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编写可以借鉴其他教师的经验和教学资源,以便更好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如果你正在为二年级教学准备教案,那么这几份范文一定会给你提供一些很好的思路和借鉴。
二年级数学教案(优质16篇)篇一
2.在进行探索,交流活动中,发展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3.使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联系,激发学生对身边事物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意识。
三:应用。
亮亮第二聪聪第三。
生小组合作学习,师巡视。
生说时,师板书。
7×6=42六七四十二。
7×7=49七七四十九。
作
2、运用7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问题,正确计算7以内的乘法。
3、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重点。
难点。
关键重点:正确计算7以内的乘法.。难点:运用7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问题。关键: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
及教具准备口诀卡片课时安排1课时。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问题情境。
1、师:谁知道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故事?请你给大家讲一讲.
2、师:大家看书,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在干什么呢?
二、自主探索。
1.师:在图中,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
2.师:现在请大家帮小矮人解决这个问题。
3.全班交流学生的不同算法。
师:请你把你计算的结果和方法给大家说一说?
明确7×3和3×7都用三七二十一这句口诀.
4师: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交流时教师重点说一说每个算式运用的口诀.
请一名学生给大家讲故事,师简单介绍。
生:在吃饭.。生:白雪公主在拿盘子等。
生:小矮人问:一共有多少个果子?
生自主探索,师巡视。
生:求3个7是多少?算式是:3×7=21口诀是三七二十一。
生:7×3=21口诀是三七二十一。
生:一共有多少汉堡?2×7=14和7×2=14。
口诀是二七十四。
生:一共有多少根薯条?7×7=49。
口诀是七七四十九。
生:一用有多少个鸡块?
4×7=287×4=28。
口诀是四七二十八。
生:一共有几杯牛奶?
1×7=77×1=7。
口诀是一七得七。
课
堂
练
习三、课堂练习。
1.练一练第1题。
师:大家真棒,解决了那么多问题。现实生活中有很多问题可以用乘法计算。请大家先观察图,蓝灵鼠要我们帮他解决什么问题?交流所观察到的信息,再独立解答,进行交流。
2.练一练第2题。
师:现在我们做一个游戏,我出一句口诀,同学们说出用这句口诀能算出的两个算式。
师:现在请大家完成书中的第2题。
3.练一练第3题。
师:先计算出答案,再把结果按大小排序。
4.练一练第4题。
师:现在我们进行计算比赛,看谁计算的又对又快。
四、问题讨论。
师:从图中你了解到什么?
生:一个大桶能装三瓶水。
生:一瓶能装七杯水。
生:1个大桶能装多少杯?
师:那么1个大桶能装多少杯?大家可以讨论一下,也可以画画图。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板书设计7的乘法口诀。
3×7=21口诀:三七二十一。
7×3=21口诀:三七二十一。
7×7=49口诀:七七四十九。
2×7=14口诀:二七十四。
4×7=28口诀:四七二十八。
1×7=7口诀:一七得七。
因为1大桶水=3个水瓶的水,1个水瓶的水=7个水杯的水,
所以1个大桶能装21杯水。
二年级数学教案(优质16篇)篇二
1、使学生认识乘加、乘减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特点,理解并掌握解题思路。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4、通过鼓励性的情感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初步学会分析数量关系,并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
懂得要解决最后问题必须先找出隐藏的中间条件。
多媒体课件。
今天老师带大家去桃园参观,你们想去吗?(课件演示)
今年的桃子大丰收啊!这里有4筐桃子,每筐有6个,一共有多少个桃子?
谁会算一算?(学生口答,说一说怎样想的?)
如果第一棵树上有80个桃子,第二棵树上有60个桃子,两棵树上一共有多少个?
谁会列式解答?学生口答并说一说怎样想的?
(1)你们真了不起,遇到的两个问题都解决了。我们一起去看看猴妈妈和猴宝宝在桃园遇到了什么问题想请你们帮忙。
媒体演示例题
(2)从图上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大猴:3筐,每筐12个。
小猴:6个
你能根据两只猴子的采桃情况提出问题吗?
把学生提出的问题板书出来,再引导学生先解决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
(3)怎样求出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
你会列式解答吗?
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123=36(个)
36+6=42(个)
你先算的什么?你是怎样想到先算大猴采了多少个的?
教师归纳:有的同学这样想:要求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就要把大猴采的个数和小猴采的个数合起来,可题目上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大猴采了多少个,所以必须要先求出大猴采了多少个,然后把大猴采的个数加上小猴采的个数。这是从问题想起。还有同学是从条件想起,根据大猴采3筐,每筐12个,就能先算出大猴采了多少个,再把大猴采的个数和小猴采的个数合并起来,就是两只猴一共采的个数。这两种想法都很好。
我们在解决问题后要写出完整的答语。教师板书答语。
(4)教学试一试
刚才有同学还提了一个问题,你会解答吗?
先在本子上独立解答再同桌互相说说先算什么?
指明汇报,板书算式。提问:要求大猴比小猴多采多少个?要先算什么?
