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范本是指在学习、写作或者研究中,作为参考或者样本的一种文本材料,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如果你需要一些范文范本作为参考,可以在下面找到一些你需要的资料。
最热医院病案管理现状与分析论文(汇总19篇)篇一
管理模式是指管理活动所具有的形式或样式,它与管理方式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它们各自使用的范围和处的层次上。按照不同的划分方法可以将体育场馆管理模式划分成不同的管理模式。按照管理的主体,可将其划分为体育部门管理模式、全物业管理模式、单位协作管理模式、个人承包模式等。也可将其分为传统式管理模式(体育部门管理)、专业化管理模式(专门管理部门)、混合式管理模式(体育部门与专门管理部门两种模式并存)。还可按照信息化技术手段的应用将其分为传统化体育场馆管理模式和现代化体育场馆管理模式。下面按照传统式管理模式、专业化管理模式、混合式管理模式来进行调查分析。
传统式管理是指体育场馆由体育部门体育系、部、组或教研室管理。一般学校的体育教学、体育训练和开展体育活动等都是由体育部门负责,为方便体育部门使用,长此以往,学校体育场馆就以体育部门管理为主。由于学校的快速发展,学校教师和学生对体育场馆的需求越来越高,高规格的体育场馆的建设也越来越多,学校会根据体育部门的需要而专门成立体育场馆器材管理中心、体育场馆管理中心等机构,而此类休育场馆管理者仍是对体育部门领导负责。表1显示,传统管理模式在陕西高校中仍占主体,76.5%。专业化管理是指学校设立专门职能部门来管理场馆,是学校专门成立的中层管理机构,直接对校领导负责。如体育学院成立的体育场馆处。体育院校的场馆数量多,质量高,体育活动的专业化程度也高,对场馆管理专业化的需求更迫切。同时体育院校具有学科优势,在全民健身体育产业等方面拥有众多专家,场馆开放意识较强。在陕西主要体现在西安体育学院。混合式管理是传统式和专业化两种管理模式的综合,这种管理形式是根据场馆的使用和维护的需要将责任区分开来,分别由不同的部门来承担。主要表现形式为综合类大学对新建成的、投入比较大的综合类体育馆的管理。如,西京学院和陕西师范大学的体育场馆管理最具有代表性,西京学院的体育场馆由体育部门管理和使用,而维护和保养等则有神禾公司负责。陕西师范大学的体育场馆由体育部门管理和使用,而具体的维护和保养等则有后勤集团负责。陕西高校中这种管理模式占17.6%。
高校体育场馆的运行效率直接关系到学校的体育场馆的使用价值和师生的切身利益。也是体育场馆管理水平的最重要的衡量指标。本研究主要是通过向学校的体育场馆管理层进行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陕西高校体育场馆运行中,认为采用混合式管理模式的运行效率高的占比最多,达到近60%;认为采用传统式管理模式的运行效率高的近三成。反之认为采用混合式管理模式的运行效率低的占比最少,仅占12.5%;采用传统式管理模式的运行效率低的近三成。可见,普通高校中运用混合式管理模式的效率要高于传统式管理模式。
3高校体育场馆管理层对各型体育场馆管理模式的态度。
学校的体育场馆资源的管理效果怎么样,应该怎么管理、与学校体育场地管理人员的态度有很大的关系。针对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模式问题,对陕西高校体育场馆管理层人员的态度进行了访问调查,调查结果如表3所示,有61.5%的管理人员对学校体育场馆采用混合式管理模式持满意态度,有12.0%的管理人员对学校体育场馆采用混合式管理模式持不满意态度;持满意态度的主要认为混合式管理给体育使用部门减轻很多工作负担,持不满意态度的主要认为协调起来比较麻烦。有50.0%的管理人员对学校体育场馆设采用专业化管理模式持满意态度,有20.0%的管理人员对学校体育场馆采用专业化管理模式持不满意态度。持满意态度的人认为专业化管理重科学,有水平;持不满意态度的主要认为管理的严谨也会带来不灵活的负面影响。有41.5%的管理人员对学校体育场馆采用传统式管理模式持满意态度,有20.5%的管理人员对学校体育场馆采用传统式管理模式持不满意态度;持满意态度的主要认为自己管理使用方便,持不满意态度的认为管理水平不高。
4学生对各型体育场馆管理模式的态度。
高校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高校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主要是为学生服务的,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应该如何管理,高校学生的态度将起着重要作用。针对这一问题,随机抽取在校学生进行访问调查(每所学校抽取10人),结果显示,有47.6%的学生赞成学校体育场馆采用专业化管理模式,但也有13.0%的学生持赞成采用传统式管理模式,有39.4%的学生支持混合式管理模式,如表4所示。这说明大部分大学生是向往学校体育场馆的创新、科学、高效管理。
5社会对各型体育场馆管理模式的态度。
高校体育场馆有服务社会功能,社会体育锻炼者的满意度是衡量高校体育场馆服务程度的重要尺度,随机对进入校园进行体育锻炼的社会人员进行访问调查(每所学校抽取10人),如表5所示,有43.5%和31.8%的社会体育锻炼者对学校体育场馆的专业化和混合式管理模式持支持态度;但也有14.7%的社会体育锻炼者对传统式管理模式持支持态度。对学校体育场馆的专业化和混合式管理模式持支持态度的主要认为管理规范、服务好、有层次;对传统式管理模式持支持态度主要认为使用方便。
6结论。
通过对传统式管理模式、专业化管理模式、混合式管理模式的调查分析,传统管理模式在陕西高校中仍占主体;普通高校中运用混合式管理模式的效率要高于传统式管理模式;体育场馆管理层对学校体育场馆管理更倾向于采用混合式管理模式;学生和社会公众更支持学校体育场馆采用专业化管理模式和混合式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王德法.现代管理学原理[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00—105.
[2]霍建新.我国高校体育场馆综合利用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7,22(2):179—181.
[3]徐广华.普通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市场化运营机制研究——以陕西20所高校为例的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3(2):59.
[4]李鹏,张俊伟,史有宽.河南省高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的可行性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04,25(1).
[5]陈永浩.西安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对外开放的现状调查与分析[d].西安:西安体育学院,2011.
最热医院病案管理现状与分析论文(汇总19篇)篇二
一直以来,我国的高校都属于政府或行业主管,行政管理模式和体制多是参照行政单位,在其机构设置、人员配备、运作和管理方式理念等各方面存在一些不合理现象。行政部门分工不够细化,不够明确,权责不够分明,不够透明,部门(院系)之间配合不够密切,沟通不顺畅,造成了行政效率低下的出现,并严重地堵制了行政工作的成效。学校行政化问题日趋严重,行政领导干部臃肿,副职和虚职不少;在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上的分配上不平衡,学术权力远远比不上行政权力,因为干部权力过于集中,大多数决策都是领导说了算,在决策上不够科学民主,在沟通上也存在不畅优,再者管理方式缺乏创新,严重制约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行政人员和教学人员没有完全分开,“双肩挑”问题严重,导致工作人员“头重脚轻”,社会压力颇大,行政管理人员担任课程多,从而影响了其行政管理工作,教学与行政都无法全面兼顾。但是行政管理人员如果少参与教学科研活动,而其科研成果少,这与教学科研人员相比,评职称缺乏优势。职称上不去的行政管理人员,就会自我成就感较低,地位不如高职称的员工,使得个别行政人员产生消极情绪,而影响工作能力和效率。行政管理工作是一个辅助教学和服务性的常规事务,看似简单,无需过高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因此,行政管理人员普遍素质不是很高,在一所学校,同个岗位工作多年,机械式的工作程序和老化的工作心态,加之领导不重视员工关怀和发展,不能及时给予员工认同感和先进的职业培训,员工看不到明确的发展,就容易产生一些懈怠厌倦。同时,在国有单位中的员工,由于工作的稳定和存在发展的排资论辈问题,导致多数人缺乏开拓创新的激情和精神;但实际是所有的行政管理人员都是学校的一份子,是学校这一大机器运转的一部分,他们的辛勤劳动息息相关到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等,因此也关系到整个学校的综合实力和长远发展。
2.1实行行政管理理念创新,进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作为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的高职院校,必须创新培养人才理念,改变固有的观念,引进新颖创新的时代精神,确立正确、合理的行政管理目标。根据学校特色,探讨新的培养模式,如“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学校毕竟是一个公益性服务机构,所以要淡化官本位、防止官僚化和权利过于集中,坚持以人为本和服务至上不可或缺,提倡一切以教学和科研为中心的理念。科学合理设置机构和定岗定编管理人员,对管理人员实行绩效考核,构建高效节能的服务型行政管理体系,实行垂直管理和延伸管理,特别是多校区的院校,更应摒弃多重领导,重复设置机构。进行有效的改革,确保行政管理的质量,以增强行政管理的效益,完成行政管理工作的价值,实现高效的服务型的优质高职院校。
2.2改革管理方式和制度,加强行政沟通,合理平衡权力。我国绝大多数公办高职院校具有副厅或正厅级的行政级别,下设机关机构也具有相应的行政级别。因此,作为高职院校必须改革延续下来的落后管理制度,转变官本位思想意识;考虑成立质量监控办公室,实行规范化及制度化管理。科学化和民主化决策,鼓励员工发挥自身积极性和丰富创造力,大大提高了行政管理的质量和组织的工作效率。为保障高职院校的管理工作的正常和平稳运行,各个行政管理机构和各系(部)等必须明确职能和责任,加强沟通和团队合作,防止不必要的误会发生,以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为目标。学校各部门间责任职能明确的同时,科学处理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关系,正常合理平衡权力,防止官僚化和权力过度集中,可建立教授委员会等教授治学和协助治校,使各种决策更具科学性和合理化。
2.3明确人员职责,提高人员素质,改善行政管理环境。明确分清专职教学人员和行政管理人员的职责,制定完善人事制度,改变行政人员“双肩挑”现象。因此,严格控制行政人员兼课的课时量,杜绝因兼课而影响行政管理工作现象,而授课质量和科研水平又因行政管理工作繁忙等受影响,造成顾此失彼现象的发生。
三、小结。
合理制定完善行政管理人员的培训和发展制度,激励行政管理人员积极参加各种学习和实践,可外派企业学习锻炼和挂职,及时学习先进知识,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素质。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加强信息化建设,推进无纸化合网络化办公,提高行政办事效率和行政管理质量。同时,积极改善行政管理环境,营造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和人文氛围。
最热医院病案管理现状与分析论文(汇总19篇)篇三
摘要:文章就从建筑工程管理的现状入手,根据对我国建筑工程管理的现状分析,进而提出一些相应的管理与控制措施。
关键词:建筑工程;工程管理;控制措施。
1、建筑工程管理的含义。
建筑工程管理的含义就是建筑工程管理人员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结合目前拥有的资金和其他资源状况,对整个建筑工程进行有效、合理的设计、组织、协调以及控制等一系列管理工作,并以取得理想的建筑工程质量与效果为最终目的的管理工作。建筑工程管理贯彻于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的每一个工序中,包括工程项目投资、工程项目设计、工程项目准备、工程项目施工以及工程项目竣工等多个阶段中,而主要的管理工作可以分为成本管理、质量管理、进度管理以及安全管理等。
2、当今建筑工程管理现状。
2、1建筑工程管理制度不健全。
一个工程项目是否可以得到较好的发展,就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建筑工程管理制度。在任何一个建筑企业当中,一个有序的建筑工程管理体制,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对于建筑管理有很大的帮助。由于建筑工程管理制度的不够健全,使得我国的建筑工程出现了很多的问题。
2、2技术管理松懈、意识薄弱。
技术管理,是建筑工程质量的重要保证,是关系到工程质量和企业成败的重要条件,在整个建筑工程管理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实际的工程施工中,要加强工程技术管理力度,但是实际情况是,我国很多企业的工程技术管理不科学、相关管理人员对质量管理松懈、意识薄弱,只是一味的追求工程利益,而擅离职守、未对质量监督控制严格把关,造成了很大的工程事故,给国民经济和人身安全都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和损失。
2、3施工阶段中存在的问题。
建筑工程管理的关键是现场施工阶段,现场施工和建筑质量以及人员,工程管理等等息息相关。机械和人员的问题在建筑施工阶段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具体表现为机械化的程度还比较低,效率不够高,并且采用的机械数量不足,老化,性能等等问题。同时施工管理人员实际水平和文化专业程度不相符,专业水平大部分都不高,缺少具有专业知识的工程管理人员。缺少新机械,新材料以及新的技术知识和创新的意识。
2、4施工人员管理不规范。
正确合理的管理施工人员是建筑工程管理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建筑业相对别的行业工作人员较密集,施工人员的素质水平在建筑质量当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但是在当今的建筑施工单位当中,暂时还没正确合理的规范去约束施工人员,人员的管理和调配非常乱,还没有形成良好的人员使用环境和流动体制。
3、建筑工程管理的有效控制措施。
3、1提高生产的安全性。
在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技术人员需要在施工现场直接领导工人进行施工,这种情形下,施工企业应该十分重视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必须要做到每项施工项目都有专业人员负责,对于部分违章操作的施工项目,应当及时的予以纠正和整改,要及时的排除安全隐患,并且还要有力的保证每一位施工人员人身安全,要坚决杜绝意外安全事故的发生。这不仅要十分重视规章制度的完善,还要对施工过程中的工程进度实行层层把关,在每一个施工阶段,相关的责任人都要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监督人员同时还必须要按时检查、督促施工企业在施工过程当中是否及时的建立健全了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管理制度,对于那些没有明_安全生产责任的建筑施工单位或企业,要责令对其进行整改。在管理过程中,必须要做到有章可循,有理可据,确保施工在安全的环境中进行。
