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印象篇一
“我们的家,住在天堂,美丽的湖水…….”这首歌想必大家都听过吧!“我们的家”指的是杭州。杭州称为“天堂”完全是因为有了西湖,才使杭州那么有名气。
春天的西湖更是美丽的无法说了,小草笑弯了腰,花儿涨红了脸,喘着燕尾服的硝烟子也急匆匆地从南方回到了这春意盎然的春天,好像给西湖增添了活力。瞧!西湖的水,绿的如一块碧绿的大盘子,静的如一面银光闪闪的大镜子,蓝的好像世界上有两个蓝天。西湖最美的地方要数白堤了,那边有着桃花和柳树,一棵桃树,一棵柳树,这真是桃红柳绿啊!桃花是那么美丽,每片叶子上都是粉色的,不光颜色美,还带着一些香味呢!有的柳树种在湖的旁边,春风一吹,柳树姑娘又开始梳起那长长地辫子。
西湖的春风很美,夏天也很美啊!夏天的雨是那么柔美,下雨过后,出现了彩虹,那才叫人间天堂啊!七种颜色的光,衬托着西湖,真是锦上添花啊!夏天的西湖最美的地方要数曲院风荷,夏天一到,荷花仙子就得施魔法让荷花慢慢地钻出来了,那荷花像一个翠绿的玉盘,到处翠色欲流。最可爱的要算那青蛙,夜晚,青蛙跳到荷叶上,开始唱他那美妙的“夏天曲”了。夏天的莲蓬也不赖啊!他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生长在荷花上。
秋天,让人欣赏的是桂花了,那一阵阵桂花的香气真是扑鼻而来。那么清香,那么迷人,使人如醉如痴。桂花树上有一个个白白的小脸。从远处望去,像一座白色的山。秋天的月亮是最圆的了,要看月亮,还得去平湖秋月。那个是看月亮的最佳地方。中秋节,月亮照亮了西湖,月光洒在西湖上,一片淡淡地金色,美丽极了。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秋天,不管在哪儿,树叶总会落,眉飞色舞的落下了,地上都是落叶,一片金黄,使人流连忘返。
冬天下着蒙蒙的雪,此时的你应该去断桥残雪。从远处看,这桥铺上了一层轻纱好像一座断桥,走近一看,才看清楚不是断桥。冬天,小孩子会去西湖边堆雪人。把胡萝卜粘在脸上当鼻子,把水桶放在头上当帽子,多可爱啊!西湖边,最壮观的要数冬泳了,那么冷的天还在河里游泳。
印象篇二
;母亲几年前就和我说,想去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想看看那里的少数民族风情。今年我和家人实现了版纳之行。
2月4日早上从北京直飞版纳,中午到达,2月7日中午离开,恰好是三天。想理解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自治州,或者认识一片1.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三天是不可能的,这一次我对版纳只有一点肤浅的感受,算是一种朦胧的印象吧。
版纳首先吸引旅行者的,当然是自然风光。西双版纳位于我国的西南边陲,处于云南省的最南端,在北回归线附近,与老挝、缅甸山水相连。境内流淌的世界第七长河澜沧江发源于青海唐古拉山脉岗果日峰的扎曲,流至昌都后,开始称作澜沧江。她由版纳流出国境,成为东南亚的一条母亲河。从气候上来说,版纳处于热带北部边缘,终年温暖湿润,没有四季的差别,只有干湿季的区分。地球上与其同纬度的地带,基本上都是稀树草原、荒原和沙漠,被称为“回归沙漠带”,西双版纳的自然保护区内则有我国唯一的热带雨林,被称为地球上纬度最高、海拔最高的热带雨林。由于躲过了第四纪冰川南袭的影响,部分古热带因而得以幸存。这里的植物種类十分丰富,西双版纳的土地面积约为全国总面积的五百分之一,但高等植物多达4281种,约占全国的七分之一,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和濒危植物则占了全国的一半,因而享有“植物王国皇冠上的绿宝石”的美誉。
