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知识和智慧的结晶,需要我们认真总结和整理。接下来,我将分享一些智慧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参考和启示。
经典阅读论语心得体会(实用17篇)篇一
有人说:一本好书,是文化的积淀,智慧的显露,语言的精髓。所以,只有多读有益的书,才能增强自信心,更加勇敢顽强,才会使自己拥有一对永折不断的翅膀。当我读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那段保尔的名言时曾经热血澎湃,渴望自己也能有那样火热的青春:“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这部前苏联的小说通过保尔的成长道路告诉人们,一个人只有在革命的艰难困苦中战胜敌人也战胜自己,只有在把自己的追求和祖国、人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才会创造出奇迹,才会成长为钢铁战士。保尔在凭吊战友的墓地时所说的上面那段话,就是他的共产主义人生观的自白。
近来我接连阅读了《长征》、《青春之歌》、《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优秀红色经典书籍。在积累自身素养的'同时,也更深入了解党在各个时期的历史和感人事迹。阅读过程中,我始终被书中的先进人物导引着,陪他们在成长和征战的道路上前行,感觉像在和林道静这样优秀的共产主义战士同呼吸,共命运。
通过仔细品我读了解到:《青春之歌》以“九一八”到“一二九”运动,这些历史时期的爱国学生为背景,描写了以此大学生为中心的一批爱国进步青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塑造了各种类型的知识分子形象,反蚋了在阶级矛盾日益尖锐激烈动荡的年代,知识分子的掘起和分化。表现中国的一代青年在党的领导教育下,不断更新自己,摆脱旧思想来束缚的曲折成长过程,说明了广大青年知识分子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积极投身于无产阶级伟大革命之中,才是唯一正确出路,才能拥抱起美好青春。主人公林道静,她是由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典型。她是一个成长中的人物,是30年代在党和革命斗争中培育下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典型。林道静具有执拗、倔强的反抗性格和同情劳动者的善良品质。她的家庭,使她受到了教育,也给她打上了一定的阶级烙印,在她身上体现出小资产阶级的温情、狂热,不切实际的幻想。她离家后,走的是个人反抗的道路。她和余永泽分手,是对封建制度的大胆挑战,表现了林道静追求个性解放和婚姻自由的反抗精神。参加革命后也热情有余,冷静不足,缺乏斗争经验。初见戴愉,仅凭一声“同志”的称呼便在惊奇之余讲出了全部秘密,这都有说明她单纯、幼稚、缺乏斗争策略。入党后以坚强的信念为党忠实、顽强地工作,克服了自身弱点为,成为一名先锋战士。林道静被写得充实丰满,生动感人,她在一系列革命实践中变为坚强,政治上逐渐成熟起来。
读着《青春之歌》,或许我们没有抗战时期那些英雄儿女动人事迹的切身体会,但是透过主人公林道静的成长和进步,我们依旧能够感受到在这场历史大风暴中,与我们相同的年纪,可他们却有着不一样的“青春”。主人公林道静出身于大地主家庭,但她不甘心当封建地主的小姐,在她不断为个人的命运挣扎时,却遭到了一连串的打击——她自杀未遂,教书被逐,寻找职业四处碰壁……面对层层苦难的打击,林道静并没有放弃,尽管前行的路充满坎坷,艰辛异常。可她只当这些灾难、痛苦是人生的调味剂,从不向命运低头,这种永不服输的精神、革命青年的光辉理想和勇于献身的革命热情,对我们当代大学生有着强大的促人奋发的感染力。
想起有位伟人说过,追求的高度决定了生命的高度。诗人席慕容也曾感慨:含着泪,我一读再读,却不得不承认,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客观上的美丽往往是短暂的,就像鲜花的烂漫与凋零,就像青草的翠绿与枯黄,就像容颜的妩媚与憔悴;但是生命的高贵在于情感,在于精神,正如帕思卡尔所说:“人只是一根芦苇,世界上最脆弱的东西,然而却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人的全部高贵就在于思考。”因为在思考的过程中,生活中转瞬即逝的美丽就会在心底凝固为永恒。林道静在党的引导下,对自己的人生进行思考,最终决定跟党走,跟着中国共产党走向康庄大道!
