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教学目标的设定,教案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方便大家备课和教学,小编整理了一些三年级教案范文,供大家参考。
最热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案及反思(案例21篇)篇一
教学目标:
1、能够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具有一定的空间观念。
2、复习巩固长方形的周长、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办法,能够准确进行测量并求周长。
3、利用周长的相关知识,能够解决实际的数学问题。
4、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进一步获得对简单几何体的直观经验。
5、在交流的过程中回忆求周长的计算方法,感受计算方法的多样性,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教学重点: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感受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2、除了学习观察立体图形,我们还学习了求什么图形的周长?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复习有关图形方面的知识。
二、巩固探究。
1、复习观察立体图形。
交流,订正。
2、复习周长的计算方法。
什么叫周长?怎样求长方形的周长?正方形的周长又该怎么求呢?
自由完成第12题,汇报订正。
还是用这根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通过刚才的操作,你发现了什么?
4、刚才我们又是动手操作,又是测量计算,累了吧?我们一起到足球场去轻松一下吧!看!这就是我们将要去的足球场。出示第14题。
自己看图、读题,想一想,在这道题中都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
这道题一共让你求出几个问题?会不会解答?
做完这道题,你有什么想法吗?
三、拓展实践。
我们再独立解决几个实际问题:
1、足球场是个长方形,长120米,宽95米。李林绕着足球场跑了3圈,跑了多少米?
3、小结: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
四、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板书设计:
总复习。
立体图形求周长。
长方形的周长。
正方形的周长。
最热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案及反思(案例21篇)篇二
单元目标:
1、使学生会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2、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进一步领会加、减法估算的基本方法,增强估算意识。
3、使学生理解验算的意义,会对加法和减法进行验算,初步养成检验和验算的习惯。
第一课时:
两位数加两位数。
教学内容:
万以内进位加法。
教学目标:
1、经历万以内进位加法的认识过程,理解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
2、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两位数进位的加法题。
教学重点:
万以内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1。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入新知。
1、口算:50+70300+500900—50044+22。
30+5035+5587+49(遇到困难)。
2、87+49不能用口算一下子就算出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万以内进位加法。
二、新课展开。
2、列式计算。用举手的方式,认为不行的举手?为什么不行?说明理由。
3、同桌交流算法5+7=1240+40=8012+80=92。
45+7=5252+40=92。
47+5=5252+40=92。
4、同学们用了这么多的方法,真能干!那有没有同学直接用45+47算的,说一说你是怎样思考的?(请生上台演示)。
5、列竖式计算。
6、多媒体出示例1图片,独立完成计算,(两个学生板演,其余同学在书上完成)。
7、列竖式计算(重点讲解)。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独立完成做一做1、2。
2、请生回答,集体讲解订正。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位数的运算法则,你们学会了吗?
五、作业。
完成练习四。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3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
教学目标:
2、通过观察、计算等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合估算的方法。
3、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性和计算速度。
教学重点:
3位数加3位数连续进位加。
教学难点:
3位数加3位数连续进位加的口算和笔算算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昨天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运算法则,同学们还记得怎样算吗?现在老师要考你们一下。
1、完成下列各题76+3724+8998+66980+660985+665。
二、探究新知。
1、多媒体出示主题图,估算爬行类和两栖类一共有多少种?
2、小组讨论估算值,说明理由。
3、请生列式做精确计算,看看中国已知的爬行类动物和两栖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
4、指明学生板演,集体讲评(教师强调: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在计算到前一位的时候不能忘记加进位1。)。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完成教科书上做一做,集体讲评订正。
2、多媒体出示教科书练习五第10题,开动脑筋,独立完成。
四、小结。
通过两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但掌握了连续进位加法,而且懂得了中国爬行类和鸟类、爬行类和两栖类的种数,其实我国还有许多珍稀野生动物,打开课本15页,说一说在表中发现了什么数量关系?自己找出表中的数量关系,形成问题,并列式解决问题。
五、作业。
课本练习五1~9题。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万以内数的连续退位减法。
教学目标:
1、经历万以内数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认识过程,学会三位数与三位数的退位减法。
2、通过观察、估算等方法,能正确的笔算多位数减法。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万以内数的连续退位减法。
教学难点:
万以内数的连续退位减法的笔算算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指生回答)。
80—7=56—3=76—12=98—35=。
2、竖式计算(指生板演)。
654—12=123—100=876—123=587—198=。
师小结:587—198=竖式计算应该注意点什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学习。
二、新授。
(一)例1。
1、多媒体出示教学例题1:放假同学们都喜欢去旅游,在我国云南有三个美丽的地方,
2、小组讨论估算大理到丽江有多远?说明方法。
3、用线段图的方法来理清问题,图中昆明到丽江的路程拉成一条直线,可以使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更加明了。
4、列竖式计算,指生到黑板演示。
(二)例2。
1、现在我们把517改成507,想一想,计算上有什么不同?自由发言。
2、同桌交流计算方法,然后选出代表,指生到黑板前讲,把你们认为最容易的方法说给大家听,边讲边板书。然后请其他学生讲评。
师小结:改了数字之后还是要按照减法运算法则来计算。
(三)例3。
1、怎样计算500—185(自由发表意见,方法越多越好)。
2、用竖式计算,指生板书。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完成第23页的做一做。
四、小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完成作业练习六。
最热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案及反思(案例21篇)篇三
一、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三(6)班的整体情况还比较好,但得拔尖的学生不多。部分学生在学习习惯、思维方式等方面还有些不尽人意,有一小半学生不善于学习,没有好的学习习惯,自我控制能力不够,注意力不集中。有些学生无论做题速度上还是正确率上,都有待提高;学习方法上,更要进一步加强,他们面对问题,只知道生搬硬套,不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当然两个班都也有一部分学生思维敏捷,考虑问题有一定思考的深度和广度,基础知识较好,思维比较发散,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在课堂上能积极思维,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这样容易形成两级分化的现象,因此,复习时要抓好两头,既要补差,又要注重培优。