比较:在解决例题和试一试这两个问题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相同的是两题都用两步计算,而且第一步都是要先算出大猴采了多少个?这一步都是用乘法算的。不同的是,第1题求两只猴一个采了多少个?所以第二步用加法计算,而第2题求大猴比小猴多采多少个?所以第二步用减法计算。
(1)参观了桃园后我们再去森林公园看看,进公园先买票。我们来算算一共要多少元?(媒体出示条件和问题)
谁说说这题告诉了我们哪些条件?要求什么问题?
要求一共有多少元先要算出什么?
学生列式解答。指名汇报,说一说152表示什么意思?提醒做完后别忘了写答语。
(2)我们进公园去。这里有2个小朋友在浇树呢!这里又有什么问题需要我们解决呢?你会做吗?在自己的本子上做一做。
学生独立解答后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我们继续参观森林公园,看,眼前又出现了什么?根据这些条件你会提哪些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问题,再让学生分别解答。
解决这两个问题分别是怎样想的?都要先算什么?
二年级数学教案(优质16篇)篇三
1、经历以米、厘米为单位正确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验1米到底有多长,并会估计物体的长度。
2、在活动中体验测量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体会米的含义,知道厘米、米之间的关系,知道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
新铅笔、米尺、数学课本、文具盒、1米多长的绳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师生利用课前共同准备的直尺、三角板、等工具测量小组中各物品的长度。
2、指导学生同桌合作,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测量绳子的长度。
学生在测量的过程中会随机比较、选择用哪些测量工具比较合适。(主要是直尺或米尺)。
3、用米尺测量课桌的长度。
二、体验探究。
1、认识米,知道1米有多长。
2、让学生以组为单位,直观体验1米有多长。
3、学生在观察、交流过程中认识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
归纳:100厘米=1米,1米=100厘米,1m=100cm。
4、让学生联系身边的事物,找出几种长度是1米的物品。
三、实践应用。
1、1米大约等于几枝铅笔的长度?
2、学生自主量一量教室中比较大的物体的长度(或高度)。教师要与学生共同完成测量活动。
3、出示书中5页练习题。
4、课外小作业:让学生回家测量家中物体的长度。
二年级数学教案(优质16篇)篇四
1、经历测量身边常见物品长度的具体活动,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体验学习毫米、分米的必要性以及它们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2、借助直尺感受1毫米、1分米的长度,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3、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想一想、演一演等活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估测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类推能力、合作意识以及数学学习的兴趣。
本节课是以厘米这个长度单位为纽带,将米、分米和毫米联系起来。借助测量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表象,认识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教材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多种活动,建立丰富的表象,逐步形成空间观念。让学生通过观察、数一数尺上的刻度,动手量一量,用手势比一比,动口说生活中的实例等多种活动,感知、体验、建立丰富的表象。让学生在进行估测、实际测量比较、验证的过程中强化表象,从而逐步形成空间观念。每次测量时,都要先估计,再测量,让估测活动贯穿于整个测量过程之中。
学生对测量的方法已经掌握,有一定的用直尺测量的能力。对毫米和分米虽没有正式的接触,但在生活中对毫米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由于生活中学生缺乏测量物体长度的经验,又很少用到分米、毫米这两个长度单位,所以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表象很难建立。
设计思路:
鉴于学生的认识,课堂上教师应尽量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培养他们在学习中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以及学会学习的能力。结合学生的动手操作,充分调动起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个学生都融入其中,体验到动脑的乐趣。这也就是让他们先自己探索获取信息的一种途径,同时也培养了合作意识。教师从旁引导,走出关键的一步,其余交由学生尝试完成。
本课时的一个教学难点就是学会正确测量,为了突破这个难点,让学生自学,然后,分组测量物体的长度,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估测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类推能力、合作意识以及数学学习的兴趣。单位化聚也是本课时的难点,先让学生完成练习,再讨论单位化聚的规律,突破了这个难点。
1、重点:能在具体的情境中估计并测量物品的长度。
2、难点: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两人一把米尺,直尺、借书卡、1元硬币、一张光碟。
情景引入:
老师带来了你们的两个老朋友,大家想知道它们是谁吗?出示米和厘米并贴在黑板上。问:这两个老朋友能帮助我们做什么?这是长度单位家族中的两兄弟,米和厘米用什么字母表示?你能用手比画出1米和1厘米的长度吗?(学生比画)。
同学们还想认识多几个长度单位朋友,帮助我们测量物体长度吗?下面来进行一个小组比赛,在比赛中认识长度单位朋友。
设计思路:
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无处不在,我们应该和它们成为好朋友。
一、活动一:估一估、量一量。
(要求:合作把结果填在表格中,同时不影响其它小组的思考,最后小组评比出优秀成员)。
1、我们还学过了用尺子量物体或线段的长度,同学们还记得测量的方法吗?下面我们来个小比赛,看谁能准确地测量出这三条线段的长度,不过老师有个小要求:就是在测量每条线段之前,先来估计线段的长度写在()里,再用尺子进行测量,看你的估计和实际测量是否接近。在测量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可以在小组内交流。
2、学生活动:测量线段。
3、汇报发现(出现不够整厘米数怎么办?)。
导入:第三条线段比2厘米多出了5个小格,但是又不够3厘米,我们写2厘米或3厘米都不太准确,有办法解决吗?(用毫米表示)。
板书:毫米mm。
4、揭示长度单位:毫米。
同学知道得真多!你能汇报你的发现吗?(由学生说出:当不够1厘米时,为了测量得更精确,我们要用到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毫米,如果学生不能说出,由老师引导)。
二、自行探究,建立模型。
活动二:找毫米。
1、感知毫米。
1mm到底有多长呢?(课件演示)。
板书:1厘米=10毫米。
小结:量比较短或者比较精确的物体时,我们需要用到毫米,直尺上任意1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板书:1厘米=10毫米。
1m=10mm。
4、1厘米等于10毫米,那么2厘米等于多少毫米呢?3厘米?
