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是对授课过程进行反思和分析的重要环节,能够帮助教师发现问题并改进教学方法。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反思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热门用计算器计算教学设计与反思(案例17篇)篇一
华老师的那节课,让我感受最深,现在将听课的几点感受小结如下:
一、备好学生,备好教材,因材施教。
《用计算器计算》按照教学大纲要求要让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到电子计算器各部分名称及作用,使用前要求孩子看好使用说明书进行操作。但结合生活实际,在日益发展的现代社会,哪些孩子是没有接触过计算器或是没有实际使用过呢?与其让孩子按部就班、死呆死板地认识计算器或是让孩子违心地从零起点学习,势必给学生一种假的感觉,也不能真正激起孩子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
特级教师华应龙在教学中亲切地请学生进行自问:“我会用计算器吗?”有一小部分孩子怯生生说:“会。”“会就是会,别不好意思……既然会就不用老师教了,好吗?请你直接用计算器算出下面三题的得数。愿意吗?”
“啊?老师真不教啊?”在台下我听到个别孩子疑惑的声音,但很快地听到的是轻轻敲击计算器键盘的声音。在紧接的汇报结果中,华老师水到渠成地请孩子边汇报边指点出了使用计算器要注意哪些地方。
整个教学过程自然清新,让学生感觉耳目一新,让我们听课的老师也禁不住轻声赞叹。就该课教学内容来说,其实学生的确具有对于简单的算式用计算器计算的能力。但习惯了公开课的学生可能在想:我说会,那老师干嘛呢?这不是让老师下不了台吗?现在的一部分课堂,不可避免地成了老师个人展示的舞台,学生则渐渐习惯了违心地说“不会”、“没有”。我们常说教学中要“备学生、备教材”,到底要备什么?备学生就是要结合学生真实的情况,会了的,已经掌握了的就是要相信学生,放手给学生,别过于吝啬老师的讲台,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而不是老师的表演秀。
二、层层深入,步步紧逼,水到渠成。
“我会用计算器吗?”华应龙老师在课堂上一连三请学生自问,不断地安排深入性的学习,让学生在自问中不断成熟进步,自问中不断小结感悟。
第一次自问设计在课的开始,相信孩子已有的知识能力,这是华老师课的最大特点,其间三道层次不同的练习题,鼓励孩子更加相信自已的能力,结合三道典型练习题,让孩子边做边思考认识到计算器的好处,计算器也有局限,“人不能被机器所限制,人应该比机器更聪明”,真正学会正确使用计算器,恰到好处地使用计算器。
第二次自问设计在教师教学孩子如何使用记忆键帮助计算的'环节。请学生在课程中进行及时小结:现在你又学会了些什么?孩子纷纷你一言我一语,“我知道计算器分聪明型和傻瓜型(科学型和普通型)”、“何时应该用何时应该自己算”、“计算时一定要小心,别按错键”……现在再问“我会用计算器吗?”这时的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得到教师的知识传授,孩子底气更足了“会!”
第三次自问设计:在教学完巧用计算器计算更大数目的算式,让孩子找出999999999×999999999这一类不能用计算器直接计算的题目的特点,找规律写得数。并由此让孩子说说通过这类题你有什么感受?最后老师送给孩子们一句老子的名言“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为细”。这时老师第三次请学生自问“我会用计算器吗?”有了前面学习的那么多新知识和层层深入的练习巩固孩子们这下是全班一起、理直气壮地大声说“会!”课堂气氛到达高潮,教学目的完全达到:就是要让孩子借助计算器,超越计算器,每后一次“会”都要比前一个“会”更进一步!
