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心得体会对于提升我们的工作和学习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下面是一些与心得体会相关的文章,欢迎大家一起来学习和探讨。
有效的管理者心得体会(实用17篇)篇一
我以前也参加过类似的课程,比如《从专业到管理》、《情境领导力》等等,坦白说,都是理论偏多,学习效果有限且持续性一般。但这次"雄鹰项目"的《管理者角色认知》课程,一改以往的教学方式,在少量的理论授课基础上,重点引入私董会教学,让学员在关怀式的辩论、交锋中,突破自我瓶颈、参悟管理精髓,让我收获颇丰。
上午的教学中,主要是对各个职业发展阶段的管理者角色(包括领导技能、时间管理、工作理念等)作了较全面、清晰的阐述,重点是一线经理这个层级。于我而言,感悟最深的有两方面。首先,加深了对部门总监、部门经理这两个不同管理角色的认知,一方面有利于明晰自身角色和定位,一方面也有利于自己能站在更高的角度去思考及解决工作问题;其次,在部门经理这个层面,知人善任、教练辅导这两块,自己有较多痛点,如何有效甄别团队成员的优劣势,如何把他们放在最合适的位置上或分配最合适的任务,如何根据每个人不同的成长阶段予以不同的管理行为,如何带领、辅导团队成员快速成长等等。
下午是本次重头戏,我本人也是期盼良久。选题、提问、澄清、解析、建议、心得,简单六步,却让我们一个个学员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尤其是最终抽到的题目和大家阐述的问题、建议,于我而言,都历历在目。一方面,我们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去深度感知及剖析问题,提出我们的看法和建议,另一方面,我们也将自己模拟在被提问者的情境下,去体悟自己的应对方式及不足之处。就"如何提高团队积极性"这个问题而言,我觉得作为一线管理者,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着手。首先,尽力做好团队价值观、工作目标及要求的统一,且身为管理者,要做好表率、身体力行,而对价值观明显有分歧且多次教育无果的成员,坚决清理出队伍;其次,根据每个人的意愿、能力、成长阶段等灵活转换自己的管理风格,知人善任、奖罚分明,帮助团队成员找到自己的职业成就感;再次,转换学习理念,抛弃填鸭式、理论化的教育方式,努力营造学习型的组织和氛围,为团队成员制定个性化、持续化的`学习与成长方案,帮助团队成员提升在职场的竞争力;最后,做好人文关怀与沟通,对团队成员的好的成绩及时做出肯定和鼓舞,对其负面的情绪、压力等及时进行引导和关怀,让团队成员心稳、心安。
最后,引申出一个新的问题,我们这群学员,通过这次课程,进一步认知了自己身为管理者的角色和定位,但是知是知,行是行,如果知行不能合一,也许我们的认知也就只是停留在当天的课程而已,所以后续更应该不断的将所学付诸于我们的管理实践中,以不断印证及总结优化,最终形成真正适合自己的管理风格。
有效的管理者心得体会(实用17篇)篇二
一口气把此书读完,深有感触,全书以提问牵引与实际的管理实践联系甚为紧密,此书还非常确定的回答了一个问题“作业长是第一线经营者?”答案是肯定的。作业长是是第一线的经营者和第一线管理者。书中将“经营者”的定义扩大为能为对企业间竞争进行指挥的。我认为,现代意义的经营者、管理者可以有更为宽泛的理解,即拥有“管理、经营需求”的人均可称之为管理者。这是一个泛概念。例如一个清洁工,他需要管理自己的工作以及支配自己因以怎样的方式和时间来完成工作,只要自身有“管理、经营”这方面的需求,那么,我认为他就可以称之为管理、经营者,至少是自我管理、经营者。第一线管理者的内容涉及生产管理的方方面面,将现场生产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和系统化。通过学习,我感受颇深,总结以下几点。
一、工作要有创新。我们在激烈的行业竟争中,要想站稳脚,要想有更大的发展那就要在行业中寻求新的突破,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要做这到点我们必须要有新的管理思路新的观念来引导我们。
二、任何工作都要有规范化,但不合理的规范也容易束缚人的`行动,如何利用有效的制度来规范行为,来使项目团队都能理解工作内容和目标,能按部就班的开展工作,并且在出现问题时候知道按什么流程去反映和解决问题,是一门学问。更要长久的积累和学习。我们公司一些新制定的规章制度目的也就是使所有人遵循同一标准。
有效的管理者心得体会(实用17篇)篇三
刚刚开始看的时候,觉得理论性过强,我是一边做运动,一边硬着头皮看下去。但是看完第一集的时候,感觉确实讲得不错,于是,在上周六,花了一个上午全部看完。以下就谈谈我的理解。
(一)为什么需要管理。
通过各种数据,就是想说明,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尽管引进了各种管理理论,但是中国企业的管理始终没有跟上经济增长的步伐,其中最为关键的原因在于,管理本身是生产力之一,而中国经济的增长,管理作为生产力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与释放。
(二)什么是管理。
对于管理的定义,课程中试图去重新对管理进行定义并作出说明。
定义:通过人员及其他机构内的资源而达到共同目标的工作过程。并将管理的定义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说明:
1、决策制定者,关键在于让下属清楚的了解什么是重要的;。
2、一门学问,管理的重点在于让解决问题;。
3、一个过程,管理是一个“管事”,而不是“管人”,因为人无法管理;。
4、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的统一,是衡量管理水平的关键;。
5、资源:人力、财力、其他,管理的核心就是对各种资源的有效运用。
(三)我所提倡的管理观。
陈春花在课程中提出了她所提倡的'管理观,主要包括:
1、用绩效说话:管理只对绩效负责。其中对三种现象做了说明,包括(1)功劳与苦劳,功劳的作用才是关键;(2)能力与态度,能力可以直接产生绩效,态度要转化为能力,态度才有用;(3)才干与品德,德才兼备最关键,但是招人的时候,德比才重要。
2、等边分配法则:管理是一种分配。提倡管理要做到责任、权力与利益的对等。
3、经营大于管理。这是我最为认同的观点,管理必须服务与经营,应根据经营的需要来设计管理,否则管理不仅不能为经营带来收益,甚至产生负面作用。
(四)管理的演变。
将管理的演变分为三个阶段:
科学管理,关注劳动效率,其中最为重要的手段是进行分工;。
组织管理,关注组织效率,核心是专业化与等级制度;。
人力资源管理,关注个人效率,说了六个观点。
其中提出,作为管理者,最重要的技能分别是时间管理、沟通、主持会议及概念性能力(即复杂问题简单处理)。
对于用人,提出,做得好应授权;做不好,如是不会做,需要培养,如是不愿做,需要激励。
(六)组织的认知。
这个部分开始谈组织,提出了组织的定义:
组织的定义:为了完成具体目标而从事于系统化的努力的人的组合。
并提出,组织的存在是为了实现目标,组织管理的存在是为了提升效率。有以下观点。
(1)管理是面对正式组织的,所以更多是权力、责任和目标而非情感、爱好和兴趣;。
(2)组织里的人是公平而不是平等;。
(3)分工是组织管理的根本方法;。
(4)组织因目标而存在。
(七)个人与组织。
这个部分用于说明个人与组织之间的关系。提出组织存在的三个必要条件:
1、构成各自愿意做出贡献;。
2、有共同的非个性化的协作目标;。
3、彼此能够互相进行信息交流。
组织存续的关键过程:价值创造、价值评价与价值分配。好的公司的标准就在于,员工在创造价值,有一套好的价值评价、激励与分配体系。
提出组织存在的关键,是个人对组织的服务,即对组织的目标有所贡献的行为。
(八)组织如何面对不确定性。
提出组织处于不确定的商业环境中。而研究管理,应该研究所处的经营环境。最后提出,打破平衡是组织面对不确定性的最佳方法,可以保持组织活力、激发员工的办法。
管理者最重要的是:向上管理、向下负责,这是课程提出的最后观点。
1、管理是为经营服务。
这是我所认为最大的收获。其实以往无论是做咨询,还是在企业里做管理方案推进,一直都是老板让做什么,我们就做什么,很少跳出去思考,究竟企业要的,是什么。
任何企业都要面临复杂、多变的经营环境,战略是什么、市场竞争情况怎么样、企业的文化又是什么样、管理者的能力如何、员工的构成等,都直接会对“管理”产生直接影响,盲目建立管理体系,套用其他公司的管理模式,最多只能使企业看上去很规范,却未必能够使企业真正得到管理上的提升,也未必能使管理促进经营效率的提升。
因此,管理最重要的地方,就是要为经营服务,找出企业经营所需的关键要素,设计经营效率提升所需要的管理。
提出的三个观点,我非常认同:
时间管理。其实,很多管理者整天忙忙碌碌,可未必都是忙在点子上,甚至很多管理者把大多时间花在了价值创造最低的工作当中。因此,对于管理者而言,时间管理是必不可少的技能,应该说,时间管理有问题的管理者,绝不是一个称职的管理者。
系统思考。我想,这也是管理者最核心的能力和态度。很多管理者,甚至做到高层管理,也未必能够真正摆脱片面和局部思考的境地。把更多精力关注在自己所管辖的小小的领域内,短视或关注局部,只会让管理出现偏差,甚至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所以,系统性思考,全局而长远的眼光,是管理者的关键。例如最近公司所做的绩效考核的变化,就是再明显不过的问题,充分说明了管理层在这个问题上,“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思路。
复杂问题简单处理。我想对于管理者而言,如果不能做的复杂问题简单处理,必然会让复杂问题变得更加复杂,问题则很难得到真正处理和解决。
这里其实我想补充一点,有效管理者还有一项技能非常重要,那就是——坚持原则。管理最容易被人挑战的地方,就是朝令夕改,因此,政策推出需要严谨,而政策的执行,则需要强有力的原则性。
3、组织存续的关键。
对于个人与组织的关系中,理出组织存续的关键是:价值创造、价值评价与价值分配的观点,我认为是再重要不过了。组织与个人之见最为紧密的联系就在于价值是否得到了公平、客观的分配,一旦员工任务,自己的努力并未受到组织的认可,自己在组织中发挥的价值,未得到客观的认定,以及价值创造所产生的利益分享,没有得到员工的期望,那么员工的目标则很难与组织的目标保持一致。
例如最近热播的《楚汉传奇》,其实刘邦的胜利,则正是因为在个人与组织之间关系处理上做得很好,对于组织存续的关键得到了很好的把握。而项羽的失败,则正是因为在这个问题处理上的失败。
有效的管理者心得体会(实用17篇)篇四
你读过德鲁克的《有效的管理者》吗?读完之后有着怎样的读后感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有效的管理者读后感,欢迎阅读!
一作者简介及评价:
德鲁克1909年生于维也纳,著有数十部有关管理、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专著,大都成为管理者奉为圭皋的经典,并被译为二十多种文字发行全球。
对世人有卓越贡献及深远影响,被尊为“大师中的大师”。
德鲁克以其建立于广泛实践基础之上的30余部著作,奠定了现代管理学开创者的地位,被誉为“现代管理学之父”。
《商业周刊》称其为“当代不朽的管理思想大师”,《经济学人周刊》更称其为“大师中的大师”。
他被公认为是管理学科的奠基人,而且是有关现代组织及其管理方面的最有影响,读者最广泛的思想家和作家。
德鲁克同时还是多家有影响刊物(如《哈佛商业评论》)的专栏作者。
二主要思想:
他首次提出了“组织”的概念和目标管理,率先对“知识经济”进行阐释。
2002年,德鲁克荣获美国总统布什颁发的“总统自由勋章”。
2005年11月11日,德鲁克在美国加州克莱蒙特家中逝世,享年95岁。
德鲁克开创了“管理学”这门学科,而“管理”曾经被认为是少数所谓的管理者的事情。
还是组织目标,行动起来的永远是个体或个人,他们应该是这样的:不是被别人驱赶着工作、而是自己驱赶自己奔向目标。
德鲁克在《有效的管理者》这本书的序中说:一般的管理学著作谈的都是如何管理他人,本书的目标则是如何有效地管理自己。
一个有能力管好别人的人不一定是一个好的管理者,只有那些有能力管好自己的人才能成为好的管理者。
德鲁克通过讲故事般的叙述,以其卓越的睿智告诉人们:管理者的效率往往是决定组织工作效率的最关键因素;并不是高级管理人员才是管理者,所有负责行动和决策而又是有助于提高机构的工作效能的人,都应该象管理者一样工作和思考。
“有效性虽然人人可学,但却无人可教”,德鲁克的这句话告诉我们有效性是可以学会,但不是可以教会的。
有效性是一种后天的习惯,既然是一种习惯,便可以学会,而且必须靠学习才能获得。
他认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必须具备以下五项主要习惯。
1.善于利用有限的时间
他认为,时间是最稀有的资源,丝毫没有弹性,无法调节、无法贮存、无法替代。
时间一去不复返,因而永远是最短缺的。
而任何工作又都要耗费时间,因此,一个有效的管理
者最显著的特点就在于珍惜并善于利用有限的时间。
这包括三个步骤:记录自己的时间,管理自己的时间,集中自己的时间,减少非生产性工作所占用的时间。
这是管理的有效性的基础。
2.注重贡献和工作绩效
重视贡献是有效性的关键。
“贡献”是指对外界、社会和服务对象的贡献。
一个单位,无论是工商企业、政府部门,还是医疗卫生单位,只有重视贡献,才会凡事想到顾客、想到服务对象、想到病人,其所作所为都考虑是否为服务对象尽了最大的努力。
有效的管理者重视组织成员的贡献,并以取得整体的绩效为己任。
3.善于发挥人之所长
德鲁克认为,有效的管理者应注重用人之长处,而不介意其缺点。
对人从来不问“他能跟我合得来吗?”而问“他贡献了些什么?”也不问“他不能做什么?”而问:“他能做些什么?”有效的管理者择人任事和升迁,都以一个人能做些什么为基础。
4.集中精力于少数主要领域,建立有效的工作秩序
他认为,有效性的秘诀在于“专心”,有效的管理者做事必“先其所当先”,而且“专一不二”。
因为要做的事很多,而时间毕竟有限,而且总有许多时间非本人所能控制。
因此,有效的管理者要善于设计有效的工作秩序,为自己设计优先秩序,并集中精力坚持这种秩序。
5.有效的决策
他认为,管理者的任务繁多,“决策”是管理者特有的任务。
有效的管理者,做的是有效的决策。
决策是一套系统化的程序,有明确的要素和一定的步骤。
一项有效的决策必然是在“议论纷纷”的基础上做成的,而不是在“众口一词”的基础上做成的。
有效的管理者并不做太多的决策,而做出的决策都是重大的决策。
以上是对德鲁克个人以及他的《有效的管理者》的认识。
三个人启示:
读了德鲁克的《有效的管理者》,给我启发最大的是第二章《认识自己的时间》中的一段话:“管理好的工厂,总是单调无味,没有任何激动人心的事件,那是因为凡是可能发生的危机早已预见,并已将它们转化为例行作业了。”
发事件的机制。
这是我们认识到有效管理的重要性,有效就要防患于未然,将例外管理变成例行管理。
结合我国管理工作的种种案例,也充分证明这个道理。
例如:过去政府应对许多特发性事件相对薄弱,平时疏于预防,而且政府行政结构对待突发性事件反映也不够灵敏,人员也没有具体分工,缺乏整体应对机制管理的有效性。
直到从冰灾,sars病毒的传播,三鹿奶粉事件,地震等各种事件相继爆发后,才让国家意识到这些问题的严重性。
因而开始逐步建立起这种规范管理,预防机构也逐步加强!从而促进实现了国家对突发性事件的应对管理的有效性等等。
看到了关于用人方面的说法。
德鲁克认为,人无完人。
用人应当重点发挥人的长处而不要盯着短处。
“样样皆通”很可能意味着一无是处。
但是传统的西方企业的用人方法,或者是绩效考评方法,往往会导致“没有缺点的人”,结果也就是“仅仅符合最低要求的人”。
而日本企业则因为不能因为某人绩效不好而降级或者开除,所以干脆没有考评制度。
德鲁克很怀疑日本企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这种文化有关。
我已经体会过了这两种文化。
很可能一个人在项目上费心费力,在考评时却因为每一个考评点上有明显的弱势,被比了下去。
由于每个项目的难度,要求各不相同,很难比较两个不同项目上的人谁的'贡献更大,而某些容易比较的点,比如证书的级别,下属人数,就会导致决定性的影响。
结果是引导大家都在容易比较,容易量化的事情上花精力了,要确保自己没有容易被比下去的弱项。
可是正如德鲁克所说:知识工作者的脑力劳动是否真的有效,其实是很难评估的。
对项目经理来说,考出很多证书的人很可能不如埋头干活的人有效,下属十个人的组长也未必比一个带枪匹马的人更有效。
但是公司上级如何裁决?
