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范本可以帮助我们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和风格,提高我们的写作效率和质量。范文二:关于环保的范文,让我们认识到环保对我们的重要性。
热门课程教学案例(案例17篇)篇一
摘要:如何促使全体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使其愿学、乐学、爱学,已经成为一个日益突出、日趋严重的现实问题。
关键词:兴趣;个性;惰性心理。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句俗语想必老师都非常地熟悉,因为多年来它一直是广大教育工作者训导学生刻苦、勤奋学习的至理名言。但是,在磨难面前一次次碰壁之后,就不断地有学生问:“老师,吃苦是走向成功彼岸的必经之路吗?”不是,绝对不是!在“良药并不苦口”的今天,如何促使全体学生健康、全面发展,使其愿学、乐学、爱学,已经成为一个日益突出、日趋严重的现实问题。
高尔基曾经说过,“学习本身是一件伟大而且快乐的游戏,学生始终这样认为,直到我们迫使他们相信:学习是非常苦闷的,毫无兴趣可言。”现代教学理论也特别强调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影响,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智力活动的开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针对学生学习兴趣日趋淡薄,学习状态、效果逐渐下滑的现状,参照中外教育界著名专家、学者的理论经验,结合我十余年来的教学实践,面对我校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凭借课程改革的春风,换乘兴趣之舟;帮助学生找回迷失的自我,高扬个性风帆;引导学生尝试着多问一问、多想一想、多议一议、多创一创,共同营造自由、互动的课堂,走一条自主学习、自由发展的成功之路,并进行市级重点课题――“四点定位阅读法”的研究工作。
在课题研究工作中,我始终遵循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原则,采取循序渐进的阶梯式目标管理方法,设计了从学会到会学到会用,最终养成常“创”的系列课题实验方案。
课题研究之初,侧重于通过质疑方式,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在快乐中学语文。
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问,才有学习的内驱力。在讲述朱自清《春》一课时,我在学生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以“春”为中心进行缀词句的质疑活动,学生从春风、春雨一直到“二月春风似剪刀”“一江春水向东流”等,学生的思维空前活跃,讲解课文水到渠成,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因此,教学时以学生最为熟悉的课本为中心,以语文课堂为主要阵地,以提倡学生多问“为什么”,习惯于认真探究为目的,循序渐进地从词语、句子、段落、结构到写作方法、写作风格等角度,巧妙设计针对性强、启发性强的练习,启发学生多角度质疑,做到会问、敢问、善问、常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逐步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
通过第一阶段课题的研究,克服了学生在思想上、态度上、方法上存在着的“惰性心理”,初步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
第二阶段通过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训练学生登台讲、教,还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以张扬学生的个性,在教学相长中学语文。
鼓励学生大胆思考,要紧密结合学习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思维能力,从点滴做起,持之以恒,逐步提高。我班张莉同学成绩名列前茅,且思维特别活跃,在我的教导、指引之下,勇敢地走上讲台,把对《我的老师》一课质疑、解答的过程用生动的语言表述了出来。虽然个别地方用词不是很恰当,条理不是很清晰,但学生的自主讲解代替了传统的教师对课文的枯燥分析,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和知识水平,韩艳、郝书康同学的“我认为、我补充一点”弥补了张莉同学的不足,“我也补充一点”的呼声此起彼伏,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大程度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通过精心训练、重点培养,树立起了良好的榜样,达到了以点带面的良好效果。抓住有利时机,我在班里进行了充分的'肯定和大力的表扬,许多学生跃跃欲试,均以能上台讲课为殊荣,学习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但是因为人数多、课时少,且学生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差距较大,于是我又制订了学习小组统一备课,组长指定人选执教的新举措,既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促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逐步做到自我实现、自我发展、自我转变、自我完善。
第三阶段,有了高涨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我开始侧重方法的训练,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训练的过程中,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同桌之间发言―小组之间发言―班级发言,逐步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从《读者》《辽宁青年》《小小说选刊》等刊物中精选出30篇文章,引导学生主动地问、主动地讲,小组成员之间常常争执的不可开交。在不断的争议中,弄清了文章的主旨,辩明了文章的条理,品赏生动形象的语言,并在不断的实践中、练习中摸索出适合个人的学习方法。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走出课堂,参与到学校活动、社会实践中去,结合身边的事、联系生活中的人,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树立大语文教学观。丰富多采的社会生活,真实感人的生动事例,相互间的沟通、交流,使得每位学生的视野变的非常开阔,思维变得多样化、全面化,探究的深度和广度大大增加,自主学习的能力有了质的飞跃,并自觉的养成了协同作战的良好习惯。
第四阶段帮助学生取消“上课了”“下课了”的时间观念,纠正“上好课,就是学好了”的片面想法,深入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中,广泛伸展知识的触角,拓宽学习知识的空间,使课上课下相辅相成、相互补充,形成“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终生学习”的良好习惯。
一次游玩时,我在草地上发现了一张废纸,上面可能是幼儿园的小朋友画了一个大大的“0”,我并没有像往常那样把它随手扔进垃圾箱,而是高高地举起,询问学生这上面有什么,“一个零”。“你还看到了什么?”有的同学从形状谈起,像枪口,像老井,像眼泪,像太阳,像耳环;有的同学从价值入手,普通人眼中“一钱不值”,数学家眼中“正负分明”,科学家眼中“价值千金”;更有甚者,看到了有志者的起点,无志者的终点……等等。
通过近几年来的不断摸索、不断实验,我得出了一个结论:搭乘兴趣之舟,张扬起个性的风帆,发展创新思维,营造自由、互动的课堂,是我们走向成功的一条捷径。
热门课程教学案例(案例17篇)篇二
《小动物过冬》是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三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它是一篇自然常识故事,也是一篇童话,讲的是青蛙、小燕子、小蜜蜂一起商量怎么过冬的事情。课文有8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写青蛙、小燕子和小蜜蜂是好朋友,常在一起唱歌跳舞。第2~7自然段写三个好朋友在一起商量过冬的事情。这部分有5个自然段都是写他们的对话,介绍了他们不同的过冬方式。第8自然段写他们约定第二年春天再相见。课文不仅生动地介绍了有关过冬的知识,而且表现了小动物之间的相互关心。
1、认知目标: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正确认读本课的6个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体会课文内容,了解小动物过冬的不同方式。
2、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培养学生自己查阅、收集资料的能力。初步学习“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
3、情感目标:让学生懂得朋友之间要互相关心。
