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写作时我们可能会遇到写作灵感不足的困扰,这时候范文可以给我们很好的启发。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能力提升有所帮助。
初中语文听课评课记录(优质17篇)篇一
一、阅读材料《老人》找出表明作者童心的语句。(学生回答后教师未点评)
二、整体感知
教师配乐范读,学生找梦中之人、梦中之景、梦中之情。(学生的回答老师都未点评。)
1、 师读
2、 生回答
3、 老师把三者的答案连缀成一段话。(应让学生尝试)
我的点评:整体感知不到位,文章比较深邃,学生还没能感知文章的意境。
三、研析课文(把语言的品析与情感的感悟合在了一起。)
1、阅读有关作者写作内容、风格的材料。(比较生硬)
2、完成读书卡(这种形式适合比较浅显的自读课。)
类别——书名————作者————
内容摘录————————————
赏析与解读———————————(初一学生有难度,在做摘抄之前应该指导。)
4、 交流自学的成果。
学生欣赏了使用修辞的句子。教师要求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学生齐读。
学生提问:“漂”是否能换作“飘”?(师让学生解答:后者空间更自由,姿态更轻盈。)
我的点评:学生的回答比较散,我觉得教师应该指导学生从修辞、句式、用词、情感、结构、表现手法等角度去摘抄欣赏。学生大多找的是修辞的句子,有些重复。总是一句又一句的话的分析,使得文章有一种被割裂的感觉,这篇文章不适合用这样的方式来解读。所以读书卡的方式不是什么文章都可以使用的,要注意使用的对象,使用的方式,使用的场合、时机,不能借读书卡的形式来串讲,来代替老师的循循善诱地教学。
5、 走进“录音棚”
学生读课文片断(没有目的性)
四、拓展
不同版本的对比。(没有比较的角度)
总评:
课堂板块清晰、有层次。主要教学思路是使用摘书卡的形式让学自主学习课文,但是文章比较深,学生在没有指导的情况下不太能吃透文章。学生没有能在能力上得到锻炼提升。
初中语文听课评课记录(优质17篇)篇二
日前聆听了我校古苑老师一年级的“生本”示范课,感受颇深,真切体验到“三人行必有我师也“,在听课中我感觉到古苑老师的教学中人文性凸现明显。在此,我想将我的收获与大家分享。
本课从目标来看,有两个大要求。一是读通读顺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大意。二是识字。
从设计来看,对应目标做到了简洁,主要分为两大块:
一是识读结合,寓识于读,把课文读好。首先是老师的示范读,然后请小朋友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自然段读给小伙伴听,接着是录音示范读;学生跟着录音读;小组展示读;全班读;每一次的读都使得学生知道自己读的目的是。
什么。
;同时每一次读都要求学生指读,读的形式多样,非常符合一年级小朋友的年龄特点,让学生在多次反复的读中感知了课文内容,非常值得我们。
学习。
二是寓识字于游戏中。
识字教学是一年级生本教学的重点。本课教材识字量是相当大的。古苑老师采取了多个小游戏,寓识字于游戏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首先是小组内互帮互学,然后小组展示,接着有摘桃子游戏识字,有开火车识字,一环紧扣一环是识字认字教学,学生学得兴味盎然。
古苑老师的课中让我感受最深的还是古苑老师非常注重学生的习惯培养。一年级正是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特别是生本的教育理念倡导小组合作、探究,对学生的倾听习惯、发言习惯要求更高,这节课古苑老师的课堂调控能力很高,组织课堂非常强。她利用学生耳熟能详的古诗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课前师生交流中,“谁的小手最听话?谁的小手最灵巧?翻书比赛等。”非常好地培养了学生课前的准备习惯。
这次听课对我的震撼很大,教学是要充满热情,充满追求的。我一定要在以后的不断学习中去保持这种热情,去激励自己不断进取。
初中语文听课评课记录(优质17篇)篇三
听了这节课后,地理教师们进行了课题探讨,教学者也谈了自己的设计意图和教学效果方面的一些想法。通过听课和评课,感触颇深,提出来供同行们思考。
1、教学目标切合实际,整个教学过程设计精巧,环环相扣。
2、能将图、文、声、像等各种表现方式有机结合,表达辅助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完成了特定的教学任务,很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3、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在教师的问题引导下,学生发言积极,整个课堂气氛较为活跃,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得到较充分发挥。
4、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培养。
课堂上教学时间分配合理,重点知识和技能通过情景创设,理解点拨到位,并有相应的练习进行巩固和强化,符合教学规律。提问具有思维含量和针对性,把“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贯穿课堂始终,使课堂达到“三动”:动口、动手、动脑;“四活”:用活教材、盘活课堂、激活思维、学活知识。
5、讲练结合,相得益彰,体现洋思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
1、本节课稍显不足的是,课堂互动的形式较为单一,课堂气氛不够活跃,稍显沉闷。教师要给出时间和尽可能多的`机会让学生互动,把教学建立在更广阔的交流背景之上,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2、虽然地理课堂力图体现教学的“双边性”,学生也参与了课堂教学,但是从总体的感觉上看,学生整体的参与度不高。