三、勤于思考,举一反三,推陈出新。
对于大数目有规律的题目如何正确计算,不同的老师在课堂上采取了不同的方法,华老师出了一道题考考大家:22222222×55555555得几?课堂上华老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象这样的题目,一般的计算器是不能计算或是计算的结果我们还不懂什么意思(1.234567815)”他放手让孩子们自己想办法做做看,在汇报中孩子们得出了很多不同的结果,有的是计算器上显示error的标志,有的是用科学计数的方法表示的。华老师请同学们举手表决,“你认为哪个得数对,你有什么理由?”孩子都很积极,纷纷举手表达了自已的想法,华老师借此机会教学了估算的思想,让孩子们学会分析计算器中得到的数据,哪些是正确的,哪些不是,自然而然地向学生渗透了“不盲目相信计算器”的思想。
在随后的小组交流过程中对于部分不能找到“化大为小找规律”方法的,华老师提供了“祖传秘方”——小锦囊,巧妙运用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教育思想,孩子们很乐意接受老师的点拨,渐渐明白可以利用计算器进行一部分计算,并找规律算出大数相乘的结果。
由于这类题目的规律是孩子们自己由困惑、顿悟得来的,孩子们举一反三起来就比较快,后面的练习效果也自然很好。整个教学让孩子在愉快的学习气氛中进行,真是在不知不觉中结束全课。让孩子们、老师们意犹未尽,回味无穷。
热门用计算器计算教学设计与反思(案例17篇)篇二
一、第一次试教。
(1)使学生初步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
(2)通过计算探索与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
2.初步研究教材后,我设计了本课教学的基本流程。
(1)认识计算器。
(4)全课总结。
3.我的设计意图。
(1)认识计算器。
本教学环节,除利用例题中的两幅场景图外,我又找了几张不同的场景图,主要是让学生充分感知计算器的广泛应用,接着出示两种常见的计算器,教师介绍显示器和键盘,说明计算器的基本功能是计算,最后引导学生交流主要键的功能。计算器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有些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已经接触过计算器。因此,在介绍计算器功能和认识计算器键盘的作用时,我注重让学生自主学习、交流汇报。
大部分学生已经基本掌握计算器的操作方法,因此,我主要让学生尝试操作,自主探索。在掌握基本的计算操作方法后,要求学生用笔算或口算来验算,使学生体会使用计算器的.优点。然后,“试一试”安排了9道试题及“想想做做”1、2两题。这当中虽然有些题是一步试题,但绝大部分都是过去没有接触过的,大数目的计算题,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熟练运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能力。
用计算器探索简单的规律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我先让学生用计算器分别算出结果,再通过观察和比较,发现其中的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数学思考。
(4)全课总结。
4.本次教学存在的问题。
第一次试教时间大约多余5分钟,教学时我主要采取了让学生自主学习、尝试操作、自主探究的方法,由于课堂过于放手,缺少了教师必要的引导,课堂秩序显得有些乱。基于学生对计算器的认识、使用有了一定的基础,学生对学习内容缺乏新鲜感。用计算器计算探索一些简单的规律这个内容,安排在课的最后教学且有一定的思维难度,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不浓厚。学生对用计算器计算的优点体会不深。
二、第二次试教。
1.第二次试教前的思考。
(1)接下来第二次试教,要处理好这样几个问题:充实教学内容;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大数目用计算器计算比笔算要优越;设计的教学环节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鉴于第一次试教后存在一些问题,第二次试教,我增加了一个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计算器的发展史、种类、理想中的计算器等,丰富学生的数学文化,渗透爱国、爱科学的教育。
2.改进的措施。
(1)为了使教学内容更丰富充实,课前,我布置学生了解“计算器的发展史”“计算器的功能及优点”“计算器在生活中的应用”“计算器的种类”“我心目中的计算器”等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内容。课上,按学生准备好的内容分组,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自己了解的相关信息,由小组长筛选汇总,在全班汇报。
(2)第一次试教前,我认为绝大多数学生已经认识计算器,并初步学会使用计算器,所以我大部分的时间采用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由于缺少了我的引导和指导,教学秩序和教学效果不好。第二次试教时,我注重了问题引导。比如:大家都在哪些地方见过计算器?键盘上又有哪些常用的键?你会用计算器计算吗?你为什么算得这么快?看到结果,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有效的问题紧紧抓住了学生的心,他们在动手、动口、动脑的过程中,有序地开展学习活动,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3)第一次试教时我是按照书上的例题进行教学的,试教后,感觉学生不能科学合理地使用计算器,对用计算器计算走入了误区。因此,第二次试教时,在完成例题的教学后,增加了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辩证看待计算器。我出了一组题,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算一算,看谁最先算出结果。
41600÷128,716×98,458688×23×0,300÷3,25×77×4,816÷68×27,学生完成后,我再评议小结,在对比中,学生清晰地认识到: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使用计算器。
(4)前面学生学习“认识计算器”和“用计算器计算”时,学习热情已经达到一定高度,把“用计算器探索简单的规律”这一内容安排在本节课的最后。这一内容是本节课的难点,要使学生学习热情再次高涨,教学设计必须要充满挑战性和趣味性。因此,我设计了一个游戏情境,让学生在游戏中去探索规律,学生才不会感到学习疲劳。
再次试教,好几个教学环节我进行了补充或调整,整节课显得充实、有序、灵动,富有情趣。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形成了能力,而且丰富了他们的数学文化,真正体验到了“用计算器计算”的优越性和价值,三维目标得到了有效达成。
【教后反思】。
这部分内容许多教师教学时,都把教学的绝大部分精力和时间花在“用计算器探索简单的规律”上,而教学“认识计算器”和“用计算器计算”这两个内容时轻描淡写,这是导致第一次试教时间多余的一个原因,也是三维目标达成度不高的原因。事实上,就“认识计算器”这个内容而言,其教学内涵很丰富,如果学生对计算器的认识不到位,对计算器没有产生亲切感,接下来怎么能使用好计算器?只能把计算器当做一种“纯工具”来使用,学生对它的价值和意义根本没有体验。
第二次试教,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补充,增加了一个教学目标,使学生对计算器的功能、种类、应用以及开发等方面有一个充分的认识,从而使学生对计算器产生积极的情感――计算器是人们的好帮手,有义务和责任去认识它、使用它、开发它。再伴随着有效问题的引导,学生才能真正投入到学习中去。第二次试教后,听课的老师都说教学效果很好。
热门用计算器计算教学设计与反思(案例17篇)篇三
教学过程:
一、复习解决问题:
读题后让学生列式,交流各种解答方法的不同思路:
(1)13.5+(13.5-2.8)。
四年级是已知的,五年级的未知,先求出五年级再算出两个年级。
(2)13.5+1.35-2.8。
先假设五年级和四年级一样多,再把五年级少采集的减去。
观察两个算式,哪个更简便?算出结果。
2、(第6题)分别计算书上的4个问题。
交流各个问题,注意有的学生会出现选错商品价格的现象。
1、课前板书:
商品名称数量单价/元金额/元。
铅笔1支0.80。
电池4节24.00。
铅笔盒15.4015.40。
书包1个44.70。
面包3.006.00。
问:这是一张不完整的发票,说说“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数量关系并算出空的格子。
填写完整后,算出总金额。
(可以用计算器算,也可以利用数据特点口算或笔算。)。
2、如果老师付出100元买这些商品,应找出多少元?
