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范本的存在,可以激发我们对写作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写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范本,仅供参考,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参考和指导。
优质校本课程的建设(案例17篇)篇一
市在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中,以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确定的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目标,真抓实干,高标准,严要求,开展各项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推动了我市两个文明建设共同发展,全市人民群众的文明素质文明程度有了显著的提高。尤其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通过实施“双百万十”工程,以建设生态文明村为载体,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和质量,培育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营造丰富多彩的思想文化氛围,开创了我市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局面。
(一)上下联动,积极推进生态文明村建设。
1.实施“双百万十”创建工程,带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我市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薄弱点。它不仅影响了全市精神文明建设整体水平,相对落后的生活方式和小农经济的思想观念也不利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我们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作为群众性精神文明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以提高全市精神文明建设的整体水平。结合我市农村实际和特点,经过分析研究,决定在全市开展“双百万十”创建工程,即创建100个文明单位、100个生态文明村、10000个文明户、10条文明示范街活动。在农村则以建设生态文明村作为载体,带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以全面提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2.领导挂点,深入推进农村生态文明村建设。在市委的领导下,市精神文明委员会制订创建百个生态文明村活动方案,确定在三县一市以及郊区力争在3年内创建100个生态平衡、环境良好、秩序良好的生态文明村,使我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形成以点带线,以线带面,连片发展的新格局,使我市精神文明建设上一个新台阶。为了确保创建活动落到实处,成立××市创造生态文明村领导小组,由市副书记×××担任组长,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副市长×××担任副组长。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挂点,深入农村,调查研究,制订和落实生态文明村建设的具体措施,解决了具体问题,确保生态文明村建设的顺利进行。市长×××多次到×县×××镇×××调研,与镇领导和村民一道研究建设方案,解决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副书记×××深入到×××市×××镇大和村,与村民一道研究建设生态文明村的规划问题,并现场拍板解决一些困难。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与×××县文镇新村挂点,帮助村解决建设生态文明村急需的部分资金和水泥等问题。副市长×××则与×××村五组挂点,协调各部门大力扶持该村搞好生态文明村建设。在市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有力地推进了我市生态文明村建设。同时,市文明委多次组织召开县、镇文明办主任会议,了解情况,做好协调工作,并在×××市和×××县召开创建生态文明村现场交流会,交流情况,推广经验,使我市的创建生态文明村活动得到全面推开。
3.三级联动,调动各方积极性。在开展创建生态文明村活动过程中,形成了市、县和镇三级联动机制。爱卫、卫生、水电、土地、建设、规划、教育、环保、能源、林业、农业等部门做到明确分工,挂点定村,明确目标和任务,各负其责,通力合作。同时,各部门领导带队进村入户,抓规划、抓项目落实等,有力调动各方参与共建生态文明村的积极性。各部门按照各自的特点,从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及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和扶持。如×××县免收城市建设配套费、耕地占用税等税费,金融部门实施贷款建房优惠政策等。在资金方面,市、县镇三级政府和各职能部门也给予支持,×××县政府拨款5万元,县建设局拨款2万元,县各单位支持资金15万元,镇政府支持3万元,市建设局支持水泥130吨,扶持挂村建设生态文明村。规划、环保、农业、卫生、水电等部门单位也通力合作,帮助创建村做好规划、生活环境卫生治理和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等工作。据统计,目前,市、县、镇三级各部门支持资金万元,水泥吨等物资支持我市创建生态文明村活动。
(二)建设生态文明村,农村精神文明带来新变化。
从去年4月开始,我市创建生态文明村工作全面启动至今,全市已初步建成个生态文明村,新铺水泥路米,新建沼气池座,新建卫生厕所座。基本上达到了创建标准。在生态文明村中基本实现道路水泥化,饮水洁净化,能源沼气化,村内环境绿化美化,村风民风文明化,农村经济结构得到优化,农村面貌发生了新的变化。
1.以道路硬化,能源沼气化作为突破口,加大创建力度。在创建活动中,开始时,村民对建成生态文明村信心不足,往往看不到好处,因此创建热情不高。我们抓住了这一情况,以实施村道硬化和能源沼气化作为突破口,先抓示范村,以带动其他村的创建活动。在各级领导的挂点定村和各级部门支持下,×××县挂村、×××县×镇良村,×××市台村、×××县连村、郊区新村5组等10多个村作为创建示范村。由各县(市)、区、镇领导组织人员到示范村,深入了解,观农家厕,闻猪栏“味”,踏泥泞路,体农家难。面对面倾听农民意见。帮助农民做好规划,筹建创建项目,落实具体任务,解决资金、用地、技术以及政策优惠等问题。×××县挂村修建了一条主干村道宽8米,巷道4米宽,长880米的水泥路。×××县江镇良村修建了一条长2.3公里的主干水泥道路,水泥路通到各家各户,建成沼气池45座。郊区新村修建了一条长近3公里,宽10多米的水泥路,家家户户出门就能踏上水泥路,其中5组村民家家用上沼气。在示范村的带动下,各村也纷纷加快了创建力度,×××县江镇在良村的带动下,也掀起了修建水泥村道和沼气池的热潮,权村、大山村、大水村修建了水泥路,大洲村修建了一条环洲水泥路,建成了11个水泥码头,同时,修建沼气池,煮饭、冲凉用上了沼气。据镇政府统计,全镇各村共修建水泥路32公里,建沼气池2780多座。目前,在我市各县(市)区的家村正掀起了创建生态文明村新一轮热潮,从原来确定创建100个生态文明村增加到105个目标。已建成的生态文明村村道和巷道基本上修建或铺设了水泥路面,家家户户建起了沼气池和打水井,饮上洁净的井水或山泉水,实现了水、电、路三通。配合改厕,新建住房在村内修建了排水系统,改变了过去卫生赃、乱、臭的现象。许多村建成了文化活动室、球场、村头花园。电视电话进村入户。在改善生活环境的同时,各村根据各自的特点,调整农业经济结构,有的村以发展水果种植为主,有的以发展养殖为主,充分利用沼渣沼液发展生态农业致富。生态文明村的建设使农村的社会经济文化发生可喜的变化,村民的文明程度有较大的提高。
2.农村面貌新变化。以创建生态文明村为载体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给农村带来了可喜的新变化。一是村容村貌发生新变化。在创建前,在村内看到的是赃、乱,牛粪猪粪鸡屎遍地,污水随处流,闻到的是猪栏和厕所的臭味。创建后,道路宽阔洁净,村内绿树成荫,果树飘香,一幢幢新房拔地而起,三层五层错落有致。村中公园有凉亭小息,并建有单杠、秋千等健身场所,有些村建成了水泥篮球。在村民家中,家家户户用上沼气炉和沼气热水器,既节约能源又干净卫生。如×××市容镇和村,呈现在人们面前是一座漂亮的山庄,内有游泳池、篮球场、冲浪池、花园和鱼池等。×××县良村,村头建起了一座标准的篮球场,村中周围荔枝树花蕊飘香,一条平坦的水泥路通向各家各户,一座座沼气池整齐建在村边,同时建成了完整的排水系统。村中建起2-5层不等的新房,外墙装饰漂亮的墙砖,家中打制水井和抽水管道,屋内建有卫生系统,沼气炉和沼气热水器。村容村貌发生根本的变化。二是村风民风出现可喜变化。在创建生态文明村前,由于缺乏高尚的文化娱乐活动,赌博现象时有出现,封建迷信思想较为严重,建庙搞迷信活动大有市场。创建生态文明村后,制订村规民约,经常进行法制教育,法制观念和意识有较大的提高,村民的整体文明素质得到较大的提高,形成了良好的村风民风。良村以前民风骠旱,赌博、偷窃、迷信活动常有出现。创建后,赌博、偷窃现象没有了,甚至喝酒时行拳的现象也少了。村民办白事时,也没有大操大办,更不会大搞封建迷信活动。关心集体,相互帮助在村中已蔚然成风。良村郑组长,以人工1000多元把几个困难村民请来种植蘑菇,使他们既学到种植技术又增加了收入。许多村成立篮球队,与邻村举行比赛,在节日期间参加县、镇举办的各种体育比赛。三是思想观念发生可喜变化。在创建活动中,村民得到实惠,使自己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得到提高。人们的'思想观念已悄悄地发生变化,尤其是改变了过去的小农经济的意识,逐步树立起开放的意识和市场经济的意识,村民文明意识也得到提高,增强了村民的集体观念和凝聚力。如在修建村道时,需占用到的屋地或房屋,村民能以集体利益为重,自动拆除,也不需要补偿。修建集体项目全部由村民义务投工,在资金方面,大家踊跃集资,有些困难村民,较富裕的村民主动借款。在修建沼气池中,能互相帮助,共同修建。村民对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有了新的认识,着重发展绿色食品,利用沼液沼渣作为肥料种植蔬菜、瓜果,建立生态农业。×××县良村发展蘑菇种植和荔枝种植,同时发挥靠近圩镇优势,大力栽种绿色蔬菜,目前已发挥效益,一些单位、酒店已专程到村内定购蔬菜,而且价格比其他蔬菜高出2-3角钱,去年17户种植的蘑菇每户收入达4000-5000元,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江镇大山头村和郊区新村等则发展种桑养蚕业。生态文明村建设,给农民带来了实惠,增加了收入,农民对建设生态文明村的自觉性不断提高,热情更加高涨,村与村之间出现了你追我赶的争创热潮。如×××镇二叉、三叉两村,提出了各自的创建招数,大摆创建“擂台”。四是改善了党群、干群关系。生态文明村的建设,改善了党群、干群关系,党群、干群关系融洽了,干部自觉深入农村基层,察民情、体民意,解民忧,真真正正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农民也自觉地执行党的方针政策,“三提五统”自觉上交,过去“天下第一难事”的计生工作好做了,村民自觉执行计生政策,结扎率达100,超生现象也没有了,个别村民自愿只生一个小孩。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二)城乡互动,促进全市人民群众文明素质的提高。
