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计划的编制需要考虑学生的年龄、学习特点和能力水平,以及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教材的要求。以下是一些教学工作计划的经验总结,希望对你的教学能够有所帮助。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专业23篇)篇一
一,多媒体展示边塞诗句:
1、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2、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3、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师:根据你的理解,齐读以上诗句。
学生齐读诗句。
师:凄凉、壮观、英雄气概,这就是边塞诗的特点,岑参——唐朝著名的边塞诗人,与高适齐名,陆游评其“自太白、子美之后独一人”,那么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这首诗歌就是他富有代表性的一首边塞诗歌,这首诗歌是通过白雪景象抒发送别情感的。
二,听录音朗诵,听准字音、节奏、情感。
听准字音:风掣,百草折,冷难着,锦裘薄,即飞雪,阑干。
师:把这些字的读音带入诗中,朗读全诗(三分钟后)展示自由读的`效果,男生读诗的前半节,女生读诗的后半节(此环节可激发学生的朗读激情)。
三,结合课下注释,理解全诗的内容,合作交流找出不理解的地方。
生a:愁云惨淡万里凝。
生b:瀚海阑干百丈冰。
四,结合具体诗句品味岑参笔下“雪”的与众不同,可从修辞、炼字、内容、情感等方面进行赏析(师:要学会写旁批、旁注,随时记录自己的思想火花)。
生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用比喻手法,将雪写得非常美。
生b:“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用夸张手法,写出了雪之冷……。
生: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心情是伤心、怀念、依依不舍……。
师;带着情感速记你最喜欢的几句诗。
学生展示。
师:总结岑参诗歌奇丽壮观的诗风,课下欣赏岑参其他作品。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专业23篇)篇二
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2、对诗歌语言推敲品味,培养学生一定的阅读能力。
1、领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通过对诗歌意境的艺术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1、反复吟咏诵读,要求当堂背诵这五首诗歌。
2、采用点拨式疏通大意,不必面面俱到,着重讲一两个可以提挚全诗的词,着重讲诗人的思想感情。
3、教学时数:1课时。
4、教具:多媒体计算机、自制课件。
一、导入。
1、早就听说我们班的同学很了不起,博学强记,能背不少的古诗词,上课前老师组织同学们做个小游戏,一分钟古诗词句子背诵,看谁记得多,背的多。
请每组老师右手边的同学背,左手边的同学数。请准备好,开始!(计时)。
统计背诵的数量。请以热烈的掌声鼓励我们班上的背诵小明星。(老师送你一个小礼物,热烈的掌声)。
2、我们已经学了不少古代诗歌。这些诗歌语言精练和谐,读起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能使人沉浸在诗的节奏和音乐美之中,给人一种陶醉,一种享受。我们今天在一起欣赏《诗词五首》中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节课要求同学们理解,背诵这首诗,同学们有信心吗?声音大一点,自信心强一些!
(板书)岑参。
3、解题。
(1)请了解岑参的同学给同学们介绍一下。
(2)读过边塞诗的同学们介绍一下唐代边塞诗。
(投影作者简介及边塞诗)。
二、课文研读。
(1)诗中的“歌”表明此诗体裁为在诗中的“歌”、“行”、“体”
(2)此诗为诗人在新轮台幕府的送友人所写。
(一)一读:掌握节奏,领略音乐美。
要求:读准字音,掌握朗读古诗的节奏使学生领略诗歌的音乐美。
(1)学生自由朗读。
(2)正字音,抽学生(投影)。
(3)明节奏(投影)。
(4)学生试读(左手边同学读给右手边同学听)。
(5)教师范读(配乐)。
(6)处理内容疑难。
(二)二读再现形象,把握感情。
要求:再现诗中形象,理清思路,找出抒情发展线索,理解感情。
1、朗读指导。
朗读时要身临其境进行想象和联想,使脑海中出现一幅幅动人的画面。
(1)学生读,抽学生谈画面。
(2)学生读投影展示画面。
(3)学生默读,理思路,找线索。
2、提示:全诗写什么景,叙什么时,可分几个场面,各有什么特点?
a、送别前:八月飞雪送寒图,情奇激奋。
b、饯别时:军营饯别奇寒图,哀怨低沉。
c、临别时:东门惜别惆怅图,孤寂凄凉。
d、送别后:别后雪池思乡图,惆怅。
(4)思考全诗表达的感情。
诗人以夸张的笔法,气势磅礴地写出边塞的景色,抒发了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三)三读:紧扣词语,体味意境,探索特色。
(1)学生谈自己喜欢的句子,说理由。
(2)教师出示赏析“忽……”投影。
(3)学生举例赏析。
三、背诵。
举送别诗: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送元二使安西》。
四、教师小结: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希望同学们在学习中不断积累,多多采撷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佳词丽名,能够出口成诵。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专业23篇)篇三
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2、对诗歌语言推敲品味,培养学生一定的阅读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领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通过对诗歌意境的艺术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反复吟咏诵读,要求当堂背诵这五首诗歌。
2、采用点拨式疏通大意,不必面面俱到,着重讲一两个可以提挚全诗的词,着重讲诗人的思想感情。
3、教学时数:1课时。
4、教具:多媒体计算机、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早就听说我们班的同学很了不起,博学强记,能背不少的古诗词,上课前老师组织同学们做个小游戏,一分钟古诗词句子背诵,看谁记得多,背的多。
请每组老师右手边的同学背,左手边的同学数。请准备好,开始!(计时)。
统计背诵的数量。请以热烈的掌声鼓励我们班上的背诵小明星。(老师送你一个小礼物,热烈的掌声)。
2、我们已经学了不少古代诗歌。这些诗歌语言精练和谐,读起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能使人沉浸在诗的节奏和音乐美之中,给人一种陶醉,一种享受。我们今天在一起欣赏《诗词五首》中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节课要求同学们理解,背诵这首诗,同学们有信心吗?声音大一点,自信心强一些!
(板书)岑参。
3、解题。
(1)请了解岑参的同学给同学们介绍一下。
(2)读过边塞诗的同学们介绍一下唐代边塞诗。
(投影作者简介及边塞诗)。
二、课文研读。
(1)诗中的“歌”表明此诗体裁为在诗中的“歌”、“行”、“体”
(2)此诗为诗人在新轮台幕府的送友人所写。
(一)一读:掌握节奏,领略音乐美。
要求:读准字音,掌握朗读古诗的节奏使学生领略诗歌的音乐美。
(1)学生自由朗读。
(2)正字音,抽学生(投影)。
(3)明节奏(投影)。
(4)学生试读(左手边同学读给右手边同学听)。
(5)教师范读(配乐)。
(6)处理内容疑难。
(二)二读再现形象,把握感情。
要求:再现诗中形象,理清思路,找出抒情发展线索,理解感情。
1、朗读指导。
朗读时要身临其境进行想象和联想,使脑海中出现一幅幅动人的画面。
(1)学生读,抽学生谈画面。
(2)学生读投影展示画面。
(3)学生默读,理思路,找线索。
2、提示:全诗写什么景,叙什么时,可分几个场面,各有什么特点?
a、送别前:八月飞雪送寒图,情奇激奋。
b、饯别时:军营饯别奇寒图,哀怨低沉。
c、临别时:东门惜别惆怅图,孤寂凄凉。
d、送别后:别后雪池思乡图,惆怅。
(4)思考全诗表达的感情。
诗人以夸张的笔法,气势磅礴地写出边塞的景色,抒发了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三)三读:紧扣词语,体味意境,探索特色。
(1)学生谈自己喜欢的句子,说理由。
(2)教师出示赏析“忽……”投影。
(3)学生举例赏析。
三、背诵。
举送别诗: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送元二使安西》。
四、教师小结: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希望同学们在学习中不断积累,多多采撷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佳词丽名,能够出口成诵。
文档为doc格式。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专业23篇)篇四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描写西域八月飞雪的壮丽景色,抒写塞外送别、雪中送客之情,表现离愁和乡思,却充满奇思异想,并不令人感到伤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泰山,五岳之尊。大家生活在泰山脚下,真是一件幸福的事。曾有不少诗人对泰山进行过歌咏,你能说出一首这样的诗吗?好,一起朗诵杜甫的《望岳》吧。
学生:齐诵《望岳》。
教师:杜甫有一位比他小三岁的好朋友,叫岑参,他是一位著名的边塞诗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他的诗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板书:课题、作者)。
二、读诗。
教师:学诗首先要读诗,大家以前是如何读诗的呢?
