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范文范本,我们可以了解到总结的不同类型和风格,使自己的写作更加多样化和富有个性。这些范文范本涉及到不同主题和文体,适合不同阶段的写作练习。
实用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论文大全(20篇)篇一
摘要:核心素养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最新前沿理念。本文以新版课程标准为依据,首先对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构成进行分析,其次探讨其价值取向,最后结合教学实际情况探讨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培育目标的方法,期望能够为高中语文教学提供一些具有价值的借鉴。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核心素养;学理;方法。
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核心素养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线索。近年来,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中对高中各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做出了规范化表述,使“核心素养”这一概念从模糊走向清晰,各学科教学实践也有了明确的理论依据。本文以高中语文学科为研究对象,就与核心素养培育有关的学理与方法问题进行简要探讨。
一、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构成分析。
新课标中将语文核心素养的构成划分为四个部分。第一是“语言构建与运用”素养。这一素养被置于四大素养之首,突出了语文学科的语言教育功能,“构建”一词指出语言不是因硬性灌输而是由主体的内在构建而习得的,“运用”一词指出,语言习得的最终意义在于使用。第二是“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这一素养被置于“语言构建与运用”之后,源于语言与思维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1]。语言是思维的工具,高阶语言使用能力如文章写作能力、阅读分析能力等也必然以高水平的思维能力为基础。第三是“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这一素养强调语文学科教育是“美育”的重要载体,其中审美素养又分为鉴赏力和创造力。第四是“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这一素养基于语文学科的人文属性提出,其中“传承”的对象指的是经历史沉淀而形成的一系列优秀传统文化,“理解”的.对象指的是在时代的发展中产生的新兴文化以及外来文化[2]。
价值始终是教育的中心问题,只有明确了价值,教育实践才有方向,教育评价才有尺度。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构成反映出以下三个价值取向。第一是工具性价值与人文性价值并举。重视人文价值是我们语文教育中的优良传统,但是却有过度追求人文价值的倾向[3]。核心素养标举工具性价值,高中语文教育作为义务教育后的提高性教育,其首要目标在于将学生使用母语工具的能力发展到更高的水平。第二是全面发展价值。核心素养的结构模型指出,学生应当全面发展,既要有缜密的思维力,也要有敏锐的审美力;既要有对传统文化的欣赏力,也要有对多元文化的包容力。“审美鉴赏与创造”概念的提出更是对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始终提倡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理念的呼应。第三是终身发展价值。细览新课标关于核心素养的表述,可以看出这并非是一个教学大纲式的要求,而是对一系列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描述。学生能够在脱离学校教育环境的情况下,继续发展语文素养,以适应多变的世界的要求,是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最终追求。
(一)聚焦文本教学。
新课标对语文核心素养做出了细致入微的描述。例如,在“语言构建与运用”模块中,新课标指出其首要素养是语感。又如,在“思维提升与发展”模块中,新课标中将思维细化为直觉、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一系列能力。所有这些能力,本质上是处理文本与组织文本的能力。在教学中应当聚焦文本自身,让课堂成为教师引导学生潜心会文的课堂。以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陈情表》为例,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应当细分目标。首先要让学生扎实掌握语言基本功,对课文要能够做到准确翻译。对古汉语素材的吸收是实现语言构建的重要机制,而且有助于使用优美的语言。其次,体会本文中的强烈感情,感受文中的语言美、形象美、亲情美。再次,开掘其中的传统文化教育要素,让学生从中获得深刻感染。值得注意的是,教学目标的分割有别于文本的分割,在教学中要注重文本的整体性,引导学生熟读精思,获得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提高。
(二)创新教学方式。
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是难以培育出语文核心素养的,因此,创新教学方式势在必行[4]。我们要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手段,结合各模块语文教学的规律,为学生创造一个突显主体性的学习环境。在阅读教学中,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将生成意义的任务更多地交给学生,而不是由教师帮助学生去发现意义。在阅读过程中,语文核心素养是“读”出来的,学生应当成为“读”的主体,教师应当扮演组织者、评价者的角色。在写作教学模块中,要明确写作是一种重要的语言运用行为,这种行为有其自身的规范,引导学生以语言使用主体的意识构思作文,在作文中写真事、抒真情、吐真言。在基础知识教学模块中,重视习惯培养,将基础知识教学与阅读教学结合起来,在选文学习中落实基础知识。
(三)加强课外学习。
语文学科对课外学习的质与量都有较高的要求,只靠课堂的语文学习难以获得语文核心素养的实质提升。语文是一门强调自主学习的学科,课外是自主学习最主要的阵地。课外学习的两个基本组成部分是课外阅读与课外写作,教师要在其中起到引导的作用,以合理的方式介入学习计划、学习实施。在课外阅读方面,以课本选文组织思路为依据,向学生提供趣味性与教育性俱佳的书目,并以较少占用学生课外时间为宜。应采取读写结合等方法,保证课外阅读能够取得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成效。在课外写作方面,以有目的和有梯度的方式开展个性化写作活动。
四、结语。
核心素养是高中语文教学的最新理论依据和实践方向。高中语文教师要深入解读新课标中的有关内容,在对语文核心素养获得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际,探索具有可行性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的语文能力获得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郑新丽.核心素养:高中语文课程的应然价值追求[j].教育探索,(4):29.
[2]王海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及培育路径[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7,(11):37.
[3]于洋.中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困境与路径探析[j].教育探索,(12):31.
[4]雷明,蔡恩婷,高屹.蓦然回首顾,灯火阑珊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探微[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7(7):5.
实用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论文大全(20篇)篇二
核心素养是目前教育中的高频热词,受到了普遍的关注。就核心素养的具体理解来看,其指的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结合体;它指向过程,关注学生在其培养过程中的体悟,而非结果导向;同时,核心素养兼具稳定性与开放性、发展性,是一个伴随终生可持续发展、与时俱进的动态优化过程,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生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强化教育教学中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对于教学的整体质量提升来讲意义显著,所以就现阶段的教学来看,核心素养培养十分必要。
(一)教学理念落后。
传统的教学理念可以概括为“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生为附属”。这种教学理念虽然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学到大量的知识,但是却不利于其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的养成,久而久之,学生对数学学习失去信心、失去兴趣,培育其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就难以达成。
(二)教学方法不科学。
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多采用“填鸭式”和“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因为此类教学方法能够在短时间内收获教学奇效,特别是在应试教育环境下,“填鸭式”和“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可谓长久不衰,但是这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遇到问题也不愿思考、不会思考,对培育其核心素养产生不利影响。
(三)教学内容多为理论知识。
因为传统的考试内容只包含笔试而没有面试,所以教师根据考试内容的要求,注重理论知识教学而忽略实践知识教学,导致学生只会“纸上谈兵”,所学的知识都用在了考试上却应用不到生活中,自然也无法于生活中培养其核心素养。
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核心素养,需要从多方面着手,这样,核心素养的培养效果才会更加地突出。通过实践认为,核心素养的具体培养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就课堂教学的核心素养培养来看,第一项重要的工作是做好教学设计工作。教学设计能够为具体的教学提供清晰的思路,进而为核心素养的培养确定明确的方向。举个简单的例子,在数学教学中,数学情感培养是核心素养需要强调的内容,所以老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对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情绪做主要设计,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喜欢上数学学习。比如,在《商的变化规律》的学习当中,老师设计了角色扮演,让不同的学生扮演分子、分母和商,通过游戏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
分析数学教学课堂可以发现,学生对课堂的理解存在着均衡性,所以如果没有老师的合理引导,学生不会发现具体教学中的重点,也不会有意识地做某方面能力的强化,这对于核心素养培养来讲是十分不利的。例如,教师在讲《统计与可能性》时,就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提出问题“如果把0、1、2三个数随机排列,那我们一共可以得到多少个数?”紧接着,鼓励学生自己通过自我探究的方式获得问题的答案。学生们在演草纸上将0、1、2三个数随机的排列成多种组合,然后进行统计,这时肯定会有部分学生存在重复统计或是遗漏的情况,教师在一旁给予提示“大家要注意不要把相同的数字重复统计两次,大家在统计之前先要保证我们得到的各个数都是不相同的,而且0是不能用在最高位的,大家一定要注意。”学生们听了之后,就能仔仔细细地再检查一遍,然后排除以0开头的两个错误数字,然后教师接着提示“大家可以想一想能不能利用乘法和减法的混合运算更准确的得出答案?”学生此时就会回忆以前的学习内容,并尝试计算结果。最后教师选择两位学生的答案进行分析(注意一个正确答案和一个错误答案),最终得出2×3-2=4的正确算式。这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
(三)在教学反思中培育数学核心素养。
在核心素养培养教学对策中,很重要的内容是帮助学生做反思。分析教学理论,其中有“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说法,指的是通过不断的实例教学,让学生掌握同一类型的问题,当在此遇到此类问题时其可以做有效的解决。核心素养的培养也一样,需要在不断的强化中做积累和总结,这样,其素养才会有显著的提升。比如在数学核心素养当中,题目的理解能力是重要的内容,在教学反思的过程中,老师设计教学反思内容,就数学问题中的“还剩几个”“除去”和“增加”“不低于”等词语的具体含义做了深入的分析,并举出几个例子说明其具体应用,如此一来,学生对在应用题中经常出现的这些字眼儿的掌握有了明显的提升,对于数学应用题也会有更为正确、深刻的理解。
(四)在提升总结中归纳数学核心素养。
从具体的教学分析来看,核心素养强调的第三项教学策略是对总结进行强化提升。教学总结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来讲能够起到知识消化和巩固的作用,从学生的具体知识消化和巩固分析来看,其消化和巩固的`部分与老师的具体总结有关,老师总结比较详细的部分,学生的消化和巩固效果会比较好。基于这样的现状,在具体的教学总结中,老师将需要培养的核心素养融入到总结内容中做细化,这样,学生通过知识的消化和巩固可以将核心素养的内容充分掌握。有了核心素养的基础,通过不断地强化训练,学生的核心素养自然会实现不断提升。
三、结束语。
核心素养对于学生的具体学习效果提升具有重要的帮助,所以在教育教学中强化核心素养十分的必要。从当前的教学分析来看老师的教学理念、方法与模式等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要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效果,必须要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好相应的策略。基于此,讨论分析培养核心素养的教学对策,对于教学提升会有重要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曹培英.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及其培育的基本路径[j].课程・教材・教法,2017,(2):74.