其中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文章思想感情;了解动物过冬的有关知识,懂得对好朋友要关心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年级的学生已掌握了一些识字方法,有一定的识字能力,能够阅读一些浅近的文章,已经初步具有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意思的能力,并且能够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同时,学生的词语积累量有限,有时心中很明白,却不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教师要适时引导点拨。例如:在学习三种小动物过冬的方法时,让学生先读一读,然后小组里自由讨论,把小动物过冬的方法先给小伙伴说一说。在一次次的合作中,学生之间的学习、思维方式便会潜移默化地产生影响、融合,自觉地取长补短,改善自己的学习、思维方式。
本篇课文,用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完成识字教学和指导书写。第二课时指导学生熟读、感悟和拓展阅读。
教学本篇课文,准备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同时使用小燕子、青蛙、蜜蜂三种小动物的头饰。
有人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课堂教学中应开放学生学习的情境,从而点燃思维的火花。在教学中我积极创设情境,先激起学生朗读词语的兴趣,积极地读准词语的字音。然后图中的小动物与课文中出现的动物名称一一对应起来,让学生在脑中建立起文中三种小动物的可爱形象。这最大程度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愿望,学生和小动物做好朋友,一同参与学习,学习就更有趣味了,学生自然比较自信,也容易获得成功的快感。
根椐对课标的认识,教材的理解,学生的学情及本文的特点,采用整体设计教学法(即先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再部分探究,深入理解;最后,整体理解)。
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感知语言文字背后隐含的情感。想象小动物们第二年相见会说些什么,体会好朋友之间的关心。
下面谈谈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共设计了四个板块激趣导入;自由阅读,整体感悟;体会感情,读中感悟;回归整体,拓展升华。
(一)激趣导入: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上课时,问学生“冬天到了,你们是怎样抵御冬天的寒冷的?”然后再谈话引出课题:“小动物们也有自己的方式度过寒冷的冬天。”板书课题,并且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学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发展学生思维。同时也为学生“带着问题”深入文本、为进行个性化阅读做好了铺垫。)。
(二)自由阅读,整体感知:
这一部分设计两个环节:
1、学生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这两个小环节的设计在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初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学会识字方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识记字词,从整体感知入手,符合语文教学由“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原则。)。
(三)整体感悟,体会情感:
这部分的教学都从课文中的两个“商量”入手(“商量”一词第一次出现在“一天,青蛙、小燕子、小蜜蜂聚在一起,商量过冬的事”;第二次:“它们商量好了,约定第二年春天还在这里见面。”),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引导学生理解两个“商量”的内容;第二个层次是引导学生体会从这两个“商量”体现了什么。
学生学习小动物们第一个“商量”的内容,教师主要引导学生找出能体现小动物们如何过冬的句段,然后点拨学生抓住其中的关键词语,体会其独特的过冬方式,并且有感情地朗读。
学生找出的句段可能有:
(1)燕子:冬天快要来了,虫子也快没啦。我要飞到南方去,那儿暖和,还有很多虫子。等明年春暖花开的时候,我再飞回来。
(2)青蛙:我不到南方去,就在这里过冬。我准备吃得饱饱的,过两天钻到泥土里去,好好睡上一大觉。等到来年春天,再出来找虫子吃。
(3)蜜蜂:我早就采了很多蜜,藏在蜂巢里,够吃上一个冬天的。
学习燕子如何过冬一段时,可点拨学生抓住“飞到南方”“暖和”“很多虫子”等词语体会燕子迁徙的过冬方式,并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你就是小燕子要到南方去了,会是什么样的心情,怎么能读出这种心情呢,;学习小青蛙如何过冬一段时,引导学生自己找找哪些词语能体现小青蛙如何过冬的,学生可能会找出“吃得饱饱的,钻到泥土里,好好睡上一大觉”,然后点拨学生“吃得有多饱?”“什么叫好好睡上一大觉?”从而有感情地朗读,吃饱喝足了,好好睡一觉其实是一件很快乐的事,该怎么读呢,;学习小蜜蜂如何过冬一段时,点拨学生抓住“早”字体会它的勤劳,并且可以结合一年级学的《蚂蚁和蝈蝈》一课,体会“有备无患,防患未然”。
在理解了小动物们的过冬方式之后,引导学生再和文本对话,画出小燕子说的几个问句,学生画的句子可能有:
(1)青蛙哥哥,你不是也吃虫子吗?可你不会飞,怎么到南方去呢?
(2)蜜蜂妹妹,冬天地上都是冰雪,没有鲜花,你怎么生活呢?
学生读句子,谈自己的体会,教师给以点拨,如“从小燕子对青蛙和蜜蜂的称呼中,你体会到什么?”引导学生读出问句的语气,同时体会小燕子对好朋友的关心。
(这一环节的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利用字词句理解内容的方法,体会小动物们的过冬方式,学生在自读感悟、合作交流中学习,教师只是在学生说不出、理解的不到位给予点拨、指导,并且总结学习方法——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很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教师的引导地位。)。
学生学习小动物第二个“商量”的内容,可以引导学生想象“第二年春天它们再见面时,会说些什么?”,让学生体会从这两个“商量”体现了什么,带上头饰进行表演,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体会朋友之间的相互关心。
(这一环节的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和文本对话,表演对话,实现文本的熏陶感染作用,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纬度目标)。
(四)回归整体,拓展升华:
带头饰分角色表演朗读全文。
“春城无处不飞花,万紫千红总是春”。语文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教材中,生活中的学习资源也是无处不在的。我给小朋友布置了两个拓展作业(1)、《我会做》:收集有关动物过冬的资料或图片。(2)、我会续编故事:第二年春天来了……这样的课外练习激发了他们继续去探究,使学生学到课本上没有的知识,培养学生喜爱图书、乐于课外阅读的好习惯,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学生的思维也得到扩展。
小动物过冬。
{图}燕子飞往南方(迁徙)。
{图}青蛙钻到土里(冬眠)。
{图}蜜蜂蜂巢藏蜜(备粮)。
板书的设计提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突出的课文的重点和关键,一目了然,对于本课文的内容学习能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小动物过冬》这一课,令我想了很多很多。一起教研时,我们同事在一起交流教学感受时,总少不了感叹一句:现在的学生接触事物多,好动,思想活跃,但上课时却像萎谢的花儿,有时一点精神也没有。运用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教学《小动物过冬》这一课后,我感到思想豁然开朗,想马上对大家说: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让他们成为学习的小主人。教学时,我运用多种形式创设情境,如:教师语言描绘情境、图片展现情境、学生表演体验情境等等,将学生带入意境之中,使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接近了,加深了对课文的体验和理解。课堂上,学生仿佛一群放飞的小鸟,在天空中遨游,情绪高涨,学习兴趣非常高。同时,结合我的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地把他们所思、所想、所知都说出来了。运用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去教学《小动物过冬》这一课,我努力去做了,虽然运用还不够自如,做得不是十全十美,但是从学生学习效果反馈回来的点滴,却使我今后能自信、从容地走进新课程的课堂。
热门课程教学案例(案例17篇)篇三
1.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2.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通过合理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具:挂图、课件。
学具:学具盒。
切入举偶。
出示挂图,谈话引入。
同学们,到了公园,你最喜欢做什么?你能把图上的情景讲给大家听吗?
