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这里列举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
实用聊斋志异感悟和体会(汇总13篇)篇一
今年暑假里,妈妈给我买了厚厚的一本《聊斋志异》。
打开书的第一页,上面介绍了作者的姓名:蒲松林,生于清初,是个文学家。
他写的《聊斋志异》充满了传奇色彩,并写了鬼与神仙的许多故事;让人眼花缭乱。
画皮是最精彩的,也是最恐怖的。
里面将了以为穷书生在路上遇到了一位眼睛大大犹如葡萄,两条又细又长的柳叶眉,依仗樱桃小嘴镶嵌在俊俏的脸蛋上,一头乌黑发亮的秀发。
魔鬼般的身材,可她路边哭。
穷书生十分好奇,便问了姑娘的来历。
原来,姑娘是被人贩子卖到着而来的。
有兴在半路逃脱却不知回家的路,书生出于好心把姑娘带回了家。
晚上,书生在窗旁走过,发现那位貌美如花的姑娘,脱下了人皮,露出了张牙舞爪的样子。
书生再定睛一看,立刻跌倒在地。
因为他看见了姑娘的真面目,所以女鬼把他的心给掏了出来。
家人四处寻医,终于一个乞丐能医治他的儿子。
但乞丐有一个要求,要大妈吃他吐他的痰,大妈硬吃了下去。
回到家中见儿子没好转,又扑在儿子胸口大哭。
忽然,大妈恶心想吐,一口吐在了儿子胸口;那竟是一颗心,儿子立即醒了过来。
大妈请来了大仙把那妖怪收服了……。
从中我感受到,眼睛所看到那美丽的景象深处并不一定是美好的。
正如俗话所说“人不可貌相,还水不可斗量。”往往那另人看不起的外表下,有着一颗纯洁、美好加钻石般透明闪亮的心灵,比海还深比宇宙还深的心灵。
实用聊斋志异感悟和体会(汇总13篇)篇二
这是一篇著作,它的生动描述让我感慨万分。自古以来鬼神都让人恨不得离之以远,人们对鬼神的恐惧,还有那些恐怖的传说一直以来都为它们罩上了迷茫的烟云。
读了蒲松林先生的《聊斋志异》后,我感动了,也觉悟了。这篇著作揭示了人性的贪欲。告诉我们其实人比所谓的鬼神更可怕,更无情。为了自己可以不择手段,淋漓的残酷让我心痛,让我认识到现实的无奈。
《聊斋志异之画皮》中的男主人公充分为我的结论提供了极有利的证据。他为了自己的前途把三娘无情的烧死。三娘的深情让她在原谅他并想与他再次回到以前的美梦生活时,又一次他的无情的想再次烧死她,让她醒悟了,自己的这份感情的卑微。三娘的惨痛再次降临到他现任妻子身上,为了娶公主让自己更加飞黄腾达,他在妻子难产时的抉择深深刺痛了我的心。无情与贪婪在他身上表现的淋漓尽致,同时也揭示了恐怖的人性的本质。
当然先生的作品里还有很多美丽动人的故事,阿宝一对的致死不虞,小翠元丰的不离不弃,好感人!文章在揭示社会人性的残酷的同时也表现出了爱的伟大,人间自有真情在!
这是一部可读性十分强的文章。为我们展现出平时不曾觉察的一面,时时刻刻警示自己什么是做人的本质,或许这样会让更多正走在人生十字路口的人提供一盏明灯,为社会增加活力,为祖国的明天打下坚实的根基,我相信我们的未来会更美好、更灿烂!
它将成为我人生路途上永远的鞭行者、永恒的警示官!谢谢您蒲松林先生!
实用聊斋志异感悟和体会(汇总13篇)篇三
聊斋志异是清代作家蒲松龄创作的一部志怪小说集,收录了许多各具特色的神怪故事。在阅读聊斋志异的过程中,我不禁被其中揭示的人性弊端、社会现象以及生死观念所触动。以下是我对于聊斋志异的心得体会。
首先,聊斋志异中呈现的人性弊端和社会现象令人深思。作品中的人与妖、鬼之间的交往,映射出人际关系中的种种矛盾和悲欢离合。比如《聂小倩》中,人与妖之间的纠缠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这启示我们,人与人之间应保持适度的距离,不可贪婪、狂妄,否则将会带来灾难。而在《铁臂膊》中,主人公把自己和妖鬼合二为一,成为社会中富甲一方的人物,却也不得不忍受各种无休止的痛苦和病痛折磨。这让我明白,不论怎样获得权力和财富,只要内心扭曲,终将无法享受真正的幸福。
