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好的教学计划可以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知识。教学计划范文的分享有助于教师提高对教材的理解和运用,提升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优质如何写五年级植树问题教学设计(案例16篇)篇一
教学。
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1.运用转化的方法,使学生理解在一条首尾封闭的曲线上植树所需棵数与间隔数“一一对应”的数学模型。
2.进一步培养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以及抽取数学模型的能力。
难点:培养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
两端都不栽时,棵数比间隔数少1;
一端栽一端不栽时,棵数和间隔数相等。
师:在解决复杂问题时,我们是怎么做的?生:可以先给出一个猜测,要判断这个猜测对不对,可以从简单的事例中发现规律,再应用找到的规律来解决原来的问题。
师:同学们对已学知识掌握得很好!今天这节课,我们要一起来研究植树问题中的另一种情况。
二、探究新知1.课件出示教材。
第1。
08页例3。
师:这道题与前面学习的植树问题相比,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生:不同之处在于前面学习的是在线段上植树的问题,这道题是在一个圆形周围植树。(教师追问:线段是怎样的?圆形又是怎样的?)线段是直的,圆形是一条曲线。(教师追问:圆形是一条什么样的曲线?)逐步引导得出:图形是一条首尾相接的封闭曲线。
生:相同之处都是已知长度和间隔距离。
2.师:你能联系已经学过的知识,自主解决“一共要栽多少棵树”这个问题吗?学生独立思考,讨论汇报。
师:大家想到了用什么方法来解决问题?(画图。)120m的长度太长了,怎么办?(先用简单的数据试一试。)生:以周长为40m的圆为例,通过画图得知,能栽4棵树。
师:如果把圆拉直成线段,你能发现什么?生:相当于在线段上植树的问题中“一端栽一端不栽”的情况。
师:利用发现的规律,你能解决例3的问题吗?生:120÷10=12(棵)。
3.师:谁能完整地概括一下刚才的发现?
总结。
:在一条首尾相接的封闭曲线上植树,所需棵数与间隔数“一一对应”,相当于在线段上植树问题中的“一端栽一端不栽”的情况。
三、
巩固练习1.教材第108页“做一做”。
师:你能利用题目中的数据编出一道在线段上植树(一端栽一端不栽)的问题吗?学生练习,交流汇报。
2.一条项链长60cm,每隔5cm有一颗水晶。这条项链上共有多少颗水晶?师:这题与我们学习的植树问题的知识有关联吗?属于哪一种情况?(在一条首尾相接的封闭曲线上植树。)你能说说在这道题中谁与谁“一一对应”吗?(水晶的颗数与间隔数。)60÷5=12(颗)答:这条项链上共有12颗水晶。
四、课堂小结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跟大家交流一下。
根据学生的回答,强调:在一条首尾相接的封闭曲线上植树,所需棵数和间隔数“一一对应”,相当于在线段上植树的问题中“一端栽一端不栽”的情况。
教学反思学生已经有了“在线段上植树”的学习经验,在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比较相同点和不同点之后,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在概括归纳的环节,注重模型的对比和沟通,通过两种不同的方式,自然地得出在一条首尾相接的曲线上植树所需棵数与间隔数“一一对应”的结论,相当于在线段上植树中“一端栽一端不栽”的情况。
优质如何写五年级植树问题教学设计(案例16篇)篇二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七单元数学广角植树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使他们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在理解间隔数与棵数之间规律的基础上解决简单的植树问题。
过程目标:
1、使学生经历感知、理解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并应用规律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2、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
情感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
2、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理解“植树问题(两端要种)”的特征,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间距数+1=棵数,棵数-1=间距数
教学过程:
1、教学“间隔”的含义
师:每位同学都有一双灵巧的手,他不但会写字、画画、干活,在他里面还藏着有趣的数学知识,你想了解他吗?请举起你的右手。(五指伸直、并拢、张开)
2、举例生活中的“间隔”
师:生活中的“间隔”到处可见,你能举几个例子吗?(两棵树之间、两个同学之间、钟声…)
3、理解间隔数,引入课题。
在一条路上植树,每两棵树之间相等的段数叫间隔数(课件演示),每个间隔的长叫间距,研究间隔数和棵数之间关系的问题,我们统称为植树问题,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植树问题。(板书课题)
1、出示招聘启事
在操场边,有一条20米长的小路。学校计划在小路一边种树,要求每隔5米栽一棵。特聘请校园设计师数名,要求设计植树方案一份,择优录取。
2、出示例题,理解题意:
师:(课件出示例题。)
(课件解释关键词语,加深学生理解)
师:你认为要求一共植树多少棵,关键是知道什么?(间隔数)那么间隔数和棵数之间是什么关系?下面我们就来研究。
3、出示合作要求。
(1)教师讲解小组合作要求。
(2)学生4人小组开始合作学习,利用学具设计出植树方案。(可
以用不同的形式表达)
(3)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小组合作。
(4)小组作品展示,及小组评价。教师及时点评学生的设计方案,并及时鼓励学生。
(5)引导学生总结出在实际生活中的植树情况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两端都栽,第二种:只栽一端,第三种:两端都不栽。
4、以小组为单位探究棵数与间隔数间的关系:
(1)数一数:数出棵数和间隔数。
(2)比一比:比较出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规律。
两端都要栽时,植树的棵数比间隔数多1(棵数=间隔数+1)。
只栽一端时,植树的棵数与间隔数相同(棵数=间隔数)。
两端都不栽时,植树的棵数比间隔数少1(棵数=间隔数-1)。
1、公共汽车行驶路线全长12千米,相邻两站的距离是1千米。一共有几个车站?