我们一生中最美丽最灿烂的青春季节,她孕育着早春的生机,展现着盛夏的热烈,暗藏着金秋的果实,昭示着寒冬的希望。青春充满诗意而不缺乏拼搏的激情;时尚浪漫而又饱含着奋斗的艰辛。在《青春之歌》中,我们跟随林道静一起,追寻一种温暖,一种力量,一种无与伦比的美丽!
经典阅读论语心得体会(实用17篇)篇二
今日,我读了一本书。刘心武的《傅雷家书导读》。心境久久不能平静。
傅雷家书这本书我早就听说过,一向没能亲阅。原以为,傅雷家书,是反映战场上的儿子,写给母亲的书信。近日得读,才是一位伟大的父亲,写给儿子的金十二年来的书信。从儿子离开自我,出国进修,儿子恋爱,成家、学业上的彷徨,与国与家该进的职责,与父与子该把我的原则,淋漓尽致,溢于言表。
细读之后,我想,这不仅仅是弗雷先生留给儿女的肺腑之言,也是普天下父母想给儿女的肺腑之言,只是有的父母木那,有的父母不善言辞。关注儿女的成长,像朋友一样与孩子聊天,是为人父母的天伦之乐。
经典阅读论语心得体会(实用17篇)篇三
在寒冷的冬天。无边无际的土地覆盖着白色的雪毯。一群孩子兴高采烈地堆起一个大雪人。
这个雪人有一个愿望,这个愿望会让他死,就是依偎在地下室的火边,看看火有多奇妙。
这个愿望没有实现。雪人没有腿,只能静静地看着炉子。想象一下这场火有多棒。春天来了,天气变暖了。雪人还在盯着火焰看,身体逐渐缩小,最终变成一滩水。
我觉得一个愿望可能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在这个故事里,雪人的愿望把它带死了,因为这个愿望虽然很诱惑人,很迷惑,但是对雪人来说是危险的.,也是致命的!
我们在生活中,会遇到很多危险的诱惑,这些诱惑对我们的成长是有害的。我们要学会放弃一些有吸引力但是有害的愿望。比如,学校门口的小摊上有很多美味的小吃,这些东西尽管好吃,却都是三无产品,对我们的身体有极大的危害。在这个时候,我们就要选择放弃。才能拥有健康。
我想在没有唐僧之前,他们都犯过错误:孙悟空大闹天宫,被如来压在五行山下;猪八戒喝醉酒误入广寒宫调戏嫦娥,被打下凡间变成猪妖;沙僧失手打碎玉帝的琉璃盏,被贬到通天河成为一个吃人的妖怪。他们虽然本领高强,但都心智不坚定,犯下了大错。但唐僧心地善良,一心为百姓考虑,并且有坚定的信念。唐僧对于他的徒弟而言,就是航海道路上的灯塔,使他们心灵向善的灵魂导师,是他们能力面前大大的正号。如果没有唐僧,他们将会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根本不可能修成正果。
读完这本书后,我有一个感想,就是学生成绩再好,但如果没有善良的心,可能会造成更大的损失。我还要像取经团队那样,在学习的道路上坚持不懈,不半途而废,才能获得胜利的果实。
经典阅读论语心得体会(实用17篇)篇四
《论语》一共有20章,是孔子的弟子记录孔子言行的一该书。它主要讲述了人与人如何相处、如何勤奋学习、如何在社会上努力奋斗和如何孝敬父母的一本书。其中,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学而第一“里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这句话。
在人生的道路上,朋友的力量是不可缺少的。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光凭自己单薄渺小的力量是远远不创造出大事业的。由此,我想到友好到了管仲和鲍叔牙的友谊神话故事。
管仲和鲍叔牙小时候是几对一对好朋友。管仲小时候家里很穷,所以常常偷鲍叔牙的这笔钱,但鲍叔牙不但不记恨他,反倒对管仲非常友好。几十年过去了,管仲在为公子纠争夺王位时差点杀死小白。在公子小白继承王位时,鲍叔牙也成了谏官。鲍叔牙不计前嫌还推荐管仲,可见鲍叔牙的心胸是多么平原君宽广呀!
