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教案应当包括授课目标、课堂活动、教学资源等相关内容。教学需求: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需要来确定一年级教学目标和内容。
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教案大全(24篇)篇一
1、经历分类的过程,学会按一定标准或自定标准进行分类。
2、初步养成有条理地整理事物的习惯。
3、进一步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单元教学建议:
1.能按照给定的标准选择某个标准(如数量、形状、颜色)对物体进行比较、排列和分类;在比较、排列、分类的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2.能对简单几何体和图形进行分类。
3.课时安排:2课时。
题目整理房间备课人邹艳华。
教学。
目标。
通过活动,经历分类的过程,学会按一定标准进行分类的方法,初步养成有条理地整理事物的习惯。渗透爱劳动、爱家庭的教育。
教学。
重难点。
经历分类的过程,学会按一定标准或自定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
准备水彩笔、各种学具、课件课时。
安排1。
教学过程。
一、讲授新课,体会分类的重要性。
1、师:看见淘气的房间,你想说点什么?
生1:感觉太乱了。
生2:我发现很漂亮。
生3:我觉得应该帮他整理一下。
师:那你想为淘气做点什么呢?
生:帮淘气整理房间。
(板书:整理房间)。
生:衣服、裤子、帽子、鞋子……。
3、师:安静的想一想,这么多物品,你会这么整理?
师:想好了吗?拿出信封里的学具,摆一摆。
学生独立操作。
师:和你的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整理的?
生:我把玩具和玩具放在一起,把衣服、裤子和帽子放在一起。
……。
师:谁愿意到上面了,带上你整理好的物品,把你是怎样整理的介绍给大家。
学生介绍。
师:哦,大家的意思就是把衣服和裤子、帽子放在一起,……这样我们把淘气房间里的物品分成文具、玩具、衣物三类。
师:下面,老师要请一个小朋友到上面来,把我们整理好的物品摆放到房间里。
师:我们把衣服裤子帽子放在?书本铅笔盒放在?
7、小结:
师:大家把学习用品放在一起,玩具放在一起,这个过程就叫作“分类”。
二、拓展巩固,练一练。
1、引导学生完成“练一练”中的第2题。
师:刚才我们帮淘气整理了房间,为了感谢小朋友,淘气请大家吃水果。(出示一盘只有一样是水果的水果蔬菜盘)。
生:不对,有些不是水果。
师:(出示第二盘)现在对了吗?
生:不对有些不是水果,是蔬菜。
师:那你把它们按水果和蔬菜分一分吗?
先想一想。
师:和你的同桌小朋友说一说,你想怎么分?
生:
师:哪一桌小朋友愿意到上面来分一分,最好能边说边分。
师:你们听明白了吗?谁能完整的来说一说?
香蕉、是水果把它们放在一起。
青菜、红萝卜都是水果,把它们放在一起。
生说,教师引导。
师:除了这些是水果外,你还知道哪些是水果呢?
生回答。
师:你还知道哪些蔬菜呢,和你的同桌小朋友说一说!
2、练习1。
师:帮淘气,整理好了房间,就让我们一起去大自然看一看。呀,你发现了什么?
生:有鸟、毛毛虫…。
师:你能给它们分分类吗?
生:我把鸟、蝴蝶、蜻蜓放在一起,把毛毛虫、小狗放在一起。
师:你是怎么分的呢?
生:天上的和地上的。
师:原来你是按天上的和地上的分,把鸟、蝴蝶、蜻蜓放在一起,把毛毛虫放在一起。
还有不同的分法吗?
……引导:我是按。
师:他们分的对吗?为什么?
小结:分的标准不同,分的结果就不同下面请小朋友按能不能飞来分一分,把能飞的涂上颜色。
(1)学生练习。
(2)汇报,小结。
三、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呢?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要用到分类的知识,你能举个例子吗?
四、实践活动。
师: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把在教室里的人分分类吗?
(1)生:……按男的和女的分一分。
师:请男同学站起来。
生:按学习认真的和不认真的分。
师:请认为自己是学习认真的小朋友坐正。
师:看来分的标准不同,结果也不同。所以请小朋友在分类的时候,一定要按照一定的标准去分。
板书设计。
整理房间。
修改及补充内容。
题目整理书包备课人卓敬敏。
教学。
目标。
1、使学生体验分类标准的多样性,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
2、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分类的思想及其在生活中的用途。
教学。
重难点。
按照确定好的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
准备学习用具,几何图形。课时。
安排1。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
1、让学生整理自己的书包。
组织讨论:说一说是怎样整理的,
2、让学生看一看教科书的图。
说一说这两个小朋友怎样整理的。
3、小结:
分类结果在同一标准下是一样的,在不同标准下呈现多样性。
二、练一练。
1、分一分,说一说。
(1)怎么分?说标准。
可以按年龄分类,按性别分类。
(2)图上有什么,怎么分?
可以按颜色分类,按样式分类,按样式和颜色分类。
(3)图上有什么,怎么分?
可以分成机动车和非动车两类:大车、小车、自行车三类,按分配个数分成三类。
2、看一看,可以怎样分。
(1)图上画着什么,可以怎么分。
(2)汇报,交流:可以按大小分类,按形状分类。
3、想一想有哪几种分法。
看图,可以怎样分。
按大小分类,按颜色分类,按用途分类。
三、小结,实践。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明白了什么?
2、实践活动。
到图书馆或书店看一看。
板书设计。
修改及补充内容。
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教案大全(24篇)篇二
20以内的数的认识分三个阶段来安排:第一单元,认识10以内的数的意义,第二单元,认识10以内的数的大小。这两个单元对后继的数的认识有迁移作用;这部分教材编写的突出特点是结合生动具体的情境,通过观察、记数、操作等教学活动,来呈现学习内容,让学生从中体验数的意义,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对数的理解力。
(二)加减法的处理。
1、不以10以内数的合成与分解作为学习加减法的逻辑起点,直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把学习加减计算与解决问题的过程结合起来,让学生亲身经历从问题情境抽象出加减算式加以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从中理解加减运算的意义和应用价值。
2、10以内的数的组成和分解虽然不再被作为10以内的加减法的逻辑起点,但它仍是熟练的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的有效手段。事实上,10以内数的合成分解与10以内数的加减法只存在描述数量关系的形式上的差异,并无本质的区别。因此,教材不但没有削弱对数可分可合的认识,而且还创设了丰富多彩的问题或游戏活动,不断强化数的分解与组成的意识。
3、加减法学习内容的编排有分有合,加减法的提前混编。加减法提前混编的优点有:一是从一个问题情境即能提出加法问题,也能提出减法问题,这样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二是有助于学生体会加法与减法存在某种关系,从不同角度揭示相同的数量关系。三是从心理学角度看,加减编后学习内容更富有变化和挑战,不至于因为内容单一而枯燥乏味。
4、体现算法的多样化,,给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算法与交流各自算法的时间和空间。
(三)空间与图形的安排。
1、确定物体的位置与顺序是建立空间观念的一项基本内容,确定位置与顺序的方法很多,其中最基本的是会用前、后、上、下、左、右等词语进行描述。
2、认识物体的形状和大小,也是建立空间观念的基本内容。第六单元所认识的是四种最常见的简单物体的形状:长方形、正方形、圆柱和球。
(五)分类与统计的编排。
分类的经验不仅是进行统计活动的必要基础,教学概念的学习本质上也是一种分类的行为,所以认识物体始于对物体分类。
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教案大全(24篇)篇三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认读本课生字,继续练习独立识字。会写田字格中的字,继续培养揣摩字形的习惯。
3、体会诗中所表达的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感情,培养想象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语言环境中学习和积累词语。
2、掌握本课生字。
教学准备:自制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一、激趣导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丁丁在太空中看到了银河,他现在有许多问题想问银河,你们听!
2、丁丁把这些问题写成了小诗,你们想读读吗?请试着读一读,遇到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它。多读几遍。读的时候注意两点:一是要读准生字的字音,二是要注意把句子读通读顺。
3、检查,展示。【出示生词】。
a、这些词你们会读吗?同桌试着读一读,互相听一听。当他读得准确的时候表扬表扬他;读得不对时你就帮他纠正纠正。
b、好,哪位同学得到表扬了?或者得到别人的帮助了?说一说。
c、齐读。
d、选择其中的一个词说一句话。
4、游戏识字:摘星星。如果你摘下一颗星后能迅速读出藏在后面的生字,并且词一个和书上不一样的词语,那么这颗星就送给你。
5、指名分小节朗读。
6、评读。
三、表情朗读,读文感悟。
1、表情朗读。
(1)边读边想像,带着表情读出自己心中对银河的疑问。
(2)自由读。
(3)交流。
四、步入情境,拓展思维。
1、乘坐宇宙飞船去银河看一看。
2、像丁丁这样子问一问银河。
(1)试着说给小组里的同学听一听。
(2)全班交流。
3、让我们随着这优美的乐曲,再去问问那神秘的银河吧!
