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计划书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与他人进行沟通和协调,促进团队的合作与发展。接下来是一些成功人士的工作计划书分享,希望对大家的工作有所帮助。
最新七年级历史老师的工作计划和目标(优秀15篇)篇一
1、准确掌握历史学科的基础知识并形成时空线索,有助于系统了解知识体系。历史学科是记忆为主的科目,但要理解记忆,不要单纯地机械记忆。历史知识是互相联系的,如因果关系、类比关系等。将知识点归纳后形成知识链,记忆会更加深刻。掌握各种记忆方法:抽象的概念形象地记,复杂的内容简单记,散乱的知识联系起来记……巧记能大大提高记忆的效果,如口诀记忆法、谐音记忆法、想象记忆法等。希望同学们能在记忆方法上有所创新,提高学习的兴趣,找到学习的捷径。
2、挖掘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是正确运用知识解答历史问题的重要前提。在学习知识和进行复习的过程中,要注意到知识点与标题,标题与课节,课节与章节之间的联系,这有助于对知识及其运用的深入理解,提高分析史料和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因此,我们不仅要注意历史事件的时序性,还要将知识点进行对照理解,对材料进行归纳概括,挖掘出题干的延伸点。例如:在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时,就要先透过“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社会生产力”这一现象,分析出导致社会变革最根本的因素和最重要的因素。进而分析出商鞅变法中对社会性质变化有最有利的措施,加深了解社会变革这一概念,将知识融会贯通。
3、仔细审题,把握题干,加强答题技巧。经过多次教学改革,历史试题的设计图文并茂,史料丰富,紧扣时代脉搏,体现历史教育的前瞻性和借鉴性。因此在复习中,要注意学会从花样繁多的图片图示、言语晦涩的史书选段和看似与历史无关的文章中提炼和概括出历史信息。因此平时做题时要注意到时间、国别、领域等关键的限定词,以及分值分布对答题采分点的要求,培养带着问题去审题。这样才能从材料中提取有效答题的信息,进而达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目的。
最后给各位同学几个复习小贴士:
1、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名字书写要正确。这是得分的要点,历史和语文学科一样,错字不得分。希望能将知识点上的生僻字、易错题字整理出来,反复识认。如:“嬴政”不能写成“赢政”,“司母戊鼎”不能写成“司母戌鼎”等。
2、答题语言要规范。回答问题要做到用词准确,陈述内容有因有果,有头有尾,有史实有结论。如:北魏孝文帝促进了民族交融,而不能写成“融合”。改革的内容也不能用“说汉语”、“穿汉服”这种笼统的文字来概括,切记不能用记忆方法代替答题内容。
3、在复习冲刺阶段可以按时间版块或专题版块,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练习,更多地接触到知识的内涵与外延,有利于向高分冲刺。
最新七年级历史老师的工作计划和目标(优秀15篇)篇二
为实现教学质量"四年提升规划"中"三年上水平"的目标,结合本人教学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教学工作计划如下:
本学期将根据学校工作精神,以全面推进尝试教育教学为指导,在学校教学部门的领导下,以打造高效课堂为目标,突出学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主,加强常规教学的研究力度,切实深化七年级历史教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从从小学升入初中,表现为:好奇、好动、上进心强、学习的积极性高;但是不会听讲和自学、不会做笔记、个别学生不交作业、课堂吵闹、学习习惯差。四个班每个班级人数在45人左右,各个班级在班风、学风上存在着差异,许多学生不重视历史课的学习。虽然绝大部分学生上课时能围绕着老师思路转,但仍有学生回答问题跑调。由于学习态度不端正,习惯又较差,认识又不足,故要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较难,整体看来不愿读书及低智力者大有人在。所以从起始年级就要抓课堂常规管理、学习习惯的培养,严格管理和规范学生的行为,在教学中必须加大力度备好课,做好每一个课件,及时巩固消化,力求每一节课都能有实际成效。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本学期初一历史第一册选用的是人教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2、教材内容。
本学期中国历史教学内容共分为四个单元,叙述从中华文明的起源祖国境内远古居民时代到魏晋南北朝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民族融合及文化的历史,共22课。
本教学材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探索新的教学途径和教学方法。课文个性鲜明、异彩纷呈。克服了注重教法轻视学法的弊病。注意了学生活动的多样性,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饶有趣味。
教材第一单元主要讲述人类文明的起源,共三课,从最早的人类讲起到华夏族的形成。使学生统分认识了我国境内远古居民的生活面貌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第二单元主要讲述奴隶制社会的产生发展和衰亡及社会的变革,使学生深刻认识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对人类文明的进步的影响。第三单元主要讲述秦汉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使学生从学习中认识秦汉对后世的影响。第四单元讲述了政权的分立和民族的融合。
3、教材重点、难点。
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弘扬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完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的历史教学任务。
1、深化对《历史教学大纲》及现行教材的理解,提高教学质量。抓好课堂45分钟的效率,在教学中贯彻"全面性、系统性、准确性、综合性、科学性、巩固性"的原则。要做到精讲精练,概念清楚明白,条理清楚,重点突出,难点讲清,切、实做到落实"三基",打好基础,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
2、抓好后进生的个别辅导工作,从端正其学习态度,积极参与课堂的读、思、练活动,使其成绩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
3、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积极探索教学形式和途径的多样化,丰富历史课堂内容。
4、注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积极运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模型多媒体,网络等进行辅助性教学。
1、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常规管理,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对"学困生"既要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的自觉性,更要对他们进行学法指导。
2、强化理想前途教育、学习目的性教育和形势教育,学生学得好,以确保考试取得圆满成功。
3、强化质量意识,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4、加强对薄弱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5、复习阶段,要认真制定复习计划,精心组织复习,以书为本,讲清概念,提示规律,指点迷津,提高学生的审题、解题的能力及速度。
6、引资料、学经验。经常向老教师学习,经常听课。
7、认真组织测试,强化综合训练,抓住学科的薄弱环节,及时补救。
略
1、夯实基础,培养学生能力。
这学期的教学内容是授完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理清每个阶段的历史线索,概括每个阶段的历史特征,找到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是本学期教学最核心的内容。这就必须夯实基础,引导学生自己来探索历史发展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
