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范本的创作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并具备一定的思辨能力和创造力。请大家参考下面的范文范本,从中学习优秀作品的特点和表达方式,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优质三年级数学认识周长的课大全(21篇)篇一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小学数学苏教版国标本三年级的教材。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认识了周长及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的基础上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我从学生熟悉的故事情景境引入,提出问题,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景,吸引学生探索的欲望,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索、交流中学习新知。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的具体情况,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制订如下教学目标:
2、培养学生观察、推理、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
本着课程标准,我在认识了本节课教材在整个知识结构中所处的地位,考虑学生认知情况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
教学关键点:让学生在自己的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和理解算法。
四、教学方法:
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在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中力求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理念:
1、从学生爱听的故事出发,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景;
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运用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
4、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增加教学的`新颖性,引导学生以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我主要采用: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师生互动探讨新知、引导学生总结、点拨学生迷惑等教学方法。
五、学生的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那么,如何体现新课程所提倡的学习方式呢?设计教学时我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
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和开展小组合作交流的活动,总结规律,完善自己的想法,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并体验数学的乐趣。
六、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传统的教,将让位于学生的学,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一切只有从学生出发,才能有效的促进教学,才能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自主、探索的空间。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运用电教手段,在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教师引导的学习方式中进行教学。
(一)设疑激趣,引入新课。
同学们都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吧!自从“龟兔赛跑”兔子失败之后,它一直很不服气,总想找个机会证明自己的实力,这一天,在遥远的森林里,动物又举行了一次龟兔赛跑。比赛马上就要开始了,裁判员虎王正在宣布比赛路线。说:“请运动员小兔沿第一块草坪跑一圈,运动员乌龟沿第二块草坪跑一圈。”小兔一看着急地说:“不公平!不公平!我跑的路比乌龟的长!”
师述:到底小兔跑的路程是不是比乌龟的长呢?咱们一起看一看。(出示多媒体课件)。
你有办法判断出谁跑的路程长吗?
学生讨论。(得出可以比较这两块图形的周长。)。
优质三年级数学认识周长的课大全(21篇)篇二
说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第85页例4。
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了解周长的一般意义及长、正方形的特征的基础上,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1)给出了两种计算的方法:一种是直接应用周长的含义将各边的长度连加;另一种是根据长、正方形边的特征列出简便的计算方法。不仅体现算法多样化,同时体现了思维的`不同水平。
(2)在探索活动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概括长、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公式,以便在解决问题中灵活运用,体会数学的抽象和简洁。
(二)、学生分析:学生在二年级的时候已经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知道了它们都有4条边,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4条边都相等。在上一节课学生学习《周长》知道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就是4条边的总和,这些都是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基础。三年级的学生还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新旧知识迁移的能力,在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经历,这些能力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学生在归纳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公式时有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根据本课的具体情况,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进一步理解周长的含义,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过程,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利用这些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量一量、算一算、比一比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比较能力、创新能力。
3.在探究周长计算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
说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
本着课程标准,我在认识了本节课教材在整个知识结构中所处的地位,考虑学生认知情况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教学重点: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优质三年级数学认识周长的课大全(21篇)篇三
《认识周长》是第三单元的内容,这一课的学习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周长的含义,并探索测量不同形状的图形的周长方法,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这几节课是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也是以后学习几何图形周长的基础,因此学生的理解十分重要。
因此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设计了指一指、试一试、画一画、围一围、走一走等方式,让学生在手动、脑动,变单一为丰富,让学生感受数学、训练思维。
理解周长的三个步骤:1、用彩笔画一画边线。由小蚂蚁爬树叶引出认识边线;2.学生自己尝试用彩笔描一描一周边线,感知一周边线;3.用手指指一指树叶的一周的线,再指一指别的物体的周长。从而通过树叶一周边线的长度叫做树叶的周长因而认识周长。而在认识周长的过程中,再次分层,由具体事物的周长,抽象到图形的周长,使学生能逐层了解,清晰概念。4、让学生走一走,走出地面上图形的周长(教师提前画好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几何图形)。
通过这些方式的活动,学生对周长的理解很到位。看来要想学生掌握的好,只有话静态为动态、变观察为探索,才能够真正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快乐的学习,老师才能高效的达成目标。
优质三年级数学认识周长的课大全(21篇)篇四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小学数学苏教版国标本三年级的教材。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认识了周长及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的基础上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我从学生熟悉的故事情景境引入,提出问题,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景,吸引学生探索的欲望,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索、交流中学习新知。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的具体情况,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制订如下教学目标:
2、培养学生观察、推理、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
本着课程标准,我在认识了本节课教材在整个知识结构中所处的地位,考虑学生认知情况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
3、教学关键点:让学生在自己的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和理解算法。
四、教学方法:
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在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中力求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理念:
1、从学生爱听的故事出发,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景;
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运用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
4、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增加教学的新颖性,引导学生以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我主要采用: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师生互动探讨新知、引导学生总结、点拨学生迷惑等教学方法。
五、学生的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那么,如何体现新课程所提倡的学习方式呢?设计教学时我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
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和开展小组合作交流的活动,总结规律,完善自己的想法,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并体验数学的乐趣。
六、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传统的教,将让位于学生的学,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一切只有从学生出发,才能有效的促进教学,才能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自主、探索的空间。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运用电教手段,在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教师引导的学习方式中进行教学。
(一)设疑激趣,引入新课。
同学们都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吧!自从龟兔赛跑兔子失败之后,它一直很不服气,总想找个机会证明自己的实力,这一天,在遥远的森林里,动物又举行了一次龟兔赛跑。比赛马上就要开始了,裁判员虎王正在宣布比赛路线。说:请运动员小兔沿第一块草坪跑一圈,运动员乌龟沿第二块草坪跑一圈。小兔一看着急地说:不公平!不公平!我跑的路比乌龟的长!
师述:到底小兔跑的路程是不是比乌龟的长呢?咱们一起看一看。(出示多媒体课件)。
你有办法判断出谁跑的路程长吗?
学生讨论。(得出可以比较这两块图形的周长。)。
(设计思路:我从学生熟悉的故事情境引入,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景,提出问题。在问题的召唤下,唤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索新知的动机。)。
(二)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1、兔子的路程:
提问:兔子的路线有什么特点?(长方形)。
长方形的特征是什么呢?
怎么算长方形的周长呢?
小组讨论解决方法:小组讨论看你们有几种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小组讨论、后汇报小结:
宽+长+宽+长=周长宽+宽+长+长=周长。
宽2+长2=周长。
(长+宽)2=周长。
师: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有这么多种,这里的每一种方法都很棒,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比较简便?你最喜欢哪种方法呢?今后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求长方形的周长。
(设计思路: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新知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规律和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机会,提供尝试探索的空间,使学生乐于、善于自主学习,能主动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组员之间形成观点交锋,思维共享,达到学习互补的目的。实现知识的学习、互补和再创造。在这个环节中,尽量让学生多做多说多看多交流,老师放手使学生在动手中深刻的体会,并且验证自己的观点,并通过小组间的讨论与合作,得出结论。使学生操作,思维,语言相结合,深刻的体会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这样的设计还有利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概括等能力得到锻炼。)。
2、小龟的路程。
提问:怎样计算乌龟的路线(正方形的`周长)。正方形的特征是什么?
