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感悟清明 感悟清明字(8篇)

时间:2023-05-30 作者:储xy

心中有不少心得感悟时,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感悟,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心得感悟对于我们是非常有帮助的,可是应该怎么写心得感悟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感悟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感悟清明原文篇一

年代:唐

作者孟浩然

林卧愁春尽,开轩览物华。

忽逢青鸟使,邀入赤松家。

丹灶初开火,仙桃正发花。

童颜若可驻,何惜醉流霞!

(1)、注解:

①青鸟:神话中鸟名,西王母使者。这里指梅道士。

②赤松:赤松子,传说中的仙人。这里也指梅道士。

③金灶:道家炼丹的炉灶。

④仙桃:传说西王母曾以仙桃赠汉武帝,称此桃三千年才结实。

隐《武夷山诗》:“只得流霞酒一杯。”这里也指醉颜。

(2)、韵译:

高卧林下正愁着春光将尽,掀开帘幕观赏景物的光华。

忽然遇见传递信件的使者,原是赤松子邀我访问他家。

炼丹的金炉灶刚刚生起火,院苑中的仙桃也正好开花。

如果仙人真可以保住童颜,何惜醉饮返老还童的流霞。

(3)评析:

诗以隐士身分而宴于梅道士山房,因而借用了金灶、仙桃、驻颜、流霞等术语和运用青鸟、赤松子等典故,描述了道士山房的景物,赋予游仙韵味,流露了向道之意。

感悟清明原文篇二

【诗句】童颜若可驻,何惜醉流霞!

【出处】唐·孟浩然《清明日宴梅道士房》。

【意思】如果仙人真可以保住童颜,何惜醉饮返老还童的流霞。

《清明日宴梅道士房》

.[唐].孟浩然.

林卧愁春尽,开轩览物华。

忽逢青鸟使,邀入赤松家。

丹灶初开火,仙桃正发花。

童颜若可驻,何惜醉流霞!

诗人以隐士身份而宴于梅道士山房,因而借用了金灶、仙桃、驻颜、流霞等术语和青鸟、赤松子等典故,描述了道士山房的景物,赋予游仙韵味,流露了向道之意。

首联起而写诗人卧看树头叶子,哀叹春之将尽,揭开空帷寻看万物生长的样子。颔联写道士派人邀请诗人。青鸟使:指道家使者。赤松:赤松子,传说中的仙人。颈联写道士处景色。金灶:道家炼丹的丹炉。丹炉刚刚开火,桃树刚刚开花,一派红红火火道家景象。尾联写与道士饮酒,也是诗人叹息青春易逝之词。流露:仙酒名,据传饮之可成仙。

这首诗用词贴切,如“青鸟使”、“赤松家”、“金灶”、“仙桃”等词,与道士身份十分贴切,可见孟浩然遣词造名之工。诗末句也很符合道家祈求长生的愿望,另外此诗中体现孟浩然的语言通俗的风格。

感悟清明原文篇三

清明节的正午,我漫步在街的右旁。晨雾褪去,迎来灼热的阳光,给沉闷的大街,画上一笔朦胧的色彩。街上稀疏的人们,拖着疲惫的身心走着,带着眼里迷离的情绪望着远方的道路,有一步没一步地摇晃着。我漠然地看着这一切,不禁嗤地冷笑。人降生欢天喜地,人去世肝肠寸断。人本来就是上帝的礼物,上帝只是收回而已,又何必悲伤。一叠叠的冥币堆放的一起,风孤零零地吹着。火一点点吞噬着,它没有任何反抗、没有任何挣扎,化为灰烬慢慢地逝去。死去的人们是否收到,没有人会知道,也没有人想知道。这只是活着的人们的一种寄托,尽管心中都清楚都明白,却还是不相信欺骗着自己。也许,这样也好。