相比之下,以前的民营以及日资企业,倒是因为没有这么全面的评估,大家没有很大的心理压力,可以更专心地投入在工作上。
东西方的企业文化真的是截然不同。
根本原因可能是,西方人认为人性本恶,而东方人认为人性本善。
有效的管理者心得体会(实用17篇)篇五
教育者本身就是管理者。如果身为教育者,同时又兼任学校教学管理事务的时候,管理的分量更显得重要——自身的价值专业引领本身就是管理,涉身之外的一切统筹与运作也是管理。没有一个有效管理者是天生的,他们之所以有效,只是由于在实践中学会了一些有效的管理习惯。当我读到《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作者德鲁克的分析论述的时候,无不为作者精辟的见解折服。同时,作为学校负责教学的管理者,也正是基于作者这种思考如何做到管理有效,怎样管理有效的。
的确,在管理中通常会遇到这四种情况,而自己基本无法控制。然而每种情况都会将工作推向无效,使管理不灵:
(3)只有当别人使用管理者的贡献时,管理者才具有有效性。这一点很有意思,只有被管理者感受到的甜头后才对你有所肯定,然而过程当中的的时候,复杂性与艰难性,被管理者是很难得到理解或认同的。
(4)管理者身处组织之内,但如果他要有效工作,还必须努力认识组织以外的情况。这就要求你必须协调内外关系,必须进行应有的全面沟通,不然自己内部管理与外部衔接就会进入死胡同,而没有出路和阳光。
知难行,还要行。要成为一个有效的管理者,必须在思想上、心智上养成如下的习惯:
(l)知道如何利用自己的时间。
挤,占,抢。这三条可以说充分保证了我每天能花时间“独处”的习惯。有效性是一种后天的习惯,是一种实务的综合。既然是一种习惯,便是可以学会的。从表面上看,习惯是很单纯的,一个七岁的小孩也能懂何谓习惯。不过要把习惯建立得很好,却是不容易的。习惯必须靠学习才能获得,就像有人打的比方一样,我们每天读乘法表,一遍又一遍,直到我们纯熟得不加思考随口可以说出“六六三十六”,那就成为我们固定的习惯了。
再如,作为教学管理者,工作极为繁忙,常常没有时间读书,那么一定要读经典的书。而读好书一定要反刍,要结合自身的实践反复验证、反复咀嚼,这样达到管理的目的。随着阅历的增加、能力的提升、胸怀的宽广,收获将更大。所以要求人家读书,自己首先要读书,要求人家自律自己有先要自律。
当然,真正做到把握好自己的时间很难。在中国,职位越高,往往越管不住自己。职位低一些,往往被上级牵着鼻子走——你必须服从。这里就有一个“他用”和“自用”的问题。就看当事人的“你”怎么把握。所以,人的心态决定状态——迎难而上,不是一味地牢骚,不然,所有的时间都在埋怨宣泄中滑走了。
管理者的工作要有效,管理者不能为了显示特权和不平等,他甚至还要超出更多的时间完成自己的学习与反思——没有光环与虚荣,他必须以责任为基础,以卓有成效为目标,致力于带领整个组织或者团队,穿过不确定性的海洋走向成功的彼岸。在日益变化的教育环境下下,每一位管理者都可能为自己能否胜任、能否有效而感到苦恼、担忧。
而我们必须明且的前提是——学会使用自己的时间。这是对管理者提出的切实可行的忠告与建议。
(2)注意使自己的努力产生必要的成果。
在管理的有效性上,我的体会是,求是——创新。在提高有效性的目的下去创新,再将教学创新的成果以求是的态度去探索其中的规律,并在这个规律的指导下,向更高层次的创新冲刺,以求在不断有效的过程中成为一名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有效的管理者并非为工作而工作,而是为成果而工作。这样的管理着不会一接到工作就一头钻进去,更不会一开头就探究工作的技术和手段,他们会首先自问:“别人期望我做出什么成果?”——这是业务干部不同于专门管理人员的重要地方。
比如在笔者组织下,老师们根据多年的经验与思考,出台了质量目标——“一手好字、一幅好口才、一篇好文章”。小学阶段的六年,怎样循序渐近,一个学期、一个学期把这三个目标细化,落实到不同年龄段中的学生心里?于是组织教师静下心来,一遍遍研读12本教材,明确教材的知识体系,编排特点,结合语文课程标准,同时还要根据主题教学的自身特点,进行规划与细化。规划规范了管理目标,细化落实了管理措施。
“身先士卒”,“自下而上”的管理让教师感觉到了领导不是高高在上,而是主抓教学校长引领,各年级学科组长负责共同完成质量规划。因此老师们的研究热情被调动了起来,学校形成了良好的教研氛围。大量时间、精力投入,换来的领导老师们一起废寝忘食研究“一手好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这三项目标的落实。小范围的试点、改进、完善,到全校的整体推动。
“请不要走在我的前面,因为我不想跟随你,请不要走在我的后面,因为我不想领导你,请你走在我身边,我想与你走在一起。”——这正是我们在管理“质量目标”的最好注脚。
(3)把工作建立在优势上。
要有成就,必得在使命感的驱使下“从一而终”,把精力专注在“一件事”上。在担任管理者的大多数人中,高度有效者,殊不多见。为何有才华的人往往最为无效?因为他们并没有领略到才华本身并不等于成就。他们甚至于不晓得,一个人的才华,唯有透过有目的、有条理、有系统的工作,才能所为有效。
有效的管理者集中精力于少数主要的领域,在这少数主要的领域中,如果能有优秀的绩效就可以产生卓越的成果。他们会为自己设定优先次序,而且坚守其设定的优先次序。他们知道:“要事第一。”此外也没有其他办法,否则反倒会一事无成。有效的管理者善于利用“长处”,包括自己的长处,上级的长处、同事的长处和下属的长处。
因此我们要善于抓住有利形势,做我们想做或者能做的事。不要把工作建立在自己的短处上,也绝不会去做自己做不了的事。比如,挖掘教师的才华并把其才华组织起来。精力集中于少数主要领域。我渐渐认识到,与其马马虎虎做许多事,不如认认真真做好一件事。这件“事”一定是对教师整体发展起到“牵一发、动全身”的作用,即抓能“立竿见影”的主干学科先行一步,然后带动其他学科的课程改革共同前进。
落实规划永远比制定计划重要。管理有了标准,落实才是硬道理。分析教师们的各自特长,我们为每位老师量身定做了发展规划,此规划依托彼规划,目的是使老师们在研究中成长,以推动学校的发展。擅长语言表达的老师,研究讲读课;喜爱写作的老师,研究作文教学;对阅读有经验的老师,研究阅读教学。态度决定一切,当老师们找到自己的生长点,兴趣被点燃时,其创造力是巨大的。当然这里也蕴涵着管理者以人为本的情怀。因此,学校的.发展与教师的成长联系在一起,在总的学科规划基础之上,又制定了分项规划——“主题讲读、主题作文、主题阅读”。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也有两大挑战,一是人的诚实与正直,其本身并不一定能成就什么,但是如果一个人在诚实与正直方面有缺失,则足以败事。所以,真诚面对你的优点以及缺点,善于运用自己的优势,长处,上级、同事和下级的长处。以此前提下的管理就是有效的。
于是,作为教学管理的我,必须清醒,不是简单复制程序和印入信息,而是主动解释信息、承担责任——主动上课,多次现场讲课,并把这一过程当作单价剖析的案例。同时,把自己的文章打印出来给大家共享。等等,这些做法也是基于我的“长处”,课上得好,文章写得相对好的缘故。被管理者不是被动的旁观者、接受者,而是参与者;管理就超越了目力所及的表面,建构多重的意义。教学的管理真的成了被管理者主动建构管理的过程——所有的这些都是靠教学管理者真正把管理当作一门科学,挖掘被管理者的才华,组织被管理者的才华。而这“被”就由“被动”变成了“主动”,这就成了管理的艺术。一句话:教学管理者必须充分利用自己的长处,发挥其重要职能,有效引领理念,提供有价值的教学策略。
(4)善于做出有效的决策。
有效的管理者必须善于做有效的决策。他们知道有效的决策,事关系统问题,也就是如何按适当顺序采取正确的步骤的问题。他们知道一项有效的决策,总是在“不同意见讨论”的基础上做出的判断,它绝不会是“一致意见”的产物。他们知道快速的决策多为错误的决策。真正不可或缺的决策,数量并不多,但一定是根本性的决策。他们需要的是正确的“战略”,而不是令人眼花缭乱的“战术”。
我认为,那些有效的管理者,“异”中有“同”:不管他们拥有什么,不管他们是什么样的人,他们都有能发挥有效性的共同习惯——善于做出有效的决策。反之,我也发现,一个人如果没有有效性的决策,则无论他有多大的智慧、多大的努力、多大的想像力,和多丰富的知识,他必是一位缺乏有效性的管理者。
作为管理者,我们常被问及“你们学校的管理目标是什么?”回答往往是“我们的工作是给教师提供良好的教育。”那么,这个“良好”如何实现?换言之,如何施行良好的管理?这就要求教学管理者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有实践能力,有思考高度——更重要的能够清晰判断眼前的教育现象何去何从,并及时做出有效的决策。比如海淀区基础教育课程引领着我们昂扬前进。作为学校的个体如何落实和保证相应的决策?惟一重要的是,保证新课程理念引领专业发展,校本研究带动教学管理,促使教师立足于教学实践,对自己的行为真正负责,从而实现自主管理——而这,对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起到致关重要的作用。
从教学的一个“点”来说,如何充分发挥语文特级教师的影响及教学干部的作用?“深智一物,众隐皆变”几年的耕耘,回顾与老师们一同的经历,我们已有了“灯火阑珊处”的感悟——“主题教学”让教师们的课堂有了“主题”。课堂有了主题,专业就有了主题,人生就有了主题。
当下,需要进一步思考的是,“有效性虽然人人可学,但却无人可教”,德鲁克的这句话告诉我们,有效性是可以学会,但不可以教会的。有效性的学习是一种挑战,一种实践,你既不挑战自己的目标,又不去应对市场的挑战,就不会有学习有效性的动力和压力。你想学习有效性,但又不肯在实践中去思考问题背后的问题是什么,不去探索创新的路径,企图找一个捷径,等待别人教给你一个现成的理论或模式,那你一定与有效性无缘。如同禅宗里的一句话,“借来的火,点不亮自己的心灵”。这些方法将推动一个管理者走向卓有成效。看起来似乎有些平淡无奇,只有那些有一定管理经验的读者才会发现宝藏,深入浅出的观点背后是入木三分的深刻,反复咀嚼后更体会到甘甜无比回味无穷。
心智决定视野,视野决定格局,格局决定命运,命运决定未来。
一、 积极的行为带来积极的结果
行为和结果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传统的认识是,采取一种行为就将获得这种行为所导致的结果。在现实中,行为和结果之间还存在着另一种关系:因为对上一次的结果有了某种认识,于是就改变了这一次的行动。正所谓“一朝被蛇咬,三年怕井绳”——被蛇咬过的结果,决定了害怕井绳的行为。
要让自己的行动能够不断获得积极的结果,就需要积极的行为:一方面在得到结果前用积极的行为换取积极的结果;另一方面在得到结果后用积极的眼光看待前一次的结果,使下一次的行为更加积极。
在发明灯泡的过程中,爱迪生经历了10000多次的“失败”。当别人劝阻他停止试验,并说:“你已经失败了5000多次了!”时,爱迪生仍然坚持他的试验,并回答说:“我不是失败了5000多次,而是知道了5000 多种不能作为灯丝的材料。” 爱迪生积极的行为,表现在他没有让别人的主意干扰自己的行为;表现在他继续用5000多次的探索行为换取最终获得成功的结果。
不论是管理者,还是被管理者,完成工作都需要积极的行动。所谓积极的行动,包括这样一些含义:
1. 采取具体的行动!没有行动,就更谈不上积极的行动,没有行动就不会有任何的工作成果,更没有谈论管理,谈论方法有效性的余地。
2. 主观愿意的行动。没有主观愿意,就一定缺乏创造力,操作者或者责任者如果对工作缺乏创造力,那么希望取得良好结果的愿望就将变成空想了。
3. 有准备的行动——没有准备的行动就意味着是盲目的行动,盲目的行动当然不属于积极的行动。
4. 行动及其行动的结果需要在比较的进程中完成。只有这样,才能够使行动的方法得到充分的比较,才能够实现对方法有效性进行科学的总结,从而使其后的行动更容易富有成果。
任何企业的管理者都应该明白这样一些道理:积极的行动,是获得积极结果的唯一途径;积极的行动,对实施者和周围的人都能够产生非常良好的影响;积极的行动,构成所有管理模式中非常重要的内容;积极的行动,是任何管理都需要实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积极的行动,需要所有管理者亲力亲为并努力推广;积极的行动,是所有企业实现持续稳定发展的最重要的基础之一。
二、 示范和引导
产生“头羊”的过程应该成为企业选拔和任命管理者的过程:让那些在积极行为的循环中,总能够表现出“头羊”特质的人成为管理者,将有助于企业的发展。
管理者的行为具有示范和引导的功能,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相对直接的,指管理者的行为本身,将被下属学习和模仿;另一方面是更深刻,也是更重要的,就是管理者需要通过制度和环境,对积极的行为做出选择。具体地讲包括这样几个方面的内容:
1. 明确不同工作要求下的行为规范
i. 在制定各类管理制度时,是不是方便被管理者的工作;
iii. 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是不是积累了企业成长所需要的经验;
2. 在管理制度上做出明确的规定
i. 在日常工作中,针对问题和方法,必须完成哪些具体的指导和示范;
ii. 对于持续给出积极行为的员工给予哪些表彰和奖励;
iii. 将哪些具体的要求与员工的收入挂钩;
3. 在环境建设中投入更多的资源
i. 提供哪些信息和书籍,帮助员工培养积极的行为;
ii. 借助哪些培训,提高员工对于积极行为的认识;
在企业中,管理者必须首先是那些主动采取积极行为的人。现实中怎样促使更多的人愿意主动采取积极的行为呢?管理者个人的努力是一方面,制度方面的示范和引导才是最关键的因素,因此,任何企业如果要帮助员工建立积极行动的习惯,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都需要长期而艰苦的努力。
有一点必须特别强调:培养员工积极行动的习惯,必须从管理者开始,要让管理者首先具有积极行动的习惯和掌握实施积极影响的方法。最终还必须通过企业的文化建设创造出更有利的环境,通过调整制度的内容和形式,使影响具体深入到日常的工作中。毫无疑问,这些工作也将成为管理者的工作内容和主要责任。
三、 建立积极的行为习惯
有资料显示,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人们行为的80%以上并不通过大脑来支配。也就是说,左右我们行为的决定力量不是知识,而是习惯。哲人这样评述习惯:“具有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可以主宰人生。”
通过培养出“可以主宰人生”的好习惯,也就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培养积极行为的习惯,需要学习的过程。人们经过长期的实践,越来越认识到,比“个体学习”更有效的学习是组织学习,也就是多个个体在一起的学习。企业的工作环境天然地构成了这样的学习平台。
如何持续提高工作方法有效性;怎样帮助员工建立科学的思维体系;通过什么方式提高员工这样一种能力——不断改善思维质量的能力;依靠怎样的制度体系可以积累组织成长所需要的经验;……等等,既是企业中完成组织学习必须涉及的重要课题,也是“建立积极的行为习惯”所必需的。将学习的过程融入工作的过程,将学习的过程与选拔和任用管理者的过程相结合,形成良好的互动状态,不仅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所需要的兑现的效果,更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所必需的手段。
同努力建立积极的语言习惯一样,建立积极的行为习惯最关键的仍然是制度建设——使习惯于积极行动的员工获得利益,使不习惯或者是不努力习惯积极行动的员工遭受损失。在制度建设方面关键的工作是,寻找和树立典型——管理者自身的表率作用当然很重要,但更有说服力的是一部分员工的切实的转变。
有效的管理者心得体会(实用17篇)篇六
有七个人住在一起,每天共喝一桶粥,显然粥每天都不够。一开始,他们抓阄决定谁来分粥,每天轮一个。于是乎每周下来,他们只有一天是饱的,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后来他们开始推选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出来分粥。强权就会产生腐-败,大家开始挖空心思去讨好他,贿赂他,搞得整个小团体乌烟障气。然后大家开始组成三人的分粥委员会及四人的评选委员会,互相攻击扯皮下来,粥吃到嘴里全是凉的。最后想出来一个方法:轮流分粥,但分粥的人要等其它人都挑完后拿剩下的最后一碗。为了不让自己吃到最少的,每人都尽量分得平均,就算不平,也只能认了。大家快快乐乐,和和气气,日子越过越好。
分析
管理的真谛在“理”不在“管”。管理者的主要职责就是建立一个象“轮流分粥,分者后取”那样合理的游戏规则,让每个员工按照游戏规则自我管理。游戏规则要兼顾公司利益和个人利益,并且要让个人利益与公司整体利益统一起来。责任、权利和利益是管理平台的三根支柱,缺一不可。缺乏责任,公司就会产生腐-败,进而衰退;缺乏权利,管理者的执行就变成废纸; 缺乏利益,员工就会积极性下降,消极怠工。只有管理者把“责、权、利”的平台搭建好,员工才能“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怎样才能当个好的管理者?
