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教学计划需要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和需求,从而有效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写教学计划,小编整理了一些教学计划范文供大家参考。
专业初中化学教学设计案例范文(19篇)篇一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人体的元素组成,了解一些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了解人体中元素的存在形式,知道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认识到只有均衡膳食才能更好的维持人体的元素平衡。
过程与方法:
通过与同学讨论、查阅资料,了解钙、铁、锌、碘等营养元素的食物来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题学习,更加注意平常的饮食营养搭配,改掉偏食、挑食、不吃蔬菜等不良。
习惯。
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辩证地看待化学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一些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微量元素对人体的作用及适宜摄入量。
难点:将所学知识上升为意识,再将意识转化为行为。
三、
设计思路:
从补钙的生活经验,从电视中经常看到有关补钙、补锌和补铁等广告,以此为基础对于本课题内容应该不难理解。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学习时不够重视。
四、教学过程。
【导入】播放“黄金搭档”广告视频。
【讲解与过渡】广告语中的钙、铁、锌、硒是元素。(引入课题)。
【指导阅读】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55,并出示下列问题:
3.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区别?对人体有什么作用?
【学生活动】仔细阅读课本,认识教材上图表的内容,思考并回答有关问题。【教师点评并讲解】人体中含量超过0.01%的为常量元素,含量在0.01%以下的为微量元素,它们能够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促进身体健康,而且有些元素是构成人体组织的重要材料。
【学生活动】讨论,思考,回答。
【教师讲解】常量元素钙钠钾。
微量元素铁锌硒氟碘。
有害元素铅镉汞(介绍水俣病痛痛病)。
课堂练习。
四板书设计。
常量元素(含量大于0.01%):o,c,h,n,ca,p,k,s,na,cl,mg微量元素(含量小于0.01%):fe,zn,f,i,se(硒)。
二、一些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1.常量元素:钙钠钾。
2.微量元素:铁锌硒氟碘3.有害元素:铅镉汞。
五教学反思:
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本节课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也是非常密切的,通过已有的生活经验理解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感悟化学知识的重要性。本节课的教学大量用到学生分组讨论,紧紧围绕课程标准确立三维目标,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对生活中遇到的一些与本节课相关的问题能够做出解释。
专业初中化学教学设计案例范文(19篇)篇二
教学重点:
分子概念的建立及对分子行为的微观想象的形成;从宏观和微观上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
教学难点:
对分子概念的理解;领悟混合物和纯净物的区别。
通过实验、图片展示及假象粒子的存在,指导学生抽象思维的.方法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过程参考:
一、布置复习内容和家庭小实验。
1.复习内容:初二物理有关分子运动论的初步知识。
2.家庭小试验:将等体积的大米与小米混合后观察总体积的变化。
1.复习检测(投影)。
判断下列变化的类型,并说明理由。
(1)水受热变为水蒸气。
(2)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
2.引入。
3.所要研究内容的实施过程:
1)演示实验。
演示氨水与酚酞混合的试管实验,学生观察、汇报实验现象(包括:混合前氨水、酚酞的颜色及混合后溶液的颜色;氨水的气味)并判断它们是否发生化学变化。
2)指导学生实验。
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两人一组做书203页氨分子扩散实验。提出观察要点:氨水与酚酞没有直接接触,能否使酚酞变红?若有变化,变化的顺序是什么?(学生观察、记录并汇报实验现象)。
3)提出问题。
4)学生讨论。
学生大胆想象物质的构成,四人一组讨论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
5)汇报与交流:汇报交流讨论结果。
6)解释。
结合学生的回答解释:我们可以想象到物质是由许多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实验中氨的小粒子跑到酚酞点处,酚酞就变红。如果跑道我们的鼻孔里,接触到嗅觉细胞,就能闻到氨的刺激性气味。糖放在水中一会儿变没了,而水有了甜味,是因为糖的小粒子扩散到水的粒子中间去了。湿衣服能凉干,是因为构成水的粒子在风吹日晒下扩散到了空气中。现在科学实验已经充分证明:物质都是由相应的粒子构成的,分子就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专业初中化学教学设计案例范文(19篇)篇三
课程价值设计取向的变化决定了元素化合物教学理念的变化。
社会生活问题中心、学科中心和学生认知过程中心相融合(将裸露的知识包装起来,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将化学溶解于实际生活中,再结晶出来。从生活问化学,从化学看应用。(iask,ido.)倡导在自然界和生产生活的背景中进行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
(从传统的单课时教学到单元教学,从孤立到联系,从单一到整合,抓住元素化合物知识中的核心内容进行整合的教学。知识要提高结构化水平。过程与方法:以探究为中心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形成研究物质性质的思路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当学生将许多的事实性知识都忘掉的时候,在他头脑中还能留下什么?是观念,是方法,是思路。具体知识是形成这些基本观念和方法的载体。学生能否牢固地、准确地、哪怕只是定性地建立起基本的化学观念,应当是中学化学教学的第一目标。背诵或记忆某些具体的化学事实性知识,当然是有价值的,但是更重要的价值在于它们是化学观念及某些基本观念的载体。学习中学生要初步建立元素观、微粒观、物质分类和化学反应与能量观。
2/2。
专业初中化学教学设计案例范文(19篇)篇四
能了解化学式和相对分子质量的涵义;初步掌握并运用化学语言——化学式的书写及其意义。
知道并熟练记忆一些常见元素和根的化合价。
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物质的组成,并能利用化合价推求化学式。
能根据物质化学式进行如下计算:计算相对分子质量,计算物质组成元素的质量比,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通过调查和分析某些商品标签或说明书上标示的物质成分和含量,感受并赞赏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
1、本课题内容较多,建议分两课时完成。
2、关于图4-11化学式h2o的教学,最好是从实物水以及水分子模型出发,来认识水的化学式h2o的宏观和微观意义。看整体还是看局部?突出数字还是强调符号?并引申出符号前面加数字的含义。然后来一个节目表演:超级模仿秀,我行你行他也行!完成课本p79讨论题。最后由学生概括总结出符号周围数学的含义。
3、记忆化合价或编写化合价韵语、歌谣或快板,在第一节课上布置,第二节课前5分钟交流,检查,选取其中琅琅上口的“作品”予以“推广应用”。课后将所有交上来的口诀都张贴在教室里,以肯定同学们辛勤劳动的成果,保护他们探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讲练结合。对于化学式的写法与读法,其活动与探究应在课堂上完成,最好是采取小组竞赛的方式看谁做得又快又准。
4、关于相对分子质量计算的教学。建议采用教师启导学生自学讨论互纠概括小结应用实践形式组织教学。
5、创设问题情景,创新迁移应用。可以改编或自编联系实际的题,培养学生的临场阅读能力、信息获取能力、猜想假设能力和迁移创新能力。
6、关于药品标签的教学说明。收集一些化学药品的标签,教给学生如何查看它们的成分、含量或纯度,并适当讲解化学试剂按纯度分级的情况。课后布置学生探究:按组分配不同的任务,分别收集食品包装、饮料标签、洗涤用品标签、涂改液标签等,从中你了解哪些知识,谈谈你的收获。将学生们的作品予以展示。此目的是培养学生关注和关心产品说明书的意识。
物质名称。
化学式。
含几种元素。
哪几种元素。
属于单质。
还是化合物。
一个分子中。
含几个原子。
水银。
氢气。
二氧化硫。
硝酸铵。
nh4no3。
碱式碳酸铜。
cu2(oh)2co3。
专业初中化学教学设计案例范文(19篇)篇五
1、感受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初步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进步学习的志向。