其次,聊斋志异中对于生死观念的展现让我感到震撼。作品中的人物对于生死的态度各不相同,有的追求长生不老、不肯面对死亡的真理,有的虽然接受了死亡,但仍然希望得到超脱生死的机会。而且,作品中描绘的鬼魂世界也让我对死后的去向产生了疑问。在《涉笔》中,主人公通过鬼魂的力量可以书写未来,这让我思考到底死后的世界究竟是怎样的存在形态。这些情节揭示出人对于生死的畏惧和追求,使我更加明白珍惜生命和珍爱当下的重要性。
再者,聊斋志异中展现出了对于历史文化的关注。作品中的种种传说和神话,成为了记录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比如《阿宫讯缺文》中,主人公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历经磨难最终成为了清宫的大臣,这展示了作者对于清宫历史的兴趣和深入了解。聊斋志异中许多的故事和描写都与历史文化有关联,使我对于中国古代的历史进一步产生了兴趣,激发了我对于文化传承和继承的思考。
最后,聊斋志异中所体现的作者的儒家思想以及儒家伦理道德观念深深地影响了我的价值取向。许多故事中的主人公面对各种诱惑和困境,他们能够坚持自己的道德准则,不被外物所动摇。如《真宰和静女》中,真宰和静女经历了千难万险仍坚守爱情,互不背叛,展现了深厚的道德情操。这使我感到儒家思想对于培育人的良知和道德成就的重要性,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
总之,聊斋志异给予我许多启发和思考。通过作品中的人性弊端、生死观念、历史文化以及儒家思想的展现,我更加明白了人性的复杂性和脆弱性,了解到人性的无常和不可预测性。同时,也从中汲取了对于生死的思考和对于传统文化的关注,对于个人的成长与修养有着深远的影响。通过深入阅读和理解,我相信聊斋志异这一经典作品的思想和文化内涵会给我带来更深层次的触动和启迪。
实用聊斋志异感悟和体会(汇总13篇)篇四
蒲松龄历尽沧桑,阅遍人间百态;他虽身处蜗居却心系天下、愤世嫉俗,挥其生花之笔,终成一部沉甸甸的《聊斋志异》。
郭沫若先生一幅“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的名联,评价蒲松龄和《聊斋志异》,可谓恰到好处。但是,蒲松龄决不是一位板着脸、瞪着眼的老夫子;相反,他是一位在觥筹交错时出口成文、颇善雅谑的才子,也是一个在柳荫下为远道而来的你端上一壶好茶的老头儿,更是一位饱读诗书下笔如有神的智者。所谓文如其人,也正因为如此,《聊斋志异》没有成为千篇一律、浅薄无比的讽刺小说,也没有成为“为志而志”的志怪小说。《聊斋志异》自有其独到之处:思想性有之,艺术性自不必待言。
蒲先生生活在康熙年间的山东淄川蒲家庄;那时侯,“西学东渐”刚刚开始,或是还未开始。相信,达尔文的遗传进化话思想不会“渐”到蒲先生的耳朵里。但是,“龙生龙,凤生凤”这种朴素的遗传观念,蒲先生应该是知道的。在他的作品中,他多处用“遗传学”的规律来借写子女而实写其父母,写得却也精致可人,令人不免会意一笑。今撷其几篇,妄加评说,以博众一乐。
《婴宁》的主人公最大的特点恐怕就是她的爱笑了:“年已十六,呆痴裁如婴儿。”蒲先生在这一点的刻画上可没少花气力。本来吧,写到婴宁夫妇安居乐业也就足矣,最后又神来一笔:“女逾年生一子,见人辄笑,亦大有母风云。”——儿子将母亲的特点继承下来,言子犹在言母,实在妙甚!
《娇娜》一篇中,孔雪笠之狐妻松娘“举一男,名小宦”,娇娜“掇提而弄,曰:‘姊姊乱吾种矣’”。读至此,大笑——亏作者想得出来!到篇尾,“小宦长成,貌韶秀,有狐意;出游都市,共知为狐儿也。”乍一看,似无多大深意;细一想,俨然是聊斋先生在“都市”中亲眼见过一般!弄得读者半信半疑,又一大妙!
此二篇中皆为母子相似,而《鸦头》篇中的鸦头与其子王孜却迥然不同:鸦头“仪度娴婉,实神仙也”,她受尽了其母的凌楚;而王孜却“孔武有力,喜田猎,不务生产,乐斗好杀”。虽为母子,为何如此之异?想来定是发生了基因变异吧!而且这“变异”程度还非常之大:王孜杀老狐之后,鸦头“命持葬郊野”。而王孜却“剥其皮而藏之”——岂非暴戾之甚?虽则如此,王孜为母报仇,大快人心,使人长舒一口闷气,亦是快哉!