5、动手测量,再次感受毫米的长度。
请每组的组长从学具盒中迅速地拿出(借书卡、1元硬币、光碟盒等)放在桌面上,组织本组同学先估一估每种物品的长度大约是多少?再进行测量。
设计思路:让学生对一个物体的长度提前有一个不具体的感官认识,同时也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测量能力,体验学习毫米、分米的必要性以及它们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合作精神)。
名称。
我的估计。
我的测量。
借书卡厚度。
1元硬币厚度。
1张光盘厚度。
三、活动三:找分米。
测量稍长的物体时,我们用分米做单位会比较方便。
板书:分米dm。
1、1dm到底有多长呢?(课件演示)。
板书:1分米=10厘米。
1dm=10mm。
2、用手比画出1分米大概有多长。
3、1分米=10厘米,即10厘米就是1分米,你能找出1米有多少分米吗?请四人小组在米尺上找一找。
4、介绍1柞和中指尖到手臂肘窝的长度。
5、闭眼回想四个长度单位有多长,再听老师口令比画它们的长度。
四、活动四:说一说、排一排、选一选。
1、说一说:我们一共有几个长度单位朋友了?
2、排一排:请四个学生扮演长度单位家族中的几兄弟,让学生把他们从大到小排一排。
3、选一选:在()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练习本长约2()课桌宽约4()。
一栋楼房高24()数学书厚约5()。
小亮身高是135()一把直尺长约20()。
4、下面的说法对吗?说一说你的理由。
跳绳长2厘米。
课桌高7米。
粉笔长75分米。
五、活动五:说一说,评一评。
1、你有哪些收获?
2、你觉得本节课哪些地方最吸引你?为什么?
2、估一估,量一量。小组评价(在选中的脸旁边打:)。
名称。
我的估计。
我的测量。
借书卡厚度。
1元硬币厚度。
1张光盘厚度。
3、选一选:小组评价(在选中的脸旁边打:)。
在()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毫米、厘米、分米、米)。
练习本长约2()课桌宽约4()。
一栋楼房高24()数学书厚约5()。
小亮身高是135()一把直尺长约20()。
4、下面的说法对吗?说一说你的理由。
跳绳长2厘米。
课桌高7米。
粉笔长75分米。
二年级数学教案(优质16篇)篇五
1、经历测量身边常见物品长度的具体活动,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体验学习毫米、分米的必要性以及它们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2、借助直尺感受1毫米、1分米的长度,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3、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想一想、演一演等活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估测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类推能力、合作意识以及数学学习的兴趣。
本节课是以厘米这个长度单位为纽带,将米、分米和毫米联系起来。借助测量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表象,认识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教材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多种活动,建立丰富的表象,逐步形成空间观念。让学生通过观察、数一数尺上的刻度,动手量一量,用手势比一比,动口说生活中的实例等多种活动,感知、体验、建立丰富的表象。让学生在进行估测、实际测量比较、验证的过程中强化表象,从而逐步形成空间观念。每次测量时,都要先估计,再测量,让估测活动贯穿于整个测量过程之中。
学生对测量的方法已经掌握,有一定的用直尺测量的能力。对毫米和分米虽没有正式的接触,但在生活中对毫米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由于生活中学生缺乏测量物体长度的经验,又很少用到分米、毫米这两个长度单位,所以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表象很难建立。
设计思路:
鉴于学生的认识,课堂上教师应尽量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培养他们在学习中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以及学会学习的能力。结合学生的动手操作,充分调动起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个学生都融入其中,体验到动脑的乐趣。这也就是让他们先自己探索获取信息的一种途径,同时也培养了合作意识。教师从旁引导,走出关键的一步,其余交由学生尝试完成。
本课时的一个教学难点就是学会正确测量,为了突破这个难点,让学生自学,然后,分组测量物体的长度,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估测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类推能力、合作意识以及数学学习的兴趣。单位化聚也是本课时的难点,先让学生完成练习,再讨论单位化聚的规律,突破了这个难点。
1、重点:能在具体的情境中估计并测量物品的长度。
2、难点: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两人一把米尺,直尺、借书卡、1元硬币、一张光碟。
老师带来了你们的两个老朋友,大家想知道它们是谁吗?出示米和厘米并贴在黑板上。问:这两个老朋友能帮助我们做什么?这是长度单位家族中的两兄弟,米和厘米用什么字母表示?你能用手比画出1米和1厘米的长度吗?(学生比画)
同学们还想认识多几个长度单位朋友,帮助我们测量物体长度吗?下面来进行一个小组比赛,在比赛中认识长度单位朋友。
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无处不在,我们应该和它们成为好朋友。
(要求:合作把结果填在表格中,同时不影响其它小组的思考,最后小组评比出优秀成员)
1、我们还学过了用尺子量物体或线段的长度,同学们还记得测量的方法吗?下面我们来个小比赛,看谁能准确地测量出这三条线段的长度,不过老师有个小要求:就是在测量每条线段之前,先来估计线段的长度写在()里,再用尺子进行测量,看你的估计和实际测量是否接近。在测量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可以在小组内交流。
2、学生活动:测量线段。
3、汇报发现(出现不够整厘米数怎么办?)