首先,管理者要具备这些素质:
(1)、企业管理者必须具备坚定的管理意识。
一个管理者只要有一天是管理者,他就必须坚定自己管理理念,贯彻自己的管理意志,不能有丝毫摇摆。
(2)、企业管理者必须具备建立起自身的管理文化并使之成为一种有效的体系。
作为一个管理者,必须有自己的管理体系,进而形成自己的管理文化。简而言之就是“先思想后换人,不换思想就换人”的管理方式,而不是一个人上台以后,根据自己的喜好,不分青红皂白就换人。我的观点,如果你做为领导到一个地方去任职,如果你只带一个人去,那就说明只有一个人是你的人;如果你一个人都不带,那么大家都是你的人。
(3)、企业管理者必须具备激励自己和他人的能力
第一、激励作为一种资源,它能使人的资源增大,人的才干增大,能够激发团队中每一个成员的能量,进而转化为生产力。因此,激励对于一个单位或一个组织的管理者来说非常重要。诸葛亮曾经说:“扬善于公营,惩恶于私室。”在公开场合赞扬一个部属的长处或成绩和在一个比较私密的地方批评和纠正下属的错失均不失为一个有效的激励。可以想象如果一个部属整天抬不起头,稍有差池,你在大庭广众之下训他一顿,那他要么反感你,要么消积怠工。所以作为一个组织领导者必须懂得激励。由于每一个都有自己的知识才能,又彼此都有自己的性格,这样集体才能体现多样和活力。
第二、对于一个管理者最重要的不是自己是否直接去控制部属,而是能否与其它部门的人(也许是同级也许是上级)和-谐共处。管理者不是管理事的能力,而是管理人的能力,这对于一个企业管理者最容易陷入复杂的人际关系处理之中。管理者需要有一套科学的判断标准,针对重要的事情去做,达到有效性。这需要有总裁、经理、主任、主管、职员之间的分工,并承担不同贡献责任。一个有效的管理者不但要懂得去调动下级的积极性,而且要懂得去调动同级和上级的积极性,让他们为你所用。如果自己不能与这些人共处,等于不能有效利用这些人为你产出,为你贡献。这是讲一个成功的管理者是不但要有能力让部属为你做贡献,更应该会利用同级,甚至是上级。我的经验是把同级当上级,把下级当同级,同级多商量,多听取他们的意见,他们会为你反馈,多与他们沟通,对他们充分的尊重与认同,就可以增加许多无形力量.
(4)、一个管理者要防止患主观臆断的毛病。
所罗斯有一名名言:“模型不能代表一切”。现在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会让人产业更多的依赖数据分析,而忽略现实环境的变化,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银行的监管不但有现场监管还要有许多非现场监管的原因。
如何做一个有效的管理者。
达到有效管理当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学而后能的本领。如何成为一个有效的管理者,我总结了如下几点:
首先,企业管理者必须懂得有效管理时间。
管理者必须懂得寻找自己时间,驾驭时间和驾驭他人,而不采取来了什么就干什么的态度;如果这样的话,迟早都会让自己陷于事务中不可自拨。如果我们用这样的标准来定义管理者的话,那管理者只是组织者的服务,被组织所控制的人。这一点处在公司的低层体会少些,越往高层体会越深,越往低层体会越少,这就是说管理者不是所有时间都是自己的。因此,要学会让下属和秘书安排工作,不要占用自己过多的时间,使自已可以把精力投入到更重要的工作中去,让自己的工作变得有效性。
其次涉及的问题是我们对资源的节约,对成本的计算。
第三、完善个人的学识和修养,勇于负责,善于用人,乐于助人,提升个人魅力。
1、一个成功的管理者,有良好的个人修养,有正当的人际关系。许多人不懂得如何待人接物,在众人面前、在高端客户面前,在政府官员面前,不知所为,不知所措,一无是处。也有些人虽然懂得待人接物,但也不能拥有良好人际关系,我们同样屡见不鲜。要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不在与你陪多少效率(时间),说多少话,而是对他人对工作首先必须有贡献的内涵。作为一个成功的管理者必定拥有良好人际关系,成功的管理者都有一个共同特点:能真诚待人,令人乐于接近,能随时随地设身处地的为他们着想,能与他人密切合作。必须具备有效的双向沟通。如果上下级之间的沟通处在一种居高临下的姿势,这种沟通永远不会成功。经验告诉我们,管理者与部属的意见往往是极不相同的。当听到不同听见的时候不生气,不乱发脾气,不会有成见。事实上,上级对部属越想说得厉害,部属越是听不进去,原因是部属只希望听有自己所希望听到的东西。 越是与他们的主管意见不同,越是能干的部属,越是能干的部属越容易出现相反意见,他们越是愿意为自己的意见和行为负责。
2、要有团队的精神,每个人都可以形成贡献习惯,甚至要形成近乎天性的选择。
一个组织必须有不同类型和专业的人才组成,各路英雄的合作,贵乎自发自愿,贵乎依循情势、逻辑和任务的需要。如同是医院的手术室,有主刀、主麻、护士等等,如果他们从组织架构的角度来说,他们各有各的上级主管,各自隶属不同的部门,互不隶属的,就是为了共同的目标(把病人治好)一起来工作。如果大家的'合作贵乎自发自愿,就如我前面所说的贡献的精神,那么则是病人的福音;如果主刀与主麻不和,主刀与护士长不和,那将会出现大问题。合作就是要让各方都不会觉得在受谁的指挥和管理,只知道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养成一种近乎天性和习惯上。如果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则效率就体现出来了。当然,一个组织不团结,往往就是出现在主管个人身上,一般是多得小劳,多表现自己少表现别人,多出头少干实事,这种人一定是没有好的人际关系。
3、要充分鼓励个人的发展,我们那种体制下(指计划经济时期,国家统包统分),个人的天赋是很难有一个机会来发展自己所学所专。人才竞争就是人尽其才、尽赋其职。一个组织一个企业就是千方百计地发展员工的才能,要从战略的目标来培养高学历高素质人才,要求每一个人都要尽其所能地发展才能,所设定的目标必须是最好的。要求每人都要有专长,当然也包括管理者本身。寻求自我发展不仅仅是个人的要求,更是组织发展的基础。一个管理者如果对自己要求严格,那必将是一个杰出的人才;一个平庸的人是没有凝聚力的人,如果对自己要求不严那就会停止成长。
4、企业管理者必须具备“识人于先”的能力。
一是要做有“用人之长”的管理者,第一个问题就是“择人”,这就要求我们有“识人在先”的本领。用人的决策不在于克服一个人的多少短处,一个管理者的长处不是发现别人有多少缺点,不是在克服他的多少缺点,而是发挥他的长处。而且,所谓样样都是必然是一无所是,才干越高的人往往也是缺点越明显的人,如果一位管理者只能见人之短不能见人之长,本身也是一个弱者。事实上是很少发生一个部属的才能光辉掩盖上级主管的,当然一个管理者并不是不能对部属对缺点进行评估,对他的缺点是可以进行科学的评估。
5、企业管理者处事必须公平公正。
对下属的各项评估必须做到公平公正,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与自己最直接下属不能有太亲密的关系,要与其他人同等的距离,就必须对自己直接下属做到一视同仁,他们之间没有亲疏内外之分,但是有骨干与非骨干之分,这一点同样适合于国企和私企。
6、提拨人才应该以有为者为先,对于一个无为管理者必须让他离开这个岗位,以免延误工作,这也是一个坚定管理意志的重要一点。
重视贡献者必是为成果负责之人,不管职位高低,他仍属于"高层管理者"。
阅读此书,便能窥探出管理学之精髓。管理工作在很大程度上需要身体力行,管理者能否管理好别人从来就没有被真正的验证过,但管理者却完全可以管理好自己。实际上,在工作中让自身成效不高的管理者管好他们的同事和下属,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就比如你要教导孩子不要在外面捣蛋,若自身都没有做出好的榜样,没有自身约束力,孩子会听从大人的话吗同样,管理者不懂得如何在自己的工作中做到卓有成效,就会给其他人树立错误的榜样。
何谓管理者:在一个组织里,如果一位工作者能够凭借其职位、岗位和知识,对组织负有贡献的责任,因而能实质地影响组织的经营能力及达成的成果,那么他(她)就是一位管理者。
书中,一直重复两点:1.管理者的工作应该是卓有成效的;2.卓有成效是可以学到的。也就是说,卓有成效是管理者必须做到的事情。
实践证明,卓有成效是完全可以学会的。只要我们中每个人都能够做到卓有成效,平凡者定能做出不平凡的事业。
要做到卓有成效,首先要做到的便是记录好时间使用情况。这是件枯糙的工作,却不是一件无用的工作,假如持之以恒吗,虽不敢说立竿见影,收获却也会很大。每天做好记录好时间使用情况,如同记流水账,然后便去分析流水账,消除不必要的时间浪费现象,决定哪些问题是重要的应该优先处理,之后才处理那些次要的问题。通过这样来提高时间的利用率,充分利用好时间这个最为珍贵的紧缺的资源。
优秀的管理者能使下属也变的优秀,能够充分激发别人的长处。同时,这也是管理者在行为上必须具备的根本态度。这样的要求,就是对管理者本人及对别人的尊重。也是其自身价值的体现。
另外,管理者的重心在于合理的行动。书中谈到五要素
1要确实了解问题的性质,是经常性的,还是突发性的,用制定规范解决,还是根据实际情况个案处理。
2要确定找出解决问题时必须满足的条件,哪些是原则性,哪些可以随机应变。
3仔细思考解决方案。那些条件必须坚持 立场,那些可以让步,程度如何。
4决策方案配合执行措施,让决策变成可以被贯彻的行动。
5执行中的重视反馈,来印证决策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管理者的自我提高往往要比卓有成效的训练显得更为有效。首先得要有知识和技能。管理过程中,必须养成许多新的习惯,改掉过去一些不良的习惯。
有效自我管理的过程也是自我提高的过程,在自我提高的过程的同时整个企业随着慢慢成长成熟起来。所以有效的管理,是组织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整个组织的绩效水平全面提高之处。优秀的管理者更能使企业有凝聚力,战斗力,充分发挥管理者自己及他人的长处,帮助企业抓住机会并获得成功 。通过强调贡献,使自身的价值转化组织成果。
在日常工作中,做事的风格及态度往往决定工作成效的关键因素;态度决定高度,并不是只有高级管理人员才是管理者,即使没有所谓的职权,自己能用积极的态度像管理者一样的工作和思考,一天8小时的上班时间内将工作效率发挥到极致,能为组织做出突出的贡献,那你便是成功的管理者!
