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是一种自我反省和总结,通过这个过程可以更好地发现自己的潜力和信心。以下是一些经典的心得体会范文,读后或许能够给大家一些启示和思考。
村级十九心得体会和感想(实用15篇)篇一
十九大是中国共产党召开的一个极具历史性意义的会议。其中,《乡村振兴战略》被提出,并受到了广泛关注。作为具体的实施方案,村级是重要的单位之一。本文旨在对十九大村级的心得和体会进行归纳和总结。
第二段:村级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性。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村级是实现政策贯彻落实的最基层单位。推行乡村振兴战略,需要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需要坚定的政治引领,需要科学规划,需要有效实施。而村级既是政策落地的直接执行者,也是政策执行的重要监督者。在村级的带领下,有力地推动了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
第三段:村级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乡村振兴主要目标是实现经济、社会、人居、生态的协调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村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增加农业特色产业、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等多种方式,村级有效地带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第四段:村级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传统文化和乡土文化是凝聚农民群众的重要精神物质。村级加强农民的文化建设,不但能够增强村民的文化自信心,还可以提高村民的美好生活追求。近年来,许多村级积极创建文化广场,策划组织文艺晚会,摄影展等活动,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推动了传统文化和乡土文化的发展。
第五段:结语。
作为推行乡村振兴战略的基层单位,村级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过去一年来,村级的许多新措施和新做法,推动了乡村振兴的整个进程。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逐渐展开,村级也需要不断优化自己的发展方式和思路。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村级将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推动着乡村振兴从“理论创新”走向“实践创新”。
村级十九心得体会和感想(实用15篇)篇二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对新时代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形成和实施做出了重要部署,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一步。其中,加强和改进村级组织工作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工作之一。本文将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对村级工作的启示。
第二段:村级党组织作为基层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牢固树立服务意识,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全会要求要进一步强化党组织政治领导,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干部素质,提升组织力量。现实工作中,我们应该积极践行这些要求,为村级工作提供坚强基础。同时,村级党组织还必须适应多元化、复杂化的组织形式,以更加灵活、开放的方式开展工作。
第三段:村民自治是我国村级工作的重要特点。全会要求加强村民自治、村民管理,从民间发动、发掘内生动力、解决村里难题等方面入手,探索村民自治的新途径、新形式。这对于村民的主体地位和村级组织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该积极探索、借鉴,加强与广大村民的沟通交流,认真听取村民意见建议,真正让村民自治成为村级制度的生动实践。
第四段: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在于产业振兴。全会要求,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村级组织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也是不可忽视的。我们应该成立村级工业、商贸、旅游等各类合作社,整合村内资源和人力,推动产业链升级,加速村庄现代化进程。
第五段: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全会对于村级工作有着新的要求和期望。我们必须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坚定的信心和决心把党的十九六中精神贯彻落实到村级工作中。同时,我们还应该不断学习和提高,时刻关注新时代的发展趋势和变化,不断完善党的乡村战略,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实现农村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
结尾: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为我们的村级工作指明了新的方向,提供了新的思路,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坚实基础。我们要坚持不懈、韧性前行,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不断推进村级工作和乡村振兴战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自己的贡献。
村级十九心得体会和感想(实用15篇)篇三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农村也在不断变革和发展之中。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使得村级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为了更好地推动农村的发展,充分发挥村级工作的作用,我们都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积极探索出一套适应当前需求的村级十九心得。本文将从村级工作的重要性、村级规划、村级组织、村级经济以及村级文化五个方面,分别阐述这些心得。
首先,村级工作对于农村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村级工作是农村发展的重要环节,它承担着农村基层建设的重任。只有做好村级工作,才能够推动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真正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因此,村级工作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其次,村级工作需要有科学合理的规划。在进行村级建设和改革时,我们要充分考虑农村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规划。规划需要从经济、教育、卫生、农业等各个方面全面综合考虑,确保农村各项事业有条不紊地发展。只有严格按照规划来进行,才能够有效地推动村级工作的进行。
第三,村级组织的建设至关重要。村级组织是农村各项事业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在建设村级组织时,我们要推行民主化、制度化的管理模式,让农民能够参与到管理活动中来,使得村级组织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农民群众。同时,我们还要培养和引进一批能力强、任劳任怨的干部,为村级工作的进行提供有力支持。
第四,村级经济的发展助力农村振兴。在推动农村振兴战略过程中,经济的发展举足轻重。村级工作要引导农民转变观念,培育农村新业态,推动村级经济的发展。我们要注重发展特色农业、乡村产业,利用土地、资源等优势,培育乡村企业,扩大农民收入。只有经济的发展,才能够为农民群众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
最后,村级工作还需要注重农村文化的传承。农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我们要注重宣传农村的传统文化,组织农民参与文化活动,保护农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除此之外,我们还要积极引进一些现代文化元素,让农村的文化更加丰富多样化。只有注重农村文化的发展,才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乡土文化。
综上所述,村级工作对于农村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推动农村的发展,我们总结出了一套适应当前需求的村级十九心得。这些心得包括科学合理的规划、民主化的村级组织、发展特色农业、培育乡村企业以及注重文化传承等方面。只有把这些心得付诸实践,才能够真正实现农村的发展和乡村振兴的目标。我们相信,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中国的农村一定能够焕发出更加勃勃生机。
