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模板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重要要素。教案模板的设计可以参考以下范本,了解不同教学环节的安排和组织。
有理数乘法说课稿(热门17篇)篇一
一节课,短短的四十五分钟,但是真真正正的体会到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含义。
本次,根据学校教务处的安排,我承担了七年级的数学公开课。教学内容为有理数的乘法。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有以下几点:
1、“负数乘零得零。”的知识点未设计到幻灯片上。
2、在观察、归纳环节,得出“正数乘正数得正数;负数乘正数得负数;正数乘负数得负数;负数乘负数得正数。”后,对前面引入新课时学生们猜想“正数乘负数的结果是什么?负数乘负数的结果呢?”没有做出回应,给予肯定性的评价。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做的不够,没有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大化的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3、在巩固练习环节中,指名板演的一位同学将原题抄错,但得出了原题的正确结果。我担心课堂剩余教学时间紧张而在讲评时没有及时发现,及时纠错。
4、在课堂小结环节,学生能积极汇报本节课所学知识,但是一个同学在汇报时将“乘积是一的两个数互为倒数”说成了“乘积是一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我虽然再次表述正确,但没有对此做出准确的评价,也没有对这个易错知识在这里进行强调。
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更是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我这节课中存在的问题,我自己可能认识的不到、不够、不准。请各位听课老师对于我这节课上存在的问题以及在教学设计上有不同的和更好的想法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提出来,以便我采纳学习,并在以后的教学中积极改进,让自己的教学能力有所提升!
有理数乘法说课稿(热门17篇)篇二
今天刘老师展示了一节课《同底数幂的乘法》,刘老师教学基本功非常扎实,教学上很有创新意识,是一位深受学生喜爱的教师。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层次比较清楚,环节紧凑,并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也充分体了三自六学的教学模式,突出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现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我的感受:
1、教师的基本功扎实:
刘老师的教态自然大方,板书标准,给学生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并且能够准确把握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恰当,把重点难点讲解得很透彻。
2、充分展现法则的生成过程:
在教学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时,老师没有直接把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直接地呈现给学生,而是通过复习原有的知识,如:25表示什么?10×10×10×10×10可以写成什么形式?同底数幂的乘法在生活中的实例自然呈现,使知识点的探究水到渠成。
3、充分运用类比的方法,突出重点:
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比较的方法,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从而扎实地掌握数学知识,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刘老师都把同底数幂的乘法的推导由一般到特殊,如:25×23a2.a3,5m.5n,am.an。使学生更加容易掌握该知识点。同时,他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采取从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教学方法,轻轻松松就突破了难点。
4、教学中充分体现了三自六学的教学模式:
(1)、刘老师在独自学时,级够给足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并明确要求和自学的内容,使学生有目的去独立自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2)、合作互学这个环节,设计且有开放性,如你能写出一个同底数幂相乘的式子吗?你能算了出结果吗?这样一来每个同学写出的式子都不一定样,给学生去总结发现规律作好铺垫,从而降低了公式的推导难度。
(3)、展示竟学环节,通过一组判断题,让学生竟争回答,活跃课堂气氛,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4)、精讲导学环节,学生展示完成后,教师的点评严谨,同时也注重方法的总结,如在讲变式时(b-a)3.(a-b)2时,刘艳峰老师,不公板书了过程,同时也注重了一题多解,体现示范作用。
(5)、小结主学环节做到了让学生回顾了本节学习内容,并做到总结方法。
(6)、检测固学环节,做到了加深对本节知识在巩固升华。
5、几点建认:
(1)、在合作这个环节中,学生写出大多都是以常数的式子,也有几个组写了一些底数为字母指数为常数的式子,这时教师先算形如a3.a2,aman计算,这样充分体现了由特殊到一般,充分体现知识产生过程。
(2)、在教学过程,最好再给每一小组进行评价积分,激发小组竟争意识。
(3)、优化每个环节的时间分配,可以在合作互学中,压缩几分钟,来保证有检测的时间。
总的来看是一节值得我学习的示范课,也是注重知识落实的课。说的不到之处望领导和各位教师批评指证。
有理数乘法说课稿(热门17篇)篇三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第四节《有理数的乘法》第一课时。我将从教材和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方法与学法指导、教学程序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教材和学情分析。
本课时的主要内容是有理数的乘法运算,教材首先利用数轴通过蜗牛运动的例子引入有理数乘法法则,目的在于使学生对有理数的乘法法则的合理性有所认识和了解,然后通过例子说明如何运用法则进行计算。
学生通过小学阶段的学习,已经熟悉和掌握了正数及0的乘法运算,上初中后,学习有理数的乘法之前,又相继学习了有理数的加法、减法。有理数的乘法运算与小学学过的乘法运算不同之处是多了符号法则,确定符号之后就化归成了小学的乘法运算。学习有理数的乘法是进一步学习有理数的除法、乘方及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本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有理数的乘法和倒数的意义,掌握有理数乘法法则,能熟练运用有理数乘法法则进行乘法运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观察、分析、操作以及归纳概括等活动,经历对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数形结合、化归和分类讨论思想及合作交流、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有理数乘法的意义,掌握有理数乘法法则,并能准确地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
2、教学难点:有理数乘法中的符号法则、认识和了解有理数乘法法则规定的合理性。
四、教学方法手段和学法指导。
要实现上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已难以实现的。针对刚迈入初中阶段的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现有的认知水平,我采用“情境——探究——概括——应用——拓展”的教学模式,用启发式教学,利用“班班通”教学设施,指导学生自主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通过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营造可探索的环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掌握规律,主动地获取新知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它符合教学论中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并有利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新知的创新精神.