导入:第三条线段比2厘米多出了5个小格,但是又不够3厘米,我们写2厘米或3厘米都不太准确,有办法解决吗?(用毫米表示)
板书:毫米mm
4、揭示长度单位:毫米
同学知道得真多!你能汇报你的发现吗?(由学生说出:当
不够1厘米时,为了测量得更精确,我们要用到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毫米,如果学生不能说出,由老师引导)。
二、自行探究,建立模型
1、感知毫米
1mm到底有多长呢?(课件演示)
板书:1厘米=10毫米
小结:量比较短或者比较精确的物体时,我们需要用到毫米,直尺上任意1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板书:1厘米=10毫米
1m=10mm
4、1厘米等于10毫米,那么2厘米等于多少毫米呢?3厘米?
5、动手测量,再次感受毫米的长度。
请每组的组长从学具盒中迅速地拿出(借书卡、1元硬币、光碟盒等)放在桌面上,组织本组同学先估一估每种物品的长度大约是多少?再进行测量。
设计思路:让学生对一个物体的长度提前有一个不具体的感官认识,同时也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测量能力,体验学习毫米、分米的必要性以及它们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合作精神)
名称
我的估计
我的测量
借书卡厚度
1元硬币厚度
1张光盘厚度
测量稍长的物体时,我们用分米做单位会比较方便。
板书:分米dm
1、1dm到底有多长呢?(课件演示)
板书:1分米=10厘米
1dm=10mm
2、用手比画出1分米大概有多长。
3、1分米=10厘米,即10厘米就是1分米,你能找出1米有多少分米吗?请四人小组在米尺上找一找。
4、介绍1柞和中指尖到手臂肘窝的长度。
5、闭眼回想四个长度单位有多长,再听老师口令比画它们的长度。
1、说一说:我们一共有几个长度单位朋友了?
2、排一排:请四个学生扮演长度单位家族中的几兄弟,让学生把他们从大到小排一排。
3、选一选:在()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练习本长约2()课桌宽约4()
一栋楼房高24()数学书厚约5()
小亮身高是135()一把直尺长约20()
4、下面的说法对吗?说一说你的理由。
跳绳长2厘米
课桌高7米
粉笔长75分米
1、你有哪些收获?
2、你觉得本节课哪些地方最吸引你?为什么?
2、估一估,量一量。小组评价(在选中的脸旁边打:)
名称
我的估计
我的测量
借书卡厚度
1元硬币厚度
1张光盘厚度
3、选一选:小组评价(在选中的脸旁边打:)
在()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毫米、厘米、分米、米)
练习本长约2()课桌宽约4()
一栋楼房高24()数学书厚约5()
小亮身高是135()一把直尺长约20()
4、下面的说法对吗?说一说你的理由。
跳绳长2厘米
课桌高7米
粉笔长75分米
二年级数学教案(优质16篇)篇六
1.让学生感知数的计算与生活的联系。
2.在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中,让学生轻松掌握并运用关于6、7、8、9的除法知识。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掌握6789的除法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除法知识在生活中的灵活运用。
谈话:冬天到了,小鸟们从北方飞回南方过冬了。这个冬天它们准备住在温暖舒适的.“长颈鹿”宾馆。
小鸟:长颈鹿先生,您好!我们有42个小伙伴,想住在你这儿,请你安排房间吧。
长颈鹿:每间客房可以住6只小鸟,我要为它们准备几间屋子呢?
教师:同学们,请你帮助长颈鹿先生来算一算吧。
教师板书:42÷6=7(间)
教师:你是怎么想的?
教师板书:48÷6=8(间)
教师:这道题你是怎样想的?
同学们,你们真聪明,能够利用我们学过的乘法口诀来解决除法问题。下面,我们就用同样的方法来解决一些问题,看谁做的好就奖励他一朵小花。
1. p82练一练1后,投影出示反馈。
2. p82练一练2后,投影出示反馈。
3.小动物回家。
天已经黑了,住在长颈鹿宾馆的小兔和小鹦鹉旅游团也要回自己的房间休息了。请同学们猜猜看,它们该进哪个房间呢?p83练一练3。
4.猫捉老鼠。
游客们都进入了梦乡,可是,尽职尽责的猫保安却坚守自己的岗位,保护游客的安全。快看,小偷老鼠出现了,我们一起来帮猫保安捉老鼠吧。
每个口诀写出了几个算式?(4个)仔细观察这四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是不是所有的算式都能写出两个乘法算式和两个除法算式呢?你能举个例子吗?