一是大力宣传,在全市范围内形成互动发展的局面。在开展“双百万十”精神文明建设创建活动中,通过×××日报、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单位对城乡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情况进行大力的广泛的宣传报道,各县(市)、镇通过各种宣传教育形式,宣传创建活动的典型。同时召开创建活动经验座谈会,组织人员到农村参观学习,促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相互促进,互动发展。城镇单位和居民在感受到农村创建生态文明村活动的热情,深受鼓舞,也加大了创建文明城市、文明单位、文明小区的活动,投入资金建设文化娱乐设施,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体育活动。如×××花园小区,经常组织住户开展文化娱乐活动和文艺比赛等,活跃了居民的文化生活,提高居民的文明素质。二是城市支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在农村创建精神文明活动中,各级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也出钱出物或从技术上为农村生态文明村建设出力。有些单位送书送技术,为农民送上精神食粮,有些单位送去水泥,厕所瓷盘等物资。在全市文明单位中开展“工农手拉手,文明单位助农友”活动,文明单位积极从物力、财力上给予大力支持,有些单位与农村结成对子开展共建活动,出现了军民共建、村镇共建、城村共建等创建形式。
(三)一点体会。
1.为农民办实事办好事作为突破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就能事半功倍。在创建生态文明村活动中,首先确立了真真正正为农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谋利益的创建新思路。因此,从修路、改水、改厕、建沼气池等作为创建突破口,使农民能得到实惠,改善生活条件,提高生活水平。深得农民欢迎,农民对创建活动热情高涨。因此,以为农民办实事好事的形式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适应了当前梧州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需要;适应了农民渴望文明,追求新生活水平需要;适应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自身发展的需要;适应了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因而极具生命力。农民积极投身到创建活动中,甚至能牺牲个人的一些利益,自筹资金,积极义务投工,毫无怨言。
2.政府重视,积极引导,把创建活动变为群众性活动。在创建生态文明村活动中,政府给予高度的重视,市领导挂点定村,带队深入农村调研,解决困难。并把创建任务具体分解、量化和落实到有关部门、单位,实行目标责任制。从政策上,资金上,技术上给予大力支持和扶持,同时,做好分类指导,积极引导农民身投身到创建活动中。如召开村民会议,讨论和制订创建方案和规划,通过讨论,提高认识,统一思想。使创建活动变成群众性的活动,发挥村民自身的积极性,把政府的要求,变为农民的愿望和自觉行动。目前,需要更积极的引导,在农村中全面铺开,扩大创建范围,从整体上提高农村的文明程度。
3.依靠农民,发挥农民自身的积极性。农民是创建生态文明村活动的主体,因此,只有依靠农民,充分发挥农民的自身积极性和作用,才能促进农村经济建设,推进农村的和谐发展。
优质校本课程的建设(案例17篇)篇二
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开发的一门课程,由学生自主参加,以学生活动为主,它与必修课程一起构成学校课程体系。但它与必修课程在内容、要求的深广程度和活动形式的灵活程度等方面又不尽相同。校本课程更突出学生的自主性、自愿性和灵活性。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要求,学校开发校本课程将对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创新思维习惯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发现和培养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1.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
2.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
增进身心健康。
4。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精神,学习和掌握科学的基。
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5.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使学生热爱。
学校生活,适应社会。
1,建立领导机构。成立由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家。
长共同组成的学校课程开发和实施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具体负责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领导机构的职能是:
(1)为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提供组织保障和领导保障,组织教师积极参与学校课程开发;(2)负责对校本课程的审议;(3)负责确定学校课程开发内容,审议教师的课程纲要或活页材料;(4)负责协调学校课程开发工作,使校本课程开发具有合理性、创新性。
2、培训师资。
(1)对教师进行课程理论的培训。让教师初步掌握课。
程的一些基本原理,明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
课程常识、课程探究等基本原理,为课程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2)对教师进行专业知识培训,不断拓宽知识。
(1)前期论证。
既对所开发的校本课程进行前期论证。论证主要从两个。
方面:一是将开发的目的、意义、项目报市课程开发项目领导小组,经领导小组讨论认定;二是将开发的课程拿到学生中去征求意见,看所开课程学生是否喜欢,是否需要。
(2)确定题目,搜集资料。
校本课程的开发首先需要明确主题、范围与领域。主题。
位置。为了使开发的课程能够符合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需在学生中展开广泛的调查,通过发放问卷、开座谈会等形式,让学生自己确定感兴趣的领域和知识。因此,课程的确立我们以学生的兴趣、需求为基准。二是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有相应的资料、信息做支撑。课题确立后,要对社会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进行评估,使开设的课程植根于社区和学校现有的课题资源中,这是校本课程开发可能性的保障。开发的课题主题确立后,要求课题组成员多渠道搜集资料,既要利用图书室、资料室收集文本资料,也要充分利用网络,从网上获取相关信息。在资料的收集和应用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资料的科学性要经得起推敲;二是信息具有前沿性,要把与课程有关的最新信息、最新研究成果通过课程介绍给形式。
(3)撰写《课程纲要》。
(4)教师开通,学生选题。
校本课程开发者开设的课程能否正式走向课堂,首先要进行开题,让广大学生来选。对校本课程的开题每学期将进行一次。凡是开设校本课程的教师每人给15分钟左右的时间向全体学生介绍所要开设的课程的主要内容、目的、授课方式等,让学生根据教师的介绍自主选择。要开设的校本课程都许经过学生的经验,并要求选修人数超过班级学生的半数以上。学生参与校本课程的选择,既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先进教育理念,又给教师增加了开发的压力,促使教师认真学习,认真开发校本课程,不断提高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质量。
(5)实施。经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领导小组审定的校本课程,由课程开发和实施领导小组与教导处组织实施,并以轮次的形式反复安排,在每一轮次中实施:选择、实施、评价、调整等,不断完善课程内容。
校本课程的常规管理由教导处负责,主要负责排课、教师教案的检查。对学生上课的管理,由班主任负责统计班级选修人数,名单报送学校,由教导处负责检查学生的上课的情况。要求教导处的常规管理方法讲究科学,工作要细致入微,确保本课程的正常运作。对教师备课的管理和教研、科研管理又学校负责。学校以教育科研为载体,通过承担科研课题,开发校本课程。教师校本教材的编写和备课以教研组为单位,在教导处的指导下进行,教研组长对教导处负责。
校本课程与其他课程一样,都是由学生全员参加的学校教育活动,在遵循一般教学原则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在教学上还应注意以下原则:
1、自主性原则: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教师讲授、指导少而精,尽量让学生多练、多动,多给学生以尽可能多的时间与想象、创造空间。
2、自愿性原则:学生在“自选”科目时,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意愿,报名后按各自选择编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3、灵活性原则:教学内容、方法应以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教师应从学生的能力、效果等差异出发、因材施教,灵活作内容形式上的调整,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作为一门以学生实践为主的课程,它的教育方式势必要打破固有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尽可能给学生更大的自主活动余地以及更多的相互交流的机会。在教学上应采用以下形式:
1、队组式:如合唱、球类选项等;
2、个体式:如书法、计算机、学生阅读等;
优质校本课程的建设(案例17篇)篇三
前不久得知,英国将在中学开设一门叫快乐的课程,内心有所触动,不由地想到当前我国各地各校校本课程建设的现状。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我们可以看到相当多的学校有了校本课程,再仔细瞧瞧,大家又会发现这里的相当多学校,都是城市的,而且是达标校,或是正在评估,准备达标的学校。观其校本,内容也可谓丰富多彩。有演讲、辩论、文学创作、二外选修、影视制作、采访主持、现代企业参观、主题旅游、到社区开展有意义的活动等等。然而,关于农业、农村、农民,我们却难以在其中发现踪影,或者也只是浮光掠影。
有关校本课程建设一直存在着一个认识误区,即认为:相对城市尤其是大城市而言,农村校搞校本课程开设条件尚不成熟。不可否认,当前我国农村中学,尤其是农村初中办学条件普遍较差,许多学校不具备计算机、多媒体教室、校园网络等现代化教学设备。农村孩子也不像城市孩子那样有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社区资源。但是因此就认为农村学校搞校本研究条件不成熟,不做、也不愿意做,这是不客观的,也是悲观的。其根本还在于没有正确理解校本课程建设的内涵意义。
校本课程是由学校自主管理、开发和实施的课程,作为基础教育阶段课程系统中三类课程之一,是最能体现学校特色和个性的,对促进学生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校本课程建设与管理,是课程改革的一大创新,它赋予了学校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极大的责任和一定的自主权。
其核心是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指导教育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所以课程改革、校本建设关键在于精神追求和观念转变,而不是物质条件。就此而言,城市学校、条件好的达标校能进行校本研究与建设,农村校、物质条件差的初级校也一样可以进行。在这里人是决定因素。人的观念的改变与否决定了农村校校本课程建设的成功与否。
