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的发展提供宝贵的参考。范文范本7:下面是一篇探讨人生意义的范文范本,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思考和理解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实用高中地理东南亚课件(汇总17篇)篇一
“在哪里”也即是准确的区域地位,这是学习区域地理的基础,也是很多学生的难点。由于在平时学习中没有养成良好的读图习惯,从而拿到地图读不懂,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呢?我觉的读图、识图能力的培养,可采用蒙图,在地图上标注出主要的地理事物的方法;并教会学生正确的读图方法。拿到地图可以从下面入手:
1、掌握绝对定位:根据经纬度分布规律来确定该区域的大致范围;或根据地理坐标来确定该地理事物的区域位置和占据的空间。例如拿到北美地图可重点掌握30°n,66°34′n及75°w、120°w所经过的地区。
2、掌握轮廓特征:包括陆地、国家、大洲轮廓、省区轮廓,河流、湖泊形状轮廓,铁路的走向等。
3、掌握海陆位置:拿到一幅区域地图我们应该了解其海陆位置从而更好的定位。如某大陆东部为大西洋,西部为太平洋,且在南半球,则可确定为南美洲;通过某地理事物与周围相关地理事物在方向、距离上的比较,确定它的区域位置。例如大自流盆地位于大分水岭的西侧,若能确定某平原东部为大分水岭,即可确定其为大自流盆地。
4、抓住特殊地理事物或区域典型特征来定位。不同区域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都有一定的规律性或特殊性,这些典型特征是区域判断的重要线索在学习中应该特别的重视。如美国纽约的自由女神像,英国伦敦大本钟,法国巴黎凯旋门、艾菲尔铁塔,上海东方明珠塔,云南西双版纳的竹楼、泼水节等。除此以外,根据气温和降水情况可以判断是低纬还是高纬,是内陆还是沿海、是大陆东海岸还是大陆西海岸。要达到熟练掌握地图的目标必须坚持每日读图,只有长时间的训练才能成功构建心里地图。
二、“有什么”
即通过图掌握本区域内气候、地形等事物状况,并以此推断其它自然地理特征及人文地理特征等。有人说,学习区域地理特征时,可以把区域当作一个大箩筐,然后分成两格,一格装自然地理特征,另一格装人文地理特征。这个比喻很形象,对我们学习区域地理很有帮助。
自然地理这一格主要装:地理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等)、范围(主要的地理界线,如控制经纬线、重要山脉、河流等)、地形、气候、土壤、水文(河流、湖泊)、生物(植被、动物)、自然资源等。
人文地理这一格主要装:人口、民族、宗教、历史文化、农业生产(农业生产区位条件、耕作制度、地域类型、主要农作物等)、工业生产(区位条件、工业类型、工业基地、工业部门)、交通、商业贸易、旅游、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
三、“为什么”
即理解地理事物的联系和差异,这是学习区域地理的难点所在。掌握了区域的自然、人文地理特征,只解决了“有什么”的问题,下一步就是要搞清楚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形成原因,即解决地理特征“为什么”的问题。如资源与工业生产;地形、气候与农业生产;气候、地形、河流、工农业与人口、城市的分布等,它们之间多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和影响。这也是区域地理学习中较难的一关。任何一种地理现象的产生都不是偶然的,必有其产生的原因。所谓“地理”,除了有“地”(地理位置——在哪里),更重要的是还有其“理”(形成的原因——为什么)。自然环境是一个整体,其五个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经济、人文地理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故学习区域地理的时候应该把这一思想贯穿全过程.如学习中亚地区时应将“干旱”这一特征贯穿其自然、工农业。
四、“怎么办”
即区域的环境与发展问题。新课程改革极力倡导“要学习有用的地理、学习生产、生活中的地理”。了解一个区域的地理特征后,最终目的是探究该区域的开发利用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怎样的开发利用既有利于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又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走向经济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该地当前和今后的发展重点、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及环境保护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即解决“怎么办”的问题。
例如中亚地区,深居内陆,气候干旱,降水少,大力发展灌溉农业,导致土地盐碱化和湖泊萎缩,生态环境恶化。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要特别关注生态环境的保护,适当放牧,退耕还草,合理利用水资源,积极发展节水型农业。
五、熟记地理事物的小小建议。
针对多数同学反应的知识点太多,记了就忘,上课提到的地理事物,一时半会找不到等问题,在此提点小小的建议:建立起自己的心理地图,做到脑中有图,脑中有网,这是学习区域地理非常重要的过程。这样不仅可以将纸上的东西变成自己的,而且可以恒久记忆。给大家这样一幅空白的世界地图,大家会拿它来做些什么呢?别只动眼,赶紧动手吧。学习各个单独的地理区域时,可以依照记忆把该区域的大体轮廓画下来,然后在地图上标注应重点掌握的地理事物和经纬度。世界地理学完后,也可以把各个单独的地理区域综合在一起,画一张完整的地图来帮助复习巩固。在自己画图的过程中,势必要搞清该区域的轮廓、位置和重要的地理事物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以达到掌握区域特征的目的,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每日20分钟,好好学习地图(经纬网、地区轮廓、若干地理事物的综合)(填—记—画—想);每日提高一点,天天向上!
实用高中地理东南亚课件(汇总17篇)篇二
《西亚》这一课题选自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中的第二章《了解地区》的第三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以前面“认识大洲”部分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为依托,并对相关信息和知识进行充实和提高,又对后面“走进国家”部分起到了铺垫作用。
西亚地处亚、非、欧三大洲的交界地带,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三大宗教在这片土地上起源。战争与和平,东方与西方,历史与现实在这里交汇,民族矛盾,宗教纠纷,领土争端,以及对石油和水资源的争夺,使这片土地长期动荡不安。几千年的历史纷争和突出的地理位置使得西亚地区成为当今世界的热点地区。西亚地区地理位置的独特性、资源的重要性以及与时事紧密的联系性也使的本课在整套教科书中的地位显现了出来。
本节课包括四个内容:五海三洲之地,干旱环境中的`农牧业,阿拉伯国家,世界石油宝库。本节教材紧紧抓住人地环境的内在联系,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运用地图分析西亚的位置及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运用地图说明西亚的气候特征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3)了解西亚石油在世界中的地位、分布及输出路线。
2、能力目标:
(1)通过读图、填图,增强读图分析能力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3、情感目标:
(1)联系当前西亚动荡不安的世界局势,进一步培养学生珍爱和平、反对战争的情感。
(2)通过学习西亚干旱的自然环境特征来培养学生节约水资源的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西亚地理位置及其重要性,西亚的石油资源的地位及分布。
2、难点:西亚石油输出路线。
实用高中地理东南亚课件(汇总17篇)篇三
对于区域地理知识,利用区域分析的方法,以区域分析为地理切入点,涉及的内容较多,包括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动物、人文、历史、交通、土壤、经济、政治等等。本节以大洋洲为例,通过对大洋洲的区域分析,掌握区域分析的一般规律,特别是复习区域地理一般方法。
二、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运用地图描述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运用气候类型分布图,分析澳大利亚的气候分布及特点。(3)理解澳大利亚的人口、城市、交通分布方面的特点及成因。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资料进行对比和分析,使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2)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和理论解释大洋洲的自然和人文现象和规律,形成知识的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通过探究澳大利亚人与环境的关系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三、教学重点。
1、对澳大利亚的气候及植被2、澳大利亚人口分布及原因。
四、教学难点。
1、澳大利亚气候、植被呈半环状分布的原因。
2、三种类型的岛屿----大陆岛、火山岛和珊瑚岛的成因及分布。
五、教学过程。
引入:大家是否还记得,25届奥运会是在哪里举行的?学生回忆:略。
教师引入:本次课,我们一起来复习世界地理部分的大洋洲。板书:大洋洲。
学生总结:三个纵列地形区(东部山区、中部平原、西部高原)。
教师提问:大洋洲主要国家的经济类型如何呢?我们分别来看。教师引导:通过气候类型方面加以引导。学生总结: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经济特点。
教师可适当提示:新西兰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成因。
教师补充:大洋洲人口也主要集中于这两国,其中,澳大利亚人中较多,并且多集中于东南沿海。那么,思考一下:
1.还有哪些国家的人口分布也有这样的特点?