村级十九心得体会和感想(实用15篇)篇四
2016年10月20日,我参加了“小学校长后备干部培训班”。本次培训前后虽然只有短短10天,而于我来说,却是非常宝贵的10天。这次培训学习主要分为参观考察、专题报告、交流研讨、小组讨论等形式,时间安排紧凑,内容紧贴实际,指导性强、互动性强。整个培训期间,16位教育专家和校长从不同的视角,共谈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学校文化、学校特色及教学实践话题。专家们高瞻远瞩,眼界高远,思想深邃,报告观点新颖超前,内涵丰富,寓意深远,闪耀着智慧的火花和哲理的光芒,是一次丰盛的精神大餐。让我开阔了教育视野,提升了专业理论水平,使我受益不菲。此次培训使自己对教育这一职业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与思考,决心以更良好的心态投入到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中去。
一、校长的办学思想是学校发展的灵魂。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校长是学校的灵魂,要想评论一个学校,先要评论他的校长。”校长是一校之魂。这个“魂”不仅是指校长的学识水平、管理能力、人格魅力,更主要的是指校长要有独特的办学思想。校长办学思想,是校长教育思想在办学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带有显著特色和倾向性的办学行为体现。校长仅仅有自己的办学思想还不够,要让办学思想能为广大师生所接受,并贯穿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之中,并不断促使学校向更高层次发展。“一个没有办学灵魂的校长,就是一所没有灵魂的学校。”一个学校的办学是否有特色,实际是看校长办学思想有没有个性,校长要有正确的办学思想,利用学校的教育优势,发展自己的独特见解。形成自己的教育信念,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办学特色。
二、校长角色的转型是学校发展的关键。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一个校长在新课程背景下要完成角色的转型——从“学校保姆”到“学校领袖”。当今的校长多是“保姆”,大事小事一概过问,对任何事都放心上,对任何人都不放心,凡事都参与,忙得不可开交,搞得自己疲惫不堪,甚至得不到师生的好评。我们要崇尚:不教而教,不管而管,逐步实现“人治—制度治—文化治”的管理,使校长脱离繁重的事务性工作,投入精力研究教育教学规律,成为学者型校长,做一个真正的学校“领袖”。
校长要成为学校领袖,校长角色要做到多方位转型。校长首先要具备领袖素养:一是校长要像播种者,像建筑者一样去经营学校;二是要做一个预设未来的人,事先做好应变计划;三是文化引领学校,逐步实现文化治校;四是权力下放,将权力向外扩散。其次是要做一个富于感性的校长。做一个用心的校长:给人第一美好印象,做事不要刻意追求完美,要想感动别人必先感动自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做一个“共同遭遇者”校长:体味“同志”的新意,实践从“管”到“理”的'转变,同甘共苦完成教育任务;做一个用情的校长:校长管理要用真情,让管理插上感情的翅膀,校长要真用情,让教育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再次是做一个充满理性的校长。校长要学会反思,成长=经验+反思,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校长要学会对话,对话师生能缩短心理距离,排除教育疑难问题;校长要学会创新,破除思维定势,打破囚徒困境的思维障碍,走出“跳蚤人生”的思维。
三、校长的领导力是学校发展的核心。
校长领导力不同于管理能力,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不同时代背景下有不同的诠释。通过上海学习,我认为领导力就是一种影响力,首先是价值观的领导,精神境界的引领,其次是课程和教学的领导。领导就是做正确的事,而管理是正确地做事。校长要成为类似放风筝的人,做到:心中有天空,眼中有目标,手里有分寸,脚下有土地。
校长领导力首先是一种决策、规划、设计学校发展的能力。校长要能够准确地找到影响学校发展最主要的瓶颈是什么,并采取有效措施,从关键部位入手解决问题。上海市新中高级中学徐阿根校长刚到此校时,治校因问题而决策,采取问卷、谈心多种方式查找阻碍学校发展的瓶颈问题,最终发现干部与师生、家长的关系紧张而不宽容;课程与师生的关系功利而不人文。徐校长针对问题大胆地实施以人为本的现代学校管理理念,采取干部坐班制,教师取消坐班制;教师不是用时间来体现工作量,而是用任务(任课、备课、教研、研讨、学习、参会等都是任务)来体现工作;师生入校要愉快,关注师生身心健康。追求“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知识的和谐,人与自身的和谐,人与环境的和谐”。徐校长成功的案例,说明高明的领导者善于对学校的发展作前瞻性、全局性的思考与设计,能以战略的眼光正确地决策和策划学校的发展。
其次,校长领导力还表现为一种认知、引领、凝聚的能力。全国著名校长吴生说:“有的校长把组织的“任命”改为“认命”,这种观念是不可取的。不要自卑,不轻言放弃,无论学校穷富,思想上不能穷。不能因职务的权利范围大小而放弃职业追求,校长是学校价值导向的风向标。所以当校长有了“校长岗位”这个平台之后,就要努力向专业化转化。”校长是有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任命的,肩负重托,使命神圣。树立职业理想,增强职业使命,提高职业能力,提升管理水平,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优秀校长的职业资格、职业素养,才能胜任校长岗位。
胜任校长岗位还要学会团结队伍,凝聚人心。如果校长单凭职务自身带来的权力实施管理,动辄发号施令来实施指挥,教师被动接受管理,不利于激发教师的积极性,教师主动发展、激情创业的热情必被浇灭。校长不仅要认识到自身职业岗位重要性,还要尊重、信任、关爱教师,善于倾听,主动沟通,学会合作,求同存异;学会分权,大权不独揽,小权会分散,有所为有所不为;用人所长,扬长避短,善于团结,培养团队精神,凝聚团队,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促进教师队伍快速发展的关键,而校长的专业成长是提升校长领导力的有效举措。校长的专业成长是一个持续学习、不断前进、继续超越的过程,是校长走出事务管理,走向管理专家、办学专家的过程,是教师发展、学生成长、声誉提升的过程。最后用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话与大家共勉:“国家把整个的学校交给你,要你用整个的心去做整个的校长。”
四、今后的设想和打算。
我将以上海这次学习培训为契机,做到学有所悟,学有所得,学以致用。以教授所讲的先进的理念武装头脑,取其精华,助己成长。关爱学生,注重学生的科技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借鉴先进经验,完善各项评价方案,让师生共同学习,一块成长,为学生快乐幸福的一生打好坚实的基础。
文档为doc格式。
村级十九心得体会和感想(实用15篇)篇五
村级后备干部选拔和培养工作是关系党在农村执政基础是否稳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建立高素质的村级后备干部队伍,是实现农村稳定、持续、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实践表明,一个村的后备干部选拔、培养得好,班子有活力,有战斗力,就能够带领广大农民加快奔小康的步伐。反之,村级后备干部培养得不力,就会出现班子青黄不接、年龄老化、思想僵化等问题,影响农村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一、现实意义。
1、改善结构的需要。近年来,我镇村干部队伍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有力地推动了全镇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但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村干部队伍的结构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年龄相对老化。二是文化层次相对低下。公开选拔村级后备干部,有利于逐步改善村干部队伍的结构,为其输入“新鲜血液”。
2、增强活力的需要。一些村干部在村工作时间较长,思维定势较为明显,有的思想较为保守、观念较为陈旧、工作方法简单、创新能力不强,开展工作要么靠上级安排,要么凭传统经验,有的难以打开新的局面。公开选拔村级后备干部,有利于逐步增强村干部队伍的活力,给农村基层工作带来新的面貌。
3、创新管理的需要。长期以来,村干部的选拔培育主要依靠换届选举,临时“点将”的多,平时培育的少,常常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即使有村级后备干部,其产生的程序也不够公开透明,往往形成由少数人选人,在少数人中选人的局面,得不到党员群众的广泛认可。公开选拔村级后备干部,有利于逐步改变这种管理机制,真正发掘和使用渔农村优秀人才。
二、主要做法。
1、思想重视,责任落实。镇党委把公开选拔村级后备干部作为贯彻落实党管人才要求,培养基层优秀人才,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抓手。明确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具体内容。在工作职责上,由镇党委组织部指导督促,村党组织积极配合。
2、程序规范,把关严格。各村根据本地实际,明确选拔条件,要求参加选拔的对象思想政治素质好、致富能力强、有群众基础、有志于农村工作,户籍一般在本村,文化程度一般在高中(中专)以上,年龄一般在40周岁以下,身体健康。公开选拔分为宣传发动、推荐报名、资格审查、笔试面试、组织考察、审核确定等环节。
3、目标明确,培养有力。建立村级后备干部档案,实行动态管理。根据他们的特点专长和发展潜力,采取集中培训、挂职锻炼、实用致富技能培训、外出考察等形式,帮助他们提高素质和能力。先后对新选拔的村级后备干部进行了集中培训。为提高村级后备干部的实际工作能力,扩大群众基础。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拟对有条件胜任村干部的后备干部,及时推选进入村级班子。
