含的物理问题有哪些?有的同学最开始不好意思讲解,但是我一直鼓励他们参与,在后来他们能够很好的在课堂上讲述书上的知识点,并且还加入了他们自己的理解。
3、探索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在实施物理课程标准的过程中,既要最大限度地利用校内的课程资源,又要充分利用校外课程资源,逐步建立和完善校内外课程资源的转化机制,实现课程资源的广泛交流和共享。图书馆、实验室、科技馆和专业参考书、录像片、视听光盘、多媒体软件等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课内外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我会在在课余时间为同学播放科教片,例如有关于气压、光的折射方面的视屏,看后讨论回答,这样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还能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4、强化探索性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索的主要载体,尤其是对于物理这种探索性很强的学科,实验能够提高学生的实验素养,激发学生实验探究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以实验为基础的探究式物理教学,为课堂提供了研究性学生的氛围,能引发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创造性思维火花,再通过导趣、导思、导法,让学生多讲、多动、多猜想、充分自主学习、自由交流,真正体现探索和创新、理论和实践、讨论和动手的有机结合。
结语虽然我国目前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施探究性教学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但是随着国家和教育机构对探究性教学的不断重视,探究性教学必然会很好的发展起来。作为初中物理教师,我们应该应该站在科学文化的前沿,了解新思想、新技术、新工艺。并能利用现代教学设备,将新成果、新信息融入物理教学,突出新课改精神,让“三维教学目标”既互相渗透又相互依托,在过程中体现方法和技能,在过程结束时意味着知识的获得,在过程中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得到培养和提高,以促进人才培养总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李新乡、张德启《物理教学论》科学教育出版社版。
2、王至正、张宪魁、王河《物理教育学》青岛海洋大学出版杜1994年版。
最优初中新课程理念大全(19篇)篇十四
教师在课堂中要树立服务意识,做到把“玩”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做”的任务派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创”的机会留给学生。从而将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推向自主探索获得知识的舞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要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定目标,并根据目标进行预习、尝试、操作、探索、归纳等,努力做到:凡是学生能自己学会的,教师不教;凡是学生自己能去做的,教师不替代;凡是学生自己能讲的,教师不暗示等等。
2.利用导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一个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就一节生物课而言,也是如此。教师要上好一节生物课,应在开头就下工夫,因为新课的导入相当于整个课堂教学的“凤头”。如果我们把一节课比作乐曲,导言就犹如乐曲中的“引子”;如果把一节课比作戏剧,那导言就是“序幕”。所以恰当合理地使用导言,往往能形成一个良好的开头。
在教学中,学生如何真正成为主体,学生怎样真正实现主体参与,在某种意义上讲,不仅仅取决于把舞台让给学生,还在于教师如何去成功引导。导言的使用能唤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愿望和动力。但切记要精炼,不要罗嗦,突出一个“导”字。而且无论使用何种方法导入新课,都不宜喧宾夺主,冲淡教学内容。导入得当,可以更好的提高课堂效率,更好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3.更新课堂教学观念,渗透创新意识定了基础。
课堂教学应以创新要求为归宿,创新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创新课堂构成的要素是探究性、引导性、发现性、归纳性等有机的结合。这就要求教师在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将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吸收由教育科学所提供的知识,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用“创造性地教”为学生“创造性地学”创设环境和条件。要做到上述要求,教师本身应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即教师对每个问题的提出及教学过程都必须是再现式思维和创新性思维有机地结合的典范。教师要尽可能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发现问题一分析问题一解决问题”的创造型模式,从而使学生自行获取和运用知识,享受创造成功的快乐。在生物教学中,很多内容都可以开展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4.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提高教学效率
多媒体辅助教学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不能只一味注重形式,追求花样,应从“实效”的角度出发。即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将教材中抽象的内容进行宏观化模拟,将生物实验中不能替代的内容进行虚拟化,将板书内容进行直观化和简单化等,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用课件展示:一个可爱的婴儿刚刚来到人世间发出的啼哭声会马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紧接着打出一行字:婴儿刚刚来到人世间时为什么要哭呢,再度引发学生的思考。再如用“一个氧分子历险记”的故事(课件)向同学们展示呼吸系统的各个器官,由学生们总结出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呼吸道的概念,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使简单的知识充实化。
5、教学设计内容应广泛联系生活实际
生物科学是一门与实际联系十分紧密的科学,生物教师在课堂上绝不能照本宣科,而应广泛地联系实际,尤其是学生的生活实际,这必能使学生对生物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事实说明,教师在课堂上注重联系实际,就能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手与脑都“活”起来,也让课堂“活”起来。