2.是什么因素使得人口集中分布在这个区域?学生思考:世界主要国家人口分布。
教师引导:美国、中国、巴西等国也是如此,主要从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两方面考虑。自然因素:地形、气候、资源(水、矿产等)。
社会经济因素: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农业基础、工业、开发历史等角度。小结:总结了大洋洲的有关知识,包括:地形、气候、人口、经济等等方面。
六、板书设计。
1、大洋洲。
(1)位置、范围(2)地形(3)气候。
2、澳大利亚。
(1)澳大利亚的工农业(1)澳大利亚的人口分布。
七、教学反思。
世界区域地理知识面较广,本节以大洋洲为例,从概况入手,着重地理知识的结合,联系高考,抓住本区的主要特征,培养区域分析能力,对其它区域的复习起到指导作用。即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实用高中地理东南亚课件(汇总17篇)篇四
1.知识目标:运用地图,说明东南亚的地理位置,范围。掌握东南亚的自然地理环境,地形特征,河流特征等要素。了解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和分布,以及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
2.能力目标:通过对东南亚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的对比分析,进一步训练读图能力和对比分析能力。
3.教育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对我国邻国的情况有大体的了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掌握东南亚的自然地理环境,地形特征,河流特征等要素。
2.了解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和分布,以及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难点:通过对东南亚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的对比分析,进一步训练读图能力和对比分析能力。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挂图、板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复习提问上节课的内容。学生回忆,并回答问题。复习以前所学内容,为本节课的新课部分做铺垫。
二、导入新课:
观察亚洲政区图。
指导学生读图。
回忆与中国相临的16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最南端的,与我国的广西、云南交界的就是缅甸、老挝、越南,这三个国家以及位于这三个国家以南的国家,往往呈现出一派别具一格的热带风情,由于这里是亚洲的最东南角,这个地区就被人们叫做东南亚。
板书:第二章了解地区。
三、讲授新课:
指导学生读图。强调方法的掌握远比知识的掌握重要。
指导学生按照(平均海拔高度、相对高度、主要地形类型、地形分布特点)的方法分析地形特征。
一.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
通过读图强调东南亚的组成部分: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
列表比较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自然环境各方面的相同点和差异。
2.通过地形图分析:
(1)中南半岛北部地势高峻,南部地势低平。
(2)马来群岛地势崎岖,山岭多、平原少。
3.河流。
(1)在图中找出中南半岛上的湄公河,以及附近的河流,在图中用笔描出,判断其流向和注入地,判断其水力资源的丰富程度分析河流与地形的相互联系,以手做比喻加强学生对“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特征的记忆。
(2)根据地形分析马来群岛上河流的主要特征。指导学生阅读相关材料、查看相关地图。
4.以纬度位置突出东南亚地处热带的特点,
阅读课文,尝试独立分析影响东南亚气候的主要因素,作出推断。
学生以自学的形式独立解决问题。
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由于降水的不同,分别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
(1)在中南半岛上11月~次年5月盛行东北风、降水偏少,为旱季6月~10月盛行西南风、降水很多为雨季。农作物一般在雨季播种、旱季收获。
(2)在马来群岛上,终年高温多雨,农作物可以随时播种,一年到头都有收获。
马来群岛火山活动和地震频繁,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国家。总结马来群岛地处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四、小结和作业:回顾东南亚的地形和气候,做配套练习。
教学后记:
学生进行了长时间的学习后,逻辑思维能力有所提高,课程的设计注重知识的迁移,旧知识与新知识迁移,从亚洲迁移到欧洲。有的学生可能如鱼得水,但不排除一些学生畏难,在课堂上要注意启发、引导、鼓励。
二、自然条件(板书)。
1.地形。
[读图]读《东南亚地形图》指导学生一边看图,一边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总的看地形有什么特点?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有什么区别?(学生回答略)教师指图介绍主要地形的分布。
[教师归纳]总的看东南亚地形以山地为主,平原和三角洲多在大河的下游及沿海。从中南半岛看,(教师边讲边绘中南半岛山河示意图,要求学生从图上找出主要山脉及河流名称)与我国西南部山水相连,呈南北向延伸,形成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形势。
[提问]这种山河大势给当地居民生产活动带来什么影响呢?(上游流经山区,地势险峻,水流湍急,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为工农业生产提供动力。下游水流缓慢,两岸形成冲积平原,土质肥沃,灌溉便利,为农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提问]在图上找出中南半岛上五个国家的首都,它们所在位置有什么共同点?为什么?(都在河流沿岸。这一带为冲积平原,自然条件优越,土壤肥沃,灌溉便利,农业发达,人口稠密。)。
教学设计示例1。
【教学重点】东南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和地形特征。
【教学难点】马六甲海峡和中南半岛及马来群岛地形的差异。
【教学工具】相关地图和图片。
(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了东亚,从东亚继续南行,我们将到达哪个区域?东南亚。
今天我们学习一个新的区域——东南亚。
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在东亚政区图上,找出东南亚的最北界,再找到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中南半岛的“中南”是位于中国之南而得名,北部与中国相连。
(读图并提问)与中国相邻的国家?(越、老、缅);
中南半岛上有哪几个国家?马来群岛上有哪几个国家?
内陆国(老)。
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印尼)。
根据地图大家比较一下东南亚所处的地理位置与东亚相比有什么不同?(东南亚位与低纬,南纬10°和北纬25°,东亚位于中纬),赤道横穿哪些国家(印尼)?这说明东南亚绝大部分位于什么温度带?(热带)。
(板书)一、东南亚范围:中南半岛,马来群岛。
(读图提问)从东南亚向东西南北行进分别是哪些大洋或大洲?
(北:欧亚大陆南:澳大利亚东:太平洋西:印度洋)。
(讲解)东南亚位于南北两个大陆,东西两大洋之间,处于“十字路口”这种地理位置使此地自古以来成为重要的战略要地。
(板书)二“十字路口”的重要位置。
1、世界海运,航空运输枢纽。
展示“马六甲海峡航海图”阅读介绍马六甲海峡航海图的小字。
(提问)日本称“马六甲海峡”为“海上生命线”,为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板书)2、“马六甲海峡”
(读东南亚地形图并填图)中南半岛的地势如何?山山皆向北,条条南流,北高南低。知道学生用笔画(红河湄公河湄南河萨尔温江伊洛瓦底江)。
展示“湄公河上、下游地形剖面图几三角洲图”,指图讲解:
这些河流上游流经山区的河段,切割作用显著,河谷是横剖面v字形,两岸高山耸立,水流湍急,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下游河谷展宽,水流缓慢,泥沙沉积,河岸两侧形成冲积平原。入海口形成河道纵横,地势低平土质肥沃的三角洲。湄公河平原是东南亚最大的平原,是人口稠密,农业发达的地区。
(板书)三、地形的基本特征。
1、中南半岛的地形特征: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引导学生观察地图,讨论为什么大城市分布在河流沿岸。
(总结)自然条件限制人类生活。人类和自然息息相关。
展示东南亚地形图,简要介绍菲律宾的马荣火山,继续分析马来群岛的地形特征。
(板书)2、马来群岛的地形特征:山岭很多,地形崎岖,多火山地震。
提问为什么马来群岛多火山?