3、2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建筑工程施工现场,是劳动力非常密集的场所,在施工的过程当中,需要配置大量的人力资源。所以,人力资源优化配置,也是建筑企业为了降低企业的施工成本而采取的另一个重要方法。只有做好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才能够合理的利用人力资源,避免人力资源的浪费,并且能够保证建筑施工企业良性、健康的发展。
3、3对人员进行岗前培训。
不同的岗位,对于不同的工作人员所提出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为了使施工人员以及操作人员能够尽快的适应岗位需求,在工作之前,应当及时的对施工人员实行岗前的培训工作。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施工的质量,同时也会使施工过程中的管理人员提升其对施工的'管理的水平,并且还能及时的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质量意识,在施工中减少和杜绝意外事故的发生,使得施工项目能够按计划保质保量完成。
3、4加强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发展。
目前信息化推动着社会整体在不断进步,而将信息化运用到建筑工程当中则对建筑企业实现高质高效高产有不小的帮助。工程管理信息化工作的第一步就是项目中需要进行信息化的工序和部门,并设计出合理的信息化管理模式以及最优化的负责人配置,建设工程管理信息化处理平台和管理系统,使工程管理人员无论在哪里都能对工程管理工作进行处理,实现各方在关于工程管理问题上的信息交流,工程管理人员也可以及时接收到现场监理人员或其他施工人员的现场管理控制工作的反馈,从而设计出相应的管理控制措施。
3、5加大建筑工程管理的控制力度。
要改善现时的建筑工程管理效果,就要加强对建筑工程管理的控制力度,建筑工程管理的控制主要包括工程质量的控制、项目成本的控制以及进度的控制。其中对工程质量的控制应该放在首位,管理人员应该完善施工过程每一个岗位的责任制,以加强每个岗位的人员对自身工作质量的责任心。
4、结语。
建筑工程管理对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起着关键作用,好的建筑工程管理水平,不仅利于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保证,还可以降低施工工程成本,提高施工进度。笔者从实际工作经验中总结建筑施工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希望通过此粗浅的分析,为从事建筑工程管理的人员提供一些帮助。
最热医院病案管理现状与分析论文(汇总19篇)篇四
论文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逐步完善,企业的成本意识有所加强,但成本管理松弛的局面仍未得到根本改变。因此强化企业成本管理,建立成本管理良性循环机制,对于增强企业自我发展的能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推进当前的国企改革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的内容不仅仅是孤立地降低成本,而应该是包括财务成本管理、生产成本管理和组织成本管理在内的一种全面的成本管理。
1我国企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企业的成本管理几乎还只限于对产品生产过程进行计划、核算和分析,而没有拓展到技术领域和流通领域,缺乏对产品生产价值链的成本核算与分析。
1.1企业成本管理重心偏移,未能真正考虑需要企业是成本管理的主体。成本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是实现成本管理的动力,但是有些企业并未充分意识到这一点,成本管理侧重于宏观需要,忽略成本管理对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作用,成本管理仅限于国家颁布的财务法规中有关成本条例的遵守和执行上。
1.2企业成本管理缺乏市场观念[1]成本是一个企业生产经营效率的综合体现,是企业内部投入和产出的.对比关系。低成本意味着以较少的资源投入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服务,从而意味着高效率,但未必就是高效益。
1.3过分依赖现有的成本会计系统,成本信息的严重扭曲,不能满足企业实行全面成本管理的需要在现代化的制造环境下,直接人工成本比例大大下降,制造费用所占比例大幅度上升,继续使用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会产生不合理现象。如在产品成本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小的直接人工成本去分配占有比重越来越大的制造费用;分配越来越多与工时不相关的作业费用;忽略不同批量产品实际耗费的差异。使用传统成本核算法将导致产品成本信息的严重扭曲,使企业错误地选择产品经营方向。
2我国企业成本管理中存在主要问题的成因。
2.1不健全的市场经济秩序和不公平的市场竞争,削弱了企业加强成本管理的外在压力和内在积极性在大部分企业进入市场经济轨道,成为竞争性企业的同时,还存在具有计划经济性质的垄断性企业(如邮电、银行、电力)。这些垄断性企业不依靠降低成本仅依靠垄断就能获得高效益。
2.2宏观成本管理体制不完善,监测不力,影响了企业建立健全内部成本管理机制的主动性在变国家对企业直接管理为间接管理的过程中,宏观成本监测、控制职能明显弱化。在财务会计制度上,规定把企业成本报表作为内部报表处理,不需向外公布,使国家对企业微观成本管理行为的调控失去了信息来源。
2.3市场观念不强,缺乏成本竞争意识,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较差企业在生产效率水平、工作质量水平、企业素质水平特别是经营决策水平等方面,明显缺乏成本竞争意识,不适应成本竞争的需要。
3我国企业强化成本管理的主要工作。
1)更新成本管理主体观念,建立企业为主体的成本管理观念。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在价值规律的引导下自主经营。因此企业的成本管理转向为实现企业目标服务,成本管理主体由国家转向企业,实现成本管理企业主体化。
2)实现成本管理对象的广义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非物质产品日趋商品化,成本管理的内涵已由物质产品成本扩展到了非物质产品成本。如信息成本、产权成本、开发成本、环境成本、劳务成本、服务成本等新的成本概念。
3)树立成本管理的效益观念、突出成本考核、加大成本考核力度[2]。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经济效益决定企业自身的前途命运,因此进行成本管理必须以增加企业盈利为目标。确定企业产品成本是降低还是提高,应以是否增加企业利润进行决策。如果提高成本能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就不一定非要降低成本。所以企业成本管理人员必须确立成本效益观念。
3.2采用现代企业成本管理方法,强化企业成本管理。
1)强化企业各级人员的成本管理意识,提高全员的成本管理素质。将专业管理和群众管理有机结合起来,调动全体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成本管理成为一项全体员工的工作。成本管理专业人员应熟练掌握现代成本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熟悉企业生产经营组织和生产工艺特点,做到对产品成本的来龙去脉了如指掌,对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心中有数,从而使成本管理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2)建立健全各项成本管理制度,强化管理与考核。企业应建立健全各种成本费用管理制度以便为成本计算和成本考核、分析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这是强化成本管理的重要前提[2]。要加强和充分发挥企业内部财务部门、审计部门在成本管理中的监督管理作用。成本管理应与当前行之有效的全面预算管理、内部控制制度、招议标制度等有机结合起来,进行严格的管理和考核,从而调动起各级人员从事成本管理工作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3)采取更为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和手段。企业应该学习和应用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成本管理理论与方法,尤其是要学习那些科学的定量管理方法。在成本管理中,必须加快电算化步伐提高电算化应用水平,加速培养电算化人才,从而实现成本管理手段现代化。
综上所述,加强在企业内部确立成本管理的中心地位至关重要;降低成本必须依靠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以人为本是改进我国企业成本管理的关键。只有把现代的成本控制和管理手段有效地运用于实践当中,使会计和管理科学适应环境的经济化调整,配合经济发展的步伐,有节奏地对现有的成本管理体系实施改革,才能促进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徐长江.企业成本管理探讨[j].决策探索,2008(6)。
[2]张轶韬.成本管理的重要作用[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8(16)。
最热医院病案管理现状与分析论文(汇总19篇)篇五
社会实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之一,其主要功能在于能够让学生通过实践检验和应用自己的学习成果的同时增强自身与社会的联系,通过社会评价检验自身。从目前来看,我国高校的社会实践主要形式有:专业课程实践、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党课实践、假期社会实践等等。从组织形式来看,其主体是高校的各级组织和相关教师。从教育关系来看,社会实践与日常教育的一个显著区别就是,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会比日常教学活动中体现的更加明显。在学生主体性的问题之外,在社会实践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相较于其他教学活动来说,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也是需要关注的。因为,传统来说,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主体通过改造客体,实现客体的发展。但就现阶段学术界的讨论而言,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认为,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也具备主体的地位。当然,这样的观点在日常课程教学中是否成立,还需要进行进一步深入的讨论。但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应该是较为明显的。因为,在社会实践中教师虽然需要进行组织、设计和安排,可社会实践最终是学生的实践,而非教师的实践。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认为,社会实践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业教育的重要载体,其实效性的发挥离不开学生主体地位的明确。或者说,社会实践的成败观测点就是,学生是否真诚参与,是否诚信复出,是否愿意长期参加。
一、学生主体性不明显,主体地位不明确。
从笔者调研结果来看,桂林各高校的社会实践主要组成部分是暑期三下乡活动和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高校目前在组织过程中主要的考核标准还是一种量化性质的,即按照二级学院规模人数制定最低申报数量,在成果检验的时候根据提前设置的标准,对提交材料进行评分,进而以评分高低给予奖项。在此,笔者没有批判这类组织形式的意味。因为,这也是目前最为适应现实的方法。但是,这样的量化考核的本质其实是一种行政化推进的形式。虽然可以在短期在学生中掀起实践的浪潮。但是,这一形式也忽略了学生主体性和主体地位,学生并不是推动社会实践进行的主要力量。从实际情况看来,这样的项目更多的成为了教师与教师之间的比拼。在最初,由于学生在科研、写作能力方面必然存在很多的不足,同时由于准备时间的不足,很多教师在无法充分指导学生的情况下,就只能自己动手,将学生的想法转化为申报书,甚至在成果提炼中也会代劳。当教师参与进来之后,其评价标准必然水涨船高,进而让更多的学生无法获得荣誉和参与的机会。这也就导致了学生主体性和主体地位的缺失。
二、德育效果不明显。
上文已提及社会实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其承载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因此,无论任何的社会实践都具备德育的功能但是其德育功能的大小与效果是不一样的。很多专业性很强的社会实践活动虽然表面看来是对于学生专业技能的磨炼,但其中体现的服务精神、知行结合等等内涵都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根据笔者对于现阶段我国高校社会实践的研究发现,大部分社会实践都仅仅停留在实践的表层,没有进行更加深入的挖掘。这一点尤其体现在专业课程的实践方面。因此,笔者认为在专业课程的实践方面要切实贯彻“三全育人”的指导思想,深入挖掘实践的德育功效。打造一批既具有专业培养也有德育功效的实践活动。三、协同体系不完善高校社会实践是一个多方参与的大型协作体系,其中包含了学校各层党组织、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团委、辅导员等等。而就笔者研究发现,现阶段高校社会实践还存在着各做各的、信息不共享、指导不全面等问题。归根结底是高校没有建成一个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体系。因此,笔者认为高校应当尽快建成以学校党委为核心的,由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为理论指导,以各级党组织、团委、辅导员为一线操作者的社会实践协作体系,进而强化社会实践的实效性。
三、重视程度不足。
在重视程度不足的问题上,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方面是组织者,另一方面是参与者。在组织者方面,社会实践虽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但是大部分组织者仅仅将其作为下发的任务去完成,往往是随学生自己操作,组织者只负责下发通知。而在参与者方面,虽然很多高校将社会实践作为学生毕业的重要依据,但是其检查力度不足,往往只能让学生提交相关的实践报告和照片,这就导致了很多学生是为了实践而实践,没有真正参与其中。同时,高校对于社会实践的重视也有所不足,大多数实践都是短时间完成的,这就难以保证学生长期参与,深入体会,这也给社会实践的实效性大打了折扣。
参考文献:
[1]诸俊,焦娅敏,何西培.“项目化”视域下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路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03).