我们住在勐腊县勐仑镇上的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当地人称为勐仑植物园)。这里不仅是重要的热带植物研究基地,也是我国面积最大、收集物种最丰富的植物园,占地1100公顷,有1万多种植物,还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每年吸引数以十万计的游客前来参观。
这里有“空中花园”,因为气候湿热,一株乔木树干上面生出苔藓,鸟粪带来种子,苔藓上又长出各种绿植,在树干上就开出各色鲜艳的花朵。有“植物杀手”——榕树种子掉在别的乔木树干上,一边向上生长,一边下垂气生根,先包住母树,从其树皮下榨取养分,再继续下垂,接地后猛烈生长,竟然使得母树生病、枯萎直至死去。我们就见到一株母树倒下、朽坏了,包围它的榕树随之倒下后继续横向生长,气生根盘错交结成了天然的躺椅,一对双胞胎小兄弟被爸妈放在里面休憩。
最神奇的是龙血树,这可是世界上最长寿的树。1868年,著名地理学家洪堡德在非洲加那利群岛的俄尔他岛考察,见到一棵被风暴折断的龙血树,一数年轮——8000岁!龙血树生长速度十分缓慢,几百年才能长成一棵树,几十年才开一次花,十分珍稀。它的自我保护意识强,受伤后流出的暗红色树脂能敷住伤口,由树脂提炼出的血竭,可以活血袪淤、消炎止痛、止血生肌,非常名贵,被李时珍誉为“活血圣药”。
我们还驱车九十多公里,参观了望天树景区。望天树是热带雨林的标志性植物,高约六十米,树干笔直挺拔,比下一层树林高出二十多米,构成林上林的景观。当地政府专门在高大的望天树之间建设了百米空中走廊,凌空三十多米,成为热门的特色景点。书上说,勐仑植物园的第一任园长蔡希陶教授(1959年-1981年任职)带队发现此树,西双版纳有热带雨林遂成定论,中国也被公认为世界上森林类型最完整的国家之一。
导游吴斌带我们走了雨林栈道。原始热带雨林高大茂密、终年常绿,乔木、灌木以及攀援植物、附生植物层层叠叠、纵横交错,脚下流水潺潺、清澈见底。有一株望天树,是全国之冠,高达八十八米。榕树是最常见的,还有粗大的藤蔓随处衍生,像秋千一样长长地吊着。背母亲的时候,我想随手牵握一条藤枝以稳住身形,吴斌提醒不要攀附,免得引起头顶枯干掉落,砸中自己。
我们在西双版纳的行程比较轻松,我一直在回味,觉得这种感受与所接触到的人很有关系。通过和他们的短暂交往,我体会到虽然是多年的旅游胜地,但版纳的民风是很淳朴的,没有受到太多侵蚀。比如,绝大多数的景区餐馆都没有急切地拉客,客人进入之后服务员才上前招呼。我们在植物园找的实习导游小徐,是哈尼族,正在昆明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读大专,学的客车运输专业,初中毕业后先读中专,已经两年,推算起来相当于高二的年纪,比我们女儿子玉还晚一级。她的家在勐仑,假期来植物园打工,知道很多很多植物方面的知识,还很善解人意。她对我们说:“跳舞草是一种快要绝迹的珍稀植物,对着其唱歌,草的细叶就会跳舞。”于是她轻轻地唱了一曲,可是除了微风带来的摇曳,叶子并没有跳。小徐无奈地说:“这株草已经十几岁了,看到的游客太多,所以今天懒得跳了。”过了一会她又说:“现在是早晨,气温比较低,所以草叶没有跳舞。”后来我查了百度,果真是这样,跳舞草跳舞要求的气温是24度以上。
