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亲情的温暖散文字亲情的唯美散文篇一
对于我们这些从小在乡下生活过的人来说,遥远的记忆不乏上山的快乐,上山的快乐当然包括采野菜了。那真是一件愉快的事,至今我仍愿意享受那过程。
妈妈年纪大了,对于山野菜的热爱却不减当年,可如今只有憧憬的份儿了,别说上山采野菜,就连上山也不能了。
蒿草蔓生的山路上,不大的我和一个小伙伴,蹦蹦跳跳地跟在几个?着筐的大人身边,又采花,又拽草。“妈妈给我编个花环吧。”我对妈妈说。“妈妈我也要。”小伙伴也跟着喊。“去去去,自己玩去。”小伙伴的请求,遭到她妈妈的拒绝,沮丧地退到我身边。大人一边走一边闲聊着什么地方野菜多,什么地方的野菜好……妈妈边走边顺手拽了些花草,说笑间,轻松将两个花环编好,上面还分别插了草编的蝴蝶和蜻蜓。伙伴的妈妈面露愧色地啧啧“还是她婶手巧,什么都会,我就不会编这些,也没耐心……”我们戴着漂亮的花环,兴奋地围在妈妈身边,问东问西,叽叽喳喳。妈妈采野菜更是个能手,她脚步轻盈,身手敏捷,一会就采很多。每次妈妈采野菜时,都采一些野花,愉快的心情像花一样,绽放在她年轻的脸上。
今天我又采了一袋野菜给妈妈,但没有摘,我兴奋地对妈妈说:“今天采野菜的人太多了,没来得及摘就装袋里了。”“没摘更好。”妈妈笑着说。眼里浮现出我小时候和她抢着采野菜的可笑画面。妈妈拿来盆和凳,坐下来一棵一棵仔细地摘。和昨天同样地拿起,放下,但今天拿起的分明是青春,放下的是岁月。她一边摘一边不时地拿起一棵赞美着:“这棵野菜好,胖乎乎的……”我在她身边讲解着这颗野菜的收获心得,妈妈热络地讲述着采野菜的趣事,愉快的心情,使她回到了年轻时代。
妈妈手里的每一棵野菜,都像是她亲手采的,喜在参与,参与的幸福感油然荡漾在脸上。这野菜已不只是野菜,更多的是一种记忆,美好的记忆。人上了年纪,最温暖的,莫过于重现美好的记忆了。
亲情的温暖散文字亲情的唯美散文篇二
颜,晴岚和灵蝶的友情可以追溯到学生时代,那时她们形影不离。晴岚看起来弱不禁风,似乎是那种文静内敛的女孩,相处久了你会发现她的骨子里却有一股倔强气,豪爽和细腻在她身上并存,她对朋友很豪爽,总是竭尽所能帮助别人。但她又很细腻,小心的维护着别人的自尊,不让朋友感到窘迫。如果朋友有什么不开心的事,晴岚总是第一个发现的,或开导或陪伴,她会用她的方式使朋友度过不快乐的日子。她的善解人意和乐于助人使她拥有很多朋友。灵蝶看起来很清秀,白皙标准的瓜子脸上一双晶亮的眸子,明净清澈,她最常留的发型是当时流行的学生头,厚厚的刘海下灵动的双眸让她看起来伶俐可爱,可她却不是那种伶牙俐齿的女孩,相反,她很有点柔情似水的样子,待人温和,从不与人争短长,相处起来很舒服。颜的长相有点中性,又爱留一头短发,乍一看像个男孩子,看外表你会以为她是个大大咧咧的人,其实她善感内向,她是那种和熟悉的人可以玩的很嗨,和陌生人相处腼腆局促,在陌生的场合沉默寡言,往往让人感觉不谙世事。就是这样的三个人却成了挚交。