2、广场上的大钟5时敲响5下,8秒敲完。12时敲12下,需要多长时间敲完?
优质如何写五年级植树问题教学设计(案例16篇)篇三
1、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植树问题模型的过程,运用“一一对应思想”掌握种树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2、通过观察、比较、概括等数学活动,理解植树问题、排队问题等实际问题都有着相同的数学结构,渗透“化归思想”,能够运用总结出的思想、方法灵活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思维能力。
3、感悟建构数学模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
:理解植树问题、排队问题等实际问题都有着相同的数学结构,能够应用总结出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1、猜。
s:每棵树之间的距离是几米?是不是两端都种?(随即揭示植树三种情况)。
s:可以种5棵,4棵,3棵。
2、画。
t:能不能把你的想法用简单的示意图画一画呢?请同学们拿出老师课前发的练习纸,把你的想法画在练习纸上。开始吧!
s独立画图,教师巡视指导。
t:画好了的请举手。我们找同学说说你是怎样画的。
顺学而导,学生交流时教师只需提醒学生检验是不是每隔5米种一棵?总长是不是20米?当学生交流种4棵的想法时,教师可让学生说说有不同的种法吗?交流这两种种法的不同。(同样种4棵树,想法一样吗?)。
3、找规律。
s:他们都是把20米的路平均分成了4段。(4段也可以说是4个间隔)。
t:你的这个发现特别有价值,谁再对照图说怎么都分成4段了呢?
t:怎么求这个段数,能用式子表示一下吗?
s:20÷5=4(个)(能解释一下吗?每隔5米种一棵,20米里面有几个5米就可以分成几段)。
t:我们解答这样的问题,首先要知道这条路被分成几段,我们来观察一下,这三种情况棵数和间隔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同桌之间先交流一下。
s:汇报t强调在哪种情况下······(课件演示,结合学生回答随机演示多1和少1的原因)。
4、列算式。
t:能不能根据我们刚才发现的规律把植树的棵数用算式表示出来呢?
s:独立列算式汇报说理由。
t:每间隔5米种一棵,刚才这三种情况都出来了。如果是每隔2米种一棵,能种几棵?有几种种法呢?列出算式。
5、解决问题。
t:老师这里有几个生活中的问题,看你们能不能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呢?
3、5路公共汽车站行驶路线全长12千米,相邻两站的距离是1千米。一共有几个车站?)。
s列式解答全班交流。
6、拓展延伸。
t:生活当中有没有类似植树问题的现象?或者是用植树问题这样思考方式思考的?
s:剪绳子,锯木头,摆花。
t:老师这里就有这样一个问题,请看——一根木头长10米,要把它平均分成5段。每锯下一端需要8分钟,锯完一共要花多少分钟?(有时间就解答,时间到就留作作业。)。
7、总结。
t:这节课学得怎么样?
优质如何写五年级植树问题教学设计(案例16篇)篇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性: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能理解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规律。
3.能够借助图形,利用规律来解决简单植树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2.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践活动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和交流中探索并发现间隔数与棵数的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动手种树,初步感知。
1、创设情景。
2、理解题意。
[出示要求]:在操场边上,有一条20米长的小路,学校计划在小路的一边种树,请按照每隔5米种一棵的要求,设计一份植树方案,并说明你的设计理由。
师:从这份要求上,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20米长的小路,一边,每隔5米种一棵)。
3、设计方案,动手种树。
师:了解了信息,请同学们设计一份植树方案。你可以用这条线段来代表20米长的小路,其中每一小段的长度是1厘米,我们用它来表示1米长的小路,请你用自己喜欢的图案或图形来表示小树苗,把你设计的方案画一画。比一比,谁画得快种得好,老师就聘请他作学校的环境设计师。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4、反馈交流。
师:根据你的方案,需要种几棵树?