二、复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总复习,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计算能力更加提高,数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等得到发展,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全面达到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
三、复习内容:。
复习共分为八部分:位置与方向,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统计,年、月、日,面积,小数的初步认识,解决问题。
复习的重点是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统计,面积以及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其他内容也比较重要,也要让学生切实理解和掌握。本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主要是培养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学生只要了解就可以了,因此,在总复习中中安排的课时尽量减少,可让学生通过练习初步了解集合和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
四、总复习时注意突出以下几点:。
1.注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便于在复习时进行整理和比较,以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第112页的第1题,既复习了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北、南、东或西)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方向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同时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另外,也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描述简单的路线图等知识打下了基础。
2.注意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加强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如第112~113页的第2、4题,第2题设计了估算和笔算3个家庭平均每月用电数的题目,让学生体会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3.加强统计观念的培养。如第113页的第5题,既复习了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并根据分析的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与预测;也复习了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同时渗透了环保教育。
4.加强空间观念的培养。如第114页的第7、8题,既复习有关面积的基本知识,也复习了估计给定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能够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
5.加强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总复习中,数与计算、空间与图形、统计等内容的应用本身就是解决问题;另外,也单独安排了一些联系生活实际的解决问题的内容,如第115页的第11、12题,让学生了解用连乘、连除可以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
五、各单元复习:。
1、复习位置与方向时,先让学生自学教材第一单元,总结出这一个单元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再结合教科书第112页的第1题,可以先让学生用八个方向词语说一说小清家的周围有什么;然后再进行小组和全班交流,结合学生表达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说一说怎样识别方向和用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看懂简单的路线图。再做一些关于第一单元知识的习题。
习题做完以后采取同桌之间互相批改,老师再收上来查阅,对于那些没有过关的同学采取相应的帮辅措施。
2.复习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时,通过让学生做第112页的第2题,了解学生计算时还存在什么问题,启发、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错误所在,并通过反思自己纠正;然后通过一定的练习使学生达到计算熟练。
3.复习统计时,让学生分析第113页第5题中的数据,对近年来该地区沙尘天气的发展变化趋势有一个判断;让学生谈谈感想,有什么办法减少沙尘天气,使学生受到环境保护的思想教育。
4.复习年、月、日时,要注意全面复习学过的时间单位和有关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5.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时,结合第113页第3题复习口算,结合第4题复习估算和笔算。教师针对计算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订正,再通过有关练习或出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使全体学生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6.复习面积时,先让学生回忆课本第六单元学习了哪些知识?进行知识的梳理。再针对本单元的学习重点进行相关题目的训练,争取每个同学都能达到运用这些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7.复习小数的初步认识时,除了结合第115页的第9、10题外,再运用一些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小数的基本含义,体会到小数与分母是10和100的分数的联系。
8.复习解决问题时,结合第115页的第11、12题,了解学生是否理解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能否正确列式计算。启发、引导有困难的学生达到基本要求。让学生根据题目中给出的条件和问题,选择正确的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解答,不要求一个学生掌握多种方法。
六、复习措施:。
(一)教师方面:。
1、针对班级的学习情况,制定好复习计划,备好、上好每一节复习课。
2、采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注意知识的整合性、连贯性和系统性,引导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类整理。
3、在抓好基础知识的同时,全面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总结与反思的态度和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4、复习题的设计体现层次性、综合性、趣味性和开放性,及时批改,及时发现问题,查漏补缺,做到知识天天清。
5、注重培优补差工作,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和态度。
(二)学生方面:。
1、要求在态度上主动学习,重视复习,敢于提问,做到不懂就问。
2、要求上课专心听讲,积极思考、发言,学会倾听别人的发言。
3、要求按时、认真地完成习题,及时进行自我反思。
(三)补差措施。
1、对各差生的不同原因,对症下药,从态度、习惯、知识、方法入手,制定不同的目标,目标要小、细、实。
2、将课内课外补差相结合,采用“一帮一”的形式,发动学生帮助他们一起进步。
3、时刻关注这些学生,做到课上多提问,练习多讲解,多表扬、鼓励,多提供表现的机会。
最热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案及反思(案例21篇)篇四
1、通过实践活动,感知、了解千米的含义,建立一千米的长度观念。
2、会进行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难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
教学过程。
一、复习,谈话。
1、说说我们已学过哪些长度单位?(板书:米、分米、厘米、毫米)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1米、1厘米。再填空。
2、下列测量活动用什么长度单位合适?
(1)测量铅笔的长度。
(2)测量旗杆的高度。
(3)测量课桌的高度。
(4)测量硬币的厚度。
思考;测量三元到丰都的路程。
师:如果要测量三元到丰都的路程,我们可以选用哪个长度单位来测量呢?
