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找出自己的不足和问题,并寻找解决的方法和策略。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读一些在工作中积累的心得体会,看看他们对于某项工作的总结和经验分享。
最新红色经典电影心得体会(通用23篇)篇一
电影艺术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同时包括视觉、听觉、语言、音乐等方面,创造出一个新的世界,表达出创作者的思想和情感。红色经典电影作为中国电影史上的典范,它的影响不仅仅限于当时的观众,而是代代相传,至今依然发扬光大。在这段时间里,我有幸欣赏了几部经典的红色电影,并深深地感受到了它们的内涵和魅力。
第二段:《智取威虎山》。
《智取威虎山》是张艺谋执导的一部红色电影,其剧情真实地反映了我党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的艰苦卓绝。在片中,我们看到了游击队员的坚定信仰和英勇行动,以及在这个困难的时期里,人与人之间的深厚情感。电影中的每一个场景都是精心设计和刻画的,无论是战斗画面还是生活片段,都能够真实地反映出这个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第三段:《英雄儿女》。
《英雄儿女》是一部由何平执导的红色经典电影,它讲述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南京解放的英勇事迹。影片中,我们能够感受到解放军官兵之间的强烈团结和英勇无畏,以及人民群众对他们的无限支持和关心。电影通过精细的场景设计和情感描绘,成功地营造出了当时的历史氛围,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解放军的伟大意义。
第四段:《我爱这土地》。
《我爱这土地》是一部由张巨成执导的电影,它讲述了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一位知识青年在西部艰苦地开疆拓土的故事。影片紧扣时代主题,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到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浪潮和意义。在这部电影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中国人民的伟大奋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从而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
第五段:结论。
红色经典电影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创作和传播,是历史烙印的记录和文化精神的传承。通过欣赏这些电影,我们不仅仅是对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更是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人民群众在历史进程中决定性的力量和作用。莫忘初心,牢记使命,让我们继承红色经典电影的精神,为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最新红色经典电影心得体会(通用23篇)篇二
红色经典电影是中国电影史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它们记录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艰苦历程。这些电影具有良好的宣传教育价值,代表了中国电影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让观众深刻地认识到历史的沧桑巨变。
我最喜欢的红色经典电影是《小兵张嘎》,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小兵变成英雄的故事。他踏着鲜血和泪水的道路一步步走向胜利,在革命的道路上迎接来自敌人的挑战。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革命的真谛,成为广大劳动人民心中的英雄。
红色经典电影吸引人的地方还在于它的美学魅力。这些电影特别注重人物表演的内涵和情感的把握,体现出深厚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审美风格。这种风格在今天依然受到了广大观众的欢迎。
红色经典电影对于当代的青年也有很大的启示。他们可以从这些电影中,深刻认识到革命的坚韧与不屈,感受到内心充满正义与勇气的力量。这些电影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形象鲜明的革命时代,历程阴郁却不失光明、漫长却极为壮烈。
第五段:总结。
总之,红色经典电影的思想内涵,艺术表现和影响力都具有很高的价值,是固定历史、继承文化、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们富有感召力、震撼力和思想力,给我们提供了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和前行的力量。我们应该珍惜这些经典,发扬光大,传承下去。
最新红色经典电影心得体会(通用23篇)篇三
红色经典电影是中国电影发展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电影宣扬社会主义思想、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电影院或电视屏幕上欣赏到这些经典电影,感受到它们所传递的历史、文化和情感信息。在本文中,我将分享我自己欣赏这些电影的体会和心得。
第二段:《红高粱》。
我觉得在这些影片中,《红高粱》最能打动人心。影片描述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一位女武装战士放下了武器,回到了她的家乡。影片通过主人公的生活经历,深刻地展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深刻伤痛和困难,以及战争后人们重新生活的艰辛与渴望。我被影片中对革命先烈的铭记和对革命前辈的敬意所感动,同时也深深吸引了那些优秀的表演。
第三段:《智取威虎山》。
另一个我印象深刻的电影是《智取威虎山》。这部电影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智勇双全的中国军人和他们对抗日敌人的故事。影片以敢于牺牲、克服重重困难为崇高品质的武装斗争精神为主题,展现了抗日战争时期人民战争和游击战争的英勇形象。我对影片中主角葛优的表演尤为佩服,他充分地展示了这个角色的坚毅与果敢。
第四段:《小兵张嘎》。
虽然《小兵张嘎》是一部以农村为背景的喜剧,但它却也因此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成为了一部具有极高社会影响的电影之一。电影中的小兵张嘎经过自身的不懈努力,通过宣传政策、帮助农民、抵制旧思想和反霸权,逐步成为了以农村群众为基础的工作团体的负责人。这是一部充满意志力和革命斗争的电影。我喜欢影片中小兵张嘎所表现出来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对人民群众的深刻理解。
第五段:结语。
总体来说,红色经典电影对于一些人来说自会显得有些陌生,但从我的角度来看,这些红色电影影响了我的思想和艺术表现方式,展示了我们的文化和历史。通过欣赏这些电影,我不仅获得了娱乐和休闲,还继承了我们的文化传统和学到了关于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和尊重人权的理念,掌握了更为宝贵的知识和体验。
最新红色经典电影心得体会(通用23篇)篇四
看完《1921》,让我们从不同方面看到了党的成长!值得每一位中国人看。
有这么一种电影,永远不怕被剧透。那就是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编的电影,这种电影虽然有很多缺陷,但同时也有一种神奇的魔力。它能唤醒人们心底的感动,也能勾出对家国的眼泪,而《1921》便是这样的电影。
该片的故事架构由三条线索平行推进:欧洲势力对国际代表马林和尼克尔斯基的监视;日本警方对来沪的日本共产党员的追踪;国内来自五湖四海、背景迥异的代表汇聚上海参与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风云变幻中,各种势力交错激荡。
回望百年之前,一群青年满怀理想和拼劲,在国家和民族的危难关头挺身而出,为改变这个国家给出自己的解决方案。他们都是伟人,都为了共同的理想在拼搏。
整部电影有点类似有散文的感觉,所以有些小伙伴在前期看的时候可能会觉得无聊。
但是整体电影还是值得大家去看的,王仁君所饰演的毛泽东,形象塑造上就很相似,青年毛泽东热血笃定的眼神都要溢出来了。
电影里有感动也有惊喜,多线叙事,类型混搭。电影《1921》是一众创作者对党和国家的拳拳心意,在这里感谢电影的主创和演员让更多年轻人知道100年前的中国是这样子的!
最新红色经典电影心得体会(通用23篇)篇五
星期日,老师带我们去龙城影院看《长津湖》,看完之后,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这部电影讲述了,1950年是朝鲜有记录以来最冷的一个冬天,最冷温度为零下54度,志愿军第九兵团伤亡19202人,冻死4000余人,中国人民志愿军以坚强和不畏强敌的战斗精神,打退的美军最精锐的部队,收复了“三八线”。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雷排长,在美军飞机放出标识弹时,他为了不让战友们受伤,开车把标识弹送到美军总部,结果在路上,被敌军用大炮把车炸翻了,车把腿压住了,最后英勇牺牲了。
在生活中,雷排长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值得我学习,我应该像雷排长一样,从小立下志向,从现在做起,长大为祖国做贡献。在这个和平的年代,我们最大的敌人是我们自己的懒惰,我要努力学习,向优秀的同学学习,多练习,记单词,这样,我相信我可以克服懒惰这个坏毛病的。
我们今天的大好河山繁荣昌盛,是无数革命先烈用自己的鲜血换来的,山河已无恙,吾辈当自强!