[2]叶鸿琳.在“真实”的课堂中经历“有效”的数学学习――例谈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实施策略[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7,(1):82.
[3]廖冬.浅议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及其培育的基本路径[j].南北桥,2017,(21).
[5]蔡月红.初中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及其培养的路径探究――兼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抽象素养[j].数学教学通讯,2017,(26).
实用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论文大全(20篇)篇三
摘要:在当前的课改背景下,教师开始关注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并且实施了针对性的教学对策。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对于自身综合素质以及数学能力的提升来说十分关键,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能够具备更强的解题能力,还能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思维方法。本文探讨了数学教育对小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对策。
所谓“核心素养”,是从“素养”这个概念上衍生出来的。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价值观、态度、情感、技能以及知识中的核心部分,指的是学生接受教育后形成的对社会的认识以及个人态度和技能知识的综合体。而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指的是,小学生在数学探索中掌握的综合数学能力,教师需要明确相关的概念。
1培养学生数学意识。
数学意识的发展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而优秀的数感则有利于学生科学直觉的形成。数感和数学意识都是反映小学生数学素养的指标,如果学生具有较强的数感和数学意识,就能有效地进行数学运算和处理,并且善于使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数据问题和数量关系,并且能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客观事物的数学特点。对于教师来说,需要充分的.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教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普遍性。比如在讲解分类相关的概念过程中,教师可以准备一些水果、玩具以及书本等物品,把这些物品随意地摆放到讲台上,而后提出问题:同学们,这样摆放好看吗?谁来帮老师把这些东西摆整齐呢?教师可以选择一个学生进行整理,其余的学习则需要进行观察,并且思考分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形成一定的数学意识,并且能够进行正确的分类,掌握了分类的数学思想。
2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想要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这对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来说十分关键。在新课标中,要求学生可以从科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并且解决问题,学生需要具备独立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针对性的问题:果园里一共有苹果树、橘子树、桃树三种,其中苹果树占到了四分之一、橘子树占到了九分之二、桃树占到了三分之一,请同学们根据以上的条件设计相应的数学问题。在以往的教学中,都是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进行思考并且解决问题。但是这种模式下,学生需要自主的发现问题,并且积极地设计问题,有的学生提问橘子树和桃树一共占到了总棵树的几分之几?有的学生提问橘子树和苹果树哪个多,多几分之几?等等。对于学生提出的多元化问题,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一小组的形式进行探讨和研究,并且共同解决相关问题。
3指导学生构建数学模型。
通过构建数学模型,可以让学生利用具体的方法解决抽象的数学问题。在实际的生活中,学生能够根据具体数学问题,进行简单的假设,并且利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内容构建数学模式,进而有效解决问题[1]。例如,有这样一个数学问题:小华家里本月用水八点五吨,每吨水的价格是1.75元,那么这个月需要交多少水费呢?对于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先提问其中的关键信息,学生马上意识到是数量和单价。教师继续提问:问题是什么?可以根据问题建立怎样的数学模型?学生正确的答出:单价×数量=总价。教师可以进一步解释,只要根据相应的模型,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再比如:小刚的体重是30.5kg,小刚爸爸的体重是小刚的2.4倍,那么小刚爸爸的实际体重是多少?教师可以让学生首先分析关键要素,而后得出相应的数学模型,最后顺利解决问题[2]。
4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创新是我们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我国教育的终极目标以及基本的任务。实践能力以及创新精神是培养学生生核心素养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小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并且对周边的事物兴趣比较高,常常会提出为什么。这些提问其实就是创新的萌芽,是创新的开始阶段。对于教师来说,需要积极鼓励学生进行提问,并且多多提出质疑,发表自己的看法,发展自身思维的差异性。比如,在讲解面积计算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问,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是底乘以高,那么三角形的面积也是底乘以高,请问整个推断是否正确。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能够产生对于数学推理的质疑,并且思考正确的计算思路。在应用题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常规方法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探索多元化的解决方法,利用多种思路解决问题。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能够发展自身的发散思维。对于学生的合理质疑,教师需要进行引导,对于学生的不合理则需要委婉否定,避免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教师需要鼓励学生自主求证自己的想法,并且给予一定的激励和表扬,让学生产生自信心。在课堂之后,可以布置一些开放性的数学问题,相应的答案并不固定,这也是培养学生质疑和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
5结论。
本文探讨了数学教育对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对策,并且提出了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数学教师需要明确新课改的要求,并且把数学素养培养渗透到数学教学的方方面,持续提升小学生的综合数学素质能力。
参考文献:
实用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论文大全(20篇)篇四
核心素质培养是小学数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小学数学核心素质培养中还存在素质与技能概念不清、应用范围狭窄等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通过改变教学理念,帮助学生形成数学意识、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质。
实用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论文大全(20篇)篇五
摘要:素质教育是我国现代化教育建设的重要内容,其与应试教育极为不同,不再以应对考试作为教育目的,而是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作为教育的最终目的。小学数学作为九年制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教学方式能够很好地贯彻核心素养的培养方式和方法。
“数学素养”一词最早出现在国家教委制定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教学大纲(试用)》中,一度成为全国数学教师的热门话题之一。人们普遍认为数学素养是指人们通过数学教育及自身的实践和认识活动,所获得的知识、技能、能力、观念和品质的素养。它的形成是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渐进的自主生成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反省、反证的自我体验过程。它一旦形成,必将超过数学学科知识范畴,并发挥长期、实在的功效。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数学教学,应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为教学的终极目标。
目前关于数学素养的理解和认识存在一定差异性,具体包括以下几种观点:一是数学素养包括了后天学习和先天素质。在素质教育理念中明确了数学素养的重要性和组成,并提出人的先天特点是数学素养的基础,在后天环境的作用下将稳定的心理属性形成。二是数学素养由数学行为和价值组成,在解读数学素养的时候,郑强教授指出学习者在学习后对数学知识加深了理解,并将学习成果内化,将一种时代价值最终体现,使其服务于现实生活。在构成要素上,何小亚指出包括了数学情感态度价值观、思想方法、意识、推理与运算。同时康世刚还将数学素养的内涵明确,即以数学活动反思、感悟和体验数学活动,并将综合性特征通过真实情境表现,行为特征涉及了问题的技能理性处理与数学知识的应用。目前关于数学素养的构建研究已经上升到了价值观、态度和情感的层面。三是数学素养由关键能力和数学方法组成,并将下结论、提出假设和进行推理能力的形成概括为数学素养的内涵,并且以上关键能力均对学生的数学领悟程度有着决定性作用,同时也对数学的后期应用效度有着直接影响。义务教育大纲中对于数学素养的界定是具备唯物辩证思想、应用数学的素养、逻辑思维素养和数学知识技能素养。可见,对于数学素养的界定主要是从推理等逻辑思维能力和教学方法上着手的。四是数学素养由基本能力和数学知识组成,其中澳大利亚教育署将其定义为以钱数、百分数、小数、分数和整数来合理估算空间,并将运算技能和基本数表能力掌握的习惯。同时格罗瑟指出数学素养即为对科学研究方法的理解,如验证、实验、假设和观察。
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以培养人才作为目标,以培养29学生各项能力和素质作为内容,以教育方式作为手段,将学生打造为一个可以适应时代发展的综合型人才。素养不同于素质,却与素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集各种素质和能力的综合体,内容包括个性、技能、知识、情感等方面。核心素养是素养中最为核心的内容,是学生在经过教育之后所具备的个人成功生活和社会健全发展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集合体,内容包括三大模块,分别是“人与自身发展”、“人与工具”、“人与社会”。王尚志教授在数学学科课程纲要建设推进研讨会上,曾经作过“关于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的专题报告,提出中国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应培养好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数据分析六大核心素养。王尚志教授提出的六大核心素养是针对数学学科而言的,与教育强调的核心素养有着密切关系。