小组讨论解决方法:讨论怎样计算正方形的周长。你有哪些方法?总结成公式。
汇报结果:边长+边长+边长+边长=周长边长2+边长2=周长边长4=周长。
(设计思路:有了长方形周长的基础进行知识迁移,学生会轻轻松松的总结出来正方形的周长公式。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3、得出他俩的路程一样长。
乌龟和兔子比赛究竟谁胜利了?(对,小兔获得了胜利。)。
4、给小兔点掌声,有错就改,真棒!希望我们也能像小兔那样作一个知错就改的好学生。
(设计思路:前后照应,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三)巩固深化,联系生活,解决实际问题(课件出示)。
1、在钉子板上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并求它们的周长。
2、求数学课本封面的周长:(学生测量、计算。)。
3、求毛巾的周长:(课件出示)。
4、求跑两周多长:(课件出示)。
5、求篱笆的长:(课件出示)。
(设计思路:课堂教学的好坏,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否,学生发展的有无,一一都要通过练习来检验。本课中,依据教学重、难点,分层设计了以上几个习题,通过练习,既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巩固、记忆,又为第二课时的教学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四)课堂总结。学生交流本节课都学到了什么?
今天这节课同学们学得真不错,你有什么收获?你能用简短的话告诉大家吗?同桌互说,然后告诉大家。
(五)课后延伸,解决实际问题。
1、小组为单位,寻找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周长的知识?(3—5个)。
2、搜集数据计算教室门、窗、课桌、凳子面的周长。
(设计思路:新课标指出数学学习要联系生活实际,学有用的数学。周长的问题在儿童的生活中接触还是比较多的。这几个习题的设计,更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验周长。)。
七、规律总结。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按照新课标要求,让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自己总结规律,说出规律。既锻炼了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八、板书设计。
优质三年级数学认识周长的课大全(21篇)篇五
1、经历将生活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的过程,养成仔细观察、认真读题和根据条件提问题的习惯。
2、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掌握它们的计算方法,会用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同学独立考虑后回答。)。
生1:长方形花坛的护栏长多少米?
生2:给长方形花坛安上护栏需要多少元?
师:这个同学提的问题非常好,谁还能提出这样的问题吗?
生3:给正方形花坛安上护栏需要多少钱?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解决红点问题,探索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
师:要求“给长方形花坛安上护栏,需要多少钱”,可以先求什么?为什么?
生:可以先求给长方形花坛的周长。
(1)独立考虑。
师:你能求出长方形花坛的周长吗?不只要会算,还要知道为什么这样算,有了一种算法,有没有两种、三种?先自身算算。(教师巡视指导)。
(2)班内交流。
师:同学们,谁能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生1:8+4+8+4=24(米)。
师:哦,同学们看这位同学是把长方形的四条边围着加起来,算的就是这个长方形的什么?
生齐答:周长。
生2:8+8+4+4=24(米)。
生3:82+42=24(米)。
师:方法很好!还有不同的算法吗?
生4:(8+4)2=24(米)。
师:哦,这种方法有点不同,你能指着长方形花坛和大家说说你是先求的什么吗?
生4:我是先求的一个长加宽,再乘2求出两个长加宽,就是求出长方形的周长。
师:这个同学的方法你们听明白了吗?谁再来说说这位同学的想法?
(另一同学又说一遍。)。
师:哦,这位同学你还有不同的算法吗?
生5:38=24(米)。
师:能和大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5:因为两个宽是4+4=8,再加上两个长是8,就是3个8,所以可以用38来计算。
师:这个同学的想法很独特,不错。
生:242=48(元)。
(3)试一试。
计算下列各图的周长。
优质三年级数学认识周长的课大全(21篇)篇六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测量,探索交流,让学生感受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并能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计算。
2、在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里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测量相关数据。
1、谈话:今天的数学课我们还是从黑板说起。同学们都知道黑板的面的形状是长方形的。工人师傅为了加固黑板,往往要给黑板一周加铝合金边。
2、指一指:你知道我们教室这块黑板大约需要多长的铝合金边?谁能来指一指?
3、想一想:要求这块黑板大约需要多长的铝合金边,其实就是求什么呢?
要求这块黑板面的周长,你需要知道什么?
(需要知道黑板的长和宽,)。
4、测量:请个同学跟老师合作一起测量。
(测量之前先提问:你需要测量几条长几条宽?为什么呢?)。
(量得数据并板书:长大约4米,宽大约1米)。
(二)试求黑板一周铝合金边的长。
1、测量好了长和宽,你能求出黑板面的周长吗?
2、交流算法:说说自己的方法的意思。
学生可能会出现下面几种情况,教师随机板书:
a、4+4+1+1=10(米)。
b、4+1+4+1=10(米)。
c、42=8(米)12=2(米)8+2=10(米)。
d、4+1=5(米)52=10(米)。
3、比较:这几种方法,你喜欢哪一种算法?说说你的理由。
(三)实际应用,解决问题。
学校有一片篮球场,看图:指一指什么是长方形篮球场的周长。
1、独立解决。
2、交流方法。
1、正方形手帕边长25厘米,周长是多少?
(1)学生独立尝试。
(2)交流方法,说说是怎样想的。
学生可能会有下列算法:
a、25+25+25+25=100(厘米)。
b、254=100(厘米)。
(3)比较:两种算法之间有什么联系?比较这两种算法,你喜欢哪一种?
三、实践应用,及时反馈。
1、想想做做1。
a:独立解答。
b:交流讨论:要计算长方形的周长,一般应知道哪些条件?你是怎样解决的?请说给大家听一听。
2、想想做做2。
a:独立解答。
3、想想做做4、5。
只交流,不解答。
4、想想做做6。
拼一拼:同桌合作动手拼摆,在小组里交流各自的拼法及所求图形的周长。
说一说:同学们拼出了这么多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通过拼摆比较,你知道了什么?
优质三年级数学认识周长的课大全(21篇)篇七
(设计思路:我从学生熟悉的故事情境引入,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景,提出问题。在问题的召唤下,唤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索新知的动机。)。
(二)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1、兔子的路程:
提问:兔子的路线有什么特点?(长方形)。
长方形的特征是什么呢?
怎么算长方形的周长呢?
小组讨论解决方法:小组讨论看你们有几种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小组讨论后汇报小结:
宽+长+宽+长=周长宽+宽+长+长=周长。
宽×2+长×2=周长(长+宽)×2=周长。
师: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有这么多种,这里的每一种方法都很棒,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比较简便?你最喜欢哪种方法呢?今后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求长方形的周长。
(设计思路: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新知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规律和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机会,提供尝试探索的空间,使学生乐于、善于自主学习,能主动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组员之间形成观点交锋,思维共享,达到学习互补的目的。实现知识的学习、互补和再创造。在这个环节中,尽量让学生多做多说多看多交流,老师放手使学生在动手中深刻的体会,并且验证自己的观点,并通过小组间的讨论与合作,得出结论。使学生操作,思维,语言相结合,深刻的体会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这样的设计还有利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概括等能力得到锻炼。)。
2、小龟的路程。
提问:怎样计算乌龟的路线(正方形的周长)。正方形的特征是什么?