2、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3、注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积极运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模型多媒体,网络等进行辅助性教学。
4、加强对个别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通过每天的抽考和每月的月考,及时查漏补缺。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抓好后进生的个别辅导工作,从端正其学习态度,积极参与课堂的读、思、练活动,使其成绩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
5、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上答题、小讨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6、注重学科间知识的融合与渗透。
在把握教材时,教师应从总体上突破原有学科之间的界限,使学生能在多学科的背景下掌握教学内容。在宏观上,应保持合理的综合结构;在微观上,更要注重各人文学科知识间的合理渗透、相互融合和必要联系。
7、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倡导真正立足于学生发展的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通过那些能够带给学生理智挑战的教学;通过那些在教学内容上能够切入并丰富学生经验系统的教学;通过那些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的教学;通过那些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的教学,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8、突出能力目标的主导。
即强调学生思考能力、创造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以能力目标为主导,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平等、理解、信任的态度,创造融洽的教学环境,给学生足够的空间,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始终围绕能力目标的实现,努力探讨用能力目标主导教学的途径和方式,真正地把知识、能力和人格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最新七年级历史老师的工作计划和目标(优秀15篇)篇三
1、要求学生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祖国境内远古居民时代到魏晋南北朝各民族融合及文化的这段历史。
2、理清这段时期的历史脉络,掌握重要的历史时期的有关知识。
3、培养学生学会用运所学的历史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和处理问题。
本学期中国历史教学内容共分为四个单元,叙述从中华文明的起源祖国境内远古居民时代到魏晋南北朝各民族融合及文化的历史,共需32课,每课教学1课时,复习课需要2课时。
本学期将根据学校工作精神,以全面贯彻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指导,在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下,以课改内容为样板,以考试改革为突破口,加强常规教学的研究力度,切实深化七年级历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在全面贯彻历史课程标准规定的知识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目标的前提下,突出了以下几点:一、减轻学生负担,降低难度;二、增强趣味性和生动性;三、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学生整体情况分析:学生从小学升入七年级,表现为:好奇、好动、上进心强、学习的积极性高;但是不会听讲和自学、不会做笔记、个别学生不交作业、课堂吵闹、学习习惯差。10个班每个班级人数在70人左右,各个班级在班风、学风上存在着差异,许多学生不重视历史课的学习。虽然绝大部分学生上课时能围绕着老师思路转,但仍有学生回答问题跑调。由于学习态度不端正,习惯又较差,认识又不足,故要达到100%的合格率目标较难,整体看来不愿读书及低智力者大有人在。所以从起始年级就要抓课堂常规管理、学习习惯的培养,严格管理和规范学生的行为,在教学中必须加大力度备好课,做好每一个课件,及时巩固消化,力求每一节课都能有实际成效。
1、深化对《历史教学大纲》及现行教材的理解,提高教学质量。抓好课堂45分钟的效率,在教学中贯彻“全面性、系统性、准确性、综合性、科学性、巩固性”的原则。要做到精讲精练,概念清楚明白,条理清楚,重点突出,难点讲清,切、实做到落实"三基",打好基础,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
2、抓好后进生的个别辅导工作,从端正其学习态度,积极参与课堂的读、思、练活动,使其成绩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
3、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积极探索教学形式和途径的多样化,丰富历史课堂内容。
4、注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积极运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模型多媒体,网络等进行辅助性教学。
1、夯实基础,培养学生能力。这学期的教学内容是授完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理清每个阶段的历史线索,概括每个阶段的历史特征,找到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是本学期教学最核心的内容。这就必须夯实基础,引导学生自己来探索历史发展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
2、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3、以多媒体教学为突破口,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本学期根据学校的计划,信息技术的使用是一个重要内容,响应学校的要求,我在这半学期中,力图以直观的、形象的多媒体教学方法来改进以往的教学,力求使自己的学科成为学生喜爱的学科,课堂教学朝着乐、活、趣的方向努力。
4、加强对个别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最新七年级历史老师的工作计划和目标(优秀15篇)篇四
课程标准内容要点:知道安史之乱是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
认知提示:比较唐玄宗前期和后期的统治,了解统治者的作为与王朝盛衰的关系。
唐朝的繁荣盛世大约持续了100多年,唐玄宗统治后期的一场安史之乱揭开了唐中央政府和地方割据势力之间斗争的序幕。从此,唐朝由盛转衰,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统治越来越腐朽,最终在农民战争打击下土崩瓦解。唐朝灭亡后,在我国南方和北方各地出现多个割据政权,中国进入了五代十国分裂时期。
教材内容。
分析《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是部编新教材七年级下第一单元第5课,主要学习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三方面内容。
本课三方面内容关系如下:三部分内容展现了唐朝灭亡前后的基本历史概况,串起这三部分内容的线索是地方上节度使势力的发展变化。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历史的变迁,实质是中央与地方力量对比失衡的结果。
基于以上对“课程标准”、“知识点关系””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重点放在安史之乱与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上面。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对事物的认知程度还处在感性认知阶段,因而容易混淆历史与现实、文学作品与真正历史之间的关系,并且非常容易因为个人喜好对历史人物做出不客观的评价,应引导学生走出误区。
七年级学生爱听历史故事,因此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插入一些小故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设计。
整体思路基于“教学评一致性”原则,结合历史课程标准、教材、学情制定出学习目标,并且制定出相应的评价任务,在这两者的基础上,再设计教学活动,认真落实教学评一致性的要求。在课堂上注重学生的分组讨论,争取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进来。同时,要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努力提高目标的达成度。