实用聊斋志异感悟和体会(汇总13篇)篇五
初读聊斋,是在三年级时。当时只记得这世界上有一本书里讲了许多鬼故事,仅此而已。后来在六年级的语文课中,老师就这本《聊斋志异》上过一段时间的赏析课,这时我才渐渐开始了解聊斋世界,了解《聊斋志异》里面的神神怪怪,还有他们的“头领”蒲松龄。再后来我偶然去了趟书店,买了本《聊斋志异》,回家慢慢“享用”。三读聊斋,让我领悟了一些与以前不同的东西,也更了解《聊斋》其人其事。
《聊斋》全书12卷491篇,篇幅有长有短。有的篇章长达数页,有的短至几行,却是各有兴味,让读者或是感动泪下,或是提心吊胆,或是会心一笑。我很喜欢《聊斋》中一篇十分短小精悍,却让读者拍手称奇的《红毛毡》,全文如下:
红毛国,旧许与中国相贸易。边帅见其众,不许登岸。红毛人固请赐一毡地足矣。边帅思一毡所容无几,许之。其人置毡岸上仅容二人;拉之容四五人;且拉且登,顷刻毡大亩许,已数百人矣。短刃并发,出于不意,被掠数里而去。
此文仅一百零二字,却是没有一个废字。体现了那块毡子神奇的拉伸性能,读来得人一笑,最有意思的是“且拉且登,顷刻毡大亩许”一句话,看似“真实地”描写红毛国人能拉伸至一亩的毡子,实际上却是运用夸张手法,让人感到奇怪(也许这就是整部书取名《聊斋志异》中“志异”两字的意义)。
这样的夸张手法在全文中的运用还有很多。比如说文中对妇人的描写常用一些“才姿慧丽,举世无双”之类的言语,描写俊书生则常是“姿容俊美”。这无疑体现了他过人的才气。他对人物性情的刻画确实有其独到之处。称他为一代才子绝对不为过。
他的出色文笔对当时的读者群体具有吸引力(人们总是爱看爱情故事),同时也掺杂着作者自己的美好希望,毕竟只有来源于真情的作品才是好作品。虽然蒲松龄71岁才成贡生,是考场上的彻底失意者,却仍然坚持每次都去赶考,可见他对生活是满怀着希望的。他身上的坚强与不屈,其实成就了这本不朽的《聊斋志异》。
有人说聊斋是对官场的鞭挞讽刺,这正确,却又不全对。这本厚厚的,积累作者毕生心血的《聊斋志异》中许多篇章(比如《席方平》),确实无情鞭挞了作威作福的贪官,但是我相信经历过人生风雨,磨去了人生棱角的的蒲松龄心中对这个世界怀有的不只是愤懑,更是在逆境中传递的希望,对正义的诠释。他是一个执着的人,但更是一个善良纯真的人。他希望这个世界会公平美好,更希望能化身为一篇篇小文的主人公,一个潇洒的书生在饱经世态炎凉之后,走向最终的美好。
可惜的是,当时的社会不是《折狱》中那样公平,而是像《席方平》这般险恶。即使才高如蒲松龄,也不能通过科举考试成为高官大展拳脚。但是蒲松龄像席方平一样,执著地寻找着自己内心的正义,恪守着心中的善良。,在他的故事里,总是善恶有报。残酷的现实之下,蒲松龄躲进了聊斋的鬼狐世界里,也终于看破了这世界的虚假伪善,写就名列中国第一文言小说集的《聊斋志异》。
实用聊斋志异感悟和体会(汇总13篇)篇六
《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的意思是在书房里记录奇异的故事。
蒲松龄从小就喜爱民间文学,喜好搜集民间奇闻异事,他一生贫困潦倒,当了三十多年的农村教书先生。但是,他去南方一年的幕僚生活也为创作《聊斋志异》做了一定的准备。南方的自然山水和风俗民情开阔了他的眼界,幕僚的身份使他有机会接触社会各阶层人物,特别是官僚缙绅和下层歌姬,为他在《聊斋志异》中塑造各种官僚豪绅和众多女性形象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在这部小说集中,作者寄托了他从现实生活中产生的孤愤,人物形象刻画得鲜明生动,多谈狐、鬼、花、妖。歌颂生活中的真、善、美,抨击假、恶、丑。他们揭露了封建统治的黑暗,抨击了科举制度的腐朽,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表达了作者既有对黑暗社会现实的不满,又有对怀才不遇、仕途难攀的不平,既有对贪官狼狈为奸的鞭打,又有对勇于反抗敢于复仇的平民称赞。
《鬼哭》就是一个典例。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谢迁之变时,贼人占据王七襄的房子,官兵入城平定贼患,剿灭了盗贼。王学使派人处理掉家里的尸体。从此,宅子里总是出现鬼哭,直到做道场超度他们,这才灭除鬼患。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为人凶狠残暴,鬼也不会怕他,公道正直,鬼也会感化。以‘人’的面目出现还不能吓住‘鬼’,请不要装扮成一副‘鬼’模样来吓‘人’!
在现实生活中虽然没有鬼神之分。那些损人利己,残害百姓,助纣为虐,仗势欺人的人在人们心目中就是“鬼”。反之,在生活中那些助人为乐,无私奉献,尊老爱幼的人在人们心目中就是“神”。以前的封建社会让人们无法安居乐业,但现在虽说科技发展迅速,人们不必为吃饱穿暖而发愁,但总有一些贪官、小人做出一些损人利己的事情,不到目的,决不罢休。这些人是社会的败类,是国家的耻辱。
世界上总有善恶之分,我们虽然不能做什么,但是可以适当的改变。让善良多一点,恶毒的人少一点,甚至使这个世界没有恶,只有善,让世界变成一个和谐、美好的家园。
实用聊斋志异感悟和体会(汇总13篇)篇七
字》,《历字文》,《聊斋词》,《聊斋白话韵文》。
人与人之间的纯美爱情。从艺术成就上看,《聊斋志异》将古代小说中“志怪”、“传奇”和“人情”融合一体,具有独特的文学性和艺术性。
暗,我们活在这时的现代是很幸福的!