小组讨论解决方法:讨论怎样计算正方形的周长。你有哪些方法?总结成公式。
汇报结果:边长+边长+边长+边长=周长边长×2+边长×2=周长边长×4=周长。
(设计思路:有了长方形周长的基础进行知识迁移,学生会轻轻松松的总结出来正方形的周长公式。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3、得出他俩的路程一样长。
乌龟和兔子比赛究竟谁胜利了?(对,小兔获得了胜利。)。
4、给小兔点掌声,有错就改,真棒!希望我们也能像小兔那样作一个知错就改的好学生。
(设计思路:前后照应,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三)巩固深化,联系生活,解决实际问题(课件出示)。
1、在钉子板上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并求它们的周长。
2、求数学课本封面的周长:(学生测量、计算。)。
3、求毛巾的周长:(课件出示)。
4、求跑两周多长:(课件出示)。
5、求篱笆的长:(课件出示)。
(设计思路:课堂教学的好坏,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否,学生发展的有无,一一都要通过练习来检验。本课中,依据教学重、难点,分层设计了以上几个习题,通过练习,既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巩固、记忆,又为第二课时的教学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四)课堂总结。学生交流本节课都学到了什么?
今天这节课同学们学得真不错,你有什么收获?你能用简短的话告诉大家吗?同桌互说,然后告诉大家。
(五)课后延伸,解决实际问题。
1、小组为单位,寻找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周长的知识?(3-5个)。
2、搜集数据计算教室门、窗、课桌、凳子面的周长。
(设计思路:新课标指出数学学习要联系生活实际,学有用的数学。周长的问题在儿童的生活中接触还是比较多的。这几个习题的设计,更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验周长。)。
七、规律总结。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按照新课标要求,让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自己总结规律,说出规律。既锻炼了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八、板书设计。
优质三年级数学认识周长的课大全(21篇)篇八
一、教材分析: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是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77、78页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是根据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的有关知识,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量一量,摆一摆,初步得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与长和宽之间的关系,然后再进一步推广到任意长方形的面积都可用长×宽=面积的方法计算。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教材的编排特点以及考虑到我班学生的学习能力等情况,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2)会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正确地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3)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归纳、推理、解决问题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活动,渗透实验――发现――验证的学习方法,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充分感受事物之间存在着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实验―发现―验证”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意识和科学探究精神。
根据教材的要求,确定本节课教学重点是使学生经历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会应用公式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教学难点是让学生学会自行探索,概括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并理解长方形所含的平方厘米数正好等于长方形所含的厘米数与宽所含的厘米数的乘积。
本节课教学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后面正方形面积的教学,以至关系到整个小学阶段平面图形面积的教学。如: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面积等。这些平面图形面积的求法都是在计算长方形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推导的。所以,这节课又是小学阶段平面图形知识的重点。
二、教法与学法:
三年级学生的思维形式正处在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阶段。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尽量运用直观教具、学具和操作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手、眼、脑)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教法的选择以直观教学法为主、操作法和演示法为辅。
教具和学具:边长1厘米的方格纸、两个长方形纸片、表格等。
在学法上可归纳为:
1、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好学。
2、创设操作情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会学,在学习过程中有意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能力。
3、运用直观教学等多种手段,以便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乐学。
三、教学程序:
(一)课前谈话,复习导入。
通过复习面积和面积单位,用面积单位密铺的方法可以知道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面积的谈话来导入课题。使学生明白要学什么,知道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为了让学生有目的、有重点地学习新知识,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特点,让学生在回忆常用面积单位的基础上,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时,采取以下的方式进行:
1、让学生动手操作,先是让学生利用学具摆一摆,从而引出探究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什么,再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并完成表格。并将长方形的长,宽,以及面积的数据统计出来。
2、在探究活动过程中,让学生交流发现计算长方形面积与长方形长和宽之间的关系,并引导学生初步发现了长方形的长所含厘米数×宽所含厘米数=长方形所含的平方厘米数。初步得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3、运用结论,抽象归纳。问:是不是所有的长方形面积都可用它的长乘以宽来计算呢?让我们来验证一下好不好?以此提问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要求学生通过现有的材料,小组操作、探讨、验证。这一部分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让他们独立去探索、去发现,验证、推导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这样既加强了学生基础知识的教学,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进一步的验证,让学生归纳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即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这一结论。
(三)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学生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迁移到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即长和宽相等时,就变成了边长×边长,从而总结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边长×边长。发展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
(四)巩固应用。
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掌握知识情况,让学生完成如下练习:
1、p79练习十九第1题:计算黑板的面积?
2、p79练习十九第3题:计算篮球场的面积?半场的面积?
(五)、提高延伸。
通过这一基础练习,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长方形面积公式来解决一般问题。
(六)、总结评价,促进发展。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把你的收获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设计意图: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也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把自己的收获与同学交流,既是对一节课自己掌握情况的回顾,也是对自己行为的评价。)。
最后,教师以提问,学生自行小结的方式结束:这节课你们学了哪些知识?这一部分在学生小结的基础上我在进行补充,使这一节课的内容在学生大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为了让学生学好《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这课知识,我尽量多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让他们去探索、去发现、去归纳,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只是启发者、引路人,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导者。这样,学生才真正学到了知识。
优质三年级数学认识周长的课大全(21篇)篇九
《周长的认识》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一课,它是在学生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的,这是学习图形周长的基础。学生只有对周长的概念做到真正的理解,形成表象,才能对后面的周长的计算、测量及应用有更好的理解,同时也为后面将要学习面积及面积的计算做好提前孕伏,所以,学好本节课的内容,对今后的学习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把握此课教学,我在研读本课教材的基础上观看了本课的配套课例录像。在课例中,教师整个教学的预设是很精心的,体现了:1、通过多种活动感知周长的含义。2、给予充分的空间,让学生从多种角度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是值得我在教学中学习的方面。在学习经验的同时,我也在思考这节数学课的主要探究活动“测量图形周长的方法”,能如何发挥探究学习的实效性?由此对探究活动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作个探讨。
师:你有什么办法知道这些图形的周长?
生1:长方形、三角形都可以用尺子量出来。
圆形可以用线绕一圈作个标签,再量绳子有多长。
师:他刚才说了两种测量方法,一种用尺子量,一种用线量。你想不想自己量一量?
让学生利用学具开始小组活动。
活动中教师提示:完成的小组想想还有别的测量方法吗?想想怎么汇报。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生1:用绳子绕一圈,再量绳子的长。
生2:用尺子量出一条边长,再乘以4。
师追问:这是抓住了正方形的什么特点?(四边相等的特点)。
生3:用尺子分别量出三条边的长,加起来。
生4:量一条边,数有几条边就乘以几。
生5:沿尺子滚动就可以流量出周长(操作一遍)。
师追问:所有图形都可以用这个方法测量吗?