那时,晴岚毫不掩饰自己对写作的狂热,她爱写作,她总是喜欢写一些杂文一样言辞犀利的文章,或是写一些如席慕容的诗一样朦胧的东西,她说,她想把自己的思想和对世界的理解看法传播给更多人,大有用文字去拯救世界的意味。她不光自己写,还怂恿她的两个朋友一起写,甚至于她经常把自己的作品投到一些喜欢的刊物,尽管每次都泥牛入海,她还是乐此不疲。灵蝶喜欢唱歌,她的嗓音如百灵鸟,她的歌声总是感情满满,让听的人沉醉其中不能自拔。每次班级和学校的文艺汇演,灵蝶的歌声总是其中必不可少的节目。她说“她小时候就喜欢罗裙飘飘的仙女,幻想自己也身着罗裙,如下凡的仙女一样在空中飞舞。”也许她的理想就是白衣飘飘,演绎自己心目中的仙女。颜受小姑姑的影响,一直想做一名人民教师,教书育人。她觉得孩子们很纯真.可爱,她不喜欢太世故,不喜欢社会的复杂。相比较而言,她觉得学校比社会单纯的多,而且在她心中,老师是很神圣的职业,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很光荣。所以,尽管晴岚一再怂恿,她也喜欢写作,但她和灵蝶都没有发表的想法,只写写自己的心情感受,写一些东西给自己看。
转眼,她们就毕业了,嫁人了。随着嫁入他乡,三个人也失去了联系,整天为了各自的家庭生活而忙碌奔波。
不曾联系的日子,一度,她们都以为丢失了彼此,丢失了那份友情,没想到相对的独立,共同的喜好反而让她们靠的更近。直到进入网络时代,她们才辗转联系上,尽管天各一方,却通过网络维系着她们的友情。这时的晴岚成了一个商界女强人,在她们的省会城市做批发,颜做了一名乡村女教师,而灵蝶拥有幸福的家,可爱的女儿,她辞职做全职太太,照顾老公和孩子。此时,当初的三个女孩,已经进入不惑之年,少了青春的热情冲动,多了些成熟的淡然从容。通过网络,她们交流对人生对生活的态度,谈自己的感情,生活,对周围人和事的看法……遇到感触深刻的事,也会写个随笔,给网络文章写几句评语。有次忆起青春,颜说:“世事真是难料,当初晴岚可是想做作家的!”晴岚不无失落的说:“大概只有你还能记起我的理想是作家,连我自己都快忘记年少时的梦!刚开始经商时,还笔耕不辍,在一些杂志报刊发表过几篇文章,现在总感觉很浮躁,不能静下心来写文字。”那个有关文学的梦似乎离她很远!
灵蝶隔壁的嫂子抱养了一个孩子,孩子却得了绝症,灵蝶目睹一位母亲为救女儿所做的努力,也看到女儿被痛苦折磨却坚强的与病魔做斗争,只为多陪母亲一会。这件事深深的触动了灵蝶,她写了一篇《我想多陪你一会》,质朴的语言,真挚的感情。颜第一次看就被文章的真情和灵蝶的文笔所打动,她觉得这么好的文章不分享出去让更多的人欣赏就是明珠暗投,所以一再怂恿灵蝶找个刊物发表。灵蝶经不起颜的软磨硬缠,就投到一个网刊。在惴惴不安的等待中,终于灵蝶看到了自己的文章发表了,也许是现在的许多网文都太虚无,灵蝶的文章如一股清流,让人眼前一亮,许多陌生人都在文章后面留言点赞,陌生人的肯定和认可使灵蝶有了自信。
颜和晴岚也为灵蝶高兴,三个女人一边陶醉于灵蝶作品被肯定的喜悦中,一边互相鼓励,晴岚决定重新拿起笔,走她的文学路。灵蝶鼓励她俩也把自己的作品投一篇。晴岚想起自己年少时的梦想,颜想想这些年自己是三个好友中唯一与文化贴的最近的',她俩却被灵蝶捷足先登,第一个发表作品的居然是灵蝶,于是两姐妹不甘示弱,也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晴岚写了一篇有关童年的文章,童真童趣跃然纸上,毕竟有对文学的热情,还有过硬的文字功底,晴岚的文章吸引许多读者,勾起同时代人对自己童年的美好回忆。