今天我们丰富一下读诗的方式,可以个人读、合作读;可以诵读、演读、唱读。当然大家还可以创设自己喜欢的其他方式。大家开始准备吧。
学生:自由读诗,小组交流,准备展示。
教师:我们请同学到台前展示一下。
学生:展示各种形式的“读”。
三、品诗。
1、简说诗中之“奇”
教师:边塞诗的特色之一是描绘边塞奇异风光。岑参作为唐代边塞诗人,他的突出特点就是“好奇”。杜甫曾说“岑参兄弟皆好奇”(幻灯)。他用好奇的眼睛观察世界,他用好奇的心灵感悟世界,并把它们化作涓涓文字流淌于笔端。这样,我们透过他绮丽的文字就可以读到边塞那奇异的风光和异域的情调了。请大家再读诗歌,说一说你从诗句中发现了怎样的“奇”。
学生:默读,说发现的“奇”。
预设:
胡天八月即飞雪——胡天奇冷,飘雪奇早。
千树万树梨花开——雪花其繁,雪花奇美。
瀚海阑干百丈冰——瀚海奇阔,结冰奇厚。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胡天奇冷,将士奇苦。
愁云惨淡万里凝——愁云奇多,彤云奇密。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风威奇大,雪天奇冷。
去时雪满天山路——路雪奇厚,担忧奇多。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山路奇迂,情义奇深。
(提示:如果学生说得不够全面,教师可以抓住其中的“奇”进行引导。如“刚才有的同学说到了天气奇冷,诗中还有哪些地方表现了这一点呢?请快速找出来。”)。
2、描述诗中画面。
教师:读着诗歌,诗中奇异的景色仿佛一幅幅画面展现在我们眼前。请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画面,试着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出来,选一句或者两句都可以。写完与小组交流,修改完善,然后选代表在全班展示,看哪个组描述得最精彩。先看一个示例。
屏幕展示示例: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茫茫的边塞,强劲的北风呼啸而来,飞沙走石,白草被拦腰折断,在狂风吹卷之下,不停地打着滚儿。正是八月中秋时节,鹅毛般的雪片却已经飘飘洒洒,纷纷扬扬。落在山峦上,落在树梢上,落在大漠中……整个边塞大地笼罩在一片白色之中。
学生:个人描述画面,小组交流。
学生:集体展示。
教师:穿插有关资料引导讲解。
(1)引导深解名句。
教师:岑参最喜欢梨花,在他的作品里,曾多次写到梨花,请看屏幕,一起朗读一遍。
屏幕展示诗句:“长安柳枝春欲来,洛阳梨花在前开。”“梁园二月梨花飞,却似梁王雪下时。”“梨花千树雪,柳叶万条烟。”
学生:读以上诗句。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专业23篇)篇五
师: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的爱好:
生:“踢足球”、“编程”、“唱歌、听音乐”、“看名著”——————。
师:每个同学都有值得伴随自己一生的爱好。老师也有一个伴随了自己二十多年的爱好:读唐诗,而且最爱边塞诗。今天能够和大家一起来吟诵学习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我感到特别高兴。
岑参。
认定学习目标。
师:根据对这首诗的诵读感受和以往的学习经验,我们把3个学习目标齐读一遍。
学习目标。
1、朗诵出诗歌的感情。
2、抓住关键诗句(名句)品味思想感情。
3、分析诗歌语言的精妙传神。
根据学习目标,大家自读课文两遍;在小组里交流朗读感受;然后做预习题。
预习导学题目:
(1)这是一首诗。也是一首诗。
(2)作者是边塞诗人。
(3)流传千古的名句是。
(4)你还知道哪些咏雪的诗句。
做完之后,小组之内交流答案。有分歧的请教相邻小组。还不能确定的问老师。
师:刚刚读了两遍,大家就产生了这样丰富的体验,实在可贵。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宝贵的体验,再次进入到诗歌中去,细细的搜寻,看看是哪些诗句给了你如此丰富的感受。紧紧的抓住它,细细的品一品,你的感受会更强烈。
生:“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两句把春风吹开梨花,比喻成北风吹落雪花,比喻用的新奇。
师:?
生齐:(迫不及待的)说反了!
师:你能再说一遍吗?(该女生说一遍正确的。)。
师:你刚才是不是就想这么说?(女生点点头)。
生:“千树万树”写得好,写出了雪下得大,而且是一团一团的,梨花也是一团一团开的,很白很多,一望无边,很像。要是用一颗两棵树来描写就不好了。所以“千”“万”两个字要重读。
师:说得我们都好象看到了这大雪。你能用声音表达出来吗?
生:该生朗读这两句诗。
师:我们齐读一遍这两句。对这两句谁还有补充吗?
生:“忽如一夜春风来”的“忽”字,表现了表现了雪来得快,来得突然,表现了诗人的惊喜。
师:你就用这种惊喜的语气给大家读一遍好吗?生读。
师:他们本地人看见这雪会惊喜吗?
生:(急)岑参他是湖北人,应该没怎么见过这么大的雪,所以他又惊又喜。但是他见过千树万树的梨花开,所以他一看见雪花就自然而然的想到了梨花。
师:岑参可能是在什么时候看见这个景色的.?
生:(七嘴八舌)早晨!一睁眼!一开窗!一推门!(最后统一成“早晨一推门”)。
师:咱们推荐一位同学来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好么?大家推荐一名同学?
师:你就是岑参了,有一天的早晨——————(老师一边说一边把他送出门去)。
学生一推门,一脸惊喜,“啊”了一声。(众生笑)。
生:鼓掌。该生再次走出去,推门——惊喜——情不自禁吟咏出这两句诗。全班鼓掌。
师:可见艺术来源于——生活。齐背这两句。
生:“胡天八月即飞雪”写出了塞外雪下得早,才阴历八月就下大雪了,尤其是“即”,表现出诗人的意外、惊奇。而我们这里八月十五才刚刚感觉到一点凉爽。“飞雪”的“飞”显示出雪下的大。
师:历代文人墨客有许多吟咏雪花的诗句——————。
生:“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师:雪是背景,是烘托。
生:“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写出了雪的香。坏了,不是写雪的,是写梅的。
生:“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写出了雪的白。
师:投影“大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东方虬《春雪》)也以花喻雪,匠心略同,但无论豪情与奇趣都让此诗三分。
师:投影“燕山雪花大如席”李白《北风行》。这一句与本诗有什么不同呢?
