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教案的制定还需要与学校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相结合,确保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高三教案范文,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高三数学教案(专业19篇)篇一
一、教学目标:
掌握向量的概念、坐标表示、运算性质,做到融会贯通,能应用向量的有关性质解决诸如平面几何、解析几何等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
向量的性质及相关知识的综合应用。
三、教学过程:
(一)主要知识:
1、掌握向量的概念、坐标表示、运算性质,做到融会贯通,能应用向量的有关性质解决诸如平面几何、解析几何等的问题。
(二)例题分析:略。
四、小结:
1、进一步熟练有关向量的运算和证明;能运用解三角形的知识解决有关应用问题,
2、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切实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三数学教案(专业19篇)篇二
1.把握菱形的判定.
2.通过运用菱形知识解决具体问题,提高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
3.通过教具的演示培养学生的学习爱好.
4.根据平行四边形与矩形、菱形的从属关系,通过画图向学生渗透集合思想.
二、教法设计。
观察分析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菱形的判定方法.
2.教学难点:菱形判定方法的综合应用.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预备。
教具(做一个短边可以运动的平行四边形)、投影仪和胶片,常用画图工具。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演示教具、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学生观察讨论;学生分析论证方法,教师适时点拨。
七、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1.叙述菱形的定义与性质.
2.菱形两邻角的比为1:2,较长对角线为,则对角线交点到一边距离为________.
引入新课。
师问:要判定一个四边形是不是菱形最基本的判定方法是什么方法?
生答:定义法.
此外还有别的两种判定方法,下面就来学习这两种方法.
讲解新课。
菱形判定定理1: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菱形判定定理2:对角钱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图1。
分析判定1:首先证它是平行四边形,再证一组邻边相等,依定义即知为菱形.
分析判定2:。
师问:本定理有几个条件?
生答:两个.
师问:哪两个?
生答:(1)是平行四边形(2)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
师问:再需要什么条件可证该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生答:再证两邻边相等.
(由学生口述证实)。
证实时让学生注重线段垂直平分线在这里的应用,。
师问: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是菱形吗?为什么?
可画出图,显然对角线,但都不是菱形.
菱形常用的判定方法归纳为(学生讨论归纳后,由教师板书):。
注重:(2)与(4)的题设也是从四边形出发,和矩形一样它们的题没条件都包含有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条件.
例4已知:的对角钱的垂直平分线与边、分别交于、,如图.
求证:四边形是菱形(按教材讲解).
总结、扩展。
1.小结:。
(1)归纳判定菱形的四种常用方法.
(2)说明矩形、菱形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2.思考题:已知:如图4△中,,平分,,,交于.
求证:四边形为菱形.
八、布置作业。
教材p159中9、10、11、13(2)。
九、板书设计。
十、随堂练习。
教材p153中1、2、3。
高三数学教案(专业19篇)篇三
教学目标:
结合已学过的数学实例和生活中的实例,体会演绎推理的重要性,掌握演绎推理的基本模式,并能运用它们进行一些简单推理。
教学重点:
掌握演绎推理的基本模式,并能运用它们进行一些简单推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引入新课。
1.假言推理。
假言推理是以假言判断为前提的演绎推理。假言推理分为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和必要条件假言推理两种。
(1)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基本原则是:小前提肯定大前提的前件,结论就肯定大前提的后件;小前提否定大前提的后件,结论就否定大前提的前件。
(2)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基本原则是:小前提肯定大前提的后件,结论就要肯定大前提的前件;小前提否定大前提的前件,结论就要否定大前提的后件。
2.三段论。
三段论是指由两个简单判断作前提和一个简单判断作结论组成的演绎推理。三段论中三个简单判断只包含三个不同的概念,每个概念都重复出现一次。这三个概念都有专门名称:结论中的宾词叫“大词”,结论中的主词叫“小词”,结论不出现的那个概念叫“中词”,在两个前提中,包含大词的叫“大前提”,包含小词的叫“小前提”。
3.关系推理指前提中至少有一个是关系判断的推理,它是根据关系的逻辑性质进行推演的。可分为纯关系推理和混合关系推理。纯关系推理就是前提和结论都是关系判断的推理,包括对称性关系推理、反对称性关系推理、传递性关系推理和反传递性关系推理。
(1)对称性关系推理是根据关系的对称性进行的推理。
(2)反对称性关系推理是根据关系的反对称性进行的推理。
(3)传递性关系推理是根据关系的传递性进行的推理。
(4)反传递性关系推理是根据关系的反传递性进行的推理。
4.完全归纳推理是这样一种归纳推理:根据对某类事物的全部个别对象的考察,已知它们都具有某种性质,由此得出结论说:该类事物都具有某种性质。
オネ耆归纳推理可用公式表示如下:
オs1具有(或不具有)性质p。
オs2具有(或不具有)性质p……。
オsn具有(或不具有)性质p。
オ(s1s2……sn是s类的所有个别对象)。
オニ以,所有s都具有(或不具有)性质p。
オタ杉,完全归纳推理的基本特点在于:前提中所考察的个别对象,必须是该类事物的全部个别对象。否则,只要其中有一个个别对象没有考察,这样的归纳推理就不能称做完全归纳推理。完全归纳推理的结论所断定的范围,并未超出前提所断定的范围。所以,结论是由前提必然得出的。应用完全归纳推理,只要遵循以下两点,那末结论就必然是真实的:(1)对于个别对象的断定都是真实的;(2)被断定的个别对象是该类的全部个别对象。
小结:本节课学习了演绎推理的基本模式.
