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计划的编制需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以便更好地满足他们的学习要求。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些成功的教学计划样例,相信对大家的教学工作会有所启发。
2023年苏教版七年级生物教学设计(通用19篇)篇一
1、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类群有: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其中前三种植物生长到一定的时期会产生一种叫做孢子的生殖细胞。因为通过孢子进行繁殖,所以又称为孢子植物(没有种子植物)。
2、藻类植物大多数生活在水中(如淡水:水绵,衣藻海水:紫菜、海带)。
(1)形态结构:没有根、茎、叶的分化。
(2)营养方式:藻类植物细胞里都含有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营养方式为自养。
(3)繁殖方式:用孢子进行繁殖。
3、藻类植物在生物圈中作用:
(1)生物圈中氧气的重要来源。
(2)水生生物的食物来源。(如鱼类饵料)。
(3)供食用。(如海带紫菜)。
(4)药用。
4、苔藓植物大多数生活在陆地上的潮湿环境(葫芦藓、地钱、树干苔藓)。
(1)形态结构:一般都很矮小,通常具有类似茎和叶的分化,但是茎中没有导管,叶中也没有叶脉,根非常简单,称为假根(只起固定植物体作用)。
(2)营养方式:苔藓植物细胞里都含有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
(3)繁殖方式:用孢子(生殖细胞)进行繁殖。苔藓植物是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5、蕨类植物多数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如里白、贯众、满江红)。
(1)形态结构:有根、茎、叶的分化,在这些器官中有专门运输物质的通道——输导组织。
(2)营养方式:蕨类植物细胞里都含有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营养方式为自养。
(3)繁殖方式:用孢子(生殖细胞)进行繁殖。
蕨类植物与人类的关系及其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1)可供食用,如蕨菜。
(2)可供药用,如卷柏、贯众等。
(3)作为绿肥和饲料,如满江红。
(4)煤的来源。
6、种子植物的分类:根据子叶数目分为:
(1)双子叶植物:胚里具有两片子叶的植物(叶脉网状),营养都储存在子叶中。如蚕豆、大豆、花生。
(2)单子叶植物:胚里具有一片子叶的植物(叶脉弧形),营养大部分储存在胚乳中。如水稻、小麦、高粱。
7、种子的结构:
(1)种皮:保护作用。
(2)胚(包含胚芽、胚轴、胚根、子叶)是新植物的幼体,将来能发育成一个植物体。
(3)只有单子叶植物有胚乳。子叶、胚乳中储藏的营养物质是胚发育成幼苗时养料的来源。
8、种子和孢子的比较:种子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具有适应环境的结构特点,如果环境过于干燥或寒冷,它可以处于休眠状态。孢子只是一个细胞,只有散落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才能萌发。
10、被子植物成为地球上分布最广泛的植物原因:被子植物一般都具有非常发达的输导组织,从而保证了体内水分和营养物质高效率地运输;它们一般都能开花和结果,所结的果实能够保护里面的种子,不少果实还能帮助种子传播。
初一的生物应该怎样才能学好。
1.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生物学是一门与生产和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科学。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将生物知识跟实际生活相联系。例如,在喝完一包奶后,我便会想,其中的糖、脂肪、蛋白质都会在体内经过怎样的变化。看到花的叶子黄了,我会想想到底是缺少了哪种矿物质元素。如果忘记了,你便可以及时地看书回忆,这样又就巩固了知识。学习生物科学是一件很有趣又很有意义是事情。
2.先记忆,后理解。
同学习其它理科一样,生物学的知识也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对于大家学习了许多年的数学、物理、化学来说,这些学科的一些基本思维要素同学们已经一清二楚,比如:数学中的未知数x和加减乘除运算,化学中的原子、电子以及物理中的力、光等等。而对于生物学来说,同学们要思考的对象既思维元素却是陌生的细胞、组织各种有机物和无机物以及他们之间奇特的逻辑关系。因此同学们只有在记住了这些名词、术语之后才有可能生物学的逻辑规律,既所谓“先记忆,后理解”。
3.离不开做题。
数学、物理、化学的题目有解题思路,生物也有解题思路,只是它的解题思路,偏向于语文的阅读理解和看图说话。需要找到题干中的关键词、关键句,进行推理。这是拉开成绩的一方面,训练到了就会有效,因为做题就是培养敏感度和熟练度的过程,至于做多少题,我只能说,多多益善。
背生物的最快方法和技巧。
一.掌握规律。
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联系。生物有自身的规律,如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生物与环境相协调,以及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水生到陆生的进化过程。掌握这些规律将有助于生物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二.突破难点。
有些知识比较复杂,或是过于抽象,同学们学起来感到有困难,这时就应化难为易,设法突破难点。通常采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复杂问题简单化。生物知识中,有许多难点存在于生命运动的复杂过程中,难以全面准确地掌握,而抓主要矛盾、抓矛盾的主要方面,能使知识一目了然。
2.抽象问题形象化。思维越离开具体事物,就越抽象。有些知识,与现实联系少,理解起来困难。这时,要尽量借助某种方式,使之与实际联系起来,以便于理解,如dna的空间结构复杂,老师很难讲清楚,但出示一个dna模型,几分钟即可解决问题。
三.归纳总结。
在生物新课学习过程中,一般都是将知识分块学习。但当学完一部分内容之后,就应该把各分块的知识联系起来,归纳整理成系统的知识。这样不仅可以在脑子里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而且也便于理解和记忆。
四.知识浓缩法。
可借用书店有卖的小本参考书(不要那些又大又厚的全解之类的,如果要在短时间内复习好生物,没必要背得那么全面),里面的内容要像笔记一般精炼简单,并有总结各个单元知识要点,照参考书上——背吧!