五、学写字。
1、观察生字“诉”“落”,写字时应该注意什么?(生答)。
2、师范写,生临摹。
3、展示,评价。
六、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教案大全(24篇)篇四
一、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在数与代数领域,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材对传统的教学内容作了调整,保留了100以内数的认识,精选了100以内的加、减计算,提前安排了乘法的初步认识和1~6的乘法口诀。各部分内容的编排顺序也作了调整,使教学内容更易为儿童所接受。
100以内数的认识不再按照数数、读写、比大小的顺序安排,而重新分成三段。第一段认识整十数和一百,结合教学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第二段认识几十几,结合教学几十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口算;第三段教学10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这样安排,学生容易在操作中发现规律,先认识整十数,再认识介于整十数之间的几十几,可以加深对数的大小关系的认识;把口算和认数相结合,可以用数的组成作为口算的基础,使口算可以进行,通过口算又可以加深对数的组成的认识。在这里安排的口算内容又成为两位数加、减口算和笔算的基础。
本册中安排的加、减计算只有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口算,没有安排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和口算。这是因为考虑到一年级学生对于动笔列竖式计算困难较大,也不乐意,而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思考过程比较复杂,宜于安排在笔算之后。本册中的加减口算内容又分为两个单元安排,分别教学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和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以及两位数加、减一位数(进位、退位)。这样分散安排不仅降低了教学难度,而且突出了学生探索的不同重点,前者重点是感悟相同数位上的数直接相加、减这一条重要的算理,后者重点解决加、减计算的进位、退位问题。
由于一年级下册不教学两位数的加、减笔算,就腾出了时间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和部分乘法口诀。由于用小九九表教学乘法口诀,2~6的乘法口诀句数不多,容易记忆,用口诀计算表内乘法也比较容易,所以安排在一年级学习是可行的。这样安排还可以使学生在同一学期学习不同的运算,增加对所学知识的新鲜感。
在空间与图形领域,教材安排了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这五种平面图形。在学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基础上认识这些平面图形,符合儿童感知事物由整体到部分、由粗略到细微的发展规律。
在统计与概率领域,教材安排的统计内容是让学生探索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继续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培养统计观念。
教材还安排了四次实践活动,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合作意识,获得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二、精心选取教学素材。
供数学教学用的素材应与现实世界密切联系,应该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应该蕴含所要教学的数学知识。基于这种认识,本册教材注意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生动有趣、有数学内涵的素材。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教材主要从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童话世界中选取学习素材,例如,数全班学生人数,计算生物组养金鱼的数量,认识黑板、课桌、卫生红旗等物体面的形状,统计本小组同学几种文具的个数和家中电器的件数,计算爸爸比自己大几岁,动物运动会,小猫钓鱼等。此外,教材还开始从学生能够接触到的社会生活实际中选取素材,如在商店里买东西、计算饲养场里的家禽只数、统计一个月里各种天气的天数等。这样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和现象,从中提出数学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可以帮助学生借助熟悉的事物理解数学知识,还可以使他们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加对数学的亲近感。
教材还注意同一单元采用的素材相对集中。如加和减(一)的主要素材是有关汽车的座位数问题,加和减(二)的主要素材是三个学生的画片张数,乘法口诀的主要素材是儿童乐园里各项活动的人数。素材相对集中,便于教师组织教学,也利于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教材还注意素材的思想性,注意数学与其他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如让学生说说家中每个人的年龄,为妈妈折生日纸鹤等素材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关心家人、尊敬长辈的传统道德教育。又如计算成人牙齿比乳牙多多少颗,结合场景图比较三个地方的温度,把写在毛毛虫身上的数学问题变成写在蝴蝶身上的算式等都承载了多方面的教育功能。
三、注意改变呈现方式。
按照新的教学理念,数学学习是学生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的一种自我的、能动的、有意义的建构,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材应该为学生提供学习活动的线索,教材的呈现方式应该适应并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
本册教学内容的呈现一般体现创设问题情境学生主动探索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和拓展的过程,并采用图片、对话、活动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在研究现实问题的基础上主动地展开数学学习。教材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对于每个领域的每堂课都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观察、操作、猜测、探索和交流。
例如,在教学数的计算时,一般是先创设情境,让学生从中提出数学问题,列出算式,再主动探索计算方法,经历在问题情境中产生计算欲望运用自己的学习策略设法计算在相互交流中修正或确认自己的算法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在练习过程中反思、校正、提高的过程。由于学生的认识水平、思想方法不同而可能产生不同的计算方法,教材积极提倡算法的多样化。有的计算内容用列举卡通人物的不同想法和算法的形式,反映教材编者对学生可能产生的计算方法的预测,启示教师这里应该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有的计算内容不出现计算方法,只提出在小组里说一说你想怎样算的要求,放手让学生探索、交流。有的教学内容先扶后放,例如教学乘法口诀时,对2、3的乘法口诀,在学生自己图列式计算的基础上示范性地出示全部口诀,而4、5的乘法口诀则留一部分让学生自己填写,6的乘法口诀就全部由学生自己独立填写出来。
又如,在教学认识图形时,教材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用不同的方式呈现认识图形的过程。长方形、正方形和圆是通过观察已经学过的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一个面抽象出来的,引导学生经历对积木分类分化出要研究的物体观察物体的一个面抽象出图形给予图形名称列举生活中见到的此类图形的实例的过程,由直观到抽象,初步认识这三种平面图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则让学生自己动手制造出来把一张正方形的纸对折成一样的两部分引出三角形,把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引导学生经历折、拼图形得到一个新图形给予图形名称出示含有此类图形的一些实物全面认识此类图形的过程,由特殊到一般,初步认识这两种平面图形。
再如,在教学统计知识时,教材用一系列的统计活动呈现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自己参与的统计活动中学习统计知识,感受统计思想。本册教材中统计的教学重点是收集和整理数据,让学生在自主探索、比较的基础上自主确定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例题是统计散乱放置的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这三种学具的个数,以一人报名称三人作记录的方法随机统计,教材呈现了三个学生的不同记录方法,并要求讨论谁记得既清楚又方便。这样安排,在于启示教师在教学数据收集的过程中也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四、关注数学意识的培养。
数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等核心概念所涉及的数学意识,是学习者对数学研究对象带有感性色彩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些感受、体验和理解可以帮助人们在解决复杂问题时选择有用的策略。这些数学意识从属于学习者个体,不像前人总结出来的、普遍认同的数学基础知识那么明显,但却是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学习内容,是新的数学课程的主题。
本册教材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数感。在认数单元的教学中,让学生利用对铅笔、木块、小棒等实物的观察并借助计数器理解100以内数的意义,安排一些用100以内的数表达交流信息的活动,结合现实情境学习数的大小比较,用多些、少些、多得多、少得多等日常生活用语表示数量的悬殊情况,组织猜数游戏加深对数序和数的大小的理解。在认数和计算教学中加强了估计和估算。例如,让学生在数轴上填写整十数后看一看80接近100还是接近30?想想六十几比六十大还是小?比七十呢?在学生初步理解多些、少些等词语的含义后按要求做一些选择数值的练习,这些都是以后进行估算的基础。教学加、减计算结果的.估算时,先示范65+30得九十几,然后让学生由模仿估算发展到说出下面每题的得数各是几十多,再发展到你能说出哪几题的得数比50小,哪几题的得数比50大吗?本册教材中的估算不但有序,而且量多。认数中安排了15道估算题,加、减口算中安排了7大题50小题,这些估算练习除了有助于形成估算意识、发展数感外,还有利于学生对是否需要进位、退位的把握,起到了对计算结果的预测、监控和检验作用。
本册教材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统计观念。在认识每种图形时,教材注意联系实际,加强操作,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实物的面与图形之间的联系,能够互相转换;还让学生通过折纸、剪纸、拼图等操作活动进行图形的变换,形成和发展空间观念。在教学统计时,让学生参加统计活动,经历统计过程,在填写完统计表后,提出你从表里知道了什么的问题,引导学生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使学生初步认识到一些生活中的问题可以用统计的方法去解决,从统计的结果可以了解情况,帮助我们做出决策,初步培养统计观念。
五、重视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为此本册教材作了如下安排:
1.改造应用题。
传统数学教材中应用题教学的主要弊端是不给学生提供从现实情境中收集信息、整合信息、形成数学问题的机会,把整理好的已知条件和问题直接呈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到是在做作业,而不是在解决问题;另外,用成人的思考代替儿童的思考,让学生沿袭固定的解题思路反复模仿训练,降低了开启智力的功能。本册教材对应用题作了改造,使其成为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部分。首先,不单独安排应用题单元,能直接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建立数学模型的,安排在引入计算内容的起始位置,既是解决问题,又使计算源于生活实际。而对求两数相差多少、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结合计算教学安排例题。其次,不教学成人思考出来的解题思路,在给学生充分提供感知材料的基础上,让他们凭自己的经验,用自己的策略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求两个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前,教材在练习中用一一对应的形式把公鸡与母鸡、苹果与梨排列好,让学生凭对图形的观察,填写母鸡比公鸡多几只,公鸡比母鸡少几只,苹果比梨多几个,梨比苹果少几个。到教学例题红花片比蓝花片多几个时,学生就会想到把两种花片排一排的办法,进而发现在排好的花片中,一个蓝花片对着一个红花片,最后剩下5个红花片,于是建立数学模型13-8,把现实问题抽象成了数学计算题。最后,在想想做做和练习中,用图画、对话、表格等形式安排了一定数量的题目,而其中许多题目需要学生从反映生活实际的画面中收集信息、组合信息、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这就是在解决问题,而不仅仅是在做作业。
2.安排实践活动。
本册教材中安排的实践活动的内容都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例如在我们认识的数中安排学生到校园里看一看、走一走、数一数,用数来描述景物的数量,描述一段距离的长度。认识人民币的教材是以购物活动为主线编写的,在小小商店的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参与购物活动,经历付钱、找钱等购物过程,产生对购物的体验。假日小队和快乐的队日活动都用情境图展现内容丰富的小队活动场面,前者在教材中用文字表达了9条信息,提出了5个具体问题,后者只用文字表述3条信息,提出1个具体问题。教材如此安排,很显然不是把这两次活动设计成综合练习,而是启示教师引导学生身临其境,从中发现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进一步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此外,本册教材还十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方面的发展和对他们的自信心、意志、品格等方面的培养,从更高的层次上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教案大全(24篇)篇五
教学目的1.初步发展从具体情境中提取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进行解答的能力。2.巩固20以内数的加减法,并达到计算正确与熟练。3.初步发展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习惯。4.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巩固20以内数的加减法,并达到计算正确与熟练。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同学们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单元“加与减(一)”的第六节:美丽的田园。春天到了,天气变得暖和,小动物们都出来了。有小鸟、鸭子、山羊,请同学们认真找一找图中的数学信息,仔细观察。思考两分钟。
时间到!你发现了什么?