高三数学教案(专业19篇)篇四
近年来的高考数学试题逐步做到科学化、规范化,坚持了稳中求改、稳中创新的原则。考试题不但坚持了考查全面,比例适当,布局合理的特点,也突出体现了变知识立意为能力立意这一举措。更加注重考查考生进入高校学习所需的基本素养,这些问题应引起我们在教学中的关注和重视。
20__年是湖南省新课标命题的第二年,数学试卷充分发挥数学作为基础学科的作用,既重视考查中学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又注意考查进入高校继续学习的潜能。在前二年命题工作的基础上做到了总体保持稳定,深化能力立意,积极改革创新,兼顾了数学基础、思想方法、思维、应用和潜能等多方面的考查,融入课程改革的理念,拓宽题材,选材多样化,宽角度、多视点地考查数学素养,多层次地考查思想能力,充分体现出湖南卷的特色:
1、试题题型平稳突出对主干知识的考查重视对新增内容的考查。
2、充分考虑文、理科考生的思维水平与不同的学习要求,体现出良好的层次性。
3、重视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
4、深化能力立意,考查考生的学习潜能。
5、重视基础,以教材为本。
6、重视应用题设计,考查考生数学应用意识。
二、教学计划与要求。
新课已授完,高三将进入全面复习阶段,全年复习分两轮进行。
第一轮为系统复习(第一学期),此轮要求突出知识结构,扎实打好基础知识,全面落实考点,要做到每个知识点,方法点,能力点无一遗漏。在此基础上,注意各部分知识点在各自发展过程中的纵向联系,以及各个部分之间的横向联系,理清脉络,抓住知识主干,构建知识网络。在教学中重点抓好各中通性、通法以及常规方法的复习,是学生形成一些最基本的数学意识,掌握一些最基本的数学方法。同时有意识进行一定的综合训练,先小综合再大综合,逐步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三、具体方法措施。
1、认真学习《考试说明》,研究高考试题,提高复习课的效率。
《考试说明》是命题的依据,复习的依据、高考试题是《考试说明》的具体体现。只有研究近年来的考试试题,才能加深对《考试说明》的理解,找到我们与命题专家在认识《考试说明》上的差距。并力求在复习中缩小这一差距,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复习。
2、高质量备课,
参考网上的课件资料,结合我校学生实际,高度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复习。充分发挥全组老师的集体智慧,确保每节课件都是高质量的。统一的教案、统一的课件。
3、高效率的上好每节课,
重视通性、通法的落实。要把复习的重点放在教材中典型例题、习题上;放在体现通性、通法的例题、习题上;放在各部分知识网络之间的内在联系上抓好课堂教学质量,定出实施方法和评价方案。
4、狠抓作业批改、讲评,教材作业、练习课内完成,课外作业认真批改、讲评。一题多思多解,提炼思想方法,提升学生解题能力。
5、认真落实月考,考前作好指导复习,试卷讲评起到补缺长智的作用。
6、结合实际,了解学生,分类指导。
高考复习要结合高考的实际,也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要了解学生的全面情况,实行综合指导。可能有的学生应专攻薄弱环节,而另一些学生则应扬长避短。了解学生要加强量的分析,建立档案、了解学生,才有利于个别辅导,因材施教,对于好的学生,重在提高;对于差的学生,重在补缺。
四、复习参考资料。
1、20__年数学科《考试说明》(全国)及湖南省《补充说明》。
2、《创新设计》高考第一轮总复习数学及《学海导航》高考第一轮总复习数学。
五、教学参考进度。
第一轮的复习要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为主,为高三数学会考做好准备。
高三数学教案(专业19篇)篇五
理解数列的概念,掌握数列的`运用。
【知识点精讲】。
1、数列:按照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与顺序有关)。
2、通项公式:数列的第n项an与n之间的函数关系用一个公式来表示an=f(n)。
(通项公式不)。
3、数列的表示:
(1)列举法:如1,3,5,7,9……;。
(2)图解法:由(n,an)点构成;
(3)解析法:用通项公式表示,如an=2n+1。
5、任意数列{an}的前n项和的性质。
高三数学教案(专业19篇)篇六
数列是高中数学重要内容之一,它不仅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数列作为一种特殊的函数与函数思想密不可分;另一方面学习数列也为进一步学习数列的极限等内容做好准备。而等差数列是在学生学习了数列的有关概念和给出数列的两种方法——通项公式和递推公式的基础上,对数列的知识进一步深入和拓广。同时等差数列也为今后学习等比数列提供了学习对比的依据。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已熟练掌握_________________。
(2)学生的知识经验较为丰富,具备了教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
(3)学生思维活泼,积极性高,已初步形成对数学问题的合作探究能力。
(4)学生层次参次不齐,个体差异比较明显。
二、目标分析。
新课标指出“三维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应该以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正确价值观。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以知识技能的培养为主线,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把这两者充分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新课标指出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因此目标的制定和设计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根据____在教材内容中的地位与作用,结合学情分析,本节课教学应实现如下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函数单调性的概念,初步掌握判别函数单调性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归纳、抽象、概括,自主建构单调增函数、单调减函数等概念;能运用函数单调性概念解决简单的问题;使学生领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函数单调性的学习过程中,使学生体验数学的科学价值和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学难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教法、学法分析。
(一)教法。
基于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高二学生的年龄特征,按照临沂市高中数学“三五四”课堂教学策略,采用探究――体验教学法为主来完成教学,为了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教法上我采取了:
1、通过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问题引入课题,为概念学习创设情境,拉近数学与现实的距离,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
2、在形成概念的过程中,紧扣概念中的关键语句,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正确地形成概念.