3、(第8题)小明家九月上旬的收支情况如下表。算出每次收支后的余额,并算出合计数。
指导学生看懂该份表格,区分“收入”和“支出”,依次算出每一个空格。
讨论:上月结余、合计收入、合计支出以及表中最后余额的关系。
(1)找到不变的数:小数部分前面都是8,最后一位是9。
(2)找到变的.数字及变的规律:整数部分是变的,它比最后一个小数的位数少1;它同时还是后面小数部分的8的个数。
(3)按照发现的规律填出最后一题的得数。
5、两个小数的和是8,相差0.4,这两个小数分别是多少?
引导学生思考并交流:
(1)画线段图(图略),发现如果把8减0.4,得到的是两个较小的数;或者把8加上0.4,得到的是两个较大的数。再除以2就可以了。
(3)检验:两个条件都要符合“和是8”、“差是0.4”
指名说说思考方法。明确:被减数少算了,结果也少算了;减数多减了,结果也偏小。
三、布置作业(略)。
课后小记:
我在课上并没有提倡用计算器来计算,我的出发点是要锻炼学生的口算和笔算,所以在计算像第8题这样的题目时,正确率是不理想的。一开始是有的学生没读懂表格,再后来就完全是计算方面的问题。所以我在课上是做一格交流一格,确保正确的前提下才继续的。
第9题,不少学生在思考的时候是无序的,所以容易出错。所以我在课上就强调了思考的步骤,从不变——变——找变的根据来思考,情况才有所好转。
书上相应的其他练习我没做。
热门用计算器计算教学设计与反思(案例17篇)篇四
面板构成开机键(on)。
关机键(off)。
键盘清除键(ce)。
数字键。
运算键。
优点:准确、快捷。
(这样的板书设计让人一目了然,耳目一新。)。
总的来说,这堂课我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并通过反复的操作使学生逐步熟练掌握计算器的操作,整节课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而我在学生学习时只是给予适可的帮助,充分体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新课程教学理念。本节课学生有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进行发挥,进行表现,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与兴趣,使学生学而不厌,体验学数学的乐趣,体验学数学的美。
热门用计算器计算教学设计与反思(案例17篇)篇五
3.3×6.7=(22.11)。
3.33×66.7=(222.111)。
3.333×666.7=(2222.1111)。
3.3333×6666.7=(22222.11111)。
3.33333×66666.7=(222222.111111)。
2、课件出示练习题。
1234.5679×9=。
1234.5679×18=。
1234.5679×27=。
1234.5679×36=。
1234.5679×45=。
1234.5679×54=。
学生独立填写结果。指名汇报结果。
1234.5679×9=11111.1111。
1234.5679×18=22222.2222。
1234.5679×27=33333.3333。
1234.5679×36=44444.4444。
1234.5679×45=55555.5555。
1234.5679×54=66666.6666。
(2)不计算,运用规律直接填出得数。
6×7=42。
6.6×6.7=44.22。
6.66×66.7=。
6.666×666.7=。
6.6666×6666.7=。
6.66666×66666.7=。
学生先独立观察,发现规律后填出结果。
6×7=42。
6.6×6.7=44.22。
6.66×66.7=444.222。
6.666×666.7=4444.2222。
6.6666×6666.7=44444.22222。
6.66666×66666.7=444444.222222。
课后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在这节课上,我学会了用计算器计算比较复杂的小数乘、除法,在利用计算器进行计算时,通过观察、分析,发现算式中的规律,并能按规律直接写出得数。
课后习题。
1÷11=0.0909。
2÷11=0.1818。
3÷11=0.2727。
4÷11=0.3636。
5÷11=0.4545。
……。
6÷11=0.5454。
7÷11=0.6363。
8÷11=0.7272。
9÷11=0.8181。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热门用计算器计算教学设计与反思(案例17篇)篇六
本课教学是让学生感受在什么样的问题情境下可以使用计算器,体会计算器的作用。教学旨在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年龄特点,我在设计上遵循新课标的几个基本理念,并体现以下特点:
1、通过尝试操作、自主探索,认识计算器及计算方法。
计算器已融入现代生活,大部分学生都已接触和使用过计算器,对它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所以我在教学时,充分运用学生对计算器已有的认识和操作经验,在尝试操作、自主探索中认识计算器及计算方法。直接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学生兴致浓厚,在自主操作中,发现问题,学会本领。