生:写出了一片雪花之大;本诗写的是整个的雪下的大。
师:所以,这两句诗不着一个“雪”字,却是咏雪诗中的名句。接着品咏诗句。
生:“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这四句写了边塞的奇寒。狐裘是最高级的保暖的东西,丝绸的被子是最高级的被子,也都不觉得暖和了。将军的弓也冻硬了,都护的铁衣本来是不离身的的东西也冻得难以上身了。可见是多么多么的寒冷。
师:投影《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片断。
……。。
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
五花连钱旋作冰,
幕中草檄砚水凝。
……。。
这是岑参在另一首边塞诗中对塞外奇寒的描述,刚磨好的墨汁连字还没来得及写就冻上了。全班齐读“散入珠帘湿罗幕”这四句。
生:“风掣红旗冻不翻”也是写寒冷的,连红旗都冻住不动了,这是塞外特有的奇景。咱们这儿从来没见过。
生:我在老家见过。升完国旗,下雪,红旗湿了,最后冻住不动了。
师:你老家什么地方?
生:东北。
师:奇冷与塞外不相上下。哪个字用的生动?
生:“掣”。拉,扯的意思,这里是拟人的手法。北风又拉又扯红旗还是不动,这是一个奇迹。
师:请大家读出这种情景来。齐读这两句。
生:最后两句是写的送别。送别的时间是“暮”,地点是轮台东门,路上是“雪满天山路”。
生:最后两句写出了诗人依依不舍的惆怅心情。朋友都已经走得看不见了,诗人还站立在那里久久不肯离去。
师:还有与此意境相似的诗句吗?
生:“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生:他喜欢大雪,雪花使他想起了家乡的梨花,自然惊喜温暖。朋友回京自己却不知道什么时候回去,惆怅也是人之常情。
师:那么岑参是怎样来到边塞的呢?
生:沉默摇头——————。
师:大家可能需要一点材料。投影“作者背景”并讲解补充道:“岑参曾两度出塞,共从军六年。他第一次出塞时刚走到半道就碰到了回京的老朋友,他写道:“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他两次出塞都不是被动的,是他积极投身边塞军旅的一种主动行为,所以诗中处处体现出一种豁达,这也是盛唐人所特有的一种豁达。请用这种情感朗读末四句。
生:齐读。
师:他送朋友的时候心情惆怅,可以想象,一回到军营,他就又投入到紧张激烈的军旅生活中去了。他曾在送某将军出征时写道:“功名祗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诗人是在赞颂友人,也是在表达自己的志向。
师:投影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知君。
这是和岑参齐名的另一位边塞诗人高适的诗篇,充满盛唐人特有的豪放情感!为了更进一步体会这种唐风诗韵,下面我们试着背诵这首诗,看谁背得多。学生自主背诵。三分钟后,请两名同学展示。
做检测达题,做完之后,小组之内交流答案。有分歧的请教相邻小组。还不能确定的问老师。
1、忽如一夜春风来,。
2、瀚海阑干百丈冰,。
3、写出胡地雪来得早的一个字是。
4、任写胡地奇寒的一句。
5、从室内景物转到室外送别的两句景物描写是。
6、分析一下“风掣红旗冻不翻”中的“掣”字:
7、看到“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你有什么联想。
五、拓展延伸,辐射课外。
师:我喜爱唐诗二十多年,诗读的多了,也曾经写过一些或许可算作诗的习作。给大家展示两首。献丑了。
《函授纪实》片段。
先生张口不闻声,未等到时已成冰。
呼气成烟吸气长,马海毛上结白霜。
笔凉更有凉手握,字落纸上声自作。
写的是十几年前在曲阜读函授的情景,夸张的写寒冷的手法和歌行体的体裁都明显受到这首边塞诗的影响。
清明。
杯茶淡酒过清明,也有风雨也有情。
春夏秋冬三生事,喜怒悲欢一念中。
衔觞久饮浮生痛,寂寞常沐快哉风。
谁道郊野抚琴处,樵夫不解流水听。
师:希望大家课下多找些唐诗来读,可能有人喜欢送别诗,有人喜欢哲理诗,有人喜欢———————读得多了,你自然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可见读唐诗并不难。就让我们带着对唐诗的热爱最后齐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生:有气势的齐背。
下课!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专业23篇)篇六
1、反复朗读并理解背诵本诗。
2、培养欣赏品味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熟读成诵,领会诗词内容。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意境,发挥想象。
【教学过程】(多媒体教学)。
一、出示课题,介绍时代背景(幻灯片)。
二、听录音朗读,正音,朗读。
三、朗读,疏通文字,再朗读。
四、思考(幻灯片)。
1、本诗内容上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
2、表现了怎样的环境?
3、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五、讨论、解答(幻灯片)。
咏雪。
送别。
依依惜别之情。
天寒。
情暖。
六、欣赏品味。
1、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明理由。
2、联想想象最后两句,如果你是诗人,此时在想些什么?
七、熟读成诵,不能完成的课后继续背诵。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专业23篇)篇七
在师大学习这一个月来,我认真了听了许多名师、专家的的讲座,不论是从教学理论还是教学实践都给了我一定的启示,为自己今后的教学道路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回想自己在运城实验中学所教的观摩课——《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感触良多。
一、要想上好课必须赢得学生的信任。
和学生接触是在学校的安排下,在听学校老师的课时才和学生有了一面之交。在课堂上领略孩子们自信的风采我的内心深处,不由为孩子们的优秀竖起了大拇指。
几天后自己也站在了这个讲台上,再次和学生见面是上课前的十几分钟。我趁下课融入到了孩子们中间与孩子们交流起来,指出上课时孩子们精彩的表现:幽默的语言、超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缜密的思考、齐心协作的团队精神……孩子们马上重新审视了一位到教室听课教师的我,也由此和我起来,我趁热打铁给孩子出了谜语,孩子们在猜得过程中不由得和我亲密了起来。上课铃声响了,孩子们心情激动,翘首企盼着新的老师,新的课程的开始。精彩的导语的涉入、精美图片的出示,我从孩子们的表情中看出了他们热切期待着在课堂上要展示自己的风采。
二、有怎样的舞台,学生就会给你怎样的惊喜。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内容涉及“咏雪”、“送别”两个方面,和学生以往学习的唐诗相比,篇幅长了,内容理解上也有一定的难度。鉴于此,课文学习落在分析诗歌“奇景”、“奇情”两个点上,使诗歌学习避免了支离破碎的图解,简单的理性分析。而作为诗歌教学中最为重要的诵读这个环节,在常规教学中,往往采取的是播放录音,让学生在听读一遍以后进行朗读。由于受时空限制,学生的朗读很难按要求得到提高。于是我利用视频,诗中的场景加上恰如其分的飞雪配乐及名师抑扬顿挫的朗读声,一下子把学生带入了诗境中。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个人的喜好选择示范朗读进行聆听和仿读,同时选择自己喜爱的乐曲为自己的朗读配乐,大大提高了学生朗读的兴趣。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专业23篇)篇八
3、理解每首诗中作者抒发的情感。
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基础的前提下,在初二下学期进行主题式学习的尝试。
帮助学生在学习时培养根据主题思想归类学习的习惯,期待提高学习效率。
重点:赏析诗中精彩句子,至少三处;
难点:理解每首诗中作者抒发的情感。
1、猜一猜我们要学习哪三首诗呢?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赤壁》《过零丁洋》《山坡羊·潼关怀古》。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饮酒》《行路难》(其一)《己亥杂诗》。
《登幽州台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终南别业》《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登飞来峰》《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
2、诗中哪些语句可以照应题目,验证你的猜测,用“”画出来。
活动2【活动】二、试试我们可以这样做!
你喜欢诗中的那一句/联,说说你喜欢“她”的理由。
思路提示:
1、理解你喜欢的句子,说说“她”的意思。
2、注意诗中加点的词语,也许“她”能帮助你。
活动3【活动】三、讨论一下,让诗人的形象鲜活起来!