最新红色经典电影心得体会(通用23篇)篇六
下午三点,新中国的领导人站在天安门城楼上,伟大领袖毛主席庄严的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这一洪亮的声音响彻云霄,唤醒了沉睡百年的的祖国大地,震惊了全世界。这一历史瞬间被定格在全世界华人激动的心坎上。
不知有多少中华儿女用鲜血换来我们今天的太平盛世,不知有多少人踏着战争的硝烟为我们创造了今天完美平静的生活。今天,天安门广场上升起了五星红旗,唱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这条沉睡了百年的东方巨龙觉醒了。
看着电影里在枪林弹雨中倒下的战士,我的心情非常沉重。从1840年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以来,我们受尽了外国人的欺侮,他们烧杀抢劫,无恶不作,骂我们是“东亚病夫。”但我们中华儿女是打不垮,压不弯的,我们古有岳飞“精忠报国”,戚继光英勇抗倭寇的顽强意志。今有刘胡兰、雨来、小兵张嘎、狼牙山五壮士不怕死的精神。他们的鲜血没有白流,他们用鲜血换来了我们今天祖国的繁荣昌盛。
在电影中我看到毛主席对儿子毛岸英的几次教诲,我很受启发,毛主席对后人寄予厚望。他作为一个伟大的领袖,在胜利的曙光来临之际,他讲到的是创业难,守业更难,他想到新生的人民共和国怎么样才能战胜国内外敌人的阴谋破坏。他教育后人要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这是创业之本,也是立国之本。
从建国到现在,新中国经历了六十个春秋,我们伟大祖国走上了富国强兵之路,在我们祖国温暖的阳光照耀下,我们要刻苦学习,发奋图强,不忘国耻,振兴中华,我们不要做生长在温室的花朵,要做不畏严寒的松柏,祖国未来靠我们,祖国的强盛靠我们,少年强,则国强!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最新红色经典电影心得体会(通用23篇)篇七
通过这部电影,我依稀可以看到韩寒给自己的未来,那就是:平凡。
今天是《后会无期》上映第三天,票房多少我不知道,至少豆瓣影评已经评三千多了,可见这部电影的确很受关注。正好最近也在放《小时代》,于是在影评中,韩寒和郭敬明不可避免地被拿来比较。
解读电影有很多角度,解读韩寒和郭敬明也有很多角度。关于电影,可以从纯艺术的角度来看,可以从电影背后的商业运作模式来看,可以从电影与制度、与思想、与言论的关系来看,可以从电影技术的角度来看,可以从电影与导演的个性表达的关系来看。关于两位导演,其出身背景、其公众形象、其处世风格等等多方面都已经被很深刻且详细地比较过了,正好,两个人都开始拍电影了。
豆瓣的影评很多很杂,需要我们有良好的辨析力,这种辨析力,是建立在一定的阅历以及对电影这个东西在政治、经济、艺术、技术、思想、中国、国产电影、期待、评论、票房、媒体、娱乐、精英阶级、平民阶级、普通青年、文艺青年、二逼青年等多个维度中的不同身份的洞察与理解的基础上的,说实话很复杂,我觉得任何一篇影评都不可能做到五脏俱全,顶多做到自圆其说,而任何一篇【片面】的影评,有需要在【与电影有关的一切】的大环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这就看我们怎么消化了。不过豆瓣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的平台,让懂的、不懂的、爱的、不爱的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是很有活力的好现象。
我对韩寒和郭敬明(的几乎一切,也不是什么粉,更不脑残)并不很了解,所以在观看《后会无期》的过程中,很自然,我抽离了所谓【作者主义】的因素,说直白点就是,这部电影并不会因为是韩寒导演的,就在我心中有什么不一样,我能做到的,顶多也就是站在一个普通家庭出身的、生活经历大体平平的、非电影专业毕业的、非电影从业人员的、经济条件暂且不是很好的九零后中国男性立场上,所以些对得起自己的、相对严肃和理性的话,换句话说,我什么也做不到。
这部电影大体反映了韩寒的审美格调吧,不媚俗,坚持自由地表达自我,虽然和大多文艺片一样注重了对某种气氛、感觉的营造和渲染,但是也体现了一个而立之年的导演对思想和生活的理性的理解和反思。能够做到不媚俗竞利,这在盛产烂片的国产电影里面已经是非常可贵的。我不知道什么叫公路片,我也不认为剧情是松散的,反而觉得大体紧凑,因为全程我并没出现坐不住的情绪,反而是压抑着淡淡的尿意坚持看完。
我其实很注重电影的思想性和逻辑性,每一个角色、场景是不是合适,有没有什么经不住推敲的地方,在思想上是不是能够给人以启迪和共鸣,如果不能,那么引起一些讨论也好。
这部电影大体上是符合逻辑的,但也有一些地方我觉得有点突兀,比如说那个谁,抽一支烟就从电影里面消失了,这点似乎有点失真,就像做一本书,一道道工序完美无缺最后发现两夜内容印反了,美中不足。韩寒是写小说的,他的小说很好卖,但是写得究竟怎么样呢?韩寒作为一种现象,期中有多少是关于纯粹的小说、纯粹的作为艺术的小说呢?其实韩寒自己也对他的写作有过反思,韩寒过去的书我读不多,但是近期的几本杂文我还是买来看看的,用韩寒自己的话说,这些文章其实不够格出成书。如今韩寒作为编剧和导演,其处女作已经上映,我觉得对其艺术上的要求并不能太高,而应该更多些鼓励。
至于思想性,韩寒想给我们看的,是他对生活的一点理解,他通过一个我个人认为没有大错、不算平庸但是也不算特别精彩的故事,来给我们看他对生活的理解,这个理解,最终有一个归宿那就是:平凡,这或许是生活的真相,至少是普通大众生活的真相,但是我作为一个普通观众或许会认为:既然是真相,我已经知道的,为什么还要给我看呢?我想看到的,或者说看完电影我想感受到的,其实是:在平凡之外,能不能有一点改变或提升。哪怕是一场梦、一场感动也好。韩寒看到的东西,和我们看到的其实并没有很大的不同,他看到的生活,不配出成书,同样,也不配拍成电影。
片中的演员都很不错,但是演技这个东西,按照我的审美,还是简单点好,无为而无不为,如果电影和角色足够有深度,那么演技就是次要的。
通过这部电影,我依稀可以看到韩寒给自己的未来,那就是:平凡。至此,电影的好坏、韩寒与郭敬明的比较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那样一个叛逆不羁、与体制斗争、坚持表达自我的形象,最终如果归于平凡的话,那这是一个超越了悲剧电影的悲剧。韩寒认输了吗?韩寒决定放弃在思想上的战斗力转而文艺或是一心赚钱了吗?纯文艺和纯金钱都是空洞的!
韩寒的文章多次提到(或引用)李敖,但韩寒最终可能无法成为李敖,但是韩寒年纪还小。平凡的确是普遍的,但是平凡最好不要成为一种价值观进行普世的宣传,我们要看到的是希望而不是宿命。不过我这篇文章,就像电影(还不如电影),依旧是很平凡的。
最新红色经典电影心得体会(通用23篇)篇八
学院组织我们看了一场爱国电影——《金陵十三钗》。
整场电影的环境和氛围都极其压抑。日本军人满南京城的屠杀。它讲述的是旧中国弱势群体在那个年代的悲惨遭遇:14个教会学生,14个秦淮妓女,一个神父的养子和一个洋人殡葬师,一齐出此刻了一个天主教堂。
这部电影拍的十分细腻,妓女丰润扭动的翘臀、洋教士与妓女的调情、孟父亲压抑的伟大的父爱,李教官的隐忍痛心,妓女为救女孩不顾生死的血脉情……一切的一切交织在一齐,是一场无声的控诉。它想要宣泄,想要为所有的期望、所有的爱找一个出口。什么能够让难区人民逃离南京,什么能够带领大家躲避战争然而,在那个年代,有的只是残酷。但是,在那个时代的中国,还有一样东西:民族情。
从演员上,最让我称奇的便是贝里斯蒂安的演技,《金陵十三钗》是先在外国首映的,洋人们对这部电影的反响并不高,因为他们不懂得这种情怀,他们不明白为什么妓女就比学生低贱,不懂得牺牲,不懂得隐忍。但是克里斯蒂安懂了,从一个贪财嗜酒的洋人殡葬师蜕转成为一个为灵魂祈祷的神父,他都演的淋漓尽致,看着他为十三钗祈祷的背影,我真的愿意相信世界上有上帝,愿意相信最后的最后,大家都平安无事。
而从资料上,对我印象很深的就是十几个国民党军人在即将走出南京城的时候为了保护一群逃亡的教堂女学生果断的扳动了枪膛,发生了激战,学生走了,正准备离开的时候却引来了坦克,十几个人太渺小了,但是应对敌人的坦克,他们没有办法,唯一的就是用人的身体带着手榴弹去近距离炸毁,一个小编队,没有防弹衣,只有浸泡过水的被褥,一条直线,前面的人一个一个倒下,最后一个炸破手冲击到了坦克的面前,整个场面一向有枪声在回荡,教室一片安静。就是这几个小人物,没有人明白他们的名字,和很多军人一样,他们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这是一种大爱,军人特有的爱。
这个故事,最让人感动的是那群从“秦淮河”躲出来的风尘女子,谁说妓女无情,谁说“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尤唱后庭花”。不错,她们是有自己的私心,进了教堂就找最安全的地方——地窖,但我想,那只但是是在那种状况下的本能反应。她们同样也是有爱的,豆蔻为了为浦生弹奏一手《秦淮景》,不惜冒险,用生命与尊严做赌注,只为找回缺失的四条琵琶弦……更加可贵的是,这群被人们一向瞧不起的“妓女”却个个穿上女学生的衣服代替女学生去参加日本兵的庆功会。她们害怕死亡,更不明白会应对什么,不明白结局,但是她们却勇敢地走上了军车,此时此刻对生命是一种震撼,她们或许有很多未完成的梦,或许没有机会去实现了,她们是伟大的,正是在大灾难面前中国人的抗争和救赎。这部电影感动了我们,让我们感到震撼,因为它融入了国家的命运,表现的是民族的精神。
爆炸的炮火中,有秀丽的五色花随着硝烟飘落,花儿落在地上,牵起一片轻轻的叹息,唯独不变的是我中国儿女不屈的灵魂。
孔繁森,1944年出生于山东聊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他18岁参军,在部队干了7年,196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9年,国家要从内地抽调一批干部到西藏工作,时任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孔繁森主动报名,请人写了“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还乡”的条幅。刚到西藏,他又写下“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洒高原”,以此铭志。孔繁森为了结束尼木县续迈等3个乡群众易患大骨节病的历史,他几次爬到海拔近5000米的山顶水源处采集水样,帮忙群众解决饮水问题;他每次下乡时都特地带一个医疗箱,工作之余就给农牧民群众认真地听诊、把脉、发药、打针。1992年,拉萨市墨竹工卡等县发生强烈地震,孔繁森在羊日岗乡的地震废墟上,还领养了3名藏族孤儿。
我们要学习孔繁森同志无私奉献的精神。他放弃了舒适的生活,不远万里来到西藏,把自己的身心都投入到了西藏的建设中去。身为一名党员,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党的根本性质。从孔繁森这一名党员干部的身上,折射出了党无私奉献的光辉。他为了制定把阿里地区的经济带上新台阶的规划,专门带领有关部门,亲自到新疆塔城进行边贸考察。可当他完成任务回到阿里途中,不幸发生车祸,以身殉职,时年50岁。
我们要学习孔繁森同志的艰苦奋斗的精神。作为新一代的我们,没有经历过父辈们的艰苦时代。一向是在党的呵护下健康成长,但这并不代表这我们能够忘记,能够舍弃这样的精神。国家的建设,党的建设需要我们,长大后我们应为党和国家的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最新红色经典电影心得体会(通用23篇)篇九
看了电影《太行山上》后,感受着血腥惨烈的战争场面所带来的强烈的视觉冲击,经历了一遍又一遍的人性正义与邪恶,坚忍与残暴的激荡,我们重温了六十多年前那段历史。中华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保卫这片热土浴血奋战,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我们也经受了一次弥足珍贵的爱国主义教育。
这部影片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军官在奄奄一息的时候,望见一个日本军官在肆意的杀害我们的战士时,他努力使自己站起来,举起手中的刀向那个日本人砍去,没有想到却被敌人从后背插了一刀,鲜血猛地溢了出来,他再次倒下,又再次站起,手颤巍巍的举起,载着八路军对日本人的深仇,中国人对日本人的大恨,使劲向那个日本军官刺去。把中国人对日本人的仇恨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我不禁为那位军官气吞山河的壮举所感动,从心底里为他叫好!因为有了无数个像这位军官的英雄壮举,才创造出我们这天的幸福、安逸的生活,这时,我深深地感到我们这天的幸福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阿!在这部电影中,我领会到什么是真正的“将有必死之心,士无贪生之意。”这些无名的战士前仆后继、战死沙场,就是为了自己祖国能够和平,为了家人、百姓能够过上安稳的日子,他们不惜抛头颅,撒热血,艰苦抗战,誓死保护国家,时刻把国家利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的事迹让我们感到多么骄傲和自豪!
