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策略和实践经验(汇总18篇)

时间:2024-11-22 作者:字海

范文范本可以启发我们的思维,帮助我们更好地组织和安排文章的结构和内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些范文范本,供大家参考借鉴。

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策略和实践经验(汇总18篇)篇一

21世纪,人类步入了“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国家公民科学素养的高低,将从根本上决定它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因此,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已成为基础教育改革十分关注的问题。那么,如何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呢?下面谈一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立足于做,突出教学的实践性。

现代教师要充分意识到实践操作的重要性,要善于挖掘教材中一切可以让学生操作的因素,为学生提供演示、动手实验、练习的机会,使其在实践操作中动脑、动手、动口,去发现新知、发现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如学习《导体和绝缘体》一课时,课上教师让学生观察实验袋内都有些什么实验材料,并让其想办法证明这些材料是否导电。学生通过思考,想出了很多验证的方法。教师让学生用自己想出的办法亲自试一试这些材料是否导电,各小组研究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真正参与到实验中去,按照自己的思维去研究、探索。通过实验,学生发现:有些材料能使小电珠发光,这说明它们能导电;有的材料不能使小电珠发光,这说明它们不能导电。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找出了规律,也为导体、绝缘体的概念形成做了铺垫。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得到了磨练,也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着眼于疑,强化教学的探索性。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源。质疑是思维的“启发剂”,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好奇、好问、求知欲强等特点出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标新立异,学会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学会通过主动的尝试和探索解决问题。

如学习《杠杆》一课时,课前教师准备一块大石头,上课时教师问学生:“谁能想个简便的方法让大石头移动?”问题提出后,学生纷纷举手谈想法,教师让同学们分组进行实验,研究用哪种方法省力。此时,学生兴趣浓厚,课堂气氛活跃,有用手搬的,有用绳子拉的,有的用木棍撬……通过实验,最后学生一致认为在棍子下面垫上砖来撬的方法省力,为以后研究杠杆的知识奠定了基础。通过这一质疑活动,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创新思维能力。

三、着重于用,注重教学的应用性。

好的教学应该是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科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一次次良好的情感体验,进而爱科学,善于学习,为终身持续发展打下基础。如教学《植物的分身术》一课,常用的是扦插法、压条法和嫁接法,教材中对每一种方法只作了简单介绍,真正学会这些方法要让孩子们去实践。我根据其爱好,每四个学生为一组,每组研究一个课题,要求是“怎样才能使新的植物体成活率高”。课后有的同学到图书馆查阅资料,有的到苗圃考察,有的问父母和亲戚邻居,家里的花盆、盆里的植物枝条成了他们的实验材料。经过一段时间搜集资料和动手实验,我又在课堂上让他们讨论、探究,课堂气氛活跃,孩子们各抒己见,有的引经据典,有的用实物比较,有的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见解各不相同。有的认为植物的营养繁殖要在适宜的季节;有的认为扦插要把茎的上部剪成平的,下部用刀削成斜的;有的认为要适当增加温度、湿度和光照……最后经过归纳、总结,得出全体同学认可的结论。

总之,小学科学教学应以周围常见的自然事物与自然现象为对象,提供给学生生活中经常接触的材料进行科学探究,并适当地将这样的科学探究延伸到课堂以外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是科学,科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学好科学在生活中的用处是那么的广泛,从而对周围世界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产生对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形成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就能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策略和实践经验(汇总18篇)篇二

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指出:“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活动、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们认为,加强和改革实验教学,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尤其是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正面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于实施新课标来说,具有突出的重要性。

在生物实验中,操作和观察有序和有效地进行,离不开思维的前导;而实验目标的最终实现,实验结论的最终得出,更需要思维推动。只有借助于思维对实验操作和观察过程实施反馈调控,并对获得的各种信息进行“加工”,去除无效信息,提取有效信息,并使之“有序化”,才能获得对事物本质的理性认识。因此,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实验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性任务。

有比较才能鉴别和作出准确的判断,有了准确的判断,才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归纳和演绎出正确结论。例如,在指导学生做“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及其复原”实验中,有的学生选取的材料为洋葱鳞茎、枯干的外表皮,虽然其他步骤的操作都正确,结果仍然观察不到质壁分离现象,学生请教原因,教师没有直接解答,而是让他们再撕取稍靠内层的表皮做观察材料,终于清楚地观察到了理想的结果。然后再引导他们回顾两次实验的各个环节,通过细致的对比分析,他们终于找到了第一次失败的关键原因是选材不当。在我的进一步引导下,有的`学生继而分析说:干枯的洋葱鳞茎表皮细胞膜已经失去了选择透过性,并且没有液泡,因此不能发生渗透作用,也就不能出现质壁分离现象了。在这样的基础上,我再让学生把蔗糖溶液的质量浓度从0.3g/ml提高至0.5g/ml,重复上述实验的过程,结果虽然看到了质壁分离,却看不到质壁分离复原。通过与用规范浓度(0.3g/ml)蔗糖溶液所做的实验做比较分析,学生又总结出了“外界溶液过高,会使洋葱表皮细胞最终因失水过多而死亡,原生质层失去选择透过性”的正确结论。在上述的实验过程中,学生虽然不断地经历失败,但却在咀嚼失败中有所发现,从更深层次获得了成功。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有时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去“质疑”。当问题被明确提出来之时,其答案往往就在不远处向学生招手了。例如,在做“植物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交换吸附实验”中,一些学生用0.01%的亚甲基蓝溶液把根染成蓝色后,取出用清水冲洗时,染上的蓝色褪去大半,于是他们提出了这样的疑问:1冲洗时为什么要用蒸馏水而不能用清水?2冲洗会不会使已经染上的蓝色褪尽?通过思考讨论,学生明白了“冲洗”的目的是去掉“浮色”,他们于是作出假设和推论预测:用清水代替蒸馏水来冲洗,清水中存在的许多杂质阳离子可以与蓝色的亚甲基蓝阳离子进行交换吸附,因此,不仅根的上“浮色”会被杂质阳离子交换吸附的缘故而被冲洗掉一部分,连被“牢固”吸附在根细胞表面上的亚甲基蓝阳离子也会被杂质阳离子因交换吸附被冲洗掉一部分,从现象来看,应该是蓝色逐渐消退。

如果用蒸馏水冲洗则没有此弊。教师肯定学生的假设和推理判断是正确的。随着第一个问题的解决,第二个问题也就不攻自破了。

二、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科学是实实在在的学问,来不得半点的马虎和虚假。一些学生由于存在片面的功利观,以为高考不考实验操作,因此在实验过程中存在马虎应付的现象,影响了实验效果。鉴于此,上实验课时,我们在对实验目标的制定、对实验过程的调控以及对实验结果的验收中,都把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渗透其中。例如,针对一些学生由于实验态度不认真而导致实验失败的结果,我们要求学生自己寻根溯源,在学生认识到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缺乏严谨科学态度时,教师予以肯定,然后要求学生重做实验,一旦这些学生用认真取代了马虎,实验一般都能取得满意的结果;而且,他们在获得成功快感的同时,严谨的科学态度方面也获得了自我肯定和强化。还有一些学生为了追求实验结果的完美,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对实验报告进行各种人为的矫饰。例如绘细胞图时喜欢将其模式化,记录实验数据时喜欢将其标准化,记录实验现象时喜欢将其显著化等等,对此,教师都严肃地指出这些虚假做法违反求实的科学原则,要求他们加以纠正,并在如实反映实验结果析同时,严格检查实验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分析各种无关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通过设计对照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推测,从而纠正实验误差,使实验结论无懈可击。

尽量减少实验动植物的采集量和使用量等等。然后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做这样的规定?通过引导,使学生认识到:人只是宇宙中渺小的一员,只是生物圈这个大的生态系统的一分子,各种生物都是复杂食物网的一个环节,它们共同维持着我们这个地球村(生物圈)的稳态。人类应该在一定的范围内赋予这些生物以生存权,以共同维持生物圈的稳态和地球村的繁荣。通过这样的讨论,使学生逐渐地学会敬畏自然,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学会与其他生物和谐相处,最终使我们人为在社会能够与自然界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1).

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策略和实践经验(汇总18篇)篇三

摘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许多学校和家长都开始关注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小学科学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基础课程,日益受到广大师生和家长的推崇,良好的科学素养也是学好小学科学的关键。本文主要研究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小学科学;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科学是小学教育必不可少的课程之一,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主要课程,也是与生活实际联系最紧密的学科。良好的科学素养有助推动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主动探究科学问题,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科学素养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学生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慢慢进行。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成为小学科学老师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笔者认为,培养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也为学生日后科学学科及其他学科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观察是科研研究的第一步,古今中外,有无数的科学成果是通过仔细观察科学现象发现的,观察力也是科学学习必须掌握的能力之一。比如,万有引力定律是牛顿通过观察苹果落地现象受启发而发现的,傅课通过观察简单的单摆现象发现地球其实是自传的。良好的观察习惯,不仅有利于小学科学的学习,还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观察生活、观察大自然的意识。例如,在教学《校园的植物》这一节时,可带领学生去观察校园内的各种植物,包括大树、小草、花朵等,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植物的世界有初步的了解,方便日后的深入教学,如下一节《大树和小草》及最后一节《植物的共同特点》,就可根据学生的观察来开展教学;而对于《观察水生植物》这一节,由于校园内没有这个环境,科学老师可准备一个养了水草的鱼缸,让学生在课堂上观察,也可让学生在课后回家自己观察,有条件的还可以带学生到自然水域进行观察。同样,《植物的生长变化》这一章的学习也可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来学习。