你觉得诗中抒发的情感够“真挚”吗?说说你的看法。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专业23篇)篇九
1、反复朗读并理解诗歌。
2、培养欣赏品味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朗读诗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作者)。
二.解题,作者及作品介绍。
“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雪中)送别诗。判官,官名,节度使一类官员的僚属。这首诗是岑参第二次到西北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时写的。武某可能是其前任。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一首七言古体诗。诗题中的“歌”表明这首诗的体裁是古诗中的“歌行”体(如杜甫《兵车行》、《丽人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岑参中年两度出塞,因为这一特殊的生活经历,使他很擅长写边塞诗。他的诗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基本特征。他的诗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宏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形式丰富多样,尤其擅长于写七言歌行。
其诗与高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无人不识君。”)齐名,并称“高岑”。
三.师生共同研读课文。
(一)一读。
要求:读准字音,掌握朗读古诗的节奏,使学生领略诗歌的音乐美;结合注释理解词义,尝试口头翻译。
1.指名学生朗读。
2.正字音:裘衾薄着瀚阑饮羌掣。
3.明节奏:节奏可分音调的节奏和意义的节奏两种。
音调的节奏,常以两个字音为一拍,注意声音上的整齐。
七言诗一般为四拍,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意义的节奏是按诗句的语义来划分,它比音调的节奏显得更为重要,我们在划分节奏时,一般以意义的节奏为依据。如: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4.教师范读。
5.学生齐读。
(二)二读。
要求:再现诗中形象,理清思路,找出诗中抒情发展的线索,沟通学生、读物和作者之间的思想感情。
1.朗读指导。
朗读时,要身临其境进行联想、想象,使脑海里呈现出一幅幅动人的画面。
2.学生默读,理思路。
讨论〖明确〗:全诗共18句,根据文题可分为咏雪和送别两个层次。前10句为一层:从不同侧面咏雪。后8句为第二层:写送别。
第一大层又可分为三小层:
前四句写西北边境奇丽的雪景,先写雪前肃杀可怕的景象,后写雪后美景;。
第5—8句从帐外写到帐内,写军营之中将士的苦寒生活;。
第9、10两句从帐内写到帐外,描写广阔沙漠和万里愁云,为饯行场面作铺垫。
这一层,作者开篇从大处落笔,总写塞外狂风飞雪;又从小处着眼,细写寒冷难熬程度;最后又回到广阔的大自然中去自然地引出送行离别的苦楚之情。
第二大层又可分为两小层:
第11—14句写宴请归客,并描写宴后送客出辕门时大雪奇寒的景象;。
第15—18句写送别时依依不舍的心情。
3.学生默读,找线索。
我们过去读过的许多文章,往往有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请同学们举例说明:《七根火柴》以“七根火柴”为线索安排情节;《我的老师》以回忆、依恋、思念“我的蔡老师”的感情为线索;《白杨礼赞》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作为抒情的线索。
本诗也有一条线索。
讨论〖明确〗:本诗以“雪”这一景物为抒情发展的线索。
“雪”共出现四次,组成四个画面:
第一次——送别前的“飞雪”,在读者面前呈现“八月飞雪苦寒图”;。
第二次——中军置酒饯别时的“纷纷暮雪”,在读者面前呈现“军营饯别奇寒图”;。
第三次——临别时“雪满天山路”,在读者面前呈现“东门惜别惆怅图”;。
第四次——送别后,“雪上空留马行处”,在读者面前呈现“雪地伫立思乡图”。
4.小结:
全诗以雪为抒情线索,描绘了一幅塞外风雪送客图。
诗的开头从“飞雪”入手,在读者面前呈现出一幅戍边将士苦寒的情景,接着,诗人以形象的笔触,描绘了西北边塞一幅愁云惨淡的风雪送客图。诗人寓情于景,含蓄地抒发了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全诗赏析。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作于他第二次出塞阶段。此时,他很受安西节度使封常青的器重,他的'大多数边塞诗成于这一时期。岑参在这首诗中,以诗人的敏锐观察力和浪漫奔放的笔调,描绘了祖国西北边塞的壮丽景色,以及边塞军营送别归京使臣的热烈场面,表现了诗人和边防将士的爱国热情,以及他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
全诗以一天雪景的变化为线索,记叙送别归京使臣的过程,文思开阔,结构缜密。共分三个部分。
前八句为第一部分,描写早晨起来看到的奇丽雪景和感受到的突如其来的奇寒。友人即将登上归京之途,挂在枝头的积雪,在诗人的眼中变成一夜盛开的梨花,和美丽的春天一起到来。前面四句主要写景色的奇丽。“即”、“忽如”等词形象、准确地表现了早晨起来突然看到雪景时的神情。经过一夜,大地银装素裹,焕然一新。接着四句写雪后严寒。视线从帐外逐渐转入帐内。风停了,雪不大,因此飞雪仿佛在悠闲地飘散着,进入珠帘,打湿了军帐。诗人选取居住、睡眠、穿衣、拉弓等日常活动来表现寒冷,如同选取早晨观雪表现奇异一样是很恰当的。虽然天气寒冷,但将士却毫无怨言。而且“不得控”,天气寒冷也会训练,还在拉弓练兵。表面写寒冷,实际是用冷来反衬将士内心的热,更表现出将士们乐观的战斗情绪。
中间四句为第二部分,描绘白天雪景的雄伟壮阔和饯别宴会的盛况。“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描绘雪中天地的整体形象,反衬下文的欢乐场面,体现将士们歌舞的积极意义。“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笔墨不多,却表现了送别的热烈与隆重。在主帅的中军摆开筵席,倾其所有地搬来各种乐器,且歌且舞,开怀畅饮,这宴会一直持续到暮色来临。第一部分内在的热情,在这里迸发倾泄出来,达到了欢乐的顶点。
最后六句为第三部分,写傍晚送别友人踏上归途。“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归客在暮色中迎着纷飞的大雪步出帐幕,冻结在空中的鲜艳旗帜,在白雪中显得绚丽。旗帜在寒风中毫不动摇、威武不屈的形象是将士的象征。这两句一动一静,一白一红,相互映衬,画面生动,色彩鲜明。“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虽然雪越下越大,送行的人千叮万嘱,不肯回去。“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用平淡质朴的语言表现了将士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字字传神,含蓄隽永。这一部分描写了对友人惜别之情,也表现了边塞将士的豪迈精神。
这首诗,以奇丽多变的雪景,纵横矫健的笔力,开阖自如的结构,抑扬顿挫的韵律,准确、鲜明、生动地制造出奇中有丽、丽中奇的美好意境,不仅写得声色宜,张弛有致,而且刚柔相同,急缓相济,是一乎不可多得的边塞佳作。全诗不断变换着白雪画面,化景为情,慷慨悲壮,浑然雄劲。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因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专业23篇)篇十
军中主帅帐内摆酒为归客送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来助兴.悠扬的曲子缠绕着塞外的孤烟,婉转,坚韧,悲凉.然而始终化成一个盘旋的空洞,让人晕眩.跳舞的歌妓舞步华丽而寂寞,轻易地掩盖了我浊重的呼吸,我问过一个来自遥远长安的女子:“牡丹花开的时候,长安是不是笼罩在一片绯色的烟雾里?”她底声说道:“这里永远都没有牡丹花,大人,就像这里永远没有春天一样.”
这时我突然回忆起什么,可又立刻忘记.
天宝十三年.
彻骨的寒冷把我从回忆中生生拽了出来,不过是胡天八月,漫山遍野一片萧条的景象,过了一会儿,便纷扬落雪,不过一盏茶的工夫,人间,已是一片苍茫.