[2]庄法兴,李鹏.脱贫攻坚社会实践育人路径的优化探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8(02).
[3]董莎,王珊.高校实践教学与企业需求契合性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04).
[4]司文超,朱华.高校实践育人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12).
[5]白岩.高校社会实践育人工作模式的优化[j].华夏教师.2016(05).
[6]詹先友.藏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探析[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01).
作者:周阳霖。
最热医院病案管理现状与分析论文(汇总19篇)篇六
虽然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渐建立并不断完善的时期,但是由于长期的高度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仍呈现出统制划一的特征,比如统一的行政管理模式,统一的教育政策和措施,统一的教育大纲、课程设置标准,统一的考试和评价等,统一僵化的行政管理模式造成政教不分、政事不分、教育机构臃肿等弊端。另外僵化的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容易使下级管理部门或者学校层面深受权力的影响,使其或是依附于权力部门,或是屈服于行政压力而敢怒不敢言。诸如此类,造成了高校行政管理工作长期效率低下。当然,高校行政管理体制僵化与行政工作本身的性质(例如办事要遵守一定的程序)是有关系的,但是与高校机构设置、人员编制的安排、行政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及办事程序的设置等也存在密切的关系。
高等教育作为一种准公共物品,完全是由政府垄断提供,就高校行政管理而言,不存在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使其不注重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此外,在从事公共教育物品的生产时,高等教育行政官员花的是纳税人和学生(家长)的钱,也就是说花别人的钱,去为别人办事,自己并没有在其中得到利益,所以就使得失去追求利润为动机的高校教育行政官员不会把他们所提供的公共服务的成本压缩到最低限度,也就是缺乏一种使他们降低成本的激励机制,使得不计成本的教育行政行为不断发生,从而使得高校行政的效率低下。
在高等院校的行政管理机构,行政工作人员自身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在行政管理过程中,他们既是政策的制定者,又是政策的执行者,最后还是政策的评价者,这样的监督力度可想而知。此外,高校行政机构必须要接受教师监督、学生监督、家长监督以及社会监督等,但是现实情况是,他们处在一种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学生及社会公民没有足够的信息来有效地监督高校行政机构及其成员的活动,因此,在信息不完备的情况下进行监督没有什么作用,也起不到什么实效。
(四)忽视行政管理队伍的建设。
近年来,高校为提升办学质量,促进教育的跨越发展,高度重视学校的教学和科研。为了提升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高校纷纷加大了师资的引进力度,出台各种奖励性政策,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而作为高校全面健康发展中的重要环节的行政管理队伍建设,却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轻视甚至忽视行政管理队伍的建设,致使行政管理队伍良莠不齐、服务理念缺失,制约了高校的进一步发展。
针对当前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做好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笔者提出几点建议,希望这些建议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改善现行高校政管理体制僵化局面。
现行高校行政管体制是国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不彻底的产物,长期的高度计划经济体制下使得我国高等教育行政管理呈现统制划一的特征,这种局面如不改变的话,高等学校的行政管理工作效率就无法明显的提高。众所周知,现在高校的行政管理机构设置基本上与政府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相一致,其实高校内部很多的.机构是没有必要的或者说职能重叠的很厉害,由此造成诸多不必须的浪费,同时导致高校的行政管理机构的效率低下。要改变当前这种局面只能改革校内机构设置的方式,根据高校行政管理的特点设置相应的机构,而不是迎合政府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设置与之对口的相应机构。
国家行政机关公务员的管理机制大致由激励机制、竞争机制、保障机制、风险机制、更新机制、监控机制等部分组成,其中激励机制处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人力资源是任何组织发展的最关键的因素。激励对于国家行政机关至关重要,同样对高校行政管理人员也存在不可忽视的作用。建立健全科学、合理、公平的激励机制对高校行政管理有三个作用:一是调动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积极性的需要;二是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三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规范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需要。只有激励才能产生高效率,只有激励才能产生凝聚力,高校行政管理才能获得源源不绝的动力,才能长远的可持续发展下去。
(三)建立健全内部监督机制。
建立健全内部监督制约机制,重点是建立健全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人员在履行职责过程中是否故意刁难办事职工或是推诿不及时办理职责范围内的事务等。要充分发内部监督对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人员履行工作职责的监督作用,以促进持续提升高校行政管理的工作效率。在高等院校的行政管理机构,存在着行政工作人员自身既是球员又是裁判的特殊情况,在具体的工作中,高校的行政管理人员既是政策的制定者,又是政策的执行者,最后还是政策的评价者,这样的监督力度可想而知。因此,必须发挥教职工、学生及不同处室的监督作用。制定监督标准并告之相关人员(包括教职工、学生等)非常重要,因为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监督是不起任何作用的,也没有什么实效。
(四)建立大学生协助性参与高校管理的机制。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大学生的主人翁地位不断突出。现在大学的管理模式也在进行逐渐的改革和完善。大学生是高校教育的主体,也是高校人员构成中数量上的优势群体。因此,通过大学生协助性参与高校行政管理工作,能及时了解大学生真实想法和实际需求,并能及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中学生管理工作更趋细致到位。在当今社会,大学生适当参与高校的某些行政管理工作,是高等学校进步和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教育发展必然趋势,也为学生提供了自我锻炼的平台。在西方发达国家,大学生作为高校管理者参与高校行政管理早已成为一种制度。例如:在法国,新大学法提倡学生“参与”高校管理,学生和学校各层次成员一样都有权选出代表参加大学的管理机构。实践证明,该管理模式取得了良好效果。近几年来,国内的部分大学已在进行允许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初步尝试,并取得了相当的成效。国内外的成功经验表明,让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有利于高校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完善,同时也是推进学校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建立和完善这项制度,需要从学校管理共同目标的设定、权限分配、权力制衡、激励制度、管理成效的评估几个方面着手,使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同时充分激发学生的能动性,使管理民主化、实现最优管理效果。
(五)重视行政管理队伍的建设、优化行政管理队伍。
首先,重视行政管理队伍的选拔,选择综合素质优秀、专业对口、能力强的人才进入行政管理队伍。在人才引进时,要通盘考虑,综合衡量。其次,建立在岗人员的制度化培训机制,在培训中,注重提高行政管理队伍的专业素质建设、思想政治素质建设以及服务师生、服务教学科研等服务理念建设。
三、结语。
作为高等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行政管理工作,在保证高校健康有效运转、促进高校教学、科研等工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作用。因此,如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与完善,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型的大背景下,改革高校行政管理的诸种弊端,建立符合高等教育规律的现代高校行政管理体制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改革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进程中,改善现行高校政管理体制僵化局面;建立高校行政管理的激励机制;建立健全内部监督机制;建立大学生协助性参与高校管理的机制;重视行政管理队伍的建设、优化行政管理队伍应成为改革的重点工作。总之,未来的高校行政管理制度,只有向高度透明的民主化、科学化、现代化方向发展,才能促进高校教学、科研等方方面面工作的顺利开展,使高校的发展适应新时期的需要,从而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最热医院病案管理现状与分析论文(汇总19篇)篇七
二、档案的现代化管理中有待解决的问题。
1、档案的管理手段不够规范。
在对档案进行管理操作时,程序的规范标准问题要放在首位,这也是对档案进行管理的重要条件之一。在上个世纪后期,我国制定了有关档案文件的法律条例,这一制度的颁布使得我国档案的规范性提升了一个等级,但档案本身具有乱、杂的特点,档案的管理程序更是错综复杂,分散性与杂乱性使其主要特征,再加上传统的档案管理手段不灵活,使得不同的档案运用不同的手段来整理,各自解决,不同的单位部门经济基础也有一定的差异性,所用机器自然也是各不相同。虽然社会不断进步,但是至今仍没有研发出国际统一的档案使用软件,对档案的规范性管理具有一定难度,再这样持续发展,档案越来越多,将会给现代的档案管理造成重大难题,使档案管理停滞不前,所以说档案的管理规范性还有待提升。
2、缺少高级档案管理者对档案进行管理的人员分为三类:辅助、专业与高级管理者。高级的管理者是指拥有十分专业的管理技术、文化水平以及政治导向,对档案的管理程序也相当熟悉。从当前来说,高级的档案管理者并不多,且随着档案管理工作的日益繁重,对管理者的要求也随之提升。在管理者的人群中,能够真正掌握档案操作程序的高级管理者屈指可数,这部分人员文化程度偏低、素质水平不高且对档案的现代化管理模棱两可,新技术在他们中间进行推广存在一定难写,影响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3、对档案的重视程度不足。
我国对档案的管理不够重视,主要体现在投入经费较少这一层面。档案的管理意识还未能深入民心,因此政府并没有拨出大量款项用于档案的现代化管理,这一行为导致部分单位未能置办现代化管理机器,造成档案文件不规范、分散化。
三、达成档案现代化管理的措施建议。
1、增强档案管理的规范化。
规范管理成为档案现代化管理的首要条件。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档案信息的传播沟通更加需要管理的规范化,像数据文件的传输接送都建立在现代化的基础上。在规范管理档案工作的实施过程中,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造成档案的不规范管理,所以在制度的修订过程中,要考虑到各级单位和管理人员的具体情况,保证规范管理的真正实现。
2、现代化管理者的全方面培养。
要想实现档案的现代化管理,就要从培养全能的档案管理者入手,引导管理者学习科学的管理方法,将提升管理者素质放在第一位,选择录用文化水平程度较高的管理工作者,不断地通过各种方式来进行岗位培训,健全档案负责人员的专业知识,将现代化的操作程序慢慢渗透到员工的日常工作中,提升管理者耐心、细心为群众着想的品德,使档案管理者尽快发展成为全能的高级人才,促进我国档案的现代化管理工作。
3、重视档案的现代化管理工作。
在现代化的新形势下,政府也应提升对档案管理的重视力度,充分调动可利用的资金来完善档案的管理设备,积极配合相关的档案部门进行新手段的研发使用,保障档案的现代化管理顺利进行。[3]再就是单位对档案的管理工作也应加以重视,按规范的制度来配置档案管理工作需要的设备,提升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加快推动档案的现代化,从社会到单位的各个方面对档案的管理工作进行保障。
四、结论。
综上所述,要想实现档案的现代化管理,对档案制度的规范、档案管理者的培养、档案管理的重视是必不可少的。完成档案的现代化管理工作,是保证我国档案准确性的一大前提,同时也是给档案管理者出的一大难题,相信在国家与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档案的文化事业可以健康稳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记铭.《浅析档案管理现代化》.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年第5期.
[2]罗秀梅.《浅谈档案管理现代化》.黑龙江科技信息.
[3]赵燕平.《档案管理现代化探析》.兰台纵横,2015.5.