2、认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激发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3、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构成的,初步形成物质构成的微粒观。
4、初步建立宏观与微观联系的思维方式。
5、认识化学的两面性,初步树立绿色化学观。
1、认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2、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构成的,初步形成物质构成的微粒观。
3、初步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进步学习的志向。
[创设情景]在我们正式学习化学课前,请同学们谈谈你在生活中所感知的与化学有关的知识和经验。
[学生活动]交流生活中对化学的感知。
一、化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提出问题]化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学生学习]天然材料和人工制造材料。
[学生活动]设想来到与世隔绝的荒岛,没有了化学制品,你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二、观察化学变化。
[阅读分析]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定义。
[活动天地]观察化学变化的现象。
引导观察现象,认识仪器,准确地记录并记忆实验现象。部分环节由学生参与完成,活跃课堂气氛。
总结以下几点:
1、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2、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
3、开展化学研究的基本目的。
4、认识化学的两面性,了解绿色化学观。
阅读想象水的构成,初步建立宏观与微观联系的思维方式。明确以下几点:
1、水是由大量的水分子构成的。
2、每个水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构成。
3、水分子是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4、化学变化的本质就是生成了与原来物质组成或结构不同的新物质。
5、通过原子种类、元素种类、物质种类的数量比较,体验物质构成的丰富多彩。
[课堂小结]。
本节重点是认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构成的,初步形成物质构成的微粒观;初步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进步学习的志向。
[课后作业]。
1、记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定义。
2、完成p6交流共享。
3、记忆有关实验现象。
专业初中化学教学设计案例范文(19篇)篇六
4.理解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并会判断典型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观察及抽象思维能力。
通过实验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本节教材分成"分子"和"混合物和纯净物"两部分。
前一部分着重于描述物质由分子等粒子所构成,讨论分子的基本性质。教材一开始从人们所熟悉的一些日常现象入手,如:人经过花圃或酒店,会嗅到花或酒的香气;湿的衣服经过晾晒就会干燥;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等。通过对这些日常生活现象的思考,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建立起物质是由人们看不见、摸不着的粒子构成的结论(分子是构过成物质的一种粒子)。通过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缩小,及晶体碘的升华与凝华等实验现象,使学生在建立起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的结论基础上进一步得出分子是运动的及分子之间有间隔的推论(即分子的性质)。之后,教材以水变成水蒸气,蔗糖溶于水及硫或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或二氧化碳几个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运用初步介绍的分子知识对物质发生变化时分子本身是否发生改变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进行了实质性的分析。从而给分子下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义。
教材为了进一步让学生确信分子存在的客观性,展示了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苯分子照片,同时用生动的比喻、引导读者去想象分子的大小和运动状态。使学生在感性和理性上都建立起对分子的认识。
教材的第二部分首先以空气的组成及硫粉和铁粉混合实验为基础从宏观上对混合物和纯净物两个概念做了区分。然后从微观上-用初步掌握的有关分子知识进一步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使学生能初步建立纯与不纯的相对概念。
本节重点研究的是有关分子知识。分子看不见也摸不着,对于它的存在学生很难相信,接受起来远不如第一章知识来的快。教材第一章重点研究的是氧气的制法及性质。对于氧气学生比较熟悉,在学生的头脑中已经建立起人吸进的是氧气,呼出的是二氧化碳的概念。氧气尽管也看不见,摸不着,但学生能凭生活经验确信氧气真实存在着。鉴于此,建议在教学过程中也从生活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入手,例如:人经过花圃或酒店,为什么能闻到花或酒的香气;湿的衣服经过晾晒为什么能干;糖块放在水里,为什么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等。将宏观现象做为纽带,诱发学生进行想象-人能嗅到花或酒的香气,是因为花或酒中有香气的分子(或粒子)扩散到空气中,接触到人的嗅觉细胞而使人嗅到了香气。湿衣服能晾干,是由于水的分子扩散到空气中去了。糖块放在水中溶解,而水有了甜味,是由于糖的分子扩散到水的分子中间去了。以生活实际中的问题让学生感知分子的真实存在。将宏观现象与微观结构建立起了联系。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实验(氨分子扩散实验、品红扩散实验并补充酒精与水混合实验)融入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实验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分子的真实存在,同时也便于学生学习分子性质时,树立起分子是运动的,不同物质分子大小不同和分子间都有间隔距离的想象。为了使学生更加确信分子的真实存在,除向学生展示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苯分子照片外,还可让学生通过网络或图书馆查找其它分子的照片。
对于分子概念的建立,是本节知识的一个重点。教师首先可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第一章中涉及的几个物质变化(如:水变成水蒸气,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的微观过程,然后让学生用初步掌握的分子知识以小组的形式从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是否发生改变,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进行实质性的分析,从而给分子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义。
本节教材的另一个重点,是使学生树立分子既有可分性又有不可分性的辨证观点?"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从保持原物质化学性质来说分子是不可分的整体粒子,因为分子再分就不是原来物质的分子,也不能保持原来物质的化学性质。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分子可以再分是说它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分子起了变化,变成别种物质的粒子了。通过对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逐步培养学生辨证地思考问题。分子概念中还强调了"化学性质"是因为通常讨论的物理性质是一种宏观现象,是该物质大量分子聚集在一起表现出来的,而不是每一个单个分子所能表现的,如:颜色、状态、熔点、沸点、密度等。本节知识不仅应让学生了解分子的概念,也应让学生弄清概念的内在含义。
在学生对分子概念有了了解之后,师生应对分子的基本性质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概括。除能指出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外,还应认识到分子非常微小,分子都在不停地运动,分子间有间隔距离。在教学过程中如能自制或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微观粒子运动的动画,一方面可以诱发学生进行想象不同状态的物质其中无数粒子在不停运动的图景,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又可把抽象知识变为具体,增强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的兴趣。初二物理中学生已学习了分子运动论的有关知识(分子是运动的,分子之间有引力和斥力),可向学生指明有关分子热运动和物态变化是物理学要深入一步讨论的问题。学生如果对分子运动状态、分子间力和物质三态相互转化的本质有所认识,将对以后学习溶解、结晶溶液导电等大有好处。