3、在鼓励学生主体参与的同时,不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教会学生清晰的思维、严谨的推理,并顺利地完成书面表达.
(二)学法。
在学法上我重视了:
1、让学生利用图形直观启迪思维,并通过正、反例的构造,来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思维的质的飞跃。
2、让学生从问题中质疑、尝试、归纳、总结、运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分析。
(一)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是一个教师的“导”,学生的“学”以及教学过程中的“悟”构成的和谐整体。教师的“导”也就是教师启发、诱导、激励、评价等为学生的学习搭建支架,把学习的任务转移给学生,学生就是接受任务,探究问题、完成任务。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把“教与学”完美的结合也就是以“问题”为核心,通过对知识的发生、发展和运用过程的演绎、解释和探究来组织和推动教学。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新课标指出:“应该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从我们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提出问题,问题的设计改变了传统目的明确的设计方式,给学生的思考空间,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2)引导探究,建构概念。
数学概念的形成来自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自身发展的需要.但概念的高度抽象,造成了难懂、难教和难学,这就需要让学生置身于符合自身实际的学习活动中去,从自己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经历“数学化”、“再创造”的活动过过程.
(3)自我尝试,初步应用。
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的模仿与记忆,数学思想的领悟和学习过程更是如此。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亲身经历和实践体验,师生互动学习,生生合作交流,共同探究.
(4)当堂训练,巩固深化。
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使学生深切体会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方法,从而实现对知识识的再次深化。
(5)小结归纳,回顾反思。
小结归纳不仅是对知识的简单回顾,还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从知识、方法、经验等方面进行总结。我设计了三个问题: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的体验是什么?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技能?
(二)作业设计。
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对本节课学生知识水平的反馈,选做题是对本节课内容的延伸与,注重知识的延伸与连贯,强调学以致用。通过作业设置,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获得成功的喜悦,看到自己的潜能,从而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的形成.
高三数学教案(专业19篇)篇七
(3)掌握复数的模的定义及其几何意义;。
(4)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5)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和方法.
教学建议。
一、知识结构。
本节内容首先从物理中所遇到的一些矢量出发引出向量的概念,介绍了向量及其表示法、向量的模、向量的相等、零向量的概念,接着介绍了复数集与复平面内以原点为起点的向量集合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指出了复数的模的定义及其计算公式.
二、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复数与复平面的向量的一一对应关系的理解;难点是复数模的概念.复数可以用向量表示,二者的对应关系为什么只能说复数集与以原点为起点的向量的集合一一对应关系,而不能说与复平面内的向量一一对应,对这一点的理解要加以重视.在复数向量的表示中,从复数集与复平面内的点以及以原点为起点的向量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复数模的概念是一个难点,首先要理解复数的绝对值与实数绝对值定义的一致性质,其次要理解它的几何意义是表示向量的长度,也就是复平面上的点到原点的距离.
三、教学建议。
1.在学习新课之前一定要复习旧知识,包括实数的绝对值及几何意义,复数的有关概念、现行高中物理课本中的有关矢量知识等,特别是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这一环节不可忽视.
如图所示,建立复平面以后,复数与复平面内的点形成—一对应关系,而点又与复平面的向量构成—一对应关系.因此,复数集与复平面的以为起点,以为终点的向量集形成—一对应关系.因此,我们常把复数说成点z或说成向量.点、向量是复数的另外两种表示形式,它们都是复数的几何表示.
相等的向量对应的是同一个复数,复平面内与向量相等的向量有无穷多个,所以复数集不能与复平面上所有的向量相成—一对应关系.复数集只能与复平面上以原点为起点的向量集合构成—一对应关系.
2.
这种对应关系的建立,为我们用解析几何方法解决复数问题,或用复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创造了条件.
3.向量的模,又叫向量的绝对值,也就是其有向线段的长度.它的计算公式是,当实部为零时,根据上面复数的模的公式与以前关于实数绝对值及算术平方根的规定一致.这些内容必须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
4.讲解教材第182页上例2的第(1)小题建议.在讲解教材第182页上例2的第(1)小题时.如果结合提问的图形,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教材中的“圆”是指曲线而不是指圆面(曲线所包围的平面部分).对于倒2的第(2)小题的图形,画图时周界(两个同心圆)都应画成虚线.