6.构建自主、探索、合作学习方式的教学模式
动手实验—活动性学习。动手实验,目的在于让学生以更科学的方法学习知识,尤其强调对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学习态度的培养。倡导动手实验的学习方式应突出学生的主动学习,强调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并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操作和思考。老师可变示范性教材为探究性材料、变封闭性提问为开放性课题、变终结性结论为过程式探究。努力为学生创设动手实验的氛围、提供动手实验的机会、养成动手实验的习惯、培养动手实验的能力,让学生在自己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主动进行实验、观察、猜测、验证、推理等实践活动,凸现活动性学习的科学内涵和外在表现,让学生在动手实验的自主建构中获得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各方面素养。例如《调查足弓发育情况的活动》的实施。 自主探索—探究性学习。生物学习应是学生主动地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研究、探索新问题的过程,应是学生从生物角度发现并解决问题、完成认知构建、发展探索与创新意识的过程。优化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在操作上应注意选材呈现实践性、应用性和发展性;过程要突出自主性、建构性和独创性;结论要体现多元性、开放性和创造性。教师要有开放、宽容的态度,以期待、信任的眼光引导学生投入到充满探索性和挑战性的学习活动中去。突出探究性学习,教师要深人了解并科学调控探究性学习的过程,要广泛提供并不断丰富探究性学习的资源,使探究性学习成为可能、变成现实,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进一步发展和提高的各方面素养。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利用教材中的内容进行探究性问题的设计。例如:《探究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和《探究蚂蚁的行为》等实验的探究设计。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效果》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验,在思维的碰撞中创新,在思想的交流中扬弃,在情感的沟通中融合,在智.慧的展示中互相启迪,使合作交流的互性学习成为学生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在生物教学中可以利用生物实验有意识地加强师生互动性学习的教学形式,这种互动方式中教师通常采用“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学生设计方案—学生分组探讨”的教学方法。如探讨《酸雨的危害》的实验。
归纳检测—反思性学习。因为初中学生年龄的特点,对知识的探究有深有浅,常常·不能有一个清晰的整体认识,有时还需要教师将知识简单归纳总结,使学生对知识有一个整理与社会化的过程。另外为了检测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学习内容,教师通常通过检测手段对学生掌握所讲授的知识情况进行了解。初中生物教学中实施不定期的归纳和检测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生物学科相比其它自然学科而言,知识零散性较强,学生不易将所学内容记得扎实,因此学习完每章节或单元后,教师通过对知识进行归纳和试卷进行检测是对知识的落实和巩固的重要环节,因为通过归纳和检测,可以让学生对知识进行再次反思和更深层次的了解和掌握。
总之,提高生物课堂效率是整个生物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是实施素质教育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中心环节。努力提高生物课堂效率,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是每一位生物教师不懈的追求目标。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要我们能够顺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就一定能实现这一目标。
课堂教学是落实初中生物课程目标的主阵地,同时课堂教学也是一门精彩纷呈、变幻莫测的艺术。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教育界的话题和焦点,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谈谈新课程理念下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认识。
一.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以有效情景导入-----情景导入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生物课堂教学是一个整体,新课的导入是教学的第一环节,它的主要任务是要使学生明确本节课所要学习的主要问题,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通过讲述达尔文的故事导入《生命的起源与进化》;以“大树底下好乘凉”导入《蒸腾作用》;以“树怕伤皮,不怕空心”导入《运输作用》;以“种豆得豆,种瓜得瓜”、“一猪生九仔,连母十个样”导入《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以“非典”、“甲型h1n1流感”的流行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导入《预防传染病》;也可通过“望梅止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导入《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导入《食物链与食物网》;以“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导入《植物的营养生殖》。
精彩的有效情景导入在每节课仅占几分钟或几句话,然而这几分钟或几句话所起的作用却很重要,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抓住学生的心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情景导入要有助于学生了解与掌握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明确学习本节知识的目的及对后续所起作用;有效情景导入要能够起到衔接作用,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有效情景导入要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对学生提供刺激,使得刺激情景能够被学生知觉到,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情感上升到最佳的学习状态;有效情景导入要做到引人入胜,具有一定的风趣,但又要注意思想性、科学性,雅而不俗。