3、揭示课题:用米测量太麻烦了。三元到丰都的距离比较远,我们需要用更大的长度单位来测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边说边板书)。
二、观察。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过“千米”,如:。
(1)出示四张画片,学生观察讨论,说标记的意思。(书上4页四幅图)。
a图一:汽车时速表。
b图2:公路上汽车限速每小时30千米。
c图3;公路上的里程碑。
(2)师: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过“千米”?(让生答)。
(3)小结: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做单位。千米又叫做公里,可以用“km”表示。(板书:(公里km))。
三、联系生活,初步建立“千米”观念:
1千米有多长呢?昨天老师带领大家走了100米的路程,(课件出示食堂到周转房口)想一想,1000米要走多少个100米?(10个)对,就是像我们昨天那样走10次,5个来回。
10个100米是1000米,1000米就是1千米。我们可以写成。
1千米=1000米全班齐读一次。(指导学生朗读:用不同的停顿来区分)。
追问:2千米=()米(让学生说想法,如:2千米里有2个1千米,就是米)。
4千米=()米3000米=()千米。
9千米=()米6000米=()千米。
四、再次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1千米到底有多长?
出示新庄小学操场:这是新庄小学的操场,一圈是400米,沿着它跑两圈半是是多少?
让学生尝试算一算两圈半是多少米?然后展示交流。最后教师总结。
400×2=800(米)800+200=1000(米)。
1000米=1千米1千米也叫1公里1千米(公里)=1000米。
学生齐读。
想一想:从校门口大约到什么地方是1千米?
你家到学校大约有几千米?
五、做一做。
再次体验1千米的长度?
(1)三元中学操场:这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三元中学,你知道沿着它跑道走一圈时多少米吗?老师做了实地测量,是200米,那走几圈是1千米?(指名回答:5圈)。
(2)星期天,杨老师进行了一次实地测量,从我们校门口出发一直医院背后,大约是1千米。
(3)从校门口到向家坝铺的水泥路大约是1千米。
现在你脑子里有1千米长度的概念了吗?闭上眼睛,想象1千米的长度。
(4)你能从生活中找出1千米吗?
六、实际运用。
小帅在早锻炼,跑一圈200米,跑5圈是多少千米?
学生练习后,再展示交流。
200×5=1000(米)1000米=1千米。
七、拓展训练。
改一改:。
(课件出示)小明的日记。
12月5日星期六。
今天早晨7点钟,我从2厘米的床上起来。用了3小时很快刷了牙、洗了脸,然后喝了一杯牛奶和吃了一根长约20分米的油条。然后和爸爸妈妈走了200千米来到公共汽车站,一看手表,哇!才走了3分钟。路上碰到体重50克的小胖子丁丁,丁丁问:“小明,上哪儿去?”我说:“去广场放风筝。”丁丁说:“广场离这里很近,才1米呀!
最热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案及反思(案例21篇)篇五
这一学期我继续担任三年级(5)班的数学教学工作,本班现有学生47人。三年级学生已经有两年的数学学习经历,对一些基础性的数学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学生已经比较习惯于新教材的学习思路和学习方法,大多数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无处不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为学生对本册的学习打下了重要的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最热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案及反思(案例21篇)篇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算法的比较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运用迁移类推进行计算,自己得出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使学生理解“十位满十向百位进1”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以及有顺序地、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情感态度:在自主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养成独立思考与善于倾听的习惯。
教学准备:
制作相关教学课件。
教学重点:
能正确笔算连续进位的两位数加两位数。
教学难点:
正确掌握连续进位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眼急脑快(口算)。
利用羊村为了迎接亚运盛会,举行了圣火接力赛,让学生通过口算来帮助小羊胜利的完成任务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逐一出示口算题,指名学生说出结果。
8+7=9+5=8+42=46+9=。
34+53=28+12=520+300=。
2、心明手巧(笔算)。
师:同学们很顺利就迎接到了圣火,但如果想把火炬保留下来,必须打开密码箱才行,你们有信心把火炬保管好吗?现在请拿出练习本,用竖式算一算,密码是多少,看谁算得好。
笔算下列各题:25+38=45+29=。
学生独立用竖式进行计算后汇报结果并引导学生观察。
师:仔细观察这两个竖式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要提醒同学的?
3、激趣引入。
师:同学们真聪明,很快就帮羊村完成了这意义重大的任务,村长为了表扬我们对他们工作的支持,决定请我们去参观野生动物园,高兴吗?准备好,看看你认识那些野生动物。
伴随悠扬的音乐,课件分别演示熊猫、东北虎、丹顶鹤、蜥蜴、青蛙、金丝猴、藏羚羊等受保护野生动物。
二、交流探索,解决问题。
1、分析统计表,提出问题。
(1)引导学生观察中国部分动物种数统计表,注意思考从“已知种数”到“濒危和受威胁种数”的数量有什么变化?并结合数据教育学生爱护野生动物。
(3)出示第一个问题:中国特有的鸟类和爬行类一共有多少种?让学生思考。
2、尝试解答。
(1)师:这个问题你会列式吗?请用竖式算一算结果是多少。
(98+25=)。
(2)指名一生板演,其他学生独立计算。
(3)师生齐分析学生完成的情况,并让学生说出计算过程。
(4)结合课件的演示引导学生把这题的计算过程再说一遍,突出“那一位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
3、比较总结。
(1)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打开密码箱的两题和例题,同桌互相交流讨论,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汇报交流结果,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3)通过比较总结出两位数加两位数(连续进位加)的计算方法、特点并引出课题。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神机妙算(直接写出结果)。
65396743。
+78+86+95+88。
学生独立计算出结果,教师巡视。
指名说出结果及计算过程。
2、拔萝卜(用竖式计算)。
58+9468+5286+77。
(1)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出结果,同时指3名学生到黑板上板演计算过程,教师巡视学生的完成情况。
(2)让3名学生当小老师,批改同学的计算。(提醒学生注意不要把算式的数抄错)。
(3)集体评讲学生的完成的情况。
3、配钥匙(连一连)。
师:班长暖羊羊它负责小羊们的日常生活,但它不小心把小羊房间的钥匙给调乱了,你们能帮帮暖羊羊,把钥匙给配好吗?同桌互相讨论一下,看谁找得又快又准确!