5.讲解复数的模.讲复数的模的定义和计算公式时,要注意与向量的有关知识联系,结合复数与复平面内以原点为起点,以复数所对应的点为终点的向量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向量的模,又叫做向量的绝对值,也就是有向线段oz的长度.它也叫做复数的模或绝对值.
高三数学教案(专业19篇)篇八
教材分析:
我执教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中的例1。本单元主要是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一些思想方法,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例1是探讨关于一条线段的植树问题并且两端都要栽的情况,根据编者的意图,要让学生经历猜想、试验、推理等数学探索的过程,从简单的情况入手解决复杂的问题,让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探究栽树的棵树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并启发学生透过现象发现规律,让学生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以及这种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设计理念: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经历分析、思考的过程。因此,我这样设计:创设情境从学生身边事,引起学生兴趣;自主探索,构建数学模型;拓展应用,培养应用意识。为此,本课制定了三个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发现一条线段上两端要种的植树问题的规律。
2.学生经历和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策略和方法。
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索并总结出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把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同化为“植树问题”,并运用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解决这些实际问题。
说教法: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了一次动手操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在小组合作的学习活动中,加深对植树问题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的认识与理解。
1、关注学习起点。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应及时关注学生学习的起点。在教学中,我选取生活中的学生熟悉的事例,在教师的引导中让学生探究,,建立知识表象,使学生得到启迪,悟到方法。把学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舞台。
2、体验生活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应该为生活服务。”在学生已经发现两端要种的植树问题的规律后,我开放课堂时空,让学生从车站站点、上楼等问题,并通过课件让学生直观地认识生活中的许多事例看上去跟植树问题毫不相似,但是只要善于观察题中的数量关系,就明白它与植树问题的数量关系很相似,引导学生要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
此外,我还进一步拓展了教学目标,在画图求解的过程中,让学生觉得这样画到100米麻烦,产生另辟蹊径的念头,使学生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过程。
说学法:本节课学生主要采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方法进行学习。
说教学流程:本节课我分四个流程进行教学推进,
一、广告导入,感知“间隔”的含义。
二、引导探究,发现“两端要种”的规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通过在小路植树的现实问题情境,提出“共需多少棵树苗的问题”。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发现了三种不同的方法,到底哪一种方法好呢?引导学生通过画图实际种一种去检验。通过模拟种树,使学生体验到一棵一棵种到100米太麻烦了,于是老师介绍研究复杂问题的方法:遇到复杂问题想简单的,从简单问题入手去研究。
2.简单验证,发现规律。
通过前面的广告、斑马线等图,学生对棵树和段数的关系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再经过学生实际操作,为学生顺利发现并总结规律打下了基础。
三、通过儿歌的形式归纳规律。
这样一方面巩固刚发现的规律,另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植树问题的规律不仅仅能解决植树的问题,还能解决生活中很多类似的问题。
四、回归生活,应用规律。
多角度的应用练习巩固和拓展学生对植树问题的认识。
教学反思。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这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创设浅显易懂的生活原型,让数学走近生活。
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
二、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体验探究之乐。
体验是学生从旧知识向隐含的新知识迁移的过程。教学中,我创设了情境,向学生提供多次体验的机会,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
三、利用学生资源,加强生生合作。
学生的认知起点与知识结构逻辑起点存在差异。生生之间的差异是学习的资源,这种资源应在小组交流的平台上得到充分的展示与合理的利用。
四、回归生活,应用规律。
多角度的应用练习巩固和拓展学生对植树问题的认识。
如果说生活经验是学习的基础,生生间的合作交流是学习的推动力,那么借助图形帮助理解是学生建构知识的一个拐杖。有了这根拐杖,学生们才能走得更稳、更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注重对数形结合意识的渗透。