五、教学程序设计。
为实现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首先播放歌曲《蜗牛与黄鹂鸟》,引入新课,然后出示《蜗牛爬行》这样一个问题情境,设置了4个问题,这充分利用了数形结合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设计意图是充分利用“班班通”教学设施,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参与程度,同时为学生研究乘法法则创设探索的情境。
(二)探究新知,建立模型。
如果说上一环节解决了如何引出的问题,那么本环节将解决如何认识的问题。本环节共设置3个教学活动:。
1、讨论研究,解决问题。
自主探究、交流合作的意识。解决(1)一(4)问题能使学生对乘法法则规定的合理性有所认识和了解,是本节课的难点之一,“班班通”教学设施充分展示了其突破难点,解决问题的强大辅助教学作用。
2、观察比较,概括法则。
得出算式后,组织学生通过交流讨论的方式,比较四个算式(+2)×(+3)=(+6)①、(-2)×(+3)=(-6)②、(+2)×(-3)=(-6)③、(-2)×(-3)=(+6)④两相乘的情况,发现两个因数相乘的积随两个因数符号的变化规律及积的绝对值与各乘数的`绝对值的关系,然后归纳有理数的乘法法则。这是本节课的重点,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展示辅助功能进行突破,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总结出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并注意说明:乘法法则的形成,考虑了数学本身的继承与发展,保持了运算律,扩大了运算中数的范围。这个活动的设计意图是培养交流合作、观察与概括能力,感受归纳方法和分类讨论与化归思想。
3、分析法则,掌握实质。
设计目的是使学生归纳出有理数乘法法则步骤:先确定积的符号,再确定积的绝对值,让学生进一步熟悉法则,掌握法则实质,初步培养学生的化归意识。
(三)应用新知。
得出有理数乘法法则后,接下来借助多媒体进行例1和例2的教学。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交流和订正,注意强调有理数乘法[]的计算步骤。例1的目的是运用乘法法则进行运算,而且一举两得,不仅让学生练习了有理数的乘法,而且得出了有理数范围内倒数的定义;例2的目的是用有理数乘法解决问题。
(四)巩固新知。
这个环节用多媒体出示两组课堂练习:第一组是教材第30页“练习”第1、2、3题,这是一组基础练习,其中第1和第3题采用抢答形式,帮助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有理数乘法意义,使学生能熟练运用新知解决问题,;第二组是自编题和备用题,这是拓展提高练习,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使练习显得有层次。这个环节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加大课堂训练量,使学生得到充分的训练。
(五)小结,反思。
用多媒体出示三个问题:
1、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本节课你有何收获?
3、你还有什么疑问?这几个问题,目的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使学生反思和总结本课所学知识,完善认知结构。
(六)布置课外作业。
通过多媒体布置如下课外作业:
1、教材p38“习题1.4”第1、2、3题;
(一)。目的是通过课外作业,不仅巩固有理数乘法的运算,而且也为下节课将要学习的几个不等于零的数乘法和有理数的乘方做铺垫设下伏笔。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有理数乘法说课稿(热门17篇)篇四
听了宋老师展示的《同底数幂的乘法》一堂课,我认为宋老师教学基本功扎实,教学上有创意,教学脉络清晰,重难点突出,这是一堂成功的课。现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我的感受:
1、教师的基本功扎实:宋老师的教态自然大方,语言准确,板书标准,给学生起到了很好的示范。
2、引出课题很有创意:利用目前比较流行的手机做文章,下载短信、图片等内容,引出流量和210,提问学生这个表示什么?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
并且能够准确把握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恰当,把重点难点讲解得很透彻。
3、充分展现法则的生成过程:在教学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时,老师没有直接把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直接地呈现给学生,而是通过复习原有的知识,如:25表示什么?10×10×10×10×10可以写成什么形式?同底数幂的乘法在生活中的实例自然呈现,使知识点的探究水到渠成。通过从具体算式到抽象的用字母表示式子,逐步的演绎,归纳出同底数幂相乘的法则,使学生印象深刻。
4、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脉络清晰,层次比较清楚,环节紧凑,并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突出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充分运用类比的方法,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从而扎实地掌握数学知识,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有理数乘法说课稿(热门17篇)篇五
今天有幸聆听了陈师上的《口算乘法》一课,感触颇深。如何上出扎实有效的计算课一直是我们教师必须关注的问题。接下来就结合谈谈自己的看法。
计算教学原本较枯燥,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但如果结合实际情境,有了现实情境的支撑,学生的学习就变得有意义了。本课课首陈老师出示一个算式让学生编实际例子,寻找生活原型,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从而为课中的探究提供了现实起点。其次是课中新课探知部分创设了学生喜欢的游乐园问题,逐渐增加人数,顺理成章循序渐进地探究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两位数,课末创设游乐园中算各种项目票价的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整个过程由解决问题贯穿始终,学生也兴致很高,让他们体验到计算不只是为了计算,还可以解决问题。