按顺序看空中有11只小鸟、树上有五只小鸟;岸上有六只鸭子、河里有八只鸭子;地上有一、二、三、四、五、六、七,有七只白绵羊;还有一、二、三、四、五,有五只黑山羊。我们把发现的数学信息记录下来。
二、提出问题,探究新知根据这些数学信息,大家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思考三分钟,请按暂停。时间到,有同学这样问:树上的小鸟比空中的少几只,这个问题还可以这样说:空中的小鸟比树上的多几只?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动笔写一些,算一算,时间两分钟。
时间到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要知道哪些数学信息?要知道树上和空中各有几只小鸟,树上有5只,空中有11只。5只比11只少几只,可以从11只中减去与少的数相同的5只,剩下的,是树上比空中少的,11—5=6,单位“只”。答:树上的小鸟比空中的少6只。
接下来淘气出了个问题考考大家。你知道淘气列式8+6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吗?说一说,写一写,思考两分钟。时间到,首先我们要找到8和6在题目中表示什么?8表示河里有8只鸭子,6表示岸上有6只鸭子。加可以求一共有多少的问题?所以8+6解决的问题是,一共有多少只鸭子你?说对了吗?同学们能再提一个数学问题并独立解决吗?相信你可以。时间五分钟,时间到!一起看看同学们提的问题吧。“河里的鸭子比岸上的多几句”。河里有8只,岸上有8只。8-6=2单位只。答:河里的鸭子比岸上的多2只。。我们一起来看另一个同学提的。黑山羊比空中的小鸟少几只?黑山羊有5只,空中的小鸟有11只。列式11-5=6,单位只。答:黑山羊比空中的小鸟少6只。
三、拓展练习,加强巩固还有很多不同的问题,这里就不一一列出来了。接下来,请同学们完成左边的两道大题,时间12分钟。
我先看第一大题的第1小题填一填。图中有9只小松鼠、14只小鹿、17只小鸭。第2题小鹿比小松鼠多几只?小鹿有14只。小松鼠有九只。求14只比9只多几只,可以从14只中减去与少的数相同的9只。剩下的就是小鹿比小松鼠多的。列式14-9=5,单位只。小鹿比小松鼠多5只。第3题下面的列式17-9解决的是什么问题?17表示有17只小鸭,9可以表示有9只小松鼠,也可以表示游走9九只小鸭。所以解决的问题可能是:小鸭有17只,松鼠有9只;小鸭比松鼠多几只?也可能是:一共有17只小鸭,游走了9只,还剩几只?你想到了吗?自己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试着解答。有同学这样问:小鹿比剩下的小鸭多几只?小鹿有14只,剩下的小鸭有8只,14-8=6,单位只。答,小鹿比剩下的小鸭多6只。第二大题的第1小题。首先要读懂题目:共有12支铅笔,外面有3支,笔盒里有几支?一共有12支,去掉外面的3支,剩下的就是笔盒里的。列式:12-3=9支。第2小题。一共有11本书,外面放了4本,书包里有几本?一共11本,去掉外面的4本,剩下的,就是放书包里的。列式11-4=7本。
今天我们就上到这里,再见。
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教案大全(24篇)篇六
9.1—9.5。
生活中的数(4)。
9.8—9.12。
生活中的数(4)、比较(1)。
9.15—9.19。
9.22—9.26。
比较(2)、加减法(一)(3)。
9.29—10.3。
加减法(一)(2)。
10.6—10.10。
加减法(一)(5)。
10.13—10.17。
加减法(一)(5)。
10.20—10.24。
加减法(一)(5)。
10.27—10.31。
大家来锻炼(1)、分类(3)、位置(1)。
11.3—11.7。
位置与顺序(5)。
11.10—11.14。
认识物体(3)、加减法(二)(2)。
11.17—11.21。
加减法(二)(5)。
11.24—11.28。
加减法(二)(5)。
12.1—12.5。
加减法(二)(5)。
12.8—12.12。
认识钟表(2)、统计(2)。
12.15—12.19。
迎新年(1)、总复习(4)。
12.22—12.26。
12.29—1.2。
1.5—1.9。
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教案大全(24篇)篇七
2、利用丰富的活动情景,让学生体验到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性质,并能初步应用。
3、知道两点之间的距离和线段中点的含义。
线段大小比较,线段的性质是重点。
线段上点、三等分点、四等分点的表示方法及运用是难点。
棉线、中国地图等。
创设情境。
1、多媒体演示十字路口:为什么有些人要过马路到对面,但又没走人行横道呢?
2、讨论第124页思考题:
学生分组讨论:从a地到b地有四条道路,如果要你选择,你走哪条路?为什么?
在小组活动中,让他们猜一猜,动动手,再说一说。学生交流比较的方法。
除它们外能否再修一条从a地到b地的最短道路?
为什么?
小组交流后得到结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结合图形提示:此时线段ab的长度就是a、b两点之间的距离。
3、做一做:
测量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四个直辖市之间的距离。
(小组合作完成)。
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教案大全(24篇)篇八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认识钟面,认识时针和分针,学会看整时。
2、结合“小明一天”的作息时间,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态度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结合生活经验正确读写钟表上的整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具钟、学具钟、练习纸、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猜谜语吗?听听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一个什么样的谜语。
(课件)“滴答滴答,滴答滴答…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它会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
师:今天我们就学习钟表的知识。(板书:认识钟表。)。
二、动手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1、生活中的钟表。
你们见过钟表吗?在那里见过?
2、认识钟面。
好,小朋友了解的可真多呀!
3、写一写。
师:看看这个钟面是几时,你们想知道吗?时针指着几?分针指着几?
生:时针指着7,分针指着12,就是7时。
师:这是几时?你是怎么知道的?
好,老师用文字表示方法把它记录下来7时(板书)。
下面我们来看几个钟面,说说是几时?像老师这样记下来,小朋友真聪明。
三、了解小明的一天。
1、说一说,认识整时。
师:非常好。现在请小朋友们猜猜看小明刷完牙后会干些什么呢?大胆的猜。
(课件演示)看第二幅图,明明干嘛?出示第三幅图。
师:同桌之间说说,这是几时?你是怎么知道的?小明在干什么?
师:谁来说说你认识那个时间,说得不错。
师:放学了回家吃饭了,几时了?这是12时,说说你发现了什么?12时时时针和分针重合在一起了。
哦。非常好。你的小眼睛观察真仔细。
2、拨一拨。
师:看电视,你猜猜是什么时间?你能把你猜的时间用小表拨出来吗?
