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教育对策解析(模板20篇)

时间:2024-11-16 作者:飞雪

范文范本的目的是鼓励读者深入思考和反思,进而提升自己的写作和表达能力。在下面,我们为大家展示一些经典的范文范本,希望能给大家的写作带来一些帮助。

大学生教育对策解析(模板20篇)篇一

2011年4月5日,****大学大二女学生陈某到开水房提热水,发现傍晚放在水房门口的水瓶又一次丢失,这已经是上大学以来丢的第八个水瓶了。这已远不是陈某个人利益损失的问题,而需要我们对大学生道德素质进行思考。

大学生教育对策解析(模板20篇)篇二

创业教育需要高校树立正确的创业教育观,加大对创业教育的投入和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需要政府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和出台相关政策以及建立创业保障机制,需要个人树立敢于创新敢于冒险的创业意识。

3结论。

创业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创业有利于就业问题的解决,创业有助于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创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高等教育深化改革具有重大意义。当前,中国的创业教育主要受到教育理念和高校创业教育实践环境等内部因素以及社会创业文化和劳动力市场分割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创业教育的发展,需要国家、政府、学校和个人等主体的共同努力,向lkq总理所说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社会前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大学生教育对策解析(模板20篇)篇三

在电子商务领域,企业、消费者、银行等任何一方诚信缺失,交易就不能顺利实施。电子商务企业必须把诚信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深入到企业文化的核心。

一、关于电子商务诚信缺失的问题表现。

(一)商业秘密和客户隐私得不到保护网络具有公开性,商家和消费者的个体信息在未征得同意时不得公开,否则将构成对隐私权的侵犯。而目前很多商业性网站并不注重对客户信息的保护,甚至有时将客户信息资料,如名称、营业地址、通讯地址、联系方式以及个人的姓名、邮寄地址、联系方式和公司经营信息、公司员工资料以及个人的家庭住址、家庭电话、个人工作信息、简历等作为商品在出售。于是,商业秘密和隐私将可能受到侵犯,且难以获得有效的法律保护。

(二)通过网络诈骗,以销售之名,行诈骗之实。有的网站以虚假不实的公司名称、地址诱导和欺骗消费者,而网站本身既没有通信管理部门核发的经营许可,也没有在工商部门进行登记注册,却在网站上提供虚假的商品信息,以低价诱导消费者,待其向指定的银行账号上汇入款项后便没了下文。如深圳就多次发现行骗网站冠以“深圳某某公司”,使用“沙头角中英街”等地址,甚至将一些香港的名称、地址、电话号码和网址都用上,打着免税、批发甚至私运的幌子,使外地消费者误以为深圳的电器商品都比内地便宜,从而达到骗取消费者钱财的目的。

(三)商品质量低劣。有的网站虚假宣传,夸大其辞,在网上将自己的产品吹得天花乱坠,以此来误导消费者,但实际销售的商品质量低劣,与网上宣传的并不一致。消费者购买此类商品后往往费时费力去投诉,而网站则不肯承担责任。

(四)不及时送货。有些网站承诺在顾客购买后在一定时间内送货上门,但往往不能在承诺的时间内及时送货,影响到顾客的消费信心。特别是食品、饮料等即时消费性的.商品,这一问题就尤为突出。

(五)不履行售后服务承诺。说一套做一套,对网上售出的商品不承担“三包”责任。一些网站在网上销售打印机、电脑等商品,但是当消费者购买的这些商品在出现质量问题后,网站却让消费者直接去找厂家。

(六)违法开展经营活动。有些网站钻国家法律法规的空子,大打“擦边球”,如违法提供有奖销售服务,以巨额奖金、奖品吸引消费者浏览其网站,以提高网站浏览量,有一家网站推出的“10分钟做主页”大奖活动,头等奖竟然是一套价值不菲的商品房。甚至还有的网站置国家禁令于不顾,违法在网络上开展非法活动。

二、造成信用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立法滞后。尽管国家已经颁布了《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互联网管理暂行规定》等相关的法律规范。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于204月l日才开始实施。它的实施对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可以说它是“中国首部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法律”。然而,电子商务的发展需要更多更完善的法律规范,目前实施的法律规范显然不足以完全解决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问题之一诚信。

(二)利益驱动。透过扑朔迷离的网络社会现象不难发现,诚信缺失背后隐藏着深刻的经济根源。正是由于不正当的经济利益和商业利润驱使人们藐视道德和法律而在网络这个“自由时空”中为所欲为。此外,一些网站的经营者仅仅注重短期效益,抱着“捞一把就走”的心态经营网站,结果在商品质量、物流配送和服务承诺等方面很难让人满意。

(三)信用障碍。

近年来,我国的信用体系建设已经初见成效,但这些信用信息基本处于相对封闭状态,人们很难利用,甚至有时不得不对信用信息本身持怀疑态度,这就为少数人、少数用户、少数企业说谎、失信、欺骗、诈骗提供了可趁之机。

(四)意识淡薄。电子商务参与者的诚信观念、规则意识不强。对于任何企业、商家、消费者,乃至一个国家,诚信都是资源,是_种不可替代的竞争力,是进入电子商务这个国际大市场的资格,是支撑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也许欺骗、造假能带来短期利益,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必将失信于民、失信于社会,必将对社会的经济秩序造成巨大的破坏,市场经济难以健康运转。

(五)缺乏管理。对参与电子商务的消费者没有建立详细的信用档案,以集中、统一、规范的形式反映消费者个人资信与交易记录等信息,如消费者基本资料、经济信用资料、社会信息与特别记录等。重要的是消费者的信用信息没有受到良好的法律保护。对参与电子商务交易的企业,资格评审不把关,身份认证不到位,信用档案不完善,以至于造成虚假网站、虚假商品信息、虚假公司、虚假中介机构等的不断出现。

三、解决信用缺失的对策研究。

(一)切实推进电子商务活动的立法。我国要推动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解决网上交易中的信用缺失问题,最迫切的是要尽快健全电子商务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参与电子商务各方的法律责任,遏制交易商和服务商的不良行为和不法行为,使得网上交易有法可依。此前广东、上海、北京等地为规范电子商务发展,已经出台了一些地方性的法规,在此基础上应该进一步努力,加快电子商务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同时也需要对各地的地方法规进行综合考虑,统一立法,以解决各地法规不统一易造成法律冲突的矛盾。最近,《电子签名法》的颁布就迈出了很好的一步。制定相关法律,不仅能有力打击网上虚假广告等欺诈行为,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社会诚信环境,促进我国网络商务活动的繁荣发展。

(二)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尽快建立网上交易诚信机制。这需要政府、行业、企业及金融和保险机构的共同努力。政府主管部门对从事网络销售的企业以往通过评选诚信网站的方式来进行监督和管理,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对一些企业起到了肯定和鼓励的作用,成为强化电子商务信用体系建设的有机成分,但还是不够的。以后,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政府的引导作用,建立和完善对企业电子商务的评级制度,并在开展电子商务的机制和社会配套上给予配合。同时要积极探索各种形式的信用机制实现方式,如实行资格审核制度,拒绝那些假冒伪劣产品或侵犯知识产权的产品参与网络交易;还可以建立信用追溯机制,如果供货上曾经发生过交易纠纷,将被列入网上黑名单,不能进行网上交易;与保险公司协商,设法增加网上交易安全险种,以保证交易的安全和解决前期赔偿问题。

(三)经营者要做好商业诚信和商业道德的建设。市场经济是一种信用化的商品经济,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和生命线。一个没有良好商业诚信和商业道德的经营者最终是无法立足于市场经济时代的。网上交易的信用缺失问题已引起了很多企业的关注,并为此作出了努力,如易趣网推出了独特的信用评定体系,并承诺对客户在交易过程中因信用风险而导致的交易损失给予补偿,阿里巴巴网则推出“诚信通”,通过提供第三方认证、网上交易记录、网上信用评价及反馈等,为企业建立“网上诚信活档案”。

(四)提高消费者网上购物的保护意识。网上购物有别于传统的购物方式,不少消费者还缺乏必要的购物经验,因此,提高消费者网上购物的保护意识尤为重要。消费者要认真区分网上商城所提供的平台的真实性,以及其服务质量的好坏。应尽量选择熟悉的购物网页,并要求提供货到付款的服务来降低风险。在购物之前,要了解网上商城是否在当地工商部门备案,这样一旦出了问题,有利于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同时,对与网民之间的交易,在目前还没有相应的法规来约束的情况下,更要提高警惕,提防网上“陷阱”。

(五)加快建立电子商务便利的物流体系也是非常必要的。目前,我国还没有成熟的覆盖全国的网络商务物流体系和支付体系。由于电子商务经营者大多采用的是自营方式,即自己建立仓库、自己直接卖东西,无法保证物流的及时与畅通,造成网络商务不能保证货源供给。同时,由于产品过于广泛,也使销售成本增加。建立系统化、专业化、全国性的货物配送中心,形成一套高效、完备的网上配送管理系统,已成当务之急。

大学生教育对策解析(模板20篇)篇四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村人口的教育问题直接影响了国家的整体素质水平。小学是教育的基础性阶段,农村小学教育需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但是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农村小学教育中存在很多问题,制约了农村教育的均衡性发展。客观分析了当前农村小学教育的现状,从全局发展角度出发,提出农村小学教育的改革与优化措施。

我国想要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必须重视农村教育问题。虽然近年来我国农村小学教育不断改进,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由于农村地区的信息闭塞、发展缓慢,还是存在很多问题有待解决,这些问题制约了农村的进步和国家的发展,因此多关注农村小学教育工作非常必要。

一、当前农村小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学校的教育资源匮乏。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农村地区的小学教育面临迫切的改革需求,农村地区的优质教学资源匮乏,严重制约了有效教学活动的开展。(1)专门针对小学教育资源建设的政策力度不足,对农村小学的资金投入有限。(2)教育活动的开展,既需要硬件支持,也需要软件设备,但是当前农村地区的软件建设严重不足,微机室的设备落后,没有多媒体教室,学校的体育器材和教学设备匮乏,无法满足学生学习和发展需要。(3)由于经费的限制,再加上信息渠道不顺畅,教师很少开展教研活动,教学方法难以创新。

2.教师的教育水平滞后。

师资力量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育水平的高低。我国农村地区的条件艰苦,教师工资待遇低,导致师资力量相当薄弱,现有的`教育队伍中,教师的人数明显不足,且教师的平均年龄偏高,教育观念陈旧,知识面狭窄,而受到农村教育的经费限制,无法输送农村教师参加业务培训,优质的教育资源难以流通到农村地区,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3.家长不够重视学校教育。

(1)现在农村地区的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家长娇惯和溺爱子女的现象屡见不鲜,缺少对子女的正确引导和教育。(2)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较多,家长忙于工作,不重视对学校教育的配合,甚至很多家长害怕学校家访,认为“很麻烦”,往往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对小学生的教育和成长产生不利影响。(3)社会、学校和家长之间的教育沟通较少,教育负担大多集中于学校教育,力量单薄,效果不佳。

针对当前农村小学教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加强重视,从多方面着手,以先进的教育改变农村地区的落后面貌,推动农村地区的健康发展,具体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1.国家要加大对农村小学教育的扶持力度。

实现农村地区小学教育工作的全面发展,离不开政府的财政支持和对农村义务教育的重视,只有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农村教育中,才能逐渐改善农村地区的落后条件,为教育活动提供基础保障。(1)政府应意识到发展农村小学教育的重要性,尽量多一些扶持农村教育的政策支持;其次,整合农村小学教育的资源,以优质资源及良好的办学水平,吸引更多优秀教师和学生的加入。(2)改善农村小学的硬件设施与软件设施,如修建操场、建设图书室、引进多媒体设备等,为开展素质教育创设条件。随着教育资源投入力度的加大,教学质量也将稳步提升。

2.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过去的农村小学教育工作中,过于注重成绩而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增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不能适应社会发展中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而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应多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教师除了在课堂传授知识以外,还要在课后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挖掘学生的潜力,如召开主题班会、开展辩论赛等,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也能引发学生自主思考、动手实践,并且通过小组合作方式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3.强化农村地区的师资队伍优化建设。

从当前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实际情况来看,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教学方法滞后、综合素质偏低。基于此,可考虑从两个方面解决问题:(1)为教师创设开展教研活动和继续教育的条件,提高农村教师的能力水平。例如,参加教研活动,转变教学观念,尝试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增强教师的综合素质,旁听优秀教师的公开课,学习现代化的教育技术,以自身进步带动农村小学教育的发展。(2)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待遇水平,保障教师队伍的稳定性,教育部门制定更多激励政策和福利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加入农村教育队伍中,为农村教育注入新的活力,优化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带动所有教师转变教学观念,自觉应用有效的素质教育方法。