有效的管理者心得体会(实用17篇)篇七
管理大师德鲁克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书中阐述了成为一个卓有成效管理者的五项要素,包括有效的善用有限的时间,重视工作的贡献,善于利用各人的长处,集中精力于重要领域,善于做有效的决策。上述五点言简意赅,通俗易懂,但细细想来,确实也是切中要害。对于管理者特别高层管理者而言,有效决策应该是至关重要的。卓有成效是管理者必须做到的事,但是在所有的知识组织中,每一位知识工作者其实都是管理者即使他没有所谓的职权,只要他能为组织做出突出的贡献。管理者的成效往往是决定组织工作成效的关键因素;并不是只有高级管理人员才是管理者,所有负责行动和决策而又有助于提高机构工作效能的人,都应该像管理者一样工作和思考。
本书中,德鲁克集中论述了一个管理者如何做到卓有成效,一位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般具有以下6个特征:
(1)重视目标和绩效;只做正确的事情。
(2)一次只做一件事情,并只做重要的事情。
(3)作为一名知识工作者,他知道自己所能做出的贡献。
(4)在选用高层管理者时,他注重的是出色的绩效和正直的品格。
(5)他知道增进沟通的重要性;他有选择性地搜集所需要的信息。
(6)他只做有效的决策。通过这几个特征,我认有以下几点:首先要把工作当成一种乐趣,要有敬业的精神。“学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只有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发自内心的喜爱,才有可能在工作中用心思考,努力完成。通过工作来学习,获得经验和知识,实现自我价值,投入的热情越多,效率也会越高,将工作当成自己的事,将敬业当成一种习惯,这样才能更好的投入到工作中。
其次要善于利用有限的时间,集中精力于重要领域。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总会有许多琐事占用了大量的时间,使我们总是感觉每天都处于忙碌中,但效率却不高。如果他企图回避这项责任,那么他将失去下属的信任。别总带着问题找领导,因为领导不是为你打工的,领导有自己的事情和责任,他更需要的是你对问题的见解和解决方案!因此有必要对时间做合理的分配,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集中于重要的领域,按照工作的轻重缓急设定优先次序,而且坚守有限次序,把握要事第一的原则。因此作为一个有效地管理者,需要从多方面考虑做出正确决策,而不是研究“能为人接受”的决策是什么。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告诉我们,一群平凡人能做出不平凡的事业,只要我们组织中的每一个人都能做到卓有成效。管理者的成效往往是决定组织工作成效的最关键因素;并不是只有高级管理人员才是管理者,所有负责行动和决策而又有助于提高机构工作效能的人,都应该像管理者一样工作和思考。
有效的管理者心得体会(实用17篇)篇八
在日常工作过程中,中层管理者作为集团中层的职务人。经常会遇到信息沟通、责任和目标等问题。那么面对集团的委托信息理解一定要明了,正如曾老师所言,如果在不确定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将任务理解后复述给我们的上级主管,以确定信息来源理解的准确无误。以避免在工作分配中发生模糊不清或信息不准确而延误时间。这是作为中层管理者最为基本的认知。
另外,工作中我们经常听到诸如“差不多”、“过得去”、“还行”、等等之类的话,这种对自己或者他人的'执行不力寻找借口,或是对他人执行效果不予以肯定的作法,不仅是对工作的不负责任也是对上司和下属的不负责任。因为中层管理者肩负着上司和下属的信托责任,我们的言行是一种职务行为,我们不但要将上司委托或分配的任务执行好,还要对自己和下属的工作完成情况事先确定标准(也就是说做到自己心里有数),完成情况不好一定要纠正或是言明,完成情况好的要予以肯定。中层管理者要想将自己尽快的成为职业经理人,就要有一定的职业素养,如以身作责、荣辱共享、赏惩分明、相互尊重等。
中层管理者最习惯的一句话就是“身不由己啊”!怎么才能解决“身不由己”呢――管理好自己的时间。有句话说“有计划不忙,有原则不乱”,的确,如果坚持运用好我们的时间,实际工作中将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培训中我们将时间管理分为四个象限:第一象限为紧急、重要的事情;第二象限为不紧急、但重要的事情;第三象限为紧急、不重要的事情;第四象限为不紧急、不重要的事情。中层管理者所花的时间80%都应在第二象限上,如果经常做第一象限的事情,那么就说明我们的第二象限没有做好,导致了紧急、重要的事情增多。所以我们要学会计划时间,即约定时间、约定时限、事先界定好要达成的目标、设定自己开放的时间等,尽可能的将自己的时间利用好。
诚然,我们实际工作中肯定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为了本部门或者个人职责范围内的工作任务能够相对不受影响且同时相对又能够比较理想地完成,那么就需要我们提前做些思考,多想想事情可能会朝着非预期的方向发展或者非预期的进度发展,提前做好至少两种打算,才不至于经常出现被动情况。另外,“拖延是行动的大忌”,因此我们始终需要提前合理策划保证工作有序正常开展。
步完成。制度建设是企业运行的必要保障,制度建设的目的是使企业内部做到“有章可依,有章必依,执章必严、违章必究”,也就是按规矩办事,如果不按规矩办事,就要受到责罚。因此,中层管理者又是公司制度的最有力的维护者。因为每一项制度的建立,都需要在实施过程中不断的修正和完善。中层管理者是最直接的制度维护者和执行者,所以就要求我们要有职业精神,切忌出现“老虎不在家,猴子称霸王”或者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某些中层认为自己就是法,公司制度制定的多-维护得少,随意性大,情绪化管理,造成了企业效率低下、人心涣散、管理混乱。
制度是企业的内部法律,制度本身应具备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的特点,当然也难免有其局限性,但企业内部的行为规范以执行制度为最低标准,在制度面前应“人人平等”。在企业中中层肩负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我们允许个性化管理存在,但必须坚持维护企业制度为原则。
“不缺合理分配任务的人,缺的是跟踪任务的人”,作为一名中层管理人员需要及时地评估下属,做好分配任务的同时,一定要做好任务跟踪的工作。跟踪任务的过程就是与下属沟通的过程,也是评估下属的过程。当然,在日常工作的一天里通常是一个小事情又一个小事情安排、处理、完成等等循环的过程,为了让小事不变成琐事,为了让评价更加客观、公正,我们就得既保证让下属有发挥的空间,又要保证适时地跟踪,“常常拉拉连着风筝的那根线…”。
我们知道,一个集体的成功离不开每个成员的努力和汗水。同样,只有集体的每个成员工作能力、水平都有所提高,这样的集体才更能有战斗力,才能前进的更好、更远。培训课中我们对下属的状态作了分析:高能力、低意愿的我们称之为“老兵”;高能力、高意愿的称之为“明星”;低能力、低意愿的称之为“病猫”;低能力、高意愿的称之为“新人”。分析后我们很容易得出管理方法――针对不同人群我们使用用不同的激励办法,这里我只对新人提出自己的一点观点。
新手上路总会有些磕磕碰碰。所以,作为管理者要大胆的让新手尝试,让其亲自参与,亲自实践。既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在过程中了解下属,并适时指导、纠正。作为管理者,要想每件事情都亲自去做、面面俱到,是不太可能的,毕竟精力有限。因此,充分调动下属的积极性,充分锻炼下属,让其具备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才是至关重要的事情。
中层管理者一定懂得目标分解,将上司的指定目标分解后进行专业分工,然后实现“自我控制”。企业的目的和任务,必须化为目标,企业的各级主管必须通过这些目标对下级进行领导,以此来达到企业的总目标。如果一个范围没有特定的目标,则这个范围必定被忽视,如果没有方向一致的分目标来指导各级主管人员的工作,则企业规模越大,人员越多时,发生冲突和浪费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中层管理者一定要坚守承诺,对完成目标的给予肯定、未完成目标的予以惩戒,消除负效应,强化正效应――促进期望的行为出现,提高工作效率,达成企业目标。
管理是一门科学,管理者做事可以不拘一格,但作为一个成功的管理者,用影响力做事远比用权力做事明智得多。
有效的管理者心得体会(实用17篇)篇九
反复无常的行为模式
重新捕捉流失的能量
能量流失行为必须被识别和接受。企业流失的能量就是个人流失能量的总和。
第三步就是查明原因并做出对策。包括以下提供的建设性的行为模式 :
做决定,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承担风险。
积极地使用系统和程序。
设定清晰的目标。
在没有障碍的情况下监控业绩和保持控制力度。
公正而不失尊严地对待别人。
勇敢说出自己的创意和灵感。
对每个经理来说,最有效的行为应随着工作、员工、系统和企业文化的变化而变化。防止能量的流失就意味着帮助每个人看见自己能量损耗的.方向,并为他们提供减少能量损耗的良方。
一直以来,我们在管理中耗费了极大的精力,也做出了极大的努力,但是成效却不尽如人意。近30年来,中国企业 的经理人在不断学习各种方法与新理论。但是,如同中国企业界人士翘首以望杰克·韦尔奇中国之行最终感受到的是失望一样,人们发现,韦尔奇神话无法在我们身上实现。难道是这些理论错了?没有。难道是我们没有学到真东西?也不是。那些理论都是对的,也是真的,但是问题在于,我们自己对于管理的理解只对了一半。
管理最为重要的作用:就是把人们联系在一起工作,共同实现组织目标。因此,怎样提高组织整体力量就成为管理中永恒的主题之一。如果是这样的话,管理者 就承担了这个最重要的使命:提升整体的力量,延续个体的价值。
传统的管理者的第一个特征:专注于烦琐的事务,因为他们只是关心发生的事务,所以这些管理者所有的时间都在处理别人的事情上,简单地说就是传统的管理者的时间属于别人。
传统管理者的第二个特征:身在岗位上,处在什么岗位上,就用什么样的思维方式来看待问题,所以导致部门之间的不合作,导致很多管理者“屁股指挥脑袋”,不知道整个系统所需要的条件是什么。
传统管理者的第三个特征:只专注于事务,忽略了对人的培养,他们总是认为没有人能够成长起来,下属总是不能够很好地完成任务。在观察德鲁克先生所描述的传统的管理者的时候,我很认同,因为我发现大部分的管理者都具有德鲁克先生所描述的传统管理者的特征,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的管理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
那么有效的管理者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呢?
有效管理者的第一个特征:进行时间管理。有效的管理其实是时间管理,他们能够确定重要的事情,确定优先顺序,确定重要的事情一定会有合适的时间进行安排,确定每一件事情都有时间的设定,都能够合理地解决。在有效管理者那里,不存在“忙”这个概念,所有的事情都会有序和合理,进而也就有效。
有效管理者的第二个特征:系统思考。对于每一个人而言,如何在组织里发挥作用,如何寻找到合适的位置,取决于如何思考,如果不能够认识到个人和组织的关系,不能够认识到整体和局部的关系,无论这个人能力多强,也无法发挥作用。只有认识到整体最大,局部和个人服从于整体的时候,借助于整体的力量,局部和个人才会发挥最大的效能。
有效管理者的第三个特征:培养人。对于人的培养是管理者最根本的职责所在,如果可以让每一个成员成长起来,管理的绩效就会得以发挥,如果可以让每一个成员胜任职责,组织的效率就会提升,因而培养人是有效管理者的特征。
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必须是有效的促进者,这是企业追求卓越的需要,也是管理者本身岗位职责的要求。企业的运作,不只是个人的行为,更需要团队的协同和努力。在企业运作过程中,管理者就必须始终不逾地致力于促进。促进就是一个人帮助其他人完成工作,并改进他们一起工作的方式的过程。通过促进,形成整个企业或者某一团队的有效协作氛围。有效的促进者,通常表现出如下的特征:
1.具有重视协作价值的管理理念;
2.能够理解并关注帮助其他人创建良好关系并完成工作的价值;
3.能够体会成为一个支持者、促进者的工作贡献;
4.善于以帮助和促进的方式进行管理工作;
5.不仅将自己作为团队一分子,更作为团队共同进步的工具;
6.对所有团队的目标和价值具有明确的定义;
7.始终关注各个层面的运作情况,更善于深思熟虑;
8.积极地倾听团队的意见,帮助团队高效地处理冲突。
有效的管理者心得体会(实用17篇)篇十
看到了关于用人方面的说法。德鲁克认为,人无完人。用人应当重点发挥人的长处而不要盯着短处。“样样皆通”很可能意味着一无是处。但是传统的西方企业的用人方法,或者是绩效考评方法,往往会导致“没有缺点的人”,结果也就是“仅仅符合最低要求的人”。而日本企业则因为不能因为某人绩效不好而降级或者开除,所以干脆没有考评制度。德鲁克很怀疑日本企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这种文化有关。
相比之下,以前的民营以及日资企业,倒是因为没有这么全面的评估,大家没有很大的心理压力,可以更专心地投入在工作上。
东西方的企业文化真的是截然不同。根本原因可能是,西方人认为人性本恶,而东方人认为人性本善。西方企业不相信员工会自觉地努力工作,所以注重用制度防止员工偷懒,也就是重法治,而东方企业则相反地,重人治。很难说两个方向谁更好。我现在注意到的是,东方企业正在引进西方企业完善的制度,而西方企业则对管理者提出了很多新的可以认为是人治的要求。
希望我在接触了这些不同的企业文化后,会成为更完美的管理者。
有效的管理者心得体会(实用17篇)篇十一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是彼得德鲁克先生1966年出版的一部作品,主要讲述随着时代的发展,一方面,脑力劳动者所占的比例日益增多,如何衡量和提升脑力劳动者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作为一名“管理者”,如何更好的管理自己的时间,如何更好的为组织提供更多的成果,如何知人善任,如何做出卓有成效的决策。
这本书很薄,只有170多页,但是内容非常充实,用“字字珠玑”来形容也不为过,其中不仅包括了德鲁克先生睿智的理论,而且包含了大量翔实的实例,信手拈来尽量大师本色。
下面按照章节顺序,记录书中一些让我深受启发的观点。
1、卓有成效是可以学会的。
对于“体力工作者”而言,我们所重视的只是“效率”,所谓效率,可以说是“把事情做对(todothingsright)”的能力,而不是“做对的事情(togettherightthingsdone)”的能力。体力劳动的成果,通常可以用数量和质量来衡量,但是对于“知识工作者(knowledgeworker)”而言,他们的劳动成果很难用数量和质量来衡量。