对话平台。
玩中学。
1.说一说,想一想。
从图中的情境入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从图中你得到了什么信息?
(2)如果有21个同学去划船,至少要租几条船?
先独立思考:你是怎样想的,如何列式,怎样回答问题。
其次,在小组内交流。最后,以小组为单位汇报。
2.摆一摆,说一说。
通过摆一摆,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怎样分配合理?用你手中的小棒来摆一摆。
3.试一试。
继续通过应用,使学生理解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不同情况。
每小时租金3元,10元钱最多能划几小时?
先和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再独立列式解答。
学中做。
1.完成练一练的1、2题。
2.完成练一练的3、4题。
(1)独立完成。
(2)小组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热门课程教学案例(案例17篇)篇四
由此,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开始了深一层地思考。
造成现状的客观原因:
1、课本中所选的某些诗篇确实与学生有一定距离,不能吸引学生。
如《诗经》,就有不少学生反映这首诗古奥难懂,提不起兴趣。《诗经》虽然是我国古典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源头,距离学生的时代比较久远。虽然前面学生已经接触了《诗经》,但对于楚辞,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仍然是陌生的。从字面上看,障碍特别多,学生也就没有了读下去的欲望。
2、呆板的教学方式一定程度上枪杀了学生的学习古诗词的激情。
(二)造成现状的主观原因。
现在有一部分高中生对古典诗词学习的认识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偏差:
1、“长一点的诗歌,学起来费时费力,又难懂,学了就忘”
2、“为了考试,我愿意在语文课堂上读读古典诗词,在课外我从来不读这些诗词”
这些学生很实际也很纯粹,他们学习古典诗词就是为了考试时的得分。抱着这种应试心理,学生就变得功利、浮躁,不肯静下心来多读多背,至多背几句“名句”“考点句”。
热门课程教学案例(案例17篇)篇五
1.数学阅读的重要性1.1素质教育对数学教学的要求.数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语言,是描述科学的'语言.前苏联著名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指出:“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学习.”
作者:牟洪宇作者单位:黄岩第二高级中学,浙江,黄岩,318020刊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zhoukan年,卷(期):“”(7)分类号:g63关键词:
热门课程教学案例(案例17篇)篇六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动物过冬的有关知识。
2、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
3、用恰当的体态语言练习表演。
4、练习写好“量”、“暖”两个生字。
教学准备:多媒体、生字卡片、头饰、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抽读词语卡片。(动物、商量、约定、春暖花开)。
小朋友,这些词语还认识吗?谁来读一读?
读得不错,大家一起来读一遍!
2、听句训练。
用用小耳朵,仔细听清楚。(师口述:小动物聚在一起商量过冬的事。)。
像老师一样,用上这两个词来说一句话,试一试!
(指名学生说出:它们约定,明年春暖花开的时候再相见。)。
二、学习第一小节。
1、过渡:它们(或小动物)是谁呢?(指名学生说出是青蛙、小燕子和小蜜蜂。)。
是的,就是它们。打开书,读读第一小节,你能读好吗?(学生自由读书)。
2、指名读第一小节,指导评价。
愿意把第一小节读给大家听吗?来!(指名一位一般的同学读)。
3、学生评价:小动物们应该非常快乐,他没读出来。
你来试试!
读得真好!老师感觉到了那种快乐!来,我们一起读一读!
4、学生很有感情地齐读第一小节。
三、过渡第二小节。
1、过渡:师述日子过得可真快,不知不觉,秋天已经到了,你听,秋风呼呼地刮起来了,它向小草吹一吹,青草变了颜色;它向梧桐树吹一吹,梧桐树落了叶。是呀天气渐渐凉了。有一天,小青蛙、小燕子和小蜜蜂又聚到了一起,正商量过冬的事呢!
2、出示多媒体,创设情境。(秋风刮起来了,小青蛙蹦出来,小燕子、小蜜蜂都飞过来,理解“聚到一起”。)。
3、小动物们是怎么商量的呀?小朋友自己读读3——7小节。
4、学生自由读3——7小节。
四、精读3——7小节。
精读第3小节。
1、谁来说?(指名一位学生说说燕子的过冬方式)。
2、你知道燕子是这样过冬的。(贴出燕子的图)。
3、谁再来说说?(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吗?)再指名一位学生说。
你跟书上的小燕子说得一模一样!好,咱们就来读读书。(或看看书上的小燕子是怎么说的。)。
4、指名一位学生读课文第3小节。师生一起评价。
师:谁来?
师:我也觉得你就是一只小燕子,你已经来到南方,太阳照在身上,暖洋洋的,舒服极了,真是暖和呀!
6、过渡:哦,知道了,每当冬天来临的时候,小燕子就会飞到南方去过冬。(贴出板书:飞到南方去)。
可是小青蛙、小蜜蜂怎么过冬呢?请同桌两人讨论讨论,先说一说,然后,可以分角色读一读,还可以演一演自己喜欢的小动物。
学生自由选择分角色朗读和表演课本剧等学习方式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小青蛙的过冬方式。
1、来,谁先说说?(我们是用表演的方式来学习小青蛙的过冬方式的。)。
2、小青蛙怎么过冬的?(贴出青蛙的图)。
3、都想看看你们是怎么演的呢!来!(学生表演)。
4、学生评价,师生共同评价。引导学生体会小燕子的有礼貌,对朋友的关心。学会小青蛙是怎样冬眠的。
5、小燕子和小青蛙,还想来演一演吗?好,请你们!(学生再表演)。
6、看了表演,听了商量,来说说小青蛙是怎么过冬的。
7、引导学生说出青蛙是冬眠的。(师完成板书:钻到泥土里)。
自主学习小蜜蜂的过冬方式。
1、喜欢小蜜蜂的,来说说你们是怎么学习小蜜蜂过冬的?(贴出小蜜蜂的图)(分角色朗读)。
2、好,请出小蜜蜂、小燕子。(指名分角色朗读)。
3、学生评价。
你知道蜂巢吗?想看看吗?