师:同学们真会动脑筋,设计出了这么多的方案。那他们的方案分别是怎样的呢?
请设计师们给大家作一下介绍。
师:他的设计符合要求吗?
师:这位同学是按照每隔5米种一棵的要求来设计的,我们把这个距离叫做间隔距离,在这份设计方案中,有几个间隔距离呢?我们一起来数一数。有4个这样的间隔距离。像这样间隔距离的个数我们又把它叫做间隔数。
师:接下来我们来看看种4棵树的设计方案是怎样的?
生答。
师:最后我们来看看种3棵树的设计方案又是怎样的呢?
生答。
师:就一个要求,同学们就设计出了三种不同的植树方案,真是太能干了!
看来你们都有成为环境设计师的资格。李老师会把你们的方案上交到学校的。
师:第一种方案,在路的头尾都种了一棵树,我们就把它叫做是“两端都种”的植树方案,第二种方案,只种头不种尾或者只种尾不种头,我们就把它叫做是“只种一端”的植树方案,第三种植树方案头尾都不种树,我们就把它叫做是“两端不种”的植树方案。(板书:两端都栽只栽一端两端不栽)。
二、合作探究,总结方法。
1、总结规律。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在这三种植树方案中,它们的间隔数和树的棵数之间分别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同桌同学先讨论讨论,然后完成这张表格。
植树方案间隔数(个)棵数(棵)间隔数与棵数的关系。
学生反馈交流,师生共同完成表格。
师小结:刚才我们通过每隔5米种一棵树的要求,发现了植树的三种方案,并知道了每种方案中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接下来我们重点来研究“两端都种”的植树问题。
(学生活动后反馈交流)。
师小结。
2、运用规律。
三、开放练习,应用方法。
(1)学生独立解答。
(2)全班交流结果。
2、师:如果两侧都要种,一共需要多少棵樟树苗?(把第1题中的“一侧”改为“两侧”?)。
(1)学生独立解答。
(2)集体反馈。
(1)学生独立解答。
(2)集体反馈。
师小结。
(1)学生独立解答。
(2)集体反馈。
师:看来,应用植树问题的规律,不仅仅能解决植树的问题,生活中很多类似的现象也能用植树问题的规律来解决。
6、书本p122练习二十第4题。
四、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主板书)(副板书)。
间隔距离间隔数棵数。
两端要栽:间隔数+1=棵数1米20个21棵。
只栽一端:间隔数=棵数2米10个11棵。
两端不栽:间隔数-1=棵数4米5个6棵。
10米2个3棵。
优质如何写五年级植树问题教学设计(案例16篇)篇五
“植树问题”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它通常是指沿着一定的路线植树,这条路线的总长度被平均分成若干个间隔,由于路线的不同以及植树要求不同,路线被分成的间隔数和植树的棵数之间的关系就不同。本节课就是要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一些思想方法,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来发现现实生活中它们的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规律解决植树中的相关问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植树问题”的基本解题方法,并能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存在的与“植树”有关的问题。
2.掌握“植树问题”中三种情况:两端都要种,两端都不种,只种一端的解题方法。
掌握“植树问题”中三种情况:两端都要种,两端都不种,只种一端的解题方法。
绳子、挂图、泡沫、小树、题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小游戏:
点名学生动手操作,给绳子打3个结并观察:给绳子打3个结,会把绳子分成几个间隔?(有三种情况:4个、3个、2个)(解释“间隔”的意思)。
通过刚才的游戏,你得出了什么结论?(强调结数和间隔数的三种关系)。
2.导入新课: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和间隔有关的植树问题(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二.新课探究:
2.分组动手操作(分八小组,每组6人),在泡沫上“植树”,
要求:
(1)计算一共需要准备多少棵树苗。
(2)思考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
3.汇报结果:
(1)两端都种:50÷5+1=11(棵)结论:棵数=间隔数+1。
(2)只种一端:50÷5=10(棵)结论:棵数=间隔数。
(3)两端都不种:50÷5-1=9(棵)结论:棵数=间隔数-1。
4、总结(学生汇报教师书写):
(1)两端都种:棵数=间隔数+1。
(2)只种一端:棵数=间隔数。
(3)两端都不种:棵数=间隔数-1。
三、课堂练习。
1、做一做:
2、数学竞技场:分组竞赛,每组派代表选题,解答对得相应的分值,解答错则机会让给其他表现好的小组,总分最高的小组获胜。
(1)挂灯笼(20分):要在长90米的教学楼上每隔5米挂一个灯笼,需要准备多少个灯笼?(两端都不挂)。
(2)插彩旗(20分):学校要在长12米的国旗台前每隔2米插一面彩旗,一共需要多少面彩旗?(两端都插)。
(6)街道上(50分):在一条全长2000米的街道两旁每隔50米安装一盏路灯,一共需要几盏灯?(两端都安装)。
四、全课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还有什么疑问?(植树问题的三种情况)。
两端都种:棵数=间隔数+1。
只种一端:棵数=间隔数。
两端都不种:棵数=间隔数-1。
例题:寰岛小学决定美化校园,要在长50米的塑胶跑道的。
一侧每隔5米植一棵树,一共需要准备多少棵树苗?