对于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有关知识,建议教学中还是从实验入手,让学生由感性认识去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并进一步从微观角度去分析。最后,还应使学生认识物质纯与不纯的相对性,培养学生辨证的思考问题的方法。
专业初中化学教学设计案例范文(19篇)篇七
摘要:化学对于刚升入初中的学生来说是一门非常陌生的课程,而初中化学又是初中教学乃至高中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所以如何解决初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化学教学成效,即为文章将要讨论的内容。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各种问题不仅会影响教学的效果,同时还会影响学生对化学课程的态度,这对初中教学及未来的高中教学都是非常不利的,所以,学校和教师必须重视初中化学教学中问题的解决。
在初中的化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这样几个问题。(1)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不高。这主要是因为初中化学课程中,理论性的知识多,而且知识的严谨性与逻辑性非常强,再加上大量的分子公式、元素构成等,这些对于刚刚接触化学知识的初中生来说都过于艰深,所以学生很难对化学产生兴趣。(2)师资力量不足。之所以会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存在这种情况,主要还是因为从事化学教育的.教师数量不足,并且现有的化学教师有很大一部分无论是教学水平上还是在教学能力上,都不能很好地满足初中化学教学的要求。(3)实验设备不足。初中的化学实验设备不足,主要还是由于校方对化学课不够重视造成的。此外就是因为初中学生往往由于好奇心而对一些实验器械造成损坏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已经对初中化学教学的效率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要想解决上述几个问题,必须从多方面入手。首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校方和教师要加强对化学课的重视,要认识到化学教学对学生在初中的发展及未来在高中发展中的重要性,要加大对初中化学教学的投入。校方应多方聘请教学能力、水平高的教师来执教,同时还要定期组织化学教师进行行业内的交流与学习,此外校方还应保证实验设施的齐全。其次,就是教师要掌握正确的教学方法,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不是对实验的破坏兴趣,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记忆并练习各种理论与实验上的知识。最后一点就是要加强管理,制订出合理的教学计划及实验管理章程,以保证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确保实验本身的安全性以及实验设施的安全性。
在初中教学中,化学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内容。经调查发现,初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着如学生兴趣低、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设施不全等问题。这些问题需要从加强建设、加强认识、大力发展师资力量等方面来解决。
参考文献:
王文艳。初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05)。
(作者单位湖北省恩施州咸丰县尖山乡民族初级中学)。
专业初中化学教学设计案例范文(19篇)篇八
1、知识与技能: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的特点;运用实例,说出我国为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而建设的大型工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图像对比,探究华北地区缺水的原因;通过计算和数据分析,寻找解决北方水资源短缺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
中国水资源空间分布南丰北缺。
教学难点。
华北地区缺水的原因;某种意义上说,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比调水更重要。
教学方法。
读图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由干涸的土地图片获得心灵的冲击,并猜测这么缺水的地方在哪里。
通过身边事物导入,引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将珠江充盈的江水和甘肃某地干涸土地进行对比,强烈的视觉冲击,让学生对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产生感性认识。
展示中国水资源分布图。
提问:为什么我国水资源南丰北缺呢?能联系之前学过的年降水量分布规律解释一下吗?(课件相应展示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
提问:同学们觉得我国什么地方缺水最为严重?为什么?展示全国、南方、北方、华北、东北等地的人均水资源数据。
提问:华北年降水量并没有像西北那么少,为什么人均水资源量这么低呢?展示中国人口密度图,让学生解释原因。
通过读图,归纳中国水资源空间分布特点,结合年降水量分布规律,解释其原因。
通过数据和人口密度图,探究出我国西北、华北地区缺水最为严重,而且原因并不相同。
对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的认识由感性上升为理性,同时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和数据分析的能力。
过渡:下面我们通过一段视频真实感受一下,北方由于缺水,生活是多么艰难。观看视频。
加强学生对北方缺水地区境况的认识,激发学生情感。
学生提出解决北方缺水问题的方法。
将学生之前积聚的对北方缺水忧虑的情感体验释放出来,为解决北方缺水问题献计献策。
展示南水北调路线示意图,提问:
1、从哪条江调的水?
2、调水线路主要有哪三条?分别把水调到哪里去?
读图回答问题。
培养学生读图能力。
展示南水北调各地开工图片,表明南水北调这项跨世纪大工程已经开工了。完工后将很大程度缓解北方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欣赏图片。
加强时代感,让学生体会到通过地理课能触摸时代跳动的脉搏。
承转:除了跨流域调水,还有哪些方式能缓解北方的水危机呢?
自由讨论,回答问题。
让学生认识到除了调水,解决水资源短缺还可以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小结:我们南方地区是否就没有缺水的烦恼了呢?你知道吗?由于降水的季节性变化,我们南方的某些农村在少雨季节也出现了严重的干旱,造成农作物的减产。在某些地方由于水污染严重,甚至“守着大江没水喝”,还好我们闽江水质目前还是比较好的,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从自身做起,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至于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有哪些具体的方法,我们留待下节课学习。
酝酿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具体方法。
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专业初中化学教学设计案例范文(19篇)篇九
知识目标:
1.学生认识分子的真实存在及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2.了解分子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3.学会用分子的观点来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4.理解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并会判断典型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观察及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分成“分子”和“混合物和纯净物”两部分。