文档为doc格式。
最热医院病案管理现状与分析论文(汇总19篇)篇八
随着社会发展,以往传统人事管理模式已难以适应现代医院发展需要,作为人事部门,要想跟上时代发展,就不能只拘泥于做好传统人事工作,而是要从人力资源管理及开发角度去思考,逐步实现职能转化,以适应发展需要[1]。该研究从分析近年来医院人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入手,探讨现代医院人力资源的意义及对策。该文选取以来相关资料,进行总结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以来该院基础设施、设备及人事管理等方面资料。机构设置:设临床、医技科室54个,行政后勤科室26个。医疗设备:配有ct、核磁、数字减影机、dr机、超声诊断仪、血液净化设备、海扶刀、腹镜等。基本建设:门急诊综合楼1座,住院部大楼2座,教学培训大楼1座。基础设施:配有设备带、智能电梯、视频影像、监控、电子屏、空调及供暖系统等。开放床位900余张;年均门诊量90余万人次;住院患者3.6万余人次。人力资源配置:职工总数1500余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300余人,占80%以上;专业分布:医疗470余人,护理660余人,医技80余人,药学50余人;职称分布:副高级及以上230余人;中级300余人,初级及以下800余人;学历分布:硕、博研究生310余人,本科570余人,大专及以下600余人。
1.2方法。
针对现有机构、设施及人力资源等情况进行系统分析,从中获取相关信息,探讨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2结果。
从目前人力资源结构看,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人才层次和梯队不合理,专业人员中初级和专科及以下学历占比偏高,加之每年职工退休、离职等减员情况,使得高层次人才相对短缺,这成为困扰和影响医院发展的瓶颈问题。从管理层面看,医院对人力资源开发,认识不足,投入不大,加之受传统观念和文化氛围影响,成为影响员工积极性的不利因素。
2.1对人力资源管理认识不足,管理机制不完善。
在医学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医学管理模式不断完善过程中,逐渐强化医院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功能,提升了医院管理者对该项工作的重视程度,但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仍不完善,无法满足现代医院发展的需求[1]。近年来人事业务逐年增加,但多停留在考勤、工资、绩效、社保、招聘、合同管理等事务性工作中,对于人力开发在医院发展中的作用有所淡漠,缺乏成熟的经验和制度保障,尤其在管理层,对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的培养、规划相对欠缺,使得管理队伍整体水平发挥受限,部分科室出现人才断层现象,从而制约了学科发展。
2.2对人才建设重视不够。
随医院发展,近3年新增员工300余人,其中医疗130余人,护理150余人,如此对人力资源合理配置,带来严重困扰。同时,受绩效及成本因素影响,部分科室为提高个人效益,刻意控制人力成本,甚至忽略了人才储备和梯队建设,多数员工缺乏有效培训和职业规划,管理层指导、干预不够,从而延缓了梯队发展。
2.3缺乏科学完备的'绩效体系。
绩效管理是医院有效管理员工,确保其工作行为和产出与医院目标相一致,进而促进个人与医院共同发展的持续过程。绩效系统包含计划、实施、考核和反馈4大方面,其中绩效考核,是整个绩效体系中的关键环节,通过考核实现对科室及员工的绩效评价,为其他环节提供参考,做出决策。该院现行的是综合目标考核方法,实行院科二级考核,考核指标涉及工作量、质量、效率、管理等多方面。经总结分析,现行考核体系还不够科学、完备,设定指标多而泛,部分项目还流于形式;另外对科室二次考核分配指导、监管不够,影响了员工积极性。
2.4医院文化凝聚力不足。
人才是医院发展第一资源,而使人才发挥作用的有效方法,则是要塑造有共同理想信念、正确价值取向和高尚道德境界的工作群体,充分体现文化凝聚力的作用。近年来医院稳步发展,职工薪酬不断提高,受传统观念影响,部分职工仍存有安于现状的思想,加之文化建设、人才工作力度不够,部分科室淡化了人才培养和梯队建设,习惯于简单粗暴的管理方法,影响了员工情绪和积极性发挥。
3讨论。
结合医院人力资源现状,运用swot分析法进行分析。s优势:建院历史悠久,具备一定经济基础、技术实力和文化底蕴,职工薪酬相对稳定,队伍逐年壮大,整体素质较好。w劣势:高层次人才和管理人才短缺,梯队不合理,制约了学科发展。o机会:上级政策支持,可按需招聘和引进专业人才;借助援疆平台,柔性引才及加大人才培养。t威胁:医疗竞争激烈,人才竞争严峻,高层次人才匮乏,人才流动愈加频繁等。经上述分析,充分明确现存主要问题,有针对性的采取对策,实现人力资源管理最大利益化。
3.1树立正确的人力资源观。
通常对医疗资源的认识,多偏重于物质资源、资金资源,对于人力资源的投入、产出、开发和利用有所忽略。随着医疗发展,医院人力资源已不仅指人员数量多少,还包括人员素质、结构及整体功能的开发和利用。因此,要确保发展战略有效实施,各级人员都需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人力资源观,多关注人才的培养和成长,关注人力资源的开发和使用。人事部门更要跟上时代,适时更新理念,加强学习与实践,逐步实现从传统人事工作向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转化。
3.2逐步健全完善人力资源体系。
医疗行业的发展,既存在机遇,也面临挑战,医院应不断完善人力资源体系,充分发挥人力优势,把握机遇,应对挑战,以实现良性运行。建设过程中,坚持的导向应为发展战略,以战略实施需求为依据,充分分析所有员工的内部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外部供给工作,以达到供求平衡[2]。结合岗位设置要求,不断完善管理机制,科学设置岗位,理顺组织架构和岗位关系,把各岗位融入总体目标,与员工职业规划相结合,将合适的人调至合适岗位,发挥最佳效能,促进医院及个人同步发展。
3.3建立人才评定机制,科学选拔人才。
人力资源管理时,基础性的工作为选拔人才,开展此项工作过程中,应先根据岗位需求制定用人计划,按照用人计划选拔,避免多选、少选或错选的发生,注重人才学历、经验的同时,还应关注人才的工作能力、学习能力、素质水平等,保证人才技能与素质兼具[3]。可采用人才评定方式,结合人才特点、岗位需求,制定选人计划,设定考核体系、激励机制,明确职责、待遇,实行任期考核,促使其坚持不懈的学习,培养学习型人才,以持续提升专业水平,发挥人才作用。同时增强员工归属感,以留住人才,避免人才流失。
3.4进一步完善绩效考评机制。
持续推行以德、能、勤、绩、廉为主要内容的绩效考评体系,坚持以岗位职责为基础,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以绩效目标为核心,逐步完善考评机制,适时调整框架结构及指标体系,将月度、年度考核相结合,应用目标管理、绩效评估等现代绩效考核评价方法,从岗位胜任能力、职业道德、业绩、价值取向等维度对员工总体评价。加强环节监管,定期分析效果,使绩效分配充分体现突出业绩、多劳多得、优劳优酬、奖勤罚懒原则,有效发挥正性激励作用。
3.5进一步培育医院文化凝聚力。
良好的文化能优化组织机构、经营决策,能降低矛盾,减少内耗,提高员工忠诚度,使员工围绕医院及自身奋斗目标,努力工作,提高能力和水平,最大限度避免人才流失。传承历史优秀文化同时,也要与时俱进,培育与医院发展相适应的文化气息,围绕医院规划,打造健康向上的学习、行为、环境、制度等文化,培育文化凝聚力,调动全员力量,共谋发展大业;在文化建设中,把员工作为管理首要因素,给予充分的尊重、理解和信任,创造条件,发掘潜能,营造和谐氛围,使其体验到职业神圣感、工作喜悦感及事业成功感。同时还须培育良好职业道德,以提高社会信誉,赢得良好口碑。综上所述,实现由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需经历复杂的过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积累经验。只有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形成科学、合理、高效的绩效激励机制,同时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高度关注人才工作,才能有效提升医院整体实力,提高综合服务能力和水平,才能在激烈的医疗竞争中求得生存,才能保证医院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燕玲.浅谈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中激励措施的运用[j].经营管理者,2015(33):177.
作者:李亚新路庆单位: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
最热医院病案管理现状与分析论文(汇总19篇)篇九
我国的综合国力在这几十年的改革开放过程中,已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并且和经济全球化相结合,同时大型企业的管理也有了全新的目标。经济管理是一个企业管理活动中的一项重要环节,因为它可以为本企业创造很好的经济效益。经济管理的特点是:对企业工作中价值运用所实行的管理行为,也就是说,经济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力量。我国近几年在市场改革中使用的力度很大,同时外国企业对我国本土经济市场的冲击也非常大,因此直接影响了我国企业的经济管理。
1.1对于经济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
随着我国的经济不断完善与发展,大型企业和国际贸易之间的默契程度也变得越来越高,我国的产品在世界贸易组织的众多成员国当中,拥有很多惠国的优厚待遇,进而使得很多国家的跨国区域经营活动越来越多。这也迫使我们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一定要进行完善和更新,深入开发带有资本性的项目,建立一批全新的技术密集型部门。
1.2对于我国人才环境变化的影响。
目前,是人才资源竞争最激烈的时代,我国现在已经不再需要“物美价廉”型的人才,因为国外的企业给予的待遇比国内丰厚,导致我国的人才全部走入国外,使得我国的经济管理人才流失严重,所以我国现在的主要任务是如何把经济管理人才,在企业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吸收过来。从另一层面来看,我国经济管理人员整体的素质还不高,同时信息化水平也很低,因此,大型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如何提高经济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1.3对金融市场变化的影响。
目前金融工具在不断地更新,为拓宽金融服务范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有了新的.风险,例如:汇率及利率风险等。因此,国内外大型企业经济管理的一项重要课题,就是让企业如何规避风险。我国在进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大型企业在金融投资方面遇到了全新的机遇,这就要我国对金融机构的制度实行规范化管理,所以,我国下一步的目标就是把大型企业的投资安排在新的技术产业上面。
最热医院病案管理现状与分析论文(汇总19篇)篇十
摘要:伴随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必须树立新的行政管理理念,打造成为素养良好、结构合理、管理高效的行政管理队伍,提升高校的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
然而,高校行政管理队伍建设日益显现的问题和弊端逐渐成为制约高校发展的瓶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最热医院病案管理现状与分析论文(汇总19篇)篇十一
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党建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层党组织即党的基础,同时基层党组织也是党生命力的基础和动力。在教育事业中,基层党组织建设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基层党组织建设在高校建设中起着基础的领导作用,所以基层党组织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各高校能不能在党的指挥和领导下顺利完成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使命,同时也决定着各高校是否可以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稳定发展为改革作出积极的贡献。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在高校基层行政管理应用中的主要作用体现在,加强学校党委各个时期中心工作任务精神的传达,提高研究和制订贯彻落实工作方案的效率;汇报本院部安排部署的各个时期中心工作的进展情况,并研究和制订抓好全院各时期中心工作的方法措施;对全院各个时期中心工作任务的结果进行有效审定,并确定各项相应的实施方案;对高校管理中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和决定。在以往的高校管理工作中,因为其管理责任和工作机制都没有分工明确,致使在院系管理工作中出现一些问题,例如,权责认识不明确、领导体制混淆、工作体系残缺以及运行机制办事效率低下等等问题。对于这些在高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在党中央的新政策的强有力保障下,高校按照中央新政策的决议,在高校院系中实施党政联席会议制度,这就促进了党在基层建设、内部管理、民主决策及工作效率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在高校中的现状。
(一)现阶段院系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在高校中推行的主要问题。