感悟清明原文篇四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诗人小杜,在行路中间,可巧遇上了雨。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常常赶上“闹天气”。远在梁代,就有人记载过:在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往往有“疾风甚雨”。若是正赶在清明这天下雨,还有个专名叫作“泼火雨”。诗人杜牧遇上的,正是这样一个日子。

诗人用“纷纷”两个字来形容那天的“泼火雨”,真是好极了。怎见得呢?“纷纷”,若是形容下雪,那该是大雪,所谓“纷纷扬扬,降下好一场大雪来”。但是临到雨,情况却正相反,那种叫人感到“纷纷”的,绝不是大雨,而是细雨。这细雨,也正就是春雨的特色。细雨纷纷,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样的雨,它不同于夏天的如倾如注的暴雨,也和那种淅淅沥沥的秋雨绝不是一个味道。这“雨纷纷”,正抓住了清明“泼火雨”的精神,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这“纷纷”在此自然毫无疑问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还有一层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且看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欲断魂”。“行人”,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行人”不等于“游人”,不是那些游春逛景的人。那么什么是“断魂”呢?“魂”就是“三魂七魄”的灵魂吗?不是的。在诗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绪方面的事情。“断魂”,是极力形容那一种十分强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比方相爱相思、惆怅失意、暗愁深恨等等。当诗人有这类情绪的时候,就常常爱用“断魂”这一词语来表达他的心境。

这样,我们就又可回到“纷纷”二字上来了。本来,佳节行路之人,已经有不少心事,再加上身在雨丝风片之中,纷纷洒洒,冒雨趱[zǎn]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凄迷纷乱了。所以说,纷纷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绪;甚至不妨说,形容春雨,也就是为了形容情绪。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一种绝艺,一种胜境。

前二句交代了情景,问题也发生了。怎么办呢?须得寻求一个解决的途径。行人在这时不禁想到:往哪里找个小酒店才好。事情很明白:寻到一个小酒店,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小饮三杯,解解料峭中人的春寒,暖暖被雨淋湿的衣服;最要紧的是,借此也就能散散心头的愁绪。于是,向人问路了。

是向谁问路的呢?诗人在第三句里并没有告诉我们,妙莫妙于第四句:“牧童遥指杏花村”。在语法上讲,“牧童”是这一句的主语,可它实在又是上句“借问”的宾词——它补足了上句宾主问答的双方。牧童答话了吗?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以“行动”为答复,比答话还要鲜明有力。我们看《小放牛》这出戏,当有人向牧童哥问路时,他将手一指,说:“您顺着我的手儿瞧!”是连答话带行动——也就是连“音乐”带“画面”,两者同时都使观者获得了美的享受;如今诗人手法却更简捷,更高超:他只将“画面”给予读者,而省去了“音乐”。不,不如说是包括了“音乐”,读者欣赏了那一指路的优美“画面”,同时也就隐隐听到了答话的“音乐”。

“遥”,字面意义是远。但我们读诗的人,切不可处处拘守字面意义,认为杏花村一定离这里还有十分遥远的路程。这一指,已经使我们如同看到,隐约红杏梢头,分明挑出一个酒帘——“酒望子”来了。若真的距离遥远,就难以发生艺术联系,若真的就在眼前,那又失去了含蓄无尽的兴味:妙就妙在不远不近之间。《红楼梦》里大观园中有一处景子题作“杏帘在望”,那“在望”的神情,正是由这里体会脱化而来,正好为杜郎此句作注脚。《小放牛》里的牧童也说,“我这里,用手儿一指,……前面的高坡,有几户人家,那杨柳树上挂着一个大招牌”,然后他叫女客人“你要吃好酒就在杏花村”,也是从这里脱化出来的。“杏花村”不一定是真村名,也不一定即指酒家。这只需要说明指往这个美丽的杏花深处的村庄就够了,不言而喻,那里是有一家小小的酒店在等候接待雨中行路的客人的。