寒风凛冽,大雪纷飞,将军双手冻的拉不开弓,都护的铁甲冰冷难以披挂,战士们的斗篷在寒风中猎猎作响.
辕门前,红旗冻硬了连风都无法牵引.
此时此刻的长安城内,正值牡丹花开的时节,我仿佛还能想象出车水马龙的繁华的大街小巷.干净,透明的长安城上一方恒久不变的天空,远远观望长安城,氤氲在一片美丽的姹紫嫣红中.
剽悍的白驹上武公子身披重裘,英气逼人,那一双闪烁着炽热的星眸仰望那一抹阴云惨淡久久凝聚不散的苍穹,似心驰辽远.
我知道有个南方以南的都城牡丹年年盛开,于是绯色的烟雾年年升起.
我在北方以北思念长安,日夜思念长安.
武公子即将归京了,终于要会到那个四季温暖如春花丛锦簇的长安城.他将看到,长安的八月是如何隐匿在一片璀璨的嫣红中,热烈儿澎湃.眼眶微微湿润.
……尘归尘,土归土,长安月下,牡丹花上。尘归尘,土归土,南方以南,岁月无边……。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著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的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翰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专业23篇)篇十一
1、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小组合作翻译。
教师提示:诗歌因其语言凝练,故不必追求直译,大可合理添加、细致描绘。
示例: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无垠的大沙漠上覆盖着厚厚的冰,俨然南极冰盖被搬到这里,再往天上看,乌云如崩塌的大山黑压压的堆在头顶,让人看了发愁,这雪怕是下上一个月也不会停,武判官你怎么走啊!
2、口头翻译,每小组展示两句。
3、概括诗人描绘了哪些场景。
明确:狂风卷地天降暴雪、军中苦寒、冰天雪地、帐中饯行、东门送别。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专业23篇)篇十二
1.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基本情况。
2.理解诗歌和内容,特别是其中的重点字词。
3.理解作品中千古传诵句子的哲理。
4.教学时数:两课时。
一、简介作者、作品。
1.作者:岑参(715—770),南阳(今河南南阳)人。他是唐代“边塞诗派”的著名诗人。他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岑参早年的诗以风华绮丽见长。由于后来历参戎幕,往来边陲,风格为之大变。其诗洋溢着积极乐观的思想。
“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雪中送别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的代表作之一,他用歌行体写出了西北风雪的奇寒,抒发了雪中送客的深挚友情及因友返京而产生的怅惘之情。
诗起首四句写野外雪景。“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写边塞风狂雪早。“卷”“折”从正面、侧面描写狂风怒号,遍地肃杀的景象。“即”写作惊奇之情。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此为千古传诵的咏雪佳句。以梨花喻雪十分新奇,读之眼前立刻浮现一幅春风送暖,梨花盛开的美景。
背诵本诗。
第二课时。
上课时间:总课时:
一、检查背诵情况。
二、默写名句。
三、继续分析课文。
接下来四句写室内苦寒。“散人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由帐外转入帐内,点点雪花飘落进来,浸湿罗幕;穿着狐裘盖着锦衾也不觉暖,奇寒难忍。而将军都护这样的勇猛边将,也是“角弓不得控”,“铁衣冷难着”,手冻僵了连弓也拉不开,铁甲也冷得穿不上。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去惨淡万里凝。”这两句转写野外雪景。放眼雪原,冰雪覆盖,纵横交错,抬望天空,阴云密布。“愁”“惨”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
以上描绘了“瀚海雪景图”,热爱边塞风光,颂扬将士意志的感情融于其中。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描写饯别的情景。此句扣题,连举三种乐器,运用借代方式,写出送别宴上的热闹情景。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酒宴散,送客出辕。
门。茫茫雪原中一杆红旗,奇异而美丽的画面。天气奇寒,劲吹的北风翻不动坠有厚重冰凌的红旗,更显出一个“寒”字来。
最后四句写分手的情景。“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依依不舍。路遥远,风雪猛,难行走,惜别、担忧之意交织于胸。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望不见远去的朋友,仍看着雪上空留的马蹄足迹。结尾两句,寓情于景,言尽而意无穷,耐人寻味。诗的后半部分描绘的是“风雪送客图”。
四、小结。
这首咏雪送别诗,前十句从不同侧面写雪,后八句写送别。雪景衬托送别,送别中又描写雪景。诗在咏雪景的同时表现了雪中送友的真挚情谊,还传达出诗人独特奇妙的感受,意境鲜明壮伟,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五、完成课后作业。
原文。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甲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译文。
北风席卷大地,白草被刮得折断了,塞北的天空八月就飞撒大雪。忽然好像一夜春风吹来,千树万树洁白的梨花斗艳盛开。雪花飘散进入珠帘,沾湿了罗幕,穿上狐裘不感觉到温暖,织锦做成的被子也觉得单薄。连将军和都护都拉不开弓,都觉得铁衣太寒冷,难以穿上。在大沙漠上纵横交错着百丈厚的坚冰,愁云暗淡无光,在万里长空凝聚着。在军中主帅所居的营帐里摆设酒宴,给回去的客人饯行,胡琴琵琶与羌笛奏出了热烈欢快的乐曲。傍晚在辕门外,纷纷大雪飘落,红旗被冰雪冻硬,强劲的北风也不能让它飘动。在轮台东门外送您离去,离去的时候大雪铺满了天山的道路。山岭迂回,道路曲折,看不见您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马走过的蹄印。
一、迷失了方向。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是什么?新课标明确指出:“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里面的几个关键词就是:“情感”、“自信”、“习惯”、“方法”。认真反思,课堂上我是否注重了这几点?没有!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边塞诗中的奇文,也是送别诗中的名篇。里面有着奇美的西北边塞风光,蕴含着作者复杂的思想情感。虽然把重点定为:“朗读诗篇,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但是明显的忽略了对怎样品味诗歌进行方法的指导。即便一开始自己通过举例,试图向学生展示一种方法,但现在看来,却流于了形势,学生并没有从中领悟到方法。
“简简单单教语文,轻轻松松学语文,实实在在促发展。”是刘老师在市语文研讨会上说的话,也是我一直所追求的语文课堂。可事实上这节课教得并不简单,学生也学得并不轻松。究其原因,是我对这节课的定位太高了,换句话说,是太想让这节课出彩了,以至于过深过细的挖掘教材。小到一个字词的深刻含义,深到作者鲜为人知的复杂的内心世界。殊不知这只是一节语文课,面对的是一班初一的学生。他们能从中学到一、两点知识已经不错。如此的安排课堂,不把学生弄晕那才是真正的怪了呢。
对照这三点,我再次反思:上课前,我干了些什么呢?《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我熟悉的一篇诗歌,在学校试讲的时候,学生活动积极,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明显。可以说是一堂较为理想的课例。再讲此课,只要稍作调整即可。可前一天的晚上,我却对着《唐诗宋词赏析》口念笔记,唯恐有所遗漏,直至凌晨一点。以致课堂上准备用的讲义,被我涂抹的黑黑压压,上课时自觉不自觉的就受到它的牵制;造成自己的精神状态极差,就连上课都迷迷糊糊,平时的机智灵活丧失殆尽。而真正该考虑的:学生的基础怎样?会出现哪些意外的情况?教学过程与预设有出入怎么办?等等,根本没有去考虑。就连最基本的课件,都没有细心查看,以致误删一块都不知道。那天晚上怎么了,我都做了些什么呀?我自己都想不通;上课时,我又在做什么呢?明知道是上午第四节,学生已经疲乏,积极性很难提高,就应该设想一定的办法。当感觉学生的能力与自己的预料有差距时,就应该及时的降低难度,调整策略。而我却仍然按部就班,全然忽视了学生的感受,犯了教条主义错误。