还有一个是有关伯牙和钟子期的友谊故事,当琴师伯牙在时荒山中吹笙时,樵夫钟子期竟然能够听出”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博戈达十分高兴找到了自己的知音,但是钟子期死后,伯牙再也找不到知己了,便摔掉琴,发誓不再弹琴。可见在一生中友谊是多么可贵,多么重要呀!这些事例让之事我想起了一件事:我的'好朋友小董来我家玩,一开始我俩还相处挺好的,也合得来,但没过了几天,我们便经常为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吵得天昏地暗,不可开交。最后,妈妈告诉我们作弄要团结友爱,才能做好每一件事,还告诉我们”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过了几天,我的朋友小杨来我家作客,我吸取了教训,与小杨开心的度过了八天。在生活中,友谊真是无处不在,只有在经历磨难后,才能真正体会到友谊的珍贵。
读了《论语》,我受益匪浅。它家庭教育了我怎样与课堂教学朋友交往,我一定要把小主人做的更好。
经典阅读论语心得体会(实用17篇)篇五
“夫英雄者,胸有大志”。范仲淹幼年不幸,他出身贫寒,年少时只能跑到寺院中的一间僧房中读书。每天晚上,他都用糙米煮好一盆稀饭,等到第二天凝成冻后,用刀划成四块,早上两块,晚上两块。生活如此艰苦,他却毫无怨言,专于研读,终有所成,还为后人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深受赞誉。
现在看来,至少名人少年多立志这句话并没有错。然而经历了挫败后,对“弘毅”的觉悟或许更加深刻。
论语个人阅读心得体会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先说对人的分类与判断,我们学论语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培养我们的价值观,价值观就包括了什么是君子,什么是小人。在这一节课,我的到的对君子与小人的分辨是这样的:君子是有价值观、原则与方式的,所以学习任何知识都会学得比较好,因为掌握了方法,所以君子可以做各种各样的事局限(君子不器)。君子也是二元以上,所以与人交往的时候坚持自己的原则但不去攻击别人(君子周而不比,和而不同,在学术上的另谈),君子先做事然后再说自己做的事,这样既不会有空话(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这也能用在判断事上)。
小人呢?没有自己的原则、价值观与思维方式,也是一元或元都不元的思维,只能掌握有限的数量较少的知识,并且因为没有思维体系把知识串联起来,所以能做的.事是固定的,像一个器具只能做相对于君子来说是少得多的事情(“小人器也”君子不器。当然,君子不愿意学某些东西或者有些东西不学另当别论),因为没有自己的原则,所以喜欢搞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经常变脸,跟谁在一起都好,你好我好大家好。
温故而知新也是一种思,但是要结合学,否则光学不思,就会迷惑,孔子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通过学习,我们可以从中吸取更多有益的东西,灵活运用到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去,以上是我学习论语的感受。
经典阅读论语心得体会(实用17篇)篇六
《论语》内容广泛,记载了关于哲学,艺术,文学,政治,教育等几个方面的言论,是儒家学派最重要的经典着作,也是了解中国文化绝对不可不读的作品。一直以来,我都没有细心地品读过这享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誉的着作。今年寒假,郑校特意挑选了这部书给全校教师学习,让我进一步亲近了孔夫子的思想。细读《论语》,它不时激发着我思考,使我迸发出一丝丝的感悟。
孔子重孝,“孝”是的传统美德,是为人之本。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孝道也占非常重要的位置。所以论语里有很多处都在讲孝道,“父母在,不远游”,“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中国古语说“父慈子孝”,为什么在论语里,只看到关于子孝的讨论,却看不到关于父爱,母爱的内容为什么孔子只提子孝而不提父慈我的理解是,父母爱子女是天性,不需要提。尤其中国的父母,对子女更是爱的深,只是他们很少直白的表达出来而已。
论语没有关于父母之爱的讲述,实属正常,因为实在没有必要去讲。需要讲的是对孝的提醒,为什么呢因为“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就拿孔子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来说吧,这好像是在说费话,子女怎么会不知道父母的年龄但是,走在大街上,随便问一个人,你家孩子多大了他一定会给你一个精确到月份的答案,但是你问问年青的人,他的父母多大是哪一年生的看看有几个能答上来的父母之年实际是代表了子女对父母关心多少的问题。