二、培养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

探究能力是科学素养的核心组成部分,科学教育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科学探究,通过发挥创造性思维去探究科学问题,进而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也唯有如此,科学教育才能顺利进行。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长期以来,小学教育过于重视考试科目的学习,而忽视了小学科学的学习,虽然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小学科学得到了重视,但教学方式不合理,未能充分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另外,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学校教育也忽视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没能养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现阶段,我国小学科学的教学,大都是通过语言讲述或演示实验将科学知识传授给学生,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就算是实验课,学生也大都是按照老师指定的实验步骤机械地进行实验,完全没有发挥探究性思维,导致学生缺乏主动探究的精神。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小学科学老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习惯,遇到问题,主动去探究问题的答案,而不是等待着老师的解释。比如,在学习《我们看到了根》时,可设置这样的问题:植物没有了根还能活吗?植物的根是否会喝水?遇到这类问题,学生应该首先独立思考这些问题,然后通过设计实验来探究问题的答案,而不是一开始就向老师求解问题的答案。当然,这也并不意味老师不管学生的学习,而是在学生遇到困难时予以一定的指导和帮助。

三、培养学生提出质疑的习惯。

问题意识也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科学成果也是通过提出问题,然后再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发现的,问题意识是科学创新的前提。为此,科学老师应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自由平等的环境下学习,敢于提出质疑。很多学生在课堂上不敢提问,怕被老师和同学笑话,这就需要老师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提出质疑。比如,在教学《金鱼》这一节时,可为各学习小组准备一个小鱼缸,里面放几条金鱼,为学生创设好问题情境,让他们通过观察后提出问题。

(1)为什么金鱼在水里不会死?

(2)金鱼吃什么。

(3)金鱼在水里游动时为何要不停地摆动尾巴?

(4)为什么水会变浑浊?

在提出这些问题后,老师要及时予以鼓励,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来解决问题,或是通过分析来解决问题,如果问题实在太难,老师可对问题进行详细解答。即使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看似很幼稚,老师也不应嘲笑他们,否则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四、培养学生既动手又动脑的学习习惯科学素养的培养,不仅需要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观察习惯、探究习惯以及问题意识,还需要培养学生既动脑又动手的习惯。不少小学生喜欢“动手”却不喜欢“动脑”,事实上,“动手”知识一种手段,将“动脑”和“动手”有效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例如,在教学《磁铁有磁性》时,可让学生先动脑,思考磁铁为何有磁性,可吸附那些物体等问题,原后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做实验来验证这些问题。总之,科学素养的培养对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直观重要,小学科学老师应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包括观察习惯、探究习惯、质疑习惯和动手动脑习惯等。

参考文献:

[1]雒鹏程.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j].改革与开放,2009,09:133+135.

[2]刘艳荣.在小学科学课堂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4,s1:70.

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策略和实践经验(汇总18篇)篇四

摘要:生物学是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初中生物教学是这门科学的启蒙教育阶段,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具体应从三个方面入手:紧扣教材内容,进行科学品质的教育;加强生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创新教学方法,培养科学能力。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科学品质科学探究精神科学能力科学素养。

《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课程是“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领域之一”。强调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发展,提倡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和合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这就要求教师重视和加强生物教学过程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本文从三个方面谈谈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一、紧扣教材内容,进行科学品质的教育。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应把重点放在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即课堂教学上。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并从教材中提炼出科学的观点、方法和思想,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观点,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科学品质的教育。

教材选取了许多贴近学生生活的学习内容。如在学习形形色色的植物和动物时,教材没有按照传统的由低等到高等的顺序安排学习内容,而是选择了学生熟悉的粮食作物、蔬菜作物、林木和果树、观赏植物、食用藻类等,贴近学生生活。教师在讲授这些内容时,要使学生明白:学好生物,掌握生物的结构、生理,以及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就能够更好地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造福社会。在讲环境保护时,教材中介绍了环境污染的原因、如何保护环境,要求学生亲自调查学校周围的环境保护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并提出保护环境的书面建议。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掌握一些最基本的生物常识与实践技能,可以提高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探索热情,培养学生的环保知识和社会责任感。

教材还提供了丰富的科学审美教育的内容。生物界有许多美不胜收的景象。如多姿多彩的动、植物因长期进化而形成的适应环境的特征之美;生物的色彩之美;鸟类身体与飞行相适应的结构之美;dan分子双螺旋结构的简明、和谐、流畅和对称之美;遗传规律的逻辑美;“虎毒不食子”和“乌鸦反哺”等动物的行为之美;孟德尔、袁隆平等科学家的思维之美和顽强精神之美,等等。它为教师在生物教学中实施美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我们可通过让学生欣赏生物之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与学生一起领悟生命的奥秘,找寻探索未知领域的科学之路,提高学生的科学品质,从而实现最终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传统的实验教学把实验课仅作为验证理论的课程,所有的实验都是按教材预习,对照教材做实验,依据教材写实验报告。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在新形势下,这种教学模式显得陈旧和落后,所以,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改革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教学模式,设计综合性的、生活化实验题目,把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置于实验教学活动中,也就是说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的训练和培养。如果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亲身经历了科学探究活动,那么他离开学校后,对生物学所形成的印象可能会更深。

新的《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及教科书都有一些给定选题的探究实验,这些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了解科学探究的性质。在参与探究时,教师应该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技能,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搜集证据、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等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探究更重要的过程而不完全是结果。学生进行探究的真正意图,不仅在于掌握生物学知识本身,而且要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亲身体会科学家是如何困惑于问题,如何假设问题的“答案”,考虑从哪些途径解决问题,并渐渐形成探究的态度和思维品质。学生一旦将科学方法内化为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其学习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生物实验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作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敢于探究的科学精神。科学探究的精神是科学研究的助推器。因为只有在青少年时期就具有科学探究精神的人,才能在今后崎岖艰险的科学道路上坚持忘我探索,才能成为祖国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科学能力是科学素养的核心。科学能力是指进行科学探究、探索新科学知识的能力。它是在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形成了各种能力后,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新问题或探索新知识的能力。就初中生物教学而言,主要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获取科学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具有初步的科学能力,为今后的发展奠基。

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科学能力的培养,要突出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与素质教育要求相适应的课堂教学模式――实验探索式教学法,以知识探索为主干,以素质培养为核心,通过“发现问题―猜想―实验探究―发现规律―应用”等系列程序,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例如,引导学生观察教学楼南面和北面法桐等树木的落叶情况,发现南面的法桐长势好、落叶晚。为什么呢?组织学生讨论,后来得出了初步结论:南面避风,阳光充足,温度高,所以长势好、落叶晚,这种结论对不对呢?我又引导学生观察其他花草树木,结果一样。学生终于得出了科学的结论。我补充说:“光照不仅影响植物长势、落叶,还影响植物的开花和结果呢。”在这种充满创新,和谐而欢乐的气氛中,学生感到收获颇丰,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科学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总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生物科学素养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从点点滴滴做起,切实把新课标的理念贯彻于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学品质,强化学生的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能力和综合素质,真正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良好科学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党金鼎.在生物教学中如何渗透科学素质教育.中国科技信息,2007(23).

[2]夏卫娟.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中学生物学,2009(5).

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策略和实践经验(汇总18篇)篇五

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及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在使用两年的时间里,我的感触很深,我觉得这一教材真正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从社会的需要出发,充分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追求科学性、实用性、教育性等多方面的统一,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下面,我想谈一下自己在使用这一教材中的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科学》教材所安排的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促进学生的发展。

小学《科学》真正从学生的生活入手,符合儿童的童心、童趣,为学生提供了很多的亲身经历的机会,促使他们去自主地参与、主动地探索,在参与和探索中有所收获。同时有机地把探究学习、体验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同时也在活动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尊重事实、勇于探索和质疑的科学精神。

二、小学《科学》教材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具有弹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在使用这一教材中,我感觉这一教材在编排中充分考虑了学生在生活环境、经验背景、个性特点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学习内容、教学活动、设计制作、综合评价等多方面都给学生和教师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和创新空间。它并不象小学自然教材那样内容非常的固定,实验过程、方法非常的单调、一陈不变,而是相当的灵活,教师可依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进行调节,而学生也可以有更多的自行探索创新的空间,因此,我觉得这一教材具有弹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三、注重培养学生进行猜想活动和师生、生生的交流活动。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现。”由此可见猜想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进行探索活动,一方面、正确的猜想会对学生是一种激励,学生会有一种成就感,会激励他在以后的活动中更加大胆地去猜想,去实践;再者即使是学生猜想不够正确或不够全面时,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也会从中有所感悟,去不断地实践和探究,同时也让学生明白光靠猜想还不行,要勇于去实践,实践是检验一切的真理。所以,我觉得教材设计的猜想活动这一环节非常好,它对学生进行好探究活动、学习好科学有很大的帮助。逐渐地猜想会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一种探索的动力。我觉得让学生无目的的去实践在学生头脑中不会留下很深刻的印象,而带着猜想去实践,学生的活动会更丰富、更充实、更有意义。另外小学《科学》非常注重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这也会对学生的发展是一种促进,在交流中大家可以相互取长补短、可以有新的发现,另外通过交流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倾听别人发言的良好习惯,同时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学生的许多的闪光的思想火花也是在交流中迸发出来的。所以,从起点三年级《科学》上册起就开始注重这样培养学生,我想几年下来,我们所有的孩子都会有所改变,有更大的发展。

四、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科学的人文精神。

在这一教材的使用过程中,我们深有感触的是科学教材在编排上很好地将科学活动与社会生活、学生个人生活联系在一起,科学知识并不是单一呈现出来的,而是多层次多角度呈现给学生,另外教材在编排中还非常注重了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