总之,这节课充分体现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大胆的对教材进行整合,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把着眼点放在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现实生活和解决实际问题上,改变了地理学习的方式,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形成了主动学习的态度。
初中语文听课评课记录(优质17篇)篇四
(一)课前要有一定的准备工作。
俗话说,留心天下皆学问。教师要想听课真正学习点东西,就必须做一个听课的有心人。要有心,听课就要做点准备工作。打算听谁的课,应该事先问问他教什么内容,把课本找来预习一下,看看课文写的是什么,是怎样写的,有没有难点、疑点;同时自己设想一下,假如让我教这样的课文,准备怎样教法,以便听课时有个对比。如果听课不做准备,匆忙走进教室,懵里懵懂地听,不理解教者的教学意图,不熟悉教材,就不会有较大的收获。
教师去参加教研活动听公开课也要做准备。由于大多数教师平时埋头教学工作,对某些教学理论,学术研究知之甚少,因此去听较高一点的公开课会有一些不适应。这就需要在参加教研活动之前,千方百计去了解与钻研一下与之相关的学术理论,或向人求教,或者重温自己所积累的.资料。这样能拓宽视野,缩短与“学术”的差距,这样去听公开课就会收获更大一些。
教师听课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全身心的投入,还要有虚怀若谷的态度。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听,还要看,要仔细捕捉讲课者的语言和表情,记下他每个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
教师要一边听.一边观察思考。既要看教,皋要看学,二者兼顾。看教者对教材的钻研,重点的处厘,难点的突破,教法学法的设计,教学基本功的展示。看学生的学,要看学生的课堂表现,看学习参与的情绪,学习的习惯。总而言之要看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有机结合。有时教师听课也不一定非要面面俱到地注视课堂上的每个方面。根据授课者的特点和听课者的目的,可以适当有所侧重,一般说来,对熟悉的教师,由于对其班级情况有所了解,可着重就其课堂上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做跟踪式的动态分析;对一般的研究课,就着重看其在研究方向上的达成度;对于名家的课,宜着重领略其教学风格及其相应的学术思想在课堂的体现。听课应详尽记录课堂的教学过程,也记下自己的主观感受和零星评析。
(三)听课后要思考和整理。
俗话说,思之,思之,鬼神通之。教师听完课后不能一听了之。应对课堂实况过几遍电影,应进行反复的琢磨。思考的办法有很多,或翻翻听课记录,或与执教者交谈,或将几节“互相牵连”的课作番比较,或写一篇“听课一得”,或干脆将他人执教的内容拿到自己班上试试等。
经验,改进自己的教学。在分析他人课时,听课者还要注意分析执教者课外的功夫,看。
老师的教学基本功和课前备课情况。这种思考对自己也会有很大帮助。
(一)、从教学目标上分析。
目标是人做事的内在动因,目标越具体明确,做事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越高,效率越高,反之亦然。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的正确制订和达成,是衡量课好坏的主要尺度。所以分析课首先要分析教学目标。
首先,从教学目标制订来看,要看是否全面、具体、适宜。全面指能从知识、能力、思想情感等几个方面来确定;具体指知识目标要有量化要求,能力、思想情感目标要有明确要求,体现学科特点;适宜指确定的教学目标,能以大纲为指导,体现年段、年级、单元教材特点,符合学生年龄实际和认识规律,难易适度。
其次,从目标达成来看,要看教学目标是不是明确地体现在每一教学环节中,教学手段是否都紧密地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服务。要看课堂上是否尽快地接触重点内容,重点内容的教学时间是否得到保证,重点知识和技能是否得到巩固和强化。
(二)、从处理教材上做出分析。
评析老师一节课上的好与坏不仅要看教学目标的制定和落实,还要看教者对教材的组织和处理。我们在评析教师一节课时,既要看教师知识教授的准确科学,更要注意分析教师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上是否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
教学目标要在教学程序中完成,教学目标能不能实现要看教师教学程序的设计和运作。缘此,评课就必须要对教学程序做出评析。
初中语文听课评课记录(优质17篇)篇五
曾经看到过叶澜教授评论一堂好课的标准,他说,一堂好课的标准应该是有意义的、有效率的、有生成性的、常态下的和有待完善的课。以此来衡量姚老师上的《行道树》一课,这应该就是一堂好课。
《行道树》是中国台湾著名女作家张晓风关注自然、礼赞生命系列散文中的代表作。它出现在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当中。课文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平实而富有感情的语文刻画了行道树作为一个无私奉献者的形象,可以激发读者对自己人生、对生命价值的思考。但是,文章深刻的思想内涵、富有哲理的语言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理解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但是姚老师在这短短的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时间内,能够引导学生对内容的感知,对问题的深入理解,注重语言的运用,注意知识的拓展与延伸,一切水到渠成,又拟乎信手拈来,不禁为姚老师深厚的文学功底所折服,也为她松驰有度,收放自如的课堂驾奴能力钦佩。总的来说,听课之后三点感受很深。