我们无法对知识工作者进行严密和细致的督导,我们只能协助他们。知识工作者本人必须自己管理自己,自觉地完成任务,自觉地做出贡献,自觉地追求工作效益。
知识工作者的工作动力,取决于他是否具有有效性,以及他在工作中是否能有所成就。如果他的工作缺少有效性,那么他对做好工作和做出贡献的热情很快就会消退,从而成为朝九晚五在办公室里磨时间的人。
知识工作者并不生产本身具有效用的产品,他不生产有形的产品,他生产的是知识、创意和信息,只有通过另一位知识工作者,将他的产品当做投入,并转化成另一种产出,它们才具有实际的意义。再伟大的智慧,如果不能应用在行动上,也将只是毫无意义的资料。
组织是能使个人才干得以增值的一种工具。
什么是“管理者”,我们将其定位成:知识工作者、经理人员和专业人员,由于其职位和知识,他们必须在工作中作影响整体绩效和成果的决策。
一位知识工作者是否是一位管理者,我们不能以他有没有下属而定。在每一个知识型组织中,总有人单独作战,虽然他们没有下属,但是他们依然属于管理者。
每一位管理者面对的现实,一方面要求他们具有有效性,另一方面却又使他们很难达成有效性。
管理者面临的主要约束包括:
1)管理者的时间往往只属于别人,而不属于自己;。
2)管理者往往被迫忙于“日常运作”;。
4)管理者是身处在一个组织的“内部”,受到组织的局限。
在组织内部,不会有成果出现,一切成果都存在于组织外部。组织不能够像生物那样,以自身的生存为目的,组织是社会的一种器官,只有能为外部环境做出自己的贡献后,才能算有所成就。
一般情况下,我们很容易找到的人才肯定不会是全才,所以我们任用的人才充其量也只能在某一项能力方面比较优秀,而在其他方面表现平平。
今天许多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具有的一个缺点:以自己精通了某一狭窄领域的专门学问而自满,不屑于其他。
世界上并不存在所谓的“有效的个性”。有效地管理者和不称职的管理者,在类型、性格和才智方面,很难加以区别。
有效性是一种后天的习惯,是一种实践的综合。
1)知道时间用在什么地方,可以很好的控制时间;。
2)重视对外界的贡献;。
3)善于利用自己或他人的长处;。
4)集中精力于少数重要的领域;。
5)善于做有效的决策。
2、掌握自己的时间。
计划通常只是纸上谈兵,或只是良好的意愿而已,很少能够真正实现。
时间是一项限制因素,任何生产程序的产出量,都会受到最稀有资源的制约,而时间就是最稀有的资源。
时间的供给,没有弹性,并且没有替代品。有效的管理者和其他人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他们非常珍惜自己的时间。
对于估算自己做某件事情的时间,或者自己的时间都花在哪些事情上时,人们想象中的答案和实际会有很大的差别。
身为管理者,不管他是不是经理人,总会有很多时间耗用于毫无贡献的工作上,而且他在组织中的地位越高,组织对他的时间要求往往也越大。
每一位管理者的时间,都有很大部分是被浪费掉的。
管理者的绝大部分任务也需要相当多的整块时间,如果每一次所化的时间少于这个极限,事情就做不好,所花的时间就是浪费,再做就得从头开始。
要想与他人做有效的沟通,总要花上足够的时间。如果你真想影响别人,那至少需要一个小时以上,如果你想和别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就需要更多的时间。
知识工作者对其上级主管以及同事所要求的时间,往往比体力劳动者多很多,他们需要资料、需要讨论,还需要指导别人,这都是极为耗时的。
如果没有一种轻松完善的交流机制,知识工作者很容易丧失热情,成为得过且过的人,或者只关注自己的专业领域,看不到整个组织的需求和机会。
一起工作的人员越多,工作者用于彼此协调关系的时间肯定越多,而真正用于工作的时间就越少了。
人事决策都是费时的决策,原因很简单,上帝创造人的时候,并没有想到他们将来要管理组织。
东欧斯拉夫人谚语:用脚走不通的路,用头可以走得通。
如何诊断自己的时间:
3)将可由管理者自行支配的零碎时间集中起来。
有效地管理者往往以连续三四个星期为一个时段,每天记录,一年内记录两三个时段,以便自我检讨。
可以采用以下方式来系统的管理时间:
1)找出什么事情根本不需要做,或者做了也完全没有成果;。
2)哪些活动可以由别人代为参加而又不影响效果;。
3)找出那些管理者在浪费别人时间的活动,例如开发时无需所有人参加,可以相关人员参加,然后向所有人发送会议记录。
人总是有一种倾向,高估自己地位的重要性,认为许多事非躬亲不可,纵然是最有效的管理者,仍然免不了有许多不必要和非生产性的工作。
需要注意一点,浪费时间有时也是由于管理不善和机构有缺陷引起的,身为主管者也应予以重视。
如何检查机构中存在的缺陷:
2)人员过多,也常造成时间浪费;。
3)会议太多也是组织不健全的一个因素;4)信息功能不健全或者信息的表达方式不当。
一项重复出现的危机应该是可以预见的,如果一个危机重复出现,往往是疏忽和懒散造成的。
应该尽量使用例行作业来应对危机,所谓例行作业,是指将本来要考专家才能处理的事情,设计成无需研究判断,人人均可处理的作业。
管理好的公司,总是单调乏味,没有任何刺激动人的事件。
我们需要开会的原因:
1)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需要靠彼此合作才能完成某一特定任务;。
2)因为某一情况所需的知识和经验,不能全部装在一个人的头脑中,需要集思广益。
一个人人都随时开会的组织,必是一个谁都不能做事的组织。
管理者的时间,决不能让开会占用太多,会议太多,表示职位结构不当,也表示单位设置不当。
一个管理者的置为越高,其不能自行支配的时间也一定越多。
对时间的控制和管理不能一劳永逸,需要不停的进行动态调整。
3、我能贡献什么。
大多数管理者都重视勤奋,但是忽略成果。
一个人如果只知道埋头苦干,如果总是强调自己的职权,那么无论他的职位有多高,也只能算是别人的“下属”。
管理者需要重视责任和贡献。重视贡献,才能使管理者的注意力不为其本身的专长所限,不为其本身的技术所限,不为其本身所述的部门所限,才能看到整体的绩效,同时也才能使他更加重视外部世界,只有外部世界才是产生成果的地方。
一般机构对成效的要求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直接成果;2)树立新的价值观以及对这些价值观的重新确认;。
3)培养与开发明天所需要的人才。
管理者的失败,可能有很多原因,但是常见的原因应该是他本人在出任一项新职位时,不能或不愿为适应新职位的需要而改变。
作为一名知识工作者,必须考虑到他的产出供什么人使用,也必须了解用户应该知道些什么才能有效使用他的产出,从而产生成果。
所谓“通才”,应该也是一位专家,一位能将其所专的一个小领域与其他广大知识领域联系的专家。
在一个组织中,自认为有管理天赋的管理者,往往并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而在自己的工作上和人际关系上都比较重视贡献的管理者,往往都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他的工作也因此而富有成效。
有效的人际关系,需要满足以下要求:
1)互相沟通;。
2)团队合作;。
3)自我发展;。
4)培养他人。
信息处理自动化程度越高,我们越需要去创造机会进行有效的沟通。
会议是管理者每日使用的管理工具,他需要知道从会议中能得到什么,也需要知道会议的目的是什么或者应该是什么。
重视贡献是一项组织的原则,它可以使得管理者能够掌握各项工作的关联性。重视贡献,就是重视有效性。
4、如何发挥人的长处。
充分发挥人的长处,才是组织存在的唯一目的,管理者的任务,就是要充分的运用每一个人的长处,共通完成任务。
管理者的用人决策,不在于如何克服人的短处,而在于如何发挥人的长处。
对于一个人来说,“样样精通”往往代表一无是处。
有效的管理者知道他们之所以用人,是用人来做事,而不是用人来投主管之所好。
人本能的会将其一切资源都用于某项活动、某个领域以期取得某个方面的成就。
一位管理者如果不能发掘人的长处,并设法使其长处得到发挥,那么他只能收到人之弱点、人之短处、人之缺失的影响,结果既完不成任务,又缺乏有效性。
过多考虑人的短处,会影响组织实现自己的目标。
一个人能够做什么,才是组织器重他的原因,而他不能做什么,则仅是他的限制。
3)需要优先考虑某人能做什么,而不是优先考虑职位的要求是什么。
4)需要知道在用人之所长的同时,还要容忍人之所短。管理者在用人时必须重视机会,而不能只抓存在的问题。
如果需要评价某人的能力,就必须具体到能不能完成任务,笼统的说某人是个“能人”,是没有什么用处的。
某人能在某一组织中作出什么贡献,他本身的知识和技能是一个因素,组织的价值观和目标也是同样重要的。
当我们说某一项工作“少不了某人”时,一般是因为:
1)某人其实不行,不过是管理者没有对其苛求而已;。
3)本来就潜伏着某项严重问题,因为误用某人的才干而将该问题掩盖住了。
只有经得起绩效考验的人,才是可以提升的人。对于一个没有突出表现的人,尤其是一个没有突出表现的主管,应该无情的调职,这是管理者的责任。
当一个人的弱点可能会影响他发挥其长处时,管理者应该考虑如何运用工作和职业机会来帮助这个人克服其弱点。
用人所长,不仅是有效性的要素,也是主管对其下属的道义责任,是主管对其职权和地位的责任。
用人所长是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必须具备的一种素质,是一个组织工作是否有效的关键,也是知识工作者和社会不可或缺的素质。
人大致可以分为两类:“读者型”和“听者型”。
协助上司发挥其所长,是促使管理者有效的最好方法。
有效的管理者会发掘机会,他会问自己:我到底能做些什么?
在一个组织中,有效性的每一面,都是“机会的开发,问题的消失”。有效的管理者,会把每一个人都是为可以开发的机会。
管理者的任务不是去改变人,而是去运用每一个人的才干。
5、要事优先。
管理者越是想做重大的贡献,越是需要有更长的“整块时间”,管理者越是想将繁忙纷杂转化为成就,越是需要持续不断的努力,越是需要较长的连续性的时间。
一位管理者越想发挥长处,就越感到应在重大的机会上,集中一切可用的长处,这是获得成果的唯一方法。
人是一种“多功能工具”,但是要有效的利用人类的才能,最好的办法,莫过于集中个人所有的才能于一件要务上。
由于管理者面对的事务太多太杂,因此才需要特别专心,一次只做好一件工作,恰恰就是加快工作速度的最佳方法。
有些人一事无成,但实际上他们做的非常吃力,原因:
2)一般的管理者总喜欢赶工――而赶工的结果,总不免使进度更加落后;。
3)一般的管理者喜欢同时着手几件要事,结果对每一件事,他们都无法获得足够的最低整块时间,而且只要任何一件事情受阻,全部的事情也都跟着受阻。
管理者专心一志,第一项原则是要摆脱已经不再有价值的过去。
所谓今天,乃是昨天所作决策和所采取行动的结果。管理者的一项具体任务就是要把今天的资源投入到创造未来中去,每一个管理者都必须不停的花费时间、精力和才智,来弥补及跳出昨天的行动和决策。
昨天的成功,往往会留下无尽的影响,远超出成功的有效期以外,演变成“经营管理上的自我主义的资产”,并且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一位希望自己有效、也希望组织有效的管理者,必然会自我检视一切的方案、活动和任务。
有效的管理者打算做一项新的业务时,一定会先删除一项原有的业务,社会组织恰如生物有机体,必须保持小而精的状态。
一项新的工作在开始之前,便该有遭遇极大困难时予以克服的手段,否则开始时便中线了失败的种子。
我们的问题并不是缺乏“创新”,而是缺乏创意的执行。
大多数公司或者组织对其主打产品的固有观念:我们公司靠这项产品起家,我们有责任让这项产品在市场上维持下去。
决定延缓一项工作,并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因为我们的“优后”,往往是别人的“优先”。
在决定哪些应该优先、哪些可以延缓的问题上,最重要的并不是分析,而是需要拿出应有的勇气。
我们可以利用下面的原则来判断事情的优先度:
1)重将来而不重过去;。
2)重视机会,不能只看到困难;。
3)选择自己的方向,而不盲从;。
4)目标要高,要有新意,不能只求安全与方便。
大凡从事研究的科学家选择研究课题时,如果着眼于易于成功而非着眼于接受挑战,那他们纵然能够成功,其成功也相当有限。真正的成就,只属于哪些善于抓住机会选定课题的人,属于哪些能把别人确立的准则只当做制约因素,而不当做决定因素的人。
优先于延缓的问题,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经常需要对这种先后次序进行重新考虑和修正。
要想集中精力,全神贯注于一项工作,首先要有足够的勇气,要敢于决定真正该做和真正先做的工作。
6、决策的要素。
管理者由于拥有特殊的地位和知识,因此人们期望他能够做出对整个组织、绩效和成果具有特殊影响的决策。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做的事有效的决策。他们重视的,是分辨什么问题是例行性的,什么问题是策略性的。他们的决策是最高层次的、观念方面的少数重大决策。
管理者需要的是决策的结果,而不是决策的技巧;他们需要的是合乎情理的决策,而不是巧妙的决策。
一项决策如果不能够付诸实施,就称不上是真正的决策,最多只是一种良好的意愿。有效的决策虽然是以高层次的理性认识为基础,但决策的推行却必须尽可能的接近工作层面,必须力求简单。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在解决问题时,都着眼于最高层次的观念性的认识,他们先透彻的思考该决定的是什么,然后研究制定决策应采用的原则。
决策的五个要素:
1)确实了解问题的性质;。
2)确实找出解决问题时必须满足的界限;。
3)仔细思考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案是什么,以及这些方案必须满足哪些条件;。
4)决策方案要同时兼顾执行措施,让决策编程可以被贯彻的行动;。
5)在执行的过程中重视反馈,以印证决策的正确性以及有效性。
我们遇到的问题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真正经常性的问题;。
2)虽然是在某一特殊情况下偶然发生,但在实质上仍然是一项经常性的问题;。
3)真正偶然的特殊事件;。
4)首次出现的“经常事件”。
我们在决策时经常犯的错误包括:
1)误将“经常问题”视为一连串的“偶发问题”;。
2)误将真正的新问题视为旧病复发,因而仍旧应用旧原则;。
3)对某些根本性问题的界定似是而非;。
4)只看到问题的部分,而没有看清全貌。
一位有效的决策者碰到问题时,总是先假定该问题是“经常性质”,他总是先假定该问题是一种表面现象,另有根本性的问题存在。他要找出真正的问题,不会只满足于解决表面现象这类问题。
一位有效的决策者,第一步总是先从最高层次的观念方面寻求解决方法。
有效的管理者所做的决策一般不会太多,这并不是因为做一项原则性的大决策需要很长时间,而是因为他没有做太多决策的必要,他已经设计了一套规则和政策来解决经常事件。
一位管理者如果天天要做决策、时时要做决策,那恰恰说明他是一个疏懒和无效的人。
所谓“边界条件”,是指决策最低限度应该达成什么目的?应该满足什么条件。对于重要的决策而言,要确定边界条件和提出规范,光靠“事实”是不够的,还要看我们如何理解问题,这是一种充满风险的判断。
关于决策是否容易被他人接受的问题,如果总是需要考虑如何才能被他人接受,又怕他人会反对,那么就完全是浪费时间,而不会有任何结果。
世上的事,你所担心的往往永不出现,而你从来没有担心的,却可能忽然间变成极大的阻碍。
如果需要将一项决策转化为行动,那么你必须明确回答以下问题:
1)谁应该了解这项决策?