望天树景区的吴斌是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二年级的学生,学的导游专业。他的父母都在基诺山寨里,姐姐在景洪的服装店里打工。他在交谈中说,寒假勤工俭学不想去做餐馆服务员,一个月只有1800元的死工资,工作时间又长。不像做导游,比较轻松,实行计件制,每一单我们交100元他可以提30元。我们是他今天上午接待的第二单游客。子玉她们去走树上长廊的时候,我和母亲在附近坐等,吴斌远远地站着,向子玉她们的来路不时张望。过了四十多分钟,吴斌建议我问问情况,得知她们还在排队,我便邀请吴斌带我俩走雨林栈道。花了半个小时走完,我们来到一家卖神秘果冰淇淋的小店坐下歇息。吴斌反复表示,要回到长廊下面去接子玉她们。之前曾有游客在这片雨林里自己探索,结果失踪了两天才被搜寻回来。我担心影响他的收入,反复劝说他和我们告别了。过了一会儿,我们往园外走,到了大门附近,正好看见吴斌在和售票处工作人员聊天,请他过来搀扶,他耐心地帮助我把母亲背下了四十级台阶。下了台阶,母亲特意向他要了手机号,约了要买他们寨子的茶叶。
之前我在北京飞版纳的航班上把手机弄丢了。怕耽误工作,下了飞机,我就到景洪市勐泐大道的中国移动营业厅补卡,两位营业员一直耐心地服务,没有因为当天是除夕而面有难色。两个小时的办理过程,她们一直是站着工作的,让人很是感动。
更让人感动的,则是勐仑植物园的创立者蔡希陶教授,以及他所代表的边疆知识分子群体。
蔡希陶,1911年生,浙江东阳人,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担任中科院云南热带植物研究所所长、云南省科委副主任、中科院昆明分院副院长。他1929年进入北平静生生物调查所工作,开始接触植物学。这家民间研究机构是今天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前身之一,所长胡先骕被毛泽东称赞为“中国生物学界的老祖宗”。蔡希陶主动向胡所长请缨,赴云南考察并采集植物标本。彼时的云南经济落后,运输仅靠人背马驮,而且到处瘟疫频发,盗匪横行,就是生活在昆明地区的人万不得已也不轻易到边远地区。蔡希陶和二三同志冒着生命危险,用三年时间走遍云南,采集了21000余号、10多万份植物标本,其中有不少未被鉴定的新物种,揭开了云南这个“植物王国”的面纱。
从1938年受胡所长委托,筹建昆明工作站,在云南安家,蔡希陶扎根西南边陲四十二年,为我国植物科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是中国科学院在云南两个植物科研机构的奠基人,参与创建了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和昆明植物园,亲自领导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创建。他注重植物学的应用研究,通过好友陈焕镛先生从美国引进优良烤烟品种“大金元”并驯化成功,随后开设烟草推广培训班、提供烤烟良种,使其成为云南发展烟草生产的当家品种,为烟草成为云南的支柱产业立了头功。他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急国家之所急,组织云南橡胶资源及其宜林地的考察研究,经过半年的跋山涉水,终于在瑞丽发现了两棵橡胶树,进行了扩繁,进而提出西双版纳是发展三叶橡胶最适宜地方的建议,作为主要参加者,其参与的“橡胶树在北纬18~24°大面积种植技术”项目获得了国家科技发明一等奖。他领导科技人员从野生植物资源中发掘或从国外引进了众多的重要药用、油料、香料和珍贵速生树种等经济植物,为我国热带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新资源及应用技术。他是青年植物学家的领路人,一生亲贤爱才,善于影响、培养和提携后学,常以“在西双版纳,一屁股坐下就能压倒三棵药草,一打开窗户就可找到研究课题”来激励年轻的科技人员,明确要求“科技人员到工作实践中去边干边学,不断积累和扩大知识,自己闯出一条路来”,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造就了一支多学科的科研队伍。