前一部分着重于描述物质由分子等粒子所构成,讨论分子的基本性质。教材一开始从人们所熟悉的一些日常现象入手,如:人经过花圃或酒店,会嗅到花或酒的香气;湿的衣服经过晾晒就会干燥;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等。通过对这些日常生活现象的思考,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建立起物质是由人们看不见、摸不着的粒子构成的结论(分子是构过成物质的一种粒子)。通过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缩小,及晶体碘的升华与凝华等实验现象,使学生在建立起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的结论基础上进一步得出分子是运动的及分子之间有间隔的推论(即分子的性质)。之后,教材以水变成水蒸气,蔗糖溶于水及硫或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或二氧化碳几个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运用初步介绍的分子知识对物质发生变化时分子本身是否发生改变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进行了实质性的分析。从而给分子下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义。
教材为了进一步让学生确信分子存在的客观性,展示了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苯分子照片,同时用生动的比喻、引导读者去想象分子的大小和运动状态。使学生在感性和理性上都建立起对分子的认识。
教材的第二部分首先以空气的组成及硫粉和铁粉混合实验为基础从宏观上对混合物和纯净物两个概念做了区分。然后从微观上-用初步掌握的有关分子知识进一步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使学生能初步建立纯与不纯的相对概念。
本节重点研究的是有关分子知识。分子看不见也摸不着,对于它的存在学生很难相信,接受起来远不如第一章知识来的快。教材第一章重点研究的是氧气的制法及性质。对于氧气学生比较熟悉,在学生的头脑中已经建立起人吸进的是氧气,呼出的是二氧化碳的概念。氧气尽管也看不见,摸不着,但学生能凭生活经验确信氧气真实存在着。鉴于此,建议在教学过程中也从生活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入手,例如:人经过花圃或酒店,为什么能闻到花或酒的香气;湿的衣服经过晾晒为什么能干;糖块放在水里,为什么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等。将宏观现象做为纽带,诱发学生进行想象-人能嗅到花或酒的香气,是因为花或酒中有香气的分子(或粒子)扩散到空气中,接触到人的嗅觉细胞而使人嗅到了香气。湿衣服能晾干,是由于水的分子扩散到空气中去了。糖块放在水中溶解,而水有了甜味,是由于糖的分子扩散到水的分子中间去了。以生活实际中的问题让学生感知分子的真实存在。将宏观现象与微观结构建立起了联系。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实验(氨分子扩散实验、品红扩散实验并补充酒精与水混合实验)融入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实验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分子的真实存在,同时也便于学生学习分子性质时,树立起分子是运动的,不同物质分子大小不同和分子间都有间隔距离的想象。为了使学生更加确信分子的真实存在,除向学生展示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苯分子照片外,还可让学生通过网络或图书馆查找其它分子的照片。
对于分子概念的建立,是本节知识的一个重点。教师首先可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第一章中涉及的几个物质变化(如:水变成水蒸气,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的微观过程,然后让学生用初步掌握的分子知识以小组的形式从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是否发生改变,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进行实质性的分析,从而给分子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义。
本节教材的另一个重点,是使学生树立分子既有可分性又有不可分性的辨证观点?“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从保持原物质化学性质来说分子是不可分的整体粒子,因为分子再分就不是原来物质的分子,也不能保持原来物质的化学性质。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分子可以再分是说它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分子起了变化,变成别种物质的粒子了。通过对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逐步培养学生辨证地思考问题。分子概念中还强调了“化学性质”是因为通常讨论的物理性质是一种宏观现象,是该物质大量分子聚集在一起表现出来的,而不是每一个单个分子所能表现的,如:颜色、状态、熔点、沸点、密度等。本节知识不仅应让学生了解分子的概念,也应让学生弄清概念的内在含义。
在学生对分子概念有了了解之后,师生应对分子的基本性质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概括。除能指出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外,还应认识到分子非常微小,分子都在不停地运动,分子间有间隔距离。在教学过程中如能自制或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微观粒子运动的动画,一方面可以诱发学生进行想象不同状态的物质其中无数粒子在不停运动的图景,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又可把抽象知识变为具体,增强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的兴趣。初二物理中学生已学习了分子运动论的有关知识(分子是运动的,分子之间有引力和斥力),可向学生指明有关分子热运动和物态变化是物理学要深入一步讨论的问题。学生如果对分子运动状态、分子间力和物质三态相互转化的本质有所认识,将对以后学习溶解、结晶溶液导电等大有好处。
对于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有关知识,建议教学中还是从实验入手,让学生由感性认识去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并进一步从微观角度去分析。最后,还应使学生认识物质纯与不纯的相对性,培养学生辨证的思考问题的方法。
专业初中化学教学设计案例范文(19篇)篇十
1、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
2、知道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关系密切。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具体的事例,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认识学习化学的价值。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
2、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二、教学重点。
1、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2、培养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
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
四、教学准备。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教学课件。
实验用品:事先用酚酞溶液写好“化学”字样并晾干的滤纸,事先用酚酞溶液画好“小笑脸”并晾干的滤纸,稀氢氧化钠溶液,稀盐酸,浓氨水。
专业初中化学教学设计案例范文(19篇)篇十一
铁的性质是现行教材(人教版)第六章第一节内容。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非金属元素氧、氢、碳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学习了本章内容之后,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将较为完整,同时本节内容的学习也为第八章中金属活动性顺序和酸、碱、盐的知识奠定基础,而且本节内容贴近生活实际,可丰富学生的知识,开拓视野。
2.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a.了解铁的物理性质,掌握铁的化学性质。
b.学会铁制品的一般防锈方法。
(2)过程和方法目标。
a.通过小组合作进行研究性学习,使学生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初步学会运用对比、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并用化学语言进行表述,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
b.通过符合认识规律的教学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帮助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a.通过探究性学习,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并树立珍惜资源、合理利用资源的观念。
b.通过宣化钢铁公司的发展史及我国钢铁史的学习,增强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进步学好化学的志向。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铁的化学性质。