如今我们过着平静的生活,可谁曾想过美满的生活是烈士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而许多人却不好好地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生活环境。想到我自己平时碰到一些小困难,就灰心丧气地总想依靠别人。遇到不会做的题目,我就想:“别费心了,明天去校园问问同学或老师不就……”;在家里,爸爸妈妈让我帮忙干点家务活,我也总是厚着脸皮不去做,总想能靠多久算多久,再说爸爸妈妈也拿我没办法,只好自己动手了。日久天长,我变得既懒惰又胆小,干什么事都没有信心,比如去年校园举行大队会,老师叫我上台讲家庭礼仪故事,刚开始我不去,老师不知做了多少的工作,我才上去,结果可想而知,给老师和班级丢脸了……在伟大的八路军叔叔面前,我是多么的懦弱和渺小阿!我必须要学习八路军叔叔勇于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他们将激励我前进!我们要努力学习,将来为祖国的辉煌贡献自己的力量,深信在不久的将来,必须会有一只叫“中国”的雄狮响彻云霄,震惊全世界。
回首历史,我们要铭记;应对现实,我们要珍惜;展望未来,我们要奋斗。
《湘江北去》观后感。
这样一个黑白不分的年代,一批以润之为首的爱国青年发起了爱国求真的运动,他们练体魄,读新刊,充实自己的思想,犹记得他们于岳麓山下裸身沐雨,引吭高歌,壮怀激烈。救国救民可不是意气用事,需要武装思想,于是毛泽东,肖子生等热血青年到北京求学,经过了与李大钊,陈独秀,胡适等人的接触,经过了对马克思主义的阅读和思考,他们逐步对救国有了更理性的理解。
毛泽东不再受他人幻想的鼓动,已经能自我控制。透过对李大钊先生赠与的书籍的深刻研读,加上对广大湖南农村的社会调查,更加坚强了毛泽东的革命信念,他们反复思想斗争中决定俄式的发展模式最贴合中国的国情。只要主义真,砍头也不怕。在影片中,我们还看到了一位秀丽而坚韧的女性――杨开慧。她是毛泽东最坚强而柔软的后盾。一身红袍,给我的印象尤为深刻。在1930年,杨开慧被国民党捕捉坐牢,应对严刑拷打,她坚贞不渝,大义凛然:我死不足惜,愿润之的事业早日成功。这位为中国革命事业献出生命的杰出女性,很让我敬佩。
中国之革命,任重而道远。湘江北上,是一个历史的起点,中国命运的起点。正是湘江边的一批热血青年,感情求真,心怀黎民,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巨浪,坚信正义永存,光明永存。对此,我想起了鲁迅的一句话: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近代中国饱经耻辱,有多少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四万万人齐落泪,天涯何处觅神州我们为什么如此只为梦中的神州,只为驱除鬼怪,只为振兴中华。所以湘江北去仅是个开始,中华复兴之路仍在继续,你,我,还有千千万万的当代青年,加油!
最新红色经典电影心得体会(通用23篇)篇十
田野,是一个独生子的解放军,当他发此刻废墟中还有一个生命存在时,便冒着生命危险,钻进了摇摇欲坠的废墟中,他尽力让小女孩恢复信心。但是,无情的余震来时,他没有退缩,而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朝小女孩扑了过去,不顾一切地用自我的身体挡住楼板,为了保护小女孩,他英勇地牺牲了,在他的身躯之下,却有一个学生获得了生的期望……我从心底里佩服田野,佩服他舍己救人的无私精神,他是我心中的英雄!这不禁让我想起了雷锋,无论我们从事什么工作,都不能缺少雷锋精神。再平凡的岗位都能够做出不平凡的贡献,只要你的人生观是正确的,你的工作就会有不尽的原动力。取得成功最重要的不是我们的潜力大小,而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质。任何时候,雷锋身上助人为乐、爱岗敬业、用心进取、勤俭节约的品质都是我们不断学习的要素。雷锋精神是不受时空限定的,无论现代科技怎样发达,无论人们的生存方式怎样改变,雷锋对世界和他人真诚的爱心永远是人间渴求的那种温暖,像阳光一样成为人类永恒的需要。在生活中,我们需要雷锋精神,只有我们自我发扬助人为乐的精神,与人为善,我们才能得到别人的帮忙和尊敬,才能在互动的真诚中感到真正的快乐。
快乐只有一种,那就是为他人而付出,这样做你将获得生命最高的荣誉。
电影中,那一句句催人泪下的安慰,一幅幅朴实无华的画面,一次次坚强的求生与无私奉献,让我们懂得了人世间的真情。在经历了这场大自然的考验后,人们对生命的好处和价值必须会有新的认识,我想,我们就应珍惜此刻的完美生活,努力学习,长大后也要像英雄们那样,更好地为祖国出力。
最新红色经典电影心得体会(通用23篇)篇十一
学院组织我们看了一场爱国电影——《金陵十三钗》。
整场电影的环境和氛围都极其压抑。日本军人满南京城的屠杀,沿街随处可见全裸的中国女人和鲜血淋漓的男人。它讲述的是旧中国弱势群体在那个年代的悲惨遭遇:14个教会学生,14个秦淮妓女,一个神父的养子和一个洋人殡葬师,一齐出此刻了一个天主教堂。
这部电影拍的十分细腻,妓女丰润扭动的翘臀、洋教士与妓女的调情、孟父亲压抑的伟大的父爱,李教官的隐忍痛心,妓女为救女孩不顾生死的血脉情……一切的一切交织在一齐,是一场无声的控诉。它想要宣泄,想要为所有的期望、所有的爱找一个出口。什么能够让难区人民逃离南京,什么能够带领大家躲避战争然而,在那个年代,有的只是残酷。但是,在那个时代的中国,还有一样东西:民族情。
从演员上,最让我称奇的便是贝里斯蒂安的演技,《金陵十三钗》是先在外国首映的,洋人们对这部电影的反响并不高,因为他们不懂得这种情怀,他们不明白为什么妓女就比学生低贱,不懂得牺牲,不懂得隐忍。但是克里斯蒂安懂了,从一个贪财嗜酒的洋人殡葬师蜕转成为一个为灵魂祈祷的神父,他都演的淋漓尽致,看着他为十三钗祈祷的背影,我真的愿意相信世界上有上帝,愿意相信最后的最后,大家都平安无事。
而从资料上,对我印象很深的就是十几个国民党军人在即将走出南京城的时候为了保护一群逃亡的教堂女学生果断的扳动了枪膛,发生了激战,学生走了,正准备离开的时候却引来了坦克,十几个人太渺小了,但是应对敌人的坦克,他们没有办法,唯一的就是用人的身体带着手榴弹去近距离炸毁,一个小编队,没有防弹衣,只有浸泡过水的被褥,一条直线,前面的人一个一个倒下,最后一个炸破手冲击到了坦克的面前,整个场面一向有枪声在回荡,教室一片安静。就是这几个小人物,没有人明白他们的名字,和很多军人一样,他们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这是一种大爱,军人特有的爱。
这个故事,最让人感动的是那群从“秦淮河”躲出来的风尘女子,谁说妓女无情,谁说“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尤唱后庭花”。不错,她们是有自己的私心,进了教堂就找最安全的地方——地窖,但我想,那只但是是在那种状况下的本能反应。她们同样也是有爱的,豆蔻为了为浦生弹奏一手《秦淮景》,不惜冒险,用生命与尊严做赌注,只为找回缺失的四条琵琶弦……更加可贵的是,这群被人们一向瞧不起的“妓女”却个个穿上女学生的衣服代替女学生去参加日本兵的庆功会。她们害怕死亡,更不明白会应对什么,不明白结局,但是她们却勇敢地走上了军车,此时此刻对生命是一种震撼,她们或许有很多未完成的梦,或许没有机会去实现了,她们是伟大的,正是在大灾难面前中国人的抗争和救赎。这部电影感动了我们,让我们感到震撼,因为它融入了国家的命运,表现的是民族的精神。
爆炸的炮火中,有秀丽的五色花随着硝烟飘落,花儿落在地上,牵起一片轻轻的叹息,唯独不变的是我中国儿女不屈的灵魂。
最新红色经典电影心得体会(通用23篇)篇十二
“红星闪闪放光彩,红星闪闪暖胸怀…”在这熟悉的旋律中,我和儿子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在家里观看了一部爱国红色影片《闪闪的红星》。潘冬子勇敢和坚强的性格铭记在我的脑海当中。冬子的母亲、父亲舍己为人、坚强不屈,令人敬佩。
在抗日战争时期,爸爸要跟红军到远方去,冬子也想和爸爸一样参加红军。爸爸临走时,留给冬子一颗闪闪的红星,冬子把它当作最宝贵的物品珍藏着,这颗闪闪的红星就像是冬子心中的明灯,一直为冬子指引前进的方向,最后冬子终于如愿带上那颗闪闪的红星,成为了一名真真正正的红军。
这个壮烈的场面深深地印在了我脑海中,表现出了共产党的坚决,表现出了共产党一心为党,一心为人民的坚定信念。冬子妈妈那高昂的歌声,坚定的眼神,深深地打动了,感染了我。冬子妈妈虽然牺牲了,但是她用生命换来了乡亲们的安全,她为了人民牺牲了,她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冬子在大难当头时的临危不惧,镇定自若,坚强的精神,真让人感动!