本节课还有许多的不足之处,能够与在座这么多的老师共同学习、交流,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希望在座的老师能多给我提一些宝贵的意见,帮助我成长。
高三数学教案(专业19篇)篇九
结合已学过的数学实例和生活中的实例,体会演绎推理的重要性,掌握演绎推理的基本模式,并能运用它们进行一些简单推理。
掌握演绎推理的基本模式,并能运用它们进行一些简单推理。
一、复习。
二、引入新课。
1.假言推理。
假言推理是以假言判断为前提的演绎推理。假言推理分为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和必要条件假言推理两种。
(1)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基本原则是:小前提肯定大前提的前件,结论就肯定大前提的后件;小前提否定大前提的后件,结论就否定大前提的前件。
(2)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基本原则是:小前提肯定大前提的后件,结论就要肯定大前提的前件;小前提否定大前提的前件,结论就要否定大前提的后件。
2.三段论。
三段论是指由两个简单判断作前提和一个简单判断作结论组成的演绎推理。三段论中三个简单判断只包含三个不同的概念,每个概念都重复出现一次。这三个概念都有专门名称:结论中的宾词叫“大词”,结论中的主词叫“小词”,结论不出现的那个概念叫“中词”,在两个前提中,包含大词的叫“大前提”,包含小词的'叫“小前提”。
3.关系推理指前提中至少有一个是关系判断的推理,它是根据关系的逻辑性质进行推演的。可分为纯关系推理和混合关系推理。纯关系推理就是前提和结论都是关系判断的推理,包括对称性关系推理、反对称性关系推理、传递性关系推理和反传递性关系推理。
(1)对称性关系推理是根据关系的对称性进行的推理。
(2)反对称性关系推理是根据关系的反对称性进行的推理。
(3)传递性关系推理是根据关系的传递性进行的推理。
(4)反传递性关系推理是根据关系的反传递性进行的推理。
4.完全归纳推理是这样一种归纳推理:根据对某类事物的全部个别对象的考察,已知它们都具有某种性质,由此得出结论说:该类事物都具有某种性质。
オネ耆归纳推理可用公式表示如下:
オs1具有(或不具有)性质p。
オs2具有(或不具有)性质p……。
オsn具有(或不具有)性质p。
オ(s1s2……sn是s类的所有个别对象)。
オニ以,所有s都具有(或不具有)性质p。
オタ杉,完全归纳推理的基本特点在于:前提中所考察的个别对象,必须是该类事物的全部个别对象。否则,只要其中有一个个别对象没有考察,这样的归纳推理就不能称做完全归纳推理。完全归纳推理的结论所断定的范围,并未超出前提所断定的范围。所以,结论是由前提必然得出的。应用完全归纳推理,只要遵循以下两点,那末结论就必然是真实的:(1)对于个别对象的断定都是真实的;(2)被断定的个别对象是该类的全部个别对象。
小结:本节课学习了演绎推理的基本模式。
高三数学教案(专业19篇)篇十
2结合的图象及函数周期性的定义了解三角函数的周期性,及最小正周期。
3会用代数方法求等函数的周期。
4理解周期性的几何意义。
周期函数的概念,周期的求解。
1、是周期函数是指对定义域中所有都有。
即应是恒等式。
2、周期函数一定会有周期,但不一定存在最小正周期。
例1、若钟摆的高度与时间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所示。
(1)求该函数的周期;
(2)求时钟摆的高度。
例2、求下列函数的周期。
(1)(2)。
总结:(1)函数(其中均为常数,且。
的周期t=。
(2)函数(其中均为常数,且。
的周期t=。
例3、求证:的周期为。
例4、(1)研究和函数的图象,分析其周期性。
(2)求证:的周期为(其中均为常数,
且
总结:函数(其中均为常数,且。
的周期t=。
例5、(1)求的周期。
(2)已知满足,求证:是周期函数。
课后思考:能否利用单位圆作函数的图象。
六、作业:
七、自主体验与运用。
1、函数的周期为()。
a、b、c、d、
2、函数的`最小正周期是()。
a、b、c、d、
3、函数的最小正周期是()。
a、b、c、d、
4、函数的周期是()。
a、b、c、d、
5、设是定义域为r,最小正周期为的函数,
若,则的值等于()。
a、1b、c、0d、
6、函数的最小正周期是,则。
7、已知函数的最小正周期不大于2,则正整数。
的最小值是。
8、求函数的最小正周期为t,且,则正整数。
的最大值是。
9、已知函数是周期为6的奇函数,且则。
10、若函数,则。
11、用周期的定义分析的周期。
12、已知函数,如果使的周期在内,求。
正整数的值。
13、一机械振动中,某质子离开平衡位置的位移与时间之间的。
函数关系如图所示:
(1)求该函数的周期;
(2)求时,该质点离开平衡位置的位移。
14、已知是定义在r上的函数,且对任意有。
成立,
(1)证明:是周期函数;
(2)若求的值。
高三数学教案(专业19篇)篇十一
教学目标:
结合已学过的数学实例和生活中的实例,体会演绎推理的重要性,掌握演绎推理的基本模式,并能运用它们进行一些简单推理。
教学重点:
掌握演绎推理的基本模式,并能运用它们进行一些简单推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引入新课。
1.假言推理。
假言推理是以假言判断为前提的演绎推理。假言推理分为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和必要条件假言推理两种。
(1)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基本原则是:小前提肯定大前提的前件,结论就肯定大前提的后件;小前提否定大前提的后件,结论就否定大前提的前件。
(2)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基本原则是:小前提肯定大前提的后件,结论就要肯定大前提的前件;小前提否定大前提的前件,结论就要否定大前提的后件。
2.三段论。
三段论是指由两个简单判断作前提和一个简单判断作结论组成的演绎推理。三段论中三个简单判断只包含三个不同的概念,每个概念都重复出现一次。这三个概念都有专门名称:结论中的宾词叫“大词”,结论中的主词叫“小词”,结论不出现的那个概念叫“中词”,在两个前提中,包含大词的叫“大前提”,包含小词的叫“小前提”。
3.关系推理指前提中至少有一个是关系判断的推理,它是根据关系的逻辑性质进行推演的。可分为纯关系推理和混合关系推理。纯关系推理就是前提和结论都是关系判断的推理,包括对称性关系推理、反对称性关系推理、传递性关系推理和反传递性关系推理。
(1)对称性关系推理是根据关系的对称性进行的推理。
(2)反对称性关系推理是根据关系的反对称性进行的推理。
(3)传递性关系推理是根据关系的传递性进行的推理。
(4)反传递性关系推理是根据关系的反传递性进行的推理。
4.完全归纳推理是这样一种归纳推理:根据对某类事物的全部个别对象的考察,已知它们都具有某种性质,由此得出结论说:该类事物都具有某种性质。