三、初步成效。
一是使一批优秀年轻人才脱颖而出。通过公开选拔村级后备干部,进一步拓宽了镇村两级组织的选人视野和推荐渠道,向每一位有志青年敞开了大门,实现在机会面前人人平等。同时,通过严格规范的选拔程序,确保了最终胜出者的较高素质,从而使一批平时思想好、表现优秀、积极进取的中青年骨干脱颖而出,为村两委班子储备了一支年轻化、知识化,开拓创新、朝气蓬勃的后备力量。
二是形成了正确的用人导向。公开选拔村级后备干部的推行,改变了以往在村级后备干部推荐中由少数人说了算的现象,使后备干部的选拔任用接受了群众的监督,扩大了党员群众在后备干部选拔使用过程中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有效遏制了一些村和个人在选拔使用过程中的暗箱操作行为,在克服“家庭政权”、“小集团政权”等现象上更是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引起了较大反响,为今后进一步推进村级领导班子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村级十九心得体会和感想(实用15篇)篇六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作出了重要决策,其中关于“一村一品”、“乡村振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乡村发展相关的重要政策备受关注。这些政策的出台,将为乡村振兴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指导和支持,对村级工作也有着一定的影响。我在村里工作多年,认为这些政策的实施对我们村级工作的推进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二段:“一村一品”,发挥村级经济优势。
“一村一品”政策是指根据当地村庄的资源、民俗文化、产业特点等进行“一村一品”的乡村产业开发。村级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发挥本地区特色优势,因此村级干部要发挥好自身优势,积极贯彻执行“一村一品”政策,加强对当地特色产业的发掘和推行,从而满足村民的需求,促进村庄经济可持续发展。只有做出好的产业规划,才能促进村庄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第三段:乡村振兴,多角度推进村级建设。
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村级工作发挥着重要作用。从现实出发,村级干部应该从多个角度去推进村级建设,努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等村庄。具体来讲,可以积极引导农民发展乡村旅游、推动乡村文化建设、推进新型农业、促进农民就业创业等方面。总之,通过各种方式,着力推动乡村振兴,实现村庄经济的发展。
第四段: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重建美丽乡村。
农村人居环境的整治是当前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在这个方面,村级干部的责任尤为重大。要以人为本,打造美丽乡村,促进农村风貌的升级和改善,营造优美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氛围。对于那些美丽乡村建设较差的地方,还要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诚恳激励村级干部改善农村环境,高质量地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第五段:结尾。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为推动乡村振兴进程,提高村级工作水平,我们村级干部要统筹城乡发展,开展特色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整治、公共设施建设等多项工作,着力推进乡村振兴。当然,还需要加强与政府的合作,发挥各级组织的优势,积极探索更多的发展路径和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乡村长治久安、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村级十九心得体会和感想(实用15篇)篇七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于10月31日在北京胜利闭幕。这次大会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全会把我们党治国理政实践经验和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的成果融为一体,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的决心、远见的卓识,对确保我们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现实意义。
这次大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和长远出发,总结了改革开放40年来的生动实践,深刻阐释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意义和总体要求,并对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等方面的制度作出战略部署,通过提出的13个“坚持”,深刻回答了“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个重大政治问题,既阐明了必须牢牢坚持的重大制度和原则,又部署了推进制度建设的重大任务和举措,体现了总结历史和面向未来的统一、保持定力和改革创新的统一、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的统一,是完善和发展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纲领性文件,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宣言书。
从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这一决定,我们看到“中国之治”的美好前景清晰可见。循着这次决定明确的奋进之路,一个更加美好的中国正向我们走来。
作为一名党员发展对象,一是要原原本本、逐字逐句学习全会公报,深刻领会四中全会精神实质,围绕“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重大命题,深刻领会其重大意义、目标要求、丰富、制度特征、根本保证;二是要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牢固树立“人民邮政为人民”的工作理念,立足本职岗位,主动担当作为,认真扎实工作,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和使命,为不断提升邮政服务体系和服务水平现代化贡献一份力量。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已胜利落下帷幕,我们的各项工作又迈向了新的起点,当前一个时期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抓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学习贯彻,坚持学思践悟、学通弄懂、学以致用,真正用先进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从近期形势看,自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以来,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学习热潮、评论热潮、践行热潮”,全国各地都在以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为引领扎实开展各项工作。作为一名基层工作者,一定要把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学习好、领会好、贯彻好,借助“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把会议精神切切实实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这两天,我通过反复研读、深学细思,深刻领悟全会公报,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更加坚定了对党绝对忠诚、对领袖绝对拥护的政治自信。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举旗定向、谋篇布局,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重大成就。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党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科学指引。这更加坚定了我对党的迷恋、对党的绝对忠诚和对领袖的绝对拥护。
二、更加坚定了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道路自信。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第一位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人民意愿、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发展取得的突出成就,让我更加坚信,只有社会主义,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党和人民从历史和现实中得出的不可动摇的结论。要想实现国富民强,就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