冬子的爸爸,也是红军游击队队长,他在一次战斗中受伤了,他为了节省麻药,让医生把麻药留给了重伤队员,自己忍着钢钳和肉体接触所产生的疼痛,挺了过来。父亲舍不得用麻药,是为了剩下麻药,让别的队员用,让他们少些疼痛,而自己承担了所有的痛与苦,这一幕真令人感动!这一场景将冬子爸爸舍己为人的精神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我最喜欢影片中的主人公--潘冬子,他聪明、可爱、坚强而又机智。当他看到敌人烧死了自己的妈妈,他咬紧牙关,双拳紧握,始终没有让眼泪流出来。在看到机智的潘冬子智斗胡汉三时,我更是心情激动,为潘冬子加油。胡汉山为了阻止红军吃上生命中必不可少的盐,封锁了上山的路,潘冬子灵机一动,用河水把盐融化后倒在衣服上,巧妙地躲过了敌人的严密搜查,顺利将盐运送到红军战士手中,出色地完成了上山给战士们送盐的任务。在地主家做事时,他机智成功地给游击队送情报,还让群众抢走地主放在船上准备运走的米。最后冬子在胡汉三熟睡时,烧了他的屋子,一刀砍死了作恶多端的恶霸胡汉三,替妈妈报了仇,为乡亲报了仇。
潘冬子坚强勇敢,机智灵活,坚持正义不动摇,终于梦想成真成为一名红军战士。
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应该加倍珍惜。作为一名教师,要教育学生: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发扬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爱自己的国家,努力学习,奋发图强,用科学文化知识来建设我们强大的国家;用科学文化知识来编织我们美好的家园;用科学文化知识让党的光辉传万代。为了祖国美好的辉煌,现在要努力学习!长大后做国家的栋梁,使祖国强盛,屹立于世界!
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我要严格要求自己,加倍学习、努力工作,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以顽强拼搏的精神,争做一名新时代的优秀教师。
最新红色经典电影心得体会(通用23篇)篇十三
红色是电磁波可见光谱低频端的颜色,频率范围为380~480thz,对应于空气中约780~620nm的波长。红色是光的三基色和四种心理色彩之一,类似于新鲜血液的颜色。红色代表吉祥、喜庆、热情、幸福、勇敢、勇气、战斗精神、革命、活力、激情等。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红枪白马”女英雄:赵一曼。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军侵略中国的野心昭然若揭,国民党采取避战政策,仍然把矛头直指国内,民族抗日阵线得不到统一,国家已经接近生死存亡的时刻。此时的赵一曼已经回国,被中国共产党派到东北地区领导革命斗争。
赵一曼看上去只是个瘦弱的女子,可是,在战场上,她却勇猛果敢,丝毫不输给男人。1934年,她担任中共珠河中心县委委员兼铁北区委书记,组织抗日自卫队,与日军展开游击战争。当时共产党还是一个较为年轻的政党,在武装斗争上仍处于初级阶段,武器装备和物资都比较匮乏。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赵一曼仍然每次在战斗中勇挫日军和伪军,将珠河地区的抗日斗争进行得有声有色。1935年,她兼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第一师第二团政委。伪满政权的报纸在某一天刊登的一篇报道,尽管对赵一曼有污蔑不实的言辞,可是却把她说得神乎其神,说她能杀敌于眨眼之间。从此,“红枪白马赵政委”的称号在抗日自卫队中广泛流传开来。在战场上赵一曼是浴血疆场的女豪杰,可是在生活中她仍然是一个和蔼的女性,她热爱群众,关心同志。大家钦佩她的“红枪白马”,可是在生活中,战士们仍然亲切地称她为“我们的女政委”。
1935年11月的一天,赵一曼与日伪军打了一场遭遇战,由于敌众我寡,赵一曼不幸腿部受伤被日伪军逮捕。日军大喜过望,为了从赵一曼口中获得有价值的情报,日军对她的腿伤进行了简单的治疗之后,连夜对其进行了严酷的刑讯。面对凶恶的日军,赵一曼已将生死置之度外,她不肯透露一丝情报,而是横眉怒目,痛斥日军在中国的侵略行径。日军军官恼羞成怒,用马鞭狠戳她的腿部伤口。她疼得昏死过去几次,被日军弄醒之后,仍然坚定地说:“我的目的,我的主义,我的信念,就是反满抗日。”赵一曼表现出了中国共产党员的坚强意志和抗日的坚定决心。
1935年12月13日,赵一曼因为腿部伤势严重,生命垂危,日军为了得到情报,将她送往哈尔滨治疗。在住院期间,赵一曼利用各种机会对看守她的警察与护士进行反日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两人深受感动,决定帮助她脱离日军魔掌。1936年6月28日,他们将赵一曼背出医院,转移到了安全地带。可是6月30日,赵一曼在去抗日游击区的途中再次被日军逮捕。
赵一曼被带回哈尔滨之后,凶残的日军开始对她进行更加残酷的刑讯。为了套取情报,他们不择手段,甚至以摧残女性身体的酷刑来逼迫赵一曼就范,手段令人发指。而赵一曼始终坚贞不屈,没有吐露只言片语的实情。
日军终于放弃了对赵一曼的逼供,决定将她送回珠河县处死示众。赵一曼大义凛然,毫不畏惧。8月2日,赵一曼被押上了去珠河的火车,她知道自己要被日军槍毙了。为国尽忠,死得其所,没什么好遗憾的。只是此刻,她想起了自己远在四川的儿子,于是她向看守她的警察要了纸笔,给儿子写下了一封催人泪下的遗书。信中写道:“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因为坚决地作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远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际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赵一曼在珠河县英勇就义时,年仅31岁。赵一曼可歌可泣的事迹被中国人民永远地铭记在心!
“让祖国人民听我们胜利的消息吧!”这是电影《上甘岭》里七连通讯员杨德才参加爆破是喊出的豪言壮语。故事的结尾,杨德才牺牲了,然而他给祖国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上甘岭》是长春电影制片厂于1956年拍摄的。影片取材于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争,由一本战斗日志说开去……记得当年上小学,学习黄继光舍身堵枪眼、邱少云宁可被烧死也不暴露目标的事迹,感动的不得了,觉得如果自己身在那个时代,一定要向他们那样,为祖国人民的独立与解放事业贡献一生。今天看来,尽管随着年龄日渐增长,已经不再迷信于这样的故事,但是心里却依旧对这些人物充满了敬佩。
凭心而论,《上甘岭》这部电影从拍摄的技巧上,赶不上现在电影院上上映的任何一部电影,从反映战争题材的角度,它赶不上像《拯救大兵瑞恩》、《风语者》等现在很多的战争题材的电影。但是作为___党员,在学习发扬战斗堡垒作用的时候,却对我们有很好的教育意义。
八连长张忠发的战前动员的战前动员对我的起发很大。影片中的张连长在敌我双方力量对比悬殊,生存条件十分恶劣的情况下,调动和稳定战士的情绪,对赢得这场战争的胜利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张连长的战前动员和及时的掌握好战士的情绪,对我的教育很大。在大是大非眼前,我们___党人要能守得住、站的稳,不慌稳定,既要能够很好分析形势,还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作为学生干部,要深进了解同学们所想所需,也要“想同学之所想,急同学之所急”,需要一个学生干部很好的把三个代表落实到自己的实际工作中。而要在这个过程中要不断的掌握同学们的情况,听取大家的反映,不断的调整每一个人的心态,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促进各项工作的顺利展开。
我想,每一个___党员,作为一个单独的个体,总脱离不了为了生活而努力地活下去。便是要求我们该创造生命的永恒-其实,若创造了永恒,生命的长短,又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我们该为别人想得更多一点,为别人做得更多一点。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丰富生的教科书,党以伟大的成就,宝贵的经验,光荣的传统,优良的作风,书写着自己旗帜的辉煌。
在高高飘扬的党旗上,最引人注目的是党所培育和铸造的一种精神——红色精神。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在与帝国主义、国民党反动派白色恐怖作斗争的环境里,在艰苦的革命条件下,当培育和铸造了红色精神,其中最具有时代特征、影响最大、最有代表性的是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井冈山精神。在长征中红军所表现出来的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革命必胜的信念、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铸就的长征精神。和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革命精神的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我国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体表现.以及西柏坡精神,西柏坡精神是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一脉相承的,它既具有井冈山精神中的艰苦创业和坚定的革命信念精神,也有长征精神中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还有延安精神中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教科书中书写着一个个生动的红色经典故事,传递出丰富的精神内涵,让从未经历过残酷战争的我们青少年,了解在战火纷飞的革命战争年代,革命先辈们用流血牺牲铸造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
今天铸造红色精神的艰苦岁月已经过去,党和国家的事业正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向前迈进。但红色精神却永远不会过时,它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凝聚中华民族、激励中国人民的巨大精神力量。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上,我们青少年有责任也有义务继承红色精神,弘扬红色精神,让凝结红色精神的党旗在中华大地高高飘扬!
今天,我看了一部电影,名叫《董存瑞》。它主要讲的是:16岁的董存瑞不想当见习八路了,想要参军。王政委和连长都说他年龄小了点,不可以参军,董存瑞一点也不死心,就跟他们蘑菇。后来,王政委在一次战斗中牺牲了。连长最后没办法了,终于答应让他参军了。
当八路军准备攻打隆化,解放热河。国民党军队又造了许多碉堡,来做掩护。想打这场仗,爆破队长很重要。到底给谁呢?领导们思考了半天,决定给董存瑞。由火力队来掩护爆破队,让爆破队去炸碉堡。其他的碉堡都被炸了,就剩下最后一个了,这是一座小桥,也是最难炸的一个。眼看上去了几批人都没有成功,董存瑞说:“我来”。他左闪右躲来到桥底下,怎么也没找到能放炸药包的地方,炸药架又用完了。怎么办呢?眼看着同志们一批一批的倒下,总攻时间就要到了。这时候董存瑞用自已的身体做支架,举起了炸药包喊道:“为了新中国,前进!”