大学毕业那一年的夏天,我妈妈去检查身体,得知患了糖尿病,那时她检查出来的血糖值是11。7,医生建议我妈妈马上住院治疗。我得知消息的那一刻,心里非常害怕,因为我知道,肯定是病情严重才需要住院的。我真想马上跑到妈妈的身边紧紧地抱着她,可是,那时我还在学校上课。我无时无刻地牵挂着我的妈妈,尽管她在电话里一直跟我说叫我不要担心,她的病情并不是我想象的那么严重。那是我第一次对妈妈如此强烈的牵挂。因为我很怕改变现状,很怕失去任何的一份爱,所以我要更好的爱我的父母。
自从那时开始,我十分关注我妈妈的饮食,什么可以吃,什么不可以吃;吃什么对她的病有好处,吃什么对她的病有害,我都了如此掌,还定期提醒她检查血糖值,有时间就多陪在她身边。幸好我妈妈现在的血糖值都很稳定,但每天都要吃药。以后,我一定会更好地关爱我的妈妈,我的爸爸,我身边的每一个人。
论语里说,孝是仁之本,而孝,首先是要了解,关心自己的老父老母。我想我现在做到了,至少比以前好了很多。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意即:“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曰:“事父母能竭其力”,讲的是:“做子女的侍奉自己的父母应竭尽心尽力。”
经典阅读论语心得体会(实用17篇)篇七
在孔子的眼中,有智慧的人,修为就是不会迷惑,这样的人,早已看破了世间红尘。经历了太多,在谜题中徘徊,最终拥有了现在的成就,因为见过太多,所以自信,也不会被事情迷惑;而有仁德的人,修为就是不会忧愁,因为仁德,所以有太多的事情需要担忧,见识过了风风浪浪,经历过了大风大雨,才有了如今的平静。这样的人,哪怕天塌了下来,也只会安安静静的去补救;而那些有勇气的人,修为就是不会畏惧,有了勇气,哪怕前面是刀山火海,哪怕困难再大,风浪再急,就算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围,就是因为勇气,有了支撑下去的信念,因此,无论什么样的危险,也会慢慢在他们心中的勇气下慢慢灰飞烟灭。
从古至今,成为圣人的人太少太少,只是因为心中的杂念,唯有孔丘,不仅见多识广,待人宽厚,更是无所畏惧。或许我无法真正理解孔子,解析论语,但是,我知道,唯有孔子,能在乱世中,依旧驰聘神思妙想。
不知道哪天开始,班级里同学们开始满口的之乎者也,一会儿一句”道不同,不相为谋“,一会儿有一句”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得我一头雾水。好不易知道了这都是同学们从《论语》中引用来的,我怀着满腹的好奇找来了这本书,薄的一本,寥寥几千字。可就是本书,去让我从中获益良多,受益匪浅。
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他这样一个学识渊博的大文学家、大教育家眼中,每个人也都有他们自身的长处。孔子尚且如此,那更何况我们呢?从这里让我明白了,与人交往相处,要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同时更应做到”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学些那些好的,摒弃那些不好的。
在学习方面,《论语》这本书里我更是看到一句句好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告诉我们学习要多思考,要从学习中获得乐趣,让学习变成一件快乐的事,要时常回顾自己所学过的,要温故知新。
《论语》就像一位谆谆善诱的长者,耐心而仔细的教着我们,怎样和朋友相处,怎样做人,如何尽孝,如何学习。每每翻阅都有新的收获,我想这本书会一直陪伴我,人生的道路上它势必会为我的扬帆起航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经典阅读论语心得体会(实用17篇)篇八
有一段时间于丹《论语》心得特别火,但通常,我对比较火的事物都不太留心,虽然下载在手机里,但是一直没看。至到最近,工作很是繁忙,人也比较烦燥,晚上在睡前看看此书,确实不错,甚至感觉到了古圣先贤智慧的光芒,可以让人很平静。下面就简单说说这本书给我的感受。
万物之理相通。时事因时因事而变,有时重教化,有时重律法,有时重军事,有时重民政,有时重内政,有时重外情,任何一种理论既非放之四海而皆准,更非一劳永逸之良药。知而行则善,知而不行则耻;不知而不行则庸;不知而行则可怕了。于丹老师讲授的《论语》心得别具一格。在原来的认知中,孔子是一位离我们很遥远的古代圣贤,《论语》是给研究古诗词的人去熟读的,而像我这样的老百姓是仰望而不可触及,甚至不知自己是否能耐心把这本书看下去,能不能理解几千年前人类留下的精神财富。但是当我翻开这本《论语》心得,疑虑便烟消云散了,正如于丹所说的,《论语》的道理是朴素的,温暖的,她的解说没有我想象中的高谈阔论,而是带给我一种简单而贴近心扉的感受。看《论语》心得,仿佛在和一位朋友聊天,所有的道理都被于丹娓娓道来,那样一种从容谦仰的态度正是儒家所提倡的,所追求的。