58+9458+6759+7579+89。
125168152158134。
指名学生说说如何算得又快又准。
4、活学活用(解决问题)。
师:你会解答吗?请把你的算式写在书上。
巡视学生的解答情况,并指名说出解答的算式。
师:除了上面这个问题,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5、想一想(扩展延伸)。
的两位数加上的两位数加和是多少?
四、回顾总结,反思提升。
同学们想一想,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两位数(连续进位加)。
98+25=123(种)。
98。
+25。
123。
答:中国特有的鸟类和爬行类一共有123种。
最热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案及反思(案例21篇)篇七
教学内容:
根据测量的有关内容,自行设计的综合实践活动。
教学目标:
1、学会步测、目测等测量方法,了解光侧、影测、绳测等测量方法,进行实际测量。
2、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发展空间观念和抽象概括能力。
3、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计算能力。
4、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
课件、米尺、卷尺、等。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师: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和厘米,并且知道了它们大概的长度,那么今天我们就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来进行实际测量。在进行测量前,我们要了解哪些测量知识呢?例如:测量工具、测量单位、测量对象、测量方法等等。
(学生提到了进行测量的时候,要使用尺子,记录测量结果的时候要用到米、分米、厘米等长度单位。)。
二、活动程序。
1、准备活动:展示人们测量一些建筑物的课件。
2、布置活动。
师:我们已经掌握了测量的相关知识,下面就请同学们结合实际生活,选择一个你想测量的对象,选用适当的测量方法进行实际测量。
测量要求。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际测量。
(2)每小组要在活动卡片上做好记录。
3、提供给学生“实际测量活动”卡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最热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案及反思(案例21篇)篇八
教学目标:
1、复习用方格数来表示面积,用面积公式来算面积。
2、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使学生学会运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观察与比较等方法去掌握通过图形割补的方法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通过让学生计算生活中实际房屋的面积,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实际中的具体运用,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
能够熟练运用计算面积的两种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通过图形割补的方法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教学关键:
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学会计算生活中实际房屋的面积。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复习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小结。
你们真聪明,不需要一个一个的数格子,只要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知道正方形的边长,就可以利用面积公式来计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2、利用平移,半个格子凑整及轴对称图形特点求图形面积平行四边形,不规则图形平移成为长方形,2个半格凑成一格。轴对称图形只要数一半,乘以2就能算出整个图形面积。
小结:我们可以利用平移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变成为长方形,把三角形转变成。
为正方形来计算出面积。把2个半格合并成一格,利用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快速计算出面积。
二、新授。
1.激发学习兴趣。
这2个不规则图形,哪个图形的面积大呢?
究竟是哪个图形面积大呢?
今天这节课就具体来研究它们的面积有多大。
(出示课题)不规则图形面积。
2.图形a我们先观察图形a,你有办法计算它的面积吗?
a、小组讨论。
b、汇报各种计算的方法。
2×5+3+3。
4×3+2+2。
4×4……。
c、电脑演示并且总结出割、补、移三种方法。
同学们:你们认为哪种方法?为什么?
割的方法:4×4=16补的方法:5×4-4,这两个方法!
师总结:无论是割还是补,分割的块数,或者是补上的块数越少,这种方法就越显得简单,也就越好。
3.图形b。
图形b也是个不规则图形,你能用比较简单的方法来求出它的面积吗?
独立思考,然后把结果写在纸上面。
交流:(利用补的方法将它转变成一个规则的图形)。
4×4=16。
电脑演示生介绍的方法,并板书算式。
师:现在可以知道图形b和图形a谁大谁小吗?
要准确知道哪个图形的面积大,就必须进行正确的计算,在计算时方法越简单越好。
三、巩固练习。
这里有一些不规则的图形,请你们仔细观察,画一画,说一说,怎样求它们的面积。
(在练习纸上独立完成后交流)。
说说:求凸出来的图形面积用什么方法好?
求凹进去的图形面积用什么方法好?