难炸的碉堡终于炸掉了,战役最后胜利了,而董存瑞却永远地离开我们!
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生活,因为这是革命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长大了以后,也要回报祖国!
一百年前,上海成为党的诞生地和初心始发地;一百年后,在这里举行的第xx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用光与影的交织致敬历史、礼赞时代。
x月xx日晚,电影节开幕式上,一段百年前的珍贵党史影像素材通过4k技术修复上色,以焕然一新的面貌展现在观众面前,大家仿佛“穿越”回那个热血澎湃的觉醒年代,感受那份矢志不渝的初心。
无论是百年前满怀一腔热血的仁人志士、在新中国建立过程中无畏献身的先驱烈士,还是包括一代代电影人在内的各行各业奋斗者,他们对信仰的那份执着,对理想的不懈追寻,这种传承绵延不绝,在百年光影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现在的红色电影非常好看,故事讲得好,视听效果也非常震撼,这些电影我都想去影院看。”走进上海展览中心,电影《xxx》的巨幅海报迎面映入眼帘。参观者纷纷表示,这些红色大片就是心目中的“超级英雄片”,“这些伟人就是给我们带来今天和平生活的‘超级英雄’”。
x月xx日晚,电影《xxx》作为本届电影节开幕影片亮相。提及创作初衷,该片监制、导演xxx说:“这部影片里面出现的先辈,真的是用生命去追求真理,去换取更多人的未来,这才叫伟大。为什么他们创建的政党只用了xx年的时间就改变了中国?这就是我们想拍这部影片的原因,我们想去探寻这种超越生命的信仰的力量。”
除了待上映的红色电影,本届电影节还特别策划了“百年征程·红色光影”单元,通过放映讲述各个时期红色故事的经典影片,展现建党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
《白毛女》《永不消逝的电波》《青春之歌》《红色娘子军》《英雄儿女》……这些影片在它们上映的时代,都是绝对的“大片担当”。
“这些老电影,对于今天的90后、00后而言虽然陌生,却是年长一代深刻的时代记忆,让今天的观众重新走进电影院看这些电影,或许也促成了几代人之间的对话。”该单元的策划者、电影学者石川说。
一个好的艺术作品直击人心的,是作品背后所承载的精神力量,而精神的力量经久不衰。走进影院观看经典红色电影,重温百年党史中可歌可泣的峥嵘岁月,能够切身体会中国共产党筚路蓝缕、苦难辉煌的历史。
“为了胜利,向我开炮!”这气壮山河的呼叫出自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抗美援朝电影《英雄儿女》,震撼了几代中国观众。
《英雄儿女》是根据著名作家巴金的小说《团圆》改编的。19xx年,巴金参加全国文联组织的赴朝创作组,踏上了满目疮痍的朝鲜大地,深入到志愿军中采访战斗生活并深受洗礼。
19xx年xx月,巴金所在的连队在开城保卫战中担任攻打“红山包”的主攻任务。在连长、指导员先后负伤后,副指导员赵先友指挥全连坚守阵地,最后只剩下赵先友和通讯员刘顺武两人。赵先友用步话机向团长报告:敌人已冲上我军阵地,要求炮兵直接向自己阵地射击,并大声喊“向我开炮!”阵地被夺回来了,但赵先友和刘顺武却壮烈牺牲了。
这一情节在巴金心中不可磨灭,后来演变成为《英雄儿女》中“向我开炮”的著名英雄形象。回国后,巴金写出了《团圆》,引起强烈反响,xx文化部副部长的夏衍立即责成长春电影制片厂将其改编成电影。在来自各界的修改意见的打磨下,小说《团圆》变成了电影《英雄儿女》。1964年,《英雄儿女》在全国上映。
据了解,在拍摄“为了胜利,向我开炮”这一最经典的场景时,布了100多个爆炸点。导演一声“开拍”,炸点起爆,王成的扮演者刘世龙毫无惧色闯入火阵,眉毛、鬓发都烧着了,胳膊也烧起了泡,他全然不顾,完全融入情境中。
这个镜头,一次拍摄成功。“英雄猛跳出战壕,一道电光裂长空”……英雄,就这样矗立、定格在亿万观众心中。
“烽烟滚滚唱英雄,四面青山侧耳听,侧耳听。晴天响雷敲金鼓,大海扬波作和声。人民战士驱虎豹,舍生忘死为和平……”今天的人们,依然会情不自禁地唱起这首歌,而一部部红色经典电影,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国人。
近年来,主旋律题材蓬勃发展,在电影、电视剧等诸多领域开花结果。许多“红色电影”“主旋律电影”收获了口碑和流量上的成功。
去年国庆档,《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攀登者》三部主旋律电影领跑国内票房。《我和我的祖国》在全球同步上映,票房火爆,很多地方一票难求。
好的事物呈现出来的作品,能够让观众投入进去映照到自己生活的,其实都应该叫‘主旋律’,因为它代表时代前进的方向。”
导演xxx表示,主旋律题材在年轻人中受到追捧,并不能简单地将原因归结到“建党百年”的节点,而是应该深入去研究现有的优秀主旋律作品到底为什么打动了观众。他认为,当主旋律作品开启了对人们生活细节,包括对历史的回顾以及历史与当下关联的表达时,会润物细无声地对受众输出感染力,“它就像我们的父辈传承到我们,我们再延续到下一代的一些品质,这种美好的传承能影响到当下的年轻人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
越是经典题材,越有长久的生命力,越有潜力和可能做出新的诠释。
x月x日,在电影节开幕论坛“共圆百年梦·启航新征程”上,国内电影行业领军人物齐聚一堂,为中国电影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今年中国电影集团策划了近十部重大主题作品,包括“五一”上映的《悬崖之上》以及《我和我的父辈》《无限深度》等。中国电影集团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xxx表示,他们找到了一条主旋律影片的成功表达路径:“创作过程当中,更多是聚焦在每一个百年里,每一个大的历史背景下,普通人(在历史背景下)展现的风采和所做的努力”,“从小人物的角度切入,用艺术化的手法还原历史事件,往往会收到更好的效果”。他也注意到,“在当今,尤其是疫情之后几个相对爆款的影片,实际上都是情感碰撞”,“所以我们在未来创作里,会在真情实意层面多下功夫”。
从《建国大业》到《建党伟业》,再到《我和我的祖国》,第五代导演xxx近年来的创作聚焦主旋律宏大叙事。在他看来,电影的核心是人的塑造。演员跟角色的结合,是电影的灵魂所在。“以往我们有时候拍得高高在上,观众挨不着。有的观众说,你要我抬着头,把我看得很累,我想平着看一会儿。实际上,真正令人敬仰的伟大人物不是这样高高在上的。”
他以自己监制的影片《长津湖》为例。片中有场戏:上世纪50年代初,毛主席只有两件衣服没有补丁。有一件成衣补丁多达五十多块,警卫员把它扔了后,毛主席大发雷霆,认为衣服还可以穿。“这是不是以前的创作方法?但我们写了背后的故事。”xxx介绍,其实,毛主席之前把自己仅有的大衣送给了毛岸英,毛岸英和刘思齐攒了8个月工资,送给爸爸一件大衣后就上战场牺牲了。毛主席每每想起他,就会拿出那件大衣披在肩上,在中南海的雪地里走。“这些故事是基于真实历史来写的。”谈到主旋律电影,如今不少电影人也愿意称之为“主流电影”。正如xxx所说:“这是大家的共识。我们相信越是经典题材,越有长久的生命力。因为随着时代的眼界、大众审美趣味不断刷新,越经典的题材越有潜力和可能做出新的诠释。”
昨天,我在网上看了爱国教育影片《红孩子》。《红孩子》讲的是战争时期儿童团的孩子们与白匪英勇斗争的故事,影片中机智勇敢的苏保、足智多谋的金根、憨厚鲁莽的虎崽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战火纷飞、动荡不安的年代里,严酷的斗争使他们经受锻炼和考验,血与火的冲洗使他们中不断成长。
我的心情随着影片中的情节而起伏。当汉奸坏蛋被小儿童团员们耍得团团转的时候,我开心地哈哈大笑;而当看到冬牙子被枪打中的时候,我又难过又憋屈,禁不住流下眼泪,他那可爱的笑容一下子就消失了,我心中充满了对白匪的憎恨。影片看完了很久,我还沉浸在那种激动地回忆中,幻想着自己也能走进他们中间,和他们一起斗敌人、打胜仗。
通过看这部电影,我受到了很大的教育,感到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今天和平安宁的生活是革命前辈用艰苦的斗争,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我们应该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学习影片中孩子们的智慧和勇气,不畏艰难,刻苦努力,勤奋学习,用知识和汗水建设祖国,使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富强。
今天,我看了一部电影,名叫《董存瑞》。它主要讲的是:16岁的董存瑞不想当见习八路了,想要参军。王政委和连长都说他年龄小了点,不可以参军,董存瑞一点也不死心,就跟他们蘑菇。后来,王政委在一次战斗中牺牲了。连长最后没办法了,终于答应让他参军了。
当八路军准备攻打隆化,解放热河。国民党军队又造了许多碉堡,来做掩护。想打这场仗,爆破队长很重要。到底给谁呢?领导们思考了半天,决定给董存瑞。由火力队来掩护爆破队,让爆破队去炸碉堡。其他的碉堡都被炸了,就剩下最后一个了,这是一座小桥,也是最难炸的一个。眼看上去了几批人都没有成功,董存瑞说:“我来”。他左闪右躲来到桥底下,怎么也没找到能放炸药包的地方,炸药架又用完了。怎么办呢?眼看着同志们一批一批的倒下,总攻时间就要到了。这时候董存瑞用自已的身体做支架,举起了炸药包喊道:“为了新中国,前进!”