三、更加坚定了对统筹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发展自信。十九大以来,中央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全党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更加巩固;国家治理体系中具有四梁八柱性质的改革主体框架已经基本确立;运用法律手段领导和治理国家的能力显著增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更进一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中国全面开花,硕果累累。事实证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回应了群众的期盼要求,体现了党的责任担当,指明了中国梦的现实路径,更加坚定了发展自信。
月28日至31日,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決定。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这一决具有重大意义,是为人民共和国长治久安、为中华民族万世开太平的重大举措。
天下大治是历代仁人志士的不解追求。成熟稳定的制度,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中国封建社会曾在世界上长期领先,离不开相继建立的郡县制、科举制等制度;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繁荣和自我调节,也离不开一套成熟的制度体系。这些都是适应了当时的社会实际和历史需要。社会主义制度是人类历史上崭新的社会制度,为生产高度发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开辟了道路,具有更大的优越性。同时,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总要通过具体的制度体制来实现,这需要长期艰苦的探索。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高度重视研究国家治理,但没来得及进行具体实践。列宁领导建立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有善始而未善终,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回答好“如何治理社会主义国家“的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在探索国家制度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由于发展起点低、外部环境复杂、经验不足等原因,一些制度还没有达到成熟稳定的程度,一些制度经常变动,一些不利因素还存在。
1957年毛泽东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建成,还不完全现固。1992年邓小平指出,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
”圣人立法以导民之心”。制度建设更有全局性、稳定性,管根本、管长远。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正确回答了从马克思以来的共产党人都高度重视的问题,那就是“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国家,怎样治理社会主义国家“。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7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积累了丰富成果:坚持党领导一切工作,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等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经受了实践考验,已经逐步成熟。
随着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们越来越认可社会主义中国的制度优势,社会主义的吸引力感召力越来越强。中国面对着前所未有的伟大斗争,需要把自己的制度优势发挥好、巩固好,使之更加成熟稳定,确保国家长治久安。
社会主义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而不是向着其他方向成熟定型。我们治国理政的本根,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要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证。
如果说,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回答了在落后国家如何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问题,改革开放回答了如何在全球化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那么新时代将继续回答如何实现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长治久安的问题。这无论对于中华民族还是社会主义事业都是具有深远意义的。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2019年10月28日至31日在北京举行。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强化学习,高度重视全会精神的学习贯彻,将全会精神列入自身学习的重要内容,深刻领会十九届四中全会会议精神,是我们每个中国公民的必修课。
十九届四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准确客观、提神醒脑、催人奋进,充分反映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取得的新的伟大成就。全会通过的《决定》,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统一、重点突破和系统集成相统一、扬优势与补短板相统一、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相统一,对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了科学的完备的顶层新设计,是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芒的纲领性文献。
通过学习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在思想上深刻认识到: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项关乎全局、着眼长远、纲举目张的大战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定盘星、主心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显著优越性,是行得通、真管用、有效率的制度和治理体系;这次全会作出的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新部署,为推进“四个伟大”提供了战略指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保障,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强烈的历史担当,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确保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019年10月28日,由中央政治局主持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
此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会议探讨内容我们不难看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直在努力。该如何坚持?如何改进?如何更好的实现这个伟大梦想以及更好的解决拦在复兴道路上的问题,我们从本次会议中可以知道:
首先全会肯定了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中央政治局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将人民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极大的推动了人民的积极性、民族的团结性,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人民幸福、社会安宁、国家统一提供了有力保障。
其次,全会强调,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
政治上,我们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密切联系群众,能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切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权利;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团结奋斗,实现共同繁荣。
经济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让人民有更多的实现富足的机会。走上共同富裕道路。