4.加强学校与家长之间的沟通联系。

家长在孩子的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学校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联系,共同开展教育活动。首先,开办家长学校,由学校统一组织并开展培训,引导家长意识到子女教育的重要性,从家庭层面辅助学校教育活动的开展;其次,设置教师家访制度。教师注重与家长的沟通,定期家访,随时将学生在校表现情况告知家长,了解学生在生活中是否有困难,加强沟通,消除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的负面情绪;最后,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力度。留守儿童是农村地区的弱势群体,教师应多关心这些孩子,避免他们出现心理障碍,定期组织留守儿童参加活动,培养他们健康的心智,让留守儿童快乐成长。

总之,在我国农村地区的小学教育中还存在很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推动农村地区素质教育发展,任重道远。应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以农村地区实际情况为出发点,从政府投入、教师队伍建设、家校合作等多个角度着手,才能真正帮助农村教育工作走出困境,促进我国农村地区的持久发展。

大学生教育对策解析(模板20篇)篇五

当前,在社会主流舆论看来,与公务员等稳定安逸的铁饭碗相比,创业是一种有很大风险的选择。另外,大学生创业教育还受到家庭压力的影响。有些大学生尽管对创业很感兴趣,也有创业的天赋,但会遭到父母亲戚的强烈反对,认为大学白读了。而且社会对大学生创业普遍缺乏宽容的态度,以致不少大学生不敢去尝试。社会上甚至有人认为自主创业是“拜金主义”的表现,是个体追求金钱的表现。这种观念是对创业的一种误解。创业不仅仅只是财富的追求,更是对机会的追求和对自我实现的一种追求。

1.2创业机制和政策。

不少大学生不敢创业的原因,不仅仅体现在心理层面,更重要的是制度和政策层面。中国缺乏创业退出机制,社会没有提供一种机制帮助大学生承担风险,帮助他顺利从创业活动中退出。中国大学生目前创业,需要一个人承担所有风险,而在美国,你创业失败了,会得到一定救助。当前,国家还没有出台一个针对大学生创业的法律,法律法规不是特别明朗。地方政府尽管出台看不少关于创业的优惠政策,但这些政策仅仅只是一些部门文件,主要针对的是毕业后创业的大学生。地方政府积极宣传创业的欲望不是特别强烈,相关创业服务还不到位。关于创业的一些政策主体和职责不明确,不具有可实践性。

1.3劳动力市场分割。

根据教育经济学的观点,经过良好大学教育的大学生一般都会选择一级市场和主要劳动力市场。原因是在这个市场工资高、工作稳定。更重要的是,社会地位也相对较高。从人力资本角度出发,也符合大学生在大学教育中所付出的人力资本。社会中最受尊敬的职业是那些内部结构和功能最接近核心地位的职业。显然,创业肯定不属于一级市场和主要劳动力市场。创业者在创业初期,往往面临资金缺乏等困难,甚至最后还得面临失败的窘境。所以劳动力市场分割是对大学生创业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

1.4经济现状。

经济现状指的是个人经济现状和社会经济现状。个人经济现状主要指的是个人的资金使用情况。大学生创业往往会面临资金不足的困难,包括:个人积蓄不足、没有不动产、负债、无法预估行业总资金和成本。社会经济现状主要指的.是整个社会的经济运行情况,通常情况下,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良好,这样的社会经济现状能够推动个人创业的成功。

大学生教育对策解析(模板20篇)篇六

性别意识认为性别可以分为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生理性别是由生物特征决定的,是与生俱来的恒定的事实。

性别意识认为女性应具有独立的人格和存在价值。作为社会的主体,女性不是消极地适应环境和社会,不是无原则地妥协和牺牲,要勇于维护自己的尊严和权利;女性要学会依靠自己,独立面对人生和社会的各种挑战,在情感、心理、精神上告别软弱、依赖和无助,清除各种遏制人成长的羁绊;女性与男性要结成相互尊重平等相处的伙伴关系,彼此给予对方生活成长的空间,而不是将牺牲对方作为自身发展的前提。

应该肯定,从整体来说,中国目前的社会环境有利于妇女的发展。但是当我们用性别意识的眼光来看社会环境时,就会发现在这个由男女共同构成的人类世界里,在这个世界大多数国家已经普遍接纳、认可了男女平等的原则的时代,依然存在着对妇女的歧视,以男性为中心的文化并没有成为历史,经济的单纯发展并没有带来妇女地位的必然提高,社会性别平等意识仍然显得滞后。

9月,一份名为《高层决策者社会性别平等意识调查研究报告》公之于众。《调查报告》涉及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卫生部、国家人口和计生委、全国妇联等242位高层决策者。在妇联之外的四个机构中,只有不到45%的人能够认识到两性平等的国策地位。被调查对象对男性的优点用“果断大度、理性豁达、具有创新精神”来评价,对女性则更多用“认真、细致、温和、善解人意”来形容。他们对两性平等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的认识也存在一定的缺失。这种状况不但定义了两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和角色,潜在地影响职场上男女两性权责关系的分配,也导致两性在享有生存、发展的机会和资源上的差异,女性的那些得到肯定的特点反倒成为她们发展滞后于男性的证据。

大学生教育对策解析(模板20篇)篇七

论文摘要:目前高校的教育是一种无差异的教育,或者说是一种更为适合男生的教育,无论在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环境还是在教育队伍上,都存在较为突出的缺失问题。在以人为本的科技时代,重视和开展大学生性别教育非常重要,且意义深远。

社会是由男女两性组成的,因为男女有不同的生理结构和生理特征,社会文化赋予其不同的行为模式,导致人类有了社会性别之分。在教育中遵循因性施教的原则,针对两性的生理、心理、角色定位和社会期待等特点,进行有的放矢的差异教育,将对高教改革有着积极的意义。

1.遵循社会规律的需要。

人类社会由男女两性构成,这既是自然规律也是社会规律,理智地把握规律,才能愉悦地把握人生。人类社会之所以如此精彩,是因为社会是由男女两性组成的,他们不仅在生理上相互区别,而且基于这种区别,社会也赋予他们不同的期望、要求与评价。人们只有适应社会的要求,才能真正为社会所接纳。作为未来知识分子的大学生,如何把握和理解社会对两性的期望和要求,使自己的人格特质与社会赞许度趋向高数值,不仅是大学生必须思考的个体社会化问题,也是社会面临的素质教育问题。

2.帮助学生塑造健全人格的需要。

大学时期是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时期,也是大学生性别角色选择和准备的时期,他们面临性别角色选择定位的困惑和焦虑。同时,大学生的性别观念及性别行为和他们的文化修养、道德品质和思想觉悟等诸要素一起,构成大学生素质的重要内涵。重视对这一时期的大学生性别角色定位的教育和培养,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性别角色认同,塑造健康的人格,无论对学生的一生发展,还是对社会的和谐稳定都是极为重要的。

心理健康有利于大学生顺利地渡过人生的转折期。因此,通过性别教育,使学生悦纳自己,欣赏异性,积极地表现性别美和青春美,愉快地体验积极的情感,努力发展高尚的情操,自觉抵制性别偏见,主动建立符合性别发展的行为模式,这是大学生保持健康心理的重要保证。

4.主动占领教育阵地的需要。

社会学家认为,任何一种性别角色都不是先天的,而是社会化的产物。先进的性别意识不可能自然生成,学生不能从高校的课堂获得科学的性别知识,便有可能从传统文化的性别偏见中、从社会的职业和劳动分工中、从性别角色认同的偏差中、从个人的经历和经验中形成性别意识和性别行为,到底哪种途径获得的知识更为可靠呢,这是不言而喻的。

我们的教育方针是培养人格健全的高等人才,而高校性别教育的缺失不仅是人格教育没有得到与智育一样的重视和落实,而且,从根本上说,忽视了作为素质教育基础意义上的性别差异教育的重要性。

1.教育思想上的缺失。

作为教育思想,性别教育根基于对每一个生命最基本的尊重,强调通过性别功能的挖掘和发挥,提高两性全面发展的速度和质量,这一认识正是高校教育思想中所缺失的。教育者忽视了性别教育在人的主体性功能发挥上的重要作用,不仅没有认识并践行性别教育作为多元文化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对提升学生的人格力量起的重要作用,更主要的是,没有重视性别教育在帮助两性正确认识自我,不断挖掘性别潜能,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他们主动地发展自己方面的作用,因此,在教育中忽视两性间的差异性,无论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还是在教学环境上都是男女一样的。事实上,两性在生理、心理、个性、兴趣爱好、个人专长等方面是有差异的,忽视两性间客观存在的差异性,采取千篇一律的教育方式,不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这种教育往往缺少对性别问题的全面关注,缺乏对两性不同的体验、观点和利益的重视和挖掘,同时,也往往缺少对女大学生特点的关注,使她们片面理解男女平等的理论,以为自己和男生一样可以承担相同的社会角色和承担共同的社会责任,这容易使她们面临社会激烈竞争时感到困惑和不安。正因为性别教育的缺失,使高校的教育成为一种没有充分调动男女学生参与的不完整教育。

2.教育内容上的缺失。

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中全面关照性别差异,是性别教育的应有要义,但在实践中却难以保证。学校对学生的考核评价满足于对男女平等的片面理解,忽视教育主体的性别差异,孤立、片面地看待分数的作用,因而无论哪门课程哪个活动,都是以成绩论英雄,极少因性而论。性别教育课程在目前的高校教学计划中,几乎是一片空白。绝大多数高校的各类课程设置和教材编写都缺乏性别视角,教学计划和各科大纲都没有针对性别差异的内容,也没有性别教育的.相关课程设置,更没有性别教育的学科点和培养方向。以茂名学院为例,目前还没有专门的课程来进行性别教育,也没有开设与性别教育有关的必修或选修课。近年来开设性别教育的讲座和选修课的高校逐渐增多,如郑州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而这些大学的性别教育阵地主要还是靠开明领导的支持和热心教师的努力才建立的。可见,性别教育课程在高等教育中仍被视为一门无关紧要的课程,这一方面反映性别教育在我国高校仍未引起足够重视,另一方面也反映观念问题仍是我国推行性别教育的最大障碍。

3.教育环境上的缺失。

教育环境是学校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的体现,也是学校正常教育的载体,它是学校课堂教育的重要补充,通过对校园文化娱乐、舆论风气、校风校纪、生活方式、社会活动等因素的整合来达到学校的教育目标。然而,目前的高教环境中严重缺乏对性别问题的应有关注。首先,校园文化活动在努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过程中,由于脱离两性差异,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社会参与中发挥性别作用上欠缺意识和方法,使男女两性对在未来的社会中如何找到自己位置估计不足,也使素质教育成为一种欠缺人性的不完整教育。其次,在高校中极少看到校园主流宣传力量的性别视角,性别差异和性别平等的意识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学生没能在学校的宣传媒介中感受性别的力量,而男女平等的理论也仅是一种空洞的说教。最后,高校的师资力量存在着男尊女卑的性别结构。校园内教职员工角色分工,是学生日常观察模仿与角色认同的对象。以茂名学院的人事结构为例,7名校级领导全为男性,72名中层干部中,处级女干部仅有6名,只占8.3%,全校女干部还存在”四多四少”的情况:基层多,高层少;低职多,高职少;副职多,正职少;党群岗位多,行政岗位少。学生习惯于男性校长发号施令、女性教职员工遵从配合的景象,很容易把社会中男女地位的不平等视为理所当然,这使得为数不多的女性教师甚少成为鼓舞女学生突破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角色模范。这种人力资源环境会使我们的性别教育困难重重。

4.教育队伍上的缺失。

性别教育的成败与否关键在于教师。然而,具有性别教育能力的师资严重不足。在过去数十年的性别盲权威教育体制下,许多师范院校未能重视对准教师的性别意识培训,从笔者大学就读的师范大学到现在任教的师范学院,在学习和教学过程中均没有开设有性别教育的相关选修科目,也没有在专业教学中渗透性别意识,因而使许许多多准教师的性别意识从未被启迪和警醒,并以性别盲的角色走进了高校教育者的队伍。而许多高校在教育和管理中也未能关注性别议题,未能采取多种方式有效培养教师对性别问题的全面理解与思考能力,使有性别意识的师资力量培养严重不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不针对两性差异进行两性能力的教育与培养,性别差异与性别平等意识的呈现缺乏系统性。不少教师总会有意无意地对男生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渴望,有意无意地宣扬男强女弱、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等性别歧视意识,而教师的言行又以高度的权威性和正统性影响学生形成性别模式。在社会快速变迁、各种新问题层出不穷之际,教师从不检视自己对两性所持的观念和态度,往往也缺乏多元开放的态度与能力去及时有效地处理日常教学活动中的性别问题,反而造成对学生的伤害。正因如此,体现性别意识的任何政策、任何改革与任何良好的教科书也都进不了教室的门槛,而学生也无从得到科学的性别教育概念。