两端都种:50÷5+1=11(棵)。
只种一端:50÷5=10(棵)。
两端都不种:50÷5-1=9(棵)。
(1)挂灯笼:要在长90米的教学楼上每隔5米挂一个灯笼,需要准备多少个灯笼?(两端都不挂)。
(2)插彩旗:学校要在长12米的国旗台前每隔2米插一面彩旗,一共需要多少面彩旗?(两端都插)。
(6)街道上:在一条全长2000米的街道两旁每隔50米安装一盏路灯,一共需要几盏灯?(两端都安装)。
本节课旨在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发现数学规律,建立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理解“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从而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合作学习的精神,最终掌握植树相关问题的解决办法。总的来说,本节课学生参与面广,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课堂效率也高,较好地展示了动手操作、合作学习的优势,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点:
一、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探究规律:
本节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手中的学具设计不同的植树方案,有利于学生发挥小组交流合作的优势,学生在相互的表达和倾听中促使思路的清晰化,促进知识结构的形成,提高了学生的思维水平,完善了学生的认知结构。
二、练习的设计独特、新颖、有梯度:
本节课的教学我既注重教学过程,也注重教学效果。在练习环节中,我设计了有梯度的练习,体现了分参次教学。同时我还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植树相关问题,有效实现了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的目的。由于练习的解答采取竞赛的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优化了课堂教学效果,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数学竞技场的练习题学生大约能够做5道题,其余的题可留到第二课时再完成。)。
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及教师的主导作用:
本节课,我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模拟植树)------交流讨论(植树方案)------得出结论(三种植树问题的解决方法)-----应用结论(解决生活中植树的相关问题),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只是做了适时的点拨。
优质如何写五年级植树问题教学设计(案例16篇)篇六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使他们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在理解间隔数与棵数之间规律的基础上解决简单的植树问题。
过程目标:
1、使学生经历感知、理解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并应用规律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2、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
情感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
2、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理解“植树问题(两端要种)”的特征,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间距数+1=棵数,棵数-1=间距数。
教学过程:
一、设计情景、引入课题。
1、教学“间隔”的含义。
师:每位同学都有一双灵巧的手,他不但会写字、画画、干活,在他里面还藏着有趣的数学知识,你想了解他吗?请举起你的右手。(五指伸直、并拢、张开)。
2、举例生活中的“间隔”
师:生活中的“间隔”到处可见,你能举几个例子吗?(两棵树之间、两个同学之间、钟声…)。
3、理解间隔数,引入课题。
在一条路上植树,每两棵树之间相等的段数叫间隔数(课件演示),每个间隔的长叫间距,研究间隔数和棵数之间关系的问题,我们统称为植树问题,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植树问题。(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探究规律。
1、出示招聘启事。
在操场边,有一条20米长的小路。学校计划在小路一边种树,要求每隔5米栽一棵。特聘请校园设计师数名,要求设计植树方案一份,择优录取。
2、出示例题,理解题意:
师:(课件出示例题。)。
(课件解释关键词语,加深学生理解)。
师:你认为要求一共植树多少棵,关键是知道什么?(间隔数)那么间隔数和棵数之间是什么关系?下面我们就来研究。
3、出示合作要求。
(1)教师讲解小组合作要求。
(2)学生4人小组开始合作学习,利用学具设计出植树方案。(可。
以用不同的形式表达)。
(3)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小组合作。
(4)小组作品展示,及小组评价。教师及时点评学生的设计方案,并及时鼓励学生。
(5)引导学生总结出在实际生活中的植树情况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两端都栽,第二种:只栽一端,第三种:两端都不栽。
4、以小组为单位探究棵数与间隔数间的关系:
(1)数一数:数出棵数和间隔数。
(2)比一比:比较出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规律。
两端都要栽时,植树的棵数比间隔数多1(棵数=间隔数+1)。
只栽一端时,植树的棵数与间隔数相同(棵数=间隔数)。
两端都不栽时,植树的棵数比间隔数少1(棵数=间隔数-1)。
三、课堂小结、反馈练习。
1、公共汽车行驶路线全长12千米,相邻两站的距离是1千米。一共有几个车站?