多媒体出示蜂巢。
4、真有意思!来,想读的再来试试!(指名学生分角色朗读)。
5、听懂了,小蜜蜂是藏在蜂巢里过冬的。(完成板书:藏在蜂巢里)。
五、创设情境,练习说话。
1、过渡:它们商量好了,约定第二年春天,还在这里相见。(多媒体)。
2、时间过得可真是快呀!一转眼,第二年春天就来到了!老朋友相见了,会说些什么呢?自己先说说!(出示小黑板:第二年春天,三个好朋友又见面了。 )。
3、指名学生说。
六、拓展作业、课外延伸。
1、过渡:是呀,小动物过冬,各自有各自的绝招,徐老师就知道一则动物过冬的趣闻。(师讲述爱尔兰的蛇是怎样冬眠的)。
2、作业:收集有关动物过冬的资料,班队课交流。
七、学习生字。
1、过渡:又到了我们写字天天练的时间了。来,我们看看“量”字。用什么方法能很快记住“量”字呢?(指名学生说)。
2、这个字中,你觉得哪一笔最重要?
对,横就像是一根大梁,架住了整个的字,写在横中线上面,来,跟着老师书空“量”字。
自己描红一个。
3、看看“暖”这个字。你想给大家提个醒吗?
来,跟着老师书空“暖”字。
自己描红一个。
4、配乐,自己在习字册上临摹。
《小动物过冬》第二课时教案提纲。
一、复习巩固。
1、抽读词语卡片。
2、听句训练。
二、学习第1小节。
1、过渡。
2、自由读。
3、指名读,评价。
4、有感情地齐读。
三、学习第2小节。
1、过渡。2、多媒体创设情境。
3、自由读3——7小节。
四、精读第3小节。
1、过渡,贴出小燕子的图片。
2、指名说小燕子的过冬方式。
3、再指名说。
4、指名读。
5、师生共同评价,理解,领悟课文词句。
6、过渡。
五、自主学习4——7小节。
1、同桌合作自由选择喜欢的学习方式学习。
2、指导学4、5两小节,先指导说一说,然后指导读好,最后指导演好。
3、指导分角色朗读6、7小节。
4、多媒体演示蜂巢。
六、创设情境,想象说话。
1、过渡,多媒体创设春天的情境。
2、学生准备。
3、指名学生说。
七、拓展作业。
1、教师口述动物过冬的趣闻一则。
2、布置收集其他动物过冬的趣闻。
八、写字。
1、指导写“量”、“暖”。
2、学生在轻音乐的柔美旋律中自学临摹。
热门课程教学案例(案例17篇)篇七
课题:租船(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目标:1、情境创设,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2、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通过合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成功的喜悦。教学重点:发展应用意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学会倾听,并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春风送暖,万物复苏,柳绿花红,莺歌燕舞。多么明媚的春光呀!老师打算和同学们一起去稠州公园划船,你们说好吗?现在我们先来好好安排一下这次活动。(联系实际,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划船一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二、主动探索,解决问题1、出示投影,找数学信息师:这是租船处提供的资料,哪位同学来学着管理员的样子,向同学们介绍一下那里的情况?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每只船限乘4人每只船每时3元2、提出数学问题师:根据管理员提供的情况,我们要考虑哪些问题呢?师生共同讨论,确定问题:(1)、37名同学去划船,至少要租几只船?(2)、10元钱最多能划几时?(根据本班实际有37名学生,对例题进行改编,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使课堂充满生机,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3、解决问题(1)(1)、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计算。37÷4=9(只)-------1(人)(2)、至少要租几只船呢?(理解“至少”。)在小组内说说你的想法。(3)、指名在全班同学面前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4)、得出结论:至少要租10只船。(5)、师:37名同学10只船,你认为怎样分配比较合理?(请学生分组)(6)、小结:小朋友们真能干,不仅解决了租船的大问题,还帮老师分好了组。谢谢你们。但是我们身上带的钱不多,到时可以划多久而又不超支呢?4、独立解决问题(2)试一试:每只船每时租金3元,10元钱最多划几时?计算后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想法,注意帮助学生理解“最多”。5、构造问题(3),应用所学知识。稠州公园离我们这里较远,老师打算带同学们坐车去。我去恒丰集团打听了,一辆面包车限坐8人,一辆小汽车限坐3人,可以怎样派车?你认为怎样派车比较合理?(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进行交流)(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问题,结合实际,通过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既检查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又使学生的求异思维得到训练,培养学生正确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三、课间休息,欣赏《让我们荡起双桨》四、课堂总结,情知共融1、引导学生总结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刚才我们都考虑到了哪些问题,是用什么知识来解决的?2、揭示: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要学会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回忆、总结所学知识,促进知识建构,实现情知共融。)五、练一练完成书本第7页中的四道应用题。课后反思:本课主要是帮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它在能正确计算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上,提出了“至少”和“最多”这两个问题,在计算出余数后,还要进一步思考,要求更高了。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了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而是让学生自己找出条件、提出问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并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中,使之在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相互结合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学生生动、主动、活泼地发展。
热门课程教学案例(案例17篇)篇八