在各大高校推行党政联席会议制度的`实际管理过程中,很多的院系都是根据本院系的实际情况以及管理工作的具体需求,使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在高校基层管理制度中充分应用,发挥了极大的积极作用,但是在高校基层行政管理中推行党政联席会议制度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文章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总结。在各高校实施院(系)党政联系会议制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第一,由于行政“一把手”负责制工作惯例影响着部分二级单位,在研究讨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社会服务和科学研究等重要问题的时候,自觉或不自觉地会将党组织负责人排除在外,这种情况势必会在客观上造成党组织保证监督职能的弱化[4];第二,对于党政联席会议是二级单位的主要决策形式部分二级单位领导班子的认识了解不够充分,对本单位党政联席会议、总支委员会议、院务会职责及其关系划分不明确,这就造成了高校领导班子容易将日常教学、思想政治工作、科研及行政管理、党的建设等常规性工作、一般性事务等也都提交党政联席会议进行讨论,这在无形中增加了党政联席会议的工作内容从而影响了本单位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第三,少数党组织负责人对党政联席会议制度的理解不够全面、深刻,造成了部分党组织负责人对日常行政事务进行过多的干预,从而对行政负责人在其职责范围内独立地开展工作产生负面影响。
(二)推行党政联席会议制度的实际成效。
在高校基层管理中推行党政联席会议制度的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党政联席会议制度使得党政领导权责分明步调一致。领导和管理方面的工作的改善主要体现在党政领导人员会通过定期的会议召开来进行沟通和交流,这样可以使党政领导人更加明确自身的权责,同时可以使党政领导人员在各项决策和管理上实现认知和步调的一致,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各成员之间由于缺少交流和沟通而产生的误会甚至是隔阂。思想政治方面和党员发展、党组织建设以及人事等方面是高校管理中党组织主要负责的工作,而高校的教学科研业务以及行政事务等等方面的工作主要是行政领导人员负责[5],除此之外,行政领导人员还要支持、协助党组织来完成高校管理中的思想政治方面的工作。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在高校基层管理方面的推行,使高校的党组织和行政领导人员在对各重大问题作出决策之前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有效意见,权衡各方面的利弊,从而在各重大问题面前作出最恰当的决策,有效的提高各方面的工作效率,也降低了高校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决策失误的风险。其次,党政联席会议制度的推行使得党内外民主和整体凝聚力不断增强。由于在高校院系一级举行的党政联席会议规模不大,所以在一般的会议讨论中民主党派并不参加,而在高校中存在二级工会的,每次召开的党政联席会议在规模上较大,所以二级工会的组成人员都要参加,这样在高校基层管理中就形成党政工联席会议制度。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在高校基层行政管理方面的推行,促使高校的党政关于各项事宜的决策更加民主化、透明化,同时党政联席会议制度的推行使得党组织和行政领导人员的凝聚力进一步增强。此外,高校工会参与到党政联席会议中促使党组织更加充分利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来更高效率的完成各项工作。高校工会的大部分活动都是以高校的中心工作而展开,这样工会可以更加全面的为高校的基层党组织以及整个高校进行全方位的辅助,促进高校各项工作的进行。
三、高校院系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实施的建议。
(一)将党政联席会议制度落实到系的层面。
党政联席会议是一种领导班子集体议事的会议形式。实施这种会议形式能够有效加强党的领导,保持党政联系的协调,对促进工作决策的民主化有重要意义,此外,党政联席会议的推行能够及时调度、安排、研究以及处理领导班子在各项决策中遇到的重大问题,使领导班子与下属人员可以及时沟通思想交流想法,形成思想行动上的统一行动,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决策水平。在高校中应该充分而全面的推行党政联席会议制度,使高校的各个层面的领导人都可以充分的参与到会议中,使得高校的党政联席会议的成员之间得到有效而充分的沟通,互相学习和采纳各自的意见,使高校的各项工作更加有效的落实和执行。同时各个层面人员的积极参与也有利于更加完善基层党组织建设,使高校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更好、更加全面的推行,从而促进党组织和整个高校的各项工作的有效解决。
(二)党政联席会议制度的具体推行过程。
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在高校的实际运行过程中,是根据每个院校原有的组织和结构特点来进行磨合和推行的,相对于原有的各项高校管理制度来说,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是一个全新的管理工作制度,它可以有效的克服高校原本运行制度中存在的各项弊端,此外还可以和各院校的各自的特点优势相结合,根据各院校中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有效的分析和解决。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在高校中的推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决策和管理能力,使得高校各个方面的意见相结合,提高高校的民主化,使得高校更加优异的发展。所以,各高校应该根据院校自身的实际情况,规模适当的推行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此外高校党组织还有组建党政联席会议考评机制,及时纠正推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错误,并及时的给予修正意见,最终使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发展成一项具有实际意义长效管理机制。综上所述,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在高校基层行政管理中的应用,是加强党对新时期高校管理的重要举措,同时充分发挥了高校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和监督作用,对加强高校内部管理有重要意义。因此各高校应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以及管理工作的具体需求在基层行政管理中适当的推行党政联席会议制度,不断提高高校基层行政管理的工作效率,为加强高校内部科学管理奠定坚实基础。
最热医院病案管理现状与分析论文(汇总19篇)篇十二
管理会计俗称为内部报告会计,是根据内部管理部门的特殊要求(资金分配,经菅决策、业绩评估等),提供决策所需要的数据信息。大体来说,管理会计具有三方面的职能:预测分析职能、组织控制职能和考核评估职能。现代医院管理会计作为结合现代管理会计学和我国医院改革的实践经验建立的一门新的边缘学科,由于经验不成熟、方法不规范,能够从预测、决策、规划、控制、绩效等方面成功运用管理会计理论和方法的公立医院为数不多,管理会计在医院的`实践和应用尚处在初始阶段。
二、管理会计在公立医院经营管理中的应用。
(一)在提供管理信息方面。医院管理会计的主要职能是及时把管理过程中的信息经过加工、整理提供给管理人员,对经济活动进行计划、控制和决策,从而促进公立医院增收节支,合理利用人力、物力、财力,以最少的劳动耗费,取得最佳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在责任会计方面。目前在大中型公立医院应用责任会计较普遍。例如有的医院建立责任会计制度,实行分级经济核算管理,责任会计负责全院各责任中心,并直接对总会计师或财务科长负责,其具体职责为:编制责任预算;日常记录、计算、编制责任报告;比较、分析实际与预算的差异,提出纠偏的措施等。其中以责任预算和业绩分析为工作重点,在设立责任会计的同时要设立科室管理员制度,科室管理员为科室经济核算责任人,负责科室经营核算、记账、统计分析的管理,并直接对科主任负责,形成一个完整的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网络,为医院经济管理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三)在经营预测方面。大多数医院在医疗经营规划中均能较好地将定量与定性两种方法有机结合起来进行预测分析。管理会计中的预测分析就是运用专门的数学方法进行经营预测,例如对医疗需求的预测,对医院中长期发展规划、重大项目决策的预测等。
(四)在经营决策方面。在医院财务管理实际工作中,一般采用货币计量的指标、工作量指标和医疗市场需求等方面的信息,利用量本利分析、价值工程,来计算综合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作为评价决策方案的依据,预测与决策是紧密相关的,借鉴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一些医院的财会人员依据成本性态原理,利用变动成本法开展成本决策分析,并选择最优方案。
三、建立现代医院财务管理新棋式,逐步建立健全公立医院的管理会计体系。
(一)提高公立医院主要领导的管理意识是能否成功推行管理会计的关键。公立医院主要领导的管理会计知识培养显得十分重要,没有他们的支持和参与,推行管理会计是一句空话。
(二)设置总会计师制度,加强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管理会计是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实行全成本核算、临床路径管理、单病种限价的有力保证。公立医院的财务、成本、管理会计三者必须由总会计师加以协调,实行总会计师负责制,建立总会计师、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成本会计、科室核算员为一体的管理会计核算体系,监督公立医院经营管理全过程。
(三)建立现代公立医院财务管理新模式。目前,我国大多数公立医院还处于以财务会计为主的核算型模式。为了适应当前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需要,要实现财务管理由“核算型”向“管理型”的转变,建立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并行的财务管理新模式,运用管理会计的理论和方法拓展公立医院财务管理的内涵。
(四)创造条件积极稳妥的推进管理会计在公立医院中的应用。要有计划地对会计人员进行管理会计知识培训,大力提高会计人员的管理水平。成立管理会计专题研讨小组,积极开展管理会计理论研究。要完善管理会计机构,逐步在大型医院进行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机构分设的试点工作,在总结试点工作的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条件,逐步试行。中小型公立医院应根据需要和可能设置专(兼)职管理会计岗位,并逐步开展管理会计工作。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最热医院病案管理现状与分析论文(汇总19篇)篇十三
第一,我国的高校行政管理改革是在不断的探索和摸索中推向前进的,但从整体来看还是受制于旧的教育管理体制,正是由于当前的管理体制处在新旧转换过程中,所以一些管理条规、政策的制定和出台就很难兼顾到众人的利益和意愿,在执行的过程中对其可能产生的后果和影响也考虑不全面,致使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阻力重重。这种管理机制方面的缺陷往往导致一系列负面影响的产生:如挫伤教学及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扭曲员工的价值观和职业道德等等。事实上,高校的行政管理人员应该是为学校教育、科研等逐项工作服务的“教辅人员”,然而现实是很多高校的行政管理者以领导的身份来管理教学和科研工作,服务性在行政管理人员的身上完全缺失,并且大多高校的行政管理者利用职权严重干扰学校的科研、学术和教学权利,这一现象在目前的中国高校中不仅没有缓和的迹象,反而呈愈演愈烈之势。高校理论上是以学术、科研为重的育人基地,如果行政职权被滥用,必然会导致教学、科研和学术权利的萎缩,教师的合理诉求和建议被边缘化,行政职权替代了学术权威。这一系列问题产生的根源是行政管理人员的普遍素质不够完善,体制、机制不够健全,宁愿墨守成规也不愿积极改革创新。
第二,目前的高校管理者把管理当作一般事务性工作,对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没有形成一个正确的认识。对干部和工作的管理都缺乏应有的认识,有些管理者完全依靠现有的制度和模式放任自流,自身在管理岗位不作为,导致管理虚拟化,被管理者人浮于事。在目前,高校管理者的产生主要通过一下几方面的途径:一是从本校现有的管理者或教师中选拔;二是从外单位调入;三是通过考试选拔。除以上第一种途径外选拔的管理者对教育管理有些许经验外,其他两种途径任用的管理者大多数没有高校行政管理的经验,管理工作虽然没有缺失,但工作头绪理不清、管理目标盲目、对教学科研与行政事务的关系认识不到位都是他们普遍存在的问题。有些高校把管理者岗位作为一种权利的象征专门留给那些在科研、学术上有所成就的教学科研人员,致使这些人员既不能潜心于学术科研,也不能有效进行行政事务的管理,导致管理涣散。