小结:无论是割还是补,分割的块数,或者是补上的块数越少,这种方法就越显得简单,也就越好。
总结。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了求图形面积的方法,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最热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案及反思(案例21篇)篇九
这册教材对于教学内容的编排和处理,是以整套教材的编写思想、编写原则等为指导,力求使教材的结构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儿童的年龄特征,体现了前几册教材同样的风格与特点。所以本册教材仍然具有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算法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同时,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本教材还具有下面几个明显的特点。
1.改进笔算教学的编排,体现计算教学改革的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
(1)精心设计教学顺序,加大教学的步子。计算的教学顺序要符合儿童学习计算的认知规律,同时符合计算知识本身发展的规律。
(2)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对笔算过程与算理的理解,不再出现文字概括形式的计算法则。总结、理解并且记忆计算法则,是以往笔算教学的重要环节。当前的数学课程改革,强调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理解概念和法则,避免机械记忆。
(3)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计算是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的工具,只有在解决问题的具体情境中才能真正体现出它的作用。
(4)笔算与估算结合教学,加大估算教学的力度。估算的学习对培养学生的数感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估算也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只需要估算结果。
2.量与计量的教学联系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
量与计量的各种概念,例如千米、吨、秒等,都是从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中产生的。这些概念,如长度、质量、时间,都比较抽象,但它所反映的内容又是非常现实的,与人们的生活、生产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所以,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应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感受、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初步发展起长度、质量和时间的观念,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应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有关量与计量内容的编排上,实验教材注意设计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活动,让学生在现实背景下感受和体验有关的知识,经历探索和发现的过程。
3.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强调实际操作与自主探索,加强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在本册教材中,关于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有四边形和测量的大部分内容,这些内容对于学生理解、把握、描述现实空间,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这些内容的编排,教材一方面注意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另一方面则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几何形象直观的探索活动不仅为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而且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最热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案及反思(案例21篇)篇十
1、的几位数和最小的几位数:
的一位数是9,最小的一位数是0。
的二位数是99,最小的二位数是10。
的三位数是999,最小的三位数是100。
的四位数是9999,最小的四位数是1000。
的五位数是99999,最小的五位数是10000。
的三位数比最小的四位数小1。
2、笔算加减法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10,就向前一位进1;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当作10,加本位再减;如果前一位是0,则再从前一位退1。
3、两个三位数相加的和: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4、加法公式:
加数+加数=和。
和-另一个加数=加数。
5、减法公式:
被减数-减数=差。
差+减数=被减数或被减数=差+减数。
被减数-差=减数。
6、口算时:
例:(1)35+48,先算35+40=75,再算75+8=83。
7、问题中出现“大约”、“约”、“估一估”、“估算”、“估计一下”“应准备”等词语时,都是用估算。
最热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案及反思(案例21篇)篇十一
《加减法的运算》: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万以内加减法的。笔算原则,能正确、熟练地运用加减法算式之间的关系进行验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混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进行两步计算的混合运算。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笔算加减法复习。
1、完成复习第5题。
(1)学生笔算。
(2)比较每组题的异同之处,万以内加减法笔算法则。
2、分组完成复习第6题。
(1)学生分组练习。
(2)分别说说笔算加减法验算的根据。
三、混合运算复习。
1、完成复习第8题,只口答运算顺序,不计算。
2、学生混合两步式题的计算顺序。
四、课堂作业。
复习第7、8题。
教后随笔:
课题三:千克、克、时、分、秒和直角初步认识复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0页复习第9–12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重量及其单位千克和克,进一步掌握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并能比较表示重量的各数大小。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单位时间的观念,以及时、分、秒之间的进率。
3、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角和只角的特征,能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进一步巩固画角、直角的方法。
教具准备:1千克盐、教具钟面、一副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长度单位、重量单位和时间单位分别有哪些?(板书)。
2、揭示课题。
二、千克和克的复习。
1、长度单位复习。
(1)问:长度单位哪个大,哪个小?一米大概有多长?(手势比较)1分米、1厘米呢?
(2)问:长度各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2、千克和克的复习。
(2)掂一掂1千克盐和1个2分硬币的重量。
(3)问:什么时候应用到长度单位,什么时候应用到重量单位?
三、时、分、秒的复习。
1、问:时间单位有哪些?哪个大?哪个小?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问:1小时内我们可以做多少事情?1分钟内你的脉搏跳多少下?
3、出示不同的钟面,让学生说出所表示的时刻并记录下来。
四、综合练习。
完成复习第9、10题。
五、角和直角的初步认识。
1、问: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2、找出下列图形中的直角,并说明所用的方法。
3、完成复习第11题。
4、复习画角。
(1)说说画角的步骤。
(2)画一个角。
(3)画一个直角,并用符号标出来。
5、练习复习第12题。
最热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案及反思(案例21篇)篇十二
《花边有多长》是北师大版小学教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难点是理解长方形周长的计算算理,掌握求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中我努力体现了“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节课教学流程清晰自然、衔接连贯,能够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设计了开放性、实践性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合作交流学习数学,理解、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作用,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充分的学习主动权,让学生主动地探索新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1、注重创设问题情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从现实生活出发,力求使课堂教学体现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
课一开始,我就创设了以下问题情境:元旦就要到了,淘气和笑笑的任务是布置、美化黑板。通过商量,他们准备在黑板上写上漂亮的字,画上美丽的画,还想把黑板围上一圈花边,淘气马上就跑到超市去买花边,可到了超市一看,花边有好几种规格,淘气这才想起来自己忘了量尺寸,他打电话问笑笑,笑笑告诉他:黑板长34分米,宽12分米,花边到底要多长你自己算算吧。淘气愣住了,花边到底有多长?(师板书:花边有多长)你们能帮助他解决这个问题吗?情境创设以后,学生围绕“黑板一周的长度是多少”这一问题,先估计,再动手测量、计算、交流、分析,这样教学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
2、注重算法的多样化与思维的灵活性,教学中能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让学生在探索体验中学习,在独立思考、相互交流中逐步提高,不断发展。