难炸的碉堡终于炸掉了,战役最后胜利了,而董存瑞却永远地离开我们!
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生活,因为这是革命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长大了以后,也要回报祖国!
红孩子是一本的红色经典,是一本历史的痕迹。书中写了李家傲的赤卫队在县苏维埃李主席的领导下,上山打游击。李主席的儿子苏宝及其他的小伙伴们虎崽、细妹、水生、金根、冬伢子等,晚上悄悄的离去找红军,被细妹的外公李公公找回。不久,近卫团团长黄敬波带着白军焚烧了李家傲,屠杀了全村的老百姓。为了讨还血债,替亲人报仇,孩子们组成了一支少年游击队。
他们通过贴标语,抢夺枪支,机智勇敢地消灭了不少敌人。在一次战斗中,李主席不幸被捕,孩子们在李公公的领导下混入靖卫团,巧妙的救出了李主席,并打死了靖卫团团长黄静波。严酷的斗争使他们经受了锻炼和考验,在血与火的洗礼下茁壮成长起来!
苏保和小伙伴们才12岁,就成了红军游击队。他们才12岁呀,他们不顾自己的安危,与鬼子拼了命的厮杀,他们用自己的头脑与智慧,巧妙的杀了一个又一个的白军,他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冲啊!为乡亲们报仇!
同学们,把握今天吧!虽然我们生活在风和日丽的世界,但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可沉重啊!祖国的强大、民族的复兴容不得我们有半点懈怠,学习,学习,再学习,努力,努力,再努力!
当您走进位于河北隆化县城的一座烈士陵园,一个场景立刻会展现眼前―――身着军装的他,昂首挺胸,左手高擎炸药包,右手紧握拉开的导火索,英勇无畏,气壮山河……他就是年仅19岁的,全国战斗英雄、模范共产党员董存瑞。
今天,就让我们在烈士的铜像下,回到1948年5月25日的战场…。
那天下午,董存瑞所在的六连正对隆化中学发起第二次总攻。突然,敌人的机枪像暴雨般横扫过来,把战士们压在一条土坡下面,抬不起头来。原来,这是隆化中学东北角横跨旱河的一座桥上喷出来的6条火舌。狡猾的敌人,在桥上修了一个伪装得十分巧妙的暗堡,拦住了我军冲锋的道路。
这时,董存瑞和战友们纷纷向连长请战,要求把这座桥型暗堡炸掉。但爆破手们都无功而返。董存瑞看到战友的伤亡,再次挺身请战。“你已经几次完成爆破任务了……”不容副连长说完,董存瑞抢着说:“我是共产党员,我的任务不只是炸几个碉堡。现在隆化还没有解放,怎么能算完成任务呢?”副连长和指导员商量了一下,对董存瑞说:“好,你去吧,千万要注意隐蔽。”董存瑞紧攥拳头说:“放心吧,不完成任务就不回来!”
董存瑞挟起炸药包,弯着腰冲了出去。桥型暗堡里,敌人的机枪越打越紧,子弹带着尖利的啸声,从他耳边掠过。但董存瑞沉着机智,仍在忽左忽右地爬着。敌人的机枪打紧了,他就伏下不动。敌人的机枪稍一停,他就飞似的向前跃进几米。突然,敌人的机枪又集中朝他打过来,他的腿受了伤,鲜血直流。
但他仍抱着炸药包猛冲到桥下。这桥离地面有一人多高,两旁是砖石砌的,没沟、没棱,哪儿也没有安放炸药包的地方。如果把炸药包放在河床上,又炸不着暗堡,河床上又找不到任何东西代替火药支架。怎么办?董存瑞急得直攥拳头。
这时,身后响起了嘹亮的冲锋号声,总攻的时间到了。大批的部队像潮水般地涌了上来。桥型碉堡上的砖头一块块被推开了,子弹像急雨一般向冲锋部队射去。董存瑞抬头看了看桥顶,又看了看身后一个个倒下的战友。不行,必须马上把暗堡炸掉,否则有更多的战友要倒下,也会影响整个战役。
想到这里,董存瑞毅然决然地将身子向左一靠,站在桥中央,左手托起炸药包,紧紧贴住桥型暗堡,右手猛地一拉导火索,巍然挺立,纹丝不动,像是一尊雕塑。就听董存瑞高声喊道:“为了新中国,冲啊!”刹那间,一声巨响,地动山摇。敌人的桥型暗堡被炸得粉碎。
此时,我的耳边响起了一个声音:“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她。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歌声回荡在陵园的上空,也缭绕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
战火纷飞的革命战争年代,虽然离我们已经十分遥远。但是爱国主义教育影片《红孩子》仿佛把我们带入了那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让我们了解过去,了解历史。苏保、细妹等儿童团员手持红缨枪穿梭在密林中,与敌人做艰苦的斗争,正是有了他们不怕牺牲默默奉献,才成就了今天的幸福生活。
《红孩子》让我们重温了那段历史,被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所感染。儿童团员苏保、细妹等形象深深的印入了我们的脑海,小小少年革命意志坚强,不怕牺牲,不怕危险,机智勇敢,胸怀革命大业,他们是那个时代的小英雄,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回顾历史,是为了铭记历史;铭记历史,是为了珍惜现在。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先辈们用鲜血换来的,我们要倍加珍惜学习的良好环境,倍加珍惜安定的社会环境,学有所成,学有所长,学有所用,继承革命先辈的遗志,投身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聪明才智。
自古英雄出少年。祖国建设日新月异,祖国建设一日千里,幸福美好的未来需要我们去开创,我们要争做祖国建设的英雄,无愧于先辈们的殷殷期望,无愧于我们这个时代。春天的花朵为我们开放。
空中的白云向我们召唤。
树上的小鸟为我们歌唱。
美好的生活伴我们成长。
幸福美好的学习生活,我们要珍惜;小小英雄的优秀品质,我们要继承和发扬。珍惜现在,珍惜未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肩负起祖国建设的重担。
最新红色经典电影心得体会(通用23篇)篇十四
《举起手来》是一部以中国人民抗击外来侵略者为题材的战争喜剧电影,它就如解暑的冰淇淋,让人身心为之清爽,大快人心。在那血雨腥风的日子里,日本鬼子在中国大地上横行霸道,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而我们的国宝--一尊金佛燃烧起鬼子贪心的欲望。
为保护这尊金佛,农民郭大叔和一队鬼子兵展开了斗智斗勇的周旋战斗。最后敌人严重受挫,八路军和老百姓将敌人杀了个片甲不留。中国军民在保护国宝的情节中加上大胆的夸张,在阴错阳差中使日本鬼子丑态百出,将日寇被打的狼狈相宣泄得淋漓尽致,让所有观看此片的中国人都能大出一口胸中恶气。
其中,郭大叔这个爱国人物形象最使我敬佩了。郭大叔面对日寇的枪口临危不惧,英勇顽强。他一边唱着民歌,一边手持木棒与敌人较量。当郭大叔被日寇捉去后,日寇逼问他金佛的下落,但郭大叔却仍然昂首挺胸,怒视着日寇:“想知道?没--门!”太军气得暴跳如雷,命人把郭大叔放进窑洞里用火烧,用烟熏。郭大叔毅然站在里面大声嚎叫:“你们这些强盗,迟早会遭报应的!……”郭大叔终于逃出了窑洞,还是坚持与日寇在村庄周旋,打击敌人。郭大叔这种爱国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
想想那井冈山上染红的杜鹃,战争路上烈火烧红的天空;想想毛主席、彭德怀同志当年南征北战、重振中华的往事;想想宁死不屈的各位烈士:奋勇抗强敌,誓死坚守阵地的佟麟阁、打完最后一颗子弹,毅然砸枪跳崖的狼牙山五壮士;还有抗日战争时期那些坚信着“头可断,血可流,阵地不能丢”的英雄战士们……就是他们,用鲜血和生命给所有的人换来了今天美好的生活。我们应该珍惜这美好的日子,立志勤奋学习,为建设美好中国做好准备。
在片尾,一位幸存的日本兵蹒跚着走上山头,看着落日发呆。突然,远处传来一句刚劲有力的话:“举起手来!”被吓呆了的日本兵缓缓地把手举了起来……这一幕,不正是表明了日本帝国主义向中国人民举手投降了吗?侵华日军对中国的“三光政策”就此终结;对中国人民残暴的蹂躏践踏就此终结;长达8年的抗日战争在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抵制和抗争中就此结束。中国人民终于可以不当亡国奴了。
最新红色经典电影心得体会(通用23篇)篇十五
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羌族这一古老的民族对于国家民族建构有着重要的影响。早在三千多年前,殷代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羌人的记载,在羌族的发展历程中,曾出现了炎帝、大禹、李元昊等历史名人,生活在上世纪之初的安登榜是羌族英雄谱系中重要的一员,由羌族第一代导演艺兮执导的《红色土司》根据安登榜的真实经历改编,影片截取了安登榜1933年按照世袭制继任长官至1935年遭国民党伏击不幸罹难这一段时间,讲述了他被国民党所迫害、流亡到积极帮助红军征战的过程,是我国首部羌族革命英雄题材电影。