第三,受市场经济的冲击和一些社会腐蚀因素的影响,很多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发生偏移,政治立场不够坚定,组织纪律性不强,没有大局观念和服务意识,把工作上的便利作为谋取个人利益的一种途径,想方设法钻空子、挖空心思搞个人经济建设。这种认识上的错位导致高校管理秩序混乱,人心涣散。久而久之使整体环境恶化,从管理者到教师、辅导员、乃至学生都受其影响,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管理者的行为不在是个人行为,他的作为和行为影响的是一批人甚至是一代人的观点。如果管理人员自由涣散就,唯利是图,就会使传统的职业道德流失,每个人都会更加趋于实用主义观念,使本该有理想追求的人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追求,盲目的滑入社会低俗群体。
第四,高校行政管理人员以领导者的姿态看待学校的其他教学、行政管理人员,总觉得自己高高在上,唯我独尊,听不得与己不同的言论,带头在学校内部搞帮派。这些都是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和管理理念背道而驰的。很多高校的行政管理者的决策很少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自己怎么想就怎么做,不走群众路线,不实事求是,使“民主”成为口号,从而导致很多决策失误或不能很好的落实。同时,这种决策的失误也会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比如财力的浪费、人才的流失、高校知名度的下滑等等。
针对以上提到的这些现象,我将从以下几方面谈谈究竟该如何提高高校管理者的素养、如何使高校的管理更加有效合理。
首先要转变观念,树立全新的管理理念。因为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如果一个国家、一个集体没有一个好的、系统的管理理念,那它的管理肯定是不到位的。高校管理理念要做到根本转变就必须摆脱传统的行政管理理念,从政府的办学束缚中走出来,本着教育教学的特性和规律实现行政、教学的科学管理。传统的管理理念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体制上从在很多弊端,已不适合新形势下的高校行政管理模式。高校行政管理者应该与时俱进,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建立面向社会主义新形势下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把解放思想,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放在首位,不断提高学校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搞好管理服务工作,积极调动全体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同时要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充分落实管理目标责任制,管理者要在管理过程中摒弃个人主义和主管判断,发扬民主商议和科学决策,在执行过程中要敢于承担责任。管理者要深入教学、科研和管理一线,积极听取广大教职员工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实情,及时发现问题,适时调整管理目标方案,优化管理秩序。把一些踏实肯干、求真务实、乐于奉献的优秀教学管理挖掘出来,针对其特长和优势分派到不同的岗位。要严格奖罚制度,对一些业绩突出的优秀教职员工和管理人员要采取适当的奖励措施,保证其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那些游走于政策边缘,不尽心尽职,不遵守职业道德和纪律的人员要采取严格的惩罚措施;管理者不能当老好人,好不怕得罪人才能搞好管理工作。部分高校管理者奉行你好我好大家都好的理念,怕得罪人,致使管理不见成效,管理效能低下。
其次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管理理念。“人”不仅是管理的主体,也是被管理的主体,不尊重人的合理需求,就会是管理工作陷入僵局。高校的行政管理者应该把“人性化”作为改革工作的一项系统工程来抓;要推己及人,了解广大教职工最关心的事,关心广大教职员工的疾苦;要在工作中做到关心教职员工、尊重教职员工、爱护教职员工,要愿意平等的跟教职员工交流,充分调动教职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激发教职员工的爱岗敬业精神和服务意识,才能创建真正的文明校园、和谐校园;才能是教学、科研和管理的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因为“人”是管理理念的载体,如果管理者忽视“人本位”的理念,也就失去了管理的载体,一切管理制度、措施都会落空。
在做好以上两点的同时,要全面提高教职员工的队伍素质。好的管理模式和制度如果没有一支好的人员队伍来做铺垫也不能发挥起应有的效能。当今高校因其组织、功能和机构的扩充,其承担的社会角色与以往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人才队伍的要求也就有了更高的要求。高校管理者要从实际出发,制定符合本校师资队伍发展的总体目标。要不断加强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学术、科研带头人的发掘和培训力度,逐步完善师资队伍的评选、培养和考核体系。要改变单纯的数量评估模式,逐步建立综合质量评估的体系,重点扶持一些在教学、科研、管理等领域有潜力的优秀中青年教职员工,根据各专业、部门和领域的需要,选定一批管理者和带头人。当然在这些人才的任用中要做到公开、公正、公平,不能厚此薄彼,不感情用事,让广大教职员工心服口服。总之,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是一个庞大的、系统的、有待不断完善的工程,我们只有不断的探索和积累经验,才能更好地搞好管理工作。
最热医院病案管理现状与分析论文(汇总19篇)篇十四
1.1部门分工与工作界限存在一定的矛盾性。
在高校的实际工作开展中,一般工作,部门之间可以明确地进行划分,但是涉及具体的工作就难以明确划分;很多工作可以划分到这个部门,但是也可以划分到另外的部门,其工作本身存在较大的缝隙,如果工作不认真,就很容易出现工作空挡,导致扯皮等情况出现,这样无形之中就加大了办公成本耗费,降低了行政办公效率。
1.2职级权威和行政权力的集中。
为了确保高校工作能够平稳运行,高校行政管理中的各个部门以及院系单位,根据岗位与管理的不同,设置了不同的职位级别,形成了金字塔式的管理分层;由于上级的行政命令与权利被认定具备权威性,这样就很容易让下级存在一种崇拜上级的情况,很容易将原本对工作任务的重视、负责转移到对于人的负责以及疏通人际关系之上,导致在实际的工作中盛行官本位的思想,加之部分人员对于人际关系过于注重,就很容易出现对工作敷衍了事、得过且过的情况。
1.3基层工作负担沉重,部门间又人浮于事。
绝大部分高校在行政管理中都采取定编定岗的方式,因事设职、以事定岗,以此来满足高校发展的需要。如此,在岗位的设置上就会出现不同的岗位,其所负责的范围与工作量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就很容易造成部门之间,甚至是同一个部门的人员工作出现不均衡的情况,导致超负荷与人浮于事并存,从而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1.4行政管理过于依赖制度与责任。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行政管理是依靠规则制度和岗位职责来进行的。但是这样的方式不仅单调、机械,还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得成员逐渐丧失管理的个体精神,这样也会影响到整个管理系统的工作效率,难以实现整体的工作目标。
2.1制订绩效计划,明确绩效目标。
对于岗位,应该做出具体的分析,并且对岗位加以说明,明确岗位职责之后,高校行政管理部门就应该提出具体的绩效目标。在绩效目标提出的时候,还应该注意上下之间的相互沟通,尤其是从下到上的沟通,应该让具体的员工参与进去。待绩效目标确定之后,再根据实际工作,由领导和成员一起制订绩效计划。就静态方面来看,绩效计划是关系到工作标准和目标的契约。就动态方面来看,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互动与沟通、对于工作目标达成思想方面共识的过程。在一个周期内的.绩效计划,行政管理工作还应该明确完成的时间、完成的任务,需要完成到怎样的程度,都应该做到周密与详尽,进而确保绩效计划与目标的明确,满足高校的需求。
2.2做好绩效指导与绩效沟通。
待绩效计划制订之后,行政人员就需要根据计划的内容,努力去完成组织目标。在这个过程中,负责人应该对绩效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与指导。对于成绩不达标的成员,应该第一时间做好沟通,了解其存在的问题,帮助其提升绩效。这个环节是不可缺少的,为了达到绩效管理的目标,管理人员必须重视这一个环节。
(1)建立沟通制度,做好绩效沟通。作为高校的行政管理人员,还应该明白在整个绩效管理当中绩效沟通的重要性,并且能够将绩效沟通作为一项重大的工作来抓,建立与之匹配的机制与制度,逐渐地培养出良好的沟通习惯。
(2)开放式绩效沟通网络的建立健全。高校不同部门之间的相互交流较少,但是,就行政管理来说,由于其工作环节较多,涉及面较广,任何一项工作都需要多个部门的积极配合才能完成,所以,不同部门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就显得尤为关键。在同一个部门当中,只有通过领导与员工之间的良好沟通,才能将部门的工作质量加以改善。所以,在高校范围内,应该建立开放式的绩效沟通网络来支撑不同部门之间的沟通。
2.3开展绩效考核。
对于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来说,绩效考核是就是绩效目标的程度考核。一般来说,考核分为两个方面:工作结果与工作行为。工作结果指的是对于绩效计划,行政人员具体的的执行情况,也是对工作业绩本身的一种评价;行为评价指的是在日常的工作中行政人员的行为表现以及态度等。在进行考核的时候,应该综合进行评价,尽可能多角度、多方向地评价行政人员,确保考核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2.4应用绩效考核结果。
就高校行政的绩效管理来说,考核并非是其终点站,只能称之为对于一个绩效周期绩效效果的一种评价,如何将考核的结果应用到实践当中去,才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就高校来说,考核结果应该同教职工的报酬、晋升等实际的奖励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让绩效管理真正地落到实处,才能将教职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实现高校本身的办学目标。
(1)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对于考核的结果,应该在晋升、奖惩以及培训等多个方面加以应用,通过有效的激励手段,调动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就绩效考核,还应该建立一个正向与负向、近期与远期、物质与精神等相互结合的激励体系:第一,通过福利待遇和物质待遇通道激励员工,坚持优绩优酬、绩效优先、兼顾公平的基本原则;第二,通过畅通的事业发展来激励员工,考虑到行政管理人员的基本需求,给出一定的薪酬与晋升空间;第三,利用培训激励人,通过终身学习的机会,来提升行政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
(2)建立行政人员档案。对于高校行政人员的绩效考核结果建立档案,并且与其劳动报酬和职务晋升直接挂钩,也可以让行政管理人员主动去考核结果,从而提醒自己做好本职工作。在具体的结果考虑中,还应该联系到所在部门的整体考核结果,才能将其公平性、公正性完美地体现出来。
三、结论。
作为教学与科研的前沿阵地,高校应该根据行政管理的实际规律做好相应的绩效管理,对于绩效的不同阶段管理进行科学的定位与实施,将高校本身行政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创新能力以及业务水平提升到新的高度,通过持续改进以及动态式的绩效管理,确保高校行政管理事业能够持续、健康发展下去,进而推动高校全面、稳定发展。
最热医院病案管理现状与分析论文(汇总19篇)篇十五
成本核算标准化主要指的是单位在进行生产经营过程中所耗费的资金具有一定针对性的进行分配和归集,以计算的实际成本以及单位成本,从而规范正常的成本核算体系,并赋予一定的科学性和标准性。公立医院的成本核算制主要是建立健全完善的医疗服务定价和医疗补偿机制,从内部的管理来看,公立医院的成本核算主要是对医院内部的成本控制进行加强,从而提升更好地适应当前我国医疗行业的发展趋势[1]。
一、公立医院进行成本核算标准化的流程及存在的问题。
(一)流程。
当前我国公立医院进行成本核算标准化的主要流程:是将医疗的实际支出所耗费的金额归结至各个核算单元,以此来形成不同科室的成本,再按照分项将其逐渐结转为三级的分摊方法,其分摊的标准主要是根据医院各个科室以及部门的成本和资金使用进行分类,并对公立医院的行政后勤科室花销以及医疗辅助科室的花销还有医疗技术科室花销等进行结转,以此来更好的形成最终的临床服务科成本,公立医院的相关管理人员可以对其进行成本核算,通过将较为科学且严格的顺序来规范整个流程更能达到成本核算的标准化,并提升公立医院核算水平[2]。
(二)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公立医院内部的标准化的成本核算存在以下几点问题,首先是缺乏完善的医院成本核算体系,由于我国公立医院存在人员多、科室多、项目杂等特点,便在无形中带给成本核算一定的难度,甚至致使很多公立医院的成本核算仍处于磨合的阶段,成本核算体系并不成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公立医院的发展。其次是缺乏较为清晰的成本费用均摊比例,由于公立医院不同部门的实际开支各有不同,很多公立医院都是各个部门形成自己的核算系统,随着医疗行业的发展,已经不仅仅是医院的财务部门进行核算,各个部门自身也进行了相关的核算。由于缺乏专业且明确的成本费用分摊比例,导致很多公立医院缺乏专业的计算方法,从而导致成本核算缺乏一定的可比性,更是影响了医院最终的核算结果[3]。最后,当前我国很多公立医院的内部仍采用不成熟的成本核算更是影响了成本核算的整体水平,成本核算受到了一定的局限性,相关工作人员也缺乏了事先控制和事后控制,并不能更好的`满足成本核算的要求。
二、加强公立医院成本核算标准化的几点重要的解决策略。
(一)完善监督体制建设。