二.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以突出问题为中心-----问题驱动
以问题为本的学习不仅能够将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综合起来,而且学生所习得的知识也可以和真实生活情境联系起来。作为教师应带着问题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有问题意识,问题对于初中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意义的建构,知识的创生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都有特殊的作用,教学中要把以“定论”形式陈述的材料转化为引导学生探究的问题形式,激发学生的认知的冲突和思维的活跃性,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并在尝试解决问题的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提高学习效率。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效果》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如在讲授《植物的光合作用》时,可以让学生阅读海尔蒙特的柳苗生长之迷,普利斯特利的小鼠实验,提出“什么物质使柳苗的重量增加?”,“小鼠和绿色植物为什么能共同生活在密闭的玻璃罩里?而小鼠和蜡烛却不能呢?”等等激励学生思考,并确立光合作用的过程。如在讲授《细胞的吸水和失水》之前,教师可要求学生在家做糖拌西红柿或腌咸菜,或给萎蔫的蔬菜撒些水使其恢复原状,观察它们前后有什么变化。学生对此类事实比较感兴趣,却无法解释其中的道理,于是产生解决问题的内在需要。
三.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以有效的活动探究为基础
新课程理念下倡导多元的学习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倡导科学探究为主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在活动中落实三维课程目标。重视学生的亲身经历和体验;强调创设生动而有意义的学习情景。所谓探究式学习就是指“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研究、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取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学生用类似科学家探究科学问题的方式,以获取科学知识与技能、领悟科学思想与观念、学习科学研究方法为目的而进行的各种学习活动(包括实验探究、知识整理、上网寻找资料等),它是学习方式的变革。要真正实施探究式学习,就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加强科学过程和方法的训练。
在初中生物的探究活动方案中,《探究光照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探究光照或叶绿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探究种子萌发的外部条件》、《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等等,这些都是比较经典的探究活动方案,也是学生感兴趣而又易于操作的实验。
四.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提高演示实验有效性
生物实验是生物学科的生命线,通常有获取知识、培养兴趣、启迪思维、培育品德等功能。生物实验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生物概念、理解和巩固生物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它通过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反应原理,掌握基本方法和技能,同时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得到发展。生物实验包括演示实验、学生的分组实验以及学生课外实验。演示实验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步步演示,教师提醒,全体同学观察,展示物质的性质。
比如《呼吸作用》中种子呼吸现象的演示,《蒸腾作用》中的植物蒸腾失水现象的演示,《观察血液的组成》中不同血液成分的观察等。有效的演示实验能吸引全体学生的眼球,把全体学生思维引到所要研究的物质上来,使全体学生用心听,仔细思考,无疑提高了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有效性的课堂教学设计要以有效演示实验为前提。
五.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合理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多媒体课件进入生物课堂,把师生带入一个更广阔的天地,一个绘声绘色的多彩世界,更加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它能从宏观和微观双方面更全面的说明问题,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具有非常寻常的作用。若多媒体课件与教学设计完美的整合,有效的多媒体教学辅助能够较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要处理好多媒体课件的地位,要以有效多媒体教学为辅助,不能代替教师,决不能将教学内容几乎都做在课件上,限制了课堂发挥、教师的思维和学生的思维。
比如在讲授《血液循环》时,可以通过flash展示血液循环的具体过程;利用多媒体中丰富的影像图片资料进行合理膳食、青春期卫生教育。还有在《呼吸运动的过程》、《尿液的形成》、《眼与视觉》、《激素的调节》中也可通过多媒体手段使之形象化、具体化,学生更容易理解。
使用多媒体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不能喧宾夺主,用课件代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阻碍师生的互动交流;二是不能代替教师的演示实验和学生的分组实验;三是不能滥用视听手段;四是合理选择课件内容,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总之多媒体课件的作用,尽在“辅助”二字,必要的讲解、分析还需要老师来完成,对课堂气氛的控制,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计算机是无能为力的。因此,它只能作为传统教学的一个辅助。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完善,完全可以做到多媒体与传统教学彼此兼容,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不断优化。
总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体现在各个方面,比如教学设计的有效性,生物探究方案设计及组织的有效性,课堂组织和学生参与的有效性,课堂民主氛围创建的有效性,课堂导入和提问的有效性,课堂语言和教师行为呈现方式的有效性,教学时间安排的有效性和教学评价的有效性,当然也包括教学方法的有效性等等。