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羌族就进入电影人的视野,1960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出品、张辛实导演执导的黑白故事片《羌笛颂》,讲述了女红军董永贞率领羌族群众与国民党反动区长张华德和羌族反动分子陈泰保斗争直至牺牲的故事。影片以阶级斗争的叙事内核,参与到“十七年”电影时期国家民族文化记忆建构中。由韩万峰导演执导的《尔玛的婚礼》讲述了羌族姑娘尔玛依娜与汉族教师刘大川恋爱结婚,尔玛坚持按照羌寨传统习俗举办婚礼,大川却希望按照有权有势的姑妈的“旨意”在县城举办婚礼的故事。这是我国一部采用羌语拍摄的羌族原生态电影,影片探讨反思了现代文化对传统民族文化的冲击。不同于前两部导演的汉族身份,《红色土司》导演艺兮是土生土长的羌族人,出于对民族历史的熟稔与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导演选取了安登榜这一民族英雄作为表现对象,导演站在本民族文化的原点,以内视角的方式,回溯本民族历史、重构民族记忆。
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献礼影片,《红色土司》与《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同属于献礼片的影像序列,《我和我的祖国》以平民史观切入平凡人物的小故事,使得个体对于国家的记忆和情绪在潜移默化中累积;《中国机长》将对平民英雄的刻画融入灾难电影的类型节奏中,在对中国机长的礼赞中融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红色土司》则是通过对民族历史的自省与民族英雄的影像谱写了献礼片的多彩乐章。
据史料记载,安登榜家族是明代嘉靖年间授封的羌族世代土司,安登榜年幼时已经能通晓羌、汉、藏三族语言,并且能用汉语作文赋诗;年少时喜欢钻山穿林,猎物打枪,并练得一手好枪法。但是《红色土司》并未将安登榜传奇化、神圣化,而是以历史在场的方式表述安登榜这一民族英雄。1933年8月25日,叠溪发生7.5级大地震,伤亡惨重,而此时国民党反动派罔顾人民安危,仍然强制纳粮征税、横征暴敛,欲“以夷制夷”,企图利用在羌人中具有威望的安登榜来敲诈勒索羌族人民,遭到了安登榜的抵抗。由此,安登榜遭到了国民党的通缉与追杀,在一次国民党对安登榜的围击中,红军解救了被围困的安登榜,本着报恩的心态安登榜帮助红军打击川军,在这一过程中,了解到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受到红军的感召,安登榜积极为红军筹粮引路、主动宣传红军政策,从“土司”成长为“红军战士”。
安登榜的成长与转变正是社会学中“卡里斯马”的编码过程,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认为卡里斯马是那些“特殊的、被设想为超自然的(在并非人人都能企及的意义上)身体和精神的天赋的体现者”,通过安登榜的“卡里斯马化”体现的正是共产党与红军的强大的感召力与影响力。影片并非单一的意识形态灌输式的歌颂红军、歌颂共产党;相反由于国民党的误导,安登榜对红军有着相当程度误解。影片通过对安登榜个人魅力的符码化来塑造卡里斯马典型,苏土司女儿兰巴泽妹妹加入红军的动力是来源于对“榜儿哥哥”的爱慕;各部落土司与群众积极为红军筹粮来源于对安登榜的信任与尊重,安登榜身上所体现出的凝聚力与向心力,成为强化自身民族记忆与构建共同体的基础。正是这位民族英雄对于红军的主动皈依,从“土司”到“番民游击队大队长”身份的转变,通过微观个体的成长转变,实现了对红军的认同,承载了宏观国家意识形态。在影片结尾处,真正动人的并非是安登榜身中数弹的死亡景观,英雄的悲情化献身是叙事的升华,却失之常规。真正动人的是国泰民安之后政府对于安登榜的加冕,国家并没有忘却为之献身的个体;虚构影像中安登榜妻子在夕阳西下眺望远方,记录影像中安登榜妻子泪眼婆娑地拒绝讲述;在虚构/记录的镜头组接中,任何讲述者外在的怀念、尊崇远不及亲历者的深深的思念与伤痛;民族英雄溢出影像切实地存在于安登榜的妻子、儿子以及观影者的心中。
作为中国电影史中首部羌族红色电影、第三部羌族本土电影,《红色土司》巧妙自然地将羌族文化与影片叙事相结合。羌族文化五彩纷呈、摇曳多姿:羌族碉楼造型独特、巧夺天工;羌族刺绣图案丰富、色彩艳丽;“羌笛何须怨杨柳”羌笛音色清脆,带有悲凉之感;羌族释比文化奇特神秘,充满着浓郁的宗教气息,此外还有众多羌族独特习俗礼仪。不同于《羌笛颂》中对羌族文化的高度汉化,也不同于《尔玛的婚礼》对于羌族文化景观式的呈现,《红色土司》对羌族文化的表现则是融入影片的叙事进程中;安登榜世袭父亲之位,受命于民族安危之时,因此,对父亲火葬的仪式化呈现,悲怆的音乐、庄重的大远景也是在昭告作为民族英雄的安登榜的登场;对羌族舞蹈的表现并没有刻意的奇观化,而是与红军的约法相结合,与川军保甲制度场景相对比,民族舞蹈的融入更是体现了红军民族政策的深得人心;安登榜与妻子通过哀怨的羌笛互诉衷肠等等。在《红色土司》中,民族仪式不再是他者眼光下猎奇的民俗景观,而成为人物建构的重要手段,影片突破了少数民族电影常见“奇观化、平面化”等诟病,真正走向了“民族化、电影化”的共同体叙事。
少数民族电影应该如何参与到民族共同体意识建构中?影片《红色土司》以共同体美学的视阈,回望民族历史、将对民族英雄的礼赞与民族文化的表现融入共同体叙事中,或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与借鉴的摹本。
最新红色经典电影心得体会(通用23篇)篇十六
电影《红色土司》是由四川纳一影业有限公司、纳一(北京)国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出品,由艺兮执导,游大庆、德姬、多布杰、赵亮、楚布花羯、尔玛依娜等主演的剧情片。取材于红军长征途经羌区时所发生的一段真实感人的故事。
松潘县镇坪呷竹寺世袭羌族土司安登榜地位显赫,亲民善施。在他亲眼目睹1933年叠溪大地震后国民党政府以各种名目强征捐税,使本就处于水深火热中的广大民众更如雪上加霜、苦不堪言时,这位富有良知的土司义愤填膺,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愤然带头抗捐抗税。由此而触怒国民政府官员并遭到迫害,无奈出走却遭派兵追杀。外出逃亡途中幸遇红军营救,之后在党的民族政策和红军政策感召下毅然率众参加红军,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率众参加革命的少数民族领袖人物”。
从民族上层到红色土司,安登榜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生与死的抉择,他利用自己的声望,为红军顺利通过羌区做了大量工作,最终牺牲在长征路上。为中国革命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牺牲时年仅40岁。
以“雪山草地”著称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是当年红军长征途中最为艰苦卓绝的地段,红军在这里完成了三过雪山草地的伟大壮举,与这里的藏羌各族民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被毛泽东主席誉为“牦牛革命”。
安登榜的故事不仅是一段红色佳话,更是一段珍贵的红色史料。电影《红色土司》不仅艺术再现了安登榜平凡而光辉的一生,更成为了难忘的红色记忆。
《红色土司》是一部现实题材作品、讴歌英雄的作品,也是阿坝藏羌各族人民坚持文化自信的民族文化和红色文化成果。
最新红色经典电影心得体会(通用23篇)篇十七
今天,我看了电影《开国大典》感触颇深。
我感触最深的就是那个镜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们政府成立了!”啊,经过了28年浴血奋战,终于迎来了胜利的今天。那一声庄严的宣布,是用那坚定的革命精神组成的;是用那千千万万个中华儿女的鲜血换来的。中华大地一片沸腾,这激动人心的消息经无线电的传播震撼了五洲四海,怎能不让我们为之欢跃,为之振奋呢!回想我们中华民族经历的沧桑岁月,不由得眼睛潮湿了。不经历风雨,怎么会有这超越时空的声音。
还有一个镜头: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孩,坐在爸爸的脖子上,喊着:“毛主席万岁!”还有一个饱经风霜的老农民,开怀大笑,那灰白色的胡子一抖一抖的。这些镜头,都充分体现了人民对新中国成立表现出无限的喜悦。
毛主席向群众挥手致意。
“邪终不胜正”这句至理名言,恰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那一往无前,不怕牺牲的精神。想当初,中国共产党刚成立,用的只是土枪,而这也数量有限,而那张牙舞爪,不可一世的日军,有着精良的武器。相比之下,差距甚大。但是就是这支装备很差的军队,却成了人民心中的英雄,成为千古流芳的人民军队。我们做什么事只要心中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就一定能成功的。
如今这条东方巨龙已经开始腾飞,向着更高的高度迈进。她以其矫健的身姿,睿智的大脑,钢铁般的意志,高傲的盘旋在苍穹上。这一刻,她是世人瞩目的焦点,是上天的宠儿。从此,世人擦亮了双眸,开始从新审视这条非凡的东方巨龙!
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习,让我们的祖国更加强大,让祖国这条腾飞的巨龙飞跃发展,让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为之奋进,让我们为这新中国日新月异的变化而感到骄傲、自豪!