文化上,坚持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信念、道德观念,对我们的文化产生自豪感,促使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
更重要的是党中央一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改革创新,扶持创新型产业和人才,保持社会活力,让我们国家更加繁盛的同时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做出贡献啊,让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更加高大,使我们产生无与伦比的文化自信,更加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村级十九心得体会和感想(实用15篇)篇八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是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全会充分肯定了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同时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是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的纲领性文件,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擘画了中国未来五年及十五年的发展新蓝图。通过学习全会精神,结合自己的本职工作,我谈下面几点体会和认识。
1.新征程。全会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分两个阶段推进的战略安排,即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势必成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
2.新阶段。“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全会为在这个新发展阶段切实转变方式、推动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作出了战略部署。
3.新格局。全会指出,随着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的变化,加快形成和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客观上将成为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
4.新理念。全会进一步重申,坚定不移地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当代中国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行动指南。
1.要树牢“四个意识”,高瞻远瞩找准个人定位。
方位把得准,才能看得远。全会深入分析了我国发展环境面临的深刻复杂变化,提出了高瞻远瞩的奋斗目标和一系列务实管用的发展措施,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征程行稳致远。我们要树牢“四个意识”,胸怀“两个大局”,找准人生定位与奋斗目标,把个人际遇融入时代发展大局,做“十四五”时期的奋进者、开拓者和建设者,汇聚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合力,跑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接力赛。
2.要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矢志不移走好自己的路。
实践证明,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各种围堵遏制中国的声音及行为,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我们依然实现了经济的正增长和人民生活健康稳定。这充分展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彰显了我国独特的政治优势、制度优势和发展优势,党的坚强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航船继续乘风破浪、坚定前行的根本保障,我们要始终保持政治定力,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不移地走好自己的路。
1.要把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
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按照局党组和党总支的要求,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学习,加深对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理解把握,在学深悟透、凝聚共识、发挥作用、改进工作上下功夫。
2.要以全会精神为指导,谋划好主要工作思路。
我坚信,在党的领导之下,全国人民团结一心、顽强奋斗,一定能够在新时代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有力地向前推进。我们要承担起责任和担当,对标对表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的目标任务,密切联系人社工作实际,加强。建设,不断推动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
村级十九心得体会和感想(实用15篇)篇九
立治有体,施治有序。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也是“中国之治”迈向更高境界的崭新起点。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习近平主席发表重要讲话。《决定》明确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重大任务,作出了一系列关于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新论断、新部署,充分体现了以___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强烈的历史担当,充分反映了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对于坚定“四个自信”,战胜各种风险挑战,确保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小智治事,大智治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我国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今天,中国发展呈现出“风景这边独好”的局面,这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具有显著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只有充分发挥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才能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证。
“经国序民,正其制度。”我们党成立来,团结带领人民,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赢得了中国革命胜利,并深刻总结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经验,不断探索实践,不断改革创新,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和发展党的领导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事、外事等各方面制度,加强和完善国家治理,取得历史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人民幸福、社会安宁、国家统一提供了有力保障。
衡量一个社会制度是否科学、是否先进,主要看是否符合国情、是否有效管用、是否得到人民拥护。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能够持续推动拥有近14亿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5000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军事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次全会专门提出,“坚持和完善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制度,确保人民军队忠实履行新时代使命任务”,为坚持人民军队最高领导权和指挥权属于党中央、健全人民军队党的建设制度体系、把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贯彻到军队建设各领域全过程提供了根本遵循,对于牢固确立___强军思想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如椽巨笔公众号整理,巩固和拓展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成果,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军事政策制度体系,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确保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永葆人民军队的性质、宗旨、本色,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认真学习贯彻全会精神,是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各级要切实增强政治自觉和思想自觉,引导官兵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和优越性,迅速兴起学习贯彻的热潮。全军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___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贯彻军委主席负责制,坚定信心,保持定力,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而努力奋斗。