为了在地理教学中形成师生平等对话的良好学习氛围,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摆脱“主体”“主导”的所谓“教学范式”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一口号已经困扰教育界多年。如果说当时(20世纪80年代)它的提出是为了强调学生作用而被人们所理解的话,那么到了今天仍有人沿用而不受到置疑的状况就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一是该口号在逻辑上是混乱的,它把两个不同层面的问题混淆在一起,一会儿从角色方面去给学生定位,一会儿从功能方面去揭示教师的作用。如果我们从一个逻辑层面上去分而论之的话,与“主体”对应的是“客体”,与“主导”的对应的则是“辅导(非主导”,但实际上师生的角色与作用是这样的吗?正因为这样,口号只能回避上述问题,采取“各取所需”“移花接木”的手法。二是该口号在教学策略实施上没有多大意义,如果学生是主体的话,那么教师如何来主导,而相反如果教师在“主导”,学生又如何体现“主体”地位。其实,该口号在实行过程中,炫耀的只是表面上的先进理念(学生主体)的光辉,而实质上仍然是羞羞答答的“教师中心论”。我们不能绝对从主客体上分清教师与学生的角色,从教与学的任务的'转换上来看,“师生交互主体”论也许是正确的,而从教与学的密不可分性来看,“师生共为主体(学习共同体)”论也许是合理的。从“教师即课程”的观点,教师能说不是主体吗?否则师生的平等对话的关系怎么来建立呢?因此,我们反对再去沿用“主体”“主导”的口号,而在建立平等对话的学习共同体上真正做一些探索工作。
2、消弭居高临下的体现教师权威的“教学语言”
教师的语言要亲切、富有鼓励性,态度要平等、民主,善于与学生共同探讨。例如经常使用“我认为”“你们看呢”“让我们共同”这类语言,不过于奖励顺从的行为,不过于斥责与常规不符的行为,准许学生与教师争鸣,与教材争鸣,鼓励与培养标新立异精神,造成一种进行创造性学习的氛围。
3、突破过去压抑学生天性的所谓“课堂纪律”
以往教师在讲课时学生不能插嘴说话,似乎是天经地义的。如今重新审视这一“纪律”,有必要改弦更张。一个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如果产生了想法并急于表达出来时,我们为什么就不能给他们说话的机会呢?《文汇报》曾报道过上海市格致学校的地理教师允许学生在座位上大声插嘴的做法,这是多么尊重学生的教学理念!他们类似的具体做法,都值得我们学习与仿效。
4、改变不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所谓“教学规范”
例如,由过去的“教师一人备课”变为“与学生共同备课”,由“教师唱主角”变为“学生当教师”。在教师的点拨与诱导下,让学生上课、让学生自己组织讨论,有利于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教学积极性。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热门课程教学案例(案例17篇)篇九
万峰石材科技有限公司创立于,公司被认定为国家生态建材示范企业、国家两化(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典范企业、中国生态建材标准化先进企业、广东省清洁生产企业、广东省低碳示范企业、广东省自主创新标杆企业,广东省诚信示范企业等,获有中国建材建筑应用创新大奖、大中华区设计师最喜爱建材品牌等,是广东省人造石地方标准与国家行业标准的主导编制单位,公司总裁被中国石材协会授予“全国石材行业‘’杰出人物”称号。
公司如今已成功研发出6代人造石产品,拥有板材系列100余款,异型产品80余款,同时还研发多种生产型原料和护理型材料。拥有强大的科研、设计及管理的人才团队,成功开发出了“数控布料”、“表面纳米改性防护”“多彩岩相仿真”、“线(裂)纹仿真”、“玉石仿真”、“微石仿真”等国际领先的生产工艺技术,产品不仅兼备天然石材的质感和坚固的质地,同时还拥有良好的易加工特性,在提升人造石材光泽度方面,成功引进超洁亮技术,首次突破了人造石材光泽度比天然石材低的局面,同时大幅度提升了产品的耐磨度和防污性能。产品广泛应用于公共建筑、家庭装修、厨卫、饰品等领域。可根据不同装饰风格需要,打造出个性的家居空间。
公司在质量方面严格把关,全面通过iso9001:20__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14001:20__环境管理体系认证,通过国家建筑材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检测,符合gb5655-20__放射性标准中a类装修材料要求。另外,凭借着自身完善的质量体系、稳定的产品品质及良好的用户口碑,万峯石材还先后获得“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全国用户满意产品”“广东省名牌产品”等多项荣誉。
展望未来,万峰人将以“创新、领先、高效、务实”的精神,全面实施公司的“人才战略”、“科技战略”、“品牌战略”、“服务战略”,致力成为世界人造石材行业科技研发、生态环境改善的引领者。
热门课程教学案例(案例17篇)篇十
李玉平:单从操作来看,难度并不大,重要的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变革。还以合作学习为例,现在有两个问题:怎么有效互动?怎么体现学习过程?这看起来很复杂,过去常常是请专家办讲座,现在用微课程则不同了,可播放一集《四色笔》,5分钟的学习也许就让教师有了思路。(《四色笔》简介:学生准备黑、绿、蓝三支笔:自己写作业用黑色笔,同伴互相修改使用绿色笔,自己再修改时用蓝色笔,最后教师使用红色笔点评或批改。)。
因为字迹颜色不同,所以能看到互动的过程,也能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的过程。在这个策略的实践过程中,合作理论不知不觉地嵌入了实践。
李玉平:微课程只是在做一些尝试:
第一,主动嵌入。微课程化整为零,每集虽然只一个小点,但结构完整,教师可根据自己的需求,主动选择学习,选择实践。
山东省临沂市实验小学的傅会然老师分享经验时曾这样说:“微课程《心情管理园》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过去我关注孩子能力的发展比较多,看了《心情管理园》后,我开始有意关注孩子的心情。半年下来,孩子们学会了如何对待不良情绪,情商得到了明显提升,自信心更强了。(《心情管理园》简介:选择“高兴”“孤独”“难过”“愉快”“想打人”等表示情绪的词汇,再准备一些袋子,将这些词分别贴在袋子上,将他们布置到“心情管理园”中,孩子们有什么心情,便将自己的姓名放到什么袋子中,这样教师、同学可以提前关注。)。
第二,引领实践。微课程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基于一个问题,层层深入,策略水到渠成,虽然只有5分钟,但引发的思考并不少。
也正因为如此,许多学校把它引入教研活动。比如学校组织“合作学习中,怎么让更多的学生参与”的教研活动,大家提出的多是“奖励分数”“语言激励”“随机发言”等策略,思维局限在教师教的行为改善的层面。这时播放一集微课程《我能不合作吗》,就能给大家一个新的思维视角。于是,大家开始思考除了教师的教,还有同伴的作用、自我的调整等角度。视角宽了,研讨自然会深入。用微课程引领,简单方便,而且信息衰减少。(《我能不合作吗》简介:因为弱者跟不上的问题,教师收到小组组员的信,进而研究4种交流文化——话语霸权、冷嘲热讽、极端集体主义、畏惧害怕,进而研究安全的合作环境。)。
热门课程教学案例(案例17篇)篇十一
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结论的得出,在实验中对多种结论进行分析整理并得出最后结论时,都要用到这一方法。
在验证导体的电阻与什么因素有关的时候,经过多次的实验我们得出了导体的电阻与长度,材料,横截面积,温度有关,也是将实验的结论整理到一起后归纳总结得出的。在所有的科学实验和原理的得出中,我们几乎都用到了这种方法。
2比较法(对比法)。
当你想寻找两件事物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就需要用到比较法,可以进行比较的事物和物理量很多,对不同或有联系的两个对象进行比较,我们主要从中寻找它们的不同点和相同点,从而进一步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
如,比较蒸发和沸腾的异同点;比较汽油机和柴油机的异同点;电动机和热机;电压表和电流表的使用。利用比较法不仅加深了对它们的理解和区别,使同学们很快地记住它们,还能发现一些有趣的东西。