最优初中新课程理念大全(19篇)篇十五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物理教师的合作学习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对教师间的合作学习提供一点探索,以期能抛砖引玉。
(一)新课程需要教师的合作。
1、新课程使教师成为课程的主体,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尤其是教材版本多,编者对课标的认识和理解的角度各有见地且教材的呈现方式均各具特色。为此,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就应有更加广阔的视野,面向世界,去开发课程资源。这中间往往会涉及许多方面的问题。很多时候,需要其他学科教师甚至外籍教师的协助。
2、课程呈现综合化趋势,物理科学与化学、生物、地理学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如:热学与化学之间,光学与生物之间,天体运动与地理之间都有较好较强的联系,还有“南水北调”、“西电东送”、“西气东输”、“青藏铁路”、“贫铀弹**”等问题都是物理与其他学科综合渗透的问题。这种趋势需要教师间的合作,需要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教师加强合作。
3、新课程对知识掌握的要求体现了学生学习的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特别是发展性,如何引领学生依据自身的个性特长,科学地选择不同的选修模块和学好这些模块,让全体学生都获得发展,更是需要教师通过跨年级、跨学科甚至通过互联网,加强国内外其他学校的教师之间的合作才能解决。由此可见,新课程需要教师间合作。
(二)教师的职业需要教师的合作。
以往,传统的教学活动与研究活动是相对独立的。教师的职责主要是教学。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新课程所蕴含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及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新问题,是以往的经验和理论难以解释和应付的,教师不能再像以前那样等待研究成果的上送,而要紧紧地抓住甚至要创造性地参与研究和开发成果。如新课程中的许多实验探究给了教师和学生较大的空间,淡化了教师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更加注重的是物理实验能力的培养和实验技能的训练。如:伏安法测电阻实验中对实验条件的控制方法(滑动变阻器的接法),实验误差的控制方法(电流表的内、外接),作图时对个别点的舍弃,图线的“曲化直”,等等。对于测电源的电动势和内电阻的实验,我要求学生设计方案,自选器材进行实验,看谁设计的方案多(有十几种方案),哪种方案最佳。事实上,新课程要求教师首先是研究者,教师要立足学生的终身发展,着眼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验能力的培养,去研究教材、指导学生。而靠教师个人的力量,远远不能满足课程的需求,无法跟上课程速度的发展,因此急需教师间的合作。其次,如何让不同区域的学生都能够在学习中得到发展,就更加迫切地需要区域间教师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共同研讨问题,互相提供帮助,解决问题。教师应在相互借鉴、共同探讨合作中,生成新的思想、新的认识。另外,新课程注重教师要掌握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以学定教,顺学而异。由于学生学习的实际有所差异,不同教材(如人教版、鲁科版、粤教版)对同一内容和知识点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所以需要区域间教师的交流,在这中间,合作的意义尤为重要。
(三)学生的学习和探究需要教师的合作。
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在以往教学中,教师将学生看成是知识接受的容器,注重的是给了学生多少,而忽视学生实际学到了多少。在新课程条件下,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才是施教的前提,这种对兴趣的了解、对情况的掌握,需要教师间的合作。如学生的表面,就可能因为不同的区域、不同版本的教材、不同的讲授内容、不同的'授课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的成分增大,学生的自我空间增大,自主意识增强,学生提出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这些也都需要教师间加强合作、达成共识。
(一)校内教师间的合作。
本校教师尤其是同级学科教师,应多进行合作。对于同一单元(或章节)的内容,教师的理解、处理,选择的教学活动有所不同。在这里,班主任需要负主要责任,任课老师的合作教育也十分重要。在教育学困生的问题上,更需要所有任课老师施以耐心,辅以爱心,给予共同的关注,才能求得学生在原来基础上的进步。在新课程条件下,随着学习的方式,以及整体的设计等方面的差异也是很大的。这种差异为教师间开展合作性的教学活动提供了基础。这种合作途径可以通过同伴相互辅导、相互启发、相互交流,模拟练习,分析结果等达到教学目的,将完成同一教学任务而采取的各种不同的方法和方式进行对比,不断地改进设计和选择教学活动,评估学生的学习成绩,反思课堂教学的所得所失。新、老教师间也非常需要合作和进行资源整合,老教师阅历深,教育教学经验丰富,具有一大笔教学资源(教学设计、教学案例、学案、教学反思等),而年轻的教师接受新生事物快,且计算机的操作能力较强,新、老教师进行有效的合作和资源整合,资源共享,无疑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又如物理教材中的探索性实验,通过教师之间相互合作,相互探索,相互启发和整合,无疑会得到许多新的方法。
(二)校际教师间的合作。
这一种合作在现在的教育界中越来越成为一种趋势,也是我们应该大力提倡的。因为校际之间毕竟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如示范性学校和重点学校,重点中学和一般中学无论在生源和教学资源上都有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恰恰是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的教育教学资源。如城市相对于农村来说,在信息沟通、观念更新等方面占了绝对优势。而农村也有诸如朴实、求真等优势,这两种优势互补,能较快地促进教师自身的成长与发展。现在部分地区和学校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相对来讲,有的学校还是比较孤立和封闭的。学校应充分重视和利用这一提高师资队伍建设的资源。如重点中学的骨干教师利用寒、暑假到农村中学讲学和交流或到这些学校讲学一到二年;又如开展校际科研、教研、联考等活动,但这种合作途径不应停留在对某节优质课的表面的、匆忙的分析总结,然后将其作为榜样和可以照搬的死板公式。学校应通过将彼此的教学经验、所采取的教学方式进行对比,分析不恰当的或者错误的教学方式,把正确的、比较完善的加以对比,充分地利用每一次合作,激发教师思考、探究、创新,达成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甚至可以通过开展专题讨论来寻找解决方案。
(三)国内外教师间的合作。
