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是一个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只有将反思融入到教学实践中,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教学反思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通过这些范文的分享,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进行教学反思,提升教学效果。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欣赏与设计教学反思总结(精选17篇)篇一
学习过程是以人的整体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和情意活动相统一的过程。本节课的教学我以“欣赏”为主线,特别突出情意因素,把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放到至关重要的位置,使学生具有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从而积极地、主动地学习,使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教学伊始,在学生眼前呈现四幅充满生气而美丽的图案,让学生在欣赏之余心灵受到震撼,不但感受到它们的外在对称之美,而且感受到它们的深刻内含及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感受到生活需要美、世界需要美,从而内心产生一种情感需要,而这种情感需要就形成学生学习的驱动力和对目标的强烈追求。
教学时,让学生在欣赏之余,感受到这些复杂、对称图案是有一定规律的。并促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平移、旋转、对称现象)去探究、去发现这些美丽的复杂图案都是由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平移、旋转、对称现象而得到的。从而使学生获得对称图案有关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学会探究学习。
教学时,让学生在欣赏之余,多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因为实践是发现知识、获取知识的源泉。学生在运用平移、旋转、对称现象进行设计复杂、美丽对称图案的过程中,不但进一步感受到对称图形的美,而且提高设计能力,发展审美意识、创新意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欣赏与设计教学反思总结(精选17篇)篇二
竹 溪 村 路 板 桥 斜 。
妇 姑 相 唤 浴 蚕 去 ,
闲 着 中 庭 栀 子 花 。
录音机、液晶投影仪。
一、看图导入 。
1、大屏幕出示课文插图问,这幅图美吗?美在哪里?
2、指导看图,学生用自己的话说。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再读古诗,读通古诗。
3、教师范读古诗。
4、指名读古诗。
三、分组学习,体会入境。
1、学生分小组读古诗。
2、在小组里交流,通过读古诗,你知道了些什么?
3、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
四、全班交流,朗读感悟。
1、指名学生读古诗。
2、学生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
3、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师生互相交流。
4、教师点拨:这一首诗描写了雨中的山村景色,以及村民的生活情景……
5、学生自由体会朗读,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齐读。
五、创造积累。
1、以小组为单位,用自己熟悉的歌曲调子来演唱这一首诗。
2、指名学生演唱。
(1)、我用我们在音乐课堂上学到的《小蜻蜓》的调子来演唱。(师生打拍子)
(2)、我用我最喜欢的《草原就是我的家》的调子来试着唱一唱。
……
3、评选优秀创作。
4、学生齐唱古诗《雨过山村》。
在这首古诗的教学中,老师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交流自己对古诗的理解,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再通过全班交流探索古诗意境。最后通过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曲调来演唱古诗,感受古诗韵味,陶冶他们的情操,丰富他们的语言,更增添了他们对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的热爱。
欣赏与设计教学反思总结(精选17篇)篇三
《欣赏与设计》为北师大三年级下册的内容,本课的知识目标在于:
1、通过欣赏图案,以及绘制图案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平移、旋转和对称图形在图案设计中的应用。
2、能应用平移、旋转和对称等基本知识与技能,绘制简单的图案。
在教学本节课前,我搜集了很多运用平移和旋转方法制作的剪纸及会徽、旗帜、商标等各种标志,课始,我先组织学生欣赏生活用品中的图案,使学生有亲切感,再出示教师收集的图案,组织欣赏、讨论每一幅图:这幅图是由什么图形组成的?它是怎样制作的?学生在小组内,就这些问题进行广泛的讨论和交流,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思维过程,通过讨论分析,让每个学生深切地感觉到:复杂、美丽的图案其实可以用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就可以得到的。同时,在合作交流中,学生学会互相帮助、互相欣赏,实现学习上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探究能力。
有了前面大量的欣赏,学生的创作欲望很强,我就让学生用纸剪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通过平移或旋转绘制一幅漂亮的图案,学生兴致勃勃地选择基本图形,确定设计方案、绘制图案。下课铃响的前十分钟,大部分学生的设计都展现出了雏形,只待上颜色了,从学生最后展示的作品可以看出:多数学生已经会用平移、旋转、对称等基本知识与技能,设计出了非常出色的作品!
欣赏与设计教学反思总结(精选17篇)篇四
《欣赏与设计》为北师大三年级上册第23页的内容,本课的知识目标在于通过欣赏与设计图案,进一步熟悉已学过的几何图形,了解图案的排列规律,感受图形的美,发展空间想象力和审美意识。本课的重点在于使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感受图形的美,并用已学过的几何图形设计出有规律排列的图案。难点在使学生发现图案的排列规律。
二、教材编排意图。
教材中展示了几幅精美的图案,教学中,先请学生欣赏,再组织讨论,找出图形排列的规律,最后让学生在方格纸上设计出漂亮的图案。
我的教学设计分为七个活动:一.创设情景,二.欣赏学生展示的图案,三.欣赏教师展示的图案,四.观察图案,发现排列规律,五.教师指导作图方法,六.设计图案,七.拓展延伸。
经过认真反思,我觉得本节课自己在以下几方面做得比较成功:
1.巧设悬念,创设情境,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一个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苏霍姆林斯基说:“你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事情就成功了一半。”我首先引导学生复习已学的几何图形,然后创设了一个问题情景:同样由三角形和正方形组成的图案,(有规律排列的)第二幅图案为什么看起来比(无规律排列的)第一幅更漂亮?它漂亮的秘密在哪呢?这样创设探究情景,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景过程。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和动力。
2.互动互助,合作探究。
教学中,我先组织学生欣赏生活用品中的图案,使学生有亲切感,再出示教师收集的图案,组织讨论,任选一副自己喜欢的图案观察:这幅图是由什么图形组成的?它是怎样排列的?可以用在什么地方?学生在小组内,就这些问题进行广泛的讨论和交流,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思维过程,通过讨论分析,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合作交流中,学生学会互相帮助、互相欣赏,实现学习上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探究能力。我在小组探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回应问题情景:图案漂亮的秘密在哪呢?学生很快找到答案:有规律的排列。
3.教会方法,指导到位。
本课的难点在使学生发现图案的排列规律,发现规律后,怎样引导学生在方格纸上作图呢?如果教师没有对学生进行深入的作图指导,很多学生就会无从下手!为了让学生掌握在方格纸上作图的技巧,教师在方格纸上一笔一画地引导学生画出两个有规律排列的菱形,并引导学生有规律的上色。进一步。
总结。
图形的形状排列是有规律的,颜色排列也是有规律的。学生设计图案前,要求他们先想要设计怎样的图案再画,做到有序有效。从学生最后展示的作品可以看出:多数学生已经会有规律地排列图案和颜色,设计出了非常出色的作品!