如果把本课知识比成一颗珍珠,那么整个乘法教学就是一串珍珠。只有把珍珠串起来,它才能散发出光芒。本课的知识在整个体系中并不是孤立的,前面有表内乘法,后面有乘法估算、笔算,还有更大数目的乘法口算。从陈老师这堂课我们可以感受这种联系。如:课前从2×9引入,先是口算,唤起学生对乘法口诀应用,接着是理解20×9的数学意义及现实意义,不仅复习了旧知,同时为后面的学习作好了孕伏,搭好脚手架。接下来是新课展开部分,让学生学习10×20,再20×20,从十乘几十到几十乘几十,再拓展到几百、几千乘几十,由此逐步总结出口算方法,再通过一定的口算练习和应用,使学生形成一定的计算技能,并学会应用乘法口算解决实际问题,发展了思维。整个学习过程是一气呵成的,让我们感受到了数学应该是求联求变的思想。
计算教学的核心就是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本课的算法是很简单的,就是看成几乘几,再在得数末尾添加同样多的0。但是学生解释为什么可以这样算时就不知道怎么表达了,因此理解算理是本课的难点。如何使这算法和看成几个十、百、千乘几再在得数末尾添上相应的0的算理联系沟通呢?从这堂课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发和思考。陈老师在课首是以表内乘法9×2引出10×20、20×20让学生初步感知整十数乘一位数的算法,没有很快就进行方法优化。而是在接下来的练习中逐步引导到看成几个十乘几王得几个十。接着是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整百整千数乘两位数,让他们在这过程中逐步体会到可以看成几个百、几个千乘几十得几个百或千,举一反三,最后通过观察这三种类型的口算,总结出计算方法是看成表内乘法来算,然后添加相应的0,从而优化概括出计算方法,促进新旧知的融合。这时我想学生的思想水平应该不是课前那种模糊混沌,应该是经历了一定的思考和体验,相信他们不只是会算了,而且还知道了为什么这样算。
有理数乘法说课稿(热门17篇)篇六
本节是在学习了有理数加法和减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将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统一成加法运算,并通过省略加号、括号,得出省略括号的代数和形式,对于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首先要将混合运算的式子写成省略括号的代数和的形式,然后按加法法则和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本节内容把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融入实际问题中,既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又突出了《标准》对本节内容的特别要求。
学生是在学习了有理数的乘法第一课时的基础上来学习这一节内容的。学生在本节内容的学习中可能存在以下方面的困难:
(1)学生有理数乘法的法则、运算律记忆不牢固;
(2)在实际做题中不能灵活运用乘法运算律;
(3)在运用乘法运算律的过程中不能准确确定每一步运算符号,尤其是乘法的分配律。
本节课我采用“引导—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从实际问题出发,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提出探究任务,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新问题,并能提出创造性的想法。让学生体验探究的全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合作能力。
按照课程标准,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熟练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并能用乘法运算律简化运算。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讨论,主动地进行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与他人沟通、交往能力,使其逐渐热爱数学这门课程。
教学重点:
运用运算律,使运算简化。
教学难点:
正确运用运算律,使运算简化。
教法: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谈话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让学生通过自己动脑思考,同学之间相互讨论,来学习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以及探索能力和合作精神,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
学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
以小组讨论为模式,积极参与合作探究,在小组合作探究中认真思考,操作,讨论,学会合作交流,培养借助团队力量解决自己无法完成问题的团队合作意识。
电子白板、多媒体课件。
一、做练习复习乘法法则导入。
在做练习时我们看到如果像小学一样能利用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
计算:
(1)5×(—6);(4)(—6)×5;
(2)[3×(—4)]×(—5);(3)3×[(—4)×(—5)];
(4)5×[3+(—7)];(5)5×3+5×(—7).。
二、探究学习乘法运算律:
(1)乘法交换律。
文字叙述: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代数式表达:ab=ba。
(2)乘法结合律。
文字叙述: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
代数式表达:(ab)c=a(bc)。
(3)乘法分配律。
文字叙述:一个数同两个数的和相乘,等于把这个数分别同这两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
代数式表达:a(b+c)=ab+ac。
提问:这里为什么只说“和”呢?3×(5—7)能不能利用分配律?
答:这里的“和”不再是小学中说的“和”的概念,而是指“代数和”,3×(5—7)可以看成3乘以5与—7的和,当然可利用分配律。
提问:如何表达三个以上有理数相乘或一个数乘以几个有理数的和时的运算律?