3分类法。
把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两类、导体和绝缘体。
4观察法。
要求学生认真细致的观察,进行规范的实验操作,得到准确的实验结果,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培养实验技能。大部分均利用的是观察法。
5比值定义法。
如密度、压强、功率、电流等概念公式采取的都是这样的方法。
6多因式乘积法。
如电功、电热、热量等概念公式采取的都是这样的方法。
7逆向思维法。
如由电生磁想到磁生电。
热门课程教学案例(案例17篇)篇十二
我国新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在阐述课程内容在教学中的组合和呈现方式时,特别突出了“学习主题”设计的思路。我在学习《课程改革与学习主题构建》第三、四、五章后,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思考如何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
一、问题的提出:
三年级时我在教学《燕子》这篇课文上教研课时,为了让学生体会燕子飞倦了的情景,我让学生模拟当时燕子来演一演。当时我安排了许多学生来表演各种状态下的燕子。同学们有的排队“扇动翅膀“,有的趴在桌子上表现教材中的”燕子停止了呼吸,有的表演“燕子伏在甲板上休息,有的表演”燕子展翅起飞了。同学们的动作都很优美,表演都很投入。当时我看到了有几只“小燕子”正满脸微笑的表演。我就提醒他们,当时“小燕子”已经很累了,你们不能笑。现在回想起来带着笑脸的“小燕子”怎么会体验到燕子飞过茫茫大海所会出的艰辛呢。在强调“人文性”的今天,如何让学生走进文本,常常是我们忽视的、、、、、、在过去的教学实践中我也多次安排让学生来模拟,但学生没有真正走进去,去品读课文语言,去理解文字背后的广大空间。因此效果总是不佳。
二、启发。
今年4月有幸去杭州观摩了一堂由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上的课感触很深。
这是一堂以《亲人》为主题的课堂教学时,以同一个作者魏巍的《再见了,亲人》《我的老师》为主讲教材,结合现实社会,补充其他语文资料以及音像资料,跨越时代,跨越国籍,跨越自己,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探讨对亲人的理解,体会多种亲人的重量。教学时,、从会意字“亲”人手,想象“树木高高立,枝壮叶儿绿;父母和子女,就像叶连枝”,领会亲人之血脉相连。然后引导学生倾听窗外的声音,在那些抗洪抢险的战土,抗击非典疫情的白衣天使,以及中央电视台播出的“感动中国的年度人物”中体会同一个祖先同一个中华的亲人之爱感受内化为自己的力量,学会去爱。那么,无论是轰轰烈烈,还是平平凡凡,随着生命的成长和生命的感悟,会带着各自的领悟和体验体现这份爱的实实在在,并伴他们走好生命的每一天。接着重点引导学生跨越国界,放眼世界,体会中朝友谊《再见了,亲人》中爱的奔流与燃烧,人间至贵的爱的轰轰烈烈。最后回到《我的老师》中不是血缘关系,不同于轰轰烈烈的平平淡淡的爱。另外,结尾推荐几本书给学生,如描写人间亲情的《爱的教育》《马燕日记》《我们仨》等。在这样基础引导下,学生在一遍又一遍的呼唤下“再见了,亲人!”达到了教学的高潮,也就自然而然的走进了文本。
三、体会中进行实践:
(一)教学中关注人文,拓展延伸《嘱咐》这是一篇歌颂母亲的散文,就应该让学生体会到母亲的伟大,从中受到亲情的感染和熏陶。如何调动学生的情感,渗透人文内涵,我采取以下方法:
1、请同学门猜一猜,老师读了这篇课文以后,会想到什么?(母亲)这时教师可谈谈母亲对自己的爱。
2、学生齐背孟郊的的《游子吟》。教师简述:孟郊只选择了他远行之前母亲给他密密的缝衣服这么一件小事来表达母亲对他无微不至的关心,这种母爱虽小但却伟大。
4、学生讲述有关母爱的事例,从中受到感染。
5、结束语:同学们,母亲对我们的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让我们轻轻的说一声:“妈妈,我爱你!”让我们大声的喊一声:“妈妈,我爱你!”
(二)例二、教学《敲开世界冠军的大门》。
四、反思:
1、教师对课文不能浮光掠影地“潇洒走一回”,而是要引导学生反复读,认真揣摩,默读-----思考----想像---朗读。在教学法中运用知识的迁移原理,有梯度地安排语言训练,引导学生从模仿表达到自主表达,创造出于课文、源于生活的形象,体验语言表达的效果,深化美的感受。
2、在亲身经历中体情。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为此,要让学生充分地读书,在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熏陶和感染,获得独特体验和思想启迪;要给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感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3、在自主抒发中言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给儿童以劳动的快乐,取得学习的快乐,唤醒蕴藏在他们心中的自豪感、自尊感,这就是教育工作的一条金科玉律。”学习成功是最足以使学生继续学习的一种动力。“怎样就怎样表达,”多放少收,从而培养学生勤于动笔、自主写作、乐于表达的兴趣和习惯。同时,教师应注意在阅读教学、习作交流评改中适时适度地渗透表达方式和遣词造句的指导,力争使高年级学生能够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方式,具体明确、文通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让学生初步学会整体把握写作过程,逐步形成“想表达就能表达”的自如表达能力。在此基础上,倡导学生表达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丰富联想和想象活用表达方式,逐步形成有个性、有特色、有创意的表达方式。为了让学生在丰富体验、自由表达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有效指导,逐步学会有创意地表达,努力实施了三个实验策略:以生活为课堂,以文化为食粮,丰富人生体验;以自由表达为突破口,以有效指导为促进点,改进教学方式;以赏析为主,以自改为主,加强评改激励。这三个策略取得了较好成效。
热门课程教学案例(案例17篇)篇十三
在多个场合谈到中国传统文化,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尊崇,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额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蓬勃发展是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提高学生在双创领域的会计思维和会计务实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双创比赛项目,让学生在其中进行会计技能的实际应用,是推动双创教育和提高会计责任意识的重要途径。
二、思政育人目标。
1、促进双创项目成员的全方面发展。
2、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诚信、敬业。
3、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和文化自信。
三、思政育人案例设计及实施过程。
18管一班学生陈俊博、18财二史心如组队加入到了星匠创意文化开发项目,身为学院学生会干部的他,一直秉承着吃苦耐闹、为同学服务的精神,努力为学院的建设而奋斗努力,时刻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自己指导实践,从加入项目团队的那一刻起,他便肩负起了这条曲折而上升的文化传承之路。