4.发挥课件优势,情趣共济。
本课要展示许多精美的图案,没有课件,学生很难观察,这些复杂的图案靠手工作图,又耗费大量的时间。使用课件进行展示,提高效率,又突出难点。如:学生从5副图中任选一幅自己喜欢的图案来观察,学生汇报时教师就放大他观察的那幅图,这样学生就观察得更清楚了!学生总结出规律后,伴随音乐闪烁:“有规律地排列”这几个字,能有效地引起学生的注意。在学生找出图案的排列规律后,引导学生想象:接着画下去该怎么画?电脑展示:接着画下去的图案,动态地展示了图案的生成过程,形成视觉冲击,带来听觉美感。
5.学会评价,学会欣赏。
我通过组织图案展览会和给自己喜欢的作品贴星星的活动,引导学生学生对作品进行欣赏与评价。促使学生自我反思,从别人的作品中吸取经验,获得灵感。同时,本节课创设了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进行平等的交流、对话、合作,实现教学共振。
6.人文关怀,拓展延伸。
本节课中,教师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回归生活——让他们把设计好的作品用来装饰自己的教室、自己的家。注意关照不同层次的学生,指导他们设计出不同的作品,使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俗话说“学无止境”。课末,我给学生提供网址和老师的邮箱,无疑打破了教室的围墙,使教学空间开放,把学生的知识和师生的交流、对话从课内引向课外。促使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自觉自愿地继续探讨知识,进行学习。
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
1.个别学生没有用尺子作图。
2.在分组给作品贴星星的时候,耗时过长。
这节课存在哪些问题欢迎大家批评指正!我相信以写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能“集腋成裘、聚沙成塔”。
欣赏与设计教学反思总结(精选17篇)篇五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视野的开拓,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有一定的审美和想象能力,本课是在学生对圆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想象和设计,进一步体会圆的对称性,同时也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发展他们想象力和创造力。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我是小小设计师”活动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己的设计才能,在活动中教师也应多以表扬鼓励为主,寓教于乐,这样,为学生创设的良好学习氛围更能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和自信,更有助于帮助他们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1、欣赏美丽的图案,感受图案的美和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教材首先呈现了四幅图案让学生欣赏。教学时,让学生观察后说一说,这些图案是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的,怎样组成的(如基本图形经过了哪些变换),让学生感受到圆在图案设计中的作用,提高分析图形的能力。
2、运用平移、旋转、对称的现象观察、探究美丽的复杂图案。
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让学生感受到对称图案的美,并体验到复杂美丽的图案其实可以用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得到。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交流,教师要真正地做到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密不可分。
3、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和圆有关的图案是由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得到的?
让学生感受到这些美丽的复杂图案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强化感知:美丽的复杂图案可以由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得到,为后面的设计活动做铺垫。
4、模仿练习。在练习本上模仿书上画出三幅用圆设计的简单图案。
方案
,再通过小组交流让学生相互交换意见,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设计,最后通过模仿练习、评一评等活动,建立学生自信,为后面设计比赛打下基础。
5、开展设计活动,交流汇报。
在欣赏了各种漂亮图案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设计漂亮的图案,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不仅离不开数学,而且数学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美。
反思二:欣赏与设计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活动我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教学:
4、在教学设计的最后环节中,我由图形的美引申到生活中要做到语言美、行为美、心灵美、既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更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但在教学没有充分注重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在设计图案这一环节对学生进行统一要求让学生都使用彩笔绘画、涂色,而不是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如剪拼、等让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自己喜欢并适合自己的工具,完成各自的作品。以后在教学中要把学生的个性差异考虑在其中,对学困生要求不要过高。一达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欣赏与设计教学反思总结(精选17篇)篇六
运用所学的图形设计图案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体会到图形世界的神奇和美丽,同时在分析图案和创造图案中,学生还将进一步巩固对所学图形特征的认识。
本课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我是小小设计师活动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己的设计才能,在活动中多以表扬鼓励为主,寓教于乐,这样,为学生创设的良好学习氛围更能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和自信,更有助于帮助他们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1.欣赏美丽的图案,感受图案的美和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教学时,先让学生观察后说一说,这些图案是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的,怎样组成的(如基本图形经过了哪些变换),让学生感受到圆在图案设计中的作用,提高他们的分析图形的能力。
2.运用平移、旋转、对称的现象观察、探究美丽的复杂图案。我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让学生感受到对称图案的美,并体验到复杂美丽的图案其实可以用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得到。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密不可分。
3.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和圆有关的图案是由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得到的? 让学生感受到这些美丽的复杂图案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强化感知:美丽的复杂图案可以由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得到,为后面的设计活动做铺垫。
4.模仿练习。在练习本上模仿书上画出三幅用圆设计的简单图案。在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先独立思考自己的搭配方案,再通过小组交流让学生相互交换意见,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设计,最后通过模仿练习、评一评等活动,建立学生自信,为后面设计比赛打下基础。
5.开展设计活动,交流汇报。在欣赏了各种漂亮图案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设计漂亮的图案,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不仅离不开数学,而且数学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美。
欣赏与设计教学反思总结(精选17篇)篇七
一次,我选择一年级的学生上公开课。确定教学内容后,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用情境教学法来备课,我上课的内容是一年级下册《跳起舞》这课中的欣赏曲《我是人民小骑兵》和演唱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这两首曲子都是具有浓厚蒙古族的音乐特色的曲子。蒙古族人民居住在广阔无边的大草原,在那“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地方掣马飞奔,是多么吸引人的事啊!特别是对于生活在江南的我们,那异域的风光的确具有非凡的吸引力。对于好奇、好动的一年级学生来说,“草原”、“骑马”怎会激不起他们的兴趣?为此,我在教室里铺上了体育课上用的绿垫子,一是为了创设一个草原的环境,让学生席地而坐,二也是为了使学生在表现时不受拘束。另外还准备了有关草原风景、蒙古族风俗的录像,设计了“骑马游草原”、“那达慕大会”等教学环节。但在试教的过程中,我发现了问题。