2023年苏教版七年级生物教学设计(通用19篇)篇二
1.光合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
2.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
3.17世纪,范·海尔蒙特发现水是植物生长的因子。(光合作用需要水)。
4.18世纪,普利斯特莱发现二氧化碳是植物生长的因子,而且植物可以释放出氧气。(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产生氧气)。
近代科学家研究发现,只有在有光的条件下,绿色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需要光)3.叶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5.制作叶片横切面的临时玻片标本:(1)将材料平放在载玻片上。
6.叶片是绿色的原因:叶片的叶肉细胞和保卫细胞中含有叶绿体,叶绿体中又含有绿色的叶绿素。叶绿体中的叶绿素是叶片呈现绿色的主要原因。
叶片上面绿色深,因为靠近叶片上表皮的是栅栏组织,细胞排列紧密整齐,含叶绿体多;下面绿色浅,因为靠近下表皮的是海绵组织,细胞排列疏松,含叶绿体少。被盖住的叶是黄色的,因为叶绿素形成需要光。叶片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门户是气孔,每个气孔由两个成对的保卫细胞构成。
7.叶绿素的功能:吸收光能,为光合作用提供能量。
9.叶绿素只有在光下才能形成(叶绿素的形成需要光)。
暗处理的原因:使实验用植物叶片中的淀粉除去,从而使实验结果更可靠。(被转移或消耗)部分遮光原因:使有光和无光的部分形成对照。(两面遮光)。
2023年苏教版七年级生物教学设计(通用19篇)篇三
1.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各种植物细胞的结构基本相似)2植物细胞的结构模式图:(识图——课本33页,图3-2)。
3.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4.人和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5.动植物细胞共有的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线粒体)。
5.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细胞壁、液泡、叶绿体)。
6.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脱氧核糖核酸(dna)和蛋白质。
8.细胞分裂使细胞数目增多;细胞生长使细胞体积增大。生物都有生长现象,这是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的结果。
9.细胞分裂通常是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细胞的过程。首先出现了染色体,染色体在中央分成两份,向细胞两端移动,细胞质也平均分成两份。
10.细胞分化是指分裂后的细胞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向着不同方向变化的过程。细胞分化的结果形成组织。
11.形态相似、结构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具有一定功能,这样的细胞群叫组织。动物有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结缔组织和神经组织四种组织;植物有保护组织、输导组织、基本组织(营养组织、机械组织)和分生组织四种组织。
12.动物体的基本组织中,血液属于结缔组织。
13.实验: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临时玻片标本。
(1)制作步骤:净、滴、取、浸、展、盖、染。
(2)注意事项:撕取洋葱鳞片表皮不宜过大,以长、宽约为0.5cm为宜。为防止撕下的材料卷曲,可事先在取材料处用解剖刀划出一个长、宽约为0.5cm的区域,用镊子夹住一角,就可撕下边缘整齐,大小合适的材料了。
(3)观察结果:洋葱鳞片表皮细胞中没有叶绿体。(不是所有的植物细胞中都有叶绿体和中央大液泡的)由于细胞膜太薄,线粒体太小,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到。
14.实验: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玻片标本。
(1)制作步骤:净(擦拭玻片,凉开水漱口)、滴(生理盐水)、取(用消毒牙签在口腔内侧壁轻轻刮取)、浸、盖、染(碘液)。
(2)注意事项:使用凉开水漱口,防止有食物残渣混入,影响观察效果;用生理盐水可保持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不变形。因为人和动物的细胞没有细胞壁,在清水中容易吸水变形。
2023年苏教版七年级生物教学设计(通用19篇)篇四
1、探索生命必须借助于器具。显微镜是重要的生物学探究器具。取显微镜的方法是一手握住镜臂,一手托住镜座。
2、将显微镜视野左上方的物象移到中央,玻片标本的移动方向是向左上方。使显微镜的视野变暗些,要用平面反光镜和小光圈。使视野变亮些,要用凹面镜和大光圈。在观察标本时,若看到中央发亮而周边黑暗的圆圈,该圆圈是气泡。用解剖针轻压盖玻片时,气泡会变形,会移动。
3、观察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制成的玻片标本是装片。观察叶片结构,制成的玻片标本是切片。观察血细胞时,制成的是涂片。
4、在显微镜下观察植物细胞的临时装片时,看到视野中有一污点。当用手推动装片时,视野中的污点也随着移动,这时污点在临时装片上;如果视野中的污点不随着移动,则污点在镜头上;若此时转动目镜,污点不动,则污点一般是在物镜上。
5、显微镜各部分的结构不同,功能也不相同。其中目镜的功能是观察;转换器的功能是转动镜头;通光孔的功能是通过光线;载物台的功能是放置玻片标本。
6、在转动粗准焦螺旋,使物镜下降时,眼睛一定要看着物镜,以免物镜碰到玻片标本。
7、在制作临时玻片标本的过程中所需要的器具有载玻片、盖玻片、滴管、干净纱步、镊子、刀片。制作的基本步骤:净片,即用洁净的纱布擦净载玻片和盖玻片;滴液,即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或其它液体;取材,用镊子夹取一小块薄而透明的生物材料放到载玻片上,用镊子将其展平;盖片,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其一边接触水滴然后轻轻盖在生物材料上;用吸水纸吸去多余的水。所观察的材料有时需要染色。染色,从盖玻片的一侧滴加染液,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镜检,把制好的临时玻片标本放到显微镜的载物台上进行观察。
8、用显微镜观察材料时,所看到的物像是倒像;物像的大小是材料大小的目镜倍数×物镜倍数倍。
9、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通常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得出结论、表达交流等方面。
10、科学探究的基础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获得事实和证据的多种途径是:观察、实验、调查等;得出结论的重要过程是:推理、判断。
11、假设是对生产和生活中发现的问题的一种可能的解释,验证假设的基本途径是实验,其中要包括制定计划、实施计划等方面。实验变量是实验过程中变化的因素。在对照实验中,除了实验变量不同外,其它因素都相同。
12、科学探究是探索生命的重要方法,是人们主动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
2023年苏教版七年级生物教学设计(通用19篇)篇五
1、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1)1859年世界的进化论建立者达尔文出版《物种起源》一书,提出现代类人猿与人类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2)人类的始祖在非洲,亚洲的直立人是非洲迁徙过来的。
3)在哺乳动物中,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是黑猩猩。
4)由猿到人进化关键的第一步是直立行走,后由于语言的产生终于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形成。
5)人类的进化过程主要特征:起源森林古猿运动方式使人的形态发生改变:臂行半直立行走直立行走。劳动改善人类的生存条件:不会使用工具使用天然工具制造和使用简单工具制造和使用复杂工具。生活习性以及语言的产生:赤身x得御寒、遮羞。
2、人的生殖)男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睾丸: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男性主要的性器官)。
内生殖器附睾:贮存和输送精子。
输精管:输送精子。
精囊腺和前列腺:分泌黏液。
外生殖器阴囊:保护睾丸。
阴茎:排精、排尿。
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卵巢:产生卵细胞和分泌雌性激素(是女性主要的性器官)。
内生殖器输卵管:输送卵细胞,受精的场所。
子宫:胚胎、胎儿发育的场所。
阴道:精子进入,月经流出,胎儿产出的通道。
外生殖器:即外阴。
精子:小,似蝌蚪,有长尾,能游动。
1)卵细胞:球形,人体内的细胞,细胞质中的卵黄为胚胎初期发育提供营养。
2)受精: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受精场所:输卵管。
3)一个人的发育起始于受精卵的形成。
4)胚胎的发育和营养:
睾丸精子输卵管输卵管子宫内膜子宫分娩+受精卵胚乳胚胎胎儿婴儿。
卵巢卵细胞结合细胞分裂细胞分裂分化继续发育。
5)胚胎的营养:
3、青春期——人生中身体发育和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
青春期发育:
形态特点:身高、体重迅速增长。
大脑。
功能特点心脏结构、功能完善化。
肺功能。
性器官的发育:性发育和性成熟是青春期发育的突出特征,主要受到性激素的调节。
性发育。
第二性征的发育:除性器官以外的男女性各自所特有的征象,主要受到性激素的调节。
青春期形态发育的显著特点是身高和体重迅速增长;。
青春期发育的突出特征是性发育和性成熟。
4、青春期的卫生:
1)遗精:男子进入青春期以后,在睡梦中精液自尿道排出的现象。
2)月经:女子进入青春期以后,每月一次的子宫出血现象。