答:乘法交换律:abc=cab=bca,或者说任意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分配律:a(b+c+d+…+m)=ab+ac+ad+…+am,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继而教师作如下小结:
(1)小学学习的乘法运算律都适用于有理数乘法。
(2)我们研究数,总是由数的意义、数的认识(读、写、大小比较等)到数的运算和数的运算律这样一个顺序进行,小学学习的正数和0是这样,现在学习有理数也是这样,将来进一步学习范围更大的数还是这样。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就掌握了自学的钥匙,希望予以注意。
三、课堂练习。
计算(能简便的尽量简便):
(5)(—23)×(—48)×216×0×(—2);
(6)(—9)×(—48)+(—9)×48;
(7)24×(—17)+24×(—9).。
四、小结。
五、练习设计。
1.计算:
(7)(—7。33)×42。07+(—2。07)(—7。33);
(8)(—53。02)(—69。3)+(—130。7)(—5。02);
六、布置作业:
(一)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与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二)典例示范:
在以上设计中,我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突出数学学科学以致用的特征,积极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氛围中学习,从而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动自主学习。
本节课教学的基本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有理数乘法的符号法则和运算律.为完成这一教学目标,可以采用直接传授的方法,即教师清楚明白地把乘法的符号法则和乘法的运算律告诉学生,然后通过做习题来加以巩固。这种教学方法具有直截了当的特点,但不利于开启学生思维,更不易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提高观察、归纳和概括的能力.因此,我们采取了上述作法。
为了充分发挥每个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上述设计强调学生与教师一起共同参与教学活动.只要我们坚持把数学活动过程体现在教学中,又尽力发挥学生的思维积极性,那么学生所学到的就不仅是一些数学知识,而且会学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1号选手,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的内容《有理数乘法》,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
有理数乘法说课稿(热门17篇)篇七
5.本节课通过行程问题说明有理数的乘法法则的合理性,让学生感知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教学建议。
(一)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的教学重点是能够熟练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依据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和运算律灵活进行有理数乘法运算是进一步学习除法运算和乘方运算的基础。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和加法运算一样,都包括符号判定与绝对值运算两个步骤。因数不包含0的乘法运算中积的符号取决于因数中所含负号的个数。当负号的个数为奇数时,积的符号为负号;当负号的个数为偶数时,积的符号为正数。积的绝对值是各个因数的绝对值的积。运用乘法交换律恰当的结合因数可以简化运算过程。
本节的难点是对有理数的乘法法则的理解。有理数的乘法法则中的“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只是针对两个因数相乘的情况而言的。乘法法则给出了判定积的符号和积的绝对值的'方法。即两个因数符号相同,积的符号是正号;两个因数符号不同,积的符号是负号。积的绝对值是这两个因数的绝对值的积。
(二)知识结构。
(三)教法建议。
1.有理数乘法法则,实际上是一种规定。行程问题是为了了解这种规定的合理性。
3.基础较差的同学,要注意乘法求积的符号法则与加法求和的符号法则的区别。
5.小学学过的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对有理数乘法仍适用,需注意的是这里的字母a、b、c既可以是正有理数、0,也可以是负有理数。
6.如果因数是带分数,一般要将它化为假分数,以便于约分。
有理数乘法说课稿(热门17篇)篇八
本节是在学习了有理数加法和减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将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统一成加法运算,并通过省略加号、括号,得出省略括号的代数和形式,对于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首先要将混合运算的式子写成省略括号的代数和的形式,然后按加法法则和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本节内容把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融入实际问题中,既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又突出了《标准》对本节内容的特别要求。
学生是在学习了有理数的乘法第一课时的基础上来学习这一节内容的。学生在本节内容的学习中可能存在以下方面的困难:
(1)学生有理数乘法的法则、运算律记忆不牢固;
(2)在实际做题中不能灵活运用乘法运算律;
(3)在运用乘法运算律的过程中不能准确确定每一步运算符号,尤其是乘法的分配律。
本节课我采用“引导—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从实际问题出发,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提出探究任务,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新问题,并能提出创造性的想法。让学生体验探究的全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合作能力。
按照课程标准,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讨论,主动地进行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与他人沟通、交往能力,使其逐渐热爱数学这门课程。
教学重点:
运用运算律,使运算简化。
教学难点:
正确运用运算律,使运算简化。
教法: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谈话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让学生通过自己动脑思考,同学之间相互讨论,来学习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以及探索能力和合作精神,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
学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
以小组讨论为模式,积极参与合作探究,在小组合作探究中认真思考,操作,讨论,学会合作交流,培养借助团队力量解决自己无法完成问题的团队合作意识。
电子白板、多媒体课件。
一、做练习复习乘法法则导入。
在做练习时我们看到如果像小学一样能利用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
计算:
(1)5×(—6);(4)(—6)×5;
(2)[3×(—4)]×(—5);(3)3×[(—4)×(—5)];
(4)5×[3+(—7)];(5)5×3+5×(—7).。
二、探究学习乘法运算律:
(1)乘法交换律。
文字叙述: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代数式表达:ab=ba。
(2)乘法结合律。
文字叙述: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
代数式表达:(ab)c=a(bc)。
(3)乘法分配律。
文字叙述:一个数同两个数的和相乘,等于把这个数分别同这两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
代数式表达:a(b+c)=ab+ac。
提问:这里为什么只说“和”呢?3×(5—7)能不能利用分配律?
答:这里的“和”不再是小学中说的“和”的概念,而是指“代数和”,3×(5—7)可以看成3乘以5与—7的和,当然可利用分配律。
提问:如何表达三个以上有理数相乘或一个数乘以几个有理数的和时的运算律?