学生个体在独立探究中,应该允许他们对数学概念有多元的表征,张扬学生的思维个性。如在探究长方形的周长公式时,不同水平的学生得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有的是“长+宽+长+宽”,有的是“长+长+宽+宽”,有的是“2长+2宽”,还有的是“(长+宽)×2”。以上多种思路的思维水平不是在同一个层面上的,算法与解题思路多样化之后,要进行意义的协商,引导不同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发展。比如教学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时,在不同的学生发表不同的解题思路以后,我采用了借助实物(黑板)进行讲解、借助课件进行演示这样的方法,然后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析、理解各种思路;接着我让学生讨论哪种方法最简便,为什么?最后我对思路繁琐和学困生进行个别指导,尽量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原有的水平上都有新的提高。这样做,创造了意义协商的机会,从而尽量达成共同的理解,这比停留于原有的个人解决方法更好。在适当的练习之后,周长公式的适时给出,也是对思维水平较高的学生的一个提升,更深刻地理解和体会数学的简洁性和形式的美。
3、书上的题目数量少、形式单调,所以我就自己设计了一些拓展性的练习,以便学生学有所用。从课堂实际来看,学生确实完成了学习任务,也达到了要求,效果好。
不足之处:学生进行估计、测量、计算之后,没有及时利用计算。
最热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案及反思(案例21篇)篇十三
教学一开始,我就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先播放一个动画,创设了一个故事情节,引发学生的兴趣。随着画面的静止,马上让学生反馈收集到的数学信息,由于难度较低,我主要请学困生回答,提高他们的参与意识,并获得成功的喜悦。这一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收集信息的能力。然后引出问题:“谁跑得最快”,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自己的比法,对于不同的学生可以有不同的比法。
第二部分学习、交流、探究的教学,我主要分成两个层次进行:第一层次是通过比较谁跑得快引出速度概念。在学生讨论后,让他们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比的',不同学生可能比法也不相同,有的是算出每分钟跑的路程进行间接比较的,有的是根据条件中的关联先直接比较的,这些想法都是值得肯定的。并将学生的学法提炼出来,记录在黑板上,便于学生在学习中有选择地使用。在课件中我将学生直接比较的过程非常清楚地依次展现出来,能够让学生清楚明白地领会:在比较小牛和小象时,我并不是急于让学生计算,而是引入了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上原本安排在火车练习时才引出线段图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分析出速度与路程时间的数量关系,我认为不妨放在这里,让学生一开始就来认识线段图,有利于他们对速度与路程时间关系的认识,这样学生在后面完成火车练习并概括数量关系时就容易理解多了。
最热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案及反思(案例21篇)篇十四
1.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掌握寻找简单事件的组合数并用符号表示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养成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2.让学生经历从众多表示组合的方法中,体验数学方法的多样化和最优化。
3.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有序地找出简单事件的排列数。
教学过程:
【新课讲授】。
2.(屏幕显示:一件牛仔上衣、一件t恤;两条裙子、一条裤子)哪位同学能来介绍一下小红都有哪些上衣和下衣呢?(生答:2件上衣,3件下衣)。
你会建议小红穿哪套衣服呢?(学生自由说,请学生说)。
3.你们提到了这么多的穿法,同学们真是有心,如果一件上衣只配一件下衣的话,一共有多少不同的搭配?(学生思考)。
同时思考:怎样搭配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4.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5.汇报。(找学生来回答他们的搭配过程)。
(1)先选上衣,一件上衣可以分别与三件不同的下衣搭配,就有三种不同的穿法,另一件上衣也可以分别与三件不同的下衣搭配,也有三种不同的穿法,有2个3种不同的穿法,一共有6种不同的穿法。
(2)先选下衣,一件下衣分别与两件上衣搭配,有2种不同的穿法,三件下衣就有3个2种不同的穿法,也就是6种不同穿法。
请同学们回顾刚才的搭配方法,思考:上衣的数量和下衣的数量与有多少种搭配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思考回答)2×3=6(种)。(板书)。
6.同学们真棒,刚才老师还给你们留了一个问题,我们在搭配的时候怎样搭配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学生回答)。
刚才我们通过小组讨论,观察得出来共有6种不同的搭配方法,现在请同学们把学具卡片拿出来,现在我们有一张图,在一幅图中怎样表示出不同的搭配呢?(用连线)想一想连线时应注意什么?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学生回答完再课件演示)。
7.同学们,其实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走进了数学广角,刚才你们为小红搭配衣服,就是运用了我们数学广角的知识——搭配(板书课题)。
刚才同学们为小红搭配的衣服,每一套她都非常喜欢,老师代表小红谢谢你们,选好了衣服,小红该吃早餐了,她又拿不定主意了,你能再帮她一次吗?(生答)(课件出示)。
同学们请看屏幕,早餐里都有哪些饮料和点心?(生答)。
如果饮料和点心各选择一种,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呢?
(1)下面以小组为单位,用我们刚刚学的方法,找出不同的搭配来。学生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教师强调,按一定的顺序搭配)谢谢同学们的热情帮助,为小红解决了这么多问题,下面我们来放松一下,一起到公园里看看吧!(课件出示)。
请看屏幕,公园里都有哪些景色?(生答:有猴山,百鸟园,数学乐园)。
(1)先自己标一标。
(2)交流汇报。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表现的太优秀了,请把你们的另一个学具拿出来,拉一拉,看看还能组成哪些两位数?记下来,也可以把数字换掉拉一拉。
【课堂作业】。
教材第102页“做一做”。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1.教材第104页“练习二十二”第4、6题。
2.完成《典中点》中本课时的练习。
教学板书。
2×3=6(种)。
按一定的顺序搭配,就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最热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案及反思(案例21篇)篇十五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半个学期很快就要过去了,回顾一下自己的课堂教学,有许多值得深思的地方,现就自己面对本学期学生的几种现像反思如下。
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最挠头的是怎样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这里的原因是多样的,也是复杂的,除了学生自身的原因,数学学科特殊性之外,教师授课方式、水平、内容安排等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教学一些课时,用不同的方法就会取得不同的效果。
本学期在设计一些课时,我抛开了书中的例题,为学生创设了一些现实的情境,学生们顿时兴趣盎然。这样处理的好处不仅解决了课的重点而且节约了教学时间。大家又一次进入了学习的高潮之中。尽管要通过多个情境解决几个知识点,这么大的容量,由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熟悉和感兴趣往往能达到非常好的效果。
这些让我反思,在平日的教学中,创造性使用教材,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太少了,常常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教学,围绕书本讲书本,围绕例题解例题,所以缺乏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长此以往,学生感到厌烦在所难免,厌学的症结所在。
新课改的理念中倡导突出教学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而在学生的实际学习中是随着年级的增高,两极分化现象日趋严重。
以我现任教的三年级为例,数学的各项成绩在历次抽测和考核中均还理想,但从口算到应用题,每一项都有几个差的学生。我就想,为什么差的学生越教越多呢?于此同时,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大多数同学热火朝天的学习过程中,差生扮演的只是鸭子叫雷的角色,不仅提不出问题,甚至记不住常见的计算方法,更有甚者连练习题都不愿意做。而对于这部分学生,常规的处理方法是忽略不计的,日积月累,错过的东西越来越多,与大家的'距离也越来越远,对数学的兴趣也越来越淡。
所以我觉得,我们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但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更要因人而宜,我们也不能用公开课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学生,我认为我们可以吸取公开课的思想,但不能照搬公开课的方法。这样差生会更差,作为教师应该及时补差,不让学生掉队。
总之,我觉得,数学教学活动是一个最具创造性和灵活性的活动,只有从实际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收到实效。
最热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案及反思(案例21篇)篇十六
1、出示越野图的起点和终点位置。
2、如果你是一名运动员,你将从起点向什么方向行进?(方向标)加方向标有什么好处?为什么方向标画在起点的位置?(以起点为观测点)。
3、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合作交流。
例1的学习是让学生明确可以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教学时,可以与主题图的教学结合进行,通过情境使学生明确需要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才能确定物体的位置。活动中确定方向的具体方法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探索。
准确的可以说是东偏北30°,那可以用北偏东60°这样表示吗?在说具体位置时,一般先说与物体所在方向离得较近(夹角较小)的方向。——靠近哪个方向就把那个方向放在前面。
(距离1千米)如果没有距离又会怎样?