欣赏《我是人民小骑兵》这个环节中,经过情境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已经被调动,表现出了对草原的向往和对骑马的热情。情境可以说是成功地创设了,但结果学生并没有因这份“向往”和“热情”而仔细地去聆听音乐,去想象音乐所表现的情境。我所创设的情境并没有吸引学生全身心地参与活动,学习音乐知识。由此可见,我所激发的兴趣与我要达到的教学目的脱节了。回头想想,不难发现,我的教学设计是为了创设情境而组织活动:为了“草原”这个情境而让学生“骑马”,为了调动课堂气氛而让学生“骑马”,这两个目的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没有发挥任何作用(对这首欣赏曲我制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通过欣赏《我是人民小骑兵》,想象小骑兵的故事,感受音乐力度的变化带来的不同表现效果)。如何让所创设的情境为我们的教学服务,以激励学生去听懂音乐,是摆在我面前的一个难题。
情境的创设是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轻松有趣的学习环境,是学生参与与掌握知识的催化剂。明白了这点,在设计每个教学环节后,我都必须思考:这个情境所激发的兴趣是针对教学目标吗?是否是促进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修改教学设计时,针对《我是人民小骑兵》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聆听,想象出小骑兵的故事。于是,我把创设情境的兴奋点设定为“小骑兵”,增加了“认识小骑兵”的环节。从小骑兵入手,抓住一年级学生好奇——想了解小骑兵的心理,使学生主动产生想听音乐的欲望,真正地把学生吸引到音乐中去。
情境不是音乐教学的万金油,并不是创设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情境,学生所有的问题便能迎刃而解,而且不同阶段的学生会有不同的问题。一年级的学生犹如一张白纸,从音乐旋律所表达的基本情感(欢快还是悲愁)到音乐的基础知识(节奏、音的高低……)都需要教师不断地引导和教授,才能为他们拥有一个音乐的耳朵提供基础。正如俗话所说的“欲要取之于鱼,必先授之于渔”。要想一年级的学生能听得懂音乐,必得先教授他们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听音乐的方法。这节课中,为了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力度变化会带来不同的音乐效果。我根据一年级学生接受知识的心理特点——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在欣赏中有序地安排了以下活动:听渐进的马蹄声猜测是什么来了?(初步感受渐强的音乐效果)“小骑兵教大家骑马”(参与并感受节奏的变化)、“随乐骑马游草原”(动听结合,感受音乐营造的情景),“小骑兵暂别”(懂得和创编渐强、渐弱的音乐效果)。由点到面,学生从了解到领会,循序渐进,逐步深化。
三、表扬、鼓励为主,强化情境效果
的体验更是确保他们对音乐活动的全心投入和增强音乐兴趣的有效方法。在这节课中,我在抓住“了解音乐的基本情绪和渐强、减弱所表达的不同的音乐效果”这个中心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尽情抒发、表现自己对音乐的体验。因此,对于学生在各项活动中的表现,哪怕是粗糙的、随性的,我都以表扬、鼓励为主,保持、强化学生对参加音乐活动的兴趣。
欣赏与设计教学反思总结(精选17篇)篇八
本节课是基于学生已经对轴对称和旋转有了一定的认识,并能够运用特征画出轴对称图形和平移或旋转后的图形,使自己的设计更美观。学生在这一活动中通过自己亲自动手实践,并给自己设计的图案涂上精美的颜色,从别人羡慕的眼神中得到肯定是一种乐趣。
课上第一个环节先引导学生回顾了前两节课学习的内容,让孩子们在回顾的时候欣赏教师从网络中搜集到的一些图片,并判断他们是属于什么类型得到的,这里出现的图案有如下这些类型:
还有好多种,孩子们陶醉在这些精美的图案中,有了独立设计的欲望因此导入下一环节就很自然了。第二个环节是让学生动手将教师下发的题单上的图形补充完整,并说一说他们是经过什么变换得到的,在这一环节中大部分学生都能够熟练的画出并说正确变换的形式。第三块的内容是让学生自由设计,通过刚才回顾的内容以及让同学们欣赏的图片,你自己来设计一幅作品,可以是平移、可以是旋转还可以是轴对称,画完后将自己的作品涂上喜欢的颜色,展示给自己的伙伴。孩子们在整个活动中一直都持兴奋状态,他们的.注意力也相对比较集中。所以这节课的收获还是不小的。
但是,这节课尽管充分调动了学生动手的积极性,学生们的兴奋点也一直持续到课下,一节课都在让学生看、画、做,都只是局限在自己周围的小圈子里完成,没有时间在全班欣赏和互相欣赏,导致本节课还是有一些遗憾留下的。如果下次再讲授本课的时候,一定要把时间留出来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作品,让更多的同学在欣赏和设计上得到认可,这样才是一节精彩的实践操作课。
不管怎么说,要想上好一节课,教师必须做充分的备课准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学环节,让每一节课都能够精彩纷呈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欣赏与设计教学反思总结(精选17篇)篇九
在教学本节课前,我搜集了很多运用平移和旋转方法制作的剪纸及会徽、旗帜、商标等各种标志。课始,我用课件出示课本第22页的四幅图案,让学生欣赏。又组织学生欣赏生活用品中的图案和教师收集的图案,使学生有亲切感,讨论每一幅图:这些图是由什么图形组成的?它是怎样制作的?学生在小组内,就这些问题进行广泛的讨论和交流,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思维过程,通过讨论分析,让每个学生深切地感觉到:复杂、美丽的图案其实可以用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就可以得到的。同时,在合作交流中,学生学会互相帮助、互相欣赏,实现学习上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探究能力。
有了前面大量的欣赏,学生的创作欲望很强,我就让学生用纸剪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通过平移或旋转绘制一幅漂亮的图案,学生兴致勃勃地选择基本图形,确定设计方案、绘制图案。从学生最后展示的作品可以看出:多数学生已经会用平移、旋转、对称等基本知识与技能,设计出了非常出色的作品。
本次教学活动的不足在于,前面大量的欣赏,占用的时间较长;后面的画一画,留给学生的时间又较少。导致最后环节设计图案的时间有些紧张,所以在展示、欣赏环节没能充分把学生的作品一一展示、汇报,显得较为仓促。另外,如何引导学生利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进行表达,以及在教学时放与收的尺度把握得不够好。
欣赏与设计教学反思总结(精选17篇)篇十
作文一直是困扰语文老师的老大难问题。大家都知道作文很重要,可往往只停留在迷茫与困惑上,未能做出大胆的尝试。即使是级别很高的观摩课也绝少有执教者敢拿作文课冒险。笔者以为,真正困扰作文教学的因素是学生,严格地讲是学生有限的生活。
从表面上看,学生的生活似乎是越来越丰富多彩了,可我们都知道学生的生活面是越来越窄了。单调的生活已经使越来越多的'孩子厌倦作文,于是就把作文当成了一种负担。当我们看到假大空的作文时,请扪心自问,学生还能写出什么新鲜的东西来呢?尤其是像我们这样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时间在校园度过,与社会、家庭接触有限,素材匮乏,写出内容真实的作文很难,写出内容鲜活的作文就更难。毕竟作文来源于生活嘛。正是基于对学生写作现状的基本认知,本学期我们把情境作文教学作为研究课题。通过大胆的尝试,为学生习作提供丰富的素材。
就拿本次习作课来说,教师让学生用橡皮那制作出自己喜欢的作品。这项活动深受学生喜欢,他们乐于参与,不仅动手动口,而且通过活动积累了许多感性的素料,为下一步习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事实证明,只要学生有生活,就不用担心他们没东西可写。要时刻提醒自己:生活是作文之源。这就是我执教本次体验作文的最大感受。
欣赏与设计教学反思总结(精选17篇)篇十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激发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和兴趣,开阔学生的人文视野,使学生有意识地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形成良好的语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及文学鉴赏水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辩能力,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2、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3、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展示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4、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为其他课程的学习打好良好的基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二)过程与方法:
本课以中考考纲为指导思想,以古代诗歌的鉴赏为认识对象,研究古代诗歌的特征、语言、表达技巧、思想情感以及鉴赏的角度和方法,引导学生较系统地掌握古代诗歌的相关知识,希望通过这一专题的学习,提升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以及人文素养,增强中考古代诗歌鉴赏的应试能力,并梳理形成我校《语文核心素养》课题的代诗歌鉴赏学习专题。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这次活动,学生了解中国古典诗词发展的历史和文化渊源。培养学生对中华诗词的兴趣与爱好,提高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古诗词的阅读理解与鉴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与文化品味。