4.1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与传统教学相比,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个性化差异,教学活动以学生作为中心而开展。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游戏教学法、实践教学法、提问教学法等方式,吸引学生对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调动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探索。例如,在认识“100以内数”这一节课上,教师就可以用火柴棍游戏作为教学方式,通过引导学生对火柴棍的摆弄,使学生加深对数字的影响和理解。同时,运用火柴棍,学生也可以摆出各色各样的事物,充分符合学生好动爱玩的天性,也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从而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4.2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的培养,帮助学生提升探索能力。
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独立思考的培养,注重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教师不能因为学生提出的`数学问题幼稚而加以取笑,应该对学生提出问题的勇气加以赞赏,鼓励学生多提问,提好问,帮助学生提升对数学知识的探索能力。因而,无论学生提什么样的问题,提出的问题是否有教学价值,教师都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然后对问题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引导和解决。对于有创新意识的问题和见解,不仅要给予鼓励,而且要表扬学生能够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进而引导大家一起去深层次的思考交流。例如,教学“加法交换律”,这节课主要是探究和发现规律,在探索新知的环节,采用竞赛的形式进行教学。在讲清竞赛的内容和规则后出示题目:25+48、48+25、68+27、27+68各个小组轮流答题,随着问题的深入,让学生自主地探索加法交换律的问题,进而把握加法交换律的相关规律,让学生真实地掌握加法交换律的相关知识。
4.3注重数学在生活实践中运用,进而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联系,在生活中运用数学,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数学是人们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能够使生活更加富有细致化和情趣化。因而,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注重数学理论知识和生活实践相联系,帮助学生培养实践能力。例如,数学知识中的估算运用,就与人们的生活实践有着直接联系,也是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计算方法。在生活实践中,许多数学问题只需要得到大致的结果,就能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估算的方法就显得至关重要。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注重增强学生的估算意识,帮助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估算方法,对于学生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实际的问题,以及培养他们的数感及数学应用意识都有着积极意义。
在定义数学核心素养的时候,不能以例子和素养来界定,也不能简单地从情感态度、关键能力、数学技能和数学知识这几个层面考虑。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高度关联性、普遍性和基础性,因此在培养中必须围绕以上几个方面进行,并且做到均衡、综合、协调发展,对学生现阶段学习和生活予以满足的同时,也超越和挑战数学。要想对小学数学的核心素养全面的理解,就必须不断探索核心素养教学策略和测试题的编制。由此可见,对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生成教学策略进行探索和研究对教学方式的改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并且还有学者指出,如果不能自觉的学习数学,数学相关特征就会将一些负面效果产生,如人生哲学、学术态度和研究思想等。因此在实践教学中,必须将小学数学的核心素养明确,并将其重要性明确,这样才能推进小学生的成长。数学核心素养对小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在实践教学中必须予以重视,并且以有效的教学手段和策略不断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积淀,从而提升小学生的整体核心素养水平,进而终身受用。
参考文献:。
[1]马云鹏.关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几个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09):23-26.
[2]马云鹏.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与价值[j].小学数学教育,2016,(05):69-72.
[3]周浩.尝试分享导学―――核心素养观照下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02):56-58.
实用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论文大全(20篇)篇六
数学核心素养是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和总体目标的体现,可以有效地指导数学教学实践。《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修订稿提出了数学学科的六种核心素养,即数学抽象、直观想象、数学建模、逻辑推理、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其中,数学建模是六大数学核心素养之一。提升数学核心素养,要求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强化学生的建模意识。教师在教学中通过设置数学建模活动,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
一、数学建模的含义。
数学建模是将实际问题中的因素进行简化,抽象变成数学中的参数和变量,运用数学理论进行求解和验证,并确定最终是否能够用于解决问题的多次循环。数学建模能力包括转化能力、数学知识应用能力、创造力和沟通与合作能力。
二、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与强化。
1.精心设计导学案,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进行建模。
在新授课前,教师设计前置性学习导学案,为学生扫除知识性和方向性的障碍。通过导学案,引导学生去探究问题的关键,对模型的构建先有一个初步的自主学习过程。通过自主学习探究,让学生充分暴露问题,提高模型教学的针对性。在前置性学习导学案设计的问题的启发与引导下,学生会逐步学习、研究和应用数学模型,形成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强化建模意识和参与实践的意识。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构建关于测量类模型时,设计的导学案应提醒学生对测量物体进行抽象化理解,并掌握基本常识。教师应鼓励学生采用多种不同的.测量方式,分析并优化所得数据。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探索并归纳不同条件下的模型建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建模维能力。
2.在教学环节中融入数学模型教学。
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可以融入数学模型教学。例如,教师在新课教学时,应注意渗透数学建模思想,让学生将新授课中的数学知识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将实际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案例引入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将案例内化为数学应用模型,以此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在不同教学环节,教师通过联系现实生活中熟悉的事例,将教材上的内容生动地展示给学生,从而强化学生运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通过描述数学问题产生的背景,以问题背景为导向,开展新授课的学习。教师在复习课教学环节,注重提炼和总结解题模型,培养学生的转换能力,让学生多方位认识和运用数学模型。相对而言,高中阶段的数学问题更加注重知识的综合考查,对思维的灵活性要求较高。高中阶段考查的数学知识、解题方法以及数学思想基本不变,设置的题目形式相对稳定。因此,教师应适当引导,合理启发,对答题思路进行分析,逐步系统地构建重点题型的解题模型。
3.结合教学实验,开展数学建模活动。
教师在开展数学建模活动时,应结合教学实验。开展活动课和实践课,可以促使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教师要适时进行数学实验教学,可以每周布置一个教学实验课例,让学生主动地从数学建模的角度解决问题。在教学实验中,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写出实验报告。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小组交流,并对各组的交流进行总结。教学实验可以促使学生在探索中增强数学建模意识,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4.在数学建模教学中,注重相关学科的联系。
教师在数学建模教学中,应注重选用数学与化学、物理、生物等科目相结合的跨学科问题进行教学。教师可以从这些科目中选择相关的应用题,引导学生通过数学建模,应用数学工具,解决其他学科的难题。例如,有些学生以为学好生物是与数学没有关系的,因为高中生物学科是以描述性的语言为主的。这些学生缺乏理科思维,尚未树立理科意识。例如,学生可以用数学上的概率的相加和相乘原理来解决生物上的一些遗传病概率的计算问题,也可以用数学上的排列与组合分析生物上的减数分裂过程和配子的基因组成问题。又如,在学习正弦函数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模型函数,写出在物理学科中学到的交流图像的数学表达式。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建模。因此,教师在数学建模教学中,应注意与其他学科的联系。通过数学建模,帮助学生理解其他学科知识,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注重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是培养学生建模意识的重要途径。
总之,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本,精心设计导学案,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应用数学模型。通过建模教学,让学生形成数学问题和实际问题相互转化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建模意识。教师通过强化数学建模意识,让学生掌握数学模型应用的方法,可以使学生奠定坚实的数学基础,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郑兰,肖文平.基于问题驱动的数学建模教学理念的探索与时间[j].武汉船舶职業技术学院学报,(4).
[2]王国君.高中数学建模教学[j].教育科学(引文版),(8).