完全归纳推理的基本特点在于:前提中所考察的个别对象,必须是该类事物的全部个别对象。否则,只要其中有一个个别对象没有考察,这样的归纳推理就不能称做完全归纳推理。完全归纳推理的结论所断定的范围,并未超出前提所断定的范围。所以,结论是由前提必然得出的。应用完全归纳推理,只要遵循以下两点,那末结论就必然是真实的:(1)对于个别对象的断定都是真实的;(2)被断定的个别对象是该类的全部个别对象。
高三数学教案(专业19篇)篇十二
函数是中学数学的重要内容,中学数学对函数的研究大致分成了三个阶段。
三角函数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基本初等函数。4.8节是第二章《函数》学习的延伸,也是第四章《三角函数》的核心内容,是在前面已经学习过正、余弦函数的图象、三角函数的有关概念和公式基础上进行的,其知识和方法将为后续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课是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良好素材。数形结合是数学研究中的重要思想方法和解题方法。
本节通过对数形结合的进一步认识,可以改进学习方法,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兴趣。另外,三角函数的曲线性质也体现了数学的对称之美、和谐之美。
因此,本节课在教材中的知识作用和思想地位是相当重要的。
(二)课时安排。
4.8节教材安排为4课时,我计划用5课时。
(三)目标和重、难点。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考虑了以下几点:
(2)本班学生对数学科特别是函数内容的学习有畏难情绪,所以在内容上要降低深难度。
(3)学会方法比获得知识更重要,本节课着眼于新知识的探索过程与方法,巩固应用主要放在后面的三节课进行。
由此,我确定了以下三个层面的教学目标:
(3)情感层面:通过运用数形结合思想方法,让学生体会(数学)问题从抽象到形象的转化过程,体会数学之美,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
2.重、难点。
由以上教学目标可知,本节重点是师生共同探索,正、余函数的性质,在探索中体会数形结合思想方法。
难点是:函数周期定义、正弦函数的单调区间和对称性的理解。
为什么这样确定呢?
因为周期概念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理解上易错;单调区间从图上容易看出,但用一个区间形式表示出来,学生感到困难。
如何克服难点呢?
其一,抓住周期函数定义中的关键字眼,举反例说明;。
高三数学教案(专业19篇)篇十三
1.针对本班学生情况对课本进行了适当改编、细化,有利于难点克服和学生主体性的调动。
2.根据课堂上师生的双边活动,作出适时调整、补充(反馈评价);根据学生课后作业、提问等情况,反复修改并指导下节课的设计(反复评价)。
3.本节课充分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注重知识的建构过程与方法、重视学生思想与情感的'设计理念,积极地探索和实践我校的科研课题——努力推进课堂教学结构改革。
通过这样的探索过程,相信学生能从中有所体会,对后续内容的学习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会有一定的帮助。希望很久以后留在学生记忆中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方法与思想,是学习的习惯和热情,这正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追求的结果。
高三数学教案(专业19篇)篇十四
(2)使学生初步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
(3)使学生初步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及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授课类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内容分析】。
高三数学教案(专业19篇)篇十五
一、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在认识了角及量角器量角的基础上教学的。角的度量是测量教学中难点较大的一个知识点。上节课学生第一次认识量角器,第一次学习用量角器量角,学生掌握这部分知识还不是特别熟练,学习这部分内容为学生牢固掌握角的度量,为后面学习角的分类和画角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巩固量角器量角的方法,能正确、熟练地测量指定角的度数。
2、通过练习,提高学生观察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3、使学生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细心的习惯并获得成功的体验,能运用角的知识描述相应的生活现象,感受用实验数据说明问题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与方法。
三、教学重点:掌握正确的量角方法,熟练的测量角的度数。
教学难点:1、测量不同方位角,量角器的正确摆放;。
2、量角时正确选择内外圈刻度,找准度数。
四、教具准备:教师用的量角器、课件。
学具准备:量角器、三角板、画图铅笔、尺子。
五、教学方法:比较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
六、预设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交流怎样用量角器量角?师课件动画演示,重现巩固方法。
板书:两重一看。
(设计意图:第一节课学生练习量不够,量角方法没有得到巩固,知识回生快,用课件动态的演示,可加深对量角方法的`理解,为本堂课的练习打下基础。此环节的设计,符合人的遗忘规律。)。
(二)基本练习。
1、看量角器上的刻度,说出各个角的度,完成p20第4题。
课件出示第一幅图,想想说说:这个角是多少度?怎么看的度数?让不同意见学生发表意见。明确量角时把与0刻度线重合的边作为始边,始边对的0刻度在内圈,另一条边就看内圈刻度,始边对的0刻度在外圈,另一条边就看外圈刻度。
学生说出另两幅图上角的度数。
(设计意图:本题练习主要是解决量角时读准另一条边的度数。学生交流不同的读法,在讨论中加深印象,巩固方法。)。
2、量出下面各个角的度数,完成p20第5题。
先照着图中量角器的摆法量出不同方向的角的度数,初步感知调整量角器量角。
再调整量角器,将0刻度线对另一条边量出角的度数,进一步训练灵活使用量角器量角。