不但如此。在实际生活中,问路只是手段,目的是得真的奔到了酒店,而且喝到了酒,才算一回事。在诗里就不必然了,它恰恰只写到“遥指杏花村”就戛然而止,再不多费一句话。剩下的,行人怎样地闻讯而喜,怎样地加把劲儿趱上前去,怎样地兴奋地找着了酒店,怎样地欣慰地获得了避雨、消愁两方面的满足和快意……,这些诗人就能“不管”了。他把这些都含蓄在篇幅之外,付与读者的想象,由读者自去寻求领会。他只将读者引入一个诗的境界,他可并不负责导游全景;另一面,他却为读者开展了一处远比诗篇语文字句所显示的更为广阔得多的想象余地。这就是艺术的“有余不尽”。

这才是诗人和我们读者的共同享受,这才是艺术,这也是我国古典诗歌所特别擅场的地方。古人曾说过,好的诗,能够“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在于言外”。拿这首《清明》绝句来说,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当之无愧的。

这首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语言,写得自如之极,毫无经营造作之痕。音节十分和谐圆满,景象非常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兴味隐跃。诗由篇法讲也很自然,是顺序的写法。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是一“转”,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而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在艺术上,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所谓高潮顶点,却又不是一览无余,索然兴尽,而是余韵邈然,耐人寻味。这些,都是诗人的高明之处,也就是值得我们学习继承的地方吧!

感悟清明原文篇五

六曲阑干偎碧树,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谁把钿筝移玉柱?穿帘海燕惊飞去。

此词的题目是“清明”,用很多笔墨描写春景,仅末尾两句写情,然而,情寓于景,情重于景。先看一下前人对此词的评价。《词辨》谭献评:“金碧山水,一片空濛,此正周氏(周济)所谓‘有寄托入,无寄托出’也。‘满眼游丝兼落絮’是感,‘一霎清明雨’是境,‘浓睡觉来莺乱语’(《乐府雅词》、《花庵词选》“慵不”皆作“莺乱”)是人,‘惊残好梦无寻处’是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云:“‘浓睡觉来莺乱语,惊残好梦无寻处。’忧谗畏讥,思深意苦。”他们的评语,不是语焉不详,就是牵强附会。

此词如果直率地去赏析,题旨不见得空濛,那是在无边的春色中勾起了对美好的往事之回忆与留恋。如果要查问是什么样的美好往事(好梦),词中并末明言,这就是所谓“空濛”吧。其实正是欲吐还含,才是诗词的本色,否则让作者把自己的思维活动,作北朝民歌中的“老女不嫁,蹋地呼天”式的赤裸裸地掏出来,那就不能算是词了。

“六曲阑干偎碧树,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主人公斜倚在绿树下的六曲阑干上,看着在微风中飘荡的柳丝,忽然发现原来在冬季叶落后呈金黄色的柳条已经全都变成绿色了。这意味着繁茂的春天已经来到了人间,而且此时已不是初春,应该是仲春了。主人公不是在欣赏春景,而是他(她)正心神不定、愁肠九折。“六曲阑干”,表面是实景,阑干有六个曲折,暗示主人公的思绪曲折宛转。“杨柳风轻”,表示主人公的感情之不平静,象微风中的柳丝似的动荡不定。这种情绪上的波动,正是被“展尽黄金缕”的繁春所激起的。

“谁把钿筝移玉柱?穿帘海燕惊飞去。”是谁把秦筝的雁柱移动了,使它的音调那样的哀怨,以致成双的燕子惊得穿过帘幕飞出去了。正是主人公自己移动了雁柱,他处在春光明媚、美景良辰的时刻,却受到孤独的袭击,这种没有知音、失去知心的哀怨,在秦筝中可以得到宣泄。主人公的孤单,连双双的海燕也忍受不了而离去。燕子之“惊”,不是被秦筝之乐声所惊动,而是忍受不了主人公的孤独,燕子总是成双成对的啊。这两句表面写主人公在弹筝、燕子飞去的外景,实则流露了主人公无限的孤独、空虚之怨抑。由于表达得委婉含蓄,感情埋藏得深邃,所以有“空濛”之感。“钿筝”,用金花装饰的秦筝,以示乐器之华贵。