总之,大学生的性别意识是大学生素质的组成部分,不仅关系到他(她)们自身未来的平等参与和发展,还将影响到成千上万的未来家庭质量。因此,在一个以人为本的现代社会里,重视和开展大学生性别教育非常重要,且意义深远。

1.更新教育观念,认识因性教育的重要性。

男女生是有差异的,适应男女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因势利导,扬长避短,促进男女生都获得充分、自由、全面的发展,应是教育的应有要义。因此,教育者要更新教育观念,充分尊重每一个受教育者的性别差异,把性别教育作为高校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一环,从性别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教育规律,使高校教育成为男女生都能积极主动参与的完整教育,以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的时代特征。

2.制定性别教育法,为性别教育提供政策支持。

通过立法程序确保性别教育的实施,是我国政府对世人的承诺。由我国政府建议并参与起草的、1995年世界妇女大会上通过的《北京宣言》中强调:“作为政府,我们特此通过和承诺执行以下《行动纲领》,确保在我们所有政策和方案中体现性别观点。”《行动纲领》中提出:将性别观点纳入立法、公共政策、方案规划、机制、传媒、决策和项目〔1〕。因此,国家教育部门要在国家教育政策中制定适合各学龄的《性别教育法》,明文规定把性别教育融入各学龄各领域的课程纲要、课程结构与课程内容,促使国家的教材融入性别的原则和视角,建立评价学校性别教育的指数,设立专门的机构监督性别教育的开展,构建学校教育在塑造社会性别价值观与性别秩序的核心机制,使性别教育在国家的规定下有序进行。

3.强化性别角色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性别角色期待。

大学性别教育的目标是确立符合时代发展、符合人类个性真正解放的性别社会化目标。因而,大学教育要向学生提供理想的性别角色模式,帮助大学生明确什么是当代理想的男性及理想的女性,使他们尽早形成正确的性别角色期待。教育中要适当增强男性气质特征和女性气质特征的培养,使大学生在认识两性生理差异的基础上,客观理性的看待两性社会差异,既要帮助学生克服男女两性互相斗争、视对方为敌的对立心理,也要注意学生中妄图消除两性间的差异、失去两性应有的个性行为、变得男女无异的性别倾向。要指导学生走出男女平等的误区,认识到两性的性别和差异将贯穿人生发展的始终,要么属于男性,要么属于女性,不应寻求男女中性化,或抛弃自身性别特质追求异性特质,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为他们悦纳自己和正确处理两性关系打下牢固的人格基础,让男人更像男子汉,女人更有女人味。

4.优化课程体系,整合课程设置,使性别教育全面进入高等教育。

首先,课堂教学是性别教育的主渠道,教育者要确立任何一门课程教育都是性别教育的理念,要求所有专业的教师在各自课程教学中融入性别议题,使学生在各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都能认知两性文化,学习两性相处之道,并以尊重的态度面对两性的异同,促进性别教育全面进入高校课堂。其次,应当改革高等教育结构,调整课程体系结构和专业设置,优化课程设置,在教学总学时中适当增加人文、社科类课程的比重,让这些课程针对性强、目标明确地对大学生开展性别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但也要重视打破文理截然分家的局面,在公共课,尤其是专业课教学中,通过教学活动与作业的设计,提醒学生对性别议题的注意,让学生在学习中自然而然地吸取性别意识。最后,要建立起性别教育的体系,还必须设置性别教育的相关课程。在课程设置中要整合三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基础性课程,把性别教育作为必修课面向所有专业学生,培养学生的性别意识;二是选修课程,指导学生针对自己的个性和专长发展潜能,培养学生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三是女性课程,针对女性特点进行女性素质培养。

5.优化校园环境,突出对学生性别素质的熏陶,使性别教育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首先,要重视学校宣传板报、校报、广播、网页等等宣传媒介中男女出现的比例,强化先进典型的宣传中科学性别角色定位的引导,大力宣传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把性别教育作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来抓。其次,要多开办性别教育的系列讲座和讨论会,重视家长、学校及媒体对大学生言行的引导和训练,在校园中形成浓郁的性别氛围,以增强学生的性别敏感,帮助和指导学生提高自身的性别素质。还要大力开展多样化的、有强烈性别意识的成才教育,尤其要营造女生群体发展的积极氛围,鼓励女生自强自立,刻苦成才。再次,要多组织鼓励男女共同参与的课外活动,在活动中一方面可以发展他们的友谊,学习如何进行两性交往,另一方面还可以互相取长补短,学习如何发挥各自所长。最后,要重视学校中男女领导和教师的比例,对女性领导要有指标上的规定,教师的男女比例要适当,使学校的性别环境得到进一步的优化。

6.加强教师的性别意识培养,建设一支具有强烈性别意识的师资队伍。

首先,要重视对师范生性别意识的培养,以融入整体课程方式,在所有的师范院校课程教学中渗透性别教育内容,提醒师范生对各领域性别意向的注意,督促其思考在教学及师生互动方面的性别意涵,培养其开放、平等与尊重的态度及处理性别议题的知识与能力。其次,把性别教育的课程作为教师培训机构的必修课程,并作为教师资格的认证标准之一,确保所有教师具备对学生进行性别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成为具有专业素养和两性平等意识转化能力的知识分子。再次,培养教师在教学中的性别信念,增强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性别敏感,防止和克服教师在教学中的性别偏见,促使教师建立起无性别歧视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最后,要监督教师的言行,促使教师在言行上成为学生性别角色的榜样,对学生的性别行为持积极的态度,鼓励学生从男性或女性的榜样形象中去模仿、学习、感受、领悟男性的勇敢和坚毅、女性的聪慧和温柔,促进学生正确性别角色意识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啜大鹏·女性学[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

〔2〕李小江,等·文化、教育与性别[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大学生教育对策解析(模板20篇)篇八

10月,西安音乐学院学生药家鑫将张妙撞倒并连刺数刀致受害人死亡的事件引发舆论热议;10月23日,药家鑫在父母的陪同下到公安机关投案。4月,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对此案作出一审判决,以故意杀人罪判处药家鑫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赔偿被害人家人经济损失费;药家鑫随后提起上诉。205月,二审判决宣布维持原判;年6月7日,药家鑫被依法执行注射死刑。2月,受害人家属起诉药家要求兑现微博上所说的20万元捐赠。

大学生教育对策解析(模板20篇)篇九

职业生涯教育的前身是职业指导,随着1971年美国联邦教育署长马伦(marland)博士提出“生涯教育”观念,现代职业生涯教育运动正式开始。关于职业生涯教育,目前还没有权威的界定,但业界普遍认为职业生涯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个体规划自我职业生涯的意识与技能,发展个体综合职业能力,促进个体职业生涯发展的活动,是以引导个体进行并落实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线的综合性教育活动。

大学生是特殊的人力资源,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关系到国家未来人才的质量。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是较早在学校进行职业生涯教育的国家,20世纪中后期,这些国家就把职业生涯教育渗透到基础教育的整个阶段,并且制定相应的法案保障职业生涯教育的顺利实施。我国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起步较晚,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2003年以后每年有大量应届大学毕业生不能就业,说明在学校活动中专业化的职业生涯教育与指导的缺乏。发展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理论和体系,对于充分开发利用大学生这种优势人力资源,推动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职业生涯教育所诠释的是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的教育理念。在大学阶段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课程已成为全球教育界的共识。据美国职业辅导协会下的青年发展委员会资助的调查显示,美国49个州的百来所大学机构中,几乎所有都提供了不同类型的生涯课程,有关职业生涯教育从中学到大学已成体系,且非常成熟。香港、台湾地区的大学,也都普遍开设了职业生涯辅导课程。进入新世纪,内地各高校也已经逐步开始对职业生涯教育的探讨和摸索。

(一)高校方面

1、职业生涯教育在各高校普遍受到重视,但由于起步较晚,未能获得足够的资源和支持。目前,内地高校因为政府的相关政策引导、学校服务职能的增强,也陆续开设了多种形式的职业生涯教育和辅导课程,并部分计入学分。但由于尚未形成独立的理论和课程体系,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组织应有的固定机构、相应的设施设备、专门的活动或教育场地等,在很多高校并未能获得落实。

2、职业/就业指导较多沿袭传统,还只停留在就业这个具体问题指导的层面上,距离真正意义上的职业生涯教育还有相当一段距离。就业指导以就业推荐、就业派遣、外联企业、举办招聘会等传统形式为主,就业(职业)辅导课程和咨询仅作为“点缀”,并未在全校范围内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培训和个体咨询。高校开展的大学生素质教育也各自成一体,并未有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来规范。

3、专业人员配备和相应软环境配套不足。目前,大部分高校不具备相应的专门从事职业生涯教育的专业人员,大多数是由各高校辅导员兼任。相应的软环境的要求,大部分高校也无法满足。

4、职业生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个体职业生涯的发展,活动之前要制订有详细的活动方案或计划,并紧紧围绕最终目的而规划、组织和实施,但由于职业生涯教育的体系正处于探索实践阶段,各高校开展的情况参差不齐。有部分院校开设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并计入学分,但绝大部分也仅是停留在选修课,甚至只是几次讲座的水平,并没有系统地设置课程体系。更重要的是,几乎大部分院校目前更多关注的是毕业生,而较少能从低年级就开始进行职业生涯的引导和教育。

(二)指导教师方面

1、参与职业生涯教育的教师大部分对这项工作具有饱满的热情,但由于对职业生涯教育的意义认识不够完全,不知该从何做起,这直接影响到教育活动的效果。并且很多指导老师自身的职业经验不多,自我的职业规划都不够清晰,因此所开展的教育活动说服力并不强。

2、指导教师中专业人员少,大多数是从高校的专职学生工作岗位转岗或身兼二职,对职业生涯教育的认识和活动开展基本依靠经验和个人悟性,缺乏专业的学习和训练,对学生的职业生涯困惑大多难以提供实质性的帮助。

3、多数担任职业生涯教育的指导教师仍停留在“单向式”的教育形式,没能根据学生真正的需求来安排课程,课程设置比较盲目,课堂效果不佳,开设的课程受欢迎程度不高。学生对学校安排的职业生涯课程产生不信任,长此以往将产生逆反和排斥心理。

4、多数教师工作时间长、负荷大,但待遇未体现出相应较高水平,很难吸引更多的优秀人员参与其中,且在职业生涯教育岗位上提升较难,主要在于专业技能上的培训和岗位职务上的提拔较难。较多人“找不到职业发展方向”,时间长了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感”,影响指导教师对职业生涯教育行业的热情和信心。

(三)学生方面

1、大部分学生对职业生涯教育概念认识粗浅,仅停留在“考证”、“职业热门”“行业收入”等问题上。

2、长期以来,大部分学生仅作为职业生涯教育活动的受众存在,被动地接收学校和指导老师传授的知识和技能,对职业生涯教育的需求仅停留在潜意识阶段,需求意识尚未被唤醒,更没有把意识提升为行为或实践,因此,学生更多表现出来的是“漠不关心”,缺乏社会竞争的紧迫感和危机感。

3、由于课程设置和指导教师的原因,部分学生对学校的课程不够信任,很多时候仅仅是应付学分而修读,并未能真正把接受职业生涯教育作为大学生涯的一门重要课程来对待。

(四)社会支持等其他方面

1、社会考评有倾向。政府和社会在对学校的就业进行考评时,更多关注的是就业率的数据,而忽视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很多高校中各专业的就业率高低,对该专业的招生指标有很大影响,因此在日益严峻的就业竞争压力下,社会对学生多鼓励和引导“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却与职业生涯教育的宗旨相背离,间接导致高校及学生对职业生涯教育的忽视。

2、社会支持不够,且高校对校外资源的使用有诸多顾虑。目前社会资源比较零散,缺乏有效整合,未能对高校的专业指导起到支持和帮助作用。通常校外相关专业人士进校没能起到实质作用,且高校以培养教育为目标,校外机构以盈利为目标,二者的最终目标不一,使得高校对校外资源的使用顾虑较多。