学习目标1、背诵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等基本史实。
2、通过研读史料,观察图片,归纳并说出唐朝衰亡的原因,初步掌握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3、感悟政治清明与王朝兴盛的关系,体会农民起义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思考国家分裂的历史教训。
评价任务1、评价目标:通过评价唐玄宗,掌握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回顾唐朝后期相关史实,加深对唐亡原因的理解。
2、评价方法:学生互评与教师点评相结合。
3、评价过程:学生可以分组活动,然后各组派代表发言。发言后,各组之间进行互评。最后教师在小组互评的基础上,对各组活动情况和发言内容进行点评,根据各组的综合表现,评定等级。
4、评价总结:评价要侧重三个方面。一是看活动过程,看是否有合作探究、合作学习的意识;二是看各组发言的质量,主要指人物评价的标准、方法是否得当,评价是否客观全面;三是看学生的基本素养。教师重点点评学生发言中的闪光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导入。
展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画像,引出杨贵妃的故事,进而带领学生走进中后期的唐朝。
通过对杨贵妃介绍引发对有争议的历史人物的兴趣。
目标1一、安史之乱。
1.安史之乱的原因。
展示第一组图片:杨贵妃与唐玄宗图片和高力士与杨国忠图片,引导学生分析出第一条原因: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
展示第二组材料:李白的一首诗以及唐朝节度使势力图片,引导学生分析出安史之乱的第二条原因:社会矛盾尖锐,节度使势力膨胀。
2、总结安史之乱:原因:
时间:755年。
人物:安禄山、史思明。
3、展示第三组图片,引导学生分析出安史之乱的影响:唐朝国势由盛转衰。
准确掌握安史之乱的基本史实,注重培养学生从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目标2。
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1、教师提问:安史之乱以后,唐朝百姓的生活如何?
分组讨论三分钟。
学生回答:略。
评价标准:叙述正确,并且能够列举史实。
教师总结:唐朝后期,统治腐败,宦官专权,藩镇割据。
越来越严重。人民生活困苦,无以为生。
2、黄巢起义的经过。
学生阅读教材自学,然后叙述。
3、唐朝的灭亡。
朱温叛变,被镇压,起义失败。后来朱温把持朝政,权倾朝野,于907年建立后梁政权,唐朝灭亡。
该部分知识重点在黄巢起义的原因,让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解决问题能力。
目标3。
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展示五代十国地图以及五代十国各政权表格,介绍五代十国的基本情况。
1、五代十国的历史根源。
展示一则文字材料,根据材料分析归纳五代十国的历史根源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唐朝藩镇割据。
2、五代十国的历史影响。
展示五代十国战事图,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出:北方: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
南方:地区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发展。
第一,在取得成就时,我们要保持戒骄戒躁的恭谨态度。
第二,艰苦朴素的作风不能丢。
第三,人生应该始终如一地坚守自己的信念。
第四,亲近贤达之人,远离不肖者。……。
展示唐朝兴亡曲线图,引导学生分析历史发展的规律。1、通过引用的材料,让学生提高阅读材料、分析材料,进而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通过学习历史,让学生学会以史为鉴、借古鉴今,为今天的社会发展提供指导。
小结唐朝前期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国立强盛,出现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繁荣景象,以至走向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但是到了统治后期,政治腐败,各种社会矛盾尖锐,以安史之乱为转折点,唐朝走向了衰落。在衰落过程中,地方上的藩镇割据、中央的宦官专权进一步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到了唐朝末年,经过农民战争的沉重打击,唐王朝奄奄一息,直到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灭亡。唐朝灭亡后,出现了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老师对本单元所学知识做出梳理,使学生的知识脉络更加清晰。
作业1、评价唐玄宗。
2、做本课练习册。
让孩子们学习掌握客观公正的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做好复习工作。
最新七年级历史老师的工作计划和目标(优秀15篇)篇五
为实现我县教学质量“四年提升规划”中“三年上台阶”的目标,结合本人教学实际情况,特制订本学期教学工作计划如下:
本学期围绕学校工作计划要求,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加强教学研究,提高课堂效率,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以新课标为根本,推进课程改革,运用尝试教学法,学习洋思中学的“先学后讲,当堂训练”的教学方法,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综合的教学理念,努力提升教学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打造高效课堂。
七年级有四个班,共有学生人,学生总体水平差不多,但缺乏综合归纳能力,且有部分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欠积极。且这些学生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社会分辨能力正在形成之中,虽然是不定型的思想,但也会影响其行为。教师要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社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应经常了解、分析学生的心理与思想状况,以便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切实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真分析其学习状况,发现其长短处,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从大多数同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也要兼顾两头。
本学期历史下册选用的人教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第一个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课文用“南北重归统一”“大运河的开通”两个子目,从政治、经济两个方面介绍了隋朝的发展情况,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唐朝的繁荣与开放打下了基础。关于科举制的创立这一内容,特意安排了一整节课来讲述科举制的诞生、完善与影响。
第二个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这一单元中,对“经济重心的南移”“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这样的内容。教科书紧扣课标主题,集中叙述相关内容,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印象,也为完成本单元活动“观察《清明上河图》,围绕宋代城市社会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和风俗习惯等,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议论,比较“古今异同”奠定了基础。
第三个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教科书对课标有关明清时期的五条内容标准进行了归纳组合。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