师:出示6时。大家看这是几时呀!好样的。
师:睡觉,会是几时呢?晚上9时,这个时间你会拨吗?
这个时间我们的小朋友是不是也该睡了呀,小明这样安排他的一天非常好,小朋友们也要像小明这样,做一个合理安排时间的好孩子。
3、游戏。
准备好了吗?问吧(你说呢)接着问吧(你看呢)再说(这会儿,你说呢?怎么办?)。
四、应用新知,巩固练习。
师:刚才我们参观了蓝猫的钟表店,又通过小明的一天认识了钟表,现在蓝猫想考考大家,好吗?加油,我最棒!
五、课堂小结。
师:今天有明明做伴,你学到了什么新知识呢?
六、小调查。
师:老师也有一个收获,那就是安排好一天的时间。
师:小朋友,你的一天是如何安排的?下课后请把时间写出来,试一试,好吗?
师:不知不觉就到了下课,时间就是这样很快地流走,所以,我们要珍惜时间和爱惜时间。
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教案大全(24篇)篇九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具体情境,体会整十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能正确进行整十数的加减法运算。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活用知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整十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初步体会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主题图1,谁能看这幅图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学生讲故事,并出示课题(板书:小兔请客)。
二、建立模型。
1.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小兔子先拿出了3盘果子,又拿出了2盘果子。还知道每盘有10个果子。)。
2.请你数数小兔先拿出了多少个果子,又拿出了多少个果子,你是怎么数的?
(10个10个数的,先拿出30个果子,又拿出20个果子。)。
3.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一共有多少个果子?)。
4.谁会列算式?并说说你为什么这么列算式?
(30+20=50,求一共有多少,表示把两部分合在一起,所以用加法。)。
5.30+20你是怎样计算的呢?请用手中的小棒摆一摆。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
(1捆小棒是10根,摆30+20,就是先摆2捆小棒,再摆3捆小棒,合起来就是5捆小棒,5捆小棒就是5个十,5个十就是50.所以30+20=50。)。
(在计数器的十位上先拨3个珠子,表示30,再拨2个珠子,表示20,合起来是5个珠子,表示50。即30+20=50)。
7.30和20都是整十数,30是3个十,20是2个十,3个十和2个十合起来是5个十,所以30+20=50。
8.因为果子我们都说成是几个,所以我们在算式的结果后面加个“(个)”,(个)就是这个算式的单位名称。
9.这个算式中每个数字还有它的名字呢?你们想知道它们都叫什么吗?
在加法算式中,加号前面和后面的数都叫做加数,等号后面的数叫做和。
10.我们再来看看第二幅图,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呢?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小兔一共拿来了50个果子,小刺猬扎走了10个。)。
11.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还剩多少个果子?)。
12.你会列式计算吗?并说说为什么这么列算式。
13.用你喜欢的方法来算一算他说得40对还是不对。
14.老师介绍:在减法算式中,减号前面的数叫做被减数,减号后面的数叫做减数,等号后面的得数叫做差。
三、巩固练习。
1.p21-1题,先说一说题意,再列算式说出得数。介绍:因为我们通常说几根小棒,所以这道题的单位名称是“根”。
2.p21-2题,计算,先用格尺把所有的等号都画上,然后再计算。
3.p21-3题,讲清要求,连线必须用格尺连直线。
4.p21-4题,先观察,说一说图中的信息,同桌之间相互提数学问题,并列式计算。然后再汇报。
四、总结。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把十位上的数相加减,得几就是几十。
《小兔请客》教学反思。
对于这一节课,我本人觉得上得比较成功,因为在小朋友们已经学习了2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面,再进一步来学习两位数的加法,整十数加减法这课可谓是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我先用一个小兔请客的故事来展开今节课的教学,因为每10个果子装在一个盆子上面,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数盘子来进行计算,这个对于小朋友们来说是再简单不过的了,然后慢慢的再引入两位数的加法,情节生动气氛活泼,大家都在玩中学到了新知识,再次用到了计数器,形象直观的让小朋友们感受到了数学以生活息息相关。最后,分组做习题巩固新知,让小朋友们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教案大全(24篇)篇十
1、通过多种实践活动,体会前后的概念和前后位置的相对性。
2、能比较准确地确定物体前后的位置与顺序,按一定的顺序观察、描述和表达事物。
让学生学会确定物体的前后位置。
体会物体所在位置的相对性。
主题挂图、动物卡片。
(一)谈话引入。
师:哪个热心、聪明的孩子来给淘气出个主意?
生:记住自己前面是谁,后面是谁,就不会错了。
师:你想的办法真不错!原来利用前后可以帮助我们记住自己的位置。这节课,我们就跟小鹿导游一起进一步认识前后。
(教师出示课题)。
(二)探索新知。
1、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师:同学们,今天动物们正在举行一场热闹的森林运动会。(教师边说边出示挂图,教师在挂图中没有呈现出动物。)。
师:咦,运动场上怎么没有运动员?到底有哪些小动物参加比赛?别着急,请翻开书56页有一张小动物比赛的照片。
(指导学生看第一幅图)师:谁愿意按顺序介绍一下正在参加跑步比赛的运动员?
生:长颈鹿、小白兔、小乌龟、还有小松鼠和小蜗牛。(教师根据学生的介绍,出示各个小动物,但是没有按顺序出示,随意粘在图上。)。
生:(学生发现顺序不对,纷纷举手发言)不对,老师把它们的顺序弄错了。
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认真,说说正确的顺序应该怎样呢?
生:小鹿跑第一,是排在最前面的。
师:你来摆放吧。
生1:小松鼠在小鹿的后面。(学生边说边摆)。
生2:小白兔在小鹿的后面,但松鼠是排第二,小白兔排第三。
生3:蜗牛在最后。
2、小组竞赛。
师:老师真佩服大家,能用这么多不同的方法来表示小动物们的位置与顺序。每个小组选一种你们最喜欢的动物,然后讨论一下这个动物的位置有哪几种不同的说法,比一比哪一组的.说法最多。
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教案大全(24篇)篇十一
1、经历分类的过程,学会按一定标准或自定标准进行分类。
2、初步养成有条理地整理事物的习惯。
3、进一步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单元教学建议:
1.能按照给定的标准选择某个标准(如数量、形状、颜色)对物体进行比较、排列和分类;在比较、排列、分类的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2.能对简单几何体和图形进行分类。
3.课时安排:2课时。
题目整理房间备课人邹艳华。
教学。
目标。
通过活动,经历分类的过程,学会按一定标准进行分类的方法,初步养成有条理地整理事物的习惯。渗透爱劳动、爱家庭的教育。
教学。
重难点。
经历分类的过程,学会按一定标准或自定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
准备水彩笔、各种学具、课件课时。
安排1。
教学过程。
一、讲授新课,体会分类的重要性。
1、师:看见淘气的房间,你想说点什么?
生1:感觉太乱了。
生2:我发现很漂亮。
生3:我觉得应该帮他整理一下。
师:那你想为淘气做点什么呢?
生:帮淘气整理房间。
(板书:整理房间)。
生:衣服、裤子、帽子、鞋子……。
3、师:安静的想一想,这么多物品,你会这么整理?
师:想好了吗?拿出信封里的学具,摆一摆。
学生独立操作。
师:和你的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整理的?
生:我把玩具和玩具放在一起,把衣服、裤子和帽子放在一起。
……。
师:谁愿意到上面了,带上你整理好的物品,把你是怎样整理的介绍给大家。
学生介绍。
师:哦,大家的意思就是把衣服和裤子、帽子放在一起,……这样我们把淘气房间里的物品分成文具、玩具、衣物三类。
师:下面,老师要请一个小朋友到上面来,把我们整理好的物品摆放到房间里。
师:我们把衣服裤子帽子放在?书本铅笔盒放在?
7、小结:
师:大家把学习用品放在一起,玩具放在一起,这个过程就叫作“分类”。
二、拓展巩固,练一练。
1、引导学生完成“练一练”中的第2题。
师:刚才我们帮淘气整理了房间,为了感谢小朋友,淘气请大家吃水果。(出示一盘只有一样是水果的水果蔬菜盘)。
生:不对,有些不是水果。
师:(出示第二盘)现在对了吗?
生:不对有些不是水果,是蔬菜。
师:那你把它们按水果和蔬菜分一分吗?
先想一想。
师:和你的同桌小朋友说一说,你想怎么分?
生:
师:哪一桌小朋友愿意到上面来分一分,最好能边说边分。
师:你们听明白了吗?谁能完整的来说一说?