2、通过探索规律,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结合使用计算器的教学,我还补充出示了这样一个算式,11111×11111=。
学生在运用计算器计算的过程中形成矛盾冲突,引起他们解决问题的需要,激发探索欲望。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办法,运用找规律的方法来探索结果。然后再出示类似的题目,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类比发现并表达这些算式的'规律,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3、注重对学生的评价。
在这节课上,我追求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在上课过程中,我时不时给学生加10分,就是老师对学生的评价。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回答问题情况给自己加分,这是学生对自己的评价。还让小组对小组的发言作评价,这是学生对学生的评价。最后再由大家给得分高的小组作出评价。
不足之处:
1、应培养学生使用计算器与估算结合的意识。在教学时,我发现学生在使用计算器时一不小心就会按错键,输入错误数据,导致结果有误;或者,按健顺序搞错,也发生错误。在计算前应该培养学生先估算结果大约是多少,然后再计算,以提高使用计算器的正确率.这一点,我在上课时没有很好地做到,以后要特别注意。
2、课前准备应做得充分。由于计算器非常普遍,学校又没有统一购买,尽管我一再强调要带哪一种,学生带来的计算器各式各样,有的是普通计算器,有的是科学计算器,计算器的功能也有所不同,最关健的是计算位数不一致,这就带来课上计算时的不统一,给上课带来很多的不便,有待以后更好地解决。
热门用计算器计算教学设计与反思(案例17篇)篇七
教学目标:
1、认识电子计算器,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四则运算。
2、会根据题目特点,有选择性地使用计算器;。
4、能初步体会:计算器只是一种计算工具,人脑与之相比,有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5。进行数学文化的教育。
重点难点:
会根据题目特点,有选择性地使用计算器;。
能用计算器探究简单的数学规律,并初步体会计算器只是一种计算工具,人脑与之相比,有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教学准备:
课件、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请看一段录象(计算工具的发展)。
师:刚才这段录象提到了哪几种计算工具?(示算筹图算盘图)。
师:1945年第一台计算机在美国诞生了,1977年第一台微型计算机在日问世以后计算机就成为了人们计算经常用到的工具。
(课件出示各种常见的计算机)。
师:你在哪些地方见到过有人使用计算器?你会用吗?
1、计算器介绍。
你知道计算器上各中按键的名称和功能吗?请同座相互说说介绍。(然后叫一人上台用展示仪演示数字键、符号键、功能键。on、of、ac、ce、c的功能是什么?如果要进行计算怎样按?数字――符号――等号――清除)。
我们都知道了计算机的使用方法,那这节课咱们就用计算器来计算。(板书课题)。
2、尝试练习,规范操作。
(1)指名口头列式。
(2)学生试算。
(3)汇报结果,纠错。
学生试算。
(电脑)每年按365天计算,115131天是多少年?
学生试算。
3、灵活运用。
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1)学生计算,教师巡视、辅导。
(2)学生汇报,集体订正。
师:这些题都是用计算器算的吗?哪些没有用?为什么?
(3)归纳总结。
三、能力提升。
师:想不想算一个又大又难算的题目?下面我们就做一个挑战极限的游戏。
我们就用9作为乘数吧。你准备几个九相乘?小了,8个九吧。
999999999×999999999=。
试算。
报得数。
你认为计算结果正确吗?
在计算器上你看到了什么不一样的?e对了,他是英文单词错误的缩写,你知道这个单词是什么意思吗?错误!
师:那老师不看这个e也可以知道这个结果上错误的,你知道我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吗?
师:是的,因为工具都有他的局限性,现在用我们的手中的计算器因为为数少了,看来这个题目没有办法做了。
计算:9_9=81。
99_99=9801。
999×999=998001,
9999×9999=99980001。
有很多同学举起了手,你想说什么?
发现规律,得出结论。
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8000000001。
做了这道题目,你有什么想法吗?