(2)难点:a.钢铁制品锈蚀条件的探究。
b.学生对铁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理解。
二、学情分析及教材处理。
1.学情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铁制品已是司空见惯,对铁的一些物理性质也有所了解。因此,对于铁的物理性质,可采用以生活中常见的铁制品入手,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分析、讨论、归纳。关于铁的化学性质,在本章之前已经学过了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铁与酸的反应,在学习氢气的实验室制法时也曾接触,则可用温故知新的方法加以引导,进一步学习。
2.教材处理及意图。
(1)课前布置学生调查宣化钢铁公司生产发展情况,钢铁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我国的钢铁发展史及产量情况等资料的收集。每一组推选一人课堂发言,教师评价总结后转入铁的性质学习。这样处理能使学生自主认识身边常见物质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了解化学与社会、技术的相互联系,学会收集处理信息,同时增强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2)铁的物理性质主要通过讨论题的形式完成,教师选取生活中的钢铁制品为例,由学生讨论各应用了铁的哪些物理性质。在此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习认识金属物理性质的一般顺序和方法。
(3)铁的化学性质采取引导――探究的教学模式。例如,在学习铁跟氧气的反应时,在学生了解铁丝在纯氧中能够燃烧但在空气中不能燃烧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回忆在空气中点燃镁条的实验,探究铁镁两种金属跟氧气反应时的条件的差别,得出镁比铁活泼的结论。在学习铁与酸反应时,由氢气的实验室制法导入,学生亲自动手做锌、铁、铜与酸混合的实验,探究锌、铁、铜的活泼性差异。学习铁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时,则通过一个新奇的实验导入:一把明亮的小刀浸入硫酸铜溶液,片刻取出,铁刀变成了铜刀,引导学生分析其中奥妙,探究反应的实质。如上的教材处理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观察现象――比较分析――归纳结论――总结规律的过程,获得主动发现的快感,增强了学习兴趣。
专业初中化学教学设计案例范文(19篇)篇十二
通形象计。
卡设。
虽然卡通艺术的发展历史并不是很长,但它以亲近自然,可爱夸张的形象,深受孩子们的喜爱。甚至很多成年人也是对卡通情有独钟。“卡通文化”已经伸向全世界各个角落。无数的儿童书,画册、作业本、书包、铅笔盒、衣帽服饰、贴纸等等到处都是卡通形象。卡通正逐步成为青少年喜爱的一种绘画形式。卡通综合了漫画,连环画的一些特点,形成了他特有的表现手法,具有造型夸张幽默,色彩鲜艳、语言简洁生动的特点。一些卡通片寓教于乐,寓教于美,有善恶、有美丑、有现实与想象、有历史与未来生动有趣,学习卡通画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观察生活的能力,增添幽默和智慧,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本课知识内容丰富,包括了漫画、卡通画两方面知识。通过对卡通作品的欣赏,来提高对卡通画的特点和表现手法的认识,并尝试用卡通形式设计一个卡通故事,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学思路:
通过播放卡通片,引导学生欣赏卡通作品,以游戏的方式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探究卡通画的特点和形式,以编一个有趣的卡通故事为题启发同学们的思维。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初步了解卡通造型的方法特点及表现的语言,用夸张、变形、幽默的手法尝试卡通形象的设计。
情感目标:通过卡通形象的欣赏和分析,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念;培养学生观察体验生活中的乐趣与情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增添幽默和智慧,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点:卡通画的造型方法及特有的表现语言教学难点:尝试用夸张、变形、幽默的手法设计卡通想象课时:1课时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vcd卡通片图片若干张动物人物表情场景。
图片等等。
学具准备:铅笔卡通图片颜色等。
一次美术课即将结束时候,我一个不小心将墨打翻了,灵机一动组织学生们看我顺理成章的玩墨,心已经痒痒的学生不时的参与到游戏中来,我引导学生自己选择玩法,无拘无束的自由表现,一不小心玩出了令人惊奇的作品,从他们游戏时的兴奋劲和最后说感受中,我已经感受到学生已经注意到墨色的浓淡干湿的变化,线条粗细曲直的不同,我趁机强调水与墨和色是一对谁也缺不了谁的好兄弟,从而引发了学生对水墨画的兴趣,才有了后面我设计的这节彩墨活动课程。
课前我布置作业给学生,要求学生观察国画及收集它的相关知识,准备好颜料、笔、墨、纸、砚,并带到课堂备用。在上课开始,我先让学生进行预习汇报:“上次我们玩了一个彩墨游戏,大家还记得那需要使用什么材料和工具吗?”孩子们争先恐后的回答出了文房四宝和中国画颜料。“同学们记得真是很清楚,今天这节课,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再上一节以“挑战”为主题的彩墨游戏课,但是,我们不打无准备的仗,要想在游戏中获胜,就先要通过练习,熟悉文房四宝,并会运用它们。”
在请同学们在课桌上垫好毡子或废旧报纸后,我请大家仔细查看大屏幕的任务表,出示了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完成得任务:任务一:请你尝试着用笔墨,画出粗细不同的线,任务二:用笔墨画出浓淡不同的线和点。任务三:先蘸满淡墨,再用笔尖蘸一点浓墨,卧笔侧锋画一画,效果如何?任务四:同学们还有什么奇思妙想,请大胆尝试!然后记录,以备交流。
有吸水性,由于用力不同可以画出粗细不同的线条等。我进行了简单的归纳,毛笔画主要有:浓淡、干湿、点染、勾勒、没骨等。
然后我在刚才实践的基础上组织挑战赛,在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基础上,还需要小组的倾力合作,共同完成,我宣布了活动规则以后,出示了挑战题目:首先,分别在每组的宣纸上任意画相同的一大笔,接着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这一笔引发的联想,选出最有创意的答案,确定出本组的绘画主题,然后由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将本组的联想用画笔表现出来。同学们经过激烈的讨论,最终各组确定主题,第一组:在河中游泳的小蝌蚪;第二组:一片树林;第三组:一个插满花朵的花瓶;第四组:一组高高低低的楼房。学生们挥笔作画,用小小画笔把把想象变成真实的美术作品,相同的笔墨在每个人的眼中和手中,所呈现的却是不同的画面,换了不同的人来添画,最后的效果竟有如此大的差异。
为了使学生们能更好的表现自己的主题,我适时的引导他们欣赏前辈们作品的表现方法,首先,请同学们欣赏课本中著名画家张桂铭的《觅》,画家运用了点、线、墨块和色块,使这幅画显得既有层次又有节奏感,使人产生无限的遐想。再看,现代著名画家吴冠中的作品《人之家》,画面上只是使用了极为简单的点、线、面,但由于墨色浓重的变化,大块面的错落安排,使画面具有独特的韵味。最后,请同学们再欣赏一下张大千《泼墨山水》这幅作品,引导学生观察作品中运用了特殊技巧-------泼墨。在欣赏过这些艺术大家的作品之后,同学们又有了新的创作灵感,他们窃窃私语,跃跃欲试,我趁热打铁,请他们把刚才的作品进行修正,完善!并提出了相应的要求:1)画面饱满,要有大小、浓淡、粗细等变化;2)要运用多种技法来表现;3)分组合作,看看哪一组合作最愉快。
当学生完成的作品摆在桌面时,我利用大屏幕展现互评标准:画面饱满;画面中有大小,浓淡,粗细变化;画面整体美观等,要求学生展出并介绍本组作品,然后请同学们将自己手中的满意卡,贴在自己喜欢的作品上。
教学反思:
通过本教学案例,我有以下收获:
维、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一案例的展示,正体现出一种先进而科学的教学理念:“教学不是模式,教学者不但教会学生怎样看,怎样画,怎样设计,更重要是怎样想,让学生标新立异,打破常规。由学知型转变为创造型,由被动型转变为主动型,由表象型转变为感受型,由技巧型转变为素质型。”在美术教学中,除了理论知识和传统技法的学习之外,最重要是通过美术为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力。
2、创新教学方法,引领学生从美术角度自主发现、探究问题。教学理念决定着教学方法,而教学方法只有适应先进的教学理念的要求,才能体现科学性。这一案例的创设,正是抓住了学生现实生活中的一个偶然情景,通过动手操作,引领学生从美术角度自主发现、探究问题,无疑体现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找到了科学依据,并非凭空想象。同时,教学情景的创设,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利于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3、尽力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创新的教学方法,为学生的学习方式奠定了活跃的学习气氛。教学效果归根到底是要落实在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效果上得到充分体现。在美术教学中,应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这一案例的设计,首先是学生的学习方式上的转变,在教师的教学理念引领下,逐渐得到养成和实现,在传统教学中,过分突出和强调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掌握,冷落和忽视了发现和探究,使学生的学习美术知识完全控制在“你说我听,你示范我复制”的被动型学习。其次,体现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把学习过程中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创新问题、解决问题,成为本案例教学思想的一个重要亮点,更有利于中小学美术教学活动的借鉴。