第一,和谐是激活课堂的催化剂。我觉得活跃的课堂气氛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这其中,教师适当的评价和鼓励很重要。当全班朗读完课文后,老师及时给予评价:读得比较整齐、响亮;当学生提出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其他同学又作了很好的解释的时候,老师的评价是:问题提得好,同学们讲得也很深刻;当一位同学因紧张而说不出话来的时候,老师的鼓励是:慢慢来,别着急,其实你讲得很好。再加上老师温暖的微笑,亲切的姿态,让我们感觉到老师是和学生站在一起的。
第二,自主是课堂的主旋律。教师是一堂课的策划者而不是单纯执行者,而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知识的接受者。姚老师在这堂课中,给了学生三个句式:读了_____,我仿佛看到了______;读了______,我体会到了_______;读了______,我不理解_______。让学生用这三个句式,谈自已的阅读感受,这一环节成了整堂课的主要环节,给了学生充分地自主学习的空间。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教师也给予了非常好地引导与点播。整节课,学生就是在这种自主学习、自主提问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深入对文本的解读的。这样的方式,我觉得对于教师来说是需要很大的勇气和魄力的。因为学生的思维有的时候不同于我们大人,他们提的问题有时也是我们很难预测的,这就要求教师自己对文本要有深入地理解和把握。
第三,有效是课堂结出的硕果。一堂有效的课堂,关键并不在于教师怎么教,而在于学生学了什么。姚老师在这堂课中非常好地处理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之间的关系,不仅重视学生学会了什么,更注重教会学生会学。比如在要求学生选择三个句式说自己的阅读感受的时候,每一个句式都强调读了什么,我怎么样,这实际上教给学生阅读要立足于文本;比如有学生提出“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一句怎么理解的时候,姚老师问“堕落”一词一般用来形容什么,这里指什么;学生问“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唯有这种痛苦能把深度给予我们”一句怎么理解,姚老师问什么样的事业是“神圣”的,为什么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深沉”什么意思,找找它的同义词等等,对于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姚老师引导得非常巧妙,同时也教给学生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来理解句子含义的方法。更值得一提的是,在要求全班同学一齐朗读课文的时候,老师的要求是:拿起课本,身体坐正,大声地朗读。这既是一种读书方法的指导,也是一种朗读习惯的培养。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三维目标中的过程和方法的重要性也就体现在这里吧。
说几点个人不成熟的看法:
一是对课文的朗读是否可适当加强。因为这是一篇精美的小品文,文章语言很美,蕴含的感情很丰富,所表现的精神境界很高尚。我觉得这样的文章可以让学生在朗读中进行感悟,从而感知美,体味美。课堂初,全班齐读之后,老师的评价是:读得比较整齐、响亮,但行道树的感情没有读出来,相信学了课文之后,同学们一定能够读得更好。那么在分析完了行道树的形象,体会了行道树的感情之后,如果再组织学生朗读的话,和前面也有前后呼应的感觉。
二是尽管老师给了学生三个句式进行选择说自己的阅读感受,但绝大部分同学都选择的是第三个句式,都是提问题的,质疑探究的比较多,欣赏、品味、想象、抒情的比较少。
初中语文听课评课记录(优质17篇)篇六
————最需要阳光。(植物、动物、人)(导入与课文联系不紧、也不太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生默读课文,找出作者态度变化的句子。
要封-还要封吗-先不封阳台
2、是什么原因使作者要封阳台呢?
3、为什么改变了态度呢?
(所提问题比较琐碎。可以改为:找出文中表明作者态度变化的语句,并讨论改变的原因。)
4、找文中语句说说这是一只怎样的鸽子?(可以抓住全文中鸽子的眼睛。)
1、一只受伤的鸽子飞入阳台,带给作者哪些思绪?(提问不明确)
学生:陈至的诗句
大草原的语句(齐读、分析出用心贴近自然。)
一组排比(指名读,齐读,教师没有指导朗读。)
小区的草坪(人类与自然之间的恶劣关系)
2、鸽子在呐喊什么?
看图片,仿句式。(那……那……)
(提问琐碎,学生的回答没有生成,总在做一些没有思考性的填空题,没有贯穿课堂的线索。)
3、“先不封阳台”与“明天不封阳台”有何区别?
4、明天会不会封阳台呢?
总结出文中的主旨。没有让学生去总结。
我的点评:
教学目标是什么?着重在文章的思想还是文章的写作手法,好像都涉及了,又仿佛都没讲透。我以为本文的教学目标可这样界定:
1、无论生活中的阳台封还是不封,只要自己心灵的心扉始终为自然打开就可以得到精神的提升。做到这一点可以让学生欣赏一幅画、研析一双眼睛、说一个生活现象、赏析一组排比。
2、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读出一幅画的诗意与纯净,读出一双眼睛的惊恐和戒备,读出一组排比的气势与劝诫。整个课堂的教学要点可概括为:一条决定变化的线索、一幅纯净的草原画面、一双惊恐变化的眼睛、一段联系生活的对话、一组严肃劝戒的排比。
初中语文听课评课记录(优质17篇)篇七
老师们:
上午好!我校2007年秋季群众备课暨课堂教学研讨展示活动在教师的共同努力和用心参与下如期举行了,圆满结束了。这天上午由我代表评委们对语文方面作一个简单的总结,只能说是对这次活动一个小结。因为我自己的教学工作中还需要许多的学习,所以,在老师们面前说评课,我感觉似乎有点班门弄斧。在那里,我把我的几点初浅的体会说出来,大家共同来研讨。
这次活动给我和评委们的感受是:感动和期望。各备课组的群众荣誉感和在新理念新课程呼唤中产生的新课堂,使这次展示活动到达了预期的目的。
美国著教育家哈佛大学的兰本达教授说过:“必须的教学方法构成相应的思想体系。”这天的课程改革就是使教育教学与时倶进的重大举措,它为我们带给了在广阔的视野中重新认识教学的机遇和环境,让我们有机会认真思索一下:过去的教学是怎样确定目标,教育教学理念是否和社会发展一致;所教学生是否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发展自己。课程改革涉及到的几个变化给教育指明了方向。