3、高校的“准入”门槛较高,校外有经验人士有意愿也“难以”全职进入学校事业编制。这就极大影响了部分校外专业人士对高校职业生涯教育活动的参与热情。

(一)高校管理方面

1、应提升职业生涯教育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地位,加大对职业生涯教育的专业人员、软硬件配置的投入。建议组建“学生职业发展中心”,职能包含职业辅导与咨询,职业信息收集发布,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社团,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及辅导等,功能替代之前的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和心理咨询中心,为学生发展提供帮助。提倡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使之切实做到就业率、就业质量与就业服务的同步提高。

2、将职业生涯教育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之中,列入教学计划,使职业生涯教育工作日常化。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从低年级到毕业班,分阶段在大学生中开展有针对性、系统性、连续性的职业生涯教育,并计入学分。对低年级学生着重制定“自我认识、树立目标”及“增强素质、制定计划”,而高年级着重“树立信心、抓住机会”和“知己知彼、人才匹配”的分类教育目标。除理论课程外,依托校园文化建设和素质拓展计划,全方位、分级开展各类校内活动。

3、改善从业教师所需的工作环境和软硬件工作条件。给予相应的薪资待遇,对超负荷,超时间部分工作给予合理的回报;提供从业教师参与培训和提升的机会,对有志于长期服务的老师和仅仅是有兴趣的参与者区别对待,给予不同档次的`培训机会;设计从业教师发展空间,开设适当的发展通道,鼓励长期的指导教师往纵深专业化方向发展。

4、适当借助校外资源,弥补校内职业指导人员数量、质量上的不足。可邀请各行业、企业hr人士(人力资源管理专员)从行业的角度分析对职业生涯教育的理解;利用专业机构/专业人士的优势,考虑合理的高校和社会的资源置换,给予指导教师和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充分开发校友资源,提供学生生涯访谈或求职机会;开辟校外有经验人士全职进入高校,或者作为志愿者参与和指导高校职业生涯教育活动的通道。

(二)指导教师方面

1、多参加相应专业培训。经过系统训练并获得资格证书,有助于支撑指导教师的从业信心。可以通过筛选选派部分优秀教师参加外地专业发达地区的培训,更多数人员可以在当地寻求相关机构就地培训。

2、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本着“以学生为中心”及“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的思路设置课程内容,尽量以小团体教学为主。摒除“单向式”教学,课前课后通过问卷调查以了解学生的需求和课程教学效果,将学生纳入职业生涯教育的主体中来,帮助学生树立在校期间就是“准职业人”的概念。

3、在进行个人咨询时,要充分引导学生意识上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告知设计的方法,以学生的决定为中心,帮助分析和澄清错误,坚决避免给予式、命令式、替代式、超越式等咨询方式。对于不明晰的结论,不能轻易给出。

(三)学生方面

1、引导学生自发建立职业生涯教育规划的专业社团,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促进”为主,指导教师辅导为辅。鼓励高年级学生协助指导低年级学生,实现“传帮带”。

2、鼓励和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充分利用闲时、寒暑假接触岗位,在与社会的接触中坚定职业生涯教育的必要性,增强竞争意识。有意识开设“第三学期”,实际参与社会岗位锻炼,更可作为选择职业方向的参考依据。

3、条件允许的,可以有选择地参加校外专业机构的相关活动,例如就业训练营、校友职业沙龙、机构的职业工作坊等。可考虑选择一些资质合格,属公益性质或费用较低的专业机构活动参加,强化个人职业生涯教育效果。

(四)社会支持及其他方面

1、高校职业生涯教育是一个全社会要共同关注的问题,社会相关机构或相关人士的责任不可推卸。目前社会资源比较零散,缺乏有效整合。建议人事主管部门应尽快对社会资源进行筛选整合,形成高校、学生及家长、社会相关合格机构共同构建的服务网络。

2、社会相关机构开设的专业培训,应主动邀请吸引高校的指导教师参加,并参与实践活动。

3、倡议具有资质的专业机构调整资源,主导建立“职业生涯中心”,针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设置相关课程,按照“不以当前盈利”,重在“建立长期的品牌”为思路,待学生成为职业人后再挖掘相应的商业价值。

4、人力资源行政部门应对大学生在校期间的职业生涯教育多给予指导,并联络各社会机构共同参与其中,为学生的各种社会性实践多提供指导、帮助和支持。

职业生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关系到国家未来人才的质量。它是一个系统,“种子、环境、农民”三者缺一不可。“种子”是指想发展的学生,“环境”是指学校的一整套适合学生发展的文化、制度和教学设置,“农民”是学校的指导教师,只有在三者形成系统时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它同样还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每个阶段有不同的指导任务,这需要系统的整体规划,从一年级开始进行指导,在功能上既包括职业指导也包括就业指导。职业生涯教育的实施还需要整合高校、专业机构、社会单位多方面的力量和资源,提高“个体的自我认识”是学校需要关注的,介绍“职业世界”是专业机构需要关注的,而社会单位侧重介绍不同岗位需要的能力,并提供一些实践的机会。让学生通过职业生涯教育的主题性综合实践活动,了解社会变迁趋势,体会职业工作意义,认识职业素质要求和有关职业发展的个人兴趣及潜能,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就业创业的思想准备,提高升学与就业选择的主动意识和科学态度,为未来的专业知识技能学习和职业生涯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

大学生教育对策解析(模板20篇)篇十

马加爵(1981年5月4日-6月17日),男,汉族,广西宾阳人,云南大学生化学院生物技术专业级学生,户籍地为广西宾阳县。

至在宾州初中读初三,以优异成绩考取省重点宾阳中学;19至就读于宾阳中学;至20读高中,成绩优异,曾获得全国奥林匹克物理竞赛二等奖,被预评为“省三好学生”;2000年至20就读于云南大学生化学院生物技术专业;年2月13日晚杀一人,2月14日晚杀一人,2月15日再杀两人,后从昆明火车站出逃。2004年3月15日被公安部列为a级通缉犯;2004年6月17日被执行死刑。

大学生教育对策解析(模板20篇)篇十一

在电子商务领域,企业、消费者、银行等任何一方诚信缺失,交易就不能顺利实施。电子商务企业必须把诚信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深入到企业文化的核心。

一、关于电子商务诚信缺失的问题表现。

(一)商业秘密和客户隐私得不到保护网络具有公开性,商家和消费者的个体信息在未征得同意时不得公开,否则将构成对隐私权的侵犯。而目前很多商业性网站并不注重对客户信息的保护,甚至有时将客户信息资料,如名称、营业地址、通讯地址、联系方式以及个人的姓名、邮寄地址、联系方式和公司经营信息、公司员工资料以及个人的家庭住址、家庭电话、个人工作信息、简历等作为商品在出售。于是,商业秘密和隐私将可能受到侵犯,且难以获得有效的法律保护。

(二)通过网络诈骗,以销售之名,行诈骗之实。有的网站以虚假不实的公司名称、地址诱导和欺骗消费者,而网站本身既没有通信管理部门核发的经营许可,也没有在工商部门进行登记注册,却在网站上提供虚假的商品信息,以低价诱导消费者,待其向指定的银行账号上汇入款项后便没了下文。如深圳就多次发现行骗网站冠以“深圳某某公司”,使用“沙头角中英街”等地址,甚至将一些香港的名称、地址、电话号码和网址都用上,打着免税、批发甚至私运的幌子,使外地消费者误以为深圳的电器商品都比内地便宜,从而达到骗取消费者钱财的目的。

(三)商品质量低劣。有的网站虚假宣传,夸大其辞,在网上将自己的产品吹得天花乱坠,以此来误导消费者,但实际销售的商品质量低劣,与网上宣传的并不一致。消费者购买此类商品后往往费时费力去投诉,而网站则不肯承担责任。

(四)不及时送货。有些网站承诺在顾客购买后在一定时间内送货上门,但往往不能在承诺的时间内及时送货,影响到顾客的消费信心。特别是食品、饮料等即时消费性的商品,这一问题就尤为突出。

(五)不履行售后服务承诺。说一套做一套,对网上售出的商品不承担“三包”责任。一些网站在网上销售打印机、电脑等商品,但是当消费者购买的这些商品在出现质量问题后,网站却让消费者直接去找厂家。

(六)违法开展经营活动。有些网站钻国家法律法规的空子,大打“擦边球”,如违法提供有奖销售服务,以巨额奖金、奖品吸引消费者浏览其网站,以提高网站浏览量,有一家网站推出的“10分钟做主页”大奖活动,头等奖竟然是一套价值不菲的商品房。甚至还有的网站置国家禁令于不顾,违法在网络上开展非法活动。

二、造成信用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立法滞后。尽管国家已经颁布了《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互联网管理暂行规定》等相关的法律规范。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于4月l日才开始实施。它的实施对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可以说它是“中国首部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法律”。然而,电子商务的发展需要更多更完善的`法律规范,目前实施的法律规范显然不足以完全解决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问题之一诚信。

(二)利益驱动。透过扑朔迷离的网络社会现象不难发现,诚信缺失背后隐藏着深刻的经济根源。正是由于不正当的经济利益和商业利润驱使人们藐视道德和法律而在网络这个“自由时空”中为所欲为。此外,一些网站的经营者仅仅注重短期效益,抱着“捞一把就走”的心态经营网站,结果在商品质量、物流配送和服务承诺等方面很难让人满意。

(三)信用障碍。

近年来,我国的信用体系建设已经初见成效,但这些信用信息基本处于相对封闭状态,人们很难利用,甚至有时不得不对信用信息本身持怀疑态度,这就为少数人、少数用户、少数企业说谎、失信、欺骗、诈骗提供了可趁之机。

(四)意识淡薄。电子商务参与者的诚信观念、规则意识不强。对于任何企业、商家、消费者,乃至一个国家,诚信都是资源,是_种不可替代的竞争力,是进入电子商务这个国际大市场的资格,是支撑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也许欺骗、造假能带来短期利益,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必将失信于民、失信于社会,必将对社会的经济秩序造成巨大的破坏,市场经济难以健康运转。

(五)缺乏管理。对参与电子商务的消费者没有建立详细的信用档案,以集中、统一、规范的形式反映消费者个人资信与交易记录等信息,如消费者基本资料、经济信用资料、社会信息与特别记录等。重要的是消费者的信用信息没有受到良好的法律保护。对参与电子商务交易的企业,资格评审不把关,身份认证不到位,信用档案不完善,以至于造成虚假网站、虚假商品信息、虚假公司、虚假中介机构等的不断出现。

大学生教育对策解析(模板20篇)篇十二

论文摘要:目前高校的教育是一种无差异的教育,或者说是一种更为适合男生的教育,无论在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环境还是在教育队伍上,都存在较为突出的缺失问题。在以人为本的科技时代,重视和开展大学生性别教育非常重要,且意义深远。

社会是由男女两性组成的,因为男女有不同的生理结构和生理特征,社会文化赋予其不同的行为模式,导致人类有了社会性别之分。在教育中遵循因性施教的原则,针对两性的生理、心理、角色定位和社会期待等特点,进行有的放矢的差异教育,将对高教改革有着积极的意义。

1.遵循社会规律的需要。

人类社会由男女两性构成,这既是自然规律也是社会规律,理智地把握规律,才能愉悦地把握人生。人类社会之所以如此精彩,是因为社会是由男女两性组成的,他们不仅在生理上相互区别,而且基于这种区别,社会也赋予他们不同的期望、要求与评价。人们只有适应社会的要求,才能真正为社会所接纳。作为未来知识分子的大学生,如何把握和理解社会对两性的期望和要求,使自己的人格特质与社会赞许度趋向高数值,不仅是大学生必须思考的个体社会化问题,也是社会面临的素质教育问题。

2.帮助学生塑造健全人格的需要。

大学时期是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时期,也是大学生性别角色选择和准备的时期,他们面临性别角色选择定位的困惑和焦虑。同时,大学生的性别观念及性别行为和他们的文化修养、道德品质和思想觉悟等诸要素一起,构成大学生素质的重要内涵。重视对这一时期的大学生性别角色定位的教育和培养,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性别角色认同,塑造健康的人格,无论对学生的一生发展,还是对社会的和谐稳定都是极为重要的。

3.保证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

心理健康有利于大学生顺利地渡过人生的转折期。因此,通过性别教育,使学生悦纳自己,欣赏异性,积极地表现性别美和青春美,愉快地体验积极的情感,努力发展高尚的情操,自觉抵制性别偏见,主动建立符合性别发展的行为模式,这是大学生保持健康心理的重要保证。