师:工具都有他的局限性,需要不断发展。看来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工具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人的智慧才是天敌下最伟大的力量。(出示培根的名言)。
希望同学们做个充满智慧的人。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用计算器计算教学设计与反思(案例17篇)篇八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学会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基础上,通过用计算器计算来探索与发现算式背后的规律。教材例题3,先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前面三题,然后进行观察比较、分析思考,找出算式中蕴含的规律,再根据规律直接填出后面四道算式的得数。本节课的重点是鼓励学生对算式及其得数的特点进行比较,从中发现一些数学规律。教学时,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比较算式的特点,从而发现一些数学规律。
教学内容:
苏教版2013义务教育教科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42页例3和“练一练”,完成第43页练习七第5-8题。(第四单元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探索一些特殊算式计算的规律,能根据发现的规律写出同类算式或同类算式的得数,能用计算器验证一些算式计算得数的规律。
2.使学生经历用计算器计算、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计算规律的活动,体会数学规律的发现过程,积累探索规律的经验,培养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提升归纳推理能力。
3.使学生在发现一些特算式计算规律的观察中,感受数学的奇妙,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发现、归纳算式的特点和蕴含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计算器,学会了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指名学生回答,并说说计算时的注意点。
热门用计算器计算教学设计与反思(案例17篇)篇九
教学目标:
1、认识电子计算器,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四则运算。
2、会根据题目特点,有选择性地使用计算器;。
4、能初步体会:计算器只是一种计算工具,人脑与之相比,有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5。进行数学文化的教育。
重点难点:
会根据题目特点,有选择性地使用计算器;。
能用计算器探究简单的数学规律,并初步体会计算器只是一种计算工具,人脑与之相比,有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请看一段录象(计算工具的发展)。
师:刚才这段录象提到了哪几种计算工具?(示算筹图算盘图)。
师:1945年第一台计算机在美国诞生了,1977年第一台微型计算机在日问世以后计算机就成为了人们计算经常用到的工具。
(课件出示各种常见的计算机)。
师:你在哪些地方见到过有人使用计算器?你会用吗?
你知道计算器上各中按键的名称和功能吗?请同座相互说说介绍。(然后叫一人上台用展示仪演示数字键、符号键、功能键。on、of、ac、ce、c的功能是什么?如果要进行计算怎样按?数字――符号――等号――清除)。
我们都知道了计算机的使用方法,那这节课咱们就用计算器来计算。(板书课题)。
2、尝试练习,规范操作。
(1)指名口头列式。
(2)学生试算。
(3)汇报结果,纠错。
学生试算。
(电脑)每年按365天计算,115131天是多少年?
学生试算。
3、灵活运用。
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1)学生计算,教师巡视、辅导。
(2)学生汇报,集体订正。
师:这些题都是用计算器算的吗?哪些没有用?为什么?
(3)归纳总结。
三、能力提升。
师:想不想算一个又大又难算的题目?下面我们就做一个挑战极限的游戏。
我们就用9作为乘数吧。你准备几个九相乘?小了,8个九吧。
999999999×999999999=。
试算。
报得数。
你认为计算结果正确吗?
在计算器上你看到了什么不一样的?e对了,他是英文单词错误的缩写,你知道这个单词是什么意思吗?错误!
师:那老师不看这个e也可以知道这个结果上错误的,你知道我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吗?
师:是的,因为工具都有他的局限性,现在用我们的手中的计算器因为为数少了,看来这个题目没有办法做了。
计算:9_9=81。
99_99=9801。
999×999=998001,
9999×9999=99980001。
有很多同学举起了手,你想说什么?
发现规律,得出结论。
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8000000001。
做了这道题目,你有什么想法吗?
师:工具都有他的局限性,需要不断发展。看来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工具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人的智慧才是天敌下最伟大的力量。(出示培根的名言)。
希望同学们做个充满智慧的人。
热门用计算器计算教学设计与反思(案例17篇)篇十
今天我教学的是探索图形的规律规律这节课,课结束后觉得自己以下几个方面没有处理好。
1、对课标的把握不准。
在教学建议里,有这样一段话:“需要说明的是,图形中的规律旨在让学生经历一个直观操作、探索发现的过程,体验发现规律的方法,对于具体所涉及到的规律是什么,在此不作要求。”到底让不让学生动手用小棒摆三角形,这是从备课开始就一直困扰着我的问题。考虑到本节课的重点,应该是观察图形,发现规律,而不是动手操作,而且认为,一眼就能看清小棒用了多少根的图形,有什么必要再花时间让学生摆呢,于是最后决定不摆,直接分阶段出示图形。现在看来,没让学生经历一个直观操作过程,也就是对课标里的建议“图形中的规律旨在让学生经历一个直观操作”的过程没有充分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把活动重点放在让学生经历一个直观操作,在操作中体验并探索发现,体验发现规律的方法,应该是本节课的一个教学重点,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不应该省略。
2、而且给学生独立思考,找规律的时间少了。
教材呈现的规律是这两种方法:一是3加上2乘三角形个数减1的方法,第二种是把每个三角形先按3根小棒来计算,再减去重复的根数。而两个班的学生都还发现了一种,就是先假设每个三角形都只用两根小棒,这样就比实际小算了一根小棒,于是最后再加一根小棒,也就是就2乘三角形的个数后再加1。第一种方法,开始时,学生是很难想到用这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大多数学生都没有发现,经老师引导后,成绩好的学生才发现。而第第二种方法,由于有了第一种方法的基础,所以部分思维灵敏的学生能马上想到。倒是2n+1的方法学生更易于理解与接受。现在想来,这也许是因为一是少了让学生动手操作这个环节,二是没有让时间给学生充分独立思考,把规律展示在本子上,再小组内交流,最后集体交流后得出规律,而是看到学生发现规律有困难时,就马上引导学生去思考了,这样局限了学生的思维,才会出现这种状况的吧。
热门用计算器计算教学设计与反思(案例17篇)篇十一
师:我想继续和大家玩一个游戏,愿意吗?这个游戏叫“我的特异功能”。我需要小助手和我配合一下。(学生上台,教师出示下表)。
因数因数积积的变化。
师:(对一生)这是一张表格,你的任务就是根据老师的要求来填表、回答问题。其他同学帮忙看,注意看、注意听。
(小助手回答)。
(小助手回答)。
师:同学们,虽然我不知道原来的两个因数是多少,但我知道现在的积是多少,是××。不相信,你们算算看。
师:相信老师有特异功能吗?(不相信)那你们猜猜老师是怎么算出现在的积的?