[3]李明振,齐建华.中学数学教师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
实用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论文大全(20篇)篇七
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方式和关键环节,对人的情感、品格和审美情趣的培养等都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艺术教育不仅能够提高人的审美能力,而且对其唤醒人性和追求真善美都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基石,也是对真善美追求得以实现的价值基础,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发挥艺术教育独特的价值优势,对于大学生身心和知识的全面发展,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要求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艺术教育道德教育功能的具体体现。
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的目的在于较好的引导学生学会发现美、认识美,在认识的过程中还要学会去感知美,通过对美的认识过程提高精神和道德层级意识的不断升华。
1.1艺术教育有助于情操的培养。
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具有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以及宣泄情绪的作用。因此,从中可以其对情操培养的肯定作用。他认为“:音乐乐调当中,每个乐调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如果其中存在特殊的目的,可以此阿勇特殊的乐调来完成。如果要达到教学的目的,就需要采取特殊的乐调来完成,而那些具有净化作用的乐曲就能够产生一种有益的快感”。从中可以看出,那些优秀的艺术作品在一定环境中就能产生有益的快感,能够起到净化心理和完善品格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育人的目的和要求。
1.2艺术教育有助于人修养的提高。
在一定意义上审美能力的提升促进道德修养的形成。柏拉图曾经说过:“音乐教育在一定意义上比其他教育重要很多,音乐当中的节奏和韵律能够给人一种心灵上的共鸣,从而被这种力量所吸引和融合,如果这种教育方式是正确的,就可以不断润化我们的心灵,自己的性格也会因此变得高尚起来”。从中可以看出,人们在生活或者学习当中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艺术实践活动,能够在生活和自然界当中不断地去发现美的事物,从美的事物当中引起心灵上的共鸣,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和思想水平。因此,艺术教育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当中有效融合,在艺术实践当中通过其自身的育人方式,把那些抽象化了的核心价值观教育转化为学生自身的精神需求,促使大学生思想和情感得到不断升华,推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实用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论文大全(20篇)篇八
摘要:数学核心素养体现了学生的数学的学习能力。在生活总遇到各种数学问题都可以利用数学思想进行解答,而数学思想的建立,又依赖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成型,在小学生的学习阶段由于所学知识有效,只能针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数学素养方面的引导,基于现实问题进行的数学素养培养。因此,教师要进行相应的课堂教学改革,以适应小学生的学习节奏,促进相关知识技能的培养。
数学素养的培养过程,需要结合小学数学基本特点,并利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实现对小学生的课堂有效改革,活跃课堂气氛,促进相应的教学活动能够顺利进行。本文讲述了数学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提出了创建真实的问题情境,在真实问题的解答中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并通过微课和互联网教学,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提升小学生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并且努力营造出良好的数学课堂气氛,把问题解决在课堂上,为数学核心素养的建立打下良好的基础。
数学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主要是指数学学习者学习数学的综合能力,是基于知识和技能的,逐步培养起来的对数学整体架构的理解,能够帮助学生熟练的掌握将要学习的新技能,将数学思想应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加深对整个世界的理解,数学思想逐步成为思想指南在学习方面提供一定的学习技能基础,能够帮助学生进行相应的学习和策略规划。通常情况下,数学核心素养的分别从批判思想、信息素养、灵活性与适应性等方面来来衡量,为数学素养提供了一定的量化考核指标。但是这些又随着学习阶段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状态信息。除此之外,许多以数学为工具的学科无不体现着数学素养的影子,因此数学素养的建立更应该在更多学科中的学习中进行,不断锻炼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真实问题环境的创建。
在数学的学习中,数学核心素养的实际表现就是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基于这一原理,适当的创建合适的问题环境,对于整个问题的解决有着实际的意义,同时在真实问题的解决中也能够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真正意义上的实现数学素养建设。真实的问题情境的设置应该和现实生活有机的结合起来,教师要根据社会与数学的具体关系,找到学生关心的数学问题进行相应的提问,只有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下,并且引导学生进行相应的数学思考,以及数学方法的运用,才能让数学素养有本可依。学习的目的就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提供合适的数学工具,并围绕核心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并利用数学工具完成相关问题的解决。
(二)引导学生使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
一般情况下,真实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建立一定的数学模型,并利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最后通过合适的数学工具进行计算和求解。但是对于小学生而言,这些模式相对复杂,特别是数学模型的建立方面,由于小学生依然是在学习的关键阶段,很多数学思想还不是很完备,因此只要求学生能够使用数学语言对问题进行适当的描述。例如在买糖果的过程中,由于单价各不相同,第一种糖果5块钱,另外一种6块钱,小明一共买了5斤共花了28块钱,那么两种糖果各买了几斤,在进行糖果问题的数学语言表述中,不难发现,这是简单的二元一次方程,所谓的数学语言也就是方程组的列式阶段,猛然一看似乎与应用题相差不大,也确实如此,但是也不尽相同,生活中的问题非常复杂,相关应用题的也只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却不是全部。而生活中的问题更是错综复杂。而数学思想的和数学素养的建立,能够很好的解决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三)学习方法的多样化。
学习素养的提升离不开知识技能的提升,一旦脱离了数学知识技能和数学基础知识,数学素养就像无本之源丧失了存在的价值。可见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的重要性,因此必须注重数学知识的积累和数学技能的培养。在数学知识的学习阶段,让学生积极的预习,并且创造出活泼的课堂气氛,把问题解决在课堂上,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让学生和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学习模式,通过适当的任务安排,实现自主讨论,均衡策略并在讨论中实现数学技能的锤炼。
(四)微课与网络教学的使用。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微课和网络教学也越来越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微课,顾名思义就是利用网络进行知识点碎片化整理,通过几分钟的视频就能完成相应的小知识点的学习,通过几个微课就能够组成较大的知识网络。可见微课能够实现知识教学的碎片化管理,针对学生的学习能够有效的进行相应的指导。帮助学生进行数学知识体系的建立,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而网络教学方面,可以利用互联网的巨大优势,实现针对小学生学习薄弱的地方进行重点教学。实现学生在课下也能够处于数学学习环境。
总之,在进行相应的数学素养的培养过程中,首先要在课堂上完成相应的真实问题环境的创建,以此为基础来进行相应的数学素养的引导教学,并让学生尝试使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同时使用多样化的学习方法来实现对数学知识的掌握,通过不断的数学训练最终获得数学素养的建立和完善。
实用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论文大全(20篇)篇九
近年来,“核心素养”成为了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的方向标,引领着中小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作为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我们首先要明确核心素养的核心是什么。核心素养就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
马云鹏教授指出数学核心素养可以理解为学生学习数学应当达成的有特定意义的综合性能力,核心素养不是指具体的知识与技能,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数学能力。核心素养基于数学知识技能,又高于具体的数学知识技能。核心素养反映数学本质与数学思想,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综合性、整体性和持久性。数学核心素养与数学课程的目标和内容直接相关,对于理解数学学科本质、设计数学教学以及开展数学评价等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一、培养数学意识,形成良好数感。
数学意识的培养有利于数学思维的发展,良好数感则有利于形成科学的直觉。个人的数学意识和数感一方面反映了他的数学态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的数学素养水平。具备良好数学意识和数感的人应该具有对数和数运算的敏锐感受力和适应性,能够有意识地用数学知识去观察、解释和表现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数据特征和空间形式,并善于捕捉生活中诸多问题所包含的'潜在的数学特征。所以应将生活与数学紧密相连,让学生深深感知到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有数学,这样才能逐渐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二、加强数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形成数学探究能力。
数学探究能力是数学素养最核心的成分和最本质的特征,数学探究能力的提高是通过数学思维方法的训练来完成的。例如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的教学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笔算方法,所以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让学生自主探究“笔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计算方法,在探究数学方法的同时也加强了学生的迁移推理能力。
三、注重数学实践活动的开展。
数学实践活动的开展,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十分有益的。教师要想培养学生实际的本领,必须带领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数学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长知识、长才干,学会识别、学会适应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数学学科的实践性很强,计算也具有很强的周密性,解决数学问题也需要严格的程序性。所以在数学学习中,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和布置课外练习时,应多提供让学生自己动手的实践活动。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可以发现学生的思维过程中的漏洞,进而给予准确的指导。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多安排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团结协作、相互配合、合作完成学习任务。要善于帮助别人,也要善于向别人学习,通过协作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思考问题、验证事实、解决矛盾等方面不断完善,实现数学知识体系的科学建构。
四、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应包括自主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探究和质疑的能力等。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预习的习惯,课前准备的习惯,主动发言的习惯,集中精力听课的习惯,认真阅读课本的习惯,认真审题和验算的习惯,课后复习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质疑问难的习惯,合理安排时间的习惯,勤于动手、团结协作的习惯,归纳总结反思的习惯等。在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上,学生本人是主体,家庭环境和学校氛围是影响因素,所以做好家校合作是关键,学生、家长、学校三方共同协作,保持交流探讨,才能助力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