5.餐厅里的故事。
看书p83“数学故事”你从故事中发现了哪些数学问题?
今天,在“长颈鹿宾馆”里发现了这么多有趣的事,我们能干的小朋友们运用所学的除法知识帮助小动物们解决了这么多的难题,你们高兴吗?生活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用学到的知识来解答,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习呀!
二年级数学教案(优质16篇)篇七
2、(电脑出示:淘气)让我们一起来唱首生日歌吧!听听淘气有什么话要对我们说吧。
3、板书课题:生日。
1、统计前的准备活动
(2)你是10月份出生的,那你知道你出生的月份属于什么季节的呢?
指名学生说:你是几月出生的,属于什么季节?
(3)我们来看一看,你们出生的季节刚才你们说对了吗?
出示课件:四个季节的图片(并说明哪几个月是什么季节)
(4)现在你们知道自己的生日属于什么季节了吗?给你的同桌说一说,说完后坐直。看哪个小组最先完成。
(5)老师要看看谁是亮眼睛,看好了。我们请春季过生的同学举手;请夏季过生的同学举手;请秋季过生的同学举手;请冬季过生的同学举手。猜一猜哪个季节过生日的最多。
学生汇报。鼓励学生想出不同的方法(如举手数一数、举不同颜色的卡片、分排站立、画正字等)
2、经历统计活动
(1)6人小组合作统计
师:同学们的办法真多!接下来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做一次调查。那调查应注意什么?来看看小组合作的要求吧!
(幻灯)
(2)小组活动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中调查一下,并完成统计图。
(3)全班汇总
师:刚才老师看了同学们在小组的表现,真积极!下面我们一起完成大的统计图好吗?请各小组长汇报你们组的统计结果,说说你们是用什么方法统计的。
(4)验证数据
师:那你们算一算,我们一共统计了多少名同学?再看一看,今天来这里上课的同学有多少人?说明在统计时有没有多余的?有没有遗漏的?看来,同学们在统计时非常认真。
3、观察统计图,拓展思维
(1)说一说
(2)师:谁愿意和老师做朋友?谁能猜猜他最有可能在哪个季节过生日?小组讨论,说出自己的理由。
(3)师:老师也有生日,你们猜猜老师的生日可能在哪个季节呢?生猜。钟老师12月份过生日,是什么季节呀?(冬季)对了,老师是冬季过生日的,根据统计图我们可以猜测出最有可能的结果,但是这个结果不一定是准确的,就像猜老师的生日一样。
1、这个统计图是怎么得来的呀?说一说。
2、在生活当中,还有哪些问题需要统计呢
二年级数学教案(优质16篇)篇八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感知数的计算与生活的联系。
2.在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中,让学生轻松掌握并运用关于6、7、8、9的除法知识。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学生掌握6789的除法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除法知识在生活中的灵活运用。
谈话:冬天到了,小鸟们从北方飞回南方过冬了。这个冬天它们准备住在温暖舒适的“长颈鹿”宾馆。
小鸟:长颈鹿先生,您好!我们有42个小伙伴,想住在你这儿,请你安排房间吧。
长颈鹿:每间客房可以住6只小鸟,我要为它们准备几间屋子呢?
教师:同学们,请你帮助长颈鹿先生来算一算吧。
教师板书:42÷6=7(间)。
教师:你是怎么想的.?
教师板书:48÷6=8(间)。
教师:这道题你是怎样想的?
同学们,你们真聪明,能够利用我们学过的乘法口诀来解决除法问题。下面,我们就用同样的方法来解决一些问题,看谁做的好就奖励他一朵小花。
1.p82练一练1后,投影出示反馈。
2.p82练一练2后,投影出示反馈。
3.小动物回家。
天已经黑了,住在长颈鹿宾馆的小兔和小鹦鹉旅游团也要回自己的房间休息了。请同学们猜猜看,它们该进哪个房间呢?p83练一练3。
4.猫捉老鼠。
游客们都进入了梦乡,可是,尽职尽责的猫保安却坚守自己的岗位,保护游客的安全。快看,小偷老鼠出现了,我们一起来帮猫保安捉老鼠吧。
每个口诀写出了几个算式?(4个)仔细观察这四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是不是所有的算式都能写出两个乘法算式和两个除法算式呢?你能举个例子吗?
5.餐厅里的故事。
看书p83“数学故事”你从故事中发现了哪些数学问题?
今天,在“长颈鹿宾馆”里发现了这么多有趣的事,我们能干的小朋友们运用所学的除法知识帮助小动物们解决了这么多的难题,你们高兴吗?生活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用学到的知识来解答,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习呀!