一、转变观念,树立自信。
目前农村教育培养目标在传统的思想观念的`支配下,很多学校还是定位在升学、“跳农门”,停留在“学而优则仕”的应试进城教育上,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和掌握,课程教材缺乏适应性和实用性,教材内容与农村学生生活环境的相关性差,远离学生生活,学习的知识难以服务于当地经济的发展。
农村校应该根据农村地域特点,看到农村所拥有的自身资源优势,开设并建设符合实际,有利于发展的校本课程。笔者所在的正是一所农村初级中学,但老师们并没有因为学校无先进的教学设备而放弃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由于学校地处山村,有着淳朴的民风,许多在城里早不见踪影的民俗在这里仍延续着。老师们便开设了民俗探究课,与学生在追溯民风习俗的嬗变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思考继承与发展的内在联系;学校还根据山村地理与经济特点,开设了水土与果树栽培课程,这些虽都只是山村教师的改革尝试,却也证明了农村初级中学一样能有校本,一样有开发与建设校本课程的自身优势。这些都是农村校本课程得天独厚的资源,因此必须转变观念,正确理解校本课程建设的内涵和意义,树立其校本研究的信心,并身体力行。
二、建立多元的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综合性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式。
制约农村初级中学校本课程建设进程的因素,还在于由落后的观念导致的落后和不合理的教育评价。
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评价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尝试,但现行的评价与当前实施素质教育,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还存在一定的距离,甚至于形成阻力。主要问题是:
1.对教师的评价。
现行的教师评价制度基本上是为确定教师升迁或惩罚服务的。其基本手段的运用是“高利害”的奖惩,基本方式是考核教师任教学生的考试分数。其不足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
(1)评价目标片面,只重视教育的短期外部需要;(2)评价途径偏窄,只通过教育过程的终结状态去评价;(3)评价指标单一,只看学生的考试成绩;(4)评价体系不完善,缺少诊断和矫正机制;(5)评价主体单一,教师参与评价的成分低。
在这样的制度下,名利的分配成为评价的直接目的,在为平衡利益服务的基调下,功利主义和局部效应的需要难免会使教师评价产生巨大的副作用,以至于影响教师群体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干扰教师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阻碍教学改革的进行,阻碍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2.对学生的评价。
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评价指标单一,基本以书本知识为中心,忽视对实际能力,学习态度的综合考查:评价方法多采用纸笔方式,过于注重量化,学生基本处于被动地位,评价技术落后;过分关注对结果的评价,忽视对过程的评价等。在当前的教育和实践中,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教育教学围着考试转的现象,反映在学生评价的内容上,出现了将评价内容进行主次分配,对考试涉及的内容优先考虑,重点保证;而对考试不涉及的内容则较少关注。
具体表现为重分数,忽视学生实际能力;重态度,忽视学生情绪情感;重结果,忽视学生学习过程;重升学,忽视学生个体差异;重书本,忽视社会影响力。重管理,忽视学生合法权益。
为此必须建立多元的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综合性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式,以确保农村校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
教师评价运用评价的激励、调控、导向和诊断等功能去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把教师群体的自我认识,自我诊断、自我调控的内在需要作为第一需要,摆脱功利主义对人性的扭曲,要让涉及评价的全体成员真正站立在共同的价值平台上,去对所面临的教育现象进行由衷的价值判断。在这种以自由、自觉、自主为基础的评价活动中,教师的参与才是真实、真诚和彻底的,依靠教师共同完成的评价才能达成共识而且具有多赢效应。
来自于教育内部需要的,同时注重教育过程和结果的多元的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综合性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式,才具有最大限度的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的力量,成为促进教师发展的有效活动,才能保证农村教师课改的积极性、持久性,才能有助于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符合学生的长远利益。
让我们再将思考点回到本篇开头的英国将开设快乐课程这一消息上来,笔者以为,转变了观念,有了正确合理的教育评价,那么农村校的校本课程建设不仅成为可能,不仅也会如城市校、达标校那样如火如荼;并且,在开设怎样的校本课程上,无论是农村初级校,还是城市达标校都将会有更深层的思考。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
[3]关于学生评价改革的几个问题.北师大基础教育课程中心.
优质校本课程的建设(案例17篇)篇四
校本研修是指在符合综合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立足于本校的客观环境,在反思不足的基础之上,充分调动学校教师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在个人思考、组织互动和专家领导的氛围下提升教师行业对于专业课程的自我研究和自我开发,创新过去僵化呆板的教授思想与方法,实现多元化时代校本研修的运用价值。对于校本研修一直都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它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民主和自由不断体现而使国家教育权下放的一个典型事例。校本研修的主体思路是在原有的课程基础上进行高屋建瓴式的课程改革。但目前校本研修内容空洞乏味,缺乏实际的可操作性,且多是流于形式,缺乏实际内涵。因此有必要重新认识反思这些年高调提倡的校本研修的价值及意义,发现问题的本质才能对症下药,找到更好的实践校本研修的思路和方法。
针对出现的问题,学校组织了相关的研讨交流活动,研讨交流会的研讨主要内容是校本课程纲要的分享与交流。交流会上郭海燕老师分享了她的校本课程《快乐音乐秀》的研发思路和课程内容。李昶慧老师分享的《创意生活diy》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通过简单的手工制作给自己的生活增加仪式感。李朋老师分享的《舌尖上的'传统文化》,结合饮食文化与传统文化,主要锻炼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与动手能力,同时在最后的“送美食”当中让孩子懂得分享与感恩。
优质校本课程的建设(案例17篇)篇五
为推动我校课程建设与课堂教学改革,将慕课(mooc)、微课、翻转课堂等新的教学模式引入课堂教学,实现曲阜、日照两校区优质课程资源共享,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现制定我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实施方案。
(一)通过引进和自主开发在线开放课程,推进全校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实现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以课堂教学为主向课内外结合、以结果评价为主向结果过程相结合评价的三大教学转变。
(二)引进由名校专家学者讲授的在线课程10门左右,计划用5年时间自主建设30门左右我校教师授课的在线课程。
(一)校外优质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引进,以专项方式进行。
(二)校内在线课程建设,以立项课程建设项目的方式进行。按选修课程、必修课程分批次开展。
(三)在线课程建设项目由教师个人自主申报,教学单位审查推荐,学校审批后每门课程拨经费1万元资助建设。立项的课程作为课程建设项目,其性质与精品课程相同。
(四)校内在线课程视为教师职务之作。授课教师要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学术规范,讲授内容等适合网上公开使用。视频课程的所有权归属建设课程的教师,课程的非商业性使用权归属学校。
(五)教务处组建教学视频录制团队,负责立项课程的授课视频录制及后期剪辑制作等工作。
(一)课程网站:立项课程需在我校网络课程平台上建设课程网站,提供授课视频以及各种文字形式的教学资源,并建设网上授课所需的所有资源,能够开展在线学习、作业、考试、答疑和讨论等。
(二)授课视频:在线开放课程或18学时(1学分),或36学时(2学分),前者提供教师本人授课的至少6个视频,后者提供至少12个视频,每个视频的时长为25分钟左右。授课视频与以往精品课程授课录像有别,不采用随堂录制方式,而是针对网络修课学生授课。要求使用普通话授课,语言精练,教态端庄自然。授课内容须具备基础性、科学性、先进性、针对性等特征。视频短小精悍,趣味性强,能吸引学生观看学习。
(三)图文资料:立项课程需在网站上发布教学大纲、授课课件、参考资料、思考练习题等学习课程所需的图文资料。教学大纲应明确教学目标、难点重点、课程进度及课程考核方法等。
(一)在线课程管理及运行由教务处负责。引进和我校教师建设的在线课程,均在选课时向学生开放,供学生选修学习。
(二)我校教师建设的在线课程,需在获批的学期内完成全部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任务,并在学期末向学生开放选课,成为下一学期开设运行的课程。
(三)课程运行期间,授课教师应及时发布课程信息,适时更新教学资源,开设聊天室,在线解决学生提出的疑问。答复学生的在线提问,应不超过三个工作日。
(四)18学时的课程应至少有两次在线作业,36学时的课程至少应有三次在线作业,同时进行在线期中,期末考试,并按照平时占20%、期中20%、期末60%的比例,形成期末总成绩。期末考试由教务处统一组织,学生到指定的计算机房做题答卷。
(五)我校教师建设的在线课程,由学生进行网上评教。连续两个学期网上评教成绩未达到a级者,取消其在线开放课程资格。
(六)工作量和课时酬金计算,执行《曲阜师范大学教学工作量计算及酬金划拨办法》(曲师大校字170号)和《曲阜师范大学公共选修课管理办法》(曲师大校字69号)。
(一)学生一次修读在线课程不得超过两门,修读伊始应认真研读教学目标、学习要求等,为修读做好充分准备。
(二)学生按照要求学习在线课程的教学内容,独立完成在线作业、考试等教学环节,并积极参与在线课程讨论。平台会根据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度形成量化数据计入课程成绩。
(三)教师通过课程平台监控学生在线学习状况,并及时取消学习不认真学生的修读资格。
(四)授课教师按规定的比例计算出学生的'期末总成绩,考核成绩合格的学生,即可获得相应的学分。
优质校本课程的建设(案例17篇)篇六
“学生的学习、学生的发现、学生的研究”同属学习过程的三个层面,仅就在校学生来说,不管是传统教育还是课程改革大背景下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他们获得适合自己享受终身的学习方法应该是方向。我校的“小学生策略性学习研究”牢牢地把握住了这一方向,让我们的教学更加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追求学生主体的个性和潜能的发展,培养他们的研究能力和发现敏感度,在学习中感悟学习,在学习中获得发展。现将一阶段来校本课程的实施情况作简要总结。