2)应该采取什么行动?
3)谁采取行动?
4)这些行动应该如何进行,才能使执行的人有所遵循?
决策是一种判断,是在若干项方案中进行选择。并且大多数的选择都是任何意向方案均不一定优于其他方案时的选择。
有效的决策,通常来自多种不同而且相互冲突的见解中产生;常来自多种旗鼓相当、优劣互见的方案中产生。
有效地管理者都知道一项决策不是从搜集事实开始,而是现有自己的见解。他所搜集的事实,必是以他自己既有的结论作为根据;他既然先有了结论,必能搜集到许多事实。
有效地管理者鼓励大家提出见解,但在鼓励的同时,他也会叫大家深思其见解,认清其见解经过实证后的结果。
有效的管理者通常必先假定传统的衡量方法并非适当的衡量方法,否则就不需要做决策了。
管理者的决策不是从“众口一词”中得来的,好的决策,应以互相冲突的意见为基础,从不同的观点和不同的判断中选择,所以除非有不同的见解,否则就不可能有决策。
正确的决策必须建立在各种不同意见充分讨论的基础上。
:1)唯有反面意见,才能保护决策者不至于沦为组织的俘虏;。
2)反面意见本身,正式决策所需的“另一方案”;。
3)反面意见可以激发想象力,不同意见,特别是那些经过缜密推断和反复思考的、论据充分的不同意见,辨识激发想象力的最为有效的因素。
有效的决策者会采取行动或者不采取行动,而不会只采取一半行动。只采取一半行动是不折不扣的错误,是一项绝对不符合最起码的要求和不符合边界条件的错误。
决策如果真有困难,十有八九是出在不必要的细节上,至于第十次,也许是决策前的思考不周,忽略了问题中某一重要的事实,也许是某项疏忽或失误,也许是研究判断错了。
大型组织的基本弱点之一,是中层人士很少有决策训练的机会,以致难以担任高层的决策职位。
有效的管理者心得体会(实用17篇)篇十二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沟通的信息流表达:信息时间域流――记忆;信息空间域流――宿原;信息时空域流――传播。下面是管理者如何有效开展沟通,请参考!
管理者如何有效开展沟通。
一、沟通的重要作用。
沟通对公司、对个人尤其是各级管理人员的工作都有重要的意义,现在管理学上有一种说法,管理就是沟通,任何问题都可以通过沟通解决或改善。作为管理者来说,什么能力是最重要的呢?很多管理学家和大公司的负责人不约而同的给出了一个相同的答案:沟通能力。作为一个合格的主管,沟通能力应占到80%,而其他能力只占20%,而没有经过有关培训和训练的主管,普遍的缺乏沟通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各级主管需发现并重视沟通的重要作用,将培养自己的沟通意识和提高沟通技能上升到战略高度来加强,我们才能够进步得更快,企业才能够发展的更顺畅更高效。
对公司来说,有效沟通至少可以获得以下三种显著效果:
1、收集到有益的建议和智慧。通过沟通,可以从其他人那里得到更多的信息,可以了解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想法和建议,为自己思考问题和做出决策提供更多的参考和依据,为各级主管制订制度、措施、方法的正确性提供保证。可能职工的一个小小的建议,就能带来成本的大幅度降低或效益的提高。
2、发现和解决公司内部问题,改进和提升企业绩效。通过沟通可以更充分的发现公司内部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案,只有不断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公司的管理水平才会不断的提高,公司或部门的绩效才会不断提升。
3、提升和改进公司内各部门的合作。通过沟通,可以促进各部门之间、上级和下级之间、员工之间的相互了解,只有充分的了解才能实现相互的理解,只有深刻的理解才能实现良好的协作。
沟通对各级主管工作的重要作用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
1、得到他人或下属的支持和信赖。沟通的过程就是征求意见和建议的过程,是发挥员工参与公司管理的过程,通过沟通可以使自己的决策和主张得到员工的广泛支持和信赖,可以提高执行的效率和成功的几率。
2、提高个人在公司或部门内外的影响力。沟通的过程就是相互影响的过程,通过沟通,使自己的思想和主张得到他人的广泛认同,自己的影响力必将得到提升。
3、获得良好的工作氛围和健康的人际关系。通过沟通,可以化解矛盾、消除隔阂,增进相互的了解和理解,获得良好的工作氛围和和谐的人际关系。
4、使自己成为受欢迎的管理者。通过倾听员工的心声可以了解员工的感受,制定出符合员工期望和切合实际的制度和措施,使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协作达到最佳效果,当然使管理者成为受欢迎的领导者。
5、充分激励下属的积极性。沟通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倾听员工的心声,了解员工的看法和感受,这本身就是体现对员工的尊重,能充分表明管理者对员工的建议、态度和看法的重视,如果在决策中能采用或考虑到员工的建议,对员工更是一种很好的肯定和激励。
二、企业忽视沟通的后果。
如果一个企业不重视沟通管理,大家都消极地对待沟通,忽视沟通文化的话,那么这个企业长期下去就会形成一种无所谓的企业文化。这种无所谓文化主要表现在员工对什么都无所谓,有什么问题或看法,既不想方设法去解决问题,也不主动去找领导沟通寻求解决方法,而是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任由问题存在或发展;管理者也对什么都无所谓,不仔细去观察和了解,不去主动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或对出现的问题推委拖延,导致问题越来越严重,直到付出沉重的代价。在无所谓文化中,员工更注重行动而不是结果,管理者更注重布置任务而不是发现解决问题,工作缺乏主动性,结果当然就难以预料。长此以往,员工没有进取心,工作上缺乏激情和积极性,工作效率必然无法得到提高。同时缺乏沟通还将导致员工之间、管理者与员工之间人际关系冷漠,相互协作意识淡薄,企业将会成为一盘散沙。
三、沟通的时机选择。
当工作中出现下列情况,直接主管一定要与所属员工进行沟通,沟通的内容也基本围绕特定范围展开:
1、阶段性绩效考评结束之前的绩效沟通。(这是最重要的一种沟通形式,也是最必须的,具体内容在下面单独阐述。)。
2、员工工作职责、内容发生变化。这种情况下,需要向员工解释具体哪些内容发生了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这种变化对公司有什么好处,同时征求员工对这种变化的看法,最后要对变化后的工作职责、内容进行重新确认。
3、员工工作中出现重大问题或某个具体工作目标未完成。这种情况下,管理者肯定要与员工沟通,但要注意沟通时的语气,要本着帮助其发现原因或认识到错误本质的目标,不要一味的指责和批评,要注意了解出现问题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同时要向员工表明沟通的目标是解决问题和帮助其在工作上有所提高,而不是为了追究责任,希望其能坦陈分析原因。
4、员工表现出现明显变化,如表现异常优异或非常差。对表现优异的,要对表现突出的方面及时提出表扬,并可适当了解和分析其出现变化的原因,以加强和延续其良好势头。对表现非常差的,要向其指明表现不佳的现象,询问其遇到什么问题,帮助其找出原因和制订改进措施,并在日常工作中不断给予指导和帮助。
5、员工工资、福利或其他利益发生重大变化。要说明变化的原因,不管是增加还是减少,都要解释公司这么做的依据。尤其是减少时,更要阐述清楚公司对调整的慎重态度,并表明什么时间会再次做出调整,调整的依据是什么。
6、员工提出合理化建议或看法。现在很多公司都设立了合理化建议奖,这体现了公司对员工提出合理化建议的重视和希望,要求各级主管要按公司要求,对员工提出合理化建议要重视和鼓励,而沟通就是体现鼓励和重视的重要手段。如建议被采纳,应及时告诉员工并进行奖励,明确指出建议对公司发展的帮助,对员工提出这么好的建议表示感谢。如未采纳,也应告知未采纳的原因,表明公司和主管本人对其建议的重视,肯定其对公司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希望其继续提出合理化建议。
7、员工之间出现矛盾或冲突时。要了解和分析出现矛盾的原因,进行调解,主要从双方的出发点、对方的优点、对工作的影响、矛盾的无足轻重等与双方分别进行沟通。涉及其他部门人员时,可以请其他部门主管帮助一起做工作。
8、员工对自己有误会时。作为一名合格的主管,首先要检点自己,看自身工作有无不妥或错误,如有则列出改进方案或措施,向员工道歉并说明自己改进的决心和措施,希望其能谅解。如因员工理解有误,需主动向员工解释理解有误的地方,帮助其重新认识,切忌指责员工或采取不理不睬的态度,任由误会不断加深。
9、新员工到岗、员工离开公司时。新员工到岗,直接主管要与其确定工作职责和工作内容,明确工作要求和个人对他的殷切希望。通过沟通,对个人情况进行了解,帮助其制订学习和培训计划,使其尽快融入团队。员工辞职时,也要进行充分沟通,对其为公司所做贡献表示感谢,了解其辞职的真实原因和对公司的看法,便于今后更好的改进工作。对辞退的员工也要充分肯定其对公司的贡献,解释辞退的理由,并表明自己本人的态度,提供个人的建议,询问其对公司的看法。
10、公司经营状况、发展战略、组织结构等发生重大变化时。这种情况一般采取正式公布或会议发布的形式向员工作出说明,但一些不便于大面积发布的,可采用私下沟通的形式通报。
11、员工生病或家庭发生重大变故时。作为主管和同事,应关心员工的生活,了解和体谅其生活中的困难,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培养相互之间的感情,而不是单纯的工作上的关系。
一般来说,出现以上情况,各级主管应意识到,需要立即与员工进行沟通了。而在其他时刻,主管可以随时与员工进行沟通,内容和形式可以灵活掌握,只要注意采取适当的方式和方法即可。
四、沟通的内容。
上面列出的11项沟通时机出现时,主管需就相应的内容与员工进行沟通。除了为上述特定的内容而开展的沟通以外,各级主管还可以在以下7个方面与所属员工随时开展有效的沟通:
1、公司或部门阶段性工作重点和方向。在向员工通报公司或部门工作重点和方向时,可以请员工就此分析自己该如何配合工作,具体方案如何,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需要提供哪些帮助等。
2、公司或部门的重大事件,如重要合同签定、经营业绩取得重大突破、部门工作获得表扬和广泛认可等。
3、公司、部门或个人表现优异的具体方面。尤其是员工个人在工作中的闪光点,作为管理者一定要能发现并明确的提出表扬,可以是一个很细小的方面,只要我们善于发现,每位员工都有很多的优点我们没发现或没充分发挥出来。
4、所属员工或部门工作中需改进的方面及具体改进方案。有些工作可能做得也不错,但不是尽善尽美,可能有其他人做得更好,作为主管,可以就此引导员工进一步努力达到更好,或和员工一起探讨改进的方向和改进方案的可行性。
5、明确对下属工作上的期望,明确说明其工作对公司、部门工作的重要性。主管要经常和员工交流,表达你对他工作的认可和欣赏,你期望他怎么样工作。在日常工作中,注意发现员工工作和公司整体工作尤其是阶段性工作重点的切合点,说明其工作完成效果对公司整体工作完成的影响和重要程度,以加强员工对本职工作的重视和热爱,提升其使命感。
6、对工作方法、思路上自己的建议和个人经验。员工在工作上可能存在不完美之处,作为主管的你,应该给员工多提些建议,可以在工作方法、思路上给予提醒,将自己遇到类似问题时是怎么处理的告诉员工作为参考。
7、对公司其他部门在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建议。作为发现问题和了解与其他部门协作关系的一个方法,可以及时发现内部协作环节的问题。但这要求主管要掌握一个原则,只针对具体事实进行沟通,可以就自己知道的内容向员工作出解释,以消除误会和隔阂,但不要进行盲目归纳和总结,更不能脱离事实妄加评论。通过沟通可以了解公司内部协作状况,为提升协作效率奠定基础,又可以避免流言蜚语、小道消息的传播。
沟通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常见的是绩效沟通,这里把绩效沟通的内容细化一下,内容至少应包括以下6个方面:
1、阶段工作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应对照绩效考评表、岗位说明书和工作计划,就每项工作完成情况进行沟通,主管可以就岗位职责、各项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逐项讨论、确定。这主要是对员工过去一个阶段绩效考评结果交换看法,以寻求达成共识。
2、完成工作过程中的优良表现,主要是挖掘下属工作中的闪光点,最好列出具体事例加以证明。这项沟通要求主管注意观察和发现员工在日常工作中表现出的优秀方面,及时给予表扬和奖励,以扩大正面行为带来的积极影响。要做到这一点,主管首先要切实发现员工身上的闪光点,如一些不是员工职责范围内的事情(哪怕再小的事情)员工主动去完成,对待工作完成结果超出标准或预期很多等。但要注意不要表扬一些不值得表扬的行为,如员工应该做到的事情。其次要注意表扬一定要具体,表扬的内容要以事实为依据,态度要明确。
3、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应针对具体问题,明确指出员工工作过程中哪些地方做得不到位,哪些地方还可以提高。请员工本人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描述下一步该如何克服和改进,同时提出自己的建议。
4、描述公司领导或他人对下属工作的看法和意见。对正面的反馈,一定要及时告知员工具体表扬人和内容,并向员工为部门征得的荣誉表示感谢。对于负面的反馈,可以转述反馈的内容,根据不同情况(事实严重程度、员工个性特点等)确定是否需要说明反馈部门或人员。询问员工对反馈意见的看法,帮助制订改进措施,或和员工一起向有关部门解释原因,通报解决方案等。
5、帮助下属对需改进方面制订改进措施和行动计划,对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需要的支持提供指导和帮助。
6、下一阶段绩效工作目标、计划的制订和确认。要点在于和员工一起讨论、确定工作目标、完成进度表和检查考核计划,让员工对完成的目标、阶段性目标、何时反馈等有明确的认识。
五、沟通的原则。
沟通不是简单的你说我听,而是一个信息交流、思想统一、增强认同感、加强凝聚力的过程,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各级主管需在实施过程中掌握一些原则和技巧。
1、要认识到下属或他人都有很多优点,但我们并没有发现。这一条也是我们反复讲的,作为主管,尊重和欣赏自己的员工,发现员工的优点并进行表扬,是提高员工积极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可惜我们很多时候都不用,一谈激励就是发奖金和考核,最终钱花的不少,而效果就是不明显。再重复一次,不断发现员工身上的优点,哪怕是一个很细小的举动,也要加以表扬,要记住表扬永远比批评的激励效果更好。只要每个主管都能坚持这样去做,部门的工作效率和表现一定会越来越好。