“满眼游丝兼落絮”,换头词意,紧扣上阕。“落絮”和杨柳碧树遥相照应,又和时间季节相连贯,先是柳树变青,接着全部脱尽枯黄叶,然后开花落絮。这就是张炎在《词源》中所强调的“最是过片,不要断了曲意,须承上接下”论点的体现。游丝落絮,是春暮的景象,游丝撩绕,暗示主人公的心头撩乱。落絮纷纷,主人公感慨繁华之将歇,启下文之情思。

“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红杏在二月开放,清明节是在三月份,时序在向前推移,春光在逐渐消逝,又是“清明时节雨纷纷”之际,“雨纷纷”,人的情绪也在“纷纷”。“一霎”二字,透露了对幸福、欢乐消逝得快速的伤感,也是对失去的美好生活的留恋。

“浓睡觉来慵不语,惊残好梦无寻处!”此两句是全词的“警策”。上文的大量写景的“空濛”,在这里得到了落实。前一句是把“空濛”的面纱揭开了,露出了主角,“睡”和“语”都是人的活动内容。酣睡醒过来懒洋洋的不说话,其实主人公根本没有睡,他是沉浸在深深的回忆之中,深陷到忘却了周围一切存在的境界,等到他从回忆中苏醒过来的时候,他感到痛苦,委顿,心力交瘁,又堕入了另一种沉思,他是在追忆没有作完的好梦,未完成的好梦将从哪儿去找寻。“浓睡”是对过去的荣华追忆,那么寻找“惊残”的“好梦”就是在探索未来幸福的蓝图。而“无寻处”却给予主人公当头一棒,震得他内心颤抖,意志消沉(慵不语)。“慵不语”别本作“莺乱语”,两者有很大出入。“慵不语”是主人公自身的活动,他的“不语”是为了寻找惊残的好梦。而“莺乱语”则是外部的干扰,所以理解为“浓睡”是被“莺乱语”而吵醒的,又关合到“惊”字,即好梦是被“莺乱语”而“惊残”的,这样,破坏主人公的甜蜜生活者就是“莺”了,莫怪陈廷焯要说“忧谗畏讥,思深意苦”。出现这两种写法的原因,关键在于“惊残”的“惊”字。“莺乱语”以为如果没有莺声嘈杂的干扰,好梦就不会被惊醒。逻辑上固然很对,然而辞意太直,意境索然。不若“慵不语”的曲折含蓄,让主人公在幸福的回忆之中醒过来之后,感到眼前现实生活的痛苦,再进入对不可知的未来生活的探索。使主人公的感情,跌进痛苦的万丈深渊,达到不能自拔的地步,这种含意,尽在“慵不语”之中,故远胜“莺乱语”。至于“惊”,不必让莺语去干,让主人公自己去惊觉,主动性会更大,对客观干扰的感受性会更强。

此词写春景是五光十色,眼花缭乱,然而情调是忧伤哀怨的,这就是乐景为哀情服务的高超艺术手法。

感悟清明原文篇六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京都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又到了,人们的心里自然就起了忧愁思念。

马车声在路上繁杂地响着,东城郊外微风拂柳一片葱翠一片。

落花飞舞芳草齐齐生长,黄莺飞来飞去,成双成对的蝴蝶嬉戏不已。

自己坐在空空的大堂里回忆往昔,以茶代酒,聊以慰藉。

帝里:京都。

茗:茶。按,饮茶之风,似始盛于中唐以后,盛唐时尚不多见。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一个“重”字,一个“愁”字,开篇明义。