以尊崇文化自信,推动传统文化发展为出发点,陈俊博针对项目的核心方向——金坛刻纸,进行了广泛的资料收集与研究,在这项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道路上,时代的变革、科技的进步、文化的认同度等诸多问题的显现,使得这一传统文化的发展举步维艰,让原本的艺术之美,变得逐渐黯淡无光。作为团队的队长,他时刻将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牢记在心,秉承着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的信念,积极践行实践。
和深入研究,在项目的比赛和延伸方面更是努力追求精益求精,丝毫不敢在项目实践方面松懈。
热门课程教学案例(案例17篇)篇十四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是学习物理的宗旨,“从生活走向物理”向我们反映了学习物理的方法,(但学生并不知道),这就需要我们在学习中给学生创设情景、创造掌握学习方法的机会。
物理中最大的情境是实验。刚教学时,总是认为工作就是让学生考出个好的成绩,对学生不放心,做不到放手,认为学生自己完成个实验不如老师给他详细的讲一遍掌握的全面、掌握的到位,一直以来包办代替,但第一次测试给了我沉重的打击,学生让我培养成了听懂不会做的状态,在这样结果面前,让我想到了放手,学生在学习中是主体,我把舞台还给了他们,只为他们的主动探究创设情景,创造机会。
看似简单的情景实则是一门艺术。学生在课堂中有多大的收获,与教师创设的情境息息相关。如学生一开始学习长度与时间时,对长度单位的感受是难点,对物体长度的估测没有依据,在上本节课之前,我让学生到操场上去围着400m的操场走一圈,数出有多少步,从而知道自己一步大约是多少,从而对长度中的单位在心中有了衡量的尺度;还有我们的实验开出率达到了要求的150%,像学生对摩擦力的方向很难理解,我们给学生展示自行车后轮转动,轮下盆中的水会溅出,学生通过水溅出的方向,自主探究,教师绝不干涉,让学生亲自体验分析过程;针对还不理解的同学,我们设计了这样的实验,让学生站立,向前走体验脚受到的摩擦力方向向哪,人向哪运动,从而深刻地体会到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的关系;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中照相机照相问题不会分析,我们在本节课中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架单反照相机,让学生从体验中弄明白问题;在课本要求做的实验中,我们也只是给学生实验目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设计,去体验,即使一节课下来,没有完成整个的实验过程,教师也不会包办代替-------讲实验。“放手”的坚持让学生发生了质的飞跃:学生主动积极、求知欲强、对于物理学习,有了自己的思想。让我深刻地体会到:学生深刻的教育来自学生深刻地体验;放手是一种能力,放手是一种境界,放手也是一种智慧。相信我们的孩子比老师更能创新出适合自己的自我管理和自主探究的方法。
二、评价引领,形成良性的合作竞争关系。
八年级开学伊始,面对陌生的物理学科,学生谈不上感兴趣,谈不上喜欢,为了他们更快的喜欢上物理评价引领显得尤为重要。你想要什么就要评价什么,评价什么就要培训什么,同时评价,方式一定要激趣,吸引学生,让学生觉得好玩,但在评价的路上,有时会让我们陷入瓶颈状态,这个时候一定要放权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创造成为我们教学管理的杀手锏!让每个学习小组学生用自己的经验和智慧创造出物理课的评价方案,然后在班内组织评价方案答辩,答辩不是为了为了评出一二三四,答辩是为了创造,更是为了培训,因为答辩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培训!每个班级通过答辩形成完善的物理课堂的评价体系来评价各小组,每个小组是一个团队,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给学生形成良性的竞争合作意识,让学生保持敢为人先、不甘落后的进取精神,又要树立协作、互助的合作观念;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最终实现共同发展,共同提高。这就是评价的魅力。但要想评价达到这种理想状态,我们要有及时的反馈,例如:我们一周下来综合各方面的评价,在周六对各小组晋级,有的以军衔制的等级晋级激励学生,方法是:一个小组四个人,有三个人晋级为大校一人落后,那整个小组不能晋级为少将小组;同时我们还设有对抗小组,只有本小组战胜了对抗小组,才能被晋级,即使你的一周评价再靠前,但没有战胜你的对抗小组,那他们也要被降一级。通过评价的引导,随着时间的变化,学生在评价下激发的学习状态,成为了自身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持之以恒。
在整个的学习生活中,我们的教育价值观是“帮助孩子们发现自己,成就自己”。同时,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生命个体,面对不同的孩子,教育必须坚持“用一把要匙开一把锁”的原则,走进每个孩子的内心,引导孩子找好自己的目标,发现目标对自己的作用,鼓励每个孩子向着自己的目标狂奔。
热门课程教学案例(案例17篇)篇十五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作图能力,加强学生的空间观念。
2、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相关知识进行及时检验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掌握按指定度数画角的方法。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了画纸、三角板、量角器、铅笔等学习用品。
教师准备量角器、三角板、图片。
教学设计:
一、兴趣引入。
教师:(出示由各种角构成的图片),学生欣赏,说观察的感受。
生活中的这些美丽图案是怎样画出来的?(用各种角。)。
这些角又是怎样画出来的?你想用什么方法来画角?
引出课题:画角。
二、尝试体验、探究新知。
师:接下来老师准备了几项活动,希望同学们在实践活动中掌握画角的技能。
活动1:画出60°的角。
1、请学生猜一猜一副三角板可以画出哪些角度的角。
2、引导学生用三角板拼角,用这些角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说说所拼的角的度数,再用量角器量角验证,小组合作完成。(在这个活动中师只是提出画角的要求,但是学生用什么方法没有限制。)。
3、你用什么方法画出了60°的角?
学生根据自己的做法回答和演示。
活动2:画出85°的角。
1、师:如果要画的不是上面这些特殊角,比如画一个85°的角应该怎么办?
(这个活动师仍然不提出具体的描画方法要求。学生会在活动中发现用三角板不容易画出这个角,应该使用量角器才能准确的画出这个角。这时引导同学提出:三角板在画角时是有局限性的,不是所有的角都能用三角板精确地画出来。)。
2、学生自己动手画角,可以讨论后再完成。
活动3:用一副三角板可以画出哪些角?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完成。(两个角组合可以画出15°、30°、45°、60°、75°、105°、90°、135°、150°、120°等角。)。
活动4:画70°,115°的角。
1、说说你想用什么工具帮助你画出这些角?(用量角器画这两个角。)。
2、学生动手画角。
3、活动后师及时问,怎样使用量角器画角?
活动5:归纳总结。
1、先让学生说说画角的方法,再引导学生进行小结。
(1)先画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零刻度线和射线重合。
(2)在量角器所画角刻度线的地方点一点。
(3)以射线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点,再画一条射线。
2、让学生同桌讨论:画角时,当量角器有两圈刻度时,是看里圈还是看外圈?