(设计意图:调整量角器、合理摆放量角器量角,对学生来讲比较困难。安排学生将角的两条边分别作为始边,重合0刻度线去量角,巩固了方法,同时真正训练了量角的灵活性。)。
3、判断下面的量法是否正确,完成p20第6题,
量出各角的度数。
(设计意图:辨析可以使正确的方法更加巩固。)。
4、出示图片,找一找图中的角,量一量。完成p20第7题。
用竞赛形式完成量角后交流结果。
(设计意图:竞赛形式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也可以节约练习时间。)。
(三)拓展练习。
1、出示边比较短的两个角,量出度数。
学生尝试量角,可以合作。
交流明确:角的边不够量角器上刻度时,因为角的两条边是射线,可以将边先延长后再量。
(设计意图: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允许学生合作,契合新课标的要求,也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望。)。
2、量出下面每个图形中各个角的度数,说说有什么发现?完成p21第8题。
分工合作,量出四个多边形中每个角的度数。
讨论:有什么发现?(正多边形的每个角度数都相等。……)。
(设计意图:本题要量的角较多,分工量出不同多边形的角,为后面的交流,发现规律节省了时间。)。
先画一画,数一数,填一填。
点数23456……。
直线数。
引导得出规律:n个点,可以最多画n×(n-1)÷2条直线。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发现隐含的规律,提升学生的能力,是新课标的要求。)。
4、阅读你知道吗?介绍放风筝比赛规则,明白其中的道理。
(设计意图:数学生活化,做生活中的数学,是新课标的要求,体现了数学的价值,增强了学生的成就感。)。
(四)课堂评价。
小组内互相交流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存在的困难。
七、板书设计:角的度量练习。
两重一看量角器灵活摆放角的边适当延长。
高三数学教案(专业19篇)篇十六
我发现,许多学生的学习方法是:直接记住函数性质,在解题中套用结论,对结论的来源不理解,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应用中不能变通和迁移。
本节的学习方法对后续内容的学习具有指导意义。为了培养学法,充分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教师要转换角色,站在初学者的位置上,和学生共同探索新知,共同体验数形结合的研究方法,体验周期函数的研究思路;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帮助学生发现和总结学习方法,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合作伙伴。
教师要做到:
授之以渔,与之合作而渔,使学生享受渔之乐趣。因此。
1.本节要教给学生看图象、找规律、思考提问、交流协作、探索归纳的学习方法。
2.通过本课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交流、合作、类比、归纳的学习能力及数形结合(看图说话)的意识和能力。
高三数学教案(专业19篇)篇十七
(一)引入:。
(1)情景1。
2元/千克,而送到县城每千克大豆可获利1.2元,每千克红薯可获利0.6元,王老汉决定明天就带上家中仅有的1000元现金,踏着可载重350千克的三轮车开始自己的发财大计,可明天应该收购多少大豆与红薯呢?王老汉决定与家人合计.回家一讨论,问题来了.孙女说:“收购大豆每千克获利多故应收购大豆”,孙子说:“收购红薯每元成本获利多故应收购红薯”,王老汉一听,好像都对,可谁说得更有理呢?精明的王老汉心中更糊涂了。
(2)问题与探究。
师:同学们,你们能用具体的数字体现出王老汉的两个孙子的收购方案吗?
生,讨论并很快给出答案.(师,记录数据)。
师:请你们各自为王老汉设计一种收购方案.
生,独立思考,并写出自己的方案.(师,查看学生各人的设计方案并有针对性的请几个同学说出自己的方案并记录,注意:要特意选出2个不合理的方案)。
师:这些同学的方案都是对的吗?
生,讨论并找出其中不合理的方案.
师:为什么这些方案就不行呢?
生,讨论后并回答。
师:满足什么条件的方案才是合理的呢?
生,讨论思考.(师,引导学生设出未知量,列出起约束作用的不等式组)。
师,让几个学生上黑板列出不等式组,并对之分析指正。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所列不等式组,并介绍二元一次不等式,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
生,讨论并回答(教师记录几组,并引导学生表示成有序实数对形式.)。
生,讨论并回答(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指正并有选择性的记录几组比较简单的数据,对于这些数据要事先设计好并在课件的坐标系中标出备用)。
(教师对引例中给出的不等式组介绍,并指出上面的正确的设计方案都是不等式组的解.进而介绍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解与解集的概念)。
生,讨论并在下面作图(师巡视检查并对个别同学的错误进行指正)。
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平面直角坐标系及不等式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模块单元教学设计的解所对应的一些点,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讨论:不等式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模块单元教学设计的解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位置有什么特点?(由于点太少,我们的学生可能得不出结论)。
生,提出猜想:直线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模块单元教学设计分得的左下半平面.
师:这个结论正确吗?你能说出理由来吗?
生,分组讨论,并利用自己的数学知识去探究.(由于没有给出一个固定的方向,所以各人用的方法不一,有的可能用特殊点再去检验,有的可能会试着用坐标轴的正方向去说明,也有的可能会用直线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模块单元教学设计下方的点与对应直线上的点对照比较的方法进行说明)。
师,在巡视的基础上请运用不同方法的同学阐述自己的理由,并对于正确的作法给予表扬,然后用多媒体展示出利用与直线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模块单元教学设计横坐标相同而纵坐标不同的点对应分析的方法进行证明.