2、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进一步认清历史前进的大趋势和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树立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远大理想,肩负起时代赋予的社会责任和崇高使命,当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养。
1、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常规管理,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对“学困生”既要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的自觉性,更要对他们进行学法指导。
2、强化理想前途教育、学习目的性教育和形势教育,学生学得好,以确保考试取得圆满成功。
3、强化质量意识,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4、加强对薄弱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5、复习阶段,要认真制定复习计划,精心组织复习,以书为本,讲清概念,提示规律,指点迷津,提高学生的审题、解题的能力及速度。
6、引资料、学经验。经常向老教师学习,经常听课。
7、认真组织测试,强化综合训练,抓住学科的薄弱环节,及时补救。
8、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教学辅助手段。
最新七年级历史老师的工作计划和目标(优秀15篇)篇六
2.了解黄巢起义的相关史实。掌握唐朝衰亡的原因、灭亡的时间和标志。
3.知道五代十国更迭与分立的局面,辩证分析其影响。
【学习重点】唐玄宗后期统治的腐败;唐朝的灭亡。
【学习难点】唐朝的衰亡原因;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开元末年以后,_________追求享乐,任人唯亲,社会尖锐,边境形势日益紧张。
2.各地的节度使逐渐集军权、_____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形成的局面。
3.755年,______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唐玄宗逃往四川,太子李亨被拥立为帝,即。安史叛军接连内乱,最终于年被平定。
4.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唐朝的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的局面。
5.唐朝后期,统治腐朽,_____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严重,相互之间发生。
6.人民发动了大规模起义,在________的率领下,起义军攻入长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7.______年,朱温建立了政权,唐朝灭亡。
8.唐朝灭亡后,先后出现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____________”。
9.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______局面的延续,虽然政权分立,但______始终是一个必然趋势。
二、合作探究。
史称“得人者昌”,“失贤则亡”。试结合唐代前期百余年用人方面的史实加以说明,并总结其经验教训。
三、练习巩固。
1.唐朝朝政日趋衰败是在()。
a.贞观初年b.贞观末年c.开元初年d.开元末年。
2.唐玄宗任人唯亲,此处人不包括()。
a.高力士b.李林甫c.杨国忠d.魏征。
3.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内奸,和部下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
a.安史之乱b.七国之乱。
c.八王之乱d.唐太宗对突厥用兵。
4.起义军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这是()。
a.黄巢起义军b.陈胜吴广起义军。
c.钟相、杨幺起义军d.李自成起义军。
5.唐朝灭亡的标志是()。
a.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
b.朱温兼并了北方割据势力。
c.朱温建立后梁。
d.安史之乱的发生。
6.下列关于五代十国的评价错误的是()。
a.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延续。
b.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
c.南方地区受战乱影响较小。
d.政权分裂使统一成为不可能。
7.唐朝由盛转衰的事件是什么?简述这一事件的经过及造成的影响。
参考答案:
一、
1.唐玄宗矛盾2.行政外重内轻。
3.安禄山安史之乱唐肃宗763。
4.由盛转衰中央权力藩镇割据。
5.宦官兼并战争。
6.黄巢7.907后梁。
8.北方黄河流域五代十国。
9.藩镇割据统一。
二、唐太宗重用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听取规劝,调整统治政策,出现“贞观之治”;武则天重视人才,任用贤臣,使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唐玄宗在开元年间,重视官员的选用与考核,任姚崇、宋璟等为相,出现“开元盛世”。“开元”以后用人失当,任李林辅、杨国忠为相,酿成“安史之乱”。经验教训:完善科举制度,有利于人才选拔;要用德才兼备、敢言直谏者;任人唯亲,姑息养奸,危害严重。
三、1.d2.d3.a4.a5.c6.d。
7.安史之乱。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唐玄宗逃往四川,太子李亨在灵武被拥立为帝;唐朝内调西北地区精兵,并在北方少数民族的援助下,在763年平定了叛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最新七年级历史老师的工作计划和目标(优秀15篇)篇七
本学期将根据学校工作精神,结合本人教学实际情况,为打造高效课堂,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加强常规教学的研究力度,切实深化七年级历史教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特制定本教学工作计划如下:
七年级学生表现为:好奇、好动、上进心强、学习的积极性高;但是不会听讲和自学、不会做笔记、课堂吵闹、学习习惯差。四个班每个班级人数接近50人,各个班级在班风、学风上存在着差异,许多学生不重视历史课的学习。虽然绝大部分学生上课时能围绕着老师思路转,但仍有学生回答问题跑调。由于学习态度不端正,习惯又较差,认识又不足,故要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较难,整体看来不愿读书及不愿学习者大有人在。所以从起始年级就要抓课堂常规管理、学习习惯的培养,严格管理和规范学生的行为,在教学中必须加大力度备好课,做好每一个课件,及时巩固消化,力求每一节课都能有实际成效。
1。深化对《新课程标准》及现行教材的理解,提高教学质量。抓好课堂45分钟的效率,在教学中贯彻“全面性、系统性、准确性、综合性、科学性、巩固性”的原则。要做到精讲精练,概念清楚明白,条理清楚,重点突出,难点讲清,切、实做到落实“三基”,打好基础,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
2。抓好后进生的个别辅导工作,从端正其学习态度,积极参与课堂的读、思、练活动,使其成绩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
3。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积极探索教学形式和途径的多样化,丰富历史课堂内容。
4。注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积极运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模型多媒体,网络等进行辅助性教学。
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
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了解中国古代史历史的基本线索,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弘扬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完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的历史教学任务。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时期的基本特征以及发展趋势,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基本规律。