气氛非常活跃,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实现了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相互统一。这为我们美术教学中的其他活动提供了新的教学理念。
5、运用了综合的教学评价。教学评价的综合性,是体现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综合体系,是教学者教学理念的检测。传统的美术教育评价,往往只要求学生提供美术作业,而对于学生如何完成作业,并不是很关心。对学生学习的教学评价完全是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美术作业评价“像与不像”来实现的。因而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而这一案例的创设,展示出教学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多地关注学生求知、探究的过程。这样的教学评价,才能深入学生发展的进程,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创新意识和创造力”的全面发展。
花卉装饰画。
教材分析:
《花卉装饰画》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美术》教材(冀教版)第14册第3课,本课的设计以“花”的造型变化为切入点,让学生欣赏和感受花儿的美丽,通过大胆畅想和表现的方法,采用概括、归纳和夸张的手法,设计绘制出美丽的花卉装饰画。培养学生用心观察生活的习惯,多角度认识和变形生活中的事物,美化生活空间。学生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刚刚完成从小学到中学的过渡,一方面他们保持着强烈的好奇心和表现欲望,渴望成功和被肯定;另一方面他们的抽象思维开始占有相对优势。通过观察和引导,能够对事物本质特征有一定认识。能够独立思维和完成一定的任务。教学思路:
通过播放花卉幻灯片,引起学生对花卉装饰画的兴趣,以视频的方式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探究花卉装饰画的特点和形式,能够独立完成一幅花卉装饰画。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欣赏和感受花儿的美丽,知道花卉装饰画的一些基本手法,例如:概括、归纳和夸张。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够运用自己设计、绘制的装饰画,美化生活空。
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大胆畅想和表现,抒发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念;培养学生观察体验生活中的乐趣与情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增添幽默和智慧,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点:运用装饰画的基本手法对花卉进行取舍、夸张和变形。教学难点:尝试用夸张、变形、手法设计花卉装饰画课时:1课时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花卉图案。
学具准备:铅笔、水粉颜色、水粉笔等色彩用具、花纸。
教学过程:234课后反思:
作为老师,不仅仅是简单的把课本上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而应更进一步的拓展课本内容,把所教知识和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身心得到健康成长。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的参与意识,让他们充分活动起来,提出自己的观点,叫他们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同时我还注重了学生之间的互动,通过观察——分析——讨论——探究——欣赏,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作能力。注重学生之间的情感体验和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同时我还注重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比如叫学生了解,发现花卉装饰画在生活中的运用之后,在运用所学知识表达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这样,这些知识就不再是枯燥的凌驾于情感之上了,就会生动地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体现了教材的一种人文精神。通过启发引导,学生能过比较深入地挖掘生活中与花卉有关的问题,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良好,实现了教学要求,达到了教学目标。
专业初中化学教学设计案例范文(19篇)篇十三
晓雯同学是八(3)班的一名特殊女孩。小时候的轻度小儿麻痹,导致她走路有点跛,平时很少与其他同学交流,心理较为脆弱。一度我期待她身残志坚,平时与她交流多以鼓励为主,但对待她的学习与其他同学要求是一致的。英语老师程老师对待她的英语学习也是严格要求。在一次英语课上,晓雯同程老师起了较大的冲突,她不管不顾地把所有的英语材料全部撕毁。从此,再也不学英语,英语课上就发发呆、抄抄东西。自此,很多科任老师与她相处时,都谨小慎微的。我自信地呵护她的自尊心,我们一直都相安无事。
近阶段,八年级所学的一次函数知识难了点,我了解到晓雯的数学学习碰到了困难。平时上课也较关注她。同时,在班级里也找了田方雨同学协助她。这次我与晓雯同学的矛盾激化源自于当天的中午作业。田方雨同学告诉我,晓雯当天的中午作业一个字都没写。当时,我急着去集体备课,并没有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仅仅是让其他同学提醒她在晚上放学前必须把作业写好交给我。但小姑娘却把当天的数学作业给撕了。
现在的我,感觉很委屈。自认为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关爱学生的心灵成长,同时认真负责于他们的数学学习。出现这样的状况,让我充满着无力感。我看着一直站立在身侧的田方雨说:“你帮陈晓雯把书捡起来吧。”
在下面的一周时间里,我一直同陈晓雯处于冷战状态。她作业不交、上课不听,我亦置若罔闻。她一直用一种仇视的眼光看着我。我们的关系降至冰点。如何改善我和她之间的关系,我多少有点力不从心。
一天下午,我在八(3)班上一堂数学练习课。我观察到陈晓雯一直低着头,于是我慢慢地走到她附近,发现她正在不管不顾地做着语文抄写练习。我随之提高了讲课的音量,她抬起了头,伴之以挑衅的眼光看着我。我忍住心中的怒气,把语文的相关练习没收,放置于讲台上。我继续下面的授课内容。晓雯无所事事地低着头。我庆幸她没有再次地发作。下课铃响后,我捧着她的语文作业,郑重其事地送到她面前,轻轻地触摸了一下她的头说:“现在可以抄写了。老师也需要尊重啊!”她轻轻地抬起了头,我分明看到她眼里有丝丝的泪意。
第二天的早上,我居然意外地收到了陈晓雯的数学家庭作业。虽然,那天她在数学课上依然低着头,但我的心里还是住进了阳光。当天晚上,我辗转反侧。女孩的泪眼、女孩的作业,让我看到了改善我们彼此之间关系的一线曙光。思考良久,我决定在次日的数学课上实施我的转变计划。
等待着。我突然意识到晓雯是有点跛的,她不好意思公开地在所有同学面前行走。我捧着学习用品轻轻地走到她面前“不要拒绝老师哦!”我真诚地对她说。
接下来的课,我专注于授课内容,这天的课学生们似乎听的尤其的专注。我心中扫除了阴霾,快乐的情绪左右着我,我似乎感觉到了晓雯也不时地抬头看向我。
第一节课与第二节课的间隙,周雪端着一盘雪松出现在我的办公室。“老师,这是陈晓雯送给你的。”说完她就走出了办公室。我不在细究如此短的时间,晓雯是如何弄出一盘雪松的。我的心中充满的是喜悦。
在接下来的数学课上,很少板书具体书写过程的我,常常认真地板书一两道题目的过程。因为我同晓雯聊天的时候发现,她对书写具体的解题过程不自信。在我课后的个别指导下,她对自己的数学学习有了信心。数学课上,她不在低着头。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这种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存在于情感教育情境下的师生情感交融气氛的创设中,存在于教师对学生的爱的表达和传递中。克鲁普斯卡娅在谈到教师怎样热爱学生的时候,就明确指出:“光爱还不够,必须善于爱”。教师应该通过具体的教育活动,将爱浸入到学生的心田,触动学生的心弦,引发学生的积极的情感反应,以期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很多的教育书籍都提醒老师,要关爱每一位学生。但当我们碰到脆弱、极端的学生时,我们又常常选择放弃。自认为自己已经尽责,是孩子们本身不争气。殊不知,有时候只需要我们再坚持一会儿,我们同样亦能叩开一扇冰封的心扉,开启一段美好的教育旅程。
1.
2.
3.
4.
5.
6.
7.
8.
9.
10.