实用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论文大全(20篇)篇十
教师素有"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之美誉。在对灵魂塑造的过程中,教师既要有比较广博的知识,更要有崇高的道德和崇高的精力境界。要有"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10月19日至20日,我有幸到鹿鸣山庄参加20xx年全国小学数学“以核心素养引领思维发展”名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
研讨会在主持人幽默风趣的介绍中拉开帷幕。上半场是由来自北京市的刘德武老师执教的《可能性》。刘老师课前师生互动,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愿意接受老师,亲近老师,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刘老师的课自然、朴实、亲切、睿智、深刻而又不失幽默。从生活当中的小游戏导入理解可能性的含义。从生活经验到数学知识自然的过渡,设计之巧妙;课堂当中注重思维的拓展,让学生大胆去猜想去验证;再到最后的回归游戏首尾呼应。教学思路非常明确,学生的学习进展感觉是水到渠成,自然需要。一节好的数学课,是教师人格魅力和智慧魅力的结晶、是个性魅力、艺术魅力和创新魅力的展示。而刘老师“跳出数学教数学”,“自然而不随便,规范而不死板”的课堂教学风格,让我感受颇深。
孙灵君老师的讲座让我感受到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是启发智慧,不是灌输知识,真正做到智慧教学,高效率学习。要全面关注,要站在知识系统的高度教学,严禁死教;教死;死学;学死;死管;管死的现象,最后要多思考工作的方法、规律、技巧等。
董文华老师执教的《用字母表示数》让我记忆犹新,知识的教学基本功,优雅的教态,温和的语气。简单的教具却呈现了一堂美仑美奂的课堂!她的课堂来源于生活却又回归生活,真正做到了用数学解决生活当中的实际问题。就像她说的“教学的灵感一般在课堂,一半在生活关注学科的整合,教育教学的跨界,让视野更开阔,让教学独具匠心。”
“数学王子”张齐华老师的语言幽默风趣,他打破常规设计的《图形的秘密》,课堂上学生真可谓脑洞大开,孩子们思考问题的角度可真是人见人智,张老师的语言超级幽默,与孩子们打成一片,整节课不像平常的数学课,孩子们的思维很开放,这足见老师强大的功底。
张齐华老师真正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能探索的不替代,能发现的不暗示,设计了更加开放的课堂,给予学生更多思考的时间和尝试的机会。同时,教师能够在课堂上随机应变地处理学生所提的问题,将静态的教学内容,设计成动态的过程,将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设计成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互动。因此,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每位执教者都很注重课前教师同学生的交流,让学生的身心愉悦,以饱满的'热情,亢奋的斗志投入新授学习这一点值得学习。在教学设计上每一位上课的老师都能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课堂充满着“数学味儿”,同时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在活动中,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其在自由、放松、活跃的学习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感知、探究,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这些专家们的课有一个共同的提点:语言风趣幽默、妙语迭出;教态从容大方,驾驭课堂能力极强;知识广博,指点有方,左右逢源,课堂散发着磁性和魅力;随机应变能力强,智慧火花随时闪现;课堂串联有度、衔接无缝,平凡中见新奇,能发人之所未发;课堂点点滴滴充盈着深邃的思考,洋溢着激情的火花,彰显着生活化的情趣与本真。但每一位专家的课又各美其美,各领风骚。
两天紧张又充实的观摩学习结束了,使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专家老师生动精彩的示范课,让我领略到了数学深邃的思想和文化,精彩的预设与生成,适当的点拨与启发,让在场的每一位听课教师无不称赞。几位专家老师都很注重学生想什么并鼓励他们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就经历了一个思考再思考,从不敢说到尝试说再到喜欢说的过程,也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学会了新知识,并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学生也只有通过自己的思考,形成自己的数学理解力时才能真正学好数学。
实用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论文大全(20篇)篇十一
近几年来,教师在塑造学生的人格时,必须要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课外阅读量、理解能力、字词句的使用等情况,可以通过学生的作文、周记、日记来了解,作文、周记、日记等是学生内心感情的反映,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一座隐形桥梁。老师要及时的关注学生情感发展,理解学生的思想,这样更加有利于提高语文课堂教育的目的性与实效性。这为塑造学生的人格提供了更加大的发展空间,为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建立了有效的“防线”。老师还可以通过作文写作教学,帮助学生克服扭曲的、错误的心理状态,从而完善自我人格。在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时,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超越自己,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而好学,充满自信,塑造勇于开拓创新的品格[1]。
2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自从语文教学新课程的标准发布出来以后,初中语文的教材就形成了人文性、多样化和时代性等现象,这种现象创造了新的课堂活力与生机。因此,教师要想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对学生人格的教育,就必须将这些存在的原因挖掘和整理出来。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不但要充分使用教材中原来的优良作品进行对学生人格的教育,还要把现实中的实际情况融入到语文这门学科中,对学生的精神世界进行熏陶。比如,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课文,就是要学生领会在人生道路上总有一些让人无法预料的困难与挫折,但是应该学会“走一步,再走一步”,再大的困难都会被解决;学习《散步》这篇课文,就是要学生领悟家庭中亲情的可贵,培养学生对亲人关爱的珍惜;学习《老王》《信客》这篇课文,就是要学生体验生活在最低层的普通人民的淳朴、善良和默默无闻的美好品质;学习《背影》这篇课文,就是要学生学会与父母相处,要记得尊重父母、孝敬父母,对他们时刻怀着感恩之心。教师可以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利用塑造的人格所具有独特的魅力,影响着学生在人格上的感染与精神上的启发。比如在《爸爸的花儿落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为指导学生体会父爱的深沉与了解孩子自己所应该承担的责任,可以设计了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代表对父亲进行告白。这不但让学生能够深切地领悟了父女之间的深情,也可以理解父母对我们进行严格教育的良苦用心。通过作品中的具体的形象与作者流露的真实情感来感染学生,这样的安排不但可以表现出语文教学课程的特点,也可以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塑造学生良好的品质,完善学生所具有的人格。
3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多种形式渗透对学生人格的教育因素。
现代化的教学方法是把有声的语言和无声的语言紧密的结合起来,为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提供具有感情色彩的义、音和形相结合的语言,让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信息传播的速度、质量和数量等都发生了变化。因为它主要是营造带有动感的课堂,让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生动直观等,给学生带来了看、听等更大的冲击与吸引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名著导读”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利用身边的资源。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读书再看电影,然后再进行讨论,最后写下自己的感受。通过阅读《西游记》,可以让学生知道如何面对生活中遇到的挫折与困难;通过阅读《鲁滨逊漂流记》,可以让学生了解鲁滨逊的性格和英雄本色;通过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可以让学生了解到主人公保尔柯察金身上所拥有着那个时代最好的精神品质,那就是为了理想而献身的精神和坚强奋斗的高贵品质。通过阅读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可以让学生明白真正的美和洗礼等。教师使用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不但可以让课堂充满生机,而且可以让学生感受生活、思考人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与人生观,进一步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
4结语。
总之,文学作品中包含着丰富人文知识,是教师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起点。教师不但要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挖掘出作品所具有的人文情感,而且还要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渗入到每节语文课中,使学生更加热爱语文、热爱学习和热爱国家等,为美好的明天而努力。
参考文献。
[1]邵红儿.初中语文课堂人文素养培育策略例探[j].学周刊:a,(10):82.
[2]刘羽健.谈初中语文教育与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j].中国校外教育,(20):105.
实用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论文大全(20篇)篇十二
近几年,用人单位对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呼声越来越高,但多数高职院校还没有系统地建立职业素养培养的内容、渠道和形式,有的高职院校构建了方案,但由于起步晚,进行的职业素养培养缺乏针对性和实践性。
当前多数高职院校未将职业素养贯穿于每门学科的教学中,仅将职业素养教育作为就业指导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多是由辅导员任课。专业课教师在教学中,很少涉及到职业素养方面的教育。团委、学工处和招生就业指导处,按照各自的特点组织一些活动,但尚处在一种自发、随意、盲目的状态,缺乏有效的融合。学生疲于参加大量的活动,以职业素养培养为主题的活动少,且参与面不广。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采取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但在校企合作中存在相互融合不够、协调不畅、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在学生顶岗实习的过程中,企业和学校对学生缺乏具体、有效、深入地沟通与指导,学校对企业文化的精髓还未吸收到职教文化之中来,与企业“无缝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处于起步阶段。
目前高职院校在职业素养培养方面投入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普遍不足。职业素养教育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缺少职业教育的理论背景、缺乏实训与实习的指导经验,缺乏对企业的了解,对各种职业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不能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变化。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后,常常会感到是“茫然”,不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大多数同学对于职业没有进行深入思考,缺乏参与职业素养培养的内在动力和积极性,缺乏进行自我培养与提高的方式与方法。
组建一支高水平的职业素养培养团队,推行全范围、全过程、全员参与的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模式。专职教师和辅导员承担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主要任务,行业专家、知名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企业的一线职工和学校的优秀毕业生可以作为职业素养培养队伍的补充。建立由教务处、招生就业指导处、学工处、各二级学生组成的实施体系。将分散在学校各层面的职业素养培养职能充分发挥出来,相互协调,互为补充,形成全范围、全过程、全员参与的职业素养培养体系。可以通过第一课堂教学、学生活动、校企合作、校企文化、实习实训、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社会调查、考证考级等途径,将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贯穿于学习期间的每个环节,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中来。向学生全面宣传职业素养的重要意义,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各项职业素养训练活动。通过课程学习和参与活动,树立诚实守信、团结合作、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吃苦耐劳、开拓进取的观念;在日常学习活动中培养自己积极的心态,树立职业形象;在实训实习过程中培养职业态度;在专业理论和实践课中培养职业技能;在社团活动中锻炼自身的团结合作、沟通交流、组织协调、解决问题、情感管理等能力,不断的'进行自我发展、自我提高和自我完善。借鉴德国“双元制”的成功经验。学生在单位实习的过程中,企业和学校同时是两个施教主体,共同承担着育人的职责,以企业培训为主,在培训职业技能的同时也要进行职业素养的培训,学校进行配合与服务。积极寻找职业素养培养与企业文化、行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的结合点,实现校企文化互动。将职业素养融入校园和企业文化活动之中,潜移默化地使学生的职业素养得到提升。