京城一年一度又是清明,也许清明是一个普通的日子,然而漂泊在外的游子此刻的心中却贮着一片愁楚。一开篇,全诗就置入了青灰的愁绪中,奠定了抒情状物的基调。清明节,唐人有游春访胜、踏青戴柳、祭祀祖先的风俗,往往倾城而出。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就惟妙惟肖地点染出了这种境界。说点染,是因为是作者并未进行全景式的描述,而是采用动静结合,声色倶出的特写手法,犹如一个配着声音的特写镜头,生动自然。远处,甬路上传来了一阵吱吱嘎嘎的行车声,这声音有些驳杂,看来不是一辆车,它们到哪里去呢?“柳色东城翠”,哦,原来是到东城去折柳踏青。一个"翠"字不禁使人想到了依依柳烟,濛濛新绿的初春图景。接着,“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喜”,诗人又把想象的目光转向了绿草青青的郊外。

坐在马车上,顺着青色的甬路来到绿意萌生的柳林,来到万勿复苏的郊外。白的杏花、粉的桃花轻盈地飘落,而毛绒绒、绿酥稣的小草却齐刷刷地探出了头,给这世界点缀一片新绿。群莺自由自在地翱翔,美丽的蝴蝶成双成对地嬉戏,一切生命都在尽享大自然的温柔和丽,这该是何等畅快、舒心。

融融春光下诗人抒写了无尽的感慨,个中滋味令人咀嚼不尽。 诗人想入仕途却又忐忑不安;欲走进无拘无束的大自然,却又于心不甘。种种矛盾的情绪扭结在一起,寓情于景,寓情于境,自然而传神地表达出诗人微妙、复杂的内心世界。

开元十六年(公元728年)早春,孟浩然西游至长安,应考进士。适逢清明,诗人即事抒怀,写下了这首五言诗。

感悟清明原文篇七

唐代:孟浩然

林卧愁春尽,开轩览物华。

忽逢青鸟使,邀入赤松家。

金灶初开火,仙桃正发花。

童颜若可驻,何惜醉流霞。

我高卧在山林,揭开帐子欣赏山中的'自然美景。

忽然梅道士派人送来书信,邀我去他那里赴宴。

房里炼丹炉刚刚点起火,屋外桃花正灼灼盛开。

如果说饮此酒能永葆青春,那我一定一醉方休。

梅道士:生平不详。孟浩然有《寻梅道士》《梅道士水亭》等诗,可见梅道士当是隐居近邻。

林卧:林下高卧,指隐居。

开轩:一作“搴帷”。物华:自然风光。

青鸟:据《汉武故事》载,西王母欲见汉武帝,先有青鸟飞来,后以青鸟比喻使者。《山海经·西山经》:“又西二百二十里,曰三危之山 ,三青鸟居之。”郭璞注:“三青鸟主为西王母取食者,别自栖息于此山也。”这里指梅道士派人来请诗人赴宴。

赤松:赤松子,传说中的仙人名。《列仙传》谓:“赤松子者,神农时雨师也,服水玉以教神农,能入火自烧。往往至昆仑山上,常止西王母石室中,随风雨上下。炎帝少女追之,亦得仙俱去。至高辛时复为雨师,今之雨师本是焉。”《汉书·张良传》:“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游耳。”这里指梅道士。

仙桃:《汉武帝内传》称西王母曾以玉盘承仙桃送汉武帝:“又命侍女更索桃果。须臾,以玉盘盛仙桃七颗,大如鸭卵,形圆青色,以呈王母。母以四颗与帝,三颗自食。桃味甘美,口有盈味。”这里借指梅道士家的桃树。

童颜:像儿童一样的容颜。驻:保持。

流霞:仙酒名。王充《论衡》:河东项曼斯好道,去乡三年而反,曰:“去时,有数仙人将上天,离月数里而止,月之旁甚寒凄怆。饥欲食,辄饮我流霞一杯,每饮辄数月不饥。”这里借指梅道士宴上的酒。