一、在学习中提高,强化理论修养。
校本课程不是教学层面上的一种教学活动,而是课程层面上的一种具有独立形态的课程,是最能体现学生特色、满足学生个性差异的发展性课程。面对校本课程的挑战,我们对教师进行了校本课程的培训。因为我们感觉,教师真正的成长不在于岗前培训和脱产培训,主要是在教学实践中培养起来的。新的教育思想和新的教育观念必须也只有在课程改革和教育教学实验的探索之中才能逐步确立,教师专业能力的体现最初发生在课堂上,最终形成于研究之中。由此可见,把教师的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培训有机地融为一体,能促进教师持续发展,不断提升教师素质,这也是我校校本教研所得出的深刻体会。
为了确保校本课程的顺利进行,我们向全校老师征集了学习指导课案例。学习指导课教材的编写是一个全新的内容,除了组织老师学习外,为了方便老师,学校教科室下发了校本学习辅导课程教材的编写提纲。其中编写理念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积极的学习心态,促进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养成善于合作、交流的良好情操。编写主题有调整学习状态的学习心理开导,提高学习能力的学习方法指导,也有优化学习策略的学习思维以及与编写理念有关的话题。编写板块有目标区、档案馆、咨询台、自我报告、他山石、活动桌、练习场、情景聚焦、心理博士、指点迷津等等。学校还加强了对教学后记、教学实录、教学故事等过程性研究成果的记录和收集,开发了有助与校本课程研究的各种文字、资源库,供教师随时阅览,提升了校本教研的层次。这次案例征集,共征集到了40多篇案例,其中有不少内容精当,可操作性极强。
(2)搞好一次“我的学习生活”征文。
为了及时总结学习经验,我们正在着手准备“我的学习生活”征文竞赛。这次征文主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讲述自己的学习故事,老师则对学生征文中所体现的学习方法进行点评。
二、在实践中感悟,提高校本课程课堂教学质量。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以及市里课程设置的要求,我们安排学习指导课每年级每个星期一节课。为了让校本课程逐步走向成熟,我校充分利用周一下午的业务学习和周四的教研组活动时间,把研讨校本课程提上议程,使广大教师树立“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进一步明确校本课程的目标和课程内容。在上学年,我校举行了校本课程即学习指导课的研究课。我校冯小飞老师、袁小华老师上了研讨课,全校老师观摩这两堂课。研讨课的开展为开发校本课程提供了研究对象,加强了同伴互助和合作,注重了老师之间以及在课程教学活动中交流、对话与沟通,受到了老师的一致欢迎。
学校行政领导为了及时了解掌握实施状况,设立了行政与实验老师的对话制度,即每两周举行一次校本课程沙龙。新的教育理念,在碰撞和交流中达到构建。而且在校本课程沙龙中,老师们也达成了共识。即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效果是每一个上课老师追求的目标。没有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效果,学习指导课说得再好也只是纸上谈兵。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常常是靠教师的“一支粉笔、一张嘴。”学生从中得不到收获。而学习指导课本身所固有的特性,靠死记硬背、靠灌输学生是根本无法接受的。因此我们要求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精心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情境,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达到形真、情切、理寓其中。尤其更要创设生活化、问题化的课堂情境,使学生更容易接受。
三、在评价中成长,创建校本课程特色。
我校根据校本课程的特点,明确了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目标程度,更是为了对我们的教学情况进行反馈和分析,以利于改进教学,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
(1)评价内容突出全面性和综合性。
设计师生成长“报告单”和“档案袋”。注重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对学生素质进行全面考察和分析;从研究学生需要、设计课程目标、选择课程资源、组织课程活动等方面对教师综合素质进行全面评价。同时,尝试建立一套具有我校特色的全面衡量师生素质、全面反映师生发展过程的教育评价制度。
(2)评价方式力求多样性和灵活性。
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口头评价与书面评价、等级评价与评语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数据测量评价与成长记录评价、阶段评价与全程评价、寄语性评价与诊断性评价等,是我校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不断提高的积极、有效的激励手段。
(3)评价设计讲求艺术性与创新性。
在实施评价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创造性地开展研究工作,追求有教师个性的、有班级及课程特色的、儿童喜闻乐见的评价方式、评价工具与评价方法的创新。尝试“寄语型评语”、“心理健康建议”等具有人性色彩和时代特色的新型评价方式,以实现新课程评价的最大效益。
总之,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发展是目标,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条件,学校的特色形成是结果。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历史背景、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学校的优势和风格,进而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形成特色。
优质校本课程的建设(案例17篇)篇七
随着软件在各种领域迅速发展,软件的类型、规模、复杂度都急剧增长,在有限的时间和成本约束下开发出高质量的软件被人们高度关注,冈此提高各类信息化系统开发人员的软件工程能力越来越受到普通和军队高等院校的普遍重视。然而,由于软件从业人员所需知识更新快以及大量软件开发人员接受软件工程教育的经历不足,仅靠传统的高校课堂内授课方式,难以满足社会和军队信息化快速发展对软件工程人员的需求。研究如何通过建设软件工程专业在线课程加快软件工程人才的培养、优化软件工程课程资源的配置,对于我们国家和军队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与深远意义。
1软件工程教育的发展与主要问题。
软件工程指将系统的、规范的、可量化的方法应用于软件的开发、运行和维护的过程。acm和ieee/cs成立联合工作组,在2004年制定了计算教程软件工程卷ccse(computingcurriculum-softwareengineering),并把软件工程作为计算学科下与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信息系统、计算机工程等并列的学科。2014年,acm和ieee/cs推出软件工程知识体swebok3.0版,知识领域与2004年版swebok相比从10个增加到15个。此外,由acm和ieee主导,国际一些著名高校和企业的专家针埘软件工程硕士教育制定《软件工程研究生学位教程指南》(gswe2009),描述软件工程硕上需掌握的核心知识体系和相应教程。我国从2001年开始建立示范性软件学院,并于2006年推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规范(软件[r徉)》l512011年,软件工程专业经国务院批准增列为一级学科。
软件工程师目前在国内外都是最具吸引力的职业之一,如美国著名的就业网站careercast在2012年进行调查,从收入、工作环境、发展前景等因素评选出的十大最佳职业中,软件工程师名列第一;在我国近来对本科毕业生的职、业调查中,软件工程师的收入也一直名列前茅。尽管近年来软件工程教育有了很大发展,但国内外的软件工程教育还存在诸多挑战性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现有的软件工程课程从学时数、教学安排等方面都难以达到实际职业对软件工程深度、广度和实践能力的要求,相关培养方案的制订较少考虑企业的实际需要,针对性不强。
(2)尽管聘请企业中有丰富经验的软件工程师授课是一条有效措施,但整体来看,软件工程授课老师普遍缺乏软件开发实际经验,甚至很多都未从事软件工程领域的研究工作。
(3)软件工程目前存在众多不同的开发方法学,它们各有特点和优势,并且软件工程相关技术发展迅速,新的方法不断出现,这使得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准备变得非常困难。
(4)当前国内外软件工程教材多是对众多方法和技术的描述,对具体技术的深入程度不足且无法适应软件技术、工具的快速变化,对学生进行实际项目开发帮助有限。
(5)企业的软件开发中使用了众多的软件工具,并且对于重要领域的软件开发,很多企业采用商业化工具。在教学过程中,这些昂贵的、专用的商业工具较为缺乏,并且在有限课程时间内学生难以接触到众多不同类型的软件开发工具。
(6)软件工程教育资源非常不平衡,在教育和经济发达地区,聘请优秀软件工程师进行授课、使学生参与到企业的实际开发中是可行的,但对于大量其他地区高校就难以实施。
(7)软件工程技术和工具发展迅速,很多软件从业人员从程序员开始起步,未接受过系统的软件工程教育或所受教育很快过时,因此需要持续性的、具有一定灵活性的优质教育资源适应这种情况。
由软件工程教育面临的以上挑战,我们可以看出传统的高校课堂内软件工程教育虽然还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必须找到新的软件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方式,以满足其知识变化快、人员基数大、持续时间长、资源不平衡等特征。通过互联网在线课程的形式实施软件工程专业课程的教学,无疑是应对上述问题一种有效、可行的方式。
2软件工程知识体对在线课程模式的影响。
软件工程可以作为一门单独的课程进行讲授,而软件工程专业一般包含一系列的课程,如需求工程、软件设计与体系结构、软件构造、软件测试与验证等。软件工程专业课程如果作为在线课程进行建设会遇到众多问题,其中主要包括对实践环节的要求非常高、追求在真实平台中解决有一定规模的问题、需要团队合作以及项目管理等,而目前在线课程的教学方式和平台在这些方面有一定欠缺,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以提供解决方案。
软件工程课程应该覆盖一定的知识领域,表1对swebok3.0版中包含的15个知识领域和子域进行初步分析,判断其是否适合于目前一般性的mooc在线课程教育模式和平台。表1中第2列的知识子域适合目前在线课程教学方式,第3列中的知识子域需要对当前在线课程模式进行适当改进才能适用,第4列中的知识子域则需要对当前在线课程模式和平台进行较大改进。对于不适合(需对模式和平台进行改进)的知识子域,笔者在第3节中将研究讨论应对方式和措施。
表l中最后两个知识领域计算基础和数学基础作为软件工程理论基础的一部分,由于一般放入与软件工程课程相独立的课程中讲授,如离散数学、编译原理、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等,其相关课程也都有较为系统、完善的体系,因此这里我们不进行特别考虑。
优质校本课程的建设(案例17篇)篇八
为了提升教师执行课程标准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徐汇区开展了“基于课程标准教学的区域性转化与指导策略研究”的项目,化学学科承担了研制化学学科《学科课程教学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和《学科教学指导手册》(以下简称《手册》)的任务。