(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
火山对当地人民有什么影响?
虽然火山爆发会给附近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但由于火山喷出的火山灰,形成了肥沃的土壤,人们都愿意到这里耕种,造成了爪蛙岛的地少人多,人口稠密的情况。(引导学生看问题应该一分为二)。
(总结)。
(复习反馈)。
【板书设计】。
第一节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一、东南亚范围:中南半岛,马来群岛。
二、“十字路口”的重要位置。
世界海运,航空运输枢纽。
“马六甲海峡”
三、地形的基本特征。
1、中南半岛: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2、马来群岛:山岭很多,地形崎岖,多火山地震。
教学设计示例2。
【教学重点】热带雨林气候。
【教学难点】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
【教学工具】相关地图及图片。
(导入)在前一节课的学习中,我们系统分析了东南亚的位置和地形特点,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不仅地形不同,由于它们的位置不同,气候也有差异,下面我们分析气候的差异。
(板书)四、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展示热带雨林风光图片,提问:热带雨林气候地区有什么特点?这与什么因素关系密切?
(全年光照、热量、水分都很充足,即全年高温多雨)。
读图“热带雨林的天气示意图”分组讨论图中所示的含义。
(学生讨论活动)。
(总结)高温多雨,这种气候下,随时可以播种,四季收获。
(提问)为什么热带雨林气候全年炎热?
引导学生在东南亚地形图中找出位于赤道附近的地区。
(小结)从地区看,马来半岛的南部及马来群岛的大部位于赤道附近,从国家看,印尼、马来西亚、文莱、新加坡和菲律宾南部都位于赤道附近。这些国家或地区应属于热带雨林气候。
(转折)中南半岛与此不同。
(读图)比较“新加坡各月气温与降水的分配图”“曼谷各月气温与降水两的分配图”
引导学生分析两图:两个城市的气候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明显的不同点?
(讲解)中南半岛一年中风随季节变化(季风),冬半年刮东北季风,夏半年刮西南季风,为热带季风气候。受气候影响,在每年6月至10月,西南季风从海上吹往陆地,降水丰沛,降水量可达1000—1500毫米,称雨季。11月到第二年5月,东北季风从大陆吹向海洋,降水少,天气干燥,是旱季。
展示东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区的景观照片。
(提问)这种气候对当地的农业生产有何影响?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是雨季播种,旱季收获。
(提问)东南亚的两种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分别有什么影响?
引导学生填写下表:
气候类型分布地区气候特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总结)。
(复习反馈)。
【板书设计】。
四、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教学设计示例3。
【教学重点】东南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和地形特征。
【教学难点】马六甲海峡和中南半岛及马来群岛地形的差异。
【教学工具】东南亚教学课件[来源:学+科+网]。
(直接导入)大家知道全世界那个地区华人、华裔最集中吗?
今天我们学习一个新的区域——东南亚。
【讲授研讨新课】。
(课件展示)引导学生确定东南亚的范围:在地图中确认东南亚的最北界,再找到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
中南:位于中国之南而得名,北部与中国相连。
南洋群岛:我国有时称南海为南洋,故习惯上常把马来群岛称为南洋群岛。
(课件展示)东南亚十国。
引导学生读东南亚政区图,找出中南半岛上的国家。
(提问)与中国相邻的国家?(越、老、缅);
谁是内陆国?(老)。
继续引导学生读东南亚政区图,找出位于马来群岛上的国家。
(提问)1.哪个国家既在中南半岛上,又在马来群岛上?
2.哪个国家面积最大?
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印尼)。
(引申讲解)东南亚现在应为11国,新建立的国家是岛国:东帝汶。
(学生活动)在相应的填充图上填写东南亚十国的名称、首都。巩固所学知识。
(课件展示)东南亚的地理位置。
根据地图大家比较一下东南亚所处的纬度位置与东亚相比有什么不同?(东南亚位与低纬,南纬10°和北纬25°,东亚位于中纬),赤道横穿哪些国家(印尼)?这说明东南亚绝大部分位于什么温度带?(热带)。
(读图)东南亚政区图。
从东南亚的海陆位置看,其位于哪两个大陆和那两个大洋之间?
(北:欧亚大陆南:澳大利亚东:太平洋西:印度洋)。
(讲解)东南亚位于南北两个大陆、东西两大洋之间,处于“十字路口”这种地理位置使此地自古以来成为重要的战略要地。(扩展资料:美国在东南亚的军事基地众多)。
(课件展示)“马六甲海峡航海图”简要介绍马六甲海峡在海运中的重要位置。
(提问)日本称“马六甲海峡”为“海上生命线”,为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简要总结)。
(课件展示)“东南亚地形图”
提问:这些河流大部分发源于哪里?
这些河流之间的黄颜色表示什么地形?(山脉、高原)。
这些河流的流向和山脉方向有什么特点?(南北纵列,山河相间)。
(课件展示)“湄公河上、下游地形剖面图几三角洲图”,指图讲解:
这些河流上游流经山区的河段,切割作用显著,河谷是横剖面v字形,两岸高山耸立,水流湍急,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下游河谷展宽,水流缓慢,泥沙沉积,河岸两侧形成冲积平原。入海口形成河道纵横,地势低平土质肥沃的三角洲。湄公河平原是东南亚最大的平原,是人口稠密,农业发达的地区。
(总结)自然条件限制人类生活。人类和自然息息相关。
(课件展示)湄公河风景。
引导学生观察地图,讨论马来群岛的基本地形特征。
(提问)。
为什么印度尼西亚有被称为“火山国”呢?
(课件展示)。
(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
(提问)火山对当地人民有什么影响?
虽然火山爆发会给附近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但由于火山喷出的火山灰,形成了肥沃的土壤,人们都愿意到这里耕种,造成了爪蛙岛的地少人多,人口稠密的情况。(引导学生看问题应该一分为二)。
(总结)。
(复习反馈)。
【板书设计】。
第一节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一、东南亚范围:中南半岛,马来群岛。
二、“十字路口”的重要位置。
世界海运,航空运输枢纽。
“马六甲海峡”
三、地形的基本特征。
1、中南半岛: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2、马来群岛:多火山。
探究活动。
分组讨论:为什么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地区几乎每天午后2—3点降对流雨?
目的:
1.使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综合的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
2.增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促进知识迁移。
解析:
这里的热带雨林气候去位于赤道两侧,海洋广阔,水汽充足,受热丰富,对流旺盛。尤其以一天中气温最高值出现的时刻(午后两点左右),对流最旺盛。同理,我国的对流雨多见于夏季的午后,也就不难理解。
实用高中地理东南亚课件(汇总17篇)篇五
本节内容是美洲中和北美同样重要的一部分,重点掌握拉丁美洲主要地形区、河流的位置,巴西人口和城市的分布特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2)、拉丁美洲东西地形是差异。
(3)、拉丁美洲气候类型及分布特点。
(4)、拉丁美洲的主要矿产资源及其分布特点。
(5)、巴西农业、人口和城市分布的特点。
2、能力目标。
(1)能够在地图上指出拉丁美洲主要地形区、河流的位置。
(2)能够利用地图说明巴拿马运河在世界海洋运输中的重要作用。
(3)能够运用气候和地形图说明巴西人口和城市分布的特点。
(4)能够以亚马孙河流域的开发为例,说明如何正确处理人地关系。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拉丁美洲的范围和国家分布2、拉丁美洲的地形特点和地形区分布。
教学难点拉丁美洲范围分布的空间概念。
四、学情分析。
本节概况也是学生在初中就已涉及过的知识,关键是读图要求比初中有所增强,希望通过本节可以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以及对世界地理的更好掌握。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知识,完成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城市图片。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四人一组,准备探究学习。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进行新课。
看拉丁美洲地图,首先我们来看拉丁美洲的位置。
1、位置:(板书看拉丁美洲投影片)。
师:拉丁美洲位于哪个半球上?(西半球上!)。
师:(板书西半球上)看图: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它的西边靠什么(太平洋!)。
师:东边临什么洋?(指图)。
生:大西洋!