4.主动占领教育阵地的需要。

社会学家认为,任何一种性别角色都不是先天的,而是社会化的产物。先进的性别意识不可能自然生成,学生不能从高校的课堂获得科学的性别知识,便有可能从传统文化的性别偏见中、从社会的职业和劳动分工中、从性别角色认同的偏差中、从个人的经历和经验中形成性别意识和性别行为,到底哪种途径获得的知识更为可靠呢,这是不言而喻的。

我们的教育方针是培养人格健全的高等人才,而高校性别教育的缺失不仅是人格教育没有得到与智育一样的重视和落实,而且,从根本上说,忽视了作为素质教育基础意义上的性别差异教育的重要性。

1.教育思想上的缺失。

作为教育思想,性别教育根基于对每一个生命最基本的尊重,强调通过性别功能的挖掘和发挥,提高两性全面发展的速度和质量,这一认识正是高校教育思想中所缺失的。教育者忽视了性别教育在人的主体性功能发挥上的重要作用,不仅没有认识并践行性别教育作为多元文化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对提升学生的人格力量起的重要作用,更主要的是,没有重视性别教育在帮助两性正确认识自我,不断挖掘性别潜能,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他们主动地发展自己方面的作用,因此,在教育中忽视两性间的差异性,无论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还是在教学环境上都是男女一样的。事实上,两性在生理、心理、个性、兴趣爱好、个人专长等方面是有差异的,忽视两性间客观存在的差异性,采取千篇一律的教育方式,不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这种教育往往缺少对性别问题的全面关注,缺乏对两性不同的体验、观点和利益的重视和挖掘,同时,也往往缺少对女大学生特点的关注,使她们片面理解男女平等的理论,以为自己和男生一样可以承担相同的社会角色和承担共同的社会责任,这容易使她们面临社会激烈竞争时感到困惑和不安。正因为性别教育的缺失,使高校的教育成为一种没有充分调动男女学生参与的不完整教育。

2.教育内容上的缺失。

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中全面关照性别差异,是性别教育的应有要义,但在实践中却难以保证。学校对学生的考核评价满足于对男女平等的片面理解,忽视教育主体的性别差异,孤立、片面地看待分数的作用,因而无论哪门课程哪个活动,都是以成绩论英雄,极少因性而论。性别教育课程在目前的高校教学计划中,几乎是一片空白。绝大多数高校的各类课程设置和教材编写都缺乏性别视角,教学计划和各科大纲都没有针对性别差异的内容,也没有性别教育的.相关课程设置,更没有性别教育的学科点和培养方向。以茂名学院为例,目前还没有专门的课程来进行性别教育,也没有开设与性别教育有关的必修或选修课。近年来开设性别教育的讲座和选修课的高校逐渐增多,如郑州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而这些大学的性别教育阵地主要还是靠开明领导的支持和热心教师的努力才建立的。可见,性别教育课程在高等教育中仍被视为一门无关紧要的课程,这一方面反映性别教育在我国高校仍未引起足够重视,另一方面也反映观念问题仍是我国推行性别教育的最大障碍。

3.教育环境上的缺失。

教育环境是学校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的体现,也是学校正常教育的载体,它是学校课堂教育的重要补充,通过对校园文化娱乐、舆论风气、校风校纪、生活方式、社会活动等因素的整合来达到学校的教育目标。然而,目前的高教环境中严重缺乏对性别问题的应有关注。首先,校园文化活动在努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过程中,由于脱离两性差异,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社会参与中发挥性别作用上欠缺意识和方法,使男女两性对在未来的社会中如何找到自己位置估计不足,也使素质教育成为一种欠缺人性的不完整教育。其次,在高校中极少看到校园主流宣传力量的性别视角,性别差异和性别平等的意识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学生没能在学校的宣传媒介中感受性别的力量,而男女平等的理论也仅是一种空洞的说教。最后,高校的师资力量存在着男尊女卑的性别结构。校园内教职员工角色分工,是学生日常观察模仿与角色认同的对象。以茂名学院的人事结构为例,7名校级领导全为男性,72名中层干部中,处级女干部仅有6名,只占8.3%,全校女干部还存在”四多四少”的情况:基层多,高层少;低职多,高职少;副职多,正职少;党群岗位多,行政岗位少。学生习惯于男性校长发号施令、女性教职员工遵从配合的景象,很容易把社会中男女地位的不平等视为理所当然,这使得为数不多的女性教师甚少成为鼓舞女学生突破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角色模范。这种人力资源环境会使我们的性别教育困难重重。

4.教育队伍上的缺失。

性别教育的成败与否关键在于教师。然而,具有性别教育能力的师资严重不足。在过去数十年的性别盲权威教育体制下,许多师范院校未能重视对准教师的性别意识培训,从笔者大学就读的师范大学到现在任教的师范学院,在学习和教学过程中均没有开设有性别教育的相关选修科目,也没有在专业教学中渗透性别意识,因而使许许多多准教师的性别意识从未被启迪和警醒,并以性别盲的角色走进了高校教育者的队伍。而许多高校在教育和管理中也未能关注性别议题,未能采取多种方式有效培养教师对性别问题的全面理解与思考能力,使有性别意识的师资力量培养严重不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不针对两性差异进行两性能力的教育与培养,性别差异与性别平等意识的呈现缺乏系统性。不少教师总会有意无意地对男生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渴望,有意无意地宣扬男强女弱、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等性别歧视意识,而教师的言行又以高度的权威性和正统性影响学生形成性别模式。在社会快速变迁、各种新问题层出不穷之际,教师从不检视自己对两性所持的观念和态度,往往也缺乏多元开放的态度与能力去及时有效地处理日常教学活动中的性别问题,反而造成对学生的伤害。正因如此,体现性别意识的任何政策、任何改革与任何良好的教科书也都进不了教室的门槛,而学生也无从得到科学的性别教育概念。

总之,大学生的性别意识是大学生素质的组成部分,不仅关系到他(她)们自身未来的平等参与和发展,还将影响到成千上万的未来家庭质量。因此,在一个以人为本的现代社会里,重视和开展大学生性别教育非常重要,且意义深远。

1.更新教育观念,认识因性教育的重要性。

男女生是有差异的,适应男女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因势利导,扬长避短,促进男女生都获得充分、自由、全面的发展,应是教育的应有要义。因此,教育者要更新教育观念,充分尊重每一个受教育者的性别差异,把性别教育作为高校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一环,从性别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教育规律,使高校教育成为男女生都能积极主动参与的完整教育,以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的时代特征。

通过立法程序确保性别教育的实施,是我国政府对世人的承诺。由我国政府建议并参与起草的、1995年世界妇女大会上通过的《北京宣言》中强调:“作为政府,我们特此通过和承诺执行以下《行动纲领》,确保在我们所有政策和方案中体现性别观点。”《行动纲领》中提出:将性别观点纳入立法、公共政策、方案规划、机制、传媒、决策和项目〔1〕。因此,国家教育部门要在国家教育政策中制定适合各学龄的《性别教育法》,明文规定把性别教育融入各学龄各领域的课程纲要、课程结构与课程内容,促使国家的教材融入性别的原则和视角,建立评价学校性别教育的指数,设立专门的机构监督性别教育的开展,构建学校教育在塑造社会性别价值观与性别秩序的核心机制,使性别教育在国家的规定下有序进行。

3.强化性别角色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性别角色期待。

大学性别教育的目标是确立符合时代发展、符合人类个性真正解放的性别社会化目标。因而,大学教育要向学生提供理想的性别角色模式,帮助大学生明确什么是当代理想的男性及理想的女性,使他们尽早形成正确的性别角色期待。教育中要适当增强男性气质特征和女性气质特征的培养,使大学生在认识两性生理差异的基础上,客观理性的看待两性社会差异,既要帮助学生克服男女两性互相斗争、视对方为敌的对立心理,也要注意学生中妄图消除两性间的差异、失去两性应有的个性行为、变得男女无异的性别倾向。要指导学生走出男女平等的误区,认识到两性的性别和差异将贯穿人生发展的始终,要么属于男性,要么属于女性,不应寻求男女中性化,或抛弃自身性别特质追求异性特质,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为他们悦纳自己和正确处理两性关系打下牢固的人格基础,让男人更像男子汉,女人更有女人味。

4.优化课程体系,整合课程设置,使性别教育全面进入高等教育。

首先,课堂教学是性别教育的主渠道,教育者要确立任何一门课程教育都是性别教育的理念,要求所有专业的教师在各自课程教学中融入性别议题,使学生在各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都能认知两性文化,学习两性相处之道,并以尊重的态度面对两性的异同,促进性别教育全面进入高校课堂。其次,应当改革高等教育结构,调整课程体系结构和专业设置,优化课程设置,在教学总学时中适当增加人文、社科类课程的比重,让这些课程针对性强、目标明确地对大学生开展性别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但也要重视打破文理截然分家的局面,在公共课,尤其是专业课教学中,通过教学活动与作业的设计,提醒学生对性别议题的注意,让学生在学习中自然而然地吸取性别意识。最后,要建立起性别教育的体系,还必须设置性别教育的相关课程。在课程设置中要整合三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基础性课程,把性别教育作为必修课面向所有专业学生,培养学生的性别意识;二是选修课程,指导学生针对自己的个性和专长发展潜能,培养学生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三是女性课程,针对女性特点进行女性素质培养。

5.优化校园环境,突出对学生性别素质的熏陶,使性别教育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首先,要重视学校宣传板报、校报、广播、网页等等宣传媒介中男女出现的比例,强化先进典型的宣传中科学性别角色定位的引导,大力宣传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把性别教育作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来抓。其次,要多开办性别教育的系列讲座和讨论会,重视家长、学校及媒体对大学生言行的引导和训练,在校园中形成浓郁的性别氛围,以增强学生的性别敏感,帮助和指导学生提高自身的性别素质。还要大力开展多样化的、有强烈性别意识的成才教育,尤其要营造女生群体发展的积极氛围,鼓励女生自强自立,刻苦成才。再次,要多组织鼓励男女共同参与的课外活动,在活动中一方面可以发展他们的友谊,学习如何进行两性交往,另一方面还可以互相取长补短,学习如何发挥各自所长。最后,要重视学校中男女领导和教师的比例,对女性领导要有指标上的规定,教师的男女比例要适当,使学校的性别环境得到进一步的优化。

6.加强教师的性别意识培养,建设一支具有强烈性别意识的师资队伍。

首先,要重视对师范生性别意识的培养,以融入整体课程方式,在所有的师范院校课程教学中渗透性别教育内容,提醒师范生对各领域性别意向的注意,督促其思考在教学及师生互动方面的性别意涵,培养其开放、平等与尊重的态度及处理性别议题的知识与能力。其次,把性别教育的课程作为教师培训机构的必修课程,并作为教师资格的认证标准之一,确保所有教师具备对学生进行性别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成为具有专业素养和两性平等意识转化能力的知识分子。再次,培养教师在教学中的性别信念,增强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性别敏感,防止和克服教师在教学中的性别偏见,促使教师建立起无性别歧视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最后,要监督教师的言行,促使教师在言行上成为学生性别角色的榜样,对学生的性别行为持积极的态度,鼓励学生从男性或女性的榜样形象中去模仿、学习、感受、领悟男性的勇敢和坚毅、女性的聪慧和温柔,促进学生正确性别角色意识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啜大鹏·女性学[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2〕李小江,等·文化、教育与性别[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4〕郑新蓉,杜芳琴·社会性别与妇女发展[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5〕王政,杜芳琴·社会性别研究选择[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大学生教育对策解析(模板20篇)篇十三

摘要:本文从增强大学生主体性的网络道德自觉意识入手,提出了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对策,这对于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实效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迅速发展的网络时代,大学生群体已成为网络活动的主力军,其网络道德意识和行为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增强大学生主体性的网络道德自觉意识,研究具体教育对策,推进大学生网络行为向道德化和文明化的方向健康地发展,成为大学生教育的一个重点。

一、树立符合网络活动特点的网络道德教育新理念。

当前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日益受到关注,但在其落实过程中其效果不尽人意,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教育理念陈旧、思维模式单一等。因此,教育者必须树立教育新理念。