生:我也能算出来,用上一行的积去乘6。
师:是吗?大家算算看。
(学生计算,表示同意)。
师:我想采访一下这位同学,你怎么想到用上一行的积乘这个数的?(指第二个因数乘的数。
)生:因为这个算式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6,所以积也同时乘6。
师:那如果乘7呢?
生:积也乘7。
师:如果乘99呢?
生:积也乘99。
生:可以把这个猜想用到实际中。
师:对,事实胜于雄辩,咱们可以举些例子。
(学生举例。一组学生用因数乘因数算出积是多少,另一组学生用猜想的方法算出积,并比较结果)。
因数。
因数。
积
积的变化。
29。
46。
1334。
-
29。
46×6。
8004。
1334×6。
29×80。
46。
106720。
1334×80。
29。
46×10。
13340。
1334×10。
29×20。
46。
26680。
1334×20。
师:同学们,咱们任意举了几个例子,请大家仔细观察整张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生:刚才那位同学说的猜想是正确的。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同样乘几。
生:是成立的。
师:口说无凭,咱们还是得用事实说话。
(学生自主举例,并在小组里交流)。
开始的游戏中说有特异功能,只不过想考考大家。你们真不简单,我提议大家为自己的表现鼓鼓掌。
师:在所有的乘法算式里,其实都存在这样一个规律,这个规律是什么?
(学生齐答)。
[反思]。
热门用计算器计算教学设计与反思(案例17篇)篇十二
《小数加减法》是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学生在此之前系统的学习了整数加减法,对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掌握比较牢固。在三年级也曾经进行过一位小数的加、减计算,虽然进行了小数加、减计算,但没有形成计算的法则。同时在本册第四单元较系统的学习了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因此,学生对学习小数加减法有较好的基础。如何运用知识迁移,让孩子自主学习,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是我在备课时一直思考的问题。
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时我对教材进行了创造性的使用,在反复研读教材后,大胆摒弃了教材原有的主题图及例题,创设了购物这一情境。之所以这样做,原因是考虑课本提供的素材----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的跳水成绩,对学生来说,时间已经久远,根本不感兴趣,而且学生对于体育比赛中的得分远没有对购物中的情境熟悉。小数加减法的难点是小数部分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的计算,如果选用课本中的情境,无法将着这种情况体现。基于以上原因,教学时我选用了商品的价格作为本课教学的素材。
为了更好的引导学生利用已掌握的整数加减法的旧知迁移到小数加减法这一新知中,在教学时我突出了以下两点:
上课伊始,先让学生说说在哪些地方会遇到小数,感受小数在生活中的作用,知道学习小数加减法是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研究的需要,从而引出课题。再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什么加减法,在算整数加减法时要注意什么?并鼓励学生根据课题大胆质疑,提出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有助于培养孩子的问题意识、质疑能力。课堂上孩子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如:小数加减法怎样计算?整数加减法计算时要满十进一,小数加减法是不是这样呢?学生竟然关注到了新知可能与以前学过的旧知之间有联系,这为课堂的探究学习指明了方向,激发了学生学习探究的欲望和兴趣。
由于学生已有整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知识经验,创设购物情境,出示了三种商品及价格,让学生根据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学生提出的问题中,师选择其中一个出示,(两位小数加两位小数)让学生自主列出算式,尝试进行计算。因为三年级学生已经学过一位小数的加减法,他们不自觉地做到了小数点对齐,对于算理和算法不在此处理,仅仅通过问题“为什么用加法计算?”,让学生了解小数加法的意义和整数加法的意义是相同的。
我把处理算理和算法都放在了“帮老师算算买一盒水彩笔和一本书要多少钱?(两位小数加一位小数)20元钱够吗?还剩多少钱?(整数减两位小数)”这两个问题中。先放手让学生尝试计算,经历学习的过程。在集体交流中,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
1、以前算加减法题的时候都是把末位对齐,现在怎么不把末位对齐了?