这本书中穿插了很多简短但耐人回味的小故事,令我感触颇深。老和尚背姑娘过河的故事让我理解了“仁者不忧”的境界;国王寻找哲学问题答案的故事让我明白如何做一个仁爱之人;网球明星和女孩买头花的故事告诉我应该以开阔的心胸去面对生命中的缺憾;茶师为了最有尊严的死法求教的故事更让我看到了心灵勇敢的力量……这样的小故事于丹还给我们讲了很多,有些也许会让我们受益终身。
读完这本《论语》心得后,我觉得贯穿全书的思想就是注重自我的心理建设。那个有抑郁症的喜剧演员的故事可能会给我们现代人很大的启示。在纷繁的社会里,在忙碌的生活中穿梭的人们,在职业角色的外衣下,我们还有多少空间留给心灵呢?为什么在物质越来越丰富的今天,我们生活得不够欢欣,不够幸福?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同贫富无关,与内心相连。
《论语》,2500多年前的经典语录,今天还能启发我们的心智吗?还能对我们今天的心灵产生触动吗?答案是肯定的。于丹游刃有余地将这部《论语》与现实交织在一起,让我们发现这本语录竟然可以穿越千年,在过去、现在甚至将来的任何时刻都能引导帮助我们。只要以不同的角度来看,它就适用于我们每个人所经历的每一件事。
经典阅读论语心得体会(实用17篇)篇九
《论语》是我国经典读物,涵蕴了我国的文化经典。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用精短的语言告诉我们怎样和朋友交往。怎样孝敬父母。怎样解决事情。怎样……。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是在说:〝孝顺父母,顺从长兄,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欢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
孝顺父母,顺从长兄,这就是〝仁〞的根本。〝义〞是在仁的基础上理解的,即:一个人在社会中要做到为人所想,去帮助别人〝礼〞让我想到孔子的一句名言〝克己复礼〞!大家要是都谦让一点,不就好了吗?〝智〞我觉得就是知人之言为智!也就是明白别人的`道理,使自己更好的向前发展!
我们要想真正的建立和谐的社会,没有仁义礼智信不行的!希望我们的国家越来越美好,社会越来越和谐!
经典阅读论语心得体会(实用17篇)篇十
我们以这种方式教育我们的孩子,并告诉你们的'孩子,地球是我们的母亲。任何落在地球上的东西最终都会落在地球的孩子身上。
—西雅图《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我的想法:我们都是地球的孩子,地球对一切都是公平的。如果你伤害了地球母亲,地球总有一天会给你带来同样的报应。
这个世界,清欢都哪儿去了?
经典阅读论语心得体会(实用17篇)篇十一
一直以来不断在提醒自己要挤时间看看书,可总是被这样或那样的事牵绊,直到前些日子,才终于拿起放在枕边的被搁置多时的《论语》。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耳熟能详的话意思大家都明白。
苏格拉底曾说过:“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真正的哲学家,一生孜孜以求的是生命的意义,他们把这种意义看得比生命本身还重要。在对人生的不断反省中,他们认识生命的价值。与西方不同的是,论语里的“吾日三省吾身”的反省不是如苏格拉底所说“关心自已的灵魂”,也不是在上帝面前忏悔自己与生俱来的原罪。在儒家的思想中,并没有一个万知万能的上帝存在,生存、生命、自然是和谐而美好的,人本身没有罪孽可以忏悔。因而,它所关注的是现实性的,是人与人群之间的纽带,是建立合理的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在社会的大视野中寻找自己,完善自己。“君子日参省乎已,刚知明而行无过矣”,反思自己的目的,是为要达到知行合一,说穿,是一种生存智慧,行动智慧。在教学中我们不也是常常这样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么?正是在不断的反思中,我们得以及时学习,及时修改自己的教学行为。生活也是如此。反思后则奋进,发现问题则深思,存在问题就修改,找到经验就升华。反思的真谛就在于我们要敢于和善于突破、超越自己。你可能在灯光下静静深思,也可能遥望星空,夜不能寐。我思故我在,吾日三省吾身等于在本来没有窗的墙上开一排窗,你可以领略到前所未有的另外一面风光。不但是多一双眼睛、一对耳朵和一条舌头,更还多一个头脑!