教学重点:
2、从遣词和修辞角度赏析语言,理解诗句含义。
教学难点:
1、体会诗歌韵律、节奏,理解常用写法作用,使学生掌握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借助联想和想象揣摩诗歌意境,能用自己的语言再现其意境或内涵。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加强诵读,积累古诗词。
要培养起自己的古诗词鉴赏能力,首先必须学好课内的古诗词。与过去的古诗词学习相比,我们不仅要能多读成诵,准确无误地理解作品内容,还要能有意识的用鉴赏的眼光去品赏作品,并把有关鉴赏的知识在课本中点划圈钩,以便日后复习。
2、拓展法:
结合背景,理解古诗词学好课内的古诗词,绝对是形成鉴赏能力的基础,特别是对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一定要做到重点把握。在学习时细细地品读,并认真记录、积累相关鉴赏古诗词的方法和文化。
教具准备:多媒体、文字资料。教学过程:导语: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华诗词是民族文化的瑰宝。了解中华诗词,就可以了解民族的文化历史;欣赏中华诗词,就可以感受民族文化的灿烂。中国的古诗文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它不仅是中国文化、民族精神的宝库,更是语言的宝库。众所周知古代经典的诗词、散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有数千年的历史。从屈原的《离骚》,到岳飞的《满江红》,再到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中华传统文化得到了挖掘和诠释,能让人们的民族自豪感、使命感得以增强。20xx年正月于央视一套开播的《中国诗词大会》早已落下了帷幕,在观看时,我就在想,我们的语文古诗鉴赏时很多学生觉得难,那有没有规律可循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讨论初中校本课程中古诗词鉴赏的一些要点。
新课学习:
一、创设情境,引入文本。
(1)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1、诗眼。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
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3、意境。
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2)、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
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古体诗: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前的除“楚辞”以外的所有诗作,也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后的除“今体诗”以外的所有诗作。“歌、行、吟”分别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今体诗:分为律诗、绝句。律诗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尾联(七、八句),颔联、颈联必须对仗。绝句每首四句,有五绝(五字)、七绝(七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词:是今体诗之后产生于盛唐,流行于中唐,发展于晚唐与五代,成就于宋代的一种新诗体。词又称长短句(句子字数不等、长短不一)、诗余(由诗歌发展而来)。根据词的长短,词又分单调(也叫小令,一般认为58字以内)、中调(一般分上下阙,58—96字)、长调(96字以上,三阙以上)。词有词牌,词牌严格律定了每首词的格律和音韵。
曲:即散曲,分为“小令”、“套数”。是宋金时期逐渐形成的一种新诗体。曲与词的最大不同,是曲可在词规定的字数中增加衬字,从而增加语言的生动性,更自由灵活地表达思想与情感。
二、走进文本,解决诗境:
(1)、把握不同的诗作题材。
就诗作题材内容的不同,古诗词可分为写景(抒情)诗、记事(咏怀)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田园(山水)诗、边塞(征战)诗等等。
写景诗:学生在高中阶段大体接触过,毋须多说。
咏怀诗:叙事抒怀,通过具体的事件的叙写来抒写胸臆,抒写个人的恨别、怀远、思乡、离愁、感时等情怀的作品。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杜甫的《春望》。
咏史诗:诗人对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咏叹,一般融进了诗人独到的见识,以史咏怀,以史诵人,以史治史,以史喻今。如陶渊明、刘禹锡、杜牧等都是咏史诗的作者。
咏物诗:主要特点是托物言志。这类古诗中的“物”多具有特定意义的意象。如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等等,不同的意象有不同的内蕴。
山水田园诗:写田园生活和山水风景,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
边塞诗:描写边塞生活与民族矛盾,还有一系列与边塞有关的东西形成于盛唐,最高成就为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
(2)、分清各种风格流派。
“风格”是指诗人在选择题材、塑造形象以及语言运用等方面形成的创作特色。如陶渊明的诗恬淡平和,王维的诗诗中有画,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
流派主要指诗歌的流派和词的流派。
1、诗歌流派:现实主义、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提倡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的典型人物。
源头:《诗经》;代表作家:杜甫、白居易、陆游等。
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的热烈追求,用热情奔放的语言、奇特的想象和夸张手法、神话故事来塑造形象。
源头:《楚辞》;代表作家:屈原、李白、李贺、龚自珍等。
2、词的流派:
豪放派、婉约派豪放派:气势磅礴,格调高昂,意境雄浑,感情激荡。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
婉约派:笔调柔和,感情细腻,委婉缠绵,韵味深远。代表人物:刘永、姜夔、秦观、李清照。
(3)、注意分析各种表达技巧。
选材方面的虚实结合(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也即眼前之景、可观之景;虚景是诗人通过感觉、联想或想象而虚拟出的景物,也即心中之景、可想之景),虚实结合往往是古诗词意境的基本方法。
选材方面的反衬:古诗词表达技巧中的反衬是相对“正衬”而言的一种表达技巧。在作品中为了使对某事物的描写更清楚、突出,而采用相反的、相对立的事物从旁陪补的方法。它与“对比”不同,对比的.两个事物间的关系是并列的,结果是突出对比双方;反衬却可以明显地分出衬托的事物和被衬托的事物,突出被衬托的一方。
内容方面的动静结合:有时可理解为“以动衬静”,“动静相对”。
结构方面的伏笔与照应:诗作者在读者不经意处的暗示交代,使诗歌结构严谨,首尾呼应,文题呼应。
结构方面的对比:对比是指在作品中把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互矛盾的两方面并举出来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适于突出形象特征,揭示形象意义,对于主题的表达也易产生犀利、深刻的效果。
寓意方面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借古抒怀、意在言外,等等。
三、细读文本,体会情感。
(1)、注意品味各种语言风格。
古诗词中对词句的考查往往由字面到内涵的深入解说,因此了解各种不同的语言风格很重要。古诗词语言风格一般有庄重、严肃与诙谐、风趣;形象、生动与质朴;简练与缜密;含蓄与明了;犀利与平和;细腻、委婉与豪爽、热烈。对语言感知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诗歌鉴赏力的高低。
要在意境中品味词、句:诗中的词、句处在统一意境中,只有在诗境中分析,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如注意了《月夜忆舍弟》的总体意境,就能正确理解“月是故乡明”———因思乡念故乡而备觉故乡的月更明。
要把握特殊语法现象:为了合乎作诗词的规则,所以往往有变式句存在。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诗词中词类活用现象也要引起注意,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等等。
(2)、注意明辨各种修辞手法。
古诗词中作者常常会运用各种不同的修辞手法,使表情达意丰富形象。比喻:最常用的技巧。写同一事物还可以用不同比喻。如李煜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写了“似春水”的“愁之多,之源源不断”。
通感: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如林逋的“暗香浮动月黄昏”,用视觉“暗”写嗅觉“香”、突出梅香的特点。
借代:如用“帆”代“船”,“朱门”代“权贵豪门之家”。
互文:在连贯性话语中,将本应含在一起的词语,分别安排在上下两句,或一句的上下段中,既省字又表意。如白居易的“主人下马客在船”,实际是说:“主人下马在船,客人下马在船”。
设问: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夸张:如辛弃疾的“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古诗词常用的修辞还有拟人、反问、反复等,都要求我们去注意。四、拓展文本,小结延伸。
1、注意关注诗歌题目。
诗歌的题目很重要,往往可以透露出重要的线索。如试题为“约客”,作者约人,对方迟迟没有来,环境上“家家雨,处处蛙”的渲染,约了客人,怎么不来?突出了作者等待的焦虑。
2、注意明察考题暗示。
古诗鉴赏题后,往往会有一些注释,填表式题目中已有内容实际上就是例题。
3、注意运用联想、想象。
诗歌鉴赏是一种再创造。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联想、想象。
如王驾的《雨晴》,作者没有描写邻家院子景色,但写了“蜂蝶纷纷过墙去”这一实景。如果考生紧紧依傍这一诗句,透过言在此而意在彼的重重迷雾,会联想到邻家春色美不胜收,如此景致,连路人都会驻足观望,更何况是喜花的蜂蝶呢!