一、研修内容。
1、学习理论,寻求方法,开发工具。
基于课程标准实施课程与教学的重要课题之一是将课程标准分解为学习目标,进而转化为评价方式、教材内容及教学活动,这就需要参与的教师深刻认识课程标准,并且掌握将课程标准分解细化的方法。此外,为了帮助教师准确把握教学深度,我们开发了确定习题学习水平要求的工具,并组织教师学习。
2、编制《指南》的实践探索。
在样例讨论中我们发现,对于同一内容,中心组的教师在内容标准转化为学习目标的把握上容易形成一致意见,但是一旦深入到该内容的具体教学过程,就会出现明显的差异。因此我们把《指南》的着力点放在对内容标准的细化上,形成学习目标,同时提供与之相适应的例题作为评价标准。我们用已经完成的部分内容在学校进行了使用《指南》编制《手册》的试点工作。发现《指南》对于教师细化知识与技能维度的教学目标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强化了教师将教学目标与教学评价联系起来的意识。
3、《手册》编制过程的.问题与突破。
《手册》的编制过程遵循编写《指南》的做法,也是先编制样例,经过研讨修改,待样例定型后再进行全册的编写。《手册》编写要求全员参与,但是我们发现还有一些教师对于项目的认识有误区,在具体的操作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思路。
问题1:我们确实是基于课程标准开展教学了吗?突破思路:我们精心选择相同课题的不同教学案例进行对比分析,指出其中存在的结构性错位和结构性缺失,使教师认识到开展项目不仅是降教学难度,而是要全面落实三维目标,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问题2:如何描述三维目标?突破思路:我们发现有一些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提升学生能力,引导学生针对化学问题进行价值判断,但是没有意识到自己教学行为的意义。于是我们组织教师观课,根据课堂教学行为,把其中蕴涵的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做法列出来,提取出“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的教学目标,帮助教师学习到三维目标落实的途径及准确的表述方式。
二、研修效果。
1、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的条件是工具化理论和实践“两张皮”的问题一直是教师培训中的难以解决的困难。而在这个项目研修中,为了细化课程标准,我们主要借助和开发了两种工具,一种是细化教学目标的工具,一种是分析习题能力结构的工具。这些工具经过学习和培训教师很快就能接受和使用。
2、深化了对三维目标的理解与认识要提升教师在教学中落实三维目标的意识,有以下两条途径:一是利用优秀教师进行教学示范,教研组成员共同观课并研讨、挖掘,可使三维目标得到凸显;二是改善教师的学科知识结构,这条途径需要有化学学科专家、中学化学教学方面的专家与教师一起共同研究。
3、找到了教师持续系统研修的参与点由于项目是基于教学中的真实问题而来,同时采用的又是尊重教师经验、关注教学实践的行动研究法,使教师能在其中找到参与的空间,成为研究的主体。
文档为doc格式。
优质校本课程的建设(案例17篇)篇九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建设是教研组开展教研活动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为此,我们建立了一系列的教研组活动制度。
(一)以“常规”为抓手,落实教学工作。
1.教师成长工作。
2.行听课评课。
开设观摩课。
学校鼓励教师积极进行课堂教学研究,积极承担各类公开课。对一学期的开课数量,明确如下:教研组以上公开课,每人至少1节;各拜师结对的师徒,根据学校规定的数量上好指导课(被指导课)。各种类型的开课继续实行公告栏预先公告制度(期末考核要对照),以方便大家观摩和学校期末考核。
“推门听课”
学校推行“备课至少提前三天”的制度,开展“校长进课堂”活动,并且要求教师每学期听课节数不少于10节,每节听课有点评——学期结束上交听课笔记进行检查。
3.年轻教师优先发展制度。
针对本校年轻教师xx等,我们采取优先发展的原则——外出学习优先、公开教学优先,并配以相应的指导师,建立青年教师成长档案,对其专业发展提供相应的辅导。学校也将搭建各种平台,让这些教师有更多机会展示。
4.教研“四定”制度。为了保证教研工作的有效性,避免形式主义,组织活动实行“四定”,即定时间(坚持每周二下午开展语文组教研组活动,周三下午为数学组教研活动,周一下午为综合组教研活动。一周大组活动,一周以年级组为单位小组活动)。定地点(大组活动在阶梯教师,小组活动在备课组办公室)、定人员(定上课人、定主评人、定讲磨课过程、定讲观点报告人)定内容(根据教学进度和需要研究的问题而定)。
5.教研登记制度。教研组长履行对教研活动的组织管理职责,对每次活动的情况实行详细登记,载入“教研活动纪录册”,并做好考勤登记,建立考勤档案。
(二)以“学规”为切入点,继续开展学规示范班和达标班活动。
本学年以“学规”为切入点,开展学规示范班和达标班活动,通过申报、过程引导和最后评审及课堂教学展示的评比活动。这样活动通过以点带面,以评带研促进教师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良好学习行为习惯如自学、合作、交流、质疑等等习惯。每个班级在校六年,每两年都要经历一次学规达标班和示范班评比活动。
优质校本课程的建设(案例17篇)篇十
摘 要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要兼具实践性、针对性及时代性。本文依据学院推进两个行动计划和学院课程改革需要,从课程建设目标、课程建设课程建设措施、完成课程建设的保障条件等方面给出了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与实施方案,从应用与成效来看,方案切实可行,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关键词 在线开放课程 教学改革 建设措施
为推动网络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推动我校课程建设与课堂教学改革,结合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和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将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新的教学模式引入课堂教学,促进优质院校建设、教育资源共享,鼓励教师探索和实践基于网络信息化的教学模式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结合学校专业建设与发展需要,我们决定建设软件工程与rose建模在线开放课程。
本课程是软件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该课程完成建设后,将能够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资源共享实现个性化学习。针对不同层次的的学生和课程要求,能够利用在线开发课程平台,辅助教学实施,灵活教学内容,使得网络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探索和尝试翻转课堂教学。
(1)建设课程开放平台,达到软件工程与rose建模课程及其相关课程辅助教学的目标;(2)不断更新软件工程与rose建模的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更科学合理;(3)不断完善课程内容、课程标准、考核方案、课程题库等;(4)建立课程开放网站与主讲教师互动平台,实现网络辅导与教学。
本课程建设涵盖课程标准、覆盖课程所有知识点和软件工程与rose建模课程技能,包含教学单元设计、教案、课件、教学实施、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环节。
(1)课程介绍:指定包含课程内容、授课计划、涉及领域、适应岗位等详细的课程介绍。
(2)课程标准:优化包括课程定位、课程设计、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标准、课程进度计划、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学习指导、考核与评价、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
(3)教案:制作包含课程描述、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学方法、课前探究、学习要点教学资源、引入任务、布置任务、授课内容、实施任务、任务评价、板书、课后作业等的word文档教案。
(4)课件:制作和优化包含课程所有任务与知识点的教学课件。
(5)任务单:设计与制作每个任务对应的任务单,任务单中包含课堂任务和课后拓展任务。
(6)试题库:建设每个项目对应的项目题库(理论题库和技能题库)。
3.1建设措施
本课程建设已经在20xx年度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立项,而且学院正在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和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这两个行动计划,学院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在线开发课程建设。因此学院在课程建设、人员配备、政策支持、经费投入等方法都有很好的保障。
3.2进度安排
3.2.1准备阶段:20xx年5月—20xx年7月
(2)具体措施:成立课题组,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在线开放课程的构建思路;研讨课题的可行性,准备开题。
(3)预期研究成果:形成开题报告一份。
3.2.2实施阶段一:(20xx年8月---20xx年2月)
(1)研究内容:按计划开展研究,致力于课程中所有教学材料的制定,并把所有的教学材料上传到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建设在线开放课程。
(2)具体措施:制定软件工程与rose建模课程标准、考核方案、课件、教学视频、试题库、实训任务集等教学资源;将教学资源上传至超星在线开放平台,建设《软件工程与rose建模》在线开放课程。
(3)预期研究成果:软件工程与rose建》课程标准、考核方案、课件、教学视频、试题库、实训任务集等教学资源各1份;软件工程与rose建模在线开放课程一门;中期报告1份。
3.2.3实施阶段二(20xx年3月—20xx年8月)
(1)研究内容:按计划开展研究,致力于课程中所有教学材料的完善,完善在线开放课程,建成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并在教学中摸索“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2)具体措施:完善软件工程与rose建模课程标准、考核方案、课件、教学视频、试题库、实训任务集等教学资源;修改上传的教学资源至超星在线开放平台,建设《软件工程与rose建模》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3)预期研究成果:完善的软件工程与rose建模课程标准、考核方案、课件、教学视频、试题库、实训任务集等教学资源各1份;《软件工程与rose建模》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一门。
3.2.4总结阶段:20xx年8月—20xx年4月
(1)研究内容:进行课题的全面总结(包括项目设计、教学方法、实践效果方面)系统整理,形成课题研究报告,提炼深化研究经验,公开发表论文。
(2)具体措施:补充和完善相应课程的资料;对比总结,归纳要点,总结材料,申请验收。
(2)经费:学院支付相应数额的资金作为课程建设专项资金;
(5)学院对科研工作大力支持,学生积极配合,是研究能持续进行的坚强后盾。
[1] 王友富.从“3 号文件”看我国在线开放课程发展趋势[j].中国大学教学,20xx(07).