2、广场上的大钟5时敲响5下,8秒敲完。12时敲12下,需要多长时间敲完?
优质如何写五年级植树问题教学设计(案例16篇)篇七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通过画线段图、填表格、讨论交流等活动,能化繁为简并说出两端都栽的情况下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关系。
2.能发现并理解植树问题(两端要栽)的一般解题规律,并能利用规律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任务一:通过猜谜活动,以及画线段图、做表格等活动,完成目标一。
任务二:通过课堂例题的理解分析,找到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的一般解题规律,达成目标二前半部分。另外利用习题的解决,达成目标二的后半部分。
【学习重点】:发现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
【学习难点】:理解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的一般解题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小组学习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猜谜语,直观认识间隔。
新课前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谜语,请看,“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打一人体的组成部分。”它是什么呢?谁知道?(手)。
哦,怎么看出5了?(表示手指的个数)谁还看到了数字5?真不错,除了用数字可以表示手指的个数,咱们的手上还有没有数字?(还能看到手指之间的间隔,两个手指之间的缝隙,教师说明,缝隙就称为间隔。)。
手指之间还有一个个的间隔。同学们,咱们手上五个手指之间到底有几个间隔呢?(4个)。
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还真有4个间隔。那四个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三个手指之间呢?两个手指之间呢?(生依次回答。)。
你发现什么了吗?(生说)。
的确,手指数和间隔数之间是有着一定的规律的,它们之间的这种规律最适合解决今天我们要研究的这类问题,这类问题的名字叫做植树问题。板书:植树问题。
二、探究规律实现目标。
1、例题探究。
说起植树问题我们就先从植树谈起吧。请看例题。
a、从题中你能知道哪些信息?谁来说一说?生说,师画。
师小结:
一边是小路的一侧,指左边或者右边,全长1000米是指小路的总长。每隔五米栽一棵是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简称间距。两端要栽指起点与终点处都要栽。
b、算一算,一共要栽多少棵树?反馈答案:
方法1:1000÷5=200(棵)。
方法2:1000÷5=200200+2=22(棵)。
方法3:1000÷5=200200+1=21(棵)。
疑问:现在出现了三种答案,到底哪种答案是正确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你想用什么方法验证?(生说:画线段图的方法)。
三、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化繁为简探规律。
是个好办法!我们可以选择画线段图来验证。每隔5米栽一棵就画一段,再过5米再画一段,这样我们需要画多少段呢?好画吗?为什么呀?(数据太大了)。那怎么办呢?(选择简单的数据进行研究,得出规律再解决这道题)。
是呀,在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时,我们可以先用比较简单的例子来研究。你准备选用哪个数来研究?(生说)下面请大家自己选择简单的数据在练习本上试着进行验证,并把你试的结果汇报给组长填在表格中,之后观察表格中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说一说。
优质如何写五年级植树问题教学设计(案例16篇)篇八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的内容,安排“植树问题”的目的在于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
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几个层次:两端都栽、两端不栽、环形情况以及方阵问题等。其侧重点是:在解决植树问题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一种在数学学习上、研究问题上都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化归思想,同时使学生感悟到应用数学模型解题所带来的便利。本课的教学,并非只是让学生会熟练解决与植树问题相类似的实际问题,而是把解决植树问题作为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一个学习支点。借助内容的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一定的思维能力。
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主要目标是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我执教的`这节课整体是成功的。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课前创设情境使学生明确要学习的内容,紧接着引出例题探讨植树问题,使学生明白:路长、间隔长度、间隔数、棵树的含义。然后让学生猜想种的棵树,通过画图验证的方法使学生体会到100这个数字在这道题中显得数字有些大,将长度改成20米、25米,再次进行画图验证。目的在于,让学生在现实的情景中,用一一对应的思想方法让学生理解多1少1的原因,建立起深刻、整体的表象,提炼出植树问题解题的方法。在这里改小数据,有利于学生的思考,主要照顾后20℅的学生。然后以例题展开,让学生动脑、动手反复验证,最终总结出:间隔数+1=棵数。整节课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浅显易懂,始终围绕重点内容进行难点的突破。