生齐答:可以。
师让生尝试用此方法测量,证明可以。推测也可以。
师又出示,引导学生发现:有凹凸不平的地方,不适合。
师:刚才我们用尺子、用绳子、用滚动、用计算的方法测量出周长。哪种方法比较方便?
师小结:在测量时,用哪种方法都可以,选择比较方便、快速的就可以测量比较准确。
在实施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预设和教学过程中的生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同等的价值,它们是辨证统一的关系,是不可以截然分开的。不管是预设,还是生成,都共同指向教学目标。因此,我们应正确理解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中预设与生成的不同作用,恰当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并善于抓住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才能发挥自主探究的应有作用。
教者科学分组、科学分工,科学选材,认真预设师生互动的程序,一切预设都讲究策略方法,其生成的结果必然是: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合作学习开展有条不紊,每个组员各尽其责,每位学生都得到发展,整个过程都在教师预设的范围内,教学效果才会显著。可见,有怎样的预设就会有怎样的生成。在本课例中,在进行小组探究活动时,小组成员懂得分工协作,活动有序,由此可体现科学分组和科学分工。教师给学生提供的测量周长的图形形式多种,有规则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也有不规则的月亮形、树叶形等。这样科学选材就自然生成了学生的多种测量周长的方法,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现了用尺子量、绕绳子、滚动法等测量周长的有效方法。
在课例中,学生上台汇报交流所测量周长时,有两处生成教师捕捉得很好。一处是对正方形周长的测量。当学生发现只用测量一条边乘以4就可以得周长时,教师及时提升这一方法的原理就是“抓住了正方形的特点”,为后面学习周长计算作好了铺垫。第二处是学生操作汇报圆形可以用滚动法测量时,教师及时追问:所有图形都可以用这个方法测量吗?引导学生继续讨论滚动法测量的适用性。由此引出“有凹凸不平的图形就不适合用滚动法测量”的结论。这正是教师恰当把握学生的生成,从而能将预设问题推向更有科学性和深度的结论。
但是在本课例的探究活动中,也有几处让我们斟酌的。当学生在动手操作测量时,学生的很多操作是不科学规范的,而教师只提示“完成的小组想想还有别的测量方法吗?想想怎么汇报。”。这就没有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生成,错过了科学指导的机会。还有当学生发现五角星、月亮形不适合用滚动法测量后,教师在总结测量周长方法时,也没有将生成的结论加以提升运用,只是泛泛而谈“选择比较方便、快速的就可以测量比较准确”。由此可见,课堂上的生成是可以在预设之外的。因为儿童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他们的思维、知识、经验与成人不尽相同。因此,在学习活动中会呈现丰富性、多变性,这就决定了教学生成可以是丰富的,多变的。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应变能力。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加大力度研究儿童的认识规律,个性特征,心理发展规律及已有知识经验;加深对教材的研究,反复推敲教学活动实施方案等,也就是说,教学活动的生成反过来促进了教师的发展,从而促进了教学活动预设的发展。
优质三年级数学认识周长的课大全(21篇)篇十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节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面积和面积单位、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测量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第一次学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学好本课,是以后学平面图形面积推导过程的重要基础,并且为学生进一步系统地学平面图形的面积做好准备。
二、学情分析。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学生在学习这个知识之前,已经掌握了面积的含义和面积单位,对面积单位有了一个较深的感性认识,学会了运用面积单位直接度量面积。但三年级学生的思维形式正处在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阶段,心理发展仍处于行为把握阶段,不能抽象理解。他们有初步的数学学习经历,但指向性不明,方法不够恰当;有较强的活动和观察兴趣,但是活动缺乏有序性,观察度不够宽泛,概括、归纳水平差距较大;有小组合作意识,有表达意愿,但数学语言不够规范,小组合作效率有待提高。对于面积这一具有抽象特点的知识,探索、理解、接受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将成为他们学习的难点。
三、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并能应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进行计算,能区分面积和周长。
2、技能目标。
经历面积公式的推导,渗透“实验――发现――验证”的数学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实验――发现――验证”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等良好的学习习惯,渗透事物间相互迁移类推的唯物主义观念。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公式,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发现过程。
五、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本课我主要运用“情景创设法”,强调“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理论与应用的过程,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解决数学问题,发现数学规律,获得数学经验”。而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我运用了“摆一摆――猜一猜――验一验――用一用”等教学方法,让学生知道身边的数学问题随处可见,能把自己的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当中的事情,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在学生的学习方面,我将小组合作探究作为首选。学生分小组进行“拼一拼”、“猜一猜”、“议一议”“验证”等活动,探索出长方形和正方行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即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又体现了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六、说教学过程。
1、复习质疑,导入新课。
新课开始,出示两个长方形(长5厘米宽2厘米和长7厘米宽2厘米)图片,回忆以前所学的知识,汇报关于长方形、正方形的已有知识、经验。
继而提出问题:请同学们观察这两个图形,猜想一下哪个面积大?留下了一个悬念,导入了课题(板书课题)。
2、经历探索过程,概括归纳公式。
接着探索刚才的问题,并提出新问题:你们能想办法求出它们的面积吗?小组合作对长方形的面积进行探讨。学生在这个阶段可能会采取用面积单位摆、画格子等较为直观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教师进行演示并对学生的探索结果给予肯定。继而让学生猜想一下长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该如何计算。
那么是不是所有的长方形的面积都可以用“长×宽”来计算呢?提出新的问题,让学生用面积单位摆各种规格的长方形,并填写记录卡。
提取3组以上操作数据,验证猜想,教师要作好小组操作指导工作。最后得出结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经历了长方形面积的推导过程后,再出示一个正方形,让学生通过分析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关系,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迁移到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即长和宽相等时,就变成了边长×边长,从而总结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边长×边长。发展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
3、寓练于乐,巩固新知。
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所以我还将练习设计成孩子们所熟悉的生活场景。创设同学们去游乐园的情境,将学生带入情境中,然后组织相应的活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让学生比较碰碰车场地和旱冰场地的面积谁更大些。
4、拓展思路,启迪思维。
在本环节设计了两道具有一定难度,要进行反向思维和发散思维的题目,旨在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七、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微型教案”,能具体、直观地帮助学生开启思路,排疑解难,掌握新知识。所以,我的板书设计简洁、清楚、明了地展示了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和学习内容。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坚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原则,注重学生知识的生成过程:由已知向未知的过渡;由具象的实物向抽象的数字转化;通过对比、分析、总结,得出结论。力求体现自主化、活动化、生活化、情感化,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学习的快乐。
长方形、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优质三年级数学认识周长的课大全(21篇)篇十一