这一种合作可能有些人觉得匪夷所思,但随着网络的普及,外籍教师的输入,这些有利因素都让这种合作成为一种可能。如我校组织教师通过互联网、杂志、录像等观摩学习国外物理教育和教学的风采。国外张扬学生个性,培养和激发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创设培养“诺贝尔奖”摇篮的方式让我们耳目一新。每年一次的诺贝尔奖,不由刺激我们反思中国人何时能圆诺贝尔奖梦?为什么北大的硕士连一件普通的官司都打不赢,清华培养的博士连像样的汽车发动机都设计不出来?我们的学生曾屡次获奥林匹克知识竞赛金牌,却至今没能在本土上培养出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从中国科技发展可以看出,中国人并不比外国弱,中国人缺乏的是自信心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如果中国有了这两种人类不可缺少的品质,我相信总有一天会有人获得诺贝尔奖。
基于目前状况,在中学物理的教育教学中,国内外教师的合作还停留在观摩某个专家拍摄的录像上,但这种外国同行授课的理念,外国资深教育专家辅导提高的模式,已为这种国内外教师合作的想法提供了雏形。相信不久的将来,随着地球村的来临,这种合作将成为一种趋势。
综上所述,教师要不断通过各种合作性教育手段来提高自己,懂得从教学的伙伴、教育的对象那里获取有用的信息,以弥补自身在知识和经验方面的不足,使教师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和知识信息方面的更新,这是适应新课程发展的需要,是教师自我发展的需要,更是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建设需要。只有通过脱离了主观主义色彩的合作,才能从同行的思想源泉中吸收养分,把握时代的脉搏,使新课程不断深化持续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尚仁、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1、
[3]王棣生、中学物理创新教法、学苑出版社,1999、8、
最优初中新课程理念大全(19篇)篇十六
・坚持学生为本,切实体现素质教育面向全体的要求,严格依据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命题,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精神。试题要反映课程标准对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杜绝繁偏怪题,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切合初中教学实际。
・强调能力立意,要克服中考试题的“能力技能化”现象,重视对学生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试题的着眼点和着力点主要放在考查能力上。
・强调应用性,注意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学以致用,考查实践能力,克服部分初中教学中“题海战术,死记硬背”、理论脱离实际的教学倾向。
・增强探究性,要注重考查创新意识,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试题要灵活开放,有助于学生拓宽思维空间,便于创造性的发挥。
・注重综合性,注意学科的内在联系和知识的综合,引导学生关注对所学知识适当的重组与整合;在考查对所学知识的组织、存储、提取、理解运用、分析综合等能力的基础上,强调考查考生对知识结构体系的`整体把握能力。
・坚持教育性,试题应注意体现积极的价值取向,强调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强调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
・体现时代性,注意结合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以引导学生关注国家、人类和世界的命运。
命题的原则。
指导性:正确发挥考试的导向功能,坚持以学生为本,强调能力立意,注意应用性、探究性、综合性、教育性和时代性。命题要有利于指导学校加强日常教学工作,引导教师改进教学,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基础性:初中阶段是打基础的重要阶段,
[1][2]。
最优初中新课程理念大全(19篇)篇十七
【论文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逐步深化与发展,网络不仅在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同时也在教学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网络化背景下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趋向于多样化的发展方向,这不仅保证了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同时也促进了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完成。本文旨在论述网络化背景下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策略,从初中信息技术课堂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实现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化、创新化。
网络化在教学中的应用,不仅开辟了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新途径,同时也丰富了教学课堂的多样性,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网络背景下的教学策略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这对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来说,不仅是一个突破,同时也是一种新的要求和挑战,因此,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内容和形式都有待于更新,以便实现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课堂的有效性。其中,网络化背景下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策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适时利用网络系统,加强学生的自主探索性。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不仅是信息技术理论知识的学习,更多的是计算机的实际操作。在网络化的背景下,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设置思考题,然后通过网络发送到学生的计算机里,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加强了学生探索能力的提高。教师还可以提供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的网站,这在一定程度上杜绝了很多学生痴迷于网络游戏的现象。针对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教师可以布置相关的课堂练习,在无形中增加大学生的自主探索性。