2、沟通应是双向的。沟通不是一个人讲一个人听,你既要讲,更要听对方讲,大家都真诚的说出自己心中的想法,这样才能真正的发现问题及存在问题的原因,也才能为解决问题奠定基础。如果沟通过程中只有一方积极主动,而另一方消极应对,那么沟通也是不会成功的。
3、要注意积极倾听对方。光听是不够的,你还要积极的去倾听,去听清、听懂进而理解对方的意思,才能为良好的沟通打下基础。
4、维护对方的尊严。沟通过程中,双方的地位是平等的,主管要充分尊重员工,无论是讲话的语气、语调、行为等都要体现出对员工的尊重,才能获得良好的沟通效果。
5、沟通方式是灵活多变的。沟通的形式是不固定的,没有哪一种形式是最好的,只有相对比较适合的,这就需要各级主管根据不同员工的特点、沟通内容的不同而不断调整。
6、要真正的了解和理解对方,而不是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员工。每个人因自身定位、经历、环境的不同,对事情的看法不可能完全一致,我们各级主管不要光从自身出发去考虑问题,要多从员工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多了解员工的看法和建议,从其讲话或行为的动机、出发点去考虑,才能真正的理解对方,得出的结论才能更符合实际,沟通才会进行的更加顺利和有效。
7、有隔阂时要主动改善关系。在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存在一些隔阂或误会是很正常的,这就更需要通过沟通来消除。作为主管,更应该从大局出发,表现出高姿态,主动找员工沟通以寻求改善关系。
六、沟通的两个重点:听、说。
很多时候,一提起沟通,我们第一反应就是说什么,如何说服对方,其实沟通的基础是听,只有听清、听懂对方的话,才能理解对方的意思,只有充分的理解对方,才能获得对方的理解。事实上说话时,我们还注意运用一些技巧,如当众表扬背后批评、注意说话的语气和时机等,但在听别人讲话时,我们几乎一点也不注意讲究技巧。通常情况下良好的倾听需注意以下4个原则:
1、尊重别人的讲话。你尊重别人的同时,你并不会失去什么,反而会赢得尊重。你不尊重别人,当然也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尊重别人的讲话需注意以下3个方面:保持目光的接触(要正对着讲话者、不时进行目光的交流);不随意打断对方的谈话(在对方没讲完之前不要急于发表意见);集中注意力听,不做不相关的事情(如玩弄笔或纸、频繁的做动作)。
2、换位思考。不光是沟通过程中,在考虑任何涉及到人的问题时,都要注意换位思考,这也是我们反复强调的一点。因为倾听不只是听谈话的表面内容,还需要从更深层次上领会其内涵,从谈话者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考虑他所要表达的观点是什么?说话者需要的是什么?他想要解决什么问题或达到什么目标?你必须换位思考,从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才能真正理解别人说话的真正含义。
3、激励。在倾听过程中,要运用积极的身体语言做出反馈,激发别人讲话的兴趣,尽量使其将真实的观点表达出来。丰富的面部表情、热情的态度、积极的响应都能表达对谈话者深层的欣赏和赞同,激发其讲话的兴趣,而不是机械式的点头或不理不睬。
4、对别人的讲话不要急于下结论,尤其是否定性的结论。即使有不同意见,也要委婉的提出请对方思考。分歧较大时,可以暂时搁置,表示自己回去后再慎重考虑,同时请对方再考虑,努力达成共识,而不要将自身观点强加给员工。
良好的倾听,可以获得大量有益的信息,可以更好的理解对方,可以赢得信赖和支持。在听清、听懂对方的基础上,在表达自己意见的时候,要注意避免以下6个错误做法:
1、不要只是指出问题,而要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光指出问题而没有解决方案,容易被别人理解为指责和抱怨,而指责和抱怨从来不会有什么好的效果。
2、出现问题时只向有能力解决问题的人反映情况,而不要随意传播,否则很容易被理解为传播流言蜚语。对员工或他人有看法,最好直接向其本人提出,只要我们注意掌握适当的方法,维护对方的尊严,一般不会引起大的反感。正相反,强烈的反感往往来源于某些主管不负责任的将员工不足之处随意向无关人员传播。
3、控制自己评判他人的倾向。我们都有一种评判他人的倾向,从小看电影或电视时,我们一般都会问某人是好人或坏人,而当时的电视剧基本上也将人分为好人或坏人。但现在看来,你很难将一个人归结为好人或坏人,哪怕是罪大恶极的罪犯,在某些时候的表现可能也非常优秀,更何况我们普通人呢。因此在日常沟通中,要注意控制自己评判他人的倾向,因为你很难准确的评价一个人,而一旦有了一个定性,你可能就看不到对方的真实情况了,也不会取得沟通的预期效果。
4、无论是明确的还是含糊不清的,都要注意“因为”这个字眼,其后面的内容可能就是一个借口,使自己的错误或延误正当化、合理化,而不是想方设法去解决。在出现问题时,我们注重的是找出问题的真正原因并解决它,而不是用“因为”来给自己辩解。作为主管,我们更需要作出表率。
5、不要威胁或给别人下最后通牒。既然是沟通,目的是帮助对方解决问题,我们应注意不要采用威胁式的语气,如“你怎么”“你再完不成,就将…”等字眼和语气,而多使用如“我们”“我们一起…”“…好不好”等字眼,将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6、切忌猜测他人或他人行为的动机,因为我们一般倾向于依据自己的动机来评判自己的行为,而依据别人的行为判断他人的动机。如某天要干某件事而某位员工迟到了(行为),一般人潜意识里就认为是其工作太散漫、不负责任(动机),而如果自己迟到,则会有很多理由:堵车、昨晚加班、孩子生病等来为自己开脱,表明自己主观上不想迟到,肯定没有一个人会将自己归结为工作散漫、不负责任。因此作为主管,我们要注意控制自己评判他人动机的思维习惯,就事论事进行沟通。
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说,但由于表达不当而造成的隔阂和效率低下无处不在,可见说明白自己的意思让他人理解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说服别人并赢得理解需掌握以下4个原则:
1、对事不对人(谈行为不谈个性)。沟通中对员工的表扬或批评,一定以事实为依据,尤其是批评时,只对错误的事实本身进行分析和探讨,不要定性或下结论。
2、多提建议少些说教。对员工的工作,在沟通中发表自己的看法时,多以建议的形式出现,可能更易于被接受。
3、注意顾及和理解对方的感受。沟通中要时刻注意顾及对方的感受,对方情绪比较激动时,首先表明对对方的理解,如“假如我遇到这种情况,我也会这么做/可能还不如你”,这样更容易引起对方的信赖,然后将谈话向正确的方向引导,从而避免带着情绪去沟通。
4、抱着一个积极的态度去沟通,并对结果充满信心。要对员工充满信心,对沟通的结果充满信心,才能感染和影响员工,最终得到一个满意的结果。
七、提升沟通效果的技巧。
1、多沟通一些美好的事物。如向他人描绘和想象公司或部门美丽的未来,向下属作出一个未来的承诺,这样的沟通可以给人以振奋和鼓舞,同时消除只有在业绩不佳时才开展沟通的印象,使员工对沟通持欢迎的态度。
2、注意请求和命令这两种指挥方法的灵活运用。重要、紧急事项或规章制度、决议的执行必须使用命令,是必须执行的;一般事项、征求意见和建议等可以适当采取请求的方式,以获得员工的支持和理解,但请求可能面临被拒绝的风险,主管应对拒绝做好准备,所以请求不可不用,但也不可多用。
3、重视欣赏和肯定的作用。注重发现和寻找员工工作中的闪光点,经常肯定和欣赏员工的表现和行为,他们就会表现的和你期望的一样。建议作为主管,每周至少肯定下属一项以上的表现比较优秀的方面,执行一段时间以后,你肯定会对员工有一个新的认识,员工也会有一个质的变化。
4、要认识到表扬比批评更有效,强调优点、避免缺点,才能不断的提升和鼓舞士气。即使在批评之前,也要先考虑对方的优点并进行适当的肯定,至少表明自己希望其上进的态度,明确自己是欣赏他的。批评后,最好另外提出对他改进工作的建议和措施。
5、讲出自己的真实感受。良好的沟通需要双方的真诚,只有讲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才能获得真正的理解,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6、交流开放式的问题。沟通中的问题应是开放性的,避免出现选择题,而以讨论的形式出现,更能让员工真实表达出自己的感受,从而获得真实的答案。
7、重复对方的话。对对方提出的重要问题或形成的结果,适当重复对方的话,既可以增强自己的理解程度,体现对对方的尊重,还可以对问题和结果进行强化,激发对方的谈话兴趣,获得更为广泛的信息。
8、说出自己的理解。对对方提出的观点说出自己的理解,既可验证自己理解的准确程度,又加深对方的印象。这种方法在对方做出承诺时应用的效果会非常好。
以上就沟通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忽视沟通的后果、沟通的时机选择、沟通的内容明细、沟通中应遵循的原则、沟通中听与说的技巧、提升沟通效果的技巧等七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当然正向前面所说的,沟通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时候沟通过程中纯语言的作用是十分次要的,管理者的一个眼神、一个下意识的动作都可能对员工产生巨大的影响,一声问候、一杯热茶可能比千言万语更加有效。总之沟通没有一定的成规,关键在于我们各级主管要充分重视沟通的重要意义,在日常工作中留心观察、细细体会,一切从工作出发,找出对每个人最佳的沟通方式,必然将通过沟通提升员工的积极性和工作效率,促进企业的发展。应该说,沟通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良好的沟通就象一个润滑剂,使公司内部部门与部门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配合更加默契,将公司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和人际关系,使每个人工作起来更加愉快、更加高效。
[管理者如何有效开展沟通]。
有效的管理者心得体会(实用17篇)篇十三
在这本薄薄的书里,作者提出一个重要的定律:管理者的效率,往往是决定组织工作效率的最关键因素。因此,在管理别人之前,你必须学会管理自己。德鲁克也给出了有效管理者必须养成的五种习惯:正确统筹时间;致力于对外界的贡献;重视发挥长处,把工作建立在优势上;集中精力在少数主要领域;做有效地决策。
1、重视目标和绩效,只做正确的事情。
2、一次只做一件事情,并只做最重要的事情;审慎的设定工作的优先顺序,随时进行必要的检讨,毅然决然地抛弃过时的任务,推迟做那些次要的任务;时间是最为珍贵的资源,必须极为仔细地使用它。
3、作为一名知识工作者,所能做出的贡献在于:创造新思想、愿景和理念。原则是我能做哪些贡献?为了达成整体目标,如何激励他人做出贡献?目标在于提高整体绩效。
4、选用高层管理者时,应注重出色的绩效和正直的品格。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应知道,没有人能永无过失。人无完人,即使最有能力的人也有弱点。要关心一个人能做什么,而不是不能做什么。充分集中人员的知识和技能,利用这些优势达成组织的目标。
5、知道增进沟通的重要性,有选择地搜集需要的信息。知道有些事物不能被量化,而过多的信息会导致混淆和混乱。
6、只做有效的决策。
《有效的管理者》以一种非常简明实用的方式描述了如何进行时间管理的方法。
总结了时间管理的精髓。它的课题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的,即自我管理。盘点自身的资源,投入到有价值的事情,创造某些附加值。生命给了我们什么资源呢?时间!我们的一生就是对时间的支出。要事优先,也就是分出工作任务的先后次序,是和时间管理关系比较密切的话题之一。能从众多的任务中进行分解筛选,通过授权或其他方式排除该亲力而为的工作,是管理者必须具备而且要表现优秀的一种能力。
有效的管理者心得体会(实用17篇)篇十四
一、作者简介及评价:
德鲁克1909年生于维也纳,著有数十部有关管理、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专著,大都成为管理者奉为圭皋的经典,并被译为二十多种文字发行全球。对世人有卓越贡献及深远影响,被尊为“大师中的大师”。德鲁克以其建立于广泛实践基础之上的30余部著作,奠定了现代管理学开创者的地位,被誉为“现代管理学之父”。《商业周刊》称其为“当代不朽的管理思想大师”,《经济学人周刊》更称其为“大师中的大师”。他被公认为是管理学科的奠基人,而且是有关现代组织及其管理方面的最有影响,读者最广泛的思想家和作家。德鲁克同时还是多家有影响刊物(如《哈佛商业评论》)的专栏作者。
二、主要思想:
他首次提出了“组织”的概念和目标管理,率先对“知识经济”进行阐释。20,德鲁克荣获美国总统布什颁发的“总统自由勋章”。月11日,德鲁克在美国加州克莱蒙特家中逝世,享年95岁。德鲁克开创了“管理学”这门学科,而“管理”曾经被认为是少数所谓的管理者的事情。德鲁克最核心的思想之一是:“人人都是管理者”,至少,每一个人都需要“自我管理”,当目标一旦确定后,无论是个人目标、还是组织目标,行动起来的永远是个体或个人,他们应该是这样的:不是被别人驱赶着工作、而是自己驱赶自己奔向目标。
德鲁克在《有效的管理者》这本书的序中说:一般的管理学著作谈的都是如何管理他人,本书的目标则是如何有效地管理自己。一个有能力管好别人的人不一定是一个好的管理者,只有那些有能力管好自己的人才能成为好的管理者。
德鲁克通过讲故事般的叙述,以其卓越的睿智告诉人们:管理者的效率往往是决定组织工作效率的最关键因素;并不是高级管理人员才是管理者,所有负责行动和决策而又是有助于提高机构的工作效能的人,都应该象管理者一样工作和思考。“有效性虽然人人可学,但却无人可教”,德鲁克的这句话告诉我们有效性是可以学会,但不是可以教会的。有效性是一种后天的习惯,既然是一种习惯,便可以学会,而且必须靠学习才能获得。他认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必须具备以下五项主要习惯。
1、善于利用有限的时间。
者最显著的特点就在于珍惜并善于利用有限的时间。这包括三个步骤:记录自己的时间,管理自己的时间,集中自己的时间,减少非生产性工作所占用的时间。这是管理的有效性的基础。
限,而且总有许多时间非本人所能控制。因此,有效的管理者要善于设计有效的工作秩序,为自己设计优先秩序,并集中精力坚持这种秩序。
他认为,管理者的任务繁多,“决策”是管理者特有的任务。有效的管理者,做的是有效的决策。决策是一套系统化的程序,有明确的要素和一定的步骤。一项有效的决策必然是在“议论纷纷”的基础上做成的,而不是在“众口一词”的基础上做成的。有效的管理者并不做太多的决策,而做出的决策都是重大的决策。
以上是对德鲁克个人以及他的《有效的管理者》的认识。
三、个人启示:
读了德鲁克的《有效的管理者》,给我启发最大的是第二章《认识自己的时间》中的一段话:“管理好的工厂,总是单调无味,没有任何激动人心的事件,那是因为凡是可能发生的危机早已预见,并已将它们转化为例行作业了。”
发事件的机制。这是我们认识到有效管理的重要性,有效就要防患于未然,将例外管理变成例行管理。
结合我国管理工作的种种案例,也充分证明这个道理。例如:过去政府应对许多特发性事件相对薄弱,平时疏于预防,而且政府行政结构对待突发性事件反映也不够灵敏,人员也没有具体分工,缺乏整体应对机制管理的有效性。直到从冰灾,sars病毒的传播,地震等各种事件相继爆发后,才让国家意识到这些问题的严重性。因而开始逐步建立起这种规范管理,预防机构也逐步加强!从而促进实现了国家对突发性事件的应对管理的有效性等等。
有效的管理者心得体会(实用17篇)篇十五
《有效管理者》的基本观念:对组织负有责任,能影响组织经营成果的人,就是管理者。
管理者就必须卓有成效。本书是杜拉克最著名的管理学著作之一。书中,杜拉克集中论述了一个管理者如何做到卓有成效。
1、重视目标和绩效,只做正确的事情。
2、一次只做一件事情,并只做最重要的事情;审慎的设定工作的优先顺序,随时进行必要的检讨,毅然决然地抛弃过时的任务,推迟做那些次要的任务;时间是最为珍贵的资源,必须极为仔细地使用它。
3、作为一名知识工作者,所能做出的贡献在于:创造新思想、愿景和理念。原则是我能做哪些贡献?为了达成整体目标,如何激励他人做出贡献?目标在于提高整体绩效。
4、选用高层管理者时,应注重出色的绩效和正直的品格。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应知道,没有人能永无过失。人无完人,即使最有能力的人也有弱点。要关心一个人能做什么,而不是不能做什么。充分集中人员的知识和技能,利用这些优势达成组织的目标。
5、知道增进沟通的重要性,有选择地搜集需要的信息。知道有些事物不能被量化,而过多的信息会导致混淆和混乱。
6、只做有效的决策。
《有效者管理》以一种非常简明实用的方式描述了如何进行时间管理的方法,总结了时间管理的精髓。它的课题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的,即自我管理。盘点自身的资源,投入到有价值的事情,创造某些附加值。生命给了我们什么资源呢?时间!我们的一生就是对时间的支出。要事优先,也就是分出工作任务的先后次序,是和时间管理关系比较密切的话题之一。能从众多的任务中进行分解筛选,通过授权或其他方式排除该亲力而为的工作,是管理者必须具备而且要表现优秀的一种能力。管理的层次越高,任务越多越重,越显现出这种能力的重要性。如果我们看到某位管理者每天都被下属包围着,那么要不就是授权没做好,要不就是下属的工作能力太差。一次只做一件事情。不管学习、工作或生活,我们可以在一段时间内安排多项任务,但是在特定的时间我们只能面对和感受一个。心猿意马就不能投入,最终也发现不了自己的价值。这可以让我们做到既有效,而且高效。此外,我们能贡献什么,应该是每个人都需要时常思考的问题。自己是否真的想在组织中有所发展,还是只是为了生存而工作。如果对于分配给我们的每一项工作,我们都能想到这份工作的分配者的意图并努力使自己的工作超出他的期望,那么我们一定能够得到很好的发展空间和成长的机会。
摘抄精典句子:
1、管理者,就必须卓有成效。
2、认识你的时间,只要你肯,就是一条卓有成效之路。
3、卓有成效是可以学会的。
4、卓有成效是一种习惯,是不断训练出来的综合体。
5、一个重视贡献的人,为成果负责的人,不管他职位多卑微,他仍属于“高层管理者”。
8、我们该知道运用自己上司的长处,这也正是下属工作卓有成效的关键。
10、有效的管理者坚持把重要的事放在前面做,每次只做好一件事。
11、管理者的一项具体任务就是要把今天的资源投入到创造未来中去。
12、有效的管理者打算做一项新的业务,一定先删除一项原有的业务。
13、“专心”是一种勇气,敢于决定真正该做和真正先做的工作。
14、有效的管理者不做太多的决策,他们所做的,都是重大的决策。
15、有效的管理者需要的是决策的冲击,而不是决策的技巧;要的是好的决策,而不是巧的决策。
有效的管理者心得体会(实用17篇)篇十六
正如本书前言推荐序四所说,管理的书籍基本上都是讲如何管理别人,但本书讲的是如何让管理者管理自己,使管理者本身变得更加卓有成效。也正如德鲁克在本书的前言中指出的:“管理者能否管理好别人从来就没有被真正验证过,但管理者却完全可以管理好自己”这本书是关于管理者如何管理自己的书。
本书一共分为七章。前五章主要讲管理者如何管理自己,最后两章讲管理者如何做决策。
第一章卓有成效是可以学会的。
所谓效率,可以说是“把事情做对”(todothingsright)的能力,而不是“做对的事情”(gettherightthingsdone)的能力。
知识工作不能用数量来衡量,也不能用成本来衡量。衡量知识工作主要应看其结果,而不是看机构的规模有多大或管理工作的繁简。
管理者的时间往往只属于别人,而不属于自己。如果我们从工作的情形来替管理者下一个定义,我们简直可以说他是组织的囚徒。
管理者往往被迫忙于“日常运作”,除非他们敢于采取行动来改变周围的一切。
对管理者的有效性而言,最重要的人物,往往并不是管理者直接控制的下属,而是其他部门的人,即所谓“旁系人士”,或是管理者本人的上司。一位管理者如果不能与这些人主动接触,不能使这些人利用他的贡献,他本身就没有有效性可言。
具体地说,在组织的内部,不会有成果出现,一切成果都存在组织之外。
下列五项是要成为一个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必须在思想上养成的习惯:
3.有效的管理者善于利用长处,包括自己的长处、上司的长处、同事的长处和下属的长处。
4.有效的管理者集中精力于少数重要的领域,在这少数重要的领域中,如果能有优秀的绩效就可以产生卓越的成果。
第二章掌握自己的时间。
有效的管理者并不是一开始就着手工作,他们往往会从时间安排上着手。这三个步骤,是管理者有效性的基础:
1.记录时间。
2.管理时间。
3.统一安排时间。
有效的管理者知道,时间是一项限制的因素。任何生产程序的产出量,都会受到最稀有资源的制约。而在我们称之为“工作成就”的生产程序中,最稀有的资源,就是时间。
这一点我非常欣赏现在的一位同事,她对时间的管理相当有条理,自我管理能力非常好,工作效率也自然非常高,产出也是非常惊人。比如我们都知道在某段时间,我们最应该做的工作和事情是什么,但很多时候,我们很容易被其他的事情打断或者分心,而她可以迅速投入高效的工作状态,并且可以一直拒绝任何事情打扰,全神贯注地专注于该项工作。同时,这种条理性高效性也会贯穿整个工作,小到工作资料文档的规整、桌面的整齐程度、高效辅助工具的使用程度及利用率都形成一个正向的循环。我最欣赏的一点是,她真的很少加班,但总是把所有重要的工作完成得很好,并且能很好地把握工作的进度和做到方向不偏离。
每一位知识工作者,尤其是每一位管理者,要想有效就必须能将时间做整块的运用。如果将时间分割开来零星使用,纵然总时间相同,结果时间也肯定不够。
第三章我能贡献什么。
重视贡献是有效性的关键。所谓有效性,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自己的工作,包括工作内容、工作水准及其影响。
2.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包括对上司、对同事和对下属。
3.各项管理手段的运用,例如会议或报告等。
第四章如何发挥人的长处。
坚持因事设人而非因人设事,大致来说,四个原则:
1.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不会将职位设计成只有上帝才能胜任。
2.用人所长的第二个原则是:职位的要求要严格,而涵盖要广。
3.第三个原则,是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在用人时,会先考虑某人能做些什么,而不是先考虑职位的要求是什么。
4.第四个原则是,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知道在用人所长的同时,必须容忍人之所短。
有效的管理者,通常有一套与众不同的考评方式,第一步是列出对某人过去职务和现任职务所期望的贡献,再把某人的实际绩效记录与这项期望贡献相对照,然后检讨下面的四个问题:
1.哪方面的工作他确实做得很好?
2.因此,哪方面的工作他可能会做得更好?
3.为了充分发挥他的长处,他还应该再学习或获得哪些知识?
4.如果我有个儿子或女儿,我愿意让我的子女在他的指导下工作吗?
身为他人下属者,尤其是年轻、聪明和有志向的人,通常都会以一位有魄力的上司为楷模而塑造自己。所以,一个组织如果有一位具有魄力但很腐败的管理者,恐怕这是最糟的事了。像这样的人,如果他自己单干,也许还可以;如果是在一个组织里,但是不让他管辖别人,也许他还能得到容忍;可是如果在组织中叫他当权,那就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了。
正直的品格本身并不一定能成就什么,但是一个人如果缺乏正直和诚实,则足以败事。所以人在这方面的缺点,不能仅视为绩效的限制。有这种缺点的人,没有资格做管理者。
第五章要事优先。
卓有成效如果有什么秘诀的话,那就是善于集中精力。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总是把重要的事情放在前面先做(firstthingsfirst),而且一次只做好一件事(doonethingatatime)。
第六章决策的要素。
决策的五个要素。
1.要确实了解问题的性质,如果问题是经常性的,那就只能通过一项建立规则或原则的决策才能解决。
2.要确实找出解决问题时的必须满足的界限,换言之,应找出问题的“边界条件”。
3.仔细思考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案是什么,以及这些方案必须满足哪些条件,然后再考虑必要的妥协、适应及让步事项,以期该决策能被接受。
4.决策方案要同时兼顾执行措施,让决策变成可以被贯彻的行动。
5.在执行的过程中重视反馈,以印证决策的正确性及有效性。
第七章有效的决策。
个人见解和决策的关系。
决策是一种判断,是若干项方案中的选。所谓选择,通常不是“是”与“非”间的选择,最多只是“大概是对的”与“也许是错的”之间的选择。
反面意见的运用。
第一,唯有反面意见,才能保护决策者不致沦为组织的俘虏。
第二,反面意见本身,正式决策所需的“另一方案”。
第三,反面意见可以激发想象力。
决策与电脑。
第八章结论:管理者必须卓有成效。
管理者的工作必须卓有成效。
卓有成效是可以学会的。
1.要做到卓有成效,首先要做的第一步,是记录好时间的使用情况。
2.管理者应把眼光集中在贡献上。
3.充分发挥人的长处。
4.“要事优先”和“掌握自己的时间”互为呼应。
5.有效的决策重心在于合理的行动。
有效的管理者心得体会(实用17篇)篇十七
德鲁克1909年生于维也纳,著有数十部有关管理、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专著,大都成为管理者奉为圭皋的经典,并被译为二十多种文字发行全球。对世人有卓越贡献及深远影响,被尊为“大师中的大师”。德鲁克以其建立于广泛实践基础之上的30余部著作,奠定了现代管理学开创者的地位,被誉为“现代管理学之父”。《商业周刊》称其为“当代不朽的管理思想大师”,《经济学人周刊》更称其为“大师中的大师”。他被公认为是管理学科的奠基人,而且是有关现代组织及其管理方面的最有影响,读者最广泛的思想家和作家。德鲁克同时还是多家有影响刊物(如《哈佛商业评论》)的专栏作者。
他首次提出了“组织”的概念和目标管理,率先对“知识经济”进行阐释。2002年,德鲁克荣获美国总统布什颁发的“总统自由勋章”。2005年11月11日,德鲁克在美国加州克莱蒙特家中逝世,享年95岁。德鲁克开创了“管理学”这门学科,而“管理”曾经被认为是少数所谓的管理者的事情。德鲁克最核心的思想之一是:“人人都是管理者”,至少,每一个人都需要“自我管理”,当目标一旦确定后,无论是个人目标、还是组织目标,行动起来的永远是个体或个人,他们应该是这样的:不是被别人驱赶着工作、而是自己驱赶自己奔向目标。
德鲁克在《有效的管理者》这本书的序中说:一般的管理学著作谈的都是如何管理他人,本书的目标则是如何有效地管理自己。一个有能力管好别人的人不一定是一个好的管理者,只有那些有能力管好自己的人才能成为好的管理者。
德鲁克通过讲故事般的叙述,以其卓越的睿智告诉人们:管理者的效率往往是决定组织工作效率的最关键因素;并不是高级管理人员才是管理者,所有负责行动和决策而又是有助于提高机构的工作效能的人,都应该象管理者一样工作和思考。“有效性虽然人人可学,但却无人可教”,德鲁克的这句话告诉我们有效性是可以学会,但不是可以教会的。有效性是一种后天的习惯,既然是一种习惯,便可以学会,而且必须靠学习才能获得。他认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必须具备以下五项主要习惯。
1.善于利用有限的时间。
者最显著的特点就在于珍惜并善于利用有限的时间。这包括三个步骤:记录自己的时间,管理自己的时间,集中自己的时间,减少非生产性工作所占用的时间。这是管理的有效性的基础。
2.注重贡献和工作绩效。
重视贡献是有效性的关键。“贡献”是指对外界、社会和服务对象的贡献。一个单位,无论是工商企业、政府部门,还是医疗卫生单位,只有重视贡献,才会凡事想到顾客、想到服务对象、想到病人,其所作所为都考虑是否为服务对象尽了最大的努力。有效的管理者重视组织成员的贡献,并以取得整体的绩效为己任。
3.善于发挥人之所长。
德鲁克认为,有效的管理者应注重用人之长处,而不介意其缺点。对人从来不问“他能跟我合得来吗?”而问“他贡献了些什么?”也不问“他不能做什么?”而问:“他能做些什么?”有效的管理者择人任事和升迁,都以一个人能做些什么为基础。
4.集中精力于少数主要领域,建立有效的工作秩序。
他认为,有效性的秘诀在于“专心”,有效的管理者做事必“先其所当先”,而且“专一不二”。因为要做的事很多,而时间毕竟有限,而且总有许多时间非本人所能控制。因此,有效的管理者要善于设计有效的工作秩序,为自己设计优先秩序,并集中精力坚持这种秩序。
他认为,管理者的任务繁多,“决策”是管理者特有的任务。有效的管理者,做的是有效的决策。决策是一套系统化的程序,有明确的要素和一定的步骤。一项有效的决策必然是在“议论纷纷”的基础上做成的,而不是在“众口一词”的基础上做成的。有效的管理者并不做太多的决策,而做出的决策都是重大的决策。
以上是对德鲁克个人以及他的《有效的管理者》的认识。
读了德鲁克的《有效的管理者》,给我启发最大的是第二章《认识自己的时间》中的一段话:“管理好的工厂,总是单调无味,没有任何激动人心的事件,那是因为凡是可能发生的危机早已预见,并已将它们转化为例行作业了。”
发事件的机制。这是我们认识到有效管理的重要性,有效就要防患于未然,将例外管理变成例行管理。
结合我国管理工作的种种案例,也充分证明这个道理。例如:过去政府应对许多特发性事件相对薄弱,平时疏于预防,而且政府行政结构对待突发性事件反映也不够灵敏,人员也没有具体分工,缺乏整体应对机制管理的有效性。直到从冰灾,sars病毒的传播,地震等各种事件相继爆发后,才让国家意识到这些问题的严重性。因而开始逐步建立起这种规范管理,预防机构也逐步加强!从而促进实现了国家对突发性事件的应对管理的有效性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