一学期即将过去了,开心忙碌同时也是收获多多。这学期我担任三级一班的数学课程,还有科学、美术、品德、写字、微机共六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因为是原班生的关系,学生适应了我的教法,所以上起课稍微轻松些。这个学期里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同时我认真根据新课标精神要求,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收到很好的效果。现将本学期工作总结如下:。
一、认真学习教材教法。
开学初,我们就认真学习教材大纲,全面掌握本册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就本册教材的教学做了教学的顺利进行的准备工作。课前认真钻研教材,学习专业知识,更新教学理念,精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法,备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二、关注学生,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中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注意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材之间的联系。通过学生熟悉的、贴近现实生活得内容和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和体验从现实生活中产生和发展的数学知识,使生活经验促进数学知识的学习。通过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丰富和拓展所学知识,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和应用意识。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神,培养学生多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
三、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有针对性,有层次性。
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做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讲评,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注重知识的形成和预设,改变以例题形式罗列数学知识或事实的传统教材模式,建构符合儿童认知活动特点的、有利于促进师生互动式数学活动的课程形态。通过开放性的、激励性的活动指导,将传统的教师讲授变为学生生活中的认知活动,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合作学习,变单一的答案和“最优”方法的接受为学生个性化学习活动体验的反思和交流。
四、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
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同时加大了对后进生的辅导的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生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生思想的辅导,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解决他们的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
五、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为此,我在教学工作中注意了不同学生能力的培养,把传授知识、技能和发展学生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设问题情境和开放空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中努力开发课程资源,创造性地组织教学,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空间,实现学生的自主探究和个性化学习,创设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对其中的一些问题有自己的想法,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较的发展和培养。
最后我在课后做到及时反思,及时总结,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针对学困生做到课上耐心指导,课下耐心辅导,帮助他们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收到了良好效果。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还要不断总结经验,力求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还要多下功夫加强对个别差生的辅导。相信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也相信有耕耘总会有收获。
文档为doc格式。
优质三年级数学认识周长的课大全(21篇)篇十二
教学目标:
3、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体会成功的感觉。
教学重点、难点:
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用具:
尺子、课件、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填空题。
1、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
2、方形和正方形都是_______线段围成的图形,所以它们都是______。
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是:它们的角都是_______;长方形相对的_______相等,正方形的_______都相等。
二、探究新知:
1、导课:
今天我们学习什么呢?大家猜猜看?齐读课题。
2、学习例2:
(2)集体订正。
(3)出示,鼓励学生用第三种方法计算。
板书:(长+宽)2=长方形的周长。
3、练习:打开书看42页第一题,你肯定会做,请用你喜欢的方法独立完成,能用三种方法更好。叫学生板演。
5、学习例3:[小学教学设计网,]。
(1)出示:求它的周长就是求几个5的和,[口答算式]。
(2)小结:板书:边长4=正方形的周长。
6、练习:43页的第一题,能不能围一圈必须先求什么?还要注意单位,请独立完成。叫学生板演。订正。
师:如果是70厘米够吗?
三、巩固练习:
(一)判断题:[请打出手势]。
1、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一定是正方形。()。
2、正方形的周长除以4就等于它的边长。()。
3、周长相等的`两个长方形,它的形状大小一定都一样。()。
4、长方形的长是8厘米,宽是4厘米,它的周长就是12厘米。()。
(二)填空题。
1、边长是5厘米的正方形,周长是_______厘米。
2、用一根48厘米长的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它的边长是_______厘米。
3、一个长方形的长8厘米,是宽的2倍。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______。
4、一条绳子正好围成一个长是5分米,宽是3分米的长方形。如果改围成一个正方形,它的周长是________它的边长应当是________。
5、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10厘米,宽是2厘米,长是_______厘米。
四、能力拓展:
[如果你能闯过这一关,就说明你是最棒的]。
1、用两个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五、总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
六、作业:
3、书44页第二题,量出它的长与宽,求出它的周长?
优质三年级数学认识周长的课大全(21篇)篇十三
1.使学生认识千米(公里),初步建立千米的空间表象。
2.使学生知道1千米=1000米,学会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并适时渗透思想教育。
4、利用迁移的规律,体验探索千米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学会估算和分析问题。
5、感受千米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千米”在生活中的作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掌握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
千米概念的建立。
米尺、学校周围交通图每小组一张,多媒体及课件一套。
一、交流信息揭示课题。
(一)交流信息。
出示课件:美丽的校园(教学楼、广场、操场、跑道等)。
学生交流信息后教师板书:
1、走100米的路大约需要200步。
2、从教室走到大门口(200米)大约需要3分钟。
3、沿操场跑2圈半(1000米)很了累?
4、从家走到学校大约需要20分钟。
(二)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长度单位家族里的新朋友:千米(板书课题)。
二、联系生活、建立表象。
1、引导:对于“千米”这位新朋友,你想知道些什么?(千米有什么用?1千米到底有多长?什么地方用到千米?)。
(二)进一步建立1千米的表象。
联系实际:1千米到底有多长呢?你能否具体说说你心目中1千米的长度?可以结合课前了解到的信息来描述它们与1千米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根据生活实际进行分析,先自己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说一说。(学生能说几种就几种)。
方案一:用米尺要量1000次。
方案二:走这样100米的路,要走10次。
方案三:走100米的路大约200步,所以走1千米的路大约2000步。
方案四:绕学校200米的操场要走五圈。
1、初步估计:从我们学校门口出发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学生估计,师生共同评价。
3、想象:请大家闭上眼睛,跟着老师在脑海里把这段路再走一遍。我们从学校门口出发向北经过十字路口,再向北经过卫谢路口,又向西到明珠。这段路程大约是1千米。
4、体会感受:如果让我们步行1千米的路,你会有什么感觉?