热带植物园的门户网站上,有一个蔡希陶诞辰100周年专栏,其中收录了上面这篇短文。我把短文下载后,转发在微信朋友圈里。“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蔡希陶“决不能离开科学研究的基本条件而去侈谈其它辅助条件”的精神,一定不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变得黯淡。中国科学院周光召院长曾高度评价蔡希陶,说他是“我国科学界和科学院宝贵的精神财富”。
1981年,蔡希陶因脑溢血在昆明逝世。著名的植物资源与植物化学家周俊教授在纪念蔡希陶百年诞辰时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我们这些后人不能一味乘凉,要努力研究以告慰蔡老。”周教授曾担任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所长,在昆明建立起了在国内外有影响的植物化学研究基地,他说这样的话,是有分量、有资格的。
在热带植物园蔡希陶亲手引种的龙血树旁,有一座“树海行”纪念雕塑。“树海行”的雕塑主题,缘于蔡希陶写的一首诗《咏勐仑植物园》——“群峦重重一豁平,万木森森树海行。一江碧水东折西,勾出半岛葫芦形。咖啡茁壮枝叶茂,木瓜行行成列兵。谁说中华无热带,大好河山满金银。”雕塑刻有四个人物,中间是胸前挂着相机、目光坚定地望向远方的蔡希陶,身旁是正在笔录考察成果、拂去额上汗珠、肩挎野外背包的三位青年学者,生动地反映出蔡希陶等人胼手胝足、穿行树海,荜路蓝缕、创建勐仑植物园的艰苦卓绝历程。不爱照相的我,专门在雕塑前留影一张。
责任编辑:索朗卓嘎
相关热词搜索:;印象篇三
那是一个四季如春的好地方,已经许多年未曾回到我的故乡,心中一直有一副图片在憧憬着我对故乡的印象。
回到家中,家中温暖的气氛把你包围,叔叔,阿姨,哥哥,姐姐每一个人都可以变着法子的令你捧腹大笑。爷爷,奶奶爽朗的笑声也会令你把所有的烦恼统统忘记。去奶奶的牧场看看,小绵羊,马,驴子。从这里你可以学到小羊的孝道,马儿的奔放,驴子的勤劳。到爷爷的菜园转转,这里的花草树木令眼睛得以放松。
无所事事时,也可以上山转转。你能看见灵活的小猴子在树丛中跳来跳去;也可以看见可爱的小松鼠在树上吱吱的叫;运气好的时候听到百鸟齐鸣,在山上,猎人的圈套也要小心。如果小动物不小心踩到了好心的你不要装作看不见,放了它们会好报哦!
印象篇四
梵净山,梵天净土,难得的人间神迹,传说中的采黄山之奇、集峨眉之秀、聚华山之险、撷泰山之雄,将众山之精华融为一体,却又浑然天成、蔚为壮观!同时梵净山十四亿年前地壳运动凸露地表形成的奇特“蘑菇石”,魏然屹立数亿年而不倒。梵净山景区今年成功列入世界自然遗产目录,成为中国第13处世界自然遗产。带着好奇,在同学的提议下,我们以贵州铜仁梵净山为主的深度体验旅行于今年7月终于成行,18日一早向着梵净山奔去。
为了体验登山的乐趣,我们一行从早上十点出发,耗时六小时,女队友相继出现身体虚脱、高原反应,举步维艰;历经阳光明媚、浓荫蔽日、云雾缭绕、风声萧萧、阵雨滂沱、绵绵细雨;一度产生退却的念头,但在队友相互鼓励、相互帮助下克服艰难险阻,终于坚强挺过,跨过6600步云梯,下午四点登上索道站。歇脚休整,重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可谓涅槃重生。