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课堂教学基本程序是:铺垫——导入——讲授——巩固——小结。这种教学充分利用每一分钟,用极其有效的速度向学生传授新知识,透过超多的反复练习让学生掌握和构成技能,技巧。它强调的是如何教学生,如何训练学生,有很多的教师中心色彩,是教师在教教材。而课程改革中的新课堂教学程序是探究——实践——自主;它强调的是教师如何用教材来教;注重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我们这次拿出来展示的课在这方面都有体现。一年级谢老师的《自选商场》这一课,虽然是一节识字课,但谢老师不光教孩子们学会了生字,认识了很多词语,还让孩子们学习了这些生词后,在超市里买东西时能分辨出哪些物品是食品,哪些是生活用品哪些是学习用品。培养了学生的生活潜力。可惜在那里我要说一个不足的地方,因为语文学习不能脱离文本。在生字的后面有一篇小短文,这篇小短文,不光是巩固学生学习的生字,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读了后明白“自选商场里的东西真多呀!”二年级的《识字七》,让同学们懂得了人和动物是朋友,要保护动物。三年级《秋天的雨》透过学生欣赏,感悟秋天的美景,懂得了要热爱大自然。四年级的《呼风唤雨的世纪》,五年级的《鲸》,也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还有六年级的《学弈》它是一篇文言文,殷老师不仅仅详细地指导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理解文言文的含义,而且让学生学了这一课后明白了小学生为什么要学习文言文。因为我国是一个礼貌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传统的民族美德是我国文学艺术宝库中的瑰宝,而这些大多是用文言文的形式记载下来的,我们学习它就能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的美德。《学弈》这篇文章就让学生明白了做任何事要专心致志,才能成功。
在生活中识字,生活离不开语文,语文在生活中存在。四年级谭丛军老师的《呼风唤雨的世纪》这一课在这方面也体现得较好。在展示二十世纪的科技成就时,选用的都是同学们日常生活喜闻乐见的事物。让学生谈谈二十世纪的科技成就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说,这样的设计让学生自主地构建知识,构成了概念。
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新教材的最大特点是它的开放性,单纯的训练题撤了,配套的教参没了,但几乎每一课都有“议一议”栏目,一方面是给学生留下了思考的余地和回味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究、去实践,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条理化、系统化,运用或重组知识的机会。另一方面也给教师留下了发挥无限智慧和无穷创造力的空间。每一篇课文都有一个主题,每一个主题都渗透了舞蹈、戏剧、诗歌、散文、绘画等多种艺术成份。每一课后都有拓展延伸。所以教师除了拓展知识领域和专业技能外,还务必学会寻找、开发、制作、整合教学资源和资料,丰富教学资料,才能上好课。这次展示活动中,程红老师的《鲸》这一课,在讲到鲸的生活习性时,让学生分主角演一演须鲸、齿鲸的吃食状况;舒素晴老师在教学生读儿歌时,让学生边读边配上自己喜欢的动作,这样就能让学生更直观地获得知识,使课堂生动搞笑。但是,语文课虽然具有开放性、综合性,但仍然有自己的学科本色。弱化了“双基”就使语文教学成为空中楼阁。《新课标》将课程目标分“知识和潜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处理好三维目标是落实双基的关键。“知识与技能”是语文学科的核心目标。扎实的双基功底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习过程中遇到疑难时,她又用了“为学患无疑,疑则进也”,还有她的板书设计也很巧妙,也是用的文言形式。“专心致志者,则学有所成;心不在焉者,一事无成也”等等。这些无不体现了殷老师深厚的文学功底,说明她在备课时很花了一番心思。这样为整个课堂营造了一种浓浓的学习文言文的氛围。
军老师、程红老师相对来说就做得比较弱一点。教师语言不够丰富,对学生提问要有启发性、思考性、有价值。谢俊老师的这一节课上口头语多了一点,像“愿不愿意”“好吗”“想明白吗”这一类的语言频频出现。在教给学生几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时,殷老师并不是生硬地将几种学习方法直接写在黑板上教给学生,而是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慢慢地总结出来的,润物细无声地渗透进去的。在指导诵读文言文时,殷老师一遍又一遍有层次地读,注意捕捉适宜的时机激励评价学生。有足够的热心和耐心帮忙学生,使学生由不会到会。这样动态、生成的过程才是课堂教学的亮点,课堂因动态生成而精彩。
:为了朗读时能琅琅上口,一般诗歌的每一句最后的一个字的韵母读音都相似,这样叫押韵,编出来的儿歌才好听。因此,课堂中教师的引导是一种帮忙,一种启迪,一种激励,在巧妙点拨中让学生深思、顿悟。当能够给出肯定或否定的答案时,必须要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当能够分辨出优劣时,必须要引导学生透过比较分清好坏,当学生价值观出现偏差时,必须要将其善意引导到正确的认识上来。
大脑得到解放,个性得到张扬,思维插上了翅膀,独具个性的理解就会层出不穷。
以上这些是我)(结合这次课堂教学研讨活动谈的关于新课程改革的几点初浅体会,让我们一齐来研讨。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任重而道远,“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老师们,让我们一齐努力,一齐学习,一齐成长吧!