香蕉、是水果把它们放在一起。
青菜、红萝卜都是水果,把它们放在一起。
生说,教师引导。
师:除了这些是水果外,你还知道哪些是水果呢?
生回答。
师:你还知道哪些蔬菜呢,和你的同桌小朋友说一说!
2、练习1。
师:帮淘气,整理好了房间,就让我们一起去大自然看一看。呀,你发现了什么?
生:有鸟、毛毛虫…。
师:你能给它们分分类吗?
生:我把鸟、蝴蝶、蜻蜓放在一起,把毛毛虫、小狗放在一起。
师:你是怎么分的呢?
生:天上的和地上的。
师:原来你是按天上的和地上的分,把鸟、蝴蝶、蜻蜓放在一起,把毛毛虫放在一起。
还有不同的分法吗?
……引导:我是按。
师:他们分的对吗?为什么?
小结:分的标准不同,分的结果就不同下面请小朋友按能不能飞来分一分,把能飞的涂上颜色。
(1)学生练习。
(2)汇报,小结。
三、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呢?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要用到分类的知识,你能举个例子吗?
四、实践活动。
师: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把在教室里的人分分类吗?
(1)生:……按男的和女的分一分。
师:请男同学站起来。
生:按学习认真的和不认真的分。
师:请认为自己是学习认真的小朋友坐正。
师:看来分的标准不同,结果也不同。所以请小朋友在分类的时候,一定要按照一定的标准去分。
板书设计。
整理房间。
修改及补充内容。
题目整理书包备课人卓敬敏。
教学。
目标。
1、使学生体验分类标准的多样性,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
2、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分类的思想及其在生活中的用途。
教学。
重难点。
按照确定好的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
准备学习用具,几何图形。课时。
安排1。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
1、让学生整理自己的书包。
组织讨论:说一说是怎样整理的,
2、让学生看一看教科书的图。
说一说这两个小朋友怎样整理的。
3、小结:
分类结果在同一标准下是一样的,在不同标准下呈现多样性。
二、练一练。
1、分一分,说一说。
(1)怎么分?说标准。
可以按年龄分类,按性别分类。
(2)图上有什么,怎么分?
可以按颜色分类,按样式分类,按样式和颜色分类。
(3)图上有什么,怎么分?
可以分成机动车和非动车两类:大车、小车、自行车三类,按分配个数分成三类。
2、看一看,可以怎样分。
(1)图上画着什么,可以怎么分。
(2)汇报,交流:可以按大小分类,按形状分类。
3、想一想有哪几种分法。
看图,可以怎样分。
按大小分类,按颜色分类,按用途分类。
三、小结,实践。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明白了什么?
2、实践活动。
到图书馆或书店看一看。
板书设计。
修改及补充内容。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教案大全(24篇)篇十二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认读本课生字,继续练习独立识字。会写田字格中的字,继续培养揣摩字形的习惯。
3、体会诗中所表达的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感情,培养想象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语言环境中学习和积累词语。
2、掌握本课生字。
教学准备:自制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一、激趣导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丁丁在太空中看到了银河,他现在有许多问题想问银河,你们听!
2、丁丁把这些问题写成了小诗,你们想读读吗?请试着读一读,遇到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它。多读几遍。读的时候注意两点:一是要读准生字的字音,二是要注意把句子读通读顺。
3、检查,展示。【出示生词】。
a、这些词你们会读吗?同桌试着读一读,互相听一听。当他读得准确的时候表扬表扬他;读得不对时你就帮他纠正纠正。
b、好,哪位同学得到表扬了?或者得到别人的帮助了?说一说。
c、齐读。
d、选择其中的一个词说一句话。
4、游戏识字:摘星星。如果你摘下一颗星后能迅速读出藏在后面的生字,并且词一个和书上不一样的词语,那么这颗星就送给你。
5、指名分小节朗读。
6、评读。
三、表情朗读,读文感悟。
1、表情朗读。
(1)边读边想像,带着表情读出自己心中对银河的疑问。
(2)自由读。
(3)交流。
四、步入情境,拓展思维。
1、乘坐宇宙飞船去银河看一看。
2、像丁丁这样子问一问银河。
(1)试着说给小组里的同学听一听。
(2)全班交流。
3、让我们随着这优美的乐曲,再去问问那神秘的银河吧!
五、学写字。
1、观察生字“诉”“落”,写字时应该注意什么?(生答)。
2、师范写,生临摹。
3、展示,评价。
六、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教案大全(24篇)篇十三
教学目的。
1.通过问题解决,让学生学会“8+?”的进位加法,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并能在实际中应用理解.进一步理解“凑十法”的含义.
2.组织学生在交流、合作中获得知识和能力.
3.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教学重点。
通过问题解决,让学生学会“8+?”的.进位加法,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并能。
在实际中应用理解.进一步理解“凑十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
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步骤。
一、情境引入,进行环保教育.
1.出示图片:主题图。
2.教师谈话。
二、问题摆现,体会计算多样.
(一)教学“8+?”
1.根据问题,同学自己思考.
2.小组交流.
3.全班讨论.(出示图片:说一说1和说一说2)。
(二)比较。
1.计算对比。
9+6=15。
8+6=14。
教师提问:你有什么收获吗?我们再看几组,先计算,如果有收获请你验证你的想法,
如果没有,请你继续总结.
2.口算。
9+9=9+8=9+7=9+6=。
9+5=9+4=9+3=9+2=·。
8+9=8+8=8+7=8+6=。
8+5=8+4=8+3=。
3.小组交流心得.
4.全班交流小结.
9加几就减1,8加几就减2.
5.反馈练习.比一比,谁算得快.(说一道,算一道,并说算的方法)。
8+87+88+4。
5+88+68+3·。
8+52+84+8。
8+79+88+9。
3+86+88+2。
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一)出示图片:摆一摆,算一算。
(二)出示图片:蝴蝶。
(三)出示图片:蜻蜓。
(四)组织学生到生活中寻找蕴含的数学问题(如:种树问题、游戏问题、银行问题),
选一些挑战性问题大家进行讨论,并加以解决,使之深刻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四、课外研究.
7+()6+()。
有什么办法计算更快?
教学点评:
本节课创设了故事情境,学生学得生动活泼,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小组合作学习,掌握了多种算法,并知道哪种算法最简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到了知识。教学中应注意练习的形式应多样化,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教案大全(24篇)篇十四
试讲人:张玲娟。
学时:1学时。
备课时间:20---6-11。
授课时间:20---6-1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圆形的特征,能从不同的物品中找出共同的地方(图案为圆形)。
2、能力目标:幼儿乐意参加操作活动,能遵守操作规则,并能独立画出圆形。
3、德育目标:利用观察法、操作法等来引导幼儿学习。教学重点:
1、指导幼儿了解圆形的特征,并让幼儿能在图案中找出圆形。教学难点:
1、幼儿需要发挥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学会画出圆形。教学方法:
1、观察法2、示范法3、提问法4、操作法等。
教学准备:
1、若干个圆形实物图(硬币、眼镜、手表等)。
2、铅笔、白纸(学生自备)。
3、几张缺少轮子的图片。
教学过程:
1、引题。
教师:“小朋友们,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有趣的东西,大家想不想来看一看,都是些什么东西呀?”(老师拿出准备好的材料)教师:“小朋友们,有谁告诉我这些是什么呀?”(师生互动环节)教师:“小朋友都很聪明,认识这些东西,那大家看一看这些东西哪些地方是一样的呢?都是什么形状的呀?嗯,对了,大家真聪明,这个就是圆形。”
教师:“小朋友们认识了圆形,那大家要不要和老师学习画圆啊?拿出大家带来的笔和纸,跟着老师一起来,好不好呀?小朋友们,注意哦,画的时候不要弄伤自己的小手哦!”(教师提醒小朋友安全问题)。
2、找圆形。
教师(出示放大的缺少轮子的图片):“小朋友看看图上有什么呀?这些车子能开吗?为什么能开或者不能开呢?”(师生互动)呀?教师:“小朋友眼睛真灵,原来呀,这些车子的轮子都不见了,那怎么办呢?我们小朋友来帮帮忙好吗?找找看,应该画在哪里?”(幼儿进行操作,教师进行指导)。
3、找找生活中的圆形。
教师:“小朋友们,刚才我们帮车子找到了它们的圆圆的轮子。大。
家都学到了什么是圆形,那小朋友们,今天回家之后,在家里找一找圆形,然后指给爸爸妈妈看,好嘛?那今天的课就结束了,小朋友们,再见!”