师:南端隔什么海峡与南极洲相望?
生:德雷克海峡。
师:本区大部分在南纬50°和北纬30°之间,赤道穿过本区南部?北部?还是中部?
生:中部!
生:热带。
师:拉丁美洲的位置我们看过了。拉丁美洲的范围(板书)有多大?包括哪些地理区域?
请同学看地图并。
2、范围:(放西印度群岛和南美洲投影片)。
拉丁美洲以巴拿马运河为界分为南北两部分:
(1)北部三区(板书):北部包括三个地理区域:
a:墨西哥高原(叫学生在图上找到)。b、中美地狭(也叫学生在图上找到)。c、西印度群岛(也叫学生在图上找到),以上三个说拉丁语的北美地区与上个单元我们学过的说英语的美国、加拿大和世界上最大的岛屿-格陵兰岛,同属北美洲,在巴拿马运河以北。
(2)、南部一洲(板书)这就是南美大陆,若用数字表示:一个说拉丁语的南美洲,加上说拉丁语的三个北美地区,就是拉丁美洲。它在哪个国家以南地区?(学生:美国)。
师:拉丁美洲1+3的范围,我们刚才学过了。拉丁美洲有多少个国家?
3、国家:33国(板书)并放《拉丁美洲政区图》。
这33个国家,不要求同学们全记,但其中七个面积较大、人口较多的国家是需要我们熟悉的。请同学们在图上把:墨西哥、巴西、阿根廷、秘鲁、哥伦比亚、委内瑞拉、智利找到。简介:
(1)、墨西哥:被称为“仙人掌之国”(放1号景观图)世界上玉米的故乡。墨西哥人能把玉米做成许许多多精美可口的食品,如玉米饼子、玉米粽子、玉米春卷、玉米粥等。他们还信奉玉米神,庆丰收时还跳玉米舞。
(2)、巴西:拉丁美洲面积最大的国家。因为这个国家是世界上生产和出口咖啡最多的国家,所以人们称它为“咖啡之国”(放2号投影片)。巴西人民群众特别喜爱足球运动,足球运动水平很高,曾出现像贝利这样的世界球星,因此又被称为“足球之乡”。为了振兴我国的足球运动,去年我国派出20多位像你们这么大年岁的少年朋友留学巴西踢足球,不久他们将学成归来,报效国家。
(3)、秘鲁:“渔业之国”,这个国家海域有世界著名的大渔场秘鲁渔场,每年都能捕获大量的鱼,吃不了,加工成鱼粉出口。
(4)、阿根廷:世界上著名的农牧业大国,牛肉出口占世界第一。
(5)、“铜矿之国”智利:在这个国家到处都能见到铜制品,铜似乎显得不怎么珍贵,最珍贵的是粮食。
师:拉丁美洲陆上重要国家,刚才我给同学们作了重点介绍,拉丁美洲沿海有哪些重要岛屿呢?请同学们在图上找一找。
4、岛屿(板书)。
拉丁美洲的南部和北部海域有许多岛屿。
(1)、北部:(以什么岛为主?)西印度群岛。(板书并放西印度群岛投影片)它由大大小小一千二百多个岛屿组成。它们像一颗颗绿色的翡翠散布在广阔的加勒比海海域。分属十多个国家,其中“蔗糖之国”古巴,就是群岛中面积最大的岛国。
(2)、南端最大的岛是什么岛?(火地岛板书)因为它距南极大陆较近,所以过去许多探险队员都是从这里前往南极大陆的。
生:西高东低(师板书)。
师:有几种地形区?
生:三种地形(师板书)。
5、西高东低三种地形区。这三种地形各有什么特征?怎样分布的?请同学们阅读课文。
师:拉丁美洲西部是什么地形区?
生:高山。
师:西部高山纵贯(板书)这是科迪勒拉山系向南延伸部分。分两段,北段是什么高原?
生:墨西哥高原。
师:南段是绵长、高大的什么山脉?
生:安第斯山(长、板书)。
生:平原、高原地形区。
师:平、高相间(板书)平原、高原相间排列:自北而南:奥里诺科平原、圭亚那高原、亚马逊平原、巴西高原、拉普拉特平原、巴塔哥尼亚高原。其中:
(1)、亚马逊平原、(大、板书)面积为500多万平方千米,相当于西欧30个国家面积总和,因此它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平原,由亚马逊河冲积而形成的。这里有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原始森林,特别湿热,人烟稀少,生物资源异常丰富。
(2)、巴西高原:(大、板书)位于亚马逊河东南部,面积广大,它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高原,水力资源丰富,我国境内的青藏高原与它相比面积没有它大,但却比它高,因此为世界上最高的高原。
师:拉丁美洲不仅有世界上最长的什么山脉?(安第斯山),有世界上最大的什么冲积平原?(亚马逊平原),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什么高原?(巴西高原),而且还有世界航运枢纽-巴拿马运河。
6、世界航运枢纽--巴拿马运河(板书、出示运河图)。
狭长的中美地狭连接了北美洲和南美大陆,人们称它为“美洲的桥梁”,(指图)同学们看像不像?(像),世界上著名的巴拿马运河就位于“桥梁”最窄处的巴拿马境内陷落带上。这条运河最早由法国人开凿,后来落入美国人手中。现在美国在这里驻有军队管辖,主权属巴拿马。这条运河的开通,不仅沟通了太平洋和大西洋,而且也大大缩短了美洲大西洋沿岸港口(纽约)美洲太平洋沿岸港口(旧金山)之间的航程,不必绕道美洲南端的麦哲伦海峡,缩短了多少航程,请同学们根据书上的资料和航线,查出后向我报告(14500千米),因此成为世界航运枢纽。
实用高中地理东南亚课件(汇总17篇)篇六
1、用图层法掌握地理空间分布:掌握“地”要落实到“图”上,要把大量的文字识记转化为对图的识记。要充分利用地图,熟悉各类地理要素(位置、地形、太阳辐射、气温、降水、河湖、资源、农业、工业、交通、商业、旅游、城市、人口、环境问题)的空间分布,在头脑中形成各类图层,这是地理思维和综合分析的基础。
3、评价区域发展优势与不足,因地制宜进行国土整治。
区域发展条件分析(区域发展有利和不利条件),区域可持续发展策略分析(科学发展、循环经济、现代农业、生态农业),区域协调发展分析(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资源共享、互利双赢)等。
4、多角度进行区域间地理特征的比较,提高地理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5、注意未知区域与整体的关系:面对未知区域时,能从整体之中将该区域内各个要素的内容分离出来,整合为该区域的特征。
6、在多运用的前提下使知识能够迁移:突出地理原理在区域中的体现:“地”的特征能用“理”解释,或用具体事实论证地理原理。
实用高中地理东南亚课件(汇总17篇)篇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自然要素知识,三大地形区、两大河流、一个季风气候。通过分析自然要素对农业、工业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学习运用地图说明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
2、让学生运用文字、数据、地图、图表等说明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丰富学生学习地理的成功体验,激发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兴趣。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人口观、环境观。
重、难点:
重点:南亚的自然环境特征及热带季风的成因;印度的工农业发展特点。
教法、学法:
综合法、归纳演绎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教师:同学们,我们这一节课继续学习区域地理中世界地理《南亚——印度》这部分内容,关于南亚的一些地理环境特征我们在初中的时候已经学过,所以这可以看做是一节复习课,但是我们现在不应该还停留在初中的阶段,要把高中学过的一些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规律加进来。我们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思路是:首先分析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包括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这些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环境特征(包括人口、城市、交通、农业、工业等),这些地理要素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同时我们还可以得出区域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区域的发展是对有利的条件加以利用,不利的条件加以治理,从而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一、南亚(印度)的自然环境特征。
【读图指导】老师:同学们打开地理地图册《南亚》这部分,找出南亚的地形,气候,主要河流,并对这些地理要素的特征进行描述。
【教师提问】南亚的地形有何特点?