完善监督体制建设是加强公立医院成本核算标准化的重要举措,公立医院的相关管理者需要借助更为专业有效的监督手段以及辅助性制度来对管理者以及被管理者进行双重的监督,以此来提升进行成本核算的水平,并规范整体成本核算的标准化程度,在这一过程中还要进行内部审计的监督控制,一方面要重视对成本核算以继续相关工作人员的任用,以此来打造一支具有极强专业素质的员工队伍,另一方面要让内部审计更好的适应当前医药市场的整体发展趋势,并推进医院的审计工作更为科学规范。这样才能顺利的保证成本核算工作可以在医院内部的各个科室和部门之间有效的运行,并促进医院成本标准化的发展。
(二)加强人员的整体素养。
加强人员的整体素养是加强公立医院成本核算标准化进程的又一重要举措,由于公立医院内部所要进行的成本核算需要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理论性,成本核算中所涉及到的范围更是具有一定的广泛性,这便需要管理队伍人员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因此,对管理队伍人员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便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公立医院的管理者需要对员工进行专业的技能培训,并在培训过后对员工进行阶段性的考核,以此来检验员工的实际培训情况,并对考核成绩优异的员工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从而更好的发挥出榜样带头作用,对于多次成绩不理想的员工进行进一步的培训,并保证员工的专业水平达标后才可上岗。与此同时,还要对公立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人员进行严格的筛选,并通过笔试和面试的两个环节来进一步的规范公立医院的用人环节,以此来打造一支具有极强专业水平的财务管理队伍来更好的进行成本核算工作,使其朝着标准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三)树立更为科学且明确的管理意识。
树立更为科学且明确的管理意识是提升公立医院成本核算标准化水平的关键,公立医院的管理者需要转变以往的成本核算管理意识,并在一定程度上树立更为明确的管理意识能在根本上带动员工意识到进行成本核算的重要性。公立医院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并加强对成本核算工作相关知识的学习,这样才能够有效的避免在进行管理工作时流于表面,并让管理工作更好的渗透到日常的控制过程中,并通过这种积极性来更好的带动全体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以及成本核算的工作积极性,以此来形成更为具体且系统的成本核算管理体系。
三、结论。
总而言之,为了进一步的提升公立医院的成本核算水平,并使得医院从简单的预算会计工作,进一步走向预测、决策、设计、考核以及评估等现代的医院经济管理,便要对公立医院内的成本核算的标准化给予一定的重视,不仅要完善监督机制,更要加强人员的整体素养,这样才能进一步的发挥出公立医院成本核算标准化的最大作用。
参考文献:
[1]陈俊丽。新医院会计制度下公立医院成本核算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管理信息化,,20(5):14—16。
[2]金海燕。浅析公立医院全成本核算问题与控制方法[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7(9):280—280。
[3]李乐波,高彦兵。公立医院项目成本核算方法的比较与应用[j]。现代医院,2017,17(1):47—48。
最热医院病案管理现状与分析论文(汇总19篇)篇十六
摘要:本文以公立医院的绩效管理作为切入点,通过分析公立医院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若干措施,旨在不断提升新医改背景下的公立医院绩效管理工作质量。关键词:新医改;公立医院;绩效管理;探究月(上)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新医改背景下公立医院绩效管理探究陈娟(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江苏苏州)摘要:本文以公立医院的绩效管理作为切入点,通过分析公立医院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若干措施,旨在不断提升新医改背景下的公立医院绩效管理工作质量。
绩效管理是在新医改下对公立医院提出的新要求,通过优化绩效管理制度能够不断提升医院的内部管理能力,充分发挥医院职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工作积极性,实现健康、持续发展。因此,新医改背景下的公立医院绩效管理探究成为现今较热的话题,如何对其进行应用,成了相关工作人员需要深思的问题。
1.公立医院的特征公立医院就是由国家投资兴办的医院,我国公立医院主要包括:社区医院、县级医院和大型的市级医院以及专科医院等。公立医院主要解决广大群众的基本医疗需求,以服务为主体,是我国医疗事业的中坚力量,主要有如下特征:公益性是公立医院最显著的特征,公立医院不以营利为目的,主要为社会大众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多层次化,由于医院医疗水平和服务能力的不同,其服务的对象也不同。2.绩效管理相关概念绩效管理的概念源于企业管理,通过制定计划、绩效实施、绩效考核、反馈等方式激励员工能够始终保持工作热情,从而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这种优秀的管理模式已经越来越多地应用在公立医院中,并且在公立医院的建设中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绩效管理是一种系统的管理方式,以实现医院的发展战略目标。3.公立医院的绩效管理我国公立医院的绩效管理工作是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而逐渐深入发展的,并且随着新医改的推进,要求公立医院逐步推进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监管机制的改革。鼓励公立医院将政事分开、管办分开,不断完善补偿政策,加快形成多元化的公立医院格局,不断提升服务质量。这就要求公立医院的绩效管理也要随之完善,加强建立现代化医院管理制度,通过完善绩效管理制度、强化绩效评价分析、完善现有成本核算机制等方面工作,不断加强绩效管理的应用能力。
1.医护人员的参与度不足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由于医院的绩效管理制度大部分都是由管理层根据医院自身的特点制定的,在管理中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但是绩效管理与医护人员自身的利益息息相关,就会导致员工对绩效考核产生抵触。很多员工将考核任务看作是医院用另一种方式难为大家,因此对绩效管理的理解不足,导致部分员工对绩效管理存在认识误区。2.绩效管理机制不健全我国公立医院的'绩效管理机制发展时间较短。在体制上也不能够完全切合公立医院的实际经营状况,因此就导致会出现以下几种问题:一是用绩效考核替代绩效管理,从而限制了绩效管理的应用范围,也容易让医护人员对绩效管理的认识产生误区,使绩效管理变得单一。二是在现在的绩效管理的制度中,各个科室的医护人员只是被动地接受管理,使管理缺乏能动性。三是绩效管理的人力资源开发上能力不足,导致公立医院绩效管理战略目标缺乏前瞻性。3.缺少科学的评价机制在公立医院的绩效管理中,绩效考核的内容以及指标较为随意化,不能够全方位地就医院中的各个环节进行全面的绩效考核,又会导致绩效管理的无序。最终会导致员工的发展与医院整体战略发展目标错位,不仅降低了医院的工作效率,还会极大程度降低员工的工作热情。4.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不足绩效结果是对医院职工职业生涯规划、薪酬调整、职位晋升的主要依据,也是整个医院进行绩效管理的重要成果体现之一。但是大多数医院执行考核条例的时候,没有将薪资调整与实际的绩效考核情况相统一,这就导致考核制度的执行结果能力不足,使职工对绩效管理失去信心。
1.提升全院职工对绩效管理的认识(1)定期对全院职工开展绩效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管理思维、管理效用的讲座,不仅仅局限在绩效管理浅显的知识讲解,而是让每一位职工能够更加深层次提升对绩效管理的认识。(2)加大绩效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人力资源管理对于医院的发展至关重要,将绩效管理制度渗入其中,能够实现对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激励相关工作人员在工作中不断提升工作积极性。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也是面向整个医院与各个部门联系最密切的部门,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依照医院的实际经营状况、未来发展方向以及各个科室的专业能力和应诊能力,对人事进行合理的调配。例如,医院要打造内科权威级别的门诊质量,人事活动就要依照这样的发展目标,整合内科的医疗资源,协助相关部门打造一支内科素质优越的团队,实现医院发展目标。通过这样的人事调动安排,能够使整个医院重视对医院战略发展目标的执行,并在绩效管理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工作。2.公立医院绩效管理设计随着新医改的推进,公立医院通过完善绩效管理工作,转变绩效考核替代绩效管理的发展模式,将绩效管理的全过程落实到医院工作的各个环节。(1)建立专门的绩效管理部门。部门的主要负责人由医院的院长担任,部门成员则由各个科室、各部门主任担任,从而有效保障绩效管理的落实力度和执行力度,各个科室、各部门主任都是相关行业的专家,这样的组织结构能够保障绩效管理工作的专业性,为绩效管理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2)完善薪酬管理。新医改要求将绩效薪酬中对传统工资中的薪酬工资与绩效工资进行拆分,以保障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医院可以将职工的工资分为三个部分:基本工资、绩效工资,此外再加上根据绩效管理效果体现的补贴工资。对主动加班、热情服务的工作人员,也给予补贴工资。这种工资形式的推出,能够在保障医院公益性的同时,提升工资的效益性,通过工资结构的调整,完善绩效管理制度。(3)科学设计绩效指标。根据新医改的明确规定,通过完善分配制度,以激励的手段,实行岗位应聘制和管理制度。首先,将医院的公益性转化为各个部门、科室的实际工作内容,并根据不同的服务能力制定不同的指标,指标的设计不能过于烦琐,主要分为优、良、中、差四个,根据医护人员提供的服务的能力,进行考核。其次,注重指标内容。以往公立医院的指标制定过分关注完成程度,而忽视指标的执行过程、质量如何,与管理的根本目的相违背。对考核成绩突出的员工的指标执行过程加以检查,能够保障考核完整性。再次,不同的指标要有轻重之分。将能够短时间体现医院效益的指标有效执行,如果指标有了轻重之分,就会导致医护人员的工作有所侧重,尤其是对医院的学术研究和技术水平之间的衡量,在指标设定中要注重把握权衡原则。最后,柔性绩效管理指标。这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方式,就是一种更加注重人性化的管理方式,除了关注指标的评价以外,还就职工的个人兴趣、人际关系、工作意识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有助于医院留住人才,满足现代人才管理的需要。但是在人性化管理中也要注重把握尺度,以管理为主,避免出现人浮于事的问题。3.加强对绩效结果的落实首先,医院要根据各个科室、部门的考核大目标的完成度(在考核中注重对上文中考核指标的衡量),对各个科室、部门进行津贴、奖金的发放,再由各个科室、部门根据内部的落实执行情况进行相应的绩效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发放奖金。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医院还是科室、部门,都必须要保障透明公开性,这不仅是对绩效管理制度的维护,也有助于打造公平正义的工作环境。其次,将评优情况与年度单项结果挂钩,对医院设备、医疗、护理、医保等单项管理工作的工作情况进行评优。最后,重视医院内部每一名医护人员职业的发展空间、潜力、职业规划等,使个人成长的信息能够整体感知,提升工作热情,提高职工的满意度。新医改背景下的公立医院绩效管理,在增强公立医院绩效管理能力、提升公立医院的服务能力上有着积极的作用,对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也至关重要。在此过程中,提升全院职工对绩效管理的认识,完善公立医院绩效管理设计、加强对绩效结果的落实,不断地促进公立医院竞争力、服务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郭慧,岳金凤,田丽君,等.新医改背景下某公立三甲医院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现代生物医学进展,(35).
2.黄梅娜.分析新医改背景下公立医院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措施.经贸实践,2017(11).
3.陈忆,潘悦华,崔梦迪,等.公立医院临床医生的绩效考核与薪酬分配研究:以上海瑞金医院北院为例.中国医院,2017,21(3).
4.葛凤丹,吕婧,张素红.新医改背景下公立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思考以南京地区公立医院为例.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16(17).
5.邓伟.新医改背景下分析医院绩效管理工作的常见问题及对策建议.人力资源管理,2017(4).
6.董音茵,李萍.新医改背景下公立医院实行绩效工资的难点与对策.中国总会计师,2017(3).
7.贾露.医改背景下公立医院绩效分配制度改革趋势及方式探究.天津财会,2017(4).
8.李欣欣.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中国总会计师,2017(1).