她的文章一发表,得到编辑的热情赞扬,编辑还给她发出邀请,预约稿子,这使晴岚激动不已,重拾文学梦的信念更坚定。颜的初恋男友曾经迫于家庭的压力放弃颜,颜因为他的不坚定曾经很难过,那时写日记成了她的习惯,把自己的心事都交付文字,让思绪游走在文字中,排遣自己的愁绪。颜根据自己的故事写了一篇关于爱情的。期待中,颜的文章也被采用了。虽然不是轰轰烈烈,也不是让人感动到哭,但文章反应他们那个年代的爱情观,虽然恋爱自由的观念比较普遍,可是那个年代户口问题造成的悬殊,使许多人还是不得不接受父母的包办。因为他们的文章被采用,三个人的高兴自不必说,为了庆祝灵蝶和颜的处女作问世,晴岚重拾文学梦,好久不曾相聚的三姐妹聚在一起,谈自己创作的灵感,下一步有什么值得写的题材,三个人相约,不管她们现在从事什么职业,只要有好的题材好的想法,就要写出来。大有准备在这条一直走下去的意思。
从此,三个女人的生活变得更加多彩!晴岚的游记《我的旅行游记之摩梭人部落》,记录摩梭人部落的古老风俗习惯,让更多的人了解摩梭部落独特而宝贵的文化特征。他们尊重文化,对物质的要求却很低,在现在物欲横流的社会,让我们这些现代人汗颜;诗歌《九月的少华山》观察仔细,感情真挚,自然流畅;《我和文学的前世今生》写出她的文学情节,让我们看到她内心对文字的狂热……灵蝶的小说《你在哪里》《失火的天堂》每一篇都凄美动情,每读一次,都不由让人眼含热泪;诗歌《梦》倾尽一生做一个梦,从青涩到斑斓,不忘不弃,缠绵悠长……颜写自己的老师,写长大后自己也成为老师,才知道老师的不易,写自己以一颗父母心待学生时才知道老师对自己的关爱……文字装点了她们的生活,她们的生命因为文字而绽放的更美!
亲情的温暖散文字亲情的唯美散文篇三
美丽的夜繁星点点,车流涌动,月亮在云层中探出头来,清辉落满高楼大厦的缝隙,这里没有乡村的寂静,也没有洁白如雪的月光,照在故乡那温馨的小院那种祥和的氛围。在城市的霓虹灯下,在城市的滚滚灯流中,心是孤寂的,正像你说的一样,孤寂得独自欣赏自己的心跳,每到这个时候,我就会默默地坐在电脑前,打开网络空间,寻找你的文字,你的微笑,还有你的祝福,都是那样的真挚,那样的甜蜜,那样的简单。
我永远不会忘记,你的微笑,你的快乐,就是我最大的幸福,这句话我说过很久了,但是一直回响在我的耳畔,因为有你,我就不会在漆黑的夜半感觉到孤单。因为爱情,与你我无缘,因为友情,很多的`感动更让人留恋往返。正像你说的那样,我们也许就是一株平凡的花草,只是给彼此增添了一份色彩,一笼诗意。也许我们只是人生路上,遥遥相望的两棵大树,在蓦然回首中依稀朦胧的景色,清晰的却是曾经难忘的记忆。
我们彼此欣赏,彼此宽容,彼此情有独钟,彼此用心体会了彼此的情感,虽然已经过去了很多年,但是彼此的眼神,还在彼此的世界里喷吐芬芳,那甜甜的微笑定格在彼此的心间。
最近,我因工作繁忙,很少在网络里和你聊天,有时想写文章,可刚刚开始就困意盎然,只好停下按动键盘的手,睡倒在床榻前。而每到这个时刻,远在千里之外的你,却用你细腻的文字,知道我太累了,太倦了,要借你的肩膀,让我就靠一靠,用你的温柔轻轻拂去我脸上疲惫的倦容。用你的笔墨情怀,拥抱我风雨中孤独的身影,洗掉我心灵的伤痕,陪伴我走过海角,天涯。走过黄河岸边,走过松花江畔,走在高高的兴安岭上。