初中语文听课评课记录(优质17篇)篇八
一、阅读材料《老人》找出表明作者童心的语句。(学生回答后教师未点评)。
二、整体感知。
教师配乐范读,学生找梦中之人、梦中之景、梦中之情。(学生的回答老师都未点评。)。
1、师读。
2、生回答。
3、老师把三者的答案连缀成一段话。(应让学生尝试)。
我的点评:整体感知不到位,文章比较深邃,学生还没能感知文章的意境。
三、研析课文(把语言的品析与情感的感悟合在了一起。)。
1、阅读有关作者写作内容、风格的材料。(比较生硬)。
2、完成读书卡(这种形式适合比较浅显的自读课。)。
类别——书名————作者————。
内容摘录————————————。
赏析与解读———————————(初一学生有难度,在做摘抄之前应该指导。)。
4、交流自学的。成果。
学生欣赏了使用修辞的句子。教师要求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学生齐读。
学生提问:“漂”是否能换作“飘”?(师让学生解答:后者空间更自由,姿态更轻盈。)。
我的点评:学生的回答比较散,我觉得教师应该指导学生从修辞、句式、用词、情感、结构、表现手法等角度去摘抄欣赏。学生大多找的是修辞的句子,有些重复。总是一句又一句的话的分析,使得文章有一种被割裂的感觉,这篇文章不适合用这样的方式来解读。所以读书卡的方式不是什么文章都可以使用的,要注意使用的对象,使用的方式,使用的场合、时机,不能借读书卡的形式来串讲,来代替老师的循循善诱地教学。
5、走进“录音棚”
学生读课文片断(没有目的性)。
四、拓展。
不同版本的对比。(没有比较的角度)。
总评:
课堂板块清晰、有层次。主要教学思路是使用摘书卡的形式让学自主学习课文,但是文章比较深,学生在没有指导的情况下不太能吃透文章。学生没有能在能力上得到锻炼提升。思考:
《如何正确使用摘书卡》。
初中语文听课评课记录(优质17篇)篇九
在《比手劲》的课堂上,李教师是这样做的。李教师请上两名同学做比手劲游戏。首先让学生观察两名同学,学生开始注意到了他们的外貌,穿着,以此来使学生感受到:观察要仔细。在游戏即将开始的时候。教师请两名同学做准备,然后叫停,让学生说说他们的姿势是怎样的?你觉得谁的姿势更正确一些?又问:周围的人有什么表现?学生继续做准备,箭在弦上一触即发的时候,李教授再次喊停,又问其中一比赛的学生:你握住她的手,有什么感觉?你想到什么?这样使得观察更细致化,也把作文课上得像游戏一样好玩。这样,作文就写细了、拉长了。另外在指导孩子把文章如何写得长,李白坚教授也是很有一套值得我们学习的方法的。
李教师的作文课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在游戏中习作,李白坚教授认为,游戏是最能刺激学生心灵的教学手段,作文前的游戏往往能在很大程度上激起学生的创作欲望。有科学性、人文性、趣味性、系统性的作文课堂游戏活动,不但能帮忙学生攫取生活素材还产生表达活力的重要手段。游戏是现实生活在课堂上的典型而生动的反映。学生学会了攫取游戏中的素材,也就学会了攫取生活中的素材。他强调不是运用逻辑的方法,而是运用行为的方法;不是运用理性的方法,而是运用活动的方法,让小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观察、体验和感悟生活,在情绪激荡中完成作文,游戏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进取性,同时又为学生的习作供给了素材,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本事,可谓一举多得。
初中语文听课评课记录(优质17篇)篇十
儿子“枣儿”一名的来历,儿子只顾摘枣竟尿了老人一脖子,枣儿小时候一有尿就尿到枣树下。回忆了自己小时候偷枣而长出小枣树的事、枣儿落到鬼子的钢盔上吓跑鬼子、闹灾荒时靠枣儿活命的故事。
老人在谈话中“沉思”“心事重重”“闪着泪花”,流露出老人对儿子的思念,对以往岁月的怀念,对故土的热爱之情,有一种浓浓的失落感。
2.老人请男孩吃枣,表达了什么?
老人让男孩骑跨在自己肩上摘枣,老人给男孩讲故事,老人与男孩拉勾发誓,老人紧紧搂住男孩,“将枣儿塞进男孩嘴里,自己也拿起枣儿咀嚼”,这些都表现了老人对男孩的疼爱,表现出了一种不是祖孙而如同祖孙般的长辈对晚辈的关爱,也折射出他对儿子的亲情。
3.剧中的老人有什么象征意义?
首先是老一辈的农民形象:他一生劳作,不离乡土,如今老迈,儿子离乡外出,他继续留守家园。其次他是具有更普遍意义的老一代的长者形象:他满怀亲情,富有爱心,他关爱已成年的下一代,又疼爱尚年幼的新一代;作为过来人,他怀旧而又传统,面对生活的变化不失爱心、不失希望而又有所失落。
(二)关于男孩
4.剧中的男孩有什么象征意义?
他想把枣子留给父亲吃,喜欢吃巧克力盼望父亲带巧克力回来,他蹑手蹑脚捡枣子,把枣子藏在红肚兜上的衣袋里,温顺地挽扶老人,认真听老人讲故事,和老人拉勾发誓……男孩是年幼的新生一代的形象:他思念父亲,喜爱心疼自己的老人,好奇而懂事,在他身上处处表现了儿童纯真可爱的天性。
(三)关于老人的儿子和男孩的父亲
5.老人的儿子,不再像老一辈那样。终身不离乡土,而是远离故乡和亲人,闯荡于外面的世界;男孩的父亲,离开乡村而定居于城里,抛弃了旧家而另成新家。这两个人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社会的变化。
关于枣儿
6.全剧以“枣儿”为标题,并以“枣儿”贯穿全剧,让老人与男孩围绕“枣儿”进行对话。展开情节。老人的经历、情感乃至命运,都与“枣儿”有着不解之缘;男孩对父亲的思念。也与“枣儿”相牵连。“枣儿”是全剧情节发展的线索,是人物对白的话题。
四、深层探究,突破难点
1.揣摩语言,分析下列台词中加横线的句子的象征意味。
多媒体显示:
(1)老人 老子个儿大,儿子个儿能小吗?
男孩 嘻,爷爷,我说枣儿个儿大。
老人 (自豪地)我的儿子就叫“枣儿”
呢。唉!眨眼工夫,六十年过去了——快吃枣儿吧。(从匾子里挑了颗熟透晒干的枣儿)你吃这颗。
男孩 (拿起熟枣儿放进嘴里)还是皱巴巴的甜呢。
老人 甜是甜,不中看,谁要啊。
(3)老人 听好,我讲完一个故事,你才能吃一颗枣。噢,慢慢吃才能吃出个甜味。
(4)男孩 枣儿叔叔啥时候回来?
老人 不知道。
(5)男孩 爹回来会带巧克力,巧克力你吃过吗?可好吃了!
老人 (心事重重)你有了巧克力,就不会来了。
男孩 来呢,你的枣儿甜!