村级十九心得体会和感想(实用15篇)篇十
全面落实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努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判监督体系、审判监督能力现代化,应当在以下十个方面动脑筋、找思路、下功夫、做文章。
一是努力推进审监党建制度的完善。按照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始终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和“抓党建带队建,以队建促审判”工作思路,真正把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六项重要制度全面落实好,努力推进审监党建工作机制的进一步完善。二是努力推进审判监督理念的现代化。按照十九届四中全会“确保司法公正高效权威”的要求,把习近平总书记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重要指示确立为新时代审判监督工作的指导思想、行动纲领、价值追求、奋斗目标。三是努力推进审判监督体系的现代化。按照十九届四中全会“完善审判制度、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的要求,针对审判监督体系落后时代、限制和制约改革效能充分发挥的问题,努力推进与新形势下审监情况相适应、分工合理、配置科学、上下对口、统一协调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审判监督体系建设。四是努力推进审判监督程序的现代化。按照十九届四中全会“建立公正高效权威司法制度,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权益保障通道”的要求,为更好的解决程序空转、制度失灵、审而不终的问题,在总结审判经验的基础上,努力推进审判监督程序向合二为一或者再审之诉模式的改造和完善。五是努力推进审监诉讼模式现代化。按照十九届四中全会“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完善审判制度”的要求,加强对民事诉讼中当事人请求权与法官裁判权关系或者我国诉讼模式问题的深入研究,在全面总结审判经验的基础上,努力推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诉讼模式的建立。六是努力推进审判权内部制约机制的现代化。按照十九届四中全会“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的要求,针对审判监督程序是公平正义最后一道防线的特点,按照最高法院党组的要求和部署,进一步完善院长、庭长对案件的监督制约权,强化院庭领导的审核把关作用,真正做到放权不放任、有权受监督,努力推进人民法院内部监督制约机制的进一步完善。七是努力推进审监司法责任制的全面落实。按照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的要求和最高法院党组的部署安排,结合审判监督工作的实际,围绕不敢为、不愿为的问题,努力推进以错案责任追究制为内容的司法责任制的全面落实,真正实现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再审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再审后无审判的审判监督制度的设计目的。八是努力推进审监裁量权制度的现代化。按照十九届四中全会“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规范执法自由裁量权”的要求,在全面总结审判监督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明确完善再审改判的程序标准和实体标准,为审监法官实现公平正义提供法律标准或者技术规范。九是努力推进审监功能现代化。按照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完善审判制度”的要求,推进审判监督功能由单纯纠错,向终审止讼、释法成例、案件评查、总结经验等方面的转化,努力促进审判监督的制度优势向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转变,争取为党组的重大决策贡献更多的审监智慧,提供更多的审监方案。十是努力推进审监能力的现代化。按照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把提高治理能力作为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的重大任务”要求,努力完善审监干部的党性教育、业务培训制度,努力建设一支既有发现裁判错误的火眼金睛,也有解决问题的灵丹妙药,敢于担当、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让党放心、人民满意的高素质的审判监督队伍。
村级十九心得体会和感想(实用15篇)篇十一
一个国家,拥抱强盛的明天;一个民族,迎来复兴的前景;世界社会主义长河,奔涌向前;人类社会发展道路,别开生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中华民族发展具有重大好处,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人类社会发展也具有重大好处”。循着这四条历史的轴线,让我们走进这新的时代。
犹记新中国成立之初,_豪迈展望,“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画图”;犹记改革开放之初,_在日本新干线列车上感受到“催人跑的意思”,沉思“我们此刻正适宜坐这样的车”。这天,随处有最新最美的文字,随处见最新最美的画图;这天,“复兴号”列车350公里的时速,迈出从追赶到领跑关键一步,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宣示,中国正向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军。穿越革命和建设的洪流、激荡改革与发展的风云,中国开启实现民族复兴的新征程。
而当我们的眼光再往前看,中华民族百余年来的跌宕起伏,更让人心潮澎湃。1894年,孙中山在《兴中会章程》一开篇就浩叹,“中国积弱,至今极矣”。这位革命先行者,终其一生也未能见其心心念念之中国“发奋为雄”,“振兴中华”徒留怅然。而这天,我们充满自豪:“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明天,我们更充满自信,“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将是一个古老民族从衰落走向复兴的伟大故事。
由国家而民族,给世界东方带来巨变的,是一面标志人类理想的大旗。从空想的“乌托邦”“_”,到“共产主义的幽灵”震撼世界,再到十月革命的炮响、苏共苏联的瓦解,世界社会主义500年,几多辉煌,也几多曲折。这天,社会主义事业在中国的发展,让《资本论》重新畅销,让“历史终结论”黯然破产,甚至让学者感叹“西方务必向中国学习社会主义”。中华大地百年沧桑,也正是世界社会主义事业从低潮而重兴的历程。
“我深知中国前途远大,深知中国的奋斗就是全人类的奋斗,中国的经验对全人类十分重要。”曾获诺贝尔奖的经济学家科斯曾如此说。中国所选取的道路、所带给的方案、所倡导的价值,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充实了人类的制度宝库、治理宝库,更丰富着人类对未来世界的完美向往。有发展中国家政要感叹“只有中国能够经营五十年以后的世界”。
一切伟大的时代,都需要思想领航。走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新思想引领新征程,我们党就必须能将更辉煌的成就写在未来。
村级十九心得体会和感想(实用15篇)篇十二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专题研究部署坚持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开辟了从国家治理体系的维度推进民族复兴的新视野、新境界,阐明了国家治理的新理念、新战略,丰富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分反映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深谋远虑、高瞻远瞩、人民情怀和国家民族担当,为全世界国家治理文明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意义深远,影响深远。
一、深刻把握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十九届四中全会的决定,第一次系统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显著优势,第一次系统描绘了“中国之治”的时代图谱,第一次系统揭示了中国实现两个“奇迹”的根本原因和时代密码,是我们坚定“四个自信”基本依据。对于中国之治的特征优势,体会较深的有六个方面:一是“中国之治”是党领导下的集中统一之治。二是“中国之治”是人民为本之治。三是“中国之治”是法德结合之治。四是“中国之治”是优秀中华文化之治。五是“中国之治”是现代数据管理之治。六是“中国之治”是全面全方位之治。