生:表示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模块单元教学设计,(很快回答)。
师:从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讨论并得到一般性结论(教师总结纠正)。
(教师总结并用多媒体展示,二元一次不等式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模块单元教学设计表示直线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模块单元教学设计的某侧所有点组成的平面区域,因不包含边界故直线画成虚线;二元一次不等式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模块单元教学设计表示的平面区域因包含边界故直线画成实线.)。
生,作图分析,讨论并回答(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分析)。
师:结合上面问题请同学们归纳出作不等式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模块单元教学设计对应的平面区域的过程.
生,讨论并回答(师,对于学生的答案给以分析,并肯定其中正确的结论)。
生,讨论并回答(教师总结并用多媒体展示:直线定界,特殊点定域)。
生,讨论,思考(教师巡视,并观察学生的解答过程,最后引导学生得出:一个是不等式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模块单元教学设计的解,一个是不等式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模块单元教学设计的解)。
生.讨论分析,最后得到不等式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模块单元教学设计并求解.
师:若把上面问题改为点在同侧呢?请同学们课后完成.
(二)实例展示:。
例1、画出不等式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模块单元教学设计表示的平面区域.
例2、用平面区域表示不等式组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模块单元教学设计的解集.
(三)练习:。
学生练习p86第1-3题.
【及时巩固所学,进一步体会画出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的基本流程】。
(四)课后延伸:。
(五)小结与作业:。
二元一次不等式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模块单元教学设计表示直线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模块单元教学设计某侧所有点组成的平面区域,画出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的基本流程:直线定界,特殊点定域(一般找原点)。
作业:第93页a组习题1、2,
高三数学教案(专业19篇)篇十八
复习:
1、(课本p28a13)填空:
(1)有三张参观卷,要在5人中确定3人去参观,不同方法的种数是;
(2)要从5件不同的礼物中选出3件分送3为同学,不同方法的种数是;
(3)5名工人要在3天中各自选择1天休息,不同方法的种数是;
探究新知(复习教材p14~p25,找出疑惑之处)。
问题1:判断下列问题哪个是排列问题,哪个是组合问题:
(1)从4个风景点中选出2个安排游览,有多少种不同的方法?
(2)从4个风景点中选出2个,并确定这2个风景点的游览顺序,有多少种不同的方法?
应用示例。
例2、7位同学站成一排,分别求出符合下列要求的不同排法的种数、
(1)甲站在中间;
(2)甲、乙必须相邻;
(3)甲在乙的左边(但不一定相邻);
(4)甲、乙必须相邻,且丙不能站在排头和排尾;
(5)甲、乙、丙相邻;
(6)甲、乙不相邻;
(7)甲、乙、丙两两不相邻。
反馈练习。
当堂检测。
1、某班新年联欢会原定的5个节目已排成节目单,开演前又增加了两个新节目、如果将这两个节目插入原节目单中,那么不同插法的种数为()。
a、42b、30c、20d、12。
课后作业。
高三数学教案(专业19篇)篇十九
§3.1.1数列、数列的通项公式目的:要求学生理解数列的概念及其几何表示,理解什么叫数列的通项公式,给出一些数列能够写出其通项公式,已知通项公式能够求数列的项。
重点:1数列的概念。按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叫做数列。数列中的每一个数叫做数列的项,数列的第n项an叫做数列的通项(或一般项)。由数列定义知:数列中的数是有序的,数列中的数可以重复出现,这与数集中的数的无序性、互异性是不同的。
3.4.-1的正整数次幂:-1,1,-1,1,…。
5.无穷多个数排成一列数:1,1,1,1,…。
二、提出课题:数列。
1.数列的定义:按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数列的有序性)。
2.名称:项,序号,一般公式,表示法。
3.通项公式:与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如数列1:数列2:数列4:
4.分类:递增数列、递减数列;常数列;摆动数列;有穷数列、无穷数列。
5.实质:从映射、函数的观点看,数列可以看作是一个定义域为正整数集n-(或它的有限子集{1,2,…,n})的函数,当自变量从小到大依次取值时对应的一列函数值,通项公式即相应的函数解析式。
6.用图象表示:—是一群孤立的点例一(p111例一略)。
三、关于数列的通项公式1.不是每一个数列都能写出其通项公式(如数列3)。
2.数列的通项公式不唯一如:数列4可写成和。
3.已知通项公式可写出数列的任一项,因此通项公式十分重要例二(p111例二)略。
五、小结:1.数列的有关概念2.观察法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六、作业:练习p112习题3.1(p114)1、2。
2.写出下面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使它的前4项分别是下列各数:(1)1、、、;(2)、、、;(3)、、、;(4)、、、。
3.求数列1,2,2,4,3,8,4,16,5,…的一个通项公式。
6.在数列{an}中a1=2,a17=66,通项公式或序号n的一次函数,求通项公式。
7.设函数(),数列{an}满足(1)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2)判断数列{an}的单调性。
7.(1)an=(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