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解读、判断和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上答题、小讨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教育学生继承传统美德,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养成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
1、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能力:
(1)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2)注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积极运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模型多媒体,网络等进行辅助性教学。
2、改革教学方法。
加强对个别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通过检测,及时查漏补缺。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抓好后进生的个别辅导工作,从端正其学习态度,积极参与课堂的读、思、练活动,使其成绩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
3、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促进学生自觉主动学习。
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上答题、小讨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积极开展历史活动课,鼓励学习参与历史小制作,通过课外读物,网上探访古迹、名人轶事,扩大历史的知识面,通过自主的学习方式,提高探究学习能力。加强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实践能力。
周次起讫时间时间进度实际完成进度备注。
12。13——2。171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22。20——2。242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3盛唐气象。
32。27—3。34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5安史之乱与唐朝盛世。
43。6—3。10单元复习及检测。
53。13—3。176北宋的政治。
7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63。20—3。248金与南宋的对峙。
9宋代经济的发展。
73。27—3。3110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11元朝的统治。
84。3—4。712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94。10—4。14综合复习。
104。17—4。21期中测试。
114。24—4。2813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单元复习及检测。
125。1——5。514明朝的统治。
135。8—5。1215明朝的对外关系。
16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145。15—5。1917明朝的灭亡。
155。22—5。2618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19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165。29—6。220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21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176。5—6。9单元复习测试。
186。12—6。16综合复习。
196。19——6。23综合复习。
206。26——6。30综合复习。
217。3——7。7期末测试。
最新七年级历史老师的工作计划和目标(优秀15篇)篇八
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弘扬中国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重视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倡导教师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新课标教材七年级历史下册在全面贯彻基础知识,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三项教育目标的前提下,突出了三点:一是减轻学生负担,降低难度;二是增加启发性和生动性;三是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七年级学生总体水平查不多。历史是他们新接触的一门新学科,所以大部分同学求知欲较强,课堂纪律较好。但缺乏综合归纳能力,且有部分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欠积极。
七年级学生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每天都接触社会,他们的一些想法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而他们受到年龄与知识的限制,社会分辨能力正在形成之中,虽然是不定型的思想,但也会影响其行为。教师有责任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社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应经常了解、分析学生的心理与思想状况,以便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切实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真分析其学习状况,发现其长短处,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从大多数同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也要兼顾两头。
1、教材特点。
本学期初一历史下册选用的是人教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2、教材内容。
本学年继续讲授中国古代历史,主要以课为单位,叙述我国原始社会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文化的改革和发展,共22课,每课教学一课时。
3、教材重点、难点。
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
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进一步认清历史前进的大趋势和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树立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远大理想,肩负起时代赋予的社会责任和崇高使命,当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养。
实施素质教育主渠道在课堂,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教师。因此我计划做到以下几点:
1、教材贯穿一些材料阅读,“想一想”等虽然不是教材的正文,却是教材正文的扩展,实际上是给了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更自主的学习,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形容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实施了爱国主义教育,人文精神教育,因此,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同时让学生分组讨论,人人参与观察、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