五、注重培养学生长期进行观察活动的能力。

《科学》这一教材非常注重对学生进行长期观察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他们持之以恒的精神,我想这对学生以后的成长会有很大的帮助。我们深有体会,学生进行一时地观察对他们来说很容易,但要长期坚持,很多孩子会中途放弃,最后会一无所获,我们的孩子确实需要在耐力与毅力的方面进行培养,我们现在使用的《科学》在这一方面就为学生提供了很好地锻炼机会。课外活动都为学生提供了很好地锻炼机会,我觉得非常好,符合社会和时展的需要。

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策略和实践经验(汇总18篇)篇六

《化学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中提出:“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使他们都能具备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具备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科学素养,同时又注意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良好的发展”。从标准中已经可以看出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已经受到了重视。

近几年来各地的新课改都在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在许多的中考试题都在围绕提高叙事的科学素养,注重了以“双基”为载体,通过态度、观点、方法、情感及现实生活中重大化学问题进行“包装”,重点考查能力,特别是对学生的实验能力、信息的采集和处理能力、知识的迁移能力、自学能力的考查。因此在复习过程中通过搞好“双基”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一种可行的途径。通过化学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的.培养,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化学复习中要让学生牢牢撑握“双基”,特别要注重前后知识的联系并重视化学实验,通过实验来探究和理解书中的理论。

2.利用好试题,在知识的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态度和方法。

中考复习在复习的过程中掺杂着许多的习题训练与评讲。因此教师利用好了习题,不仅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更能培养他们严谨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在这个习题的讲解过程中,一则学生通过主动的思考,提高了解决问题能力;二则巩固了对比探究的科学实验方法,三则在讨论和交流中发现了自己的问题和不足,并加以改进。由此可见习题的讲解并不是枯燥的对答案阐释,而是学生科学素养提升的一个很好的承载体。

3.重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科学价值观。

科学素养中包括了对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的了解程度。化学与生活习性相关,让学生通过复习了解化学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一种途径。随着新课程的推进,在新授课时,教师对于化学和社会发展、生活的联系一般都是比较重视的,但是在复习阶段,有很多的教师由于时间的限制,可能会忽视这个方面。但是,事实证明,重视了化学和社会生活的关系,能创造出良好的化学情景,也能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从而使学生在面对这些社会问题时能更科学的对待。比如在复习到燃料时,就可以讨论,常用的几种燃料中,谁最理想;如何使燃料充分的利用以解决能源问题等等,不仅可以让学生复习旧知识,还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学好化学对于改善生活和促进发展的作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策略和实践经验(汇总18篇)篇七

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指出:“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活动、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们认为,加强和改革实验教学,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尤其是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正面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于实施新课标来说,具有突出的重要性。

在生物实验中,操作和观察有序和有效地进行,离不开思维的前导;而实验目标的最终实现,实验结论的最终得出,更需要思维推动。只有借助于思维对实验操作和观察过程实施反馈调控,并对获得的各种信息进行“加工”,去除无效信息,提取有效信息,并使之“有序化”,才能获得对事物本质的理性认识。因此,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实验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性任务。

有比较才能鉴别和作出准确的判断,有了准确的判断,才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归纳和演绎出正确结论。例如,在指导学生做“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及其复原”实验中,有的学生选取的材料为洋葱鳞茎、枯干的外表皮,虽然其他步骤的操作都正确,结果仍然观察不到质壁分离现象,学生请教原因,教师没有直接解答,而是让他们再撕取稍靠内层的表皮做观察材料,终于清楚地观察到了理想的结果。然后再引导他们回顾两次实验的各个环节,通过细致的对比分析,他们终于找到了第一次失败的关键原因是选材不当。在我的进一步引导下,有的`学生继而分析说:干枯的洋葱鳞茎表皮细胞膜已经失去了选择透过性,并且没有液泡,因此不能发生渗透作用,也就不能出现质壁分离现象了。在这样的基础上,我再让学生把蔗糖溶液的质量浓度从0.3g/ml提高至0.5g/ml,重复上述实验的过程,结果虽然看到了质壁分离,却看不到质壁分离复原。通过与用规范浓度(0.3g/ml)蔗糖溶液所做的实验做比较分析,学生又总结出了“外界溶液过高,会使洋葱表皮细胞最终因失水过多而死亡,原生质层失去选择透过性”的正确结论。在上述的实验过程中,学生虽然不断地经历失败,但却在咀嚼失败中有所发现,从更深层次获得了成功。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有时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去“质疑”。当问题被明确提出来之时,其答案往往就在不远处向学生招手了。例如,在做“植物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交换吸附实验”中,一些学生用0.01%的亚甲基蓝溶液把根染成蓝色后,取出用清水冲洗时,染上的蓝色褪去大半,于是他们提出了这样的疑问:1冲洗时为什么要用蒸馏水而不能用清水?2冲洗会不会使已经染上的蓝色褪尽?通过思考讨论,学生明白了“冲洗”的目的是去掉“浮色”,他们于是作出假设和推论预测:用清水代替蒸馏水来冲洗,清水中存在的许多杂质阳离子可以与蓝色的亚甲基蓝阳离子进行交换吸附,因此,不仅根的上“浮色”会被杂质阳离子交换吸附的缘故而被冲洗掉一部分,连被“牢固”吸附在根细胞表面上的亚甲基蓝阳离子也会被杂质阳离子因交换吸附被冲洗掉一部分,从现象来看,应该是蓝色逐渐消退。

如果用蒸馏水冲洗则没有此弊。教师肯定学生的假设和推理判断是正确的。随着第一个问题的解决,第二个问题也就不攻自破了。

二、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科学是实实在在的学问,来不得半点的马虎和虚假。一些学生由于存在片面的功利观,以为高考不考实验操作,因此在实验过程中存在马虎应付的现象,影响了实验效果。鉴于此,上实验课时,我们在对实验目标的制定、对实验过程的调控以及对实验结果的验收中,都把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渗透其中。例如,针对一些学生由于实验态度不认真而导致实验失败的结果,我们要求学生自己寻根溯源,在学生认识到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缺乏严谨科学态度时,教师予以肯定,然后要求学生重做实验,一旦这些学生用认真取代了马虎,实验一般都能取得满意的结果;而且,他们在获得成功快感的同时,严谨的科学态度方面也获得了自我肯定和强化。还有一些学生为了追求实验结果的完美,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对实验报告进行各种人为的矫饰。例如绘细胞图时喜欢将其模式化,记录实验数据时喜欢将其标准化,记录实验现象时喜欢将其显著化等等,对此,教师都严肃地指出这些虚假做法违反求实的科学原则,要求他们加以纠正,并在如实反映实验结果析同时,严格检查实验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分析各种无关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通过设计对照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推测,从而纠正实验误差,使实验结论无懈可击。

尽量减少实验动植物的采集量和使用量等等。然后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做这样的规定?通过引导,使学生认识到:人只是宇宙中渺小的一员,只是生物圈这个大的生态系统的一分子,各种生物都是复杂食物网的一个环节,它们共同维持着我们这个地球村(生物圈)的稳态。人类应该在一定的范围内赋予这些生物以生存权,以共同维持生物圈的稳态和地球村的繁荣。通过这样的讨论,使学生逐渐地学会敬畏自然,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学会与其他生物和谐相处,最终使我们人为在社会能够与自然界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4(1).

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策略和实践经验(汇总18篇)篇八

科学素养(scientificliteracy):国际上普遍将科学素养概括为三个组成部分,即对于科学知识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时代和民族振兴、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对未来人才的需要。为此,我们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经过长期探索与尝试,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与实践。

(一)充分利用校园环境,营造良好的科学素养氛围。

我们在楼道里、走廊上悬挂“科学家名人名言”,在学校的“科技宣传橱窗”里展示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获奖作品和照片,班级利用晨会、班会、黑板报、手抄报、科技阅读社团等向学生宣传科普知识,让学生了解最新科技动向。教室里开辟科普图书角、科技园地,让学生阅读科普图书,展示学生的科技作品;组织学生参观农业科技园,指导他们认真观察、仔细研究身边的'植物,了解它们的名称、特点、习性等等。学生们关注生活,用科学知识指导生活,达到了启迪智慧,发展想象力,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重视科学教育队伍建设,增强科学素养培养的师资力量。

小学科学是一门多学科、多内容的综合性课程。要胜任科学教学老师,既要有较高的教学能力,同时也要有渊博的知识。要建立一支这样的队伍,学校是要很大的投入的。首先,管理网络健全,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层层落实,成立领导小组。其次,组织培训学习,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科学素养的提升。我校积极组织教师参加省、市课题组举办的各种培训活动,先后组织20多人次到北京、山东、湖北、深圳、云南等地考察学习。最后,鼓励全员参与,积极开展科技方面的教学研究和科研探索活动,尝试、实验多种可行的教育教学和训练指导方法,及时总结反思,提高理论水平。

二、优化资源整合,强化科学素养。

灵感来自生活,成果源于实践,实践需要“平台”。充分开发科技教育的一切资源,做好资源整合,进一步强化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为了加强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研究,我们成立了这样几个基地:发明俱乐部。每周定期开办“发散思维训练营”,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去观察、去发现。生物科技园。通过农作物无土栽培实验、花卉种植、小动物饲养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孩子去观察发现,研究探索,思考总结。环保卫士队。为了倡导低碳、绿色生活,我们从看得见、摸得着的行动入手,开展“别让方便袋玷污我们的家园”、“让手帕飘进校园”的活动,在活动中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自觉践行科技低碳生活。太阳能驿站。我校被中国青少年创意大赛组委会授予“创新型学校”,并批准成立了“太阳能研究基地”。这为我校科技创新教育提供了研究的平台,扩大了研究的广度。让学生感受身边科学,进一步理解科学知识。除此以外,我们还在校外设立了水管所、水厂、农业科技示范园、园博园等科技教育基地。