答:乘法交换律:abc=cab=bca,或者说任意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分配律:a(b+c+d+…+m)=ab+ac+ad+…+am,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继而教师作如下小结:
(1)小学学习的乘法运算律都适用于有理数乘法。
(2)我们研究数,总是由数的意义、数的认识(读、写、大小比较等)到数的运算和数的运算律这样一个顺序进行,小学学习的正数和0是这样,现在学习有理数也是这样,将来进一步学习范围更大的数还是这样。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就掌握了自学的钥匙,希望予以注意。
三、课堂练习。
计算(能简便的尽量简便):
(5)(—23)×(—48)×216×0×(—2);
(6)(—9)×(—48)+(—9)×48;
(7)24×(—17)+24×(—9).。
四、小结。
五、练习设计。
1.计算:
(7)(—7。33)×42。07+(—2。07)(—7。33);
(8)(—53。02)(—69。3)+(—130。7)(—5。02);
六、布置作业:
(一)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与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二)典例示范:
在以上设计中,我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突出数学学科学以致用的特征,积极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氛围中学习,从而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动自主学习。
本节课教学的基本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有理数乘法的符号法则和运算律.为完成这一教学目标,可以采用直接传授的方法,即教师清楚明白地把乘法的符号法则和乘法的运算律告诉学生,然后通过做习题来加以巩固。这种教学方法具有直截了当的特点,但不利于开启学生思维,更不易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提高观察、归纳和概括的能力.因此,我们采取了上述作法。
为了充分发挥每个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上述设计强调学生与教师一起共同参与教学活动.只要我们坚持把数学活动过程体现在教学中,又尽力发挥学生的思维积极性,那么学生所学到的就不仅是一些数学知识,而且会学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
有理数乘法说课稿(热门17篇)篇九
(二)能力训练目标:1.经历探索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的过程,发展观察、归纳的能力。
2.能运用乘法运算律简化计算。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在共同探索、共同发现、共同交流的过程中分享成功的喜悦。
2.在讨论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集体的力量,培养团队意识。
乘法运算律的运用。
乘法运算律的运用。
探究交流相结合。。
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问题2:计算下列各题:
(1)(一7)×8;。
(2)8×(一7);。
(5)[3×(一4)]×(一5);。
(6)3×[(一4)×(一5)];。
[师生]由学生自主探索,教师可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
像前面那样规定有理数乘法法则后,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与分配律在有理数乘法中仍然成立。我们可以通过问题2来检验。(略)。
[师]同学们自己采用上面的方法来探究一下分配律在有理数范围内成立吗?
[生]例如:5×[3十(一7)]和5×3十5×(一7);(略)。
[师](一5)×(3一7)和(一5)×3一5×7的结果相等吗?
(注意:(一5)×(3一7)中的3一7应看作3与(一7)的和,才能应用分配律。否则不能直接应用分配律,因为减法没有分配律。)。
讲授新课:
用文字语言和字母把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表达出来。
应得出:1.一般地,有理数乘法中,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相等.
2.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相等。
3.一般地,一个数同两个数的和相乘,等于这个数分别同这两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
[师生]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从中体会学习的快乐。
3.用简便方法计算:
练习(教科书第42页)。
这节课我们学习乘法的运算律及它们的运用,使我们体验到了掌握一般的正常运算外,还要灵活运用运算律,能简便的一定要简便,这样做既快又准。
课后作业:课本习题1.4的第7题(3)、(6)。
用简便方法计算:
(1)6.868×(一5)十6.868×(一12)十6.868×(十17)。
(2)[(4×8)×25一8]×125。
有理数乘法说课稿(热门17篇)篇十
1.确定积的符号:
积的符号;。
积的符号;。
积的符号。
2完成下面填空:
(1)(-10)×()×0.1×6=_______。
(2)(-10)×(-)×(-0.1)×6=________。
(3)(-10)×(-)×(-0.1)×(-6)=________。
(4)(-5)×(-)×3×(-2)×2=________。
(5)(-5)×(-8.1)×3.14×0=________。
3.计算。
(1)8+(-0.5)×(-8)×(2)(-3)××(-)×(-)。
(3)(-)×5×0×(-)(5)(-6)×(+37)×(-)×(-)。
4.计算:(1)(-4)×(-7)×(-25)(2)(-)×8×(-)。
(3)(-0.5)×(-1)××(-8)(4)(-5)-(-5)××(-4).
(5)(-3)×(7)×-3×(-6)(6)(-1)×(-7)+6×(-1)×。
(7)1-(-1)×(-1)-(1)×0×(-1)。
有理数乘法说课稿(热门17篇)篇十一
2.探索运用乘法运算律简化运算.
【对话探索设计】。
〖探索1。
〖阅读理解。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见p40)。
〖探索2。
下列计算若按顺序依次相乘怎样算?用运算律为什么能简化运算?
(1)25××4;(2)-××。
〖探索3。
运用运算律真的能节省时间吗?分两个大组,比一比:。
计算×(-198)×.
〖练习1。
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简化运算:。
(1)1999×125×8;(2)-1097××().
〖探索4。
2.如右图,你会用两种方法求长方形abcd的面积吗?