二、深刻把握人民法院审判体系能力的基本特征和显著优势。人民法院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人民法院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建设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办案数量和质效历史空前,司法体制改革广度深度历史空前,信息化程度和影响历史空前,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强大制度优势和制度威力。我国审判体系的特色优势主要有:
一是坚持党的领导的根本原则。二是坚持司法为民的初心使命。三是坚持服务大局的政治方向。四是坚持严格公正的价值追求。五是坚持一体两翼工作布局。六是坚持调解优先、多元化解的民商事政策。七是坚持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八是坚持简繁分流的多层诉讼体系。九是坚持司法意识形态责任制。十是坚持打造过硬队伍。
三、深刻把握人民法院推进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任务。人民法院要通过充分发挥审判职能服务保障国家治理,通过延伸审判职能促进国家治理,通过建立多元解纷平台推进社会治理,通过巡回审判参与基层社会治理,通过自身审判体系能力现代化,从而推动整个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此要着力完善以下制度:
一要完善党对人民法院工作绝对领导的制度。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政法工作条例》,健全维护党中央权威和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工作机制,坚持和完善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司法审判工作中的制度。完善司法领域意识形态工作制度。完善加强对司法工作进行监督的各项制度。完善党委支持保障司法工作的制度。二要完善发挥审判职能服务保障国家治理制度。完善人民法院对国家治理政策的研究决策制度。完善人民法院服务保障国家治理的司法解释制度。完善人民法院服务保障国家治理司法效果跟踪评估改进制度,促进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三要完善延伸审判职能参与国家治理制度。参与多元解纷,促进社会治理。参与法治宣传,引领社会规则。参与涉军维权,支持强军兴军。参与司法外交,支持外交治理,为世界司法文明发展贡献中国经验。四要完善促进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的制度。完善法院组织体系。优化四级法院职能定位,完善审级制度和管辖制度。完善司法责任制,完善审判权力运行机制。完善各领域审判制度,推进案件繁简分流、轻重分离、快慢分道,建立中国特色司法诉讼体系。完善司法保障制度,加强司法人财物保障。完善智慧法院建设制度,为审判体系能力现代化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完善法院队伍“四化”建设的制度,打造新时代人民法院过硬队伍。
村级十九心得体会和感想(实用15篇)篇十三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是在我们党和国家面临新世情、新国情和新党情的时代背景下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是我们党历史上第一次以中央全会专题研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重大议题;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深远历史眼光、宏阔战略视野,面对风险挑战赢得主动的谋局定向。全会绘就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新蓝图,从十五个方面作出系统规划和战略部署,既有高屋建瓴、引领时代发展的顶层设计,又有求真务实、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具体举措,向世人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宏伟蓝图与光辉前景。全会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历史命题,着眼于当前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局势与层出不穷的风险挑战,全面系统地提出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国家治理发展方向,找到了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的破题之匙、奠基之石。
全会将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切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权利,总结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十三个显著优势之一,意义十分重大。人民法院作为国家的审判机关,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中担负着重要的使命。要把人民法院工作置于国家治理体系之中去谋划,切实把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成果转化为服务大局、司法为民、公正司法、推动发展的实际成效,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力司法服务。应当做到“三个坚持”:
一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是人民法院工作的根本要求。全会明确提出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这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重大历史命题中的关键和根本。坚持和完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制度的统领地位,把党的领导制度作为国家的根本领导制度建设好、完善好。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政法工作条例》,牢牢坚持党对法院工作的绝对领导,切实把党的领导落实到人民法院工作的各领域各环节。要不断深化和巩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全面加强人民法院党的建设,把党建工作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和领导力,为推进人民法院改革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政治保证。
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人民法院工作的灵魂所在,是人民司法的至高价值和至上追求。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深入践行执政为民宗旨,把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放在首位,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工作主线,聚焦民生领域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及时关注回应人民群众司法需求,不断提升服务主动性、针对性、时效性,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三是坚持发挥制度优势。坚持发挥制度优势是人民法院工作的重要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是在党的领导下建立起来的符合中国国情并具有巨大优越性的科学司法制度。进入新时代,人民法院工作面对工作任务之繁重前所未有,面临风险挑战之严峻前所未有。人民法院要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坚定制度自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自觉抵制西方错误思潮的侵袭,自觉同诋毁、攻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言行作斗争。要深入推进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在守正创新中不断促进审判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不断推进人民法院审判体系与审判能力的现代化,为建立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制度做出贡献。
村级十九心得体会和感想(实用15篇)篇十四