教学反馈:
1、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采用图片展示、现场教学等方式来指导幼儿进行学习,这样更容易让幼儿接受所学知识。
2、本次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而且也会很好地锻炼幼儿的观察力,能在生活中得到运用。
云鹰友好小学余志明。
一、班级情况分析:
本学期一年级学生人,这些学生大部分是上过幼儿班,还有些学生是从外地转入的。他们天真可爱,活泼调皮。据幼儿班老师介绍,这些学生各方面的差异较大。有的活泼开朗,还有个别学生智力低下,接受能力差。开学初,经过和学生初步接触了解,这些学生由于常规训练少,一些起码的常规知识都不懂,他们还像在幼儿班一样没有任何约束,想来就来,要走就走,上课时乱走乱动。本学期施行的实验教材,主要是开拓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因此,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思维的开拓,创新能力的培养,使他们每一个人都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生。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准备课、位置、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
三、教学重、难点。
这一册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一般总称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四、教学目标。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会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五、教学措施。
1、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
(1)注意注意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构建有关的数学知识。
(2)尽量选择、设计现实的、开放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积极思考、相互交流,体会数学知识的含义。
(3)让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用数学的乐趣。
(4)设计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
(5)联系儿童实际、根据学生特点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2、重视对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建立数感。
3、计算教学应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4、根据儿童生活特点,从感必经验出发直观认识立体和平面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5、通过“用数学”的教学,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的能力。
6、设计安排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实践活动,注意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7、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教学方法应体现开放性和创造性。组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尽量注意使创设的情境为探索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的素材或信息。
8、教学中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和学具。
六、教学进度安排(见附表)。
第一单元:准备课。
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第1——4页)。
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第2——5页的内容,第2、3页是一幅美丽的画面,图中有教师、学生、鲜花、树木、楼房,人和物的数目注意用到10以内的'各数。新教材丰富的教学资源,不仅将数扩展到20,而且画面中,每个数量出现了多种角度数的话,还会数出很多,这就给予学生创设了充分观察、探究的空间。在教学中,注意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数画中的事物,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的能力,并不要求都数到,只要教师心中有数,在学生数出以后能给及时正确的评价即可`。
单元教学目标:
1、在和谐愉悦的探讨氛围中,了解学生的数数和认数情况。
2、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体验与人合作交流的快乐。
3、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使学生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充分利用材料资源,渗透思品教育。
单元教学重、难点:
1、学生数数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的的数感。
2、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爱数学的情感。
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教案大全(24篇)篇十五
要结合学习数学的过程评价学生对数学概念知识的理解。学生只有理解了数学概念和它们的意义或解释,他们才能理解数学、有意义的“做数学”。
(二)重视对学生初步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
对解决问题的评价,首先应注意评价学生对问题的描述,即怎样把情境图呈现的问题,用口头语言完整地描述出来。
(三)重视对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的评价。
对一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的评价,主要通过课堂观察来收集有关的信息,象他们参与班级讨论中,试图解决问题中,独立或小组学习中,无时不在显示他们对数学学习的情感与态度,能看出是否有信心,是否有兴趣,是否乐于探究,是否有毅力,是否有好奇心,谁敢于质疑。
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教案大全(24篇)篇十六
〖教学目标〗1.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3.初步学会应用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加减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4.渗透环保和爱护动物的教育。
〖教学设计〗。
(一)学前准备。
2.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喜欢小动物吗?看看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了谁?(出示一个青蛙手偶)我们来听听青蛙说什么?(让青蛙做个自我介绍。)。
师:小青蛙对人类是有益的,以后我们不但自己不要去伤害它们,而且还要阻止别人去伤害它们,做一个保护有益动物的好孩子,你们愿意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青蛙吃害虫。(揭题板书)。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师: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利用主题图(课件)自编一个青蛙妈妈带小青蛙捉害虫的故事情境。
师:现在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害虫?你们打算怎样列式呢?生:56+30。
师:56+30=?该怎样计算呢?
(三)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探究56+30的计算方法师:四人一组合作利用桌上的学具,来摆一摆、拨一拨,说一说计算的过程。
2.小组汇报交流。
生1:摆小棒:5捆加3捆是8捆,再加上6根,合起来是86根。生2:从计数器上拨珠,56里有5个十和6个一,再加3个十,合起来是8个十6个一,就是86。(师边听边整理计算过程。)。
生3:把56分成50和6,先用50+30=80,再用80+6=86。……。
3.自主尝试,探究算法。
(1)学生四人一组讨论。(2)汇报交流。(3)师强调:30中的3在十位上,表示3个十。
4.青蛙妈妈比小青蛙多吃多少只害虫?怎样列式?
(四)实践运用,内化新知。
1.趣味游戏,练一练第3题。
2.同学们,刚刚在做游戏的时候,小青蛙好像又有什么新的发现了,是怎么回事?大家瞧!(出示练一练第1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适时告诉学生啄木鸟也是益鸟,我们应该保护它。)。
3.练一练第2题。
师:同学们,青蛙妈妈和小青蛙忙碌了一天,青蛙爸爸为慰劳它们,特意为它们举行了一场跳水比赛。看,多热闹呀!(课件)。
师:大家从图中能获得什么信息?生:有38只青蛙。
师:忙了一天,青蛙该回家了,看荷叶上最后还剩下几只青蛙?(5只)那么谁知道跳下去几只青蛙?比比看谁最先算出来。(算式不要求统一。)。
(五)总结评价,知识延伸。
师:今天大家都学会了哪些数学知识呢?我们和青蛙一块度过了愉快的40分,对它也有了一些了解,对它有兴趣的,回家查一查:一只青蛙一年大约可以吃掉多少只害虫呢?现在请听一首关于青蛙的儿歌(在欢快的音乐中结束新课)。
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教案大全(24篇)篇十七
1、使学生初步学会计算十几减9。
2、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通过实际操作理解算理,学会“破+法”“连减法”,掌握“想加算减法”,感悟算法的多样性。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9+39+79+49+69+99+29+59+8。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二、探究交流,展示汇报。
1、出示教科书p10的图。引导学生看图,提问:谁能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有15个气球,买了9个,还有几个?)。
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算法的多样化。
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计算?该怎样列式?
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板书:15—9=。
提问:如果没有图,要算15减9等于几,该怎样想?(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互相商量。教师可提示学生联系旧知识进行计算。)。
[鼓励学生用学具摆一摆或在直观图中圈一圈的方法理解算理。]。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1)9加6得15,15减9等于65想加算减法。
(2)15可以分成9和6,15减9等于6;连减法。
(3)10减9等于1,l加5等于6;破+法。
(4)15减5等于10,再减4等于6。连减法。
教师对学生的不同想法,应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学生多动脑筋多思考。
[进一步提问:这么多的想法都是对的,那么你觉得哪一种方法又快又好呢?