三、结合课程建设,提高科学素养。

我们努力发挥“科学”课程教学在科学素养培养中的主渠道作用,同时要求其他学科的教师在教学中也同样重视渗透科学素养的培养。劳技课上让学生创新制作,变废为宝;美术课上让学生想象未来,学会创意;综合实践活动课上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探究;信息技术课上让学生探索奥秘,遨游数字世界;语文、品德与社会课中都有许多介绍科技知识的小品文。我校教师顺应科技之“势”,帮助学生弄懂其中的科学原理。如教学《水上飞机》《跟踪台风的卫星》《雾凇》等课文,学生对其中的科学奥秘深感兴趣,特有好奇心,教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去阅读、探究,培养他们自觉观察自然奥秘、关注科学发展的良好习惯。各科教学中有时会出现相同的科学知识点,教学时各学科间相互沟通,加强合作,进行科技教育。教学科学课《声音的产生》,科学课老师在音乐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制作水杯打击乐,鼓励学生尝试探究,使各学科知识得到有效融合。学科教学中渗透科学教育,积极有效地引导学生,使学生养成了关注、研究生活中科学的习惯。

四、加强活动实践,提升科学素养。

开展科技活动是促进学生全面、主动提升科学素养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更是实施科学教育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

(一)建立科技兴趣小组。

一二年级开展“绿色教育”、“动手制作”班级活动;三、四、五、六年级开展以《科学大众・小诺贝尔》为载体的“阅读与实践”班级活动;四、五、六年级的部分学生开展“种植”、“摄影”、“科幻画”、“电脑编程”、“低碳创意”、“光伏应用”等活动,校内的草地、花园、绿树,为学生研究植物提供了现成的材料;实验室、各类活动场所、专用的教学仪器,为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校园网络系统、图书室和多媒体器材等现代化教学设备,为学生拓展视野、搜集整理资料创造了条件;“雏鹰电视台”、科学知识之窗为学生展示才华搭建了舞台。

(二)举办校园文化科技节。

我校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举办校园文化科技节,安排了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观看科普影片、科学幻想画比赛、科普电脑小报评比、现场手工制作、金点子创意比赛、科学家故事演讲、热力小船竞速比赛、太阳能光伏应用竞赛、“金钥匙”科学知识竞赛等等,学生参与率达100%。

(三)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学校邀请省“科普大篷车”到校展示科技展品,如磁悬浮地球仪、手摇发电、透气不透水的布、太阳能发电、旋转镜像、超级转轮等。同学们现场操作,现场体验,在玩中学到了科学知识。根据农村学校的特点,学校充分挖掘和利用乡土资源,引领学生开展实践探究活动。学校还利用世界水日、爱鸟周、环保日、植树节等时机,组织学生走上街头进行科技和环保知识宣传。

这种活动模式,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研究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潜能,有效地促进了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

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策略和实践经验(汇总18篇)篇九

摘要: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培养学生锻炼的兴趣与爱好,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体育教学学习能力自主性培养方法。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贯彻执行新的课程标准,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以及学生身体、心理和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多层次、多功能、多角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其具有主动学习和主动创造的能力;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充分关注学生的身体条件,兴趣爱好运动技能方面存在的个体差异,围绕学生兴趣选择教学方法,改变以往的学生学习方式,在教学实践中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锻炼兴趣与爱好,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欲望。

兴趣是最根本的学习动力来源。在体育活动中,有兴趣和无兴趣的学习结果是不同的,对感兴趣的活动项目,可以持久集中注意,锻炼时积极主动,即使碰到困难,也会努力克服,产生愉快情绪;而没有兴趣则会锻炼情绪低落,感到厌倦,因此,应把兴趣培养成为学生锻炼的一种心理需求,并成为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内容,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1.明确体育锻炼的目的,引发学生自觉锻炼兴趣。

在体育教学中,要向学生讲明该课程的教学目的和学生的学习目的,把锻炼身体同实现个人的人生奋斗目标联系起来,弄懂学习好与身体好的辩证关系,真正懂得身体健康对人生发展的重要作用。帮助学生客观分析自己,确立奋斗目标,发掘自身优势,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积极情感和正确态度,从而产生我要锻炼的欲望,形成锻炼身体的动力。

2.以良好的教师品行激发学生锻炼兴趣。

教师要用自身的良好品行影响学生,激励学生,一个标准健康的身体,一个开朗活泼的性格,一个完美正确的动作示范,一个动作名称的完美解说,等等,都会让学生体验到锻炼中能有所收获,从而达到积极锻炼的效果。

3.灵活多样地激发学生锻炼的兴趣。

首先,制定学习方法,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改变以往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统一要求、统一步骤、统一规格的练习,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按照教师下达的'教学任务通知书,结合教材课本设计自己的学习步骤和练习方法。主要形式有:准备部分和放松部分内容的自身练习方法和内容,体育游戏、准备操、放松操的选定和自编等,可以是个体行为,也可以是小组活动。

其次,自学自练法,给予学生更大的参与性。学生在完成了必修内容后根据自己的意愿,自主选择活动内容和达到的目的层次,它更符合学生个人的自身条件和兴趣爱好。也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给予了学生更大的自主权。

再次,自评自管,让学生体会到乐趣,在教学考核中增加自评、互评内容,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让其更了解自己、了解别人,学会帮助、协作,在合作中学习、交流。

二、体验成功,增强学生资助学习的信心。

1.教学目标的区别要求。

根据体育教学的总体目标要求,改变以往统一的标准规定,由学生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目标。其方法为:新学年开始,教师把学期/年的教学任务计划、教学进度及主要考核项目通过理论课教学告诉学生,让学生充分了解教学任务要求,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自己的目标。这样一来,学生自我目标各有不同,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热情高,信心增强,参与的劲头大,为实现自定的目标开动脑筋,自觉参与。

2.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运用了自选自练法,学生的成就感、成功感增强了,许多原来不能办或不愿意表演表现的人能够拿出体现自己能力的项目技能展示自我。所以,要举办小型竞赛、表演赛或是教学中采用分组学习、学生示范等一系列活动,给予学生更多展示才能的机会。

3.充分运用鼓励性评价。

善于发现点滴进步,多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过程,多欣赏、肯定,保护他们的自尊,帮助他们增强信心,自定的学习方法是为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自定的学习目标是为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自评自管是为了让学生评价和了解,自评自练则为了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有效学习策略是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必经之路。

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渗透学习策略、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尝试使用,不断总结、交流、调整,逐渐形成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培养初步的自学能力。

1.教学中渗透。

现代教师不仅要“专”,而且要“博”。教师除了要有宽广的知识面外,还要了解有利于学生锻炼的方法和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策略和方法,结合学生的情况,告知他们锻炼的原则,锻炼的作用和特点,锻炼的内容和方法,以及如何评价自身的身体素质,懂得如何欣赏体育,做到完成项目有计划、有步骤和有方法,引导学生参与制定一学期的目标,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策略。

2.对学生进行科学指导。

教师要改变以往过于注重知识技能掌握的误区,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观念,善于观察学生学习过程,评价方法,及时指导,积极帮助,促使他们自评自管,学会正确地分析解剖自己,了解他们,善于评价他人,学习他人的好方法与策略,扬长避短,从而形成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策略和实践经验(汇总18篇)篇十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经济的发展愈来愈依靠劳动者科学素养的提高。反思20世纪培养英才的教育理念,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强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联系,从以学问为重心向提高未来公民科学素养的转变,成为科学教育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化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个重要门类现今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处于中心地位的科学,同时化学又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这就要求教师在化学教学中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方位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化学是在分子、原子水平上研究物质对组成、结构、性能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化学被广泛应用于正在蓬勃发展的一切高科技领域已成为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能源科学、信息科学等领域的重要基础。它在解决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有关问题、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促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化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和渗透构成当今化学科学发展的显著特点。曾任美国化学会会长的哥伦比亚大学教授r布里斯罗在其出版的著作《化学的今天和明天》中就以“化学是一门中心的、实用的和创造性的科学”作为副标题,说明了化学在现代社会科技发展中的中心地位和作用。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把化学带到生活中去,加强与社会和实际生产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了解化学在现代生产生活中的作用,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使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与化学相关的诸多知识,为今后学生走入社会,成为具有科学素养的社会公民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化学又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可以将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高度融合,具有极强的包容性。通过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各种能力,训练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培养良好的科学精神。所以,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奠基的作用。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索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未来公民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科学素养以掌握一定程度的科学知识为基础,没有一定的科学知识,科学素养也就无从谈起,正如一个人的修养、素养要以一个人掌握的知识、文化,拥有的经验、见识为基础一样。21世纪是高度信息化的社会,它不再是一个知识型社会,而是将逐渐成为知识发展型社会。这就要求在化学教学中改变教育观念,改变以往片面提高化学知识的理论水平和深度、与社会相脱离的弊端,对知识进行重新筛选,选择对学生认识世界、面向社会以及自身发展来说必不可少的最基本、最典型的关键性知识。从学科发展的角度适当介绍化学科学领域出现的新成果、新进展,联系社会、技术和生活,渗透sts教育思想,指导学生运用科学的知识观和价值观分析一些社会问题并作出正确的决策,让学生牢固的掌握化学学科的基础知识,真正体现化学知识是发展学生科学素养的土壤。

科学能力是获取科学知识和探索科学新知识的能力,它是在科学知识教与学的过程中形成的,从社会的生存和进步来看,这种能力的重要性远远超过对具体科学概念的掌握,在基础化学教学中应注重以下能力的培养:

2.2.1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实验能力。

观察是认识世界的开始。科学始于好奇,发现始于观察。我国地质学家李四光曾说:“观察是得到一切知识的一个重要步骤。狄罗德说:“我们有三种主要的方法:对自然的观察、思考和实验。观察收集事实;思考把它们组合起来;实验则证实组合的结果。”所以说观察与实验能力是科学能力的基本要素,是一种全面的综合能力,包含相当高的独立探索能力和创造能力。在做化学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之前,为了防止把生动活泼的化学现象变成静止的预期结论,教师不告诉学生有什么现象发生,让学生带着悬念,全面、认真的观察实验过程,教会学生抓住观察重点,既要观察实验结果,又要全面观察实验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现象,鼓励学生善于捕捉那些稍纵即逝、不易被察觉的细微之处,同时注重对实验想象的对比观察,特别是异常现象的发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意志和品质以及探究知识的科学方法。

2.2.2发挥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是一种较高要求的科学能力,是建立在观察、理解、思维、记忆等能力基础上的一种比较综合的独立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可具体化为:

(1)重视阅读能力的培养,教给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

(2)培养信息加工能力。寻找、选择、整理和存储各种有用信息。

(3)针对所研究问题,选择、重组、应用已有信息,独立地解决该问题。

(4)正确的评价信息。

(5)利用信息作出新的预测或假设。

(6)从信息看出变化趋势、变化模式并提出表示变化的规律。例如在讲授纤维素知识时,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提供一些没有固定模式的课题,包括纤维素的存在、结构的确定、纤维素的性质,硝酸纤维、醋酸纤维、纤维素的用途等,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学习,借助图书馆、网络等各种媒体查阅有关纤维素的资料,并进行阅读、归纳、整理,写出报告,制作成相应的软件,通过校园网络使全体学生共享,并进行问题讨论。比如淀粉和纤维素是同分异构体吗?它们在结构上有哪些差异?由纤维素的结构推测它的性质,并设计实验来证明。谈谈硝酸纤维的发现,结合它的发展史谈谈它对高分子化学的发展有什么影响?结合我国国情,谈谈对纤维素发展的展望等等。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可以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并形成方案。通过自主学习能力的训练,使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协作能力得到充分锻炼,真正学会如何获得新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改变自己的思维结构,丰富和发展自己,为今后走入社会成为一名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公民打下良好的基础。

2.2.3设置探究内容,培养学生的知识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科学素养中最活跃、最积极、不可缺少的重要能力,它是科学素养在实践中的具体表现。青少年的创新能力最终表现为动手能力。动手能力是获得知识、促进思维能力发展的必要手段,是创新能力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这就为实践教学提供了一个广阔领域。开发探索性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实验设计题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1)使用非常规的装置,完成某种实验目的;(2)进行某一实验的仪器或装置不一定是统一的标准装置,这就需要突破思维定式,具有创新精神。(3)为完成某一基本实验而设计出不同的方法,通过从各个角度(如药品的成本、装置的繁简、准确性、安全性、对环境的影响)的比较和论证,选择出最佳方法。(4)创造性地改进实验,设计新的实验方案。通过一些具有实际意义的实验题目,可以激发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兴趣,在进行探究活动和提出解决方案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发展和培养。

科学方法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总结出来的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行动方式,在科学研究中被认为是产生知识的“知识”。学生掌握科学方法能更快的获得知识、更透彻地理解科学规律。在化学教学中增设化学科学发现过程的内容,讲述科学发现过程中体现的各种各样的研究方法,让学生理解化学家是怎样用这些方法进行化学研究和知识创新活动。在实验教学中,以科学方法组织教学,在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类等一般方法的基础上,拓展培养收集和处理实验数据、设计实验并安装实验装置、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得出结论、解释实验结果并应用到新情境中、交流实验研究成果等具体方法。学生通过学习,不仅学会了科学方法,而且会逐渐将科学方法内化为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使今后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科学素养也会相应的提高。

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过程中,除了要关注教学策略、技术手段、课程教材等方面外,教师自身科学素养的提高,是至关重要的因素。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师的人格对于年轻的心灵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有益于发展的阳光;教育者的人格是教育事业的一切。”教师既是知识、技能的传播者,又是现代人的品格、智能和特长的启迪者、示范者和培养者。作为一名教师,应不断完善自我。在化学教学中,创新教育的重点应以提出问题,引导解决为主要手段。问题既要新鲜别致,又要富于启发性、挑战性和诱惑力,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教师通过这些问题突破学生的思维定势,打碎传统教学强加给学生的思维羁绊,开阔学生的眼界,启发学生的心智,使他们享有自由的思想空间,最终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

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策略和实践经验(汇总18篇)篇十一

学生科学素养,是指学生在科学学习中形成的能力和素质。这其中包括科学知识的掌握、科学思维的培养、科学实验的能力以及对科学问题的探究与解决能力等。学生科学素养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保证。

科学素养的培养需要进行系统而全面的教学引导,同时也需要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工具,如实验、观察、探究、案例研究等,使学生从实践中获得科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家庭和社会也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家庭可以引导孩子关注科学领域的新闻和信息,带孩子去科学馆或实验室参观和参与科学实验;社会可以提供丰富的科普资讯和优质的科学教育资源,如科学讲座、科学夏令营、科技竞赛等,让学生在参与中不断丰富和提升科学素养。

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不仅是知识和个人素质的积累,更是未来社会发展与创新所需的重要人才资源。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是能够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人才,而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正是为了培养这样的人才。科学素养的提升不仅是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还能提高整个社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我不仅掌握了许多科学知识,也培养了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在上实验课时,我们可以自由设计实验方案,自主进行实验操作,这让我在实践中感受到了科学的乐趣和收获。通过科学的实验,我发现自己有时会想当然地做出结论,而实验结果却和自己想象的不一样,这启示我要在探究科学问题时要保持谦虚、科学和批判的态度。这些收获都让我意识到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性,也让我更加珍惜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时间。

第五段:总结语。

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未来社会所需的重要人才素质。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应该积极探究科学领域的知识和问题,不断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为未来的发展和进步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策略和实践经验(汇总18篇)篇十二

学生科学素养是指学生在科学领域中掌握的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水平。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是现代教育的重要任务。我在教育工作中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心得体会如下。

第二段:理解科学。

要想培养学生科学素养,首先要理解科学的本质。科学是一种理性的、系统性的解释和认识世界的方法。通过科学的方法,我们可以发现事物与现象的规律,了解事物本质,达到认识和控制事物的目的。让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

第三段:科学实践。

学生也需要积极参与科学实践,才能真正掌握科学方法和知识。科学实践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科学的本质与方法,增强科学素养。教师可以通过实验教学、动手操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推动他们积极参与到科学实践中。

第四段:教学方法。

教师的教学方法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之一。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注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并引导学生自我发现、自我学习、自我探究。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

第五段:评价和激励。

科学素养培养的成功需要进行科学的评价和激励。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科学水平和科学素养进行科学的评价,鼓励学生在科学实践中有所创新,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这种激励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科学实践中,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不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总之,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是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现代社会中每个人都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通过理解科学的本质,积极参与科学实践,采取有效教学方法和科学评价和激励,我们可以帮助学生走上良好的科学素养之路。

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策略和实践经验(汇总18篇)篇十三

中国科协主席周光召指出:二十一世纪初叶,将是中华民族以坚定步伐走向世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时期,中华民族的复兴要求科技先行,要求涌现出有世界领先水平的重大科技创新。这句话强调了科技在促进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旗帜鲜明地向我们指出:发展科技以及科技创新是21世纪中国所面临的迫切使命。促进经济的腾飞,祖国的繁荣,要靠科学技术,更要靠具有创新科学素养的人才予以实施。然而,由于应试教育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师资素质不高等多重因素的影响,目前,中小学对学生进行科学意识的激发、科学思维的训练、科学能力的培养普遍重视不够,科学教育,基本成为无人问津的空白领地。无独有偶,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近期的一项调查表明:青少年对科学的关注程度远远低于其它方面,对科学感兴趣的人数还不到三成。由此可见,对学生进行创新科学素养的培养已迫在眉睫。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应首当其冲地予以重视,应主动结合学科特点,敢于有机渗透和尝试对学生进行创新科学素养的教育。在几年的语文教学中,笔者在对学生进行创新科学素养的培养方面作了一点有益的实践和探索,积累了一些不成熟的经验,现小结如下:

一、把握人物精神魅力,浓郁理性科学情感。

人物美之根本源于人格的熠熠光彩,精神世界的伟大高尚。科学家或科学类文章中的人物,他们的聪明、智慧的思维火花,严谨、勤恳的治学风范,始终如一、孜孜不倦的执着态度,尊重事实、注重调查的科学方法,不畏艰难、追求真理的勇敢精神,质疑寻思、敢于创新的灵活思想等,无不使学生深受感动和敬佩,无不激励和促动着学生的行为。引领学生通过课文内容的学习、感悟,体会科学类课文中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精神实质,是进行科学教育的重要任务。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更能促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涤荡,形成景仰、羡慕的理性情感,从而使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行为得以内化。如教学詹天佑一文,可紧扣“爱国、杰出”,具体可从以下方面感悟詹天佑的人格魅力。詹天佑在受阻挠、受要挟、受嘲笑的情况下出任总工程师,使学生感受其的不怕困难、不怕嘲笑的“耐压”品性;抓住人物语言、行动、心理活动学习“勘测线路”部分,感悟他的“勤恳、严谨、自信”的工作态度;从采用“中部凿井法”“人字形线路”解决修路难题中,展现出其的聪明、才智,感受其的“杰出工程师”的'形象。通过以上三方面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便可激起学生对詹天佑的无比敬佩之情,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教育。