[2] 谭园园,孙迦,朱露.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规范探讨[j].新西部(理论版)20xx(01).
优质校本课程的建设(案例17篇)篇十一
不同层次的高等院校在建设精品课时应有不同的措施,如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学侧重点等,但要明确的一点是不论是哪个学校建设精品课程时他们遵循的理念是相同的。而相同之处不外两点:
一、注重教学内容的建设
我认为教学内容建设本身就涉及课程设置问题,当今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新型学科和专业不断出现,没有哪一门学科、哪一个专业的课程设置是一成不变的,力求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因此精品课程建设首先应从设置什么课程,为什么要设置这门课程,课程内容的范畴等方面着手,否则将功亏一篑。当然这一操作步骤中要吸取各方面的建议,尤其是专家学者的建议,不能闭门造车。
二、加强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使用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加强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一直是学校教学工作中强调的重点。对这一问题,我的观点是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是必然趋势,但要适度地使用多媒体,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课堂的实际情况、课程内容的实际情况等合理运用。总之,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目的在于有效教学。
科学的教学内容要通过恰当的教学方法才得以展现。因此应灵活运用多种恰当教学方法,探索研究性学习、启发式教学,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谈到教学方法,我本人认为一线的教师也知道他们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教学中相对于中学教师,注意并研究课堂教学方法的大学老师甚少,也许有很多原因,这里不再讨论。总之,我的观点是,我们的老师应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优质校本课程的建设(案例17篇)篇十二
柳 绿 更 带 春 烟 。
花 落 家 童 未 扫 ,
莺 啼 山 客 犹 眠 。
教学准备:图片、课件、古筝音乐磁带。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出示课件:图中画了谁?他在干什么?
2、大屏幕出示古诗的内容,教师简介作者。
3、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古诗的意境。
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
2、同桌互读,纠正字音。
3、指名读古诗,师生评价。
4、教师范读。生再读古诗。
三、图文结合,再读感悟。
1、指名读古诗。
2、出示课件(文中的插图)。分小组讨论:这首诗描写了什么季节?你从哪些词中看出来的。
3、全班交流:
(1) 我从 “桃红”看出是描写的春天的景色,因为春天才会有盛开的桃花。
(2) 我还从“柳绿”看出来是春天的景色,在春天,柳树都发芽了,才会是绿色的。
4、用图帮助学生理解“宿雨”、“山客犹眠”。
5、教师点拨:在配乐声中老师用散文的形式把古诗所描绘的意境朗读出来,学生欣赏。
6、多美的一幅画,多美的一首诗,我们在来读一读。
(1)、男生读。(2)、女生读。(3)、齐读。(4)小组比赛读。
四、背诵积累。
1、指名学生配乐朗读,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画面。
2、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画面练习背诵。
(1)、教师引背。(2)、同桌对背。(3)指名背诵。(4)、学生齐背。
教学反思:
我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蕴含着数千年的文明和丰厚的文化积淀,孕育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激励着人们向往和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的美好的山居生活,景色怡人。如果由老师来讲解,学生的兴趣可能不高,于是老师让学生自己去读、去找,看看古诗描写的季节 。学生因为是自己开动脑筋找的,说的,因此参与性很高。给学生配上音乐朗读,有增加了学生的自信,学生学的主动积极。老师用朗读散文的形式把诗歌所描绘的意境读出来,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感悟,从而更好的朗读。
优质校本课程的建设(案例17篇)篇十三
课程建设是高等教育的基础性工作,课程建设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教学水平的高低。九江职业技术学院一贯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注重教师教学质量责任意识的不断提升和教学工作的长期积累,形成了重视教学、重视质量的良好环境和管理机制。20xx年和20xx年,我校“船体识图与制图”、“船舶焊接”两门课程先后被评为高职高专国家精品课程。
1.加强领导,强化责任意识。实行精品课程建设责任制,形成学校主导、系部主抓、负责人主建、教研室主管的“四主”运行体制。学校通过专题会议,不断出台各项改革举措,确保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系部通过切实有效的落实和不断改进建设工作,确保精品课程建设质量不断提升。
2.统筹规划,确保建设预期。按照国家批复的项目建设内容,先后制定《船体识图与制图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规划》和《船舶焊接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规划》,主要包括师资建设、教学内容建设、教学条件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设等内容。同时,明确了项目资金预算、建设进度和预期目标。
3.不断总结,加强过程控制。负责人根据建设规划,组织实施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并合理安排使用建设经费,每个季度定期开展建设工作总结,进行自我评价和学校考核,确保课程的总体建设水平和实施进度。同时,学校和系部积极协调解决课程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积极宣传、展示课程建设成果,推广课程建设成果的应用。
1.总体情况。根据《船体识图与制图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规划》和《船舶焊接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规划》,按照建设进度高质量的完成了建设内容,履行了建设承诺。
2.教学队伍建设情况
(1)团队结构不断改善。两门课程建设组分别增加了1名和2名教师,其中新增海外留学硕士1人。团队成员中已有4人职称得到晋升。
(2)教师“双师素质”不断提升。课程组11人次参加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和澳大利亚tife学院职业教育培训;8人次赴武汉理工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和江苏科技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学习;23人次到、沪东中华、广船国际、江西江州、九江同方、芜湖恒泰、九江金等船舶制造企业和设计所顶岗锻炼;19人次参加教育部组织的各类培训;6人取得船舶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资格证书;2人取得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质量监督考评员证书。
(3)教师教改水平不断提升。团队成员共发表论文9篇,其中核心期刊2篇,与课程建设有关的论文3篇;团队成员主持、参与校级以上课题4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2人被评为江西省中青年骨干教师和江西省名师;2人被评为江西省技术能手,1人被评为江西省青年岗位能手;1人被评为学校“先进工作者”,2人被评为“教书育人先进个人”。
3.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情况
(1)紧密依托江西江州、九江同方江新等区域骨干造船企业,与江西省造船工业行业协会紧密联系,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通过船舶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学校和企业课程带头人的带领下校企共同进行课程建设。
(2)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了以行动为导向的“基于船舶建造过程”的新课程体系,创新了“四学段校企交替”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新模式,形成了全新的《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国家示范性建设成果的形式,由国家高等教育出版社公开出版。
(3)由于船舶建造具有行业的特殊性,其工作必须符合并按照国家、行业标准与规范进行。课程建设组将《中国造船质量标准》、《企业造船质量标准》及船舶特有工种技能操作规范融入到教学当中,突出教学内容的岗位针对性。
(4)通过引进江西江州船厂、九江同方江新船厂的120xxdwt多用途船和800t油船的实际生产设计任务和建造任务作为教学载体,教学过程则按照船舶建造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进行,使学生规范操作形成良好的职业工作习惯。其中,新开发生产性实训项目29个,90%以上的教学环节安排在专业的一体化实训室。
(5)课程教学中,学生以小组团队形式共同实施完整的学习性项目,项目教学以国家、船舶行业标准和规范为依据,按照“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六个步骤组织教学,项目实施则按照职业岗位工作过程进行。针对不同的教学项目,有意识的将职业素质养成融入到实际的教学当中,如:参照企业环境布置校内实训场地、以企业标准要求和管理学生。
(6)专业课程的教学考核,以过程考核为主,课程综合评定成绩由平时成绩、理论考核成绩、实操考核成绩三部分组成,考核方式分自评、互评及专兼职教师评定。
4.教学条件建设情况
(1)教材编写。新出版《船体识图与制图》、《船舶材料与焊接》两本国防“十一五”规划教材和《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劳动部“十一五”规划教材;配套编写了《船体识图与制图实训教程》和《船舶焊接实训教程》。