诗人以隐士身份而宴于梅道士山房,因而借用了金灶、仙桃、驻颜、流霞等术语和运用青鸟、赤松子等典故,描述了道士山房的景物,赋予游仙韵味,流露了向道之意。

诗写梅道士邀饮过程,抒发隐逸情趣。诗人以隐士身份而宴于梅道士山房,因而借用了“金灶”、“仙桃”、“驻颜”、“流霞”等仙道术语和运用“青鸟”、“赤松子”等典故,描述了道士山房的景物,赋予游仙韵味,流露了向道之意。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感悟清明原文篇八

卷地风抛市井声,病无危坐了清明。

一帘晚日看收尽,杨柳微风百媚生。

春风卷地,抛进来街头阵阵欢乐的声浪。病弱的诗人,却高堂端坐,静赏清明风光。

帘外的夕阳渐渐西沉,看那微风中的杨柳,婀娜多姿,百般娇媚轻狂。

市井:市街。

危坐:端坐。

了:了结,度过。

宣和四年(1122),诗人以五绝《墨梅》见赏于宋徽宗,官擢太学博士、著作佐郎。见赏之后,谪监陈留酒税之前,诗人写下这首诗。

这首诗首句“卷地风抛市井声”,承其一而来,写风吹市井喧闹之声自外传来,角度在自己,喧闹在别人。“卷地风”,语出韩愈《双鸟》诗“春风卷地起,百鸟皆飘浮”,但仅取其“卷地春风”之意;“市井声”,化用黄庭坚《仁亭》“市声鏖什枕,常以此心观”诗句,亦仅化出“市井声”一词;受陈师道《春夜》“风回晚市声”一语启发,着一“抛”字,状”市井”喧闹之声如在目前,顿使全句神采飞扬,活灵活现,充满春天的活力。次句“病夫危坐了清明”,读来令读者陡然一紧,与墙外市井之声的喧闹相反,诗人却自称“病夫”,而且“危坐”,那份拘谨,那份压抑,跃然纸上;尤其是一“了”字,更是透出了诗人充满遗憾且有所不甘的心情。其时,诗人名震朝野,众目所瞩,也有些许迹像看来于已不利,因此他只能努力压抑着自己,端坐高堂,不去游春。但身未动心却”飞,“抛”过来的市井之声时时喧闹着诗人之心。眼随心转,“帘晚日看收尽,杨柳微风百媚生”,无奈之下,只得眼盯着一帘之隔的窗外,看那一抹晚霞渐渐收起,杨柳吐绿的柔条,在微微春风中轻舞飞扬,婀娜多姿,百媚横生。虽此一窗春色,却已令诗人心旌摇荡。“百媚生”,语取白居易《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以人拟物,更见出杨柳春意。

“文似看山不喜平”,诗歌亦然。此诗虽短,却一波三折,写得摇曳多姿。加之语句畅朗,音节浏亮,风格俊爽,既有江西诗派锻字炼句的精工,又具有陶、谢、韦、柳妙契自然的神韵。

相关范文推荐

    最新感悟清明原文8篇(模板)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感悟,通过写心得感悟,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好的心得感悟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心得感

    2023年传承家风家训名言名句 传承家风家训为主题的演讲稿九篇(通用)

    演讲稿具有观点鲜明,内容具有鼓动性的特点。在社会发展不断提速的今天,需要使用演讲稿的事情愈发增多。我们如何才能写得一篇优质的演讲稿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学习

    最新传承家风家训手抄报 传承家风家训,弘扬传统美德6篇(精选)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

    最新传承家风家训内容 传承家风家训手抄报(优质九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接

    我心中的书屋作文字5篇(优质)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

    2023年感悟清明朗诵(五篇)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感悟,通过写心得感悟,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那么你知道心得感悟如何写吗?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

    电力公司授权委托书(优秀8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2023年小王子读书心得(优秀14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

    最新幼儿园课程墙心得体会(精选11篇)

    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好的心得体会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下面我帮大

    2023年小学开学第一课班会教案 开学第一课班会教案(实用9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