一个人的自信心来自哪里?它来自内心的淡定与坦然。
孔子说,“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自信是我们每个人生存立世的重要意志品质之一。特别是正处在心理生理发育期的学生,更是要从我们这里学习、建立起自己的自信心。这些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有时会从教师的言行中去感染和影响他们,假如一个人真能做到一日“三省吾身”,真能“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就做到约制。自信是一种内在的东西,需要由你个人来把握和证实,要善于肯定自己、激励自己。与成功一样,强烈的自信并不是一夜之间建立起来的,需要有个过程,要善于在一些微不足道的突破和成绩中发现自己的进步,充分肯定它,适当奖励一下自己,鼓励自己再加把劲,这样就能得到一点自信。在建立自信的过程中,一定要有勇气面对别人的讥讽和嘲笑。自己激励的办法之一,是运用临时性的激励办法。学会自己激励,要给自己一个习惯性的思想意念,如果你在内心经常存有失败的念头,你便已经输掉一大截。相反地,倘若你对自己充满信心,要把每一次进步都看成是一种成功,而每一次成功都会增加信心,都会有助于主宰自己的意志与习惯的形成,那么即使面对逆境,也能泰然自若。换言之,自信是力量增长的源泉,它能助你与成功同步前进。让我们多多肯定自己,多多肯定学生吧,而能够反省到自己的错误并且勇于改正,这就是儒者所倡导的真正的勇敢。
快乐是一种境界。在《论语》中,孔子告诉他的学生应该如何去寻找生活中的快乐。子贡曾经问老师:“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假如一个人很贫贱,但他不向富人谄媚;一个人很富贵,但他不傲气凌人。这怎么样?老师说,这很不错。但还不够。还有一个更高的境界,叫做“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更高的境界是,一个人不仅安于贫贱,不仅不谄媚求人,而且他的内心有一种清亮的欢乐。这种思想传承下来,对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文人诗人都产生巨大的影响。
读书让我们明智,学习让我们快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应该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成为我们乐趣的一部分。不想标榜自己有多么的淡泊名利,毕竟我只是俗人一个。只想平静的面对虚名利禄,以古以镜不断学习,做到“守节声色场,安志纷闹中!”
经典阅读论语心得体会(实用17篇)篇十二
上学期,学校发了一本很厚的书,封面的篆字拿回家我妈妈都不认识,里面的内容都是从右往左从上到下竖着念,好在旁边有标注汉语拼音,我对这本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老师说这本书很珍贵要好好爱惜保管,这本书就是国学经典《学庸论语》,“论语”的“论”要读第二声。
感谢学校开了读经典这门课程,我们语文谢老师带领着我们早晚吟诵。在幼儿园的时候背诵过《三字经》、《弟子规》之类的国学经典,我对古文化很好奇,虽然很多不太理解其中的涵义,但是谢老师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读书慢慢就能体会书本中的道理,引导我们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
老师告诉我们,《论语》是我国儒家经典核心著作,记载着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多么有用途,“修身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对我来说有些深奥,但是从读经典这几个月以来,加大了识字量,拓宽了知识面,提高了朗诵能力,对学习尤其是学习语文助力不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只有认真读书,才能实现人生价值。
书中篇篇经典,“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一节我最喜欢,意思是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否温习了呢?我们要诚实守信,不撒谎,学习认真,温习功课,不辜负父母老师的期望和朋友的信任。时刻提醒自己,约束自己。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说要孝顺父母、尊敬师长、认真学习文化知识,做好这些,可以开启我们的智慧,陶冶我们的性情。当然这些很多是老师和父母讲给我听的一些理解,我要按照孔子说的那样要求自己更加努力的读好经典,不断提高自己。
经典阅读论语心得体会(实用17篇)篇十三
第一段:引言论述论语的重要性(200字)。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于孔子言行的记录,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论语中记录了孔子的智慧言行和治学原则,对于人们修身养性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阅读论语不仅可以了解孔子的思想,还能够深入体悟他的智慧,从而对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有积极的启示。
第二段:深入解读论语中的智慧言行(200字)。
论语中有许多关于修身养性和处世的智慧言行,如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等。这些言行反映了孔子崇尚仁义道德的价值观,不仅要求自己言行合一,而且要求我们对他人宽容和理解。这些智慧言行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宽容和有责任感的人。
第三段:论语对于学习的启示(200字)。