实用聊斋志异感悟和体会(汇总13篇)篇八
这个学期学习的一篇文章《崂山道士》,引起了我对《聊斋志异》的好奇心。今年暑假抽时间“拜访”了一下《聊斋志异》。引发了许多感想。
《聊斋志异》并不是我想象中粗浅的故事,而是充满了玄幻与美妙。书中包含了大大小小的故事,讲述的大多与鬼神有关,与狐仙相联,动人心魄的故事不仅引人入胜,还蕴含了一个个引人深思的道理。它是一本很耐人寻味的书。刚开始看的第一篇,虽然精短,但也要人反复朗读,最后才能获得其中深刻的道理。
第一篇文章名为《考城隍》。讲的是一个人因病躺在床上休息,忽然来了一个公差请他去考试。他们来到一个官署,这里的一切东西他都很陌生。不一会儿,试题传下来了。他写完后,交了上去,然后,大堂上的.人召他去。他去后,交了上去。不一会儿,大堂上的人召他去。他去后,一个人对他说:“河南缺个城隍,你很适合这个位子。”他听后,忙说:“我上有七十老母,无人照顾,请让我回去为老母亲送终,然后再来录用!”众人听了十分感动,一查母亲还有九年阳寿,便让他九年后再来。果然,九年后他母亲去世了,他便当上了城隍。
我读后觉得十分纳闷。这是什么意思呀?没有一点头绪!只好又读了一篇。
几遍下来,终于完全明白了它的全部意义。原来,那个公差是一个鬼,他去的时候其实也死了,但他因为文笔好,在阴间考中了城隍,也就是在阴间当一个官,但他却因为他母亲已年迈,而放着这么好的机会不抓紧,要去陪他母亲,阴间的人们读被感动了,便放他回去,这样,他就:“死而复生”了。并陪着他的母亲年度晚年。
我读完明白后,由衷发出感慨!这么感人呀。原来鬼也是有感情的,他们也会被感动。同时,也说明了那个人是一个十分孝顺的人。他的孝心,使鬼神也会因他的孝心所感动。最终,也深刻印证了“好人有好报”,有孝心的人一定也会有好报的。
《聊斋志异》读完后,我感到十分有趣,它充分满足了我无穷无尽的想象力,放飞了我的想象,激活了我大脑思考能力。聊斋随笔包括了人物的贪婪、痴呆等,借妖魔鬼怪之事,演人世百态之情,穷世人相貌,尽古今风情,开文人胸襟,是一本不可不看的好书。
实用聊斋志异感悟和体会(汇总13篇)篇九
小时候总把《聊斋》定义为鬼故事 ,对它常怀着敬畏之情,不敢近赏,尤其是看过电影《画皮》后,更是因电影特效而对一切妖魔鬼怪产生了心理阴影。
直到后来,才知道那些花妖狐鬼并非歹徒,他们甚至有着人类不曾拥有的美貌和才智。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翻开了《聊斋》光滑的书页,仿佛用尽力气打开了那一扇秘境的大门。
神游于这个充满传奇的世界,不难看出蒲松龄将他对生活的理想全部赋予了鬼怪,以浪漫瑰丽的手法,将美貌给了佳人,将智慧给了才子;他使死人年年可以归家团圆,又使活人不用再受相思之苦。在这里,一切都是完满且好坏分明的。
作为中国古代最优秀的小说之一,《聊斋》几乎和《红楼梦》承担了相同的责任,细细品读每一个环节,我仿佛看见了那瘦削的老人横眉怒指这铺满阴瘴的山河,大骂所谓上位者的贪婪腐朽,痛批科举的阴险不公。可当目光掠过那一个个性格鲜活的才子佳人,悟了这一段段传奇故事,我又像是听见了对真挚情感不加掩饰的赞美,对道德品格不吝言辞的称颂。它就像一把利刃,在中国持续了两千年的黑色夜空上劈下了光明的一刀。
《聊斋》中塑造了无数个经典的形象,可每个人物都有鲜明的特点。每位女子都有相同的美貌,同时又有不同的个性,刚强如侠女庚娘,娇美如婴宁小倩,都有着细致入微的分别。又如陆判和崂山道士,同样能力非凡的他们又有着不同的外貌和性情。在蒲松龄神乎其神的雕琢之下,每个人物都是那样的独一无二,可见作者对人事的观察之深刻,若无多年积淀,常人只怕是难以成就如此巨作。
从这样一片天地走出来,我的心中有敬佩,亦有心酸。联想到蒲松龄一生郁郁不得志,我想这厚重的纸张和一粒粒铅字,大约是他唯一的精神寄托吧。他将这巨著留在世间,是存下了一缕诚挚高贵的灵魂,或许也是想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警醒后世,发人深省。
那精灵与小妖嬉戏的幻想走远了,像是清风,涤荡空谷山涧,可那位老者留下的洞察人世的沧桑却已经融入民族的记忆,成为我们不可忘却的传奇。即使过去千万年,我相信,依然会有人从这浪漫旖旎的文字中,感悟人性的可珍与可敬。
实用聊斋志异感悟和体会(汇总13篇)篇十
《白话聊斋》为“家庭书架”丛书之一,选取《聊斋志异》中的经典篇章,翻译成白话文,定名为《白话聊斋》,以让现代读者也体味到作品的深远魅力。下面=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白话聊斋读书心得,欢迎大家阅读。
《聊斋志异》是一部具有独特思想风貌和艺术风貌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多数小说是通过幻想的形式谈狐说鬼,但内容却深深地扎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之中,曲折地反映了蒲松龄所生活的时代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的思想愿望,熔铸进了作家对生活的独特的感受和认识。
蒲松龄在《聊斋自志》中说:“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在这部小说集中,作者是寄托了他从现实生活中产生的深沉的孤愤的。因此我们不能只是看《聊斋志异》奇异有趣的故事,当作一本消愁解闷的书来读,而应该深入地去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爱和恨,悲愤和喜悦,以及产生这些思想感情的现实生活和深刻的历史内容。
由于《聊斋志异》是一部经历了漫长时期才完成的短篇小说集,故事来源不同,作者的思想认识前后有发展变化,加上作者世界观本身存在矛盾,因而全书的思想内容良莠不齐,比较复杂。但从总体看来,优秀之作占半数以上,主要倾向是进步的,真实地揭示了现实生活的矛盾,反映了人民的理想、愿望和要求。歌颂生活中的真、善、美,抨击假、恶、丑,是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总的艺术追求,也是这部短篇小说集最突出的思想特色。
郭沫若曾说过:“写鬼写妖高人一筹,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很多人一定会误以为《聊斋志异》这本书是一本纯粹的恐怖小说,大错特错!这本经典耐读的小说如果单单停留在这么低级的层面的话,它还会从清代一直流传至今吗?它不仅给我们带来了精彩绝伦的一个个故事,它还通过让我们阅读这些故事从而领会到一个个意味深长的道理,让我们在阅读的同时也能领悟到人生的真谛.