军训是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第一课,可以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时代的责任感,磨炼学生的意志,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加强组织纪律性,培养艰苦奋斗精神,有利于高职院校学生的团结、奋进,成为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塑造自己、完善自己的极好机会。在学生进校之初,就要唤起学生的职业意识,明确单位的用人要求,确立大学阶段的近期发展目标和适合个人发展的长期目标,使自己的大学生涯富有成效。自发的提升职业道德修养,树立职业意识,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提升职业技能。现在高职院校学生的自我意识较强,缺乏礼仪修养、宽容和感恩之心,见利忘义、不守信用等现象普遍存在。在高职院校学生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既能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又能教会学生为人处事。高职院校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需要经历深刻的体验和反思才能实现。课堂教学中,可以创设职业情景,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来了解企业的用人要求;可以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进行社会实践,深入企业进行社会调查,感受职场;可设置一系列新颖、刺激的学生素质拓展活动,激发潜能,增强自信,提升克服困难的勇气与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环境适应能力。知识是学来的,能力是练来的,素养是靠活动和教育的感动内化来的。开展有益于高职院校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活动,如技能竞赛、歌咏比赛、座谈会、经验交流会、文艺晚会、书法展览、社会调查、学习榜样的先进事迹、企业和行业的专家讲座等形式,使学生受校园文化的熏陶,增强责任感,塑造职业形象,内化职业素养。优秀的员工成就了优秀的企业,而优秀的理念则成就了优秀的员工。要想成为优秀的员工,首先要有优秀的工作理念和标准。学习和借鉴世界500强企业的优秀员工的标准,有助于高职院校学生提升职业素养。
将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贯穿于学生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始终,从高职院校管理的各环节入手,系统地进行职业素养培养,促进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
实用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论文大全(20篇)篇十三
数学是人类严格描述事物抽象结构和模式的普遍手段。它可以应用于现实世界中的任何问题。所有的数学对象本质上都是人为定义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数学属于形式科学,而不是自然科学。不同的数学家和哲学家对数学的确切范围和定义有一系列的看法。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小学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为:教小朋友们关于数的认识,四则运算,图形和长度的计算公式,单位转换一系列的知识,为初中和日常生活的计算打下良好的数学基础。
小学数学是通过教材,教小朋友们关于数的认识,四则运算,图形和长度的计算公式,单位转换一系列的知识,为初中和日常生活的计算打下良好的数学基础。荷兰教育家弗赖登诺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须扎根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
的确,现代数学要求我们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世界,用数学的语言来阐述世界。从小学生数学学习心理来看,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被动的吸收过程,而是一个以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重新建构的过程。
因此,做中学,玩中学,将抽象的数学关系转化为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例,将使儿童学得更主动。从我们的教育目标来看,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应用等综合能力。
1、数感 。
2、符号意识 。
3、空间观念 。
4、几何直观 利用图形描述分析问题。
5、数据分析观念 。
了解现实生活中许多问题应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做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涵着信息。
6、运算能力 。
7、推理能力。
8、模型思想 。
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建立和求解模型的过程包括:问题抽象,用数学符号建立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表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求出结果并讨论意义。这些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初步形成模型思想,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意识。
文昌小学方海平数学素养听起来好像很深奥、很生疏,其实它时时渗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如:商场打折信息、家庭投资理财问题等。小学生的数学素养包括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统计观念、数学应用意识五种数学意识,数学思维、数学理解、数学交流、解决问题四种数学能力以及数学价值观的发展。
下面我从以下三个方面和大家谈谈我对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肤浅认识:
什么是数学意识呢举一个例子,假如学生会计算48÷4,说明学生具有除法的知识与技能。学生会解有48个苹果,平均每人分4个苹果,可以分给多少人,说明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都不能说明学生具有数学意识。而在体育课上,48位学生在跳长绳,教师共准备了4根长绳,由此学生能想到48÷4这个算式,这就说明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意识了。
(一)理解数的意义与数的联系,培养数感。
培养小学生的数感是低学段教学的重点。其实学生入学前就已经知道了不少数,但那只是他们凭生活经验认识的数,对数他们只是有一种非常肤浅的表层认识,我们的任务就是让这些成人看起来非常抽象的数,在孩子的脑子中逐渐丰富起来,富有数的内涵。
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学习11~20各数的认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初步认识和数位个位、十位和计数单位一、十;理解同一数字在不同位置表示不同的数值。一上课我通过猜数游戏引出11这个数,然后要求学生把11根小棒摆在桌面上,让别人一眼就能看出是11根。当学生把11根分成10根和1根两部分后,接着让他们把10根捆在一起。这时告诉大家,和同学们一样,数也有自己的位置,并出示数位筒,认识个位和十位。1根小棒表示1个一应放在个位筒里,1捆小棒表示1个十应放在十位筒里。
另外,学生通过1个十和10个一的相互转化过程,体会数位计数单位概念的实际意义,建立数位和计数单位的概念。同时,数位筒的教学又在不知不觉中对后面份的概念的教学起到了非常微妙的作用,从份的概念来分析,把这10根小棒捆成1捆,就是把10根小棒看成1份。学完后我问学生当你看到20你想到了什么学生说:我穿20号的鞋子。20十位上是2,个位上是0。我有20支新铅笔。
20比11大多了。如果我们不给孩子说的自由,大概就没机会知道孩子心中的数有如此丰富的内涵了。
(二)经历符号化过程,培养符号意识。
学生在生活中能接触到很多像停车标志、奥运五环标志等用符号表示的情境,所以有一定的符号经验。我在教学用数对确定位置时,先通过呈现学生熟悉的教室里的座位这一具体场景,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描述物体位置的经验;通过交流,学生产生用一致的方式来表示位置的需求。
然后把具体的场景图逐步抽象成圆圈图、网络图这种平面图,并让经历用数对表示位置的过程。这样学生就经历了具体事物——个性化地符号表示——学会数学化表示的学习过程,体会到引入符号的必要性以及数学符号的简洁与实用,培养了学生的符号意识,发展空间观念。
(三)实践操作与数学思考相结合,培养空间观念。
教学时,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找准发展空间观念的支点。在学习方向与位置时,我把学生带到操场上,利用学生已有的太阳从东方升起的生活经验,先确定东方,再来认识其他三个方向。这样就把教学视野拓展到了生活空间,利用生活原型来有效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四)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培养统计观念。
统计观念的培养仅靠训练是难以形成的,必须让学生去亲身体验。如,上学期学校举办阳光女孩节,我班就开展了一次应多买些什么颜色的气球的调查。学生经历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数据,通过交流,作出决策的统计活动。在活动中学生体会到统计的必要性以及统计的作用。
现代公共媒体已经大量使用统计图来表示信息,能看懂生活中常见的统计图表是现代公民重要的数学素养。因此,进行统计教学时,应将学习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读懂统计图表、会分析图表中的数据并进行必要的推理上,而不是放在制作统计图表上。如,一位同学调查了自己班上的5位男同学,其中有4位同学喜欢打篮球,便得出结论他班80%的同学喜欢打篮球。我们就要引导学生对数据来源、数据处理的方法以及由此得到的结论进行合理的质疑,使学生对统计数据有较全面、正确的认识。
(五)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ml/元)220÷2=110(ml/元)可以知道,同样1元钱,可以多喝15ml牛奶,如果家庭人口比较多,当然选择大包装合算。什么是数学应用意识呢数学应用意识是应用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的心理倾向,主动尝试用数学知识、方法、策略、思想去思考和解决遇到的现实问题。看来我这位朋友就有很好的数学应用意识。在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这些数学问题,让他们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意义以及数学的应用价值,养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
(一)数形结合,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数是形的抽象,形是数的表现。数形结合能帮助学生生成正确的数学表象,促进学生的数学理解。
如:千克与克的认识属于概念教学,内容相对比较抽象,学生理解有一定困难。在学习千克的时候,我设计了一个找1千克的环节。我让学生一只手掂着1千克重的洗衣粉,另一只手掂一掂袋子里的东西,估一估哪袋东西也重1千克。人对物体质量的直观感知,除了掂一掂然后估一估之外,很重要的一种方式是根据具体实物的数量来进行简单推断。因此,在评价学生克与千克知识。
实用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论文大全(20篇)篇十四
教什么,如何教?这是教师教学的永恒课题。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师数学教学,首先要更新观念。培养并提升核心素养,不能依赖模仿、记忆,更需要理解、感悟,需要主动自觉,将“学生为本”的理念与教学实际有机结合。
1、整体把握数学课程。
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数学教学,整体理解数学课程是基础。高中数学课程是个有机整体,要整体理数学课程性质与理念,整体掌握数学课程目标,特别需要整体感悟数学核心素养,整体认识数学课程内容结构一主线一主题一关键概念、定理、模型、思想方法、应用,整体设计与实施教学。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不断感悟、理解抽象、推理、运算、直观的作用,得到新的`数学模型,改进思维品质,扩大应用范围,提升关键能力,改善思维品质。
2、主题(单元)教学。
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数学教学,要求教师能从一节节的教学中跳出来,以“主题(单元)”作为进行教学的基本教学思考对象。可以以“章”作为单元,如将“三角函数作为教学设计单元;也可以以数学中的重要主题为教学设计单元,如距离”或“几何度量关系距离、角度等;也可以以数学中通性通法为单元,如“模型与待定系数”等。这是深度学习的核心,也是深度学习的抓手,也是整体把握数学课程的抓手,可突出本质一一数学核心素养,有利于教学方式多样化,把“教"与“学"结合起来,进学生自主学习;有助于提高数学教师专业水平(数学、教育教学理论、实践),这是数学骨干教师的基本功,不是教教材,而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数学。