板书设计:
长颈鹿和小鸟。
42÷6=想:六(七)四十二。
48÷6=想:六(八)四十八。
二年级数学教案(优质16篇)篇九
课标在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本课例试图以改变教与学的方式为突破口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讨论,自主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应用概念,体验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有效地激发乐学的情感。
一、创设情境,建立概念
1、找直角的哥哥和直角的弟弟
(1)(媒体出示“直角娃娃”和含有锐角、钝角、直角的房子)“嘿!小朋友,你们还认识我吗”直角热情地邀请小朋友们到它家做客。瞧!直角的兄弟角也来欢迎大家,仔细观察,找找哪里的角是直角的哥哥,哪里的角是直角的弟弟(先自己想想,然后和同桌互相说说。)
哥”(它比直角大,它的两边叉开的比直角大。)“直角的弟弟呢你为什么认为它是直角的弟弟”
师:小朋友真能干,把直角的哥哥和弟弟都找到了。其实,直角的哥哥也有一个非常好听的`名字,叫钝角(读两遍),直角的弟弟也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锐角(读两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锐角和钝角。(板书课题:锐角和钝角)
2、给角的三兄弟排排队。谁是老大谁是老二谁是老三(板书:钝角直角锐角)
3、判断:你们能很快地说出下面各角的名称吗练习九(第2题)要求:以抢答的形式进行,其余的小朋友当小老师评判,答对的送给掌声。
师:最后一个角有的说是直角,有的说是钝角,还有的说是锐角。究竟谁说的是对的呢像这个角,用眼睛不能很快地看出来,我们可以请谁来帮助判断(三角板的直角)(电脑演示)这是什么角为什么(因为它比直角大)我们再请直角来帮助检查前面这两个角是不是锐角。(电脑演示)
4、探索用直角进行判断的方法。“谁想提醒大家,用三角板的直角帮助判断要注意什么”
师:用直角帮助判断要特别注意顶点重合,一条边重合,再看另一条边。(电脑演示)
5、找生活中的角。找找下面物体中哪里有什么角(红心、背心、红领巾、剪刀)
二、操作实践,综合内化
1、做角。
师:用桌上的纸片、活动角和其他的学具做出这三种角。要求:小组合作,由小组长安排,一个做直角、一个做锐角、一个做钝角。待会儿由组长汇报。比一比,哪组做得又快又好。
(1)小组展示汇报。
(2)学生评价。
(3)全班展示。请做锐角、钝角的学生分别展示。最后展示直角。
2、画角。
要求:老师给你们1分钟的时间,画一个锐角、一个直角和一个钝角,并写上它们的名字。画得快的小朋友可以多画几个。比一比,看谁画得又多又好。
(1)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2)展示学生的作品,学生评价。
(3)在小组里展示,互相欣赏,互相评价,互相帮助。
3、数角。
数出每个图形有()个锐角,()个钝角,()个直角。
三、联系实际,应用概念
当“小小设计师”,设计要求:应用直角、锐角和钝角以及所学过的图形设计一幅美丽的图案。先构思,再动手画,比一比,谁画的图案最美,并给自己的画取一个好听的名字。最后展示作品,评价。
二年级数学教案(优质16篇)篇十
课本p85~86页,及第88~89页的第3~6题。
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
2、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天平和台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3、通过从实际生活中引出质量单位的观念,让学生认识到质量单位与时间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在时间生活中非常有用的。
1、掌握质量单位:克、千克。
2、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
建立克和千克的时间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一、创设情境,引人新知。
1、拿出一本数学教课书,和一只笔,提问:哪个重有些?
2、肯定学生的回答,并让学生“掂一掂”,然后让学生说说有什么样的感觉。
3、从刚才的实践得出结论:物体有轻有重。板书课题。
二、观察、操作领悟新知。
1、出示主题挂图,物体的轻重的计量。观察主题挂图。
(1)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幅图画的'是什么?
(2)这幅图中的小朋友和阿姨在说什么?
(3)前几天,老师让大家广泛收集、调查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物品的质量,我们现在来交流以下好吗?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和千克单位来表示。
(4)在学生说的同时,老师拿出有准备的东西展示。
2、克的认识。
(2)出示天平,简单介绍天平的结构,并说明使用方法。
(3)将一个2分皮放在左边盘内。1克砝码放在右盘内,让学生观察。
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个2分皮重多少克?板书:克。
(4)“1克有多重?”我们来掂一掂好吗?
3、千克的认识。
(1)出示盘称。大家认识这称吗?
(2)看看盘称的使用方法。现在要称1千克的水果或蔬菜,谁能当售货员来称一称?
(3)现在先掂一掂自己的书包有多重?估计有几千克,然后用称一称。
(4)刚才大家都说了,一袋盐中农500克,那两袋呢?
(5)板书:1000克。
1000克和1千克比较,请同学们猜一猜,谁重?
板书1000克=1千克。
齐读:1000克=1千克。
三、效果测评。
1、完成教材第88页第3题。
2、完成教材第89页第4题。
3、完成教材第89页第5题。
4、完成教材第89页第5题。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二年级数学教案(优质16篇)篇十一
1.培养学生十进制的数学建模能力,用自己喜欢的模型来表达数,建构适合自己的数 世界。
2.认识数位顺序表。
3.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操作、探究,培养学生协作与交流的能力。
一、复习引入
1.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用千数图的简图来表示千及千以内的数,你知道这张图表示哪个数吗?(出示图) 它表示( ),由( )个百、( )个十和( )个一组成。 写作( ),读作( )。
2. 能不能用其它的方法来表示千以内的数?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用其它的数学模型来表达数。 出示课题:小探究。
二、探究新知
1. 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用小正方体积木块来建构千以内的数。
(1)请小朋友仔细看看能不能用桌上的学具小正方体来表示数呢?