《聊斋志异》是古代灵异、志怪小说的集大成者,有“空前绝后”之美誉.《聊斋志异》看来偏偏讲的鬼、狐、仙、怪,其实字字都是人、情、世、态字里行间无不饱含着作者对人生的丰富体验和深刻智慧从中我感受到,眼睛所看到那美丽的景象深处并不一定是美好的.正如俗话所说“人不可貌相,还水不可斗量.”往往那另人看不起的外表下,有着一颗纯洁、美好加钻石般透明闪亮的心灵,比海还深比宇宙还深的心灵.
你相信世上有鬼吗?不相信?有人说:第一,左手食指有黑痣的人;第二,头发枯黄无光泽的人;第三,家里木梳超过4把的人;第四,凌晨2点47分洗脸的人;第五,凌晨1点44分出生的人;第六,额头发青的人;第七,在家中卫生间的镜子里可以直接看到窗户的人;第八,在5月14日打破碗的人.以上几种人呢,可以看见鬼.自己好好检查一下吧,嘿嘿!好了好了,闲话少说,总之,你看了《聊斋志异》就知道了.其中,我最喜欢的两个故事是《画皮》和《花姑子》,两相比较,《画皮》更恐怖一些,而《花姑子》有灵异之风.《画皮》讲的是一个鬼,它取人之皮披在自己身上冒充人,因而夺取了顾生的心脏,顾生的妻子陈氏幸好得到了一个乞丐的帮助,救活了顾生.而《花姑子》大家应该不陌生吧,安生(安幼舆)与美丽的獐子精花姑子之间的传奇故事,我也就不多说了.
其实,《聊斋》表面上在讲鬼、狐一类的故事,而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腐败,在康熙时期的中后期,也就是蒲松龄所在的那个时代,贪污成风,赃官比比皆是,清官能有几个?比作者生活好的不少,比他生活差的更多,然而他们未必都会去思考这些社会问题.作者大胆地揭开了所谓“盛世”下的“烂疤”替那些饱受迫害的下层人民提出控诉!在这里,我又不禁佩服作者的慧眼明珠,佩服他敢于正视现实的精神.
1蒲松龄的生平创作。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淄川蒲家庄人,出身与"书香"家庭。父亲蒲磐科举不遂,后经商致富。但到蒲松龄上年时家境渐趋衰落,生活一比较困苦。
〈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蒲松龄从二十多岁时开始〈聊斋志异〉的创作,四十岁左右初集成帙,以后随时增补,直到年逾花甲才辍笔,前后历时四十余年。这部书花费了蒲松龄的毕生心血,包含了他对黑暗世界的全部认识和体会。它是一部生动多姿的教科书,代表了蒲松龄的最高文学成就。
〈聊斋志异〉中的近五百篇作品,其故事来源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作家收集的民间传说和亲身经历,二是前代的小说、戏剧故事。作家自己说:“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类黄州,喜人谈鬼。闻则命笔,遂以成编。久之,四方同人,又以邮简相寄4,因而物以好聚,所积益伙”
《聊斋志异》题材的特点在于一个“异”字。它同明代拟话本小说描写现实生活中的世态人情不同,大多写花妖狐鬼的故事。其中有写鬼的,有写狐的,也有既写鬼有写狐的。此外虫鱼鸟兽,花草树木,在蒲松龄的笔下无不可以成精变人。就是就是一些没有出现虫鱼鸟兽、花草树木的故事中,也总有怪异之事。如《促织》中成名之子魂化蟋蟀,《阿宝》中孙子楚魂附体鹦鹉等。这是一部借非现实的幻景物来寄托对现实不满的“孤愤之书”。《聊斋志异》的内容丰富复杂,瑕瑜互见,但总的看来,它所触及的社会生活相当广泛,反映的社会问题相当深刻,无论是接露社会政治的黑暗和科举制度的弊端,还是描写爱情生活,都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
《聊斋志异》中一个突出的思想内容,是揭露黑暗腐败的政治,鞭挞无恶不做的贪官污吏和为富不仁的豪绅地主,同情被压迫人民的痛苦,歌颂被压迫者的反抗斗争。《席方平》《狼梦》、《窦氏》《红玉》等,都是有代表性的作品。
《席方平》写的是一个非现实的幻想世界——阴间的故事。老实厚道的席廉再阴世受尽了富豪扬某的欺凌。扬某死后,贿赂冥界使者将西打死。席来到阴间,羊又贿买阴间狱使“日夜磅掠”,使之“筋骨摧残”。席廉之子席方平赴阴间代父伸冤,他层层上诉,从城隍、郡司、直到冥王,但是由于他们都受了羊某的贿赂,结果是都不受理,而冥王“命置火床等。席方平受尽了折磨,但毫不气馁,最后告上了二郎神,冤案方得昭雪。作家接阴间的险恶,影射人间的贪官吏虐,批判的锋芒指向了封建机构的各个层次。它使人们认识到封建社会的各级官府,只不过是压迫人民的工具;封建社会的官场社会的腐败以极,暗无天日,从而使人们产生了对封建统治性的怀疑。