〖例题学习。
p41.例5。
〖作业。
p41.练习。
〖补充作业。
1.计算(注意运用分配律简化运算):。
(1)-6×(100-);(2)×(-12).
(2)2×(-3)×4×(-5)×(-6)×7×8×9×(-10);。
(3)2×(-3)×4×(-5)×(-6)×0×7×8×9×(-10);。
4.下列各式的积(幂)是正的'还是负的?为什么?
(1)(-3)×(-3)×(-3)×(-3)×(-3).
5.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简化运算:。
(1)-98××(-0.6);(2)-1999××(-)××()。
【补充练习】。
2.运用分配律化简下列的式子:。
(1)例3x+9x+x(2)13x-20x+5x;。
=(3+9+1)x。
=13x;。
(3)12π-18π-9π;(4)-z-7z-8z.
有理数乘法说课稿(热门17篇)篇十二
一、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本班学生已有探索有理数加法法则的经验,多数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探索问题。由于学生已了解利用数轴表示加法运算过程,不太熟悉水位变化,故改为用数轴表示乘法运算过程。
二、课前准备。
把学生按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分为10个小组,以便组内合作学习、组间竞争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气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有理数乘法法则,能利用乘法法则正确进行有理数乘法运算。
2、能力与过程目标。
经历探索、归纳有理数乘法法则的过程,发展学生观察、归纳、猜测、验证等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学生自己探索出法则,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四、教学重点、难点。
难点: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探索过程,符号法则及对法则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
1、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导入新课。
学生:26米。
教师:能写出算式吗?
学生:……。
教师:这涉及有理数乘法运算法则,正是我们今天需要讨论的问题(教师板书课题)。
2、小组探索、归纳法则。
(1)教师出示以下问题,学生以组为单位探索。
以原点为起点,规定向东的方向为正方向,向西的方向为负方向。
a.2×3。
2看作向东运动2米,×3看作向原方向运动3次。
结果:向运动米。
2×3=。
b.-2×3。
-2看作向西运动2米,×3看作向原方向运动3次。
结果:向运动米。
-2×3=。
c.2×(-3)。
2看作向东运动2米,×(-3)看作向反方向运动3次。
结果:向运动米。
2×(-3)=。
d.(-2)×(-3)。
-2看作向西运动2米,×(-3)看作向反方向运动3次。
结果:向运动米。
(-2)×(-3)=。
e.被乘数是零或乘数是零,结果是人仍在原处。
(2)学生归纳法则。
a.符号:在上述4个式子中,我们只看符号,有什么规律?
(+)×(+)=同号得。
(-)×(+)=()异号得。
(+)×(-)=()异号得。
(-)×(-)=()同号得。
b.积的绝对值等于。
c.任何数与零相乘,积仍为。
3、运用法则计算,巩固法则。
(1)教师按课本p75例1板书,要求学生述说每一步理由。
(3)学生做p76练习1(1)(3),教师评析。
决定,当负因数个数有,积为;当负因数个数有,积为;只要有一个因数为零,积就为。
4、讨论对比,使学生知识系统化。
同号。
得正。
取相同的符号。
把绝对值相乘。
(-2)×(-3)=6。
把绝对值相加。
(-2)+(-3)=-5。
异号。
得负。
取绝对值大的加数的符号。
把绝对值相乘。
(-2)×3=-6。
(-2)+3=1。
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小的绝对值。
任何数与零。
得零。
得任何数。
5、分层作业,巩固提高。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由情景引入,使学生迅速进入角色,很快投入到探究有理数乘法法则上来,提高了本节课的教学效率。在本节课的教学实施中自始至终引导学生探索、归纳,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本节课特别注重过程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教学效果令人比较满意。如果是在法则运用时,编制一些训练符号法则的口算题,把例2放在下一课时处理,效果可能更好。
有理数乘法说课稿(热门17篇)篇十三
2.掌握有理数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并利用运算律简化乘法运算;。
(二)过程方法。
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系列活动中,学会与老师及与其他同学交流、沟通和合作,准确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能力及运算能力.
(三)情感态度。
通过例题与练习,体验“简便运算”带来的愉悦,懂得运算的每一步都必须有依据。通过新知的导入和运用过程,感受到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渗透转化的教学思想。
教学重点。
乘法的符号法则和乘法的运算律.
教学难点。
几个有理数相乘的积的符号的确定.
【复习引入】。
2.计算(五分钟训练):
(5)-2×3×(-4);(6)97×0×(-6);。
(7)1×2×3×4×(-5);(8)1×2×3×(-4)×(-5);。
(11)(-1)×(-2)×(-3)×(-4)×(-5).