(2)实践条件建设。新增船体结构制作、船舶cad/cam两个实训室和1个船舶焊接实训车间,购置了价值200万元的世界主流造船设计软件1套,新增工业焊接设备35台,实训场地面积新增1200m2,实验实训条件在船舶类高校中处于领先地位。校外实习基地新增12个,与松下焊接公司、美国ptc公司达成了校企共建协议。
(3)网络资源建设。通过进一步完善课程网站,丰富课程资源,两门课程既能满足课程教学,也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方便。其中,新增和修订教学课件17个,新增和修订实习实训项目32个,新增教学录像4个,并对课程标准、情境讲义、情境任务书、教学动画等内容进行了修订和改版。
5.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情况
(1)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首先是工作环境布置,实训场地按照船体加工流程布置实训设备,配置投影和扩音设备。其次是岗位设置,也就是实训室按照企业岗位设置情况为学生定岗,学生必须佩戴岗位标识并按岗位要求进行学习,不允许“串岗”和“脱岗”。然后是运作管理,课程学习采用“项目小组”的形式,把学生分配到各个“项目小组”完成实训项目,并指定一个“项目负责人”进行带班管理,既发挥了每个成员的优势,也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能力。课程项目化教学的实施,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了普遍提升。
(2)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启发引导、师生辩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操作的能力,做到精讲多练、边讲边练、讲练结合。
6.教学效果
(1)经过多次对学生的调查,95%以上的学生增强了两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对两门课程组教师的教学效果给予了肯定和赞扬。
(2)校外专家对两门课程的建设理念和建设成效给予了教高评价,造船企业从业人员对课程的教学效果给予了充分肯定。
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带动了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两年来专业共启动建设了8门课程,其中“船体装配”、“船体放样”、“船体构件加工”3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新出版《船体识图与制图》、《船舶材料与焊接》两本国防“十一五”规划教材和《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劳动部“十一五”规划教材;配套编写了《船体识图与制图实训教程》和《船舶焊接实训教程》;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有关课程建设的教研论文3篇;课程团队主持、参与校级以上教研课题4项,其中,“校企合作创新船舶工程高技能人才培养”课题获20xx年江西省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基于船舶军工企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课题获20xx年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xx年,船舶工程技术专业被评为江西省高校特色专业;20xx年,“船舶建造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被评为江西省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教学团队中有2人被评为省级中青年骨干教师和江西省教学名师,2人被评为江西省技术能手,1人被评为江西省青年岗位能手。
两门精品课程在学校和企业课程负责人的带领下,校企共同开展了课程建设工作和课程教学工作。
1.参与两门精品课程建设的学校专任教师共13人,企业兼职教师11人,其中新增教师3人,1人为海外留学硕士。
2.通过参加国内外教育培训,赴高校进行专业进修,到船厂顶岗锻炼,获取专业职业资格证书,教师“双师素质”不断提升。通过深入造船企业参与工程项目,不断加强教学研究,教师整体素质和执教能力得到不断提升。
3.课程建设负责人和骨干教师建设任务分工明确,主讲和助教老师教学配合默契。双师授课,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特长得到充分发挥。
1.两门课程分别在船舶工程技术专业、船舶动力与装备技术、船舶检验三个专业开展了教学实施。其中,“船体识图与制图”课程教学班级22个,“船舶焊接”课程教学班级14个。
2.通过课程教学,课程考核通过率分别达到99.6%和99.5%;1179人参加了国家计算机绘图员职业资格鉴定,1167人合格,通过率达到99.2%;727人参加中国船舶工业集团船舶焊接职业资格鉴定,721人合格,通过率达到99.1%。
3.船舶工程技术专业造船0601班学生李志高以第一名的成绩获得江西省专科院校第八届职业技能cad/cam软件应用技能竞赛一等奖;学生参加“正保杯”全国itat教育工程就业技能大赛,25人获奖。
1.就国家精品课程而言,数量较少,而且过于集中在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主要原因是院系发展不平衡,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2.精品课程虽然都有自我评价的说明,但缺少网络课程实时教学评估(评价)系统。课程应当加强完善在线评测,一方面学习者可以就学习的效果进行点评,另一方面,课程建设者也可以通过学习者的回馈实时了解课程使用情况,为精品课程的改进提高参考依据。
3.精品课程建设有时过于重视网络技术,陷入了“高科技”“网络化”教学误区。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目的、建设主体应该是课程本身,精品课程网站是课程教学体系在互联网上的延伸,建设精品课程网站时应该以课程自身为核心,以如何便于表达课程体系为主要立足点,注重实效,紧紧围绕提高教学质量这个中心,避免盲目追求技术,要把有限的资源、有限的经费花费在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上。
1.继续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以精品课程、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来促进教学建设,不断深化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提人才培养质量。
2.在建设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加强与同类高校和船舶制造企业的交流与合作,使课程资源最大限度的共享,扩大学习者的受益面。
3.发挥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辐射和引领作用,积极推广精品课程的建设成果,带动学校课程建设整体质量的提升。
4.争取更多的课程教师培训计划和企业实践计划,全面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和执教水平。力争教材申报列入国家“十二五”教材规划,持续改进教学内容和课程方案。
优质校本课程的建设(案例17篇)篇十四
为加强我校非艺术类专业本科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加强我校公共艺术课程建设,促进我校公共艺术教育工作健康开展,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文件要求,结合我校公共艺术教育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第一条、公共艺术课程是为提高学生审美素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塑造学生健全人格而设立的通识教育选修课,分为公共艺术限定选修课和公共艺术任意选修课。
第二条、公共艺术课程纳入各专业教学计划中,要求非艺术专业学生在校期间须修读至少1门公共艺术限定性选修课,方可毕业。
第四条、了解、吸纳中外优秀艺术成果,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
第五条、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
第六条、开设8门公共艺术限定性选修课,具体包括《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戏剧鉴赏》《舞蹈鉴赏》《书法鉴赏》《戏曲鉴赏》。
第七条、充分发挥我校公共艺术教育资源的优势及教师的特长和研究成果,开设具有特色的公共艺术任意选修课或举办各种系列专题讲座,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和需求。
第八条、强化公共艺术教育组织保障。设立艺术教育工作委员会,负责全校艺术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工作,有效保证艺术选修课程的开设和教学质量。
第九条、加强公共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发挥音乐学院、美术学院、文学院、体育学院及新闻与传播学院等教学单位的艺术教育资源优势,纳入我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机构,具体承担我校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任务及各类课外教学的专业指导和组织任务。
第十条、加强公共艺术制度保障。修订我校《通识教育选修课课程方案》,明确公共艺术选修课修读要求。
第十一条、本方案适用于我校非艺术类专业学生。
第十二条、本方案由教务处负责解释和修订。
优质校本课程的建设(案例17篇)篇十五
一、学习目标:
1、懂得一支笔的来之不易,从小学会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
2、体验笔的制作过程,感受父辈们艰苦创业的精神;
二、学习重、难点:
1、重点:懂得一支笔的来之不易,学会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
2、难点:感受父辈们艰苦创业的精神;
三、课前准备:
1、参观笔的制作全过程,并拍摄录像;
2、准备笔的制作原料;
3、哑剧《当笔快用完时》;
4、中国笔都等图片资料;
5、将全班按小队分座;
四、教学过程:
(一).哑剧导入,直奔主题;
2、欣赏后:看了哑剧,你们想说点什么?
交流感受,如:浪费笔……。
(二).调查交流,录像感知:
2、交流课前调查结果;
4、播放笔的制作过程录像:从原材料的加工到各部件的组成到笔的“搭建”;
5、交流:看了这部短片,你们又有什么想法?
(三).动手体验,深入感情:
1、今天,老师也准备了一些笔的原材料,要求同学们自己动手,将这些小部件进行组装;(分发原材料)。
2、学生初步尝试,可能会无从下手;
3、播放制作讲解录像,要求发扬团队精神;
4、各小队集体制作,时间:3分钟;
5、各小队汇报战绩及劳动心得,体验笔的来之不易,推选先进小队;
(四).联系实际,升华体验:
2、播放著名企业说明及中国笔都、温州最大的文具市场落户图片、文字等;
3、看了简介,望着你们手中的笔,你们又想到了什么?