也许在这个世界,也只有你我的文字肝胆相照,相互鼓励,每一个字都浓缩着那份深深的牵挂,每一行都是浓浓的情感,假如往昔能变成现实,假如生命不再有缺憾,那么我们彼此都愿用自己的文字,为彼此疗伤。用彼此的温暖融化彼此的冷漠,不管曾经是怎么的开始,也不管将来是什么样的结局,更不会后悔走过的路程,哪怕在别离或离别,也要走在阳光下,因为,你的文字是我寂寞时最温暖的阳光。
亲情的温暖散文字亲情的唯美散文篇四
我不喜欢一个苦孩求学的故事。家庭十分困难,父亲逝去,弟妹嗷嗷待哺,可他大学毕业后,还要坚持读研究生,母亲只有去x血……我以为那是一个自私的学子。求学的路很漫长,一生一世的事业,何必太在意几年蹉跎?况且这时间的分分秒秒都苦涩无比,需用母亲的鲜血灌溉!一个连母亲都无法挚爱的人,还能指望他会爱谁?把自己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位置的人,怎能成为为人类献身的大师?我也不喜欢父母重病在床,断然离去的游子,无论你有多少理由。地球离了谁都照样转动,不必将个人的力量夸大到不可思议的程度。在一位老人行将就木的时候,将他对人世间最后的期冀斩断,以绝望之心在寂寞中远行,那是对生命的大不敬。
我相信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
可惜人们忘了,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
父母走了,带着对我们深深的挂念。父母走了,遗留给我们永无偿还的心情。你就永远无以言孝。有一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无弥补。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赶快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也许是一顶纯黑的博士帽,也许是作业簿上的一个红五分。也许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许是一只野果一朵小花。也许是花团锦簇的盛世华衣,也许是一双洁净的旧鞋。也许是数以万计的金钱,也许只是含着体温的一枚硬币……但“孝”的天平上,它们等值。
只是,天下的儿女们,一定要抓紧啊!趁你父母健在的光阴。
亲情的温暖散文字亲情的唯美散文篇五
又到了清明花开时,好像比往年感觉要冷一些,人们依旧身着冬装在这春日里赶路,春虽来的迟了些,路边临街栽种的杏树,已有零零星星绽开的花朵,和着徐风拂柳点缀着清新绿色,迎接着回家乡为父母祭坟扫墓的人们,在这样一种氛围里,最喜欢听大姐讲童年时代那些发生在我们身上的往事。
出生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很少是家中独苗的,大都是兄弟姐妹三四个,甚至七八个,在那个食不果腹,衣不暖体的年代,养育这么多的孩子,真是非常非常的辛苦。当自己长大成家以后才明白做父母的不易,世间的很多事只有自己亲自经历过后,方能真正理解,不谙世事的童真原来是一种被温暖包围着的幸福!