形成原因:卵巢和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有关。
受精雌性激素分泌减少子宫内膜坏死、脱落出血(脱落的子宫内膜碎片连同血液一起从阴道流出)形成月经。
卫生保健:(课本16页)。
5、计划生育的目标: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
计划生育的具体要求:晚婚、晚育、少生、优生。其中少生是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的关键,优生有利于提高人口素质。
二、人体的营养。
1、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1)蛋白质: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促进人的生长发育及受损细胞的修复和更新,为人体的生理活动提供能量。
糖类:人体最重要的供能物质,也是构成细胞的成分。
脂肪:供能物质,单位质量释放能量最多;但一般情况下,脂肪作为备用的能源物质,贮存在体内。
维生素:不参与构成人体细胞,也不提供能量,含量少,对人体生命活动起调节作用。
(课本26页表2)维生素a:。缺乏时,皮肤粗糙,夜盲症、干眼症。
维生素b1:缺乏时,神经炎,脚气病、食欲不振。
维生素c:缺乏时,坏血病,抵抗力下降。
维生素d:缺乏时,佝偻病、骨质疏松症。
水:约占体重的60%~70%,细胞的主要组成成分,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都离不开水,人体内的水能溶解和运输营养物质及废物。
无机盐:如:钙:儿童缺乏导致佝偻病,鸡胸,o型腿,中老年人会骨质疏松。
磷:缺乏导致厌食、肌无力、骨痛。
铁:构成血红蛋白,缺乏导致贫血。
缺碘:甲状腺肿大或者儿童智力发育障碍。
缺锌:生长发育不良、味觉发生障碍。
2)病人不能正常进食时,往往需要点滴葡萄糖液,这是因为葡萄糖能为人体提供能量。
3)病人几天吃不下东西,身体明显消瘦了,这是因为储存在体内的脂肪等营养物质消耗多而补充少。
4)儿童、青少年以及伤病员为什么多吃一些奶、蛋、鱼、肉?原来,这些食物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人的生长发育以及受损细胞的修复和更新,都离不开蛋白质。
2、消化和吸收。
1)消化系统的组成。
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等。
消化系统。
消化腺:唾液腺、胃腺、肝脏、胰腺、肠腺,分泌消化液。
肝脏是人体的消化腺,分泌胆汁,参与脂肪消化。(胆汁不含消化酶但可以通过乳化作用增大脂肪与酶的接触面积,有利于脂肪消化。)。
2)小肠的结构特点:
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小肠适于消化、吸收的特点:(1)最长;(2)内表面具有皱襞和小肠绒毛(大大增加了消化和吸收的面积);(3)小肠绒毛内有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绒毛壁和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的管壁都很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种结构有利于吸收营养物质;(4)有各种消化液,消化液的含量最多。
3)食物的消化:在消化道内将食物分解成为可以吸收的成分的过程。
物理性消化: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和胃、肠的蠕动,将食物磨碎、搅拌,并与消化液混合。
化学性消化:通过各种消化酶的作用,使食物中各种成分分解为可以吸收的营养物质。
唾液淀粉酶酶(肠液、胰液)。
淀粉的消化(口腔、小肠):淀粉麦芽糖葡萄糖。
酶(胃液、胰液、肠液)。
蛋白质的消化(胃、小肠):蛋白质氨基酸。
胆汁(肝脏)酶(肠液、胰液)。
脂肪的消化(小肠):脂肪脂肪微粒甘油+脂肪酸。
4)营养物质的吸收: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壁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
胃:吸收少量的水、酒精(非营养物质)。
小肠(主要的吸收场所):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大部分水、无机盐和维生素。
大部分脂肪成分从小肠绒毛的毛细淋巴管(淋巴管血液循环)吸收;其他从小肠绒毛的毛细血管吸收。被吸收后,随即由内壁毛细血管吸收氨基酸和葡萄糖等营养物质运往全身。
大肠:吸收少量水、无机盐和一部分维生素。
3、关注合理营养和食品安全。
1)合理营养按时进餐。
不偏食、不挑食、不暴饮暴食;均衡摄入五类食物(平衡膳食宝塔);。
早、中、晚餐的能量应当分别占30%、40%、30%。
2)食品安全。
(1)应当关注食品包装上有关营养成分,是否有添加剂,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厂家和厂家地址等内容,根据生产日期和保质期推算有没有过期。
(2)购买蔬菜时,要看蔬菜的颜色是否新鲜,用手摸一摸是否硬挺,购买鱼肉时,看颜色是否有光泽,闻闻气味,买肉时还要看是否盖有检疫部门的印章。
(3)食用蔬菜水果之前,应该浸泡、冲洗,或削皮;发芽的马铃薯和毒蘑菇等有毒食品不要食用。
一.回归课本,梳理基础知识。
在中考复习中,生物还是要回归教材,回归到基础知识上来。一般老师在组织第一轮复习的过程中,都会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构建知识网络,之后随着习题的增多和复习内容综合性的加强,对于被动建构的知识网络、每块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等,一些同学可能会重新模糊起来,这时再次梳理知识就非常必要。要尽可能清晰地知道各块内容中的基本概念及基本要求。
二.重做错题。
将之前做过的练习题找出来,检视自己曾经出现过的失误,找到自己知识的漏洞、思维方式的偏差、解题规范的疏漏、错误集中的点作为训练重点,有目的地精选一些材料进行训练,不让同样的错误在中考中重现。
三.选做往年中考题。
做一些近几年的中考题,以便进一步明确中考题目的命题思路和方式,也可以检测一下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在审题、解题的能力方面是否还有欠缺,方便最后的复习巩固。模拟考试对学生的复习效果是一次很好的检查,它不仅评估考生的成绩,更可以帮助考生检查自己哪些方面存在不足,所以一定要仔细分析考试中失分的原因。
四.调整状态。
建议大家在复习时要看、练结合。这样除了可以保证中考复习所需要的训练量,还可以调节自己的生物钟,保证中考时有良好的精神状态。看纠错本的时候,也要注意不仅仅是用眼去看,必须随时记录一些感想、体会,思考自己当初出现问题的原因,必要的时候还要回归课本,澄清一些概念。
初中生物知识点记忆口诀。
1.矿质元素(n、p、k)的作用。
蛋(n)黄(缺氮时叶子发黄);。
(p)淋浴(绿)(意指缺p时叶子暗绿);。
(k)甲肝(杆)(意指缺钾时,茎秆不坚韧,易倒伏)。
2.显微镜的操作。
一取二放,三安装。
四转低倍,五对光。
六上玻片,七下降。
八升镜筒,细观赏。
看完低倍,转高倍。
九退整理,后归箱。
3.营养物质。
糖脂蛋,水盐素;六类营养要记住;。
谷豆食糖马铃薯;核桃花生加猪油;。
奶蛋鱼肉和黄豆;提供能量主要物;。
水盐素,量不足;出现问题很多处;。
钙铁锌,又碘磷;缺铁吃肝治血贫;。
大人脖肿小孩傻;那是因为缺碘啦;。
缺a眼睛怕天黑;缺b容易得脚气;。
缺c坏血很容易;缺d缺钙一样地。
2023年苏教版七年级生物教学设计(通用19篇)篇六
1、生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是以细胞的各种生命活动为基础的,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和动物细胞基本相似的是基本结构。
3、细胞核近似球形,它是细胞中遗传物质的主要存在场所。在每种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的形态、结构、数量都是一定的。它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dna。染色体中主要的遗传物质是dna,它(dna)能传递遗传信息,并能控制生物体的形态和生理特性。在细胞核中,储存遗传信息的载体是染色体。
4、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中都含有线粒体,这说明它们可进行呼吸作用。在生命活动旺盛的细胞中,能缓慢移动的是细胞质。
5、挤压水果得到的果汁主要来自细胞结构中的液泡。植物细胞生长过程中变化最明显的是液泡。
2023年苏教版七年级生物教学设计(通用19篇)篇七
1、植物主要分为四个类群: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种子植物又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2、自然界是由有生命的物体和无生命的物体组成的。其中有生命的物体叫做生物,根据他们的形态、结构可分为动物、植物、真菌、细菌和病毒等。除病毒等少数生物外,其它所有的生物都由细胞构成,因此说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动物按脊柱的有无可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主要包括鱼类(如鲫鱼)、两栖类(如青蛙)、爬行类(如蛇)、鸟类(如家鸽)、哺乳类(如山羊)等。无脊椎动物主要包括环节动物(如蚯蚓)、软体动物(如河蚌)、节肢动物(如蝗虫)等类群。
4、细菌、真菌、病毒的个体多数体积比较小、结构比较简单。
(6)、对外界刺激能够作出一定的反应;。
6、沙漠地区动植物种类稀少,是因为那儿缺少水,苹果不能在南方热带地区栽种的主要原因是温度,海洋深处没有绿色植物的生存,是因为那儿缺少阳光。
7、生物体对外界刺激能够作出一定的反应。生物在生活过程中与环境的关系是:生物体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海带在淡水里无法生存,这说明生物只能适应一定的环境。“山清水秀、穷山恶水”,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来看,这说明了生物对环境具有一定的影响。沙漠中的仙人掌叶变成刺状,茎膨大可贮藏水分,是仙人掌对沙漠干旱环境的一种适应。
8、“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种现象是由温度引起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描述了温度对鸭生活的影响。