4、出示写作要求:“望着手中的笔,我想到了……“(学生抒写心声)。
5、交流、评价学生的写话;
(五).总结延伸:
2、出示小诗:《噢,笔!》配乐齐读。
屿田小学 张显燕。
优质校本课程的建设(案例17篇)篇十六
《市场营销学》是我院20xx年以来批准的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经过一年的努力,我们已完成了预期目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围绕课程建设目标,在网络课程建设、教材编写、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以及完善课程建设机制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使学生在理论学习、政策分析以及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课程建设取得了阶段性较好的成绩。具体总结如下:
虽然《市场营销学》在20xx年才批准为院级精品课程,但实质上早在1995年就成为省级重点课程,经过10多年不间断的建设,我们根据形势的变化和《市场营销学》自身的发展,不断修改、完善其教材、教学大纲、考试大纲、教学课件,完成了试题库的建设,充实了教学参考书目。并进行了申报省级精品课程的工作。且将课程师资队伍、教学条件、教研教改、教学内容、教学录像等11个子目录等实现了上网,且进行了网上答疑等互动性教学。
1、课程实践性教学。《市场营销学》作为一门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开设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尤有必要,为此,我们将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方式、实施等教学过程作为专题进行讨论,力求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有所创新。我们设计了一个学分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如我们通过对某一商场消费者购买行为调查研究将市场营销学课程内容贯穿其中,以提高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20xx年我们在市场营销专业和工商管理专业实施的情况来看,效果好。
2、综合模拟实验。为了加大课程实践教学力度,我们引进了实验室综合模拟实验,购买了simmarketing软件,于20xx年10月和20xx年9月由石青辉教授和程凯老师和率先在市场营销专业开出,学生通过综合模拟实验平台,熟练地掌握了市场营销动作的过程,实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的。
3、案例教学法与营销案例分析大赛。案例教学是本课程的主要形式,我们于20xx年由于石青辉教授完成了湖南省教研教改课题〈市场营销学案例法教学研究〉。将案例教学法与实践性教学结合起来,便形成了由系学生办牵头组织的营销案例分析大赛。这种形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更多的营销学知识。4、其它方面。本年度,除了以实践性教学为重点外,我们还尝试进行三位一体的教学,即理论教学、案例教学、角色情景模拟教学于一体。同时,还完成了4个系级教研教改课题。
(1)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方式与体系。我们改变了单一的试卷闭卷考试形式,以试卷考试、课程论文、调查报告等多种形式进行,同时采用面试与笔试相结合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不仅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还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表达能力、逻辑思考能力、应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考察。在考核成绩的评定上,建立两级评分体系,总评成绩由理论成绩和课程实践成绩两部分构成,而理论成绩又由平时成绩(30%)和期末成绩(70%)构成,平时成绩又由考勤(20%)、课堂提问(30%)、集体作业成绩(20%)、平时作业(30%)等四部分构成,全面考核学生的综合成绩。通过注重过程而不是结果来全面考虑学生。
(2)由单一的毕业论文改为毕业论文与策划方案相结合的形式。对毕业论文加强对毕业班文献综述和毕业论文的考察,奠定科学研究基础和形成良好研究习惯的开端,为此学院组织教师对学生进行专门的范例辅导,并要求文献综述与毕业论文选题一致,强化了毕业论文的研究性。而策划方案则要求学生在格式上进行规范,项目选择上尽可能选择已有的企业项目,以考察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目前我们有18位课程教师,能满足专业及全院选修的课程教学任务。在18位教师中,在20xx年新晋升教授、副教授各一名,一名老师被派往荷兰萨克逊大学学术交流,新进一名从法国留学的年轻老师。至此,目前,我们已有教授5名、副教授5名、博士3名(含在读),80%的年轻老师具有硕士学位,保证了市场营销学教学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之上。
经过一年的课程建设,教师们采取了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性教学结合起来,使学生既掌握了理论知识,又锻炼了动手操作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满意度提高,教师自身也能更为全面地掌握本课程的最新发展动态。20xx-20xx学年度两个学期我们共有13人次从事《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平均分在90分以上,学生反映良好。
20xx年学院拨付给我们20xx元用于精品课程建设,除了将所拨经费全部用于精品课程建设外,还自筹经费进行了其它教学文件的建设。其中2100元支付申报省级精品课程的网页设计、制作,其它包括教案编写、课件制作都是来源于自筹,而包括试题库建设费用都未支付,网络维护也缺少经费。
主要由于经费存在较大缺口,目前《市场营销学》网络课程维护无法进行,网络互动也没有更好的发展。
今后发展的目标,力争在20xx年成功申报并获准为省级精品课程。
优质校本课程的建设(案例17篇)篇十七
校本课程建设是深入推进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是学生、教师、学校发展的需要,更是家长、社会热切的盼望,所以,校本课程建设势在必行。
5月28日下午,我们在临沂光耀实验学校“阳光小使者”的带领下,观摩了学校的校本课程上课情况。临沂光耀实验学校是一所融幼儿园、小学部、初中部于一体的国办综合型学校,学校建于20xx年9月,学校规模大,上档次,设备齐全,达到省规范学校标准。学校以“阳光办学”为办学宗旨,并确定了学校的发展思路:走阳光办学的路子,开发阳光课程,构建阳光课堂,倡导阳光学习,实施阳光管理,落实阳光教育,打造阳光校园,彰显阳光文化。学校开发了四大体系三十四门校本课程,有强身健美类、艺术审美类、实践技能类和趣味益智类。
1、系统化,规范化。光耀实验学校的校本课程,有统一的校本课程规划方案,有各自的课程纲要、有固定的时间和地点,有科学的评价和课程成果展示。
2、种类多,兴趣广。光耀实验学校开发了四大体系三十四门校本课程,有强身健美类、艺术审美类、实践技能类和趣味益智类。
3、类型多,很专业。光耀实验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有教师小组开发、教师个人开发、校内外合作开发和师生合作开发。光耀实验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教师,都进行了专门的培训,还聘请了校外专家指导,特别是本校的陶艺课程,展示了其专业性。
总之,临沂光耀实验学校通过实施校本课程,学生精彩展现,快乐成长;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生命成长;学校文化品位逐渐凸显。
5月29日聆听了张斌博士和杨璐博士两位专家的报告,特别是杨璐博士,她专门研究校本课程开发这一方面,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思考。通过听两位专家的报告,整理如下:
1、校本课程不是编教材。
2、校本课程不是活动课,兴趣小组。
3、校本课程不是社团活动。
4、校本课程不是综合实践活动。
5、校本课程不是学科延伸。
6、校本课程不是国家课程的校本化。
7、校本课程不是教学方案,不是安排知识的过程。
8、校本课程不是学生和教师自己的事儿。
1、校本课程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校本课程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不同需求,给学生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具体体现在课程的设置及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设计上的多样性、课程内容的可选择性和丰富性。
(1)以人为本。传统的课程强调学科知识,忽略了学生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的真实体验。校本课程的开发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学习经验,课程实施中强调学生发展的主体性、主动性。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差异性。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与众不同的主体,满足每一个学生不同的发展需要。
(2)给学生留下空间。个性的发展需要一定的自由空间。学生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之一,有课程决策的权利。课程开发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完善的过程。课程内容和结构都在师生互动中完成。尊重学生的兴趣与经验,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为学生的个性发展留下了一个空间。
(3)课程以学生为中心。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生的的需要出发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存在的。学生实际需要什么,成人不一定清楚,校本课程的开发主体之一就是学生自己,更能够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精选对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2、校本课程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校本课程的开发赋予了教师的课程决策权。教师就是课程编制者、实施者、评价者。
(1)提高教师的参与意识和能力
执行者的角色使教师习惯于服从于上级的指令,不需要关心参与课程的决策,也不知道该怎么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使他们形成参与课程决策的意识,行使课程决策的权力,并在参与过程中形成参与的能力。
(2)增强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的能力
教材的改编或重组,长期处于课堂的具体教学设计。并没有选择学习主题,设计教学内容的能力。校本课程的开发无疑可以帮助教师在校外专家的帮助和指导之下获得这种能力。
(3)增强教师的研究意识和能力
(4)增强教师们的合作意识。
教师们在传统的情况下,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孤立的开展教学,校本课程主张以学校为整体,集体协作共同决策和开发,要求教师们相互学习,共同研究问题并找出解决的方案。教师们在合作过程中会增强合作意识,提升了合作能力。
3、校本课程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
一个学校有没有特色,首先要看他有没有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确立就是在保证基本的教育质量的前提下,给学校一个空间,让学校根据自己的客观现实确定自己的办学哲学。确立学校独特的发展方向。特色化课程的建构是实现办学特色的重要载体。
总之,校本课程建设是实施课程改革,实现育人目标的重要环节,是学校特色的主要载体,是学校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组成部分。
通过观摩光耀学校的校本课程和聆听专家的报告,我对校本课程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也走出了以前对校本课程的误区,但是还缺乏对校本课程的深刻理解和研究,为此需要进一步的反思和实践。
步骤一:组织建立。学校要成立校本课程开发指导委员会、校本课程开发审议委员会、校本课程研究组三大组织。
步骤二:需求评估。学校要对学生课程需求、学校硬件资源、家长资源、社会资源、学生资源进行调研评估。
步骤三:目标拟定。校本课程开发要有总体目标,有了总体目标,才能根据目标进行课程实施和评价。
步骤四:方案编制。学校要有校本课程规划方案和课程纲要。
步骤五:解释与实施。学校要对校本课程进行宣传和介绍,这样才能加深学生的理解,从而更好的实施校本课程。
步骤六:评价与修订。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了,学校要对校本课程进行评价,还有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根据评价,随时进行微调,从而使校本课程的开设逐步完善和成熟。
对我校校本课程开设的反思:
反思1: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前,只是对学生进行了调研评估,缺乏对教师和家长的调研评估。对于这一点我们需要重新去做。
反思2:我校的校本课程还缺乏统一的课程规划方案,这个需要我们去认真编制课程规划方案。课程规划方案要求: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重点考虑与课程目标的一致性,做到课程内容分解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落实课程内容,课程评价检验课程目标。
反思3: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还缺乏一定的专业性,需要进一步的培训和指导。
反思4:我校对校本课程的评价,还不够深入和具体,还缺乏教师的自我反思评价,不利于校本课程的修订。
反思5:我校的校本课程还需要在形式和内容上更加规范一点。
总之, 校本课程是学校经过长期的努力所追求和达成的结果,是学校的课程理念成为了课程的实践,是学校的现实资源转化成了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发展产生实际影响的因素。校本课程的真正形成,有赖于校本课程建设的过程。校本课程的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并不是只要开始建设了就有了校本课程。目前,很多学校都在努力建设校本课程,但真正形成校本课程的学校并不多见。这不是说校本课程高不可就,而是说明校本课程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