专业初中化学教学设计案例范文(19篇)篇十四
知识与技能:
(3)认识合金,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的合金,以及合金比纯金属具有更广泛的用途。
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2)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培养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逐步形成合理使用物质的观念。
(3)树立为社会进步而学习化学的志向。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
(2)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教学难点:能正确区别物质的变化。
教学工具。
教学过程。
学习情景。
展示金属制品(如曲别针、铝箔、铜丝、水龙头等)和金属制品的图片(如飞机、坦克、轮船等)。
介绍:以上这些实物或图片中的物质都是由金属材料制成的。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以及它们的合金。
设问:看到这些实物或图片,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发表感想]如:
1.想到金属与人类的生活、生产关系密切。
2.感到金属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用途。
3.想要知道它们是由什么金属制成的。
4.想知道制造不同的东西根据什么选用金属。
[新课引入]通过大家刚才的发言,可以看出大家对金属材料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而且也对它们很感兴趣,当然也有很多疑问。本单元我们就来学习金属和金属材料。
专业初中化学教学设计案例范文(19篇)篇十五
1.通过对酸、碱、盐、氧化物概念的复习进一步掌握有关物质分类的知识。
2.通过对酸、碱、盐、氧化物性质的复习进一步掌握各类物质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
3.巩固有关重要反应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总结某些化学反应的规律。学会运用金属活动顺序表判断某些置换反应能否发生;学会运用酸、碱、盐溶解性表判断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
4.运用各类物质的性质及相互关系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1.物质的分类。
2.各类物质的通性及相互关系。
综合利用本章知识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2课时。
第一课时:总结物质的分类、性质及其相互关系。
第二课时:综合运用本章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思路、方法。
一、物质的分类。
(提问)请学生小结有关物质的分类(具体见板书设计),并复习有关的概念。
(练习)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并将其分类。
氢氧化钠、氧化铁、硫化锌、盐酸、硫酸钠、胆矾、氢氧化铜、三氧化硫、生石灰、硝酸、碳酸氢钠、碱式碳酸铜、氢氧化钙、硫酸亚铁。
二、各类物质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
(提问)请依次说出酸、碱有哪些通性?盐有哪些化学性质?氧化物有哪些化学性质?
(教师)可用不同颜色的粉笔板书,用图示法找到物质间的相互联系。(具体见板书设计)。
(练习)请学生对每一个具体反应举一个典型的化学反应。(口述)。
三、运用金属活动顺序表判断某些置换反应能否发生,正确书写金属跟酸、金属跟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练习)判断下列反应能否发生?写出能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不能反应的说明理由。
(1)mg+h2so4。
(2)fe+hcl。
(3)ag+h2so4(稀)。
(4)zn+hno3。
(5)zn+cuso4。
(6)ag+znso4。
(7)cu+agcl。
(8)cu+hg(no3)2。
(讨论)可进行分组讨论,并小结置换反应能否发生的条件。
(小结)。
1.金属跟酸:。
(1)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氢前的金属可置换出酸中的氢,排在氢以后的金属则不能置换出酸中的氢。因此(1)、(2)可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相应的盐和氢气。而(3)则不能发生置换反应。
(2)金属跟硝酸起反应时,由于硝酸的氧化性很强,一般不生成氢气。如(4)不能发生置换反应。
2.金属跟盐:。
(1)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前面的金属可以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因此(5)、(8)可以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相应的盐和新的金属。而(6)的反应中,ag排在zn的后面,反应不能发生。(7)的反应不能发生是因为agcl不溶于水。
专业初中化学教学设计案例范文(19篇)篇十六
我在教授科学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化学第七章第二节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教学时,我当时按照已经准备好的教学思路走进课堂,满怀信心地实施课堂教学。根据多年的经验,这堂课教起来并不难,只要把饱和溶液的概念通过实验形象化的给出,方便学生理解即可;在继续深化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关系,让学生准确地用语言描述其四个概念间的关系,即达到其教学目的。
课堂教学中所用的实验没有用教材上现成的试验。这节课教学的开始便从现实生活入手,我选择生活中最熟悉、最多见的食盐和水来做试验,让学生感受到化学与生活的距离之近。我设计的试验是这样的,在室温下,选择一个量程为250毫升烧杯,在烧杯里加入100克水,分四次向烧杯里加入10克食盐,而且加完食盐后用玻璃棒充分搅拌,保证食盐充分溶解,同时观察且记录结果,记录结果如下:
第一次:加入10克食盐,结果是全溶无食盐剩余。
第二次:再加入10克食盐,结果是全溶无食盐剩余。
第三次:再加入10克食盐,结果是全溶无食盐剩余。
第四次:再加入10克食盐,结果是部分溶解有食盐剩余。
[注:未溶食盐是4克]。
第一次所得溶液、第二次所得溶液,、第三次所得溶液均能溶解食盐故称为不饱和溶液,第四次所得溶液已经达到不能溶解食盐的状态,也就是说达到溶解极限,其极限值为36克,溶液称为饱和溶液。据此可借此试验全过程,分析。
总结。
得到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含义;此时有位女同学问:“老师,所有固体物质在100克水中溶解均有极限值吗?”听完后,我大脑中突然有了新感觉,感觉到第四次试验溶解达到极限,其极限值为36克,已经为固体溶解度的理解无形中提供了相当不错的理论基础,何不借此顺水推舟把固体溶解度与学生一起学完,同时也给这位女同学一个解释。这样把下一节难理解的概念轻而易举得学会了,为下一节学习提供了很大方便,做到难点分散,教材有机整合。于是我这样做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配合得非常默挈,有水到渠成之感,过去对固体溶解度的教学之困得到解决,而且收效奇佳。真有点“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受。
真是瞬间的灵感为解决教学难点提供了挈机,可见稍纵即逝的灵感,我们如果不注意便会离我们远去,教学中我们要时刻注意捕捉这种灵感,时刻注意挖掘这种教学潜在资源,开辟教学新天地,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真正地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
专业初中化学教学设计案例范文(19篇)篇十七
一、指导思想:
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授课以基础知识为主,不增加难度,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上多少是多少,不抢进度,尽可能挖掘他们的潜力,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让他们有事可做,体现他们的成就感,在他们毕业时,不要对本学科带有任何遗憾。
二、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化学式与化合价这个课题按正规课时分为二个课时,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我把这个课题分为四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讲述了化学式的概念、化学式所表达的含义。第二课时主要介绍化合价,记化合价。第三个课时就是我今天讲的三个内容1、根据化合价求化学式的步骤,这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通过推求五氧化二磷的化学式为例来讲述推求的步骤和方法。2、是讨论部分:根据化学式求出某元素的化合价。就是已知化合物中一种元素的化合价以推求另一种元素的化合价,书上没正面介绍,主要是通过课堂讨论、自学来解决。3、化学式的读法这部分内容属于规则性质,无多少道理好讲,但要求记住和应用。第四课时就下一节课要讲相对分子质量的涵义、计算相对分子质量和组成物质各元素的质量比,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等内容,书本上对这些内容要求不高,故在下一课教学中不准备任意扩大与加深。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用化学式表示物质的组成,并能利用化合价推出化学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交流,活动探究,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背诵化合价口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四、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都在于:如何应用化学价来求化学式,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撑握这部分知识,首先按课本上讲解了求化学式的五步骤,然后马上进行反馈,最后又介绍了一种方法,十字交叉法,使学生更好、更快写出化学式来。