【学生回答】以高原、平原和山地为主。北部和西北部为喜马拉雅山,中部为印度河、恒河平原,南部为德干高原。地势南北高,中间低。
【教师提问】在各个地形区内部地势起伏是怎样的呢?
【学生回答】北部山地海拔高,地势落差大;中部平原海拔在200米以下,地势平坦;南部德干高原是古老的岩熔高原,平均海拔为600m,饱经侵蚀,高原内部地势平坦。
【教师提问】印度主要是什么地形?对它的农业发展有何影响?
【学生回答】印度主要包括中部平原和南部高原,平地低地多,耕地面积广。
【教师提问】南亚的气候有何特点?
【学生回答】大部分为热带季风气候,北部为高山高原气候,备备为热带沙漠气候,季风气候典型。全年高温,有明显的旱雨两季。旱季是10月至次年5月,雨季是在6月至9月。
【重点分析】南亚季风的成因。
shapemergeformat。
得出南亚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成因分析(西部沿海和东部平原区降水多,乞拉朋齐为世界雨极,半岛西部降水少,西北部最少)。
【教师提问】南亚有哪些主要河流?恒河下游的水文特征如何?
【学生回答】南亚主要有三条河流:恒河、印度河、布拉马普特拉河。流量大,水位季节变化显著,含沙量较大,无结冰期。
【思考探究】南亚水旱灾害频发的原因?
地理位置:印度半岛伸入印度洋,大气运动强烈,水汽来源充足,已形成大量降水。
地形地势:北部山地,中部平原,从印度洋带来的水汽被地形抬升,形成地形雨,汇集到中部低平的平原区,易形成洪涝灾害。
实用高中地理东南亚课件(汇总17篇)篇八
造成干旱的原因既与气象等自然因素有关,也与人类活动及应对干旱的能力有关。具体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气象原因: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偏少等气象条件是造成干旱的主要因素。
(2)地形地貌原因:地形地貌条件是造成区域干旱的重要原因。
(3)水源条件与抗旱能力不足:干旱与因水利工程设施不足带来的水源条件差也有很大关系,例如水利工程设施如水库、水井等不。)。
(4)人口因素:由于人口持续增长和当地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生活和生产用水不断增加,造成一些地区水资源过度开发,超出当地水资源的承载能力。
(5)水资源有效利用率低:由于西南地区平常年份降水较多、不太缺水,农业用水、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的有效利用率与国内常年缺水地区相比有明显差距,也对应对干旱不利。
实用高中地理东南亚课件(汇总17篇)篇九
1.能够通过实例,分析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分布;理论联系实际,结合本地人口资料,分析人口问题的表现;通过案例分析,培养良好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
2.通过案例研究,加深对人口增长模式的理解,认识我国基本国情,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3.通过分析我国人口的变化,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人口增长模式的分布特点;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难点: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这节课我们继续来探究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分布。
环节二:新课教学。
一、“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分布”
展示世界各大洲、地区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图分析人口增长模式,完成自主探究1:
(1)分析欧洲、非洲、拉丁美洲的人口模式。
(2)完成下列表格。
二、人口问题。
【展示图片】印度人坐火车、中国春运。
播放语言材料:德国人口问题。
据《德国之声》报道,德国人有时候怀着妒嫉的心理望着法国——因为那里没有“后继无人”这个问题。法国“费加罗”报不久前曾骄傲地宣称:“我们有六千二百万法国人”。正当德国人口在减少的时候,而法国人口却在增长。有不少时事评论家和媒体刻意渲染德国社会走上了穷途末路,同时他们使用了像“出生率崩溃”或者“生育罢工”这样的夸张辞藻。
思考:结合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差异,总结人口问题的表现积极思考,结合材料,思索人口问题的表现。
【模拟记者招待会】教师扮演记者,以采访德国、印度总理的形式,展现人口问题及解决措施积极配合,选出两位同学,分别模仿两国领导人回答提问。
三、人口空间分布不均。
自主探究问题2:“人口空间分布不均”。
展示1900—20xx年世界人口增长示意图完成自主探究问题2:
(1)目前哪个大洲的人口最多,哪个大洲的人口最少?
(2)从1900年以来,哪个大洲的人口增加得最多,哪个大洲的人口增加得最少?读图,理解人口的空间分布不均状况,完成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问题3:“人口增长速度”。
展示世界人口增长率示意图,完成自主探究问题3:按各大洲人口增长速度由快到慢进行排序。
自主探究问题4:“中国人口分布”。
教师板图:中国轮廓图、黑河——腾冲线。
思考:
(1)中国人口分布的大致状况是怎样的?
(2)哪些因素导致了中国东西部人口增长模式的不同?调动回忆初中已学知识,温故知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人口增长模式的因素。
展示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两种观点:1.坚定不移的实行计划生育政策;2.鼓励生育,缓解人口老龄化,要求学生课后思考,以论文形式呈现。
实用高中地理东南亚课件(汇总17篇)篇十
1.感知印度人口众多。(展示漫画“中国春运”、图片“拥挤的印度火车”“印度码头拥挤的人群”,提问:这些图片反映了什么?)。
2.畅所欲言——关于印度,你还知道???
3.齐读“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课件显示)。
【自主学习】。
学生活动——填图、填空:要求自主阅读教材p32—34,参考《地理图册》p16,完成《导学案》的【自主学习】。
(一)学会用图。
请在“南亚地图”相应的地方标注:
1.标注北回归线、濒临的.海洋、陆上邻国、隔海相望国家。
2.标注首都、乞拉朋齐、恒河、德干高原。
(二)基础知识梳理。
1.位置和范围:印度位于亚洲的地区。
我国的_______面;西临_______海,南临_______洋,东临_______湾。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
2.地形和河流:印度的地形以为主,北部。
是山脉,中部是平原,南部是_______高原。河是印度最大的河流(圣河、母亲河),最终经孟加拉国,注入湾。
3.气候:印度被(特殊纬线)穿过,以气候为主,一年分为明显的两季,是一个灾害频繁的国家。
4.人口:,印度人口已达到_______亿,目前,印度的人口还以较快的速度增长,总人口居世界第_______位,仅次于。教师板书,板图(“南亚空白地图”),巡堂答疑。
1.展示:自学完成【自主学习】以后,小组互相核对答案,并按照上表所示的任务安排,派代表上讲台以板图、板书的形式展示。
2.讲评:按照分工,小组派代表上讲台对展示的结果进行点评和讲解。
3.教师点拨:总体评价展示与讲评,播放视频“印度的雨季和旱季”。
【合作探究】。
(一)学生分组讨论,组长做好记录。教师巡堂答疑。
1.印度的雨季、旱季盛行的季风有什么不同?印度的水旱灾害十分频繁,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教材p33—34图文资料来分析)。
2.探讨印度人口众多的优势和劣势,说说印度政府推行的控制生育计划与中国的计划生育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教材p32—33图文资料来分析)。
(二)学生代表发言,小组补充,教师点评。
【夯实积累】。
(一)课堂小结,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如图):
(二)课堂练习,及时反馈:
1.有关印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发源地b.印度是个水旱灾害频繁的国家。
c.人口已超越中国,居世界第一d.印度是世界耕地面积最多的国家。
2.印度经常出现水旱灾害,主要受下列哪种季风的影响?