2、小朋友玩套圈游戏,投了14个圈,有9个没套中,套中了几个?提问。
(1)要求套中了几个,该怎样列式?(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4—9=)。
(2)得多少?怎样想的?教师板书得数“5”。
三、检测与反馈。
1、完成教科书p10“做一做”第1题。
让学生在桌子上用小棒摆一摆,边操作边小声地说想的过程。然后指名说,再在方框里填上数。
2、完成教科书p10“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3、完成教科书p10“做一做”第3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任指几题,让学生说一说最喜欢用什么方法计算。
四、课堂练习。
1、完成教科书p11练习二第1、2题。
2、布置作业。
十几减9。
15—9=。
10—9=19+6=15。
1+5=615—9=6。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础上展开学习的。教学本课时引导学生从情景入手收集信息,发现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圈一圈,画一画的方法理解+几减9的不同算法,在比较中发现想加算减法是计算又快又对的一种方法,为今后的学习做了铺垫。
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教案大全(24篇)篇十八
教材简析:
在新课程标准中,有明确指出各个学段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具体目标。本单元是通过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与顺序,从而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属于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第一学段。本节内容“上下”是学生学完“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学习的,继续培养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观察、描述事物的好习惯,学会用上下正确描述物体的位置关系,进而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以后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标准》中对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具体化为四个方面: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根据以上四点,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我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上下的位置与顺序,体验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知识技能目标)。
(2)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简单的空间推理能力。(能力培养目标)。
(3)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素质培养目标)。
(4)在活动中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推理等思考活动,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身边,学习数学是有趣的,以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情感态度目标)。
教学重点:学会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与顺序。
教学难点:体会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说教法与学法设计。
本节课要让学生在具体活动的过程中获得相关体验,不能把它作为单纯的知识点来讲授,而要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获得体验和理解。结合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求知欲强和本节课学习素材的特点,实现转变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我设计了以下的教法和学法,既重视选择灵活的教法,又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创设情境,直观形象法。创设小动物去大树爷爷家做客这一情境,引导学生观察主题画,让学生能直观地明确三种动物的位置关系,体验到上下的位置关系,并创设三种动物变换位置关系的情境理解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观察讨论,互动合作法。
新课标特别提倡自主、探究、合作、实践的学习方式,要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堂上引导学生观察讨论,说说教室的物品的位置关系,紧扣学生的生活经验开展教学,引导学生通过互动合作给动物分房子等活动,进一步理解上下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增强合作意识。
动手操作,积极活动法。通过老师下口令,学生摆物品、整理书架、给动物分房子等活动,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等多种感官去加深理解“上下”的位置关系,及理解其位置的相对性,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具准备:主题画、投影仪、小书架。
学具准备:剪刀、胶水。
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趣引疑。
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创设了这一情境导入新课:今天,天气晴朗,森林里特别热闹,原来大树爷爷今天请客,小兔和小鸟一大早就到了(出示主题画,先出示小兔和小鸟)让学生观察直观到小鸟和小兔的位置不一样,我顺势引出课题:“上下”。通过设疑引出课题,能让学生有发现问题的机会。
第二环节:观察思考,探究新知。
观察思考。先引导学生观察主题画,仔细观察小鸟和小兔的位置,让学生自由说说小鸟在小兔的哪个位置上,小兔在小鸟的哪个位置上,让学生初步理解上下的位置关系。
理解上下位置的相对性。
引入松鼠,思考:松鼠站在哪?让学生体验由于参照物不同,上、下位置关系是相对的。我注意使用浅显生动的语言向学生说明小动物位置关系的相对性,再让学生描述松鼠的正确位置,从而体会上下位置的相对性。
(由于理解上下的位置关系与相对性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这时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有必要作出适当的说明,对学生理解新知很有帮助。)。
换换位置,加深理解上下的相对性。
让学生动手换一换小鸟和松鼠的位置,要求学生互相说说三种动物各自的位置关系。(学生能在变化中进一步体验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学会举一反三,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
指导看书,书写。
指导学生根据判断的三种动物的相对位置,填写好书本的内容,注意上下的书写,培养学生正确书写的习惯。
第三环节: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学会应用新知去解决问题。
联系身边的例子说一说。
观察教室,讨论哪些物体的位置关系可以用“上下”来描述。学生自由观察,自由发表意见。(设计意图:联系学生身边的例子来应用新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学习数学是有趣的,以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听口令,摆物品。要求每人准备好数学书,练习本,文具盒和铅笔等学习用品。老师下口令,学生摆物品,可以设计以下口令:数学书放在桌面上,文具盒放在数学书的上面,练习本放在数学书的下面等等。(因地制宜地组织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知识。)。
整理书架。每个小组一个小书架,一些书和其他学习用品。要求:小组内互相商量如何摆放这些物品,然后动手一起摆一摆,在摆的过程中说出物品的上下位置关系。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活动,培养学生实践的能力和合作交流意识。
参观小明的房间。(课本练一练第1题)。
先引导学生说一说看到了什么?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再根据自己观察到的,把各种物品的上下关系补充完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借助这一情境,要求学生回去整理自己的房间,养成物品摆放整齐的良好行为习惯。
(以上活动是根据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设计的。)。
5、巩固练习,内化新知。
课本第59页练一练第2题。注意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在写数过程中,让学生说说哪个数在上,哪个数在下。
课本第59页练一练第3题:说一说。
利用图画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这是一道有一定开放性的题目,有多种的说法和答案,如船在桥的下面,人在桥的上面,桥在船的上面等。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第四环节: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完成第59页练一练第4题)。
活动要求:先引导学生弄懂题意,然后指导学生剪下附页中的动物头像,按照自己的意愿给小动物安排房子。
活动形式:学生可以在小组中合作完成,分完后,与小组同学交流是如何安排的,说一说它们的上下位置关系与顺序。这样做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增强交流合作的意识。
第五环节:拓展思维,强化新知。(第59页练一练第5题)。
这是一道有一定难度的题目,不做统一的要求。目的是培养学生简单的空间推理能力。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可以提出不同的要求。在反馈的过程中,适当引导学生有条理说出自己的推理过程。
第六环节:总结深化,自我评价。
结合新课标里提出新的评价体系,我在这一个环节设计了一张表格,让学生对自己这节课的表现做个评价,每人一张评价表,在认为自己做得好的那格画上一个笑脸。
对学习数学有兴趣。
积极参与小组的讨论交流。
能积极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乐意倾听其他小朋友的意见。
通过以上六个环节的教学,我认为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乐意学习,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初步培养,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教案大全(24篇)篇十九
教学目标:
1、在非常和谐愉悦的氛围中,初步了解儿童认数、数数情况。
2、通过观察等探求活动,使学生初步建立数感,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合学生体验与人合作、交流物快乐,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其对人对物的爱的情感,初步培养学生会听、会说、会补充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初步建立数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及合作与参与的意识。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仪一台。
教学过程:
a)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拿出一封一份礼物————金龟子的信,让学生随着美丽的画面和动听的音乐听信:
b)认真观察,小组讨论,了解数数情况。
用实物投影仪出示书中第2——3页的画面。
1、这是什么地方?你认为它美丽吗?
2、请你说一说:这幅图是什么意思?图上的物体分别有多少?(先小组讨论,互相说,教师深入到小组里了解情况,并且在个别组里探讨数数规律,然后再请小朋友说)。
3、评价:你认为你们组有什么优点,别的组呢?
三、继续观察,小组交流,了解认数情况。
用实物投影仪出示北师大版一年级教材第2——3页的图画。
活动形式同第二个环节一样:观察——交流——汇报——评价,不苛求学生按怎样的模式说,让学生在相互启迪中自我感知怎样说好就怎样说,怎样说适合自己就怎样说。
四、操作感知,及时强化。
1、数周围的实物(可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数一数学校里的事物各有多少)。
2、数字卡片。
3、按方位数数。
4、开放性练习。
猜一猜,想一想、说一说,验一验。
手里最多能拿几根粉笔?
一、班级情况分析:
本学期一年级学生52人,这些学生大部分是上过幼儿班,还有些学生是从外地转入的。他们天真可爱,活泼调皮。据幼儿班老师介绍,这些学生各方面的差异较大。有的活泼开朗,还有个别学生智力低下,接受能力差。开学初,经过和学生初步接触了解,这些学生由于常规训练少,一些起码的常规知识都不懂,他们还像在幼儿班一样没有任何约束,想来就来,要走就走,上课时乱走乱动。本学期施行的实验教材,主要是开拓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因此,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思维的开拓,创新能力的培养,使他们每一个人都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生。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准备课、位置、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
三、教学重、难点。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会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6、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五、教学措施。
1、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
(1)注意注意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构建有关的数学知识。
(2)尽量选择、设计现实的、开放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积极思考、相互交流,体会数学知识的含义。
(3)让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用数学的乐趣。
(4)设计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5)联系儿童实际、根据学生特点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2、重视对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建立数感。3、计算教学应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4、根据儿童生活特点,从感必经验出发直观认识立体和平面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5、通过“用数学”的教学,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的能力。
6、设计安排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实践活动,注意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7、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教学方法应体现开放性和创造性。组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尽量注意使创设的情境为探索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的素材或信息。
8、教学中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和学具。
六、教学进度安排(见附表)。
教学进度安排。
第一单元:准备课。
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
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第2——5页的内容,第2、3页是一幅美丽的画面,图中有教师、学生、鲜花、树木、楼房,人和物的数目注意用到10以内的各数。新教材丰富的教学资源,不仅将数扩展到20,而且画面中,每个数量出现了多种角度数的话,还会数出很多,这就给予学生创设了充分观察、探究的空间。在教学中,注意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数画中的事物,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的能力,并不要求都数到,只要教师心中有数,在学生数出以后能给及时正确的评价即可`。
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教案大全(24篇)篇二十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在与同伴的游戏中学会合作.
2.通过观察、比较,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判断能力.
3.使学生理解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含义,掌握其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
1.体会连加、连减混合的含义.
2.掌握连加、连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并且能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1.体会连加、连减混合的含义.
2.掌握连加、连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并且能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设计。
一、活动一:导入。
1.同学们都乘坐过公共汽车,乘车时有什么规则吗?
2.乘车时要按顺序排队,要先下后上,要遵守乘车秩序.乘车时也有关于数学的问题.
这节课,我们就一同研究乘车中的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乘车。
二、活动二:乘车。
(一)教学主题图1。
1.出示图片:乘车图1。
教师说明:114路公共电车驶来了,驶向白石桥站.
2.教师提问.
(1)从图上你都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2)你们能提出哪些问题?
(3)你们准备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3.小组讨论.
4.集体反馈.
2+1+4=7你先算的是什么?为什么?
(二)教学主题图2。
1.出示图片:乘车图2。
教师说明:114路公共电车上现在有7人.
2.出示图片:乘车图2。
教师说明:车继续向前开,到百万庄站.后门下去3人,前门上去2人.