5、进一步估计:(出示一张学校周围交通图)。
师:老师还准备了一张学校周围的交通图,你们的桌上也有一张,请你画一画,从学校出发走1千米,还可以到哪些地方?学生独立操作后交流汇报:(学生能汇报几种就几种)。
方案一:从学校门口出发一直南到蔡桥路口。
方案二:从学校门口出发向北,再向北西至三中。
方案三:从学校门口出发向北经十字路口,再向东到农贸市场。……。
三、了解用途、体会价值。
(一)引导学生举例。
师:千米也称公里,用字母km来表示。(板书:公里、km),它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想想看,你在什么地方见到过千米?(公路上、摩托车表盘上等)。
(二)欣赏生活中的“千米”
师:同学们真是生活中的细心人,老师也从生活中收集了一些“千米”,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1、(电脑出示指路标志)中卫到迎水桥约7000米。
师问:你看到了什么?7000米等于多少千米呢?你是怎么想的?(板书:7000米=7千米)。
2、(电脑出示珠穆朗玛峰山峰图)珠穆朗玛峰,高度约9千米,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
师问:你又看到了什么?9千米是多少米啊?你能说说你思考的过程吗?(板书:9千米=9000米)。
3、(电脑出示《汽车速度表》)汽车每小时行驶的路程大约是80千米。
4、(电脑出示自行车行驶图)自行车每小时行驶的路程大约是15千米。
5、(电脑出示温州至杭州高速图)温州到杭州高速公路连线全长约410千米。
(三)小结:千米常用来计量比较长的路程,也可以表示交通工具每小时行驶的路程,还可以表示比较长的物体长度。
四、实际应用,巩固新知。
(一)应用练习。
(二)课外拓展。
1、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每小时不能超过()千米,火车每小时可行驶()千米,地球绕太阳每秒运行()千米。马拉松长跑比赛全程大约()千米。(课后可在父母的帮助下到图书馆或网上查找这些资料。)。
2、写一篇数学日记:《我心目中的千米》。
优质三年级数学认识周长的课大全(21篇)篇十四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以及秒在生活中的应用;其次是通过观察、体验等教学活动,建立1秒、1分的时间观念;而且还要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渗透珍惜时间的教育。
二、教学过程。
首先是出示教材情景图,让学生描述并说一说自己经历的比1分钟短的事情;接下来让学生观察钟面,认识1秒;学生借助自己手中的钟表感受时针、分针、秒针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课件计时,自己选择自己喜欢做的事,体验一分钟与一秒钟,强化1秒钟和一分钟的时间观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在有趣地活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这节课,学生的主动性很强。
三、存在问题。
1、只注重对秒的认识,没有与学生的已有知识(时与分)相联系;
2、在学生动手播时间的时候,课堂纪律较差;
3、课上对于感受1秒钟的体验有些少,不利于学生真正理解1秒钟。
四、改进措施。
3、适当增加学生对具体时间的感受,例如:5秒、15秒、30秒等。
优质三年级数学认识周长的课大全(21篇)篇十五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让学生经历动手测量、探求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不同计算方法,认识比较简便的算法,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生畅所欲言。(围图形一周的长度称之为周长)。
学生计算,师检查。
3,刚才,我们已学会求三角形,四边形的周长,那么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怎么计算呢?这就是我们这堂课所研究的内容。(揭示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通过提问来唤起学生对旧知的回忆,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找到准知识的生长点,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新知识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师:同学们,你们找一找我们教室里有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的呢?(学生在教室找长方形物体的面)并指出它的周长。请一位同学找一找课本封面的周长,接着问:你们能求出数学书封面的周长吗?(学生学习的材料是自己在寻找的结果中任选的,而不是书本给定的材料,它来源于学生自己的学习生活,这样的学习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积极的状态。)。
生:要求长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长和宽.。
师:为什么?
生:大胆回答.。
师:你们又如何得知它的长和宽呢?
生:可以通过测量的.方法.。
学生动手操作量数学书封面的长和宽.。
师:你们在量的时候量了几条边?
生:量两条边。
师:为什么只量两条边呢?
生:因为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所以只要量它的长和宽就好了。
小结:要想求长方形的周长必须要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
2,学生自主探究用多种方法求长方形的周长.。
师:你们会自己求吗?(小组活动)看谁的办法多。
3,汇报成果:
学生汇报,(老师板书)。
第一种方法:24+17+24+17=82(厘米)长+宽+长+宽。
第二种方法:24+24+17+17=82(厘米)长+长+宽+宽。
第三种方法:24×2=48(厘米)。
17×2=34(厘米)长×2+宽×2。
48+34=82(厘米)。
第四种方法:(24+17)×2=82(厘米)(长+宽)×2。
学生自由回答。
师小结:你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长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不过我喜欢(长+宽)×2这种方法,因为它来得更简便些,你们同意吗?(在这里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4,巩固练习。
师:这里有这样一条题目,你们会计算吗?
求长方形的周长:
8厘米。
14厘米。
学生板演。(师评讲)。
(本环节教师让学生大胆猜测——再实验验证的方法,引领着学生主动的学习。为学生创设了独立思考的平台,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也大大提高了合作学习的能力。教师通过板书学生的汇报结果把解题的思路和方法清晰地展示在学生的面前,既帮助学生了解如何解题的方法,又培养了学生用多种方法解题的策略。)。
师:你们看这是什么?(一张正方形图片)。
生:这是一个正方形。
师:如何求它的周长?
生:要先量出正方形的边长。
师:好,你们来试着求一求好吗?
生:好。
师:现在两人一组来讨论如何求这个正方形的周长,并把过程记录下来。
生自主练习师巡视。
师请两位方法不同的学生到黑板板演。
25+25+25+25=100(厘米)25×4=100(厘米)。
请两位学生说说自己的解法。
生1:正方形的周长是四条边长的和所以我把四条边长相加就得到了它的周长。
生2:因为正方形有四条边而且每条边都相等所以我用边长乘4就得到它的周长。
师小结:同学们他们刚才的话你们听明白了吗?你们会求正方形的周长吗?
生:会了。
请学生小结: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有两种方法:1,正方形的周长=边长+边长+边长+边长。
2,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巩固练习:好,你们能用刚才的记录来计算这道题目吗?
作业:小白兔的有一块正方形手帕边长是2分米,手帕的周长是多少?
学生板演师点评。
(这一环节教师在以上的基础上彻底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独立解题的能力。)。
三,质疑反思,深化所学。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最干兴趣的是什么?
2,你对今天学习的内容还有什么疑问吗?
3,课后拓展;请同学们回家量一量,算一算家中的电视,冰箱,八仙桌等物体面的周长。
(让学生总结所学,并谈总结最感兴趣的收获,这个过程既假声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诱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的收获不仅是知识,还包括能力方法,情感等,学生体验了学习的乐趣,也会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优质三年级数学认识周长的课大全(21篇)篇十六
“吨”这个质量单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触,为了帮助学生对质量单位“吨”有一具体的感性的认识,教材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说明“吨”在生活中的应用。然后结合大米的重量,帮助学生在已经掌握的质量单位千克的基础上,初步建立“吨”的概念,并揭示了“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1吨=1000千克。通过让学生计算每个同学体重按25千克计算,40个同学的体重有多少千克,是几吨?通过推算,帮助学生加深1吨=1000千克的认识。吨与千克的换算同千米与米的推理过程相同。因此教材未安排例题,而由学生自己试做。教材在练习中安排一些题目,以提高学生对物体重量的估计能力。
学情分析。
“吨”是一个比较重的单位,教学中不能像对待千克那样可以让学生直接体验,这就给1吨的观念的建立带来了困难。然而学生对于“吨”也不是完全空白的。首先学生已经建立了1千克的观念,为“吨”的教学准备了数学基础。其次,他们对于生活常见的物品的重量也有一定的体验,这就为“吨”的教学准备了经验基础。第三,“吨”在生活中的应用还是比较广泛的,学生对此不会毫无印象,这就为“吨”的教学准备了生活基础。所以,本课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对常见物品的重量的体验,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与推理,由浅入深地建立1吨的观念。
教学目标。
1、借助生活中的具体物体,感知和了解吨的含义,通过想象和推理初步建立某些物体1吨重的观念,培养用吨这个单位估计物体质量的能力。
2、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吨与千克的简单换算。
3、在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
初步建立1吨的观念,能进行吨与千克的简单换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估计教师的体重。
学生自由估计。
提问:你为什么而不用“克”作单位呢?