十九大的召开,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的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习总书记的报告全面回顾、总结过去5年以来的实践、经验,进一步明确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目标和宏伟蓝图,进一步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报告的提出将有力地指导和激励全党全国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前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征途上,党中央也一定会领导着全国人民赢得新的更大的胜利。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五年来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五年来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华民族是历经磨难、不屈不挠的伟大民族,中国人民是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人民,中国共产党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伟大政党。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全党一定要保持艰苦奋斗、戒骄戒躁的作风,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直播结束后,我们明确要求全体党员、干部职工要把认真学习十九大精神,做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做为一名党员,我将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认真学习、理解、领会和实践十九大精神。在今后一个时期工作学习中以十九大精神为契机,进一步增强了自身的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立足本职岗位,努力工作,完成好每项任务,为推进党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村级十九心得体会和感想(实用15篇)篇十五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良法善治,民心所向。”弘扬法治精神,凝聚法治力量,建设“法治中国”越来越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追求。加快建设法治中国,是全面深化改革的迫切需要,更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应有之义。
从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可以看到,一些新机构将成立或组建。从日前最新公布的重大新闻信息中获知,我国将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组建退役军人管理保障机构、组建国家、省、市、县监察委员会这四大新机构。而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位列首位,可见“法治中国”建设将以更大力度、更大气魄地大刀阔斧推进。
党的十九大报告第六部分“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提出: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加强对法治中国建设的统一领导。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维护宪法权威。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
报告还强调: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要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逐利违法、徇私枉法。
结合前段时间学校组织集中收看的六集政论专题片《法治中国》,我们得以全面了解梳理了近年来法治中国建设的最新可喜重大进步。该专题片全面展示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伟大征程与辉煌成就,既有宏观的视野、权威的阐述,又有丰富的案例、生动的故事,展现了中国法治建设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蕴含了人民群众实现公平正义的美好图景,令人倍感自豪、备受鼓舞。
党的十八大以来这五年,是全面依法治国举措最有力最集中的五年,成就最丰硕最显著的五年,经验最丰富最系统的五年,开辟了全面依法治国的理论和实践新境界。这是对五年来法治中国建设的全面总结和精准概括。这五年,法治中国蓝图绘就,全面依法治国号角正式吹响;这五年,立法工作与时俱进,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日益完善;这五年,法治政府不断成熟,依法行政与公正司法水平显著提升;这五年,法治理念深入人心,人民群众获得感与幸福感不断增强。这一切,映照出习近平总书记对治国理政之道的深刻理解,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心之所向,更展现了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定步伐与长足进步。
立于潮头,方知浪高风急;登临险峰,才见前路艰辛。党的十八大把“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列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当今中国,正处于实现历史性一跃的关键节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倒计时。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是全面深化改革的迫切需要,更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
在法治中国的伟大新征程中,每一位中国公民既是法治中国的受益者,又是法治政府的建设者,既为之欢欣鼓舞、心潮激荡,又深感责无旁贷、任重道远。作为宣传系统工作者,结合本职,反躬自省,我认为至少可以从三个层面为法治中国鼓与呼:
“小智治事,中智治人,大智立法。”依法治国,立法先行。“圣人之立法,本以公天下”,立法必当以民为本,做到人民有所呼,立法有所应,及时回应群众诉求,满足人民期待。媒体是民意表达的重要平台。新闻媒体见证了中国法治建设的点滴进程,同时作为民意的表达通道,也成为法治社会建设的重要助力。
近年来,不少案件经媒体报道后,成为社会热点,引发群众热议,不仅促进了案件的依法公正处理,同时对立法、司法工作也带来积极影响。如早年的孙志刚案件就促成了收容遣送制度的废止。在《法治中国》专题片中也有这样的鲜活案例。山东女孩徐玉玉在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后,被诈骗分子通过电信网络骗走了9900元学费,因伤心自责过度而不幸离世。媒体的报道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不仅让电信诈骗这一社会毒瘤恶名昭彰,同时也成为推动整治社会顽疾的重要力量。很快,有关部门单位建立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重拳出击,使有关违法犯罪得到有效遏制。
“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作为新闻媒体的管理部门,宣传部门更要架设沟通桥梁,及时引导媒体,把握好舆论导向,通过媒体平台,反映民间忧乐、传递群众呼声,反观现有法制体系的漏洞与不足,从而积极推动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为法治中国夯实根基、添砖加瓦。
罗素说,“法律如果没有舆论的支持几乎毫无力量。”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众传播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学者将媒体权力视作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之外的“第四权力”。
例如在今年3月的“山东辱母杀人案”中,媒体介入后,引发社会广发热议,众说纷纭。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山东省人民检察院、山东省公安厅等针对舆论关注的各种问题及时做出回应,迅速启动相关机制,最终促进了案件的依法妥善判决,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
应该看到,媒体舆论监督是一种较低成本的社会纠错机制,尤其在法治中国建设中,更可以将权力置于阳光之下,接受群众的广泛监督评议,为规范执法、公正司法保驾护航。作为宣传部门应更开放宽容地善待善用媒体监督的力量,引导规范好,将媒体监督转化为惩恶扬善的正能量。
当然,在正确引导媒体发挥舆论监督力量的同时,也要避免某些利益群体丧失公正立场,以私利绑架民意,以监督之名行干涉之实,动摇“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司法原则,形成“媒体审判”。尤其在新媒体高度发达、新闻审查难度加大的今天,在这一点上要高度警惕,切实强化党管媒体这一根本原则,不断完善针对媒体尤其是新媒体的监督管理与教育惩处机制,严防通过操纵媒体误导大众舆论、煽动民众情绪、危害公平正义。
卢梭说,“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人民群众是法治中国建设的基础力量。
让法治精神在全社会和广大群众中深耕厚植、开花结果,宣传系统和新闻媒体义不容辞,必须充分担当起法治建设布道者的角色,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加强全民覆盖的普法教育和潜移默化的宣传引导,营造法治氛围,培育法治信仰,强化法治素质,提升法治思维,在民众中进一步形成懂法、尊法、守法、用法的良好风气,最终强化崇尚法律的社会意识和民族心理,使法治理念绽放和谐善治之花。
值得一提的是,当前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移动互联网迅速发展,新媒体、自媒体传播影响日深,政府部门尤其是宣传部门要顺势而为,不断创新工作手段和机制,积极借助新媒体、自媒体平台抢占宣传阵地,传播权威声音,引导舆论方向,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稳步推进法治中国建设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