a.西北风b.东南风c.东北风d.西南风。
3.读“南亚1月和7月风向图”,回答下列问题。
(1)南亚1月主要吹_______风,风从_______吹向_______,降水较_______。
(2)南亚7月主要吹_______风,风从_______吹向_______,降水较_______。
(3)每年6~9月为______季,此时所吹的季风与农业生产关系特别密切,当这种季风风力太强或太弱,停留时间太长或太短时,往往就会造成______灾害,为了抗御这种自然灾害,南亚人民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
实用高中地理东南亚课件(汇总17篇)篇十一
[学生回答]说明土地是一个国家农业生产的基础。
[过渡]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我国土地资源的状况如何。
[板书]第三节土地资源。
[解释]土地资源指目前和可预见到的将来可供人类开发利用的土地,它是人类最宝贵最基本的自然资源。
[引导读图]结合“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示意图”和“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结构百分比图”,分组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土地按利用类型,主要分为哪几种?(耕地、林地、草地、水域、非农业用地及未利用的土地等等),教师可进一步指出林地与森林、草地与草场、草原的区别。
2.不同的地形分别以什么土地利用类型为主?为什么会这样?
实用高中地理东南亚课件(汇总17篇)篇十二
一、对“黄土地”、“黑土地”的分布,土壤,主要农作物有初步的了解。
二、掌握森林宝库的主要分布地区、优良树种及林区著名物产——东北三宝。
三、理解北方河流多灾害的原因。了解新中国成立以后,治理黄河、海河等所采取的措施,以及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四、熟练掌握北方地区重要能源基地和重要工业中心的分布,并熟悉各工业中的主要工业部门。
五、对北方地区居民传统生活习惯及其与环境的关系有一定了解。
六、懂得首都北京的重要地理位置及主要职能,对北京的古代建筑和现代化建设有一定了解。
《教材分析》:重点和难点。
重点:
1.以黄土地和黑土地为线索的北方地区种植业和自然景观。
2.黄河、海河等多灾原因及其治理。
3.能源基地和工业中心的分布。
难点:北方河流多灾的原因。
【教学过程】。
【提供资源】地球人都知道中国功夫。现在我们来欣赏一段关于武术的短片,再从地理学的角度来研究一下形成南拳北腿格局的原因。(欣赏武术短片)。
【自学生疑、学习释疑】。
一、本课是区域地理的第一课,首先应让学生了解区域地理的概念。为什么要分区?我国领土广大,因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等情况的不同,形成若干个各具特色的地理区域。全国划分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
二、对北方地区的介绍,教材不是面面俱到,而是采取点面结合、自然与人文结合、优势与问题结合,抓住重点,扼要从农业、工业、人民生活等方面来介绍。
在讲本区的位置、范围、面积、人口和民族、地形等基本概况时,可联系前面已学知识,采用提问和讨论的方式进行,并逐一落实在地图上。可按下列程序进行:
1.我国南、北方以什么为界?(秦岭—淮河一线)。
2.本区属什么温度带和干湿地区?(暖温带和中温带;主要为半湿润地区)。
3.本区有哪些大山脉和大地形区?(大兴安岭、长白山、黄土高原、华北平原、东北平原)。
三、“黄土地”和“黑土地”只是对北方大地景观的描述,并不是土壤分类,但也涉及土质特点。讲述时,可用列表对比方法:
四、讲“森林宝库”时,可组织学生看“东北林海”的图片、幻灯或录像,补充一些有关知识或趣闻,以加强学生对林海的印象,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让学生自己获得有关优良树种、林区三宝的知识。
讲温带水果时,可调查水果市场,或联系日常生活中的常识,分清哪些水果来自南方,哪些来自北方,最常见的苹果、梨等主要来自什么地方?有的水果就是用产地来命名的,如“莱阳梨”,从而引出我国苹果、梨的最大产地——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
实用高中地理东南亚课件(汇总17篇)篇十三
1.知识目标:运用地图,说明东南亚的地理位置,范围。掌握东南亚的自然地理环境,地形特征,河流特征等要素。了解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和分布,以及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
2.能力目标:通过对东南亚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的对比分析,进一步训练读图能力和对比分析能力。
3.教育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对我国邻国的情况有大体的了解。
教学重点:
1.掌握东南亚的自然地理环境,地形特征,河流特征等要素。
2.了解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和分布,以及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难点:通过对东南亚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的对比分析,进一步训练读图能力和对比分析能力。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挂图、板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复习提问上节课的内容。学生回忆,并回答问题。复习以前所学内容,为本节课的新课部分做铺垫。
二、导入新课:
观察亚洲政区图。
指导学生读图。
回忆与中国相临的16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最南端的,与我国的广西、云南交界的.就是缅甸、老挝、越南,这三个国家以及位于这三个国家以南的国家,往往呈现出一派别具一格的热带风情,由于这里是亚洲的最东南角,这个地区就被人们叫做东南亚。
板书:第二章了解地区。
第一节东南亚。
三、讲授新课:
指导学生读图。强调方法的掌握远比知识的掌握重要。
指导学生按照(平均海拔高度、相对高度、主要地形类型、地形分布特点)的方法分析地形特征。
一.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
通过读图强调东南亚的组成部分: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
列表比较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自然环境各方面的相同点和差异。
2.通过地形图分析:
(1)中南半岛北部地势高峻,南部地势低平。
(2)马来群岛地势崎岖,山岭多、平原少。
3.河流。
(1)在图中找出中南半岛上的湄公河,以及附近的河流,在图中用笔描出,判断其流向和注入地,判断其水力资源的丰富程度分析河流与地形的相互联系,以手做比喻加强学生对“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特征的记忆。
(2)根据地形分析马来群岛上河流的主要特征。指导学生阅读相关材料、查看相关地图。
4.以纬度位置突出东南亚地处热带的特点,
阅读课文,尝试独立分析影响东南亚气候的主要因素,作出推断。
学生以自学的形式独立解决问题。
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由于降水的不同,分别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
(1)在中南半岛上11月~次年5月盛行东北风、降水偏少,为旱季6月~10月盛行西南风、降水很多为雨季。农作物一般在雨季播种、旱季收获。
(2)在马来群岛上,终年高温多雨,农作物可以随时播种,一年到头都有收获。
马来群岛火山活动和地震频繁,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国家。总结马来群岛地处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四、小结和作业:回顾东南亚的地形和气候,做配套练习。
教学后记:
学生进行了长时间的学习后,逻辑思维能力有所提高,课程的设计注重知识的迁移,旧知识与新知识迁移,从亚洲迁移到欧洲。有的学生可能如鱼得水,但不排除一些学生畏难,在课堂上要注意启发、引导、鼓励。
二、自然条件(板书)。
1.地形。
[读图]读《东南亚地形图》指导学生一边看图,一边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总的看地形有什么特点?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有什么区别?(学生回答略)教师指图介绍主要地形的分布。
[教师归纳]总的看东南亚地形以山地为主,平原和三角洲多在大河的下游及沿海。从中南半岛看,(教师边讲边绘中南半岛山河示意图,要求学生从图上找出主要山脉及河流名称)与我国西南部山水相连,呈南北向延伸,形成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形势。
[提问]这种山河大势给当地居民生产活动带来什么影响呢?(上游流经山区,地势险峻,水流湍急,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为工农业生产提供动力。下游水流缓慢,两岸形成冲积平原,土质肥沃,灌溉便利,为农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提问]在图上找出中南半岛上五个国家的首都,它们所在位置有什么共同点?为什么?(都在河流沿岸。这一带为冲积平原,自然条件优越,土壤肥沃,灌溉便利,农业发达,人口稠密。)。
实用高中地理东南亚课件(汇总17篇)篇十四
1.我国南北方耕作制度的差异和农作物的分布规律。
2.抓紧粮食生产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我国南北方耕作制度的差异和农作物的分布规律。
【教学媒体】。
计算机课件。
【教学方法】。
讲述法、讨论法、谈话法。
【教学过程】。
(引言)。
上学期我们已经学习、研究了中国地理环境方面的有关知识,从这个学期开始我们将一起学习和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了解和熟悉我们利用环境、改造环境以及保护环境方面的知识。
在人类的所有活动中,人们最早从事的活动就是农业生产活动;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古国,农业生产的地位至今都居各业之首。
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了解我国的农业生产。
(板书)第七章中国的农业。
(提问)1.农业生产为什么能成为人们最早从事的生产活动?