例如,在学习“window98绘图工具”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演练操作的步骤,并对菜单栏、工具栏、颜料盒等组成部分进行简要分析,让学生简单了解窗口工具的主要功能。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制定出相关的试题,让学生独自完成所要求绘画的具体步骤,通过实际操作的过程,学生可以及时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难点,以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索性。
二适时采用网络设备,实现教学内容的生动性。
在初中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适时采用多媒体教学模式,将所要讲述的知识通过网络技术播放在屏幕上,还可以借助控制机随时更换屏幕上的课件,可见,通过多媒体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促使学生清晰地了解所要学习的知识,同时也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新鲜感,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积极性。与教材上的文字相比,屏幕上的课件更具有生动性,从而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跃元素,从而也营造了活跃的课堂气氛。
例如,在讲解“计算机的发展简史”时,教师可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对课件上的内容进行合理编排,对于每一代计算机出现的时间以及特点做出详细的分析,最后总结出计算机的发展趋势,同时,屏幕上应出现每个时代计算机的图面,这样,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计算机的发展过程,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计算机发展简史的理解。
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高学生的自我检测效率。
在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自我检测是评价学生学习标准的有效环节,学生可以通过cai软件进行自我检测,这样不但可以加强学生熟练掌握知识的能力,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在进行自我检测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问题,这样就会及时发现自身对知识掌握的薄弱环节,并通过反复练习,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由于经过cai软件检测出的结果不仅所用时间短,而且还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因此,这样可以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状况。例如,在学习“资源管理器”时,学生可以通过cai软件检测自身对所学知识掌握的实际情况,包括文件夹的复制、移动和删除等,学生通过反复的实际操作,可熟练掌握“资源管理器”的相关知识。
四适时创设网络情境,加强学生的协作能力。
在网络背景下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更重要的是创设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网络情境,这样,不仅能充分发挥了网络系统的功能,同时也能给教学课堂营造一个良好的气氛。教师通过创设网络情境,鼓励全体学生参与到教学课堂的实践中,不仅促使学生形成了高度的学习热情,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由于网络具有自身的特征,教师可利用网络将全体学生连接在一起,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探讨的平台,而且教师也可以通过这一渠道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可见,利用网络资源的优势,加强了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能力。
例如,在学习“制作演示文稿”时,教师通过对演示文稿主题、素材库以及搜集多媒体素材的讲解,可以让学生通过相互协作制作演示文稿,经过相互探讨提高学生之间的协作能力。
五总结。
综上所述,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网络化不仅给信息教学课堂注入了活跃的元素,而且也给师生之间的沟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教师可以更好地驾驭信息技术课堂,这样,不仅丰富了信息技术课堂的多样性,同时也提高了信息技术教学的课堂质量,可见,在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中,“网络化”的注入有着深远的时代意义。
参考文献。
[1]陈肖生.网络教育与学习适应性研究综述[j].中国远程教育,(03)。
[2]陈琳.中国教育信息化优化发展之战略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01)。
[3]杜树杰等.高校信息技术教育改革的原则与课程体系构建[j].高等理科教育,(01)。
最优初中新课程理念大全(19篇)篇十八
(福建省清流县实验中学)。
摘要:为了达到新课标的要求,培养全面发展高素质的人才,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立足校本实际,总结了在新课程理念下进行的初中历史教学尝试,以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真正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
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着力培养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和健全的人格是当今素质教育区别于过时的应试教育最显著、最根本的特征。这就要求我们把探索学生的学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正确处理师生关系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而这个要求对于点多面广,师资配备、教学资源相对滞后,却又肩负着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优秀生源,为社会培养劳动力的广大农村初中而言,其意义更为深远。在教学实践中,如何立足校本实际,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欲望和能力,是新课程理念教学的重要尝试。
一、在活动中教学,融趣味性和能力培养为一体。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在“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中强调“要提倡历史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积极探索多种方式的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并列出了13种活动形式作为参考,对此,笔者在历史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探索性地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1.口头表达式。