这节课的练习设计不够精,因为希望把尽可能多的题型呈现给学生,所以没有把握好教学时间。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把握好教学的度,相信学生的能力,合理取舍教学内容。
我感觉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师生间的沟通交流上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有时过高的估计学生的学习基础和理解能力,造成站位过高的局面。今后的教学中要全面、深入的了解学生,充分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对学生的评价语太单一,我觉得我应该在这方面多下功夫,应该让自己的评价与表情结合。
文档为doc格式。
优质如何写五年级植树问题教学设计(案例16篇)篇九
本节课旨在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发现数学规律,建立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理解“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从而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合作学习的精神,最终掌握植树相关问题的解决办法。总的来说,本节课学生参与面广,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课堂效率也高,较好地展示了动手操作、合作学习的优势,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点:
本节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手中的学具设计不同的植树方案,有利于学生发挥小组交流合作的优势,学生在相互的表达和倾听中促使思路的清晰化,促进知识结构的形成,提高了学生的思维水平,完善了学生的认知结构。
本节课的教学我既注重教学过程,也注重教学效果。在练习环节中,我设计了有梯度的练习,体现了分参次教学。同时我还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植树相关问题,有效实现了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的目的。
由于练习的'解答采取竞赛的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优化了课堂教学效果,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数学竞技场的练习题学生大约能够做5道题,其余的题可留到第二课时再完成。)。
优质如何写五年级植树问题教学设计(案例16篇)篇十
在新授行程问题的时候,尝试用新基础的理念进行实践教学。但是在课堂的实践过程中还有这样或那样的缺陷,现在把实践后的反思和感受记录下来。
一、放得开、收得快。
“行程问题”的教学一反严谨、步步到位的传统教学方式,而采取“大放”策略------全面铺开让学生自主建构。但是基于学生对知识准备的估计不足,还有课堂调节的方式方法不够完美,可能会导致没有完全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集中体现在“收得快”上。不能超越课堂,无形之中受到预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束缚,在课堂上不太放手脚,学生意犹未尽,就硬生生地收了回来,从而没能真正地进行“放开教学”。
二、细节处理不到位。
课堂教学的一些细节部分讲解不到位,学生掌握程度也出现了个别的偏差,特别在速度单位这教学环节,概念呈现过早,导致学生理解不透,影响了以后的知识迁移。
三、教学思维的迁移不够。
说到教学效果,我们不得不关注教学思维的迁移,这也完全符合理论联系实践,知识运用与实际的原理。课堂中学到的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地运用于实际生活。应该说大部分同学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基本可以运用中的有关理论、有关公式算理解一些实际问题,但是存在少部分同学还停留在课本当中,停留在课堂之中。这和我们的新课程理念是有一定的偏差。
优质如何写五年级植树问题教学设计(案例16篇)篇十一
1、理解和掌握行程问题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能运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2、经历行程问题应用题的解答过程,体验抽象、归纳的思想和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离不开交通工具,你知道有哪些交通工具呢?
2、出示小林步行图。
小林每分钟走60米,他的步行速度是60米/分。
引入: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与行程有关的问题,我们把这样的问题称为行程问题应用题。(板书课题:行程问题应用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3。
(1)出示例3,分别指名读题。
在行程问题中,行驶所用的时间我们叫做时间,在一段时间里行驶的距离叫做路程。想一想,在第1题中汽车的速度、行驶的时间各是多少,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组织学生议一议,说一说。
汽车的速度是80千米/小时,行驶的时间是2小时,要求的是汽车行驶的路程。
(2)怎样求汽车2小时行驶的路程呢?
汽车每小时行驶80千米,行驶了2小时,就有2个80千米,因此求汽车2小时行驶的路程是80×2=160(千米)。
(3)第2题让学生在小组中共同解答,并相互说一说解答的思路。
板书:225×10=2250(米)。
2、讨论:你能发现速度、时间与所行的路程有什么关系吗?
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交流。
根据学生汇报板书:速度×时间=路程。
在行程问题的应用题中,知道了速度和行驶的时间,就可以根据“速度×时间=路程”,求出行驶的路程。
3、练一练。
(1)练习八第5题。
学生独立思考,写出这三种速度,注意路程和时间的'单位不同。
(2)练习八第6题。
要求小强每天大约路步多少米,也就是求什么?应根据哪个数量关系式来求。
三、巩固反馈。
1、练习八第8题。
学生独立解答第(1)个问题,如果知道行驶的路程和速度怎样计算时间呢?