那时,村里的人们都是在各自的生产队参加集体劳动,去挣工分,街边的一棵大树上挂着一口钟,早晨一起来听见钟声就到街上集合,听队长安排一天的社员分工,吃了饭都各自带着生产工具,去分配给自己的地里干活。在我记忆里父亲一直是生产队的队长,十三岁的大姐被安排在村边的田地边看鸡,手里拿着长长的细竹竿,身边还带着两岁的哥哥,母亲每每给体弱多病的哥哥准备点麦子面刮的小咸食,大姐都是半晌回去细心地喂给哥哥吃,自己饿了就吃点粗粮饼子,从来不肯吃哥哥的那点食物。那时,差不多都是大人去地里干活挣分,大孩子在家领着小孩子,家里有点好吃的都留给小孩子吃,大姐看见她们年龄差不多的同伴喂她家弟弟吃东西时,会吃掉勺子里的大部分,给她弟弟剩一点点,就劝那个同伴不要吃弟弟的东西,小孩子那么瘦,别把弟弟给饿死了。小小的大姐已是懂得心疼弟弟妹妹和体谅大人了。
那时每家每户都散养着很多鸡,别小看这些鸡,这可是每一家攒钱的宝呢,这些鸡们天天出门找吃的,有的就去田地边,生产队就派老人孩子在地边看着,不让鸡进地里去糟蹋庄稼,鸡们在外面吃饱了就回家去下蛋,去鸡窝收蛋是很多小孩子最喜欢做的事情,鸡下的蛋一个也舍不得吃,都是存起来卖钱换生活必需品,大姐就是经常拿两个鸡蛋去卖,再买回些食盐家用。
大姐是家里的长女,大我十三岁,我和妹妹都出生在天寒地冻的三九冬日,身下铺着的每一块屎尿布,都是大姐用她那双还很稚嫩的双手在冷水里刷洗干净的',每一次都冻得手指红肿,等缓过热来,那手便痛痒得不知该如何放置才好,钻心的痛痒恨不得把双手扔掉,即使这样,也依然坚持着,这是从生命的开始就被姐姐温暖着的亲情。
现在的生活条件比那时好了不知多少倍,家里的孩子少,更是宝贝得不行,打不得、骂不得、说不得,甚至有的在家称王称霸,而我们小时候没好东西可吃,小孩子吃饱都是个难题,家里孩子多,有点吃的也轮不到自己,谁也不会去跟父母争讲。哥哥、我和妹妹都是在两个姐姐的臂弯里长大的,对弟弟妹妹们的疼爱大姐一点不比父母少,父亲和蔼,母亲严厉,所以我们姐妹几个从心里都惧怕母亲,而大姐从母亲那里受的委屈也最多,受了委屈也无处可诉,只能一个人偷偷躲到离家远一点的茅厕里哭一哭,再擦干眼泪,不敢让母亲看出来脸上有异样,该干什么还是去干什么,默默的为家庭付出着。
我十岁之前并没有多少记忆,唯一记住的是和小我两岁的妹妹玩耍时,妹妹掉进了很深的红薯窖里,我吓的去找奶奶,妹妹的腿摔折了,被放在簸箩(乡音词)里,我也不知道是我几岁发生的事,我真正的记忆是从少年开始的,懵懂无知的我就是这样糊里糊涂度过了自己的童年,父母因为哥哥、我和妹妹的出生而剥夺了大姐、二姐上学识字的权利,大姐只读了不到一年的书,到现在也只是认识些简单常用的字,那也是靠她自学才记住的。
母亲在她的有生之年,从来不和我们姐妹讲我们小时候的事,我都是从大姐的嘴里听到有关小时候的点点滴滴,我从大姐的讲述中看到一个疼爱弟弟妹妹、聪明能干、明晓事理、爱憎分明的大姐,虽然在我们眼里母亲是严厉的,但在整个家庭里,母亲却是非常善良的,甚至是忍气吞声的,大姐因此常常替母亲抱打不平。常言说,长兄如父,长嫂如母,其实长姐如母才是最正确的,大姐对弟弟妹妹们的情感绝不亚于父母,我对大姐的情感是在她对过去的讲述中逐渐加深的,这也是我无知的地方,小时候的那片空白的地方都被大姐一点一点地填满了。