9、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做生态因素,它又可分为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前者主要包括阳光、温度、水、空气和土壤;后者主要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它生物。
10、用10只鼠妇做实验而不是用1只鼠妇做实验的原因是消除偶然性,使实验结果真实、可靠。
11、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叫做生物学。20世纪50年代以后,生物学进入了分子生物学阶段。
11、袁隆平是世界著名的水稻专家,他和他的助手们在世界上首次培育出了杂交水稻,该优良品种的主要优点是产量高。2月他因此获得了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12、1928年,英国微生物学家弗莱明首次发现了一种被称为青霉素的抗生素。
13、我们的衣食住行都需要生物,说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生物。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些重大问题,如:人口剧增、资源贫乏、能源危机、粮食短缺和环境污染以及一些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这些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生物学的发展。
14、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等。
2023年苏教版七年级生物教学设计(通用19篇)篇八
1.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2.了解呼吸道的作用,并认识到呼吸道。
3.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
4.了解鼻、咽、喉的作用。
5.通过资料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6.意识到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提高环保意识。
7.关注自身呼吸系统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资料分析,掌握呼吸道的作用。
幻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幻灯片及呼吸系统疾病的资料、呼吸系统的模型。
学生:查阅有关呼吸系统疾病的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1.新课引言。
通过思考生活常识,弄清婴儿第一声啼哭的科学道理。
2.创设问题情境。
提问生活常识,通过生活经验(婴儿啼哭)引出每一个人自生下来就离不开空气,需要不断地呼吸。
3.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3.1通过生活经验,试着说出人体呼吸系成统的组成。
3.2引导学生运用生活经验,试着说出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3.3通过阅读课文和分析资料,掌握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4.进行资料分析,分组讨论呼吸道的作用。
5.引导学生进行资料分析与讨论。
6.思考分析,鼻的作用及其内部结构是有限的等问题。
通过提示每段资料的内容,引导特点、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
学生从中找出相关信息。
6.1提问:鼻具有什么作用及内部结构特点,找到解释问题的突破。
6.2训练思维能力。通过生活常识了解组织学生进行体验,了解到到用鼻呼吸比用嘴呼吸好。用鼻呼吸比用嘴呼吸好。
7.交流所查阅到的有关呼吸系统疾病的资料。
8.呼吸道的作用咽的作用。
自我教育,逐渐养成“食不言”的好习惯。演示幻灯。
8.观察会厌软骨模型,
9.喉的作用。
提出问题:嘴巴是不是发声器官,
了解喉是发声器官,知道应当注意保引导学生思考喉的作用。
总结本节教学内容。
引发学生关注环境,加深对环境问题的思考。
巩固练习讨论课后练习题。
2023年苏教版七年级生物教学设计(通用19篇)篇九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的一生需要不断从外界获得营养物质,维持生存。
2、生物能进行呼吸。绝大多数生物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生物还具有其他特征。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二、判断下列哪些是生物,哪些不是生物?
机器人钟乳石珊瑚珊瑚虫太阳水树人动物。
第二节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
一、调查的一般方法:
1、明确调查目的。2、选择材料用具。3、方法步骤:
(1)选择调查范围。(2)分组。(3)设计调查路线。(4)调查记录。(5)归类整理分析。
二、生物的分类。
1、按形态结构分:植物、动物、其他生物;2、按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和水生生物;3、按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一、生物圈的概念: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有生命活动的领域及其居住环境的整体,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共同的一个家。
二、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岩石圈的表面。
三、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一定的生存空间。
第二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一、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分两类:1、光、温度、水、空气等非生物因素。2、生物因素。
二、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所有生物的生活都会受到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当环境中一个或几个因素发生急剧变化时,就会影响生物的生活,甚至导致生物死亡。
三、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自然界中的每一种生物都受到周围很多其他生物的影响。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有: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等。
四、探究实验的步骤:
1、提出问题2、作出假设3、制定计划4、实施计划5、得出结论6、表达和交流。
五、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方法是:对照实验。
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
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一、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
二、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如:蚯蚓松土。沙地植物防风固沙等。
三、在自然环境中,各种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影响着生物的生存,生物在生存和发展中不断地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在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漫长过程中,环境在不断改变;生物也在不断进化,适应环境。生物和环境的相互作用造就了今天欣欣向荣的生物圈。
第四节生态系统。
一、定义: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
1、生物成分:消费者(主要指动物)2、非生物成分:阳光、空气、水等。
分解者(主要指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
构成生态系统的各种生物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
三、食物链的定义: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把生物与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这种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称为食物链。
四、食物网的定义:一个生态系统中,多条食物链交错连接,构成了食物网。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有毒物质能够沿食物链积累。
五、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使得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保持相对的稳定,但是这种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超过该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第五节生物圈是的生态系统。
一、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1、森林生态系统2、草原生态系统3、海洋生态系统4、淡水生态系统5、湿地生态系统6、农田生态系统7、城市生态系统8、河流生态系统等。
二、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1、生物圈中的各种生态系统,由于地域相隔,表面看来好像毫不相干,但实际上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2、整个生物圈在结构和功能上是一个整体,它是地球上的生态系统。
3、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保护生物圈,人人有责!