2、练习八第9题。
想想:这段路程包括哪些部分?怎样求这段路程长大约多少千米?
3、练习八第10*题。
先学生在小组中共同写一写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式。
再议一议:乘积最大的算式怎样写?520×43=22360积最大。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什么新的本领?
课时作业。
一、笔算下列各题。
408×24250×16307×35。
780×3047×30960×350。
四、两座城市相距300千米。一辆汽车从一座城市驶向另一座城市,去时用了6小时,返回时少用了1小时。
(1)去时这辆汽车的速度是多少?
(2)返回时的速度是多少?
优质如何写五年级植树问题教学设计(案例16篇)篇十二
在新授行程问题的时候,尝试用新基础的理念进行实践教学。但是在课堂的实践过程中还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缺陷,现在把实践后的反思和感受记录下来。
一、放得开、收的快。
“行程问题”的教学一反严谨、步步到位的传统教学方式,而采取“大放”策略——全面铺开,让学生自主建构。但是鉴于学生对知识准备的估计不足,还有课堂调节的方式不够完美,可能会导致没有完全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集中体现在“收的快”上。不能超越课堂,无形之中收到预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束缚,在课堂上不敢大放手脚,学生还意犹未尽就硬生生的收了回来,从而没能真正的进行“开放教学”。
二、细节处理不到位。
课堂教学的一些细节部分讲解不够到位,学生的掌握程度也出现个别的偏差,特别在“速度单位”这一教学环节上,概念呈现过早,导致学生理解不透,影响了以后的知识迁移。
三、教学思维“迁移”不够。
说到教学效果,我们不得不关注教学思维的“迁移”,这也完全符合理论联系实践,知识运用于实际的原理。课堂中学到的教学知识是为了更好地运用于实际生活,应该说大部分同学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基本上可以运用“行程问题”
中的`有关理论、有关公式算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但也存在少部分同学还停留在课本当中,停留在课堂之中的现象。这和我们新课程理念是有一定的偏差的。
优质如何写五年级植树问题教学设计(案例16篇)篇十三
让学生自己动手,自己实验,得出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长方形泡沫塑料板(每小组一块,正面画圆,背面画其他的封闭图形),牙签,画有长方形的练习纸。
一、复习铺垫。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说出棵数与段数的.关系:
两端都种只种一端两端都不种。
棵数=段数+1棵数=段数棵数=段数-1。
请你把这个规律跟同桌说一遍;教师在黑板上贴示。
二、引入新课:
这些你能找到它的端点来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重点来讨论的内容封闭路线上的植树的规律。
1、湖、花坛等等,它们的外围线路都是封闭的。它和不封闭路线上的植树规律是否相同呢?我们自己动手种一下就知道了。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操作;
3)、交流:你们小组种了几棵,把圆分成了几段?
4)、初步概括: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在圆形路线上植树,棵数=段数)。
2、是不是每种封闭路线上的植树规律都是这样的呢?我们还要进一步研究。
1)、出示长方形空地题目。
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交流:说说你们小组是怎么种的?种了几棵?把长方形分成了几段?
得出:种植路线是长方形的,种植棵数与种植段数是相等的。
4)、出示教科书第120页的例3,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讨论解决。
5)、展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集体讨论判断正误。
3、研究在其他封闭图形上种树:
a、你还想在什么封闭路线上种树?(指名回答)。
b、学生在泡沫塑料板的各种封闭图形上种树,边种边数:种了几棵?分成了几段?
c、小组交流。
4、得出规律:在封闭路线上植树:棵数=段数(板书)。
5、联系:它和非封闭路线上的哪种情况相同?
(告诉学生事物就是这样相互联系的!
6、质疑问难:大家还有什么疑问吗?
如果在不规则的封闭路线上植树,棵数和段数是否相同?
三、尝试练习:
练习第121页的做一做上的习题。
学生尝试练习,交流,指名板书解题方法。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优质如何写五年级植树问题教学设计(案例16篇)篇十四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63—64以及相应的练习。
达成目标:
1、从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用“一一列举”策略的特点和价值,能不遗漏,不重复找到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
2、通过反思和交流,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从而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体会策略的价值,感受策略带来的好处,使学生能主动运用所学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在学习过程中,能主动反思自己的解题过程提升对策略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草原牛羊成群图。
二、探究策略。
1、初次探究。
小黑板出示: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的羊圈。
问:根据这句话的信息你想采用什么方法来帮牧民叔叔呢?