二、巧借问题诱因设计,抓实科学思维训练。

所谓“问题诱因”,指的是能够激发和诱引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的因素。此时,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情绪激昂,课堂气氛热烈,往往能够掀起教学的“波澜”。教学过程中,教者要能正确处理好教材,用敏锐的眼光去发现和捕捉蕴含在教材中的合理性因素,并作巧妙地设计,创设“问题诱因”,进而借机实现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维的训练的目的。如教学捞铁牛时,笔者巧抓课文中人们对“怎样捞铁牛”的纷纷议论,设计了这样的“诱因”性问题:试想一下,“如果你是观众,你会采用什么办法捞铁牛?”这一“问题假设式”诱因,有效地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议论纷纷”的景象顿时出现在课堂上。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捞铁牛的种种不同办法,达到了培养学生大胆想象,敢于求新求异,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品质。至此,笔者并未“放手”,而是进行二次“诱因”的设计,引导学生思考怀丙和尚怎样利用浮力捞铁牛的?在当时情况下,你的办法和怀丙和尚的比,谁的办法好?好在哪儿?这一“比较式”诱因设计,不仅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求知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乐趣,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怀丙和尚捞铁牛时“准备工作的完善、周密”“捞铁牛步骤的严谨、有序”等的认识,会使学生掌握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要注意思考的全面、广度、周到、严谨。这样便实现了对学生进行思维深刻性、严密性的品质训练。

三、抓住能力培养契机,开掘创新科学潜能。

孩子的天性表明,他们天真可爱、童心未泯,爱于幻想,敢于提问,对于任何事物都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表现出浓厚的求知欲。一句话,孩子们具有无穷无尽、用之不竭的“创造力”的源流。作为教育者千万不能成为扼杀孩子天性和禀赋的“血淋淋的刽子手”。这就需要教师作开掘和诱导,应鼓励和引导他们充分发挥年龄特点优势,通过多种途径,找准培养的最佳时机,使学生的“大胆想象,善于求异”的创新能力,“勤于操作、乐于动手”的实践能力,“勇于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得到恰到好处,最大可能的培养,从而达到发展学生个性,开掘学生创新潜能的目的。如教学《蝙蝠和雷达》一文时,在学生认识到“科学家摹仿蝙蝠探路给飞机装上了雷达”这一仿生学方面的知识后,我并未“丢手”,而是宕开一笔,引导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你还知道人们摹仿哪些生物的特点,发明了哪些东西?”这一问,使学生思维被激活,思路被打开,很快收集了所掌握的知识,说出了许多类似“根据蜻蜓,发明和制造了直升飞机”的回答,拓展了想象的空间,激起了主动创新、积极尝试的欲望。紧接着,笔者及时抓住这一“契机”进一步诱导,启发学生思考:你会根据哪些生物给你留下的深刻启示创造、发明出有益于人们生活的东西来呢?在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学生思维活跃,创新的火花频频闪现。例如:有一个学生说,我会根据小壁虎尾巴具有“再生”的特点,制造出一种“再生素”,只要截肢病人一搽上这种药素,他就会在短短的时间内重新长出四肢。这样,便可以减少病人的痛苦,还病人以幸福和希望。像这样的虽说天真,但又充满智慧的想法,很多很多,无不显示着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神奇的创新力。通过以上的教学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爱科学的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科学素养,达到了开掘学生科学的创新潜能的目的。

综上所说,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笔者从激发科学兴趣、浓郁科学情感、抓实思维训练、开掘科学潜能等角度出发,对学生实施了科学教育。总而言之,笔者认为在小学语文学科中实施科学教育,要坚持有机、合理、渗透性原则,切不可空洞说教,盲目灌输。

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策略和实践经验(汇总18篇)篇十四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在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教学模式,并以此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的研究课题。并以具体课例加以说明,从而获得的结论是,在语文教学中,科技作品读写,有利于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挖掘科普知识内涵,有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渗透科技教育,有利于学生学习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只要在语文教学中灵活地运用教材,讲授得法,使语文教学与科技教育两者处在一个统一体中,就能使语文教学中的科技教育收到实效。

关键词:科学素养语文教学。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与理论依据。

1、在新课程实施背景下,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2月,国务院颁布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科学素质纲要》提出,“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这一纲要把培养公民的科学素质又提到了一个高度,同时更是把提高未成年人的科学素质作为四项重点之首。这就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实施《纲要》的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学校课程主渠道作用,充分挖掘学科教学中的科普教育内涵,同时又要广泛开展课外科普活动,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力提高受教育者的科学素养。

2、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

长久以来,语文作为是一门工具性的学科,由于教材不像自然、生物等理科学科那样直接地传授科学知识,在教学中侧重于让学习者感受文字的魅力,学习文字整合的诀窍,并较为成功地外化为各种(书面的、口头的)“言语作品”,逐步形成能够独立听说读写的“言语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渗透得不多。而对于学生来说,许多学生喜欢科学,对一些他们未知的世界有较浓厚的兴趣,但往往受时间、课业负担重等条件的限制,接触科学教育的渠道不多。时间一长,学生就会感到科学知识高不可攀,是科学家研究的内容,与自己无关,从而对科学知识失去了兴趣。

3、在新课程实施背景下,结合语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负有重大责任。世纪之交的语文教学应当有大的改进,应当使学生的语文能力有大的提高,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语文教师作为教育教学活动中最能动、最关键的因素,应该积极配合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充分发挥教育培养创新精神、科学素养的摇篮作用,善于有机渗透和尝试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的培养。

4、于是鉴于以上几点因素的思考,我提出了“在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教学模式,并以此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的研究课题。

二、探索实践与课例说明。

1、依托教材优势,充分挖掘学科教学中的科普教育内涵,给学生以丰富的感性知识。

小学语文教材既是语文知识的载体,也是科学知识的载体,其中有许多关于科学方面的文章。有的是教给学生一些科普知识,如《看月食》、《太阳》、《我躺在波浪上》等;有的是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情感,如《壶盖为什么会看书动》、《照片上的马活了》;有的是学习科学家一丝不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如《牛顿在暴风雨中》、《爱迪生孵小鸡》等。这些课文旨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师在备课前,应重点围绕探索渗透科技教育的有关内容,对科技教育的思想、内容、方法和手段进行研究,开展语文学科渗透科技教育的课堂教学实践,提炼教学经验,形成新的课堂教学方法。尤其在课堂教学中,科技教育指是渗透,要找准契机,适当点拨,渗透科技教育。

课例一:《我躺在波浪上读书》-------《上海市九年级义务教育课本(试用本)》五年级第二学期第5课。

《我躺在波浪上读书》这篇课文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死海”名称的来历,懂得死海创造的奇迹的科学原理。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找来了有关死海的录象和学生一同欣赏,当我捕捉到学生渴求的眼神时,我适时地指出:“你们还想了解哪些死海的知识呢?你们想说些什么呢?”学生一个个兴趣盎然,纷纷诉说着自己知道的知识以及他们还想了解的内容。于是,我给他们推荐了有关书籍让他们自己去阅读。这样,通过课堂上的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变得生动形象起来,学生也受到科技知识的熏陶,从而产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2、依托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给学生注入科技创新的科学理念。

1)课堂教学以精心设计提问来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中,为使学生们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须给予机会使他们进行思考。最普通最简便的办法,我认为便是提问。因为“动机是由需要推动,达到一定目标的活动动力”。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由遇到要解决的问题而引发的,教师提出问题不是单向的,不仅要有目的性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而且教师提问如果能够让学生产生思维上的矛盾,往往会使学生得到超常发挥。在日常教学中,我常常有这样的体会:问题设计得好,可以“一石激起千层浪”带动整个教学过程顺利进行,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但如何才能使所提问题学生乐于思考、积极回答呢?这就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所提的问题,是教师在课前备课时,面向全体学生需求,围绕课文内容,精心策划设计若干课堂提问,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努力讲求提问艺术。以此燃起学生的思维火花,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畅所欲言,言而不尽,言而有意。

课例二:《田忌赛马》-------《上海市九年级义务教育课本(试用本)》三年级第二学期第12课。

《田忌赛马》这一课文,主要培养学生质疑、思维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可学生由于年龄小,往往把自己的思维过程局限在狭小的范围内,为了培养学生较全面地思考问题,指导学生学会全面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从各方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这课前,我是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的:首先从课题入手,紧扣“赛”字,出示多媒体短片,让学生围绕课题,自己质疑:第一次赛马是怎样赛的,结果是怎样?第二次赛马是怎样赛的,结果是怎样?展开想象,田忌为什么会取胜?通过充分的思考和讨论,等学生弄清了第一次赛马是因为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强一点,第二次田忌取胜的原因是因为孙膑合理调配力量,调换了马的出场顺序。初步理解课文内容之后,为了培养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的能力。我又设计了一个扩散性思维的问题:试试看,你还有什么好办法使田忌赢得赛马比赛?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使一个学生回答完一个答案后,其它学生还可以从其他角度去思考、回答。然后,再借助信息技术,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他们的设想,进一步思考还有别的出场顺序吗?这样一来,既让学生能通过感性和理性的认识来参与教学活动,去感知事物,努力发现并培养他们对事物的创造能力,使个体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又让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活泼,更具吸引力,大大增加学生探究知识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内心求知欲。

《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四条基本理念之一:逐步形成问题意识,培养研究性学习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总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总是围绕教师的标准答案转圈圈的局面。教师应该热情鼓励学生主体换位,大胆质疑。通过这些质疑活动,教师可以清清楚楚地知道学生有哪些地方不明白,难点在什么地方,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减少无效劳动。对于学生来说,则能够起到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促进主动探索,激活创新思维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课始可引导进行预习后的质疑,在教学课文中可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性的质疑,在课后引导学生进行延伸性的质疑。只有积极引导,才能把学生引入问题的天地,在学习中敢于提出问题,发表独到的见解,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创新实践机会。