1号点在起点的东偏北30°的方向上,距离是1千米。你学会表示了吗?
最热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案及反思(案例21篇)篇十七
一直以来,“计算”就是教师布置给学生的任务,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要去计算,计算课是“枯燥乏味”、“机械重复”的代名词。而计算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占的比重又相当大,这就要促使我们改革计算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计...
一直以来,“计算”就是教师布置给学生的任务,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要去计算,计算课是“枯燥乏味”、“机械重复”的代名词。而计算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占的比重又相当大,这就要促使我们改革计算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计算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具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现实背景下感受和体验数学,探索数学模型应当成为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计算教学的功能发生了转变,计算不仅仅是计算法则的掌握,计算技能的训练,同时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手段。
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环境。《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的“要提供丰富的现实背景”,就是要通过现实生活的情境使学生体验、感受和理解数与运算的意义,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自己开动脑筋进行学习,掌握数学知识,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而引到计算方法上,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地将所学的计算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联系在一起,从而明确了所学知识的现实意义。
既然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那么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来设计练习,让自己所学的知识能运用到实践中去,使学生感到数学不再是空洞的理论,而就是生活的一部分,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你能提出哪些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吗?”使学生处于问题情境中,通过学生的问题分别列出不同的算式,这些算式都需要用计算来解决,进而引出了口算方法的教学。在口算方法的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展示不同的算理并出示算法。学生理解了算理和算法,就可以用之解决问题了。这样不仅让学生经历了口算知识的形成过程,也让学生经历了应用口算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学生在这种有目的的学习中主动建构知识,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同时也获得用数学的成功体验。算用结合,以用促算,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美国数学家波利亚曾说:“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可见,学知识是为了用知识。其实在生活中处处有计算问题,如生活中的乘车、乘船、买东西等等都要用到计算,让生活问题数学化,使学生广泛地有意识地接触到现实生活,更细致地观察现实生活,培养他们运用数学的意识,增强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中的联系,即数学来自生活实际,数学又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计算教学已经不再是单纯为了计算而计算,而要把它和课程标准中所倡导的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避免计算的单一性、枯燥性,从而逐步形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数学应用的意识,增强实践应用的能力。
由此可见,有效地进行“算用”结合教学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思维、能力、技能共同发展,使学生学得轻松,练习得扎实,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体验到学习计算的重要性,促进课堂教学师生和谐发展并收到扎实的效果。
最热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案及反思(案例21篇)篇十八
20xx年12月6日,在我区实验小学我又听了一节三年级的数学课《分数的认识》,由上海明强二小的顾彩虹老师执教。在此之前,我们已经听了三节风格不同的《分数的认识》了。此次再听,全没有老生常谈的感觉,倒有耳目一新,如沐春风的感觉,学生们也沉浸在分数的认识中,不知不觉度过了愉快的40分钟,还意犹未尽的样子。当时不禁感叹:上海的老师真厉害啊!下午又听了顾老师的成长经历报告,更是油然而生敬意。顾老师能有今日之功力,绝不是靠几场作秀的公开课、观摩课包装起来的,而是由十多年的无数次的“直面问题”、“直言不讳”逼出来的,(这一点就值得我们好好学习了。)更是缘于她十多年来对教学研究的热爱和探索。
当我提起笔写这些文字的时候,这节课已上过好几天了,然而顾老师的课在脑海里的印迹却还那么清晰,再次翻开听课笔记,仔细回味,我有以下几点粗浅的体会,与同仁们共享。
苏教版教材,以“把一块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块蛋糕的”为例来教学,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而教学其他几分之一,从而达到初步认识分数的教学目标,其实质就是要强调从“平均分”中产生分数,并让学生体会“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
顾老师在课的开始,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背景材料——一个物体或图形被分割的种种情况,有平均分的,有不平均分的,有平均分成2份的,有平均分成3份的,还有平均分成4份的,这些图案或图形是混乱的无序的。然后由学生通过比一比、理一理、分一分,逐步整理成有结构的学习材料,并让学生尝试用一句话来描述这类分割情形的特征,学生逐渐剥离出“平均分”、“平均分成2份”、“平均分成3份”,“平均分成4份”等数学本质来。接着顾老师就在这有结构的材料背景下,展开了认识、、,甚至是几分之一的教学。