3、抓住数学本质。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反复强调:能把书读厚,又能吧书读薄,读薄就是抓住本质,抓住重点,抓住本质,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4、问题引领发现、提出可题与分析解问题。
在关于数学和数学教育的大讨论中,问及在数学和数学教育中什么最重要时,著名数学家p·harmous在一篇总结文章中强调可题是关键",数学概念、定理、模型和应用都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总结形成的。在数学课程目标中,特强调发展学生发现、提出回题与分析解问题的能力,在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中,这也是关注的重点。
5、创设合适情境。
创设合适情境是基于数学核心素养教学的另一关注点。首先要对“情境要”有个全面的认识,包括实际情境科学情境数学情境、历史情境。情境铎的基本原则是便于理解学习内容和要完成的任务,循序渐进,进而考虑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6、掌握学情,加强“会学“指导。
授之于鱼,不如受之以渔”是古训,这与学会学习的理念一致,“会学"比“学会重要。“会学数学"应包括:读理解、质疑提问、理总结、表达交流。以“数学迥读理解”为例,需要清楚数学语言由数学自然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组成,它的特点是准确、清晰、简洁,数学阅读就要会读“数学普通话”“符号”“图形(表格)"。而数学符号、图形又是一个系统,彼此联系,学生不能很快习惯,需要指导,不能太急。数学教师强周“学法指,是个很好的经验,需要坚持、总结、提升。
实用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论文大全(20篇)篇十五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结合我的教与教学经验,我主要从以下几点谈谈我的体会。
要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树立法治观念。现实中一些学生由于不懂法,不能明辨是非,做事没有原则,不会用法律约束自己的行为,结果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很有必要对学生加强法律方面的学习,多宣传守法的重要性,采取丰富多彩的形式进行法制教育,让学生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维护法律的权威,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在国际化的世界,学生需要了解自己国家的文化,同时真正理解和接纳来自不同国家的文化,而不是盲目模仿或任意跟随一种文化,才是真正的国际化与世界观。因此,课堂上教师们强调在传授学生中国文化和传统的同时,要培养他们的全球视野。通过思品课堂上学生理解和热爱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尊重和包容其他民族的文化。既要反对故步自封、自高自大,又要反对崇洋媚外。要善于学习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为我所用,创新民族文化。学生要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浪潮,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创新型的人才,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学会学习比学会知识更重要”,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当前我们广大教师的艰巨任务。随着学生获取信息来源的多样化,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要用多元智能的理论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帮助学生获取鉴别利用各种信息,解决各种问题,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充分、和谐的发展。要想叫学生乐学善学,老师首先要做一个好学的人,自己养成好学的习惯。以身作则,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好学兴趣,产生了好学的激情,催发了学生好学的嫩芽,使学生逐渐从模仿老师到自觉需要好学的精神状态。要想叫学生勤于反思。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创设自学的“气氛”,让学生的_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主渠道。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质疑问难。当然,教师要善于灵活地向学生提出探索性问题。
健康的生命是我们享受其他一切权利的基础和前提,健康的心理对一个人的成才、发展关系重大。我们要教育学生永不放弃生的希望,无论何时何地,无论遇到多大的挫折,都不应放弃生的希望。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善于调控情绪,自尊自爱,将心比心的良好心理品质。
实用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论文大全(20篇)篇十六
新课程突出数学学习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推崇“数学应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大众化数学’的理想”。因此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通过近期的学习和实践,我对课标的理解更加深入了,真正懂得了进行新课改的必要性和急迫性。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会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上好每节课,促进数学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空间。
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式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确立。课改实践告诉我们,没有坚定的新课程理念,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是不可能的。
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
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数学能力。
2.我还将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的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数学教学。
3.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的基础上,从本班本校本地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基本技能、知识的掌握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数学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知识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数学基础;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整体提高。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所以老师应尽可能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把“主宰”权还给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学以致用,而不是单纯地为了考试,为了升学,因此,作为教师确实有必要转变一下自己的角色地位,顺应新课标的要求,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
这样一来,学生有了较自由的学习空间,有了与老师平等对话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大胆,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地表现自我。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充分挖掘,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正如课标指出的: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实用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论文大全(20篇)篇十七
今年,我校推出“三步六环节”的教学模式。三步即: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六环节即: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分组讨论,解决问题;深入思考,合作探究;拓展延伸,课堂训练;归纳要点,交流收获。这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差别极大。我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以及“三步六环节”教学模式的应用和教师技能大赛中各位教师的先进经验,谈谈我在高年级数学教学中的拙见。
一、自学找疑,相互交流。
这一步要求学生根据老师出示的教学目的进行学习,这一环节在整个教学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学生的自学,学生对接受知识就是盲目的,学生在听老师讲课时就分不清重点和难点,没有主次,也就没有针对性,就会陷入原来传统的教学模式之中,很难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通过自学,分析研究,可以使学生熟悉教材,发现疑难,对自学时没有弄清弄懂的问题,特别是对概念、定义、公式和列式有哪些不理解或理解不透的问题与同桌间相互讨论,问题就会在交流中得以解决或略于理解,问题再待老师讲解时就可以得到解决。这样做的好处是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不过学生自学时,一定要要求学生扎扎实实的自学,不可应付差事走过场。这一过程大约要15分钟左右。
二、根据自学,讲解归纳。
这一步要求老师要根据学生自学时提出的问题和交流的情况,逐个讲解,全面指导。
总结。
深入理解把所讲解的内容进行梳理对难度较大的内容要作详细精辟的讲解。如:我在讲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时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并在多媒体上展示出来后学生马上得出:一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平行四边形面积等于底乘以高所以三角形面积等于底乘以高除以二这一过程大约要10分钟左右。
三、
当堂训练,检查练习。
这是检查教学效果,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关键。通过学生练习,可以弄清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对出现的问题可以在多媒体上展示,让同学们都认识到这一错误,并对犯错误的学生加以指导给予信心上的鼓励。最后布置适量的作业让学生练习,因为只有在学生做作业时,才能更加引起学生的思考,才能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积极活跃。所以,学生练习是非常重要的,这是知识得以巩固的主要途径。这一过程大约要15分钟左右。
另外,课后布置适当的作业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知识的巩固必须要靠练习,但必须具备典型性。老师对作业的评价也相当重要。特别是对于急需鼓励的困难学生,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获得表扬,奖励次数越多,其行为活动的再发性就越高。
总之,教学要根据当地的学生及周围的环境视情况而灵活地应用,不能生搬硬套别人的教学模式,但必须吃透教材,扎实备课,因为不同的教材,学生说的内容就不同,说什么?怎么说?在备课的时候,把这方面的内容也要备好,教师就能在课堂训练学生了,深入浅出地指导解答,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课堂上要充分显示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地位,彼此交流,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成共识、共进,实现教学的共同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本着新的课程理念,用心专研教材,总能找到适合本班实际的教学方法。
实用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论文大全(20篇)篇十八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要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空间知觉能力是小学生空间观念发展的起点,培养空间观念的起点是培养学生的空间知觉能力。
何为空间知觉?空间知觉指人脑对物体形状、大小、相对平面位置及空间特性的感知。
下面,笔者从低年级数学教学的角度出发,谈一谈培养儿童空间知觉能力的一点拙见。
一、依托生活经验,建立空间知觉。
数学来源于生活,学生的空间知识最初来自他们接触到的现实原型,这是他们理解和发展空间知觉的宝贵资源。事实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就更容易理解和接纳新知识。
1、提供生活素材,积累空间知觉经验。在“图形与几何”的第一堂课《认识立体图形》的教学中,课前准备大量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如纸盒、魔方、皮球、篮球、圆柱形饮料罐等,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或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数学来自生活,从生活经验出发,能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空间知觉能力。
2、创设生活情境,建立空间知觉表象。创设情境不是为情境而情境,在一些可以图形与几何知识的学习中,适当创设生活情境,有利于低年级学生建立空间知觉表象。如在教学《长方形与正方形》时,可以创设逛图形世界的情境,用学生逛超市的方式来逐渐认识几何形体,在比较区别中正确把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形体特点。