1.树立网络道德教育的开放性教育理念。

传统教育理念虽然对调节人们之间正常的生活秩序和道德观念起了积极的作用,但它也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封闭性等特征。网络是一个虚拟、开放的空间,跨越了地区、国家的界限,其信息的交融更替周期极快,且信息量巨大。传统的教育理念已明显不适应网络道德教育的特点和要求了。因此,必须更新教育者的教育理念,树立符合网络特点的开放性教育理念,将开放性教育理念与网络自身特点和要求同步,有效地把握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动态,面对出现的问题,能及时提出有针对性的处理方案,并充分利用网络的开放性,加强理论研究,加大对德育信息的开发力度,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精品课程,利用高校校园网络平台建立德育信息资料库,方便学生根据需要进行德育信息选择和学习。

2.树立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教育理念。

网络信息的迅捷性和开放性,使利用网络传播信息的主体越来越“大众化”、“个性化”,其价值理念呈“多元化”趋势。随着政治经济与文化的进一步变革,这些多元的价值差异通常很难在短时间内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消解和融合,且也越来越不可能由任何权威机构施以简单的“正误裁决”便可决定取舍,达到所谓的共识。因此,如何让大学生利用自身所具备的现代优势,学会选择应该具有的品质与技能,将成为网络时代道德教育的主题。这种形式的选择并不是倡导相对主义价值观,而是在教育者价值引导下自主地作出选择,把传统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的传承变为主体自主选择、自主建构的过程,而这一切客观地选择就要求对传统德育的任务、方法、内容、途径等方面进行观念角色的更新。因此,教育者务必要树立让大学生自主学习、在自我生活中感悟、自我实践的教育理念,促进大学生良好网络道德品质的形成。

当前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存在着内容含混不清、不新颖、不切合网络生活实际等问题,导致大学生网络行为违规失范问题突出。要解决存在的现实问题,急需完善教育内容,加强大学生的主体性教育。

1.坚持以网络法律法规为基础的教育。

网络法律法规教育是网络道德教育的重要保障。世界各国都制定了相应的网络法律和法规,以维护网络秩序,保证网络安全。结合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入口通道管理办法》、《中国公民计算机互联网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和《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法制教育。使大学生了解国内外相关网络法律法规,正确认识网络法律法规存在的意义,规范和约束自身的网络道德行为,以保证网络合理有序地运行。

2.开展以传统透德规范为核心的教育。

虽然网络道德是由于虚拟空间的出现而产生的新事物,与根植于物理空间的现实道德有所不同,但不能因其存在的差距而认为要建立一套全新的、完全不同于现实社会的道德体系。现实社会中的道德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并经过筛选和考验的,其运行机制反映了人们社会活动的一般规律,并对规范人们的行为和保障社会的有序运行是行之有效的。因此,绝大多数传统社会的公德既适用于网络社会,也是网络社会所不可缺少的。这些基本的公德主要有:(1)珍惜别人的劳动,尊重别人的智慧,勿偷盗、勿剿窃;(2)诚实、守信,不散发恐怖的、迷信的、淫秽的内容,不散布谣言,不搞人身攻击;(3)自尊自爱,注意网络语言美,不谈论庸俗话题,不使用粗俗语言;(4)坚持正义,利用计算机技术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利益,弘扬民族文化,与不道德的行为作坚决的抗争等。教育者适时应用这些基本的传统道德规范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对充实网络道德教育和提高教育实效具有积极的意义。

3、实施有针对性的个案教育。

针对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现象,教育者应利用各种有效载体,以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为重点,开展有针对性的个案教育。这是因为,个案教育属于显性教育,它的功能突出表现为对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任务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对教育对象思想认识和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产生积极影响。从客观上讲,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在显性教育方法彰显公开的特性中,刺激量和暴露程度能较好地达到引起教育对象注意的限度,能使教育对象在不一定自觉的情况下,认识和了解到思想政治教育传达的信息。通过有代表性的个案,让大学生认识到,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虽然内容虚无缥缈,但其真实含义又根植于现实,与现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虚拟与现实的关系,导致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必将危害现实社会。这种危害的结果却给大学生以一个旗帜鲜明的视觉导向,使大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快速反应,明确其自身应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的重要性,这样有针对性的反面教育将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针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中教育途径单一的现状,教育者应积极探索其多方面的教育途径,寻求最佳的教育对策,以期达到教育的目的。

1.强化学校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课堂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和灵魂。网络道德教育尽管有其特殊性,但不能放弃这个渠道,应充分利用《形势与政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抢先进行渗透式教育。认知心理学在研究人们的'认识发生发展的进程时,发现了认知过程存在的首因效应规律。即当人们对某一事件一无所知时,最先进入人们知觉结构的信息和观点,占据其最大的空间,起着先入为主的作用,不仅最容易被知觉结构接受和内化,而且还会形成心理定势,对后续出现的相关信息和观念进行过滤,积极接受与原有的信息和观点同质的内容,抵制与原有信息和观念异质的内容。由此可见,积极引导,抢先灌输可以在人的认知结构上产生先入为主的首因效应,使教育过程变得容易和顺利,使教育对象优先建立正确的观念和倾向,进而自觉抵制不良思想和信息影响。教育者利用课堂教育的主渠道,适时向大学生“灌输”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意义、目标、作用、重要内容等,这将会对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产生积极的影响。

2营造文明理性用网的团体氛围。

班级既是大学生的学习集体,又是他们交流思想、沟通感情、交往互动的活动组织。面对那些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不甚了解的家长与教师,大学生更愿意与同是“网上新生代”的同学交流网络知识和使用经验,形成班级内同学之间网络活动观念和活动方式相互影响、相互感染的现象。根据这种特点,应积极创设以学生为主体、以班级为载体、正确的网络活动观念和活动方式的班级文化活动,营造文明理性的使用计算机网络的氛围,推动网络教育向大学生第一课堂和大学生互动影响的空间延伸。

如今高校的学生社团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一所普通院校少则几十个学生社团,多的上百个,且社团的规模和影响还在不断扩大,大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这样,我们可以通过合理安排,积极引导,利用社团组织开展大学生自主性网络道德教育活动。学生既是组织者,又是参与者,亲身体验自我教育的丰富内涵,又乐在其中,这是课堂教育所无法达到的,也是课堂教育必要的有益补充。

3.加强与大学生的网上沟通与交流。

学校在利用课堂教学的同时,应结合网络传播及时性、交互性特点,开设相关的网络伦理网站。课堂传授网络道德,大学生接受起来有一种脱离网络实际的感觉,上网时,面对不良网络信息的诱惑,往往将课堂教学的内容忘得干干净净,课堂教学内容无法得到内化和巩固。利用校园网的优势,开设一些相关的网络伦理网站。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首先要培养既精通网络原理、技术、特点,又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的教师队伍,这支队伍能够根据时代的要求、德育目标和大学生自身实际,设计教育教学软件,开设道德课程,在网上开辟学生喜闻乐见的德育栏目,让德育工作进人网络,客观地洞察学生在网上的反映和表现出的思想动态,并及时给予有针对性的解答;能够利用网络,针对具体对象、具体问题,与学生交流,成为大学生的网上朋友。教育者只有通过网上与大学生沟通和交流,真正了解和掌握其网络道德表现动态,才能采取有针对性的办法和措施,帮助大学生克服缺点,提高网络道德素养。

大学生教育对策解析(模板20篇)篇十四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一直是高校工作的重点,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已无法适应当前大学生思想状况的变化.本文针对当前大学生思想状况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弊端,提出了结合“两课”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于大学生日常管理、心理健康教育等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方法.

作者:童宗红李斌作者单位:湖南城市学院,湖南,益阳,413000刊名:管理观察英文刊名:managementobserver年,卷(期):2009“”(12)分类号:g64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方法。

文档为doc格式。

大学生教育对策解析(模板20篇)篇十五

成年前期是指处于18到35岁这个年龄阶段的个体发展期,是个体从“疾风怒涛”的青年前期而逐步走向一个相对平静、相对成熟的发展时期。而大学生群体正是处于成年前期的最前面。进入成年前期,个体就面临了新的发展任务,包括学习深造、就业、择偶、建立家庭等等。埃里克森认为这个时期个体的任务在于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因此,面对如此众多而又重要的发展任务,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开始受到严峻的挑战,而且会经历各种复杂的情绪体验。

因此大学生的情绪就表现出自己鲜明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大学生活的丰富多彩使得大学生的情绪活动对象扩大,产生许多前所未有的情绪体验。进入大学,学习生活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情感的体验更多的不再局限于之前的学习成绩、以及家庭,而是扩展到了更为广阔的世界里。人际关系、社会实践、自己的兴趣爱好、对于国家社会的关注、对于爱情的向往和追求等很多方面都为大学生的情感体验开辟新的天地。

与中学生相比,大学生的情绪兴奋性仍然较高,有时好激动,情绪容易波动起伏。表现为会因一时成功而欣喜、激动不已,又会因一点挫折而垂头丧气、沮丧,呈现情绪两极间的波动;有时还可能出现莫名其妙的情绪交替变化。大学生相比成年人比较敏感,一句善意的话语、一个感人的故事、一首动听的歌曲、一首情理交融的诗歌,都可以致使青年情绪发生骤然变化。有调查显示大学生百分之七十的情绪都是经常两极波动的。

随着大学生认知思维的发展,大学生已不像中学生那样情绪主要受外界环境的控制,他们的情绪易于心境化。他们的情绪一旦被激活,即使刺激消失,他们仍然分析与思考,使得激情的状态转化成一种心境。这种情况具有两重性,正性激情转化为心境后使学生保持乐观的情绪,并成为不断前进的动力。而有的负性事件引发的狂躁、愤怒等可能会转化为一种压抑,长时间的没有热情快乐的心境。如果这种不良心境持续时间太长,极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乃至影响学习、工作和身体健康。大学生的许多心理问题都是长期处在不良的心境之中导致的。

由于个体的自尊心比较强,大学生更多的注意自己的情绪在特定环境中的适应性。当环境不适宜的时候,避免直接的情绪表达,而是通过文饰的方式,隐藏自己内心的真实体验,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这样就可以保持自己在他人心目中良好的形象。

大学阶段由于不同年级培养目标和培养重点不同,教育方式和课程设置都有所不同。因此不同年级的学生面临不同的任务和情绪体验。刚进大学,新的环境、新的目标、新的生活方式、新的同学老师对于不同的个体会产生各自不同的情绪体验。这一阶段情绪的波动性比较大。大二、大三时候随着入学新鲜感的褪去,对于学业、情感、未来人生的重新思考以及其它事件也会给大学生带来丰富的情绪体验。这一阶段的'情绪比较稳定。毕业时节的升学、择业、分离等使得成就感和压力感等混杂在一起,情绪有较大的起伏性。除此之外,不同个体之间情绪控制和管理的能力有较大的差异性。积极的情绪犹如清新的空气,让人心旷神怡、精神抖擞。消极的情绪就像一片片乌云笼罩着我们的心扉。虽然消极的情绪在某种程度上也有其社会适应等的功能,但是积极情绪能让我们感觉良好,它拓展我们的思维,它可以抵制消极情绪,更有益于我们的身心健康。因此对大学生来说,培养积极的情绪,提高自己的情绪管理能力,是通向幸福之路的必要准备。积极的情绪主要有喜悦、感激、自豪、宁静、兴趣、希望、敬佩、爱等多种形式。

积极的情绪需要培养也可以培养,下面的建议可以帮助你提高自己的积极情绪:

1.学会宽容。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任何人都有出错的时候,大学生要学会正确看待自己和别人的缺点和不足。当别人不小心冒犯了你,你只管抱怨、指责的话就是“要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给他人犯错误的机会是体现大学生成熟心理素质的一个方面。

2.幽默与微笑。

幽默是一种智慧,生活中幽默的人总会给自己和身边的人带来生活的乐趣。幽默是生活的调味剂,它能让我们每时每刻都能发现生命的美好。相反,刻板、封闭的人往往发现不到开心快乐其实就在身旁。当产生不良情绪时,一句适当得体的幽默话语,可以消除忧虑、稳定情绪,还可以帮助我们摆脱尴尬和困境、增强自信心。因此在大学生活中,可以有意识的增加自己幽默的成分。例如多读一些笑话和同学分享,面临一些特殊情境时,能机智的利用幽默增加气氛或者化解尴尬。真诚的微笑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传达出一种友好和信任,这样可以增进彼此的交流,从交流中体验丰富多彩的世界。

3.建立和维持牢固的友谊。

友情是大学期间比较珍贵的情谊,它是人类依恋情感的一种表现方式。大学生是特殊的群体,远离父母的时候,朋友便是获得情感支持抑或是物质帮助的重要源泉。大学生活的复杂多变会带给我们各种不同的体验,与朋友分享自己的心情,不管是快乐或是悲伤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带给我们心灵的慰藉。与朋友建立稳固的情感联系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的归属的需要,因此更容易使大学生感到幸福和满意。