2、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倡导师生平等,民主的人际关系,应尊重学生的差异,崇尚个性和主体性,鼓励探索真理,在教师启发、诱导下,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给教师提出更高要求,学生在拥有发挥个人才智的机会和空间的同时,压力感又会促进学生去主动涉猎知识,独立思考问题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注意师生双方交往、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3、落实好课堂的教学目标。
目标统一,以“内容标准”的要求为依;体现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统一。
4、使学生主动叁与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上答题、小讨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5、积极开展历史活动课,鼓励学习参与历史小制作,通过课外读物,网上探访古迹、名人轶事,扩大历史的知识面,通过自主的学习方式,提高探究学习能力。加强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实践能力。
6、集体备课强化教学质量此文来自优秀,让教师之间取长补短,资源共享,每周进行集体备课一次。
7、上公开课及听课,课后评议互相促进,提高教学效果。
新教材初一历史第一册总共有22课,其中新课讲授占二十二个课时,单元复习占四个课时,期中复习占两个课时,期末总复习占四个课时。
最新七年级历史老师的工作计划和目标(优秀15篇)篇九
有的同学学习历史的兴趣很浓,有的同学根本没什么兴趣。我应该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上入手,来改善一向把历史视为副科,不好好学习、认真对待的学生心理,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把注意力集中在历史课的学习上,力争培养一批热爱历史学科的爱好者。
实施素质教育主渠道在课堂,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教师。因此我计划做到以下几点:
2、教师适当补充一些练习作为课堂训练,从而改进评估教学;
3、组织学习某一历史人物进行正确客观的评价,培养学生从正反两方面来看问题的能力;
6、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经历、感受和体验;
7、从严治教,提高成绩。
(2)加强直观教学,充分利用教学挂图等教学工具;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3)争取每期都要开设历史活动课,要求自己必须自始至终参加学生的活动,并且要让学生学有所得。
最新七年级历史老师的工作计划和目标(优秀15篇)篇十
1.教材特点:
本学期七年级历史第一册选用的是人教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有利于进行生动形象的中华文明发展历史的教育。
2.知识结构:
本学期中国历史教学内容共分为四个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统一国家的建立”等),叙述从中华文明的起源祖国境内远古居民时代到魏晋南北朝各民族融合及文化的历史,共22课,每课教学1课时,复习课需要4课时。3.知识内在联系: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尤其是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学生知识能力基础方面:七年级学生活跃开朗热情,上课积极发言。经过小学六年的学习,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技能诸如:阅读简单材料,从图片、表格中获取历史信息,归纳整理等;但是由于学生的学习习惯不是很好,惰性较强,所以历史成绩也不是很理想。2.个别差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但是不会听讲和自学、不会做笔记、个别学生不交作业、课堂吵闹、回答问题天马行空。3.疑难困惑:老师的最大难题是课堂常规管理、学习习惯的培养,学生行为的管理和规范,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学生的最大难题是知识点庞杂,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对当今社会的一些问题的正确理解和分析。
本学期学科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祖国境内远古居民时代到魏晋南北朝各民族融合及文化的这段历史。
2、理清这段时期的历史脉络,掌握重要的历史时期的有关知识。
3、培养学生学会用运所学的历史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和处理问题。
(一)、培养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1、开端引趣,上课一开始以趣引入,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
2、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竞争。
3、联系生活实际,激趣的效果也是相当明显的。
4、拓宽知识,发展学习兴趣。
5、精心设疑,激发学习兴趣。
6、创设优化的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二)、运用多样的课堂教学策略,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1、与实践结合。
2、教学手段多样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3、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策略。
4、针对差异性,实施分层教学策略。
5、进行小组合作交流、探究式学习的策略。
6、加强学法指导,提高学生学习效益。
(三)、促进了教师的素质,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益。
1.夯实基础,培养学生能力。
2.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3.以多媒体教学为突破口,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注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
4.加强对个别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5.强化综合训练,抓住学科的'薄弱环节,及时补救。
布置适当的作业和练习,及时检查。加强课外辅导,培优补差。
最新七年级历史老师的工作计划和目标(优秀15篇)篇十一
临近期末,为了更好的搞好期末复习,进一步提高初一历史教学成绩,顺利地迎接期末考试,现制定期末复习计划。
一、教情学情分析。
本学期要考全册书的内容,复习时间紧,从近期考试几个班的总体成绩来看,在教学中要重点抓好班上的中游学生,但各个层次的学生都不能忽视。从每个班平时课堂对个别学生提问及检测情况看,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进一步提高。
二、复习重点及难点:
1、第一单元: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炎帝、黄帝、禅让制。
2、第二单元:夏商周的更替、世袭制、西周分封制、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牛耕和铁农具的使用、都江堰、商鞅变法、孔子。
3、第三单元:秦始皇、陈胜吴广起义、汉武帝的大一统、张骞、丝绸之路、蔡伦。
4、第四单元:三国鼎立、淝水之战、孝文帝改革、王羲之、顾恺之。
三、具体措施:
1、做好思想工作,让学生安下心来认真复习,查找不足之处。
2、特别要加大对边缘生及后进生的辅导和检查,以确保他们能巩固好基础知识。对学习自觉性差,成绩较差的学生要严格要求,及时督促他们完成任务并随时抽查、提问。
3、及时反馈检测情况,查找教学漏洞,及时弥补不足之处。
4、有效利用课堂时间,让各层次学生都各有所获,各有提高。
四、期末复习课时安排:
关于期末复习,我主要分了两个阶段.本周主要是基础阶段,下周主要是提升阶段。
第一周:着重复习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炎帝、黄帝、禅让制。夏商周的更替、世袭制、西周分封制、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牛耕和铁农具的使用、都江堰、商鞅变法、屈原、扁鹊、孔子,秦始皇、陈胜吴广起义、汉武帝的大一统、张骞、丝绸之路、蔡伦。(全书重点和难点)。三国鼎立、淝水之战、孝文帝改革、王羲之、顾恺之。
五、期末目标:
通过期末复习,使基础比较好的学生能达到优秀,基础较差学生争取多一些达到及格,尽最大能力使历史学科的优秀率和及格率及平均分都有所提高。不管结果如何,自己尽最大努力,争取让同学们取得最好的成绩。
最新七年级历史老师的工作计划和目标(优秀15篇)篇十二