课已经上过了,一节精心准备的课没有上出效果来,最先检讨的应该是教师本人。应该思考自己在哪方面出了问题:教学内容是否符合教学目标,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能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遇到意外情况,是否及时发现了新的“生长点”?埋怨学生素质差,责怪学生不配合,都是在推卸自己的责任。学生没有领略到沿途风光的优美,没有感受到旅途的快乐,是我这个导游没有很好的尽到自己的责任。
三、迷失了教育机智。一个优秀的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机智的教师。他能够轻松自如的驾驭课堂,恰当的处理课堂上各种情况;他心里始终装着学生,始终会想着自己该做什么,在做什么。应该说,我的这节课整体设计还是不错的,它环节简练、重点突出,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倡导了以学为主、以学定教的教育思想。只要课堂上老师能恰当的引导、正确的调动,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可就是在引导和调动上,我偏偏缺少了一种机智,学生没有调动起来,“学”只是停留在表面,不能深入到文本。老师“教”的内容过多,课堂气氛死气沉沉。现在想想,这种局面其实是可以避免的。
在学习品读诗歌的方法时,应该让学生先进行品读,说出自己所发现的“奇”。然后,老师再进行总结,得出方法。我却一股脑儿说出了自己的见解,虽然也得出了方法,如“想象”、“品关键词”等,但并没有对学生产生大的触动。另外有一细节处理的也不恰当,在老师示范品读时,只是说:我先来品读第一句,没有读出“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很多同学把这样的句子当成两句,使后面的品读只说一半,情况变得被动。
在学生品读诗歌时,引导和点拨不到位。如学生说出了一处“奇寒”或“奇美”等的句子,就应该接着引导学生思考还有没有这样的句子,并顺着学生的回答做适当的点评。除学生理解错误外,不应做过多或过深的挖掘。这样就避免了学生品读的盲目性,节约出宝贵的时间,也会减少课堂上一再冷场的局面。
没有及时捕捉教学时机。每个学生都有他自身的闪光点,对于相关的问题他们会有不同的见解和看法。我们不但要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还要善于捕捉时机,从他们的言谈举止中找到教学的触发点。在我问道:“环境如此苦寒,离别如此难舍,全诗是否有哀伤之感?”时,一位同学就大声说道:“他有点哀伤,但是他不悲观。”我很清楚的听到了,我也相信他一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但我没有让他站起来陈述自己的观点。以致在沉默了一段时间后,还是我自己进行了“深刻”的解说。不能不说这是一次败笔。
一个聪明的老师,一定会真正懂得学生,表现出朋友的善意,赢得他们珍贵的心;一个明智的老师,一定会制定真正适合学生的目标,通过他们的努力,能轻松的完成这个目标;一个成功的老师,一定会让学生明白老师的良苦用心,在对老师心存感激的同时,自觉的修正自己,不断进步。在这方面,我确实有些欠缺。
古人曾说:“吾日三省吾身”,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
写完了这篇文章,挤压在自己心口的那块闷气也多少有些疏散。虽说教学永远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可我怎么也找不到什么理由来为自己开脱。“飞瀑之下,必有深潭”,不管怎么样,我毕竟走过了,它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深处,它将坚定我前进的步伐。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专业23篇)篇十三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作于他第二次出塞阶段。此时,他很受安西节度使封常青的器重,他的大多数边塞诗成于这一时期。岑参在这首诗中,以诗人的敏锐观察力和浪漫奔放的笔调,描绘了祖国西北边塞的壮丽景色,以及边塞军营送别归京使臣的热烈场面,表现了诗人和边防将士的爱国热情,以及他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
全诗以一天雪景的变化为线索,记叙送别归京使臣的过程,文思开阔,结构缜密。共分三个部分。
前八句为第一部分,描写早晨起来看到的奇丽雪景和感受到的突如其来的奇寒。友人即将登上归京之途,挂在枝头的积雪,在诗人的眼中变成一夜盛开的梨花,和美丽的春天一起到来。前面四句主要写景色的奇丽。“即”、“忽如”等词形象、准确地表现了早晨起来突然看到雪景时的神情。经过一夜,大地银装素裹,焕然一新。接着四句写雪后严寒。视线从帐外逐渐转入帐内。风停了,雪不大,因此飞雪仿佛在悠闲地飘散着,进入珠帘,打湿了军帐。诗人选取居住、睡眠、穿衣、拉弓等日常活动来表现寒冷,如同选取早晨观雪表现奇异一样是很恰当的。虽然天气寒冷,但将士却毫无怨言。而且“不得控”,天气寒冷也会训练,还在拉弓练兵。表面写寒冷,实际是用冷来反衬将士内心的热,更表现出将士们乐观的.战斗情绪。
中间四句为第二部分,描绘白天雪景的雄伟壮阔和饯别宴会的盛况。“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描绘雪中天地的整体形象,反衬下文的欢乐场面,体现将士们歌舞的积极意义。"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笔墨不多,却表现了送别的热烈与隆重。在主帅的中军摆开筵席,倾其所有地搬来各种乐器,且歌且舞,开怀畅饮,这宴会一直持续到暮色来临。第一部分内在的热情,在这里迸发倾泄出来,达到了欢乐的顶点。
最后六句为第三部分,写傍晚送别友人踏上归途。“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归客在暮色中迎着纷飞的大雪步出帐幕,冻结在空中的鲜艳旗帜,在白雪中显得绚丽。旗帜在寒风中毫不动摇、威武不屈的形象是将士的象征。这两句一动一静,一白一红,相互映衬,画面生动,色彩鲜明。“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虽然雪越下越大,送行的人千叮万嘱,不肯回去。“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用平淡质朴的语言表现了将士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字字传神,含蓄隽永。这一部分描写了对友人惜别之情,也表现了边塞将士的豪迈精神。
这首诗,以奇丽多变的雪景,纵横矫健的笔力,开阖自如的结构,抑扬顿挫的韵律,准确、鲜明、生动地制造出奇中有丽、丽中奇的美好意境,不仅写得声色宜,张弛有致,而且刚柔相同,急缓相济,是一乎不可多得的边塞佳作。全诗不断变换着白雪画面,化景为情,慷慨悲壮,浑然雄劲。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因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专业23篇)篇十四
一、作者简介:
岑参(715—770),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齐名,并称为“高岑”,是边塞诗派的重要作家。其诗早年以风格绮丽见长,后来历参戎幕,往来边陲,风格大变,诗中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
二、结构: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咏雪——瀚海雪景图。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送别——风雪送客图。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三、问答题。
1、如何从雪景过渡到送别?
翰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2、送别地点的转换。
中军辕门轮台天山。
3、既然是送别,为什么要咏雪?二者有什么联系?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4、文章所要表现的主题是什么?