2、引入“吨”。
(1)感受几个大型动物的体重。(幻灯片)。
学生读,想象其重量,同时感受这些重量用“千克”做单位比较麻烦。
(2)出示几个大宗物品,让学生想象这些物品的重量。(幻灯片)。
让学生感受物品都很重。
(二)亲身体验,感受并想象1吨的'重量。
1、体验25千克大米的重量。
每组一袋25千克的大米,学生搬,感受其重量。并在小组、班级内交流自己的感受。
计算:1袋大米25千克,4袋大米多少千克?40袋呢?
教师指出:每袋大米25千克,40袋大米就是1000千克,也就是1吨。
(板书:1吨=1000千克)。
提问:2吨是多少千克?5000千克是多少吨?10吨是多少千克?
想象:如果让你搬1吨的大米,会是什么样的情况?
指出:1吨对于我们个人来说是很重的。
2、利用想象和推理,进一步感受1吨的重量。
提问:全班学生的体重有没有1吨?
学生猜测,然后师生共同计算。
指出:同学们的平均体重是30千克,33个同学的体重接近1吨。
3、利用常见的物品,想象1吨的重量。
(1)出示图片,先在小组里说说图片的意思,再在班级内交流汇报。(幻灯片)。
提问:80袋水泥重多少吨?
(2)出示下面的图片,自由选择其中的物品,想想需要这样的多少个物品的重量才够1吨。(幻灯片)。
学生在小组内自由说,再在班级内交流。
(三)实际应用,深化认识。
1、“吨”在生活中的应用。
提问:在生活中的什么地方见到过用“吨”作单位?
(四)总结全课,拓展延伸。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能把你的收获写到今天的数学日记中吗?
学生写完后,班级内交流。
2、送给学生的话:(幻灯片:配乐呈现)。
生活中有丰富的数学,希望同学们能做一个观察者、思考者。
数学中有无限的奥秘,希望同学们能做一个探索者、发现者。
优质三年级数学认识周长的课大全(21篇)篇十七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基础上,进行平面图形周长的教学的。它是学习习近平面图形周长计算的基础。教材呈现了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材料。让学生透彻的理解周长的含义是很不容易的。《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宜逐步深入。”所以,我在教学中非常重视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出发,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整节课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观察、操作,亲身体验、充分感受理解周长的含义。依据教材所提示的材料,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合理的补充了新的信息资源,并改进了信息资源的呈现形式。
学生第一次接触“周长”这个词语,所以只有通过观察、亲身体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周长的含义。课堂首先注意创设情境,让学生欣赏捡到的各种树叶,激发学生画的兴趣,让学生沿着树叶的边线描出树叶的形状,通过让学生一笔描出平面图形的边线,初步、直观感知“一周”和“周长”这两个词语;通过指一指数学书封面的一周、课桌的一周等来认知“周长”,直观感知周长的意义,又通过让学生从身边找一些例子说一说什么是周长,并且用手摸一摸它的周长,拓展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初步认识周长的意义,最后通过估一估、量一量自己的腰围,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周长的含义,体会周长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感受学习数学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体验了学习数学的乐趣。通过以上活动,我发现学生对“周长”的感知比较深刻,所以好多学生都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什么是周长。这种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创设,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中,使他们进入积极的观察、思考活动中。
在探索平面图形的周长计算方法时,由于学生对周长含义的理解比较到位,因而通过量一量、算一算等活动,学生对各种图形周长计算方法迎刃而解。我将主要的时间用来引导学生探究怎样求得各种典型图形的周长,尤其是探究怎样求得圆的周长花时较多,引导学生得出绳绕法、滚动法等,为将来学习圆的周长打下基础。
我深刻感受到只有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什么是周长”,经历一种生活体验,才能让学生对原来所认识的“周长”达到真正的“数学抽象”,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周长”的含义。才能真正体现《数学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过程性目标中学生“体验”的价值。
优质三年级数学认识周长的课大全(21篇)篇十八
1.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20平方分米,长5分米。求它的'周长。
2.已知面积可求周长,那么在已知周长的情况下,你能求出它的面积吗?
3.一个长方形周长是20米,宽4米。求它的面积?
4.下面长方形的面积是2350平方分米,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25分米。
()分米。
()米。
32米。
以上就是沪教版三年级数学试题:《周长与面积》全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优质三年级数学认识周长的课大全(21篇)篇十九
1认识长度单位千米(km)。
2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体验1km的长度,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知道1km=1000m,知道1公里=1千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多媒体课件,测量工具,调查在日常生活中见过的里程标志,并作记录;课前测一段距离,观察长度,并记录是多少米。
(多媒体出示训练场景的录像)。
教师:这星期我们学校就要举行第16届运动会了,瞧,这些同学正在加紧训练,我们来看看他们在训练什么项目。
(多媒体显示100m赛跑录像)。
教师:他们在训练100m赛跑,一组有10个运动员,请你算一算,他们一共跑了多少米?请把它写在作业本上,抽学生到黑板上写。学生可能有两种写法:
学生1:1000米。
学生2:1千米。
多媒体课件显示重庆340千米成都的公路图,指导学生想象重庆到成都的公路有多长。
提问:计量重庆到成都的公路长为什么用千米作单位比较恰当?
学生:如果用米作长度单位来计量重庆到成都的公路长就是340000米,这个数字比较大,我们读和写都很不方便,因此计量比较长的距离通常用千米作单位。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千米。(板书课题:千米的认识)。
1初步想象1千米有多长,理解1000米=1千米。
学生:10个这样的跑道连起来是1000米。教师:对,1000米=1千米,1km=1000m。
(2)回忆自己课前测的一段距离是多少米。
小组内交流:几个这样的长度是1000米?学生汇报:
学生1:我们测量学校小操场长40米,25个小操场那么长是1000米。
学生2:学校的环形跑道长250米,4圈的长度是1000米。
学生3:我们测得跑道长50米,20个跑道的长是1000米。
(3)教师小结:1000米也就是1千米,1千米也叫1公里。
2活动感知,体验想象1千米的长度。
(1)活动1:组织全班学生到学校的操场上(或教室里),任选8位同学排成一横排。
教师指出:8个小朋友站成一排,手拉起来大约有10米长。
80个小朋友站成一排,大约有多少米长?
800个小朋友站成一排,大约有多少米长?
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1000米有多长,使学生感受到1千米好长啊!在此基础上引出计量比较长的距离通常用千米作单位,1千米(公里)=1000米。
(2)活动2:学生亲自体验1千米有多长。教师先将学生分组,每组确定一组长做记录,分工合作,提出活动要求,学生分组体验1千米的.长度。
估计走1千米用()分;我跑()米,跑了()步,用了()分,估计跑1千米用()分。
方案2:50米的跑道,走路要用()分,跑要用()分,估计走1千米要()分,跑1千米要()分。
方案3:100米的跑道,跑用()分,估计跑1千米要()分。
方案4:200米的跑道,走5圈,跑1圈用()分,跑5圈用()分。
(3)学生汇报。先组内交流,再抽代表汇报。
学生1:我走40米,走了96步,用了52秒。
学生2:我走50米,走了106步,用了近1分,估计走1千米要20分左右。
学生3:我走100米,走了220步,用了近2分,估计走1千米大约用20分左右。
学生4:我跑100米用了48秒,估计跑了1千米大约用8分。
学生5:我绕操场跑了5圈,跑了9分5秒,好累呀!