(6)男孩 我娘说,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识回家的路了,只要家里人天天喊,他早晚会回来的。学生思考、品味。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2.探究枣儿的象征意义,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教师提问:剧本采用了象征手法,“枣儿”象征着什么?如何理解作品的主题?
学生自由发言。
生1:枣儿象征着亲情。老人思念儿子,男孩想念父亲,枣儿凝聚着老人与男孩的情感困惑。
生2:枣儿象征着故乡。老人喜欢怀旧,表现了老人对故土的挚爱;儿子久出未归,离开故土追寻心中的梦。
生3:枣儿是传统生活的象征、精神家园的象征。枣儿代表亲情、故乡,更代表一种文化传统、一种生活方式,它所牵涉的老人与儿子、男孩与父亲等人物之间的关系,是当今社会的缩影,喻示的是社会转型期人们普遍面对的现实:在剧烈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人们的情感、心态、思想观念、生存方式、精神归宿都面临着严重的考验。
教师总结:在剧中,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象征,也传统生活的象征和精神家园的象征。剧本巧妙地运用象征手法,赋予了“枣儿”以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内涵,使全剧具有了深厚的思想内蕴。
请大家谈谈对作品主题的认识。
生1:剧本表现了感人至深的亲情,也表现了老一辈的深厚乡情。
生2:剧本反映了当今社会家庭关系的变化,呼唤人们的温暖亲情和心灵沟通。
生3:剧本反映了现代化进程中,青壮年离开乡土、老人孩子留守家园的农村状况。
生4:剧本表现了社会变革时期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以及人们对传统、对精神家园的迫寻。
生5:表现了社会的深刻变迁,企盼和呼唤人们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家园、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而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
教师总结:优秀的剧本,其主题思想往往是多义的,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供人思考,令人遐想,让读者的想象尽情飞扬。
五、延伸拓展,深化认识
六、课堂小结
枣儿是传统生活的象征、精神家园的象征。枣儿代表亲情、故乡,更代表一种文化传统、一种生活方式,它所牵涉的老人与儿子、男孩与父亲等人物之间的关系,是当今社会的缩影,喻示的是社会转型期人们普遍面对的现实:在剧烈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人们的情感、心态、思想观念、生存方式、精神归宿都面临着严重的考验。
社会现实是不公的、令人心酸的、但是社会在向前发展,历史不可能倒流,人们应该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寻找一种新的、适应时代发展的生活状态。
七、布置作业
学完这篇课文,结合自身情况,写一篇读后感。
初中语文听课评课记录(优质17篇)篇十一
聆听了迟**老师执教的《鲸》这一课,我感受到一个鲜明的特点:用“找找说说读读”方式领悟说明方法。由于本文是一篇说明文,迟老师在本课教学时,着力于让学生辨析文中哪些语言运用了何种说明方法,这一教学目标的确落实比较到位,也比较明显地区分了说明文与其他文体课文学习的不同。比如在学习说明方法非常集中的第一自然段时,她先让孩子们回顾曾经学过的说明方法,然后从文中找出相关句,说明理由,以此对学过的说明方法进行巩固,然后再引出新的说明方法,最后进行朗读训练,一步一个脚印。在“找找说说读读”中不但落实了教学重点,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值得商榷的是,说明文这一文体,其实在三年级时学生已有接触,对于列数据、举例子等说明方法学生都不陌生,在本课学习中,迟睿老师把重点落实于寻找句子区分运用何种方法,个人认为有点定位太低。是否可以在辨析哪些语言运用了何种说明方法之后重点体味说明方法带来的不同表达效果,然后在拓展写话时,让学生学习运用说明方法写,而不是训练把文本的第三人称式表述改成第一人称式表述。
初中语文听课评课记录(优质17篇)篇十二
今天,来学习一篇文言文、小小说《狼》,作者蒲松龄。
老师准备了一张作家名片:
名:蒲松龄,字留仙,号 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
时:清代文学家
地:山东淄川人
作: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一、朗读
1. 自由自在朗读文章,要求读得字正腔圆。
书声琅琅真好。有没有注意这些字的读音呢?(出示生字词)
2. 对于文章,谁能自信地读一读?其他同学注意倾听,并给予评价。
3. 正确停顿,我能行
其一/犬坐于前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哪些语句要快速读?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指导朗读:久之,目似暝,……/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语速快慢结合)
二、译读
译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门槛。在朗读过程中,把你认为重要的地方画出来。
先在同桌内交流,看你的疑难问题谁能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全班共同解决。
(句子略)
三、理清故事情节
请你用简洁的话概括一下,这篇文章介绍了什么故事?
再精炼一下,在下面的箭头里填上动词,概括故事情节。
遇狼——惧狼——御狼——杀狼
这篇小说在情节上一波三折,动人心弦。
四、读出形象
细读文章,采用勾画法找出描写屠户与狼的地方,分析评点它们的形象。
如“仍从”运用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狼的贪婪。
学生交流,老师指导总结。
老师有声有色地朗读,台下掌声。
蒲松龄写这篇小说的目的,仅仅是带给我们一个生动的故事吗?
郭沫若有云:“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作者想借这篇文章讽刺什么呢?