2、小数点对齐就保证了什么?
3、算小数加减法时怎样快速的把相同数位对齐?
4、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在把相同数位对齐时有什么不同?
5、为什么一定要把相同数位对齐?结合具体的数字说说自己的理解。
6、20没有小数点,你是怎么计算的?根据什么?
通过这样几个问题的`引领,引导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在这一系列学习活动中,教师不给学生任何提示,促使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去解决问题,尝试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写法,通过师生的交流活动将初步的感悟上升到新的高度总结出小数加减法笔算的一般方法,进一步理解列竖式时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自以为在课前充分的研读了教材,做了大量的准备,但教学的实际效果和课前预设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如:
1、在处理为什么一定要把小数点对齐时,没有留给学生思考交流的时间,学生不能结合小数表示的实际价格或小数的意义说出自己的理解。
2、对整节课时间的调控不好,前面的环节松散,导致后面的练习没时间处理。
热门用计算器计算教学设计与反思(案例17篇)篇十三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推理的数学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索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到信息化时代,计算器是探索数学知识的有力工具。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运用计算器计算,发现算是的规律,运用规律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经历探索发现规律的过程,体验数学知识的奥秘和魅力。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生回答:计算方便,省时,准确率高……。
二、自主探索。
猜数字。
师:首先我们来玩一个“猜数字”的游戏,你们说,我来猜。
师:好,开始活动。
学生活动,汇报。
生:54。
师:6板书54----6。
生:27。
师:3板书27----3。
………。
师:下面同学们能猜吗?
师:你们怎么也那么厉害啊?
生:有规律的,答案是我们喜欢数字的9倍。
师:看来同学们都很有本领,那么我们就来进行一次智力大闯关的游戏吧,看看你们能闯过几关。
第一关:寻找规律。
1、出示例9.用计算器计算下面各题目。
1÷11=。
2÷11=。
3÷11=。
4÷11=。
5÷11=。
请大家先独立操作,思考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再在小组内说一说。
(1)商是循环小数(2)循环节都是9的倍数……。
不计算,用发现的规律直接写出后几题的商。
6÷11=______。
7÷11=______。
8÷11=______。
9÷11=_____。
师:恭喜大家,第一关顺利通过,接下来进入第二关探寻奥秘。
第二关:探寻奥秘。
出示1234.5679×9=。
1234.5679×18=。
1234.5679×27=。
汇报得数。
师:你能直接写出后3题的得数吗?(写在课本p37)。
1234.5679×36=__。
1234.5679×63=__。
1234.5679×72=__。
学生回答,师检查辅差。
师:你们是怎么得出结论的?
生:
师:那这一道题呢?
出示:()×()=99999.99999。
师:恭喜大家,闯过第二关,有请进入第三关。
第三关:数字金字塔。
出示:
o3×7=。
o3.3×6.7=。
o3.33×66.7=。
o3.333×666.7=。
师:先用计算器计算。
汇报得数。
填空:3.3333×6666.7=。
3.33333×66666.7=。
师:你们是怎么得出结论的?
师:再考考你们?
3.33……3×66……6.7=()。
100个399个6。
师:恭喜大家,闯关又一次成功了,和计算器的较量结果,谁赢了?用掌声表扬一下自己吧。
三、小结:
师:刚才我们是用了什么方法从而闯关成功的呢?
(学生回答,老师作适当引导)。
师:今天同学们都表现的非常好,大家勇于探索,勇于闯关,不畏困难,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也能像今天这样勇于闯关。
四、尝试练习:
师:下面,我们就用刚才所学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吧。
1、p38第13题。考眼力。
2、p38第15题。先找出规律,再按规律填数。
五、课外拓展。
数字黑洞(指一名学生读数字黑洞的内容)。
师:仿佛掉进了数学黑洞,永远出不来,非常的神奇。
热门用计算器计算教学设计与反思(案例17篇)篇十四
3月20日,我出示了学校的教学研讨课《计算器》。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对计算方式的认识的扩展,也是第三学段使用计算器计算的基础。学生虽然在生活中接触计算器的机会比较多,但系统的认识计算器还是第一次。所以教学时我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帮助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系统认识计算器,提高操作水平。
教学过程的设计我完全按照我们学校小组合作学习基本模式:自主先学—合作交流—小组展示-质疑点拨-达标测试—归纳提升的环节来设计的.。
通过课前调查,我发现学生对怎样使用m+、m-、gt键非常感兴趣,于是在计算5864-(1438+519)时,我向学生渗透了如何使用m+键。先在计算器上输入1438+519=1957,这时按下m+键(把这个数值放在存储器中),再输入5怎样864-,这时按下mrc键(调出存储器数值),就得出正确答案3907了。为了研究怎样使用m+、m-、gt键,我还费了好大功夫,自己深深体会出:“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道理,作为一名老师,真的需要不断学习,才能为好人师。学生们被我这一招佩服的五体投地,连听课老师也觉得很意外,因为很多老师也对m+、m-、gt键不熟悉。这算是这节的一个亮点吧。
这节课还有很多不足。
1、当学生的回答在我的教学预设之外时,我还不能灵活处理,今后应继续提高自己的课堂调控能力。
2、当学生的表现没有符合我的教学思路时,我有些沉不住气,总想牵着学生鼻子走,今后应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的交流和研讨,孩子的潜力是巨大的,老师一定要耐心倾听。
热门用计算器计算教学设计与反思(案例17篇)篇十五
2675×(120÷24)=。
(2159+675)×26=。
8722÷89×58=。
2.先用计算器计算,再找出每组算式的规律,把横线上的算式填完整。
(1)99×97=(2)21×9=。
999×997=321×9=。
9999×9997=4321×9=。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南山小学排球队队员的身高情况如下。(单位:厘米)。
男生:138143130141137。
142136139134140。
女生:150142143145130。
128141139137135。
分别求出学校排球队男、女生的`平均身高。
只要大家脚踏实地的复习、一定能够提高数学应用能力!希望提供的四年级数学用计算器计算练习题,能帮助大家迅速提高数学成绩!