4.坚持身体锻炼。

体育锻炼可以带来积极的情绪状态。它促进人类心血管的健康和机能,大大提高人们的免疫力。有规律的锻炼会降低心脏病或一些癌症的发生机率,使人们长寿。长期锻炼可以使大学生降低焦虑和抑郁,提高学习的效率。因此大学生保持身体健康,有规律的锻炼是培养积极情绪的基本途径。

5.与大自然亲密接触。

当大学生忙碌于学习的时候,有计划的给自己留出时间享受大自然是调节自己情绪的好方法。当沉浸在大自然中时,大自然的魅力会不由自主地吸引人们的注意,让自己浮躁、焦虑的心慢慢的沉静。温暖的阳光、美丽的山水风景常常会带给我们积极的情感体验。

6.合理的宣泄。

台湾作家罗兰在《罗兰小语》中写道:“情绪的波动对有些人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那是由于他们会在适当的时候发泄,也会在适当的时候控制,不使它们泛滥而淹没别人,也不任它们淤塞而使自己崩溃。”情绪的宣泄,特别是不良情绪的宣泄相当重要。从心理健康的角度讲,过分压抑自己的情绪只会使情绪困扰加重,不利于身心健康;适当的宣泄可以把不快的情绪释放出来,从而使紧张的情绪得到轻松、缓和,从而达到一种良好的情绪状态。宣泄的方式有很多,可以通过运动、呐喊、哭泣、写日记等来使自己压抑的心情得到释放。

7.乐于助人。

帮助别人是人类快乐的一大源泉。俗话说“助人自助”,如果在需要的时候你能勇于伸出自己的双手,给予他人力所能及的帮助,别人的感激会带给你莫大的快乐和欣喜。而且在你困难的时候,也会得到别人的关心和帮助,这样的友好互惠容易使人产生非常愉快的情绪;相反,如果与人关系冷淡,经常受到别人的轻视或冷遇,则会产生郁闷的情绪。因此,要想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就要适时表示自己的善意,真诚地与人沟通和交流,主动伸出友谊之手帮助他人,朋友自然会增多,隔阂自然会减少,心情越来越充满阳光。总之,培养积极情绪的方法有很多种,除上述提到的以外,还可以通过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听听美妙的音乐、学会感恩和珍惜等等来让自己体验到积极的情绪,幸福的感觉。

大学生教育对策解析(模板20篇)篇十六

(一)文献数量与年份分布。

统计分析不同年份的文献数量,可以从宏观层面了解该领域研究趋势的分布特征。我国关于大学生信息素养为主题的文章最早于公开发表,此后到,数量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开始出现下降,又开始回升,开始又逐渐下降。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的起步阶段,国内学者已逐渐关注大学生的信息素养。第二阶段是-的飞速发展阶段,国内学者共发表相关论文784篇,占发文总量的28.11%,与第一阶段的发文量相比,增加96.31%。第三阶段是-的蓬勃发展阶段,此时大学生信息素养已渗透到多个学科领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国内学者共发表相关论文1975篇,占发文总量的70.81%,是第二阶段发文量的2.5倍多。以上数据表明,关于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已成为我国当前信息素养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

(二)刊源分析。

数据显示,筛选出的2789篇论文发表在833种期刊上,分布范围较广。这与文献学家布拉德福提出的描述文献分散规律的经验定律相一致。但是,过于分散的发表现状对提高该研究影响力有消极的影响,不利于形成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的核心期刊群,也不利于学者快速掌握该领域的研究程度和前沿内容。对发文最多的期刊以及核心期刊的研究表明,图书情报类期刊仍是大学生信息素养关注的.“主战场”,其次是教育类期刊。这说明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与高校图书馆等信息服务机构有着密切的关系,也说明高校图书馆承担了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任务。

(三)关键词分析。

1.关键词共现频次分析统计与“大学生信息素养(质)”出现在同一篇文章中的关键词,以此分析该领域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的热点。基于关键词非受控的性质,研究通过对关键词频次归并处理,形成最终的关键词共现频次。经sat13.2软件统计分析,可知“大学生信息素养(质)”与“高校图书馆”共现频次高达318次,由此反映出在研究大学生信息素养时,专家、学者更加注重高校图书馆发挥的重要作用。另外,“大学生信息素养(质)”与“文献检索课”“现状调查”“培养策略”的共现频次也比较高,说明目前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现状调查、培养策略等方面。而“大学生信息素养(质)”与“评价标准”之间的共现频次只有3次,反映了大学生信息素养的评价标准虽然受到了学者的关注,但不是关注的焦点。

2.共现关键词网络图谱分析通过ucinet6.0社会网络分析软件绘制出大学生信息素养共现关键词网络图谱,图中节点处密集度和中心位置呈正相关。“大学生信息素养”“高校图书馆”和“信息技术”等处节点非常密集,可以代表当前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领域的热点话题,“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仍是和“大学生信息素养”密不可分的几个关键词。此外,“文献检索课”“教学改革”“信息检索”等处节点比较密集,也是目前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的热点。

(四)文献被引频次分析。

文献被引频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研究者利用文献和吸收信息的能力,也反映了学科的成熟水平和完善程度。文献被引用的次数越多,说明文献的应用价值和参考价值越高,在本领域内的影响力也越高。在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的文献中被引频次最多的是桑新民发表在《中国远程教育杂志》的《多媒体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理论与实验研究》(223次),其次是邹志仁发表在《大学图书馆学报》的《试论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217次)。进一步研究表明,被引频次排在前10的文章中有8篇发表在图书情报类期刊上,其余2篇发表在教育类期刊上,研究内容主要涉及3个方面:一是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二是国内外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比较;三是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中的作用。

(五)作者分析。

大学生教育对策解析(模板20篇)篇十七

上高中的时候,一个朋友那天急匆匆的骑着自行车去考试,他是文科,考政治,不小心撞到一位卖菜回家的老太太,幸好车子慢,老太太没什么大事!他挺“聪明”,和蔼的留下自己的手机号,说明他要马上考试,改日再去看老太太。老太太答应了。谁知道那个手机号是空号。或许他今天政治考的很好,考了一百分,那么请问他在现实生活中的政治可以打满分吗?我们又联系到两个案件的主人公,他们都是大学生,并且据说学习成绩都很好!能考上大学说明也不怎么差。这难道就是所谓我们现代教育体制下,老师和父母眼中的好学生,乖儿子?老师想青出于蓝胜于蓝,父母想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我们在煞费苦心的培养一个人才的时候,我们却忘了先把他培养成一个人.这或许才符合科学发展观,也是以人为本。

过大学生道德缺失教育案例的人还看了:

1.社会道德缺失案例。

4.外国企业道德缺失案例。

5.大学生安全事故案例。

大学生教育对策解析(模板20篇)篇十八

依照中国教育实情,政府与教育主管部门越重视,越支持,越容易有突破和发展。目前,高校考核面临就业率的挑战,以致高校教育容易重文化知识学习而忽略生命教育。为此,要真正推动生命意识教育在高校的开展,需要各级教育部门给予生命教育政策性支持,首先从领导层面强化生命教育意识。

年7月29日正式公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落实生命教育成为国家教育发展的一项战略决策。教师作为学校生命教育的具体实施者,直接关系到生命教育的质量。因此,培养大学生的生命意识和情怀,提高大学生的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首先需要全体高校教育者的重视,并主动承担此义不容辞的责任。

2.科学安排,构建系统化生命意识教育体系是关键。

目前,国内生命教育以几次讲座或团体活动为主、系统性缺乏、学生知晓度及普及度并不高,大多高校并没有将生命教育纳入学校整体教育中。考虑到生命意识教育本身的特殊性及其现状,大学生生命意识教育应遵循课内与课外互补、理论与实践结合、科学与人文交融的原则,科学安排,形成体系。

首先,以选修课为当前着力方向,以必修课为后期目标,系统介绍,“教学做合一”开展生命意识教育;其次,渗透式生命教育课程的生命化教学改革尝试,如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等课程对生命意识教育教学内容的融合;再次,校园文化活动对生命教育理念的践行和推广,形成尊重生命、珍爱生命的校园环境氛围。

3.帮助学生正确看待生命,学会生存技能是重要关注点。

大学生生命意识水平整体良好,但仍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对死亡、自杀有不清晰的看法和认识,他们对自杀现象表示理解,甚至认为自杀是解决问题的一种途径,这会让生命教育面临诸多隐患。如不及时加以积极引导,将潜藏有大量自杀行为的可能性,这也进一步提醒我们加强生命意识教育力度的重要性、必要性、急迫性。而且,从现有调查、访谈中发现,大多学生对生命意义呈模糊状,对怎样在危机中自救、生存等更是了解更少。如何看待生命,经营生命,学会生存,需要现行生命教育着重加以关注。

4.“体验式”生命意识教育,联结学生个体生命体验是方法。

只有学生愿意来听,才能听进去,只有学生愿意接收,才能收到效果。生命意识教育必须关注到不同学生群体的个体差异,将生命意识教育与个体生命体验相联结,才能焕发教育活力。生命意识教育以学生体验、接收多少为准。“体验式”教学是生命意识教育的优选方式,没有体验就没有教育效果。尊重每一个生命都是独特的存在,都有自身的独特感受、生命经历及追求,没有一个绝对正确的统一标准。生命意识教育最终目的是让每一个当事人意识到自己生命的独特性、自主性、存在感和生命意义。

5.多因素影响生命意识水平,打造全方位教育空间是方向。

归根究底,个体是生活在关系里的,如与自我、与他人、与家庭、与社会的关系等,没有健康的关系,就难有健康的生命态度和体验。加上有没有生活精神依托、近期重大生活事件、亲友死亡经历、家族自残自杀事件等,都可能影响到个体对生命的态度。因此,生命意识教育并不仅局限于课堂和教师,更需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多自主体验和思考,能够寻找和得到来自家庭、社会的相应支持和引导,甚至包括网络环境的积极引导,以营造一个全方位的生命意识教育空间。

参考文献:

[1]刘济良。生命的深思:生命教育理念解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2]郑晓江。生命教育演讲录[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

[3]何晓杰。我国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问题及对策[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1.

[4]许海元,张艳红,付海玲。大学生生命意识及生命价值取向的实证研究[j]。高教探索,2009(1)。

[5]姚月红。当代大学生生命意识缺失现象的思考[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8(4)。

[6]章坤。大学生的生命意识及其培养[j]。中国青年研究,2009(11)。

[7]李国。生命意识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课题[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26(2)。

[8]周巧红。90后大学生生命意识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11(22)。

[9]孔庆荣。论大学生生命意识教育[j]。山西大学学报,(3)。

[10]刘继荣。当代大学生生命意识培育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2(4)。

[11]张福珍。从大学生非正常死亡谈高校生命意识教育[j]。江苏高教,2009(2)。

大学生教育对策解析(模板20篇)篇十九

论文摘要: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创造性倾向具有与其他专业学生不同的特点:想象力、好奇心低于其他专业学生;男生和女生的创造性倾向无显著差异;随年级升高,创造性倾向有下降趋势。高校体育教学应结合本专业特点,转变教育理念,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采取有效措施,多渠道、多途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论文关键词:体育专业;大学生;创造性倾向。

体育专业大学生创造性倾向的发展不仅是学生自身心理发展的重要方面,也是当前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选取了河北师范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唐山师范学院、廊坊师范学院的部分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843份,收回有效问卷781份,回收率92.65%。其中体育专业学生494人,非体育专业学生287人;体育专业男生282人,女生212人;体育专业一年级学生143人,二年级学生125人,三年级学生131人,四年级学生95人。

2.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创造性倾向的研究概况。(2)问卷调查法。采用《威廉斯创造性倾向量表》进行抽样调查。该量表常用于对青少年学生的测查,比较客观,便于测量。(3)数理统计法。采用spssl4.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想象力、好奇心低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1)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和考试制度的影响。我国大多高校体育教学仍然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重视现成知识、技能的传授,学生知识面过窄,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过于薄弱,教学方法单一,制约了学生思维的开拓性和想象力的发展。另外,体育课程的考试以检查知识与技能掌握为主,考试方法和内容忽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培养,家长和教师过分看重考试分数,忽视学生潜能包括创造性能力的开发。

(2)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狭窄。很多高校课程门类不齐,不能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致使学生专业过偏,而且课程目标的设置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造性学习等方面重视不够。