有理数乘法说课稿(热门17篇)篇十四
教学目的:
1、要求学生会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2、使学生更多经历有关知识发生、规律发现过程。
教学分析:
重点:对乘法运算法则的运用,对积的确定。
难点:如何在该知识中注重知识体系的延续。
教学过程:
一、知识导向:
有理数的乘法是小学所学乘法运算的延续,也是在学习了有理数的加法法则与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的基础上所学习的,所以应注意到各种法则间的必然联系,在本节中应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多让学生经历知识、规律发现的过程。在学习中应掌握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二、新课:
1、知识基础:
其一:小学所学过的乘法运算方法;。
其二:有关在加法运算中结果的确定方法与步骤。
2、知识形成:
(引例)一只小虫沿一条东西向的跑道,以每分钟3米的速度爬行。
列式:
即:小虫位于原来出发位置的东方6米处。
拓展:如果规定向东为正,向西为负。
列式:
即:小虫位于原来出发位置的西方6米处。
概括:把一个因数换成它的相反数,所得的积是原来的积的'相反数。
3、设疑:
如果我们把中的一个因数2换成它的相。
反数-2时,所得的积又会有什么变化?
当然,当其中的一个因数为0时,所得的积还是等于0。
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任何数与零相乘,都得零。
例:计算:
(1)(2)。
三、巩固训练:
p52.1、2、3。
四、知识小结:
本节课从实际情形入手,对多种情形进行分析,从一般中找到规律,从而得到有关有理数乘法的运算法则。在运算中应强调注意如何正确得到积的结果。
五、家庭作业:
p57.1、2,3。
六、每日预题:
1、小学多学过哪些乘法的运算律?
2、在对有理数的简便运算中,一般应考虑到哪些可能的情况?
有理数乘法说课稿(热门17篇)篇十五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有理数的乘法》的第一课时,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程序设计等五个部分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有理数的乘法是在学生学完有理数的加法后学习的,它与有理数的加法运算一样,也是建立在小学算术的基础上。因此,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在确定“积”的符号后,实质上是小学算术数的乘法运算,思维过程就是如何把中学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化归为小学算术数的乘法运算。由于有理数的乘法是有理数最基本的运算之一,因而它是进一步学习有理数运算的基础,也是今后学习实数运算、代数式的运算、解方程以及函数知识的基础。学好这部分内容,对增强学习代数的信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1)要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就得深刻理解运算法则,对法则理解得越深,运算才能掌握得越好。
(2)学好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对将要学习的有理数的除法以及其他的运算都是至关重要的。
本节课的难点是有理数乘法中的符号法则。由于初一年级的学生刚接触负数,对负数的意义理解不深,因此,与小学算术数的乘法比较,学生对含有负数特别是两个负数相乘的意义的理解,思维角度变化较大,思维强度也增大。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有理数乘法的意义,掌握有理数乘法法则,并能准确地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学,渗透化归、分类等数学思想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的化归意识和观察、比较、概括等思维能力。
3、情感与态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新知的精神。
三、教学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是以启发式教学为主,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活动,多观察、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的全过程,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规律,总结出法则。它符合教学论中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并有利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新知的创新精神。
四、学法指导。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比较、归纳等学习方法。让每个学生都动口、动脑、动手,积极思考,参与讨论,自己归纳出运算法则,学会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
五、教学程序设计。
本节课我的设计理念是:遵循“教学、学习、研究”同步协调的原则,依据教材,恰当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独立思考,不断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教师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体验探索、研究的过程。让学生在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展示思维过程。
以下我将对每一教学环节分别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教学目标的控制等方面加以说明: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利用课件出示问题,学生根据教师交给的问题,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为今后讨论做准备。提供这一组问题,目的在于前两个学段学过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沿用这个规定,就可以得到(—2)+(—2)=(—2)×2;(—2)+(—2)+(—2)=(—2)×3,……于是就得到我们前两个学段没有学过的负数与正数相乘的乘法,从而引入新课,使学生思路清晰。
(二)观察——猜想。
这一教学环节首先让学生观察算式感知两个有理数相乘的三种情况,再以如下问题使学生初步感悟两个有理数相乘的符号法则,最后猜想出有理数的陈法则。
意图是以学生已有知识结构为基础,由一系列算式,猜想出有理数乘法法则,培养学生观察、猜想、归纳、概括的能力。
(三)探究——验证。
教师启发学生“为区分方向,我们规定:向左为负,向右为正,为区分时间,我们规定:现在前为负,现在后为正”。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蜗牛爬行的例子结合问题(1)——(4)先独立思考,然后合作探究,互相启发,互相学习,激发灵感,并得出算式。意图是利用数轴通过蜗牛运动的例子验证有理数乘法法则学生容易接受,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从而充分验证了学生的猜想。
(四)比较——提炼。
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让同学们完成下面的填空题,从而使学生更进一步明确了两个有理数相乘的符号规律,通过观察比较使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提炼出法则,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和概括的思维能力。
(五)分析法则、掌握实质。
教师设计以下例子目的使学生归纳出有理数乘法法则步骤,初步培养学生的化归意识。设计抢答题是想让学生熟悉法则,掌握法则实质。
(六)应用——巩固:
例1和例2的教学通过学生板演来完成,再由师生共同评价与完善。例1是运用乘法法则进行运算的基本题,而且一举两得,不仅让学生练习了有理数的乘法,而且得出了有理数范围内倒数的定义;例2是说明有理数乘法的意义,即在什么情况下用乘法解决问题。通过课堂练习不仅巩固了课堂所学的知识由可以使学生体会学习数学成功的喜悦。
(七)小结——反思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三个问题:
1、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本节课你有何收获?