如果说在是阴间影射阳间,那么《促织》则是借历史以针砭现实。篇中著名的悲剧有促织而起,而促织有是宫中“岁征民间”之物。作家首先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最高统治者,接示了政治腐败、生灵涂炭的总根源。小说中勾画了从里胥、县令直至抚军的各级贪官污吏对上献媚、对虾狰狞的面目,有他们构成的封建转治罗网,使广大人民从政治到经济、从肉体到灵魂,无不受到严重的迫害和残害。这就是《促织》对封建统治的揭露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再揭楼黑暗与官府的本质方面,《狼梦》同样写的很深刻。《狼梦》写白翁梦见自己走进儿子的县衙内,看见道上、厅上、堂上、堂下坐着、躺着的都是吃人肉的狼,而他们的周围白骨成堆,又看到自己的儿子有变成了老虎。作者在篇末写到:窃叹天下只官虎而吏狼者,比比也”。明白的告诉人们梦里的虎狼就是现实中官吏。
《聊斋志异》不仅写了现实的黑暗和被压迫与被损害的苦难,而且表现了人民群众的反抗。席方平不畏死亡替父伸冤,受尽了许多酷刑之后,对冥王表示:“大冤未伸,寸心不死”,“必诉”!这种反抗精神是十分顽强的。另外,如《窦氏》中所描写的农村姑娘,但她被恶霸骗子南三复蹂躏抛弃后,再阳世冤屈难伸,就化为厉鬼将仇人杀死。在这类作品中,还有《红玉》更脍炙人口。冯相如在狐女红玉的帮助下,同林村美丽的姑娘卫氏结合了,不料罢官在家的宋御使依仗权势,打伤相如打死相如的父亲,强走了卫氏女。冯相如到处伸冤,可无人为他申冤。后来一位虬髯侠士,为他杀死了仇人,夫妻团聚,重整家业。这篇小说,不仅是爆露社会的黑暗,而且着重表现了人们同恶势力的抗争,使恶人受到惩治,善良的受害者受到救助。作家对“人侠”虬髯客,“狐侠”红玉不不记个人得失助人为乐的品德十分赞颂,而且对豪绅和赃官,则表示了极大的愤怒。
但是面对黑暗的现实,作家在书中提出的改革社会的方案确实不现实的。他在《促织》中提出了请天子关心民命,在《席方平》中请二郎神主持公道,在《红玉》中请侠客义士救困扶弱,另外再一些公案故事中,想靠清官来除暴安良。这些又表现了他对封建统治阶级还存在着幻想。
《聊斋志异》广泛地揭露了科举制度的弊端,批判了科举制度。这方面的代表作有《考弊司》《叶生》《王子安》等等。这些作品对考场的黑暗、考官的混愦,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对考生的变态心理作了入木三分的刻划。
《考弊司》写阴间主管考试的靠弊司司主虚肚鬼颁下定例,凡考生初次谒见,要先割脾肉一块孝敬司主,但贿赂丰者可以免割。可是他在堂上悬挂的楹联却是“孝悌忠信”“礼仪廉耻”。这正是对人间黑暗的考场和寡廉鲜耻的考官的无情揭露和辛辣讽刺。
作者不仅写了科举制度的黑暗,而且揭露了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灵魂的副食和精神摧残。王子安因对功名利禄的渴望而失去理智,自以为中了进士翰林,大摆进士翰林的架子,闹出了许多悲剧性的笑话。叶生因屡试不第竟一病不起。在《王子安》中作家对考生们的心理和神态,作了穷形尽相的描绘,他们入场考试,似丐、似囚、似秋末之冷蜂、似出笼之病鸟;他们盼望喜报,坐立不安,如痴如狂,对秀才士子灵魂的这些刻画细致入微。作品通过对知识分子变态心理的描写,告诉人们科举制度是怎样侵蚀人们的灵魂的。所以《聊斋志异》的更深刻之处,是它揭示了腐败制度对民族精神之摧残。
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歌颂纯真爱情,也是《聊斋志异》的重要内容。这方面的著名作品有《阿宝》、《连城》、《莲香》等等。《聊斋志异》中的爱情小说有它鲜明的特点:作家多通过非现实的幻想的世界的人与事来表现强烈的反封建礼教、反封建婚姻制度的精神,来表现他的爱情理想。再作家笔下,那些花妖狐魅所幻化的少女,尽管性情各异,但大多美丽聪明,善良无私,不图富贵,不慕权势,以才德取人,爱的忠诚,爱的坚贞,历经祸患而不渝。她们来去自如,离合随心,不受封建戒律拘束;不矫情,不虚伪,生气勃勃,一往无前。她们再没有恋爱自由的封建社会,获得了幸福的爱情。例如:《婴宁》婴宁是一个狐女,在坟墓里长大,他能摆脱人世间任何的束缚,不受封建礼教的规范,不受庸俗的世间人情污染,天真无邪,纯洁透明,,是现实生活中没有的新人。王子服同样是一个思想单纯、感情真挚的男子,作家让着两个人自由的结合,曲折的表现了他对世俗婚姻的不满。《聊斋志异》中的爱情故事不管是喜剧还是悲剧,人们都能寻着故事发展的线索,窥见其中包含的尖锐的社会矛盾和深刻的社会矛盾斗争。