(2)练习:它表示哪个数?书最后一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
2. 用货币来表示数(课前准备好面值一百元、十元、一元的人民币)
(1)小朋友请你数一数学具中共有多少人民币?
(2)你是怎样数的?个别交流。
(3)你们小组一共有多少钱?它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三、综合应用
1. 请小朋友用你喜欢的方法来表达243。 你怎样表示243?学生交流。 多媒体演示。小胖:用货币来表达243。 小巧:用小正方体组成的块、条、板来表达243。 小亚:用千数图的简图来表示243。
2. 现在我们来看图写数。 书第三题,个别完成后交流,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3. 游戏:同桌互动,说说我摆的数或者我说数你来摆。
4. 读一读、画一画、说一说
四、拓展提高 可以合成几(必须合成三位数)?
比一比、赛一赛,你能写出几种?
9 400 30
8 70 500
二年级数学教案(优质16篇)篇十二
1、知识与能力:透事物相互联系的思想,提高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推导出3的乘法口诀,并理解每句口诀表示的含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探索规律,初步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在数学游戏中体会数学就在生活中,激发学习兴趣。
小棒、投影片。
分析法
一、导入
说一说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呢?
1辆车需要3个轮子,2辆车呢?3辆—9辆分别需要多少个轮子?这节课我们共同研究3的乘法口诀。
二、数一数
请同学们独立地数出轮子分别用了多少个?边数边填表。
指名汇报,并引导学生说出你是怎么数的`。
启发学生说出表格里的数个表示什么。
引导学生表明:第一格表示1个3;第二格表示2个3......第九格表示9个3。
三、摆一摆
请同学用小棒摆三角形。摆个三角形,试着列一道算式,编出一句口诀。
学生完成边摆边数边说的活动。
说一说。
指名汇报。
教师及时板书:1个3;1×3=3;一三得三。
2个3;2×3=6;二三得六。
同桌的小朋友把算式和口诀读一遍,检查一下同桌小朋友是不是都对了。
观察:3的乘法口诀有几句?
讨论:怎样记住3的乘法口诀呢?与你的伙伴说一说。
交流:说说你有什么好的记忆方法。
记一记
请同学们选出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记一记。
老师与同学对口令记口令。
任意两组“开火车”记口诀。
自由读口诀,比一比,谁能最先背出口诀就可以得到老师的金牌。
游戏:“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三九( ) 一三( )
二三( ) 三三( )
三六( ) 三三( )
四、练习
填空。
6×2=( ),读作( )乘( )等于( )。表示( )个( )相加。
7个3相加是( ),再加1歌是( )。
3个6相加,写成加法算式式是( ),写成乘法算式是( )。
9×3=( ),3×9=( ),用的口诀都是( )。
连线
2×4;4+4+4;3×5;3个3。
2×3;4个2;6×3;5个3相加。
5×5;3×2;2×3;3个6。
3×4;五五二十五;3×3;3+3。
二年级数学教案(优质16篇)篇十三
1、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2、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并能利用他们进行拼图折纸等活动。
3、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
4、欣赏利用图形组成的美丽图案,并能尝试进行设计。
认识图形。
1、正确认识三角形、圆、长方形和正方形,体会面在体上。
2、在实际生活中能正确区分,了解它们的用途。
3、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认识图形,了解用途。
1、把课前准备好的学具拿出来。
2、小组互相介绍。
3、小结学习情况。
1、小组汇报:
一边介绍图形一边拿起实物模型。
2、归纳板书:
长方形圆三角形正方形。
3、在生活中你见过这样形状的图形吗?
(1)小组交流。
(2)汇报评议。
1、连一连。
仔细看清题意,独立完成。
2、涂一涂。
按要求画一画。
3、想一想。
请你接着画下去。
4、数一数。
眼睛看仔细,试做,校对。
二年级数学教案(优质16篇)篇十四
区分物体的上、下位置空间关系。会用上面、下面方位词回答问题。
区分物体的上、下位置空间关系。基本上会用上面、下面方位词回答问题。
在教师的指导下,了解学习内容。
分辨上下位置关系,并能描述物体的上下关系。
理解上下的位置关系。
多媒体课件、动物玩具若干、小架子(上、下两层)、苹果树挂图一幅。
听故事,然后多媒体出示相应图片并提问。
小狗和小熊玩了一天后回屋休息,小狗抢先躺在了下铺。并说:“我累了,不想往上爬,你上去吧。”小熊便说:“这是我的铺,你上去。再说,我这么胖,怎么爬上去?”小狗还是不听,最后小熊只好艰难地爬上了上铺。
a、小狗抢先睡在哪里啦?(下铺)。
b、小熊最后睡在了哪里?(上铺)。
1.认读上下。教师领读上下,并会做手势(往上指、往下指)。
2.认识上下。学生举例说说自己身边有哪些上下,如;宿舍的上下床、家里的鞋柜和冰箱、教室里的黑板和红旗、自己的头和脚、天上的太阳和地上的小花小草等。
二年级数学教案(优质16篇)篇十五
(1)结合具体情境中了解乘法运算的意义,认识乘号、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熟记2——6的乘法口诀,比较熟练地口算6以内的两个数相乘。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乘法的运算意义。
(2)让学生经历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在探索口诀的记忆方法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推理能力。
(1)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2)感觉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增强学数学的信心。
(3)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思维的敏捷性。
重点:初步了解乘法的含义,能把相同加数连加改写成乘法算式。
难点:理解乘法的含义。
教学工具。
课件。
1.情景导入。
碰碰车、水上游船、猴子爬树……。
出示课件中的游乐场。
游乐场中有许多数学问题,你们看到了吗?