3、你还有什么疑问?
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反思回顾总结梳理课堂所学知识完善认知结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八)作业——延展。
为了满足不同的学生需要本节课后作业设置了必做题和选做题,通过作业不仅巩固有理数乘法的运算而且也为下节课将要学习的几个不等于零的数乘法和有理数的乘方做铺垫设下伏笔。进一步体现《数学课程标准》所要求的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有理数乘法说课稿(热门17篇)篇十六
(1)能确定多个因数相乘时,积的符号,并能用法则进行多个因数的乘积运算。
(2)能利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几个不为0的数相乘,积的符号问题的过程,发展观察、归纳验证等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的学习兴趣。
1.重点:能用法则进行多个因数的乘积运算。
2.难点:积的符号的确定。
3.关键:让学生观察实例,发现规律。
投影仪。
四、 教学过程
1.请叙述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2.计算:(1)│-5│(-2); (2)(-) (3)0(-99.9)。
五、新授
1.多个有理数相乘,可以把它们按顺序依次相乘。
例如:计算:1(-1)(-7)=-(-7)=-2(-7)=14;
又如:(+2)[(-78)]=(+2)(-26)=-52.
我们知道计算有理数的乘法,关键是确定积的符号。
观察:下列各式的积是正的还是负的?
(1)234 (2)234(-4)
(3)2(-3)(-4)(4)(-2)(-3)(-4)(-5)。
易得出:(1)、(3)式积为负,(2)、(4)式积为正,积的符号与负因数的个数有关。
教师问:几个不是0的数相乘,积的符号与负因数的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完成思考后,教师指出:几个不是0的`数相乘,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决定,与正因数的个数无关,当负因数的个数为负数时,积为负数;当负因数的个数为偶数时,积为正数。
2.多个不是0的有理数相乘,先由负因数的个数确定积的符号再求各个绝对值的积。
有理数乘法说课稿(热门17篇)篇十七
在此之前,本班学生已有探索有理数加法法则的经验,多数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探索问题。由于学生已了解利用数轴表示加法运算过程,不太熟悉水位变化,故改为用数轴表示乘法运算过程。
把学生按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分为10个小组,以便组内合作学习、组间竞争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气氛。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有理数乘法法则,能利用乘法法则正确进行有理数乘法运算。
2、能力与过程目标
经历探索、归纳有理数乘法法则的过程,发展学生观察、归纳、猜测、验证等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学生自己探索出法则,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重点:运用有理数乘法法则正确进行计算。
难点: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探索过程,符号法则及对法则的理解。
1、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导入新课。
学生:26米。
教师:能写出算式吗?
学生:……
教师:这涉及有理数乘法运算法则,正是我们今天需要讨论的问题(教师板书课题)
2、小组探索、归纳法则
(1)教师出示以下问题,学生以组为单位探索。
以原点为起点,规定向东的方向为正方向,向西的方向为负方向。
a.2×3
2看作向东运动2米,×3看作向原方向运动3次。
结果:向 运动 米
2×3=
b.-2×3
-2看作向西运动2米,×3看作向原方向运动3次。
结果:向 运动 米
-2×3=
c.2×(-3)
2看作向东运动2米,×(-3)看作向反方向运动3次。
结果:向 运动 米
2×(-3)=
d.(-2)×(-3)
-2看作向西运动2米,×(-3)看作向反方向运动3次。
结果:向 运动 米
(-2)×(-3)=
e.被乘数是零或乘数是零,结果是人仍在原处。
(2)学生归纳法则
a.符号:在上述4个式子中,我们只看符号,有什么规律?
(+)×(+)=同号得
(-)×(+)=异号得
(+)×(-)=异号得
(-)×(-)=同号得
b.积的绝对值等于 。
c.任何数与零相乘,积仍为 。
(3)师生共同用文字叙述有理数乘法法则。
3、运用法则计算,巩固法则。
(1)教师按课本p75例1板书,要求学生述说每一步理由。
(2)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例1中(3)(4)小题两因数的关系,得出两个有理数互为倒数,它们的积为 。
(3)学生做p76练习1(1)(3),教师评析。
(4)教师引导学生做p75例2,让学生说出每步法则,使之进一步熟悉法则,同时让学生总结出多因数相乘的符号法则。多个因数相乘,积的符号由 决定,当负因数个数有 ,积为 ;当负因数个数有 ,积为 ;只要有一个因数为零,积就为 。
4、讨论对比,使学生知识系统化。
有理数乘法有理数加法
同号得正取相同的符号
把绝对值相乘
(-2)×(-3)=6把绝对值相加
(-2)+(-3)=-5
异号得负取绝对值大的加数的符号
把绝对值相乘
(-2)×3=-6(-2)+3=1
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小的绝对值
任何数与零得零得任何数
5、分层作业,巩固提高。
本节课由情景引入,使学生迅速进入角色,很快投入到探究有理数乘法法则上来,提高了本节课的教学效率。在本节课的教学实施中自始至终引导学生探索、归纳,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本节课特别注重过程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教学效果令人比较满意。如果是在法则运用时,编制一些训练符号法则的口算题,把例2放在下一课时处理,效果可能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