2023年苏教版七年级生物教学设计(通用19篇)篇十
1、通过探究和学习,认识什么是仿生,解仿生过程,尝试仿生设计,解人们在生物的启示下进行的发明创造,意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推动作用。
2、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制作简易的科学模型,做简单的观察实验,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3、在小组学习过程中,学会自我评价、尊重他人的想法的相互合作的科学态度;在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保持强烈的探究欲望和积极尝试不断反省的探究态度。
4、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2023年苏教版七年级生物教学设计(通用19篇)篇十一
1.种子的结构:种子由胚和种皮组成。胚由子叶、胚芽、胚轴和胚根组成。(识图——55页)(要求:识别种子的基本结构,说出这些结构的基本功能)。
3.双子叶植物的营养主要贮存在哪里?子叶中单子叶植物的营养主要贮存在哪里?胚乳中。
4.种子萌发的条件:自身条件(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外界条件(一定的水、充足的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5.根尖的结构由尖端向上依次为: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识图——60页,图5-3)(要求:识别根尖的基本结构,说出这些结构的基本功能)。
5.根的生长主要是分生区细胞的分裂和伸长区细胞伸长的结果。
6.植物的根具有向地生长、向水生长和向肥生长的特性。
7.根的功能:固着、支持、吸收、输导、贮藏。
11.根细胞吸水、失水的原理:
当外界溶液浓度小于根细胞细胞液浓度时,根细胞吸水(打蔫的蔬菜泡在清水中变硬挺)当外界溶液浓度大于根细胞细胞液浓度时,根细胞失水(施肥过多引起烧苗)。
12.植物的根在吸收水分的同时也吸收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
13.植物生长需要的无机盐及其功能。
氮肥——枝繁叶茂(促进细胞的分裂和生长,使枝叶长的繁茂)。
磷肥——硕果累累(促进幼苗的生长发育、花的开放、果实和种子的成熟)。
钾肥——茎杆健壮(促进糖类的形成和运输,使茎杆健壮)。
14.芽是未展开的枝或花。
按发育情况划分:枝芽、花芽和混合芽。
按着生位置划分:定芽(顶芽、侧芽)和不定芽。
15.枝芽的结构:幼叶、芽轴和芽原基(识图——68页,图5-7)。
16.枝芽发育成茎:幼叶发育为叶,芽原基发育为新芽,芽轴逐渐伸长,枝芽发育成茎。
2023年苏教版七年级生物教学设计(通用19篇)篇十二
各位老师、各位领导、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观察植物细胞》,观察植物细胞涉及的知识面很广、特别是对临时装片的制作过程、归纳细胞结构要求很高,历来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新课标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通过对该课的学习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归纳整和能力,这对以后的自主学习有很大的帮助,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所以我选择了它作为今天我说课的内容.希望能得到各位老师的指导。
对于观察植物细胞,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材处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过程等4个方面进行剖析。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使用显微镜观察自己制作的临时装片;认识并阐明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初步学会绘制植物细胞结构简图。
【能力目标】了解出临时装片制作过程以及注意事项;了解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结构的功能。
【情感目标】通过制作临时装片,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制作临时装片,归纳植物细胞结构。
2、难点:成功地制作临时装片。
二、教材处理:
1、学生状况分析:
通过上一节的学习,学生初步具备了使用显微镜的技能,这时要满足他们观察微小细胞的愿望,引导他们进行主动探究学习,同时由于学生没有看到过细胞,因此在观察临时装片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制作较好的临时装片。
2、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1)、复习上节课内容,创设情境导入。
(2)、讲授新课:如何制作临时装片。
(3)、绘制植物细胞结构图。
(4)、练习。
(5)、小结。
三、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多媒体、实验探究。
2、教学手段:本节课以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为主,并采用复习、展示导入、教师演示与辅导为辅的教学手段。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与情境导入:
1、显微镜的结构由哪几部分组成?
2、显微镜的使用分哪几个步骤?
(二)、制作临时装片。
1、多媒体演示临时装片的制作步骤:
(1)准备:
擦:必须将载玻片、盖玻片擦拭干净,目的是避免杂质出现于视野中。
滴:滴加清水时应适量:过多,水会溢出;过少,制片容易产生气泡。
(2)制片:
撕:撕取少量的洋葱鳞茎叶内表皮,不要将叶肉一起带下来。
展:充分将取下的洋葱表皮展开,避免重叠。
盖:盖盖玻片一侧先接触水滴边缘,然后将另一侧缓缓放下。。
(3)染色:
滴: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加稀碘液时适量:多了,会溢出来污染实验台;少了,染色不充分。
吸:吸水纸应有另一侧吸引,使稀碘液均匀扩散到盖玻片下。使染色充分。
2、学生练习制作临时装片。
3、学生观察自制的临时装片。
(三)、学生动手制作,老师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细胞的结构。
让学生明确: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1)细胞壁:保护和支持作用。
(2)细胞膜:保护、控制物质的进出。
(3)叶绿体:含有叶绿素,是植物细胞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部位。
(4)细胞核:含有遗传物质。
(5)细胞质:内有液泡,液泡中含有细胞液。
(四)、技能训练:绘植物细胞结构图。
强调绘图要领:
真实;大小、位置、点线结构;名称标注齐全。
(五)、课堂小结:
1、临时装片的制作步骤;。
2、植物细胞的结构。
(六)、作业布置:
练习绘制植物细胞结构图;要求标注功能。
2023年苏教版七年级生物教学设计(通用19篇)篇十三
鼠妇又称“潮虫”,在南方也叫“西瓜虫”、“团子虫”,属无脊椎动物节肢动物门甲壳纲潮虫亚目。鼠妇的种类较多,它们身体大多呈长卵形,成体长9—15毫米,背腹扁平十分显著,呈灰褐色、灰蓝色;常能卷曲成团,是草食的陆栖类群,口器是咀嚼式口器,为甲壳动物中完全适应于陆地生活的动物,从海边一直到海拔5000米左右的高地都有它们的分布。第一触角短小,后7对胸肢变成步足。但它们都需生活在潮湿、温暖以及有遮蔽的场所,昼伏夜出,具负趋光性。不像昆虫和蜘蛛那样高度适应于陆地上生活,在我国大多数地区都有分布,在田间,主要为害黄瓜、西红柿、油菜等常见的种类有潮虫科、鼠妇科、球鼠妇科等代表动物。
二、鼠妇的生活环境及采集。
鼠妇喜栖息于朽木、腐叶、石块等下面,有时也会出现在房屋、庭院内。鼠妇在20---25度之间生活较为正常。若室内外温度在25度左右,在房前屋后的石块、瓦砾下面、盆里、坛内均可以找到;温度低于25度,需要选择温暖的花窖、庭院的下水道旁边进行采集,也可在平房条件的厨房地砖下面进行收集。我们在学校园里采集时发现,鼠妇的数量较少,个体也较小,以一些个体小的为主。在花盆底下可以采集得到,但数量少,如果花盆是放在水泥地上则其数量会很少,而且水分过多数量也会大大减少。为了采集的方便,我们经过一番努力后发现,如果把台湾草连根铲起,倒盖在墙边的草坪上(可盖两到三层),开始几天不要浇水,等草干了之后,三天左右浇少量的水,只要保护相对潮湿就可以。一个月左右开始采集,则可得到个体较大,数量较多的鼠妇。而且,采集过程非常方便,只要把草皮拿走就是。在鼠妇的收集过程中,必须小心地保护,收集后,容器内应带一些湿土和注意通风。湿土是富含有机质,颜色以黑色,同时可放几片烂树叶或一些植物的小根。
三、鼠妇的饲养。
在实验室饲养鼠妇可用大的盆子如塑料水槽、也可用月饼的盒子。在盆子内放一些经过筛选后的松软的土壤,土壤以富含有机质为好,特别是黑色的土壤则效果更佳,同时可放一些烂树叶。土壤的含水量不宜太大,每天可向土壤中喷洒少量的清水,水滴入过多,土壤容易形成泥块或泥浆,这样会使鼠妇的活动减慢,甚至造成死亡。可以用手进行小测,用手抓起一把泥土,用力捏,没有水从指缝流出,松开手,轻轻一碰,泥土疏松,表明土壤的湿度适中。同时每3天换一次土,最长不要超过一周,换土也不要全部换,可放一半留一半。鼠妇的密度不宜过大,大概每1000毫升的容器内可饲养25---30只左右的鼠妇,密度过大,妇容易死亡。盆子上可用黑布遮盖,保证有充足的空气,同时用橡皮圈套住黑布,防止鼠妇逃跑。也可在晚上开灯,也能起到防止鼠妇逃跑的效果。
四、鼠妇的培养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
1、每次换土时,保留一部分原来的土壤;对换出的土壤要细心检查,以免因个别鼠妇“假死”或钻在土壤中而丢掉。
2、在实验室放置鼠妇时,要留心周围是否有其它动物如老鼠、蟑螂等的危害。
3、土壤中水分不宜过多,保持湿润即可。如果不小心加入的水太多,可用细沙进行调节。
4、为了保证实验的效果,在饲养鼠妇时尽可能给它提供适宜的温度。
5、不要将饲养的鼠妇放在太亮的地方,尽可能给它提供较为黑暗的环境。
2023年苏教版七年级生物教学设计(通用19篇)篇十四
安排三周时间(第19、20、21周)复习,时间还是比较充裕的。具体如下:本册三个单元共十章,分为7个课时来完成,每一课时的前20分钟左右的时间归纳概括课本知识点;大约20分钟时间讲评对应的活页训练题。
2、练习题准备。
我们准备了7份活页训练卷,每份的题量不多,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考点知识内容”填空;一部分为“达标训练”,有10题左右的选择题,2—3题的综合性填空题。因为题量不多,所以能用20分钟左右讲评完成。
3、平衡班复习安排。
由于平衡班学生和实验班素质有所差异,所以复习时我们更重视课本基础知识的梳理,复习过程中,先逐页翻开课本注明复习要点,再带领同学们朗读一遍,这样便于学习比较差的同学知道复习点;然后,活页训练卷我们老师边讲学生边做,完成多少是多少,不能本课堂完成的,下节课花点时间继续讲评。这样的话,平衡班复习课本的课时安排要大约多三节课,也因此,我们早在第二次月考前就先进行2节课的时间详细复习(实验班简单的复习一下月考内容)。
4、作业布置。
读背课本知识点为主,包括各种讨论题和课后习题要读读看看;复习完一部分内容完成相应的活页训练卷(共7份),平衡班学生没有活页训练卷的作业时,抄写课本重要知识点。
5、综合模拟测试。
我们安排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进行一次综合模拟测试,并进行详细的批改和讲评,检查学生的复习效果。
总之,希望同学们能真正利用好这三个星期的复习时间,争取在期末考试中能有一个更大的进步,发挥更好的水平。
2023年苏教版七年级生物教学设计(通用19篇)篇十五
教学目标:(1)了解联想的作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重点:(1)龙舟赛的精彩场面描写;(2)联想的作用。
教时: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揭标引学。
1、导入:完成趣味填空。
同学们:能不能告诉我,一年之中你最喜欢过的是哪一个节日?