索道站经徒步登山和乘坐索道的游客在此汇合,人员徒然间增多起来,往上的步道因势利导进行了调整,采用实木铺设,路面变得宽大,两侧一律用条木依据山势采取平行和人字梁的结构方式间插连接,牢固而结实,走在上面发出“咣、咣”的脚步回声。
一路往上,接近峰顶,视野日渐开阔,时不时停下举目四望:远处一座座大山连绵起伏,巍峨雄伟,层峦叠嶂;坡陡谷深,千峰万壑,洁白如絮的云朵漂浮于峰尖,阳光透过云层的间隙斜斜地投射下去,嶙峋的山峰呈现出半明半暗的光景,满目的绿意在眼底分折出不同的层次,山峰上的树木变得鲜活与灵动,仿佛在向过往的游客诉说着梵净山千百年来的故事------看着看着,前面登山的疲惫攸忽间荡然无存,不由感叹着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一下子变得兴致盎然。
走过一段陡峭的步道,一座层层叠石堆砌的山峰赫然出现在右上方,清晰可见峰顶露出寺庙山墙面人字形尖尖的房檐,峰顶叠石有的露出光秃秃久远雨水浸淋的褐色,有的常绿植被绿油油爬满石头的缝隙,峰顶错落傲然屹立着几排叠石,注视良久,竟然像几只齐头远望的猿猴,在一阵抓耳挠腮、指指点点过后,把手放在最边上的猿猴肩上,聚拢着身子极目远眺、神情专注;峰顶崖边往下,依稀可见步道、栏杆、游客人头攒动;峰顶下面布满了不知名的植物,盛放的野花点缀其间,星星点点,常绿的矮树这儿一团那儿一簇,时疏时密,步道近处的叠石,俨然一层一层的“合川桃片”,纹理清晰可见,间或有石缝间耷拉、倒垂的野草。我们大老远奔着而来的叠石已然就在眼前,触手可及,大家抑制不住地兴奋,纷纷举起相机留下着珍贵的瞬间。
步道左侧,一块巨型叠石随意地散落在路边,纹丝不动,不曾有过半点挪动的痕迹,断面纹理层次分明,叠石厚薄不均,经年累月路过的游客抑制不住地好奇,随手剥弄中,出现不规则的`脱落,已经变得参差不齐。石头上面一株青冈类树木手臂粗根牢牢盘住,盘根错节,鹰爪似的根吸满表面,紧紧拉起水瓢粗的树干斜斜地立在叠石边缘屹立不倒,堪称奇迹。根皮斑驳,泛着时间久远的褐色,树根之间的空隙长满了绿色的树衣和苔藓类植物,细细密密,从时间推算,树木的生长已经不下百年,但与底下数亿年前的叠石相比,简直微不足道,看看上面的青冈树,摸摸数亿年的叠石,想想十四亿年前的今天,形成叠石的沧海桑田、原始森林,历经地壳变化的浩劫,感叹地壳神奇的造山运动,转眼间似乎进行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穿越------再一次抚摸着石头,感受着地球的温度,近距离地触摸数亿年前地壳跳动的脉搏;感受着大自然的伟大,创造的旷世奇观;感受着人类存留于世的几十年光景在梵净山岿然不动的数亿年里如一粒尘埃,是那么的渺小无力与微不足道;重新审视起自己内心的膨胀与浮躁。
“快看!那边的白云!”身旁游客不由自主地提示声把我的思绪拉回到了现实,循声望去:一层薄薄雾气正从山尖坡谷缓缓升起,如纱般洁白,如梦如烟,山峰笼罩其中,若隐如现,宛若仙境,渐渐地雾气越聚越多,贴着山峰快速地移动,一忽儿刚才层次分明的山峰就已云雾弥漫,峰顶在一片云海中悄无声息,销声匿迹。变化之快,我不由得注视着刚才清晰可见的峰顶发呆。雾气只短暂的集聚缭绕,旋即飘逸四散,山峰重又了然可见、洞悉无遗。远处的白云如雪,蓬松如弹花匠的棉絮,软软地漂浮在空中,慵懒得一片连着一片,时而静止不动,时而缓缓飘移,云海环绕着叠石遍布、突兀耸立、石间披绿的山峰,虚幻与真切,相映成趣,置身其中,忘乎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