最新红色经典电影心得体会(通用23篇)篇十八
从一个热血青年到一个坚强斗士的秋,在情感旅程中的沧桑也耐人寻味。目睹了生父的人面兽行之后,小秋秋绝望地离开了这个胆小鬼。九年后,本可以在父女相识的时刻选择死亡或自由的秋,毅然举起了正义之枪,亲手杀死了这个叛徒,从而捍卫了自己及党的尊严。恋人的交换,最终也没能换来靳的新生与自由。在美国医生佩恩的陪伴下,秋终于走完了自己的短暂而多彩的一生,并难产生下了一个女儿——明珠。
当银幕上出现明珠在欢庆胜利的人群中那梦幻般的笑容时,我深深地感受到编导们用心良苦的寓意。是啊,有那么多的先烈们去了,是他们用鲜血和生命的代价,才换来了新中国的的诞生,观后感《红色恋人观后感》。在新中国红色的'历史中,有他们赤诚的生命的旅程,这旅程已化作一个个永恒的瞬间,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
最新红色经典电影心得体会(通用23篇)篇十九
《半条棉被》的故事令人感动,电影结束,半条棉被的那股暖流深深久久留在了我心中。
《半条棉被》以红军长征为历史背景,主要讲述了红军长征时期,投宿于沙洲瑶族村老乡徐解秀家的3个女红军,见到徐家家境贫寒,家里连床御寒的被子都没有,临别前女红军用剪刀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开,将半条棉被留给了徐解秀,让她能稍稍抵严寒的'故事。
这部影片是对我们党的初心和革命情怀的最真实表达、最深刻映照,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初心使命与革命情怀,才会有如此风雨同舟、命运与共的军民鱼水情。
回想起10年前入党宣誓那一刻的心情,清晰记得当时无比的激动和兴奋,鲜艳的党旗下喊出铿锵的誓言的那一刻,我真正觉得自己多了一道身份,那便是共产党员。自那一刻开始,党章是我的行动指南,信仰刻进了我的心里,我有了自己的精神家园。在之后的10年工作中,我也一直坚持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慎独慎初,自警自省。
在往后的工作生活中,我将以半条棉被的精神始终坚定信仰、坚守初心,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好本职工作,时怀感恩之心,感恩今天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不忘初心。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最新红色经典电影心得体会(通用23篇)篇二十
这周,社区组织我们观看了一部电影——《闪闪的红星》。影片反映了党和红军为了使穷苦人民能够得到解放,他们打土豪,分田地,同敌人过着艰苦的生活。
故事讲述了在毛主席建立的冈山根据地,有一个勇敢的少年——潘冬子。东子的爸爸是一名红军。一次,他爸爸在战争中受了重伤,必须做手术,医护兵给他做手术时他却坚决不用麻醉药,要把麻醉药留给其他更需要它的人用。手术中,他浑身都出着冷汗,但却没有哼叫一声,这可不是一个普通人能够做到的呀,多么坚强的意志力啊!东子的妈妈也是一名党员,她为了掩护正在转移的群众,置生死于度外,最终,在烈火中光荣牺牲了。
受家庭的熏陶,东子从小就机智勇敢,他积极参加对敌斗争:他在战斗中破坏了吊桥,切断了敌靖卫团的后路,使敌人缴枪投降;他巧妙地把盐化成水,躲过敌人的搜查,送给游击队;他和椿伢子把情报送给游击队,搞沉了敌人的运粮船,破坏了敌人的搜山计划;他沉着机智地应付了胡汉三多次狡猾的试探和盘问,最终满怀仇恨地砍死了胡汉三,有力地配合了游击队攻打姚湾镇的军事行动。
“红星闪闪放光彩,红星闪闪暖胸怀……”每当听到这首歌曲,我就想起了那些在战场上光荣牺牲的战士们热血沸腾的画面,我就恨不得也冲上去,把那些敌人全都杀个精光。
如今,我们生活在如此幸福的环境里,没有战火,没有血腥,我们还不好好珍惜?现在,我们要做的只不过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同学们,让我们好好珍惜这样的生活,把握机会,创造自己的美好未来。当然,我们永远不能忘记,这样的美好生活就是谁换来的?是那些革命战士们的鲜血和汗水换来的!
闪闪的红星会永远印在东子的脑海中,它也时刻呼吁着我们支持共产主义事业,做一名新时代的小战士!
最新红色经典电影心得体会(通用23篇)篇二十一
首先我不得不感谢余婷小妹妹,如果不是她在朋友圈说看了《红色土司》的首映,我或许就不能在今天——11月18号,即《红色土司》在全国院线上映的日子,和一位同样也在西安的老乡去看一场电影——一场在诺大一个观影厅只有两位观众的电影。
11月28日,一个普通的星期一,我站在天桥上,天桥下面,是川流不息的车辆,天桥上面,是熙熙攘攘的人们。我要走过这座天桥,去看那场电影,我知道观影的人不会多,因为这是一部羌族的电影,而羌族,只是一个人口并不多的民族;因为这是一部遥远的电影,遥远到红军长征途经的毛儿盖草原,遥远到我看见故乡的山与草原。但我不知道的是观众只有我和老乡,也许,只是因为星期一的下午六点半,我和老乡恰好是闲人吧。
在这之前的半个月,我看到不少朋友宣传《红色土司》,甚至已经看到影评,真是一点点羡慕加上许多的期待。
我看过许多革命题材的电影和电视剧,但《红色土司》不是一朵影视剧汪洋里的普通浪花,至少,对于我——一个羌族人来说,不是。《红色土司》是由真实故事改编的第一部羌族红色革命电影。将红色加在土司前面,那就是羌族人的革命了。这部电影填补了我对家乡民国时期想象的空白。虽然早已知道红军长征时经过了阿坝州,爬雪山、过草地,谱写了可歌可泣的英雄画卷,但我却未曾想象羌人遇见红军,该是羌族史上多么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安登榜,也就是《红色土司》的主人公,唯一一位本人参加了红军的羌族土司,无疑留给世代的羌族人以精神的寄托。
安登榜,40岁便因叛徒的出卖倒在了国民政府军的枪下,一个羌族土司倒下了,但是他将一个红色的五角星传递到了更多的羌族人手里。革命的星火,几乎可以说是遍布神州大地,每一个地方,都有善恶不分的官军,每一个地方,都有愤然而起的人民,当《红色土司》把镜头面向八万平方公里阿坝大地,面向群山里的羌民族,我又看到了更多的具象:叠溪地震,生灵涂炭,国民政府却不顾不管,是土司,去搭救自己的同胞;羌族的土司,他要反抗这黑暗的政权;羌族的人民,已经和这群山融为一体,进化出耿直的性子,他们说“赤匪也是匪,加入就要投名状”、他们说“你们就是土匪哦”,我听着那口浓厚的川西高原上的四川话,我知道,我说出来,也会是这样的语气和内容。片中没有展示太多安登榜死后的长征进行曲,都知道,这场被称为“牦牛革命”的征途是胜利的。
以前看的片子,均是别处的革命,有了《红色土司》,我看到自己的民族,她在与时间共进的历程中站在了良善的一边。历史,终究会给同一个民族的人们打上同样的印记。就像片子里说的:“只要有一个羌人活着,我们就永远活着。”
本片最让我浮想联翩的是那场地震,叠溪地震,总是被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以我浅薄的阅历,我感觉我的民族的确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多难兴邦,多难兴邦。
虽然现在家乡正在大刀阔斧地发展,越来越多的民俗文化被发扬,旅游也逐渐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但我依然无法在繁华中安放我自己。我只觉得我如果回到家乡,看见无言的大山,奔流的岷江和种着庄稼的田野我才可以宁静;我只觉得我如果回顾历史,我看见我的民族奋力为自己争取自由,与灾难抗争,这才让我热泪盈眶。
最新红色经典电影心得体会(通用23篇)篇二十二
的文章,也写过很多的文章,其中,印象最深的还是要数《赵一曼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我,其原因嘛,就先听我娓娓道来吧!
故事发生在1935年12月13日,因赵一曼腿部伤势严重,生命垂危,日军为得到重要口供,将她送到哈尔滨市立医院进行监视治疗。赵一曼在住院期间,利用各种机会向看守她的警察董宪勋与女护士韩勇义进行反日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两人深受感动,决定帮助赵一曼逃离日军魔掌。1936年6月28日,董宪勋与韩勇义将赵一曼背出医院送上了事先雇来的小汽车,经过辗转后,赵一曼到了阿城县境内的金家窝棚董宪勋的叔叔家中。6月30日,赵一曼在准备奔往抗日游击区的途中不幸被追捕的日军赶上,再次落入日军的魔掌。
赵一曼被带回哈尔滨后,凶残的日本_对她进行了老虎凳、泼辣椒水等更加严酷的刑讯。据敌伪档案记载,日本宪兵为了逼迫她供出抗联的机密和党的地下组织,对她进行了残酷的拷问。刑讯前后采用的_多达几十种,其中就包括电刑。但她始终坚贞不屈,没有吐露任何实情。
写到这,我不禁像是到了赵一曼被用刑这一幕,她的衣着已被日本人打的破烂,奄奄一息,并顽强的说着:“日本主义。”那声音虽小,但尖而有力!
最新红色经典电影心得体会(通用23篇)篇二十三
电影《红色土司》这部电影是我国首部羌族红色革命英雄题材电影,也是雪山草地人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献上的一份民族文化大礼。
电影《红色土司》由羌族导演艺兮执导,游大庆、德姬、多布杰、赵亮、楚布花羯、尔玛依娜等主演,可谓阵容强大。
《红色土司》由四川阿坝州州委、阿坝州人民政府策划和联合摄制的,它是一部现实题材作品、讴歌英雄的作品,也是阿坝藏羌各族人民坚守民族文化和红色文化的成果。
《红色土司》讲述的是松潘县镇坪呷竹寺世袭羌族土司安登榜在1933年叠溪大地震发生后,亲眼目睹国民党政府不仅不设法救民于水火,反以各种名目强征捐税,使本就处于水深火热中的广大民众苦不堪言。见此情形,这位富有良知的土司愤然带头抗捐抗税,由此触怒国民政府官员并遭到迫害。安登榜在逃亡途中幸遇红军营救,之后在红军和党的民族政策感召下毅然率众参加红军,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率众参加革命的少数民族领袖人物”,帮助红军顺利通过羌区,却也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牺牲时年仅40岁。
这段故事的发生地阿坝州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驻留时间最长、面临困境最大、召开会议最多的地方,红军在这里完成了三过雪山草地的伟大壮举,与这里的藏、羌、回、汉各族民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被毛泽东主席誉为“牦牛革命”。
安登榜的故事不仅是一段红色佳话,更是一段珍贵无比的红色史料。电影《红色土司》不仅艺术再现了安登榜平凡而光辉的一生,更成为了永生难忘的红色记忆。《红色土司》是一部现实题材作品、讴歌英雄的作品,也是阿坝94万儿女坚持文化自信的民族文化和红色文化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