《聊斋志异》中的爱情小说提出的新的爱情观。《阿宝》和《连城》是在爱情观上别开声面的作品。《阿宝》写的是一个迂讷的孙子楚,不顾门第悬殊,迷恋着富商大贾的女儿阿宝。女戏曰:“渠去其枝指,余当归之”。他果真用斧头砍去枝指,虽“大痛彻心,血溢倾注,滨死”而不悔。后又魂托鹦鹉,飞达女室。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孙子楚与阿宝终于结成了美满婚姻。这个故事写的是痴情,全篇笔笔写痴,字字关情。它鼓励读者:在男女之间要的是真心,有至情,就可以冲破一切阻力,实现婚姻的理想。这种爱情观,突破了封建主义的樊篱,带有强烈的市民意识,具有进步的民主思想。《连城》写孝廉之女连城诗求偶,乔生的诗受到它的赏识,但他的父亲以乔生贫穷不许,女又赠金助乔生学,于是乔以女为知己,“倾城结想,如饥似啖”。但史孝廉终于将女儿嫁给了盐商的儿子王化城。不久女病,需男胸肉一钱,捣合药屑,王化城不肯献肉,乔生竟“自出白刃”割肉做药引。后来女并负发而死,乔生进魂随地下。再阴间他们得到了别人的帮助复生,终成夫妻。《连城》给了人一个全新的观念,那就是要男女双方互相知心。乔生爱连城,是因为它赏识了自己的诗。连城爱乔生,是因为他能真正理解自己的处境。这样他们的基础便十分牢固,可以冲破任何障碍,终成眷属。
出上述的三类作品外,《聊斋志异》还队当代社会进行里多方面的揭露和批判,或讽刺事态的庸俗,和刻画人心得险恶,或描写统治者不劳而获投机取巧的心理,或歌颂劳动者的正直勇敢。总之,《聊斋志异》所战士的人生画图是十分广泛的,反映社会生活的内容十分丰富。
但是《聊斋志异》中也有相当多的篇幅宣扬了落后的甚至反动的思想,就是在那些优秀的篇章中,也常常夹杂着封建性的糟粕。例如:有些篇章敌视和丑化农民起义,有些篇章宣扬因果报应、生死轮回,有些篇章宣扬了封建伦理道德,还有些篇章美化了一夫多妻制或羡慕功名富贵。此外,猥亵的语言和淫秽的描写也不少。
实用聊斋志异感悟和体会(汇总13篇)篇十一
这个学期学习的一篇文章《崂山道士》,引起了我对《聊斋志异》的好奇心。今年暑假抽时间“拜访”了一下《聊斋志异》。引发了许多感想。
《聊斋志异》并不是我想象中粗浅的故事,而是充满了玄幻与美妙。书中包含了大大小小的故事,讲述的大多与鬼神有关,与狐仙相联,动人心魄的故事不仅引人入胜,还蕴含了一个个引人深思的道理。它是一本很耐人寻味的书。刚开始看的第一篇,虽然精短,但也要人反复朗读,最后才能获得其中深刻的道理。
第一篇文章名为《考城隍》。讲的是一个人因病躺在床上休息,忽然来了一个公差请他去考试。他们来到一个官署,这里的一切东西他都很陌生。不一会儿,试题传下来了。他写完后,交了上去,然后,大堂上的人召他去。他去后,交了上去。不一会儿,大堂上的人召他去。他去后,一个人对他说:“河南缺个城隍,你很适合这个位子。”他听后,忙说:“我上有七十老母,无人照顾,请让我回去为老母亲送终,然后再来录用!”众人听了十分感动,一查母亲还有九年阳寿,便让他九年后再来。果然,九年后他母亲去世了,他便当上了城隍。
我读后觉得十分纳闷。这是什么意思呀?没有一点头绪!只好又读了一篇。
几遍下来,终于完全明白了它的全部意义。原来,那个公差是一个鬼,他去的时候其实也死了,但他因为文笔好,在阴间考中了城隍,也就是在阴间当一个官,但他却因为他母亲已年迈,而放着这么好的机会不抓紧,要去陪他母亲,阴间的人们读被感动了,便放他回去,这样,他就:“死而复生”了。并陪着他的母亲年度晚年。
我读完明白后,由衷发出感慨!这么感人呀。原来鬼也是有感情的,他们也会被感动。同时,也说明了那个人是一个十分孝顺的人。他的孝心,使鬼神也会因他的孝心所感动。最终,也深刻印证了“好人有好报”,有孝心的人一定也会有好报的。
《聊斋志异》读完后,我感到十分有趣,它充分满足了我无穷无尽的想象力,放飞了我的想象,激活了我大脑思考能力。聊斋随笔包括了人物的贪婪、痴呆等,借妖魔鬼怪之事,演人世百态之情,穷世人相貌,尽古今风情,开文人胸襟,是一本不可不看的好书。
实用聊斋志异感悟和体会(汇总13篇)篇十二
我觉得,很多人听见《聊斋志异》这本书的名字就会害怕。当然,里面讲的都是一些鬼故事。我也是个比较胆小的人,从小到大,只要有人讲和妖魔鬼怪什么沾边的鬼故事,我就会跑得远远的,捂着耳朵不听。
前几天,我刚看完《封神演义》的时候,姥姥就拿来了一本原版的《聊斋志异》说让我看。当时我就呆住了,我本来就胆小,姥姥为什么还要让我看这些?姥姥好像看出了我的顾虑,对我讲,《聊斋志异》里面的鬼故事并不是那么可怕,每一篇都会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特别是原版的,里面都是文言文,顺便可以锻炼我的阅读理解能力。我听了姥姥的话,心中顿时平静了许多。姥姥看我接受这本书了,便让我到她房间里,她指导我来读。