论语中也包含了许多关于学习的原则和方法。孔子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箴言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使自己变得更加优秀。此外,论语中还有许多关于师生关系和教育的智慧,这些对我们指导我们如何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和适应社会要求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第四段:论语对于领导力的启示(200字)。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的智慧言行在领导力方面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他注重培养自己和他人的品德和能力,他的经营方式非常有策略性和耐心,如他说“爱人,治国其如批疮疡”。他的这种思想对于我们培养良好的领导能力和做好领导者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第五段:结语总结论语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200字)。
阅读论语并从中汲取智慧,可以使我们更加懂得为人处世和修身养性的道理,更加深入思考自己的学习状态和能力的提升,也有助于培养我们的领导能力和理解他人的能力。因此,阅读论语不仅可以为我们的个人发展提供指导,还可以为社会的繁荣和进步做出贡献。
通过阅读论语,我们可以从孔子的智慧中获得很多启示和指导。论语中的智慧言行是我们学习的典范,是我们在修身养性、处世待人、学习和领导方面的宝贵资料。只有通过深入阅读和精心体会,我们才能真正将论语中的智慧与我们的生活相结合,从而使自己成为一个更加优秀和有益于社会的人。
经典阅读论语心得体会(实用17篇)篇十四
第一段:介绍背景和目的(200字)。
《经典阅读》是一本集历代经典名著于一体的文学读本,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并丰富了自己的阅读经验。《经典阅读》不仅为读者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文学作品,还通过精心编选的改编集和阅读指南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分析这些经典作品。本文将分享我在阅读《经典阅读》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阅读经典的意义与挑战(250字)。
阅读经典作品意味着接触到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和思想,这对于拓宽视野和提高文化素养至关重要。阅读经典作品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下社会和人类的发展历程,还能激发我们的创造力和思考力。然而,阅读经典作品也存在一定的挑战。由于时代背景、语言表达等方面的差异,读者可能需要耗费更多的精力去理解和体会作品的内涵。然而,这些挑战并不仅仅是阅读障碍,而是一种成长的机会。
阅读《经典阅读》给我带来了很多的启示。首先,通过这本书,我学会了如何更好地理解历史和时代背景。每一个经典作品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作者个人经历,这对于理解作品的内涵很重要。其次,《经典阅读》提供了一些改编集,这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阅读的难度,并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分析作品。这让我在阅读一些难懂的经典作品时感受到了成就感,也更加喜欢经典文学。
第四段:经典阅读对我成长的影响(250字)。
阅读经典作品对我个人的成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首先,通过这些经典作品,我不仅更好地理解了历史和时代背景,也对人类文化和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让我在面对困惑和挑战时能够更从容地处理。其次,阅读经典作品激发了我对创造力和思考力的追求。通过阅读,我接触到了各类不同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这激发了我的创作欲望和思考能力。因此,阅读经典作品成为我个人成长的一部分。
第五段:总结和展望(200字)。
通过阅读《经典阅读》,我不仅丰富了自己的阅读经验,也为自己的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阅读经典作品不仅是提升个人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一个开阔视野、加深思考的过程。我希望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有更多的机会读到更多的经典作品,继续探索人类文化和思想的宝库,并从中汲取养分,不断成长。
经典阅读论语心得体会(实用17篇)篇十五
《论语》是一本记载了古代思想家孔子和他的学生们的语录。它集齐了儒家道德中关于政治、教育、伦理、艺术、道德等内容。
起初,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很不想读,自己认为这本几千年前的东西没什么用,可是读了几次之后,觉得还挺有用的,它教会了我生活的才智和做人的道理。
我们每天都在学习,也都在复习。然而见到了朋友,特殊是多年不见的好朋友,都会有一股涌上心的暖和,都很快乐。在人生里,有许多人不熟悉自己,不了解自己,假如误会了自己,不要怨恨,由于这些都是很正常的事。
再例如说,”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是说,只学别人的学问而自己不思索,会陷于迷惑;只独立思索而不学别人的阅历,这就危急了。
在寻常的学习生活中,假如你只是学习而不思索,学再多的东西也是白费。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总结学习的方法,就能在学习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然而只思索,不学习别人的阅历,就算你有再多的方法,也没用,要把学到的学问运用到实践之中。