开展历史课堂小故事活动。在每学期之初的第一节历史课上,笔者将事先整理好的本学期小故事题目布置给学生,鼓励学生自己选题,并提出如下要求:每节课讲述一个与当日授课内容相关的小故事。待笔者即将讲述相关内容时,全班同学自由组合,每两人一组,共同分享所搜集的资料,推举一人或两人登台讲一个故事,每学期全班学生各轮流一遍;小故事资料必须整理成文,字数可限制在800字以内,学期结束时,将全年级优秀文章编订成册,供全体同学传阅。
2.阅读与书面表达类。
开办历史图书角活动。配合教材内容,让每位学生将自己认为最可读的一本关于中国历史的书带到学校,书皮上注明班级、姓名、学号。然后将各班书籍收齐后,打乱班级顺序,发给每人两本书,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两周内至少读完一本,且每本书均要制作一张读书长卡,注明书名、作者、主要内容和读后感。两周后利用一节课开展读书报告会,每组推选一两名读书最有收获的学生介绍读书心得。
编辑历史小报。小报以历史知识为内容,尽量图文并茂。
3.学生观察类。
组织识读甲骨文活动,以字证史。例如,笔者在讲述商朝历史时,将涉及当时社会经济的甲骨文,“田、囿、禾、籍、猪、羊、牧、鼓、磬”等字分别用幻灯片打出,让学生猜认。结果多数学生能够依照甲骨文的形状猜出文字表达的意思,并能准确说出与今天相应的文字。然后启发学生说出以上甲骨文所反映的商朝经济的繁荣情况。
探究汉代画像石、画像砖活动。学习汉代历史时,笔者将散见于教材各节的画像砖、石制做成幻灯片,并依画像砖、石反映的内容分为几组向学生展示,鼓励学生在理解每幅图内容的基础上归纳每组图所反映的汉代社会生活。
二、问题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
教学实践证明,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排疑解难的方法,通过设疑、启发,引导学生进一步寻找问题的答案,逐渐掌握正确的思路,()游刃之时特别注意诱导学生开拓新思路,提出新创见。
1.对学生进行问题启导,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2.自主提问。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为此,笔者在组织教学时大胆地变教师设计课堂程序为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实践中采用学生阅读―自主提问―精选重组―构建知识板块的教学程序,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笔者从旁点拨,适时总结,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同时,通过观点的碰撞,使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步提高。
3.大胆质疑。
长期以来,在教学过程中,在学生的心目中,教材是“权威”,教师是“权威”的思想根深蒂固。这种观念极大地约束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当知“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当仁不让于师”的道理。
其实,过去中学教材存在的缺陷和错误是众所周知的。,《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曾连续多期刊登文章,指出其缺陷和错误,其中大多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的;况且,随着历史学科新成就的不断突破和创新,历史教材的滞后性更加明显,特别是一些陈旧的历史观念和结论,已经明显过时,甚至证明是错误的,而教师由于个人知识能力和认识的局限性,在教学中出现错误更是在所难免。尤其是近年来对学科综合能力要求的强化,教单一学科的教师与学习多学科知识的学生之间,其知识和能力的.互补性更加突出。
因而,笔者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树立不迷信、不盲从的思想。面对教学过程中的种种尴尬,笔者不回避,而是通过师生间的交流探讨,甚至争论来获得“真理”,以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三、结构教学,培养学生的整体认知能力。
众所周知,任何一门学科都有特殊的知识结构,掌握了知识结构就从整体上掌握了这门学科的线索,学习起来就会驾轻就熟,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历史学科也是如此,因而笔者在教学中适时地进行结构教学,展示教材结构,勾勒教材线索,揭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以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整体认识。
教材的每一部分内容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共同构成完整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因此,笔者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善于把零散的知识纳入知识体系,进行系统的掌握。一是专题线索,如,政治、经济、文化各大专题,在大专题下又可分为若干个小专题,如政治专题下的政局、制度、政体、政策、阶级、民族、对外关系等。二是掌握历史阶段特征,要从政治、经济、文化涉及的各方面进行抽象的概括掌握。鼓励学生可参照相关辅导材料中对知识体系的概括,结合自己的学习特点进一步加工改良,用数学的“集合”概念,确定层次和隶属关系,探索出系统掌握历史学科知识的最佳途径。
而在章节的教学中,在学生阅读讨论、质疑问难、师生民主讨论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笔者不失时机地总结、归纳、概括出完整的知识结构,并巧妙地转化为板书提纲,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系统的、有序的认识,形成知识点―知识链(线)―知识板块(面)。
四、民主平等,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1.教师需要更新观念。