课例三:《智取生辰纲》-------《上海市九年级义务教育课本》五年级第二学期第13课。

在教学《智取生辰纲》一课时,我让学生抓题眼――“智”,并用自己的话说说对课题的理解。鼓励学生质疑,学生问了许多,如“什么是生辰纲?”“谁去智取生辰纲?”“怎么样智取生辰纲的?”“智取谁的生辰纲?”“结果怎么样?”……这一些质疑问题既紧扣主题,又使学生兴致盎然地进入了新课的学习。学贵有疑,能够提出问题,不就说明学生在深入思考、创新思维在迸发吗?根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过渡到这篇课文“智取”成功的核心一招――下药,学生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纷纷提出疑问。有的说:“为什么同是酒,七条好汉喝了没问题,而杨志他们一喝就蒙倒了呢?”有的说:“假如两桶酒,一桶没有放药,另一桶放了药,那么一个好汉不也在另一桶里舀了酒照样活嘴里灌,但照样活蹦鲜跳的,这是什么原因呢?”于是,我因势利导,鼓励学生通过表演课本剧的形式来解决心中的疑问。十几分钟后,学生积极思维,富有创意,为我们表演了几种合理的方案。有的小组表演的内容是:两桶酒,一桶放上药,一桶不放药,做上暗号,在杨志面前,喝的是没药的酒。为了引诱扬志上当,一个汉子又在有药的酒桶里舀了喝,但马上钻进树林,把酒吐了。还有的小组表演的内容是:两桶酒,预先都没有放药,当一桶酒喝光后,两个汉子偷舀酒,第二个汉子的瓢有蒙汗药,酒贩子在追、夺、倒的过程中,趁机下了蒙汗药。这样的拓展就使学生的.思维不仅仅停留在课本知识中,而是超越了课文,开阔了思路,使学生勇于创新、勤于探索。

3、依托课后延伸,充分整合各学科教学知识,给学生以实践创新的机会。

课后延伸就是指创造机会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台,让他们施展自己的才华,并不断地给以启发、诱导、激励和鞭策。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个权利,让他们自己去创造;总是不断为学生搭建表现自我的平台,给学生以实践创新的机会。教师应鼓励和引导他们充分发挥年龄特点优势,通过多种途径,找准培养的最佳时机,使学生的“大胆想象,善于求异”的创新能力,“勤于操作、乐于动手”的实践能力,“勇于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得到恰到好处,最大可能的培养,从而达到发展学生个性,开掘学生创新潜能的目的。实践论告诉我们,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有深刻的认识。语文教学中也应该融入实践意识,把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学习有效结合起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培养综合运用知识、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例三:《太阳》-------《上海市九年级义务教育课本(试用本)》四年级第一学期第37课。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具有科学性,而且运用多种说明方法,向我们介绍了和太阳相关的一些知识,说明太阳和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课后我精心策划设计了开放型作业:一以太阳的自述形式向家长介绍太阳;二收集有关太阳的资料,办一期手抄报,展览后评选“天文小博士”。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为学生学习上的拓展与表现提供平台。使学生在课文学习中增长自然知识,学习用联系的眼光看待自然界,激发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同时也接触说明事物的方法,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的特点,更了解大自然的奥秘,同时培养动手创新能力。

三、启示与结论。

1、在语文教学中,科技作品读写,有利于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人们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往往能诱导孩子探索知识的奥秘,对科学产生热情和向往,并能使学生在科学实践中得到乐趣。利用科技作品进行读写训练,能促使学生把“好奇心”发展为“科学的好奇心”,扩大学生的兴趣范围,引导学生发现平时不注意的现象和觉得深奥的科学知识,从而产生探究科学知识的期望和兴趣。

2、在语文教学中,挖掘科普知识内涵,有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在深刻挖掘课文中的科普知识内涵,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之后,许多学生常能体会到一个创造发明或自然现象揭密的背后,都凝聚着科学家的聪明、智慧的思维火花,始终如一、孜孜不倦的科学态度,尊重事实、注重调查的科学方法,不畏艰难、追求真理的勇敢精神,质疑寻思、敢于创新的灵活思想等。这些无不使学生深受感动和敬佩,无不激励和促动着学生的行为。

3、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科技教育,有利于学生学习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在教学渗透科技教育过程,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情绪激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同时激发和诱引了学生全面、广度、周到、严谨地主动探索,积极思考的思维方式。

通过研究实践,在科技教育中,学校教育是主阵地,课堂教学是主渠道。只要在语文教学中灵活地运用教材,讲授得法,使语文教学与科技教育两者处在一个统一体中,就能使语文教学中的科技教育收到实效。

四、参考文献:

1、《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人民出版社。

2、《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上海教育出版社。

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策略和实践经验(汇总18篇)篇十五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当今社会,科学与技术的日新月异,正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已经越来越依靠科学与技术。近几十年来,世界各国都加大了科学课程改革的力度,注重小学生对周围世界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和需要。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然而,农村小学由于师资队伍薄弱、专业人才匮乏、现代化教学资源短缺等重重因素。很难满足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求知欲,进一步的探究、拓展活动更是难以开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是课程改革和教育创新的需要;更是每个科学教师的良好心愿。下面我就农村小学科学教学现状,谈几点自己的做法。

一、在课堂上培养

课堂是科学教学的主阵地。教学中应充分开发课堂资源,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利用好《科学》教材。让学生通过课堂学到知识、培养能力、提升科学素养。教材在编排中充分考虑了学生在生活环境、经验背景、个性特点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学习内容教学活动、设计制作、综合评价等多方面都给学生和教师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和创新空间。

1.优化课堂、优化教学。教育专家曾说过:“课堂不是演给教师看的,不是走秀、不是搞表演的,学生更不是;课堂是解决问题的,是老师大胆放手,让学生把复杂的方法进行优化,进而更科学、更简单地在整体中化解难点,获得新知。”教师应结合农村小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根据教材内容,使课堂贴近儿童生活的、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和有利于他们的人生建造知识大厦永久基础最必须的内容。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农村小学科学课堂必须转变陈旧的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为他们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同时,充分考虑农村小学生在生活环境、文化背景、兴趣爱好,地区差别等方面的差异。是课堂变得形象生动而又灵活多样。

3.做好教师的主导工作。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多看、多想、多动,带领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多种方式,探究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素养。而不是满堂灌、一个人霸着讲。“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另外,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以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开发和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以促进农村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和发展。

二、在生活中培养

变畏惧为亲切,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热情。科学源于生活,将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自主提问,通过生活中的交流、讨论,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1、转变教学观念。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意愿,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为农村小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引领他们到校园、家庭、社会、大自然中区学科学用科学。不能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太小的空间里,生活才是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广阔天地。更不能拘泥于教科书上的教学内容,孩子眼中的科学世界永远是妙趣横生的。

2、充分利用农村特有的生活资源。农村学校受多方面条件的制约,很难开展现代化教学,但却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农村的田间地头、山坡河野、森林草地,有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在教学“植物”、“动物”、章节时,便可以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素材,认真观察、记录、思考、交流。农村大多山清水秀、四季鸟语花香,自然景物变化多样;岩石、土壤到处可见;雨、露、云、雾司空见惯。都为科学课提供了活生生的素材。这些都是农村孩子的优势,开发利用好这些素材,既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动手、观察思考的能力,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科学教学充满活力。

三、在探究活动中培养

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得自信,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探究不仅涉及提出问题、猜想结果、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证据、进行解释、表达与交流等活动,还涉及科学探究的认识。

《如何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策略和实践经验(汇总18篇)篇十六

新课标要求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而语文素养的形成最终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目标,自学从某种意义上讲,能使学生个性获得解放,能充分发挥学生创造思维的潜能,自学能力的培养主要是语文阅读教学,本人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寻得了以下几点拙见。

思考:教师放手,学生动手。

在课堂教学中,要大胆鼓励学生自学,学生自学不能解决的总是教师再讲讲,要把教师讲解的时间,缩减到最低限度,这样才能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奠定基础,要改变过去的“一言堂”、“满堂灌式”教学模式,或“填鸭式”教学,要真正体现新课标,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是多边活动是师生的.共同活动的宗旨,但要注意度的问题,有的教师可能会理解:把学生的学习主动权归还学生就是由“一言堂”变为“大放羊”随学生便。

教师应端正师生关系,摆正位置,有目的、有计划地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如:学生可根自己学习课堂确定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可以利用课本上的单元提示,预习提示,课后练习等理解课文,甚至权力选择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

在以前教学过程中我们对于讲读课文和自读课文的处理方法是:自读课文一律由学生自学,而讲读课文则是精讲、精练,其实不然,对于难懂的课文也可以让学生自学,如我在朱自清的《春》时,就放手让学生自学等学生对春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以后,对于难懂的问题,我们就让学生展开小组讨论:我则鼓励学生大胆讲自己的见解,在激烈的辩论中,学生不仅把课文内容作为主要依据,而且把写作理论依据也作为有力的论据,这样既深化了写作能力,更主要的是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也提高了。

把问答的权利归还学生。

真正有价值的教学应该得学生问,学生答,或者教师答,要知道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如果没有参与意识,没有积极主动思考,他如何能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宽松的提问氛围,让学生把自己对课文的感受,疑问和设想提出来,这样要双教师提问有效得多,而且更重要的教师要看到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本身就包含有创新的思维,这正是教学活动追求的目标。

当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方法还很多,但愿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总结,开放思想,改变教学观念,定能开辟出一片绿地。

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策略和实践经验(汇总18篇)篇十七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之一。科学素养是人们认识事物、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应具备的科学的思想、观点、方法、技能和品德等。生物学作为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又是21世纪的领先科学,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启发学生用已学过的生物学知识去感知和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各种生物现象,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做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从而使他们兴趣倍增,学习动力也由此而生。下面就笔者在课堂上采用的不同方法略谈一二。