学生6:我绕操场走了5圈,走了21分,1千米好长呀!
3?教师小结。
刚才同学们亲自体验了1千米的长度,感受到了1千米很长,所以我们计量比较长的距离通常用千米作单位,1千米=1000米。
教师:想一想,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优质三年级数学认识周长的课大全(21篇)篇二十
1.使学生认识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秒”,熟记1分=60秒,初步建立秒的时间观念。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3.进一步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从一分一秒做起。
教学重点认识时间单位秒及秒与分的进率。
教学用具演示用的实物钟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答。
(1)分针走1小格是多少时间?走一圈呢?
(2)时针从上一个数字走到下一个数字是多少时间?
(3)1时等于多少分?
2.说出下面钟面上的'时刻,并写出来。
二、揭示课题。
计算很短的时间,如运动会60米、100米比赛所用的时间,做20道口算题所用的时间等,一般不用时和分计时,而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这节课就来学习“秒的认识”。(板书课题:秒的认识)。
三、教学新课。
1.认识时间单位“秒”。
出示带有秒针的实物钟,让学生观察后提问:钟面上有几根针?哪一根针走得最快?
指出:这根最长最细走得最快的针叫做“秒针”。秒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1秒。我们平时听到的“嘀嗒”、“嘀嗒”的声音,每“嘀嗒”一下就是1秒。
2.认识分与秒的进率。
教师把分针和秒针都拨在12上,然后慢慢地拨动秒针走一圈,让学生观察分针走了几个小格。
提问:(1)秒针走一圈走了多少小格?是多少秒?
(2)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了几小格?是多少分?
(3)那么1分是多少秒?
板书:1分=60秒。
3.体验1秒时间有多长。
(1)教师报秒数,让学生从1写到10,看需要用几秒钟?
(2)你呼吸一次,用几秒?
四、巩固练习。
1.填空。
(1)钟面上有()个数,有()根针,比较短的针叫()针,比较长的针叫()针,又细又长的针叫()针。
(2)钟面上有()个大格,有()个小格,时针走1大格是()小时,分针走1小格是()分。
(3)60分=()时60秒=()分。
2.练习教材第72页下面的做一做。
五、课堂小结。
教师在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回顾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
1.到目前为止,我们一共认识了三个时间单位,那就是时、分、秒。
2.时、分、秒间的关系是:1时=60分,1分=60秒。
3.时间正是一秒一秒地积累起来的,因此,同学们从小就要珍惜时间,要从珍惜一分一秒开始。
六、布置作业。
练习十九第5、6、7题。
七、思考练习。
练习十九第9题。
优质三年级数学认识周长的课大全(21篇)篇二十一
《吨的认识》是义务教育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3节的内容,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学习了克、千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学习质量单位吨,通过学习对质量单位会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也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本节教学内容包括通过插图说明吨在实际中的应用,结合大米的重量,初步建立1吨的概念,明确1吨=1000千克,能进行吨与千克间的换算。
二、学情分析。
通过课前调查了解到,20%的学生对于吨的概念比较模糊,不知道吨是质量单位,有65%的同学听说过吨这个单位,但并不知道一吨到底有多重,有15%的同学知道吨是一个很大的质量单位,在货车的车门上、电梯上看到过吨这个单位。
三、教学目标。
基于教材的编写意图和学生的认知情况,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吨,在亲身体验和经历中初步建立一吨的观念。
2、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3、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四、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初步建立1吨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情况,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定为,帮助学生建立1吨的观念。
五、教法学法。
为了让学生感受和体验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质量单位吨,通过让学生搬一搬,抱一抱,算一算,跳一跳等体验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吨的概念,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六、教学流程。
数学来源于生活,学生的现实生活中有许多数学问题。充分挖掘、利用学生及周围环境中丰富的课程资源,使学生亲身体验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同时使学生感到数学是有用的、有趣的,数学学习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本环节就充分利用这一理念,完成对吨的发现学习。
这节课为了体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我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首先猜老师的体重,复习质量单位千克,然后提问,你们知道世界上体重的动物是什么吗?它的体重大约是多少?课件出示蓝鲸图片及有关资料介绍,蓝鲸的质量要用“吨”作单位,今天我们就要认识这个新的质量单位。(板书)。
(二)亲身体验,探究新知。
1吨到底有多重,为了帮学生初步建立1吨的观念,我设计了如下几个活动:
1、搬一搬,直观感受1吨大米的重量。
我首先拿出1袋10千克的大米,向学生介绍。然后,每组发给1袋10千克的大米,每人搬一次,并说说感受。有的学生说轻,有的说重,让学生选出一名“大力士”来搬大米。
学生站在前面,教师一袋一袋的递加,直到搬不动。要求其他学生喊“加油”,并认真观察“大力士”的表现。搬后请“大力士”说说感受。再让学生想象推算。学生想象如搬2袋、3袋……一直更多感觉如何?引导推算100袋共重1000千克也就是1吨。(板书:1吨=1000千克)。
2、抱一抱。直观感受学生体重,加深对1吨的印象。
同桌互相抱一抱,抱后相互交流各自的体重和感受。想象:如一起抱2个人、3个人有什么感觉?推算:如果按每人25千克计算,小组4个人共重多少千克?“这时,有同学可能会提出,那我们全班同学加在一起有没有1吨重啊?这时我抓住时机,先引导推算出40位同学约1吨重,再请全班同学起立(全班只36人),还请一位英语老师加上我自己(共约1吨)。一起”跳一跳“,让学生感受一下1吨物体落地的感觉。
组织学生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重量约1吨呢?
一头牛重500千克,两头重1000千克,就是1吨猪一头100千克,10头1吨。一袋水泥50千克,20袋1吨。
4、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质量要用”吨"作单位?
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汇报时学生可能会说出。
(1)很多物体重量的总和;(如100袋大米;40个同学等)。
(2)很重的物体的重量;(如大象的体重,鲸的体重等)。
(3)交通工具的载重量;猜一猜,什么叫载重量?(最多能承受的重量)。
如:电梯的载重量大约是1吨;(大约20个大人)一辆卡车的载重量大约是10吨。如果超过这个重量,就是超载,极有可能出危险。汽车超载不仅毁坏地面,还威胁到人身安全。因此我们平时坐车是要千万小心,不要挤车或电梯,万一超载很危险。在此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5、吨与千克之间的换算。
教学吨与千克之间的换算,这一环节我放手让学生自主解决,全班交流后小结换算的方法。从而完成对目标2的教学。
(三)巩固拓展,学以致用。
1、基础练习。
能进行吨与千克之间的换算。正确填写质量单位。
2、综合练习。
解决是否超载的问题。
3、拓展练习,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明白合理使用单位的重要性,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课堂小结,畅谈收获。
这一环节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有助于建立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