2、进一步探究。
问:你能把符合要求的长和宽可能性一一列举出来吗?
学生填写第63页的表格。
3、体会列表的特点。
问:反思一下刚才的思考过程,你有什么体会?
板书:有序(有条理)一一列举不遗漏不重复。
让学生再次说说应该怎样有条理地思考。
出示:像这样有条理的把可能性一一列举出来,从而找到问题的答案,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就叫列举。在列举时要注意按照一定的顺序,这样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4、进一步引导。
这几种围法中牧民叔叔会喜欢那种呢?为什么呢?
出示: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长和宽的差越大,面积就越小;长和宽的差越小,面积就越大。
三、体会策略中的技巧。
出示例题2。
读题后问:“最少订阅1本,最多订阅3本”是什么意思?
小组讨论并集体交流。
3+3+1=7种。
(有一定的规律列举,不重复,不遗漏。)。
四、巩固练习。
问:根据题意你想到了什么?用什么策略解决这个问题?
交流,说出列举思考的过程。
五、交流中总结收获。
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一一列举”对我们解决生活问题有什么好处?
六、课堂练习。
做练习十一的第1—3题。
教材分析:
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单元是采用列表的方法收集,整理信息,并在列表的过程中寻求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有效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常常是多样的,同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的策略,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例1利用学生对长方形与它的长和宽关系的已有认识,要求学生找出用18根1米的栅栏围成长方形的各种方法,在寻找策略中体会“一一列举”的特点和价值。例2是在例1的基础上启发学生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时,要不重复、不遗漏地进行思考过程。在探讨中让学生积极参与,感受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在具体生活中的运用,从而激发学生主动运用所学到的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兴趣。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优质如何写五年级植树问题教学设计(案例16篇)篇十五
教学目标:
1、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建立模型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相遇问题的结构特点,能根据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解决求相遇时间的'问题。
2、理解相向运动中求相遇时间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说一说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
2、应用。
(1)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40千米,5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2)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40千米,200千米要行几小时?
二、探索新知。
1、揭示课题。
师:数学与交通密切相联。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索相遇问题。
2、创设“结伴出游”的情境。
淘气和笑笑相约出去游玩。
3、引导学生找出有关的数学信息,解决第一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时让学生根据信息进行估计,两人在何处相遇?因为淘气的速度快,笑笑的速度慢,所以估计相遇地点在邮局附近。
4、画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第二、第三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主要是要用方程解决相遇问题中求相遇时间的问题,关键是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三、试一试。
先让学生独立分析数量关系,并尝试用方程解决问题,再组织学生交流。说说怎样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并列出方程。
四、练一练。
1、第1题,先观察图上的信息,让学生估计在何处相遇,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2、第2题,先独立完成,然后选几题让学生说一说解方程的方法,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五、知识回顾,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六、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优质如何写五年级植树问题教学设计(案例16篇)篇十六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使学生知道速度的表示法;理解和掌握行程问题中速度、时间、路程三个数量的关系。
2、通过课堂上的合作学习、汇报展示、互动交流,提高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在交流评价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速度的概念及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各种交通工具的速度调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目标。
1、创设情境:同学们乘坐过哪些交通工具,你知道他们的速度吗?
(1)学生自由发言。
(2)出示几种交通工具的速度:
自行车每分钟行驶225米。
公共汽车每小时行驶30千米。
摩托车每小时行驶15千米。
小汽车每小时行驶60千米。
师:可以看出,同学们真留意生活中的数学知识,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与“速度”有关的'数学问题——行程问题。
2、提出学习目标:请同学们想一想,哪些问题值得我们研究呢?
让学生说一说再出示目标:
(1)速度指的是什么?怎么表示?
(2)行程问题中有哪些数量?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激发发的学习动机,让他们带着明确的目标进行自学。
二、分层练习,拓展延伸。
1、基本训练。
(1)出示几种速度,用简便方法写出来(练习八第5题)。
猎豹奔跑的速度可大每小时110千米。
蝴蝶飞行的速度可达每分钟500米。
声音的传播速度是每秒钟340米。
(2)练习八第6题。
2、拓展提高。
(1)速度时间路程。
225米/分12分。
10小时1200千米。
50米/秒350米。
学生独立计算,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做的?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层次性作业,使各类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所巩固提高。
三、总结反思,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