热门用计算器计算教学设计与反思(案例17篇)篇十六
本说课稿完整细腻,较好地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将教材、教法、学法有机融合,以下两个特点尤为突出:
1.经历观察、归纳、概括、推理过程,注重合情推理能力的培养。
新课标强调指出,“探索规律”的教学应作为培养归纳、类比等合情推理能力的重要载体。教学中应注重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本课教学学生在计算器计算5道算式(1÷11=2÷11=3÷11=4÷11=)后,探求隐含的规律或变化趋势,教师组织交流规律的发现,引导学生体验探究和发现规律的方法。数学中探索规律的过程,实际上是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综合运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归纳和推理等合情推理的能力,这也是“探索规律”的教育价值所在。虽然合情推理的结论具有或然性,但在推理过程中,大胆的设想,超乎寻常的猜想,往往孕伏着发明创造的潜质。
2.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相结合,注重学习主体性作用的发挥。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本节课的另一大亮点。本课以“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规律——小组合作交流、发现规律——学生独立运用规律”为学习线索,让学生经历一个观察、对比、分析、归纳等发现规律的过程,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如在计算器计算5道算式(1÷11=2÷11=3÷11=4÷11=)后,教师提出具有开放性、挑战性的问题“你发现了什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听为自主学。在学生独立探究的.基础上,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在交流中进行思维碰撞,不断完善认知,发现规律,概括规律:商是无限循环小数,商的循环节是9、18、27、36…,即都是9的倍数;从被除数、除数的变化探寻与商的联系,循环节是被除数9倍;等。这样的教学既给学生一个独立思考的机会,又能借鉴同伴的发现结果,加深了学生的思考,突破了学生思维,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热门用计算器计算教学设计与反思(案例17篇)篇十七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巧用计算器》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只顾上课,很少会考虑为什么要上这节课,教材中为什么把这节课安排在这里上。《巧用计算器》从表面上看视乎很简单,让学生找到并学会电脑中的计算器程序就可以,但纵观全局,理解教材,让我明白计算器这一课不简单。它是第一册信息技术中第一次提到“程序”这一概念。对于程序是什么,有什么作用以及程序具备的一般性都要让学生通过计算器的学习去了解,去感知。如果课前没有注意到这点,教学就会出现疏漏。再次,用键盘来操作计算器这一环节,学生又是第一次接触电脑键盘,对键盘的初步了解也是这节课的教学任务之一。所以在备课中不仅要着眼本节课,更应纵观全局,了解教材编写的目的,才能更准确地把握教学目标。
另外,学生刚刚接触电脑,对电脑的认知和操作都处于初级阶段,所以在教学中要落实基础。
首先鼓励学生说。说的过程其实是知识内化转为外化的过程,表现出一个学生是否真正学会了教学内容。很多学生会操作但缺乏说的勇气或方法,所以教师的表述就起了示范作用,鼓励和要求学生的表述正确、规范。
再次注重学生的练。学生到底有没有掌握,掌握地熟不熟练,完全要取决于教学中的练习量的多少。为了吸引学生,体现生活化,设计了一个贴近学生的练习:要去秋游了,假如你有20块钱可以在超市里消费,选择怎样的消费最为合理。在展示的过程中,有的“消费者”超出了限定的金额,只能舍掉部分物品;有的'“消费者”将20块钱都拿来买了水和饮料,虽然还有余额,但却被同伴告知这趟秋游会很累,因为他背的东西太重了;还有的“消费者”既买了吃的、喝的,还有剩余的钱买一些玩的,得到了其他学生的肯定。同时,在用计算器算账的过程中也“淘汰”了一小批不合格的“收银员”。在这个练习中,不仅熟练掌握了计算器的操作,还学会了该怎样合理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