我觉得顾老师的教学设计,完全符合苏教版三年级教材对分数的释义,她吃透了教材;而且,顾老师这样来教、、,极大地丰富了学生对分数的表象认识,因为学生学到的,一开始就是一类,学生眼里一下子可看到好几个外表不同的本质又相同的,这是对教材的突破,是创造。
顾老师指着“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2份”的一类图案问:这半个、这半个,你知道用什么数来表示吗?生踊跃回答:0.5,,50%。出来的多么自然,多么轻松啊!连50%都出来了。顾老师当然要好好表扬小朋友们了,小朋友们学习积极性当然就更高了,接下来让同桌说一说“这一类有什么共同特征?每一部分用哪个新的分数来表示?”时,当然就效果奇好了。
这一片段告诉我们:顾老师找准了学生认知的真实起点。三年级学生在生活中、在阅读中一定已经接触过0.5、、50%之类的数了,而且对0.5、、50%之类的数应该有了朦朦胧胧的认识了,在这里,顾老师给学生找到了一座合适的桥梁,使学生从已知世界自然而然地滑向未知领域,老师要做的事,是让学生把模糊认识清晰化、准确化、数学化,这种建立在学生“最近发展区”的认知活动,应该是最高效的,并且是愉悦的。事实证明如此。
这节课已经过去好几天了,在我脑海里越来越清晰起来的,是顾老师在课堂上嗖溜嗖溜的身影。她像一支忙碌的斑鸠,一会儿溜到这一组,一会儿溜到那一组,脚步很快,没有声音(个子不高,没穿高跟鞋)。看得出,顾老师忙得很,她关注到每一小组,每一名学生;更看得出,顾老师的动作,不是做给人看的,这是她的熟练的习惯动作,她真的是从孩子发展的角度出发来上这节课的。她脚步匆匆,她在赶自己,没有赶学生。课后评议时,顾老师告诉我们,她这节课是设有保底目标的,40分钟内,她只完成了保底目标,还有教学环节还没有来得及展开。她的爽快真诚打动了大家。课堂教学研究需要真功夫,需要直面问题,需要直言不讳,顾彩虹老师给了我们最好的诠释。
顾老师这节课还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还需我们静静地思考,慢慢回味。
最热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案及反思(案例21篇)篇十九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爸爸今年35岁,爸爸的年龄是小明的5倍,小明今年几岁?像这样的'题目学生基本上不会去做加法减法或者乘法,因为学生都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所以都会做除法。当然也有的学生会猜数,用验证的方法做。35是几的5倍?这个数字比较简单,学生很容易算出来。这道题如果我不去挖掘它,没有人会做错的,他们都是没有办法才做对的。但是为什么做除法绝大多数学生肯定说不清楚。所以在学生做对的基础上我要求他们画图,运用这个直观的线段图来说想法,找到关键句,爸爸的年龄是小明的5倍,把小明看成一份画一格,爸爸就是5格,这5格就是35岁,那么一格就是7岁。让学生搞清楚两者的数量关系,为什么要做除法?这个问题也是这题的关键,学生能说清了那么这节课的问题也就解决了。
在教完这节课后,我觉得大部分学生都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地解决问题,并且能一题多解,思维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但少数学生由于能力有限,所以自主学习对他们来说,还有点困难,还有些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有待提高。
最热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案及反思(案例21篇)篇二十
本学期是初中学习的关键时期本学期我担任初三年级三(5、6)两个班的数学教学工作,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如何用新理念使用好新课程标准教材?如何在教学中贯彻新课标精神?这要求在教学过程中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问题方式都必须不同与以往的教学。因此,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必须尽可能性的创设情景,让学生经历探索、猜想、发现的过程。并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把握好重点、难点。树立素质教育观念,以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都得到发展。为做好本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特制定本计划。
最热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案及反思(案例21篇)篇二十一
《万以内数的减法》是新课程数学第五册第二单元里的三位数退位减法的一节课。在这堂课中,深刻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引导”。在新课开始,利用课本上的情景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时,让学生自主探究三位数减三位数连续退位减法的算理和算法,鼓励算法多样化及化,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1、在教学情境的设置上增加趣味性,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课创设了三年级的学生到云南旅游,从昆明出发,到大理,还要到丽江这条旅游线路,让他们感觉到数学的紧密联系,教学随时随地伴随在身边,这样就让需要解决的问题变得生动了活泼了,易于学生接受,也符全学生的思维特点,让学生从一开始就有探索的欲望,和情绪高昂的学习需求,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
2、运用迁移的方法进行加、减法的`计算教学,使已掌握的知识能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和影响,使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成为学习新知的诱发剂,这是学习数学时经常采用的有效方法。在本单元教学中:将两位数、减法的笔算知识,进行迁移学习三位数加、减法的笔算知识;将学生了解的加减的互逆关系,进行迁移学习加减法的验算知识等。在教学时,可采用尝试、讨论等方式学习新的内容,充分发挥知识的迁移效力,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3、重视学生的算法多样化和算法优化。小学数学提倡算法多样化,目的是提倡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变“学方法”为主动地构建方法。比如在教学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时,既要表扬使用口算方法的学生,也要表扬在脑中想竖式的学生,目的就是鼓励学生展开思路,在交流、比较的基础上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想法,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对算法进行思维提升,让知识本身及其中包含的学习方法成为学生后续学习的扎实基础,并适时地引导学生对算法进行优化。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