一、积极的情感态度。

生物研究的范围很广,与人类的关系也非常密切。在生物教学中,我善于联系社会生活的实际,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心理品质教育,特别是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和态度。例如:通过介绍我国丰富的自然环境和生物资源,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通过了解与生物学有关的世界重大热点问题,如资源、能源、人口、粮食、环境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通过学习在生物科学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杰出人物和重大研究成果,激发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刻苦钻研、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正确的认识活动方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在生物教学过程中,经常恰当地利用标本、模型、投影片、录像带或计算机课件等电教媒体,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情境教学,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受到感染和启示,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发挥寓教于乐的学习优势,使学习变得轻松愉快,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良好的观察能力又是学生学习生物的基本功,利用电教媒体教学,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具有显著的优势。通过鲜艳明亮的图像刺激学生的感官,创设观察的情景,引导学生按照由局部到整体,或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细节的'方法进行观察,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例如:我利用课余时间在网上下载课件,并将它翻译成藏语言,在多媒体教室授课起到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桥梁作用,让抽象的、不易讲清楚的概念,很容易地让学生理解和接受。

在讲细胞的结构、根的结构、茎的结构、叶的结构等内容时,整个结构清晰地展现在银幕上,各个组成部分(如叶的海绵组织、栅栏组织、气孔等)一清二楚,便于学生了解这些结构的名称、组成和作用。再如,讲“人的神经系统”一节课时,由于神经系统比较抽象,且概念较多,学生平时很少接触这些东西,因而不好理解。我也把“神经元的结构模式图”“空中飞行的动物”“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脑和脊髓里的灰质和白质”“神经冲动传导的示意图”等翻译成藏语言,把不易理解的东西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视觉和听觉并用,从而提高了学习效果。模型有着独到的作用,它不受其他设备条件的影响,且学生一眼就能看出今天所讲新课的主要内容,有先睹为快的感觉。如讲“心脏的结构”时,我带着心脏模型走进课堂,学生就特别注意,急切地想看个究竟。当把心脏“剖开”,展现内部结构时,学生观察得很认真。实物标本,加上我的语言介绍,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如讲棘皮动物时,我把海星、海胆的标本带到课堂上,学生从未见过,对它们充满了好奇和极大的兴趣。我在课堂上一边讲解一边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他们很兴奋,注意力特别集中,仿佛在海边考察。并录制一些中央电视台《人与自然》节目中的内容,在讲动物的习性时,插播这些录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

三、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

联系日常生活和当前的社会实践,组织丰富多彩的生物学课外活动,如我们教研组开展教研活动就让学生们自己制作生物标本和模型,组织参观调查、野外实习,参加生产劳动、知识竞赛等,使学生深入大自然、深入社会生活,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创新,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解释一些常见的生物学现象,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社会实用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校外与附近农、牧场、苗圃、种植园、养殖场等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践活动的场所,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丰富情感体验,陶冶精神境界。

总之,只要教师认真进行教学研究,根据生物科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不仅给学生带来很大的乐趣,还能激发学生内在的潜力,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效果。

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策略和实践经验(汇总18篇)篇十八

摘要: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培养学生锻炼的兴趣与爱好,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体育教学学习能力自主性培养方法。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贯彻执行新的课程标准,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以及学生身体、心理和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多层次、多功能、多角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其具有主动学习和主动创造的能力;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充分关注学生的身体条件,兴趣爱好运动技能方面存在的个体差异,围绕学生兴趣选择教学方法,改变以往的学生学习方式,在教学实践中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锻炼兴趣与爱好,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欲望。

兴趣是最根本的学习动力来源。在体育活动中,有兴趣和无兴趣的学习结果是不同的,对感兴趣的活动项目,可以持久集中注意,锻炼时积极主动,即使碰到困难,也会努力克服,产生愉快情绪;而没有兴趣则会锻炼情绪低落,感到厌倦,因此,应把兴趣培养成为学生锻炼的一种心理需求,并成为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内容,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1.明确体育锻炼的目的,引发学生自觉锻炼兴趣。

在体育教学中,要向学生讲明该课程的教学目的和学生的学习目的,把锻炼身体同实现个人的人生奋斗目标联系起来,弄懂学习好与身体好的辩证关系,真正懂得身体健康对人生发展的重要作用。帮助学生客观分析自己,确立奋斗目标,发掘自身优势,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积极情感和正确态度,从而产生我要锻炼的欲望,形成锻炼身体的动力。

2.以良好的教师品行激发学生锻炼兴趣。

教师要用自身的良好品行影响学生,激励学生,一个标准健康的身体,一个开朗活泼的性格,一个完美正确的动作示范,一个动作名称的完美解说,等等,都会让学生体验到锻炼中能有所收获,从而达到积极锻炼的效果。

3.灵活多样地激发学生锻炼的兴趣。

首先,制定学习方法,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改变以往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统一要求、统一步骤、统一规格的练习,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按照教师下达的'教学任务通知书,结合教材课本设计自己的学习步骤和练习方法。主要形式有:准备部分和放松部分内容的自身练习方法和内容,体育游戏、准备操、放松操的选定和自编等,可以是个体行为,也可以是小组活动。

其次,自学自练法,给予学生更大的参与性。学生在完成了必修内容后根据自己的意愿,自主选择活动内容和达到的目的层次,它更符合学生个人的自身条件和兴趣爱好。也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给予了学生更大的自主权。

再次,自评自管,让学生体会到乐趣,在教学考核中增加自评、互评内容,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让其更了解自己、了解别人,学会帮助、协作,在合作中学习、交流。

二、体验成功,增强学生资助学习的信心。

1.教学目标的区别要求。

根据体育教学的总体目标要求,改变以往统一的标准规定,由学生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目标。其方法为:新学年开始,教师把学期/年的教学任务计划、教学进度及主要考核项目通过理论课教学告诉学生,让学生充分了解教学任务要求,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自己的目标。这样一来,学生自我目标各有不同,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热情高,信心增强,参与的劲头大,为实现自定的目标开动脑筋,自觉参与。

2.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运用了自选自练法,学生的成就感、成功感增强了,许多原来不能办或不愿意表演表现的人能够拿出体现自己能力的项目技能展示自我。所以,要举办小型竞赛、表演赛或是教学中采用分组学习、学生示范等一系列活动,给予学生更多展示才能的机会。

3.充分运用鼓励性评价。

善于发现点滴进步,多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过程,多欣赏、肯定,保护他们的自尊,帮助他们增强信心,自定的学习方法是为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自定的学习目标是为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自评自管是为了让学生评价和了解,自评自练则为了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有效学习策略是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必经之路。

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渗透学习策略、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尝试使用,不断总结、交流、调整,逐渐形成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培养初步的自学能力。

1.教学中渗透。

现代教师不仅要“专”,而且要“博”。教师除了要有宽广的知识面外,还要了解有利于学生锻炼的方法和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策略和方法,结合学生的情况,告知他们锻炼的原则,锻炼的作用和特点,锻炼的内容和方法,以及如何评价自身的身体素质,懂得如何欣赏体育,做到完成项目有计划、有步骤和有方法,引导学生参与制定一学期的目标,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策略。

2.对学生进行科学指导。

教师要改变以往过于注重知识技能掌握的误区,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观念,善于观察学生学习过程,评价方法,及时指导,积极帮助,促使他们自评自管,学会正确地分析解剖自己,了解他们,善于评价他人,学习他人的好方法与策略,扬长避短,从而形成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

相关范文推荐

    教育工作者的安全教育实践(精选16篇)

    范文范本可以帮助我们规范写作格式和语法用法,提高文章的整体质量和可读性。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经典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和提高。

    教育专家对大学教学的总结(精选15篇)

    有时候我们在写作时会遇到困惑,不知道如何下笔。这时候,范文范本就可以成为我们的灵感源泉。以下是一些范文范本的摘录,它们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写作的规范与技

    数学教案设计指南(热门17篇)

    范文范本是我们写作的榜样,通过学习范文,我们可以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进行改进。在下面的范文范本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运用了多种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希望能给大家带

    家长必备的小班活动设计方案(实用20篇)

    活动方案是指为了达到特定目的而制定的一系列活动计划和操作步骤,它可以帮助我们在实践中有条不紊地开展各项活动。活动方案不仅有助于组织和安排活动的流程,还能提前预估

    社区举办的重阳节活动策划方案(通用15篇)

    策划方案的编写需要充分调研和了解相关背景信息,从而能够更好地制定目标和计划。策划方案的实施和评估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以下是一些实用的工具和方法供大家参考。

    律师提供的免费离婚协议书电子版(实用21篇)

    通过离婚协议,夫妻双方可以达到对自己和子女的最佳福利保护。离婚协议是离婚夫妻双方经过协商达成的一份法律文书,一份合理的离婚协议可以为离婚双方提供明确的权益保障。

    小学数学工作计划大全(20篇)

    通过阅读范文,我们可以学习不同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选取的几篇优秀范文范本,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灵感。以学校和教导处工作要点为指导,以《数

    幼儿园元旦晚会主持人(优质16篇)

    亲爱的朋友们,感谢大家对本次活动的关注和支持,我将竭尽全力为大家呈现一场精彩绝伦的盛会!以下是一些主持活动时的实用技巧和方法,希望能让大家在主持中更加得心应手。

    人力资源经理工作总结(实用16篇)

    通过不断写月工作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进步和成长,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月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启示和参考。

    教育工作者写作技巧(实用14篇)

    作文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观察能力。下面是一些精选的范例,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灵感和思路。“时评”是“时事评论”与“时政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