能说说喜欢的理由吗?
(老师鼓励畅所欲言,并提示启发:春节、儿童节以外,还有哪些节日?目标导向:端午节)。
有同学说到了端午节,那它是农历的几月初几?(五月初五)。
我们这里的端午节是怎么过的呀?请知道的自告奋勇站起来告诉你的同学。(包粽子,吃咸鸭蛋、挂艾叶菖蒲,用雄黄涂在小孩的额头及手足心)知道端午节的由来吗?知道包粽子的用意吗?(纪念屈原)。
【归纳】对,屈原是我国战国时期的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楚国灭亡后,他满怀悲愤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这一天正是五月初五。沿江的百姓不忍屈原尸体被蛟龙吞食,便包粽子投入江中,造龙舟争相竞捞,并鸣锣擂鼓驱赶蛟龙。经过漫长的岁月,这些也便成了一种习俗被流传下来了。
有一首诗这样描写端午节:
屈原已死三千年,招魂野祭五月前。
龙舟迅疾如流矢,万人喝彩青潭边。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跟着现代作家沈从文到湘西去了解一下他们那里的端午日风俗是怎么样的?(板书:端午日沈从文)。
2、教学目标:
(1)了解联想的作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3、作者简介(见课件)。
二、自学反馈。
茶峒()伶俐()嘭嘭铛铛()擂鼓()。
呐喊()老鹳()戍守()蘸()。
蘸酒()泅水()。
三、整体感知。
2、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介绍这两个习俗的?(时间顺序)。
明确:表明全茶峒人都去观看的热闹场景,突出了茶峒人对赛龙舟的重视,渲染了过节的喜庆和热闹气氛,为下文赛龙舟的激烈热闹作铺垫。
四、交流合作。
1、请同学们找出船和船竞赛的场面中作者描写的三个场面。
河边看划船。
河上赛龙舟。
胜利者领赏。
2、参加赛龙船的人有哪几类?分别找出这些人最具表现力的动作和外貌.并讨论这样描写的作用。
明确:桨手--持、划带头的--缠裹拿挥动指挥。
锣鼓手--敲打调理。
外貌与动作的描写,刻画出了桨手、带头的、锣鼓手各自的特征,表现出比赛场面的紧张、激烈,突出了团结合作,奋力争先的拼搏精神。
3、除了直接描写船手们,作者还从什么方面突出这龙舟赛的热闹与激烈?
(“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梁红玉在黄天荡老鹳河抗击金兵,一场水战几乎使得金兵全军覆没。这与龙舟赛有关吗?两者有相似点吗?这里作者运用了什么的手法来写的?(联想)。两者相似点在:
鼓声如雷声,加上两岸人的呐喊助威声------水战时擂鼓,激战喊杀声。
作用是什么,请位同学来归纳一下好不好?(归纳:联想的作用是突出龙舟赛的紧张、激烈、热闹)。
刚才说了,梁红玉水战与龙舟赛无关,这只是作者的一种联想,并想通过这种联想来突出龙舟赛的热闹欢腾。这在描写角度上说应该是什么?侧面描写。
【归纳】作者就是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突出了龙舟竞赛的激烈程度和热烈氛围。让我们犹如身历其境。下面我们就一起去欣赏赛龙舟的精彩画面。(见课件)。
(一匹红布、一块小银牌)。
既然奖励不丰厚,那你认为龙舟比赛的实际意义是什么?(课文中话回答)。
(合作努力的光荣)。
好了,龙舟也划累了,呐喊也喊累,也该休息休息啦,下面安排的是什么余兴节目呀?(竞追鸭子)目的是什么?(与民同乐,还是为了突出节日的欢腾气氛!)。
五、拓展延伸。
请你用50到100字描写一下你想象中的人们竞追鸭子的细节。可以写一个人怎么样抓住鸭子,或者写一群人怎么样抓住鸭子的。(温馨提示:河面上抓鸭子一般采用:穷追猛打,迂回包抄,合力擒抓,守株待兔等方法。)。
六、总结反思。
这篇散文描写了端午日赛龙舟的热烈场面,按“争着划船--竞追鸭子--结束赛事”的思路展开,意在体现传统节日的价值。让我们在了解淳朴民风的同时,丰富生活体验,感受传统节日给人们带来的愉悦,激励争先、合作、奋发向上和爱国、爱民、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附:板书设计。
端午日(沈从文)。
描写(正面)热烈欢腾。
龙舟竞赛详团结合作的努力。
联想(侧面)紧张激烈。
竞追鸭子(想象)略与民同乐。
王伟。
2023年苏教版七年级生物教学设计(通用19篇)篇十六
重点:
1、单、双子叶植物种子的结构以及各部分结构的作用。
2、解剖、观察种子结构的方法。
难点:
1、胚的结构。
2、玉米种子的子叶、种皮和果皮的观察。
手段:以学生讨论、完成探究实验为主的教学方法。
设计思想:
本课采取同步教学法,让学生手中有观察的实物材料,并能够亲手对材料进行处理(如剥离、挑取、染色、使用放大镜观察等)。在老师的指导下,边观察边听讲解,这样所得到的印象是深刻的。此外,像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的种子,各个学校都很容易得到,刀片在任何日用品商店都可以买到,至于放大镜前面已经介绍了自制的方法,所以,这样的教学方法在绝大多数学校应该是可行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利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收集的种子(此活动在课前布置学生完成)。
2、强调:学生所收集的并不一定都是种子,有些是植物的果实。
3、提出问题:"大家收集的种子是形态各异的,那么,它们之间是否存在共同点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观察来解决这一问题。"。
二、讲授新课:
(一)实验:观察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
1、强调实验注意事项及要求:
(1)首先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如:颜色、形状等。
(2)其次按要求解剖种子,观察其内部结构。由于种子的个体都较小,且各部分结构都很娇嫩,所以在观察时一定要避免损伤种子的各部分结构,仔细观察。
2、由于玉米种子的胚比较小,纵切后不能对其全面的了解,所以除按照课本中的要求完成实验,还可以让学生把玉米种子的果皮和种皮剥掉,可观察完整的胚。
3、组织学生完成实验:
(1)菜豆种子结构的观察:
指导学生完成观察并对照课本44页内容及插图,认识各部分的结构及功能。
总结:双子叶植物种子的结构。
(2)玉米种子结构的观察:
指导学生完成观察并对照课本45页内容及插图,认识各部分的结构及功能。
总结:单子叶植物种子的结构。
(3)组织学生填写实验报告。
(二)双子叶植物的种子和单子叶植物的种子的比较:
提出问题:"通过观察双子叶植物的种子和单子叶植物的种子,你发现二者之间有哪些异同之处?"。
组织学生发言。
总结:(可与学生共同通过列表进行总结)。
三、总结;。
出示多种植物的种子的实物或图片,让学生判断属于双子叶植物的种子还是单子叶植物的种子。
总结:判断植物的种子属于双子叶植物种子还是单子叶植物种子的依据,不是有无胚乳,而是子叶的数目。单子叶植物种子多数都有胚乳,但也有些种类的单子叶植物种子没有胚乳(如慈姑);双子叶植物的种子多数无胚乳,但有些种类的种子具有胚乳(如蓖麻)。
板书设计:
第一章种子的萌发。
第一节种子的结构。
一、实验:
1、观察菜豆种子的结构:
2、观察玉米种子的结构:
二、双子叶植物种子的结构:
三、单子叶植物种子的结构:
探究活动。
蓖麻种子的观察。
步骤:
1、观察蓖麻种子的外部形态。
用手捏一捏蓖麻种子的外壳,它很坚硬,光泽而有花纹,这是种皮。种皮的阔面中央有一条纵线叫做种脊(图示)。种脊底部有浅色的海状突起,叫做种阜。它是种子在果实上着生的部位。
2、观察蓖麻种子的内部结构。
(1)剥开种皮,可以见到它分两层,外面一层是坚硬的外种皮,里面一层白色的薄膜是内种皮。
(2)种皮里面占有大部分空间的是胚乳。蓖麻种子是有胚乳的种子。
(3)沿种脊纵切种子,可见胚乳中央有一条裂缝。在裂缝两旁,贴近胚乳的是两片子叶,很薄,嫩黄色。在靠近种阜的一端可以找到胚芽、胚轴和胚根。蓖麻属双子叶植物。
2023年苏教版七年级生物教学设计(通用19篇)篇十七
style="color:#125b86">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1)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藻类植物、苔藓和蕨类植物、种子植物;。