生1:看到了过小火车、碰碰车……。
生2:玩过小火车的有20人。
生3:碰碰车上也有8人。
……。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2:我是数的。
生3:我是算的。
板书:2+2+2+2=8。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怎么用乘法计算。
2.探究新知。
学习第47页例1(1)。
提出问题:
a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小飞机上共有多少人?你是用什么方法算出来的?小组讨论。
b交流汇报:用数就可以;用加法计算的3+3+3+3+3=15。
c这个算式有什么特点呢?谁能看出来?小组合作共同探讨。
这个问题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很容易看出来,但班内还有个别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所以,任何问题都要从易到难。
汇报:每个加数都是相同的。
学习第47页例1(2)。
出示课件中的例题图片。
a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小火车上共有多少人?你是用什么方法算出来的?小组讨论。
b交流汇报:用数就可以;用加法计算的4+4+4+4+4=20。
c这个算式有什么特点呢?谁能看出来?小组合作共同探讨。
汇报:每个加数都是相同的。
学习第47页例1(3)。
根据上面所讲,请同学们自学这个例题。
汇报:2+2+2+2+2+2+2=14。
小结:这种加数相同的加法,还可以用乘法表示。
乘法算式:2×7=14或7×2=14。
师:我们以前学过加号、减号,这个左斜右斜的×就叫乘号。
提出要求:谁能把上面的几个加法算式写成乘法算式?谁来挑战?
师:你们知道乘法算式怎么读吗?
指名回答,师生更正。
2×7=14读作:2乘7等于14。7×2=14读作:7乘2等于14。
3.教学“2×7=14”的意义。
小组讨论乘法的意义。
汇报结果。
师总结:“2”表示相同的加数,“7”表示相同加数的个数,“14”表示相同加数的和。7个2相加可以写成2×7=14,也可以写成7×2=14,这里都表示7个2相加。
讨论:如果更多的2相加,例如8个、12个……又该怎么写呢?
学习第48页例2。
师:同学们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数字叫什么名字吗?
5+5+5=15。
5×3=15。
3×5=15。
3和5都叫“乘数”,“×”叫乘号,“15”叫积。
4.课堂练习。
把48页做一做独立完成,然会汇报交流,师生共同更正。
5.拓展提升。
加法算式:xxxxxxxxxxxx。
乘法算式:xxxxxx或xxxxxx。
b.把练习九的1、2、3独立完成。
课后小结。
提问: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呢?
师生总结:
a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简便。
b左斜右斜的×就叫乘号。
c第一个乘数表示相同的加数,第二个乘数表示相同加数的个数,等号后面的数表示相同加数的和。如:2×7=14,7个2相加可以写成2×7=14,也可以写成7×2=14,这里都表示7个2相加。
板书。
乘法的初步认识。
加数相同的加法,用乘法表示比较简便。
5个33+3+3+3+3=155×3=153×5=15。
7个22+2+2+2+2+2+2=147×2=142×4=14。
2×7=14读作:2乘7等于14。
7×2=14读作:7乘2等于14。
5+5+5=15。
5×3=15。
3×5=15。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二年级数学教案(优质16篇)篇十六
1、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并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
2、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可用猜测、列表、假设或方程解等方法。
3、体会到数学问题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1、重点是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2、难点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一、故事引入。
在我国古代流传着很多有趣的数学问题,“鸡兔同笼”就是其中之一。这个问题早在1500多年前人们就已经开始探讨了。
阅读书本p112鸡兔同笼的故事,能用你自己的话表述一下题目的意思吗?
二、探索新知。
1、阅读p113例1,根据书本提示,会用列表法求出鸡、兔各几只吗?
(完成课本表格。)。
2、假设笼子里都是鸡或者都是兔,脚数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能列式解决吗?
(会用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3、自己动笔,尝试用方程的方法解决鸡兔只数的问题?
(有困难的可参考书本p114)。
4、用假设或者解方程的方法解决p112“鸡兔同笼”问题。
(1)方程解:
(2)算术解:
解:设鸡有x只,那么兔就有(35-x)只。解:假设都是鸡。
根据鸡兔共有94只脚来列方程式2×35=70(只)。
2x=4624÷(4-2)=12(只)。
答:鸡有23只,兔有12只。
5、以上三种解法,哪一种更方便?
友情小提示:
要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可以采用假设法或方程解都可以。用方程解更直接。
6、阅读p114阅读资料,了解下古人是怎样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
三、知识应用:独立完成p115“做一做”,组长检查核对,提出质疑。
四、层级训练:1.巩固训练:完成p116练习二十六第1--5题。
2.拓展提高:练习二十六第6、7题。及p117“思考题”
五、总结梳理。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