小结:当先画的那条射线是与内圈的零刻度线重合,那么找点时就应该在内圈找所要画的角刻度线;如果先画的那条射线是与外圈的零刻度线重合,那么找点时就应该在外圈找所要画的角刻度线。
3、用量角器画55度和140度的角,说说画这两个角有什么不同。
4、初步判断所画的角是否正确。
学生举例。例如要画一个120度的角,结果画了一个锐角出来,利用角分类来判断就知道是画错了。
三、巩固练习。
1、用一副三角板画出75和45度的角。
2、用量角器画出15、80和165度的角。
(1)合作交流;
(2)集体校对。
3、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折出45、135的角,让学生演示其折角的过程。
板书:
画角。
(1)先画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零刻度线和射线重合。
(2)在量角器所画角刻度线的地方点一点。
(3)以射线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点,再画一条射线。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为大家整理的5篇《生活中的数学课程教学案例》,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更多精彩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
热门课程教学案例(案例17篇)篇十六
我是一位初中物理教师,今年参加了一师一优课活动。我执教的是《物体的浮与沉》。这次活动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课程教学资源丰富,课件制作手段先进,多种教学手段综合运用到位;还有精彩的点评。为我们基层教师在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教学范例,结合我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点点看法:
《物体的浮与沉》这一节内容是对前一节内容《阿基米德定律》的巩固和发展,同时浮沉条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学好这一节内容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浮力概念的理解,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本节主要突处物体的浮沉条件,以及利用浮沉条件进行简单的生活应用及解释。
在新课前,通过反转课堂的方式,学生观看微视频,学习漂浮和悬浮时,浮力与重力的关系,完成前测。学生能够根据所学的知识判断出物体漂浮或悬浮时,浮力=重力。
在引入新课时,我让学生猜一猜常见的许多物体浸没在水中松手后是浮是沉,大多数学生都能猜对,但鸡蛋能悬浮在(盐)水中,学生觉得很神奇。最后一个我把锡箔纸做的小船放在水面漂浮,团成一团却沉入水中,通过这样一个现象引入新课,使学生带着疑问来学习新课,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在学习新课时我让学生用自带的小瓶做一做下列实验:
(1)把盖上盖的空小瓶浸没于水中,再松手。小瓶上浮至漂浮在水面上。
(2)把装满水并盖上盖子的小瓶,浸没于水中,再松手。小瓶下沉。
(3)在小瓶内装入恰当质量的水,并盖上盖子,浸没于水中,再松手。瓶既不上浮,也不下沉,悬浮在水中。
做第3步实验时若通过改变小瓶的质量很难实现悬浮,小瓶不是轻了就是重了,好多学生做到此时都去努力尝试,但是成功的不多。
完成实验后,给学生充分讨论的时间,让学生议一议:物体的浮沉条件,得出结论,在课堂上共同总结,用科学的语言说一说物体的浮沉条件,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接着学以致用,让刚才下沉的橡皮泥,漂浮在水面上,说出做法和理由。然后利用智慧教室落实一个练习题,及时落实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夯实知识。同时引出轮船的原理,反扣引入新课时铁块下沉,而钢铁做的轮船却不下沉的原因。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观点、方法,充分地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在交流中进行思维碰撞,迸发创新火花。
本节课遵循着物理来自生活,最终还是应用生活。对于物体浮沉的条件,本节课进行简单的知识应用。在授课时我整合了课本的知识内容。利用微视频,让学生学习潜水艇的浮沉原理,说出自己的收获,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课前布置了预习任务,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讲解热气球和孔明灯,锻炼学生利用网络等资源为学生学习活动服务,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本节课以新物理课程标准为指导,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参与体验,交流合作的学习新理念,落实了三维目标,坚持了情感教育贯穿始终、文化育人贯穿始终、探究体验贯穿始终、展示交流贯穿始终、习惯养成贯穿始终,完成了创设情景、自主学习、合作共建、知能应用、诊断评价五个环节,基本达成了预设的教育教学目标。
本课在探究教学上可以说是完全按照新课程的要求进行设计的,但探究课比较忌讳重形式而轻实效。如果在探究结论得出后再加上一道习题,加以巩固,做到学以致用,同时对电流=电压/电阻的理解加以说明和强调,那么整个探究显得更有实效性。毕竟,物体的浮沉条件理解和应用也是本课的一个难点,学生很容易在这个知识的理解上出错。
本课从科学探究的环节和把握上做的很好,这也花了教师大量心血和时间。从实验的引导到实验器材的准备,都是教师需要考虑的。如何上好一堂探究课,关键是创设好的情境,引导猜想和实验前的设计引导,做好这些,才能上一堂好的物理课。
热门课程教学案例(案例17篇)篇十七
我所带的是高二(2)班,她是个庞大的班级,有56名学生。
在第一周上课的几天里,我渐渐的发现一名“怪”学生——张勇明。这名学生坐在教室正中间第二排的位置上。这样的位置是老师能看到的最佳位置,就在老师眼皮底下。上课时,其他这种位置的同学慑于被老师盯上,一般都规规矩矩的坐着,认认真真的听课,而这位同学却不然,他好象一点也不怕被我盯上。
上课时,先是看着黑板听一会儿,然后就弯下腰半趴在课桌上什么也不看,懒懒的样子,不知道在干什么。下课后我走到他跟前问他是不是有什么事,他笑着摇摇头说没有。
课后(2)班主任周老师告诉我,其实那个学生的数学基础挺扎实的,只是有些懒不能长久坚持下去,应该多注意多关照一下。
在以后的上课中,我在提问其他同学问题的时候,也有意无意的去提问他。课后,走到他跟前问他有没有不清楚的问题。
渐渐的在以后的课堂上,这位同学半趴在课桌上的次数少了,当讲到关键处时,我也能看到他在集中精力听。而且我还发现他一个很好的学习习惯——提前预习书本内容,提前做课后练习及习题。有一次我讲四种命题的关系,下课后我走到张勇明跟前,看到他已经把下一节充分必要条件的练习题做过啦,而且准确无误。
中段考试成绩出来了,张勇明的数学考了75分(满分150分),全班第一名。其中有一道数学大题难度较大,我曾在课堂上给同学们讲过,可是只有张勇明一个学生作对,其他做对的同学寥寥无几。
由此,我体会到:由于(2)班大部分同学基础比较薄弱,而高中阶段新内容新知识的接受又需要以前所学内容做铺垫,而以前的知识又没真正掌握,这样恶性循环下去以致使他们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所以在课堂上,多数同学听的蒙蒙胧胧似懂非懂。
针对这种现象,我要求同学做到:(1)把以前的数学课本从家里找到带到教室来,放在课桌上有意识的经常翻一翻。这样有些没记住的公式或不熟悉的公理定理就能记住了。(2)同学们作课堂笔记的时候,对于涉及到的旧知识内容如果不了解,那么也要做笔记。这样易于查漏补缺,新旧内容一起巩固并掌握。(3)当天事情当天做。每天上完新课后,若有不懂的问题争取当天解决,或者问我或者问同学。(4)经常复习巩固。
高二(班)路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