(2)被子植物的一生:种子的萌发、植株的生长、开花和结果;。
(5)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碳—氧平衡;。
(6)爱护植被,绿化环境。
2、教学重点:
(1)掌握衣藻和水绵的特点;水绵细胞的立体结构,两类藻类体内叶绿体的特点;海带、紫菜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和营养方式;藻类植物的特征;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结构特点与环境的适应性;孢子是蕨类植物的生殖细胞;种子植物更适应环境的特点。
(5)绿色植物在维持生物圈中碳—氧平衡方面的中重要作用;。
(6)爱护植被,绿化环境;树立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3、教学难点:
(1)水绵细胞的立体结构,两类藻类体内叶绿体的特点;。
(2)藻类植物的特征;孢子是蕨类植物的生殖细胞;种子植物更适应环境的特。
(3)花的结构;虫媒花和风媒花的特点,受精过程;。
(4)绿色植物叶片的基本结构;。
(5)植物的呼吸作用;。
(6)绿色植物在维持生物圈中碳—氧平衡方面的中重要作用;。
(7)爱护植被,绿化环境;树立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学情分析:
通过半年的学习,学生对生物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由于复习的时间比较充足,因此在两次大考中成绩都还可以,但也存在一些缺陷。一班学生有将近一半的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不好,以此为基础的应用肯定就更糟糕,整体来看,错别字、审题不清、粗心是几个非常严重的问题。虽然一班的高分还算比较满意,但是由于后进生的成绩太低,导致平均分不高,要想提高一班的.平均分,必须抓好中游以下的学生,当然由于学生的智力差别,不可能要求所有学生能够过关,因此,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基础的问题即可,在此基础上,对少数学生进行能力拔高,另外少数学生不能太为难他们,但也不能放弃。二班的学生对生物的学习热情大大超过一班,从成绩来看还是比较理想的,优秀生人数较多,大部分学生的成绩还算满意,但是也有个别学生(六个学生不及格)不是很理想,下学期要在这几个身上多下功夫,才能提高平均分。
三、教学措施:
1、继续探究符合新课标的课堂教学模式,并注意及时收集和整理相关的资料和模式。
2、组织好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并提高其质量,引导学生分工合作,乐于交流。
3、学习和应用现代教学手段和技术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提高课时效率和教学质量。积极参加教研教改,上好课,设计好教案,写好教学反思。
4、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精心设计导语;运用生动的语言;加强情感教育;精心诱导、强化教学。
5、为探究性学习创设情景。例如,提供相关的图文信息资料、数据;或呈现生物标本、模型、生活环境;或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经历中提出探究性的问题;或从社会关注的与生物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切入,等等。
6、鼓励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提问,并在提出假设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性方案的设计和实施。
7、重视探究性报告的撰写和交流。培养学生通过文字描述、数字表格、示意图、曲线图等方式完成报告,并组织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四、德育渗透:
生物学科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其内容是非常丰富的。这不仅因为它是自然科学,是进行科学思想教育的很好素材,而且它的丰富内涵也是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很好的教材。本学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德育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我国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珍贵的动植物种类;我国栽培作物的悠久历史,和古代生物科学成就,都会培养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介绍我国现代生物科学成就,同学们更会加热爱社会主义祖国。
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在生物学中,包涵着丰富的自然辩证法思想。如生命的物质性;运动性;生物的进化;生物结构与功能相互适应的观点;生物体与环境相互影响的观点等。这些生物学的基本观点,也是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辩证思维能力的很好教材。
实践观点教育:生物学实践性强,生物课有很多实践活动。如:实验、实习、参观访问、植物栽培、动物饲养等。这些实践可引导学生学习群众的实践经验(参观果园、农场、科学站、高产田、饲养场等,了解农业生产的新情况、新技术、新经验)。并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关心家乡的农业生产,认识科学的社会价值,立志为家乡经济建设作贡献。
思想品德教育:国家颁布的法律条文与生物教学内容有密切关系。例如,《草原法》、《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环境保护法》、《婚姻法》,结合生物学渗透这些知识,就会增强法律意识,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操,结合青春期性生理、性心理知识教学,进行正确对待友谊和爱情的教育。生物实践活动还可进行合作精神的教育等。
科学精神、方法和态度的教育:生物科学史、科学家的事迹以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事例,都可进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树立生态学观点,增强环保意识,这对提高公民素质具有重要作用。科学家认识真理的过程,实验、实习等实际操作都是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精神的好教材。
五、教学进度:(略)。
2023年苏教版七年级生物教学设计(通用19篇)篇十八
1.尝试用徒手切片的方法制作临时装片,认识绿色植物叶片的基本结构。
2.解释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植物叶片的机制。
3.认同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水循环的意义,初步形成保护森林的意识。
重点和难点。
1.解释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植物叶片的机制。
2.探讨绿色植物如何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形成保护森林、保护环境的情感意识。
教学设计。
一、叶片的基本结构。
1.练习徒手切片。
2.叶片的基本结构。
方案一:使用显微镜先观察叶片横切面的临时切片,再观察叶片的永久横切片。根据《叶片结构示意图》对比归纳叶片基本结构。