(总结):两个原因,一是生存必需,即所谓的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件件都是农业生产的产品;二是生产技术相对简单,人们易发明和掌握。
(提问)什么是农业?我们首先要明确农业的概念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广义上的农业或叫大农业,即通常所说的农、林、牧、副、渔五业。
(展示)农业的分类图片。
请学生一一读出各业的主要产品并分析与人们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特别注意补充农业生产的内容,不仅种粮食,还种棉、菜、油、糖等作物。
启发学生得出结论:农业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必需的吃、穿、用等物质资料。
请学生观察后回答问题。
(展示)分别展示纺织厂、陶坛储酒车间的图片。
(提问)图中展示的是什么生产?(纺织工业)。
这种工业生产的'原料有什么?(棉花)棉花是农业产品。
这张图片展示的是什么生产?(造酒,是酿造工业)。
原料是什么?(粮食,所以叫米酒)。
(展示)农机作业图片。
(提问)图中的机械是农民自己制造的吗?
(回答)(不是,它们是工业产品)。
启发学生得出结论:农业还给工业生产提供大量的原材料和消费市场。
所以,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提问)请同学们分析:大农业的五业当中,哪一业最重要?(种植业。所以,狭义的农业就是指种植业)。
(承转)下面我们就从种植业谈起。(转入第一节的教学)。
(提问)什么是种植业?制约种植业的因素有什么?
教师明确给出种植业的概念:种植业是指在耕地上种植农作物的农业生产部门。它深受多种自然条件的影响。
(提问)那么,这个生产部门有哪两个必需的自然条件呢?
引导学生分析种植业的两个必需自然条件(学生回答后教师概括:一是土地,二是影响农作物生长的气候条件)。
因此,土地质量的好坏以及影响农作物生长的气候因素就都会影响到种植业的类型和特点。
(提问)是不是所有的土地都能种植农作物?(高山、戈壁、沙漠等土地不能种庄稼)。
什么样的土地可以种庄稼呢?
引导学生讨论得出:地形平坦,土壤深厚、肥沃,水源丰富的土地,才适宜种植业的发展,即只有耕地,才能发展种植业。
(提问)是不是所有的耕地都完全一样呢?
(展示)水田、旱地、梯田的图片。
(提问)(转入气候条件)为什么北京不能种椰子,黑龙江不能种香蕉,新疆不能种水稻?
请学生回答后教师概括:因为任何一种农作物的生长都需要足够的热量、水分、光照等气候条件。
综合上面的分析,既要有耕地,又要有适宜的气候,两者都具备,才能发展种植业(转入种植业的地区分布)。
所以,世界上温带和热带的一些河流冲积平原地区,往往成为人类发展种植业最早的地区,并因此成为人类文明的发祥地。
请学生说出世界著名的文明发祥地(南亚的印度河—恒河平原,西亚的两河平原,北非的尼罗河三角洲,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
我们已经知道,我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农业大国之一。据考古发现,早在氏族公社时期,我国的黄河、长江流域就已出现了原始的种植业。直到今天,种植业仍是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部门。
下面,我们就详细了解我国都种植什么主要作物,在什么地方种植。
(展示)中国地形图、中国温度带、干湿地区分布图,指导学生阅读,得出:我国种植业为主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地区。
(展示)练习的图片,根据分析找出正确的一幅图。
(提问)整个种植业区内是不是全种植一种农作物?(不是)。
(展示)动画:中国主要种植业区和主要农作物的分布。
一边展示,一边请学生辨认农作物并了解各种农作物主要分布的地区。
(总结)教师落实各种主要农作物的地区分布:小麦主要分布在秦—淮以北,水稻主要分布在秦—淮以南,棉花主要分布在长江和黄河之间的平原地区;糖料作物中的甘蔗分布在南部的台、闽、粤、琼、桂、川等省区,甜菜则分布在北方的黑、吉、内蒙古、新等省区;油料作物中的油菜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花生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地区。
(提问)在我国广大的种植区内,这些地方(指图)种水稻、甘蔗、油菜等并且一年内能二熟至三熟;而这些地方(指图)能种植小麦、棉花、花生、甜菜等,但一年内只一熟或两年三熟,为什么?(转到我国南北农业的差异)。
因为,就是在种植区内,各地的热量、水分等气候条件也存在着显著差异,导致不同地区种植的农作物品种和农作物种植的次数都不相同。尤其我国南北方之间,这种差异最显著。
(提问)请学生回答并在图中指出我国南北方的界线(秦岭—淮河)。
一边看动画概括,一边指导学生填下面的表。
耕地类型。
温度带。
干湿状况。
粮食作物。
油料作物。
糖料作物。
熟制。
北方。
南方。
(提问)这些农作物都是因为人类生存需要,才种植它们;但每一种农作物人们需要的数量并不一样多,那么,在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需要量最大、与我们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哪类作物?(粮食作物)。
(提问)为什么粮食生产和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
引导学生讨论,得出:
(1)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本;。
(2)我国人口众多,粮食需要量大;(请学生计算一下,我国12亿人口,每人若按400千克的粮食标准,每年需生产多少粮食才能满足需要?)。
(4)自然灾害频繁,粮食产量波动大。
(小结)所以,粮食生产是关系到我国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政府历年都把努力增产粮食放在首要地位。
(活动)我们下面请同学们筹划一下我国如何努力发展粮食生产的问题。
请学生分析回答(提醒学生不要脱离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得出提高粮食产量的主要途径:一是要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二是要用科学方法种田,提高单位面积粮食的产量和质量(视情况补充节约粮食,反对浪费,从我做起这方面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也就是说,用科学方法种田,提高单位面积粮食的产量和质量是目前我国增产粮食的主要途径。
(提问)谁能在这方面做做文章?