现实中父母虽然已经远离了我们,但我的梦里心里,他们从未远走,一直就在我的身边,姐姐、妹妹也都一直伴随在我的身边,近六十的大姐更是我最亲最敬的好姐姐,从我出生就开始用她稚嫩的双手为我筑起一道道爱的围栏,让我被幸福温暖,儿时的羸弱总是在姐姐的臂弯里得到最好的呵护。每次姐姐讲起小时候的事,我都在心里一次一次加深着对姐姐的崇敬和感恩。那是我刚刚学会走路,也就一周岁的样子吧,感染了麻疹,在缺医少药的那个年代,大人并不像现在这样拿孩子当回事,孩子多对父母来说就是一份累赘,母亲经常不耐烦发些火:“左一个累赘,右一个累赘,死搭死搭就安生了!”毕竟那个年代无奈多余的产物太多了,即使这样,一个个生命也都顽强地活了下来。得了麻疹的我差点被阎王收了去,还好命大,活了过来,本来已经学会走路的我病了一场后又不会走路了,左脚脚跟着地,脚尖不着地。父母以为是扭着了,就让大我十三岁、当时还是个孩子的大姐背着我,去几里地外的大姑家找他们邻村的郎中给捏捏,也就是现在的接骨按摩。
当时的大姐已经学会骑自行车了,正新鲜非要骑着车子带着我去看病,父亲说什么也不同意,我想我那时太小,姐姐也不大,大人都没时间管孩子,父亲也许是怕姐姐骑车子出意外,所以才不让姐姐骑车去的。结果大姐背着我一路哭着去了大姑家,六七里地的路程,一个十四岁的孩子走走歇歇,到大姑家的时候快晌午了。大姑没在家,是大姑父给做的饭,米汤炒豆角。吃过饭,大姑父领着姐姐去邻村找那个会看病的郎中。姐姐很清楚的告诉那个看病的郎中说,“俺这个妹子本来会走路的,后来得了一场病又不会走路了,她这只脚尖不挨地。”郎中捏捏我的脚,说,“这孩子的脚不是扭着了,是扎针扎的,扎针扎着了神经线!”听人家这样说,姐姐和大姑父就回去了,姐姐又背着我一路走了回来,回家和父母说了郎中的话,后来再没去管我的脚,时间长了,就任其自然成长了。
大姐很小就是家里的骨干力量,常常替父母分担许多活儿,大我两岁的哥哥也常常闹病,都是大姐背着去十几里地外的一个老中医家给哥哥看病拿药。姐姐身为家中的老大,干的活多,受的委屈也多,比同龄人都少了许多玩耍的时间。等我们都长大一些了,姐姐是生产队的一员女大将,什么活也干,拉小车、起粪坑不比男人差;家里的针线活儿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比母亲做的还要又快又好。纳鞋底一夜纳一双,针脚又密又匀。每年春夏早早把被褥拆洗好,等到下雨天,生产队不上工了,就在家里做被子,一天能做六床被子。虽然姐姐识字不多,文化不高,没受过正规的文化教育,但她却拥有超前的思想意识和开阔的眼界。大姐的聪明能干和机智敏锐的口头语言;还有宽广、遇事不乱的条理胸怀,都是她下面的几个弟妹所不及的。有这样一个聪明智慧能干的姐姐在人生的道理上为我领航,真是我的福气。
熟悉的音乐在耳边响起时,心里激荡着的是浓浓的亲情;我爱大姐,更希望她能在我这些简单的文字里读出我这片感恩的心;能表达的、不能表达的都倾注在这浅显的文字上,代表着我的这份至诚之意。祝愿这份被幸福温暖着的亲情,同样也环绕在姐姐的身边,一路走来的艰辛记忆在岁月中不曾被忘记;爱在心里,爱在梦里,随时光延续;追忆童年的往事已是今生最美的话语,在这里让思绪跟随季节的转换,周而复始描述每一个感恩的心理;回味每一个细节给岁月留下的痕迹,还有那片熟悉的田野,一次次在心里、在梦里出现。