描写边地奇异风光,抒发无限惆怅之情。
四、赏析下列诗句:
1、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第一句写风,一个“卷”字,一个“折”字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风势之猛。第二句写雪,“八月”说明胡天下雪的时间早。“飞”,勾画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形象。“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狂雪早。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这两句是诗人由眼前的景色而展开的联想:望着披上银妆的树木,诗人忽然觉得自己好象已置身于大好春光之中,那强劲的春风,一夜之间竟吹开了这千树万树的梨花,一个“忽”字,不仅表现了边塞气象变化的神奇,而且传达出诗人赏雪时的惊喜心情。比喻辞格的运用,既清新而贴切写出了边塞特有的奇异风光,又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
3、散八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一个“散”字,写出了风吹雪花点点飘入帐内的情景,一个“入”字,将读者的视线从广漠无垠的空中转移到中军将领们的住所上来,“湿”字写雪花融化,沾湿了罗幕。“狐裘”写白天,“锦衾”写夜晚,“不暖”和“薄”,均可见出雪天的奇寒。
4、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角弓不得控”和“铁衣冷难着”,生动地表现了胡天的奇寒叫人难以忍受,“将军”与“都护”尚且如此,一般士兵就可想而知了。
这两句与前两句既表现了边地军营中将士的苦寒生活,又从侧面烘托出了大雪的'寒威。
5、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这两句转写野外雪景。“瀚海阑干”绘出了非常开阔的画面;“百丈冰”是夸张的说法,极言奇寒。一个“愁”字,一个“惨”字,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这一图景与前面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表现出诗人思想感情上的矛盾:一方面他热爱边地的特有风光,另一方面武判官的“归京”又牵动了诗的乡土之思。
6、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写送别宴会,点明地点是在中军营帐。“饮归客”说明举行这次宴会是为了送武判官归京。此句紧扣诗题,连举三种乐器,以借代的方式,写出了送别宴会上的热闹情景。
7、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酒宴散后,送客出辕门。一个“暮”字,点明时间是在傍晚,“纷纷”极言雪之大,“冻不翻”极言天之寒。
8、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雪满天山路”既表现出了风雪之猛,路之难行,又传达出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切的担忧。
9、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写与朋友的告别,着力表现诗人伫立远望的情形,“不见”和一个“空”字,传达出诗人因朋友的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自己归期未卜的惆怅以及对于朋友能否顺利抵达京城的担忧。
练习题。
1.用原文的语句回答。
(1)咏雪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写送别情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中写分手情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诗歌划分为两层,并写出层意。
4.本诗以“雪”为线索,“雪”共出现四次,依次组成四个画面,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四幅画面的内容。
5.说说画根线的诗句在结构或写法上的妙处。
参考答案:
2.(l)前十句为第一层,从不同侧面写雪;(2)后八句为第二层.写送别。
3.写友人已去而诗人伫立远望的情形,表现了诗人依依惜别和无限惆怅的心情。二者都写出了分手时凝望友人远去的情景,表达了依依不舍之情。
4.(1)送别前的“飞雪”,八月飞雪苦寒图。(2)中军量酒饯别时的“纷纷暮雪”,军营伐别奇寒图。(3)临别时的“雪满天山路”,东门借别惆怅图。(4)送别后的“雪上空留马行处”,别后雪地思乡图。
5.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咏雪过渡到送别。手法上:用对偶、夸张和寓情于景的写法,写出了天寒地冻、愁云满天的景象,表达了对友人的担忧之情。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专业23篇)篇十五
北风席卷过军营。
将军在账内摆酒为武判官送行,琵琶,羌笛和胡琴奏出优美的音乐,增添了送别的气氛。舞蹈中的歌妓舞步特别华丽。账外已是大雪纷飞。
树枝上满是积雪,像是昨晚吹过春风,树上开满了花朵。此情此景,岑参还是不想离开武判官,却不得不前去送别武判官了。
雪花飘进了珠子串的窗帘,弄湿了幕帐,红旗都冻得不能翻卷,可想而知有多寒冷。
我在轮台送你回京城,到你离开的时候了,天空下起了像鹅毛一样的雪,天山的道路上覆盖着厚百丈的积雪。
我把你送进山中,你一转弯便消失在了我的视线内。我走着你走过的路,却看不见你,只能看见你留下的脚印。
鸟儿在树上唱歌,我来到京城门口,想再见你。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专业23篇)篇十六
胡地的春天永远是用来想象的。八月,冬天便匆匆赶到了边关。
凛冽的北风席卷大地,使营帐外的百草纷纷折断了,阴灰的天空,开始飞洒起密密麻麻的雪花,像是一夜之间春风忽然吹来,千万棵梨树上开满了白色的花似的。
雪花飘进珠帘弄湿了丝织的幕帐,狐皮衣袍也不暖和,织锦的被子也显得单薄。将军的角弓似是被风雪冻住了,即使再强悍也无法拉开,都护的铠甲冻得难以披挂。
沙漠上结了百丈厚的冰,天昏地暗,阴云密布,在万里长空凝结不散。中军帐里正在设宴,送别归京的客人,酒席上有胡琴、琵琶、羌笛演奏。
傍晚大雪纷飞,落在军营的大门上,红旗冻得僵硬,任北风劲吹,也不能翻卷。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专业23篇)篇十七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北风席卷大地吹折了白草,塞北的天空八月就飘降大雪。
仿佛一夜之间春风吹来,树上有如梨花争相开放。
雪花飞进珠帘沾湿了罗幕,狐裘不保暖盖上锦被也嫌单薄。
将军的手冻得拉不开弓,铁甲冰冷得让人难以穿上。
无边沙漠结着厚厚的冰,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
主帅帐中摆酒为归客饯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来助兴。
傍晚辕门前大雪落个不停,红旗冻僵了风也无法牵引。
轮台东门外欢送你回京去,你去时大雪盖满了天山路。
山路曲折已不见你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一行马蹄印迹。
全诗融合着强烈的主观感受,在歌咏自然风光的同时还表现了雪中送人的真挚情谊。诗情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诗的语言明朗优美,又利用换韵与场景画面交替的配合,形成跌宕生姿的节奏旋律。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写西域八月飞雪的壮丽景色,抒写塞外送别、雪中送客之情,表现离愁和乡思,却充满奇思异想,并不令人感到伤感。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专业23篇)篇十八
北风强劲地吹着,把在地上晒了九九八十一天的白草连根吹起。塞外的战场上,八月的时候就已经大雪纷飞了。浓浓的白雾像不一样遮盖在战场上,谁也看不见谁。
到晚上的时候,塞外的战士们睡觉时觉得衣服不在暖和,被子也显得单薄。
一夜之间似有春风吹过,雪落枝头,千树万树像梨花绽开。
晚上大雪纷飞,许多雪花飞进了战士们的被子,打湿了被褥。
将军的小公洞的用不了了,就连穿在身上的护甲都冻得难以穿挂。
沙漠天昏地暗,阴雨密布,久久不散,地上结了百米长的冰,像一把把长刀。
大雪纷飞的早晨,飞雪落在战士们的军营门前,红旗冻得风吹都飘不起来。
我站在轮台东门前,送你返回京城,对你大喊:“一路顺风!”