我觉得,我们身为中国人,肯定要读好《论语》,知道更多的道理。
经典阅读论语心得体会(实用17篇)篇十六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化瑰宝中的一颗闪光明珠,它以浅显的语言阐述了孔子及他的弟子们的思想与智慧,对于理解古代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具有重要意义。最近,我也花了一些时间阅读《论语》,深深被其中的智慧所折服。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不仅对古人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深刻的共鸣,而且也从中汲取到了一些对于当代生活的宝贵启示。
第二段: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在《论语》中,孔子非常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他提出了“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的观点,强调孝道。这给我思考,家庭教育对于培养一个人的品格和价值观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父母耐心地教导和示范正确的道德与行为规范,孩子才能受到正确的引导,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这也提醒我们,家庭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品德和情操,而不仅仅是追求表面上的成绩。
第三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论语》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孔子的核心思想。他强调一个人先要修身,才能齐家,进而治国平天下。读《论语》,我深刻认识到一个人的修养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只有每个人都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自律能力,社会才能和谐稳定。同时,作为个人,我们要时刻保持奋斗的状态,善待家人,对待他人认真友善,这样才能在家庭和社会中发挥正面的作用,实现个人与他人的和谐相处。
第四段:人际关系的处理。
《论语》中强调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处事应对。孔子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提倡待人宽容和谦和。这在现代社会尤为重要,尤其是对于我们处于竞争激烈的环境中的人来说。只有听取他人的意见,在与他人交流中善于倾听,尊重他人的过错和不足,我们才能更好地维护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的和谐。此外,《论语》中也提到了“共产”和“为公”的观念,这提示我们应该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更加注重整体利益,并为社会和集体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五段:创新与传统的结合。
阅读《论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孔子对于传统和创新的关注。孔子强调传统的重要性,但并不意味着拘泥于陈旧的理念和方式。相反,他主张随时与时俱进,根据不同的情况和环境进行灵活的变通和创新。这也是我们现代社会需要的一种精神,既要尊重传统的智慧与经验,也要敢于创新和改革。只有保持对传统的敬畏与对未来的希望,个人和社会才能不断进步。
结尾:
通过阅读《论语》,我深刻感受到孔子的智慧和他对于道德修养、家庭教育、人际关系和社会发展的关注。从古代到今天,这些智慧依然闪烁着光芒,对我们有重要的启示。在现代社会中,我们要将这些智慧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积极培养自己的道德品格,努力建设和谐的家庭与社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经典阅读论语心得体会(实用17篇)篇十七
《论语》中的许多哲理近乎常识,却仍然深沉,世俗中有高远,平凡中见伟大,这就是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精神。读《论语》,就好像是穿越千年和孔子对话,让我明白了:要重视个人对家庭、国家、社会和历史的价值!
老子是以“柔”为主的辩证法,孔子则是以“中”为基点,法家和兵家提倡“刚”,这是中国文化的三足。读了《论语》之后,我更欣赏孔子的“中庸”之道和“仁”的精神。正所谓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作为儒学经典读物《论语》可谓是把这一精神阐释的淋漓尽致。孔子曾说:“墨家兼爱,是无父也;扬子无我,是无君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这句话虽有失偏颇,但是却让我明白了,只有把个人放在社会的伦理体系里面,个人价值才能真正得到体现,个人的人格才能得到彰显。
对于整个东方的文化而言,孔子也许算是最特殊的存在。西方人总试图将儒学作为宗教理解,他们所看到的孔子是一位精神的偶像,也许,如果所有无法摆脱的精神制约都可以视为宗教的话,孔子确实是这样一种后果的直接缔造者。但实际上这种认识存在非常大的偏差。虔诚的教徒永远不能理解的是,在中国宗教始终不过是无数围绕“治世”而采取的手段之一,不会有一个帝王真的允许哪个宗教来控制他世俗的天下,所以也不会有哪个人怀着神圣的心情认真去探讨神存在的可能性。中国不会出现像文艺复兴那样的人性觉醒期,因为中国人的.眼睛,从来没有片刻从人生活的世界移开到上帝的宇宙中去过。中国的哲学是彻头彻尾经世致用的哲学。“子不语”所表达的表象的敬畏之下实质则是漠不关心,以致所有“怪力乱神”在最初就驱逐出了研讨的范围,也使得在后世这种实用主义的风气经年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