方案二:观察图《叶片结构示意图》或模型自学叶片的基本结构。讨论问题:“菠菜叶片的正面与背面的绿色一样深吗?为什么?”归纳叶片的基本结构。
方案三:四人小组用自己准备的不同植物叶片再次练习徒手切片,用显微镜观察、对比,讨论:“观察到的叶片结构与课本示意图的结构是否完全一样?为什么?”进一步了解叶片的结构。巡回指导、提示,并及时地对做得好的同学给予肯定。
组织讨论,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同学共同合作。
组织实验,参与学生讨论,对于发表独持见解的学生及时给予鼓励。
二、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叶片的机制。
1.探究叶片气孔情况。
方案一:二人小组实验将一片刚摘下的叶片浸在盛有70℃以上热水的烧杯中。观察现象并讨论问题:“叶片表面是否产生气泡?如果有,比较叶片正面和背面,那一面气泡数目较多?为什么?”,相互交流,得出结论:一般叶片的上下表皮都有气孔,而且下表皮气孔数目多于上表皮。
方案二:二人小组制作新鲜的菠菜叶上、下表皮的临时装片;显微镜观察;比较归纳结论。组织实验,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指导学生实验,点拨、引导学生。
2.探究气孔开闭机制。
方案一:
1.制作菠菜叶下表皮临时装片,显微镜对比观察新鲜的菠菜叶和萎蔫的菠菜叶制作的下表皮临时装片,主动发现问题“气孔是怎样构成的?为什么气孔可以张开和闭合?是谁来调节的?是否与叶片所含水分的多少有关?”。通过观察和讨论实验结果,了解气孔的结构、保卫细胞含水量与气孔开闭有关。
2.显微镜观察蚕豆叶下表皮的永久装片。首先,自己猜想“气孔开闭的机制”。然后在问题“保卫细胞的形状是怎样的?细胞壁的厚度是否均匀?受到拉力时伸展情况是否一样?”的引导下,理解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叶片的机制。
方案二:
观看气孔开闭机制的动画课件,讨论“当保卫细胞吸水(失水)时,气孔怎样变化?保卫细胞壁有什么特点?”理解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叶片的机制。
方案三:
二人小组制作新鲜的幼嫩的蚕豆叶下表皮临时装片,显微镜观察,滴加5%的甘油溶液(质壁分离),气孔关闭。再滴加清水(质壁分离复原),气孔张开。通过观察实验结果,讨论推理气孔开闭的机制。阅读课文,p114最后一段,进一步理解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叶片的机制。
按课本要求画图。指导实验探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问题,通过合作,讨论解决问题。
播放气孔开闭机制的动画课件;鼓励学生交流合作、加深理解。
教师解释甘油的作用,鼓励学生大胆的推理气孔的开闭机制。
3.练习绘图。
三、认同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水循环的意义。
1.蒸腾作用对植物自身的意义。
2.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按课本要求画图。
方案一:四人小组根据问题“俗话说:‘水往低处流’为什么植物体内水却是往高处流的?动力是什么?为什么在炎热的夏季,树林里的空气凉爽湿润,而操场或马路上的空气就显得燥热呢?”讨论、交流、归纳蒸腾作用对植物自身的意义。
方案二:观察实验现象,发现提出问题“甲、乙两根枝条染色情况不同,为什么?”思考讨论“蒸腾作用在植物的正常生活中有什么意义?想一想,对植物体来说,蒸腾作用还有没有其他意义?”
归纳蒸腾作用对植物自身的意义。
方案一:观察图3-25“生物圈的水循环”,描述地球上水循环的过程,构建水循环的图表。各组同学根据课前测量的林地和裸地空气湿度的对比资料,扮演““小老师”分析讲解绿色植物在水循环中的作用。
方案二:观察图“生物圈的水循环”,描述地球上的水循环过程。讨论总结绿色植物在水循环中的作用。提示绘图的要求。
组织讨论,鼓励交流,引导学生作出解释。
演示实验(附后)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作出假设,讨论归纳。
引导观察、构建水循环图表。鼓励各组同学展示调查结果,发表自己的看法。
引导讨论:p116《观察与思考》的讨论题。
1.培养热爱自然、保护森林的情感意识。
方案一:
观看录像、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谈一谈自己感受。进一步认识保护森林、爱护绿色植物的重要意义、形成“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校园风气。
方案二:阅读课文(pll6最后两段);谈一谈绿色植物如果被大量破坏,对生物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说一说自己应该怎样做。播放录像、展示资料,激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森林的情感意识。
引导讨论,鼓励发言,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森林的情感意识。附:(演示实验)取甲、乙两枝大叶的木本植物的枝条,摘掉甲枝条全部的叶片,保留乙枝条全部的叶片,将它们插入盛有红墨水的锥形瓶中,移到阳光下照射。待到乙枝条叶脉微红时,取出甲、乙两枝枝条,用清水洗净纵切两枝条,进行观察比较。(可放在实物投影仪上)。
2023年苏教版七年级生物教学设计(通用19篇)篇十九
1、在自读的基础上,借助相关工具书,领会诗所表达的中心。
2、通过讨论,学习对比的写作手法。
3、反复诵读,领会人物形象,感受作者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读懂课文,把握作品所表达的中心。
2、难点:领会人物形象,理解对比手法的作用。
说明:
把握文章中心,去体会作者对老人的同情,对“宫市”制度的批判是重要的。学生虽然距离那个时代比较遥远,但在教师的指导下,应该能有所把握。而对于“对比”这一重要写作手法,学生在辨别,特别是分析上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因此,本课将对比作为学习难点。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谁能介绍一下“白居易”结合自己的文学常识,概述白居易的生平、作品、风格。使学生了解白居易。
感知文本结合工具书,自己通读全文。有疑难字词,作好标记。
班级交流。学生自读。
学生对自己没有把握的字词进行交流。养成学生主动学习习惯。
疏通文字。
深入理解诗中刻画了2组人物,请分别用一个词概括人物形象。
对于这样的人物,文中是如何进行描写的?
文中多处运用了对比,既有卖炭翁自身的对比,又有卖炭翁与宫使的对比,请分别找出,并说说各自作用。
学生回答。
圈划批注,学习文章。
学生在课文中圈划,并组内交流。
对人物形象有一个大致定位。
明确要使人物生动,需要运用描写。
学习对比的写法,理解对比的作用。
作业通过阅读学习后,请你分别概括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作者的思想感情、你的思想感情,填入表格中。学生思考、填表。梳理文章脉络,中心。
思路点拨。
从文章的描写入手,通过学习对比,去理解人物、作者,是本堂课的教学思路。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感知文本部分可安排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完成。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富实效。结尾的表格可以作为作业,也可以作为课堂练习。
练习举隅。
1、解释加点词:
(1)伐薪烧炭:(2)何所营:(3)心忧炭贱愿天寒:(4)手把文书口称敕:
(4)回车叱牛:(5)惜不得:(6)系向牛头充炭直:
2、本诗中哪些方面表现了卖炭翁生活的贫苦?
谭义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