最热医院病案管理现状与分析论文(汇总19篇)篇十七
随着医改的逐渐深入,作为医改主体的公立医院的经济总量日益增大,经济活动趋于复杂化,这对整个行业的财务管理提出了精细化、科学化、规范化的要求。因此,推动公立医院传统的财务会计向全面的管理会计转型,成为提升卫生行业会计工作水平,促进公立医院提供更加高效、更加公平的医疗服务并满足社会公益性职能的基础之一。
一、管理会计是财务会计“升级版”。
应当说,管理会计是在传统财务会计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传统财务会计只是从事简单的报账、记账、核算、报表等工作,通过会计报表信息给医院的管理者提供经营管理数据。随着医改对公立医院管理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医院的财务管理更加复杂,体现在诸如医保付费方式的多样化、医院全成本核算要求、医疗服务价格管理等方面。
这种情况下,传统财务会计的工作方法和思路已经不能满足管理者对医院经济数据多层面、多角度、立体式的要求,培养和引入复合型管理会计人才成为目前公立医院改革迫切需要推进的工作。
虽然管理会计是财务会计的“升级版”,但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不仅体现在工作目的和内容上,更应该体现在思维方式上。因此,新形势下,会计人员必须克服用财务会计的思维方式来进行管理会计的工作。
管理会计有助于提升公立医院财务管理水平,推进公立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由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化管理、由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迈进。管理会计通过参与公立医院的规划和决策过程,可以使规划的目标和决策的行为更有科学性和可行性,从而实现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运行效率和竞争力。
管理会计有助于公立医院公益性目标的实现。医改越来越重视公立医院公益性职能的发挥,在日常工作中,管理会计可以通过对经济数据的分析、论证,及时控制和调节医院的经营活动,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资金使用率,确保公立医院提供“安全、高效、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
管理会计有助于公立医院绩效考评的实施。平衡计分卡、关键绩效指标等现代管理工具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公立医院的管理中,管理会计可以通过这些管理工具的应用,在传统的资产负债率、利润增长率等财务指标的基础上,有效地将成本控制、质量管理、内部流程、客户满意度全面融合起来,对公立医院的绩效进行考核和评价,从而提高医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三、多措并举推进转型。
第一,完善公立医院财务制度,强化管理会计的重要性。《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的发布,对公立医院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工作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公立医院应当以此为契机,积极完善管理会计体系建设,落实三级公立医院设立总会计师的要求,增强会计人员参与管理的意识和主动性。
第二,加快公立医院信息化建设,满足管理会计工作需求。灵活多样的数据采集既是实现科学化管理的手段,也是管理会计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评价的依据。由于公立医院管理的复杂性,大量的数据采集分析需要强大的信息系统提供支持,信息技术的优劣成为了决定管理会计能否发挥更大作用的关键因素。
第三,完善公立医院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机制。为加大公立医院会计人才的培养力度,国家卫计委财务司启动了卫生计生经济管理队伍建设“335工程”,即面向领导干部、领军人物、全体工作人员等3个层次,强化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等3个基本,覆盖财务、审计、价格、资产、绩效管理等5个领域,培养一支适应卫生计生改革发展需要、符合卫生计生经济管理工作实际的高质量经济管理队伍,为三级医院以及大型卫生计生机构配备总会计师做好人才储备。这也是完善和加强公立医院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机制的有效途径。
改革促进发展,医改逐渐进入深水区。《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的出台,对公立医院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探索构建适合公立医院的管理会计体系,应该是今后一段时期公立医院财务管理的主要工作方向。
培养一批坚持依法理财、精通财会业务、善于经营管理、把握事业发展规律、具有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的高素质、复合型、国际化管理会计人才,将为推动卫生计生事业改革发展提供充足人才储备和强大智力支持。
最热医院病案管理现状与分析论文(汇总19篇)篇十八
行政管理工作是高校组织和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校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高校行政管理队伍建设的好坏则直接影响高校各项工作的开展,也决定其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因此,研究明确新形势下加强高校行政管理队伍建设的有效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校行政管理队伍肩负着对学校各项工作的管理、协调和服务的重要任务,是推动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科研工作发展的重要力量。加强高校行政管理队伍建设,是每所高校所担负的重要任务,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客观要求,更是提升高校各项管理工作效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因此,建设一支现代化的、结构稳定合理的高校行政管理队伍,是当前高校的紧迫任务和重要课题。
1.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树立行政管理队伍“以师生为本”的服务意识。
高校师生是行政管队伍存在的前提条件,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师生是行政管理队伍的工作宗旨,是行政管理工作者工作职责和工作作风的具体体现。因此,高校应该逐步培养高校行政管理队伍“教育就是服务于师生”的管理理念,杜绝行政管理队伍高高在上、不考虑教师和学生实际需要的现象发生。可通过座谈、讨论的方式积极向广大师生征求意见和建议,加强同师生之间以及各个管理部门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打破管理壁垒,了解教师和学生的实际工作需要和学习需要,提高行政管理工作的高效性和灵活性,使各个管理部门都能以一种良性的、积极的状态来工作,确保各部门工作有效开展,真正落实到实处。
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是各项工作顺利完成的基本保障。建立全面、全员、全程的管理规章制度,明确管理的步骤和要求,做到管理职责明确,流程清晰,制度健全,纪律严明,指导性与操作性强,使行政人员把规章制度作为实施行政管理的重要依据,保证每项工作都按照管理流程来完成,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和水平。另外,制度的建立要求行政管理人员不断增强自身的责任意识,把爱岗敬业贯穿于行政工作始终,勇于对工作中出现的失误承担责任,认真反思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和不足,力求更好地开展工作,为高校的发展多做贡献。
3.倡导终身学习,提高行政管理队伍人才的培养。
为了更好地提升业务管理能力,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高校可以通过设立内部的培训组织,充分调动行政管理人员的学习积极性,积极倡导和探索终身学习、创新学习、发散学习等多种学习形式,把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自觉养成勤于学习、勤于思考的习惯,不断提升管理人员的自身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同时,要适当扩大学习范围,为行政管理人员定期提供外出学习的机会。干部特别是基层行政干部要不断加强修养,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研究和解决涉及师生利益的紧迫问题。此外,要重视人才的`培养,形成合理的年龄和知識结构梯队,做到老中青三代相结合。总之,高校行政管理队伍的建设,要把行政管理人才的培养作为长期目标,确保高校整体优势的不断延续。
4.加强绩效考核,激发行政管理队伍的进取精神。
高校要推行绩效考核制度,每学期根据行政管理人员的具体表现将其考核结果纳入对应的等级,其结果公布要重视沟通,重视解释绩效结果,由行政领导对行政基层人员进行一对一的谈话,找出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督促行政管理人员尽快转变工作作风。通过考核、竞争从而更好地实现优胜劣汰,对工作中低学历、无责任心、无进取心、工作懈怠的管理人员进行精简分流,反之,则进行激励。另外,在从行政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上,分析行政人员的现状,不断加强行政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提高行政管理艺术,掌握各类从业人员的心理状态,有目的地学习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知识,以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从而更好地提高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办事效率。
三、结语。
针对如何加强高校行政管理队伍建设,高校管理工作者应该予以高度重视,研究构建高效的管理体系,进一步简化管理机构,理清管理思路,完善管理体制与机制,开展科学的高校管理模式,探索出可行性的管理经验,提高高校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提高责任意识与服务理念,对高校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聂扬.探析高校学生行政管理工作[j].改革与开放,,(24).
[2]钟凌风.浅论提高高校学院行政管理工作水平的对策[j].经济师,2010,(05).
[3]王明臣.高效行政管理队伍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
[4]杨毅敏.关于加强高效行政管理队伍建设的思考[j].科技资讯,,(32).
[5]严清.高校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经济师,,(9).
[7]刘珊梅.提升高校行政管理队伍创造力的途径[j].职业时空,2010,(02).
最热医院病案管理现状与分析论文(汇总19篇)篇十九
按照有关规定,实验室不但要有足够的人力资源,满足监测工作以及执行质量管理体系的需求,而且检验人员必须持证上岗,且应符合其专业范围规定。作为实验室不同岗位人员还应有相应的从业经历(培训、实习等)或资历。为适应实验室发展,实验室要制定人员培训规划和计划,做到内、外部培训兼顾,制定《人员培训考核程序》,落实《人员培训计划》,最大限度地提高实验室人员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坚持“员工进步,事业发展”的理念,培育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人才结构。实现术业有专攻,人人有专长,彰显团队的整体效应和团队精神。实验室不但要保证这些人员胜任和受到监督,还能够依据实验室质量体系要求工作。
2仪器设备的管理。
为便于管理,实验室应设立《仪器设备一览表》(含标准物质)实施登记管理,无论是通用或专用(特殊)仪器设备,均应有验收、维护、保养、维修、检定和报废要求,要建立相应的《仪器设备流转控制程序》。对仪器设备管理要实现“三防”(防尘、防潮、防震)和“四定”(定人保管、定期保养、定室存放、定期校准),对使用仪器设备的检验人员要求达到“三好”(管好、修好、用好)和“四会”(会使用、会保养、会检查、会排障)的基本要求。标准物质比照仪器设备管理,制定《标准物质控制程序》实施管理。实验室用仪器设备应处于受控和正常运转状态,确保其随时都处在最佳状态。
3材料(服务)的采购管理。
实验室所用材料主要是指与检测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如试剂、滤纸、筛底、蒸馏水等耗材及备品备件。服务主要是指为实验室服务的检定、安装、调试、修理、维护和建筑装修等,这些都应由有关部门和人员,按照《服务和供应品采购供应程序》《合格供应商目录》和经考察合格的.供应商实施采购,制定出采购的基本管理要求和技术要求,还要了解供应商的资质等情况,做到受控有效。
4检测方法、标准等的管理。
一个检测项目采取不同的检测方法,得到的检测结果是有差异的,确认使用哪一种检测方法是实验室经常遇到的问题。一个新的方法标准能否被采用,实验室技术负责人要按要求对上岗人员、环境设施和仪器设备等条件确认是否能够满足标准或参数需求。标准的采用要实施确认手续,做到受控有效。实施粮食收购的收储企业要严格按照国家强制标准规定实施检验。通常情况下,在检测开始前,要与客户沟通或告知所执行和采用的标准情况,这是实验室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为保证实验室所用标准的有效性,实验室在用标准要定时查新,要制定《标准查新规定(规则)》,确保执行有效标准,维护实验室科学、公平、准确的形象。另外,实验室的标准管理也要按基础标准、产品标准、方法标准和相关标准等分类实施管理,以便有效、有序地实施标准化管理。
5环境和设施的管理。
实验室按照其工作性质、专业要求和能力范围的不同,对环境设施要求也不尽相同。但对房屋结构、区域划分、操作台(柜)、水、电、气、火源和各种化学试剂(药品)的管理是有一般性专业规定的(可参照实验室设计规范)。在满足以上基本要求的情况下,实验室要实施环境条件控制。粮油检验实验室基本上属于食品范畴的理化和大型精密仪器检测实验室。一般设有物检、化检、天平、高温、样品处理和各类精密仪器室等,办公室要与检测室分开隔离。实验室要做到对温湿度能够有效监控和控制,化检室要设排风系统,要制定《设施和环境条件控制程序》实施管理,避免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6检定和校准的管理。
检定是自上而下的量值传递,校准是自下而上的量值溯源。实验室应按照《量值溯源及校准程序》制定年度周期检定(溯源)计划表。按照计量法中有关规定,按“就地就近”的原则上报计划,提供检定服务的校准机构应具有相应的资质证明且相对稳定。计划中的检定日期,要定在上一年度原检定日期前15天送检(或约请)检定校准机构实施检定或校准,在有效期内检定校准完毕,确保其所出数据有效,未经检定校准的仪器设备不能出具数据。
7样品的管理。
实验室的样品如同加工企业的原料,但样品的管理就有其特殊性和严密性。粮食同于大多食品,而不同性质的样品对环境条件等的要求也不尽相同。所以粮油检验实验室要针对检测的粮油样品的不同要求,参考gb/t27404-《实验室质量控制规范》的同时,制定相应的《样品流转控制程序》,从样品的扦取、登记、待检、检测、检后和处置全过程实施控制,而且要采取样品标识系统中最基本的“唯一性标识”管理,此环节是保证检测结果准确性、影响最直接和变数最大的环节。“唯一性标识”可以取代原粮食行业执行的“密码验等”的传统方法,可以实现相关作业记录、记载和结果报告等的标识化、可溯源性强,并实现规范化管理。
8抽样的管理。
抽样是抽取物质、材料或产品一部分,作为其整体的代表性样品来进行检测的一种规定程序。一般抽样是有规范要求的,无规范要求的必须制定抽样方案解决。粮食、油料和油脂的扦样方法已有国家gb5491和gb5524两个强制性标准明确规定,严格按照扦样标准要求,扦取样品是保证结果准确性的最基本要求。样品的代表性有着广泛的意义,实验室必须有程序保证样品自抽取方式、时间、数量、保管、运输、到接收确认整个过程的完整性。综合上述,粮油检测实验室的技术管理具有技术性强、政策面覆盖广、管理要求独特、涉及法律法规数量较多的特点。实验室的工作既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还要兼顾粮食政策需求,要做好实验室的技术管理工作,就要不断地积累新知识,运用科学发展观,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各项工作,要实施目标管理,立足高远;要适应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求得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