我跟姥姥来到她房间,翻开《聊斋志异》,天,映入我眼帘的是满篇的文言文,我又往后面翻了翻,天,一篇译文也没有。姥姥笑了笑,先让我翻开一篇自己比较熟悉的。我想了想,前几天看电视的时候看到了“罗刹海市”,就先读那一篇好了。
我翻到那一篇,姥姥先是让我自己出声地读一遍,接着让我自己试着翻译一下,最后帮我把自己理解错的那些再给我讲一遍。读了几篇后,我猛然觉得读文言文没什么难的,而每一篇也的确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经过姥姥的指导,我已经可以自己读几篇《聊斋志异》中的故事了。
我读完一半《聊斋志异》这本书的时候,就感觉,这本书不光给我们讲了鬼故事,反而每一篇都会通过这个鬼故事来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并且我还觉得,现在《聊斋志异》中的许多故事都被改编拍成了电视剧、电影。这些虽然被改编拍成了电视剧,可以给大家视觉上的快感,但有些被改编的故事,就已经和原文的内容不太一样了。
我感觉,改编,改编,始终是不能离开故事本身的,而那些《聊斋志异》的电视剧,虽然可以给我们带来视觉上的快感,但其故事本身的道理还是要通过阅读来理解,这样才可以加深自己对这个道理的印象。所以,要想深刻的理解一本书,或深刻的理解一篇故事给我们的启示,不单单需要在表面蜻蜓点水般的浅读,而是要用自己的内心去理解,这样,自己的阅读水平才会上升一个又一个台阶。
实用聊斋志异感悟和体会(汇总13篇)篇十三
清末,有一“鬼狐居士”,其《聊斋志异》流传于后世,谓之蒲松龄。松龄怪异,喜以鬼狐为记,故得名。鬼、狐、精、怪,在人看来是不及人的,那么松龄为什么要用它们做为素材呢?人往往看不到自己,然而只要是别的“东西”,便一目了然。待他们将这些“东西”嘲笑一番,却恍然大悟:哦,原来这就是我们自己。
以比较幼稚的分法,鬼狐精怪也就分那么两类:要么是好的,要么是不好的;要么是奸诈的,要么是真诚的;要么是深邃的,要么是无知的。它们的分类的确比较明显,人可就不一样了。
人有时看狐,觉得狐比人好;而狐看人,又觉得狐不如人。在人看来,鬼狐自由;在鬼狐看来,人活得踏实。在人看来,鬼狐法力无边;在鬼狐看来,平凡是福。于是,人认为鬼狐没有要“成人”的理由,然而,鬼狐们却为此而绞尽脑汁。
鬼狐之中,道行高的,此志不渝;道行不足的,前仆后继。不少的鬼狐有着悲惨的下场,或是魂飞魄散,或是含恨而终。对于它们来讲,成人的道路是那样的崎岖,那样的艰险。多少得道高僧,多少降妖术士,他们本着“狐是狐,人是人”的“公理天命”,狠狠地挡在了鬼狐们成人成仙的路上。可是鬼狐们屡败屡战,就算尸骨无存,也在所不惜。人们看来,鬼狐们是那样值得同情的角色,那些所谓降魔服妖的道士和尚又是那样的多管闲事、冷血无情。尽管如此,人们却仍是对鬼狐们敬而远之,他们怕它们那种追求时的顽固,追求时的阴险,追求时的不惜一切。鬼狐们的追逐已经不是可以轻易放下的欲望,而仿佛有这一种不知名的力量在支配着它们。那种不知名的成人或是成仙的欲望,逐渐集结成了一种盲目而可怕的追求。在它们的心中,就有这么的一个信念: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人”字,是一种奢侈。于是,或是诱惑,或是惊吓;或是勾魂,或是索命;或是投之以情,或是杀之以暴。然后,鬼狐们得以换上了人的衣裳,尝着人间的疾苦,经历着人世的生老病死,而无怨无悔。
而活在尘世中的人,却为了得到鬼狐所抛弃的长生不老,千辛万苦。为了得到鬼狐所不屑一顾的高超法力,不惜上刀山、下油锅。
有时候觉得,要是两者可以一开始便将角色对换,那也许就没有了不必要的悲剧。其实,即便将他们的角色对调,结果还会是一样的,因为两者都会追逐对方的角色。
在没有鬼狐的现实社会中,人却有着同样的追逐。只要人与人之间没有绝对的平等,那么这种追逐便无休无止。过着幸福小日子的老百姓们,都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升官加禄。而那些位高权重的人,在心底却向往着平凡的日子。于是,在这两者之间,便是一种思想追求上的循环。穷人一旦变成了富人,便会怀念穷人的生活;富人若不幸变成了穷人,也自然会回想那富人的生活。当然,在这之前,有一段艰苦的追逐,甚至有痛苦的悲剧。
倘若鬼狐安心做它们活得如浮萍一样的鬼狐,人安心做他们平凡甚至于庸俗的人,世上当然是能太平些许。但那停歇了的追求,那所谓的安宁,却会使尘世不但少了些引人的故事,更是没有了进步的光彩。现实之中,亦当如此。
再读《聊斋》,再得后感。不去感慨鬼狐精怪的报恩复仇,不去叹息人世间的世道炎凉,不去讨论人怪之间的孰对孰错。偶得谬感,不知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