二、通过手眼协调,深化空间知觉。
儿童的知觉能力是视觉、触觉、运动觉协调发展的,在空间知觉的培养过程中,1、注重动手操作,实践中深化空间知觉。在课堂教学中,提供能让学生动手操作的学具和环节,在实践操作中深化学生空间知觉。教学《认识立体图形》时,让学生充分感受立体图形,看一看、摸一摸、滚一滚、搭一搭、玩一玩,在大量的实物操作经验中建立对立体图形的感知:长方体和正方体看起来方方的,球看起来圆圆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摸起来平平的,球摸起来弯弯的,圆柱既有平平的面,也有弯弯的面;平平的面容易搭起来,弯弯的面不容易搭起来;球能任意滚动,圆柱弯弯的面能沿相对的方向滚动。
2、利用数学游戏,玩耍中深化空间知觉。通过简单的数学游戏,在手眼协调运动的过程中深化学生空间知觉。数学游戏分为课堂游戏和课外游戏。课堂上利用3—5分钟,设计“图形找朋友”——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互相找朋友;“图形想象”——根据老师描述,在脑海中想象线条的运动形成的图形。课外有意识地布置一些亲子游戏家庭作业,如共玩七巧板、完成图形画等作业,在课堂外增强学生空间知觉的认知,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继续空间知觉的培养。
作为学生数学学习的正式起步阶段,低年级的数学教学是学生获得良好数学学习的开始,也是不同学生在数学上获得不同成长的开端,这一阶段学生学习的良好体验将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这一阶段学生空间知觉能力的培养,是学生以后空间想象能力、空间思维能力的起点,是培养学生空间挂念的必经之路。
实用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论文大全(20篇)篇十九
“空间观念主要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依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等。”新课标明确描述了“空间观念”的实质和内容。小学低年级对几何图形的认识都基本属于具象到抽象的初级阶段,在小学阶段的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将抽象几何变成直观几何,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要不断加强学生对空间观念的形成和发展,积极引导学生用数学思考的方法去观察和描述客观世界事物,让学生逐步建立空间观念的感知,培养空间意识,逐渐认识空间观念的特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好地认识和了解世界是十分重要的。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因为“玩”,低年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从小就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物体,如他们最喜欢的积木和各种球,以及生活中接触到的各种形状的物具,脑海中已经初步建立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形象;这些直观感知是低年级学习的基础。因此,学生对于图形的认识是从立体图形开始的。这样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教学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教“东南西北”时,可以让学生在早晨观察太阳从东边升起的情境,观察学生熟悉的校园的坐落朝向,自己家居住房屋的朝向等。以学生熟悉的环境,为学生认识方向与位置提供了认知的背景。
低年级学生思维水平较低,动手操作是低年级学生直接获取经验知识的最好的途径,它可以启发学生积极参与思考,激发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与探索欲望。学生的动手操作过程其实是学生手、眼、脑等多种器官协同合作的过程。它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因此,在认识立体图形的时候,必须让学生自备实物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通过看、摸、说、画、比等方法了解各种立体图形的形状及性质。在认识平面图形时,必须让学生自备实物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锥体、沙、印泥或橡皮泥等实物,让学生先把实物的某个面画在纸上、印在沙上或纸上,然后指导他们认识这就是平面图形,再认识各自的形状及性质,在此基础上,可引导学生用手折一折、剪一剪等方法得到平面图形。有了亲身感受,对以后的观察物体和动手操作奠定基础。“说一说”很重要,把具体的物体通过语言的精确描述,对物体的空间进行脑海中的再现,实现初步抽象的过程。也是对小学阶段简单图形和物体进行归纳定义的过程,成功实现几何与生活原形的剥离,为逐步进行高级的抽象空间思维奠定基础。
观察联想是小学生获得空间观念的主要途径。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全面、有序、细致的进行观察,同时注意多给学生创设联想的情景。例如:在学习了基本图形后,让学生利用这些图形拼摆出喜欢的物品或图形;画一幅美丽的图画;动手折一折,剪一剪。由一种图形变成另一种图形,可以把长方形变成正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把长方形剪去一个角可以变成怎样的图形?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培养创造力。很多教师可能觉得这是美术课的事情,你不觉得数学课来做更加专业么?学习了长、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后,让学生为学校设计一个花坛,并计算出各种花草的面积;学习了圆的周长后,让学生设计一个水桶盖等,工程师就是从这里起步的。
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发展只有紧密的联系生活实际,强化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才能进一步的得到巩固和提高。因此在教学“空间与图形”的内容时,要结合教学内容将学生的视野拓展到生活中去,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例如:学习完《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给手绢围花边,给花坛围篱笆等等。
在小学数学中,概念、法则等即是重点又是难点,这些知识具有一定抽象性。如果教学中用静止的观点组织教学,容易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产生片面性,给以后的继续学习造成一定的障碍,运动变化的东西,新鲜有趣的事物容易引起小学生的注意。根据这一特点,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动”的特长,有效地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效果。例如:学习“角的认识”显示屏上先出一个会闪烁的亮点,然后用不一样的颜色让边延长,延长的过程用非常慢的速度放给学生看,让学生明确看到边无论是延长还是缩短,角张开的大小都没有发生变化这一现象。通过动态演示,学生很轻松地理解了这一知识难点。由于多媒体教学具有色彩丰富,能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繁为简,化抽象为直观,不受时间、客观和微观的限制等特点,多媒体教学手段包罗了传统教学手段的所有优点,同时又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能大大增强教学效果,深化学生的空间观念。
总之,低年级段学生空间感知和观念的培养和形成,是新课标中很重要的目标,教师要从数学的角度以专业的技术,合理开发学生的空间感知和培养空间观念,切忌生硬与死记有关空间的知识,还学生一个符合客观认识规律的成长课堂空间。
实用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论文大全(20篇)篇二十
:数学核心素养是近年来提出的一个新的词汇,但同时,也是最能够体现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词汇。通过数学素养的培养,可以让学生明白自己学习数学的目的,掌握数学思想、数学意识、数学人文,让数学不再成为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而真正成为学生感兴趣的一门科学。笔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对相应的内容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够抛砖引玉,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教学是我国教育教学体系中非常关键的一个部分,对于提升学生逻辑能力和思考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很关键的,能够帮助学生储备数学知识,理解数学理念,提高数学能力,获得数学快乐。本文着眼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并给出了一定的建议,希望能够对小学数学的教学有所帮助。
数学核心素养是近年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出的一个新的理念,也是比较先进的一种培养模式,目前,不管从国内还是从国际,都无法有一个非常具体的解释,这就说明,数学核心素养所包含的东西是非常多的,并不能用一句两句话说明白,但是从整体上来说,数学核心素养是数学知识和基本能力的结合,也是数学方法和逻辑思维的结合,同时,也是数学思想和灵活运用的结合。所以说,数学核心素养包含了数学教学中近乎所有的内容,在小学数学教学当中是很重要的。我国长期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填鸭式的模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使得数学课堂变得枯燥乏味,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变得越来越重要,我国也逐渐摆脱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学”与“用”充分的结合了起来,这是最为主要的一个理念。
例如,我们在讲解四则运算的.时候,不能继续使用题海战术了,可以将生活中的例子结合进来,因为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只有将应用层面上的东西结合进来,才能真正起到教学效果。像我们可以举一个买水果的例子,小明到超市买水果,苹果3元/斤,葡萄5元/斤,桃子4元/斤,荔枝6元/斤,小明一共买了4斤苹果,2斤葡萄,3斤桃子和2斤荔枝,那么,小明需要给收银员多少钱?小明给了收银员100元,则收银员需要找给小明多少钱?第一问:3x4+5x2+4x3+6x2=46元,第二问100-46=54元。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题,每个学生在生活中也确实可以应用到这方面的知识,通过这种方法,就将“学”与“用”充分的结合起来了,真正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对于他们能力的提高是很有帮助的。
在数学核心素养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数学思想的培养,包括数形结合的思想,等价转化思想,直观数学思想等等,数形结合思想数学教学当中最为常用的思想之一,也是帮助学生更好学习数学的重要媒介。从狭义上来说,数学本身就是一门以数字、字母和图形组成的学科,解题的过程中,数字离不开图形,图形离不开数字,所以,在教学过程当中,我们要将数字和图形充分的结合到一起,从而让学生理解更加深刻。等价转化思想,除了数形结合思想之外,等价转化思想也是我们最为常用的方法,等价转化思想,顾名思义,就是为了解决同一问题的两种不同的方法,将复杂的情况转化为了简单的情况,这样,就可以将问题更好的解答。在数学的教学当中,有很多问题比较难以理解,解答起来比较困难,但是,我们可以将题目的内容做一等价的转化,这样,就能使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第三,是直观数学思想。所谓直观,就是让学生的思想能够直接的接触题目,给予他们真正的想象空间和思考时间,教师要解答学生提出的具有针对性的问题,无论在解题方法和解题策略上面都要需要巧妙的答疑解惑,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数学思想。例如,学习三角形、四边形变化相关内容的时候,教师要尊重学生自己的想法,可以在学生的学习思维基础上不断的引导和启发,对比出图像的不同之处。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对学生直观思维的培养有推助作用。
教师和学生要重视活动经验的积累,培养数学核心素养。首要的一点就是要创设有效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和操作当中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例如,在圆形周长的测量时,如果我们一开始不知道计算公式,要测量圆形的周长难度是非常大的,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进行测量呢?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创设一个情景,引导学生进入思考的模式,教师拿出一个圆形的模型,在拿一根绳子和直尺,要求学生利用后两项工具来测量圆形模型的周长。当学生进入这个情景之后,他们拿着手中的工具,大脑进入高速运转的状态,结合自己以往学到的知识来尝试动手解决这个问题。
一段时间之后,一些学生逐步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们用绳子绕了圆形模型一圈,并在重合点做好标记,之后,将绳子展开,用直尺测量重合点之间的距离,这个距离就是圆形的周长。这种方法用数学思想来解释就是等价转化的思想,而数学思想的锻炼本身就是数学核心素养培养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所以说,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利用动手实践和操作,结合自己的思考和逻辑来解决数学问题,这样,就积累了他们的数学活动经验,并且锻炼的他们的数学核心素养,是一种非常好的数学教学模式。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合理的问题情景,帮助学生锻炼动手能力,培养核心素养。数学核心素养是小学数学教学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教师要将学与用充分的结合起来,并让学生灵活的运用数学思想,帮助学生提高数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