师生关系的处理,教师首先必须树立师生平等的观念。这就要求教师摒弃传统的“师权至上”的思想,破除教师中心论,凸现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作用。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自觉动脑、动口、动手,大胆探索,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勇于承认错误,多与学生平等交流、探讨,共同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获得学生的信任。也许有人会担心这样会削弱教师的作用和威信,可笔者以为教师的作用和威信恰恰来自学生的成功。只有这样,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学中的师生双方才能进入“谐振”的状态,从而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2.教师需要建立民主课堂,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说:“对学生来讲,最好的教师是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学生视为自己朋友的那种教师。”如此,就需要教师实行课堂教学的民主化,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实践中真诚爱护,平等对待每个学生,对学生自始至终都充满期望,要充分相信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感到自己能行;对学习困难者则倍加关心,并适时加以点拨,而不能动辄训斥损害其自信心和自尊心;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发挥;对表现不良者,不做简单的批评,而是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深入了解和分析,注意理解学生的烦恼与痛苦。总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综上所述,笔者在教学中的浅薄探索,旨在逐步培养学生“解放自己”和“主动学习”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本身不仅应具备较全面系统的学习和探究能力,而且,更为关键的是,教师要把这些能力通过教与学的契合互动过程,逐步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能力,从而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成伟。初中历史教学在新课改下如何高效[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15)。
[2]李萍英。试论新课改下如何创新初中历史教学[j].科教文汇:中旬刊,(20)。
作者简介:李宏高,男,1970年1月出生,福建清流人,职称:中学一级教师,毕业院校: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研究方向:初中历史。
最优初中新课程理念大全(19篇)篇十九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性、具有探索价值的数学活动中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运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提供更为丰富的数学学习资源。例如,在七年级上册几何教学中,教师可要求学生利用计算机完成以下问题:(1)收集一些公司或企业的标志图案;(2)我喜欢的数学图形;(3)为我班设计班徽。这些各种问题一提出,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通过各种方式找到了相当丰富的素材。但在上课前,教师必须先把每个学生搜集到的材料加以整理,教学中再进行分类展示。这样做既可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教学内容,又使学生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但教师应当在学生理解正确运用公式、法则等进行计算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用计算器(机)完成较为复杂的计算。在课堂教学、课外作业、实践活动中,应当允许学生使用计算器,鼓励学生利用计算器和其他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探索规律等活动。应用多媒体课件可以把抽象的教学内容通过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方式予以演示,使课堂气氛更加生动活泼,学生思维活跃,内容易于理解。但是,盲目追求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装饰效益,使多媒体走入了误区,本来一句话可解释的知识,有些教师却非用多媒体不可,利用多媒体增加了许多时间,只要一讲课就使用多媒体,教学效果未必好。数学重在培养学生思维,单靠视、听是不能解决的,要靠多动脑、多想象、多思维,其间利弊,要认真权衡,只要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越性。
总之,以上是我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研究的'粗陋之见,在今后的工作中还需不断加以完善、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充分考虑情感因素和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培养,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课程改革的主旋律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把新课程理念运用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去,实现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和培养创新能力三者水乳交融,让数学课堂教学充满创新活力,从而深化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这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使命。()时代要求我们教师要勇于创新,大胆实践,探索新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多给点思考的机会,多方面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必将成为我们数学教师努力的方向。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认为最好的答案是:转变教学观念,在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科学的质量观的同时,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帮助学生掌握新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要担负起的一项新的重要任务,要大面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就必须尽可能地优化数学教学艺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和新教材为我们提供了激活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蓝本,只要我们教师有心,就能弃传统教学之弊端,立新的教学观念,用新的教学方法,取现代教学之手段,育出一代新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目标应遵循以情趣激发尝试欲望为核心,并与提高探究意识相结合;以联想和想象为感性开端与抽象思维教育相结合;以知识的教育与人格培养相结合;以充分自由的心理活动空间与符合教育目的性的诱导相结合,进入教师乐教、学生乐学、轻松高效高素质教育的新境界。
(作者单位河南省濮阳县王称叵缫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