本学期初一备课组以学校工作计划为指导,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以优化课堂教学为中心,团结合作,努力提高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团结合作,互相学习,认真备好课,上好每一节课,并结合新教材的特点,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活动,在教学中,抓好基础知识教学,着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打好基础,全面提高,为今后的中考作好充分的准备,争取优异的成绩。
1、本学期主要是学习中国古代史的内容,争取让学生打好扎实的基础。为了达到上述目的,首先要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重视历史学科的学习,让学生把它作为主要科目来学习,教会学生学历史的方法,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爱学乐学,深入浅出地授好每一课,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为中考作好准备、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的课堂教学新模式。
2、优化课堂教学,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思维发展的空间留给学生,增强课堂活力。切实加强课堂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的民主性和开放性。推进师生互动,使学生形成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习惯。
4、备课组内做到六统一:统一进度、统一作业的内容、统一测试题目、统一重点和难点的处理措、统一听课各评课、备课和教学中积极使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增加知识含量,开阔学生眼界,积极推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积极运用投影、录音、录像、影片、多媒体,网络等。
5、重视学生对教学的意见,经常和学生联系,了解学生的情况和意见,及时加以改进。提倡教学形式的多样化,重视历史活动课的教学研究,充分利用本地人文景观和历史遗迹,积极开发地方校本历史课程。
6、备好每一节课,写出详细的、规范的教案。还要积极采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授课,每课都做出课件,并利用网上的丰富视频资料,再现历史事件,以便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最新七年级历史老师的工作计划和目标(优秀15篇)篇十三
以学校教学计划为指导,落实推进课程改革,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综合的教学理念,提高语言能力、教学能力;在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对话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实施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七年级学生总体水平差不多。历史是他们新接触的一门新学科,所以大部分同学求知欲较强,课堂纪律较好。但缺乏综合归纳能力,且有部分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欠积极。
本学期七年级历史第一册选用的是岳麓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中国历史》第一册的内容是从我国的远古居民写到的魏晋南北朝,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文化的改革和发展,共24课。
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针对以上几点,本学期教学措施:
第一、落实好课堂的教学目标:1、目标统一,准确。2、以“内容标准”的要求为依。3、体现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统一。
第二、使学生主动叁与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上答题、小讨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第三、积极开展历史活动课,鼓励学习参与历史小制作,通过课外读物,网上探访古迹、名人轶事,扩大历史的知识面,通过自主的学习方式,提高探究学习能力。加强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实践能力。
第四、集体备课强化教学质量,让教师之间取长补短,资源共享,每周进行集体备课一次。
第五、上公开课及听课,课后评议互相促进,提高教学效果。
这套课本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构成,以课为单位。文化课每课教学一课时,活动课的时间可适当增加。
第一周:说在前面的话;我们的远古祖先。
第二周:原始的农耕生活;神奇的远古传说。
第三周:单元回眸;夏传子家天下。
第四周:公元纪年法;西周的分封。
第五周:国庆长假。
第六周:甲骨文与青铜器。
第七周:春秋战国的纷争;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第八周:春秋战国的科技与文艺;百家争鸣。
第九周:历史文物仿制活动;单元回眸。
第十周:复习、中考。
第十一周:中考情况总结;六王毕四海一。
第十二周:伐无道诛暴秦;汉武帝“大一统”
第十三周:丝绸之路的开辟;评价历史人物。
第十四周:秦汉的科学技术;秦汉的宗教、史学和艺术。
第十五周:单元回眸;三国鼎立。
第十六周:三国历史故事会;北方民族大融合。
第十七周:江南地区的开发;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科技和艺术。
第十八周:单元回眸、复习。
第十九周:复习。
第二十周:复习、期考。
以上教学计划,一定认真履行,争取在新的学期里教学工作再上新台阶。
最新七年级历史老师的工作计划和目标(优秀15篇)篇十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唐玄宗统治后期朝政腐败,酿成“安史。
之乱”的情况;知道唐末农民起义及唐朝的灭亡、中国进人纷乱的“五代。
十国”时期等史实。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唐玄宗统治后期朝政腐败的了解,认识到治理国家要完善人才。
选拔制度,用人要德才兼备的重要性;通过思考“强盛的唐朝为什么会爆。
发安史之乱”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唐末农民起义的爆发也。
是唐朝政治腐败的结果;理解出现“五代十国”纷乱局面中的统一因素,
认识到国家民族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学重点安史之乱、五代十国。
教学难点“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及影响、认识到安史之乱是唐朝。
由盛转衰的转折点r藩镇割据的概念及其所造成的危害。理解五代十国。
时期存在的统一因素。
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唐朝安史之乱、反映安史之乱的诗歌及五代十国形势图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提问上节内容,突出“开元盛世”。
二、导入新课。
唐朝有一位著名的诗人,写了一首《忆昔》诗,称赞“开元盛世”,同学。
们还记得这位诗人的名字吗?(杜甫)大家还记得这首诗的内容吗?(忆。
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答得很好。尽管这首诗不无溢美之处,但大体上还是符合事实的。这么。
一个难得的盛世局面,到了天宝年间竟从顶峰急剧地跌落下来。唐朝由。
盛而衰,从衰落到灭亡。这些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杜牧《过华清宫绝句》。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总结:朝政腐败,预伏着危机。
2.安史之乱:让学生看《安史之乱》示意图。
让学生说出安史之乱的时间、叛军将领。
简单概括安史之乱的根本原因:唐玄宗后期政治腐败,内部兵力空。
虚。直接原因:节度使势力日益强大。
3.安史之乱的重要影响:藩镇割据。
(1)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唐朝的。
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地方上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
局面。
(2)教师可补充介绍:玄宗时,边境共设10个节度使。安史之乱期。
间和以后,唐朝增设了许多节度使。不少节度使管辖的地区,名义上是唐。