作业设计:
1、陶渊明《饮酒》诗艺术形式上的特色是什么?
2、陶渊明《饮酒》一诗的名句是。
3、陶渊明《饮酒》中描绘傍晚时分山中美丽景色的诗句?
4、《饮酒》诗的作者陶渊明在诗中表现了怎样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绪?
5、《饮酒》中的“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与《归园田居》中的哪两句可以互为证印陶渊明的什么思想教学评价:
学好课内的古诗词,绝对是形成鉴赏能力的基础,特别是对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一定要做到重点把握。比方类似下面的这些古诗词,就很值得我们在学习时细细地品读,并认真记录、积累相关鉴赏古诗词的方法和文化。
古诗词教学的方法有很多,语文教师可在不断的实验和总结中寻找适当的方法,既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充分调动自身经验感受,体会古诗词的内蕴美,同时要能体现教师的独特个性,那就一定能开创古诗词教学的新天地。
板书设计:
《诵读欣赏》。
一、创设情境,引入文本。
(1)、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2)、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
二、走进文本,解决诗境。
(1)、把握不同的诗作题材。
(2)、分清各种风格流派。
三、细读文本,体会情感。
(1)、注意分析各种表达技巧。
(2)、注意品味各种语言风格。
(3)、注意明辨各种修辞手法。
四、拓展文本,小结延伸。
(1)、注意关注诗歌题目。
(2)、注意明察考题暗示。
(3)、注意运用联想、想象。
欣赏与设计教学反思总结(精选17篇)篇十二
作为“刘远平工作坊”坊员之一,在初步了解了坊内教师正在进行的市级小课题《微课辅助小学语文口语交际的教学研究》,也对此课题的研究价值深表认同。借助工作坊这个平台,于2017年1月5日到紫阳二小上了一节交流研讨课《策划一次活动:浓浓的乡情》。课后,听课老师就本节课进行了反馈交流,现总结反思如下:
一、观课反馈情况分析:
对象。
项目。
现象。
自我反思。
改进方向。
教
师
教
学
语
言
1.说“噢”、“嗯”较多;
2.有地方音掺杂普通话中;
3.要求不能一次到位,爱重复学生的话;
教师课上有口语化现象,普通话不够标准,语言不够精炼。
进行朗读和表达训练,力求语言标准、精炼。
教
学
仪
态
1.爱双手紧握于腹前;
2.时常有用单指指学生的现象;
3.课堂上露出笑容较少。
教师授课时比较紧张,肢体语言不够规范、大方,评价语不够丰富。
充分挖掘教材,注重课堂生成,纠正不规范的态势语。
教
学
思
路
把单个节目的策划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
对教学侧重点把握不准。
深入研究教材,弄清编排意图,找准侧重点。
教
学
过
程
1.师生对话较多;
2.老师抛出的问题,不能及时总结。
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条理不够清晰。
改变教学观念,学会放手,教师只需做好引导。
学
生
学习。
兴
趣
57%的学生喜欢上口语交际课,43%的学生选择感兴趣才喜欢。
绝大多数同学对口语交际课比较感兴趣。
教师要借助学生学习兴趣,注重情境的创设。
课
上
表
现
1.敢于经常举手发言的占29%,偶尔的占57%,不爱发言的占14%;
2.回答问题声音洪亮的占43%,一般的占57%。
据班主任反馈信息,参与交际的比率比以前有提升。
依数据来看,依然不够理想,还需注重让学生树立自信,学会表达。
自
我
评
价
认为自己的交际能力很好的`占21%,一般的占71%,不理想的占7%。
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交际能力不够自信。
借助评价,让学生提升表达能力。
评价。
老师。
71%的学生认为老师的课上的精彩。
大部分同学对老师比较认可。
要创设出更精彩的课堂,获得90%以上学生认可。
课堂认识。
14%的学生认为习作能力提高快,71%认为有提高,14%认为没变化。57%的学生认为自己表达能力有提高,29%的学生提高很快,没有变化的占14%。
课上学生能力的提升没有做到全覆盖。
在课堂上注重总结评价,让学生发扬优点,改正缺点,持续进步。
二、专业成长改进措施。
从上表分析可以看出,我还有很多地方存在不足。经反思总结,确定以下改进措施:
(一)加强技能训练。
1.教学语言。通过每周的朗读练习提高朗读水平,在课堂教学中时刻提醒自己注意语言的规范化、清准化。
2.教学仪态。多和坊内教师交流,课上克服紧张、拘束,努力养成大方、自然的教学态势语。
(二)重视理论学习。
1.加强学习。按照读书计划,有序进行教学理论知识的储备,促进专业成长。
2.深钻教材。对小学语文各册教材进行整理分析,建立起立体知识网络结构,以助找准课堂教学重点。
(三)注重交流研讨。
“刘远平工作坊”为我们搭建了学习交流的平台,也一定会成为教师成才的摇篮。所以,我要充分利用宝贵资源,借助这个平台,和坊内成员多进行交流,在相互学习中弥补不足,在研讨实践中促进专业成长。
三、对“策划活动”类口语交际课的一点思考。
“策划活动”类口语交际课是小学口语交际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共出现了五次,分布在不同的学段。通过本次教学实践,个人认为,要上好这类口语交际课,应该把握住以下几点:
1.重在策划。“策划一次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围绕一个主题制订计划、方案。所以,侧重点应该是“学会策划”,而不是“组织活动”。
2.用好微课。无论是课前让学生准备素材中的引导性微课,还是课中组织交流的要求性微课,以及课后的拓展性微课,都要根据教学实际,做到简洁明了、具体实用,要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3.搭建平台。要创设情境让学生理解“策划”的含义。如:先让学生明白活动的目的,组织学生完成策划的过程,最后总结出“策划”的内涵和方法。在策划的过程中,可采取小组合作等形式完成。
4.要求明确。要保证好课上交流、交际的效果,就需要有明确的要求做保障。包括搜集资料的要求,小组合作的要求,表达和倾听习惯的要求等。要求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语言要简洁,通俗易懂。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欣赏与设计教学反思总结(精选17篇)篇十三
一、教学设想: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初中生:养成观察分析周围的事物、收集积累语言材料、勤动笔的习惯,能根据写作需要,确定表达的内容和中心,做到感情真实,内容具体,中心明确,语言通顺。
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不改作文,但他的学生作文却写得很好,其中的奥秘之一就是鼓励学生多写日记。他总跟同学们说,坚持写日记,便是坚持道德长跑,能使人的心灵求真,向善,爱美。每位学生一入学,便要开始写日记。我从9月1日开始便要求学生写日记并一直坚持了下来。
鉴于此,本堂日记交流与欣赏课设计以本班学生日记为载体,以“交流、欣赏与点评”为主轴,来让学生体验日记的.快乐,感受欣赏的魅力,激发学生继续写作日记的热情,从而达到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通过交流与欣赏。
1、继续促进日记的快乐写作;(重点)。
2、综合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重点)。
3、加强同学间和师生间的情感交流。(难点)。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演讲,导入课堂。
(二)出示目标,明确目的。
(三)总体介绍,金榜题名。
1、老师总说日记的写作情况;
2、对一直坚持写且质量较高的学生张榜表扬;
3、对书写质量较高的学生进行特别表扬;
4、展示精彩日记原稿。
(四)日记欣赏b。
1、明确角度,提出评星目标;
2、欣赏并点评;
3、老师补充精彩片段或语句。
(五)好题欣赏(分别朗读)。
(六)明星评选(可根据情况课后进行评选)。
(七)归纳反思,指导日记(由学生来总结,老师再补充)。
(八)教师寄语(可用老师的日记来代替,效果更好)。
欣赏与设计教学反思总结(精选17篇)篇十四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笋芽儿对春光的向往和奋发向上的精神。
3、爱读科学童话故事,能从童话故事中吸取力量,陶冶情操。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卡片、头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趣味揭题。
1、师问:同学们,我们国家的国宝是什么?
(生答)。
大熊猫最爱吃什么?
(生答)。
竹子长大了叫竹子,可它小时候不叫竹子,你知道它叫什么吗?
(生答)。
(出示笋芽儿图)。
这就是笋芽儿。
(出示竹子图)。
这就是竹子。
小笋芽是怎样长成一株健壮的竹子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笋芽儿》一课。
2、板书课题:
提醒学生笋芽儿的读法,学生练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
2、出示生字,再读课文:
认读生字,识记字形。
3、把生字读给同桌听:
互相帮助识记生字。
4、小组讨论:
交流识字方法,全班交流。
5、出示课文中出现的生词:
小组认读,全班扩词练习。
6、再读课文:
要求读正确、流利,读后小组说一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课文中小笋芽儿真幸福的.句子、春天真美的句子,让学生练习有感情朗读,采取个人练习、小组练读、全班朗读等多种形式。读后自己评一评、小组评一评。)。
三、朗读感悟,角色表演。
1、师范读:
想一想笋芽的生长过程是怎样的?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板书)。
4、春天这么美,小笋芽儿在大家的关心、爱护下长成了大竹子,它可真幸福,让我们大家做一株小笋芽儿吧!让小笋芽儿带着对春天的赞美、带着幸福的感觉来分角色朗读课文。
以小组为单位,分成:
笋芽儿、春雨、妈妈、旁白几个角色来读。
读后小组同学互换角色再读,读后互评。
5、全班推选表演好的小组,上台戴头饰进行角色表演。
6、再读感悟,启迪思维:
四、指导写字。
指导写口字旁的字:口字位置要偏上,不宜写得太大。
三个带口字旁的字(喊、呼、唤)中,唤是新认识的字,可以重点指导,右边第六笔撇,要上下贯通,不能写成竖、撇。
五、课外拓展。
资料袋:
向学生介绍毛竹。
六、作业。
课外阅读《一粒种子》,想一想:
种子是怎样看到外面世界的?