学生交流,老师总结。
五、结束语“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初中语文听课评课记录(优质17篇)篇十三
韩兴娥老师执教的《骏马的悲歌》一课,纵观整个教学过程,始终紧扣课标,立足文本,把握学生特点设定教学目标,并在教学中切实落实目标,教学过程“简约而不简单,朴实而又扎实”,扎实有效的进行了一次母语教学。什么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最佳路径”?恐怕这就是吧!另外,韩老师的这节课,师生互动是一大亮点,她那扎实的语文功底,广博的语文知识,游刃有余的课堂驾驭能力,无不让听课的老师叹服。不愧为全国优秀教师。
赞叹、称颂之余,更多是深深的沉思,名师为什么会有如此的魅力?为什么学生乐此不疲?思来想去,不外乎以下几点:
1、吃透教材是最根本的。这些老师的语文功底非常扎实,语文素养很高,深入研读教材,了解诗词背景是非常重要的。
2、驾驭课堂教学能力很高。独具匠心,精心设计,从学生出发备课是必不可少的。他们都根据自身特点,根据教材设计教法,学法,形成自已稳定的教学风格。
3、活泼的课堂气氛。传统教学只注重老师的“讲”,而轻视学生的“说”,这样导致课堂死气沉沉,教学是昏昏欲睡,而在名师的课上,互动的成分比较多,学生不再是听众,而是整节课的重要参与者,老师和学生是在相互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上完成整节课的,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在这种乐学的过程中,学生更容易接受课堂上的内容。特别是名师们都使用了多媒体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名师们的课真正体现了寓教于乐的教学理念。
总之,这次外出听课学习,使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感。在此,我要感谢教研室领导和学校领导给了我这次学习的机会。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本着吃透教材,吃透学生,提升自身素质去努力,不断学习,博采众长,充分利用一切学习机会,学习百家而顿悟,积淀教学素养。虽不能成为名师名家,但也会亮丽自己的教学生涯。
初中语文听课评课记录(优质17篇)篇十四
《穿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课文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文章透过一个个片段的截取,表达了海峡两岸割不断的血脉亲情。
教无定法,但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却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与学到达和谐完美的统一。这节课中,高老师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现思想感情。
课堂中注重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透过图片、录音等教学设备营造氛围,透过观看地震造成的房屋倒塌、公路断裂、一片废墟等图片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地震的危害,引导学生对余震中仍坚持抽取骨髓的李博士和青年人的关注,入情入境生情;透过紧张的画外音,配以流程图,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李博士十几个小时辛苦奔波、跋山涉水为了海峡彼岸的钱畅,进而更进一步地感受到这种血脉亲情以及李博士的高尚品质。
朱熹曾说:“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他充分肯定了在语文学习中“读”是一个不可替代的手段。
在高老师的带领下,以多种形式的读来感悟文本。配乐朗读,以语言烘托渲染气氛,将学生带入课堂;重点突破时,高老师巧妙地利用师生接读的方法,将地震的危险与他们在地震中的做法进行比较,连续三句,让情感递升,三次朗读,两次感悟,悟后再读,读中感悟,让学生的感情到达高潮,自然地明白到从台湾青年身躯中涓涓流出的生命之泉的来之不易,为后文了解生命桥的含义埋下铺垫。
在对教学重点“理解台湾青年和李博士的高尚品格”的处理中,将天崩地裂的现实环境与他们的从容表现相比较,又将青年神清气定的表现与其内心的万千思绪相比较,利用这样看似矛盾的对立,巧妙地运用了本课的句式“也许……但是……”让学生发挥想象,说一说“李博士庄严地站着,他想:也许但是;青年人静静地躺着,他想:也许但是。”让学生在这一系列的矛盾中感受到他们的勇敢、负责、有爱心,水到渠成。
初中语文听课评课记录(优质17篇)篇十五
语文是语言和文学及文化的简称。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口头语言较随意,直接易懂,而书面语言讲究准确和语法;文学包括中外古今文学等。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初中语文《我说我家》听课记录范文 ,欢迎阅读。
生:(齐答)愿意!
师:(板书)我说我家。
(师投影出示学习目标:
1.学会发现和积累家庭生活素材。
2.清晰、有感情地叙述家庭中发生的事情。
生齐读“学习目标”)
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收集一些抒写亲情的诗句,现在就请同学们说一说。
生: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师:还记得谁作的吗?
生:唐代的孟郊。
师:不错。(鼓掌)
生:“丝丝白发儿女债,历历深纹岁月痕。”
生:朱自清的《背影》表达的是父子情。
生:莫怀戚的《散步》描写的是三代亲情。
生:《金黄的大斗笠》写的是姐弟情。
生:《金盒子》写的是兄妹情。
生:《我儿子一家》描述的是三口之家的欢乐情。
生:所选的事例其实都是常见的生活小事。
崔阳:我姐姐最近交了一个男朋友,他品行、修养都不错,对我姐姐很体贴,但我母亲极力反对,说他家穷,配不上我姐姐。
师:你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呢?
生:我认为看人不能仅看他现有的经济状况,重要的是看他的才干和品行。
师:那作为家庭中的一员,你有没有做出自己的努力呢?
生:我每次回家都劝我妈,现在她思想观念已转变了!
生:我父母经常吵架,甚至动手,闹得全家不得安宁,(流泪)我是在爸妈的争吵声中成长的,我特别难过。
师:那你想过一些办法没有?
生:我想过很多办法,但他们不听。
师:看来你只有加倍努力,用优异的学习成绩来化解父母的矛盾了。刚才,同学们讲的都是家庭中的矛盾、苦恼,现在就让我们忘掉那些烦恼,回忆一下温馨难忘的往事吧!
生:小时候,我家很穷,妈妈缝制了一个书包,哥哥很喜爱,但却让给了我。
师:对这件事,你有什么感触?
生:不管发生什么事,我都让着哥哥。
师:无论什么事吗?原则上的问题可不能“让”呀!
生:一天下午,我肚子饿了,吃掉了母亲留给奶奶的饺子,妈妈责骂了我,我觉得妈妈很孝敬奶奶。
师:你妈妈的'做法给你什么启示?