朝的藩镇,实际上是割据势力。“虽称藩臣,实非王臣”。藩镇之间、藩镇。
和中央之间,不断争战,一直持续到唐朝灭亡。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
了唐朝后期的统治力量。
三、讲授新课。
(一)安史之乱。
1.引述白居易《长恨歌》中的诗句,讲唐玄宗宠爱杨贵妃、不理朝政。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3)注意讲清藩镇割据的概念;结合《敦煌壁両中的节度使出行图》,
加强形象记忆。
4.评价唐玄宗。
学生讨论后得出:唐玄宗统治前期,重用贤人,励精图治,锐意改革,
使政治清明、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经济空前发展,把唐朝推向全盛,
出现开元盛世的局面,这是他的功绩。而唐玄宗统治后期,却重用奸臣,
贪图享乐,荒于朝政,导致安史之乱,国家日趋衰落,这又是他无可争辩的。
过失。所以,唐玄宗有功有过。但总起来说,唐玄宗应该是一位有作为的。
皇帝。
经验教训:完善人才选拔制度,用人要德才兼备,任人唯亲,姑息养。
奸,危害严重。
(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1.唐朝后期政治腐败:藩镇割据,混战不已;宦官专权,把持朝政。
2.黄巢起义:
(1)背景: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灾荒,无以为生,大。
规模农民起义爆发。
(2)起义军在黄巢的率领下,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
朝统治以致命打击。
学习此节内容时,可让学生看《黄巢起义流动作战》示意图,自制《唐。
末农民战争》表。通过图和表让学生记住黄巢起义的主要内容:
原因土地兼并,租税苛重,战火连綿。
爆发875年,黄巢;山东、河南一带。
特点流动作战,转战大半个中国。
高潮进入长安,建立政权。
失敗884年,黄巢在泰山兵败自杀。
作用瓦解了唐朝的统治。
3.唐朝灭亡:原为农民起义军将领的朱温,后投降朝廷,被封为节度。
使,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黄巢起义。他逐渐控制朝政,陆续兼并了北方。
的大小割据势力。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灭亡。
(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1.概念:唐朝灭亡后的50多年里,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
朝代,相继统治黄河流域,合称五代。那时,在南方各地和北方的山西,先。
后出现了十个割据政权,总称为十国。
2.让学生看p25“五代十国形势图”,了解五代十国的基本情况。
教师归纳:五代十国时期藩镇割据继续扩大,军阀间的不断混战,给。
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符合历史发展的。
趋势和广大人民的愿望。
3.结合p26《知识拓展•周世宗改革》,了解到了五代十国后期,统一。
趋势不断加强。五代中的最后一个君主周世宗就是一位很有作为的皇。
帝,他进行政治改革,经济得到了恢复,疆土得以扩展,为后来结束分裂割。
据局面准备了重要条件,加快了统一的进程。
四、课堂小结;。
之治”和“开元盛世”的盛世景象,唐朝呈现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国力强。
盛的繁荣局面。唐朝后期,政治腐败,各种矛盾尖锐起来。唐朝从强盛转。
向衰落,安史之乱是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以后,地方上出现了藩。
镇割据的局面,中央政府里出现了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进一。
步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加速了唐朝的衰落。唐末,一场席卷大半个中。
国的农民战争,瓦解了唐政权。最后唐朝被节度使所灭。
【课后作业】。
完成对应课时练习。
附:板书设计。
最新七年级历史老师的工作计划和目标(优秀15篇)篇十五
本学期担任701、702、703、802、803五个班的历史教学任务,为提高历史教育教学工作,全面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行以点带面,全面提高,通过培优辅差使学生转变观念,认真学习,发展智力,陶冶品德,真正使教师动起来,使学生活起来。并长期坚持下去,真正让学生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和勇气,克服自卑的心理。在学生中形成"赶、帮、超"浓厚的学习氛围,使我校每个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用,不能不学,量性而学这一目标,特制订培优辅差工作计划:
1、加强对培优辅差的常规管理、
2、认真组织相关的学生参与活动中去,使50%的学生参与到培优辅差活动中去。
3、通过培优辅差,使90%的学生能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4、认真做好参加学生的辅导工作和思想教育工作,培优和辅差工作每周不少于三次。
1、首先制定培优辅差目标责任书,通过培优辅差明确目标。
2、认真制订培优辅差工作计划。定培训人、培训内容,培训时间。
3、每次辅导有详实的辅导记录,并把每周的辅导内容在辅导前存档。
4、重点做好知识、思想、习惯的培优辅差工作。
5、定期对培训的学生进行考试和检测,及时了解培训情况。
培优学生:xxx。
无论在任何时代都需要出类拔萃的人才,没有这样的人才就谈不到文化科学的进步。这是时代的需要,更是国家建设的需要。当前社会正是知识、经济突飞猛进的年代,各行各业都呼唤着杰出的人才的出现。富有历史天赋的优等生并不能自发地出现。不管他都不可能无师自通。他们需要培养,需要接受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进行严格的训练。而教师也同样不能忽视在普遍提高的基础上去发现和培养历史尖子生的任务。作为一名为国家输送优秀栋梁的人民教师,对于优秀学生的重点培养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培养历史尖子生,首先要善于发现和选择好的苗子。尖子生的苗子应该具备基础扎实,思想活跃,思维敏捷,学习上优较大的潜力和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具有浓厚的数学兴趣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察:
1、注意学生各学科学习水平的`全面、均衡发展。作为尖子生的苗子,既要有扎实的记忆实力,又要有良好的文科基础,从而具备较强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这正是尖子生成材必不可缺的前提。
2、重视学生的智力水平。有些学生学习勤奋,善于模仿,心细有耐性。他们在常规的考试中往往成绩优秀,但仅仅局限于书本,学习上缺乏潜力,这类学生不适合作为尖子生的苗子。另一些学生具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喜欢钻研,喜欢看课外书,喜欢超前自学,喜欢别出心裁,但比较粗心大意。其历史成绩不大稳定。这类学生学习潜力很大,只要引导得法,就是好苗子。
准确选拔历史尖子的苗子是很重要的,但这仅仅是第一步,更重要的还在于如何培养历史尖子生。这里必须解决好一个普及与提高的关系,解决好尖子与一般的矛盾。不解决好这些问题,就必然会顾此失彼。如何处理好这些问题,使历史尖子生得以充分发展,知识、技能水平更上一层楼呢?要结合这些尖子生的具体特点,采取有力的相应措施:
1、严格要求,打下坚实的基础。严师出高徒。培养历史尖子生,首先要严格要求,使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有了坚实的基础,才能深入钻研,进一步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有些尖子生因为有了一些成绩就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在学习上好高骛远,不愿意扎扎实实打好基础,这是十分致命的弱点。对尖子生要肯定成绩,树立信心。但不能过分表扬,更要指出缺点,因势利导,稳扎稳打。学习历史必须加强练习巩固。特别是要勤动脑,多动手。
2、精选内容,注重培养思考钻研能力,提高自学能力。根据历史尖子生的学习水平,整理编选一些较有质量的学习内容,提供一些必要的课外学习资料,帮他们制定一定的学习计划。在学习方法上给予必要地指导,特别是引导他们在自学中学会比较、归纳、总结,做好笔记,做好知识积累与记忆方法积累。
3、积极开展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坚持开展课外活动,把开展课外活动纳入自己的教学工作计划中来。可以每天出一些难度大、综合性强的历史问题贴在墙上或抄在小黑板上。时常组织举办一些小规模的历史知识活动。利用节假日举办与竞赛有关的辅导讲座,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加深和拓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