3笋芽儿。
春雨雷公公呼唤。
笋芽儿撒娇扭动钻我要赶快长大自豪。
竹妈妈忙给穿唠叨别着凉。
【课后反思】。
1、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课文内容,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2、用多种方法指导学生如何朗读不同人物的说话,为学生以后的朗读铺路搭桥。
3、板书方式在于突出本课教学重点,突出了笋芽儿以奋发进取的精神,在春雨姑姑、雷公公、竹妈妈、太阳公公的帮助下,由沉睡地下至一个劲儿往上钻最后长成竹子的过程,通过体会笋芽儿身体不断生长,思想也不断成长,领悟到笋芽儿向上进取的精神,这种板书直接揭示了中心,突出了重点。
4、在学法指导上主要采用举一反三的范例引路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
欣赏与设计教学反思总结(精选17篇)篇十五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激发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和兴趣,开阔学生的人文视野,使学生有意识地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形成良好的语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及文学鉴赏水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辩能力,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2、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3、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展示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4、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为其他课程的学习打好良好的基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二)过程与方法:
本课以中考考纲为指导思想,以古代诗歌的鉴赏为认识对象,研究古代诗歌的特征、语言、表达技巧、思想情感以及鉴赏的角度和方法,引导学生较系统地掌握古代诗歌的相关知识,希望通过这一专题的学习,提升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以及人文素养,增强中考古代诗歌鉴赏的应试能力,并梳理形成我校《语文核心素养》课题的代诗歌鉴赏学习专题。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这次活动,学生了解中国古典诗词发展的历史和文化渊源。培养学生对中华诗词的兴趣与爱好,提高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古诗词的阅读理解与鉴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与文化品味。
教学重点:
2、从遣词和修辞角度赏析语言,理解诗句含义。
教学难点:
1、体会诗歌韵律、节奏,理解常用写法作用,使学生掌握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借助联想和想象揣摩诗歌意境,能用自己的语言再现其意境或内涵。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加强诵读,积累古诗词。
要培养起自己的古诗词鉴赏能力,首先必须学好课内的古诗词。与过去的古诗词学习相比,我们不仅要能多读成诵,准确无误地理解作品内容,还要能有意识的用鉴赏的眼光去品赏作品,并把有关鉴赏的知识在课本中点划圈钩,以便日后复习。
2、拓展法:结合背景,理解古诗词学好课内的古诗词,绝对是形成鉴赏能力的基础,特别是对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一定要做到重点把握。在学习时细细地品读,并认真记录、积累相关鉴赏古诗词的方法和文化。
教具准备:多媒体、文字资料。教学过程:导语: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华诗词是民族文化的瑰宝。了解中华诗词,就可以了解民族的文化历史;欣赏中华诗词,就可以感受民族文化的灿烂。中国的古诗文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它不仅是中国文化、民族精神的宝库,更是语言的宝库。众所周知古代经典的诗词、散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有数千年的历史。从屈原的《离骚》,到岳飞的《满江红》,再到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中华传统文化得到了挖掘和诠释,能让人们的民族自豪感、使命感得以增强。2017年正月于央视一套开播的《中国诗词大会》早已落下了帷幕,在观看时,我就在想,我们的语文古诗鉴赏时很多学生觉得难,那有没有规律可循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讨论初中校本课程中古诗词鉴赏的一些要点。
新课学习:一、创设情境,引入文本(1)、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1.诗眼。
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古体诗: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前的除“楚辞”以外的所有诗作,也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后的除“今体诗”以外的所有诗作。“歌、行、吟”分别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今体诗:分为律诗、绝句。律诗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尾联(七、八句),颔联、颈联必须对仗。绝句每首四句,有五绝(五字)、七绝(七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就诗作题材内容的不同,古诗词可分为写景(抒情)诗、记事(咏怀)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田园(山水)诗、边塞(征战)诗等等。写景诗:学生在高中阶段大体接触过,毋须多说。咏怀诗:叙事抒怀,通过具体的事件的叙写来抒写胸臆,抒写个人的恨别、怀远、思乡、离愁、感时等情怀的作品。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杜甫的《春望》。
咏史诗:诗人对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咏叹,一般融进了诗人独到的见识,以史咏怀,以史诵人,以史治史,以史喻今。如陶渊明、刘禹锡、杜牧等都是咏史诗的作者。
咏物诗:主要特点是托物言志。这类古诗中的“物”多具有特定意义的意象。如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等等,不同的意象有不同的内蕴。山水田园诗:写田园生活和山水风景,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
“风格”是指诗人在选择题材、塑造形象以及语言运用等方面形成的创作特色。如陶渊明的诗恬淡平和,王维的诗诗中有画,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
流派主要指诗歌的流派和词的流派。1.诗歌流派:现实主义、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提倡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的典型人物。源头:《诗经》;代表作家:杜甫、白居易、陆游等。
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的热烈追求,用热情奔放的语言、奇特的想象和夸张手法、神话故事来塑造形象。源头:《楚辞》;代表作家:屈原、李白、李贺、龚自珍等。
2.词的流派:
豪放派、婉约派豪放派:气势磅礴,格调高昂,意境雄浑,感情激荡。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
选材方面的虚实结合(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也即眼前之景、可观之景;虚景是诗人通过感觉、联想或想象而虚拟出的景物,也即心中之景、可想之景),虚实结合往往是古诗词意境的基本方法。
选材方面的反衬:古诗词表达技巧中的反衬是相对“正衬”而言的一种表达技巧。在作品中为了使对某事物的描写更清楚、突出,而采用相反的、相对立的事物从旁陪补的方法。它与“对比”不同,对比的两个事物间的关系是并列的,结果是突出对比双方;反衬却可以明显地分出衬托的事物和被衬托的事物,突出被衬托的一方。
内容方面的动静结合:有时可理解为“以动衬静”,“动静相对”。
结构方面的伏笔与照应:诗作者在读者不经意处的暗示交代,使诗歌结构严谨,首尾呼应,文题呼应。结构方面的对比:对比是指在作品中把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互矛盾的两方面并举出来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适于突出形象特征,揭示形象意义,对于主题的表达也易产生犀利、深刻的效果。
古诗词中对词句的考查往往由字面到内涵的深入解说,因此了解各种不同的语言风格很重要。古诗词语言风格一般有庄重、严肃与诙谐、风趣;形象、生动与质朴;简练与缜密;含蓄与明了;犀利与平和;细腻、委婉与豪爽、热烈。对语言感知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诗歌鉴赏力的高低。要在意境中品味词、句:诗中的词、句处在统一意境中,只有在诗境中分析,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如注意了《月夜忆舍弟》的总体意境,就能正确理解“月是故乡明”———因思乡念故乡而备觉故乡的月更明。
古诗词中作者常常会运用各种不同的修辞手法,使表情达意丰富形象。比喻:最常用的技巧。写同一事物还可以用不同比喻。如李煜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写了“似春水”的“愁之多,之源源不断”。
通感: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如林逋的“暗香浮动月黄昏”,用视觉“暗”写嗅觉“香”、突出梅香的特点。借代:如用“帆”代“船”,“朱门”代“权贵豪门之家”。
互文:在连贯性话语中,将本应含在一起的词语,分别安排在上下两句,或一句的上下段中,既省字又表意。如白居易的“主人下马客在船”,实际是说:“主人下马在船,客人下马在船”。
设问: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夸张:如辛弃疾的“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古诗词常用的修辞还有拟人、反问、反复等,都要求我们去注意。四、拓展文本,小结延伸。
1、注意关注诗歌题目。
诗歌的题目很重要,往往可以透露出重要的线索。如试题为“约客”,作者约人,对方迟迟没有来,环境上“家家雨,处处蛙”的渲染,约了客人,怎么不来?突出了作者等待的焦虑。
2、注意明察考题暗示。
古诗鉴赏题后,往往会有一些注释,填表式题目中已有内容实际上就是例题。
3、注意运用联想、想象。
诗歌鉴赏是一种再创造。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联想、想象。如王驾的《雨晴》,作者没有描写邻家院子景色,但写了“蜂蝶纷纷过墙去”这一实景。如果考生紧紧依傍这一诗句,透过言在此而意在彼的重重迷雾,会联想到邻家春色美不胜收,如此景致,连路人都会驻足观望,更何况是喜花的蜂蝶呢!