3.小组讨论:看了刚才的演示,你知道了什么?可以提出什么问题?你们准备怎么解决?
4.集体反馈。
7-3+2=6你先算的是什么?为什么?
(三)教学主题图3。
1.出示图片:乘车图4。
教师说明:114路公共电车继续向前开,到总站白云路站前门和后门都下去3人.
2.小组讨论:现在车上还有乘客吗?你会解决吗?
3.全班交流。
教师板书:6-3-3=0。
小结:通过乘车活动,我们计算了乘车中的几个问题,你知道先算什么了吗?
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教案大全(24篇)篇二十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体验上下的位置关系,能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达出来。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及想象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在有趣的课堂活动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及数学学习的快乐,并养成热情好客尊敬长辈的行为习惯。
教学重点:
是学生会用自己的的语言描述上下位置关系。
教学难点:
是体会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依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是这样实施教学的。
二、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步骤: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在这一环节,我让学生为小动物找家,结合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确定了小鸟,小兔和松鼠的位置。这一情境的创设目的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为上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揭示主题,探索新知。
课件先出示两只小动物,引导学生说说这两只动物的位置关系,再引导学生用“谁在谁在上面,谁在谁的下面”说话。由于上下关系具有相对性,当出现三只小动物时,学生可能就不会准确描述它们的位置了,为了解决这个教学难点,我让学生先讨论后汇报,接着我利用课件,引导学生再次观察,当小松鼠跟小兔比时,小松鼠在小兔的上面,当小松鼠跟小鸟比时,小松鼠在小鸟的下面;这样就帮助学生准确地构建起上和下位置相对性的概念,再引导学生说,如果三只小动物比时,小鸟在最上面,小兔在最下面,松鼠在小鸟和小兔的中间,为了让学生把所学的新知及时反馈,我把小鸟与小松鼠位置调换,再让学生说一说,之后引导学生小结:当我们在描述物体位置关系时,要清楚它是跟谁比,在说的时候应该具体说出它在谁的上面,或者它在谁的下面。设计意图:用学生喜欢的动画引入,先解决小鸟和小兔两只动物的位置关系,再解决小鸟、小兔子和小松鼠三只动物的位置关系,由浅入深,有效引导学生掌握新知。
(三)操作实践、巩固新知。
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我就地取材,先根据我的提示,让学生动手摆好数学书、作业本、铅笔盒,并说说他们的位置关系,然后再让学生互相摆一摆,说一说。
(四)学以致用,深化新知。
最后一个节目是快乐分房,拓展提升;这一活动我让学生先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然后每个小组都在早已准备好的“房子”上贴上动物的头像,在小组内先用“上下”练习说说动物的位置关系以及这样安排的理由,接着,各小组派代表展示作品。设计意图:这一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及创新意识,增强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总结体验,完善认识。
学会总结与反思是学习的好习惯,所以在本节课结束前,我设计这样一幅情境,夜幕星空,明月高升,响起了舒缓的音乐,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总结体验。
通过引导学生总结,加深了学生对上下位置关系的认识,明白要养成待人有礼热情好客的行为习惯,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反思和总结的能力。
(六)评价方式。
最后让我说说本课的评价方式和板书设计,整节课我采用了师评,自评和互评的评价方式,尤其是在师评上我设计一棵爱心圣诞树,在树上挂满礼物,因为众多的的礼物本身就存在上下的位置关系,我让表现好的的同学摘下指定礼物上面或下面的礼物,如我会对孩子们说:“请你摘下这个圣诞老人下面的一个礼物”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让孩子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七、板书设计:
在板书上力求简洁明了,把知识的重点展示给学生。课堂上将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学生会学、乐学,寓学习于活动中,学生始终在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嘴表达、动手实践中学习,学生参与面广,学得轻松愉快,学习效果好。
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教案大全(24篇)篇二十二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是来自界首一中的数学教师张贺,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华东版数学第一册第四章《直线与角》的第1课时。
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生情况、教学目标、活动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设计说明几个方面谈谈对本节课的理解。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是初中几何教学的开篇,在此之前,学生习惯于数字运算,从本章开始由数量转入到空间形式,从具体运算转入到逐步进行演绎推理的学习。而本节又是几何教学的入门课,如何使学生从一开始就对几何产生兴趣,是学习本节的关键,为今后系统学习几何知识做好心里准备。
2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了解几何研究的对象,结合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是本节的教学重点。
3教学难点。
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许多图形知识,但大都是直观形象的,主要属于感性认识阶段。在本节教学中关于体、面、线、点以及几何图形、平面图形、立体图形等概念的教学也应从直观教育入手,不易较多上升理性认识。因此如何把握课堂教学深浅尺度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学生情况。
初一学生年龄较小,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的阶段,也正是由代数运算向几何推理过渡的较好时期。在小学学习的有关图形知识的.基础上系统学习几何知识的条件已经具备,因此从本节开始进行几何教学是切实可行的。
我所任教的班级是界首一中开展“现代化小班教育”的远程实验班,通过前阶段的教学,学生已经初步具有自学能力和分组讨论的经验,这为我本节课的教学提供了保障。
三教学目标。
初一几何课的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思维素质的关键,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把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结合起来,为创造性人才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节课中能力目标与情感目标的贯彻更为关键。因此,结合本节教材,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了解几何研究的对象;了解体、面、线、点以及几何。
图形、平面图形、立体图形等概念。
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的能力,拓展空间观念;了解学。
习几何的方法。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了解几何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进行“认识来源于实践”的唯物主义教育;通过小组交流讨论,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集体观念。
四活动设计。
为了使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更好的得到贯彻,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根据创新教育、主体教育、成功教育等教学观,采用自学、讨论、精讲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在学生发现问题、思维受阻、缺乏勇气时进行引导。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分为回顾、自学、讨论、精讲、练习五个阶段。
1回顾。
内容。
方式。
师生活动。
1本学期前三章知识要点:
第一章有理数的性质与运算。
第二章整式的概念与加减运算。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与应用。
小结:这些知识属于数与式的运算,像这样的知识称为代数知识。
2在小学里也学习了与图形有关的知识(如长方体,正方形,三角形等),像这类与图形有关的知识,我们称为几何知识。
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教案大全(24篇)篇二十三
数学教学必须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符合学生的发展水平和数学接受能力。符合学生的发展水平的教学应有实际背景,利用学生的经验,使用学生可以接受的语言,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通过探索和考察数学概念得出含义,使学生有机会讨论他们的想法。
(二)要逐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为了避免小组学习流于形式,就必须用心培养学生交流技能。交流既有信息输出,也有信息输入,所以加谈、倾听、阅读、书写是基本的交流技能;此外对数学而言,交流还应具有描述的技能。
(三)紧扣数学活动的目的设计安排活动。
数学教学活动是数学的教学,每一个教学活动都应该有明确的目的,而活动本身有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和过程。
(四)做练习、写作业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巩固知识、习得技能的必要环节。
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教案大全(24篇)篇二十四
一年级下册第30—31页“回收废品”。
知识目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结合“比多比少”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学生在学具的操作中,能正确列式并进行计算,巩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
能力目标:在观察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操作、讨论、交流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在解决问题中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环保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乐学、会学。
如何建立实际情境与加减法意义的联系。
培养学生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板书课题:回收废品。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播放课件)。
师:瞧,这三位小朋友已经开始行动了,他们正在收集塑料瓶。想知道他们是谁吗?还是让他们自己来介绍吧。
2.播放课件。
3.指名说说,从三位小朋友的介绍中,你知道了什么?
4.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1:小红收集了多少个塑料瓶?
生2:小青收集了多少个塑料瓶?
5.解决第一个问题——小红收集了多少个塑料瓶?
(2)读一读:把找到的数学信息和问题连起来读一遍。
(3)试一试:学生动手摆学具,试着列出算式。
(4)算一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出得数。
(5)师小结:原来要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就要用加法,多了多少就加上多少。
6.解决第二个问题——小青收集了多少个塑料瓶?
(1)找一找,要解决“小青收集了多少个塑料瓶”这个数学问题,必须用到哪些信息?
(2)学生独立列出算式,同桌讨论、交流,说说为什么这样列式。
(3)学生汇报。
(4)师小结:哦,要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要用减法来计算,少了几就减几。
7.比较两个问题的解答方法,进一步明确比多比少问题的解答思路。
8.我们为什么要收集塑料瓶呢?听听智慧老人是怎么说的。
塑料埋在地下很多年都不会“腐烂”,它会危害庄稼的生长。
三、分层导练,巩固新知。
(出示课件)。
1.收集易拉罐。
2.收集旧电池。
3.折幸运星。
四、引导总结,强化新知。
1.师:今天这节课,你们觉得开心吗?你们都学到了哪些数学知识?
2.学生自由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