(3)师生缺乏创造性学习意识。受传统教学思想影响,高校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功能的认识仍停留在增进学生身体健康、掌握身体技能方面,对体育教学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意义认识不足,在实际教学中未充分重视学生的创造性学习和创造性倾向的发展。学生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崇尚教师权威,缺乏创造性学习欲望和自我表现意识。另外,单一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难以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发展。

2.体育专业大学生创造性倾向的性别比较。t检验结果表明:不同性别的体育专业大学生在创造性倾向的四个项目想象力、好奇心、挑战性和冒险性上均无显著差异(p0.05)。

很多传统观点认为男性的创造性倾向高于女性,但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体育专业大学生并不存在这种差异,这与我国现阶段的社会背景有关。随社会发展,女性的社会地位已逐渐提高,另外,我国近年的高校扩招为青少年提供了更多的受教育机会,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在不断提升,女性在受教育条件、受教育环境、社会参与等各方面与男性的差异已越来越小,男女心理发展的差异也在逐渐减小。

另一方面,由于性别角色社会化和文化传统的根深蒂固的影响,就业问题上的性别差异在我国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女大学生尤其是体育专业女大学生在就业选择中一直处于劣势,很多女大学生为了落实一个工作单位。不得不就低上岗,就业的性别差异给女大学生带来更多的就业压力,迫使女大学生在各方面摆脱传统文化观念束缚,努力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挖掘自身潜能,走自尊、自立、自强之路,积极参与竞争,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女大学生创造性倾向的发展。

从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看,受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影响,近几年的大学生许多都是独生子女,即使不是独生子女,家庭中的兄弟姐妹成员也较少,在家中男孩女孩都受到同等重视。女孩在家庭中和男孩一样可以与父母交流、沟通,可以从不同角度提出与别人不同的意见,表达自己的见解,满足自己的需求,相对宽松的家庭氛围也促进了他们创造性的发展。

对体育专业大学生而言,不论男生女生,都必须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在运动中养成了团结可亲、思维敏捷、独立积极和沉着自信等优良人格品质,从而促成了他们创造性倾向的共同发展,缩小了男生和女生心理发展的差距。

1.转变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树立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意识。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改革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关键环节和保证。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束缚教育工作者的教学积极性和潜能发挥,影响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什么是创造性倾向、教师在学生创造性倾向培养中的作用如何、体育教学可不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倾向、目前的体育教学在培养学生创造性倾向方面如何、怎样通过改进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倾向、体育教学中创造型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特征是怎样的、教师应如何对待创造型学生等,教师对这一系列问题的认识正确与否都直接关系到教学方法、对学生的态度、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心理发展等。高校体育教学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创造性对人才培养的意义,并贯穿到体育教学中。不仅使学生在学校中具备主动学习的精神、独立获取知识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有较强的'创造性意识,而且使学生走出校门后,成为社会的主动的富有创造精神的建设者。

2.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构建创造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学校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学校实际,适当减少专业课,增加选修课,加强人文学科和艺体学科的渗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使体育专业大学生在提高专业素质的同时,多接受人文学科的熏陶,让学生对学科发展的前沿有所了解,开阔其知识视野,提高其对知识的驾驭能力。

同时,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创造性倾向培养应结合自身的学科特点和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而进行。虽然不同学科的创造教育都应遵循一般的创造教育原则,如开放性原则、支持性原则等,但学科不同,学生特点不同,客观上就需要采用与本专业相适应的创造性培养方法,体育教学在教学环境、教学方法、动作学习、问题解决等各方面都有很强的特殊性,学生的创造性倾向培养应与体育教学特点相结合。

3.遵循系统的观点,营造培养创造型人才的环境。一方面,学生的创造性倾向发展与创造性思维、学习兴趣等密切相关,体育教学实践中要注意创造性人格与认知的统一。既重视创造性人格的训练,也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成为一个稳定的创造性个体。另一方面,从高校教育教学环境看,教风、学风、学术氛围、管理机制等都对学生创造性发展有重要影响,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除学校因素外,社会因素、家庭因素、自然因素等都会影响学生创造性的发展,并且这几方面因素也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这就要求高校体育教学工作者按系统整体的原则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把校内因素和校外因素相结合,把校内各方面因素相结合。

4.多渠道、多途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1)将科学研究引人教学过程,使教学过程变成大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研究探索的过程,从而引导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科研活动。

(2)切实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应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定期组织大学生到相关单位见习、实习,在见习、实习中接受磨炼,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高自身素质包括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校外活动中完善自己。加强体育专业大学生和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之间、校内和校外之间的联系,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把大学生培养成为能够适应未来社会激烈竞争并具有创造性精神和能力的人才。

大学生教育对策解析(模板20篇)篇二十

摘要:本文从宿舍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宿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比较优势,及如何有效发挥宿舍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等方面积极探究了以宿舍为平台、阵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模式。

关键词:大学生宿舍;心理健康教育。

但依笔者之见,宿舍乃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而这个心理健康问题的初始源头,却没有得到很多的高校的重视,更不用谈规划和利用了.这种教育模式和理念显然没有与学生实际学习生活相联系。

一、宿舍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根据一些针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调研数据,以及在所在院校的观察了解,大学生在宿舍中的活动时间除去睡眠,每天仍有5-7个小时在宿舍,如果加上睡眠时间,每天几乎有一半以上的时间是在宿舍中。

由此可见,大学生活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宿舍中度过的。

正是从这个角度来说,有人认为“无论是对于社会生活和大学生自身来说,宿舍带来的好处远远超出了它单纯作为居住场所的范围。

1、宿舍学习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学习是依然是大学生最主要的任务,不能松懈.而宿舍的学习环境对身处其中的每个人时时在发生影响.处在学习氛围浓厚的宿舍,无疑能带动起其他舍友的学习热情。

若宿舍有些同学课余只是上网、打游戏、谈恋爱、不思进取,天天在一起生活,无疑会产生不良影响。

2、宿舍人际关系对大学生心理成长的影响。

在宿舍里,人与人之间的接触非常紧密。

加之大学生的心理还不完全成熟,缺乏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和能力,难免会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起冲突。

比如起床后洗漱声音大打扰了还在休息的舍友、舍友物品丢失、舍友不讲卫生等等,如果处理不当或不及时处理,可能会产生严重后果。

历年来,因为宿舍人际关系处理不当而发生的心理健康事件频出,这足以引起我们对宿舍人际关系的重视。

3、宿舍文化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经过时间的磨砺,每个宿舍都有着自己宿舍独特的风格。

每个宿舍有着自己特有的文化制度,对宿舍的每一位成员产生长期的影响。

宿舍同学身上所散发的精神和力量,会让人深刻意识到宿舍对他们的重要影响。

4、宿舍发挥“家”的功能,满足学生的归属感与情感需要。

宿舍,对于身处异乡的学子来说,就发挥了“家”的功能。

温馨的家,可以让他们的心灵感受到温暖和力量,从而在学习和生活中积极向上;而冷漠的家,会让身处其中的他们,心灵上难以得到家的关爱,容易出现心理健康事件。

身处同一宿舍,空间距离短,相处时间最长,彼此之间最熟悉,相比其他人,相对更容易建立情谊,所以这种天然的优势,使宿舍成员很容易将宿舍认同为大学里的“家”,这里就是大学生活的归属地。

二、以宿舍为阵地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之优势。

1、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近年来,各高校都在积极开展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但活动的深度和广度实难达到预期效果。

实际调查发现,大学生对于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明显不高,参与意识低,缺乏兴趣。

以宿舍为单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和各种活动,依据大学生宿舍特点,此种方式能有效提高学生参与的自主性,通过心理健康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使学生认识、重视心理健康,达到心理健康教育自助和助人的目的。

2、弥补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从业人员不足的情况,扩大教育的覆盖面。

我国高校普遍存在专业心理咨询人员紧缺的现象。

再加上心理健康疏导耗时耗力,有限的人员、精力和时间,不可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

相当一部分学生不愿主动寻求咨询服务。

而如果充分发挥了宿舍心理健康教育这个阵地,发展宿舍朋辈心理委员,就能较大程度地满足同学对心理服务的需求。

3、有助于及时发现隐藏问题,及时反馈,及时疏导。

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会发现,很多学生不会主动到咨询室咨询,往往需要辅导员采用各种手段使学生前往。

这必然导致很多学生的心理问题不能被及时发现和解决。

而宿舍同学为同龄人,他们有着相似的经历,相近的人生观、价值观,甚至有共同的人生理想和目标,更容易建立情感信任。

当遇到一些挫折的时候,宿舍是家,舍友是最亲近、最可依赖的人。

三、以宿舍为阵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式。

当前,充分发挥好宿舍这个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使宿舍这个阵地得到有效的规划和发展,就是心理健康教育最大的创新之处。

1、开展以宿舍为单位的心理健康活动,增进舍友情谊。

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者,可以充分利用宿舍这个平台的独特优势,多开展以宿舍为单位的`各类形式多样的宿舍文化活动,如:宿舍文化节、各类文娱体育比赛,宿舍团体心理辅导等,和熟悉的舍友一起做游戏,在快乐中领悟心理健康教育寓意。

2、设立宿舍心理委员,建立健全心理健康预警机制。

建立健全心理健康健康预警机制对于一个学校的安全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著名心理健康学家马歇尔夫对朋辈心理咨询的定义是,“非专业心理工作者经过选拔、培训和监督向前来寻求帮助的、年龄相当的受助者,提供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人际帮助的过程”。

基于朋辈宿舍心理委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宿舍朋辈心理咨询独特的优势,提高心理健康的广度和效度。

3、营造良好的宿舍硬件及文化环境。

宿舍对大学生有重要意义,那组成宿舍的硬件和文化环境就是主角,不容忽视,应发挥它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改善宿舍条件势在必行,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宿感。

同时,要提升宿舍文化环境。

硬件固然重要,但是文化却是宿舍的灵魂,比如,学校应加强规章制度建设,为学生创建一个有序的学习生活环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加强宿舍楼道及室内装饰布置,营造良好文化氛围。

综上可以得出,随着时代发展,宿舍在大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远高于班级和学校,所以宿舍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

因此,如若能够抓住宿舍这个教育的关键点,那么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就找到了正确途径。

就像广而告之一样,确定切实的效果。

参考文献。

[3]魏义梅.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研究.学术交流,2008.11(11)总第176期.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范文推荐

    股权转让协议流程(通用22篇)

    企业之间的转让往往需要经过专业评估和谈判,以确定交易的合理价格和条件。在这份转让范文中,你可以找到一些成功的案例和经验分享。甲乙双方按照《公司法》的规定,经公司

    教育咨询服务推荐(汇总15篇)

    服务月是企业或组织开展的一种社会公益活动,旨在提供各种服务来回馈社会。请大家阅读以下的服务月总结范文,或许能够对你的写作起到一些启发。甲方:乙方:根据《合同法》

    护士长述职报告写作指南(优质16篇)

    写述职报告需要梳理自己的工作内容、完成情况和取得的成绩,形成有条理、清晰明了的报告。接下来是几篇优秀的述职报告示范,希望能给大家展示一种较为完美的写作风格和结构

    校园植树节活动方案(实用18篇)

    活动方案是指针对某个活动或项目所制定的具体计划,它包括活动目标、时间安排、资源需求等内容。以下是一些精选的活动方案范文,希望能够对你的活动策划和实施有所帮助。

    教育工作者的记忆深处作文(模板15篇)

    范文范本可以为我们提供写作思路和方法,让我们更好地组织语言。现在,让我们跟随小编的步伐,来看看范文范本是如何展现优秀写作风格和技巧的。当雨季来临,蒙上的灰尘便会

    六年级期末评语范例(实用20篇)

    期末评语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以及学科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下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综合评价和总结,希望能够给学生和家长带来一些启示。你的灵气、你的责

    学校安全活动总结报告(精选23篇)

    活动总结是对某个活动进行回顾和总结的一种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的方案。我们整理了一些成功的活动总结案例,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希望对大家的活动总结能

    教育工作者的数据分析报告(精选17篇)

    范文范本是根据某一特定主题或类型的写作要求而创作的样本文章。下面是一些经典的范文范本,它们对于我们提高写作水平非常有帮助。1-8月份,医药制造业整体的销售收入同

    培训师的电话营销技巧(汇总19篇)

    阅读范文范本可以帮助我们扩大写作的思路,提高文章的质量和深度。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收集的一些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作为电话咨询师,在拔打电话前一定要充分准

    学生分享消防安全心得体会(专业17篇)

    写心得体会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更加明白自己的所思所想,从而更好地引导自己的未来。心得体会范文3:通过这次旅行,我深深感受到了自然的伟大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要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