作业设计:
(一)1陶渊明《饮酒》诗艺术形式上的特色是什么?2陶渊明《饮酒》一诗的名句是。
3陶渊明《饮酒》中描绘傍晚时分山中美丽景色的诗句?4《饮酒》诗的作者陶渊明在诗中表现了怎样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绪?5《饮酒》中的“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与《归园田居》中的哪两句可以互为证印陶渊明的什么思想教学评价:
学好课内的古诗词,绝对是形成鉴赏能力的基础,特别是对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一定要做到重点把握。比方类似下面的这些古诗词,就很值得我们在学习时细细地品读,并认真记录、积累相关鉴赏古诗词的方法和文化。
古诗词教学的方法有很多,语文教师可在不断的实验和总结中寻找适当的方法,既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充分调动自身经验感受,体会古诗词的内蕴美,同时要能体现教师的独特个性,那就一定能开创古诗词教学的新天地。
《诵读欣赏》。
欣赏与设计教学反思总结(精选17篇)篇十六
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
闲着中庭栀子花。
录音机、液晶投影仪。
一、看图导入。
1、大屏幕出示课文插图问,这幅图美吗?美在哪里?
2、指导看图,学生用自己的话说。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再读古诗,读通古诗。
3、教师范读古诗。
4、指名读古诗。
三、分组学习,体会入境。
1、学生分小组读古诗。
2、在小组里交流,通过读古诗,你知道了些什么?
3、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
四、全班交流,朗读感悟。
1、指名学生读古诗。
2、学生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
3、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师生互相交流。
4、教师点拨:这一首诗描写了雨中的山村景色,以及村民的生活情景……。
5、学生自由体会朗读,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齐读。
五、创造积累。
1、以小组为单位,用自己熟悉的歌曲调子来演唱这一首诗。
2、指名学生演唱。
(1)、我用我们在音乐课堂上学到的《小蜻蜓》的调子来演唱。(师生打拍子)。
(2)、我用我最喜欢的《草原就是我的家》的调子来试着唱一唱。
……。
3、评选优秀创作。
4、学生齐唱古诗《雨过山村》。
在这首古诗的教学中,老师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交流自己对古诗的理解,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再通过全班交流探索古诗意境。最后通过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曲调来演唱古诗,感受古诗韵味,陶冶他们的情操,丰富他们的语言,更增添了他们对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的热爱。
欣赏与设计教学反思总结(精选17篇)篇十七
一次,我选择一年级的学生上公开课。确定教学内容后,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用情境教学法来备课,我上课的内容是一年级下册《跳起舞》这课中的欣赏曲《我是人民小骑兵》和演唱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这两首曲子都是具有浓厚蒙古族的音乐特色的曲子。蒙古族人民居住在广阔无边的大草原,在那“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地方掣马飞奔,是多么吸引人的事啊!特别是对于生活在江南的我们,那异域的风光的确具有非凡的吸引力。对于好奇、好动的一年级学生来说,“草原”、“骑马”怎会激不起他们的兴趣?为此,我在教室里铺上了体育课上用的绿垫子,一是为了创设一个草原的环境,让学生席地而坐,二也是为了使学生在表现时不受拘束。另外还准备了有关草原风景、蒙古族风俗的录像,设计了“骑马游草原”、“那达慕大会”等教学环节。但在试教的过程中,我发现了问题。
[事件]。
[问题]。
欣赏《我是人民小骑兵》这个环节中,经过情境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已经被调动,表现出了对草原的向往和对骑马的热情。情境可以说是成功地创设了,但结果学生并没有因这份“向往”和“热情”而仔细地去聆听音乐,去想象音乐所表现的情境。我所创设的情境并没有吸引学生全身心地参与活动,学习音乐知识。由此可见,我所激发的兴趣与我要达到的教学目的脱节了。回头想想,不难发现,我的教学设计是为了创设情境而组织活动:为了“草原”这个情境而让学生“骑马”,为了调动课堂气氛而让学生“骑马”,这两个目的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没有发挥任何作用(对这首欣赏曲我制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通过欣赏《我是人民小骑兵》,想象小骑兵的故事,感受音乐力度的变化带来的不同表现效果)。如何让所创设的情境为我们的教学服务,以激励学生去听懂音乐,是摆在我面前的一个难题。
[观点及对策]。
情境应与教学目标紧密联系,把渗透着音乐知识的活动和音乐情绪有机地融入到所创设的情境之中。怎样利用情境为教学服务?经过反思,我思考出以下几点:
一、根据教学目标,寻找正确的情境兴奋点。
情境的创设是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轻松有趣的学习环境,是学生参与与掌握知识的催化剂。明白了这点,在设计每个教学环节后,我都必须思考:这个情境所激发的兴趣是针对教学目标吗?是否是促进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修改教学设计时,针对《我是人民小骑兵》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聆听,想象出小骑兵的故事。于是,我把创设情境的兴奋点设定为“小骑兵”,增加了“认识小骑兵”的环节。从小骑兵入手,抓住一年级学生好奇——想了解小骑兵的心理,使学生主动产生想听音乐的欲望,真正地把学生吸引到音乐中去。
情境不是音乐教学的万金油,并不是创设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情境,学生所有的问题便能迎刃而解,而且不同阶段的学生会有不同的问题。一年级的学生犹如一张白纸,从音乐旋律所表达的基本情感(欢快还是悲愁)到音乐的基础知识(节奏、音的高低……)都需要教师不断地引导和教授,才能为他们拥有一个音乐的耳朵提供基础。正如俗话所说的“欲要取之于鱼,必先授之于渔”。要想一年级的学生能听得懂音乐,必得先教授他们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听音乐的方法。这节课中,为了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力度变化会带来不同的音乐效果。我根据一年级学生接受知识的心理特点——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在欣赏中有序地安排了以下活动:听渐进的马蹄声猜测是什么来了?(初步感受渐强的音乐效果)“小骑兵教大家骑马”(参与并感受节奏的变化)、“随乐骑马游草原”(动听结合,感受音乐营造的情景),“小骑兵暂别”(懂得和创编渐强、渐弱的音乐效果)。由点到面,学生从了解到领会,循序渐进,逐步深化。
三、表扬、鼓励为主,强化情境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这句话不仅点明了“兴趣”与“掌握知识”之间的关系,还告诉我们获取和维持对知识的探索兴趣的途径,那就是肯定学生的行为活动,使学生从活动中得到成功的体验。我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并处在培养音乐兴趣的重要阶段,因此,获取成功的体验更是确保他们对音乐活动的全心投入和增强音乐兴趣的有效方法。在这节课中,我在抓住“了解音乐的基本情绪和渐强、减弱所表达的不同的音乐效果”这个中心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尽情抒发、表现自己对音乐的体验。因此,对于学生在各项活动中的表现,哪怕是粗糙的、随性的,我都以表扬、鼓励为主,保持、强化学生对参加音乐活动的兴趣。
[结果]。
[总结]。
整堂课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通过“在草原”听故事、学骑马、唱民歌、参加“那达慕”大会等情境活动,学生完全融入到音乐中的大草原。可见,情境教学对于一年级的音乐的教学的确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但前提是我们教师必须从教学目标出发,合理地设计、利用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