引导学生从种田的科学方法和自然条件上分析,找出商品粮基地。
因为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很大,所以首先要找那些自然条件优越(面积广大、土壤深厚肥沃的平原,热量充足、降水较多且灌溉便利),生产水平高,便于统筹管理的地区;在这些地区用科学方法种田(种田的科学方法一般包括:优良种子、先进的种植技术、科学的管理方法)。这些地区就叫商品粮基地,目前全国有九大商品粮基地。
(展示)九大商品粮基地图(课上做练习:先在投影图上请学生练习,方法是一个学生指,另一个学生答;然后,指导全体学生一起在中国空白图上填注)。
(提问)商品粮基地在我国的农业生产中有什么作用呢?
引导学生回答(一是我国的自然条件和土地资源是多种多样的;二是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也是多种多样的)。
所以,就必须在坚持“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同时,还要贯彻“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和“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的方针,因地制宜,使农林牧副渔得到全面发展。
请学生欣赏教材前面插页的彩图。
(小结)。
(1)了解了农业的概念和重要性;。
(3)抓紧粮食生产和多种经营的意义;。
(4)九大商品粮基地及其分布。
【板书设计】。
第七章中国的农业。
引言1.农业的概念。
2.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
第一节种植业。
一、种植业与自然条件。
1.种植业的概念。
2.影响种植业的自然条件。
(1)适宜耕作的土地:平坦、土壤深厚肥沃、水源丰富。
(2)满足作物生长需要的气候条件:足够的热量、降水、光照。
3.我国种植业主要的分布地区: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地区。
4.我国主要农作物的分布。
5.我国南、北方农业的差异。
耕地类型。
温度带。
干湿状况。
粮食作物。
油料作物。
糖料作物。
熟制。
北方。
南方。
二、稳定粮食生产的能力。
1.粮食生产的重要性。
2.提高粮食产量的途径。
(1)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2)科学种田。
3.我国九大商品粮基地。
三、适应市场,发展多种经营。
教案点评。
教案设计时充分注意了地图的运用,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看图、读图、分析图,从图中了解掌握我国种植业的现状,在讲授过程中,注意新旧知识的结合,合理引导学生回顾上学期已学过的我国气候特征,分析气候与农作物之间的关系,并借助于投影、图片等多媒体教学工具,使学生直观地认识理解我国南北耕作制度的差异和农作物的分布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对部分教学内容进行了必要的补充,为学生充分思考、消化教学重点、难点的内容,培养对地理事物与现象的分析、评判能力打下了基础。
实用高中地理东南亚课件(汇总17篇)篇十五
在学生自学东南亚地理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充分收集有关东南亚地区的各种图文资料,课堂展示给学生并提出针对性的问题,经过学生之间合作学习,相互交流、讨论、探究,达到学习成果共同分享、在快乐共同成长的目的。在学生讨论交流中教师因势利导,使学生达到学会方法、掌握知识、开阔视野、情感提升的目的。
【教学目标】。
l、通过读东南亚政区图、马六甲海峡图,讨论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对其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使学生学会分析地理位置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性。
2、通过读东南亚地形图、六大板块图、热带气旋路径图、气候类型分布图等,分析地形、气候、板块运动、植被、人类活动等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4、通过讨论东南亚地区与我国的地域联系,让学生明白区域之间的联系性,明白东南亚国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5、通过学习本节内容使学生了解东南亚的自然环境特点,认识一个地区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人地关系相互作用的.情况。培养学生从综合的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分析东南亚的自然环境特征、区内差异,培养学生的区域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工具】。
多媒体辅助。
【教学方法】。
1.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教学少而精,广泛使用案例教学方法。
2.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教师指导结合。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效果。
4.采用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教学相长,调动学生积极性。
【教学过程】。
环节1新闻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图文展示,激发兴趣。
材料一:泰国洪水。
材料二:南海领土纠纷。
进行国事访问。在访问第一天,阿基诺三世就和张晋创讨论了南海领土纠纷问题,还签署了涉及海上合作的多项协议。
材料三:中老缅泰湄公河流域执法安全合作会议。
据新华社北京10月31日电,中老缅泰湄公河流域执法安全合作会议31日在京举行。会议针对湄公河流域严峻的安全形势,研究建立中老缅泰四国在本流域的执法安全合作机制,并进一步协调各方立场,彻底查清“10·5”案件案情。
学生活动:观察材料,进入新课。
设计意图:教师将事先准备好的泰国洪水、南海主权纷争、中老缅泰湄公河流域执法安全合作会议等新闻事件的图文资料展示给学生,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的兴趣,鼓励积极探究,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环节2知识梳理,交流学习成果。
实用高中地理东南亚课件(汇总17篇)篇十六
高考考纲要求:
1、掌握美国的地理位置、自然地理概况、理解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2、理解其自然地理条件的优越性,并以此分析其对工业、农业、城市的影响。
考向预测:通过不同尺度的区域图、等高线地图、沿经纬线的地形剖面图、气候(气温、降水)分布图、河流分布图或其他方式来考查美国整体或局部区域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如利用区域经纬网图考查美国人口迁移、农业带分布、工业区位因素、农业地域类型、沿海洋流及影响等相关知识;利用等高线地图考查田纳西河流域的整治;利用美国的纵横地形剖面图考查主要地形的形成原因及对气候的影响;利用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等考查美国气候分布及成因等等。
教学用具: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学习。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第一部分:印象中的美国。
由学生自由发言:
国第一大出口市场、第六大进口来源地)、交通、外交(1978年与中国建交,2013年12月,美国副总统拜登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文化、语言、教育、医疗旅游等。
教师:出示高考考纲:
第二部分:图说美国。
教师利用多媒体提供几幅有关美国的地图,设计相关问题出示美国在北美的位置图,归纳:
板书:一、位置与范围。
1、范围:本土:48个州、1个特区、二个海外州(阿拉斯加州夏威夷州)。
国土面积约:937多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四(2006年开始有963万平方千米之说,包括五大湖中美国主权部分和河口、港口、内海等沿海水域面积)。
2、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
教师:出示世界政区图。
实用高中地理东南亚课件(汇总17篇)篇十七
1.全国最大的煤炭能源基地是()。
a.山西b.山东c.黑龙江d.河南。
2.主要产在华北平原的农作物是(?)。
a.春小麦、大豆、甜菜b.冬小麦、花生、棉花。
c.玉米、高梁、青稞d.水稻、油菜、甘蔗。
3.目前我国最大的能源基地是()。
a南方地区b北方地区c西北地区d青藏地区。
4.目前能缓解华北平原春旱期用水紧张状况,且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措施有()。
a.增加地下水的开采量b.缩减农田面积以降低农业用水总量。
c.直接利用工业和生活污水灌溉d.推广喷灌、滴灌,发展节水农业。
a.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辽东丘陵b.华北平原、东北平原、黄土高原。
c.黄淮平原、黄土高原、江淮平原d.长白山地、兴安山地、内蒙古高原。
6.温带落叶阔叶林景观在哪个地区可以见到?
a.北方地区?b.南方地区?c.西北地区?d.青藏地区。
7.北方居民的主食为。
a.大米b.面食c.小米d.玉米。
a.水田b.旱田c.草地d.梯田。
9.我国北方民居具有的特点是()。
a.屋顶坡度较小b.屋顶坡度较大c.墙体较薄d.墙体较高。
10.我国第一大油田是()。
a大庆油田b胜利油田c中原油田d辽河油田。
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北方地区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
2.了解北方地区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重点。
难点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与农业生产教学过程(学法指导:阅读课文p6-8面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填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