我去你走过的山路寻你,却找不到你,只看见你骑的马走过的脚印。
文档为doc格式。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专业23篇)篇十九
乌云密布,狂风时吼,大片大片的黄沙,像蝗虫一样,飞扬在空中,灰蒙蒙地播撒下来,形成一座又一座的沙丘,在沙漠中参差不齐地排列着,这是一片广阔无际的沙海。
就在我正观赏着雄浑壮阔之景时,一阵凛冽刺骨的寒风席卷而来,没有任何预兆的,八月,洁白轻柔的雪花就率先降临到这荒无人烟的地方。环顾四周,却早已变成了一个洁白的世界。凛冽的天宇下,只见漫天飞舞的鹅毛,这只能使得我更加惆怅。
我慢慢踱步到营房,烦躁地仰卧在床上。一且都是那么寂静,只有呼呼的风声和簌簌的雪落声。大风掀起门帘,闯入帐中,驱走帐内的热气,像利刃一样狠狠地刺激我的皮肤。我蜷缩了一下身子,悲从心中起中,这又是离别前一个不眠夜,虽然“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但那夜,我却整夜辗转反侧。
次日,我从床上醒来,发现大雪已停,帐房外是一片洁白。没想到大漠中还有这样的景象,那几棵本已毫无生机的树木,却成了雪花的杰作。枝桠上密密盖着一层层白色的衣裳,在一片洁白之中屹立着。我走上前去,将脚深深地嵌在雪里,要是还能在雪中找到那一份欢愉,该有多好。
山肴野蔌,觥筹交错,杂然前陈。然而,这可能是我最后一次送别老朋友了。尽管是怎样的山珍海味,怎样的人声鼎沸,怎样的乐声萦绕,也吹不走那烦乱的愁绪。斟满两杯酒,我们一起步行到帐门外,风飒飒地刮着。取暖的火已经奄奄一息,而那营外的红旗此时却纹丝不动。
我牵着那匹马,和他并肩走着,走了几里,是时候分别了。他敏捷地跳上马,夺过辔头,强笑着。我嘱咐他今后定要保重,他只笑而不语。突然,两腿一夹,马鞭一挥,那马如离弦之箭一般冲了出去。等我回过神来,已空无一人。天空又下起雪来,耳畔只有风的伴奏。
我眺望着远方,遗留在雪地中的一串串马蹄印,我孤独一人,好像什么都从未发生一样,只剩下那一串马蹄好像讲述着一段动人的往事。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专业23篇)篇二十
1.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基本情况。
2.理解诗歌和内容,特别是其中的重点字词。
3.理解作品中千古传诵句子的哲理。
4.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简介作者、作品。
1.作者:岑参(715―770),南阳(今河南南阳)人。他是唐代“边塞诗派”的著名诗人。他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岑参早年的诗以风华绮丽见长。由于后来历参戎幕,往来边陲,风格为之大变。其诗洋溢着积极乐观的思想。
“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雪中送别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的代表作之一,他用歌行体写出了西北风雪的奇寒,抒发了雪中送客的深挚友情及因友返京而产生的怅惘之情。
三、听录音,或听教师范读全诗。
四、边读边分析。
诗起首四句写野外雪景。“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写边塞风狂雪早。“卷”“折”从正面、侧面描写狂风怒号,遍地肃杀的`景象。“即”.写作惊奇之情。
接下来四句写室内苦寒。“散人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由帐外转入帐内,点点雪花飘落进来,浸湿罗幕;穿着狐裘盖着锦衾也不觉暖,奇寒难忍。而将军都护这样的勇猛边将,也是“角弓不得控”,“铁衣冷难着”,手冻僵了连弓也拉不开,铁甲也冷得穿不上。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去惨淡万里凝。”这两句转写野外雪景。放眼雪原,冰雪覆盖,纵横交错,抬望天空,阴云密布。“愁”“惨”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
以上描绘了“瀚海雪景图”,热爱边塞风光,颂扬将士意志的感情融于其中。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描写饯别的情景。此句扣题,连举三种乐器,运用借代方式,写出送别宴上的热闹情景。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酒宴散,送客出辕。
门。茫茫雪原中一杆红旗,奇异而美丽的画面。天气奇寒,劲吹的北风翻不动坠有厚重冰凌的红旗,更显出一个“寒”字来。
最后四句写分手的情景。“轮台。
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依依不舍。路遥远,风雪猛,难行走,惜别、担忧之意交织于胸。
这首咏雪送别诗,前十句从不同侧面写雪,后八句写送别。雪景衬托送别,送别中又描写雪景。诗在咏雪景的同时表现了雪中送友的真挚情谊,还传达出诗人独特奇妙的感受,意境鲜明壮伟,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五、完成课后作业。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专业23篇)篇二十一
北风席卷大地,白草被刮得折断了,塞北的天空八月就飞撒大雪。
忽然好像一夜春风吹来,千树万树洁白的梨花斗艳盛开。
雪花飘散进入珠帘,沾湿了罗幕,穿上狐裘不感觉到温暖,织锦做成的被子也觉得单薄。
连将军和都护都拉不开弓,都觉得铁衣太寒冷,难以穿上。
在大沙漠上纵横交错着百丈厚的坚冰,愁云暗淡无光,在万里长空凝聚着。
在军中主帅所居的营帐里摆设酒宴,给回去的客人饯行,胡琴琵琶与羌笛奏出了热烈欢快的乐曲。
傍晚在辕门外,纷纷大雪飘落,红旗被冰雪冻硬,强劲的北风也不能让它飘动。
在轮台东门外送您离去,离去的时候大雪铺满了天山的道路。
山岭迂回,道路曲折,看不见您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马走过的蹄印。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专业23篇)篇二十二
作者简介:
军中主帅帐内摆酒为归客送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来助兴。悠扬的曲子缠绕着塞外的孤烟,婉转,坚韧,悲凉。然而始终化成一个盘旋的空洞,让人晕眩。跳舞的歌妓舞步华丽而寂寞,轻易地掩盖了我浊重的呼吸,我问过一个来自遥远长安的女子:“牡丹花开的时候,长安是不是笼罩在一片绯色的烟雾里?”她底声说道:“这里永远都没有牡丹花,大人,就像这里永远没有春天一样。”
这时我突然回忆起什么,可又立刻忘记。
天宝十三年。
彻骨的寒冷把我从回忆中生生拽了出来,不过是胡天八月,漫山遍野一片萧条的景象,过了一会儿,便纷扬落雪,不过一盏茶的工夫,人间,已是一片苍茫。
寒风凛冽,大雪纷飞,将军双手冻的拉不开弓,都护的铁甲冰冷难以披挂,战士们的斗篷在寒风中猎猎作响。
辕门前,红旗冻硬了连风都无法牵引。
此时此刻的长安城内,正值牡丹花开的时节,我仿佛还能想象出车水马龙的繁华的大街小巷。干净,透明的长安城上一方恒久不变的天空,远远观望长安城,氤氲在一片美丽的姹紫嫣红中。
剽悍的白驹上武公子身披重裘,英气逼人,那一双闪烁着炽热的星眸仰望那一抹阴云惨淡久久凝聚不散的苍穹,似心驰辽远我知道有个南方以南的都城牡丹年年盛开,于是绯色的烟雾年年升起。
我在北方以北思念长安,日夜思念长安。
武公子即将归京了,终于要会到那个四季温暖如春花丛锦簇的长安城。他将看到,长安的八月是如何隐匿在一片璀璨的嫣红中,热烈儿澎湃。眼眶微微湿润。
……尘归尘,土归土,长安月下,牡丹花上。尘归尘,土归土,南方以南,岁月无边……。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专业23篇)篇二十三
北风呼呼地吹着,风吹得过猛,把白草都给吹折了。八月的赛外就已经雪花纷飞了。
像是一夜之间春风吹来,千万棵梨花都盛开了。
散落的雪飘进窗帘里,把窗帘给弄湿了,用狐狸的皮毛做的大衣也不暖和了,织锦的被子也显得很薄。
将军的弓不能再使用了,都护的铁甲冻得不能再穿了。
浩瀚的沙漠也覆盖了一层厚厚的冰,万里阴云凝结还未散去。
中军设置着酒送别客人,宴会上有胡琴、琵琶、羌笛的演奏声。
傍晚大雪纷飞落在大门上,冻得红旗翻都不翻一下。
在轮台的东门送你回长安,去时的路上雪已铺满了路。
随着山回路转,已经看不到你的身影了,厚厚的雪只留下了马行走的的痕迹。
塞外的八月,可真够寒冷的,但为了为国家而战,我很荣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