五、教学程序及设想。
复习部分。
首先创设情景,通过猜迷语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此来温故旧知识,
其次是通过默写元素符号、化合价为本课讲述的内容作准备新课部分。
新课部分。
1、应用化学价来求化学式:要是由老师讲解,学生领悟方法,并通过反馈得以落实。
2、讨论部分和化学式的读法:主要由学生完成,以此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发杨互帮互助的精神。
专业初中化学教学设计案例范文(19篇)篇十八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历史上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包括电力的广泛应用,发明家爱迪生和他的发明成就,汽车和飞机的发明和使用等基本史实。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比较电的发明前后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培养学生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汽车的发明与使用对人们更有利还是更有害?”等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推动社会进步发挥的巨大作用,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进而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教学重点:电力的发明和广泛应用,汽车和飞机的问世。
本课教学难点:学生对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社会的进步的理解。
教学媒体。
幻灯片、图片、视频。
教学结构与过程。
[导入]今天我们已习惯了借助了电灯照明,使用电话与人交流,我们走在大街上,放眼望去,五颜六色的汽车来来往往,遥望蓝天,银白色的飞机在空中翱翔......还有今天的世博会,这些都让我们自然的联想起人类历史上的第二次工业革命。
[教师引导]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人类在生产领域又有一次大变革。这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它以电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人类由“蒸汽时代”过渡到“电气时代”。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相关的知识。
[板书]。
第20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一、电力广泛应用。
[教师引导]同学们家中或周围都有哪些电器,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
[教师引导]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的生活和“电”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么电是如何发明的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一段小字内容。
[学生看书]……。
[教师讲述]第一段说明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的背景,即政治的稳定促进了经济的繁荣。那么电是怎样发明的呢?请同学们阅读第二、三段小字内容。
[学生复述]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1866年,德意志人西门子研制出发电机,但这种发电机存在许多缺点,到19世纪70年代,发电机才进入实际生产领域。
[学生回答]传递速度快,传输损失小,能远距离输送并可按用户需要分配能量,使用方便、清洁高效、价格便宜等。
[教师小结]由于电力作为能源具有这么多优点,所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二、电器的发明与使用。
1.电力在生活领域的应用。
[教师小结]总之,没有电,我们的生活将会很不方便,所以说,电的发明和使用,是人类在生产领域的一场巨大的变革,它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教师引导:第二次工业革命另一个重要领域的发明,是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通讯领域。
[出示图片]早期的电话。
[教师讲解]这是最早的一次电话通话演示,图中的通话者就是电话的发明者贝尔。在1876年的美国费城世界博览会上,贝尔展示的电话引起了轰动。电话及电报事业的发展,为快速传递信息提供了方便,从而大大加强了世界各地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联系。
[教师过渡]在电器发明领域,美国科学家爱迪生最为著名。下面就来了解一下爱迪生和他的发明。
2.爱迪生发明耐用电灯泡。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本目内容,了解爱迪生发明灯泡的过程。
[学生看书]……。
[教师讲述]在电灯发明以前,人们普遍使用的是煤油灯或煤气灯,这种灯不但亮度差,而且烧起来有黑烟和臭味,要时常添加燃料,擦洗灯罩,还很容易引起火灾。自从电出现以后,很多人都想用电来照明,并为此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但效果都不理想,以至电灯很难普及使用。
爱迪生立志解决这一难题,在几年的时间里,他和他的助手们废寝忘食,试验过从世界各地找来的1600种耐热材料、6000种植物纤维,才找到合适的灯丝材料,终于造出了耐用的白炽灯。
[教师补充]爱迪生是著名的“发明大王”。他一生中有近两千项发明,正式注册的就有一千三百多项,其中最著名的除了电灯以外,还有留声机、电影摄影机、碱性蓄电池等。许多人称爱迪生是个“天才”,而他本人却回答说:
[投影显示]。
“天才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
[教师提问]请大家就这句话结合自己对爱迪生的了解谈谈个人的认识和感受。
[学生回答]。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专业初中化学教学设计案例范文(19篇)篇十九
其实我们的历史也是丰富多彩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学、自然科学等都有历史的影子。历史知识与青少年的探求心理是如此相似的,那么,历史教学过程应该是多姿多彩的,其中关键离不开老师的正确引导。这种联想式教学方法。就是符合青少年心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重要方法之一。
这种方法力求做到将历史贴近学生,贴近当代,使学生认识到历史时刻在我们身边,并不是高不可攀,惶不可及的东西。这种联想式教学法其实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温故知新”。
首先温历史之“故”而知新。例如,要讲中国的改革开放,可以先通过商鞅变法的例子来分析。商鞅变法得到多数人的支持的史实,使学生体会到商鞅变法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秦国统一大业的需要,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古今同理,结合当今我国的改革开放宏伟大业这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支持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在新形势下制定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措施。这样通过温习以前的旧知识来理解、深化当前新知识,还可以巩固旧知识。
其次温其他科之“故”而知新(联系各学科的知识)。历史包罗万象,涉及中学的所有科目。如关于商鞅变法的例子,还可以联系到语文中的典故:“徙木赏金”、“立木为信”。
数学方面,有圆周率的计算者祖冲之等。语文的课文背景是历史,生物、数学、物理、化学的发展的历程,是历史;历史的思维方法是历史唯物主义本身就属政治的范畴;地理与历史更是息息相关。再次温课外知识之“故”而知新。这个“故”不是所有学生都了解,但恰恰是这一点是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最让学生有自我实现的空间,而且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历史与现实的必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
例如,讲到英国侵占西藏地就可以提到《红河谷》这部电影,这部电影表现西藏民风的纯朴,武器的落后,但这种武器并没有使他们屈服于列强,而更激起他们捍卫民族,捍卫国土的高尚气节。讲到华盛顿创建美国的赫赫战功,同时谢绝连任,就可以提到当今热点布什再次当选总统,但美国历史上没有连任三任的总统的贯例。讲到《文学艺术》部分,可以提到中央2套的《鉴宝》,让他们知道中国文化遗产的价值,还可以起到保护中华文化遗产,这也是大家不可推卸的责任。
利用这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可以使课堂教学效果显著提高,还可以利用学生的想象力,补充老师讲述的不足,便于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迅速掌握新知识。
由此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学生的有意注意,活泼课堂气氛。还可以培养学生利用掌握的知识独立思考获取新知并作出判断的能力,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当代实际问题的能力。
也可以帮助他们疏理已知知识,而且可以纠正他们掌握的不正确的历史信息。可以激励他们多渠道的获取新知识,可以巩固旧知识;甚至可以给他们表现自我的机会。但利用这种教学方法,作为老师首先要充分,准备不然有时会无法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时还会控制不了局面。作为老师更要多渠道的了解时代信息。不过不要过多的引用课外知识,要善于引导学生用可能短的时间回答出要点。
以上这些只是我个人在从事历史教学过程中的一点心得体会,说出来,与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