生:我也要孝敬奶奶,长大了也像妈妈孝敬奶奶一样孝敬妈妈。
师:很好!(鼓掌)
生:我妈妈生前特别疼爱我,但对我的教育却很严格,她去世前一刻,拉着我的手,含着泪说:“没有妈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应该好好学习,应该更坚强……”(激动得说不下去了)
(师流泪)
师:平时多回家看看爸爸,他一定也很难过,你是他的生活支柱啊!
生:我的妈妈一直重病缠身,爸爸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妈妈,为了妈妈的病,为了我能安心上学,爸爸真是费尽了心血。他看上去比同龄人要老十几岁!
师:你是住校生,平常空闲时,给家中挂个电话,问候问候妈妈的病情,嘱咐爸爸多注意身体,我想你爸爸会很欣慰的!
师:听了刚才两位同学的发言,大家有什么感想?
生:这使我想起托尔斯泰的一句话:“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我们应该从各方面帮助他们!
师:你刚才这句话引用得很妙,是从哪儿得来的?
生:这是我写日记时收集来的名言警句。
师:不错!(鼓掌)
师(小结):刚才一些同学向我们讲述了家中的故事,讲得很好!这足以证明他们平时能够关注生活,观察身边的小事,能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展现自己的家庭面貌。如在反映家庭亲情时,有尊老情,有手足情,也有夫妻深情;在反映家庭矛盾时,有父母、子女之间的观念、见解冲突,也有夫妻间的情感冲突。那么,要把家庭中发生的事情讲述得感人、明白易懂,你们认为需要做到哪几点呢?(师适当点拨)
生:感情真挚(师板书)。
生:举例典型(师板书)。
生:思路清晰(师板书)。
生:(齐答)有!
师:我们来一次比赛,看谁做得又快又好!
(放轻音乐,随后,生走上讲台,开始口头习作)
生:一次爸爸出远门,妈妈从电视中看到××轮船出事了,而爸爸就在那天准备回来,当时妈妈急得浑身发抖,急忙去拨打爸爸的手机,11个数字好不容易拨完,话还没出口,眼泪已像断线的珠子,可手机一阵盲音,就是接不通。此后妈妈在家直流泪,脸一直很苍白,眼神呆呆的,总是盯着电话机发愣,饭吃不下,觉睡不香。两天之后,爸爸来电话了。只见妈妈扑向电话机,两手直打哆嗦,急切地喊:“平生,平生,你在哪儿,你在哪儿,你没事吧?”爸爸说他很好,因为手机没电了,所以无法联系。妈妈长长地吁了口气,眼泪再次流出来,但脸上分明挂着笑容。(鼓掌)
师:请同学们作一简单评价。
生:声情并茂,有真情实感。
生:他叙述事情很条理,还注意到细节的描摹。
师:我真要对同学们的习作水平、口头表达能力刮目相看了,其实,归根到底,材料的积累、筛选离不开对生活的细心观察、发现和感悟。同时,老师希望同学们不仅要关心家庭,还要学会关注社会,关心他人,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课后请同学们将腹稿再修改一下,写成一篇完整的作文。
这节课有以下亮点值得回味:
1.以问卷调查结果导入新课,既快捷,又别致。为上好一堂作文课,教者课前设计了若干题目进行问卷调查,然后根据调查所得设计教学程序,如将家庭生活分为三个层次,即发现家中的矛盾冲突、发现家中的温馨、发现特殊家庭中的不平常经历等,就直接源于调查,可见课外功夫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多么重要。
2.师生的情感都被充分调动起来了。教者期望着同学们能用真情实感去开启家庭生活的“仓库”,所以,在教学中循循善诱,一步一步地去拨动学生的心弦,真正做到动之以情。正因为真情喷薄而出,所以随之而来的是学生思如泉涌,家庭中发生的故事源源不断地倾吐出来。发现生活的“锁”打开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就不攻自破。
3.引导学生学会“发现”。教者对如何发现生活有理性的思考,但她没有将那些条条框框一股脑儿“塞”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亲身经历,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话可说,尽情倾吐,人人都能从中获得一份发现的快感,对于如何进行发现后的表达,也同样把问题抛给学生,这样悟出的写作之道再用于实践其效果不言而喻。
4.营造良好的习作氛围。作文常常被学生视为苦恼的事,讨厌的活儿,可是,这节课上学生没有一丝苦相。教者为激发思维,先回忆描写亲情的诗句,回忆学过的描写家庭生活的课文,然后自然过渡到叙说家庭中发生的各种平凡的、不平凡的往事,这些铺垫都是有效的。尤其是当同学们对自己所积累的材料进行再次筛选、润色、快速构思成文的时候,轻音乐飘然而至,大有音乐伴我写,搜句静中忙的乐趣,好一种轻松、愉快的写作境界!
初中语文听课评课记录(优质17篇)篇十六
1、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
2、再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指出记叙的六要素也是新闻的要素)
学生读课文后,分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三个思考题分别针对新闻结构的三部分:标题、导语、主体) 教师导学
(讨论了以上三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标题。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导语。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主体。
教师布置思考题:
阅读这则新闻后,你以为新闻具有怎样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讨论后明确:
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四、学习小结:内容总结;方法归纳。
初中语文听课评课记录(优质17篇)篇十七
一、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凸显语言,融于过程。”
上课伊始,史老师出示阅读提示,同学们根据阅读提示完成问题,这一环节设计得很好,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三、明确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求,“突出自主,培养能力”。
《给予是快乐的》这篇课文的提示语既提示了学生阅读本文的方法,也明确了阅读本文的要求。教学时,史老师能根据这样的提示引导学生读中思考,读中解决问题。史老师让同学们说说自己的体会,并从中得到的快乐。老师只是在重点处引导点拨,这样的课堂就是简约的课堂,就会充盈着大气度、大智慧。
总的来说,史老师的这节课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读自悟,从读中学得知识,从读中学会做人。这是一节实实在在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